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是权威的国家机构及公共团体为了实现特定的公共目的,对社会价值进行合理配置的决定与实施过程。

公共性:是区别于私人而言,是指政策属于从私人领域中抽离出来的,代表公共利益,而不是少数或个别人利益的。

分配性政策:通过合法化途径,对优惠的对象与契约进行法律认定,对社会中较重要部分的要求予以回应。

规制行政策:利用政府的权威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不良现象进行管制和约束

再分配性政策:发挥资源的再调配,以达到社会公平的目的

构成性政策:对政府机构和组织制度进行设计、变更、完善的组织政策

公共政策功能:指公共政策通过执行在现实环境中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和影响

公共政策客体:指公共政策实施中将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和会受到影响的目标群体

公共政策主体:指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决定、执行、监督等过程的组织、团体、个人。

公共问题: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那些公共性社会问题。

政策执行:政策方案被采纳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以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

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自由裁量权:行政主体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所拥有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自己的意志,自行判断、自行选择采取最为合适的行为方式及其内容的一种行政权力

权力:就是一个或若干个在社会生活中即使遇到参与活动的其他人的抵制,仍能有机会实现他们自己的意愿能力。

权威:来自某个确定源泉的某些命令被某个确定群体的人们服从的概率。

政策议程:指那些引起深切关注并确认必须解决的公共问题被正式列入商讨、规划、研究的议事程序,以决定政府是否需要对其采取行动、何时采取行动、采取什么行动的政策过程。

政策合法化:指行政首长或相应的立法机构根据自己的职责、权限,按照特定程序使各种提议中的政策方案上升到法律或获得合法地位的过程。

公共政策规划:政策行动主体对政策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经过民主的程序和方式,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提出相应的解决政策问题的办法方案

公共政策决策:政策行动主体围绕一定的价值和目标取向,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竞争、协商、合作确定政策行动最终方案的过程。

公共政策案例: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

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

公共利益:是一个人与其他社会成员共享的资源与条件

公共责任:指社会成员对参与公共生活的使命感、责任心和自觉性公共文化:以公共性为特征,现实地影响着每一个社会成员及其行为方式,从而塑造着社会公众生活的形态

多选题

1政策的导向是的行为、观念的导向

2公共政策的功能包括: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

3公共政策核心主体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执政党4公共政主体体系包括:核心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社会公众

5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主要包括:规定社会成员行为能力、引导公众观念,行为能力、调控各种利益关系能力、公平分配社会资源能力、公共政策体系内部互相及整合能力

6公共政策体系包含:信息、智囊、决断、监控等子系统

7外部监控体系是由:人民群众、新闻舆论、社会团体等组成

8决断系统在公共政策及其某运用中的作用:选择政策方案、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界定政策问题

9有人认为,集权的决策体系有利于:政治控制、社会稳定、集中资源

10政策方案设计过程中,必须注意不同的政策方案之间的互相:排斥

11决断目标的标准时:目标具体明确、目标有效协调、目标具有可操作性、目标与手段的统一

12公共政策方案的原则是:多方案原则、排斥性原则、多要素原则、可操作性原则

13过程中抉择者形成共识的途径通常有:交换、说服、强制

14追踪决策的特征主要是:回溯分析、非零起点、双重优化、心理效应

15史密斯认为: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是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大因素

16从政策执行者对执行政策的态度分析,政策执行问题有:抵触型、僵化型、滞后型、折扣型、结构型、

17政策环境因素的基本特征有:多样性、动态性、交叉性、突发性18公共政策评价的基本内容:规范、信息、分析、建议

19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公共政策评价可以分为: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事前评价、执行评价和事后评价

20公共政策效果有几种类型:直接效果、附带效果、潜在效果、象征性效果

21客观、全面:的评价标准需要在各类人员通过协商,平衡利益关系中产生

22处于不同地位的人们,对政策效果评价的态度有:支持和反对23立体思维的内在特增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层次性、多维性、联系性、系统性、整体性、动态性

24创造性思维的各种基本形式包括:直觉、灵感、判断、顿悟

25按照人们决策时对自然状态规律的认识和掌握程度,通常可将公共政策分为:确定决策、风险性决策、非确定型决策

26按照性质不同,可将公共政策分为:程序决策、非程序决策

按照重要性不同,可将公共政策分为:战略决策、策略决策和执行决策

27决策支持系统由:基恩、斯科特提出

28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特诊:社会主体知识化、社会组织扁平化、政策信息公开化、民主参与大众化

29知识经济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式:知识经济的兴起要求实现政策创新、知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公共政策的扶植、知识经济的发展影响公共政策的执行

30发展型公共政策理念的主要内容:创新超前观念、科学民主观念、公平优位观念、人本观念

31知识经济发展要求建立:多者博弈决策体制、民主参与决策体制、网络化决策体制

32为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各国需要调整的公共政策包括:产业政策、教育政策、科技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

33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呈现出的新特点包括:民主化、高效化、科学化、信息化

34公共政策案例的特点有:公共性、管理性

35根据公共政策案例巨乳过程可以吧公共政策案例分:未来公共政

策案例、实时公共政策案例、完全公共政策案例

36公共文化的内容包括:对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关系的认识、对公共道德观念的认识、对公共责任必要性的认识

37公共问题横向性质维度的内容包括:管制性公共问题、服务性公共问题

38体现了公共政策的未来基本走向的说法有:公共政策应当是讲究公平的、公共政策应当追求民主化、公共政策应当实践科学化

单选

1公共政策是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政策

2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惩罚性措施相联系

3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倾斜性,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

