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7-9'BIO'1)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科学之一。生物科学研究在20世纪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例如DNA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揭示、哺乳动物体细胞克隆的成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等,这标志着21世纪人类将进入生物科学技术的新时代。生物科学研究成果更加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生物科学也向着更加关注人类自身的方向发展。随着与物理学、化学、数学以及其他各学科之间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生物科学已经日益呈现出主导学科的地位。同时,生物科学在解决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新研制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并增加实践环节。《标准》期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使他们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一、课程性质(7-9'BIO'1.1)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生物科学经历了从现象到

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

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对社会、

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

影响。

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

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

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

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

二、课程理念(7-9'BIO'1.2)

面向全体学生《标准》的设计是

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

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标准》

提出了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

到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有较大

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

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

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

发展。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

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

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

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

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

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

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本《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

内容和评价都应该有利于提高每

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科学不

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

不断探究的过程。《标准》倡导探

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

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

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

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

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

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的培养。

三、设计思路(7-9'BIO'1.3)

《标准》的设计遵照《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

本精神,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

针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身心发展

的特点和教育规律,重视对学生

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体现

国家对学生在生物科学知识和技

能、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

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体

现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普及

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

社会需求和生物科学发展三个方

面,《标准》选取了10个主题:科

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

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

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

地生活。

考虑到具有关心、保护环境

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重

要的培养目标,结合生物学科特

点,内容标准突出了人与生物圈。

植物和人是生物圈中两类作用最

大的生物,因此,将生物圈中的

植物和生物圈中的人各列为一个

主题。动物和细菌、真菌等生物

在生物圈中也具有重要作用,考

虑到各门类动物形态结构和生理

知识比较繁多,其中很多生理知

识和人体生理知识有较大的相似

性,因此,除了将"动物的运动和

行为"单列为一个主题外,其他知

识主要分散在相关主题中。

考虑到生物技术发展迅猛,已经

显现出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并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每个普通

公民的生活和发展,因而安排"生

物技术"主题。

考虑到使每个学生学会健康

生活是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之

一,也是生物课程的一项重要任

务,因而单列"健康地生活"主题。

《标准》规定的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知识和能力的目标,需

要通过学生主动的、多样化的学

习活动才能逐步达到,因此,课

程内容标准还安排了多种形式的

活动建议和案例。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7-9'BIO'2)

一、课程总目标(7-9'BIO'2.1)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

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方面得

到发展。

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

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

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

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

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

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

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

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具体目标(7-9'BIO'2.2)

知识(7-9'BIO'2.2.1)

获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

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

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

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

础知识。(7-9'BIO'2.2.1.1)

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以

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

心理的健康发展。(7-9'BIO'2.2.1.2)

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

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可

能产生的影响。(7-9'BIO'2.2.1.3)

能力(7-9'BIO'2.2.2)

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

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

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7-9'BIO'2.2.2.1)

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

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7-9'BIO'2.2.2.2)

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

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

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

究能力。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

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7-9'BIO'2.2.2.3)

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

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

1

会实际问题。(7-9'BIO'2.2.2.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7-9'BIO'2.2.3)

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7-9'BIO'2.2.3.1)

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7-9'BIO'2.2.3.2) 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7-9'BIO'2.2.3.3)

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7-9'BIO'2.2.3.4)

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7-9'BIO'2.2.3.5)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7-9'BIO'3) 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内容标准是(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10个一级主题:

1.科学探究

2.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3.生物与环境

4.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5.生物圈中的人

6.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7.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8.生物的多样性

9.生物技术

10.健康地生活

每个一级主题一般由若干二级主题及具体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组成。具体内容标准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所要达到的基本的学习目标。活动建议列举了有利于学习目标达成的观察、调查、资料的收集和分析、讨论、实验、实践等活动建议。

一、科学探究(7-9'BIO'3.1)

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

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

各种活动。科学探究通常包括: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

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

流。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

段生物课程的内容标准,是为了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

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

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

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

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

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

解是在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形

成的,这就需要组织学生进行探

究性学习。因此,本《标准》将

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之中。教

师应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

试和实践,并将科学探究的内容

标准尽可能渗透到各主题内容的

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参

与科学探究活动时不仅应让学生

参加科学探究的某些方面的活

动,也应该注意让学生有机会参

与若干完整的探究活动,培养科

学探究能力。

1、理解科学探究

(7-9'BIO'3.1.1)

(1)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

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

途径之一。(7-9'BIO'3.1.1.1)

(2)意识到提出问题是科学

探究的基础,解决科学问题常常

需要作出假设。(7-9'BIO'3.1.1.2)

(3)意识到科学探究可以通

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途径

来获得事实和证据。

(7-9'BIO'3.1.1.3)

(4)意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

观察、实验、调查,又需要进行

推理和判断。(7-9'BIO'3.1.1.4)

(5)体会到科学探究需要正

确地表达、需要与人交流和合作。

(7-9'BIO'3.1.1.5)

2、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7-9'BIO'3.1.2)

案例: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

环境因素(7-9'BIO'C.1)

课时:1课时。

目的:探究哪些环境因素影

响鼠妇的分布。

材料器具:培养皿,吸水纸,

纸板等。

方法步骤:

(1)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在

课前观察鼠妇的生活环境,捕捉

鼠妇若干个(注意:不能破坏学

校或社区的草坪或花坛等)。针对

鼠妇的生活环境提出问题。(提出

问题)

(2)通过交流自己是在什么地

方捕捉到鼠妇的,对影响鼠妇分

布的主要环境因素作出假设。

(作出假设)

(3)利用教师提供的器具和实

验室可利用的其他器具,设计一

个实验方案用以验证自己的假

设。(制定计划)

(4)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进

行实验。观察并记录鼠妇在一定

时间内的活动变化。(实施计划)

(5)各组交流实验数据。分析

小组和全班的数据,讨论实验数

据是否支持假设。(得出结论)

(6)讨论"环境中的阳光、温

度、水分等因素对于鼠妇的分布

有什么影响"问题后,交流与撰

写探究报告。(表达、交流)

活动完成后将鼠妇放回大自

然中。

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7-9'BIO'3.2)

生物体有一定的结构层次。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

单位。细胞的分裂、分化和生长

是细胞重要的生理活动。细胞经

过分裂和分化形成生物体的各种

组织,由功能不同的组织形成器

官,完成特定的生理功能。多细

胞生物体依靠细胞、组织、器官

之间的协调活动,表现出生物体

的生命现象。

理解有关细胞的知识是学习

生物学知识的基础,教师应提供

机会,引导学生探究动植物细胞

的结构和功能,初步学会显微观

察的方法和技能,激发探究的兴

趣。

1.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

位(7-9'BIO'3.2.1)

2.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

(7-9'BIO'3.2.2)

3.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7-9'BIO'3.2.3)

案例:观察细胞的基本结构

(7-9'BIO'C.2)

课时:1~2课时。

目的:观察细胞的基本结构;

练习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

镜;初步学会画细胞结构图。

材料用具:洋葱鳞片叶,水

绵或其他动植物材料,人口腔上

皮细胞装片或其他动植物装片

和切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

片,吸水纸,刀片,镊子,牙签,

滴管,生理盐水,清水,碘液,

解剖针,干净的纱布等。

方法步骤:

(1)参照图,利用洋葱鳞片叶、

水绵或其他动植物材料,制作临

时装片,或者寻找几种永久动植

物装片和切片。

(2)取出显微镜,进行显微镜

的对光操作。

(3)用显微镜观察制成的临时

装片或永久装片。注意先用低倍

镜观察,后用高倍镜观察。

(4)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

动物细胞表面一层很薄的膜

是,植物细胞之间有细胞壁

隔开,植物细胞的细胞膜紧贴在

细胞壁内侧。

动植物细胞内部近似球形的结构

是。位于细胞膜和细胞核之

间的结构称为。

(5)初步学会并绘出观察到的

动物和植物细胞的结构图。

讨论:

(1)细胞的基本结构是:、

和。

(2)动植物细胞结构上有哪些

2

主要的区别?

