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试论中国乡村旅游标准化发展历程及体系架构

试论中国乡村旅游标准化发展历程及体系架构

试论中国乡村旅游标准化发展历程及体系架构
试论中国乡村旅游标准化发展历程及体系架构

试论中国乡村旅游标准化发展历程及体系架构

周建明1,蔡晓霞2,宋涛1

(1.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100101; 2.中国航空规划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北京,100120)

[摘要]本文系统梳理我国乡村旅游标准化的定义、历程和特征。在对现状和发展趋势认知的基础之上,提出我国建设乡村旅游标准体系,是在我国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和乡村旅游标准化方兴未艾背景下的适时要求。并结合现有乡村旅游标准存在问题,提出我国乡村旅游标准体系构架的总体目标,构建包括基础标准、综合标准和技术标准的我国乡村旅游标准体系架构。

[关键词]乡村旅游;标准;体系构架

[中图分类号] F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收稿日期]2010-10-25;[修订日期]2010-1-21

[作者简介] 周建明(1964-),男,浙江海宁人,博士,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研究方向为区域规划与开发、旅游城市发展、城市特色与风貌、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休闲产业发展与规划等,E-mail:qw1200@https://www.wendangku.net/doc/1d9704740.html,;蔡晓霞(1984-),女,湖南永顺人,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与设计等,E-mail:belindacxx@https://www.wendangku.net/doc/1d9704740.html,;宋涛(1983-),男,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方向:旅游地理及旅游规划等, E-mail:songtaosongtao77@https://www.wendangku.net/doc/1d9704740.html,。

1研究背景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生态旅游观念的推动、国际旅游的示范和脱贫致富政策的促进下,中国,特别是一些都市区域的旅游市场开始导入乡村旅游模式,并很快形成超速发展的态势1。截止到2007年,我国已建成的两万多个旅游景区(点),一半以上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全国拥有“农业旅游示范点”359家。根据农业部网站公布数据,2007年全国乡村旅游总收入超过498亿元,接待城乡居民达3.35亿人次,直接、间接就业达1600万人。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乡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旅游形式逐渐增多,游客兴趣的多样化发展态势都使得以往那种“住农家屋、吃农家饭”的传统乡村旅游形势逐渐衰落。乡村旅游逐渐从初级观光向高级休闲、从同质开发向差异发展、从个体经营向企业化操作、从分散布点向集群布局转变,乡村酒店、休闲农庄等现代乡村旅游业态不断出现。现代乡村旅游业态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内涵,以乡村环境和文化体验为特色,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成为乡村经济的新业态——现代乡村服务业,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多样化的新动力。

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历程中,以促进乡村旅游规范发展为目标,融合最新市场和管理趋势而制定的各种规范和标准,一次次成为推动乡村旅游向着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升级发展的新动力。

而目前,学术界对乡村旅游标准的研究和实践则较少。理论方面,周永博等学者研究了乡村旅游标准的基本构成,认为我国乡村旅游标准应当包含乡村旅游服务基础标准化、服务管理标准化、服务质量标准化、服务资质标准化等九部分的内容2。蔡碧凡在其硕士论文中从乡村环境、社会、经济、旅游支持4个方面构建了乡村旅游示范区评价标准3。李艳娜等从旅游系统、农业和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3个方面来构建了乡村旅游示范区评价体系4。王云才综合研究了国际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经验,提出了我国乡村旅游在替代产业、旅游基地、主题工作组、社区参与、合作组织和法规体系6个领域的政策经验借鉴5。实践方面,学者对乡村旅游现有标准和规范的实践工作也较少,乡村旅游标准化往往成为旅游主管部门的独角戏。

相比国内旅游标准规范的方兴未艾,国外在乡村旅游法律法规建设方面已发展的较为成熟,西班牙、意大利、法国、爱尔兰、罗马尼亚、德国等国都制定了乡村旅游法或行业标准。例如在西班牙,每一个地区政府都有乡村旅游方面的立法,瓦伦西亚大区早在1994年就制定了《乡村住宿法》6。在规范制定的主体方面,国外行业协会在政府的政策范围内制定行业规范、制度及质量标准,如法国、爱尔兰、罗马尼亚、德国等,和国家政府部门一起形成国外乡村旅游规范的两大制定方,有效扮演了国家与乡村旅游经营者的主体农户沟通桥梁的角色。针对以上理论和实践中我国乡村旅游标准化存在的问题,有必要系统梳理我国乡村旅游标准化定义、发展历程和特征,在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式下探讨我国乡村旅游标准体系的架构。

2乡村旅游标准化定义及特征

根据国家标准GB/T39351-83的规定,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作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为基础,通过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要管理机构批准,以特定的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可以看出,标准具有几大特点,首先它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的统一规定,因此对于该类事物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其次,标准的制定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有对应的批准机构和相应的制定程序;再次,标准具有一定的效力,要求被规范者遵守。

从乡村旅游标准制订的目的,可以将乡村旅游标准化定义为:为保护乡村环境,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保障乡村旅游者权益而制定的规范和标准。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乡村旅游规范,是在操作或从事乡村旅游相关事务(包括规划、建设、活动、经营管理)时,应遵守的原则,或可以遵循的步骤、规则等,以帮助从业者顺利进行乡村旅游相关事务;另一类是评估标准,指用一系列标准来审查、衡量和评估乡村旅游从业者提供和产品和服务在何种程度上符合行业标准,对于符合标准者给予一定的奖励或标识,以鼓励从业者提供高质量产品,并帮助乡村旅游者鉴别旅游产品质量。

乡村旅游标准同现有旅游标准主要区别在于:

1、是面向乡村旅游产品的标准,其实质是对乡村旅游交通、餐饮、住宿等旅游部门的综合规范。

2、乡村旅游发展主要是依托乡村自然环境、

历史文化等资源,这些资源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易受到商业开发的破坏。因此维持和保护旅游开发同保持乡村特色之前的平衡是乡村旅游标准的重要职责。

3、由于乡村旅游发生在乡村地区,因此乡村旅游标准的制订需要遵循乡村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地方习俗,对旅游交通、餐饮、住宿等设施要基于乡村地区现有条件和发展趋势。

4、服务设施标准、安全卫生标准、服务规范标准是乡村旅游标准的重要内容。乡村不同于城市或者发展成熟的旅游目的地,多数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较落后,住宿、餐饮、交通及其他服务设施标准化程度低,环境卫生条件较差,服务水平同城市差距也较大。为保证产品质量,必须对设施、安全卫生、服务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规定。

5、必须对乡村旅游服务组织的服务能力和从业人员资质做限制性规定。乡村旅游大多是当地农民依托自家宅院发展而来,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必须严格审查从业资格,以保障服务质量。

3乡村旅游标准化历程与问题3.1我国乡村旅游标准化历程

我国乡村旅游标准属于旅游标准的分支,其根源可以追溯到1995年,经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批复,国家旅游局成立了旅游标准化专业机构——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旅游标准化各个方面的研究工作和标准编制的组织工作。截止到2007年,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经发布的旅游标准达到18个(其中国家标准11个、行业标准7个),已立项和正在申报立项的标准33个。

同时,我国将形成以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职业标准、协会标准和企业标准为层次分类,以基础标准、设施标准、服务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为横向分类,以吃、住、行、游、购、娱和综合类为纵向分类的旅游标准体系7。

而从现有旅游标准的完成来看,我国现有旅游标准按照管理对象可分三类,一类是为规范旅游管理而制定的基础性标准;一类是旅游饭店、旅游厕所等旅游设施标准;另一类是旅行社、导游等服务标准(表1),在旅游产品标准和方法标准方面目前尚为空白。

表 1 按管理对象分类统计我国现有旅游标准

Tab.1 Existing tourism standards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Managed Objects 类别管理对象条目类别管理对象条目