4“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最早提出的

5政府主体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核心,并发挥独特作用的部分

6新型的公共政策理念视政策对象;公众为伙伴

7决策权的角逐的核心问题是权力,因为政治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8个人决策模式包括个人专断式和个人负责制两种具体形式

9决策中得各种智囊组织经常被称为决策者的外脑

10决策权力的横向分化反应在政治结构中立法、司法、行政等权力的分化,以及行政部门的分化

11决策过程中得第一步是诊断问题所在,确定决策目标

12政策目标的有效性取决于不同的参与者对它的共识

13决策过程中得第二步是探索和拟定各种可能的备择方案

14西蒙吧决策过程分为三步,分别称为情报活动、设计活动和抉择活动

15西蒙认为,决策的基本程序中应包括审查活动,即决策过程中得反馈

16在政策方案执行过程中,必须注意不同的政策方案之间的排斥

17在政策方案执行过程中,偶然失效是指执行过程进入正常状态的失效

18史密斯提出了著名的政策执行模型

19人们把分析政策执行过程中得失效现象所描述的曲线称为浴盆模型20史密斯认为,政策执行中有四个基本要素是必须认真考虑

21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映,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服从、认同与内化

22政策效果评价从本质上看时一种价值判断

23在任何决策过程中,理解因素和超理因素,总是混合在一起的

24在公共政策的评价标准钟,应坚持加以突出的是技术可行性原则25政策评估师对政策方案所作的分析

26政策评估师对政策效果所做的判断

27思维就是有意识的头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关系所作的自觉性、概括性与间接性反映

28对于利益不相关的抉择类型,一般来应强调公事公办

29在某些认识媒介的诱导、启迪下,突然豁然开朗的思维过程指的是灵感思维

30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是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31科学家明确地直接把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一般公认以贝塔朗菲提出一般系统论

32系统分析最早是由兰德公司提出并使用的

33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主体应该树立发展型政策理念

34多者博弈的公共政策体制其实质是发展型政策理念

35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是公共问题

36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

37公共利益是公共共享的资源和条件

38公共政策归宿在于及时有效地解决公共问题

公共政策:是权威的国家机构及公共团体为了实现特定的公共目的,对社会价值进行合理配置的决定与实施过程。

公共政策特征:1公共性2价值性3权威性

公共政策功能:1目标导向功能2法律规定功能3利益协调功能4政治象征功能5社会发展功能

公共政策主体多样性:1立法机关2官僚机构3政党4利益集团5思想库6新闻媒体7公民个体

公共政策客体:1公共问题2目标群体

公共政策类型划分:

答:A按政策内容标准划分:1政治政策2经济政策 3文化政策4军事政策5外交政B按政策层级标准划分:1元政策2基本政策3具体政策C按政策功能标准划分:1分配性政策2规制行政策 3再分配性政策4构成性政策

公共政策系统由那些子系统构成?分别作用?子系统由:1政治信息子系统2政治咨询子系统3政策决策子系统4政策执行子系统5政策监控子系统功能:政治信息子系统:1信息搜集;2信息加工;3信息传输政治咨询子系统:1问题分析;2法案制定;3执行参谋;4效果评估政策决策子系统:1提出政策课题;2确立政策目标;3组织政策法案设计;4 选择方案政策执行子系统:1对政策进行细化;2科学配置资源;3加强执行沟通;政策监控子系统:1制定执行标准;2搜集政策过程信息;3反馈政策执行信息;4防止政策出现偏差

公共政策执行意义(执行过程作用):

答: 1公共政策执行是制定政策的目的和归宿2公共政策执行决定着政策方案能否实现3公共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公共政策执行是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

自由裁量权的运用:1自由裁量权是行政权力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中最广泛、最经常运用的一种权力。2政策在执行主要依靠行政机构运行,是行政主体利用行政权力通过实施管理行为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3政策执行者在其执行过程中,具有对政策的

初始解释权4执行中自由裁量权不是一种绝对的权力,是又外部和内部限限制制约的。

自由裁量权的悖论:公共政策的执行离不开自由裁量权,但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自由裁量权是一把双刃剑,在正当行使能产生积极效应,不正当行使则会带来消极影响。因此,必须对公共政策执行自由裁量权予以必要的制度约束,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坚持合法性、合理性、应急性原则,同时构建完备的理论制约机制

政策执行的障碍哪几方面:

答政策规划障碍1政策方案不合理

2政策方案含糊不清3公共政策缺乏稳定性

4公共政策缺乏公平性政策认知障碍:1政策

执行主体的态度和能力影响公共政策的有效

执行2公共政策的执行主体都是人,都具有

趋利性的本质,因此起自由的利益需求和行

为倾向影响这公共政策的有效实施3执行者

常常对政策目标具有选择性认知,从而忽视

他所接受的政策指令的某些方面4人们总不

太愿意执行自己所不同意的指令5政策执行

者很可能只熟悉某些政策领域,而对别的政

策领域则知之甚少政策体制障碍:1政策执

行效果受政策体制的制约2公共政策执行的

权力配置机制不合理 3政策执行的信息沟

通机制不健全政策资源障碍:1物力资源与

财力资源2人力资源3信息资源4权威资源

外部环境资源:1宏观环境:正处在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转型的现代化进程之中,经济性对落后,腐败现象犹存,封建残余影响较深,人们缺乏遵守规则和依政策办事的习惯。2微观环境:政策执行中得人财物、信息渠道、教育水平、民众参与程度等。

