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部编教材《最后一课》说课稿

部编教材《最后一课》说课稿

部编教材《最后一课》说课稿
部编教材《最后一课》说课稿

《最后一课》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最后一课》,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二、教学目标,三、学法教法,四、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选材巧妙,以小见大,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篇文章在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同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结合起来塑造人物,而且还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细腻地表现出来了。

二、教学目标

上课前,我先请学生预习文章,提出本文他们已经了解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并拟订出来,这样,综合学生的意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再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本课的特点,我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小说主题的能力。

2、品味语言,揣摩人物的心理。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对汉语的热爱之情。

这三个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受--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初一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目标1、目标2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目前中学生中对祖国、爱国的理解与认识比较肤浅。基于此,本课教学把目标锁定为在研究探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三、学法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因此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制造语文学习的自由空间,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强调课前预习,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感知形象,品味语言,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多方面的能力,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四、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1、为了拓宽课堂,实现生活、语文、课堂的对接,实现综合性学习,再加上课文比较长,

最好安排预习,同时组织学生利用网络等资源搜集有关普法战争以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样,可以强化视觉和听觉效应,多种感官共同调动,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另外,一个优质的课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贯彻寓教于乐、快乐教学的原则。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上课之前,我用多媒体播放了有关日寇侵略东三省的录像片段。既而我带着自信与激情开始了我的导语:这些残忍的镜头,不由得又一次把我们带入了70多年前那个令人心碎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的铁骑踏上了东北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开始了他们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从此,那里的人民失去了自尊,有些地方还失去了他们赖以交流的祖国语言--汉语,被迫改学日语。亡国奴的生活,是怎样的耻辱啊!在上个世纪的法国,一个叫阿尔萨斯的小镇也遭遇到了同样的情形。同学们同情与悲愤的眼神显示出他们已经迫切想了解这个小镇的种种遭遇。于是我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用圈点勾画的方式做批注。

第二环节:检查预习

1、屏幕显示生字词,采用点名读、齐读的方式

2、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包括文章的背景以及作者都德的有关情况。

学生通过预习初步感知课文,扫清了文字障碍。通过预习,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让他们读完一篇文章之后,有自己的独特看法,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有自己的疑问。这对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学习自主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环节: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这篇小说的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哪些人?主要写谁?

第一问训练学生概括复述,要求: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络。第三问只需学生有所思考,具体留待后面讨论主题时解决。

第四环节: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并板书了这节课的第一个填空:的最后一堂课。由于这个填空不难,所以同学们稍加思考就能说出来。概括能力较强的同学还能结合文章中心提出独特见解。

2、了解了大概情节,对人物的处理也就成了这节课的重点。

首先我让同学们设想自己就是小弗郎士,试着完成这节课的第二个填空:使我的最后一课。这个填空与课文、学生结合都比较紧密,因此异彩纷呈的填法就能展示出来。同时提倡

同学们从课文里找出根据,并能声情并茂的加以朗读,然后教师进行调控,让学生概括出小弗郎士的人物形象:小弗郎士是由一个贪玩、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的孩子变成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学生合作讨论,诵读小弗郎士的大段心理描写,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最后老师寄语:我们不仅应该从课文中认识、了解小弗郎士,更重要的是应该在我们能够自由、自豪地学习祖国语言的同时加倍努力。

3、接着转向对韩麦尔先生的认识理解:"那么,你作为旁观者,如何看待韩麦尔先生呢?请同学们再看课文,完成第三个填空:的韩麦尔先生。"

同学们经过思考,一个个闪亮的词语就能迸发出来:可怜的、漂亮的、严厉而又温和的、爱国的。说到严厉而又温和,我又趁机引导学生:可见,老师对学生温和是爱,严厉也是爱,所以请同学们理解老师平时对你们的严格要求。此时,课堂的气氛凝重而融洽,师生之间、师生与课文之间情感的碰撞擦出了耀眼的火花。

最后结合讨论,通过老师范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以及课文最后一部分,让学生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至此,对人物认识的升华,使得对他们进行爱国情怀的教育水到渠成。

4、最后,师生共同走进国歌,再次来体会那高亢激昂的爱国情怀。"

