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36种电影戏剧模式

36种电影戏剧模式

36种电影戏剧模式
36种电影戏剧模式

我相信所有学习剧本创作或是热爱电影戏剧的朋友们都会接触到关于情节模式的问题,在最初的创作技巧的学习中,也往往会接触到有关一些情节模式创作的基本技巧。

在18 世纪末期,那个时候电影艺术还没有出现,意大利戏剧家卡洛"柯齐提出了一种理论:世界上的一切戏剧剧情,都可以归纳为36种模式。据说这是在他查阅了从古希腊到当时的所有的戏剧作品而得出的结论,但时间久远,卡洛柯齐所谓的这36种剧情模式已经失传,没有人知道到底是什么。直到20世纪,法国戏剧家乔治" 普罗第再次试图还原这36种剧情模式,乔治"普罗第的36种剧情模式与卡洛"柯齐所说的36剧情模式想必不会相同,但他认为,“古今所有的戏剧剧情都不会超出这36种模式。”时至今日,普罗第由戏剧作品归纳出来的这36种剧情模式,依旧广为流传,特别是在电影界,尤其是如好莱坞的主流电影界被认为是电影编剧的必读教材。

在我国,戏剧家洪深先生最早向国人介绍了这36种剧情模式,并且深深的影响着我国的戏剧,电影艺术的发展。

我们先看看这所谓的36种剧情模式到底都有什么?(由于版本不同,每一种剧情模式后面所举出的例子会有出入,此处以陈晓玲老师的笔记为准。)

模式1、求告《淘金记》(1925)《关山飞渡》(1939)《星球大战》(1977)

模式2、援救《党同伐异》之“母与法”(1916)

模式3、复仇《伊万的童年》(1962)

模式4、骨肉间的报复《狮子王》(1994)

模式5、逋逃《筋疲力尽》(1959)《邦尼和克莱德》(1967)《天生杀手》(1994)

模式6、灾祸《鸟》(1963)《幼儿园》(1983)《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1983)

模式7、不幸《西鹤一代女》(1952)《活下去》(1952)《雁南飞》(1957)《早春二月》(1963)《稻草人》(1983)《末代皇帝》(1987)《芙蓉镇》(1987)《活着》(1994)《钢琴师》(2002)模式8、革命《战舰波将金号》(1925)《母亲》(1926)《农奴》(1963)《黄土地》(1984)模式9、壮举《阿拉伯的劳伦斯》(1962)《巴顿将军》(1970)《出租车司机》(1976)《红高粱》(1987)

模式10、绑劫《完美世界》(1993)

模式11、释迷《公民凯恩》(1941)《后窗》(1954)《放大》(1967)《对话》(1974)《现代启示录》(1979)《鸟人》(1984)《谁陷害了兔子罗杰》(1988)

模式12、取求《林家铺子》(1959)《去年在马里安巴德》(1961)《星探》(1995)

模式13、骨肉间的仇视《呼喊与细雨》(1972)《乱》(1985)《野战排》(1986)

模式14、骨肉间的争竞《高跟鞋》(1991)

模式15、奸杀《天国车站》(1984)

模式16、疯狂《幻觉》(1979)

模式17、鲁莽《飞越疯人院》(1975)

模式18、无意中恋爱的罪恶《小城之春》(1948)、《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1979)

模式19、无意中伤残骨肉《楢山节考》(1983)

模式21、为了骨肉而牺牲自己《神女》(1934)、《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克莱默夫妇》(1979)、《楢山节考》(1983)

模式22、为了情欲的冲动而不顾一切《魂断威尼斯》(1971)、《卡门》(1983)、《危险的交往》(1988)

模式23、必须牺牲所爱的人《要热爱人》(1973)

模式24、两个不同势力的争竞(为了恋爱)《野山》(1985)

模式25、奸淫《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1979)

模式26、恋爱的罪恶《月亮》(1979)、《蜘蛛女之吻》(1985)、《霸王别姬》(1993)

模式27、发现了所爱的人的不荣誉《远山的呼唤》(1980)

模式28、恋爱被阻碍《瑞典女王》(1933)、《马路天使》(1937)《音乐之声》(1965)、《毕业生》(1967)、《花边女工》(1976)、《愿望树》(1976)、《奇怪的女人》(1978)、《莫斯科不相信眼泪》(1980)、《法国中尉的女人》(1981)

模式29、爱恋一个仇敌《罗密欧与朱丽叶》(1996)

模式30、野心《美国往事》(1984)

模式31、人和神的斗争《裸岛》(1960)、《罗丝玛丽的婴儿》(1968)

模式32、因为错误而生的嫉妒《似水流年》(1985)

模式33、错误的判断《黑炮事件》(1985)

模式34、悔恨《德克萨斯州的巴黎》(1984)

模式35、骨肉重逢《金色池塘》(1981)

模式36、丧失所爱的人《城南旧事》(1982)、《走出非洲》(1985)

戏剧剧情模式与电, 影剧情模式早在古希腊时代,就有学者在为艺术、, 叙事以及情节做着分类学的研究。亚里士多德曾将戏剧分为简单悲剧、简, 单喜剧、复杂悲剧、复杂喜剧四种基本类型。对于将情节看作悲剧第一要素的亚里士多德来说,这无疑是人类对剧情模式的第一次分类。此后,歌德根据题材, 将剧情分为爱情、复仇等7种类型;席勒也试图做出自己的分类;柯齐和普罗第根据人物的情感和作品的情境分别将剧情分为36种模式;L"赫尔曼将剧情分为9 大模式;罗伯特"麦基将剧情和类型概括为25种模式。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亚里士多德、歌德、席勒,还是柯齐和普罗第都是在对戏剧剧情模式作出分类,只有到了赫尔曼和麦基才开始真正对电影剧情模式进行分类,但是赫尔曼和麦基都没超越普罗第所作的分类的高度。电影与戏剧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作为叙事艺术而言,电影和戏剧应该是最为接近的姊妹艺术。西方电影史上梅里爱的“银幕戏剧”的美学观念,中国电影史中的“影戏”传统,都表明早期的电影就是戏剧的银幕再现。所以早期电影的情节和戏剧的情节模式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但是随着电影艺术和戏剧艺术的发展,电影和戏剧艺术本身在情节观念上的差异就表现出来。

戏剧从诞生之初就将情节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观众看戏实质是看情节,看故事。电影则不同,由于电影的元素和艺术手段众多,电影在诞生之初,并没有把情节看得如此重要,这才产生了以卢米埃尔兄弟为先驱的纪录电影。20世纪50、60年代法国“新浪潮”之后,世界电影出现了“淡化情结”的倾向,甚至出现了标榜“无情节”的现代派电影。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强调情节的“完整”性,西方古典主义时期,强调戏剧创作的“三一律”原则,这些都制约着戏剧情节的发展。直到欧洲浪漫主义的出现,才开始冲破“三一律”的陈规旧俗,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再受到限制,才使得戏剧情节有了较大的发展空间。西方十九世纪末期开始出现的现代派戏剧,以及20世纪50年代在西方盛行的荒诞派戏剧,严重动摇了自古希腊以来的戏剧情节观念。普罗第在总结36种剧情模式的时候,想必还没有感受到20世纪20年代欧洲的先锋派电影运动和先锋派戏剧运动交相呼应的盛况,所以他的36剧情模式还是由欧洲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戏剧总结出来的。应该说,普罗第的36种剧情模式,是对古典主义以及浪漫主义戏剧的剧情模式的一次很好归纳和总结。在西方现代派戏剧和现代派电影出现之