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特征:1执行手段方式单一,手段粗暴2法律手段使用的不够3忽视思想教育手段运用4在政策手段的选择、使用方面缺少成本效益意识

中国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答1代替执行:指执行人员在执行政策时采

取偷梁换柱的做法,执行与上级政府的政策

不相一致的政策方案,是原有的政策方案难

以得到贯彻实施。代替最大的特点是政策的

变异性。政策执行中出现变异和扭曲会使原

有政策问题得不到解决,又引发新的政策问

题。

2象征执行:指执行人员在执行政策时

敷衍塞责,做表面文章,事实上拒不执行上

级政府政策。主要特征是欺骗性。不仅欺骗

了上级政府,损害了公共利益,消耗了政策

资源,而且助长了地方保护主义。

3选择执行:指政策执行人员在执行政策时

采取“为

我所用”的做法,有意曲解政策的精神实质

或部分内容,导致政策无法真正得到贯彻落

实,甚至遭遇到与初中相悖的结果。突出的

变现是“政策贪污”

4附加执行:指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由执行人

员附加了一些不恰当的内容,盲目扩大政策

外延,使政策的调整对象、范围、力度、目

标超越政策原定要求。突出的表现是搭便车。

5机械执行:执行人员在执行政策时无视客观实际情况和公共事物的实效性,机械的照搬原有的政策或政策执行方式。使政策失去了针对性,不仅阻碍了政策执行能动的发挥,而且浪费了公共资源,降低了执行效力,给公共管理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

中国公共政策执行有效方式:1提高公共政策主体的政策执行水平和执行能力2提高公共政策执行对象的政策认同感3有效利用公共政策执行的宝贵资源4创建良好的公共政策执行环境5规范公共政策执行的监督体系6完善公共政策执行体制

公共政策问题基本属性或特点:

答:1关联性与公共性:任何一个公共政策问题都不是孤立的,会与其他领域政策问题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政策问题发生在社会公共领

域,与多数人的生活相关,必须通过权力机构来加以解决2主观性与人为性:任何公共政策问题都是基于人们的主观价判断、切身感受以及分析研究。3历史性与动态性:历史性表现在公共政策问题要经过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才会达到普遍化和严重化的程度;动态性指一定的政策问题性质以及严重程度是随着成因的变化而变化的

社会问题和公共问题的关系:1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指由于社会关系、环境失调,致使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成员的成员的正常生活,引起人们的关注,需要社会的力量解决的问题。2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众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行、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3社会问题与公共问题并不是两个对等的概念,社会问题既包括私人问题,也包括公共问题。

公共问题概念?基本特征?

答:公共问题是指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影响的非排他性与不可分行、与公共利益的那些公共性社会问题。

特征:1公共问题具有广泛的影响力2公共问题具有影响的非排他性和不可分性。

公共问题的类型:1根据公共问题所属的不同领域进行划分:经济问题、政治问题、人口问题、教育问题等2根据公共问题的意义进行划分:国实行公共问题、结构性公共问题3根据公共问的性质不同进行划分:管制型公共问题、基础性公共问题、服务型公共问题、保障性公共问题。

公共问题对政策的压力:1公共问题的发展,使其向政策问题转化成为必然2公共问题的控制与解决,为政策制定带来压力

政策议程建立的过程:1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产生:问题出现2公共议程:提出问题3政府议程形成:界定问题4政策认定议程:确认问题如何理解公共政策的合法化

答:1政策内容的合法化。决策者择定的政策的内容上不能与既定的宪法和法律相抵触,必须呵护有关法律的原则甚至具体规定2决策过程的合法化。政策抉择过程应呵护法定的程序要求3政策的法律化。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将有些成素、稳定的政策上升为法律的过程。

政策合法化过程途径:1有行政首长根据自己的职责、权限审批签发政策方案为行政程序的政策合法化2有相应的立法机构通过特定程序审批通过政策方案为法律程序的政策合法化

政策合法化途径与类型:

答:途径:1公众参与;2建立听证制度3建立行政程序制度4建立政务信息公开制度 5建立协商谈判制度6建立民意调查制度

类型:1按照合法化的类型划分:政策内容的合法化和政策程序的合法化2按照合法化的主题划分:立法机关的政策合法化、行政机关的政策合法化、半官方的政策合法化

政策合法化的意义:1政策合法化是政策制定过程的重要阶段,是政策执行的前提2政策合法化是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的具体体现3政策合法化是依法治国的需要

中国政策制定模式:

答:A建国后到改革前的“有组织无政府“模

式:1政策制定以政治理想主义为价值取向;

2政策制定的主题不只是官方的政策制定主

体3决策权力的结构除了集权制得基本特征

之外,还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4公共政策制

定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政治领袖的言论

B 改革开放时期的“摸着石头过河”模式:1

注意摸索,大胆创新2由浅入深,循序渐从

点到面,协调发展

C 全面改革开放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模

式:1政策制定过程呈现“内输入”的特点2

政策制定主体从官方的向非官方扩展3集权

与适度分权相结合的政策制定权

中国公共政策制定特征与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答:特征:1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根本宗旨3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4调查的优良作风5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基本方法6循序渐进、“摸着石子过河”的政策制定模式问题:1决策系统有待进一步改进2智囊系统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3政策制定的合法化过程有待进一步完善完善:1关于科学的纵向政策制定权限的划分:加快“缩省-撤市-强县”步伐2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定的资讯系统和信息系统3进一步改进政策规划和政策合法化的途径