三、生物与环境(7-9'BIO'3.3)

任何生境中都有多种多样的生物。每种生物都离不开它们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能适应、影响和改变环境。生物与环境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并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对一片草地、一个池塘、一块农田等生境的研究,学习调查和观察的方法,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知识,对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以及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十分重要。

1.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7-9'BIO'3.3.1)

2.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7-9'BIO'3.3.2)

3.生物圈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7-9'BIO'3.3.3)

案例:探究酸雨的危害(7-9'BIO'C.3)

课时:2课时,课后继续分小组管理、观察和记录。

目的:通过探究"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认识酸雨的危害。

背景知识:酸雨是指雨水中含有一定数量的酸性物质(硫酸、硝酸、盐酸、碳酸等),pH小于5 6的酸性降雨。酸雨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一般认为,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硫进入大气后,造成局部地区大气中二氧化硫富集,在水的凝集过程中形成硫酸等酸性物质,随雨水降落下来。

材料器具:培养皿,小麦种子,以硫酸为材料配制的不同pH 的"酸雨"。

方法步骤:

[第一课时]

(1)分小组讨论,如何利用教师提供的模拟酸雨来设计探究酸雨危害的实验,包括设计对照实

验。

(2)把一定数量的浸泡过的小

麦种子,分别放在若干个培养皿

中,给培养皿编号。

(3)每天定时向培养皿中的种

子喷洒不同pH的"酸雨",观察和

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注意:硫酸、

硝酸、盐酸都是腐蚀性很强的酸

液,应按药品使用安全规定进行

操作)。

[第二课时]

(1)7天后列表汇总全班学生

的实验数据。

(2)讨论:酸雨对小麦种子的

萌发有什么影响?四、生物圈中

的绿色植物(7-9'BIO'3.4)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最

大的一类生物,它对生物圈的存

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绿色

植物通过它的生命活动直接或间

接地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

量,并对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

衡和水循环发挥着重要作用。绿

色植物分布广泛,与人类生活的

关系十分密切。

高等绿色植物中的粮食作

物、蔬菜、瓜果、花卉等都是人

类种植栽培的主要对象,在它们

的生活中有许多适合学生观察、

探究的内容,教师应积极组织学

生开展各种探究活动,加深学生

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运

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

(7-9'BIO'3.4.1)

2.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

无机盐(7-9'BIO'3.4.2)

3.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

吸作用(7-9'BIO'3.4.3)

4.绿色植物对生物圈有重大

作用(7-9'BIO'3.4.4)

案例:设计校园绿化方案

(7-9'BIO'C.4)

课时:1课时。

目的:通过校园绿化设计,

学习有关常见花卉、树木等植物

的知识,提高审美情趣,增强爱

学校的情感。

材料器具:皮尺,绘图用的

纸和笔等。

方法步骤:

[课前]

(1)按小组调查和勘察整个校

园,绘出校园绿化现状示意图。

(2)收集有关园林绿化设计的

资料,调查周围公园或其他学校

的绿化情况作为参考。

(3)小组讨论:应该如何在学

校原有绿化的基础上设计新的校

园绿化方案?

(4)绘制新的校园绿化设计方

案示意图,并推荐一名代表在全

班作方案介绍。为了加强方案的

说服力,可以事先准备好放大的

设计图或彩色的局部设计效果图

的投影片等直观材料。

[课堂]

(1)分小组介绍和展示设计方

案,重点从生物学角度说明设计

方案中采用的各种植物所能发挥

的作用,如吸尘、隔音、遮阳、

防风、降温以及赏花、观叶、品

香、美化等。配上小桥、流水、

亭台、雕塑、假山,充分展示每

个小组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2)辩论:

哪些方案会使校园更美丽?

哪些方案更合理、更经济?

五、生物圈中的人

(7-9'BIO'3.5)

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有重要

影响。人从生物圈中摄取各种各

样的营养物质,以满足自身对物

质和能量的需求。人吸收的营养

物质需要经循环系统运送到身体

的各种组织、器官,人体产生的

废物也需通过循环系统、呼吸系

统和泌尿系统等的协调活动排出

体外。人的各种活动受神经系统

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人体结构

和生理的知识对学生理解人体结

构和功能相互适应的关系,理解

人的各种生命活动,自觉养成卫

生习惯具有重要作用。

教师应从生物圈的高度,引

导学生开展人和生物圈关系的多

种探究活动,认识人类依赖的自

然环境和人为环境都是生物圈的

组成部分,意识到生物圈中的人

对生物圈应尽的责任。

1.人的食物来源于环境

(7-9'BIO'3.5.1)

案例: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

型(7-9'BIO'C.5)

课时:1课时。

目的:通过制作小肠壁结构

的模型,理解小肠的结构特点。

材料器具:不同颜色的纸板,

剪刀,尺,胶水等。

方法步骤:

(1)制作纸质小肠结构模型,

测量和比较模型内表面积的变

化,理解小肠皱襞、绒毛等结构

对于增大小肠内表面积的作用。

(2)模型中的各部分分别代表小肠

结构中的哪些部分?

讨论:

小肠皱襞、绒毛等结构对小

肠消化和吸收的作用。

2.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

(7-9'BIO'3.5.2)

案例:模拟"血型鉴定

"(7-9'BIO'C.6)

课时:1课时。

目的:理解血型与输血的关

系,提倡义务献血。

材料器具:模拟配制的"A型

血"(0.02mol/LPb(NO3)2,硝

酸铅),"B型血"(0.02mol/LBaCl

2,氯化钡),"O型血"(蒸馏水),

"AB型血"(上述"A型血"和"B型

血"等量混合)和"A型血清"

(0.02mol/LAgNO3,硝酸银),"B

型血清"(0.02mol/LNaI,碘化钠);

载玻片,吸管等。

方法步骤:

(1)教师将配制好的4种"血液

"分别标上"赵""钱""孙""李",表示

分别取自4位车祸伤员,他们急

需输血。

3

讨论:阅读以下资料,设计如何利用"A型血清""B型血清"确定4人血型的方案。

(2)实践方案的可行性。确定4位车祸伤员的血型。

讨论:

(1)根据4位车祸伤员的血型,确定输血用血液的血型。

(2)为什么提倡义务献血?一次适量献血会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3.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7-9'BIO'3.5.3)

4.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生命活动(7-9'BIO'3.5.4) 5.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员(7-9'BIO'3.5.5)

案例:探讨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7-9'BIO'C.7)

课时:1课时。

目的:关注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和可能产生的后果。

材料器具:方格纸,尺等。

方法步骤:

(1)阅读下列数据表:

(2)绘制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

讨论:

(1)从公元2年开始,我国人口数量第一次翻一番所用的时间大约是多少?

