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完整版)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有例句)

(完整版)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有例句)

(完整版)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有例句)
(完整版)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有例句)

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拾视之,非字而画(《促织》)(“而是”)

(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夫赵强而[表并列]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 )

3、复音虚词“而已” ,放在句末,表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 用作疑问代词

(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2)作前置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 “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2、 用作副词

(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反问,可译为“为什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深,可译为“怎么” “多么”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3、复音虚词 ( 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报任安书》)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怎么回事呢]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

2)“何以”即“以何” ,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 “凭什么”等

-何以战(《曹刿论战》)

?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承接。可译为“就” “接着”,或不译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 )

4) 表转折。可译为“但是” “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5) 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

首可也( 《冯婉贞》)

逐而得之( 《促织》)

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 《促织》) 吾攻赵旦暮可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 )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

7)表结果。可译为“因而” (有时“因” “而”连用) 余亦悔其

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促织》)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作传?定公十四年》)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逍遥游》)

也”,可译为“为什么” “什么原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

“什么”,译时要后置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怎么”

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 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信陵君窃符救赵》 )

3)“何乃”,表反诘语气,可译为“怎么竟” ;表进层关系,可译为“何况”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

(《孔雀东南飞》)

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现在的将军尚且不能夜里通行,何况前任的将军呢]

壮士,能复饮乎( 《鸿门宴》)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鸿门宴》)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蜀道难》) “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 《捕蛇者说》 )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庖丁解牛》)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赤壁

赋》)

1、用作副词。

( 1)表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

“这才”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曹刿论战》 ) ?秦王恐其破壁,乃辞谢( 《廉颇蔺相如列传》 ) (2)也可表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 “竟(然)”“反而”“才”等;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

“仅”等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

;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

今欲发之,乃肯从我乎[现在想举事,你肯跟从我吗]

2)用作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等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齐桓晋文之事》 )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 “就是”等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 ) 4、有时还用作连词。可译为“若夫”

“至于”“如果”等

?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 ,乃所愿,则学孔子也[都是古代的圣人, (他们所作的)我都作不到;至于我所希望的,便 是学习孔子啊](《孟子?公孙丑上》) 5、语助词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归去来兮辞》 )

6、复音虚词。

( 1)“乃尔”,可译为“这样”

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孔雀东南飞》 )

1、用作语气助词

(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同上) ( 2)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 ) ( 3)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 “呀”等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捕蛇者说》 ) ( 4)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归去来兮辞》 )

2、 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同上)

3、 用作词尾

?危乎高哉( 《蜀道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庖丁解牛》 )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钟山记》 ) ( 3)还可表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 ?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 2、用作代词。

( 1)只用于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2)“无乃”,可译为“恐怕” “只怕” 求!无乃尓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

1 用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它(们)的”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阿房宫赋》)

2) 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可译为“他/它” -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芙蕖》)

3) 活用为第一人称。作定语或小主语,可译为“我的” “自己的”“我(自己) ”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

失其所与,不知( 《烛之武退秦师》 )

4)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 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 )

5)指示代词。表“其中的” ,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同上)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弈秋》)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测度、反诘、婉商、祈使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 1) 表测度,可译为“大概” 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2) 表反诘,可译为“难道” “岂” 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 ) 3) 表商量,可译为“还是” 吾其还也

( 《烛之武退秦师》 ) 4)表祈使(期

望) ,可译为“可要” 而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 )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汝其勿悲(《与妻书》) 3、用作连词。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 1)表假设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 《送东阳马生序》) ( 2)表选择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马说》) 4、用作助词。可不译出。

?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1、用作连词。

( 1)表并列,可译为“又” “并且” ?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孔雀东南飞》) ( 2)表递进,可译为“而且” “况且”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 3)先让步,后推进一层,可译为“尚且”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 4)表转折,可译为“反而”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2、用作副词。可译为“将”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赤壁之战》 )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说》)

将近”“将要”“暂且”“姑且”等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勾践灭吴》 )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

那个”“那些”“那里”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将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将近 ?卿但暂还家,吾

今且报府( 《孔雀东南飞》 ) 暂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 《石壕吏》) 姑且 3、复音虚词“且夫” 。发语词,可不译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逍遥游》)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将 吾攻赵旦暮且下( 《信陵君窃符救赵》 )

将要 且放白鹿青崖间( 《梦游天姥吟留别》 )