大众传播媒介对对策问题提出的作用主要变现:1缩短了公众议程的

时间2缩短了正式议程的时间3扩大了决策问题提出的数量

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因素:1国内方面因素:自然灾害、经济灾害、技术突破、环境变化和社会的演进等2国际方面的因素:战争、间接冲突、经济对抗等3主观因素:价值观的更新、人们期望目标的改变政策执行、评估的基本原则:1执行目标与政策目标相一致原则2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3刚性制约与柔性协调互补原则4时效性和稳妥性兼顾原则5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原则6民主与集中相结合原则公共政策分析步骤:1问题界定—政策分析的逻辑起点 2标准设立---衡量备选方案的优劣3方案搜索—从备案中选择最合理的方案4结果预测---可选方案问来可能会产生的何种结果5方案抉择---对备选方案加以比较分析6政策执行与检测---政策从文付诸实践7结果评估---政策问题是否已解决8政策变迁---对政策作出调整

政策规划的特征、主要步骤及必须坚持的原则:

答:特征:1从政策规划主体来说,多元化和

政府主导并存2从时间进程上来看,政策规

划主要存在政策目标的确定与政策抉择之间

3政策规划具有明确取向步骤:1确立政策目

标:要弄清楚现实和理想的关系;要协调总

目标与子目标的关系;要充分考虑影响政策

目标的各种因素 2设计政策预案3预测方案

后果4预案可行性论证5比较、优化政策预

案原则:1针对性原则:针对实际问题2可

行性原则:政策操作中具备实现政策方案的

必要条件和因素3系统性原则:着眼于整体,

思考相关各项目标对这一目标的影响,相互

配合、协调一致4规范性原则:政策规划必

须遵循一定的规范5具体性原则:具体明确

的包括:语言表达必须明确、具体、清晰、

明确的时间限制;明确的约束条件和适应范

政策环境因素及其基本特征:

答:因素:1社会因素2政治因素3经济因

素4科学技术因素5文化因素6教育因素7

人口因素8自然资源因素9生态因素10心理

因素特征:1多样性2动态性3交叉性4突

发性

我国公共政策的形式构成:1公共政策的形式特征:指一项政治是由谁来制定,它的合法化经过什么样的程序、它的目标群体是谁、它的适用范围和生效时间怎样、它执行者是谁主要手段等2公共政策在横向结构上是由立法决策、行政决策、司法决策构成;3公共政策在纵向上是由中央政策、地方政策、基层政策构成

我国政策科学发展中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1没有形成中国特色政策科学理论。我国政策科学发展时间不长,政策科学发展需要适宜环境,

我国政策科学受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制约2政策科学的学术研究环节薄弱。国内学者在引进、吸收外来的政策知识和理论时往往一时难以洞悉特定环境下产生的政策理论和知识精华3政策科学教学案例不足。

如何认识和解决政策执行的偏差问题

答:政策执行中偏差执行者曲解执行政策行为。

偏差原因有:1利益冲突导致政策执行失控2

公共政策运行机制不健全3政策执行控制能

力较弱4公共政策执行者素质缺陷

解决偏差:1在政策执行中坚决贯彻原则性、

灵活性、整体性的原则2全面提高政策执行

的素质

政府、政党和其他社会组织在公共政策体制中得地位和作用:

答:1国家:我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国家最高行政管理机关。具有一般政治职能、社会管理职能、经济职能。我国政府的实际权力大,政策内容广、职能部门多。2政党: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在公共决策的权力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对国家政治领导上、党的政治领导包括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政策的领导。涉及有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则、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各个领域的重要决策,都由党制定和提出。3其他组织:我国的群众团体,处理要维护他们所代表的部分群众的具体利益以外,还要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发挥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是权威的国家机构及公共团体为了实现特定的公共目的,对社会价值进行合理配置的决定与实施过程。 公共性:是区别于私人而言,是指政策属于从私人领域中抽离出来的,代表公共利益,而不是少数或个别人利益的。 分配性政策:通过合法化途径,对优惠的对象与契约进行法律认定,对社会中较重要部分的要求予以回应。 规制行政策:利用政府的权威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不良现象进行管制和约束 再分配性政策:发挥资源的再调配,以达到社会公平的目的 构成性政策:对政府机构和组织制度进行设计、变更、完善的组织政策 公共政策功能:指公共政策通过执行在现实环境中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和影响 公共政策客体:指公共政策实施中将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和会受到影响的目标群体 公共政策主体:指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决定、执行、监督等过程的组织、团体、个人。 公共问题: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那些公共性社会问题。 政策执行:政策方案被采纳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以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

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自由裁量权:行政主体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所拥有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自己的意志,自行判断、自行选择采取最为合适的行为方式及其内容的一种行政权力 权力:就是一个或若干个在社会生活中即使遇到参与活动的其他人的抵制,仍能有机会实现他们自己的意愿能力。 权威:来自某个确定源泉的某些命令被某个确定群体的人们服从的概率。 政策议程:指那些引起深切关注并确认必须解决的公共问题被正式列入商讨、规划、研究的议事程序,以决定政府是否需要对其采取行动、何时采取行动、采取什么行动的政策过程。 政策合法化:指行政首长或相应的立法机构根据自己的职责、权限,按照特定程序使各种提议中的政策方案上升到法律或获得合法地位的过程。 公共政策规划:政策行动主体对政策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经过民主的程序和方式,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提出相应的解决政策问题的办法方案 公共政策决策:政策行动主体围绕一定的价值和目标取向,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竞争、协商、合作确定政策行动最终方案的过程。 公共政策案例: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

