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公共事业管理2

公共事业管理2

公共事业管理2
公共事业管理2

T1.简述公共责任、公共事业组织的公共责任。

答:一、公共责任

1、公共责任:公共管理主体,包括公共管理组织及其公职人员,由于所具有的公权地位和公职身份,在行使公共权力、维护公民权利、增进公共利益的过程中对授权者、法律法规、公众和社会期待等应承担的各种责任。

公共责任既包括积极责任,也包括消极责任:

公共管理主体不但要积极的回应社会公众的需求,制定各种公共政策,公正有效的实现公众需求、维护公民权利、增进公共利益;

而且还要在自己未能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公众需求,未能保护公民权利和实现公共利益甚至侵犯公民权利、破坏公共利益时,要接受相应的监督、纠正、惩罚、谴责等否定性后果。

2、内涵:即公共组织及其成员履行职能与职务所承担的职责与义务。

主观责任:公共组织成员对公共目标、公共使命的良知、认同与忠诚。主观责任与那些我们自己认为应当为之负责的事物相关。与客观责任根源于法律、组织机构、社会对公共管理者的角色期待不同,是根植于我们自己对忠诚、良知、认同的信仰。

客观责任:公共事业组织对工作任务和管理对象所应尽的义务和职责,表现为承担不当行为的消极后果。客观责任与从外部强加的可能事物有关;具体形式有两个方面,包括对某人或者某集体负责,也包括对某一任务、下属员工人事管理和实现某一目标负责,置于组织和政治背景中考察时,则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对组织的上级和下属负责;对民选官员负责;对公民负责。

3、构成要素:承担公共责任的行为主体;公共责任的内容;公共责任的客体。公共责任有三层意思:在行为实施之前,公共责任是一种职责,负责任意味着具有高度的职责感和义务感——行为主体在行使权力之前就明确形成权力所追求的公共目标;在行为实施的过程中,公共责任表现为主动述职或自觉接受监督,受外界评判机构的控制并向其汇报、解释、说明原因、反映情况、承担义务和提供账目;在行为实施之后,公共责任是一种评判并对不当行为承担责任——撤销或纠正错误的行为和决策,惩罚造成失误的决策者和错误行为的执行者,并对所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

4、根据责任的具体表现形式,公共责任的体系具体构成:

(1)政治责任:政治责任的本质就在于体现民意和公共利益、公共管理的回应性以及就公共管理活动的效果对公众负责。

(2)法律责任:公共管理主体必须具有法治精神,遵守法律规定,履行规定职责,并承担因违法所引起的法律后果

(3)管理(行政)责任:公共管理主体日常管理活动中,根据层级关系中的职位职务的要求,切实履行自身的职责,对管理的具体目标和任务负责。

(4)道德(伦理)责任:公共管理主体的行为必须适合公众和社会期待的道德标准和规范,否则要受到相应的谴责和惩罚。符合社会公德要求,符合公共管理职业道德要求

四者是从不同的维度来看,实际存在交叉,而且地位和重要性也不尽相同。

5、公共责任的重要价值

(1)民主政治的价值要求——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

(2)政府治理和政党执政的要求——追求合法性的建立。

(3)公共管理内在价值的要求——4E的实现(Economy ,Efficiency,Effectiveness,Equality or Ethics)。

6、监督机制:公共责任监督机制是依法建立的公共责任监督体系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运转方式。从行政责任监督的角度看,监督机制由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构成。

外部监督:立法监督、司法监督、政党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

内部监督:工作检查、绩效考核、审计、审核、受理申诉与控告等。

二、公共事业组织的公共责任

1、公共事业组织的公共责任是指公共事业组织在解决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因其实施公共事业管理行为引起的对社会公共利益所负有的责任。

公共事业组织承担的公共责任分为积极、消极两个层次:

消极的公共责任表现为:不做坏事。“避免违规,避免不当行为和账目的完善管理”。

积极的公共责任表现为:努力做好事。“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实现所追求的目标”。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政府应当是“责任政府”,而且公共事业管理组织也应该是“责任机构”,这就要求公共事业管理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公共权力时,承担相应的责任。从一般意义上理解(即责任的后果构成),公共事业管理人员可能要承担的责任有政治责任、法律责任(包括对公共事业管理人员或当事人的各种刑事责任、国家赔偿责任、各种补救责任)、道德责任、行政责任(包括惩罚性责任和补救性责任)。

公共事业组织公共责任机制的目标具体包括:

(1)保障服务的提供。

(2)保护捐助者的利益。

(3)保护服务对象的利益。

(4)保护公共事业组织工作人员的利益。

(5)政府提供资助时保证“资金的价值”。

(6)维持公平竞争环境,保护与公共事业组织竞争的私营机构的利益。

3、公共事业组织的责任监督机制主要由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行业监督等外部监督和组织机构内部之间的纵向横向监督构成。

4、责任追究方式有:行政检查、司法诉讼、舆论批评、民间协商、内部处理等。

5、各类公共事业组织的公共责任监督机制的主线是责任的追究和承担方式。

T2.论述发达国家公共事业监督机制的基本框架。

答:监督机制:以国家监督为主(行政监督结合司法监督),辅之以社会监督

和内部监督。

一、监督主体

即对公共事业组织实施监督和管理的机构。国际上存在主体多元化(以美国为代表)和专门机构(一英国为代表)两种模式。

多元化模式:美国,税务和司法部门负有监督慈善机构的主要责任。

专门机构模式:英国,慈善委员会,其职能如下:制定规则;司法或准司法权力;行政管理和监督。

二、监督规则

是发达国家政府管理和监督公益机构的主要手段。主要规制有:注册登记制度;财政优惠;财务规制;投资规制;“不公平竞争”规制。

1、注册登记制度

注册好处:免税优惠、法律保护、由官方认可而获得声望。

注册条件(英国):独立身份和自主运作;由董事会实施管理和控制;董事会成员不得从机构索取报酬。

原则:受益者为所有公众或大多数人(救灾扶贫活动例外);从事明显政治活动的机构除外。

2、财政优惠

财政优惠是政府扶持慈善机构发展的主要措施,一方面,获得财政优惠必须具备一定条件,同时也就赋予了相应的义务;另一方面是,持续性审核和取消优惠的处罚具有震慑作用,胡萝卜可以转化为大棒。