前,戏剧剧情模式和电影剧情模式差别不大。由于戏剧的悠久历史,戏剧剧情模式远比早期电影丰富,在20世纪50、60年代以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电影剧情都可以涵盖在36种剧情模式之内。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主义电影作品的出现,36种剧情模式无法再涵盖所有的电影剧情模式。就是针对戏剧本身而言,36种剧情模式也无法涵盖《等待戈多》、《青鸟》、《琼斯皇》、《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等这类戏剧作品的情节模式了。

日本剧作家鬼头麟兵这样评价36种剧情模式:“这种情境是公式不能套用,必须由内容本身产生出新的情境。它实际上的参考价值还值得怀疑,实际作品并非只是单独一个局势而是由其中几种适当地组织在一个戏里的。”36种剧情模式对电影剧作的贡献,集中体现在美国电影,或者说是美国类型电影中。尽管鬼头麟兵怀疑36种剧情模式的参考价值,但在20世纪30、40年代,它的确对好莱坞的“黄金时代”做出过巨大贡献。当时的美国是类型电影的天下,共计拍摄了近7000部影片,分为喜剧片、西部片、强盗片、音乐歌舞片等几大类型,这些类型电影大都是在36种剧情模式指导下生产的,而且都在36情节模式之内。在电影艺术高度发展的20世纪70年代,美国电影剧作家L"赫尔曼结合美国电影,将36种剧情模式概括为9大剧情模式:

1、爱情;

2、飞黄腾达;

3、灰姑娘式;

4、三角恋爱;

5、归来;

6、复仇;

7、转变;

8、牺牲;

9、家庭。

赫尔曼认为自己的9种剧情模式同样可以“包罗人类的全部感情和戏剧动作”。他的剧情模式分类针对美国电影,大大简化了36种剧情模式。

一下是课上分析的一些突破36种情节模式的影片,事实上,自从20世纪中后期,或许可以以法国电影新浪潮为标志,越来越多的影片都不是36种剧情模式所能概括的了。但这36种剧情模式在今天仍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所涵盖的剧作法的一些技巧,仍然是当今广大编剧乐此不疲的花招。在当今中国,这种技巧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了电视剧的创作中。

《八部半》(1963)片中片的结构方式,梦境与现实杂乱无章的组合。

《红色沙漠》(1964)淡化情节的纯视觉叙事,色彩成为叙事的第一要素。

《安德烈,鲁勃廖夫》(1966)双重视点的叙事方式,主人公既是事件的参与者,又是事件的目击者。纪实、象征、隐喻融入叙事。

《穿越欧洲的特快列车》(1966)戏中戏的套层结构方式,在叙事和故事两个层面之间自由往返。

《资产阶级审慎的魅力》(1972)梦幻、想象、象征、隐喻构成影片叙事的主体。

《名誉》(1980)群像人物,散点式的叙事方式。

《风柜来的人》(1983)平淡无奇的故事讲述平淡无奇的人物。

《人生交叉点》(1993)(又名《捷径》)完全放弃完整的情节线索,平行穿插结构七、八组彼此不相关人物的日常生活片断。

《低俗小说》(1994)三个互相交叉又各自独立的故事构成影片的叙事段落。无中心情节线,影片的结尾回到影片的开头。

《暴雨将至》(1994)看似古典的三段式结构,却无视常规的时空顺序,影片的开头即是结尾。时空看似环形,却无法缝合。叙事无时间先后顺序,却有因果必然联系。

《烟》(1994)看似毫不相干的普通人的生活,构筑成一幅奇特的人生画卷。

《重庆森林》(1994)两个毫不相关的男人,三个毫不相干的女人,四段新奇的爱情故事。

《三轮车夫》(1995)混合了东、西方的电影表现元素,用极端化的情景和风格化的视听语言随意讲述一个非理性的故事。

电影与文学、戏剧之间的关系

电影与文学、戏剧之间的关系 08级文化艺术管理(音乐学)2班李彦霖 电影是一门年轻的艺术,诞生至今只有一百多年。电影发明以后很快传遍欧美,不久便传入了中国,19世纪90年代美国人在上海放映了一批无声短片,引起轰动,那时的电影被国人称为“影戏”。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诞生与1905年的《定军山》,这部长达半小时的京剧片的放映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改编是一种艺术的再创作的方式,其一般包括把文学等不同于电影的艺术形式改编为电影,或者是把过去的电影再次的改编(也称为翻拍)两种方式,前者如不断被改编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名作,我们现在比较熟悉的电影《哈利波特》系列等;后者则比如是抗战的故事片《地雷战》,外国故事片《金刚》等。相比于电影,文学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自然保存下丰富的遗产;而电影本身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故事、技术等逐渐的处于暂时的饱和状态,这几年世界影坛也出现了不少的剧本荒的状况。于是,改编文学或者翻拍旧作成为了电影中的常见现象。在中国电影发展的百年历程中也村在着改编文学问电影剧本,将文学以一种鲜活的姿态活跃在银屏上,如鲁迅的《祝福》改编成的电影在中国的电影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讲中国电影的发展和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发展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电影来源于文学,文学造就电影。文学与电影有密切的联系,文学表达的是文字的、静态的美;而电影是感官结合的体验,动态的美。作为综合艺术的电影在汲取诸种艺术养料丰富自身综合特质方面,获得与文学的密切融合关系。文学各种样式对电影的渗透,电影对文学的叙事手法、抒情手法和塑造人物性格的丰富艺术手段的借鉴,使电影艺术在增强自身的表现能力,形成新的综合艺术特质方面,发挥作用。电影文学作为电影的文学基础构成,是以电影的独特视听思维方式来构思和写作的文学形式,兼有电影和文学的双重属性。电影文学,集中表现为电影的剧作基础,即电影剧本。电影剧本包括文学剧本、分镜头本和台本(工作台本、完成台本)三个部分。电影文学又指电影作品的文学性含义,包括电影剧作的文学价值、电影创作借鉴与融合的文学形式因素、电影剧作的文学个性等等。电影文学,还直接和经常反映在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方面。中国电影的成就一方面取决与导演的灵感和对影象的敏锐把握,另一方面离不开对文学的借鉴。文学家以文字叙述故事,而电影则用形象的视听画面描绘故事。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但彼此间又存在着分合难定的暧昧与紧张关系。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其最明显、最直接的联系是电影对文学作品的大量改编。文学和电影之间又存在着不可调和性,它们各自沿着不同的艺术轨道发展。电影和文学正是在交叉和分离中实现了互动。只有将电影和文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之互相促