最新自考现代管理学名称解释

1、管理——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或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力,通过实施既定措施,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到预期日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学——主要研究如何合理高效地协调和使用管理组织的人、财、物等资源,以实现预期的目标,包括对各种资源在使用中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问题。 3、现代管理学——在总结管理发展历史经验和借鉴传统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所提供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现代条件下进行的各种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学问。 4、行为科学——指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和方法,从人的工作动机、情绪,行为与工作、工作环境之间的关系出发,探索影响劳动生产率因素的科学 5、例外原则——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般日常事务处理权授给下级管理人员,而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 的决策与监督权 6、管理的人本原则——就是要求管理者在其管理活动中充分重视人的作用,尊重人的价值,并通过促进人的需要的满足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7、系统——是指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个整体具有其各个组成部分所没有的新的性质和功能,并和一定的环境发生交互作用。 8、管理系统——是由管理者与管理对象组成的并由管理者负责控制的一个整体; 9、经济效益——是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收益性成果,是通过提高经济活动的效果而得到的实际经济利益。 10、社会效益一一是人们的各种活动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或有益的效果。 11、道德——是一定社会用以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12、管理人格——就足管理者的人格,足管理道德的最高实现,是管理规范在管理者心灵中的内化。 13、行政手段——是一种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和行政岗位的权力,运川命令、指示等强制性的方式,对下属或下行政层级的机关施加直接影响的方法 14、法律手段——(广义)是一种运用法律规范和具有法律规范性质的各种行为规则进行管理的方法(人到国家的宪法,小到学生守则,村民公约); 15、经济手段——是一种通过调节各方面利益关系去刺激组织和个人行为动力的管理手段。 16、思想教育手段——是,是一种通过说服教育的方式把管理意志传达给被管理者,以求得到被管理者的响应和配合的管理方法; 17、目标——是自组织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努力争取达到的理想状态或期望获得的成果,它包括组织的目的和任务,而这些目的和任务也包括时间的的限制: 18、目标展开——是目标确定过程的继续,是目标更接近于实现的一个重要步骤。 19、组织——是指由若干因素构成的有序的结构系统:二是指一种根据一定的目的、按照一定的程序,对一些事物进行安排和处理的活动或行为; 20、职能型组织——是一种通过对管理职能进行分类,然后根据不同刊的管理职能来设立一些相应的部门,共同承担管理工作的组织结构形式 2l、矩阵型组织——也称作“规划一目标”结构,这是较新的组织结构形式,它既保留了职能型组织的形式,又成立了按项目划分的横向领导系统。把按职能划分的部门和按项目划分的部门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矩阵。 22、部门制——是提高组织效率的主要途径,它通过把组织划分为若干个管理单位,确实组织中各项任务的分配与责任的归属,以求分工合理、职责分明,有效地达到组织的同标: 23、组织设计——是对构成组织的各个要素、各个部门进行总体的规划,以保证这些要素和部门所构成的组织足一个有机整体,能够协调地运作。 24、组织规模——是指一个组织所拥有的人员数量以及这些人员之间的斗相互作用的关系; 25、组织技术——是指组织能够把输入资源转化为产出的整个过程中的信息决策和沟通系统、机器设备、工艺及流程的总和 26、组织的权力体制——也就是它的权力控制方式,它是由那些与组织职位联系在一起的权力所组成的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权力运行模式;

《政策科学》陈振明 名词解释

政策分析:一个应用性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它采用各种研究或论证方法,产生和转变与公共政策相关的信息,以便帮助决策者或当事人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 政策系统: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公共政策: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政策网络:一群相互依赖的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为政策问题的解决与方案的执行而建立的稳定的关系形态 政策主体: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到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政策客体: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政策环境: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公共政策起更直接重要的影响、制约甚至决定的作用) 政策制定:指从发现问题都政策出台的一系列功能活动环节所组成的政策形成过程,包括政策议程、方案规划、政策合法化三个基本环节或阶段 政策议程:将政策问题提上政府议事日程、纳入决策领域的过程 方案规划:对政策问题的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或方案的活动过程,包括问题界定、目标确立、方案设计、结果预测、方案抉择等基本环节 政策合法化:法定主体为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实施的一系列审查、通过、批准、签署与颁布政策的行为过程 政策法律化:政策向法律的转化,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按照立法权限和程序,将成熟、稳定而有立法必要的政策转化为法律 政策执行:将政策意图转变为政策结果的行动过程。是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监控等各种活动,将政策意图转化为实际效果,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 政策工具:达成政策目标的手段 政策评估: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政策变化、改进、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政策监控:是为了实现政策的合法化和保证政策的贯彻实施而对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终结等活动进行监督与控制的过程,目的在于保证政策系统顺利运行、提高政策制定与执行的质量、促进既定政策目标实现和提高政策效率 政策终结:政策决策者在对政策进行审慎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结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 政策周期:政策救过制定、执行、评估、监控、终结等阶段后形成一个周期;新政策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常常是原有政策的延续,是为适应新情况对原政策加以调整,从而形成政策的一个新周期,实现新老政策的交替循环。 政策——经济周期:周期性的政策变化使经济发展呈现出经济扩张期和经济紧缩期的交替变化中,使经济发展随周期性的政策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发展周期

