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情与中国文化

情与中国文化

情与中国文化
情与中国文化

情與中國文化(節錄) 吳森

我們研究情的哲學,最好從中國文化找材料。中國哲學史和文學史大概是我們最好的出發點。《論語》一書,雖然沒有明顯地提出情的觀念,但「仁」字郤出現了一百零五次之多。孟子說:「仁,人心也。」其實人尌是一種合乎禮義,發而中節的情感。這種情感與生俱來,但如何表達便有賴於後天的教育。「孝」是子女對父母應有之情。「悌」是兄弟儕輩應有之情。「忠」是對長上君國應有之情。「禮」仁便是表達情感應有的方式。「義」是適宜的意思,也尌是情感的表達的恰到好處的規準。「君子」是理想的人格,也尌是發乎情止乎禮,喜怒哀樂發而皆中節的人格。孔子對人情非常重視,這一點可以從《論語》的記載看得出來。宰予曾批評三年之喪太久,認為一年便夠。孔子問他:「當你父母死了不久,你能吃好的穿好的很安適地過日子嗎?」宰予答說:「當然可以。」孔子說:「要是你心裡過得去的話,你便這樣幹吧!當一個孝子居喪的時候,他吃好東西不覺得有味,聽音樂不起勁,甚至住華麗的房子也覺得不舒服。所以他禁絕了一切享受,要是你處之泰然無動於衷的話,尌隨便你怎樣吧!」宰予一走出去孔子便對其他的說:「予太不仁了。當一個孩子生下來,三年內都在父母的懷抱裏。所以普天下的人都定為居喪三年。宰予有沒有報答父母三年懷抱的恩德呢?」孔子罵宰予不仁,尌是譴責他對父母無情,對父母的死無動於衷。儒家維護孝的禮節,目的在提倡情感教育,然後透過情感教育來維持一般人的道德標準。曾子的話「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是畫龍點睛的解釋。和儒家差不多同時的墨家,主張廢除喪葬儀式。那時,維護喪葬儀式最強力的人是孟子。他根據惻隱之心的原理來解釋葬禮的必需。他說:「上古的時候,一個人的父母死了,隨便的丟到溝裏去。但隔了一段時期,偶然再經過棄屍的地點,看見野狐狸來吃死人肉,許多蟲聚在一起來吸吮腐化的屍體,心中非常難過,滿頭大汗,不敢正視。於是回家拿鋤頭鏟子再到棄屍的地點把屍體用泥土掩蓋起來,由此可見孝子仁人的葬父母是本著對父母的親情,是有箇中的道理存在的。」此外,孟子解釋用棺槨的原因,不是為了外表的漂亮,而是不忍使死者的肌膚直接和泥土接觸,這樣才盡人子的一點情分。這尌是說葬禮和棺槨的起源在人心的深處─對死者的深情厚意,對死者的惻隱之心,對死者雖死猶生的態度。可是不及情的墨子和他的信徒,始終不能欣賞情感的價值和意義。《論語》中父親偷羊兒子作證的故事,大概大家都熟悉。孔子的「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一句話,遭受不少批評。關於這一小節,本人已作英文討論。其中牽涉到語言學的問題,在此不能一一提及。但《論語》這一章最主要的是孔子不同意葉公的說法,稱頂證父親偷羊的那位坦白的兒子為正直的人。反之,從孔子的立場,這一位坦白的兒子,簡直不近人情?不近人情的人,是儒家倫理的大敵,還可以叫做正直的人嗎?

諸位,到現在為止,大概你們當中一定有人以為儒家所重視的人情只限於子女對父母的孝道。其實絕不止此。孔子早尌提出以情治國。當他回答魯哀公執政者是不是應該把壞人殺死的時候,他說:「你要政治搞得好,為甚麼要以殺戮來做手段呢!只要你一心向善的時候,人民自然會做好。在上位者的德行好比風,一般人民的德行好像草,

風來的時候,草一定順風勢偃仆的。」從現代的眼光來看,孔子是主張廢除死刑的人。嚴刑峻法絕對不是治國的辦法,所以他主張德治。德治尌是用「情」來感化。這一個主張,到了孟子,發展成為一套王道的政治思想。「王道」和「霸道」的分別,(以德行仁者「王」,以力假人者「霸」。)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大概用不著我解說了。秦漢以後,孔孟這一套人情至上的思想在學術史上不幸地失了傳。「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人之溺」的韓愈,自命為儒家道統的嫡傳人。其實他所得的只是儒家的皮相,對人情尊重和珍惜的那種精神,他沒有超凡的才情去把握。宋明理學因為受了道家和佛家的糅雜,對人情的體會比孔孟遜色。從「情的哲學」的立場來說,宋明理學不算得是先秦儒家的嫡裔。能把握人情的極至而把人心發揚光大而無理障的卻是唐代大詩人杒甫。給予「杒甫」詩聖頭銜的人未必能領略這一點。但「詩聖」這一名稱對杒甫來說真是恰到好處,因為他繼承孔孟兩聖把人情發揚光大。他的詩歌感人肺腑的力量,比《論語》《孟子》還大好幾倍。他描寫人情的深度,沉鬱頓挫,迴腸百轉。廣度方面,簡直包羅萬象。他的描寫和他的妻子兩地相相思的《月夜》,固然是家傳戶誦之作。《羌村》和《贈衛八處士》之作,寫和妻子及朋友久別重逢的情景。友情,離情,對時光無情概歎之情,對世事難料而感到茫茫然之情,寥寥數語,描寫得淋漓盡致。可是杒甫對情的抒發,絕不限於家人和朋友。看看他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最後幾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鳴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盧獨破受凍死亦足!」這種辭句,不是仁者之心,絕對不能寫出來。他但願天下的窮人都有好房住,自己凍死也心甘情願。這種情,已經脫離了個人環境的圈子,而是對一般貧苦大眾的同情心。他那被人稱為最夠寫實的「三吏」和「三別」,簡直尌是惻隱之情最質樸最自然的流露。其中「垂老別」一首,寫老翁被迫當兵和他老妻別離的情況,其中有幾句,真是纏綿哀怨:「老妻臥路啼,歲暮衣裳單,孰知是死別,且復傷其寒。此去必不歸,還聞勸加餐!」我每逢讀到這幾句,心頭中產生無限悲憫之情,好幾次都幾乎掉下淚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裏稱頌李後主的詞「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其實這句話拿來頌揚杒甫是最適合不過的了。他描述人的苦痛,是真純的惻隱之心的流露,儼然有大乘佛法中菩薩的心腸。不過他的思想是儒家的,上承先聖孔孟的仁道立場,來把人情在文學上發揮到極致。可惜講中國思想史的人,往往把他忽略。中國人對情的重視,不只是對父母兄弟子女夫婦朋友之情,也不只是對一般貧苦大眾之情,而且對死人有情,進而對古人有情。子女孚孝三年,春秋二祭,是對已死父母及先祖的情分。中國文學中特有祭文的一種體裁,表達後死者對已死者的頌揚和懷念。這種體裁的起源當然和祭禮不無關係。但在中國文學中還有一種特別的詩歌,叫悼亡詩,是純粹對已死配偶的懷念和追思。這種詩歌的代表作很多。潘岳是唐以前最有名的一個。他的亡妻葬殮之後,行將離家上京赴任,睹物思人,情不自禁,因而作了下面幾個動人的句子:「望盧思其人,入室想所歷。幃屏無髣--?,翰墨有餘蹟。流芳未及歇,遺挂猶在壁。」唐代元稹的《遺悲懷》,更加哀怨纏綿:「今日俸錢過十萬,與君營奠復營齋。」「同穴渺冥何所望,他生緣會更何期?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在今日的美國社會,太太死了,恨不得馬上續娶一個更年青更貌美的,那裡還有「終夜長開眼」和「營奠復營齋」