(2)预测:从1995年开始,我国人口数量再翻一番所需时间将会是多少?如果保持这种增长速率,对我国的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将会产生什么影响?

六、动物的运动和行为(7-9'BIO'3.6)

动物运动和行为的知识对学生认识动物的本质特征非常重要。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动物行为是目前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动物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

教师应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并注意引导学生到周围环境中去观

察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培养学生

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

1.动物的运动(7-9'BIO'3.6.1)

2.动物的行为(7-9'BIO'

3.6.2)

案例:探究蚂蚁的行为

(7-9'BIO'C.8)

课时:1课时,课前观察。

目的:探究蚂蚁的行为。

材料器具:透明可乐瓶,玻

璃板,放大镜,砂糖,面包屑等。

方法步骤:

(1)剪去可乐瓶上半段,放入

干湿适当的土壤。

(2)寻找一个蚂蚁窝,取一些

蚁穴土壤盖在可乐瓶的土壤上。

捕捉10只蚂蚁以及蚁卵和幼虫

等,最好有蚁后。放少许食物,

如面包屑等,盖上玻璃板,放置

在暗处饲养。

(3)每日加入一定量的食物和

水,并用放大镜观察每只蚂蚁的

行为,重点观察觅食行为。例如

设计"蚂蚁喜欢取食哪些食物"的

活动。

(4)连续观察1星期,记录所

观察到的蚂蚁的各种行为。

(5)也可定时到找到的蚁穴处

观察自然界蚂蚁的行为。

(6)配合收集到的有关蚂蚁行

为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

论,推荐班级报告会发言人。

(7)班级交流各组探究结果,

例如,蚂蚁有哪些行为?蚂蚁喜

欢取食哪类食物?有没有社会性

行为?

讨论:

(1)蚂蚁的行为对于蚂蚁的生

活有什么意义?

(2)蚂蚁和人类生活有什么关

系?

七、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

传(7-9'BIO'3.7)

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是

生命的基本特征。植物、动物和

人通过生殖和遗传维持种族的延

续。人的生殖、发育和遗传的基

本知识,对于学生认识自我、健

康地生活和认同优生优育等具有

重要作用。学习动植物的生殖、

发育和遗传的基本知识,以及遗

传育种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知

识,有助于学生认识生物科学技

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

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

动物的生殖与发育过程。开展植

物嫁接和扦插活动,通过对人类

基因组计划、禁止近亲结婚等问

题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述内容中涉及的有关伦理观和

价值观的问题,教师应给予适当

的指导。

1.人的生殖和发育

(7-9'BIO'3.7.1)

2.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7-9'BIO'3.7.2)

3.植物的生殖(7-9'BIO'3.7.3)

案例:观察家蚕的生殖与发

育(7-9'BIO'C.9)

课时:1课时,课前饲养家蚕。

目的:通过饲养家蚕,了解家

蚕的生殖与发育过程。

背景知识:家蚕一般每5~6

天蜕皮一次。蜕皮期间不食不

动,叫"眠"。经过4眠后,体内绢

丝腺发育成熟,停止取食,吐丝

结茧,在茧内化蛹。蛹经过10余

天羽化成蚕蛾。雌雄蚕蛾均不取

食,即进行交配。交配后雄蛾死

去,雌蛾产卵后死去。

材料器具:纸盒,蚕种,桑

叶等。

方法步骤:

(1) 用蚕种孵化家蚕,孵化温度一

般在20~25℃,孵化时间在10天

左右。采摘桑叶饲养,并需每天

清理饲养纸盒。

(2) 观察和记录家蚕生活的

各生长、发育时期的主要特点。

(3) 观察和记录雌雄家蚕交

配生殖的全过程。

讨论:

家蚕的一生经过哪几个发育

阶段?每个阶段的家蚕有哪些主

要的特征?

八、生物的多样性

(7-9'BIO'3.8)

地球上的生物是多种多样

的。依据一定的标准,各种生物

可分成不同的类群。保护生物多

样性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

化的结果,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

进化是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领

域。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

物进化理论,解释了生物进化和

发展的原因。这部分知识对学生

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辩证

唯物主义自然观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调查和

资料的收集、处理、交流等活动,

帮助学生领悟各类生物和人类生

活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保护

生物多样性的活动。

1.生物的多样性

(7-9'BIO'3.8.1)

2.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

(7-9'BIO'3.8.2)

案例:"生物进化主要历程"

拼图游戏(7-9'BIO'C.10)

课时:1课时。

目的:通过拼图熟悉生物进

化的主要历程。

材料器具:拼图游戏图板等。

方法步骤:

(1) 自制生物进化拼图板:在

长方形纸板上画进化树,再分割成

不同的形状,剪成小图块

(2)分小组参与拼图竞赛,比

一比哪一小组配合得好,能迅速

而准确地把进化树重新拼合起

来。

讨论:

(1)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什么?

(2)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哪些?

九、生物技术(7-9'BIO'3.9)

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显

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

益,并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人类

的生活和社会发展。认识和理解

有关生物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作

4

用十分重要。

教师应从生活中的生物技术着手,通过各种实验和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对生物技术的感性认识;以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帮助学生理解生物技术的作用;鼓励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分析生物技术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为学生参与有关的社会决策打下一定的基础。

1.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7-9'BIO'3.9.1)

案例:探究食物保鲜方法(7-9'BIO'C.11)

课时:2课时,课后继续分小组管理与观察。

目的:认识微生物是食物腐败的主要原因,探究食物保鲜的简单方法。

材料器具:澄清的肉汤,酒精灯,试管,直玻璃管和弯玻璃管,消毒棉等。

方法步骤:

[第一课时]

(1)小组讨论,形成使用酒精灯加热杀菌并保鲜处理的设计方案。

注意:按照酒精灯使用安全规定进行操作。

(2)下图为一种实验方案装置示意图:

2.现代生物技术(7-9'BIO'3.9.2)

十、健康地生活(7-9'BIO'3.10)

健康是指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适应状态。学习有关青春期生理和保健、传染病和免疫、医药常识等知识对健康地生活有重要意义。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学习情境,也可让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课题开展学习活动,如通过调查研究或实验,认识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有损自身或他人的健康以及吸毒对自身或他人和社会的危害。

1.健康地度过青春期

(7-9'BIO'3.10.1)

2.传染病和免疫

(7-9'BIO'3.10.2)

3.威胁人体健康的当代主要

疾病(7-9'BIO'3.10.3)

4.酗酒。吸烟和吸毒的危害

(7-9'BIO'3.10.4)

案例:探究酒精对水蚤心律的影

响(7-9'BIO'C.12)

课时:1课时。

目的:通过探究酒精对水蚤

心律的影响,理解酗酒对人体健

康的危害。

材料器具:显微镜,载玻片,

吸管,酒精,量筒,计时器,水

蚤等。

方法步骤:

(1) 在池塘用小网捕捞水蚤,

或在花鸟鱼虫市场购买水蚤。

(2) 用吸管吸取一只水蚤放

在载玻片上,轻轻盖上盖玻片,

在显微镜下观察水蚤心脏跳动并

记录速率(次/分)

(3) 将不同体积分数的酒精

(5%、10%、15%、20%)滴加到

载玻片上。

想一想,如何配制不同体积

分数的酒精溶液?

