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学习科学新近十年进展、反思与实践革新

学习科学新近十年进展、反思与实践革新

学习科学新近十年进展、反思与实践革新
学习科学新近十年进展、反思与实践革新

学习科学新近十年:进展、反思与实践革新

———访国际学习科学知名学者基思·索耶教授

本刊特邀记者

陈家刚

杨南昌

[编者按]学习科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剑桥学习科学手册》(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简称《手册》)2006年出版①迄今已近10年。期间,

学习科学研究蓬勃发展,新的学习观点和研究不断涌现,对人类的学习和教育创新产生了革命性影响。2014年底,《手册》第二版②问世,全球72位学习科学领域领军学者围绕校内和校外学习,正式学习中的学科教学和博物馆、图书馆中的非正式学习,与新技术密切相关的具身学习、移动学习、合作学习等主题各抒己见。

在第二版《手册》推出之际,笔者借在美国访学之机,对《手册》编者基思·索耶(Keith Sawyer )教授进行了专访。此次访谈主要聚焦三大问题:学习科学研究有哪些最新进展?国际学习科学的领军人物怎样审视和反思学习科学方法论及其研究发现对教育变革的影响?从学习科学的视角怎样看待非正式学习环境?另外,索耶教授还对当前学界较为关注的慕课、翻转课堂、创客运动、

STEAM 和大数据等热点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洞见。基思·索耶教授目前为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教育学院教育变革方向的摩根杰出教授、国际知名学习科学和创造力研究专家。他1982年获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

1994年获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迄今发表科研文章80多篇,出版著作13本,目前正潜心研究艺术和设计领域的教学和学习,以便能发现其中的核心特征,用以设计最有效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学习科学;进展;教学设计;教育革新[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79(2015)04-0004-09

[收稿日期]2015-05-05[修回日期]2015-07-01[DOI 编码]10.13966/j.cnki.kfjyyj.2015.04.001[基金项目]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学习科学视域下教学设计理论的整合创新研究”(13YJC880095);国家留学基金。[作者简介]陈家刚,教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学习科学中心兼职研究员;杨南昌,教育学博士,江西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授,副院长(south1002@163.com )。

记者:索耶教授,感谢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您是世界著名的创造力研究专家,又是新兴学习科学的领军人物。您是怎样对学习科学研究产生兴趣的?

索耶教授:很荣幸接受你们的访谈,我也很乐意和中国学者分享我的观点。我对学习科学研究的兴趣与我的学术背景有关。我本科在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专业学习人工智能,

1992年获得人工智能学位。人工智能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的跨学科领域,

与认知科学、认知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紧密相关,目的是在电脑上模拟人的智能,它是我读本科时关注的焦点。此后六年,

我在波斯顿地区担任顾问,从事人工智能和软件应用开发。后来,我回到芝加哥大学攻读心理学博士学位,继续保持对认知科学

的兴趣。学习科学是在20世纪90年代从认知科学领域兴起的。几位认知科学家包括认知心理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聚在一起,形成了学习科学这一新的领域。可以说,我的整个学术生涯与学习科学紧密相关。

记者:中国学者对学习科学成立后的动向比较了解,

但对其成立前的脉络所知相对较少,您能否谈谈学习科学兴起的背景?

索耶教授: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许多认知科学家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设计能更好地促进学习的软件。1987年,

西北大学为了在这一新兴领域负起使命,从耶鲁大学引进尚克(Roger Schank )教授领导学习科学研究院(ILS )。同年,布朗(John Seely Brown )和格里诺(James Greeno ),连同施乐公司的

第21卷第4期2015年8月开放教育研究

Open Education Research Vol.21,No.4Aug.2015

首席执行官卡恩斯(David Kearns)在加利福尼亚的帕洛阿尔托(Palo Alto)合作成立了学习研究所(IRL)。与此同时,范德堡大学学习和技术中心(CLT)利用认知科学开发技术课程,麻省理工学院派帕特(Seymour Papert)教授领导Logo集团在计算机上创设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这些研究中心、机构和大学所进行的研究相似,但采取的路向不同。例如,银行街学院(Bank Street)和BBN科技公司注重技术,学习研究所和施乐帕克研究中心(Xerox PARC)关注社会文化情境,匹兹堡大学学习科学与研究发展中心(LRDC)注重人类发展,西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院(ILS)聚焦企业培训系统。这些独立的探索为学习科学学科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要素。

1989年,尚克、柯林斯(Allan Collins)和奥托尼(Andrew Ortony)讨论创建一份杂志,专门聚焦于将认知科学用于学习。克罗德纳(Janet Kolodner)被选为杂志主编,第一期《学习科学杂志》1991年1月面世。同年,人工智能和教育会议在西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院召开,尚克将其称为第一届国际学习科学会议。因此,“学习科学”是尚克创造的。当时,“学习”一词与行为主义相联,但对学习科学的主要理论影响是认知科学。所以,同期出现的交叉领域新期刊和新话语都未提“学习”二字,如《认知与教学》(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和《教学科学》(In-structional Sciences)。

学习科学成立后影响越来越大,出现了关于学习科学的新学位、新研究队伍和关于该主题的大量著述,表明该术语满足了未被满足的一些知识需求。然而,新兴学习科学共同体与人工智能及教育共同体兴趣不同,后者继续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设计导师系统和其它教育工具,而学习科学共同体更关注在真实学习环境中研究学习,以及设计能满足学习者需要的软件。这样,1991年会议之后,人工智能共同体和学习科学共同体分道扬镳。尚克也未对学习科学发展产生进一步影响,因为他提出这一新术语数年后就停止了在该领域的学术努力。

1996年,第二届学习科学会议召开,此后每隔两年召开一次,中间插入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会议(CSCL)。2002年,国际学习科学协会(ISLS)成立。现在国际学习科学会议和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会议同时召开,同时为《学习科学杂志》和《国际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杂志》提供智力支持。

记者:在您看来,学习科学过去十年取得了哪些引人注目的发展?

索耶教授:我想借用语料库的一些数据回答。在由我参与主编、即将出版的《学习科学:过去、现在和将来》一书中③,李(Lee)等人对1991、2010和2014年三次学习科学会议论文进行语料库分析后发现:1)与1991年相比,2010年的会议论文数增长了三倍;2)论文作者数有了大幅增长,说明合作研究取得了发展;3)第一作者绝大多数来自美国;4)对论文主题的分析发现:1991年和2010年均进入使用频率排名前20位的词汇有:案例、认知、概念化、表征、理论和策略,仅在1991年排名较前的词汇有:培训、辅导和教学,仅在2010年排名较前的词汇有:话语、参与者、实践。词汇排名的变化表明了越来越强调社会文化的转向,即从1991年强调认知和一般领域,到注重情景化具体领域的实践,到2014年强调科学领域和设计取向的研究。

三次会议使用最频繁的20个词汇的词汇云(word cloud)对我很有启发。主编《手册》第二版后,我对所有文本做了一个词汇云,找出20个使用最频繁的词汇,包括学习、学生、知识、研究、学习者、教师、设计、实践、科学(science)、系统、学校、过程、问题、环境、科学(sciences)、理解、课堂、工作、新、观点。2014年学习科学国际会议(ICLS)论文使用最频繁的词包括:科学的(scientific)、设计、实践、模型、参与(engage)、共同体、社会、解释、过程、概念化。两者重叠的词汇包括“过程”“设计”和“实践”。

这些语料数据虽然不完全局限于过去10年,但能表明,学习科学逐渐脱离与人工智能的结合,越来越走向科学教育、课堂干预和实践,以及社会情境路向。总体来说,对实践、情境的关注增加,基于设计的研究变得更处于中心地位。

当然,学习科学的发展也可从2014年底刚出版的第二版《手册》中得到体现。第一版《手册》非常重要,因为它首次将学习科学领域所有顶级研究者聚集到一起。第一版出版后,我和同事闲聊时常会说何时出第二版。很多书的第二版出得很快,只需

几年,而《手册》似乎运气不特别好,直到现在才推出第二版。但是,第二版超过一半的章节是全新的,超过一半的作者是第一版没有的。比如,第18章“具身和具身设计”(Embodiment and Embodied De-sign)探讨的是通过日常活动利用更加微小且易携带的技术促进学习的潜力。这一领域过去十年发展非常活跃,但2006年还不很盛行。类似章节还不少。因此,第二版与第一版相比可以说有天壤之别。这些可以表明,学习科学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此外,第二版非常国际化。第一版作者几乎都来自美国,第二版有近一半作者来自美国之外。学习科学会议也在新加坡、澳大利亚和中国香港等地召开,今年夏天将在瑞典召开。我希望未来学习科学会议能在中国大陆召开。作为第二版的主编,我的目标是让全世界更广泛的学者参与进来。这也代表了学习科学过去十年的发展和变化。

记者:我们注意到第二版《手册》有很多重要变化,如保留了第一版的“理论基础”“方法论”和“共同学习”,删除了“知识本质”“知识可视化”和“学习环境”等,取而代之的是“培养有效学习的实践”“学习学科知识”和“将学习科学研究引入课堂”,为什么做这样的改变?