近几年自学考试公共政策学试题与答案

2001年4月全国自考公共政策学试题及答案 2001-10-12 〖次〗 一、单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多选不给分。每题1分,共25分) l、“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有权威的分配”,提出这一命题的学者是() ①拉斯韦尔②伊斯顿③戴伊④安德森 2、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提出的公共政策模型是() ①渐进主义模型②理性主义模型③规范最佳模型④政治系统模型 3、政策的核心取向是() ①功能取向②过程取向③结构取向④目标取向 4、公共政策问题通常由官方首先提出,再通过一定的形式提交社会讨论,这种政策议程的构建模型是() ①外在创始模型②动员模型③内在创始模型④自发模型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决策方式是() ①合议制②合议、三权分立制 ③民主集中制④合议、民主集中制 6、公共政策问题认定后,政策制定者首当其冲要考虑的是(③〕 ①拟定政策方案②评估政策方案③确定政策目标④择定政策方案 7、“上政策”是政策执行偏差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它主要表现为() ①象征式政策执行②残缺式政策执行③替代式政策执行④附加式政策执行 8、在政策评估中,考察既定政策目标实现后政策结果满足人们需求、价值与机会的有效程度,是件估() ①政策效率②政策效益③政策效能④国应的充分性 9、政策主体与客体呈现周期性更迭变化,这种政策周期应属于() ①阶段性周期②功能性周期③反复性周期④结构性周期 10、以下组织院于强制性公共组织的是〔③) ①学校②工会③行政机构④妇联 11、对策论;作为政策分析的创造性方法之一,又被称作() ①脚本写作②头脑风暴法③博弃论④个人判断法 12、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第一阶段,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是() ①政策评估②政策制定、③政策执行④政策终结 13、把公共利益诉求转换为权威性的公共政策,这是() ①利益表达②利益综合③政策制定④政策执行一人一 14、在美国,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公共政策的是() ①立法决策②行政决策③司法决策④政党政策 15、当代中国各级法院和检察院在政策过程中的基本功能是() ①政策执行②政策研究③政策制定④政策分析 16、政策主体制约、禁止政策对象的行为,这使政策对政策对象具有() ①沟通功能②管制功能一③监督功能④平衡功能 17、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第二阶段的代表人物是() ①林德布洛姆②西蒙③德洛尔④戴伊 18、政策制定过程的起点是()

自考考试管理学原理2003-2010真题 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案例

10年4月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6.经济环境 27.委员会管理 28.职位权力 29.链式沟通 30.管理审核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31.简述管理的任务、职能与层次。 32.简述直线参谋型组织结构的特点。 33.领导工作的实质是对他人施加影响力,其影响力主要来源于哪些方面? 34.简述现场控制。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5.试举例分析技术因素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36.试述激励强化理论及其应用原则。 六、案例分析题(本题15分) 37.案例: 宏大集团公司是一家拥有20家子公司和分公司的大型集团企业,集团公司对分公司的管理方式是独立经营,集中核算。 有一位分公司的张经理最近听了关于目标管理的讲座,很受启发和鼓舞,计划在分公司内推行目标管理。在一次部门经理会议上他详细叙述了这种方法的实际应用与发展情况,指出了在公司推行这种方法的好处,提出计划在公司实施目标管理,并要求下属人员考虑他的建议。一段时间后,在又一次部门经理会议上,大家对实施目标管理进行了讨论。财务经理提出,集团总公司对分公司下一年的目标没有明确指示,生产经理也提出,总公司对分公司的目标也无明确要求,分公司要做什么也不清楚,等等。听到这些后,张经理说:“这些都无关紧要,不会影响我们实施目标管理。其实,目标没什么神秘的,我们分公司计划明年的销售额达到500万,税后利润达到8%,投资收益率达到15%,正在进行的新产品项目很快就能投产,我们以后还会有更进一步的明确目标,如今年年底前完成我们的新市场开发工作,保持员工流动率在15%以下……”。张经理越说越兴奋,“下个月,你们每个人要把这些目标转换成自己部门可考核的目标,并能用数字表达,这些数字加起来就构成我们分公司的总目标了”。部门经理听到这里,对自己的领导提出这些可考核的目标及如此明确和自信的陈述感到惊讶,一时无语。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目标管理?其特点是什么?(6分) (2)张经理设置目标的方法是否妥当?你认为应该如何做。(9分) 8月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6.指明目标原理 27.沟通 28.前馈控制 29.投资报酬率控制法 30.数据挖掘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31.指出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者,并简要说明该学派的基本观点。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1 1.目前我国政策监控机制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如何完善我国的政策监控机 政策周期,指的是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以及作为它们之间互动结果的政策过程所经历的一个循环。它以政策过程的完成阶段即政策的调整或终结为标志,往往是一个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 政策周期由于所涉及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阶段性政策周期 2、功能性政策周期 3、反复性政策周期 政策周期与经济发展周期的关系: 政策周期与经济发展周期是息息相关的,政策周期的循环发展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周期的变化快慢与走势强弱。举个例子而言,看一下从我国的碳循环与政策周期的视角看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我国已认识到气候变化对其经济发展、生态稳定、社会生活等带来的实际危害以及潜在威胁。同时,作为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气候问题,我国的气候变化状况及政策应对也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对此,我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旨在控制温室气体