暂且

愿取吴王若将军头[我愿取吴王或者将军的头] ,以报父之仇 3、 复音虚词“若夫” “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引起下文,表示他转,有“至于说到……”之意 ?若夫淫雨霏霏( 《岳阳楼记》) ?至若春和景明(同上)

4、 (实词)像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用作助词

(1)常放在动词前,与动词组合成“所”字结构,为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事物/情况”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 《信陵君窃符救赵》 )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指南录后序》 ) 2)“所”与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 “所”字结构起定语作用。

臣所过屠者朱亥( 《信陵君窃符救赵》 )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指南录后序》 ) 2、与“为”呼应,组成“为……所……”

的格式,表被动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指南录后序》 )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4、(实词)处所,概数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像北极星一样,居于一定的方位,群星都环绕在它周围] -父去里所,复还[老人离开一里左右,又回来了]

(《史记?留侯世家》)

1 、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1)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

“对”

若 1、用作代词。

( 1)第二人称,可译为“你” “你们”“你的” ?若毒之乎( 《捕蛇者说》 ) ?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 2)表近指,可译为“这” “这样”“如此” ?南宫适出,子曰: “君子哉若人” (《论语,宪问》 ) 2、用作连词。 ( 1)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假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 )

( 2)表选择,可译为“或” “或者”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同上)

以若说论之[用这个说法议论它]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信陵君窃符救赵》 ) 3、复音虚词“所以” 。 ( 1 )表原因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 ( 2)表手段或凭借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信陵君窃符救赵》 )

(《论语?为政》)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2)表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 “给”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3)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 “等到”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4)表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了” “为着”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5)表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由于”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为吾子[你们]之将行也(《殽之战》)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6)表被动,可译为“被”。有时与“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孙权据有江东…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不者,吾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用作助词

1)放疑问句末,表诘问,前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2)与“之”一起表宾语前置

?惟弈秋之为听(《弈秋》)

3、(实词)略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 、表判断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1、用作语气助词。

(1)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

记》)

(2)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2、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可译为“…的样子”

?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阿房宫赋》)

3、用作代词。

(1)相当于“之”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03高考12)

(2)表疑问,可译为“怎么” “哪里”“什么”“为什么”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割鸡焉用牛刀(《论语?阳货》)

?焉用亡郑以陪邻(同上)

4、用作兼词。

(1 )相当于“于何” ,可译为“在哪里”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相当于“于此” ,可译为“在这(那)里” ?青麻头伏焉(《促织》)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语助词叠用,加强语气)

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言,助词)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肯定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3、表疑问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庄暴见孟子》) 4、表感叹(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庄暴见孟子》)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同上)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

1、用作介词。 ( 1)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 ?虽董

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 )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凭借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五人墓碑记》 ( 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 3)表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 “由于” ?时操军以饥疫,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 ( 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登泰山记》 ) ( 5)表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 ,可译为“和”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

和(《战国策?周策》) 用” “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 拿 ?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 ) 按照 用什么身份 )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 ) ,可译为“在”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跟”;有时可译为“带领” “率领”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 从” 2、 用作连词。用法大致同“而” ,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 1)表并列或递进,可译为“而” “又”“而且”“并且”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 ) ( 2)表承接,“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 )

?一鸡瞥来,径进以啄( 《促织》) ( 3)表目的,“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 “来” ?作《师说》以贻之 ?敛资财以送其行( 《五人墓碑记》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谏太宗十思疏》 )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4)表因果,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5)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 ,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 ) ?鸾鸟凤皇,日以远兮( 《涉江》) 3、 用作助词。和“上” “下”“东”“西”等连用,表时间、方位和数量的界线。

?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登泰山记》 )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等,或省去。 ?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涉江》) 用来”“以致”等。 出师表》

游褒禅山记》

《论语?雍也》) 4、通“已”,已经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

?前以罢外城,省亭隧( 《内蒙访古》引文) 陈涉世家》 ) 5、复音虚词“以是” “是以”,相当于“因此” ,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 6(实词) ?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 认为,以为 用(动词)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 )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触龙说赵太后》 ) 子欲知其以乎[你想要知道它的原因吗]

原因

1、用作介词 ( 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张衡传》)

( 2)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依据,可译为“趁着”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 3)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方式,可译为“经过”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连词(?副词) 。表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3、复音虚词“因而” 。与今语同

?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促织》) 4(实词)

?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沿袭

留待作遗失,于今无会因( 《孔雀东南飞》 ) 原因,机会

1、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组合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弓I 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