索耶教授:正如前面所说,两版《手册》差别很大,不仅六个部分的标题有改变,部分章节也发生了变化。第一部分“基础”标题没变,但近一半的章节发生了变化。第二部分“方法论”变化也很大,其中“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学”用软件方法分析大数据,在2006年还不太引人关注,也没有广为传播,是很新的。第三部分“促进有效学习的实践”基本上是全新的,或者说是新的概念类别。第四部分“共同学习”是学习科学很鲜明的特征,聚焦群体学习和社会文化场景学习。这也是学习科学区别于认知心理学的重要方面,因为认知心理学主要聚焦于独立的个体,聚焦于独自工作、独自学习的个体。群体中的学习研究非常重要,对学校中的学习有重要启发。因此,第二版保留了这一部分。

第五部分“学习学科知识”几乎是全新的。第一版没有充分讨论怎样把学习科学研究应用于学校的学科教学之中。第二版每一章谈到学习科学能产生影响的具体学科。绝大部分学习科学研究都是关于数学和科学的,也有关于读写的。我对学习科学应用超越科学与数学特别感兴趣,因此加入了关于艺术教育和历史知识学习的章节,这是本书最有趣的章节之一。我喜欢所有的章节,但是我想说的是,第29章“学习历史概念”对于普通的学习科学家来说是最让他们惊讶的,因为这是绝大多数学习科学家应该熟悉却不太熟悉的研究类型。

第六部分“将学习科学研究引入课堂”是我关心的主题。我认为学习科学研究与学校或教师实践之间存在脱节。那些基于学习科学的学校和教师能给学生带来更有效的学习。这部分章节能够促进学习科学对课堂教学产生影响,这也是增加的重要原因。第32章“学习科学与教育政策”是第一版没有的。“教师学习”一章在第一版中有,但侧重点不同。这一部分还有“学习环境”方面的重要变化。可以这样说,任何学习发生的场所都属学习环境。在学习科学中,我们倾向于应用学习环境作为研究学习的场景,因为学习科学家的研究场景超越了传统教育心理学谈论的学校和课堂,学习科学一开始感兴趣的就是所有场景中的学习,如家庭、科学中心或运动队等。因此,我们需要新的比课堂更一般化的术语,当时提出的术语是学习环境,但这一术语相当笼统,指学习发生的所有场所。我认为这个非常一般化的描述性术语描述能力不够,我们需要与学科结合的具体研究,所以没有保留“学习环境”的名称,代之以“将学习科学研究引入课堂”。

记者:从您的介绍中,我们确实感受到学习科学发展的巨大变化。那么,学习科学在取得良好发展势头的同时,存在什么值得关注和反思的问题?

索耶教授:确实存在一些令人担心的问题。首先,学习科学是跨学科的,它冒着与大学项目分离的风险:一些最有影响的学习科学研究都是在与大学院系无关的跨学科机构里进行。而在大学里,所有博士学位都由学术性院系而不是由跨学科机构授予。这就出现了一个矛盾:如果这些青年学者必须在院系从事某单一学科研究,那么作为下一代学者,他们怎样在跨学科领域得到指导和训练呢?资历尚浅的学者需根据他们对自己所在院系学科的贡献获得终身教职,而进行跨学科的研究获得终身教职将

非常困难。

其次,学习科学家没有与政策制定者建立良好关系,将研究发现传递给教育软件设计者、学校和大学领导者。学习科学家通常获得的是心理学或计算机科学学位,对教育政策、学校改革和机构变革所知不多。另一方面,学校政策和机构变革方面的学者和领导者获得的往往是教育领导和政策的学位,对学习科学不熟悉。这些原因导致学校学习与学习科学家所认为的学习应如何发生之间出现差距。其结果就是,许多教育改革是无效的,许多评价是在浪费时间,许多教育软件非常糟糕。

记者:教学设计者过去很少使用像学习共同体、表征、支架、可视化和情境学习等概念,而学习科学领域不断涌现的有关学习与技术设计的新观点为教学设计研究提供了新的养分。所以,我们对于怎样融合学习科学和教学设计非常关注,前几年也有不少文章对这两大领域展开讨论。近十年过去了,不知道美国学习科学和教学设计融合得如何?

索耶教授:在美国,学习科学与教学设计分属完全不同的领域。大学的“教学设计”项目,也称为“教学技术”,或者“教学设计和技术”。教学设计比学习科学历史悠久,当计算机刚出现时非常昂贵,学校不可能提供这些设备。因此,最初的教学设计和技术大多应用在企业和商业领域,比如用于企业培训。这种情况在美国依然如此。我们有面向研究生的教学技术课程,毕业生一般到公司任职,为公司做培训设计与相关软件开发。

学生毕业去向方面,我还要说一点。美国没有统一的联邦教育体制,每个州都有自己的认证体系。如果你有某个学位,就只能承担某些工作。比如,只有获得教师学院认证的教师学位,你才能担任教师。在很多学校,你必须有教学设计方向的学位,才能被聘为教学设计协作人员。这在美国是比较特殊的,中国可能不一样。学习科学学位在美国没有相应的认证制度,因此拿到学习科学学位的学生不是被培养承担学校和公司里的应用型、技术性工作,几乎没有学习科学方向的学位是作为一种专业学位培养的。在很多情况下,教学技术学位都是专业学位。这里所说的“专业”就是为未来的专业工作做准备,绝大多数学习科学学位都是研究型学位。学习科学与教学设计没有融合,这不是知识或智力的原因,也许再过十年,它们就会融合,成为同一领域,但现在还不是。

在学习科学会议上,我很少遇到能融合学习科学和教学设计两者于一身的教授。在美国,至少从社会网络方面来说,他们依然是两个分离的学者群体。我在第二版《手册》的最后一章指出,学习科学家应该和其他学者比如与教育技术学者、教育系统设计者和认知科学家紧密合作。到目前为止,后者仍然不是学习科学群体的一部分。这两个领域因为学术的原因不会研究非常类似的主题,但都是基于证据的科学,提出能帮助人们学习的理论,因此都很关注实证,也许再过十年他们会走到一起。

记者:学习科学家进行教育实践革新常采用的是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design-based re-search),旨在推动教育实践,产生有用的知识。这种研究需要教师参与,让教师成为研究者,但基于设计的研究又往往是长期的、费时费力,很可能成为教师实践的障碍,您怎么看待这种研究方法的应用前景?