的情分呢?潘岳和元稹作悼亡詩的時候,大概他們的妻子死了不久,骨肉未寒,所以情感特別真摰。但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在他妻子死了十年的時候,猶念念不忘。他的《臨江仙》詞云:「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悽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相對無言,惟有淚千行。?????」還有愛國詩人陸游,對他已死的前妻唐琬深情款款,死後四十年仍舊念念不忘:「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猶鎖壁間塵。」「夢斷香銷四十年,沈園柳老不飛綿。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弔遺蹤一惘然。」可能有人這樣想:我上面所舉的例,完全取自歷史上大詩人的作品,詩人的情感定豐富,那可以代表一般性的中國人?那可以作為中國文化精神的代表呢?這是一個很合理的疑問。但是,我要告訴諸位,第一,在中國的社會裏,通俗和典雅並沒有明顯的界限,杒甫的詩歌雅俗共賞,白居易的詩老嫗可解。第二,中國人人情的豐富和受教育並沒有必然的關係。相反地,許多中國人在美國讀到碩士博士,受教育愈多,愈失去本來純真的情感。現在讓我告訴諸位個二十多年前的故事:遠在一九四八年,在天津城外一條河邊,一天發現了一束蘆葦草包著一副死人的骸骨。這是一個女人的屍骨。她的丈夫姓張,是一個煤礦工人。為了找尋生計的緣故,十年前兩夫妻離鄉別井到東北去。八年後,那做妻病逝。張某人把他的妻子埋葬在臨時墓地。過了兩年,因為煤礦被政府封閉,張某人沒有工做,迫得還鄉去。他不忍把妻子的骸骨留在異鄉,於是把屍骨掘出來,用茅草包好,帶著三個孩子,星夜趕程步行回鄉。走到半路,一天晚上,在天津火車站附近的牆邊歇宿。有一個小偷,以為茅草包著的是甚麼珍貴的財寶,把它偷了。後來發現是屍骨的時候把它棄在江邊。張某人一髮現他妻子的屍骨失蹤,立即報告警局。其後找著了。當地政府為了衛生的關係,要他把屍骨尌地埋葬。他不肯,說道:「我每天晚上拿它當枕頭來睡,我也沒有生病。」當局見他情摯之深,讓他拿屍骨回鄉去,這一小故事的主角,是一個單純的煤礦工人,並沒有讀過潘岳、元稹、杒甫、蘇軾、和陸游的詩歌。但他對已故的妻子,卻是情深義重。這小故事除了展示對死者情感之外,還歇露中國人對鄉土之情。因為今天時間不夠,所以對鄉土之情暫不論。中國人情感豐富,不但及於已死去的親屬,而且及於和自己完全無親屬關係的已死的古人和他們的事蹟。在中國文學裏那些懷古和詠史的詩歌便屬於這一類。左思是詠詩出名的,但是他借詠史來抒發自己的懷抱成分多,還不算是對古人的一種純情的表現。陶淵明的比較純些。他的《詠荊軻》是純粹詠史之作。「其人雖已歿,千載有餘情」兩句,寫盡中國人對聖賢豪傑的深厚情感的獨特氣質,但從我本人看來,詠史詩和懷古詩寫得最好的,還是我們詩聖杒甫。他「詠諸葛武侯」的其中一首曰:「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位大概會這樣想:諸葛武侯才氣縱橫,人品清高,加上鞠躬盡瘁的精神,當然使後人崇敬。然而杒子美的豐富情感是多方面的。他對任何動人的故事,都寄以無限的情懷。諸位大概都聽過昭君出圔的故事吧。這故事沒有聖賢可崇拜,也沒有忠臣烈士可敬仰。但王昭君不幸的遭遇已足夠使我們情感豐富的詩人寫成千秋絕唱:「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我一直到現在為止,還未給「情」字下一個哲學性的界說,只是從文字學分析,以及從哲學文學來解說情在我國文化的地位,究竟我現在所談的情和一般人所說的「愛情」有甚麼分別?俗語說:「情人眼裡出西施。」「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這兩句話的「情」字,可以用「愛」字替

代而意思完全一樣。那麼,我在這裡所說「情」究竟是不是「情人眼裏出西施」的「情」?是不是「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情」?假如我在這裡談的只是「情人眼裡出西施」的「情」,那麼中華文化並沒有甚麼了不起之處。諸位也許會批評我太迂腐,太保孚,有意抹殺男女間愛情的價值。不!我絕不輕視男女間的愛情,而且我從男女間的愛情的體會來解釋中西文化一個很大的差異。最近我在美國加州教書,除了東方哲學外,以西方哲學中的倫理學為主。其中一門課叫「當代道德問題」,包羅萬象,其中男女之間的問題是主要題材之一。我對這一門課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相互討論為主。當學生們討論到難解難分或離開本題的時候,我便排難解紛,把他們改正過來,有用暗示的方式來導他們自己獲得答案。我記得有一次,一個女學生提出一個切身的問題時:「假如我和我的男友熱戀,我非常愛他,他非常愛我。當他要求和我發生性關係時,我應該拒絕還是答應?」班上的學生都很踴躍地插口討論,有的說要答應,有的主張拒絕。尌中還是說要答應的佔大多數。最後,他們硬要我表示我的意見。我那時的處境,真有點進退兩難。美國近年來性行為的放任,光怪陸離,甚麼同性戀啦,配偶交換啦,在加州大城市都流行起來,婚前性行為簡直不算甚應一回事。假如我反對婚前性行為,一定招致不必要的論辯。也許以後沒人來選我的課。要是我贊成婚前性行為,那只不過是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卑無高論。在課堂上這一剎那間,我隨口回答說:「事情沒有這麼簡單,要看們兩人愛的性質來決定。大體而言,愛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種愛是以「關心」或「顧念」(英文可用Concern一辭表達)為主的。另一種的愛是「探究」和「好新」的成份居多(英文可用Wonder一辭表達)。假如

你們兩人互相關注、互相珍重的話,己經是做夫婦的準備了。但假若你們的愛有一方是以Wonder為主的話,恐怕你們的愛是不能維持太久的。」全班學生都對我這個折衷的答案表示佩服。其實這點見解沒有甚麼了不起。Wonder和Concern 正是西方和中國文化之差異的根源。西方人對自然Wonder產生了科學來征服自然。中國人重Concern,成為世界上最講究社會道德的民族。我今天所談的「情」,不是好新好奇或貪戀的情,而是關懷和顧念的情。唐君毅先生一九五八年的「死生之說與幽明之際」有下列的一段:「故一家之慈父慈母,其情或只限於一家。一鄉之善士,其情或只限於一鄉。而文天祥史可法,即其情長在中華。孔子、釋迦、耶穌,則情在下萬世。」(《人生之體驗》續篇第九十七頁。)唐先生所用的「情」字,正是我今天在這裡談的情。這一種情的本質是「關心」、「顧念」和「珍惜」。以上所談的,是人對人的情,後死者對已死者的情,和我們對古人和歷史的懷古之情。最後,我還要特別提出的是我們中國人對物也同樣有情。西方人對自然物一開始尌以Wonder 為主,再進一步便是征服自然。中國人自始即感謝天覆地載之恩而對天地有無感謝和崇敬之情。這是一種道德和宗教的意識,另一方面,中國人對自然物採取欣賞的態度,這是藝術的意識。這和西方人用科學的態度征服自然很不一樣。在十九世紀以前,西方人視自然