英国免税优惠:豁免直接税(如所得税、公司税、资本收益税),地方税税额自动减免80%。间接税如增值税的减免仅限于少数小的机构。捐款者法人也可获得不同形式的免税。

美国免税优惠:享受优惠的组织范围广泛;具有免税地位机构的所有收入都享受免税优惠;捐款者享受的免税优惠大于其他国家。

3、财务规制

盈余分配约束:即机构盈利和剩余不能在领导层和管理层分配,这是机构获得慈善地位的前提条件。美国,捐助者不能从基金会的资产中获取收益。

支出比例规定:加拿大,年度财务剩余不得超过总额的10%,慈善机构的支出额必须达到90%以上,且必须是慈善项目支出,即鼓励慈善事业的投入及发展。

行政开支比重规制:即用于维持机构运营的费用,包括雇员工资、设备、差旅费等。公共事业组织的开支分为两类:即项目开支和行政开支。

4、投资规制

政府对公共事业组织的投资活动的约束和限制即为投资规制。

第一,投资与贸易的区分。以获取利润为主要目标的商品购置和转卖是贸易非投资行为,除非直接用于服务于慈善机构的目标,贸易行为为法律所禁止,其利润不得享受免税优惠。

第二,董事会负责制。慈善机构董事会对投资活动负有全面责任,投资应有健全的投资政策。这一政策应满足两方面的需求:投资能获得充分利益,满足机构正常运营并兼顾未来需要;投入的资本能够保值,可能的情况下争取增值。董事会成员用慈善资金进行投机活动并造成巨大损失的,个人会被要求承担补偿的责任。

第三,专业咨询与投资经理制。不论投资额大小,所有慈善机构在投资实施前都要征询适当和公正的投资建议。建议必须以文字形式提出,提供咨询者必须

具备相应的资格和投资方面的经验。

第四,投资的基本原则。投资应遵循安全和道德投资两个基本原则。道德投资原则意味着,投资项目和投资机构的选择应着眼于慈善机构的利益而不是董事的利益。安全原则要求慈善机构成为经济资源的消极持有者而非财富的积极创造者。

第五,投资类型的限制。投资类型限制的出发点是安全。其主要方式是此类投资获得慈善委员会的批准或许可。投资类型限制涉及几个方面:一是商品买卖和昂贵艺术品购置。商品买卖属于贸易而非投资行为。二是投资行为和期货交易。三是房地产投资。

5、“不公平竞争”的规制

由于公共事业组织享受免税特权,它所从事的商业和投资活动,如果规模太大就会导致不公平竞争的问题,因此,约束不公平竞争和限制商业经营活动就成为公益机构规制的一项重要内容。

美国1950年税法规定:不相关活动不能享受免税优惠。

三、发展趋势

扶持公共事业组织的发展成为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表现为:政府对公共事业组织管理的强化;多元监督体系的完善和强化;公共事业组织自律机制的强化;公共责任层次由低向高的重点转移。

1、政府对公共事业组织管理的强化

规制范围扩大;

规制的具体化和细密化;

加强管制机构的权力;

完善监督控制的程序。

2、多元监督体系的完善和强化

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力量,包括舆论监督机制和市场监督机制。

舆论监督:大众传媒的普及和影响力的增强;舆论监督力量向社会各个角落的广泛渗透。

市场监督:第三部门各机构之间对有限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捐款者效益意识增强,倾向于将资源捐给管理良好且活动效益明显的组织。

客户监督:“客户”即公益机构的服务对象。在公益服务的新模式中,服务对象从单纯的受惠者转为服务的协作生产者。完善客户需求的评估机制,服务提供方式设计中的客户参与,以及客户满意成为组织追求的最终目标等,都意味着客户监督机制的强化。

3、公共事业组织自律机制的强化

行业监督约束机制:强调职业责任、引入行业认可制度、行业巡视制度等;

组织内部监督机制:强化财务管理制度、核算制度、成本效益分析,推进工作透明化、程序化。

4、公共责任层次由低向高的重点转移

低层次公共责任:强调服从和遵守规则,重点是财务责任和过程责任,主要目标在于避免违规行为和避免丑闻。

高层次公共责任:强调结果为本和创新意识,追求项目的实际效益。

T3.分析我国公共事业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答:一、我国公共事业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腐败对公益机构的侵蚀

(1)违规从事营利性商业活动。

(2)财务管理混乱带来的违规与腐败。公益机构违规筹款;挪用公益基金及捐赠物资从事不符合其宗旨的活动和事业;侵占或贪污捐款物资;逃税漏税、逃汇骗汇;日常管理中的财务浪费。

(3)公共事业组织的官僚化倾向(论资排辈、官本位)。

2、“道德滑坡”——公共事业组织所面临的道德危机

危害:

第一,公共事业组织的发展固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但人们的慈善意识同样非常重要。社会道德水准的下降会损伤人们的善心、同情心和爱心,从而使得社会成员对公益事业失去信心和兴趣,影响公共事业组织资金的来源和业务的拓展。

第二,社会道德滑坡波及公共事业组织的志愿人员和专职人员,影响公共事业组织公共责任的实现。在良好的道德环境下,公共事业组织的工作人员会将社会公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相反,在道德滑坡环境下,更多的人会为个人利益不惜牺牲社会公益,最后的结果是公共责任的沦落。

3、薄弱的社会监督

(1)观念的缺失,公众监督意识缺失。

(2)新闻舆论监督的无力。

(3)民间监督和评估组织的缺失。

4、“组织缺位”——监督主体多元化与激励不足

(1)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各监督主体实施监督的程序和手段,现有法规缺乏可操作性的界定。

社会团体的监督主体:民政部门、业务主管单位、财政部门、审计机关。

(2)民政部门职能的多样化和社团管理力量的不足使其无力应付众多社团的监督和管理。人民银行和国家审计部门无暇顾及对公益机构的监督。

最后,监督主体责任意识的缺乏是造成“组织缺位”的深层次原因。在长期政府控权和权力至上传统的影响下,政府部门和政府官员往往重权力而轻责任。有迹象表明,公共事业组织的政府监督主体往往视为一种权力而非职责和义务。义务感和责任意识的缺乏导致监督的消极性、被动性和动力不足;而权力感的过剩加上制度安排的缺失和不合理又产生了政府干预的随意性和非理性。

5、“角色冲突”——监督主体的身份障碍

公共事业组织的二重性:官方性与民间性并存。中华慈善总会与民政部的关系、中国青少年基金会与团中央的关系。这种关系得到法律认可,造成特定时期内公共事业组织官方性与民间性并存的二重性组织特征。

6、“双重俘虏”——监督疲软的必然结果

“俘获论”:即某些机构或集团可以利用和凭借自己在信息、知识、财富等方面的优势,对另一些机构或集团的政策或行为形成支配,从而使对方只作出符合自己心意的举动。

主管部门对社会团体的俘虏主要表现在主管部门将社会团体当作为其巩固和扩大既得利益的工具。表现在:

(1)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兼任社会团体领导职务(逐利行为)。

(2)社会团体成为安置闲散人员的分流渠道。

(3)社会团体活动空间的大小取决于主管部门的开明程度。

社团对主管部门的“俘获”:资源依赖,为社团拨付资金,监督疲软。

7、市场约束软化——限制竞争的副产品

表现一,即分级登记、分级管理限制了地域上的竞争。

表现二,在同一行政区域内部不允许设置相同或相似的社团。

8、官僚化倾向

公共事业组织形成时就借用了官僚化的体制。

二、我国公共事业监督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的对策

1、完善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的组织立法。

2、减少公共事业组织登记限制,简化登记程序。

重登记、轻管理;重管理、轻登记。

3、加强公共事业组织的日常监督。

确立公共事业组织章程的最低要求;

增强年检的可操作性;

加强公共事业组织的财务监督;

对公共事业组织财政优惠的制度化。

4、明确界定政府监督主体,加强监督力度。

监督重点:公共事业组织是否违规,不应涉及其日常运作的管理。

5、营造竞争透明化,促使公共事业组织运作透明化。

6、建立公共事业组织行业监管,完善自律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并由专业化评估机构进行评估。

7、建立非营利部门公共事业组织的评估体系。

8、加强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

T4.比较中外公共事业管理法律制度的异同。

答:法律制度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强力保证其实施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

它包括法令、条例、规则、规定、决议、决定、命令等具体形式。

公共事业管理法律制度主要是调控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各种关系和行为的主要工具,在公共事业管理中起着十分重要作用。

1、中国公共事业管理法律制度

我国最早的公共事业组织管理法律制度要数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其对结社自由做了有关规定。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法律制度相对完善起来,公共事业组织立法具有五个特点,分别是:归口登记和双重管理体制;分级管理体制;限制竞争原则;年度检查制度;财务监督,第一,非营利性的约束。第二,受赠财产支出比例约束。第三,财务公开制度;对公共事业组织的财政优惠。从立法的完善角度而言,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立法还存在很多“缺失”,但相应的也在逐步的完善其法律制度。

2、外国公共事业管理法律制度

外国公共事业组织的成立,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登记要求,在登记条件中,每个国家对注册资金的要求,活动范围的限制,个人额外经济收益的限制,登记时限的限制也各有不同。在资金构成中,外国公共事业管理法律制度中有MAE 法,每个国家都有严格的法律诠释并且对资金有不同的限制。外国公共事业组织的责任制度与报告要求包括忠实义务与公开性和透明性。在外国公共事业组织中“解散”在各国的法律制度中也都有不同的叫法。总之,外国的公共事业组织起

步早,其相对应的管理法律制度也相对完善。

一、中外公共事业管理法律制度的异:

1、由于新中国成立以后才设置了兼管公共事业管理组织登记工作的机构,所以中国公共事业管理法律制度起步晚。

2、国内公共事业管理法律制度比较松散,素有“两政府”之称。

3、发达国家公共事业组织发育健全,经费充足,相较我国缺乏政府扶持,经费少,成本高,人才流失等情况,公共事业管理法律制度对于公共事业组织管理缺乏强力有的管理,没有通过立法来保证其正常运作。

4、公共事业管理法律制度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实施。

5、国内公共事业管理法律制度不完善,存在许多的缺失。如公共事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等等,由于国内公共事业组织认定成为具有公益性质,从事特定公共服务或政策鼓励的社会活动,由于这一特殊性,国内公共事业管理法律制度对于公共事业组织有一定程度上的优惠,在国外没有这种优惠。

6、我国公共事业管理法律制度由于起步晚,可以借鉴外国的经验,发展完善较快。

7、公共事业管理法律制度法律体系衔接不好,法律规范不配套。

二、中外公共事业管理法律制度的同:

1、均由国家进行立法,修正,推行,实施。

2、通过立法不断完善公共事业管理法律制度。

3、公共事业管理法律制度比较适合时代,适合所在国家的现状。

4、公共事业管理法律制度对于公共事业组织在税收上给与一定的优惠。

5、公共事业管理法律制度存在一定的缺失。

6、公共事业管理法律制度中有些条例操作性不强。

7、有些法律条例过于死板难以变通。

公共事业管理

1、如何理解公共事业管理中的一般管理过程与战略管理过程的区别与联系。 公共事业的一般管理,相对于战略管理,是由中低层管理机构根据相关的公共政策和战略所实施的日常性管理过程。这一过程的展开和实施与从物的角度对公共事业管理对象进行的划分密切相关。 战略管理,从管理过程的角度看,它是一个以战略计划的制定为起点,包括了计划的执行、追踪与控制等环节的完整的管理过程。而从决策的角度看,它可以被视为一种战略决策的制定及其执行,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对组织未来发展产生冲击的内、外环境进行分析的活动、将整体组织与对其发性冲击的议题进行分析的活动,关注组织目标以及发展方向的战略选择、促进战略的有效执行。所以,所谓战略管理,是管理者有意识的政策选择、发展能力、解释环境,以集中组织的努力,达成目标的行为,或者说,战略管理是制定、实施和评价组织能够达到目标的艺术或技术,战略管理具有如下的特征:第一、战略管理具有强烈的未来导向性。 第二、战略管理具有长期性、全局性和根本性。 第三、战略管理外向性,是外部环境的管理。 第四、战略管理是一个由外向内的实施过程。 第五、战略管理是理性分析与直觉的结合。 2、什么是公共事业管理问题,作为公共事业管理对象的社会问题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一定时期内产生的社会问题,只有在属于公共事业管理职责范围内、与其公共目的相符合的情况下,而且在当时情况下公共部门有资源和能力能够予以解决的,才能进入公共事业产品政策的讨论范围,最终通过计划的制定成为公共事业管理的对象。这类问题就是所谓的公共事业管理问题。 基本条件: 第一、它首先必须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态,即作为公共事业管理对象的社会问题应当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第二、它必须是公共事业管理决策者所察觉的、所认知的。 第三、它必须具有公共性。即这一社会问题应是绝大多数人所普遍关注的问题,涉及到绝大多数人利益的问题 . 第四、它是一种有必要在当前加以解决的公共性问题。 3、公共事业管理问题有什么特点? 从一定的社会问题作为公共事业管理对象的前提条件来看,成为公共事业管理对象的社会问题具有下述特点: A、公共性。这是最为基本的特点。这一公共性主要表现为它涉及社会公众的基本利益,或者说它与一定范围内所有人的利益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B、可变性。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由于社会是发展变化的,同一个具有公共性的社会问题,此时可能是公共事业管理的对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观条件的变化,则可能就不能进入公共事业管理的