“在…方面” “在…中” “向” “到” “自” “从” 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得复见将军于此( 《鸿门宴》) 在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 ) 向 余方心动

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 《记王忠肃公翱事》 ) 给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由于

2)放在形容词后,表比较,可译为“比”

“胜过”;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有时只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五人墓碑记》 ) ( 3)放在动词后,弓进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五人墓碑记》 )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有时动词前还有“见” “受”等字和它相应。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2、 用作助词。可不译。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诗经?无衣》)

3、 复音虚词“于是” ,有时与今天的用法同,有时不同。 ( 1 )同,表承接或因果。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 )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五人墓碑记》 ) ( 2)不同,放在谓语的前或后,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据“于”的不同用法,可译为“在这” “从这”

?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殽之战》)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捕蛇者说》)

1 、用作介词。可译为“跟” ,“同”

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 ) 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

对,对于

由于”。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序)

凭借”“根据”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通过”

?魏使人因平原君请从于赵[魏国派人通过平原君向赵国请求合纵] “便”

?相如因持璧却立( 《廉颇蔺相如列传》 ) 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毛遂自荐》 ) 依靠,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在…方面

在…中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寡人之于国也》 ) 自,从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学会整理归纳文言知识点 教学重点,难点 整理归纳“之”,“而”,“以”,“其”,“为”,“于”的用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想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较为复杂多变,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也是中考的一个要点。学生在总复习的过程中,常常为其中的变化而困惑,头疼。基于这一情况,同时结合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特设计此课引导学生整理归纳其中最常用的、也是初中阶段重点的虚词的用法,让他们学会自己归纳文言知识点,为他们今后的文言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这堂课我们上一堂文言复习课,大家都知道:在文言文中根据词是否具有实在意义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词,另一类是虚词。这两类词在文言中的作用也不同。曾有人这样说,如果说实词是文言文的肉体,那么虚词则是文言文的灵魂。虚词为何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这是由它的灵活性决定的,它的意义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但也正因为这一点,加大了虚词学习的难度。而虚词又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不过大家不用怕,今天我们就一块来归纳复习几个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 一、之 (一)、代词: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xx刿论战》 ②忽啼求之。《伤xx》 (二)、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送xx之xx。 (三)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3.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4.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xx千里者。《马说.》 5.音节助词。常用在时间词后,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练习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到,往) 2、xx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3、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主谓之间,无实义) 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二、而 (一)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部编版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纳及练习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复习 之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bai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记忆顺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 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其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署,恐前后受其敌(《狼》) 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如: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上枢密韩太尉书》)(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③以勉其学者也(《墨池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①其一犬坐于前(《狼》)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二)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三)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

(人教版)初中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 1.之 zhī ①动词,去、到、往吾欲之南海《为学》 寡助之至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②代词,代人、代物、代事 二世杀之《陈涉世家》 钟鼓乐之(“窈窕淑女”) 又数刀毙之《狼》 莫不奇之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名之者谁 左右采之(代荇菜) ③助词,的嗟来之食《乐羊子妻》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在河之洲 山之僧智仙也 ④结构助词,(不译) 人之立志《为学》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 2. 者 ①结构助词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②结构,的下者飘转沉塘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指代人,物,事, 宜多应者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孟子二章》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④……的原因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 ⑤语气词,不译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3. 夫 ①成年男子(名词)此庸夫之怒也《唐睢不辱使命》 ②发语词,无义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唐睢不辱使命》 夫环而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③那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④丈夫,女子的配偶夫齁声起《口技》 4. 其 ①人称代词,自己、我、我的,他、他们,它 而不知太乐之乐其乐也(自己的)《醉翁亭记》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他) ②指示代词,这,那专其利三世(这种) 3.副词,表推测或委婉语气,大概,也许,难道 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 其真无马邪道(难道) 5. 而 ①转折连词,但是,却人不知而不愠《论语·述而》 而不知其所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未有问而不告《送东阳马生序》 足肤皲裂而不知《送东阳马生序》②修饰连词,相当于“地”, 面山而居 恂恂而起 呼尔而与之 ③顺承连词,可不译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觉而起,起而归 ④表顺承的连词,然,这样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⑤表顺承的连词,就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⑥表顺承的连词,来挟天子而令诸候《隆中对》 ⑦表递进的连词,而且国险而民附《隆中对》

(完整版)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有例句)