排放、防止气候变暖的政策措施。但是一段时间内,这些政策并未得到很好地落实,气候治理的效果并不理想。从碳循环与政策周期关系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发现,碳循环与政策周期的差异已经成为我国相关环保政策没有得到落实的深层原因。因此,无论在将来的政策制定还是推行过程中,都应当将碳循环与政策周期的不一致这个隐形障碍作为其内生变量,予以足够重视,从而为我国气候治理进一步扫清道路,以取得显著效果。 2.请你分析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一、公共政策是基于公共选择基础上的政策。公共选择是和私人选择相对应的选择,它基于财产不能靠私人竞争在自愿的双边契约中来配置的成本和收益不能内部化的决策。由于公共选择不涉及双向的付出和收益,只涉及非相互性的收益,因此容易导致塔便车、败德、公地灾难和代理人机会主义。因此,公共选择需要有强制。 二、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制定者、执行者、实施对象、既得利益集团等,也包括下面所指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 1、自然环境是指与政策执行系统发生密切联系并与之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外部自然条件。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地理环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 (2)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4.决策权力,一种法律权力,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其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5.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6.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7.公共政策监控系统是指由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组成,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8.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9.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10.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三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11.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语。 12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制定的政策目标与方案是较为理想的结果,而在实际中是行不通的。 13.系统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的分析,可以基本掌握为外界环境对政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系统产生了政策输出,由政策结果和反馈提供了政策的评价与再输入过程。 14.演化理论认为在提出政策问题、制定政策目标、拟定政策方案过程中,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多重目标实际上会产生矛盾与冲突。政策方案是粗线条的设计。因而在实际执行中,会对原有目标不断地重新设计。政策制定是反复的形成、执行、再形成的演化过程。 15.公共政策评价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16.正式评价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 17.非正式评价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重点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 18.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完美主义类型的决策。他们认为,决策者可以搜集完备所有的决策因素,并且决策系统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分析这些信息,因此可以选择一个最佳的决策方案。 19.经济合理性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方式的一种改进或具体化,并且是现实公共决策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将决策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可行性这个核心问题上,用经济的数量规则来限定无限的理性追求,将对于完全理性政策的美好愿望限制在预算约束之内。 20.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者通常认为,政策制定和贯彻是而且应当是通过缓慢的进展和小心的改变实现的;目标应当用可行的手段去衡量和加以调整;他们认为所谓最优化纯粹是乌托邦,能够较为满意就已经不错了;他们怀疑人类是否有能力来剧烈地改造未来,主张走一步看一步。渐进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的又一种修正。 21.顺序决策思维主要用于当知识和意见的一致性尚不充分的时候,在第一阶段,决策者往往同时较多地选择一些处理方法或决策,在取得新的认识和更为一致的意见后再过渡到下一阶段;然后选择比较可行的决策。这种思维有利于在十分不确定的情况和无所适从的条件下进行公共决策。 22.剧烈变革思维主要运用于重新设计,或者是终止和替换现有系统的决策类型。剧烈变革思维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要求在较早的时间内和较大规模下改变系统的运行情况。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23.头脑风暴法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策略。它是1948年由创造性思维专家奥斯本首先提出的一种加强创造性思维的手段。它可以用来产生大量关于解决问题的潜在办法的建议。它通过召集一定数量的专家(通常在10~15人之间)一道开会研究,共同对某一问题做出集体判断。24.德尔菲方法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它是1948年由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首先发明的,以古希腊神话中的神谕之地、可预卜未来的阿波罗神庙原址“德尔菲”命名。这种技术最初是为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而设计的,后来逐步为政府部门和工商业部门所采用,并扩展到教育、科技、运输、开发研究、太空探测、住宅、预算和生活品质等领域。25.系统指由两个以上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 26.所谓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从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而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优地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27.“系统分析”最早是由美国兰德公司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并使用的。系统分析就是对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系统观点进行思维推理,在确定和不确定的条件下探索可能采取的方案,通过分析对比,为达到预期目标选出最优方案;也可以说,系统分析就是为政策主体选择一个行动方向,通过对情况的全面分析,对备选方案择优,为政策主体提供可靠的依据。 28.决策支持系统是指辅助决策工作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由美国麻省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范文1讲课讲稿

新时期我国的耕地保护问题 一、案例描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如,资源环境制约日趋严峻,农产品供求总量趋紧、结构性矛盾上升,来自国际市场的影响明显加大,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民新的就业门路不多,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适应农民需求,其中,我国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在这个拥有世界上五分之一的国家里,耕地不仅关系到GDP的增速,关系到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安定的问题,更是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生命线,“民以食为天,国以食而立。”而耕地恰恰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证,正所谓“没天哪有地,没地哪有粮”。当前,我国耕地不断减少的原因如下: (一)城市化建设对“耕地”的侵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城市发展的最快时期。据统计,1998年我国城市人口约 3.8亿,城市化程度大约为30.4%。据专家预测,我国到2050年,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70%,在未来50多年中,将有约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家属进城,变为城市人口。这样不仅要建立大量新城市,而且现有的许多城市都要程度不同地扩大其规模。按照每个城镇人口占地100平方米计算,增加5亿城市人口,约需要土地5万平方公里,即7500万亩。 首先,新城市的建立和老城市的扩大是我国整个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表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而占用一部分耕地,是不可避免的。但无论如何,城市化所带来的占用耕地的需要,与耕地保护两者之间毕竟产生了矛盾,如何正确处理这对辩证的矛盾的统一体,是一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违法用地现象严重 据《中国土地报》报道,陕、粤、赣、豫、皖、鲁、吉、川、湘、浙等10