基础性标准术语与符号 4 旅游安全 1 旅游资源 1

设施类标准

旅游饭店 4 旅游规划 1 旅游厕所 1

服务性标准

旅行社 2 旅游汽车 1 导游 1

内河游船 1 旅游区(点) 1

2003年,上海市颁布实施了《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是我国第一个地方性乡村旅游标准,开始了我国乡村旅游规范化管理的道路。如下表所示,依据在国家标准网和各省、直辖市旅游局主页上查询到的信息,截止到2009年,我国共有包括四川、浙江、广东等22个省、直辖市制定了乡村旅游或农家乐旅游的相关规范与标准(表格3)。

表 2 省级乡村旅游标准制定情况

Tab.2 Provincial standards for rural tourism

时间地区规范名称归口单位

2007 全国农家乐经营服务规范(SB-T 10421-2007) 全国饮食服务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03 上海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DB 31/T 299-2003) 上海市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

2004 贵州贵州省乡村旅舍等级评定与管理(DB52/T 466-2004) 贵州省旅游局

贵州省民族村寨旅游设施与服务规范(DB52/T570-2009) 贵州省旅游局

2005 浙江乡村旅游点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DB 33/T 589-2005) 浙江省旅游局

农家乐经营户(点)旅游服务质量星级评定办法(DB 33/T 669-2007) 浙江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江西江西省农家旅馆星级的划分与评定(DB36/T 458-2005) 江西省旅游局

江西省乡村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暂行) 江西省旅游局

2006 北京乡村民俗旅游户等级划分与评定(DB 11/T 351-2006) 北京市旅游局

乡村民俗旅游村等级划分与评定(DB 11/T 350-2006) 北京市旅游局

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DB 11/T 652.6-2009) 北京市旅游局辽宁农家乐等级的划分与评定(DB21/T1440-2006) 辽宁省旅游局

新疆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DB 65/T 2616-200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DB 65/T 2617-2006) 旅游局

甘肃旅游服务质量陇南农家乐等级标准(DB 62/T 1470-2006) 陇南市旅游局

旅游服务质量甘南州农(牧)家乐等级标准(DB 62/T 1681-2007) 甘南州旅游局

临夏州农家乐服务质量等级评定(DB62/T 1708-2008) 临夏州旅游局山西山西省乡村旅游客栈服务规范(DB14/T 149-2006) 山西省旅游局

江苏农业旅游服务规范(DB 32/T 940-2006) 江苏省旅游局

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DB 32/T 941-2006) 江苏省旅游局

2007 四川四川省乡村旅游(含农业旅游示范点)质量等级评定标准(试行)四川省旅游局

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村评定标准

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乡(镇)评定标准四川省委农办四川省旅游局

青海乡村旅游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DB 63/T 640-2007) 青海省旅游局

河南农家宾馆星级的划分与评定(DB 41/T 492-2007) 河南省旅游局

宁夏宁夏回族自治区农家乐旅游星级划分与评定标准(试行)宁夏省旅游局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评定标准宁夏省旅游局安徽农家乐旅游等级划分与评定(DB34/T 755—2007) 安徽省旅游局

2008 广东广州市特色乡村旅游区(点)服务规范(DBJ440100/T 9-2008 I) 广州市旅游局、广州市农业局山东旅游强乡镇评定标准(DB 37/T 1082-2008) 山东省旅游局

旅游特色村评定标准(DB 37/T 1083-2008) 山东省旅游局广西广西乡村旅游区(点)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DB 45/T 563-2008) 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局

2009 重庆重庆市乡村旅游示范区评定标准(DB 50/T 314-2009) 重庆市旅游局海南文明生态村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DB46/T 151-2009) 海南省旅游局

渔家乐经营与服务质量规范(DB46/T 143-2009) 山东省旅游局北京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DB11/T 652-2009) 北京市旅游局

资料来源:国家标准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1d9704740.html,/、各省旅游局政务网

3.2乡村旅游标准化特征分析

3.2.1类型划分

总体来说,我国目前乡村旅游规范或标准大多是从服务的角度制定,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管理类型:

1、规范对象分为“村”和“接待户”两种类型:针对“村”的规范和标准,主要规定了乡村旅游接待村所应具备的基础设施、环境等宏观条件,以及管理机构、安全、卫生等旅游管理和服务基本要求。针对“接待户”的规范则较为细致地规定了接待户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尤其是住宿、餐饮等。近些年,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特色村、示范区、乡镇”等名词开始出现在乡村旅游规范名称中,成为规范作用的主体。这反映了我国乡村旅游由单体经营向集聚发展的转变。

2、规范目的分为评比标准和服务规范两类:评比标准,主要是从环境、软硬件设施、卫生安全、活动等方面对乡村旅游点进行评比打分,划分等级,以方便进行规范化管理,引导设施建设和增强服务。服务规范,主要是规定乡村旅游点的经营服

务基本要求和管理原则,以规范服务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3.2.2规范内容

我国现有规范主要涉及3方面内容:

一是乡村旅游接待设施构成要求,主要是衡量满足游客需求的设施质量和能力,包括客房、餐饮、卫生间、会议等设施。住宿设施方面,主要对住宿设施的规模、基本配套、特色进行了规范;餐饮方面主要是规定了餐厅的特色和设施,厨房的卫生条件等。

二是乡村旅游接待内在要求规范,即为保障旅游服务质量而具有的内生性要求,包括服务质量和卫生、安全、从业人员素质等方面要求。

三是乡村旅游发展外围因素评估。外围因素是指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和背景,影响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发展,并对乡村旅游的档次和质量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环境质量、基础设施、可达性等。

总体来说,乡村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基本组成构成了早期(05年以前)规范和标准的主体内容,占据大量篇幅从客房、餐厅、厨房、卫生间等几大块作了细致的要求;旅游服务、人员培训、旅游活动、发展条件等内容虽然有所体现,但相对简单和概括。这种内容上的偏重体现了早期我国乡村旅游接待处于以设施接待为主的阶段,设施条件落后或不足是主要矛盾所在。

在后期(05年以后)制定的规范和标准中,逐渐强调旅游活动、规范服务等内容,例如:早期的乡村旅游规范中,对于旅游活动的规定往往比较简单概括,大多只是有要求乡村旅游点能提供特色多样的活动项目的语句;而后期的规范对于活动的规定则相对要细致许多,不仅活动的类型更加多样化,而且详细规定了应具备的活动的种类、数量等内容。这种变化反映了我国乡村旅游从原有的设施提升阶段向依靠活动和服务来提升吸引力的升级发展过程。

3.2.3实施主体

从规范归口的单位来看,主要由两大类:一类是各地的旅游部门,另一类就是农办、农村工作办公室等农业部门。我国乡村旅游主要由旅游和农业两大部门进行管理的现状是由乡村旅游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一方面乡村旅游是旅游中的一种,涉及到各种旅游事务当然由旅游局进行管理;另一方面,由于乡村旅游发生在乡村地区,其旅游吸引物的乡村景观、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等都同农业有着必然的联系。然而这也暴露了我国乡村旅游目前存在多头管理的弊端。这种政出多门、管理多头的模式,必然会带来职权不明晰,监管不到位的不良后果。

3.2.4阶段划分

从时间上来看(见图1)我国乡村旅游规范化管理阶段可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时期,2003年至2005年,规范起步期

这一阶段主要是乡村旅游发展较早的地区为顺应乡村旅游的发展,引导乡村旅游进行环境生态建设、提高软硬件水平,并进一步促进地方乡村旅游规模发展而制定的。这些规范,成为后来各地乃至全国制定乡村旅游规范的基础。

此阶段制定乡村旅游规范的地区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北京、上海、浙江等都市依托型乡村旅游发展较好的地区;第二类是贵州和江西等我国发展较早的特色村寨型乡村旅游地的代表。

此阶段制定的规范,大多是乡村旅游接待点的等级评定标准,多从硬件条件方面进行规定,以保障接待点的基本设施条件,并划分星级为游客选择设施条件服务。

第二时期,2006年以后,规范管理发展期

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之上,乡村旅游规范制定进入高峰时期。尤其是全国《农家乐经营服务规范》制定之后,各地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地方标准更是有了依据。不论从制定规范的数量还是地区来说,都达到了一个高潮。这一时期规范的视角也大都扩大到村的角度。同时,随着乡村旅游设施条件的改善,产品、特色和服务的重要性逐渐提升。规范内容除了原有的评比标准以外,还有专门的为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而制定的服务规范。