公共事业管理论文选题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题库 1. 当代美国科技创新政策的个案分析 2. 论当代美国科技创新政策的公共导向 3. 全球化语境中的公共物品概念解释 4. 公共物品中的技术构成分析 5. 论电子政务发展中的技术理念 6. 城市环境管理政策的实证研究 7. 电子政务规划设计的实证分析 8. 基层电子政务发展的过程研究 9. 城市景观环境和谐发展的政策研究 10. 当代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研究 11. 中国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的特色问题研究12.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理论贡献 13.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困境分析 14. 政治理念与行政体制改革 15. 行政伦理的反腐功能析要 16. 再造理论与城市社区再造的基本构想 17. 构建现代农村社区商业网络的思考 18. 从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探究和谐社区的创建 19. 社区组织角色、职能定位与和谐社区建设 20. 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社区群众文化建设 21.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政府管理模式及其转型 22.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新探 23. 和谐社区建设中的居民自治问题初探 24. 社区业主委员会的发展与城市社区自治 25. 论社区自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角色归类及自治功能 26. 社区财务模式的设计及其选择研究 27. 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模式的构建路径研究 28. 公共事业规制与竞争制度模式 29. 浅谈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体制改革 30. 浅析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不足及其改进建议 31. 公共管理学视野下的大众文化活动组织管理 32. 公共管理学视野下的现代社会分层 33. 行业型网络传媒及其经营管理 34. 中小城市文化事业机构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互动发展 35. 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途径研究 36. 公用事业单位应对危机事件的管理策略研究 37. 人本管理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38. 当前我国社区治安管理问题探讨 39. 互联网在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40. 当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探讨

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现状及设计研究__毕业设计正稿

毕业论文

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学生:Mary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班级:141219061 指导教师:王** 二○一六年五月

目录 摘要 (Ⅰ) A b e t r a c t (Ⅱ) 引言 (1) 第一章公共事业相关概述 (2) 一、什么是公共事业 (2) 二、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史 (2) 第二章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现状 (4) 一、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发展的概况 (4) 二、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发展存在的问题 (5) (一)忽略市场的调控作用 (5) (二)改革目标不明确 (6) (三)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6) (四)缺乏规范性管理力度 (6) 第三章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建议 (8) 一、更新管理观念 (8) 二、公共事业管理的市场化发展 (8) 三、加快管理手段的改革 (9) 四、规范公共事业管理职能 (9) 五、重视高素质管理人才的培养 (10) 第四章公共事业管理研究的展望 (11) 一、结构转型中的政府职能 (11)

二、社会治理创新的努力方向 (12) 三、“一带一路”战略的政策支持研究 (13) 四、区域一体化战略中的政府引导 (15) 参考文献 (18)

摘要 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深入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对公共事业管理提出了更高期许,对传统公共事业管理提出挑战。公共事业管理是我国社会改革与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是为了维护公众的基本生活质量和增进社会共同利益,凭借公共权力,采取一定方式对公共事务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公共事业是以政府社会事务管理为基本内容,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和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为。公共事业管理的研究是社会管理机制改革与发展、公共事业的兴起与发展和专业设置与人才小区多样化的需求。由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进行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身的复杂性,公共事业管理在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必须要在新的背景下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发展;现状

公共事业管理就业前景分析

公共事业管理就业前景分析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公共事业管理就业前景分析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新专业,其社会需求十分强烈,而且需求量极大,这是我国继经济体制改革、政府体制改革后事业组织管理体制的改革形势所决定的。要建立政事分开、管理自主科学、面向社会、独立的社会主义事业单位,没有众多的高层次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是不行的。另外本专业学生还可以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进入政府系统,参加MPA考试进行进一步深造。因此,无论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总需求,还是从毕业生就业和进一步深造来看,其专业发展前景都十分看好。 一、就业优势: 1、实用性社会科学热门专业: 高等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通常概括为: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具体的现代管理技术与现代管理方法,并具有相关理论的应用能力和相关技术的操作能力。所以,公共事业管理是一门注重实用性的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会更容易适应社会的就业形势。 2、知识面宽、基础扎实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涵盖了体育管理、卫生财会、医药贸易、市政管理、医药经营管理、医院管理、影片制作管理、公共政策与人口、图书与情报、应急管理等30多个专业方向。因此要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很多,是一个复合型的人才。掌握着多种能力是一种优势,特别是在就业压力如此大的环境下尤显优势。 3、专业方向多样化 在“科、教、文、卫、体”五个大的专业方向上又分化成若干小的专业方向。如环境管理方面有环境经济与管理、海洋环境经济与管理等多个专业。可以说,就业方向是非常广泛的,这是一种我们来说是有种优势,因为多一个专业方向就多一个选择,也就多一个机会。 5、政府公共事业管理改革的需 要。迫于国家发展的需要,许多由政府经营的公共事业项目开始了私营化改革,社会资本开始注入这些准公共组织的出现急需大量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公共事务,公共事务的复杂性要求高素质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来应对。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政府部门需要各层次的公共管理人才,国外政府部门的管理人员多由公共管理人员担任.现代教育制度下高校培养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正好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弥补了传统政府公共管理人员知识储备的不足。加入WTO后,无论是政府或是非政府组织都需要高素质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 二、就业劣势: 1、国内对专业的认识不足。 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中国初步建立,第一届毕业生刚刚走入社会,社会普遍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缺乏足够的认识。很多人不知道公共事业管理是干什么的,许多企业不知道高校有没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因此,企业在招聘人才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介绍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介绍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介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培养公务员与管理干部及研究公共政策和公共事务管理的专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政府和其他公共管理部门的职能及管理手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要是为国家培养现代公共管理人才,加强公共政策与管理的深入研究,以促进国家的改革与发展。 本专业具有研究性、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研究性表现在必须对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加强中国社会与国际社会历史与现状的比较研究,并对当前国内公共管理的热点、重点问题与对策加以研究;实用性则表现为学生必须具有善于学习和勇于创新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环境变化和创业竞争的能力、与他人协作和国际交往的能力;综合性即以政治学和经济学为主,以法学、社会学、管理学以及工程科学等学科为辅,培养学生参与决策和管理的综合素质。 该专业学制四年,学生修业期满,达到国家学位条例规定条件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公共事业管理学是研究公共事业管理活动、制度、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学科。它主要反映政府管理公共事业的活动,并通过对这些活动的本质与现象、主体与客体、观念与技术、内容与形式、制度与过程、历史与未来的研究,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的规律

性,帮助和推动这些活动的科学化、法制化、合理化、规范化和时代化进程。 公共事业管理培养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方面的基本能力;具有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须的定量分析和计算机技能;熟悉国内外有关法律法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技能和写作能力。 毕业生应掌握能力 1.掌握管理科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等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具有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须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的技能; 3.具有进行质量管理、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进行统计分析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4.熟悉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 5.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和写作能力;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公共事业管理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开设课程 该专业除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公共基础课外,主要讲授的课程有管理学原理、管理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人