索耶教授:设计研究有时也叫“设计实验”,但更通常的称谓是“基于设计的研究”。基于设计的研究指的是一套越来越广泛应用的实践,不仅应用于教育环境,而且应用于企业和软件开发,有时也应用于我们所称的设计思维。它是个迭代的设计革新过程,与线性的过程形成对照。“线性”过程是什么?以常见的教育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研究为例,研究者通过实验研究心智怎样工作,并得出研究成果,比如间隔性重复会使记忆更牢固,根据这一研究成果,一些人将其在实践中应用。这就是我所说的线性变革模式:你设计了研究,得出了结论,然后其他人应用这些研究开发实施方案。基于设计的研究不采用线性方法,而采用持续的螺旋式过程。研究者和实践者密切合作,互不分开,这是设计研究的核心。人们通常不会轻易将研究应用于真实场景,因此采用线性模式很难成功;如果研究者和实践者从开始就合作,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迭代”指的是先有尝试,也就是原型,然后通过循环改进不断精炼。在此过程中,研究者和实践

者参与进来。这样,不仅实践者在研究者帮助下设计出更有效的学习环境,能更有效地开展教学,研究者也能从中获得重要发现。这些发现只有在实践场景而非实验室场景中才能获得,这就是设计研究。

所有变革都需要时间。设计研究所需时间稍长而已,但对总的变革来说,设计研究所花时间不会更长。在线性模式中,研究者没有参与变革,他们只是有些研究发现,然后其他人应用这些发现,这需要很长时间。表面上看,线性模式更节省研究者时间,但实际上它推进变革的过程与设计研究同样长。因此,我们更应该关注哪种变革模式更可能取得成功。当然,对于研究者来说,发表文章需要的时间变长了。我认为,设计研究在推进变革方面更可能取得成功,但研究者在整个过程必须更长时间地参与。这是一种不一样的研究方式。

记者:美国中小学教师对基于设计的研究这一方法熟悉吗?您有没有看过相关的研究报告?

索耶教授:我不知道。正如谚语说的,阳光之下并无新事。任何看起来新的事物其实都是过去的重复。早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教师教育学院就教学生“行动研究”方法。如今,行动研究已经国际化了,它让教师反思实践,并进行修正。设计研究的迭代过程许多方面和行动研究相似。我不知道教师们是否会被告知他们正在学习和应用行动研究。教师教育项目不一定使用这一术语,但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做行动研究,他们或许已做了五十年。设计研究的情形也是如此。

记者:有些学者质疑真实情境中的学习科学设计研究,认为学习科学研究质性方法倾向明显。我们对《学习科学杂志》(Journal of Learning Sci-ences)1991-2009年刊发论文所做的内容分析发现,质的研究文章(比如,基于录像的观察和话语分析等)占47%,量的研究占12%,其他是哲学思辨和混合研究。您如何看待一些学者宣称的学习科学研究太“软”的说法?

索耶教授:我赞同这种说法。学习科学家强调的是质的研究方法。你们说质的研究占47%,我想这一比例甚至可能更高。这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质的研究。比如,《手册》的方法论部分没有一篇是关于实验研究的,原因之一就是,很多学习科学家没有应用实验性的研究方法。有些研究方法包含量化成分,比如教育数据挖掘带有强烈的量化色彩,但并不是实验研究方法。数字视频研究和微观发生学方法也含有量化成分,但这些数据都来自自然发生的场景,而不是控制的实验室场景,所以你应该把它们看成是质的研究。

我认为,有必要区分一下控制性的实验室方法和量化方法。学习科学家很少采用实验方法,经常采用的是量的或者混合研究方法。我的研究是一种互动分析,对自然发生的互动进行录像,然后把这些视频数据转译成文字,产生编码方案,再对每个互动话轮进行分类。从这点来说,它是量化的。我可以报告描述性的统计数据,也可以测量哪种类型的个体更可能应用哪种言语行为。我可以宣称这是量化的,但我的研究从一开始又是质性取向的。因此,这取决于你如何定义量化。但毫无疑问,它不是实验设计。这也是与认知心理学家不同的地方,认知心理学家往往是心理学系的,而不是教育学院的。他们常采用实验、量化的传统心理学方法。他们大多不会把自己看成是学习科学家,尽管他们研究的主题与学习有关,比如说记忆、保持、顺序加工,或者心智模型。

我希望认知心理学家和学习科学家未来有更多的跨学科合作。去年出版的《使它坚持:成功学习的科学》④就是很好的例子,几位作者都是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认知心理学家。他们遵照认知心理学传统做实验设计,聚焦记忆研究。他们把实验室的心理研究发现应用于怎样更有效地教学。这是一本很好的书,非常重要,但不属于学习科学。我们应该密切地与这些研究者合作,可惜的是,至少在美国,认知科学和学习科学之间存在分野。在中国,学习科学家如果从一开始就和认知心理学家合作,也许可以避免这种情况。

记者:阿兰·柯林斯(Allan Collins)和理查德·哈尔弗森(Richard Halverson)在《技术时代重新思考美国教育:数字革命与美国的学校教育》⑤一书中提出“第二次教育革命”,认为人的许多学习将从学校转移到非正式学习环境,如在家教育、工作场所学习、远程教育、学习中心、网吧等。您

也反复指出,学习科学强调非正式和正式学习的结合,物理场景和在线场景的结合。第二版《手册》有一章甚至是关于博物馆学习的。博物馆和图书馆等非正式学习环境在学习科学中占什么地位?未来的学校和教师的作用又体现在哪里?

索耶教授:我很喜欢这本书。两位作者都是学习科学的领军人物,通晓这一领域的发展状况。柯林斯还是《手册》四位资深评阅者之一,他甚至在学习科学被正式命名之前就参与进来,那时他是认知科学家。我深受这本书的影响,赞成其中的观点。学习发生在学校以外的很多环境中,这几乎已经成为广为人知的观点。从2009年以来,很多书指出,技术会改变学校的一切,“学校会消失”“我们再也不需要学校”“学校会关门”“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电子设备在Internet上学到他们想学的东西”。但柯林斯比其他人更睿智地认识到这一点。

我也总是说,未来的学校肯定不会是今天的样子———教师站在教室前面。非正式学习环境刚好和学校环境形成对照。非正式学习环境看起来似乎更有效,能获得正式学校很少见到的一些学习效果。因此,研究者们感兴趣的是,我们怎样才能确定非正式学习环境中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成功的学习?怎样才能把它们引入学校?如果学校场景保持不变,我们很难做到这一点。学校场景必须改变,融入非正式学习环境的一些要素,使它变得更有效。我想这两者不是完全对立的,我们正在研究什么是有效的学习环境,未来的学习应该基于学习科学关于“人是如何学习的”进行设计,学校应该看起来更像科学中心。当然,这取决于研究的结论是什么。

记者:学习科学产生了很多理论。美国国家研究协会(NationalResearch Council)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出版了不少研究报告和成果,但学习科学理论对于教育实践的推动作用似乎还没有发挥出来。同时,我们看到,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新的学习技术的问世常常引发教育改革的浪潮,但不少研究者认识到,很多技术的教育应用实质上并没有带来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计算机先锋和预言家阿兰·凯伊(Alan Kay)2010年曾说,过去三十年技术在学校中的应用是失败

的。您如何看待这一观点?学习科学研究推动美国学校教育改革成效如何?

索耶教授:这个问题与上述设计研究的评论相关。学习科学研究迄今已开展近三十年,但学校依然维持着学习科学诞生前几十年的做法。因此,研究者的理论似乎与学校实践之间存在脱节。学习科学研究针对的一个主要现象是说教式教学,即教师传输信息,学生记忆信息,这就是人们所称的授受主义(instructionism)。我们知道这不能产生有效教学,老师依然用不符合学习科学研究的旧式方法教学。美国学校依然经常这样做,中国的这种教学倾向给我的印象也比较深。这是个严重的问题,因为学习科学不能变革教育政策制度。学习科学对“人如何学习”已有相当多的认识,但是不知道如何全面地改变学校制度。它需要一套不同的专长,比如政治学、组织动力学。

技术同样存在问题。很多新的教育技术应用确实比较糟糕。一些公司开发出软件后总会宣称,“你应该购买这些软件,这样你的小孩会学得更好”“你应该登陆这个网站,这样你将学得更有效”。这些软件的开发没有学习科学家的参与,私营部门在开发软件时,也没有和学习科学衔接起来。

记者:对于改变技术应用的这种现状,学习科学能做些什么?难道只是呼吁吗?