播放升旗仪式录像,同学们行注目礼。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把你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感悟写出来,在班内交流,字数在300字左右。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最后一课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方法]:概括法 讨论与点拨法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

失国土。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语,每天你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只能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发表感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 1、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28岁的时候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最后一课》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当时正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时期,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区。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政府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2、本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今天我们将主要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体会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整体感知课文,正音正字。 郝hǎo叟sǒu 懊ào悔字帖tiè 强qiǎng迫踱duó步哽咽gěng yè 四、深入探讨

(2020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单元 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精讲素材 新人教版

《最后一课》 【字词综合运用】 (1)注音 哽咽(gěng)赚钱(zhuàn)踱步(duó)捂(wǔ) 惩罚(chéng)祈祷(qí dǎo)诧异(chà)宛转(wǎn)戒尺(jiè)皱边(zhòu)督学(dū)郝叟(hǎo sǒu)膝头(xī)懊悔(ào)萨(sà)钥匙(yào) 挟(xié)惨白(cǎn) (2)多音字辨析 (3)解词 哽:声气阻塞。 赚:获得利润。 踱:慢步行走。 捂:遮盖住或封闭起来。 惩罚:严厉地处罚。 征发: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财物。 祈祷: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愿望的一种仪式。 诧异:惊奇。 宛转:(歌声、鸣声等)抑扬动听;也可写作“婉转”。【重点句子分析】 (1)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感情是通过哪些描写表现出来的

韩麦尔先生是《最后一课》中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爱国者的典型形象。文章主要通过对他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外貌描写: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节法语课时,穿上节日盛装,就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语言描写:文章对韩麦尔先生的语言描写较多,既有对小弗郎士的耐心教导,又有深深的自责,其中最能体现他爱国主义思想的是他关于法国语言的一段讲话。这段文字,韩麦尔先生讲得深刻精当,充满了对祖国语言的热爱,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 动作描写:这主要体现在文章快结束时韩麦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一句。它是韩麦尔先生爱国激情的迸发和集中体现,是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 (2)上课前后,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上课前,小弗郎士是个贪玩、不爱学习、害怕老师、还很幼稚不懂事的孩子。上学晚了,因害怕老师,就想“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甚至看到普鲁士军队操练也认为“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当他来到学校,发现了这里不同寻常的情况后,先是感到意外,再是羞愧,后来是吃惊。上课后,听了老师“最后一课”的宣布,他“心里万分难过”,受到了震动,又产生了“多么懊悔”的心情。说不出分词用法,他内心难受;拿到新字帖,激起了他对祖国的爱和对侵略者的恨;看到老师一动不动的姿态,他充满了对老师的同情;最后一课结束时,他更觉得老师“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总之,在这“最后一课”的过程中,小弗郎士迅速觉醒、成长起来了。 【课文背景知识】 (1)作家作品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十九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最后一课》是他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