浅谈戏剧与电影,电视剧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浅谈戏剧与电影,电视剧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话剧是舞台的艺术,是将宽广的现实生活抽象、浓缩到一个小小的舞台上。布景、灯光、道具等一切舞台元素的设计,都不是为了在舞台上复制真实的生活,而是创造一个经过了抽象和浓缩的生活场景。夸张和渲染,让舞台上的生活场景迥异于真实的生活,但将这夸张的场景设置在剧场这个特殊的建筑形式中,并用“第四堵墙”将观众隔离时,舞台上的场景就有了自己的逻辑,没有观众会因为舞台布景的夸张而批评话剧的“真实性”——总而言之,话剧的世界就是一个经过了抽象和浓缩的夸张的世界,演员的表演也势必要融入这个特殊的舞台世界中,与舞台上的情境融为一体。 影视表演则是镜头的艺术,最终的成品是经过了摄影和剪辑的渲染的影视作品。影视创作者会通过景别切换、镜头运动等方式,放大剧中的关键信息,让观众随时能够看到必要的信息。影视的空间以实景为主,尽量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总而言之,相对于话剧来说,影视的世界是一个真实的世界,演员的表演也务必要符合这个真实世界的逻辑。 电视表演艺术和戏剧、电影表演艺术在创作任务的要求上应该说基本上是共同的。显著特点就是它们都是一种“化身成角色”的艺术。无论是戏剧、电影还是电视表演艺术的创作任务都是要创造出活生生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并使其具有审美的价值。而这一创作任务的完成则只能是通过演员自己的上场,通过自己现身说法,身临其境地去扮演角色,最终达到“化身成角色”这样一个过程来达到。戏剧、电影和电视表演中所要解决的最主要的矛盾:即演员是以其自身为载体,使之变为剧本中之人物,表现出另一种性格,成为另一个人物,最终以此为媒体,使欣赏的人从中领会其审美的价值与作者情感的表达。 我国的戏曲表演艺术家对于演员创造的特点有一句十分精辟的对联。这句艺诀就是:“是我非我,我是我,我亦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这句艺诀中,它论述到了“我看我,我不是我,我是戏中人,已和我的角色融为一体,我演谁,我就是谁。装谁像谁,装谁是谁,梅兰芳先生的演技高超,难以超越,不再和平常人那样装谁像谁而已了,他的境界是把自己和所扮演的人物融为一体,并且把他“再体现”出来,达到“装谁就像谁”的程度。”我们可以从梅兰芳大师的这幅对联中看出:它把表演艺术是由演员来扮演角色,而最终必须是化身成为角色的这一特点十分辩证地表述了出来。优秀演员在表演时都应该"化身为角色",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达到内外部的完美统一,从而塑造出有个性特点的艺术形象。 戏剧表演和电视、电影表演一样,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的创作永远是在虚构与假定的条件下进行,从而通过各种手段以达弄假成真的地步。尽管电视剧在摄制的过程中和电影一样可以更多的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拍摄,但它也不可能完全是真实的。例如:即便一个人从再高的楼上掉下来,也仅仅是道具而已;即使在真实的场景下拍摄战争场面,用的也不可能是真枪实弹;而雨中的场面,则往往是得用洒水来完成;云雾的场景也只是喷射干冰罢了。演员之间明明是同事,但在假定的情境之中则可能成为君臣、仇敌、父子、兄弟、姐妹、情侣等等。而关键就是无论戏剧、电影还是电视剧中的戏剧情境虽然是完全是虚构的,但是演员必须要能够把这种虚构变为令人可信的真实。 戏剧表演与电视与电影表演艺术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审美意识的不同。在戏剧表演中,演员追求的是舞台表演美,而电视与电影表演中演员追求的则是画面造型之中的镜头美。 我们也可以把戏剧看作是一种再现时空的艺术,它是在舞台上通过真人的形体和语言的表演来再现现实生活的,然而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舞台的真实

戏剧与电影阅读附答案.doc

戏剧与电影阅读附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戏剧与电影约翰·M·德斯蒙德 戏剧和电影在很多方面十分相像,二者都是在观众面前通过演员的公共表演来讲述故事。 尽管戏剧和电影都依赖于公共表演,但这些表演是有区别的。戏剧是舞台上的现场演员在现场观众面前所做的即时表演;电影则是拍摄演员的表演,然后在现场观众面前将其投影到大银幕上,并非演员的现场表演。舞台表演只有一次,没有两场表演是完全相同的;电影表演则可以被重复展现,只要底片是完整的,每一场表演都是相同的。 正如曼弗雷德·杨所说,“戏剧和电影是在集中合作生产中创造出来的人工产品”。而且,对这种合作艺术的接受是在剧院或电影院里完成的,是一种“集中的公共体验”。 另一个共性是,戏剧和电影都始于剧本。戏剧剧本类似于电影剧本,但是,戏剧剧本常常被出版,供大批学生阅读学习。而电影剧本通常不会被出版,那些被出版的电影剧本,主要供专家、影迷和影评人阅读。 虽然它们拥有共同的特点,但戏剧和电影还是被一些惯例鲜明地区分开来。单一布景的戏剧很常见,舞台观众会接受人工布景和错觉。电影则将观众带到不同的地点,电影观众期望现实主义。 戏剧和电影的另一个不同点涉及观众关于空间的假想。戏剧观众不难想象

“一个只有三面墙壁的房间,实际上有四面墙壁” 。而电影观众在观看一部二维电影时,则想象出了三维的现实。 舞台表演通常是夸张的,因为每一位演员的声音和动作必须要到达戏院最远的角落。如果戏院很大,演员必须摆出夸张的姿势和面部表情,用足够响亮的声音说话,以便最后一排的观众能够清楚地看到表演,听清台词。电影院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摄影机和扩音器具有可移动性。即使演员在轻声交谈,观众也都能听到,也能清楚地看到演员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然而,如果演员在电影中运用了戏剧表演方式,那就有问题了。在电影表演中,演员的声音、手势、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必须被调整好,并同摄影机的距离保持一致。如果演员在一个特写镜头中运用了戏剧表演方式,一定很夸张,很过火。 戏剧似乎更多地依靠对话来讲述故事,很少依靠动作。然而,对于电影来说,看到的比听到的更重要。 或许戏剧与电影在观众期望方面的主要不同与移动有关。戏剧通常在很长时间内表现很少的动作——两个演员在单一布景中长时间谈话十分常见。但电影中充满了动作。这些移动,有一部分是由转变的场景中的人类动作所支撑,但在很大程度上,这些移动是由摄影机和剪辑创造出来的。 (节选自《改编的艺术:从文学到电影》) 1.下列表述中,不属于戏剧与电影共性的一项是 A.戏剧和电影都是在观众面前通过演员的公共表演来讲述故事,尽管,戏剧舞台上的表演和电影表演是有区别的。