索耶教授:我不知道学习科学能做多少。正如前面我提到的,这是个政策问题。学习科学家不是政策专家,其同事不是校长,也不是学区督导,也不会为政治家写报告,他们只会写学术论文。很多有学术能力的人不谈论非学术问题。做学术研究的人不具备和非学术人员———政治家和政策制定者进行对话的专长和视野。研究和应用之间总存在鸿沟,这和我们谈的设计研究相关。设计研究有潜力影响学校教育,因为研究者和实践者可以相互合作。这和研究者在大学里做研究、发表文章、不和教师交流的旧式研究相比,已经是很大的进步。旧式的研究者会说,开发新课程是别人的事情。学习科学家至少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至少在和实践者合作。所以,对于怎样改变这一现状我没有答案。我认为这不是研究的问题,而是政策问题。

中国也存在同样问题。全国性高考决定孩子的未来。美国和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重要考试,决定考生上什么样的大学及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我想说的是,几乎所有的考试都不是基于学习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因此,这些考试非常可怕,必须从根本上进行改变。但如果改变这些考试,孩子们考不好,家长又会变得不安,会打电话向政治家抱怨。所以,这是政策问题,不是学习科学问题,学习科学不能解决政策问题。我很高兴参与这种讨论,而政治家不会在意这种对话,他们不在乎学习科学讲些什么,他们关注的是选民说些什么,家长说些什么。

记者:美国兴起的慕课和翻转课堂引发人们的极大关注。中国近几年成立了慕课联盟,或开展翻转课堂大赛。作为学习科学家,您如何看待慕课和翻转课堂带来的热潮?

索耶教授:慕课和翻转课堂等教育革新,与我们今天仍具有浓厚工业经济烙印的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好事。但是,任何观看视频的学习都不是基于学习科学研究的。慕课采用的是沙普尔斯(Sharples)等人提出的“知识传递模式,依靠视频讲座、阅读材料和分阶段评价”,这和学习科学研究建议的学习模式恰恰相反。斯托克斯(Stokes)2012年曾指出,“整个慕课就是一种大众精神病,如同人们往墙上扔意大利面条,看到底有多少能粘住一样”⑥。同样情况也存在于翻转课堂学习,教师把教学内容通过视频转移到课后或课外,学生不得不被动地观看教师的解释和教学。我认为,将视频放到网上是浪费时间。这依然是旧式的饱受质疑的讲授式教学的延续,只是使用了不同的媒体。

所以,它们与学习科学研究截然不同。你们可以引用我的话:把视频放到网上是技术的浪费,不会增强学习。观看视频和课堂听讲一样,学习效果不好。学习科学强有力的发现之一,就是如果你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将不可能开展有效的学习。根据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学生大多安静地坐在课堂上听课以示对教师的尊敬。因此,中国文化对教学法的影响可能会使学生更难深度地理解课程内容。这种情况也许会改变,但需要很长时间。美国也一样,花了很长时间才改变。我儿子今年12岁,他的老师的教学方法与当年我老师的不同,有更多的小组活动,更多探究性、基于项目的学习。这一变化经过了三十年。教育非常复杂,让我感到乐观的是,教育实践正在变化,虽然比较缓慢。

记者:最近几年,创客和创客教育风行,有共同兴趣的一群人聚焦在一起,分享观点,共同设计、创造并解决问题。有人甚至认为创客将成为未来的学习模式,您怎样看?

索耶教授:创客运动,有时也称为创客空间,它在美国大学一时成为趋势。我所在的北卡罗莱纳大学就有。在创客空间里,人们可以用不同设备去创造。最核心的是,你必须创造出一些物理形态的制品,它们可以是三维的,可以触摸的。这和绝大多数智力型的学术性场景相反———在那些场景中,一切都在你头脑中,你通过做多项选择展现你的学习,以此证明你学会了。但是,创客空间要求创造出东西,这与传统学校学习形成鲜明对比,很有价值。它和我们所知的学习科学研究相符合,能产生更有效的学习。

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天文馆和科学中心有个创客空间,每天都开放。孩子和家长能使用3D等设备打印制作物品。科学中心的使命是通过创客空间对公众进行科学教育。

我不太清楚有多少公立学校设有创客空间。传统上,美国绝大多数学校有这样一种课堂,小孩在里面使用钻孔机、螺丝刀、锯子等工具制作物品。我们非正式地称其为车间课堂(shop class),shop是workshop的简称,指的是机修工车间、汽车修理车间。车间课堂在美国已存在五六十年,它与那些没有上大学的学生相关。他们在此学会修理汽车、学习木工、缝纫或钻孔等技能。现在我们看到优秀的学生进入大学一起参与这种活动。20年前,学生大多来自工人阶层,这些活动区分了用脑还是用手工作,现在两者正在融合。中国情况也许相同,用手工作的地位更低,用脑工作的地位更高。美国这种差异正在被打破,部分原因是由于设计思维和创客运动。很多有价值的技能只能通过用手,而不仅仅通过思维来学会。

记者:大数据正向学习科学走来。您能否向我们展望一下大数据时代学习的前景?

索耶教授:和其他领域一样,学校和学习环境正日益产生大量数据。通过对这些教育数据进行挖掘和学习分析,能调查学生选择了哪些学习资源,取得了哪些结果,或者能对很长时间的教育现象进行细致分析。我预测,它对教育研究的贡献会变得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学习将经过计算机中介发生,并产生越来越多的数据,我们有必要运用这些数据分析什么时候有效的学习正在发生。所以数据挖掘可以用于探究行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如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与学习行为之间有何关系,不同行为又会有何种不同的学习结果等。它还有一种潜在的可能是用于评价。只要了解鼠标的点击情况,就可能根据数据评估学生学会了多少,而不必通过考试。现在已有围绕学习资源产生的合作学习、教师新闻组、科学模拟等数据挖掘研究。这是个让人兴奋的领域。

记者:最后,您能向读者预测一下学习科学的未来吗?

索耶教授:毫无疑问,学习科学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展现出它旺盛的生命力。当前只有更好地思考和理解学习科学是什么,来自哪里,我们才能更清楚地知道学习科学的未来会指向何方,该做些什么。面向未来,我们需要回答:为什么学习科学无论作为一个术语还是一个学者共同体会如此成功?为什么自1991年以来,如此多的研究者会选择加入学习科学?为什么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选择加入国际学习科学协会(ISLS)?随着“学习的科学”(the science of learning)这一新术语在2009年《科学》杂志中被提出⑦,这些问题变得更加关键和紧迫。通过选择这个新术语,而不是早已为人们熟知的“学习科学”(Learning Sciences),这些学者隐含着不与学习科学家为伍的意思。在该文中,“学习的科学”主要包括被学习科学排除在外的一些学科———最明显的是认知神经科学、机器学习和认知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它们不提情境性(situativ-ity),相反,它们从个体视角把社会交互看作是“学习的有力催化剂”。他们不提基于设计的研究,几乎只引用控制性的实验研究。学习科学有可能被这个新的话语结构所忽视,或被纳入其中。美国教育科学研究院(IES)等大型资助机构正选择与新的“学习的科学”合作。基于这种情况,内森(Nathan)等学者指出,学习科学要迎接“在可能更多学者脱离学习科学协会的情况下,传播和维持其身份认同,坚持其聚焦的研究目标”的挑战。

另外,学术领域存在很多紧张和矛盾,这些紧张和矛盾的解决往往决定着一门学科的未来。就学习科学而言,它是否应成为教育和学校改革行动的分支,从而与项目评价研究和持续改进结合?还是应该成为基础研究学科,从而与实验室场景中研究学习的认知心理学家相结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而做出的决定,会导致截然不同的未来。虽然目前学习科学还没有决定好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但是我们坚信学习科学会有美好的前景。

(致谢:感谢华东师范大学王美博士和上海师范大学鲍贤清博士对访谈设计提出的宝贵建议。)

[注释]

①Sawyer,R.K.(2006).Cambridge handbook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②Sawyer,R.K.(2014).Cambridge handbook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2nd ed.).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③M.Evans,M.Packer,and K.Sawyer(Eds.)(in press),The Learning Sciences:Past,Present,and Futur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④Brown,P.C.,III,H.L.R.and McDaniel,M.A.(2014).Make It Stick:The Science of Successful Learning[M].Cambridge,Massachusett:The Belknap Press.