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拾视之,非字而画(《促织》)(“而是”) (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夫赵强而[表并列]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 ) 3、复音虚词“而已” ,放在句末,表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何 1、 用作疑问代词 (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2)作前置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 “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2、 用作副词 (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反问,可译为“为什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深,可译为“怎么” “多么”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3、复音虚词 ( 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报任安书》)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怎么回事呢]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 2)“何以”即“以何” ,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 “凭什么”等 -何以战(《曹刿论战》) ?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承接。可译为“就” “接着”,或不译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 ) 4) 表转折。可译为“但是” “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5) 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 首可也( 《冯婉贞》) 逐而得之( 《促织》) 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 《促织》) 吾攻赵旦暮可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 )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 7)表结果。可译为“因而” (有时“因” “而”连用) 余亦悔其 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促织》)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作传?定公十四年》)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逍遥游》) 也”,可译为“为什么” “什么原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 “什么”,译时要后置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怎么” 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 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信陵君窃符救赵》 )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教案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教案 教学目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要求: 1.记住这些虚词的主要意义和用法,完成相关作业。 2.关注例句中重点实词的意义,并翻译例句。 教学课时:6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完成虚词“而”“何”“乎”的教学。 1.而ér (1)连词。 ①表并列关系。译为“又”“和”“并且”或不翻译。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译文】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 ②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荆轲刺王》) 【译文】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 ③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译。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译文】(增把玉杯)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把它击碎了。 ④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A.青取之于兰而青于蓝。(《劝学》) 【译文】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 ⑤表假设关系,“如果”“假如”。 A.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誉,是不可以的。” B.今行而.无信,则未可亲也。(《荆轲刺王》) 【译文】现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王。 ⑥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所以”。 A.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译文】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至不能尽那游览的乐趣。 B.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荆轲刺王》) 【译文】那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因而停下等候他。 ⑦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一般不译。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⑧表目的关系,相当于“来”,也可不译。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译文】给官吏和百姓造册登记,封存官库,等待项将军来(处理)。 (2)代词。通“尔”,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你们,你们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译文】你爸爸回来,自然会跟你算帐! (3)复音虚词。 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重点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重点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一、之1、代词:代人,代事,代物欲报之于陛下也悉以咨之肉食者谋之公与之乘名之者谁天下顺之固以怪之矣名之者谁环而攻之而不胜天下顺之愿陛下亲之信之2、助词:①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宫中之事山间之四时也山水之乐宴酣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三里之城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览物之情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②用在主谓词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镜之新开冷光之乍出于③补充音节:公将鼓之怅恨久之3、动词:到往辍耕之垄上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4、语法作用如:何陋之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宋何罪之有二、其1、代词:代人、代物、代事以彰其咎苦其心志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其乡人曰望其旗靡2、表语气其真不知马耶(表反问)其真不知马也(表猜测)三、以1、作介词,可解释为:用、靠、凭、凭借、因为、拿、把等例:醒能述以文者(用)以天下之所顺(凭、凭借)不以物喜(因为)悉以咨之(拿)咨臣以当世之事(拿)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虽不能察,必以情(根据)2、连词①表目的:译为:来、用来。例:属予作文以记之杀之以应陈涉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以彰其咎以告先帝之灵故为之文以志以激怒其众将以攻宋②表结果:译为、以致。例:以伤先帝之明以塞忠谏之路也3、其它①以为:译为、认为例:或以为死②所以:a、用来之意,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所以动心忍性b、……的原因。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③相当于“而”:如:醉则更相枕以卧④通假字:如:固以怪之矣(通“已”)四.乎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死国可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亦不可以已乎!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例:在乎山水之间也颓然乎其间者3、作词尾(一般用在形容词后):悠悠乎与灏气俱五、虽1、即使之意。例:虽有千里之能虽不能察虽多何为虽杀臣,不能绝也2、虽然之意。例: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风力虽尚劲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六、然1、代词:这样的意思。例:吴广以为然然,胡不已乎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2、作词尾:表……的样子。例:颓然乎其间者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满目萧然3、连词:表转折。例: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七、或1、有的人:如:今或闻无罪或以为死或以为亡2、有时候:如: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3、或许:如,或异二者之为八、为1、介词(相当于“被”“替”):如:士卒多为用者山峦为睛雪所洗2、动词:如:为坛而盟(筑)酿泉为酒(酿)