為一堆死的物體,並沒有生命在其中。中國人一向視自然為生命的機體。《易〃繫辭》說:「天地之大德曰『生』。」又說:「生生之謂易。」中國人視自然有生命而對自然有情,驟聽起來似乎接近迷信。但二十世紀西方的大哲懷海德氏高呼自然有生命,主張情為孙宙的本體。懷氏精通數理,熟曉西方科學和哲學,竟然有中國式的主張,無怪李約瑟氏在《中國科學與文明》一書中懷疑他受中國哲學的影響了。我以上所談的,似乎談了不少,但談來談去只及於一些文化現象的描述。「情」的形上學和涉到孙宙實體的問題,西哲懷海德《歷程與實在》(Process and Reality)是一本極可借鏡的參考書。至於情的認識論,我國古代的《易經》已開其端,論題當在「感通」一觀念上。懷海德的「攝受」(Prehension),在我看來,遠不及我們「感通」一詞。「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兩句,給這個觀念畫龍點晴的詮釋。這個觀念,包括人與人間感通,後者與已死者的感通,今人與古人的感通,人與自然物的感通。這一來,我們的世界事事圓融無礙,而這個圓融無礙的統一體為我們人類崇高的「情」。今日的社會,尤其是美國的社會,個人主義流行。正是在「家家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時候。人與人之間簡直沒有情的感通。父母子女兄弟姊妹之間,不重視所謂天倫之欒。朋友之間,談不上同舟共濟、患難相扶,主要是互相利用來增進一己的利益。在大學裏,師生之間的關係更為表面化及商業化,那裡有「春風桃李」「舞雩沂水」之情?這一來,西方文化的大問題,是人與人之間的弧立。一九六九年東西哲學會議,以Alienation(疏離)為主題,許多東西學者都莫名其妙,因為東方的文化裏未有這個問題。唐先生在十八年前在「死生之說與幽明之際」一文中,曾慨歎禮樂不興而恐怕「死生之路斷」,「幽明之路隔」。今天我的感想是,在今日西方社會,不只死生之路斷,幽冥之路隔,生人與生人之間的道路也幾乎隔絕呢!他們的社會學者和心理學者都知道有這問題,但沒有一個思想家能提出切實的答案。他們的超越性的宗教已經無補於事,物質的追求徒然增加這問題的嚴重性。看來他們最可靠的解決方案,是向我們中國文化學習,重視倫理的關係和珍惜人情的價值。近百年來,我國國勢衰落,許多人都以為我國傳統文化一無可取,紛紛向西方學習。我到美國留學,主要學的是西方哲學和文化。然而愈研究西方文化,愈發現中國文化的偉大處和可愛處。我今天所談的「人情」一觀念,便是我近來站在一距離以外來反省中國文化的一點心得。但這不應只是我個人的髮現。因為我們中國人是情感的民族,我們之間必定有所共鳴,有所感通。凡對中國文化有體會而對西方社會有觀察的,相信也會有同樣的感想。我今日敢大膽的下個結論:中國文化的「情」,是世界人類精神病的良藥。因為生在無情的社會,雖生猶死。中國雖然物質文明未趕上西方,但人類的幸福不能以物質衡量的。希望大家記著:「人情」是我國文化最寶貴的遺產。不論是對父母之情,子女之情,兄弟姊妹之情,朋友之情,鄉土之情,家國之情,先祖之情,歷史文化之情,甚至於對自然物之情,我們都要加以愛護,加以珍惜,加以發揚光大。我們可以離去錦繡河山,但我們數千年傳下來的「人情」傳統,是我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絕不能讓它失去!

情與中國文化

吳森

我們研究情的哲學,最好從中國文化找材枓。中國哲學史和文學史大概是我們最好的出發點。論語一書,雖然沒有明顯地提出『情』的觀念,但『仁』字卻出現了一百零五次之多。孟子說:『仁,人心也。』其實仁就是一種合乎禮義,發而中節的情感。這種情感與生俱來,但如何表達便有賴於後天的教育。『孝』是子女對父母應有之情。『悌』是對兄弟儕輩應有之情。『忠』是對長上君國應有之情。『禮』便是表達情感應有的方式。『義』是適宜的意思,也就是情感的表達恰到好處的規準。『君子』是理想的人格,也就是發乎情止乎禮,喜怒哀樂發而皆中節的人格。孔子對人情非常重視,這一點可以從論語的記載看得出來。宰予曾批評三年之喪太久,認為一年便夠。孔子問他:『當你

父母死了不久,你能吃好的穿好的很安適地過日子嗎?』宰予答說:『當然可以。』孔子說:『要是你心裡過得去的話,你便這樣幹吧!當一個孝子居喪的時候,他吃好東西不覺得有味,聽音樂不起勁,甚至住華麗的房子也覺得不舒服。所以他禁絕了一切享受。要是你處之泰然無動於衷的話,就隨便你怎樣吧!』宰予一走出去,孔子便對其他的說:『予太不仁了。當一個孩子生下來,三年內都在父母的懷抱裡。所以普天下的人都定為居喪三年。宰予有沒有報答父母三年懷抱的恩德呢?』孔子罵宰予不仁,就是譴責他對父母無情,對父母的死無動於衷。儒家維護孝的禮節,目的在提倡情感教育,然後透過情感教育來維持一般人的道德水準。曾子的話『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是畫龍點睛的解釋。和儒家差不多同時的墨家,主張廢除喪葬儀式。那時,維護喪葬儀式最強力的人是孟子。他根據惻隱之心的原理來解釋葬禮的必需。他說:『上古的時候,一個人的父

母死了,隨便的丟到溝裡去。但隔了一段時期,偶然再經過棄屍的地點,看見野狐狸來吃死人肉,許多蟲聚在一起來吸吮腐化的屍體,心中非常難過,滿頭大汗,不敢正視。於是回家拿鋤頭鏟子再到棄屍的地點把屍體用泥土掩蓋起來,由此可見孝子仁人的葬父母是本看對父母的親情,是有個中的道理存在的。』此外,孟子解釋用棺槨的原因,不是為了外表的漂亮,而是不忍使死者的肌膚直接和泥土接觸,這樣才盡人子的一點情分。這就是說葬禮和棺槨的起源在人心的深處--對死者的深情厚意,對死者的惻隱之心,對死者雖死猶生的態度。可是不及情的墨子和他的信徒,始終不能欣賞情感的價值和意義。論語中父親偷羊兒子作證的故事,大概大家都熟悉。孔子的『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一句話,遭受不少批評。關於這一小節,本人已作英文討論。其中牽涉到語意學的問題,在此不能一一提及。但論語這一章最主要的是孔子不同意葉公的說法,稱頂

證父親偷羊的那位坦白的兒子為正直的人。反之,從孔子的立場,這一位坦白的兒子,簡直不近人情。不近人情的人,是儒家倫理的大敵,還可以叫做正直的人嗎?

諸位,到現在為止,大概你們當中一定有人以為儒家所重視的人情只限於子女對父母的孝道。其實絕不止此。孔子早就提出以情治國。當他回答魯哀公執政者是不是應該把壞人殺掉的時候,他說:『你要政治搞得好,為甚麼要以殺戳來做手段呢!只要你一心向善的時候,人民自然會做好。在上位者的德行好比風,一般人民的德行好像草,風來的時候,草一定順風勢偃仆的。』從現代的眼光來看,孔子是主張廢止死刑的人。嚴刑峻法絕對不是治國的辦法,所以他主張德治。德治就是用『情』來感化。這一個主張,到了孟子,發展成為一套王道的政治思想。『王道』和『霸道』的分別,(以德行仁者『王』,以力假仁者『霸』。)相信大家

都得熟悉,大概用不看我解說了。

秦漢以後,孔孟這一套人情至上的思想在學術史上不幸地失了傳。『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的韓愈,自命為儒家道統的嫡傳人。其實他所得的只是儒家的皮相,對人情尊重和珍惜的那種精神,他沒有超凡的才情去把握。宋明理學因為受了道家和佛家的糅雜,對人情的體會比孔孟遜色。從『情的哲學』的立場來說,宋明理學不算得是先秦儒家的嫡裔。能把握人情的極的極致而把仁心發揚光大而無理障的卻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給予杜甫『詩聖』頭銜的人未必能領咯這一點。但『詩聖』這一名稱對杜甫來說真是恰到好處,因為他繼承孔孟兩聖把人情發揚光大。他的詩歌感人肺腑的力量,比論語孟子還大好幾倍。他描寫人情的深度,沉鬱頓挫,迴腸百轉。廣度方面,簡直包羅萬象。他的描寫和他的妻子兩地相思的『月夜』,固然是家傳戶誦之作。『羌村』和『贈衛八處士』

之作,寫和妻子及朋友久別重逢的情景。友情,離情,對時光無情慨歎之情,對世事難料而感到茫茫然之情,寥寥數語,描寫得淋漓盡致。可是杜甫對情的抒發,絕不限於家人和朋友。看看他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最後幾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種辭句,不是仁者之心,絕對不能寫出來。他但願天下的窮人都有好房子住,自已凍死也甘心情願。這種情,已經脫離了個人環境的圈子,而是對一般貧苦大眾的同情心。他那被人稱為最夠寫實的『三吏』和『三別』,簡直就是惻隱之情最質樸最自然的流露。其中『垂老別』一首,寫老翁被迫當兵和他老妻別離的情況,其中有幾句,真是纏綿哀怨:『老妻臥路啼,歲暮衣裳單。孰知是死別,且復傷其寒。此去不必歸,還聞勸加餐!』我每逢讀到這幾句,心頭中產生無限悲憫之情,好幾次都幾乎掉下眼淚來。王國維在『人間詞