⑤Collins,A.&Halverson,R.(2009).Rethinking Education in the Age of Technology:The DigitalRevolution and the Schools[M].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⑥Sawyer,R.K.(2014).Cambridge handbook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2nd ed.).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729.

⑦Meltzoff,A.N.,Kuhl,P.K.,Movellan,J.,&Seinowski,T.J.(2009).Foundations for a new science of learning.Science,325(Ju-ly),284-288

(编辑:徐辉富)

Learning Sciences in the Past Decade:

Development,Reflections and Innovations

———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Keith Sawyer

CHEN Jiagang1&YANG Nanchang2

(1.Foreign Languages School,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241,China;

2.Elementary Education School,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330027,China)

Abstract:Nearly a decade has passed since the1st edition of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was published(CHLS)in2006,the milestone work in the field.Since then,the learning sciences research activities have flourished and new ideas and studies are continuously emerging,revolutionarily impact human learning and educa-tional innovation.At the end of2014,the second edition of CHLS was published.In this book,seventy-two leading learning scientists around the world express their views and present their studies on subjects like learning inside and outside of schools,teaching of specific discipline in formal learning such as literacy,math and history,the informal learning in museums and libraries,as well as such issues concerning technology-related learning forms as the embod-ied learning,mobile learning,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etc.Under this context,the authors conducted an interview with editor Keith Sawyer,the Morgan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in Educational Innovations at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This interview focuses on three aspects:the latest development in Learning Sciences;the view of Keith Sawyer,as a leading learning scientist,on the methodology of learning sciences and its impact on educational innovation;infor-mal learning environm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arning sciences.In addition,Dr Sawyer also shares his insights on the hot issues in education such as MOOCs,the flipped classrooms,maker movement,and big data.

Key words:learning sciences;development;instruction design;educational innovation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第二,全面发展观。 第三,协调发展观。 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1、民本发展,就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民为本,这是发展的根本要求。 2、全面发展,就是新世纪中国的发展必须涵盖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这是发展的多元内容。一方面,全面发展包括经济发展、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也就是包括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本身也应该是全面的。仅就经济发展而言,就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收入分配的改善、经济福利的增进、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完善。 3、协调发展,就是新世纪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要保持发展的不同领域、不同方面、不同要素、不同要求的相互适应、有机配合、优势互补与彼此促进,这是发展的基本原则。 4、可持续发展,就是新世纪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同人口、生态、环境与资源相互适应,这是发展的重要体现。 5、统筹发展,就是新世纪中国的发展必须遵循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是发展的战略指导。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内涵 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工作总结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工作总结 皇集乡初级中学高岩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工作总结 一学期来,在学校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我和同学们在综合实践活动课这片快乐的绿洲上一起研究,共同感受、共同分享、共同成长着,下面就这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创造性的运用教学资源,上好每一堂课。 为了适应学校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要求,目前我们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资源采取由学校教师自主开发与借鉴以前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没有固定的教材,更没有现成的教案,对于教师而言每一节课的开展都要费不少脑筋,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教师要善于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同时可根据自身特点及学生实际开展主题教学活动的开发。如这学期开展的《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等研究性学习活动贴近学生实际,充分发展了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动手实践、调查研究的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回顾半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工作,我体会到了付出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下学期,我们将继续发挥教研组教研的优势,将我们云枫初中的综合实践活动搞得更加丰富,更具实效性。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虽然在课堂上自认为已经把学习任务布置得再清楚了,也多次强调要按时完成,可每次去检查完成情况时都让我大失所望,同学们不能自觉地完成,一催再催,虽然我也采用批评加激励措施,可仍有不少同学没完成,可能是同学们对这门课程的认识不够。那么如何转变

学生的思想,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今后工作的方向和思路 1、加强理论引领,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大胆创新和实践,多反思和总结,积极参与各种学习培训和竞赛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让学生爱上综合实践活动课。 2、以身作则,组织和带动其他综合实践活动老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进一步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机制,探索一条螺旋上升的本土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之路,更好地实现课程资源共享,促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化、有效开展。

浅谈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与科技创新

浅谈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与科技创新 类别:科技创新论文 单位:丰城市蕉坑初级中学 姓名:廖建兵 电话: 浅谈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与科技创新 【摘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前进的不竭动力。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而科学技术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这就需要我们培养一批懂科技的专业人才和富于创造的创新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靠的是科学的教育,靠的是专业的师资队伍、科学创新的理念和教育方法。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祖国明天的希望,我们国家也一直提倡“科教兴国”,科技创新从娃娃抓起,通过青少年的科学教育对促进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农村中小学小、偏、散、穷等客观因素造成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受阻。农村信息相对闭塞造成观念守旧,学校以应试为指导的教学,师资水平不够或教师专业能力不强,科学探究设备简陋,教材适应性较差等原因也严重约束农村科学教育发展。我们可以通过科技兴农宣传,改变学校工作考核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和交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改进装备,开发校本课程等措施来解决面临的问题。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农村科学教育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关键词:问题原因对策机遇 浅谈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与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后备人才须有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和良好的科学素养,科学教育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科学素养的养成要从基础教育抓起。课程改革着眼于青少年素质的全面发展,开设了《科学》这门学科,旨在开启少年儿童认识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大门,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逐步培养他们相信科学、追求真理的人生态度,对于引导青少年进行科学探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

是农村中小学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农村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印证,农村落后的生产力源于农业科技水平不高,而农业科技人才的短缺正是问题的根源。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落实新课程的要求,着力做好中小学科学教育,从基础抓起,提高农村中“懂科学,爱创新”的人口比例,从科技后备人才的培养入手,为农村和农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重视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还可以引导更多的农村学子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不仅改变了个人命运,还充实了国家的人才储备。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课程改革形势下,许多农村学校对科学课程认识不清,重视不够而导致的中小学科学教育乱象丛生却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就像救治病人一样,我们且为新课程改革中的科学教育把把脉,以便让农村小学科学教育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一、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之问题呈现 近几年,农村教育虽然取得一定的进步和改善,但城乡间的教育水平却日益拉大,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存在边缘化和泡沫化的风险。农村的孩子从来不缺乏想象力和创新力,但从近几届科技创新大赛来看,从参赛到跻身决赛的学校几乎都是城区重点校和实验校,已难觅农村中小学的身影。要想全面了解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真实情况,必须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与学生、教师座谈了解,据我们的了解和调查,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存在这么一些问题: (一)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农村中心校尚能按要求比较规范地开设科学教育课程,在一些规模较小、相对偏远的中小学,科学教育课程的开设则严重缩水,有的学校学生根本不知道还有这门课程。在对某乡镇23所小学的调查中发现能够按省标课时数开设科学课程的只有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一虽然有开设但是课时根本不够,其它的学校甚至根本没有开设。对科技实践活动的开展,条件好的学校落实程度比较好,能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有些学校只能放任学生自由活动。 (二)课程开设弄虚作假;部分农村中小学虽然按照课时数开设科学教育课程,但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还有一些农村中小学会将一些教学能力较弱、责任心不强的教师安排教授科学教育课程,科学课程成了一种摆设;有的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参与很少,课程的有效性比较差;有些科学教育课已经演变成为学生的自习课,教学没有介入,缺乏指导和规范。为应付上级检查,假功课表、假成绩并不鲜见。科技创新活动很少组织,即使能够组织的,创新成果的技术水平也普遍较低,学校整体科学创新氛围很差。 (三)科学教育舍本逐末;在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课堂上,有些教师能够用心钻研,将科学课上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有些课堂则不免令人昏昏欲睡。农村中小学科学课程在开设的过程中,教师的组织教学和处理方式相当重要,科学课程应该重事实、重实践、重能力的课程,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许多教师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在教材使用、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上都出现一些舍本逐末的做法。(1)从教材使用看,重课标教材,轻校本开发。(2)从课堂教学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3)从评价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文章来源 课件w w 5k J. om 8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科学发展观揭示的是关于发展的普遍规律,它不仅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个人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个人的发展更具深刻内涵和指导价值。下面,结合本人学习工作实际谈一些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心得体会。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求我们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发展观,它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