精心整理版-初中文言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

初中文言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 虚 词 用法例句常见短语. 之. (1)【动】往,到……去. (2)【代】他,她,它. (3)【助】的(有时可不译). (4)【助】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 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的作用。不 译. (5)【助】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不 译. (6)【助】宾语前置的标志。译时 省去.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学而时习之(《论语》);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宋何罪之有(《公输》);菊之爱(《爱莲 说》). . 以. (1)【动】认为,以为. (2)【介】用,把,拿. (3)【介】因为,由于. (4)【介】凭借,依靠,依照. (5)【连】相当于“而”(表承接). (6)【通】“已”,已经. (7)【连】连接上下东西往来等字. (8)【介】去,来,用来(表目的). (9)【连】以至、因而. 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以刀劈狼首(《狼》);投以骨(《狼》).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以君之力(《愚公移山》). 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十年以前;北京以东.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意将隧入 以攻其后也(《狼》). 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以为】认为;作为。. 【以是(是以)】因此。. 于. (1)【介】在,到,向,从,对, 对于,由于,在……之中(方面)(用 在动词后引出对象). (2)【介】被. (3)【介】同,和,跟. (4)【介】比,胜过.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告之于帝(《愚 公移山》);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苟 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孟子》). 不戚戚于贫贱(《五柳先生传》). 曹操比于袁绍(《隆中对》). 苛政猛于虎也. 【于是】①与现代汉语相 同;②这时,当时;在这, 从这。. 者. (1)【代】……人;……事物;…… 时候;……的情况. (2)【助】引出判断(原因、解释), 不译. 作亭者谁?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 翁亭记》);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者,……也】或【者 也】……是……. 乎. (1)【助】吗,呢,哪,吧;啊, 呀,哇. (2)【通】“于”。“在,从,向,给, 对”. 不亦乐乎?(《论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 翁亭记》). . 也. (1)【助】啊,呀,呢,吧,可不 译(表判断、肯定,表疑问、反问, 表感叹). (2)【助】句中表示舒缓、停顿, 可不译. 吴广者,阳夏人也(《陈涉世家》);徐 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也哉】呢,吗(表疑问 或反问)。. 故. (1)【名】原因,缘故. (2)【形】老的,旧的,原来的; 从前的,原来的;故旧,老友. (3)【副】故意,特意. (4)【连】因此,所以. (5)【动】死亡.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蔚。(《陈涉世家》).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 序》). 已故. 【故人】老朋友。. 其. (1)【代】他(的),她(的),它 (的);他们(的),她们(的),它 们(的). (2)【代】那,那个,那些,那里. (3)【副】大概,或许,还是(表 推测).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 序》). 其人视端容寂(《核舟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 新课程初中文言虚词用法与例举(人教版) 一、为 ㈠动词wéi ⒈“做”例:①并自为其名②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③为我为云梯之械④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⑤行拂乱其所为⑥好为《梁父吟》⑦行拂乱其所为 ⒉“作为、当作、成为”例:①弃其杖,化为邓林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③以丛草为林④武陵人捕鱼为业⑤以牒为械 ⒊“认为”例:①孰为汝多知乎 ⒋“是”例:①知之为知之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天下为公④中轩敞者为舱⑤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⑥此为何若人⑦若为佣耕 ㈡介词wèi ⒈“替、给、向”例:①愿为市鞍马②为人谋而不忠乎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④不足为外人道也⑤为楚造云梯⑥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⑦为天下唱 ⒉“被”例:①二虫尽为所吞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山峦为晴雪所洗④仅有敌船为火所焚⑤士卒多为用者⑥贤能为之用 二、之 ㈠动词“到”例: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③辍耕之垄上 ㈡助词⒈“的”例:①水陆草木之花②虽有千里之能③醉翁之意不在酒④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⒉无义,不译⑴主谓间,取独例: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③大道之行也④甚矣,汝之不惠 ⑤虽我之死,有子存焉⑥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⑦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⑵宾语前置的标志例: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 ⑶定语后置的标志例:①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②马之千里者

