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数学_《24时计时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24时计时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24时计时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24时计时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二十四时计时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24时计时法的产生过程,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会进行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转换,体会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生活观念

教学重难点:

1、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的区别,并能正确进行互换。

2、理解普通计时法换24时计时法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一个钟面,任意拨一个时刻(11时)

师:钟面上的时刻是几时?这个时刻你通常在干什么?

生:上课、睡觉

师:把上课和睡觉混在一起了?

生:上午11时上课,晚上11时睡觉,如果学生说晚上3点睡觉,师追问:换一个词叫什么?

师:也就是说只看这个11时我们还不能确定,但是像同学们一样加上一个词,什么词?还会混淆吗?上午11时在干嘛?晚上11时呢?

师:同学们,生活中像这种带时间词的时刻还有别的?但是有个要求,你边说还得说一说那个时候你可能在干吗?

生:略

二、回顾反思普通计时法,设计24时计时法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普通计时法。

师: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几个时刻,请同学们看一看在前面加上合适的时间词并说一说图中的小朋友在干嘛?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师:是不是非常简单,现在我们改变一下规则: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一听、猜一猜这是什么电视节目,几时播出?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些时刻,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预设:前面都有时间词/都没有超过12时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为什么没有超过12时的呢?

师总结:像这种时针走到几时,就说几时,然后在前面加上时间词来区分不同时刻的计时方法我们叫它普通计时法也叫12时计时法

2、认识24时计时法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刚才新闻联播播放的时间是晚上7:00吗?怎么是19时呢?这是什么计时法,你在哪里还见过?

师出示生活中应用24时计时法的场景

师: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预设1:普通计时法有时间词,24时计时法没有时间词

师:也就是说,有时间词的就是普通计时法,没有时间词的就是24

时计时法,从写法上来比较24时计时法更简洁一些。

预设2:普通计时法没有超过12时,24时计时法超过12时了。

师:课讲到这里,你们是不是有很多疑问:24时计时法为什么不加

时间词,不会混淆吗?钟面上只有12个数字,怎么可能超过12呢?到底什么是24时计时法?接下来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研究一下到底什么是24时计时法

师:你觉得24时计时法的这个24时应该是指什么?

生:1天24个小时

师:一天是24个小时吗?钟面上只有12个数字啊?谁上来拨一波?

生:2圈,共24时

师:一天是从哪一个时刻开始的?请同学们观看春晚辞旧迎新的片段,得出一天是从晚上12时开始的。

师:现在是中午12时,这个时候我们通常在吃饭,时针走了几圈了?从什么时刻到什么时刻是一圈(多找几个同学回答)板书:大括号第一圈

师:一天结束了吗?这个时候又到了晚上12时,在睡梦中,一天悄悄的结束了,从中午12时到晚上12时时针又走了几圈?(多找同学回答)板书:大括号第二圈

师:时针一共走了几圈?多少小时?

师:一天到底是不是24小时,我们一起跟着时针的转动验证一下,请学生跟随时针的转动数一数第一圈一共走了几个小时?

师:走到下午1时的时候是多少小时?为什么是13小时?让时针再回到中午12时,如果时针走到下午2时是多少时间?跟着时针的转动一起数一数

师:为了便于研究我们把时针走的这两圈拉直,红色部分是第几圈?蓝色部分呢?

师:同学们怎么有3个12时呢,表示的意思一样?这两个晚上12时表示的意思一样吗?第一个12时是一天的开始,所以通常我们也叫它凌晨0时。

师:同学看,这个图像什么?尺子,表示时间的尺子?表示多长时间?把一天24个小时平均分成24份,每份表示多长时间?第一份几时?前两份呢。。。

像这种用0时到24时来记录一天时间的计时方法我们就叫24时计时法

3、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联系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时间尺上下两行的刻度,哪些没变?哪些变了?怎么变的

引导学生正确表述:第一圈没变,第二圈从下午1时到晚上12时加了12

师:你现在知道从0时到24时所表示的具体时间了吗?