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以人为本,学生是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教师是主体”,真正地实现把“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教师”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及时改变那些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在实际工作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面对学校教育发展新形势和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求我们用新思想、新观念去重新思考学校办学目标和定位,分析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大力解放思想,努力开拓思路,去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使我们的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具有创新意识 在新形势下,学校每个人工作要具有综合分析研究的能力,超前谋划,把工作做到前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创新工作机制,及时修改不适应科学发展的规章制度,真正做到凡事有章可循,严格按制度办事。其次,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工作效率。第三,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开展工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经验总结材料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先进事迹材料 许昌市郊董庄小学常丹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崭新的课程形态正日益深入人心,并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活力。几年来,我以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目标,切实重视了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设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开发课程资源,拓展活动时空。 一是开发环境教育资源。为使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环境,自觉自主地保护环境,我重视了环境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组织观察、进行采访、专题研究、参与管理等形式,让学生感受环境与生活、与社会、与人类的紧密联系,获取环境保护的初步知识,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是开发生活教育资源。我注意挖掘生活教育资源,让学生为家庭就餐环境选择适合就餐环境的音乐,为中午练字时间选择合适的音乐,选择合适的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或根据音乐所渲染的意境选择合适的诗文;音乐进行即兴舞蹈、模特表演等;听音乐想象作文等;利用生活中的实物创造音…从而让他们在生活中感受生活,认识生活中的音乐美,学会生活,使他们成为生活的主人。三是开发科技教育资源。我在进行《在生活中发现音乐美》综合

实践活动,通过上网查询、调查访问、实验研究等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向学生打开科技的大门,让他们尽快接受科技新信息,了解科技新成果,认识科技新发展。 二、讲究实施方法,确保活动效果。 综合实践活动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开始实施阶段,我曾碰到诸多矛盾。一是时间的安排问题。二是内容衔接的问题。三是谁来兼课的问题。四是教师指导的问题。有些复杂的活动,老师不作具体指导,学生不知干什么,怎样干。 1、时间确定体现灵活性。根据课程计划,每周仍是一节大课、一节小课。但在具体操作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合理安排,可分散使用,也可合并使用。对部分阅读型、调查型、实验型、采访型的任务,提倡让学生利用双休日去完成。课表上的时间,主要用于实践活动的启动、学生难点的答疑、活动成果的展示。 2、内容选择重视系列性。综合实践活动的空间广阔,内容丰的,为保证效果,我认真研究教材,寻找学科教材知识之间、能力之间、情感之间的联系点,沟通学科教材与环境教育、生活教育、科技教育、文化教育、品德教育间的联系,挖掘活动主题。在此基础上,围绕主题,认真思考,把握联系,从而围绕一个主题,尽可能地将诸多内容融合其中,围绕主题开展系列活动,使年段之间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上互相联系,逐步推进,以形成系列;活动上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以强化效果。 3、活动过程体现操作性。为保证活动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我

中小学科学教育衔接的策略研究

中小学科学教育衔接的 策略研究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中小学科学教育衔接的策略研究 萧山区云石小学沈辽 论文摘要: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小学科学教育衔接的重要性。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必须把握科学概念的清晰与模糊,注意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做好实验仪器的规范性,注重小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关注小学生科学习惯的养成,使中小学科学教育更好的融合与发展。我们重视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衔接作用,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努力。 关键词:中小学科学教育衔接知识体系 对于科学学科来说,小学科学是启蒙课程阶段,初中科学是入门课程阶段,两者存在着相互依靠、前后延续的关系。但目前存在的现状是: 1、相互之间的忽视 对小学科学老师来说,很多时候可以一句话:“这些东西到初中,你们就会学到的。”初中科学教师则认为:“不管你小学科学教师怎么教,我初中科学教师都是重头再来,当你小学没学过。”课程缺乏相互之间的沟通,中小学科学教师相互之间的陌生不信任,导致中小学科学教师变成两个陌生的团体,互不往来,互不探讨,互不研究。 2、知识体系的重叠 中小学科学有些课文题目甚至是一样的,内容也很相同,或者很有联系,如《月相变化》等课,初中也有这课,小学也有这课,甚至教学内容都很相仿。如何衔接中小学科学知识体系,怎么考虑这些知识体系的重叠和互补,需要老师们的探讨,但由于团体之间的陌生,导致小学学得过深,或者学得过浅,初中或者重复小学的教学,或者初中脱节于小学科学教学。 从科学的本体知识看,小学知识需要跟初中接轨,不能在小学阶段给学生建构一些错误的科学概念。初中老师对“重量”一词非常的敏感,而学生就是带着“重量”进入初中段的。 小学教师本体知识的缺乏,教育程度的参差不齐,也使一些科学概念出现理解性的错误。 3、能力之间的断层 初中由于教学指向性,往往侧重于科学知识的传授,而在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缺失。而小学科学目前很侧重于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在科学概念上,并不多,整个小学阶段才142个科学概念。小学科学很在意探究,很在乎实验,但往往受条件限制,存在实验器材的不规范,实验过程的不严谨,探究过程的不合理。 4、情感态度的错位 从情感态度来看,小学科学塑造学生一种科学习惯,养成学生对待科学的兴趣、态度。这种情感态度的培养很重要,很多小学教师认为,对小学科学学科来说,培养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是第一位的。但进入初中科学后,情感态度价值观被漠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会从天堂掉到地狱。

樗蚕的生物学特性与科学防治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69075447.html, 樗蚕的生物学特性与科学防治措施 作者:万前进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第01期 摘要介绍了樗蚕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其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樗蚕;形态特性;生活习性;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763.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1-0206-02 樗蚕(Philosamia cynthia Walker et Felder)属鳞翅目大蚕蛾科,主要寄主有核桃(Juglans regia)、石榴(Punica gran-atum)、柑桔(Citrus reticulata)、蓖麻(Ricinus communis)、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乌桕(Sapium sebiferum)、银杏(Ginkgo biloba)、马褂木(Lirioden-dron chinense)、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白兰花(Mich-elia alba)、槐(Sophora sp.)、柳(Salix sp.)等。近年来,樗蚕对天柱山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檫木(Sassafras tzumu)危害较为严重,幼虫食叶和嫩芽,轻者食叶成缺刻或孔洞,严重时把叶片吃光。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5~30 mm,翅展110~130 mm。体青褐色。头部四周、颈板前端、前胸后缘、 腹部背面、侧线及末端都为白色。腹部背面各节有白色斑纹6对,其中间有断续的白纵线。前翅褐色,前翅顶角后缘呈钝钩状,顶角圆而突出,粉紫色,具黑色眼状斑,斑的上边为白色弧形[1]。前后翅中央各有1个较大的新月形斑,新月形斑上缘深褐色,中间半透明,下缘土黄色;外侧具1条纵贯全翅的宽带,宽带中间粉红色、外侧白色、内侧深褐色、基角褐色,其边缘有1条白色曲纹。幼龄幼虫淡黄色,有黑色斑点。中龄后全体被白粉,青绿色。老熟幼虫体长55~75 mm。体粗大,头部、前胸、中胸对称蓝绿色棘状突起,此突起略向后倾斜。亚背线上的比其他2排更大,突起之间有黑色小点。气门筛淡黄色,围气门偏黑色。胸足黄色,腹足青绿色,端部黄色。蛹呈口袋状或橄榄形,长约50 mm,上端开口,两头小中间粗,用丝缀叶而成,土黄色或灰白色[2]。茧柄长40~130 mm,常以1张寄主的叶包着半边茧。蛹棕褐色, 长26~30 mm,宽14 mm。椭圆形,体上多横皱纹。卵灰白色或淡黄白色,有少数暗斑点,扁椭圆形,长约1.5 mm。 2生活习性 在天柱山1年发生2代,以蛹越冬。越冬蛹于4月下旬开始羽化为成虫,成虫寿命5~10 d。成虫羽化高峰期在5月25—31日,而以10:00至次日2:00为盛。羽化凌晨时从茧柄基部孔洞中爬出停息于茧或枝条上,此时翅柔软,并排出灰褐色体液,经30~60 min,翅硬化后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总结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总结 按照局党委的统一部署,公司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于2009年3月24日正式启动,到8月底基本结束。在多元中心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和第二指导检查组的有力指导下,在公司广大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公司学习实践活动高标准要求、高质量推进,顺利完成各阶段的任务,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经过群众满意度测评,满意率达到100%。 一、精心组织实施,学习实践活动扎实开展 五个月来,公司党委把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坚持解放思想、注重改革创新,突出实践特色、重在解决问题,贯彻群众路线、带头学习实践,扎实推进各个阶段的工作。每一个关键环节、每一个重要步骤,都召开党委会进行研究,活动期间共召开15次中心组学习会;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公司党委召开由领导班子、机关干部和直属公司班子成员参加的干部大会,对上一阶段的活动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对下一阶段工作进行动员部署,专门召开了各直属公司学习成果交流大会,前后衔接,环环相扣。圆满地完成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各项工作任务,有力地促进了公司安全、稳定、经营工作全面、协