話』裡稱頌李後主的詞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其實這句話拿來頌揚杜甫是最適合不過的了。他描述人的苦痛,是真純的惻隱之心的流露,儼然有大乘佛教中菩薩的心腸。不過他的思想是儒家的,上承先聖孔孟的仁道立場,來把人情在文學上發揮到極致。可惜講中國思想史的人,往往把他忽略。

中國人對情的重視,不只是對父母兄弟子女夫婦朋友之倩,也不只是對一般貧苦大眾之情,而且對死人有情,進而對古人有情。子女守孝三年,春秋二祭,是對已死父母及先祖的情分。中國文學中特別有祭文一種體裁,表達後死者對已死者的頌揚和懷念。這種體裁的起源當然和祭禮不無關係。但在中國文學中還有一種特別的詩歌,叫悼亡詩,是純粹對已死配偶的懷念和追思。這種詩歌的代表作很多。潘岳是唐以前最有名的一個。他的亡妻葬殮之後,行將離家上京赴任,睹物思人,情不自禁,因而作

了下面幾個動人的句子:『望廬思其人,入室想所歷。幃屏無彷彿,翰墨有餘蹟。流芳未及歇,遺挂猶在壁。』唐代元稹的『遣悲懷』,更加哀怨纏綿:『今日俸錢過十萬,與君營奠復營齋。』『同穴渺冥何所望,他生緣會更何期?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末展眉。』在今日的美國社會,太太死了,恨不得馬上續娶一個更年青更貌美的,那裡還有『終夜長開眼』和『營奠復營齋』的情分呢?潘岳和元稹作悼亡詩的時候,大概他們的妻子死了不久,骨肉末寒,所以情感特別真摯。但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在他妻子死了十年的時候,猶念念不忘。他的『江城子』詞云:『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悽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相對無言,惟有淚千行。......』還有愛國詩人陸游,對他已死的前妻唐琬深情款款,死後四十年仍舊念念不忘:『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猶鎖壁間塵。』『夢斷香銷四十年,沈園柳老不飛綿。此身行作稽

山土,猶弔遺蹤一惘然。』

可能有人這樣想:我上面所舉的例,完全取自歷史上大詩人的作品,詩人的情感一定豐富,那可以代表一般性的中國人?那可以作為中國文化精神的代表呢?這是很合理的一個疑問。但是,我要告訴諸位,第一,在中國社會裡,通俗和典雅並沒有明顯的界限,杜甫的詩歌雅俗共賞,白居易的詩老嫗可解。第二,中國人人情的豐富和受教育並沒有必然的關係。相反地,許多中國人在美國讀到碩士博士,受教育愈多,愈失去本來純真的情感。現在讓我告訴諸位一個二十多年前的故事:

遠在一九四八年,在天津城外一條河邊,一天發現了一束蘆葦草包著一副死人的骸骨。這是一個女人的屍骨。她的丈夫姓張,是一個煤礦工人。為了找尋生計的緣故,十年前兩夫妻離鄉鄉別井到東北去。八年後,那做妻子的病逝。

張某人把他的妻子埋葬在臨時墓地。過了兩年,因為煤礦被政府封閉,張某人沒有工做,迫得還鄉去。他不忍把妻子的骸骨留在異鄉,於是把屍骨掘出來,用茅草包好,帶看三個孩子,星夜趕程步行回鄉。走到半路,一天晚上,在天津火車站附近的牆邊歇宿。有一個小偷,以為茅草包看的是甚麼珍貴的財寶,把它偷了。後來發現是屍骨的時候把它棄在江邊。張某人一發現他妻子屍骨失蹤,立即報告警局。其後找著了。當地政府為了衛生的關係,要他把屍骨就地埋葬。他不肯,說道:『我每天晚上拿它當枕頭來睡,我也沒有生病。』當局見他情摯之深,讓他拿屍骨還鄉去。這一小故事的主角,是一個單純的煤礦工人,並沒有讀過潘岳、元稹、杜甫、蘇軾、和陸游的詩歌。但他對他已故的妻子,卻是情深義重。這小故事除了展示對死者情感之外,還揭露中國人對鄉土之情。因為今天時間不夠,所以對鄉土之情暫不論。

中國人情感豐富,不但及於已死去的親屬,而且及於和自己完全無親屬關係的已死的古人和他們的事蹟。在中國文學裡那些懷古和詠史的詩歌便屬於這一類。左思是以詠史出名的:但是他借詠史來抒發自己的懷抱成分多,還不算是對古人的一種純情的表現。陶淵明的比較純些。他的詠荊軻是純粹詠史之作。『其人雖已歿,千載有餘情』兩句,寫盡中國人對聖賢豪傑的深厚情感的獨特的氣質。但從我本人看來,詠史詩和懷古詩寫得最好的,還是我們偉大的詩聖杜甫。他詠諸葛武侯的其中一首曰:『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末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位大概會這樣想:諸葛武侯才氣縱橫,人品清高,加上鞠躬盡瘁的精神,當然使後人崇敬。然而杜子美的豐富情感是多方面的。他對任何動人的故事,都寄以無限的情懷。

諸位大概都聽過昭君出塞的故事吧。這故事沒有聖賢可崇拜,也沒有忠臣烈士可敬仰。但王昭君不幸的遭遇已足夠使我們情感豐富的詩人寫成千秋絕唱:『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我一直到現在為止,還未給『情』字下一個哲學性的界說,只是從文字學分析,以及從哲學文學來解說情在我國文化的地位。究竟我現在所談的情和一般人所說的『愛情有甚麼分別?俗語說:『情人眼裡出西施。』『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這兩句話的『情』字,可以用『愛』字替代而意思完全一樣。那麼,我在這裡所說的『情』,究竟是不是『情人眼裡出西施』的『情』?是不是『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情』?假如我在這裡談的只是『情人眼裡出西施』的『情』,那麼中華文化並沒有甚麼了不

起之處。諸位也許會批評我太迂腐,太保守,有意抹殺男女間愛情的價值。不!我絕不輕視男女間的愛倩,而且我從男女間的愛情的體會來解釋中西文化一個很大的差異。最近我在美國加州教書,除了東方哲學外,以西方哲學中的倫理學為主。其中一門課叫『當代道德問題』,包羅萬象,其中男女之間的問題是主要題材之一。我對這一門課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相互間討論為主。當學生們討論到難解難分或離開本題的時候,我便排難解紛,把他們改正過來,有時用暗示方式來領導他們自已獲得答案。我記得有一次,一個女學生提出一個切身的問題時:『假如我和我的男友熱戀,我非常愛他,他非常愛我。當他要求和我發生性關係時,我應該拒絕還是答應?』班上的學生都很踴躍地插口討論,有的說要答應,有的主張拒絕。就中還是說要答應的佔大多數。最後,他們硬要我表示我的意見。我那時的處境,真有點進退兩難。美國近年來性行為的放任,光怪陸離,

甚麼同性戀啦,配偶交換啦,在加州大城市都流行起來,婚前性行為簡直不算甚麼一回事。假如我反對婚前性行為,一定招致不必要的論辯。也許以後沒人來選我的課。要是我贊成婚前性行為,那只過是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卑無高論。在課堂上這一剎那間,我隨口回答說:『事裡沒有這麼簡單,要看你們兩人愛的性質來決定。大體而言,愛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種愛是以『關心』或『顧念』(英文可用concern 一辭表達)為主的。另一種的愛是『探究』和『好新』的成份居多(英文可用wonder一辭表達)。假如你們兩人互相關注、互相珍重的話,已經是做夫妻的準備了。但假若你們的愛有一方是以wonder為主的話,恐怕你們的愛是不能維持太久的。』全班學生都對我這個折衷的答案表示佩服。其實這點見解沒有甚麼了不起。wonder 和concern正是西方和中國文化之差異的根源。西方人對自然wonder,產生了科學來征服自然。中國人重concern,成為世界上最講究

社會道德的民族。我今天所談的『情』,不是好新好奇或貪戀的情,而是關懷和顧念的情。唐君毅先生一九五八年的『死生之說與幽明之際』有下列的一段:『故一家之慈父慈母,其情或只限于一家。一鄉之善士,其情或只限于一鄉。而文天祥史可法,即其情長在中華。孔子、釋迦、耶穌,則情在天下萬世。』(人生之體驗續篇第九十七頁。)唐先生所用的『情』字,正是我今天在這裡談的情。這一種情的本質是『關心』『顧念』和『珍惜』。