3.3乡村旅游标准化问题分析

通过国内外乡村旅游规范以及标准发展情况的对比分析来看,我国乡村旅游规范的制定目前存在以下不足:

1、缺少法律层面的统一规定

国外在乡村旅游法律法规建设方面已较为成熟,除了制定了较多乡村旅游标准和规范外,还从法律的角度规定了乡村旅游的地位。而目前,我国

目前还没有正式出台旅游业“基本法”,乡村旅游方面的法律也属于空白。而由于缺乏国家法律的统一约束,各地立法水平存在差距,调整范围不广,造成目前各地乡村旅游监管能力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乡村旅游的健康、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2、规范制定主体与经营主体之间欠缺沟通桥梁

由于我国对立法权的控制,因此乡村旅游规范的制定和实施主体一般均为省、市一级政府机构;而进行乡村旅游经营和管理活动的为个体农民。目前,这两者之间的沟通一般是通过行政通道。这种沟通渠道,存在单向沟通的不良现象,而乡村旅游两头管理的现状更增加了沟通的复杂性。

3、限制性条件规定不足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标准的规范力度还不够,一方面欠缺强制执行和禁止执行的标准,对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行为的上限和下限控制不足;另一方面对从业人员资格审查不足。资格审查既可以从源头上保证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同时可以有效控制乡村旅游点的布局,避免因乡村旅游点过多或者选址不当而造成的恶性竞争。第三,缺乏对违反限制条件的处罚和管理规定。

图1 2003-2009年颁布乡村旅游标准情况Fig.1 Standards of rural tourism issued in 2003-2009

4、规范内容单一

国外乡村旅游规范具体内容主要着眼于乡村本土环境特色的维持上8。主要对象是乡村旅游的物质环境,也涵盖了乡村旅游的服务层面的内容。此外,还十分强调对乡村历史文化的教育功能。实际上规范的制定充分考虑地方乡村旅游不同的发展阶段及乡村旅游所提供的不同产品。而目前我国仍处在以设施规范为主体的阶段,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参与性、特色化、以及对乡村历史文化的保护等功能应相应地在规范中得到加强。

4新趋势下中国乡村旅游标准体系架构探讨

4.1 新趋势下乡村旅游标准化的新要求

随着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乡村旅游规范管理和服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同时,乡村旅游经营主体的扩大化,旅游需求的个性化、乡村旅游产品的多样化也对于乡村旅游规范化管理提出了挑战:

1、规范对象的复杂化

早期的乡村旅游经营主体以农户为主,有农户单体经营和“农户+农户”合作经营等模式。而随着乡村旅游规模的扩大,政府、企业等多种力量开始介入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经营,出现了“公司+农户”、“公司+社区+农户”、“政府+公司+农户”等多种合作模式。同时,在一些地区自发地形成了乡村旅游接待户在空间上的集聚现象。

经营主体的扩大化,一方面降低了经营风险,有利于扩大吸收社会资源,减少经营者的内耗,形成总体竞争力;另一方面,也使得乡村旅游规范管理的对象更加复杂化。首先,管理对象由原来的农户加旅游者变为旅游者、农户、村、乡等集体管理机构、企业等多方面对象;其次,各对象在乡村旅游经营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功能各不相同,行为模式也差异较大。因此,如何界定各对象及其职责,如何依据各对象的职责和行为特征规范管理其行为,如何均衡各方权利和义务以保障乡村旅游健康发展,是未来乡村旅游规范面对的挑战之一。

2、管理内容的趋“软”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产品形式逐渐增多,旅游竞争也逐步从原来的资源竞争上升到包括产品、服务、管理、市场营销等全方面的竞争。旅游需求呈个性化、多样化发展,对旅游“质量”的关注也逐渐提高。

游客消费需求的变化体现在乡村旅游中则表现在:第一,更加强调乡村旅游交通、住宿、餐饮等设施的便捷和舒适程度;第二,更重视对导游、标识、安全、卫生、管理的游客满意程度;第三,重视环境的“乡村性”,强调在乡村旅游过程中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渴望乡村旅游产品和功能的多样

性与精神层面的提升。因此,未来乡村旅游规范除了要顺应旅游发展对设施提出更高要求外,如何通过强调管理、体验、环境等方面的内容,以满足消费者不断提升的旅游需求是面对的挑战之二。同时为了增强规范的管理效果,应明确接待者“必须”或“不得”的限制性条件,并做出相应管理和处罚规定,加强管理力度。

3、规范的细分化和专业化

随着游客需求个性化的加强,旅游市场也不断细分,专业化旅游产品不断出现。乡村旅游市场亦是如此,不仅产品内容不断丰富,与其它旅游产品相融合产生的新产品也层出不穷。同时,随着旅游企业专业化不断增强,乡村酒店、休闲农庄等专业化旅游接待设施不断出现。面对这种发展趋势,以往那种单一模式的规范或标准已经很难奏效。乡村旅游规范也应随着市场的变化而不断细分化、专业化。2009年《北京市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标准的出台,在国内率先推出八种乡村旅游新业态产品,正是顺应了这种细分化和专业化的管理要求。因此,如何在满足规范管理细分化、专业化要求的同时,又能保障各规范的协调统一,增强规范的开放性和普适性是面对的挑战之三。

4.2 我国乡村旅游标准体系架构的总体目标

乡村旅游标准体系架构目标的确立,取决于乡村旅游标准体系的基本属性,与我国旅游产业标准体系发展现状和趋势的认知,以及如何认识乡村旅游标准体系规范与约束实践的范畴。同时,我国乡村旅游标准体系的建设,是在我国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和乡村旅游标准化方兴未艾背景下的适时要求。具体而言,乡村旅游标准架构的目标包括:

1、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实践的科学性。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乡村旅游发展实践的指导作用、从乡村旅游规划、管理和经营实践活动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尤其要重视标准规范对于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游客安全、消费者权益等基本权益的保障,加强规范的科学实践论证,最终实现乡村旅游规范标准体系的科学性。

2、对未来乡村旅游发展趋势的兼容性。建构适用于我国现行旅游管理体制的乡村旅游标准体系,应充分吸纳现有各级别的乡村旅游标准化的科学内涵,突破现有标准体系建构的瓶颈,修订与调整其中不适应之处,寻求一条更加兼顾未来发展趋势与现有原则与技术细节,有效规范与引领乡村旅游科学发展的新型路径。

3、与法律法规的衔接性。我国乡村旅游标准体系的建构,需要厘清乡村旅游标准与相关法律法规之间的交叉与重叠,按照一级政府、一级事权的行政特点,有效区分法律法规的强制性和部门规章制度的自由裁量权,建设符合我国法律和行政体系的中国特色乡村旅游标准体系。

4.3 乡村旅游标准体系的基本架构

4.3.1 乡村旅游的三位标准体系

我国的乡村旅游标准体系架构应由基础标准、综合标准和技术标准三位标准体系构成。基础标准涉及乡村旅游管理、运营、规划中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的部分,与相关行政法规中的原则和内容对应,具有法律强制性。综合标准则对应于下位标准中的术语、标志等基本要素,与详规法规、标准中的定义条款对应,具有部分法律强制性。而技术标准与大部分涉及乡村旅游的行政规章对应,涉及到乡村旅游的实体性和程序性内容规范,见下表:

表3 乡村旅游的三位标准规范体系

Tab.3 The three standards of rural tourism system

标准体系与其它领域

标准关系

法律法规

体系

相互关系强制性规定制定机构核心内容

基础标准全文引用行政法规

指导其它两

类标准

强制性为主有关政府部门

乡村旅游中的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乡村

旅游相关标准制定、实施、监督。

综合标准部分引用定义条款

指导下位标

部分强制性旅游主管部门乡村旅游标志、术语、资源、规划

技术标准未必引用

实体性内

遵守上位标

非强制性

旅游主管部

门;乡村旅游

行业协会

乡村旅游景点、设施(农家乐、游客设施)、

服务、产品、方法、用地、管理者、从业

人员、旅游者、环境

4.3.2基础标准保障公共利益

乡村旅游标准体系中的基础标准主要为涉及质量、安全、卫生、环保和公众利益等方面目标要求的规定,或为达到这些目标而必需的技术要求及管理要求①。该层次标准对乡村旅游各层次标准均有制约和指导作用,部分内容要求按照法律法规进行强制性要求,其标准的内容全文引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旅游局等部委所指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旅店业卫生标准》等标准规范。乡村旅游基础标准的制定,其意义在于对乡村旅游发展实践中最为核心的原则、要求、细节加以规定,从而体现出乡村旅游标准的政策属性,对公共利益的维护以及对于下位标准的制约和有效衔接9。

4.3.3综合标准体现科学性

乡村旅游的综合标准主要为涉及到乡村旅游其它标准定义和使用的术语、基本分类、基本原则、符号、计量单位、图形、规划等内容的标准。例如,对于乡村旅游中农家乐、乡村宾馆、乡村饭店等专业术语的标准,将利于乡村旅游设施和服务的明晰化和准确化表述,适用于进一步技术标准的编制、运用、监督等工作,适用于从乡村旅游规划编制到乡村旅游管理者、经营者、当地居民、旅游者乡村旅游的实践,是乡村旅游标准科学性的重要体现。

4.3.4技术标准全方位规范乡村旅游

技术标准是乡村旅游设施、服务、产品、方法、②用地、从业人员、环境等具体要素的标准,其制定主体不仅在于政府中的旅游主管部门,在未来发展中可逐步引入非官方行业协会来行使技术标准规范制定的职能。技术标准的制定对象包括乡村旅游的管理主体、经营者、从业人员,甚至游客团体及个人。从而通过全方位、多要素、多载体的乡村旅游技术标准制定,促进乡村旅游规范化、有序化发展。

5结语

乡村旅游标准化是政府规范管理乡村旅游发

①《全国工程建设标准规范体系表》

②《旅游业标准体系表》展的准绳和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正是规范化管理使得乡村旅游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成为可能。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乡村旅游标准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分析我国乡村旅游标准化历程、特征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需求,本文提出了构建我国乡村旅游标准体系的总体目标,并尝试构建包括基础标准、综合标准和技术标准的乡村旅游标准体系构架。

乡村旅游标准体系的制定,涉及标准化技术、乡村旅游技术、实践总结等大量问题。目前本文只是提出了乡村旅游标准体系的基本构架,对于该构架的进一步细化,以及构架科学性、适用性的验证研究还未涉及,有待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讨论。

[参考文献]

[1] Dai Bin,Zhou Xiaoge,Liang Zhuangping.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Approach of Rural Tourism in China and Abroad[J]. Journal of Jiangxi Science &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 2006(01):16-23.[戴斌,周晓歌,梁壮平.中国与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01):16-23.]

[2] Zhou Y ongbo,Xie Liping,Li Zhaorong.Discussion on Standardization of Rural Tourism[J]. Journal of Guilin Insfitute of Tourism, 2005(04):5-10.[周永博,谢雨萍,李肇荣.乡村旅游标准化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4):5-10.]

[3] Cai Bifan.Study on Constructing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Standard for Rural Tourism Demonstration Regions[D]. Central South Forestry University,2005.[蔡碧凡.乡村旅游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与标准的构建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5.]

[4] Li Yanna,Huang Dayong.Study 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standard for rural tourism demonstration regions[J]. Journal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2008(04):104-108.[李艳娜,黄大勇.乡村旅游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与标准研究[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8(04):104-108.]

[5] Wang Y uncai.On the policy experience and reference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rural travel[J]. Tourism Tribune, 2002,17(04):45-50.[王云才.国际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经验与借鉴[J].旅游学刊,2002,17(04):45-50.]

[6] Liu Junping. Role of Managers and operators in rural tourism abroad[J]. Tourism Tribune, 2006(04):8-10.[刘军萍.国外乡村旅游管理者与经营者角色定位之启示[J].旅游学刊,2006(04):8-10.]

[7]Wang Rongshan. Review the effectiveness of China's tourism standardization[J]. Tourism Tribune, 2008(11):9-11.[王嵘山.中国旅游标准化工作成效回顾[J].旅游学刊,2008(11):9-11.]

[8]R Sharply.Rural Tourism and Challenge of Tourism Diversification: The Case of Cyprus[J].Tourism Management, 2002(03):233-244.

[9]Shi Nan,Liu Jian.Planning Technical Standard System Based on Factors and Procedure Control[J]. Urban Planning Forum, 2009(02) :1-9[石楠,刘剑.建立基于要素与程序控制的规划技术标准体系[J].城市规划学刊,2009(02):1-9.]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System Frame of China's Rural T ourism Standard

Zhou Jianmin1, CAI Xiaoxia2, SONG Tao1

(1.China Academy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Beijing100101,China,;2.China Aviatio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CO.,LTD.,Beijing10012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rural tourism standards,analyzes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n this basis, propose that construct the rural tourism standards sy stem is a timely request. Combined with existing problems of rural tourism standards, we propose the overall goals of construct China's rural tourism standard sy stem. And build China’s rural tourism standard sy stem architecture, including basic standards, comprehensive standards and technical standards.

Key words: rural tourism; standard; sy stem Frame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调研报告范本

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调研报告

编号:FS-DY-20735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调研报告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乡村旅游成为了一种大规模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的一项新亮点,它以非常快的速度,迅速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乡村旅游业起步比较晚,大约是在20世纪50年代,是适应外事接待的需要,在山东省石家庄村率先开展了乡村旅游活动。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势头十分强烈,现代的乡村旅游首先在经济发达的省份和大城市展开。 乡村旅游的发展初期是属于自发型,主要是城市居民在双休日到附近的农村旅行,以一日游为主,旅游方式简单,主要为全家或者和好友一起出游,自主性强。乡村旅游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到现在进入了自觉阶段。 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一)国际乡村旅游发展形式 1.休闲、观光、度假旅游。欧美发达国家的旅游者喜欢

到乡村度假,尤其是那些风景优美、远离喧嚣城市的农村甚至是比较偏僻的地方,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修养身心,体验另外一种生活方式。许多旅游者住在当地农民的家里,和他们一起生活,吃着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一起在农场里劳动。例如在美国西部的许多农场,都有为那些来自大城市的旅游者提供住宿休息的设施,这些旅游者还可以和农场主一起放牧、割草或者采集水果、农产品。在劳动中,他们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增加感性认识。 2.乡村民俗文化旅游。这种模式下的乡村旅游主要是将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起来,使游人在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的同时还体味着几千年历史积累下来的民族文化。参与这种旅游的消费者群体的文化水平比较高,他们来到乡村主要是体验和欣赏传统的文化,而这些文化在工业文明的浪潮中早就被湮没。来到乡村的旅游者是要以发现的眼光去寻觅传统的文化和古老的习俗。比如乡村的民居、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流传着的乡村戏曲、武术、杂耍等。对于这些旅游者来讲,到乡村去旅游主要是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是获取高层次生活的需要。乡村旅游成为一种更高档次的旅游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地域 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背景及意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现状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现状息烽县办公室罗修军 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喧哗拥挤、竞争猛烈和节奏紧张的都市感到压抑和疲乏,追求返璞归真、回来自然的心理需求更加迫切。乡村的清新空气和自然风光,以及乡村文化的神韵和意境,对久居都市的居民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迎合了游客追求乡土化靠近感和“天人合一”完美境域的需求。乡村旅行是指在乡村地区人,以具有乡村性的乡村景观为旅行吸引物,面向多样化市场需求而开展的参与性强、文化内涵深厚、乡土趣味浓郁的复合型活动。乡村是有关于都市的一个相对地域,是进展的、变化的。因此,乡村旅行也应随之进展和变化。 一、乡村旅行进展现状 在“2006乡村旅行年”、“2007和谐城乡游”两个主题年的推动下,围绕“旅行活县”战略,息烽县乡村旅行得到进一步进展。目前,已有多处农家乐和乡村旅舍在了解市场需求、把握旅行进展趋势的前景下,立足现有资源特点,从休闲娱乐、度假、避暑等方面展开旅行接待活动。依靠旅行景区、森林资源、湖泊河流、经果林等资源,通过近几年的自我进展,乡村旅行呈分散进展状态,有红岩葡萄沟乡村旅行、刘二姐休闲山庄、青山湖度假村、奇志生态园、果馨园休闲山庄、蓬荜休闲渔庄、潮水河流域乡村旅行、底寨河流域乡村旅行等共20家,其中农