36种电影戏剧模式

我相信所有学习剧本创作或是热爱电影戏剧的朋友们都会接触到关于情节模式的问题,在最初的创作技巧的学习中,也往往会接触到有关一些情节模式创作的基本技巧。 在18 世纪末期,那个时候电影艺术还没有出现,意大利戏剧家卡洛"柯齐提出了一种理论:世界上的一切戏剧剧情,都可以归纳为36种模式。据说这是在他查阅了从古希腊到当时的所有的戏剧作品而得出的结论,但时间久远,卡洛柯齐所谓的这36种剧情模式已经失传,没有人知道到底是什么。直到20世纪,法国戏剧家乔治" 普罗第再次试图还原这36种剧情模式,乔治"普罗第的36种剧情模式与卡洛"柯齐所说的36剧情模式想必不会相同,但他认为,“古今所有的戏剧剧情都不会超出这36种模式。”时至今日,普罗第由戏剧作品归纳出来的这36种剧情模式,依旧广为流传,特别是在电影界,尤其是如好莱坞的主流电影界被认为是电影编剧的必读教材。 在我国,戏剧家洪深先生最早向国人介绍了这36种剧情模式,并且深深的影响着我国的戏剧,电影艺术的发展。 我们先看看这所谓的36种剧情模式到底都有什么?(由于版本不同,每一种剧情模式后面所举出的例子会有出入,此处以陈晓玲老师的笔记为准。) 模式1、求告《淘金记》(1925)《关山飞渡》(1939)《星球大战》(1977) 模式2、援救《党同伐异》之“母与法”(1916) 模式3、复仇《伊万的童年》(1962) 模式4、骨肉间的报复《狮子王》(1994) 模式5、逋逃《筋疲力尽》(1959)《邦尼和克莱德》(1967)《天生杀手》(1994) 模式6、灾祸《鸟》(1963)《幼儿园》(1983)《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1983) 模式7、不幸《西鹤一代女》(1952)《活下去》(1952)《雁南飞》(1957)《早春二月》(1963)《稻草人》(1983)《末代皇帝》(1987)《芙蓉镇》(1987)《活着》(1994)《钢琴师》(2002)模式8、革命《战舰波将金号》(1925)《母亲》(1926)《农奴》(1963)《黄土地》(1984)模式9、壮举《阿拉伯的劳伦斯》(1962)《巴顿将军》(1970)《出租车司机》(1976)《红高粱》(1987) 模式10、绑劫《完美世界》(1993) 模式11、释迷《公民凯恩》(1941)《后窗》(1954)《放大》(1967)《对话》(1974)《现代启示录》(1979)《鸟人》(1984)《谁陷害了兔子罗杰》(1988) 模式12、取求《林家铺子》(1959)《去年在马里安巴德》(1961)《星探》(1995) 模式13、骨肉间的仇视《呼喊与细雨》(1972)《乱》(1985)《野战排》(1986) 模式14、骨肉间的争竞《高跟鞋》(1991) 模式15、奸杀《天国车站》(1984) 模式16、疯狂《幻觉》(1979) 模式17、鲁莽《飞越疯人院》(1975) 模式18、无意中恋爱的罪恶《小城之春》(1948)、《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1979) 模式19、无意中伤残骨肉《楢山节考》(1983) 模式21、为了骨肉而牺牲自己《神女》(1934)、《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克莱默夫妇》(1979)、《楢山节考》(1983) 模式22、为了情欲的冲动而不顾一切《魂断威尼斯》(1971)、《卡门》(1983)、《危险的交往》(1988) 模式23、必须牺牲所爱的人《要热爱人》(1973)

简述电影与戏剧、文学的关系

简述电影与戏剧、文学的关系: 电影的综合性表现在完整有序的集体创作上:文学、编剧、摄影等等各个部门的工作者共同组合一个创作协和体。那现在我自个简单地讲一下电影与文学、戏剧的关系。 首先,讲一下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最近几年,从好莱坞顺利成为世界电影的桥梁和发展点,人们对电影的关注也越来越大,以至于电影已经融入了许多文学的研究方法。近些年来,由名著改变的电影与日俱增,如《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哈姆雷特》、《指环王》、《哈利波特》等。 目前常见的关于影视与文学的对比研究是从形态上来研究的。尤其是美国当代电影很多都采用了文学上的意识流手法,还有黑色幽默,后现代结构主义,或者唯美主义等等,甚至某些电影采用了文学上的超验主义和宿命论。而且不仅仅局限于此,通过近几年影视的发展,很多已经不再由影视取决于文学的著作,而是文学从电影上取材,并写出书籍来。最常见的例子是《星球大战》和《亮剑》。这两部文学书籍都取自于同名的成名电影。 总之,影视与文学是个刚兴起的学科,它运用比较文学的手法来将电影和文学紧紧的结合在了一起,也同样由于现代传媒业的发展,这个学科将越来越容易被大众接受,也将迅速的成为热点学科…… 电影与文学,一个是时间艺术,一个是空间艺术,两者之间有着很多的不同点,如:两者的表达方式,给人留下的印象及感官感受等等。但两者又是一个合谋化的过程。影视需要好的剧本,同样文学写作也受影视的一些理念的影响发生

着变化。文学创作和电影艺术创作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因了对时代生活的孜孜探求,对人的心灵历程进行深刻剖析的共同愿望,使得在艺术情感意味的表达、在对人的精神境界进行升华的层面上却是殊途同归。影视的直观化和形象化很容易攫住观众的眼睛,而文字因为需要阅读、需要再审视,在这个快速物质化的时代,指望人人都有闲心来读书可以说是非分之想。而影视无疑很适合这个读图时代。影视通过影像的媒介来呈现世界,它直接诉诸人的感官;而文字必须借助于想象,它要求时间、生活和阅读的经验。影像,相较文字而言,就更具优势,它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带给人充分的愉悦感,且不用费脑费力,这也可以说是影视风行开来的根本。但是,这种愉悦感往往又容易导致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影像的欺骗性。影像究其本质是一种工业化的产物,它所呈现的同样是虚构的生活,而非真实。 电影与戏剧的关系。 电影的主要构成故事片与戏剧的关系极为密切,它们都属于叙事型艺术。在发展历史上,电影受到来自戏剧的巨大影响。电影的叙事性也要叙述故事,描述时间和情景。戏剧通过舞台演员的表演和假定性来使观众进入剧情。其次,电影是后来的艺术门类,他在描写事件和演员表现技巧上都是借鉴戏剧的表演手段。但电影作为新兴的艺术门类,它具有集音乐、美术、戏剧、戏曲于一身的综合表现优势,由于电影的地点的随意性,时空范围就可以大到宇宙,小到微生物都可以在一段事件内同时表现,而戏剧由于空间和时间的局限,表现范围的可能性就比不上电影。电影的导演、演员等环节是在戏剧基础上发展而来,戏剧的大量艺术手法被电影借鉴,形成了电影史上的戏剧电影美学电影在时空中转换中比戏剧自有、表现力强、表演更具真实性。。大多数故事片的叙事模式也是戏剧化的,