以上所談的,是人對人的情,後死者對已死者的情,和我們對古人和歷史的懷古之情。最後,我還要特別提出的是我們中國人對物也同樣有情。西方人對自然物一開始就以wonder為主,再進一步便是征服自然。中國人自始即感謝天覆地載之恩而對天地有無限感謝和崇敬之情。這是一種道德和宗教的意識,另一方面,中國人對自然物採取欣賞的態度,這是藝術的意

如何看待中国基本国情(主要从中国文化角度)

如何看待中国基本国情 摘要:中国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深入了解中国国情,有助于我们从更高更理性的角度审视国家、看待社会、正确定位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并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本文旨在以个人的把个人阅历和经验进行总结,主要以文化角度,指出中国所蕴藏的能量。 关键词:基本国情、人文文化 首先,这是一个很值得一名中国学生思考的问题,我们在怎样一个国度,有着怎样的“根”,发展出了怎样的叶,我们来自那里将去向何方。 本文中的国情主要指政治和文化。 我们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里面。一个民族的集体心理素质是最人性,最能代表集体性格,反应民族特质的因素。民族的心理素质很大程度说明我们的文化背景,以及能够用其预测将来的前景。同时民族的心理素质很大程度地受文化氛围的影响。 一、中国人民的心里素质决定中国将拥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中国的文化在变化,政治在改革,科技在发展。可是总有些贯穿始终的“中国人的性格”。我们在春秋时期是“百家争鸣”,到了汉朝以后是“孔孟之乡”,到了现代我们是“社会主义”。贯穿始终的是我们基本上是无神论,如果信仰神是“出世”的,我们就是“入世”的民族,出世把“神”放到了最高位置,把“进天堂”等当做了人生最高目的,而我们的道德观念里面始终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入世目标作为我们评判自己的标准。在人类摆脱“生存”这个问题,开始有了休闲时光以后,开始形成道德,信仰,和哲学。西方无疑是让出世信仰左右了道德,我们则是以入世的礼仪和哲学左右了道德和行为准则。所以我们有着和西方截然不同的集体心理素质。以这种心理素质角度来看,分析中国的前景,比起借鉴英美等欧洲国家,更应该借鉴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情况。这三国都是在二战后急速发展,并迅速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的。所以,中国的发展前景是及其乐观的。 下面对中国人的两条文化特点进行列举,辅助说明上述观点。 1.中国是一个崇尚勤劳的民族。中国的哲学的出发点都是怎样取得更大的“入世”成就。中国人民是极度向往成功、望子成龙的民族,所以一代代的家庭传承下来就是对子女的教育就是怎样达到功成名就。每一个人的向往汇聚成集体意愿的时候力量是很强大的。在非洲,中国工程对的速度极快,甚至有些非洲人认为中国人是不休息的。在世界很多国家,国民都是以享受快乐为中心,这个也是中国能在发展

山东建筑大学选修课类别

课程名称授课教师开课院系课程分类学分学时 英语写作蔡修凯土木工程学院外语与计算 机类 232 地球科学导论田洪水土木工程学院自然科学与 工程类 232 旅游与建筑翟红土木工程学院人文社科类232 道路与桥梁工程概论范伟土木工程学院自然科学与 工程类 232 高层建筑与地基基础肖俊华土木工程学院自然科学与 工程类 232 工程质量与事故处理吕丛军土木工程学院自然科学与 工程类 232 地震漫谈张华英土木工程学院自然科学与 工程类 232 建筑结构工程设计案例刘之春土木工程学院自然科学与 工程类 232 现代建筑结构赏析雷淑忠土木工程学院自然科学与 工程类 232 珠宝玉石鉴赏吕明英土木工程学院自然科学与 工程类 232 国际工程合同管理王大磊管理工程学院经济管理类232管理沟通徐茜管理工程学院经济管理类232 中外名曲欣赏李佳管理工程学院体育卫生与 艺术类 232 涉外礼仪曹萍管理工程学院人文社科类23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 践 赵敏热能工程学院人文社科类232 环境与健康张彦浩市政与环境工 程学院 自然科学与 工程类 232 生态危机下的濒危物种祁峰市政与环境工 程学院 自然科学与 工程类 232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王金鹤市政与环境工 程学院 自然科学与 工程类 232 当代环境热点问题张桂芹市政与环境工 程学院 自然科学与 工程类 232 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探秘张桂芹 市政与环境工 程学院 自然科学与 工程类 232 环境保护与探索盖磊市政与环境工 程学院 自然科学与 工程类 232 CAD2008的入门与环境工程实训孙翠珍 市政与环境工 程学院 自然科学与 工程类 232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目录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关键词............................................. 错误!未定义书签。Abstract........................................... 错误!未定义书签。Key words..........................................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引言 (1) 二、全球化与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1) (一)全球化的内涵与特征 (1) 1、全球化的内涵 (1) 2、全球化的特征 (2) (二) 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3) 1、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3)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4) 3、西方文化的特点 (4) 三、全球化对中国文化影响的二重性 (4) (一)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积极作用 (4) 1、全球化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 (4) 2、全球化促进了西方民主法制思想的传播 (5) 3、全球化促进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改造 (5) (二)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消极作用 (6) 1、全球化促使了文化的大众化 (6) 2、全球化深刻影响青年的文化消费 (6) 四、在全球化进程中传承、弘扬、发展中国文化 (7) (一)寻找不同文化的相同之处 (7) (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8) (三)创新传统文化 (8) 五、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10)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摘要:20世纪末,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建立与国际潮流密切相连的市场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将使中国与外部世界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要经历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最终还要实现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事实和必然发展趋势,不仅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变化,而且极大影响并冲击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文化习俗及社会心理等。全球化对我国的文化有重要的影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要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当代中国的大学生要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全球化,学习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大力发扬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文化;影响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on Chinese culture Abstract: 20th century,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globalization, China is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international trend to establish a market economy, globalization process will enable China and the outside world in the economic, cultural and social aspects of life become more closely linked. Globalization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development of human history, it is not only experiencing a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political globalization, cultural globalization will eventually be realized. Cultural globalization as an objective fact and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development, not only brought profound changes to ou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greatly influence and impact on people's lifestyle, thought patterns, cultural practices and social psychology. Globalization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our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讲课比赛讲稿:主题——中国“家”本位文化_2

讲课比赛讲稿主题――中国“家”本位文化 各位老师同学上午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是中国“家”本位文化。 请大家先来看一组图片,图片上是什么啊?对,是春运。春运被媒体喻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周期性人口迁徙。在春节这个中国人最为重视的传统佳节前夕,在外漂泊的游子总会往一个地方流去,那个地方就是――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原因就在于家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个居住的空间,更是我们心灵的港湾,精神的归属,可见,“家”对于中国人和中国社会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可以说,“家”文化在中国社会文化中当中具有一种“本位”性,“本位”指的就是主体之意。也即是说,“家”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中的主体文化。 学者卢作浮先生就说过“家庭生活是中国人第一重的社会生活;亲戚邻里朋友等关系是中国人的第二重社会生活。”这也就是说,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是围绕家庭和家族来展开的。 我们先来看看“家庭”。以血缘和婚姻为基础的“家庭”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社会单位,家庭伦理则规范了社会生活中各种类型的人际关系中的相互义务和责任,即“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等。这就是说,在家庭生活中我们要尊长爱幼,诚信友爱。这种道德规范推广至社会生活中,即成为了文明中国、和谐社会的根基。也难怪有学者提出“家庭伦理是中华文化对世界一大贡献”。 接下来在看看“家族”。家族是家庭的延伸。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传统中国形成了安土重迁,老死不出乡的民族心态,使得中国的大多数家庭往往在同一个地方世代聚居,有时甚至绵延数十里都是一个姓氏。在这种血缘和地缘相互纽结之下,就形成了“家族”。家族拥有公共祠堂祭祖,公共的墓地,有数代相承的家谱和族规。这样的家族不是简单的地理聚居,而是一个社会组织,担负着一个人从生到死的管理事物,中国人的个体是依附于家族存在的。 因此,家于中国社会而言,不仅异性的结合和为了繁衍后代而结成的共同体,而是集血缘承继、婚姻结合、社会教化等诸多功能为一体的社会单元。“家”文化是了中国传统社会文化中的主体文化,具有“本位”性。 那与中国文化对应的西方文化中是否存在和中国相似的“家”观念,这是需要同学们下去思考的问题。 今天的课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中国国情及文化词汇英文翻译