(4) 观察酒精对水蚤心律的

影响。

注:水蚤的心律很快,计数

时应注意。

讨论:

(1) 酒精对水蚤的心律有什

么影响?

(2) 哪种体积分数的酒精对

水蚤有致死作用?

(3) 根据教师提供的相关资

料,理解酗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5.医药常识(7-9'BIO'3.10.5)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7-9'BIO'4)

一、教学建议(7-9'BIO'4.1)

本《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

生物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应在

认真学习和领会的基础上,结合

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进

行教学。

生物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

学生的科学素养,特别是一个普

通公民终身发展所需的生物科学

素养。为此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一)提高贯彻课程目标的

自觉性(7-9'BIO'4.1.1)

生物课程目标涵盖的生物学

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要通过

每节课或每项活动来逐步完成

的。因此,在制定每节课(或活

动)的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

课程目标的体现和贯彻。考虑到

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特别要注

意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的要求。例如,在知识经济时代,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尤为重要。

(二)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

探究性学习(7-9'BIO'4.1.2)

生物教学不仅是教师讲解和

演示的过程,也是师生交往、共

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必须向

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

参与和实践。这种有目的、有步

骤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主要包括

对生物及其相关事物进行观察、

描述、提出问题、从各种信息渠

道查找信息、提出假设、验证假

设、思维判断、做出解释,并能

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等。教师在引

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

应注意:

1.需要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

境。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

料、数据,或呈现生物的标本、

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

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

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

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等。

(7-9'BIO'4.1.2.1)

2.应该鼓励学生自己观察、

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

础上进行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和

实施。(7-9'BIO'4.1.2.2)

3.注意课内外活动相结合。

教师应打破课堂内外的约束,有

计划地安排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

完成的活动,包括必要的调查、

访问、参观等,充分利用多种教

学资源,保证活动时间的落实。

(7-9'BIO'4.1.2.3)

4.重视探究性学习报告的撰

写和交流。教师应培养学生通过

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

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并组织

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7-9'BIO'4.1.2.4)

5.探究性学习不是全部的教

学活动。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

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

和方法,达到课程目标。

(7-9'BIO'4.1.2.5)

(三)加强和完善生物实验

教学(7-9'BIO'4.1.3)

实验教学既是一类探究活

动,也是生物教学的基本形式之

一。《标准》的内容标准部分列举

的一些活动建议中,相当部分就

是实验。

1.学校应逐步完善生物实验

室的建设、仪器设备和用具的配

置,保证实验教学经费的投入。

生物教师也应创造条件,就地取

材、因陋就简地开设好生物实验。

(7-9'BIO'4.1.3.1)

2.实验设计应该多样化。例如,

可以采用比较规范的实验仪器设

备设计实验,也可以设计低成本

实验;可以采用生物材料设计实

验,也可以设计模拟性实验;有

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适当引入多媒

体技术进行虚拟实验。应鼓励学

生参与设计实验。

(7-9'BIO'4.1.3.2)

3.在重视定性实验的同时,

也应重视定量实验,让学生在量

的变化中了解事物的本质。教师

应向学生提供机会学习量的测

定,实事求是地记录、整理和分

析实验数据、定量表述实验结果

等。(7-9'BIO'4.1.3.3)

4.要注意实验安全教育。安

全使用实验器具(如解剖器具、

5

玻璃器皿、酒精灯等)和实验药品(酒精、酸、碱等)是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教师应强化安全教育,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7-9'BIO'4.1.3.4)

(四)落实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7-9'BIO'4.1.4) 《标准》多层面、多角度地强调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教育的重要性。例如,内容标准突出了人和生物圈的关系、学会健康地生活、运用生物科学和技术解决农业、医药、环境等实际问题,也提出开展联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许多具体活动建议等。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1.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与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重视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通过具体事例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科学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7-9'BIO'4.1.4.1)

2.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的问题涵盖面很广,包括全球性的、国家的、地区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生产、发展相关的问题。特别要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和学校所在地区的相关问题,培养他们爱祖国和爱家乡的情感。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教学更应关注上述问题。(7-9'BIO'4.1.4.2)

3.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密切,内容丰富。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和网络等了解更多的信息,开展调查研究,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了解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7-9'BIO'4.1.4.3) 二、评价建议(7-9'BIO'4.2)

义务教育阶段生物教学评价的依据是本《标准》,评价内容包

括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等方面。

生物教学评价应有利于实施

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

展。教师应注意终结性评价和形

成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

性评价相结合。同时,还应重视

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应充分发

挥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正面导向

作用,积极引导学生真正改变学

习方式,提高终身学习能力。

教师应特别重视对学生探究

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进

行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根据教学目

标,系统地收集学生学习情况的

信息,对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活动

以及成果给予评价。通过教学评

价,教师可以获得有关学生学习

生物课程情况的反馈,不断改进

教学;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

情况,促进自己更好地发展。

(一)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

行评价(7-9'BIO'4.2.1)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义务

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重要目标之

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

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逐步形成观

察、归纳和发现问题的能力,逐

步形成设计实验、调查研究、动

手实验的能力,逐步形成收集和

分析数据、表达和交流的能力等。

教师应结合探究活动的全过程评

价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探究

种子萌发条件"的活动中,应该对

学生表现出来的探究能力进行评

价。

案例:"种子萌发环境条件"

探究活动

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观察的

基础上提出种子萌发可能需要的

环境条件,例如水、空气、温度、

阳光、肥料、土壤等。

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

实验数据和资料,总结出种子萌

发必需的环境条件。

教师和学生可以参照下列各

项给予评价:

*能否根据观察或生活经验

提出问题,根据问题提出假设?*

能否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探究假

设的实验方案,包括设计对照实

验?

*能否按照实验计划准备实

验材料,有步骤地进行实验?

*能否按照实验操作的规范

要求完成实验?

*能否安全地使用各种实验

器具?

*能否实事求是地记录和收

集实验数据?

*能否分析实验数据的相关

性并得出结论?

*能否在探究活动中与他人

合作和交流?

杂谘 诨疃 斜硐殖隼吹钠

渌 芰σ灿Ω 枨〉钡钠兰邸!?/p>

(二)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

(7-9'BIO'4.2.2)

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

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内容,在生

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

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进

步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例

如,"认识保护生物圈的意义"的学

习活动中,不仅应该评价学生相

关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应对学

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热爱家乡

和祖国的情感、保护环境的意识、

实事求是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等方面进行评价。

案例:"认识保护生物圈的意

义"系列探究活动

(1)利用普通的纸板、

凡士林等制作"空气尘埃测定板",

探究什么地点尘埃污染严重。

(2)利用普通花盆、沙

子、土壤及生活垃圾,设计实验

探究哪些垃圾可能被自然降解,

哪些垃圾不能被自然降解。

(3)学生在家长的帮助

下收集和称量每天垃圾的质量,

计算每人每周产生的生活垃圾

量。估算一个城市或一个乡镇每

周生活垃圾的总量。

(4)让学生设计问卷,

调查每个家庭对生活垃圾中可再

生利用的垃圾的处理方式,写出

调查报告。

教师和学生可以参照下列各项

给予评价:

*能否积极主动地完成

收集一周垃圾的任务?

*能否实事求是地分析

调查活动的数据?