戏剧与影视学

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2年修订) 指导思想 根据艺术学学科的特点和国家对本学科人才的需要,确定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参照国际通行的在一级学科培养研究生的经验;兼顾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之间的衔接,建构“塔型”人才培养体系;遵循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因材施教,体现特色;追踪当代学术最新发展,培养具有现代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 硕士研究生 一、硕士生培养目标 1.具备戏剧与影视学方面比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比较广博的专业知识;具备运用所学 理论、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戏剧与影视学及相近学科的教学、 科研,以及文化、传媒、新闻、出版、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2.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应用。 3.德才兼备,身体健康。 二、硕士生招生 1.统招生 符合研究生报名条件,参加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考试成绩合格并进入当年招生计划范围内的考生,可参加研究生复试。复试及思想表现审查合格者,可录取为当年硕士研究生。 硕士生统招生考试和录取均在一级学科进行,分初试、复试两段: 初试科目:(1)戏剧影视基础;(2)评论写作。 复试: 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成绩排序,差额复试。复试包括专业知识面试、外语口语听力面试、专业课程笔试。笔试科目为考生报考(二级学科)的专业课程。 考试科目: 戏剧戏曲学专题、电影学专题、电视艺术学专题。 2.免试生 “985”、“211”学校具有推免资格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可申请免予参加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经审查并面试合格后直接录取为硕士研究生。 三、硕士生课程设置 为适应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硕士生课程设置淡化专业界限,鼓励学科交叉,增设前沿性学科,为学生在较为广阔的领域接受教育创造条件,以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及其个性的自由发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办法》,硕士生须修满32学分(非戏剧与影视学专业本科毕业及同等学力学生须补修4学分戏剧影视学专业本科段课程),并通过硕士学位课程考试合格者,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全部硕士生课程由A、B、C、D四类组成: (1)A类必修课(校级公共课程,9学分); (2)B类选修课(以一级学科为基础的公共学位课程,学生选修不少于6--9学分,; (3)C类选修课(以二级学科为特色的专业学位课程); (4)D类选修课(其中跨一级学科选修不少于1门)。 为建立开放的课程体系,鼓励学生选修外校(原则上限定为首批“985”学校)学科专业课程,选修暑期学校(本校和外校【界定同上】)课程,该课程作为D类课程,计入学分。 来华留学硕士研究生课程:

抗战时期的电影和戏剧

抗战时期的中国电影和戏剧 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上海的租界沦陷为“孤岛”。“孤岛”局势的复杂性,决定了当时电影生产的复杂性,形成了以商业电影为主流,曲折隐晦地表达爱国热情的特点当时孤岛租界内的人口急剧增加。为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同时影片公司也为了获得商业利润,孤岛时期的电影活动出现了畸形的繁荣,成为当时电影出品最多的地区。在约4年时间内,孤岛的20多个制片公司共生产了约250部故事影片。这时期“孤岛”地区先后出现了神怪片、古装片和时装片,这些影片继承了上海文化的商业性质。当然,这股商业潮流并未一味地投机赚钱,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其潜藏于表面之下的爱国热情。1939年《木兰从军》(欧阳予倩编剧,卜万苍导演)的出现,为我们重新审视“孤岛”电影提供了这种可能性。这部影片借古喻今,用史实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被阿英称之为“抗战以来上海最好的影片”。在《木兰从军》的影响下,孤岛出现了一大批这样的古装片,披着古人的外衣讲述现代的故事。同时一部分时装片在保证商业利润的前提下,也表现了现实的黑暗,引导人们激发起批判现实的勇气,被称作“带刺的玫瑰”。太平洋战争爆发和上海完全沦陷后,日伪势力在上海成立了中华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影”)。沦陷区的电影是日本军国主义进行文化侵略的产物。但历史事实自身的复杂性,要求我们对一些影片应该进行具体分析。 一些艺术家随着1937年中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撤出上海,在中国电影史上形成了上海-武汉-重庆和上海-香港两条脉络。1937年底,武汉成为当时的抗战军事、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在汉口成立了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出版《抗战电影》月刊,并开展了“关于国防电影之建立”的讨论。这一时期,抗战电影的主要制片基地是政府下属的中国电影制片厂(简称“中制”)。从1938年1月到10月武汉沦陷前,中制完成了《保卫我们的土地》(史东山编导)等三部故事片和《华北是我们的》等50多部新闻记录片。武汉沦陷后,中电(属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中制迁到重庆。随着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重庆时期的电影又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皖南事变”之前,国共关系比较融洽,在抗日统一战线的基础上,这一时期的电影运动比较繁荣,出现《塞外风云》、《中华儿女》、《长空万里》等一批优秀的抗战影片。如《中华儿女》(沈西苓编导)以4个小短片,描绘了中国各阶层人民倍受欺凌,转而觉醒,并终于挺身抗战的过程,是一部重要的抗战影片。皖南事变后,国共关系破裂,国民党加紧对大后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压迫,同时也由于战时电影器材和胶片短缺,造成三年内没有拍摄出一部故事片。然而此时话剧方面却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有力地激发了全国人们抗战的热情和信心,抨击了反动文化逆流。而在重庆后期,又出现了《气壮山河》和《还我故乡》等抗战影片,表达了高涨的爱国热情和不畏牺牲的精神。西北影业公司(属第二战区司令部)成立于1935年5月,迁移到成都后生产了《风雪太行山》和《老百姓万岁》等反映反抗日本侵略者的爱国影片。在八年抗战的艰苦条件下,大后方一共生产了21部故事片多部新闻纪录片大多出自于政府的制片厂。 “八·一三”事件后,上海一些进步电影工作者蔡楚生、司徒慧敏等来到了香港,与香港一些爱国人士合作,开始拍摄进步的粤语片,如《血溅宝山城》和《游击进行曲》等,爱国主题非常鲜明。在1939年之后,出于商业原因,香港的电影业又回到战前的状态,商业片盛行一时。皖南事变后,夏衍等人来到香港,为香港的电影事业注入新鲜的血液,创作了《孤岛天堂》、《白云故乡》等影片,使抗战的精神再次有力地影响了香港的电影文化。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电影活动终止,结束了战争时期的南中国电影的历史。 1938年9月,在苏联电影界和荷兰电影家伊文思的热心帮助下,延安成立了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后来习称“延安电影团”),开始了人民电影的艰难创业工作。延安电影团先后设立摄影队和放映队。摄影队以简陋的设备深入抗战前线和后方,拍摄了《延安与八路军》、《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等大型记录片以及《白求恩大夫》、《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十月革命节》、《边区生产展览会》、《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等新闻片和新闻素材,反映了当时抗日根据地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生活,为历史留下了鲜活的珍贵档案。根据地的电影