公共事业管理发展历史与现状

公共事业管理发展历史与现状 摘要: “公共事业管理”在中国是个舶来品,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公共事业管理这个概念在中国出现和发展的时间都很短。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当我们把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放在改革的高度去思考,把研究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当作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继续和深化,特别是随着“新公共管理”或“新公共行政”时代的到来,公共管理职业化的发展,对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的研究成为公共管理领域的新视点。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管理观念管理内容公共管理学 正文: 1. 公共事业管理在国外的起源 早在20 世纪,美国就提出了公共事业管理,美国前总统威尔逊将各种科学的管理手段运用到公共管理中,结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就此形成了公共管理,其主要的理论说明来自泰勒的科学管理和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虽然前期的公共管理带有官僚制的发展本色,但其发展速度快,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政府管理的深入,公共事业管理范围也逐渐扩大。在上世纪的70 年代,全球石油危机爆发,人们对公共事业管理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此时,政府不断面临着财政危机,还面临着信任危机和管理危机,从而各国开始着手改革公共事业管理工作,试图用市场管理替代政府管理;政府设法控制财政开支,鼓励人民投资;精简政府人员;鼓励企业之间的竞争,并逐渐实现公共管理市场化。这次改革促进了公共服务市场化和社会化的生成,而这股潮流也持续到了今天,它所提出的企业化政府、学习型政府的改革理念与现实发展环境相符,能为我国社会主义公共事业的完善带来新景象。事实上,这次改革与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因素是分不开的,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公共事务:发展经济、维护社会正义、提供社会保障、增加国民福利、充分就业、改善环境、制止犯罪等,如今,公共事业管理越来越复杂,如果增加政府职能,又会削弱市场的能力,带来官僚制的异化,各种矛盾的出现,需要我们积极实现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化。这种想法一经提出,公共事业管理就开始了新的发展,它不再受制于传统行政管理理念,建立起与时代、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型政府管理制度。在即将步入21 世纪的几年中,世界经济体系逐渐建立,经济贸易实现全球化,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例如政府绩效评估、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开发、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电子政务管理等,但这也为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开拓了空间。 2. 公共事业管理在国内的发展 教育部根据1997年,北大学和云南大学的申请,于1998年将其列入本科专业目录的,其专业代码为110302。1999年秋季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两所高校在全国率先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大学生。随之,2000年,全国57所高校招

浅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危机及其出路.doc

浅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危机及其出路- 我国公共事业管理这个专业,拥有极强的综合性,科学基础十分扎实,其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解决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这个专业可持续发展。因此,下面将深入探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危机极其出路。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面临的危机 (一)专业定位不明确 在学科这个视角去看,公共事业管理这个专业是公共管理学科,有关其专业培养目的,有关部门高校专业目的作出了一下的定位: 培养拥有公共事物管理理念以及实践能力,可以达到我国文体卫这些事业单位公共管理条件的复合型以及实践型人才。这个培养目的看上去,不存在问题。但是其发展途径不是很宽阔,并且我国有关单位在用人方面封闭性较强,同时事业单位名额不多,所以,很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难度较大,这一定会导致人才需要和供给之间产生冲突,对于专业发展十分不利。 (二)课程安排不科学 课程体系不健全是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这个专业存在的重点问题,很多高校在课程安排方面都觉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际上就是政治和经济以及管理等学科的融合,必须要把其有关的专业课程吸收进去,才可以凸显这个课程的特点。例如,某高校公共事业管理这个专业一共安排了十二门课程,其中包含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同时还包含社会保障专业的课程,虽然这些课程有着必要的联系,但是都是将理论当作核心的课程,学科缺少

必要的相容性,不是十分有价值,没有办法凸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基本特色。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出路 (一)明确定位加快发展 明确定位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这是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长时间稳定发展的基础。所以,要求教育部必须要具体提出该专业发展标准和条件,同时针对我国国情和事业单位具体情况,预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方面的需要。之后将其当作根本的依据,科学的调整高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的规模以及专业的分布。每个高校必须要合理掌控办学规模,合理招生。在这个前提条件下,教育主要负责部门还要强化该专业评估工作,针对评估得到的结果,让高校去合理地调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掌控该专业办学的规模,改变发展的速度和方向,进而确保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能够快速稳定的发展。 (二)改善专业课程体系 若想完全解决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安排方面不合理的情况,在构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求高校必须要重视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个,将经济学和政治学以及社会学当作必修内容,构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把新的公共管理知识以及有效的管理方式等均添加到课程体系当中。 第二个,针对专业方面提出的具体要求,强化专业必修课程和课程方面的建设,见专业口径和前提下实施深入的专研,凸显出专业的特点。 第三点,把教学的内容分别分成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以及实践能力培养这三个模块,合理的划分每个模块占用的课

简论公共事业管理的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法

简论公共事业管理的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法 摘要:公共事业管理是指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动用各种资源解决公共问题,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的活动与过程。它的理论建立和教育模式都源于西方国家的政府机构的演变与运作。随着中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机构改革的推进,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存在着许多急待解决的难点问题。要想扫清这些障碍,重新理顺改革思路,不但需要大量的实践积累,更要从理论深度上找出问题的根源,从而指导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具体实施。本文将基于中国公共事业管理的现状,分析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关键词:现状分析存在问题绩效评估解决方法 正文: 一、公共事业管理发展的简单概述 “公共事业”主要是涉及到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供给的行业和部门。纯公共物品一般与政府的公共行政密切相关,如消防、司法等公共服务,必须遵循社会性目标而非经济性目标,对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与稳定有重大意义,应该由政府作为此类物品和服务的供给主体①。所谓公共事业管理,是指政府和其他公共组织动用各种资源解决公共问题,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的活动与过程。追溯历史,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的公共生活,因而也就有了原始的、经验的公共管理。科学意义上的公共事业起源于二十世纪早期的美国,美国前总统威尔逊把科学管理的方法运用到政府的公共部门,形成了公共管理,它的理论基础来源于泰勒的科学管理和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公共管理的发展是迅速和曲折的。随着社会的进步,政府的规模也日益地扩张起来。例如,在1870-1970年的100年里,特别是二战以后,英国的公共部门文职人员从5万发展到80万,增长了16倍②,随之带来的是政府作用的无处不在,最终造成了我们现代文化中的一致性、呆板、商业化、不平等及个人自由和尊严的丧失③。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全球石油危机以后,公众对政府官员和公共机构管理人员的服务品质要求更高,政府面临财政危机、管理危机和信任危机,于是,英国撒切尔政府“私有化运动”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持久不衰的政府机构改革潮流,其主要目标是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撒切尔主义公共管理新思维的特征可以归结为:以市场机制逐渐取代政府干预;减少政府开支、鼓励私人投资;缩小文官队伍的规模;鼓励公司竞争及公共事务向私营部门的转移。这场运动也称“新公共管理运动”。它集中体现了政府退却、公共服务市场化和社会化的特点。这股潮流一直持续到今天,它所倡导的企业化政府、学习性政府的改革理念极富现实意义,它要求政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色

