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倪建琼 说课稿

倪建琼 说课稿

校团委实践部义务支教服务队

志愿者教案

社区:大西桂湖社区

系班:文新2012级3班

姓名:倪建琼

科目:语文

学号:20120141120

联系电话:157********

2013年11月

《乡愁》说课稿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1)地位:今天我所说的课文是《乡愁》。本诗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首诗,这首诗是在学习前一首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诗歌的有关知识。(2)作用: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的《乡愁》所抒写的是在特殊的时代下,由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表达了游子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2、学情分析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而初三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基于此,对整首诗的教学设计上我采取的模式是:“听读——朗读——品味——迁移”。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

②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③感知诗歌创造的意境。

(2)能力目标:①提高学生欣赏、分析诗歌之美的能力;

②学以致用,用诗歌的语言改写、仿写诗歌。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爱国之情。

4、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难点:理解诗歌独创的意像和精巧的构思对表达主题的作用,品味诗歌语言。

二、说教学方法

1、教法设计

(1)情景教学法:我在本课导入部分,通过询问学生们的家乡所在,欣赏各地乡土风情的图片,聆听歌曲《乡愁四韵》来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异地求学的思乡之感,营造气氛。

(2)诵读法:本文教学中,我采取教师范读、男女间读、自由朗读、配乐齐读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展开联想和想像,不断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让学生在读中品悟和感受。

(3)写作训练法:本诗中的四个形象组成了四幅不同的画面,通过想景悟情,让学生用散文的语言来改写诗歌,并且尝试仿写诗歌或者练习话题作文。

2、学法指导

(1)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和配乐诗朗诵短片《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画面美。

(2)合作探究法:在诗歌品读环节,我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问题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三、说教学流程

整首诗的教学设计上我采取的模式是:“听读——朗读——品味——迁移”。(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采用在课前播放歌曲《乡愁四韵》来营造氛围,同时与学生交流他们的家乡的风土人情,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乡土人情的照片。在这之后,我将邀请个别异地求学的同学,分享他们在“回乡之旅”中酸甜苦辣的故事,以及他们因为某个偶然的原因不能回到久别的家乡的感受。

接着引入课文余光中的《乡愁》,和诗人一起说出心中的渴望与哀愁。

设计意图:播放符合主题的歌曲营造课堂气氛,图片展示是为了勾起学生对家乡的美好怀想,故事分享潜移默化的让学生站在了诗人的角度理解“乡愁”的涵义,引发共鸣。通过音乐、画面、个人感受的结合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情。(二)接着进入听读环节

在听这个环节上,要让学生听的引人入胜: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诗歌情感,接着再让学生仔细聆听。

第一遍听读时,播放配乐朗诵的短片,音画结合加深理解。

第二遍听读时,由我示范朗读,强调并要求学生注意重音、语调、语速、节奏等方面。

(三)听读之后,进入最主要的朗读环节

朗诵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因此,学习这首诗,指导好学生朗读是关键。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处理好轻重音和语速。

这首诗抒发的是诗人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忧愁。读的时候要用稍慢且舒缓的语速。四节中,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却又有丝丝甜蜜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

在该环节上,我主要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学生指名读、男女间读、齐读为主与教师指导为辅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加深理解,体会情感。(四)然后进入的是品读环节

该环节进行重难点讲析,着重品味诗歌的形式美和语言美。采用师生共同探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

1、理清结构顺序

(1)俗语说一波三折,而这首诗却是几折?这四折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写了几个时间?(四折,时间顺序,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2)该诗歌总体表达了什么感情?诗歌感情上层次上是否有变化?如何变化的?(乡愁,有,个人故乡之思升华为普遍家国之思)

在我提问与学生回答的同时,我会逐步完善板书,直观地展示诗歌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展示板书)

2、分析意象

(1)诗人的乡愁如何表达?他有没有直接说想念家乡想念亲人?那他通过什么或什么方式来表达?(没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2)结合前一课诗歌学习中,我们所说的诗歌中的“景”、“物”叫作什么?那么本诗用了哪些意象呢?(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通过这些“景”、“物”,也就是“意象”,我们能想到一些什么内容,表

达了什么意思呢?(母子分离-夫妻分离-母子死别-台湾和大陆分离)

3、品味诗歌的语言特点

主要涉及比喻的修辞手法和一致的韵律。由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语句进行分析赏析,再配合教师的点评补充。

在该环节,我会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分别研究诗歌的结构、意象、语言相关的问题,既可以解节约课堂教学时间,也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在个别学生可能会疑惑的问题上,我会加入讨论,引导探究。

(五)课堂小结

1、该环节采取引导探究法,最后由我总结全诗在写法上的特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1)形式美:以时间为顺序,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试,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家愁升华到国愁。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2)音韵美: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在那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使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节与节之间,对称、和谐、均衡呈现一种整饬美。低回往复,抑扬顿挫。

(3)意像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意像非常形象地表达了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具有非常丰厚的内蕴。

2、最后,集体诵读,尝试结合板书进行背诵,结束课堂教学。

(六)迁移实践

在充分理解诗歌的情感以及写作特点的而基础上,进行能力实践,包括课外拓展阅读和写作练习,该环节将体现在课后作业布置上,采用多媒体展示作业安排。

1、拓展阅读

阅读席慕容的诗歌《乡愁》,通过在本课中对余光中的同名诗歌《乡愁》的学习方式对该诗歌进行自主学习,并且将品读环节结构、意象和语言特点相关问题的解答以书面作业形式呈现。

2、写作练习

(1)仿照课文,改写与“乡愁”相关的古诗为现代诗,要求自己搜集相关诗句。

如:①李白的《静夜思》。

示例:乡愁是一轮皎洁的月亮,/每当看到它洒在窗前,/洒在床前的地上,/就会起故乡,/明月下远望的亲人。

②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示例:乡愁是一株翠绿的茱萸……

(2)片段作文训练

以“乡愁”为主题,写一篇作文,题材不限,不少于600字,可以改写课文,注意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四、板书设计

时间顺序感情顺序借物抒情

小时候——母子分离——邮票个人故乡之思

长大后——夫妻分离——船票主题

后来——母子死别——坟墓升华

现在——两岸分离——海峡普遍家国之思诗歌美:形式美————音韵美————意象美————情感美

该板书的设计可以使学生直观的把握诗歌的结构,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并与品读部分分析诗歌的结构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更加有序。

好了,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