三十六套电影戏剧常见模式

36种电影戏剧模式 我相信所有学习剧本创作或是热爱电影戏剧的朋友们都会接触到关于情节模式的问题,在最初的创作技巧的学习中,也往往会接触到有关一些情节模式创作的基本技巧。 在18 世纪末期,那个时候电影艺术还没有出现,意大利戏剧家卡洛"柯齐提出了一种理论:世界上的一切戏剧剧情,都可以归纳为36种模式。据说这是在他查阅了从古希腊到当时的所有的戏剧作品而得出的结论,但时间久远,卡洛柯齐所谓的这36种剧情模式已经失传,没有人知道到底是什么。直到20世纪,法国戏剧家乔治" 普罗第再次试图还原这36种剧情模式,乔治"普罗第的36种剧情模式与卡洛"柯齐所说的36剧情模式想必不会相同,但他认为,“古今所有的戏剧剧情都不会超出这36种模式。”时至今日,普罗第由戏剧作品归纳出来的这36种剧情模式,依旧广为流传,特别是在电影界,尤其是如好莱坞的主流电影界被认为是电影编剧的必读教材。 在我国,戏剧家洪深先生最早向国人介绍了这36种剧情模式,并且深深的影响着我国的戏剧,电影艺术的发展。 我们先看看这所谓的36种剧情模式到底都有什么?(由于版本不同,每一种剧情模式后面所举出的例子会有出入,此处以陈晓玲老师的笔记为准。) 模式1、求告《淘金记》(1925)《关山飞渡》(1939)《星球大战》(1977) 模式2、援救《党同伐异》之“母与法”(1916) 模式3、复仇《伊万的童年》(1962) 模式4、骨肉间的报复《狮子王》(1994) 模式5、逋逃《筋疲力尽》(1959)《邦尼和克莱德》(1967)《天生杀手》(1994) 模式6、灾祸《鸟》(1963)《幼儿园》(1983)《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1983) 模式7、不幸《西鹤一代女》(1952)《活下去》(1952)《雁南飞》(1957)《早春二月》(1963)《稻草人》(1983)《末代皇帝》(1987)《芙蓉镇》(1987)《活着》(1994)《钢琴师》(2002)模式8、革命《战舰波将金号》(1925)《母亲》(1926)《农奴》(1963)《黄土地》(1984)模式9、壮举《阿拉伯的劳伦斯》(1962)《巴顿将军》(1970)《出租车司机》(1976)《红高粱》(1987) 模式10、绑劫《完美世界》(1993) 模式11、释迷《公民凯恩》(1941)《后窗》(1954)《放大》(1967)《对话》(1974)《现代启示录》(1979)《鸟人》(1984)《谁陷害了兔子罗杰》(1988) 模式12、取求《林家铺子》(1959)《去年在马里安巴德》(1961)《星探》(1995) 模式13、骨肉间的仇视《呼喊与细雨》(1972)《乱》(1985)《野战排》(1986) 模式14、骨肉间的争竞《高跟鞋》(1991) 模式15、奸杀《天国车站》(1984) 模式16、疯狂《幻觉》(1979) 模式17、鲁莽《飞越疯人院》(1975) 模式18、无意中恋爱的罪恶《小城之春》(1948)、《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1979) 模式19、无意中伤残骨肉《楢山节考》(1983) 模式21、为了骨肉而牺牲自己《神女》(1934)、《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克莱默夫妇》(1979)、《楢山节考》(1983) 模式22、为了情欲的冲动而不顾一切《魂断威尼斯》(1971)、《卡门》(1983)、《危险的交往》(1988)

论影视导演与戏剧导演的职能及工作法方法的异同

论影视导演与戏剧导演的职能及工作法方法的异同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对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为此,越来越多的影视、戏剧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所谓影视作品就是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统称。而戏剧作品是指将人的连续动作同人的说唱表演和表白有机的编排在一起,并通过表演来反映某一事物变化过程的作品,比如话剧、歌剧、地方戏剧、广播剧等。 一部优秀的影视戏剧作品,导演在其中的影响功不可没。不管是影视还是喜剧,导演都是综合艺术的组织者、是剧本的解释者、也是演员的"镜子"。他们应该具有政治修养、文学修养、各门类艺术修养、自我品格修养,并有深厚的生活底蕴和对生活正确的理解和把握。具有领导才力,坚毅执著的精神,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世界上优秀的影视导演有:詹姆斯·卡梅隆、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李安、陈凯歌等。戏剧导演有:李六乙、欧阳山尊、焦菊隐、夏淳、梅阡等。 影视导演常常被人们称为“乐队指挥”、“总建筑师”。有人就曾说过影视导演所做的“是一种通过集体创作达到优化作品整体风格的艺术”。影片中的人物由演员饰演,他们在排演或实拍时离不开导演的启发与指导;虽然摄影师、录音师在拍摄过程中直接担任技术操作,但在摄录过程中要体现导演的美学意图;此外,美工、音乐、特技、服装、道具、剪辑等部门的创作,无一不纳入导演的创作视野。导演也将他们本人的社会阅历与人生体验,在银幕形象背后会体现出来。例如,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秋菊打官司》、《我的父亲母亲》,反映了张艺谋在农村的生活经历和他陕西人“一根筋”的性格。李安的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表现的是他在台湾和美国生活经历的体验。导演同样还在影视作品中加入一些技巧,来凸显剧情,也诱使观众“出戏”去孤立地欣赏。导演意图的实现离不开电影技巧,但中外导演们又都推崇“看不见”导演的技巧,诚如吴贻弓所说:“技巧运用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更好地了解影片所叙述的内容,而不是让人了解影片是如何叙述的。”例如:蒙太奇这种技巧。可解释为有意涵的时空人地拼贴剪辑手法。在电影《疯狂的石头》中,就很经典的运用了在这种技巧,影片开始,谢小盟从索道上扔下可乐罐与包世宏汽车被砸就构成了一组平行蒙太奇、包世宏与道哥会面的时候,影片中花开两朵,各表一枝,通过分开叙述,渲染了剧情,使观众不至于一眼开到底。后期阶段也是影视导演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是影片的剪辑工作,通过对工作样片和素材的剪辑,更是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导演通过对画面的分切组合,达到运用视听语

36种电影编讲故事模式及参考影片

36种电影编讲故事模式及学习参考影片 36种剧情模式片例 模式l、 模式2、援救《党同伐异之“母与法”》(1925)、《母亲》(1926)、《农奴》(1963)、 《黄土地》(1984)声》(1965)、《毕业生》(1967)、《花边女工》(1976)、《愿和神的斗争《裸岛》 模式4、骨肉闻的报复 《狮子王》(1994) 模式5、捕述 《筋疲力尽》(1959)、 模式6、灾祸 《鸟》(1963)、《幼活下去》(1952)、《雁南飞》(1957)、 《早春二月》(1963)、《稻草人》( (1916) 模式7、不幸“失去了唯一的希望”的演变。 《离开拉斯贾维斯》(1995) 《天国车站》(1984) 模式8、革命 《水向、《去年在马里安巴德》(1961)、《星探》(1995) 模式9、壮举 《阿拉伯的劳伦斯》(1962)、《巴顿》(1971)、《卡门》(1983)、《危险的交往》(1988) 山的呼唤》(1980) 模式l0、绑劫 《完美世界》(1993)

模式ll、释迷 《公民凯恩》(1941)、《后窗》(t954)、 《两个人的车站》(1982) 模误而生的嫉妒《似水流年》(1985)《野山》(1995) 求告《淘金记》(1925)、《关山飞渡》(1939)、《星球大战《 模式l2、取求《林家铺子》(1959) 模式l3、骨肉间的仇视《呼喊与细雨》(1972)、《乱》(1985)、《野战排》(1986) 模式l4、骨肉间的竟争《高跟鞋》(1991))东流》(1947)、《克莱默夫妇》(1979)、《楢山节考》(1983) 、《谁陷害了兔子罗杰》(1988) 模式l5、奸杀《断威尼斯7) 《罗生门》(1950)《莫斯科不相重视点的叙事方式,主人公既是事件的参与者,又是事件的目击者。纪实、朱丽叶》(1996) 模式l6、疯狂 《幻觉》(1979)片 模式l7、鲁莽 《飞越疯人院》(1975) 模式l8、无意中恋爱的罪恶 《小城之春》(1948)、《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1979)