一、独立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问题和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 公共事业管理是一门年轻的、发展前景广阔、有较强的应用性及实践性的专业,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更对应用这些知识的基本技能及过硬的实际操作能力提出要求。培养的是能够适应文教、科技、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对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而实践教学也是独立学院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和必要手段,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上很重要的作用。探讨改革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1.1.1 转变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迫切要求 实践教学一直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独立学院下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也不例外。实践教学存在着投入不足,实践教学评估体系欠缺、师资力量的提高、实习基地建设滞后等问题。实践教学环节的薄弱直接影响到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市场经济发展对复合型高科技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挑战,因此,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1.1.2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自身的内在要求 公共事业管理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方法和技能,而且要求学生具备过硬的实际操作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沟通、决策等能力。而能力的培养仅靠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实践教学。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社会,接触公共事业部门,参与公共事业管理的具体实务环节,从而更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 1.1.3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客观要求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就是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转换,培养高素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多种形式的旨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增强学生人际交往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弥补其工作经验不足的缺陷,增强社会竞争力。

公共事业管理试题库

《公共事业管理》试题库(思考习题及参考答案) 试题类型及分值说明; 一、单项选择题 (计10 分,每题1分) 二、填空题 (计30 分,每空1分) 三、名词解释题 (计10分,每题2分) 四、简答题 (计30分,每题6分) 五、论述题 (计20分,每题10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准公共物品:是指部分是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物品。 2.准公共事务:是生产准公共物品的活动,是指涉及部分社会公众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 的一系列活动,其产品具有部分的“非排他性”。 3.公共事业管理:是指公共事业组织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采取 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式对社会准公共事务进行协调,实现提高生活质量,保证社会利益目标的活动过程。B 二、填空选择 1. 公共事业管理最突出的特征是公共性或公益性。(选)* 三、简要说明 1.公共事业管理与公共管理、行政管理、企业管理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答:公共事业管理与公共管理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之间在内容和管理主体等方面有交叉,原因是前者是从管理对象和范围进行学科建构的,而后者则是从管理主体入手形成学科的;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与企业管理在管理主体、目标和对象上有本质的不同,因而两者的区别十分明显。 2.公共事业管理学的学科特点? 答:1跨学科和专业化的统一;2学术性和应用性的统一;3实证性与规范性的统一;4公共性与管理性的统一。 3. 公共事业管理的学习和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 答:公共事业管理有自己确定的研究对象,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形成了学科体系。公共事业管理通常的研究方法是实践抽象法、实体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实验法。 4.当前学习和研究公共事业管理有什么意义?A1 答:当前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是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开展对公共事业管理的研究和学习,能直接促进我国科学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形成,并极大地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第二章公共事业管理主体 一.名词解释 1.组织:是特定的群体为了共同的目标,按照特定的原则通过组织设计,使得相关资源有 机组合,并以特定结构运行的结合体。 2.公共事业组织:是依照一定的规则(或有关政策、法律法规),以独立、公正为原则, 并凭借特有的功能为社会提供服务的组织。A1 3.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事业目的,由国家机关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 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B1 4.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

浅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危机及其出路

浅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危机及其出路 我国公共事业管理这个专业,拥有极强的综合性,科学基础十分扎实,其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解决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这个专业可持续发展。因此,下面将深入探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危机极其出路。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面临的危机 (一)专业定位不明确 在学科这个视角去看,公共事业管理这个专业是公共管理学科,有关其专业培养目的,有关部门高校专业目的作出了一下的定位: 培养拥有公共事物管理理念以及实践能力,可以达到我国文体卫这些事业单位公共管理条件的复合型以及实践型人才。这个培养目的看上去,不存在问题。但是其发展途径不是很宽阔,并且我国有关单位在用人方面封闭性较强,同时事业单位名额不多,所以,很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难度较大,这一定会导致人才需要和供给之间产生冲突,对于专业发展十分不利。 (二)课程安排不科学 课程体系不健全是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这个专业存在的重点问题,很多高校在课程安排方面都觉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际上就是政治和经济以及管理等学科的融合,必须要把其有关的专业课程吸收进去,才可以凸显这个课程的特点。例如,某高校公共事业管理这个专业一共安排了十二门课程,其中包含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同时还包含社

会保障专业的课程,虽然这些课程有着必要的联系,但是都是将理论当作核心的课程,学科缺少必要的相容性,不是十分有价值,没有办法凸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基本特色。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出路 (一)明确定位加快发展 明确定位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这是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长时间稳定发展的基础。所以,要求教育部必须要具体提出该专业发展标准和条件,同时针对我国国情和事业单位具体情况,预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方面的需要。之后将其当作根本的依据,科学的调整高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的规模以及专业的分布。每个高校必须要合理掌控办学规模,合理招生。在这个前提条件下,教育主要负责部门还要强化该专业评估工作,针对评估得到的结果,让高校去合理地调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掌控该专业办学的规模,改变发展的速度和方向,进而确保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能够快速稳定的发展。 (二)改善专业课程体系 若想完全解决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安排方面不合理的情况,在构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求高校必须要重视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个,将经济学和政治学以及社会学当作必修内容,构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把新的公共管理知识以及有效的管理方式等均添加到课程体系当中。 第二个,针对专业方面提出的具体要求,强化专业必修课程和课程方

浅论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

浅论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 李冠一 (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办公室,河南郑州450053) 摘要: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和社会需要的呼唤下诞生的。近10年来,从 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管理的专家学者在认真研究考察西方国家的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就我国公共事业 管理专业的理论研究、学科建设等进行着积极研究和大胆探索。在本专业建设过程中较有影响力的北派南派之论争,对于增强人们对公共事业管理知识的认识与了解,尽快完善该专业的建设有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 南派;北派 中图分类号: C93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 - 3192 (2008) 03 - 0098 - 05 科学意义上的公共事业管理起源于20世纪早期的美国总统威尔逊,他把泰勒的科学管理和韦伯的“官僚科层制”理论运用到政府的管理中。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兴行业的不断出现,社会分工的不断专业化,政府的规模日益扩张起来,政府机构臃肿。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西方国家不断进行着政府机构改革,私有化、市场化、社会化、地方化成为西方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方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改革政府机构和社会公共事业的管理体系,尽快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实现公共事业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迫在眉睫。在加强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改革中,不仅能够转变政府的职能,提高政府的效率,压缩政府的规模,而且能够较好地发挥社会非营利机构的作用,使我国的公共事业发展能够不断满足公众的需要。 一、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背景与过程在我国,公共事业管理是新兴的管理领域,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也是我国新兴的学科,且被予以国家重点扶持。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业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自1978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而发展起来的。在我国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变化与调整,引起了中国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巨大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一场旨在“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面来,把生产经营的权力真正交给企业”的政府管理改革运动逐渐开展起来。传统的事业管理体制在此过程中逐渐改变重组,渐渐形成了新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这就需要加强对新的公共事业管理理论的认识和探讨,积极培养新型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适应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改革与发展。根据目前所见材料,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正式提出源于东北大学娄成武教授在1997年向国家教委高教司上报的《关于在我国设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可行性报告》。在广泛征求专家的意见和认真论证的基础上,国家教委1998年修改了高等教育本科生教育指导目录,目录中新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并规定了这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据此,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作为首批试办院校,于1999年开始招生。以此为开端,我国院校开设了该专业, 2001年增加到107所, 2003年为224所, 2004年更增至327所[ 1 ] 。今后,随着我国社会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随着社会管理实践中各种问题的不断出现,人们对管理主体、管理客体范围界定的不断认识以及管理方法的不断革新与完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必将进一步完善,培养的人才方能更加符合社会管理发展的需要,培养的人才方能为社会所承认和接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必将成为高等院校一个迅速发展的实用型社会科学的热门专业。高等院校目前建立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要是依托原有的相关师资或专业开设的,其建立途径有 二:一是一些学校(如综合类大学)以原有的行政管理专业师资为基础而建立,属于新