初中一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教案新人教版

6 最后一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 2.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迁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 导语设计 设计1:(文学角度) 1870年7月19日~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发生了一场重大战争——普法战争。普法战争以法国的惨败告终,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痛苦。设计2:(激发兴趣)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原句在第11段中。(板书:《最后一课》) 设计3:(激情导入)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重点)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重难点)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重难点) 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学生结合文章特殊的历史背景,大声朗读课文。 2.学生自由发言,谈读后的体会、感受或困惑。 了解了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也使我们认清了侵略者的罪【教学提示】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提醒学生朗读时需要注意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7《最后一课》(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7课《最后一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中心;学习本文通过设疑铺垫、前后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2. 通过对重要语句的探讨理解其深刻的含义突出小说的主旨。 3.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上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的结构,熟悉了文章的故事情节,这节课我们重点来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课堂实录 一、分析人物形象 1. 本文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形象? 明确: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 2. 人物描写方法有哪些?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3. 从第一部分中描写小弗郎士的有关语句,并思考这些语句能表现出小弗郎士是个怎样的孩子?小弗郎士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要怕迟到怕挨骂,又怕老师的提问。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怕老师、幼稚、贪玩、不爱学习) 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又出了什么事啦?(朦胧的爱国心) 铁匠对我的喊话我认为是在拿我开玩笑。(强烈的自尊心) a、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b、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c、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4. 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韩麦尔先生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热爱自己工作的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 5.小说刻画人物所用的描写方法有哪些?能够反映人物当时的什么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 明确:作者善于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刻画韩麦尔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进行。 二、寻找关键句,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1.寻找有关环境描写的句子,并试着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2.再读课文,寻找有关环境描写的句子,交流环境描写的作用。 明确: 环境描写: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 作用: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也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细读文章,找出细节描写 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人物的性格,寻找能细节描写的句子,组内交流质疑,班内展示解惑。 “细节描写”是指文艺作品中对人物某些细小的举止行动或对细微事件的描写。细节描写虽然“细小”,但在文艺作品中是不可缺少的。文艺用形象反映生活。而形象总是非常具体的。因此,一个典型的细节描写的作用,往往超过一大篇笼统的叙述。细节描写是突出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明确: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叫,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旋即文笔骤收,戛然而止。答案,就留给读者去思索、补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 1.理清小说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心理变化过程,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2.体会本文巧妙地选取儿童叙述视角,并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表现“爱国”这一重大主题的写作特色。 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4.品味文中语意蕴含深刻、感情表达丰富的语句。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假如从明天开始,你们只能学习外语,不能再学习汉语,你们会作何感想呢?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土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的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的感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把握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都德(1840─1897),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小说家。他的作品《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集《星期一故事集》等。 作品背景: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理清情节 1.结合文章特殊的历史背景,速读课文,说说文题为什么叫《最后一课》。 明确: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2.再读课文,找出本文中的人物(主人公);把握线索,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明确:主人公: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6段):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上学路上 第二个阶段(7—10段):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11—23段):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教学设计6-最后一课

6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 2.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迁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 导语设计 设计1:(文学角度) 1870年7月19日~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发生了一场重大战争——普法战争。普法战争以法国的惨败告终,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痛苦。设计2:(激发兴趣)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原句在第11段中。(板书:《最后一课》) 设计3:(激情导入)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重点)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重难点)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重难点) 学习过程

最后一课(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最后一课(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主备人审核授课年级班级课时2 教学目标1、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品味人物的表现手法与语言的深刻内涵。 3、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4、环境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教学重点及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师来导学我来学 资料文献: 我的预习提纲(可不要忘了欣赏我的书上笔记哦) 一:基础常识积累: 1、字词(除课后读写机课下注释外)我还发现 2、关于作者 二、结构内容梳理把握(我能概括和复述) 三、思想主题感悟(我最想说的话) 四、写作特色欣赏评点(可在书上做批注) 1、本文在写作上最值得我欣赏和借鉴的地方

2、我也怀疑权威,大胆指出不足 五、预习小结。 我给自己的预习评价() 2、课文必读汇报,我读一遍需()分钟 3、对不起,我还有问题。 【课堂研讨,合作展示】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导入方式自由) 二、检查预习,公布小组得分明确本课目标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介绍本课梗概 二)、四边互动或分组完成 (1)这篇课文题目为《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 (2)本该是一堂很普通的课,现在却因加了“最后”两个字而变得特殊起来。“最后”这两个字最能让你们想到什么? (3)课文中最能渲染这种气氛的描写在哪里?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4、交流点拨,精读课文,深入思考:

(1)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2)阅读资料链接二,同样是表现爱国情感的,都德的《最后一课》与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在内容上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三、点拨讲解: 1、小说体裁的指导: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其中环境又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四、质疑释疑 五、学习总结,巩固练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小弗朗士的内心世界,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往下学习来了解一下韩麦尔先生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自主合作学习 1、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1)请同学们找出韩麦尔先生最能打动我们的一些言行。 (2)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句话?为什么?