电影《第36个故事》中的影视声音的分析

电影《第36个故事》中的影视声音的 分析 【摘要】:声音是电影完成叙事的独特要素,也是电影区别于其它艺术形 式的主要特征。它能给平淡的画面赋予灵动的生命力,让影片更加饱满。从影 视声音,看《第36个故事》,它是具有诗意的,假如影片没有如此动听的音乐,我想那么这部小文艺电影也只是一只漂亮精致的花瓶。然而精致的画面配上优 美动听的音乐让这部*更具有文艺色彩。舒服而具有感染力的音乐,平缓而幽默的语言和恰到好处的音响效果使影片更具魅力。那么不妨专心往聆听它的声音,品读它所赋予的魅力。 【关键词】:《第36个故事》;音乐;有声语言;音响 一、剧情先容 每个故事,都是从城市的咖啡馆开始的。《第36个故事》,是一个发生于台北咖啡店内35个"以物易物"的交换游戏,继而发展出引人进胜的动人故事。由《命带追逐》萧雅全导演,侯孝贤监制,《不能说的秘密》桂纶镁、《街角 的小王子》林辰唏和《双瞳》张翰主演。 浓密的行道树拥抱着安静的街道,路旁的"朵儿咖啡馆"亮起热和的灯光, 咖啡馆的主人是一对年轻的姊妹--朵儿和蔷儿。由于喜欢咖啡和甜点,朵儿利 用工作积蓄下来的存款以及家人的资助,和妹妹蔷儿打造了一间风格别具的"朵儿咖啡馆"。在她想像的蓝图中,她自己就是这间咖啡馆的招牌,就像同心圆一样,她的好朋友会带来另外一群好朋友捧场,她的人缘也将转化为店里一波又 一波的人气。 果然,开幕当天来了好多的朋友,带来好多有趣的贺礼,朵儿兴奋极了, 说要让这家店长长久久经营下往。言犹在耳,开店之后的营运状况却让人大失 所看,连续几天客人稀落,空荡的店面对照着满仓库的贺礼更显冷清,朵儿的 好人缘反倒成了仓储的负担。

36种戏剧模式

36种戏剧模式 乔治普罗第的36种戏剧模式 1 种类 :求告 主要的即观众所同情的人物:求告者 其他必要的人物:逼迫者 细目: A 1 :帮助他去对付敌人。 2:准许他去举行一件他应该做而被禁止做的事情。 3 :给予他一个可以终其天年的地方。 B 1:舟行遇灾的人,请求收留帮助。 2:行事不端,被自己人斥逐而祈求别人的慈悲。 3:祈求恕罪。 4:请求准许收葬尸骨取回遗物。 C 1:替自己亲爱的人求情。 2:在亲戚面前替另一亲戚求情。 3:在母亲的情人面前,为母亲求情。 2 种类:援救 主要的即观众所同情的人物:不幸的人 其他必要的人物:威胁者,天外飞来的救星 细目: A 1: 救援一个被认为有罪的人。 B 1:女子援助父母恢复王位。 2 :受过恩惠的人报恩施救。 3 种类:复仇 主要的即观众所同情的人物:复仇者 其他必要的人物:作恶的人 细目:

A 1: 为被害者的祖宗或父母报仇。 2:为被害的子女或后人复仇。 3:为被侮辱的子女复仇。 4:为被害的妻子或丈夫报仇。 5:为妻子受侮辱或几乎受侮辱而复仇。6:为被害者的情妇复仇。 7:为朋友被杀或受损害而复仇。8:为姐妹被奸污而复仇 B 1:为了存心作对,故意为难而复仇。 2:为了趁人不在,暗加攮夺而复仇。3:为了蓄意谋害而复仇。 4:为了故入人罪而复仇。 5:为了逼奸强暴而复仇。 6:为了夺去所有而复仇。 7:为了一两个人的奸诈,对整个团体的复仇。 C 1:职业的追捕有罪的人。 4 种类:骨肉间的报复 主要的即观众所同情的人物:报复者 其他必要的人物:作恶者,已死的受害人 细目: A 1: 父亲的死报复在母亲的身上。 2:母亲的死报复在父亲的身上。 B 1:弟兄的死报复在儿子身上。 C 1:父亲的死报复在丈夫身上 2:丈夫的死报复在父亲身上。 5 种类:逋逃 主要的即观众所同情的人物:逋逃者 其他必要的人物:追捕或惩罚的势力 细目: A 1:违反法律(有时为不得已)的或因其他政治行为而逃。 B 1:为因恋爱的过失而逋逃。 C 1:好汉对着伟大势力的抗争。 D 1:半疯狂的人对着阴谋的诊治的抗争。 6 种类:灾难

乔治普罗第的36种情节模式

乔治普罗第的36种戏剧模式 1 种类:求告 主要的即观众所同情的人物:求告者 其他必要的人物:逼迫者 细目: A 1 :帮助他去对付敌人。 2:准许他去举行一件他应该做而被禁止做的事情。 3 :给予他一个可以终其天年的地方。 B 1:舟行遇灾的人,请求收留帮助。2:行事不端,被自己人斥逐而祈求别人的慈悲。 3:祈求恕罪。4:请求准许收葬尸骨取回遗物。 C 1:替自己亲爱的人求情。 2:在亲戚面前替另一亲戚求情。3:在母亲的情人面前,为母亲求情。 2 种类:援救 主要的即观众所同情的人物:不幸的人 其他必要的人物:威胁者,天外飞来的救星 细目: A 1: 救援一个被认为有罪的人。 B 1:女子援助父母恢复王位。 2 :受过恩惠的人报恩施救。 3 种类:复仇 主要的即观众所同情的人物:复仇者 其他必要的人物:作恶的人 细目: A 1:为被害者的祖宗或父母报仇。2:为被害的子女或后人复仇。3:为被侮辱的子女复仇。4:为被害的妻子或丈夫报仇。5:为妻子受侮辱或几乎受侮辱而复仇。6:为被害者的情妇复仇。7:为朋友被杀或受损害而复仇。8:为姐妹被奸污而复仇

B 1:为了存心作对,故意为难而复仇。2:为了趁人不在,暗加攮夺而复仇。3:为了蓄意谋害而复仇。4:为了故入人罪而复仇。5:为了逼奸强暴而复仇。6:为了夺去所有而复仇。7:为了一两个人的奸诈,对整个团体的复仇。 C 1:职业的追捕有罪的人。 4 种类:骨肉间的报复 主要的即观众所同情的人物:报复者 其他必要的人物:作恶者,已死的受害人 细目: A 1:父亲的死报复在母亲的身上。2:母亲的死报复在父亲的身上。 B 1:弟兄的死报复在儿子身上。 C 1:父亲的死报复在丈夫身上 2:丈夫的死报复在父亲身上。 5 种类:逋逃 主要的即观众所同情的人物:逋逃者 其他必要的人物:追捕或惩罚的势力 细目: A 1:违反法律(有时为不得已)的或因其他政治行为而逃。 B 1:为因恋爱的过失而逋逃。 C 1:好汉对着伟大势力的抗争。 D 1:半疯狂的人对着阴谋的诊治的抗争。 6 种类:灾难 主要的即观众所同情的人物:受害者 其他必要的人物:胜利的人