分别让学生说一说:20时15时10时5时各表示什么时刻?

请学生说一说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有什么关系?

三、巩固练习:

1、请同学们将黑板上的普通计时法的时刻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有一天开始和结束的两个时刻引导学生理解表示一天的开始的时候

就是0时,表示一天的结束就是24时。

2、出示学校禁止掉头的标识牌

四、课堂小结:

师:现在马上就到9时30分了,这一天已经过去了多长时间?还有多长时间就结束了,今天结束了,新的一天同时也开始了,时间就是这样一天一天永不停歇的往前走,走过了春夏秋冬,年复一年,所以同学们珍惜时间请从珍惜每一天开始。让我们用鲁迅先生的这句话结束今天的这节课。

《24时计时法》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平时很少使用24时计时法,因此在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上午几时或晚上几时时,学生往往不太习惯。所以在教学时我比较注重学生对钟面的观察和操作,引导学生观察一日时针正好走两圈,体会钟面、时间及圈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并适时出示“时间尺”,让学生对比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区别与联系,为学习两种计时法的转换作准备。

《24时计时法》效果分析

本课内容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讲比较抽象,教学难度较大,于是教师紧紧抓住,“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学生提供生

活学习素材,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思考、去探索。从老师得教学目标制定上来看,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方面来确定;有明确要求,体现学科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24时计时法》教材分析

学生对时间有生活经验,也有一、二年级认识钟面,用普通计时法计时的知识基础。24时计时法在电视、电脑、广播、车站、学校等场合有着广泛的应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以一日(一昼夜)有了概念,并能用12时计时法表示一天中的某个时刻。在此基础上,教材使学生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4时计时法比较抽象,教材借助多种直观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时间轴”,将一日经过的时间展开,在时间轴上对比给出一日内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所表示的整点时间。将抽象的、不断流逝的时间与直观的数轴建立起联系,将“时刻”与数轴上的点建立联系,借助几何直观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24时计时法。

《24时计时法》评测练习

1、请把下面的普通计时法转化成24时计时法

凌晨4:30 上午9:30

下午1:40 晚上9:05

2、请把下面的24时计时法转化成普通计时法

10:30 12:59

16:25 22:05

3、7:00-8:00 12:50-13:30张官小学学校门口,实行单向行驶,禁止机车掉头。爸爸下午1:00在学校门口掉头,他做的对吗?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24时计时法的认识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难点,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会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发现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转换规律,并能正确的转换。在此之前学生接触的都是普通计时法,之前学习的关于时间的知识也都是普通计时法的内容。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产生混淆、并且学的轻松,需要我好好思考的一个地方。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充分利用有效生成资源

利用书上主题图,让同桌2人说一说每幅图中小朋友在什么时间,在干什么事情?初步感知普通记时法的表示方法,之后采用拨钟方法,感知一天钟面上时针从0时到中午12时,经过了12小时; 从中午

12时晚上12时,又经过了12小时;时针在钟面转了2圈。让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探究欲望有了。

二、用巧妙的的方法突破难点

多媒体动态展示:红色、蓝色表示时针在钟面转动的2圈,是时针经过的一天,将其展开,形成“时间尺”,借助“时间尺”提醒学生两种记时法的相互对应,上下两行数的关系,使学生发现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转化的方法,巧妙地突破了难点。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整理探索过程,提升思维。

三、合理利用生活经验

本节课,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搭建起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数学解释与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与记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数学,感知数学,将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多次引导学生去发现新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习惯,增强信心,体验到学习

数学的成功乐趣。不足之处,课堂重点引导上要慢下来,停一停,照顾到每一位学生。

《24时计时法》课标分析

“24时记时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常见的量”的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时、分、秒有关知识的基础。本节课正是在此基础上,了解24时计时法的相关知识,并会用这些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课程实施中,应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基础知识,创设一些现实性的情境,引导学生经历观察、记录、猜想、交流、推理等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注重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实践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