七年级语文下册 7最后一课教案 新人教版

《最后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2、简介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4、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最后一课 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最后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心理变化过程,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2.体会本文巧妙地选取儿童叙述视角,以小见大的手法,表现“爱国”主题的写作特色。 3.学习本文运用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4.品味文中语意蕴含深刻、感情表达丰富的语句。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假如从明天开始,你们只能学习外语,不能再学习汉语,你们会作何感想呢?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

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土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的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的感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把握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都德,法国作家,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他的短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代表作有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柏林之围》,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集《星期一故事集》等。 课文背景:1870年法国发动普法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只准这两个地方的学校教德语,不准再学法语。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 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理清情节 1.结合文章特殊的历史背景,速读课文,说说文题为什么叫《最后一课》。 明确: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2.再读课文,找出本文中的人物(主人公);把握线索,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明确:主人公: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最后一课(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教与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教与学重难点: 1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 现人物性格。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3了解此文的背景和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教与学方法: 首先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正确区分故事情节的层次和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阶段,从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表现,最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人物的社会意义。 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与学要点: 字词、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训练复述能力、小说的结构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世博会成功举办激发学生强烈民族自豪感,引入爱国 主义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 领土完整等情感) 二、学习新课 (一)简介背景及作者。 --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 史事件为背景的。选材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 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 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反映沦陷人民对 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这“最后一课”中,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期 的小说家,其小说多以反映普法战争为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字音 祈祷哽咽郝叟懊悔喧闹惨白 2、小说常识介绍 A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 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B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

七年级语文下册 7《最后一课》训练案 新人教版

7、《最后一课》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赫叟(hǎo sǒu)诧异(chà)哽住(gěng) B.祈祷(qí)懊悔(ào)挟(jiá) C.惩罚(chěng)板凳(dang)捂(wǔ) D.紫藤(t?ng)钥匙(yào shi)赚(zhuà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祈祷督学 B.思量墙璧 C.惨白阻塞 D.戒尺溜冰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最后一课》的体裁是小说,作者都德,选自《星期一故事集》。 B.《最后一课》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韩麦尔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丧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C.《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小弗郎士。 D.《最后一课》运用了景物描写表现主题。 4、表现人物性格常常运用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等手法。试对下面的描写文字表现人物性格进行分析 (1)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的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2)屋顶上鸽子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运用的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练习 (一)课内练习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________“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______“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_______“散学了,——你们走吧。” 5、给下面加粗字注音。 祈祷()()惨白()哽住() 6、在________ 里填上恰当的标点。 7、选段开头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加粗词“忽然”表明了什么?

人教版初中语文最后一课教案优秀范文

人教版初中语文最后一课教案优秀 范文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小说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下面是为大家准备好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人教版初中语文最后一课教案优秀范文一 [教学目标]: 1、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方法]:概括法 讨论与点拨法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语,每天你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只能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发表感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 1、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28岁的时候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

巨大成功。《最后一课》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当时正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时期,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区。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政府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2、*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今天我们将主要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体会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整体感知课文,正音正字。 ? 郝hǎo叟sǒu 懊o悔?字帖ti ? 强qiǎng迫?踱du步? 哽咽gěng y 四、深入探讨 1、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吗?(可从气氛、学生、老师等角度归纳)(结合课堂实际情况,调动气氛) 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教室里有一种严肃的气氛。

最后一课(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_0

最后一课(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平原中学田仁爱 【内容摘要】《最后一课》是一篇经典的爱国主义教育小说,学习这一课,主要是通过对特定环境中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的探究来学习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并体验主要人物的情感。 【关键词】《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 1、通过《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氛围、学生、老师等的对比、讨论,感受“最后一课”严肃、悲壮的氛围。 2、圈点有关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词句,理清他的心理历程,并探究其变化的原因。 3、精读重点句、段,通过对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神态的分析来体验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情感。 4、迁移学生情感,培养爱国情怀。 【课型】探究课。 【教学重点】分析小弗郎士的心理历程,感悟“最后一课”对人物的教育作用。 【教学难点】对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神态的分析。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教室】多功能电子教室。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感受“最后”氛围 课间播放马思聪的《思乡曲》,渲染“最后”氛围。 老师导入:同学们,你们已经预习了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对这篇小说的内容和主题已经有了了解。为了能更进一步地理解小说中人物的感情经历,我们很有必要了解一下小说的社会背景。(幻灯片展示) 《最后一课》写的是1870~1871年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普法战争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挑起的,他想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巩固自己的统治。但结果适得其反,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法国被迫赔款50亿法郎,割让法国北部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求和。普鲁士接管这些地方以后,下令不准这些地方再学法语。 《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正是以沦陷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教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