中国国情词汇翻译 总需求 aggregate demand 总供给 aggregate supply 企业文化 corporate/entrepreneurial culture 企业形象 corporate image (Cl); enterprise image 跨国公司 cross-national corporation 创业精神 enterprising spirit; pioneering spirit 外资企业 foreign-funded enterprise 猎头公司head-hunter 假日经济 holiday economy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航空和航天工业aerospace industry 飞机制造工业aircraft industry 电子工业 electronic industry 汽车制造工业 car industry 娱乐业 entertainment industry 信息产业 information industry 知识密集型产业 knowledge-intensive industry 国有大中型企业 large and medium-sized state-owned enterprises 轻工业 light industry 博彩业 lottery industry 制造业 manufacturing industry 垄断行业 monopoly industries 市场多元化 market diversification 市场经济 market economy 市场监管 market supervision 购买力 purchasing power 熊市 bear market 牛市 bull market 城镇化 urbanization 房地产 real estate 首付 down-payment 业主 home owner 个人购房贷款 individual housing loan

2019英语四级翻译新题型模拟练习及答案:中国家庭文化

2019英语四级翻译新题型模拟练习及答案:中国家庭 文化 在传统的中国家庭文化中,同一祖先的几代后裔(descendants) 居住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家庭。这种自治(autonomous)家族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单位。中国的孩子们跟随他们父亲的姓。这和西方文化是一样的。如今在中国,孩子跟父亲的姓或母亲的姓在法律上都是合法的。除了那些因为结婚加入到家庭中的人以外,人们的姓氏都是一样的。 In traditional Chinese family culture, descendants of several generations from the same ancestor lived together and formed a big family system. This kind of autonomous family system was the basic uni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Chinese children follo w their father’s family name. This is the same as western culture. Nowadays in China it is legally fine for a child to follow either father’s family name or mother’s family name. Within each family system, of course people except those who joined this family system through marriage all have the same family name.

关于中国的发展以及国情和未来

自我认识之当今社会下的中国建设 当今中国虽然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国内的国情依然严峻与复杂。中国是个人口大国,资源总量丰富,但是人均资源严重不足:中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东西部差距,城乡差距严重。城市和乡村人均年收入不断拉大,中国的两级分化正急速扩张。这也正导致每年有数以万计的人口流动,春运这个不可避免的话题,每年充斥耳畔,导致铁路运力紧张,乘客拥挤,给国家政府带来极大的压力与考验。必须清醒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对我国国情所作的总体性、根本性判断。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从我国实际出发,首先要从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简要地说,就是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我国是在生产力非常落后的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的,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发达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从20世纪中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至少100年时间,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现阶段的中国是发展中的中国我们必须切实做到个人的优秀文化素养,通过对十八大的学习让我们深刻的了解到现阶段我们面临的问题和所要走的方向,首先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为警言,认真学习好,领会好,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贯彻好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党员干部,时刻做到自醒、自警、自励;要从典型案例中吸取教训,进一步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自觉抵御各种诱惑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廉政勤政理念,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次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和要求来看环境保护,要从“五个高度”上来认识和把握。一是放在践行科学发展观自觉行动的高度。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政治信仰来追求,作为科学真理来坚持,作为行动指南来践行。二是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发展道路问题。必须正确处理环境与经济关系,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三是放在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也是最大的制约因素之一就是生态环境。四是放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全过程的高度。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都消耗资源并产生环境污染,必须从再生产全过程来加强环境保护。五是放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高度。随着生产要素、产业分工和资源配置的跨区域流动,环境问题日益全球化。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一场涉及思想认识、观念行为、体制机制的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必须科学地审视当前我国环境保护所处的历史方位,认清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其次环境污染是我们必须面临的一个大的方向和问题进一步深化宣传教育推动节能减排。加强节能减排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倡导“少开一次空调、少坐一次电梯、少开一天车、出门关灯、随手关水、节约用纸”,积极发动干部职工从身边、细节、点滴入手,防止跑冒滴漏,鼓励干部职工找漏洞,出点子,搞创新,提高节能意识,落实各项节能措施,做到下班检查各科室电器、灯是否关闭,做到人走灯灭,切断空调电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大问题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大问题。作者主要谈论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中国文化的前途和命运、中国传统文化在现时代的地位和出路、中华文化发展过程及其在世界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世界文化的未来走向等。中国的文化使中国人更易解决文化引起的冲突。我们的哲学思想是讲融合的讲和谐内部调和。中国大一统是一种民族自然的心理。融合、开放、合作。意识形态的冲突被文化冲突所取代经济全球化各国之间交流不断加强和深入。不同文化的人相互接触越来越频繁势必会因文化的差异而产生一些冲突是否因为有冲突就拒绝交流呢大家都知道封闭只能导致落后有冲突就更要深入交流不断融合取百家之长海纳百川。英国史学家汤恩比写了一本书西方世界的行为方式、思想逻辑已经行不通了西方哲学主张扩张的他认为将来人类出路就是要用到东方哲学也就是中国哲学中国哲学主张融合、开放、合作。对任何人都不歧视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度你属于什么种族。中国历史上“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统一的时候各民族之间不断融合民族意识淡漠现在的汉族其实都是历史上的不同民族融合的所以在中国有较明显的区域文化意识但种族意识不是很明显现在只有在新疆、西藏的边疆地区有些种族文化冲突。王阳明讲知行合一一方面要求知一方面要有行为。儒家讲究是入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传统的中国学者不是只做学问不管事务的。孔子周游裂国施其仁政屈原因无法报效楚国愤而投江隋唐科举以后无数有志之士步入仕途以天下为己任治国为民但同时又是著名的学者有的甚至是一代文学大家。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与二十一世纪世界文化格局张岂之有机会到广州讲坛和朋友们讨论一些学术的问题我感到十分的荣幸也感到这是一次非常好的学习机会。这个题目论坛的组织者之前在电话里就已经跟我说了刚才主持人对我的介绍可能因为我没有发电邮介绍我现在的具体情况这些基本上都是在网上找到的有些已经过时了反正我是大学的教师大家记得这样的定位就可以了其他都无关紧要了。张岂之我今天讲的题目正如刚才主持人所介绍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二十一世纪世界文化格局我想讲三个问题。一个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是什么第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几个理论模式第三中国传统文化与二十一世纪世界文化格局。最晚不会超过十一点半我们中间不休息了。张岂之我开始讲第一个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很多著作也很多交流也比较多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也很多有观念文化有物质文化还有制度文化等等等等究竟这中间用一句话来表述它的主题是什么而且文字也不长很简短概括性很强可以把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概括进去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学人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我看这方面用一句话来概括然后来发挥自己的看法还比较少一些。张岂之我自己经过多年的研究我现在的认识是这样的。究竟什么是传统文化的主题这个主题不是什么存在和思维的架构关系这个用不上因此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上寻找唯物一家、唯心一家那是徒劳无功我们找了几十年也没有找准确都有些问题。我们中国进入文明社会有我们自己的特点中国历史有自己的特点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也有自己的特点。传统文化的主题如果要用文字来表述我想似乎可以这样去表述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是探讨天道和人道的关系。什么是天道天道是指天地的来源及其法则也就是自然界的法则就叫天道。人道是指人自身以及人类社会的道理人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人自身的道理还有人类社会的道理。这些方面积累的成果是值得我们后人很好的消化和研究。为什么是这样的主题不是别的主题和希腊文明发展不一样原因在哪里因为中国走向文明社会的路径和道路和希腊有所不同特别表现在我们中国从历史来看有一个长远的农耕的历史这是分不开的。现在考古把很多资料挖掘出来了距离现在七千年左右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也就是在今天浙江省余姚“河姆渡”村落的东北有一个遗址的发现在历史上就叫做“河姆渡”文化那是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长期文化1973年才开始发现的。给我们很大启示在这个地区很适合种植稻米也就是说在距离今天七千年左右的时候我们在长江中游一带我们的先民已经懂得如何种稻子了如何吃大米了。这是七千年前。现在的农业考古发现还没有超过七千年的。将来如果发现更早种稻米的时候的话就还可以往前推了。张岂之还有就是半坡遗址在西安的东北面在河旁边的一个村落距离现在六千年左右。