*能否独立思考,提出与

他人不同的见解?

*是否在调查报告中表

现出对社区垃圾污染环境问题的

忧虑?

*能否在调查报告中积

极提出垃圾处理方式的建议?

对于学生的其他特殊表现和

行为习惯的重要转变也应给予相

应评价。

(三)提倡采用"档案夹"的形

式记录学生的发展(7-9'BIO'4.2.3)

采用"档案夹"的目的是对学

生学习生物的全过程进行综合评

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生物

的兴趣。"档案夹"封面贴上学生的

姓名、所在班级等情况。伴随学

生的学习过程,逐步收集学生学

习过程中的测试卷、探究活动的

报告或小论文、小制作或小标本、

查阅的文献资料、收集的生物图

片和照片、剪报、获奖证书等。

分阶段展览学生的"档案夹",

教师和学生根据各项成果的评语

和评分,结合发展变化的情况,

共同对每个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7-9'BIO'4.3)

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

课程资源,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

开展生物教学的传统做法。

1.学校教学设备是课程资源

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成《标

准》规定的生物课堂教学、实验

6

教学以及科技活动等教学活动的必要物质条件。(7-9'BIO'4.3.1) 生物科学是实验科学。固此,应高度重视学校生物学实验室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实验、实践环境,同时也应鼓励学生和教师充分利用身边廉价的器具和材料,设计富有创造性的实验和实践活动。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不同学校在规模、环境、师资、资金以及体制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学校应按照《标准》的要求,及时配备显微镜、解剖镜、解剖器具等常用仪器设备,购买必要的药品和低值易耗品,满足实验、实践教学活动的需要。教师也应因地制宜,积极发挥现有设备的作用,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2.学校图书馆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7-9'BIO'4.3.2)

20世纪以来生物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难以满足学生对生物科学技术进展知识的渴求。生物科普期刊和书籍是学生扩大知识面的重要源泉。学校应调整图书结构,并通过调整和延长服务时间、改变服务方式、方便学生借阅等措施提高使用效益,切实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服务。

3.广泛利用社区课程资源,包括社区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动植物标本馆、动物园、植物园、少年宫、科技馆、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良种站、养殖场等以及周围的自然环境。(7-9'BIO'4.3.3) 社区是学生的生活环境,也是学生的学习环境。社区中存在着很多生物课程资源。

充分利用社区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可以弥补学校图书资源的不足。

博物馆常常陈列、保藏自然

标本,是科学技术、文化的传播

机构和科学研究的场所。各地自

然博物馆的馆藏标本中就有大量

的动物、植物、古生物与古人类

的标本。这些标本在揭示自然发

展、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方面

具有重要作用。

动植物标本馆则是生物标本

陈列、保藏的专门场所。多数动

植物标本馆建立在高等院校以及

部分中等学校。各地科技馆、少

年宫也常常建有专项标本馆,如

蝴蝶馆、昆虫馆等。

动物园、植物园以及普通的

公园,其中收集、饲养、种植、

引种了大量的动植物。各地海洋

公园、龟鳖馆、水族馆和农村的

养殖场、良种场、实验田等,都

是生物课程的社区资源。

自然保护区能够完整地保存

自然界的本来面目,堪称生物物

种的天然"资料库"和"基因库",是

生物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阔的自然界更是生物教学的天

"实验室",依靠自然界可以开展许

多探究活动。

社区中的人力资源(和生命科

学相关的科学研究人员、实验技

术人员、生产实践人员等)也是

生物课程资源,对学生开展探究

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可供利用的课程资源还有学

生家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

让学生充分利用家庭中的用具、

材料、图书资料等开展相应的活

动。

4.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无形的

课程资源。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经

验,例如,一些学生参观过动物

园、植物园;一些学生领略过自

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的风光;

一些学生有过饲养家禽家畜或种

植过稻、麦、果树、花卉的经历;

一些学生感受过传染病的痛苦;

一些学生体验过野外观察动物行

为的甘苦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无形资源,通

过相互交流,激发学习兴趣,提

高教学质量。(7-9'BIO'4.3.4)

5.充分重视信息化课程资源

的利用,包括各种生物教学软件、

网络上的生物科学教育资源等。

(7-9'BIO'4.3.5)

计算机多媒体以其极强的交

互性和模拟功能显示出它在生物

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生物教师应

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软

件,包括教师自制的教学软件,

提高教学效率。

伴随网络的发展,互联网传

递着越来越多的生物教育信息,

如动植物的图片、课件、动植物

的趣闻、最新生物科学进展等。

这些信息也应在生物教学中得到

充分利用。

四、教材编写建议

(7-9'BIO'4.4)

教材既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

的基本素材,又是学生学习的主

要材料。义务教育阶段生物教材

的编写应当以本《标准》为依据,

全面贯彻落实《标准》倡导的课

程理念和课程目标,使教材有利

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

教师进行教学改革。

(一)教材内容的选择

(7-9'BIO'4.4.1)

1.教材内容的选择应当体现

本《标准》内容标准的设计思路。

本《标准》的内容标准不追求学

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从学

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出发,结

合生物学科的特点,突出了人与

生物圈,意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

和处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学会

健康地生活。教材在教学内容的

选择上,同样应当体现内容标准

的这些思路,并且应当进一步落

实。(7-9'BIO'4.4.1.1)

2.教材内容的选择应当符合

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认

识规律。学生已经学习了不少生

物学知识,从各种媒体上还接触

到一些生物科学及其新进展的信

息,日常生活中也积累了不少与

生物学有关的经验,但是,他们

掌握的生物学知识是比较浅显

的,生活经验也是有限的。从思

维特点来看,学生的抽象思维开

始占优势,但仍然是偏重于经验

型的。因此,教材内容的选择既

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

验,注意与有关课程的衔接,又

要难易适度,避免给学生造成过

重的学习负担。(7-9'BIO'4.4.1.2)

3.教材内容的选择要反映社

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体

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思想。生

物科学的迅猛发展对社会和经济

的发展日益显现巨大的推动作

用,也影响到社会和个人生活的

各个方面;当代社会发展的许多

重大问题的解决又都依赖于生物

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教材编

写应当融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

于一体,充分体现科学、技术和

社会的互动,反映生物科学的发

展及其对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

影响,注意介绍我国生物科学技

术的成就和发展。(7-9'BIO'4.4.1.3)

4.应当将学生活动作为教材

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能力等

方面的全面发展,应当通过他们

积极参与活动来实现。教材应安

排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

(7-9'BIO'4.4.1.4)

对于某一具体的教学内容,

可以安排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

如观察、实验、调查、讨论等,《标

准》对此未做统一的规定,只是

就部分内容提出了一些活动建

议,供教材编写者参考。教材编

写者应在这些活动建议的启发

下,编写出更有特色、对学生的

发展更有价值,同时更加简便易

行的活动方案。

5.教材选取的内容应当具有一定

的弹性和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地

区、不同学校办学条件的差异和

7

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在按照内容标准编写必学内容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安排一些选学内容或选做的活动,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例如,在教材中编入一些小资料、课外阅读材料,设计一些选做实验和进一步探究的活动等。(7-9'BIO'4.4.1.5)

(二)教材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7-9'BIO'4.4.2)