戏剧电影与梅里埃

戏剧电影的产生和梅里爱 讲到电影艺术的形成时期,我们不会忘记一个人——法国的乔治·梅里爱。 这位世界电影的先驱——现代电影的创始人,从十几岁开始就在巴黎的一家剧院里任经理,同时亲自表演戏法,以后又长期以制造木偶和木偶戏为主,成为一位著名的职业魔术家。 1896 年,当他接触到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活动镜”后,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买下了电影放映机,建立了他的第一家制片厂。这个制片厂是个“照相室和剧院舞台的结合体。”在这个套间屋子里,一头放着摄影机,另一头便是演出的舞台。摄影机的位置就固定在后台的最里面,梅里爱就站在“乐队指挥的视点”上,拍摄了430多部影片,从而以“戏剧电影”的创作者闻名于世。 梅里爱对世界电影的贡献主要有这样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创造了真正的戏剧电影。在梅里爱之前,已经有一些电影工作者为拍摄“戏剧电影”作了成功的尝试。比如前面提到的爱迪生拍摄的《奥特打喷嚏》等,就已经蕴含着戏剧的因素。后来,卢米埃尔公司拍摄的《基督受难》,描写了基督一生的经历,发现出较为完备的戏剧性格局,这是电影史上首次以250米的长度和13个片断陈述一个长篇故事的影片。但是,这些影片远远比不上梅里爱的“戏剧电影”那么完备精美。梅里爱第一次有系统地将绝大部分戏剧上的方法,如剧本、演员、服装、化装、布景、机器装置,以及景和幕的划分等等,都远用到电影中去,这些手段直到当代电影仍被广泛采用着。 梅里爱从1896年开始拍片,先走了一段模仿前人的路后,很快,这位善于探索、勇于改革的青年人便开创了自己艺术的独特手段,他运用电影的无限可能性,去叙述引人入胜的故事,这里举一部影响极大的影片来分析一下: 1902年,梅里爱摄制的《月球旅行记》是一部表现出非凡想象力的幻想片,也是他的电影艺术达到顶峰的代表作。梅里爱也是电影史上首次把小说搬上银幕的杰出导演。在改编中,这位天才的导演添加进许多吸引人的幽默,让人惊叹的险情和一些促进人类思考的幻想因素,重新编撰了一个美妙动人的故事。影片的内容是描写一批穿着星相学家服装的天文学家决定到月球上去探险。他们来到一座复杂而奇特的机器工厂,在一群漂亮的女海员帮助下,搬来一颗大炮弹。科学家们坐进炮弹里,犹如在一艘宇宙飞船中,炮弹被发射到月球上,那里的仙女热情地接待了这批科学家,引导他们兴致勃勃地浏览沉寂而神秘的月亮风光。晚上,

详解三十六戏剧模式

详解三十六戏剧模式 2014-05-07 乔治·普罗蒂的“三十六种戏剧模式”,常被运用于小说影视等创作中。这36种戏剧模式,几乎可运用于所有的戏剧、小说、故事、影视剧本等情节设计当中,加以巧妙组合,即能实现非同凡响的创意。 (种类)——1、求告 (主要人物)——求告者 (其它必要人物)——逼迫者 (细目)—— A:⑴帮助他去对付敌人 ⑵准许他去举行一件他应做而被禁止做的事 ⑶给与他一个可以终其天年的地方 B:⑴舟行遇灾的人,请求收留帮助 ⑵行事不端,被自己人斥逐而祈求别人的慈悲 ⑶祈求恕罪 ⑷请求收取葬骨和取回遗物 C:⑴替自己亲爱的人求情 ⑵在亲戚面前替另一亲戚求情 ⑶在母亲的情人面前替母亲求情 2、援救 不幸的人 1援救者2天降救星 A:⑴救援一个被认为有罪的人 B:⑴子女援助父母 ⑵受过恩惠的人报恩失救 3、复仇 复仇者 作恶的人 A:⑴为被害的祖宗或父母复仇 ⑵为被害的子女或后人复仇 ⑶为被害的妻子或丈夫复仇 ⑷为被侮辱的子女复仇

⑸为妻子受侮辱(或几乎受侮辱)而复仇 ⑹为被害者的情夫复仇 ⑺为朋友被杀或者受损害而复仇 ⑻为姐妹被奸污而复仇 B:⑴为了存心做对,故意为难而复仇 ⑵为了趁人不在,暗加攘夺而复仇 ⑶为了蓄意谋害而复仇 ⑷为了故入人罪而复仇 ⑸为了逼奸强暴而复仇 ⑹为了夺取所有而复仇 ⑺为了一两个人的奸诈,对整个团体的复仇 C:⑴职业的追捕有罪的人 4、骨肉抱复 复仇者 作恶的人 A:⑴父亲的死,报复在母亲身上 ⑵母亲的死,报复在父亲身上 B:⑴弟兄的死,报复在儿子身上 C:⑴父亲的死,报复在丈夫身上 D:⑴丈夫的死,报复在父亲身上 5、捕逃者 捕逃者 追捕或惩罚的势力 A:⑴违反法律(有时为不得已)的或因其他政治行为而逃B:⑴为因恋爱的过失而逃 C:⑴好汉对这位大势力的抗争 D:⑴半疯狂的人对着阴谋的整治的抗争 6、灾祸 受祸人 胜利的人 A:⑴战败 ⑵亡国 ⑶人类的灭亡 ⑷天灾

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异同

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异同 【摘要】长期以来,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的异同就已成为学术界以及诸多热爱戏剧影视表演的朋友们争论和研讨的话题。有很多人认为它们二者完全不能等同,或是一部分人只认可影视而摒弃了戏剧,还有的人认为舞台演员去演电影电视永远都是“虚假、夸张、造作”的,其实不然,大家的认为都较片面,它们除了“差异”还具有彼此的“结合点”,两次获得男主角奥斯卡金像奖的达斯廷?霍夫曼说:“演员长期离开舞台,就会失去营养,在舞台上与观众活的交流,是演员的营养剂。”优秀的话剧表演“养育”了影视表演,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的亲缘关系是割不断的,也无须去割断它。因此就这个问题,本文我将进行较为详细的论述,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同仁们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戏剧影视这两种像姐妹一样的表演形式。 【关键词】戏剧表演影视表演 一、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共同点 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同属表演艺术,它们最主要的特点都是一种“化身成角色”的艺术,即无论是戏剧还是影视表演艺术的创作任务都是要创造出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并使之具有审美价值。而这一创作任务的完成则只能是通过演员自己粉墨登场,通过自己现身说法,设身处地去扮演角色,最终达到“化身成角色”这样一个途径来达到。从根本上说,二者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以表现人的自然生活形态为基础而进行艺术创作的,它们之间存在着许许多多共通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同是综合艺术。 无论是电影还是戏剧都是多个艺术部门的集体创作的成果。戏剧在舞台灯光、舞台音响、音效、舞台美术。化妆、服装道具等部门的合作,电影电视同样也有灯光、摄影、音效、道具、服装、录音等创作部门的综合配合,另外还有剪辑、洗印等电影技术的支持,所以两者均属综合艺术。 (二)对演员训练的一致性。 无论是影视演员还是戏剧舞台演员,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性“三位一体”,即演员自己既是创作者主体和用以进行创作的工具材料,又是完成了的创作对象,两者都是用表演这个表现过程去塑造剧作家所提供的人物,创作角度也是以演员自身肌体和情感为创作材料去创造角色。因此,在对演员的训练方面两者基本是一致的: 解放天性(松弛与控制、木偶练习、动物练习、小丑练习等)——元素训练(注意力集中、想像力、信念感与真实感、感受力与适应力、交流、判断、规定情境与动作等)——元素综合练习——观察生活练习——小品(单人、双人、多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