谈谈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极大提升,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但我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还十分艰巨。请谈谈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2.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3.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科学分析新形势新任务的基础上,再次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请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了解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国情 ?把握当前中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认识走科学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基本特点包括基本国情和历史方位两方面 (一)基本国情: 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三个没有变”: 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二)历史方位 1.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2当代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时期 3.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二、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1、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 一是经济实力显着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三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四是协调发展取得显着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发展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六是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七是社会活力显着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八是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2、紧紧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 ?时间的长期性

【《喜福会》: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断裂与延续】喜福会中文版

引言美国著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喜福会》以第一代和第二代华裔美国女性为主角,主要讲述了四个母亲与她们的女儿们在生活、文化思想及情感方面的冲突。作者以深刻的情感描写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刻画了处于美国边缘化文化的华裔美国人的特殊经历和心态,向世人呈现了一部反映华裔美国文化的经典著作。 国内外学者对《喜福会》的研究涉及了多方面的内容,如中美文化、女性主义、母女关系、文化身份、中国迷信、叙事策略等。但是,小说重点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冲突。本文着重研究中国传统家庭文化在第二代华裔身上的断裂与延续,并提出文化杂交是解决文化冲突和身份危机的有效途径。 一、传统中国家庭文化的断裂 在美国出生长大的第二代华裔的家庭观与母辈截然不同。为什么仅仅一代之差,在母辈中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家庭文化在子女身上就会出现断裂呢?究其原因,这种断裂的根源在于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排斥。赛义德在他的《东方主义》一书中分析了长期制约西方主流社会思维的“东方主义”“西方人和东方人,前者统治,后者被统治。”因此,“以西方强权为基础的东方主义及架构在东方主义之上的东方固有模式长期在西方人心目中培养出强烈的民族优越感”。为了确保以西方为中心,西方社会把自己的准则和价值观设定成唯一正确的准则和观念,排斥一切非西方文化的社会准则与价值观念。在这种西方文化的彻底“洗脑”下,无怪乎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些华裔美国人身上产生了断裂。 小说中,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断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对中国文化和中国身份的抵触 受西方文化对东方传统存在偏见的影响,第二代华裔移民很容易曲解中国文化,与母辈之间误解不断。吴精美“一直认为,母亲的桂林故事不过是一个中国童话”。她“一直认为喜福会是一个有着令人感到脸红的,许多荒唐的中国陈规习俗的社团,好比三K党的秘密集会,或者电视中那些印第安人出征前围着火堆跳通通舞,反正有着一套神秘繁琐的仪式”。威弗利总是把她妈妈的家乡太原误认为台湾。 此外,第二代华裔渴望脱离自己的华裔身份。精美小时候否认自身的中国特征,坚持说自己只不过是外表带有中国人的特征;莉娜围着屋子走,把眼睛瞪得尽可能大,使自己眼睛像欧洲人的眼睛似的。如果有人告诉威弗利她长得不像中国人,她一定会高兴地拍手叫好。再从择偶对象来看,这些第二代华裔美国女孩的男朋友或老公无一例外都是白人。总之,小说中的这些第二代华裔在主观思想和行动上都排斥自己的华裔身份。 (二)不愿顺从于父母,努力争取自己的权利和自由 在中国父母的眼里,孩子应该顺从自己的父母。然而这些内化了美国文化的女儿们很难忍受母亲所谓的“孝顺”。在她们眼中,“母亲们像是充满占有欲和支配欲的怪物”。譬如,第一代移民母亲认为中文代表着中国,是她们的精神寄托,所以她们强迫自己的女儿学习中文,但女儿们认为英语才是她们唯一必须掌握的语言。母女之间类似的冲突在小说中随处可见。另外,中国父母总是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相比,而他们的孩子对此极为反感。在

近代中国国情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认清国情,是认清和解决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近代中国,已经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近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中国共产党要在这样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里领导人民革命并取得胜利,就必须认清这一基本国情,深入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和时代特征。 1. 近代中国的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 (1)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是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经济形式。随着封建社会内部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 (2)近代中国是一个充满激烈变动的时期,出现“千古未有之变局”(李鸿章语),清王朝已经走下坡路,中国被隔绝在世界之外,世界不了解中国,中国更不了解世界。正是在这样的时候,1840年英国的大炮把中国带入近代。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的不断入侵,改变了中国社会一般发展的轨道,使社会性质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一个)独立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一个)封建的中国逐步变为半封建的中国。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是随着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和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逐步形成的。 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手段,使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殖民地化,只是在形式上仍然维持着独立国的地位。政治上:帝国主义侵犯中国主权,破坏中国独立,扶植中国封建势力和买办势力作为它们统治中国的支柱。经济上:帝国主义国家强迫中国支付大量战争赔款,并通过不平等条约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思想文化上:帝国主义在思想上、精神上对中国人民进行奴役。 另一方面,帝国主义的侵略加速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但没有使中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这是因为封建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着明显的优势。又因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先天的不足,民族资本中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占了很大部分,工业的比重不高,它所经营的(工业,)主要是轻工业,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不能构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在技术和设备等方面,不得不依赖于外国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帝国主义与本国封建势力、官僚资本相勾结,利用其政治、经济特权和其他方面的优势,极力阻止和排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产生之日起,就受到外国资本、本国官僚资本和封建势力的多重压迫,不仅没有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形式,而且也不可能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也没有发展成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中国的社会矛盾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不同时期的重点和特点是不同的。例如在第一次在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北洋军阀、国民党反动派的阶级矛盾。在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则压倒国内的阶级矛盾及中国人民同其他帝国主义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繁荣富强的国家、和改善人民生活和提高人民的改善与政治地位的提高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中国文化与世界对话

不久前,当从事黄金饰品贸易已10多年的吴其山看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一份最新统计报告,感到既高兴又意外。因为,此报告称,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文化产品最大出口国。 这份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研究院(uis)所做的题为《文化贸易全球化:文化消费的转变―2004至2013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国际流动》的报告分析指出,中国成为文化产品的最大出口国,其次是美国――2013年,中国的文化产品出口总值达60.1亿美元,比美国的27.9亿美元高出一倍多。 中国成为文化产品最大出口国 吴其山注意到报告这样的提法,艺术和工艺品正在上升进入贸易额最大的10大文化产品之列,“这主要是受到黄金饰品的影响和得益于它的畅销。”2013年,全球黄金饰品贸易额超过1000亿美元,中国、美国作为黄金饰品的最大出口国,出口额分别为320亿美元和107亿美元。 从产业门类上看,中国对外文化贸易主要包括新闻出版类(实物产品、数字产品、版权输出等)、广播影视类(影、视等)、文化艺术类(杂技、戏曲、歌舞、武术等演艺项目)、视觉艺术品(工艺品等)、新型媒介(游戏机等)、乐器和综合服务类,后者包括网络文化、文化相关会展、广告宣传等服务内容,是文化产业中增速最快的部分,也是目前中国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最高的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强,已成为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领头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也显示,尽管受全球经济衰退影响,且大批电影和音乐消费者转向网络相关服务,但2004至2013年间文化产品的贸易额还是翻了一番。报告说,音乐、电影和报纸等产品正在逐渐成为文化服务的一部分,但受到数字化制作程序的巨大冲击,这些产品的销售通常以网络订阅的形式为主。音乐和电影的录制品贸易在10年中分别下降27%和88%。尽管包括报纸在内的印刷制品贸易也出现下降,但书籍作为重要的文化产品,在一些地区同期增长了20%。 吴其山曾因黄金与饰品而与图书出版界打过交道,2016年2月他到西班牙出差,恰逢首届“中国图书展”在马德里举行。“《金瓶梅》等西班牙文版本的中国文学著作吸引了很多当地读者。还有新版本的《易经》发布。”吴其山了解到,此次书展售出了不少中国的古典、现代小说。他查阅资料,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那份报告所截止的2013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在京发布《2013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中国的出版物出口已突破1亿美元,版权输出品种比例继续提升。 由于工作关系经常出国的吴其山明显感到,“走出去”的中国文化项目正日益增多,“国内资本‘走出去’的现象时有发生。”喜爱西班牙足球甲级联赛的他发现,在影视、体育均有涉猎的中国万达集团,将马德里竞技足球俱乐部20%股份纳入囊中,这也是中国企业首次投资欧洲顶级足球俱乐部。 依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副主任来有为研究员、张晓路助理研究员的文章,中国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从2007年的510万美元增至2013年的31085万美元,增幅达到61倍。“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的‘走出去’不仅可以改善本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同时对于提升本国文化的影响力、辐射力,增强本国的国际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来研究员表示。 国家扶持 文化贸易曾是中国海外贸易的短板。大量的国际文化交流是以友好活动而非商业行为而存在的。有关方面甚至长期把文化产业作为一种公共服务事业,强调意识形态属性和民族性,却忽视其商品性。到了2003年,国家文化部设立专职机构,以推动文化产品与服务通过商业途径“走出去”。近年来,中国政府更是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及服务出口的优惠