1.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当实现学科内在逻辑与学生认识逻辑的统一。学科逻辑与学生的认识逻辑是不尽一致的。例如,形态结构是生理功能的基础,这是学科的内在逻辑,如果按照先结构后生理的顺序组织教学内容,学生固然能够接受,但是,不一定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生理功能出发,提出有关形态结构的问题,再引导学生探究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的关系,学生的兴趣就会增加。还应当指出,内容标准的框架不等于教材的体系。内容标准中的一级主题并不等同于教材的篇章要目,其排列顺序也不等同于教材的篇章顺序。一级主题与相应的二级标题和具体内容标准之间,也不具有严格的逻辑或从属关系,也就是说,同一个一级主题下的内容,在教材中既可以编写在一个单元中,也可以编排在不同的单元中。例如,关于"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员",既可以放在"生物圈与人"这一单元中,也可以放在"生物与环境"或"人类与环境"等单元中。(7-9'BIO'4.4.2.1)

2.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应当改变传统的注入式写法,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例如,有些探究活动的材料和步骤,在教材中可以不作详细的规定,而是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进行探究。这样,有利于扩大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进和创新。(7-9'BIO'4.4.2.2)

在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还应当做到图文并茂,以提高可读性。

8

最新浙江省初中科学新课程标准

浙江省初中科学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在以相对论、量子论、DNA双螺旋结构和板块学说的提出为标志的科学革命的推动下,科学理论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得到迅猛的发展。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天技术等迅速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在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一系列负面的问题,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都对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面对上述挑战,学生必须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必须初步养成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问题的习惯,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取向,树立社会责任感;必须更多地学习终身必备的科学知识,以顺应时代的要求;必须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以解决自身学习、生活、工作和社会决策中遇到的问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因此,7~9年级的科学课程必须进行整体设计,力求创建一门将科学作为一个整体、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 一、课程性质和价值 (一)科学课程(7~9年级)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入门课程。 科学课程(7~9年级)将在科学课程(3~6年级)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学习必要的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为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后继学习打下基础。 科学课程将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课程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形成保护自然的意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科学课程为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地解决个人生活、工作和社会决策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科学课程建立在以下对科学本质认识的基础上,并将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科学的本质。 自然界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科学是认识自然最有效的途径。科学知识反映了人类对自然本质的认识,对自然现象具有解释和预见的功能。科学可以转化为技术,变成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是以多样统一的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探究活动。科学探究不仅涉及逻辑推理和实验活动,同时还是一个充满创造性思维的过程。科学知识是全人类,

【人教版】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完全版】

【人教版】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7-9'BIO'1)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科学之一。生物科学研究在20世纪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例如DNA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揭示、哺乳动物体细胞克隆的成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等,这标志着21世纪人类将进入生物科学技术的新时代。生物科学研究成果更加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生物科学也向着更加关注人类自身的方向发展。随着与物理学、化学、数学以及其他各学科之间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生物科学已经日益呈现出主导学科的地位。同时,生物科学在解决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新研制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并增加实践环节。《标准》期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使他们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一、课程性质(7-9'BIO'1.1)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生物科学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 二、课程理念(7-9'BIO'1.2) 面向全体学生《标准》的设计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标准》提出了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本《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该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相比于《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版)而言,更准确、全面地阐述课程性质、理念和目标。课程内容总量与实验稿基本持平,但部分内容降低了难度或缩小了范围,具体内容的表述更清晰、准确,便于教师的理解和实施。实施建议表述更为明确,具有可操作性。下面简述主要的修改内容。 一、课程性质与理念的修改 对课程性质的表述突出了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和综合性三个基本方面。明确界定了科学素养的概念,即科学素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在课程基本理念上,将“(三)体现科学本质”修改为“(三)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科学的本质”,将“(四)突出科学探究”修改为“(四)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在具体表述上细化了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更加关注科学探究的实质。 二、课程目标的的修改 在总目标上增加了“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目标。在分目标上,将“科学探究”的6条目标整合为4条,分别对应认知目标(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过程目标和能力目标。在“科学知识与技能”中增加了两条技能目标,即:5.具有观察、实验、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初步技能,以及用科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初步技能;6.具有应用科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周围世界的初步能力,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将“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4条目标整合为3条,第1条是对自然和社会的态度,第2条是对科学的态度,第3条是学习科学、处理事务与人际关系的态度。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目标的标题改为“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并由原来的4条目标调整为5条,即增加:5.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的教育目标。 三、内容标准的修改 1、调整、合并了部分内容,使之更科学、准确。例如,将“生命科学”的原主题2“生物的新陈代谢”修改为“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换”,其中原专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近十几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大了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这些都为科学课程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提供了可以借鉴和参照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二、基本理念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内容。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和情感因素被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涵,以保证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能真正落到实处。 1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理念 初中生物课程的新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面向全体学生,是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是全体初中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它涵盖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不是单纯通过知识传授就能达到的,还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能动地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培养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原来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为主动参与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内容标准的10个一级主题中第一个就是科学探究。 2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的要求 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 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作为内容标准的第一个主题,可见其重视程度。但不是说编写教材和开展教学时,就要把科学探究从其他教学内容中独立出来,单独进行训练,而应把科学探究的内容标准尽可能渗透到各主题内容的教学活动中。课程标准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出了70项活动建议。有的活动是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探究方案的,如“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探究酸雨的危害”“探究种子的萌发条件”“探究食物保鲜的方法”。有的活动是要求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如“收集或实测不同植被环境中的大气湿度数据,并进行比较分析”“收集和交流不同生态系统韵资料”。有的活动是要求学生进行观察的,如“观察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切片”“观察蛙蹼或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此外还有要求学生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设计校园绿化方案,制作小肠壁结构模型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人教版)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手段。今天,化学已发展成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的重要基础,成为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并正在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危机,如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粮食危机等,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应该体现启蒙性、基础性。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 二、基本理念 1.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2.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3.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5.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信化学为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将继续发挥它的重大作用。 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 三、设计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四个部分,如下图所示: 1.依据国际科学教育和化学课程改革的趋势,以及国内化学课程的现状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标准》确立了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 2.化学课程通过化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来体现对未来社会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据此制定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具体目标。 3.《标准》一方面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内容标准中对各主题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新版)测试题答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新版)测试题答案学校:姓名:分数: 试卷提供: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王兰庄学校王利江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62分) 1、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2、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每个学生都要学好科学。 3、科学探究是人们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 4、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涵盖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的目标。 5、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四大领域中共有 18个主要概念,这些概念又被分解为75个学习内容。 6、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7、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这8个要素描述科学探究的学段目标。 8、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包含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 9、物质科学就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的基础自然科学。 10、学情诊断有多种方法,如测试、访谈、让学生画思维导图、观察等。 11、STEM是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的课程组织方式。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不能作为目标,因此2017新版课标对此做了适当调整。(√) 2、探究式学习是唯一的科学学习方式。(×) 3、由科学教师兼职实验室管理员工作的,不应当折算相应的课时量。 (×) 4、技术的核心是发现。(×) 5、金星、木星、天王星、冥王星等都属于八大行星。(×) 三、选择题。(每题2,共10分) 1、教师要讲究为学生的科学活动提供帮助的艺术,这样的形式有(ABC )。 A、变告诉为启发 B、变单向传输为师生互动 C、变学生被动为学生主动 D、变集体教学为小组活动 2、下面属于科学学习的有效方式有( ABCDF)。 A、戏剧表演 B、科学游戏 C、模型制作 D、现场考察 E、综合实践 F、科学辩论会 3、( B)是科学课程的宗旨。 A、考高分 B、培养科学素养 C、提高科学操作水平 D、传授科学知识 4、工程的核心是( C )。 A、发现 B、发明 C、建造 D、发展 5、生命科学领域包含有( A )个主要概念。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7-9'BIO'1)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科学之一。生物科学研究在20世纪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例如DNA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揭示、哺乳动物体细胞克隆的成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等,这标志着21世纪人类将进入生物科学技术的新时代。生物科学研究成果更加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生物科学也向着更加关注人类自身的方向发展。随着与物理学、化学、数学以及其他各学科之间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生物科学已经日益呈现出主导学科的地位。同时,生物科学在解决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新研制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并增加实践环节。《标准》期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使他们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一、课程性质(7-9'BIO'1.1)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生物科学经历了从现象到 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 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对社会、 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 影响。 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 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 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 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 二、课程理念(7-9'BIO'1.2) 面向全体学生《标准》的设计是 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 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标准》 提出了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 到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有较大 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 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 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 发展。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 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 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 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 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 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 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本《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 内容和评价都应该有利于提高每 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科学不 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 不断探究的过程。《标准》倡导探 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 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 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 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 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 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的培养。 三、设计思路(7-9'BIO'1.3) 《标准》的设计遵照《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 本精神,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 针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身心发展 的特点和教育规律,重视对学生 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体现 国家对学生在生物科学知识和技 能、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 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体 现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普及 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 社会需求和生物科学发展三个方 面,《标准》选取了10个主题:科 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 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 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 地生活。 考虑到具有关心、保护环境 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重 要的培养目标,结合生物学科特 点,内容标准突出了人与生物圈。 植物和人是生物圈中两类作用最 大的生物,因此,将生物圈中的 植物和生物圈中的人各列为一个 主题。动物和细菌、真菌等生物 在生物圈中也具有重要作用,考 虑到各门类动物形态结构和生理 知识比较繁多,其中很多生理知 识和人体生理知识有较大的相似 性,因此,除了将"动物的运动和 行为"单列为一个主题外,其他知 识主要分散在相关主题中。 考虑到生物技术发展迅猛,已经 显现出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并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每个普通 公民的生活和发展,因而安排"生 物技术"主题。 考虑到使每个学生学会健康 生活是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之 一,也是生物课程的一项重要任 务,因而单列"健康地生活"主题。 《标准》规定的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知识和能力的目标,需 要通过学生主动的、多样化的学 习活动才能逐步达到,因此,课 程内容标准还安排了多种形式的 活动建议和案例。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7-9'BIO'2) 一、课程总目标(7-9'BIO'2.1)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 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方面得 到发展。 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 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 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 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 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 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 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 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具体目标(7-9'BIO'2.2) 知识(7-9'BIO'2.2.1) 获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 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 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 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 础知识。(7-9'BIO'2.2.1.1) 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以 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 心理的健康发展。(7-9'BIO'2.2.1.2) 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 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可 能产生的影响。(7-9'BIO'2.2.1.3) 能力(7-9'BIO'2.2.2) 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 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 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7-9'BIO'2.2.2.1) 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 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7-9'BIO'2.2.2.2) 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 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 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 究能力。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 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7-9'BIO'2.2.2.3) 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 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 1