调、可持续发展。 ㈠学习调研阶段,我们始终抓住学习宣传发动做工作 一是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根据多元中心党委的要求,及时成立了以公司书记、总经理为组长,其他党政副职为副组长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协调处理日常工作。同时,研究制定了《包头华通公司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对每个环节的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二是召开动员大会。迅速召开公司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动员大会,会议传达了局党委和多元中心的会议精神,认真研究公司开展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具体工作安排,制定了具体的活动实施方案和第一阶段的重点工作及日程安排,对公司开展活动进行具体部署。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开展这次活动的重要意义,认真参加学习、教育、查摆、交流、整改等各项活动,切实在活动中受到教育。 三是坚持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公司为全体党员发放了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材料,每位党员除参加支部每周四的集中学习以外,每天都坚持自学,公司党员共写学习心得体会 2000篇,调研报告 11篇,人均完成学习笔记1.2 万余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素是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四个基本要素。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

面积极性。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胡锦涛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

综合实践活动工作总结

总结范本:_________综合实践活动工作总结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第1 页共6 页

综合实践活动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校综合实践活动是按班级为单位开展。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确定好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并围绕主题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以保证活动有序深入地开展。结合本地区的人文地理条件优势,社会热点问题及学生的身心特点,提出课题,在实施过程中尊重学生的选择,生成或改变。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老师们高度的重视,制定了详细的工作配档,指导按工作配档采取课时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自主的组织活动,大部分学生参加了课题的研究。在活动中,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活动中,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吸引下,他们会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去查询信息,长期这样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活动中,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综合表达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综合实践活动为他们打开了想象的翅膀,也为他们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了解了家乡的实际,形成爱家乡、爱社会、爱国家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以及对国家、对社会的使命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开拓视野。可见,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生不仅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而且在思想上能够得到纯化,心灵得到升华。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 第 2 页共 6 页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中推动我国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落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迫切需要,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迫切需要,也是全面提升分公司各项工作迫切需要。 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 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要有新的思维,新的举措,新的工作方式。面对挑战,树立信心,不畏缩,不后退,既要充分估计国际国内环境的复杂性,深刻认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艰巨性,又要正确看待我们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紧紧抓住扩大内需政策措施带来的新机遇,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周密策划,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紧密联系各部门的工作实际,紧密联系民生问题,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 经营工作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千方百计地舞活经营这个龙头,完善部门的规章制度,做到了责、权、利明确到人,奖勤罚懒,切实加强各自的工作,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通力协作,积极作好部

门的各项工作。 学习上,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不断充实文化知识,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要掌握扎实的本领,真正做一个有用的知识分子,努力为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我们要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应对挑战,务实创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我们的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加强党的建设,要以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为重点,按照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的要求和标准,全面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保证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正确方向,要坚持以生产经营为中心,开展党建各项工作,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要坚持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认真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要充分发挥企业群众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能够科学整合企业生产要素,引导企业形成共同价值观,增强企业凝聚力,构建和谐企业,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国有企业更要建设不同特色的企业文化,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魏模林 2009年6月

综合实践活动经验小结工作小结

综合实践活动经验小结工作总结 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以来,本校开展此学科教学已有一学年整.此门活动课的开设,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宽广、自由的活动空间以及广阔的活动背景.在一年的教学中,我们摸索到,只有教师具有问题意识,具 备探究的能力,才能较好地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现将本学年度课 程实施情况做出几点总结. 一、课程实验进展情况.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全新的课程形态,是 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亮点.通过对《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学习,任课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我校还制 定课程的实施计划,初步具备综合活动实践课程的实施条件.课程的开展,学校领导也给予充分的重视,组织观看示范课、教师讨论、座谈等 形式,促进了任课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同时鼓励、支持教师去研究综 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规律,提高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为课程 的实施打好基础.在综合实践活动刚开始时,指导教师公布一定数量的 课题,倡导学生对课题自主选择,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 的问题作为自己研究的课题.随着学生能力的不断发展,教师放手让学 生自主选择课题.课题在开始时及结束时课题集中,而在活动过程中课 题分散,同时鼓励学生利用双休日和假期开展综合活动. 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情况反馈.综合实践活动是与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领域,是我国基础教育体系的结构性突破. 教师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认识比较深刻,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为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使教师从“教死书,死教书”的束缚中解脱

出来,表现出了较高的热情.有的任课教师说:“以前教劳动、科技课,学校不重视,家长不认可,学生不爱学.如今综合实践活动则不同了,不仅教的范围光了,而且内容都是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学生普遍感兴趣的课题开展活动,有的课题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因此学生的兴趣也非常高.”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进一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亲其师,信其道”为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实现课程的整体功能打下了基础.如三月份开展了“街头小食品的调查研究”这个课题后,学校意外地发现,学生购买小食品的人数大大减少了.纵观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情况,尽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差异和不完善,但我们仍然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途径,以推进实验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经验小结

小学科学(心得)之中小学科学教育衔接的策略研究

小学科学论文之中小学科学教育衔接的策略研究 中小学科学教育衔接的策略研究萧山区云石小学沈辽论文摘要: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小学科学教育衔接的重要性。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必须把握科学概念的清晰与模糊,注意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做好实验仪器的规范性,注重小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关注小学生科学习惯的养成,使中小学科学教育更好的融合与发展。我们重视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衔接作用,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努力。关键词:中小学科学教育衔接知识体系对于科学学科来说,小学科学是启蒙课程阶段,初中科学是入门课程阶段,两者存在着相互依靠、前后延续的关系。但目前存在的现状是: 1、相互之间的忽视对小学科学老师来说,很多时候可以一句话:“这些东西到初中,你们就会学到的。”初中科学教师则认为:“不管你小学科学教师怎么教,我初中科学教师都是重头再来,当你小学没学过。”课程缺乏相互之间的沟通,中小学科学教师相互之间的陌生不信任,导致中小学科学教师变成两个陌生的团体,互不往来,互不探讨,互不研究。 2、知识体系的重叠中小学科学有些课文题目甚至是一样的,内容也很相同,或者很有联系,如《月相变化》等课,初中也有这课,小学也有这课,甚至教学内容都很相仿。如何衔接中小学科学知识体系,怎么考虑这些知识体系的重叠和互补,需要老师们的探讨,但由于团体之间的陌生,导致小学学得过深,或者学得过浅,初中或者重复小学的教学,或者初中脱节于小学科学教学。从科学的本体知识看,小学知识需要跟初中接轨,不能在小学阶段给学生建构一些错误的科学概念。初中老师对“重量”一词非常的敏感,而学生就是带着“重量”进入初中段的。小学教师本体知识的缺乏,教育程度的参差不齐,也使一些科学概念出现理解性的错误。 3、能力之间的断层初中由于教学指向性,往往侧重于科学知识的传授,而在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缺失。而小学科学目前很侧重于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在科学概念上,并不多,整个小学阶段才142个科学概念。小学科学很在意探究,很在乎实验,但往往受条件限制,存在实验器材的不规范,实验过程的不严谨,