家乐15家,乡村旅舍5家。据统计,2006年接待游客91.07万人次,旅行收入4233.3万元;今年上半年,乡村旅行接待游客3.85万人次,同比增长42.6%,占全县接待游客总数的8.1%;收入216.3万元,同比增长65.7%,占全县旅行总收入的6.6%。同时,吸纳农民直截了当和间接就业从业的有160人,占全县旅行就业人数的15%。 二、存在咨询题 由于乡村旅行进展起步晚,资源等级和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在进展中存在诸多咨询题亟待解决和加大治理。 (一)缺乏精品、没有龙头带动,全面进展乡村旅行的氛围尚未形成。表现在项目建设盲目,缺乏科学论证及合理规划。目前,在我县从事乡村旅行经营接待的多是个体经营者和荒山开发者,且多以副业形式进行,规模小、档次低。再加上农民的思维特点是有用理性,重仿照、缺乏创新,经营理念雷同化的倾向严峻,缺乏个性化色彩,导致游客消费方式出现快进快出的浅层旅行状态,回头率低。缺乏有序规划和龙头带动,导致经营治理的随意性和纷乱性,形不成规模经营和规模效应,使乡村旅行产品处于低质量、低收入的经营状态之中。 (二)定位模糊,进展方向不明确,产品开发粗放,经营者的认识不足。第一表现在乡村旅行提供的产品内容单一,缺乏特色,品位不高,大部分乡村旅行差不多成为“乡间麻将会所”的代名词。其次,乡村旅行进展走入了重设施建设、轻乡土文化环境营造的误区,片面地追求现代化,却忽视了一些原真性、自然性旅行资源的开发,使景区显现了大量“突兀”建

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之路

众所周知,在高速的城市化过程中,城市面积扩大、农村人口净流出、公共资源倾斜,不可避免的会导致农村空心化,并最终走向衰落。乡村旅游由于其能够直接将乡村资源转化为经济增长动力,起到美化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村产业能力的作用,而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将它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一剂良药。特别是今年7月底,国家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培育1000个左右特色小镇,乡村旅游将迎来更多机遇。 事实上,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安徽的西递宏村、江西的婺源、 成都的五朵金花、陕西的袁家村和马嵬驿、浙江的安吉……我们随口都能说出很 多知名的旅游乡村。也有很多城市人背着行囊走在了去往乡村的路上,他们或是 寻找一个古镇、山村租下一栋民居,按着自己的喜好进行改造,当起了民宿老板;或是承包数顷良田,种菜养鸡,当上了农场主;再有抱负的就是弄出了像裸心谷 这样的乡村休闲极品。但不能否认,中国的乡村旅游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产业 链条过短,产业体系不健全;旅游业态单一,规模化程度较低;旅游产品同质, 分工协作水平低;低价恶性竞争,服务质量不稳定…… 归结起来,最主要的还是乡村旅游产业化水平低,产业是乡村旅游得以持续 发展的动力,要想做大乡村旅游最关键的是打通一产、二产、三产的联系,形成 产业链。 一、做好一产:一地一品,发展高效精细农业 农业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产业基础,因为特色农业既是乡村旅游的景观营造, 也是休闲体验的内容,消费的对象。一村一品、一镇一韵,是现代农业走向规模化、精致化、社会化、差异化的重要形式之一。一个地区形成一种产业特色,一 个农户发展一种主导产品,有利于形成明确的专业分工,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依存,构建现代农业经济的整体框架,保持以农为本的本色。而建立单一农产品为 主的专业性农场,可以有效的提高农产品产量,形成农业和观光两用园,是乡村 旅游的主力军。 日本的精致农业闻名世界,发展注重“大而专”。一些地区的无土栽培和温室 大棚精细化堪比园艺盆景。而普通农户只种植1-2个品种,一般作为商品出售。专业性的农场则会同时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农业,如葡萄公园农场,可以将葡萄 园景观的观赏、采摘、制品,以及与葡萄有关的品评、写作、绘画、摄影、体验、竞赛与季节、庆典活动融为一体。 二、联动二产:打造IP,深化旅游商品开发

试论中国乡村旅游标准化发展历程及体系架构

试论中国乡村旅游标准化发展历程及体系架构 (旅游学刊第26卷2011年第2期,58~64页) 周建明1 ,蔡晓霞2 ,宋涛1 (1.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100101; 2.中国航空规划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北京,100120) [摘要]本文系统梳理我国乡村旅游标准化的定义、历程和特征。在对现状和发展趋势认知的基础之上,提出我国建设乡村旅游标准体系,是在我国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和乡村旅游标准化方兴未艾背景下的适时要求。并结合现有乡村旅游标准存在问题,提出我国乡村旅游标准体系构架的总体目标,构建包括基础标准、综合标准和技术标准的我国乡村旅游标准体系架构。 [关键词]乡村旅游;标准;体系构架 [中图分类号] F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研究背景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生态旅游观念的推动、国际旅游的示范和脱贫致富政策的促进下,中国,特别是一些都市区域的旅游市场开始导入乡村旅游模式,并很快形成超速发展的态势1 。截止到2007年,我国已建成的两万多个旅游景区(点),一半以上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全国拥有“农业旅游示范点”359家。根据农业部网站公布数据,2007年全国乡村旅游总收入超过498亿元,接待城乡居民达3.35亿人次,直接、间接就业达1600万人。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乡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旅游形式逐渐增多,游客兴趣的多样化发展态势都使得以往那种“住农家屋、吃农家饭”的传统乡村旅游形势逐渐衰落。乡村旅游逐渐从初级观光向高级休闲、从同质开发向差异发展、从个体经营向企业化操作、从分散布点向集群布局转变,乡村酒店、休闲农庄等现代乡村旅游业态不断出现。现代乡村旅游业态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内涵,以乡村环境和文化体验为特色,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成为乡村经济的新业态——现代乡村服务业,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多样化的新动力。 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历程中,以促进乡村旅游规范发展为目标,融合最新市场和管理趋势而制定的各种规范和标准,一次次成为推动乡村旅游向着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升级发展的新动力。 而目前,学术界对乡村旅游标准的研究和实践则较少。理论方面,周永博等学者研究了乡村旅游标准的基本构成,认为我国乡村旅游标准应当包含乡村旅游服务基础标准化、服务管理标准化、服务质量标准化、服务资质标准化等九部分的内容2。蔡碧凡在其硕士论文中从乡村环境、社会、经济、旅游支持4个方面构建了乡村旅游示范区评价标准3 。李艳娜等从旅游系统、农业和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3个方面来构建了乡村旅游示范区评价体系4 。王云才综合研究了国际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经验,提出了我国乡村旅游在替代产业、旅游基地、主题工作组、社区参与、合作组织和法规体系6个领域的政策经验借鉴5。实践方面,学者对乡村旅游现有标准和规范的实践工作也较少,乡村旅游标准化往往成为旅游主管部门的独角戏。 相比国内旅游标准规范的方兴未艾,国外在乡 村旅游法律法规建设方面已发展的较为成熟,西班牙、意大利、法国、爱尔兰、罗马尼亚、德国等国都制定了乡村旅游法或行业标准。例如在西班牙,每一个地区政府都有乡村旅游方

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征求意见稿)