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 (征求意见稿)2016.2.14 第一部分前言 1.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2. 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性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活动性和实践性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的综合性课程。 3. 课程基本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式学习;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4. 课程设计思路: 总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具体分解成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 小学科学课程内容有四大领域: 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大领域18 个主要概念, 分解成75 个学习内容。每个领域的主要概念分别为:6 、6、3、3 个。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分别从“科学知识” “科学探究” “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阐述具体目标。每个方面的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物质科学领域物质科学就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主要概念 1. 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 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2. 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 3. 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4. 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 5. 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体的运动。 6. 声、光、热、电、磁都具有能量, 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二)生命科学领域生命世界包含人、动物和植物等多种生物类群, 生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在此基础上, 生物个体能够生长、发育和繁殖后代, 从而使这些生物类群得以延续。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 形成热爱自然,保护生物的情感。主要概念 7. 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 8. 植物能适应环境,可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 9. 动物能适应环境,通过获取植物和其他动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10. 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分工配合,共同维持人体生存。 11. 植物和动物都能繁衍后代,使他们得以世代相传。 12. 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三)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地球与宇宙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与宇宙中的有关现象、事物和规律, 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复杂性。初步了解与地球相关的宇宙环境,科学的认识和解释地球的运动及其引发的一些自然现象,了解地球自身结构的基本特征,了解地球物质的价值和保护他们的重要性,形成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意识。 主要概念 13. 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按照一定的规律运动。 14. 地球具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岩石等圈层。 15. 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完整版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测 试题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2011版生物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多选)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目标是指:( ) A、知识目标 B、能力目标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D、外部认知与自我认知目标 2、国内外关于探究式学习的过程有许多模式,其基本环节大体是下列哪一项? ( ) A、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B、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施计划→制定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C、提出问题→得出结论→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做出假设→表达交流 D、提出问题→表达交流→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做出假设 3、考虑到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结合生物学科特点、新课程内容标准突出了( )。 A、植物和动物 B、人和生物 C、动物和细菌、真菌 D、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4、(多选)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理念有:( ) A、面向全体学生 B、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C、倡导探究性学习 D、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5、生物教材编写的依据是:( ) A、生物教学大纲 B、生物课程标准 C、生物考试说明 D、生物教辅资料 6、(多选)下列属于生物课程资源的是( ) A、学校教学设备 B、学校图书馆 C、学生的生活经验 D、博物馆、少年宫、科技馆、动物园、植物园等 7、下列不属于生物课程中能力目标的是:()

A、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B、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C、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D、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8、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 A、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B、进行双基教学? C、以学科为主教育 D、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9、“描述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功能”是属于“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这一主题下哪一部分中的具体内容标准 () A、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B、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 C、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D、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10、生物课程内容标准中使用的行为动词“分析”,体现了学习目标中什么水平的要求?() A.了解水平 B. 理解水平 C.应用水平 D. 领悟(内化)水平 二、填空题(每空2分,30分) 1、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___ _____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为主 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教育科学的重要领域之一。 2、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和的一门 科学。 3、生物课程标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和。 4、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和三个方面,生物课程标准选取了10 个主题。 5、生物教学评价应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的。教师应注意 评价和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同时还应重视学 生。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及解读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 版) 义务教育 科学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1) 一、课程性质(2) 二、课程基本理念(5) 三、课程设计思路(7)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10)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13) 一、科学探究(13) 二、生命科学(15) 三、物质科学(26) 四、地球和宇宙(39) 五、科学、技术、社会、环境(45)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52) 一、教学建议(52) 二、评价建议(59) 三、教材编写建议(65) 四、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68) 附录(72) 附录 1 行为动词(72) 附录 2 教学案例(73) 第一部分前言 20 世纪以来,科学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创建和发展了相对论、量子论、信息论、基因论等基础理论,提出了宇宙起源和演化的大爆炸模型、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遗传物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信息智能处理的图灵计算模型和地壳构造的板块模型等基本模型,形成了对自然界的全新认识。各学科领域之间呈现出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的发展趋势。科学在不断揭示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规律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和认识水平的提高,科学蕴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伦理已经成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升华着人类的精神境界。与此同时,科学与技术之间出现了空前的全面而深刻的互动,诞生了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高技术领域,极大地提高