公共事业管理

实践性教学环节 包括社会调查、企事业单位实习等,一般安排6周~8周。 修业年限 四年 学位授予 管理学、教育学、文学或医学学士 相近专业 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就业方向 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服务系统的办公和管理工作。其他方面 1、什么是公共事业管理责任?与公共责任是何关系?其基本性质、特征和内涵是什么? 公共事业管理责任,是指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承担和履行的职责。公共事业管理责任是一种公共责任,或者说是公共责任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表现,公共性以及以这一公共性为基础的效率标准是其最基本的特征。从以公众对政府的希望和要求来认识并划分行政责任的观点角度看,其内涵包括回应、弹性、胜任能力、依据正当的法律程序行为并负责、廉洁。 2、什么是公共事业管理责任机制?基本内涵是什么? 公共事业管理责任机制,即指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使得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真正承担起应担承担的责任。公共部门的责任机制,核心就是监督和制约,因而还在政府作为公共事业管理唯一主体的发展阶段时,人们就对如何建立完善的行政责任机制进行了研究,而随着公共事业的发展和公共事业管理责任范畴的形成,目前一般从正式与非正式、内部和外部两个相互联系的途径或方面出发,来对公共事业管理责任机制进行构建。 3、公共事业管理责任的行政控制机制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包括:公共组织自身的责任机制、行政监督检查、行政监察、审计、行政复议 4、公共事业管理责任的立法控制机制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包括立法机构对公共事业产品生产和提供责任法律的确立和立法机构对行政机构公共事业管理责任的控制 5、公共事业管理责任的司法控制机制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主要有行政诉讼机制和行政赔偿机制 6、公共事业管理责任的公民参与控制机制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有公开听证、民意调查、资讯委员会、利益群体等基本方式 7、什么是公共事业管理伦理?什么是政府组织伦理和非政府组织伦理? 公共事业管理伦理,是公共事业管理主体作为特定的社会化角色在进行公共事业管理活动中的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 政府组织伦理通常也称为行政伦理,是行政管理领域中的角色伦理。政府组织伦理或者以政府组织系统为主体,或者以政府组织为主体,是针对政府组织行为和政治活动的社会化角色的伦理原则和规范,是以“责、权、利”的统一为基础,以协调个人、组织与社会的关系为核心的政府组织行为准则和规范系统。 非政府组织伦理是指非政府组织在从事其组织活动,即公共事务或与维护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有关的活动时,所应遵守的伦理原则和伦理规范。 8、公共事业管理伦理的内容构成是什么? 第一、公共事业管理伦理意识(包含伦理准则意识、伦理责任意识和伦理目标意识) 第二、公共事业管理实践伦理 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维护公共服务活动正常运行所需的伦理规范,是由政府或其他社会权威机构设计、制定和推广的;二是指对于政府倡导的这些公共服务活动中的伦理规范,除了用社会舆论、自我评价等软约束手段支持外,还要为其设定政策优化的硬约束手段,使这些伦理规范真正成为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在公共服务中的普遍化行为方式。 9、公共事业管理伦理的基本内涵有哪些? 第一、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 第二、以公众为本提供服务 第三、严格遵守和执行法律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相关书目推荐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相关书目推荐 1.《科学管理原理》,作者:(美)泰勒著,马风才译,出版社:机械工 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年01月 管理学之父——泰勒 (费雷德里克·泰勒 (Frederick W Taylor,1856~1915)是 美国著名发明家和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创始人,被尊 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2.《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作者:(法)法约尔著,迟力耕,张璇译,出版 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年05月 3.《管理行为》,作者:(美)西蒙(Simon,H.A.)著,詹正茂译,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年07月 4.《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第三部)作者:彼得·得鲁克著,刘勃译,出 版社:华夏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01月 5.《经理工作的性质》,(加拿大)亨利·明茨伯格著,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出版时间:1986年11月 6.《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作者:(美)彼得·德鲁克著,许是祥译,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05年6月 7.《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作者:(美)彼得·圣吉著,张 成林译,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10月 8.《公共政策工具:对公共管理工具的评价》,作者:(美)彼得斯等编,顾建 光译,出版社: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年01月 9.《政府再造: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述评——公共管理与政治学系列》,作 者:陈振明主编,出版社: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3年08月

10.《公共管理案例(第五版)》,作者:(美)戈伦比威斯基等主编,汪大海等译, 出版社: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4年06月 11.《企业与社会:公司战略、公共战略、公共政策与伦理(第十版)——公共 行政与公共管理经典译丛》,作者:(美)波斯特等著,张志强等译,出版社: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5年11月 12.《公共管理案例分析——公共管理学和法学的双重视角》(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作者:王丛虎编著,出版社:人民大学 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年04月 13.《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公共管理文库》, 作者:张康之著,出版社:人民大学出版社,出 版时间:2004年10月 14.《中国公共管理案例(第二辑)——中国公共管理案例系列》,作者: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公共管理案例中心编著,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6年02 15.《管理学名著概要——公共管理系列教材》,作者:姜杰主编,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03年08月 16.《转型时期的行业协会:角色、功能与管理体制——喜玛拉雅学术文库·NGO 论丛——清华公共管理教学参考系列》,作者:贾西津,沈恒超,胡文安等编著,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04年02月 17.《公共管理定量分析:方法与技术》,作者:袁政编著,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6年07月 18.《现代公共事业管理概论》,作者:温来成主编,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年08月 19.《定量分析方法(修订版)/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作者:谭跃进主编,出版社: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6年11月 20.《新公共政策:民主制度下的公共政策——公共管理译丛》,作者:(美)英格兰姆编著,钟振明,朱涛译,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5年09月 21.《职业优势:公共服务中的技能三角——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经典译丛.公共管理实务系列》,作者:(美)鲍曼等著,张秀琴译,出版社: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5年10月