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 (2009-2015年) (征求意见稿) 乡村旅游具有资源潜力大、覆盖面广、受益群体多、市场需求旺盛、综合带动性强等特点,对拉动社会消费、促进农民就地现代化、优化乡村经济社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提升文化传承与文明程度、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促进乡村旅游更好更快发展和转型升级,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贡献,进一步发挥乡村旅游对拉动消费、促进增长、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特殊功能,在当前应对金融危机的特殊背景下,特编制此发展纲要。 一、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实现产业联动和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对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满足游客旅游文化消费需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各类乡村风光,宣传文化和生活吸引,开展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和体验性旅游活动,对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和弘扬民族文化,丰富和优化我国旅游产品

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和市场结构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着力点。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可以实现城乡需求与供给的有效对接,实现城乡、区域的统筹协调发展,使广大农民立足自身实际,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特色化,增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农民不离土、不离乡,就地走向现代化,开创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径。 (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是破解当前经济发展难题,扩大内需和刺激消费的重要手段。乡村旅游既可以拉动广大的城镇居民旅游消费市场,也可以培育广大农民旅游消费的能力,形成巨大的农民旅游消费市场,通过城镇和乡村两大旅游消费市场的开拓,成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 (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是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业可以有效带动相关旅游服务要素发展,促进农副产品品种、品质结构的调整和农副产品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无公害发展,带动乡村旅店经营、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运输业、装修业、建筑业和文化产业等的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实现传统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四)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可以有效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可以有效利用农村人力资源,吸纳老弱妇等弱势群体就业,实现农民就

苏州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与对策分析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 标题:苏州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与对策分析 系别:工商管理系 专业:旅游管理 学号:0910304111 姓名:金晓萍 指导教师:孟英伟 2012年6月11日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诚信承诺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苏州市乡村旅 游的发展状况与对策分析)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本人独立完成的。尽 本人所知,除了毕业设计(论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毕 业设计(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作者签名:金晓萍 2012年06月 11 日 (学号):0910304111

摘要 近年来,乡村旅游作为一项新型的旅游产业,在不断地迅速发展,它打破了中国传统文化下自然经济和社会关系,满足旅游者不同层次的需求。但其作为旅游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何使其走向更规范,可持续的道路,将直接影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速度。本文以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为题,结合相关旅游产业的理论,以苏州市为例,对苏州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根据所研究的结果,提出了相关优化乡村旅游产业的策略,为苏州更好的发展乡村旅游做好铺垫。 关键词:苏州乡村旅游;发展状况;问题;对策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rural tourism as a new type of tourism industry is in developing rapidly. It has broke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social relations of competitive nature, and meet the needs of different levels. But a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ourism, how to make it to more standardized, sustainable way,will directly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direction and speed.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situ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topic,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relevant theory of tourism industry. To Suzhou city as an example, the Suzhou rural tourism existing problems in research and analysis, an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puts forward relevant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rural tourism industry, for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Suzhou rural tourism blackboard. Keywords: Suzhou rural tourism;Development status;Question;Countermeasures

贵州乡村旅游发展历程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贵州乡村旅游发展历程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学术 汇报笔记 主讲:王茂强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 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乡村秀丽的田园风光,与城市截然不同的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宁静祥和的生活氛围是城市旅游者参加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之一。也就是说,乡村性和地方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也是发展的重要资源。所以,依托优美的乡村自然环境、挖掘浓郁的地方特色(包括乡土文化和民族文化)、展现真实的乡村生活,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也是发展乡村旅游、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的基本要求。 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贵州旅游从无到有、从不发展到发展,逐步深人的体验性活动内容;逐步深人的学习型活动内容;接受环境教育、开展生态环境补偿方面的活动内容。旅游内容进一步得到充实和丰富。贵州蕴藏着丰富悠久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价值,且拥有秀丽的自然景色、特的环境特征和自然特征的乡村地区,是开展乡村旅游活动的理想之地。当前,中国政府大力倡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国上下正以饱满的热情,精准扶贫,久久为功。因此,加快贵州的新农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贵州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贵州由于自然环境的局限性,旅游发展相对滞后,因此,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改善贵州旅游条件对于促进经济改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乡村旅游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旅游市场发展业已成熟,旅游需求已经表现为多极化发展,乡村旅游动机同时包括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方面的因素, 其内容是“观光一休闲一专项”旅游的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风光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贵州省多山,高原山地和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92.5%,是我国惟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省,是一座山奇水秀的“绿色喀斯特王国”,分布在奇山秀水中的农村自然村寨中, 数民族村寨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些众多的民族村寨因地处偏远、山水相隔, 塞成就了保留,造就了丰厚的、原生态的多民族文化,成为贵州历史文化积淀最为厚重的地方之一。在这些民族村寨中,处于原生状态的文化遗产与原生状态的乡村自然环境往往相辅相成,对游客充满了神秘感和吸引力。在这些区域开展旅游活动,可以客提供高质量的、内容丰富的乡村旅游产品。根据贵州省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建设应着重一下几点: 第一,依托城市的城郊型农家乐产品系列。深人挖掘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保持其乡土气息的浓郁性和真实性,打造农家乐精品。 第二,依托大型景区的乡村观光与体验型系列产品。要依托成熟景区的知名度,精精心设计文化旅游内容,将文化旅游活动和环境旅游活动紧密结合。

云南乡村旅游现状分析与总结

(1)乡村旅游规模不断扩大。随着乡村旅游需求的日益升温,云南省乡村旅游迅速发展起来,全省已有昆明、楚雄、红河、临沧、大理、丽江、迪庆等l6州市1万多家农户开展了“农家乐”,绝大部分农户年收入超过万元,部分农户高达5至10万元。农家乐已成为云南新兴的旅游产品,得到了 国内外游客特别是省内城市居民的喜爱,乡村旅游已成为全省的旅游热点。 (2)乡村旅游产品特色鲜明。从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分析,全省形成五种典型的乡村旅游产品: 一是田野生态景观乡村,如罗平油菜花、元阳哈尼梯田、东川红土地、思茅茶山茶园等;二是人类学民族村寨,如泸枯湖摩梭人落水村、翁丁佤族原始村落、罗古箐普米大寨、基诺族山寨、千年白族诺邓村等;三是城郊休闲乡村,如官渡区福保文化村、西山区团结乡、红塔区大营街等;四是特色工艺乡村,如鹤庆新华银器村、孟定芒团造纸村等;五是历史文化名村,如 (3)乡村旅游发展形成多种模式。从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分析,全省已形成四种较为典型的发展 模式:一是资源导向型发展模式,如景区周边的石林五棵树彝族村、丽江纳西族黄山乡等;二是区位驱动型发展模式,如城市周边村庄、交通沿线村寨、口岸附近村寨等;三是产业带动型发展模式,如银器加工新华村、传统造纸芒团村等;四是企业再造型发展模式,如腾冲和顺乡、丽江束河镇、版纳橄榄坝等。 (4)乡村旅游兼融多种市场需求。云南省乡村旅游的最大特色就在于适合多种市场的需求,既 有满足于当地城市居民休闲的城郊农家乐式乡村旅游,又有满足于省外游客的田野生态景观乡村旅游,还有满足海外游客的人类学民族村寨,以及满足特殊兴趣爱好的特色工艺乡村旅游。这是六月乡村旅游区别国内其他省市(区)的一大亮点。 (5)乡村旅游形式不断丰富。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云南省已经形成多种形式的乡村旅 游,以近郊农家乐、农业生态园、乡村度假村、特色工艺村、人类学民族村、田野生态景观乡村点为代表,全省主要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已基本形成了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产业综合发展体系,从过去单一的观光游览和餐饮娱乐产品形式,向融观光度假、民俗文化、购物娱乐、绿色生态、文化科教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产品格局发展。 (6)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结合。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 和支持乡村旅游发展,通过乡村旅游规划、投入资金建设、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开发核心景区景点、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等,引导乡镇居民参与旅游接待服务,促进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西山区团结乡、玉龙县黄山乡、瑞丽市大等喊村、官渡区福保文化村等乡村旅游典型。 (7)形成社区参与利益共享机制。云南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已经建立起政 府、企业、村组和个人共同参与的规章制度和利益分配机制,本地居民通过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从而实现脱贫致富。多方参与开发和利益共享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与潜力 1、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1)乡村旅游产品还处在初级水平。目前云南省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上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变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分析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分析 日期:2006年5月16日点击:138 现代乡村旅游市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我国的乡村旅游一般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文化为灵魂,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 一、乡村旅游的相关概念 (一)乡村旅游的定义 西班牙旅游学术界将乡村旅游分为传统乡村旅游和现代乡村旅游。传统的乡村旅游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主要来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现。虽然传统的乡村旅游对当地会产生一些有价值的经济影响,并增加了城乡交流机会,但它与现代乡村旅游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传统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在假日进行;没有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没有给当地增加就业机会和改善当地的金融环境。实际上,传统的乡村旅游在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目前都广泛存在,在中国常常把这种传统的乡村旅游归类于探亲旅游。 现代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明显区别于回老家的传统旅游者。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具有现代人特色的旅游者迅速增加。现代旅游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手段。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乡村旅游还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中国学者一般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农民所拥有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以为游客服务为经营手段的农村家庭经营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农家乐”的概念。去年在贵州举行的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上,中国专家们形成了一个比较统一的意见,认为我国的乡村旅游至少应包含以下内容:一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文化为灵魂,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丰富性;二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三是乡村旅游的目标