了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进步。科学和技术一方面以不断分化的方式向纵深发展;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综合的统一整体。面对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深刻影响,人们迫切需要提高科学素养,以适应社会的要求和获得自身的发展。与此同时,人类还面临着资源、环境等一系列新问题,这些都对科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适应时代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有必要设置一门整合的科学课程,呈现各学科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统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深化对科学的理解,促进科学素养的发展,为认识和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世界做好准备。 一、课程性质初中科学课程是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综合 课程。 (一)初中科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本课程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对自然和科学的认识,提 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初中阶段是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关键时期。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合格 公民的必要条件,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必备基础。科学素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整体认识和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发展学生在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认识和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用科学的知识、方法和态度解决个人与社会问题的意识、保护自然的意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二)初中科学课程是体现科学本质的课程自然界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科学是认识自然最有效的途径, 其根本任务就是对自然界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从而产生新知识。科学知识是人类经过科学探究对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的系统认识,其表现形式包含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原理、科学模型和科学理论,对自然现象具有解释和预见的功能。科学知识的形成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深入,以逐步逼近客观存在的过程。个体的创新知识只有充分接受集体的评议、判断、筛选后,才可能有选择地被接纳为共识而成为集体知识。只有充分认识到个体知识和集体知识的相互联系与转换,科学知识的形成才拥有坚实的社会基础。科学可以转化为技术,成为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知识测试题(一)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知识测试题(一)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46分) 1、科学课程的三个分目标是()()(); 2、课程标准把三个领域的内容分成五个方面是()()()()()。 3、科学教育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主要包括()()()()。 4、科学探究大致涉及()、()、()、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对别人研究的结论()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5、生命世界的详尽内容标准包括()()()()。 6、物质世界的详尽内容标准包括()()()。 7、地球与宇宙的详尽内容标准包括()()()8、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和()。 9、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应重点评价小学生()。 10、科学实验可以分为()、()和()。新课程大力提倡()。 11、科学教育资源从空间上可分为()、()和()三类;从性质上包括()、()、()三大资源。 12、观察是过程性评价的有用手段,其观察要点以()和以()分为两种。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科学认识是对无限发展客体的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认识,总是在逼迫正确的答案,但永远无法达到。() 2、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指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进日常生活的方式与习惯,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3、光是一切颜色的来源,没能光,也就没有颜色。()

4、现代教育技术即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来完成教育的优化。() 5、定量评价大凡总要优于定性评价。()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18分)) 1、小学科学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2、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什么? 3、怎样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四、论述题。(每题12分,共24分)) 1.如何理解与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 2、根据课标教学实施建议,举例谈谈怎样有用组织好科学教学活动。答案: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46分) 1、(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 2、(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 3、(对待科学学习)(对待科学)(对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对待自然) 4、(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提出质疑) 5、(多样的生物)(生命的共同特征)(生物与环境)(康健生活) 6、(物体与物质)(运动与力)(能量的表现形式) 7、(地球的概貌与地球的物质)(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天空中的星体)

(完整word版)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科学之一。生物科学研究在20世纪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例如DNA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揭示、哺乳动物体细胞克隆的成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等,这标志着21世纪人类将进入生物科学技术的新时代。生物科学研究成果更加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生物科学也向着更加关注人类自身的方向发展。随着与物理学、化学、数学以及其他各学科之间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生物科学已经日益呈现出主导学科的地位。同时,生物科学在解决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新研制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并增加实践环节。《标准》期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使他们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一、课程性质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生物科学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 二、课程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标准》的设计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标准》提出了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本《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该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设计思路 《标准》的设计遵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精神,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体现国家对学生在生物科学知识和技能、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2020年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测试模拟题

2020年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模拟测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20分) 1、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2、小学科学课程目标标准分别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具体目标。 3、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包含()、()、()、()四个领域。 4、小学科学课程实施建议分别从()、()、()、和()四个方面提出了小学科学课程的实施的建议。 5、学生是科学的学习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内容要满足()和()双方面的需要,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6、科学实验可以分为()、()和探究性实验。新课程大力提倡探究性实验。 7、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逐步培养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8、()是人类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20分) 1、()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A、小组合作学习 B、自主学习

C、探究式学习 D、动手操作 2、科学探究的内容标准框图不包括:()。 A、提出问题 B、制定计划 C、表达与交流 D、大胆想象 3、下列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性质论述的是()。 A、面向全学生 B、是一门综合性课程 C、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D、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4、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形式是()。 A、探究活动 B、观察活动 C、实验操作 D、实验观察 5、物质科学就是研究物质及其()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 A、成分和组成 B、变化和组成 C、运动和变化 D、运动和组成 6、科学素养即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技能、(),也包括用科学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A、科学思维 B、科学意志 C、科学态度 D、科学判断 7、对待科学的具体内容标准有() A、不迷信权威 B、尊重证据 C、想知道、爱提问 D、珍爱科学 8、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的关系。 A、相互独立 B、相互依存 C、相互包含 D、相互融合 9、课堂教学评价属于()。 A、过程性评价 B、终结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阶段性评价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内容。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和情感因素被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涵,以保证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能真正落到实处。 1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理念 初中生物课程的新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面向全体学生,是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是全体初中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它涵盖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不是单纯通过知识传授就能达到的,还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能动地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培养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原来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为主动参与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内容标准的10个一级主题中第一个就是科学探究。 2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的要求 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

探究”、“模拟制作”、“设计”、“技能训练”、“课外实践”、“进一步探究”等,类型多种多样。 “探究”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全过程的活动,教材在设计这类活动时,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性,为学生发挥富于个性的创造力留出了空间,同时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地加以引导。例如,“探究鸟适于飞行的特点”,先用一段文字作铺垫,引导学生想象在空中释放薄纸、投掷纸飞机、放飞飞机模型的情形,提出探究的问题——鸟的身体有哪些适于飞行的特点;然后呈现几个学生讨论、作假设的场景,提出若干可能开阔学生思路,当然如果学生赞同教科书提供的某一种假设,也可以将其选为己用;在制定并实施计划这一环节,教材采取提示的形式,用一系列的思考题引导学生制定探究方案,并提供完成探究可能用到的一部分资料,以满足收集资料有困难的学生的需要,保证探究活动能在全体学生中落实;得出探究结果后,要求学生自己做出结论,并将探究结果与其他同学交流,互相学习、借鉴。 其他从科学探究不同侧面设计的活动,科学方法和探究技能训练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例如,“观察与思考”侧重训练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实验”侧重训练实验室操作技能,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资料分析”侧重训练分析图文资料的技能,培养分析能力;“调查”侧重训练走出课堂,到大自然或社会中进行调查的方法,培养实践能力;“演示实验”侧重训练观察实验现象,由现象推导出结论的技能;“模拟制作”、“模拟探究”侧重训练模拟的方法。教材的这一设计意图,正是体现了课程标准“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的要求。 (2)探究活动的设计有一定的梯度。人教版初中生物实验教材中,科学探究活动是按照学生能力发展的水平和需要进行整体设计的,科学方法和探究技能的训练循序渐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