生物学和人类的关系

生物学和人类的关系 [摘要]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它既研究各种生命活动的现象及其本质,又研究生命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近30多年来,生物学的理论成就给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并最大限度地造福了人类。生物技术又为人类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造福人类提供了实践方法。生命科学要为人类造福转化为生产力,必然与技术相结合,才能在生产上发挥巨大作用。然而。事物的两面性又提醒我们,科学对文明的发展既有正面的推动作用,又可能引起不利于人类生存的副作用。那么,我们只有把握生命科学在人类社会中的各方面作用,才能把人类文明推进到更高的阶段。 [关键字]生物学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人类文明 1引言 20世纪是生物科学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数理科学的广泛而深刻地渗入到生物科学领域以及一些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研究技术的问世,生物科学已进入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活动过程及其规律,以及生命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的生命科学的新时代。由于应

用先进技术,生命科学在微观和宏观两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生命科学的理论成就为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遗传物质DNA双螺旋结构的阐明被认为是20 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之一。由于生命科学的进步向数学、物理学、化学以及技术科学提出了许多新问题、新概念和新的研究领域,生命科学已成为21世纪的主流科学之一。 进入21世纪,人类面临着人口、食品、健康、环境、 资源等与生命科学有关的重大问题,“人类基因组计划”的 实施和深入发展,将有可能从更深层次上了解人体生长、发育、正常生理活动以及各种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并为医学提供防治策略、途径和方法。“水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 开展,对21世纪农业的发展,解决粮食问题,将产生巨大 的影响。 由此看出,当今发展科学的目的在于认识世界,而发展技术的目的在于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造福人类。生命科学要为人类造福转化为生产力,必然与技术相结合,才能在生产上发挥巨大作用。于是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生命科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开辟了生物技术(也叫生物工程)新领域。例如,通过基因重组技术,PCR技术、DNA和蛋白质序列分析技术、分子杂交技术、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细胞融合技术、核移植技术等等,促进了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染色体工程、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总结

---------------------------------------------------------------范文最新推荐------------------------------------------------------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总结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总结 自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在党支部的督导下,本人在认真按党组织要求去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并努力将科学发展观实践于我的工作、学习中。下面我就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的一些心得总结向党组织汇报总结如下: 第一、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发展是第一要义,这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标。为此,我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努力提高工作积极性,积极地去工作、学习,努力确保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能够顺利完成。从自我做起,努力使自己的工作得以推进单位的健康发展。不足之处就是作为单位领导成员之一,思想有畏难情绪,关于单位发展的想法往往停留在表面,不能大胆努力推行。第二、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核心是以人为本。因此,无论在教学工作中还是在管理学生工作中,我重点关注、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努力使自己的各项工作都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不足之处就是在开展工作时,因为年轻,自身工作经验还不足,遇到问题时有急躁情绪。 第三、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因为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越来越认识到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就是全面发展的观念、协调发 1 / 9

展的观念、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人为本的观念、统筹兼顾的观念。为此,我在工作、学习中,努力协调个人发展与单位发展相适应,开展工作时努力使自身的工作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和创新化。 第四、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过程中,为确保能切实地贯彻科学发展观,我认为必须从自身做起,努力树立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习是促进思想改变、观念更新的基础和前提。从旧观念到新观念的转变,必须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为此,我们要有正确的学习观,牢固树立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学习,用理论武装头脑。我们不但要认真学习现代科学知识,还要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以及其它方面的知识,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最终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切实地贯彻科学发展观,自觉地运用科学发展观去改造主观世界,指导工作,解决问题,推动单位的全面发展。不足之处就是平时对自己要求还不够严,学习自觉性不够。 关于建议就是:希望工作过程中加强沟通,多帮助,努力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希望主管领导从长远发展考虑,完善管理规章制度,多考虑教职员工个人发展,为培训教师创造学习机会,提高其工作能力和个人素质。 以上,就是个人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的一些心得总结,不对之处望党组织给予指正。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 ——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导读 导入: 新中国第一代计算机专家的儿子纪念父亲时曾言:“为国家的每一点进步而欣喜,为它的每一点痛苦而忧伤,一如每一个眷恋那片土地的人一样。”我想,我们党员和全社会都要学习和了解科学发展观的意义在于作为党员的一种“国家认同感”的构建,一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结的生成,使我们有机会、有意识去探寻国家和社会成员之间一种富有意义的关系。 中国改革已经有“邓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指导,17大为什么提出“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思想呢?一个直接的解读就是:在此之前,在“邓理论”和“三个代表”指导已远不能适应现阶段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邓理论”的“发展是硬道理”在实际操作中被解读为“发展生产力是硬道理”,“GDP是硬道理”。仅仅是“三个代表”似乎也不能全面地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多元化问题,现阶段国家发展如果仅仅抱着这些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指导思想一定是不够的。真正让国家领导人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的是2003年爆发的“非典”,国家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在“非典”中“井喷”。“非典”暴露我国发展实践中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社会事业发展落后,并在卫生事业这个薄弱环节上突出表现出来;二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卫生事业落后突出反映在农村,“非典”控制难度大也在农村。“非典”疫情的发生,是党中央认识到“增长并不等于发展”,社会发展的现状呼唤一种更符合时代特征的新的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背景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在报告文件中正式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基于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现实需要。那么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又是如何呢? 现状一:中国经济增长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002年下半年开始的新一轮增长,以重化工业为主的这批新的主导产业的快速增长的特点是: 1.作为高增长产业群龙头产业的住宅和汽车产业,近年来其产品的80%至90%由居民个人购买。经济增长具有较为可靠的市场导向基础;大众消费使相关产业能够形成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 2.这批高增长产业中基本上形成了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民营企业三足鼎立的格局。非国有企业和混合经济企业成为增长的主要力量。 3.以若干龙头产业为先导,相应形成了几个高增长产业群。如汽车高增长产业群、房地产高增长产业群、机械制造高增长产业群、消费品高增长产业群等。 2002下半年至2008年上半年,排除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因素,我国经济出现新一轮的增长,经济运行态势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国家财政收入持续走高。为新的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经验总结材料知识分享

综合实践活动经验总结材料 ————坞墙一中刘西良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崭新的课程形态正日益深入人心,并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活力。几年来,我们以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目标,切实重视了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设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开发课程资源,拓展活动时空。 一是开发环境教育资源。为使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环境,自觉自主地保护环境,我们重视了环境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组织观察、进行采访、专题研究、参与管理等形式,让学生感受环境与生活、与社会、与人类的紧密联系,获取环境保护的初步知识,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是开发生活教育资源。我们注意挖掘生活教育资源,让学生走进家庭学当家,走上街头管交通,走进商店学营业,走进银行学储蓄,走进车站学服务,走进社区学管理……从而让他们在生活中感受生活,认识生活,学会生活,使他们成为生活的主人。 三是开发文化教育资源。我们还以坚持多年的“诵千古美文,做中华赤子”活动为载体,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充实人文内涵,增加文化含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提高人文素养。

二、讲究实施方法,确保活动效果。 综合实践活动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开始实施阶段,我们曾碰到诸多矛盾。一是时间的安排问题。二是内容衔接的问题。三是谁来兼课的问题。四是教师指导的问题。有些复杂的活动,老师不作具体指导,学生不知干什么,怎样干。 1、时间确定体现灵活性。根据课程计划,每周仍是一节课。但在具体操作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合理安排,可分散使用,也可合并使用。对部分阅读型、调查型、实验型、采访型的任务,提倡让学生利用双休日去完成。课表上的时间,主要用于实践活动的启动、学生难点的答疑、活动成果的展示。 2、内容选择重视系列性。综合实践活动的空间广阔,内容丰的,为保证效果,我们认真研究教材,寻找学科教材知识之间、能力之间、情感之间的联系点,沟通学科教材与环境教育、生活教育、科技教育、文化教育、品德教育间的联系,挖掘活动主题。在此基础上,围绕主题,认真思考,把握联系,从而围绕一个主题,尽可能地将诸多内容融合其中,围绕主题开展系列活动,使年段之间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上互相联系,逐步推进,以形成系列;活动上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以强化效果。 3、活动过程体现操作性。为保证活动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我们坚持精心设计每一项活动,细化过程,做到目标具体,环节明确,组织严密,前后相连,整体推进。这样,既能解决活动在一起,时间难以保证,空间难以变换的问题,又可促进个体活动与群体活动、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