乡村旅游服务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行政区域内的乡村旅游服务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但是,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T 15624.1-1995 服务标准化工作指南 GB/T 15971-1995 导游服务质量 DB37/T 1671-2010 山东省好客人家农家乐等级划分与评定 3 术语和定义 3.1 乡村旅游 3.2 乡村旅游服务人员

主要指在各类乡村旅游经营服务实体中,为乡村旅游游客提供服务的专职或兼职从业人员。 4 4.1 空气质量符合GB 3095要求。 4.2 声环境质量符合GB 3096要求。 4.3 地表水环境质量符合GB 3838要求。 4.4 生活饮用水质量符合GB 5749要求。 4.5 污水排放符合GB 8978要求。 4.6 固体废弃物处理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要求。 5 5.1 遵守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诚实守信,公平交易。 5.2 尊重游客的宗教信仰、民族风俗和个人习惯。 5.3 对游客热情、友好、礼貌、真诚,一视同仁。 5.4 自觉保护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地方特色民俗文化,倡导绿色消费。 6 6.1 职业道德要求 6.1.1 遵守社会公德,创建健康、文明、和谐的服务环境。 6.1.2 遵守员工守则、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 6.1.3 遵守职业道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强烈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6.2 制度要求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综述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综述 1、国内乡村旅游发展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乡村旅游随着国内旅游的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兴起,90年代中后期得到较快的发展。1995年以后,双休日的实行,广大城市居民有了闲暇时间,,走到乡村,寻找回归大自然的乐趣,乡村旅游在全国持续升温。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农村经济。1998年,国旅游局将旅游活动的主题定为“华夏城乡游”,全国兴起了乡村旅游热。1999年,国家旅游局将旅游主题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有力的推动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2006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了“中国乡村游”,号召到乡村去体验“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2007年推出了“中国城乡和谐游”,宣传魅力乡村,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而且我国是农业大国,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旅游在我国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乡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受益。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关于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也逐步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检索引擎,检索1992-2009年中文期刊数据库当中关键词包含“乡村旅游”的文献,相关文章共有3415篇。从2006年“中国乡村旅游年”开始,研究乡村旅游的文献急剧增多,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 从研究的内容上看,我国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乡村旅游的内涵与概念研究、乡村旅游的开发规划、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的影响等。 早期,许多学者主要关注乡村旅游的概念和乡村旅游的意义、影响进行了探讨。邵琪伟(2007)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26]。大多数学者们更倾向于从功能、产品表现形式等角度对乡村旅游进行界定。张文(2006)人将乡村旅游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总结为:增加收入与就业机会、带动周边经济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五大方面[27]。大多数学者也赞

中国乡村旅游的十大发展模式0204192342

中国乡村旅游的十大发展模式 一、乡村度假休闲型(农家乐型) 是指地处城镇周边的乡村,利用离城市近、交通便利的条件,以乡村生态景观、乡村文化和农民的生产生活为基础,以家庭为具体接待单位,开展旅游活动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的特点是:投资少、风险小、经营活、见效快。发展这种模式必须注意:一是要做好规划,防止产品简单重复;二是挖掘文化内涵,提升产品的品位;三是推行行业质量标准,规范服务;四是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素质。 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有: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花乡、重庆市南岸区石牛片区、浙江省安吉县报福镇、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团结镇、青海省循化县积石镇、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麦积镇后川村、河南省栾川县重渡沟村、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石河镇东沟村、湖南省湘潭县响水乡青竹村、天津市蓟县穿芳峪乡毛家峪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市铁厂沟天山村、陕西省汉阴县城关镇大兴村等。 二、依托景区发展型 是指把附近旅游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吸引周边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农民还可以为游客提供旅游商品和农副产品,从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周边农村发展的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必须具备的条件:一是必须临近重点景区;二是游客量较大;三是周围农民具备旅游意识和服务意识。发展这种模式应注意:要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一定的服务功能;培养农民的旅游意识和服务意识,加强对从业农民的组织和引导。 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有:湖北省秭归县周坪乡、北京市房山区十

渡镇、广东省信宜市旺将村、山东省五莲县靴石村、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迎水桥镇、福建省泰宁县水际村江西省宜春市明月山风景区温汤镇、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南强村、山西省壶关县桥上乡、浙江省余姚市大岚镇、西藏自治区定日县扎西宗乡、安徽省石台县大演乡、湖南省中方县中方镇荆坪村、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四家乡等。 三、旅游城镇建设型 是指在旅游资源丰富的乡镇,把旅游开发与城镇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建设旅游小城镇,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发展这种模式应该具备的条件:一是居住条件、基础设施具有一定基础;二是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旅游吸引力大。这种发展模式应注意:要对小城镇进行科学规划,确保规划实施不走样;立足于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要多渠道增加投入,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农民参与小城镇建设的积极性,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有:云南省腾冲县和顺镇、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云南省大理州喜州镇等。 四、原生态文化村寨型 是指利用当地原生态的村寨文化资源,包括当地居住环境、建筑、歌舞等独特性,以保护为主,因势利导开发旅游,促进乡村发展的模式。这种发展类型必须是当地村寨是原汁原味的,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这种发展模式要注意:一是做好整个村寨旅游发展规划;二是引入市场开发机制,促进旅游开发;三是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着重强调对当地原生态环境的保护。 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有:贵州省凯里市三棵树镇南花村、广东省

发展乡村旅游业经验做法

发展乡村旅游业经验做法 发展乡村旅游业经验做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外出旅游已经成为大家在忙碌的工作和学习之余的一项重要选择。乡村生态游已经成为城里人的偏好和时尚追求。然而,虽然广大的农村旅游资源丰富,市场开发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但基础设施薄弱已经成为了制约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必然将成为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扩大农村就业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下面结合我地实际和个人的一些想法与大家交流,希望对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一、深挖优势资源 (一)挖掘好自然优势资源 例如笔者所在的**乡地处云贵高原南麓中段,平均海拔1000米,四季风光分明。每年的三月中旬至四月中旬,漫山遍野的桐花由低海拔向高海拔逐渐绽放,到了三月底花期的旺盛时节,震撼场面绝不亚于日本樱花绽放的场景。夏天到了,特别是到了夏季傍晚,天气凉爽,气候宜人。进入深秋,位于**村大、小**及**村**路口的大片红枫不甘寂寞地竞相露面,似乎要把人带到梦幻般的童话世界中。到了冬天,山上的草木银装素裹,白皑皑的雪成了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正所谓“春赏桐花,夏避暑,秋看红枫,冬观雪”。 除了十万亩桐花,还有**连片的梯田,春雨漫在田里,远远望去,