⑷凑足音节例: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②鸣之而不通其意③怅恨久之④公将鼓之 ㈢代词 ⒈代人例:①或置酒而招之②借旁近与之 ⒉代物例:①渔人甚异之②录毕走送之③策之不以其道 ⒊代事例:①闻之,欣然规往②属予作文记之③弗之怠④吾既已言之王矣⑤肉食者谋之 三、以 ㈠介词⒈“把、拿、用”例:①以衾拥覆②徐喷以烟 ⒉“凭借、按照”例:①策之不以其道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③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④何以战 ⒊“因为”例:①以中不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于④勿以善小而不为⑤不以千里称也 ⑥徒以有先生矣⑦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⑧先帝不以臣卑鄙 ㈡连词 ⒈表目的“来”例:①无从致书以观②属予作文以记之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④河曲智叟亡以应⑤令辱之,以激怒其众⑥杀之以应陈涉 ⒉表修饰,同“而”的用法例:①俯身倾耳以请②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㈢动词“认为”例: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③皆以美于徐公 四、而 ㈠表并列“和、又、并且”例: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②起坐而喧哗者③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④国险而民附⑤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失丽⑥生于忧患而无于安乐⑦蔚然而深秀⑧舍鱼而取熊掌 ㈡表承接“就、然后”或不译例:①日出而林霏开②既醉而退③强饮三大白而别④夺而杀尉⑤挟天子而令诸侯⑥呼尔而与之⑦长跪而谢之 ㈢表修饰不译例:①朝而往,暮而归②杂然而前陈者③先天下之忧而忧④执策而临之⑤佣者笑而应曰⑥面山而居⑦玉城雪岭际天而来⑨仰而视之⑩在楚城上而待楚寇

9 文言虚词常见用法及例句

中考常见虚词用法及例句 每天收获小进步,积累起来就是大进步;每天收获小幸福,积攒起来便成大幸福! 【之】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如: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 1.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①泉香而酒冽(《醉翁亭记》)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②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④人不知而不愠(《论语》) ⑤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杂然而前陈 【其】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类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类 1.【而】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钳,除了蛇和鳝鱼的洞穴就没有地方寄居托身,是因为心思浮躁啊。 ②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天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③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翻译 】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把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打它,把它打破了。 ④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⑤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各位如果有这个意愿,看我的马头行事就可以了。 ⑥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 ~ ——阻碍它的生机,来谋求高价,因而江浙一带的梅都成了病态的。 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促织》) ——看到成名养的那只蟋蟀,就捂着嘴吃吃地笑了起来。 (2)代词。表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的”,偶尔也作主语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你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再算帐的! (3)动词,如,如同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卒惊呼的声音如同大房子倒塌一样。 — (4)复音虚词 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

中考八大常用文言虚词归纳全(更新)

中考常用文言虚词归纳 一.之 1.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②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②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唐雎不辱使命》)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4)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译时应省去。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3.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4、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 ①一室之内②郊田之外③四海之内① 二.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如: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②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则》)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二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面山而居(《愚公移山》)②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 三.以 (一)介词 1.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 ③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2.表示凭借,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3.表示工具、方式、方法,可译作“把”、“拿”、“用”等。 如:①屠惧,投以骨(《狼》) ②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 ③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出师表》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用来” 如:①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 如: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通“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

文言虚词用法归纳及翻译训练2(答案)

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及翻译训练(其、且、若、所) 班级姓名学号 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 译:我按照他的办法(去做),(果然)大王(也就)恩赦了我的罪。 ②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 译:想要国家安定的,一定要积聚他的德义。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 译:秦王怕他撞坏宝玉。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译:他知道道理本来比我早。 ③会其怒,不敢献(《鸿门宴》) 译:正赶上他们发怒,不敢献上去。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 译:我也后悔自己跟他们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②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 译:我觉得您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了,所以认为您爱(长安君)不及爱燕后啊!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