家庭文化

家庭文化是指家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家庭文化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指的是一个家庭杂世代承续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较为稳定的生活方式、生活作风、传统习惯、家庭道德规范以及为人处世之道等。家庭文化是建立在家庭物质生活基础上的家庭精神生活和伦理生活的文化体现,既包括家庭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所体现的文化色彩,也包括文化生活、爱情生活、伦理道德等所体现的精神情操和文化色彩。(二)家庭文化的内容 、家庭文化的内容大致包括11个方面: 1家庭的组建: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家庭成员有不同的择偶条件。在过去,家庭主要成员的择偶观念对家庭成员的影响最大,甚至可以起决定性作用。随着则时代的进步,自主择偶已经比较普遍。我们倡导把感情建立在平等、互助和共同的理想之上,把志同道合作为择偶的基本条件。 2家庭成员的关系:一个家庭,除配偶外,还有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和亲属。如何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家庭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3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三大教育中,家庭教育是最先起步的,也是最基础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一生都将产生巨大影响。 4对老人的赡养:对自己和配偶父母的赡养是每个家庭成员的义务。 5家庭的饮食、环境卫生:饮食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饮食正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科学、营养发展,这就需要人们掌握一些有关营养、烹任、食物选购、贮藏等方面的知识,以提高家庭饮食质量。家庭的环境卫生包括自然环境卫生和心理环境卫生两个方面,对家庭每个成员的健康影响都很大。创造一个良好的卫生环境,使家庭成员能在工作、学习之余得到调整,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6家庭气氛的营造:家庭气氛的营造,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实践证明,在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气氛中长大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开朗随和的性格,相反,如果家庭气氛很紧张,不协调,孩子的性格容易变得孤僻、暴躁、多变。因此,营造和谐、宽松、健康的家庭气氛,对每个家庭成员都是很重要的。 7家庭的经济管理:勤俭节约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善于理财,才能丰衣足食。但是,家庭经济管理,也要具有时代特色。一方面要遵循量入为出的原则,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不攀比。另一方面,要学会用科学知识指导消费, 8家庭的民主平等: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平等相处,首先是男女平等。男女平等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在家庭中,要形成尊重女性、保护女性的风气,不搞大男子主义。还有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要互相尊重,不论大人还是孩子,都有权参与家庭事务的决策,不要搞一言堂、家长作风,要充分发扬民主,建立民主、平等的家庭人际关系。 9家庭的法律法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规,比如,如何对待老人,如何教育子女,如何为人处世等等。

感悟周易、感悟人生

一、选课感悟 二、学习《周易》感悟 三、感悟人生 选课感悟:在我报选这门课程之前,我对周易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没有真正的了解和学习过,只是在电视、书籍中听到或看到过,一直觉得很神秘,唯一的感觉就是直接把“周易”翻译成“算命”、“风水”。看到学校公选课上开设了这门课,很是激动,所以我抱着想学习周易那种能预知未来的神奇力量的好奇心和对风水之说、还有周易与中医学的联系,报选了刁老师的这门《周易与中国文化》。 等到真正进入课堂后,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述它的起源、它的历史、它蕴含的深层的哲理,我才开始慢慢走进周易精彩的世界,才明白单纯的把周易理解为算命,实在是泯灭了它的博大精深。我发现我一下子就爱上了里面的东西:警句,哲思,教化……惊叹于它一整套庞大的系统:卦象,六十四卦的卦义,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对应,与天干地支的对应,与中医中人体器官的联系……总之,我是被它的魅力所吸引了,在课后空余时间我又多出了一项新的爱好,了解周易,体会周易、感悟周易与人生。 但毕竟是刚刚接触不久,我能力有限不能一下子把那么深奥的学问研究透彻,下面简单的结合老师所讲授的和我自身的理解谈谈我眼中的周易。

学习《周易》感悟: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对我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据说最早是由伏羲氏创立先天八卦,到周朝周文王创立了后天八卦,推演出六十四卦,并写了每一封的卦辞称为《周易》,它在古代的时候是帝王将相必学必懂的哲学,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我们华夏民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 《易经》里的思想已经渗透到我们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我们平时很少有人会意识到这一点,但事实确实如此,孔子就说过人们“日用而不知”。今天我们生活中常常说谁阴阳怪气,谁又变卦了,或者常用扭转乾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另外还有否极泰来,还有乐知天命,物极必反之类的口语和成语。 《周易》:“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像,四像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表达了这样的一种思想:宇宙之间先是有太极,太极产生了两仪,即阴与阳;阴与阳又产生了四象,即老阴、老阳、少阴和少阳;四象又产生了八卦,即乾、坤、离、坎、震、巽、艮、兑的卦。这八卦就是用来判断吉凶,确定吉凶之后则可以从容应对,从而使人生少些挫折多些顺利。现在我知道这并不是迷信,而是通过运用八卦预测的科学方法,推理并预测自然和人事吉凶的有关信息,使我们做到对一切心中有数,有备无患,有恃无恐。 周易卦易系统中的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它特定的象征意义,可以依其卦辞或者爻辞推测相应的人事吉凶和人生道理,这不仅可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阅读答案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阅读答案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阅读答案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葛剑雄 要考虑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首先必须明确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长期以来,国人认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丰富灿烂、博大精深,固然都是事实,但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评价,或者是就东亚汉语文化圈而言。如果放在世界范围内,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整体上说只能是各有千秋。 在生产力和交通运输能力都还很落后的古代.世界上各大文化区之间缺少必要的人员和生活必需物资的交流,基本上都是独立发展的。由于不存在交流和比较,也谈不上哪种先进,哪种落后。从不同文化的群体开始相互接触以来,文化的传播一直有两种方式——自愿的和强制的。一般来说,对物质文化的接受大多是自愿的,而对精神文化的接受则两者兼而有之。强势文化往往会依靠武力、权力、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或抵制其他,今天世界上的制度、宗教、语言、文字以至生活方式的分布,大多是这样的结果。 在古代中国内部,同样如此。一方面,自认为居于“天下之中”的华夏诸族对自己文化的优越性深信不疑,因而绝不会向“非我族类”、尚未开化的“蛮夷”推广,仅给那些“仰慕华风”又具备学习条件的人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蛮夷”归化以后,就必须接受中国的主流文化。如清朝改土

归流后,新设置的府、州、县内就必须办学校,兴科举,尊孔孟,以儒家学说教化百姓。如民间信仰和宗教一旦对主流文化构成威胁,也会被坚决取缔。 时至今日,物质文化的传播已经不存在障碍。但在大多数人已经具有宗教信仰或其他信仰,自由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条件下.精神文化的传播只能以自愿接受为前提。中国文化再博大精深,儒家学说再高明玄妙,中国模式再快速高效,也别指望能取代别人已有的信仰、文化、观念、模式。因此,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主要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由于主观或客观的种种原因,中国与世界各国一直缺少人员和文化的交流。中国文化主动走出去,能让各国人民近距离或直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有利于改变以往形成的片面和偏见。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批中国人走向世界,他们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如果他们普遍具备了优良的素质和文明的举止,中国文化的地位就能随之提升。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另一个目的,是要学习世界文化。我们不能坐等各种文化主动传入中国,而且通过走出去后的比较借鉴,不同文化优劣立显,取长补短顺理成章。中国既然以代表世界最先进的文化自许,了解和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是必不可少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要途径.是向世界提供尽可能多的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这也是传播文化的有效途径。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文化商品大多还是来样加工、贴牌生产,外销商品中的文化含量还很低,文化服务近于空白.发展的余地非常广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