好像一幅油画,秋天到了,稻穗飘荡在田野里,好像地上撒满了金子。纳彩河天上人间景观、高原日出日落以及夏秋千山雾海让人仿佛处于仙境之中。 (二)发挥好地域资源优势 **乡处于两省三县(市、区)交界处,西面与**省**县**镇和**乡、西北面与**镇隔河相望,东北面与**县**镇和**乡、东面与**镇接囊。该乡处于**省**县连接**至**旅游黄金分割线上,旅游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 (三)传承保护好文化资源 一是要充分激发基层文化工作者的文化挖掘和宣传热情。在当地党委政府合理的政策引导下,基层文广站负责同志和其他文化爱好者涌现出了极大的文化挖掘热情,经常深入村屯走访,收集整理当地的文化资料,为当地文化保护作出了不小贡献。目前该乡已经完成了**桐花节、****的商标注册工作。推动了****服饰和婚俗的非物质文化申报保护工作。接下来就是要成立**刺绣专业合作社,推动刺绣产业发展壮大。同时要推动**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活动,抓好文化传承工作。 **乡民风民俗淳朴,群众热情好客,目前**文化传承良好。**文化中保存和传承最为完好的当数**服饰和婚俗文化。 **服饰是用纱线纺成的土布经过用一种叫“蓝靛”的天然颜料染色后形成的蓝衣土布,因为当地壮家男女老少皆喜欢穿上自制的服装,以蓝为美,俗称**。**服饰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其手工刺绣。一幅完整的刺绣作品通常要通过绘画、剪纸、镶纸、布线、刺绣等程序

乡村旅游模式研究及现状分析

乡村旅游模式研究及现状分析 背景 乡村旅游的出现,是中国居民旅游消费进入个性化的标志。从以前的知名景点旅游,名胜古迹旅游到城镇旅游、乡村旅游的火爆,反映出中国人旅游消费进入个性化、品质化的时代。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帮助农民脱贫、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乡一体化。大力提升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旅游升级发展,是形势所在,是时代所趋。 自从中国实行了5+2的工作休息制度后,城镇居民的短期短途旅游消费发展非常迅速,这就直接导致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以下一些数据能够说明现在乡村旅游的规模和前景: 我国城镇居民周末休闲节假期出游,70%以上选择周边乡村旅游点; 2014年,全国有“农家乐”超190万家,乡村旅游特色村10万个,接待游客12亿人次,约占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1/3 预计2020年全国形成15万个乡村旅游特色村,300万家农家乐,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20亿人次,受益农民5000万。 可以说,在未来的中国居民境内游市场上最有发展空间的细分市场就是乡村游,这个市场的开发现在也只是开始,远远没有达到成熟的阶段。 模式分析 乡村旅游的模式是建立在整合乡村自然资源、富余劳动力、基础设施开发的基础上,通过政府或企业的组织协调,经过专业开发设计和建设,形成的以乡村特色

为核心的旅游业态。 中国的乡村旅游从最初的瓜果采摘、远足垂钓等简单的模式,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固定模式的几种特色模式:现代农业型、乡村休闲度假型、乡村生活体验型。这几种模式在国内比较普及,也比较受城镇旅游者的欢迎。 乡村游的本质是以农村土地和合理流转和整合为基础,以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服务为载体,以政府化或者公司化运营的核心推动力的农村生产模式的创新。 从乡村农户和政府管理部门的角度,看乡村旅游的资源整合模式:

《北京市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

《北京市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 为加速推进乡村旅游从初级观光向高级休闲、从同质开发向差异发展、从单体经营向集群布局的转变,北京市旅游局在对全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实践深入调研基础上,总结推出了八种全新乡村旅游业态,分别是:乡村酒店、国际驿站、采摘篱园、生态渔村、休闲农庄、山水人家、养生山吧、民族风苑,并制定了《北京市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该标准将于2009年11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此标准的推出在全国尚属首创。 据介绍,为规范新业态的发展,由北京市旅游局委托专业机构制定了《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系列标准,该系列标准是立足于北京乡村旅游的实际管理和服务水平而设 置的科学、合理的管理和技术要求,为“一区一色、一沟一品”乡村旅游发展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推进依据,也极大地便利了乡村旅游的后期管理。 《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系列标准由9个部分组成,分别为《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第1部分:通则(DB11T 652.1-2009)》、《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第2部分:国际驿站(DB11T 652.2-2009)》、《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第3部分:采摘篱园(DB11T 652.3-2009)》、

《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第4部分:乡村酒店(DB11T 652.4-2009)》、《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第5部分: 养生山吧(DB11T 652.5-2009)》、《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第6部分:休闲农庄(DB11T 652.6-2009)》、《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第7部分:生态渔村(DB11T 652.7-2009)》、《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第8部分: 山水人家(DB11T 652.8-2009)》、《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第9部分:民族风苑(DB11T 652.9-2009)》。 目前,上述标准已正式颁布实施,并在相关区县进行试点,各部门的宣传推进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北京市将在上述标准的指导下,坚持特色化的发展思路,逐步完成“一区(县)一色”、“一沟(村)一品”、“新业态聚集区”的创建,不断提 升乡村旅游标准化管理与服务水平,推动乡村旅游产业不断升级,最终促进新农村建设及城乡和谐发展。 据了解,在北京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北京市副市长丁向阳指出,未来北京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全面树立大旅游观,积极调整旅游产业结构,转变旅游发展方式,以投资、消费双轮驱动,打造城市、郊区两个市场,坚持“一区(县)一色”、“一沟(村)一品”的特色发展道路,积极培育具有首都特色的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大力推动首都旅游产业优化升级,努力把旅游产业培育发展成为首都经济的支柱产业,

发展乡村旅游业经验做法

发展乡村旅游业经验做法 外出旅游已经成为大家在忙碌的工作和学习之余的一项重要选择。 乡村生态游已经成为城里人的偏好和时尚追求。 然而,虽然广大的农村旅游资源丰富,市场开发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但基础设施薄弱已经成为了制约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必然将成为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扩大农村就业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下面结合我地实际和个人的一些想法与大家交流,希望对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一、深挖优势资源(一)挖掘好自然优势资源例如笔者所在的**乡地处云贵高原南麓中段,平均海拔1000米,四季风光分明。 每年的三月中旬至四月中旬,漫山遍野的桐花由低海拔向高海拔逐渐绽放,到了三月底花期的旺盛时节,震撼场面绝不亚于日本樱花绽放的场景。 夏天到了,特别是到了夏季傍晚,天气凉爽,气候宜人。 进入深秋,位于**村大、小**及**村**路口的大片红枫不甘寂寞地竞相露面,似乎要把人带到梦幻般的童话世界中。 到了冬天,山上的草木银装素裹,白皑皑的雪成了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 正所谓“春赏桐花,夏避暑,秋看红枫,冬观雪”。 除了十万亩桐花,还有**连片的梯田,春雨漫在田里,远远望去,

好像一幅油画,秋天到了,稻穗飘荡在田野里,好像地上撒满了金子。 纳彩河天上人间景观、高原日出日落以及夏秋千山雾海让人仿佛处于仙境之中。 (二)发挥好地域资源优势**乡处于两省三县(市、区)交界处,西面与**省**县**镇和**乡、西北面与**镇隔河相望,东北面与**县**镇和**乡、东面与**镇接囊。 该乡处于**省**县连接**至**旅游黄金分割线上,旅游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 (三)传承保护好文化资源一是要充分激发基层文化工作者的文化挖掘和宣传热情。 在当地党委政府合理的政策引导下,基层文广站负责同志和其他文化爱好者涌现出了极大的文化挖掘热情,经常深入村屯走访,收集整理当地的文化资料,为当地文化保护作出了不小贡献。 目前该乡已经完成了**桐花节、****的商标注册工作。 推动了****服饰和婚俗的非物质文化申报保护工作。 接下来就是要成立**刺绣专业合作社,推动刺绣产业发展壮大。 同时要推动**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活动,抓好文化传承工作。 **乡民风民俗淳朴,群众热情好客,目前**文化传承良好。 **文化中保存和传承最为完好的当数**服饰和婚俗文化。 **服饰是用纱线纺成的土布经过用一种叫“蓝靛”的天然颜料染色后形成的蓝衣土布,因为当地壮家男女老少皆喜欢穿上自制的服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