公共事业管理发展现状及围绕现状的一些思考

公共事业管理发展现状及围绕现状的一些思考 [摘要] 公共事业管理是指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动用各种资源解决公共问题,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的活动与过程。它的理论建立和教育模式都源于西方国家的政府机构的演变与运作。随着中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机构改革的推进、社会公共领域的扩张,公共事业管理人员专业化成为必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中国已经发展了12年,开办该专业的院校近400所,但该专业整体上依然面临着定位难、发展难的状况。今后必须确定好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发展方向,找准发展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 公共事业管理发展现状就业专业建设 公共事业管理学是综合运用各种科学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公共事业组织活动和管理过程极其规律的学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一项国家重点扶持的学科,它应该是以管理、经济、法律为基础,以公共事业的管理要求为框架形成完整体系。公共事业管理的目标是促进公共事业组织更有效地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还要研究在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转型的历史时期,公共事业如何培育和健全自己的特殊职能,即准确的市场定位;如何实现公共事业和政府社会目标、企业经济目标的一致性等问题。那么,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现状怎样呢?我们先来做一些回顾。 一、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催生了中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中国的产生,与国际经济一体化、中国的经济体

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国际新公共理论运动的进程分不开。国际经济一体化迫使中国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使中国的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许多原来由政府统一计划、安排、调度、支配的决策、生产、经营事务都转由企业与市场承担。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意味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职能转变牵动着政治体制进行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都指向同一个公共管理目标——“小政府、大社会”,即政府把应该由企业和社会承担的事务和职能交还给企业和社会。在中国,生产、经营等营利性事务与职能由企业和市场承担,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环保和社会保障等非营利性公共事务则由相应的事业单位来承担。其中“政企改革”进程较快,成效较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因此越办越热;“政事改革”起步相对较 晚,首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开办,较之工商管理专业的开办整整晚了十六年。这恰恰反映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艰难与迟缓性,同时也反映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与面临的问题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 二、公共管理事业专业的办学现状 (一)专业发展过程与就业形势 1996年,东北大学娄成武教授、云南大学崔运武教授,从国外考察公共事业管理发展情况回国后开始酝酿在我国高校建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1997年东北大学、云南大学分别向教育部报告,申请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列入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教育部正式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列入本科专业目录,专业代码为110302。1999年秋季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两所高校在全国率先招收公共事业管理本科大学生。到2000年全国有包括武汉大学在内

《公共事业管理》第一次作业答案

的得分: 80.0 完成日期:2014年02月16日 18点23分 说明:每道小题括号里的答案是您最高分那次所选的答案,标准答案将在本次作业结束(即2014年03月13日)后显示在题目旁边。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0个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10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公共事业所具有的特征() ( B ) A.准公共性、公众性、公益性、非营利性 B.公共性、公众性、公益性、非营利性 C.准公共性、私人性、公益性、非营利性 D.公共性、公众性、公益性、营利性 2.一个国家的政府部门如果主要提供公共物品,那么其所从事的活动就是 () ( C ) A.企业事务 B.经济事务 C.公共事务 D.私人事务 3.下列事业产品都属于准公共产品的是() ( B ) A.广播、教育、卫生、气象社会科学研究、教育、卫生、出版 B.基础设施、医疗、体育、动植物检疫 C.社会科学研究、教育、卫生、出版 D.大型水利设施、社会科学研究、广播、出版 4.由一批学者设立的公共事业组织国际分类体系的简称是()。 ( B ) A.NACE B.ICNPO C.ISIC D.NCNPO 5.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和客体分别是()

( B ) A.公共事业组织和准公共事务 B.公共事业组织和公共事务 C.非公共事业组织和准公共事务 D.非公共事业组织和公共事务 6.公共事业组织的存在和发展,有助于把传统的国家与社会合而为一的社会 结构转变为()。 ( C ) A.国家—公共事业组织—民众 B.政府—公共事业组织—民众 C.国家—公共事业组织—团体 D.国家—私人组织—团体 7.公共事业领导者素质特征()。 ( C ) A.稳定性、综合性、层次性 B.时代性、单一性、层次性 C.时代性、综合性、层次性 D.稳定性、综合性、层次性 8.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是()。 ( B ) A.马克思 B.马斯洛 C.斯金纳 D.弗鲁姆 9.公共事业管理最本质的特点是()。 ( C ) A.政治性

公共事业管理发展历史与现状

公共事业管理发展历史与现状

公共事业管理发展历史与现状 摘要: “公共事业管理”在中国是个舶来品,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公共事业管理这个概念在中国出现和发展的时间都很短。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当我们把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放在改革的高度去思考,把研究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当作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继续和深化,特别是随着“新公共管理”或“新公共行政”时代的到来,公共管理职业化的发展,对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的研究成为公共管理领域的新视点。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管理观念管理内容公共管理学 正文: 1. 公共事业管理在国外的起源 早在20 世纪,美国就提出了公共事业管理,美国前总统威尔逊将各种科学的管理手段运用到公共管理中,结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就此形成了公共管理,其主要的理论说明来自泰勒的科学管理和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虽然前期的公共管理带有官僚制的发展本色,但其发展速度快,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政府管理的深入,公共事业管理范围也逐渐扩大。在上世纪的70 年代,全球石油危机爆发,人们对公共事业管理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此时,政府不断面临着财政危机,还面临着信任危机和管理危机,从而各国开始着手改革公共事业管理工作,试图用市场管理替代政府管理;政府设法控制财政开支,鼓励人民投资;精简政府人员;鼓励企业之间的竞争,并逐渐实现公共管理市场化。这次改革促进了公共服务市场化和社会化的生成,而这股潮流也持续到了今天,它所提出的企业化政府、学习型政府的改革理念与现实发展环境相符,能为我国社会主义公共事业的完善带来新景象。事实上,这次改革与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因素是分不开的,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公共事务:发展经济、维护社会正义、提供社会保障、增加国民福利、充分就业、改善环境、制止犯罪等,如今,公共事业管理越来越复杂,如果增加政府职能,又会削弱市场的能力,带来官僚制的异化,各种矛盾的出现,需要我们积极实现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化。这种想法一经提出,公共事业管理就开始了新的发展,它不再受制于传统行政管理理念,建立起与时代、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型政府管理制度。在即将步入21 世纪的几年中,世界经济体系逐渐建立,经济贸易实现全球化,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例如政府绩效评估、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开发、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电子政务管理等,但这也为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开拓了空间。 2. 公共事业管理在国内的发展 教育部根据1997年,北大学和云南大学的申请,于1998年将其列入本科专业目录的,其专业代码为110302。1999年秋季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两所高校在全国率先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大学生。随之,2000年,全国57所高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