译:不嫁给这样仁义的公子,那往后(你)打算怎么办? ②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 译: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 ③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 译: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 译:在杂乱的石头中间选择其中的一两处敲打它。 ②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游褒》) 译:只有其中的刻在石碑上的文字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二)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1.加强祈使语气,表婉商,相当于“可要”、“可”、“还是”、“还要”。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烛之》) 译:进攻它攻克不下,围剿它又不能继续,我们还是回去吧。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 译:交给你三枝箭,你可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啊。 ③汝其勿悲(《与妻书》) 译:你可不要悲伤啊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译: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庄暴》) 译:如果齐王(果真)很喜欢音乐,那么齐国(治理得)大概差不多了吧。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 译:尽了我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谁还能讥笑我吗?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教学要点: 一、了解《考试说明》中列出的18个常见虚词及课本中出现的其它虚词的用法。 二、了解虚实多类、一词多用以及同类异词现象。 三、区别句末虚词、关联虚词的用法。 教学内容: 一. 文言词语的分类: 1. 实词,具有实在意义的词语。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2.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包括代词、连词、介词、助词、副词、叹词、拟声词等。 二、虚词使用的几种现象 1、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 古代的虚词,除了少数而外,大都是具有多种用法的。如“因”一般用作介词,但可以表示“因为”的意思(如“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可以表示“根据”的意思(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可以作“经过、通过”的意思(如“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还可以用作连词,相当于“于是”(如“因出己虫,纳比笼中”)。 2、虚实兼类现象: 就是指一些文言词,它既可以用作实词,又可以用作虚词。如:“之”的用法,既可以作代词(如“作《师说》以贻之”),又可以作助词(如“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可以作动词(如“佯狂不知所之者”)。 3、虚词的古今变化。 文言虚词和文言实词一样,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发生演化,古今用法已经有了很大不同,认真区别有助于对文言虚词的准确理解。这种变化大致分为四种情况: 1. 用法消失。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作发语词,现在不这样用。“险以远,则至者少”中的“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现在已不用。 2. 沿用至今。如“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中的“于是”,现在也用于表示承接。“学然后知不足”中的“然后”,也用于表示承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中的“而已”,现在也用于表示限止的语气。 3. 用法变化。如“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中的“所以”,古代表原因,现在表结果。“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中的“何如”,古代表示疑问,怎么样;现在表示选择的肯定部分。 4. 另词替代。如“甚矣,汝之不惠!”中的“矣”,感叹助词,现在为“啊”“了”取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则”,表示判断,现在为“就是”所替代。 三、常见的18个虚词用法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文言虚词“其”用法归纳

TAG:文言字词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虚词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语法功能比实词强,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并且在汉语的发展历史中,变化比实词大得多。因此华语网网络东方语言编辑部针对常见虚词,制作了一份文言虚词资料。本文是。(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逻辑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二)用作副词。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 TAG:文言字词之志!(《伶官传序》)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三)用作连词。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何其】译为“多么”。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常考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归纳

常考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归纳 一、之(“之”字有三用,就是代助动) 1、用作代词 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 等。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 2、用作助词 ①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 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③句式倒装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A在句中表示动词宾语提前,即宾语前置的标志。 B在句中表示定语置后,即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④音节助词,在句中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 3、用作动词译作“到”、“往”、“去”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 二、而(“而”字怍连词,修承并,转递因;复音虚词,罢后会有时。) 1、“而”作连词,这是最主要的用法。判别时,一定要理清“而”前后词语或分句之间的关系。它一般表示以下关系: ①并列关系。 ②顺承关系。这种关系一般表示“而”前后的分句或词语有动作的先后。“而”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③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可连接分句也可连接词语。 ④修饰关系。 ⑤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或不译。 ⑥因果关系。 2、跟其它词构成复音虚词。有以下几种情形: A“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B“而后”,相当于“然后”。 C“既而”、“已而”,相当于“不久”,“一会儿”。 D“而或”,相当于“有时”。

三、以(“以”字动、介、连,以为认为动,因凭用把介,以致用而连。) 1、用作动词,可译作“以为”“认为”。 2、介词 ①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②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靠”、“根据”等。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3、作连词, ①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用来” ②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 ③ 有时相当于连词“而”,(表承接),或者不译。 四、其(“其”代他(它)那其中的,反问推测或如果。) 1、代词。 ①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代物。有时在句中作定语。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②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③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或者数代词。 2、副词 “其”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祈使、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① 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岂”; ② 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大概”“或许”“还是” 3、连词译作“如果” 五、于 介词,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胜过” 5、表示原因,由于,因为。

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意义归类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配套练习 一、而 1.连词。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①:蟹六跪而二螯。例②:北救赵而西却秦。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例①: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例②:图穷而匕首见 (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例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例②:吾恂恂而起。例③徐而察之 (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例: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①: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例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3.音节助词。常与其他虚词构成“复音虚词”。如:“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例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已而”、“俄而”一般用来表示时间不久。 二、何 1.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例: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作宾语,常放在谓语动词前,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例①:豫州今欲何至? 例②:大王来何操?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例①:然则何时而乐耶? 例②: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2.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例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例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例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例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例:樊哙日:“今日之事何如?”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例: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 又:何以战? 三、乎 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例①:儿寒乎?欲食乎? 例②: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 (2)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例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例②:日食饮得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