XXXX年自考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简答汇总

管理学原理 名词解释 管理突破:指通过解决组织的慢性问题,增强组织素质的有组织的活动过程。 全面质量管理: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人才生命周期:人才的生命周期大致可以划分为引入阶段、成长阶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主管人员培训应根据各个阶段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霍桑实验: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间,美国有关研究人员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了有关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试验。 决策:是为达到一定的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强化:指通过不断改变环境的刺激因素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失某种行为的过程。 零期预算:在每个预算年度开始时,将所有还在进行的管理活动都看作重新开始。 管理道德:指规定行为是非的惯例或原则。 战略:是为了回答使命和目标而对发展方向,行为方针,以及资源配置等提出的总体规划。 直线职权:指某项职位或某部门所拥有的包括作出决策,发布命令等的权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指挥权。目标管理:是让组织的管理人员和涡工亲自参加目标的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或方法。 沟通:指将某一信息传递给客体或对象,以期取得客体做出相应反应效果的过程。 社会责任: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义务。 系统: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控制工作:指管理者通过事先确定的标准,或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和组织的发展,拟订标准,对下发工作成交进行测量、评价和采取相应纠正措施的过程。 预算:就是用数字编制未来某一个时期的计划,也就是用财务数字或非财务数字来表明预期结果。 1.战略性计划: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为五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战略性计划的首要内容是愿景和使命陈述,第二项内容是战略环境分析,即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第三项内容是战略选择,选择企业合适的发展途径。最后通过制定一系列战术性计划将战略计划付诸实施。 2.平衡积分卡是由财务、顾客、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四个方面构成的衡量企业、部门和人员的卡片,它的目的在于平衡,兼顾战略与战术.长期和短期目标.财务和非财务衡量方法.滞后和先行指标。3.标杆管理标杆管理的概念可概括为:不断寻找和研究同行一流公司的最佳实践,并以此为基准与本企业进行比较、分析、判断,从而使自己企业得到不断改进,进入或赶超一流公司,创造优秀业绩的良性循环过程。其核心是向业内或业外的最优秀的企业学习。通过学习,企业重新思考和改进经营实践,创造自己的最佳实践,这实际上是模仿创新的过程。 4.风险型决策:如果决策问题涉及的条件中有些是随机因素,它虽然不是确定型的,但我们知道它们的概率分布,这类决策被称风险性决策。风险型决策是指决策者不能预先确知环境条件,各种决策方案未来的若干种状态是随机的。 5.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管理是指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下,管理主体有效整合组织资源,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手段,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过程。 6.激励通常和动机连在一起。主要是指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的精神状态。它包含三个关键要素:努力.组织目标和需要。它对人的行动起激发.推动和加强的作用。激励是激发和鼓励人朝着所期望的目标采取行动的过程。在管理实践中,“激励“指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即为了特定目的而影响或满足人们的内在需要或动机,强化、引导或改变人们的行为的过程。 7.目标管理:企业的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企业管理人员必须通过这些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并以此来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使一个组织中的上下各级管理人员统一起来制定共同的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房地产“限购令” 内容摘要:房地产作为国家的支柱性和先导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高速发展,但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相对不成熟,房地产投资过热、房价收入比过高、房价涨幅过快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不少城市出现了房价增长幅度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符合、与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不相协调的现象。为此,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试图抑制房地产过快上涨,而“限购令”无疑是其中调控力度最强的政策,足以体现出中国政府打压房价,抑制房地产泡沫的决心。笔者试图结合公共政策动态运行过程来分析这项政策出台的背景、原因以及效果,并就这项政策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案例回顾 (一)“限购令”的出台: 我国于2010年出台“限购令”,通过加大对购房者购房条件的限制来打击房地产行业的投机行为,控制房价过快增长。2010年4月17日,“新国十条”出台,其中第3条明确指出要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要严格限制各种名目的炒房和投机性购房。条例指出,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地区,商业银行可根据风险状况,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地方人民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临时性措施,在一定时期内限定购房套数。

“新国十条”出台后,各地根据其房地产现状陆续颁布“限购令”。2010年4月30日,北京出台“国十条”实施细则,率先规定“每户家庭只能新购一套商品房”。2010年9月29日国家多部门再次出台调控新措施,其后深圳、广州等多个城市陆续公布“限购令”。随后有上海、广州、天津、南京、杭州等16个一二线城市推出限购政策。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指出,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在一定时期内,要从严制定和执行住房限购措施。通知明确规定,原则上对已拥有1套住房的当地户籍居民家庭、能够提供当地一定年限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限购1套住房(含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对已拥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当地户籍居民家庭、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无法提供一定年限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要暂停在本行政区域内向其售房。通知还指出,已采取住房限购措施的城市,凡与本通知要求不符的,要立即调整完善相关实施细则,并加强对购房人资格的审核工作,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尚未采取住房限购措施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要在2月中旬之前,出台住房限购实施细则。其他城市也要根据本地房地产市场出现的新情况,适时出台住房限购措施。 2011年8月17日,住建部下发二三线城市限购标准。12月,住建部知会地方政府,对于限购政策将于2011年年底到期的城市,地方政

公共政策分析名词解释题

公共政策分析名词解释题

————————————————————————————————作者: ————————————————————————————————日期:

名词解释(100题) 1)、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2)、公共政策主体 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 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4)、决策权力 决策权力可以定义为一种法津权力,它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他去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5)、公共决策体制 公共决策体制:实质就是围绕决策权力的分配,人为设计出来的包括决策程序、决策规划、决策方式等制度的总称。 6)政策执行资源 政策执行资源:指的是政策执行主体实施政策时必须具备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主要包括:经费和人力、信息、权威、执行保护。 7)、政策执行矫正 政策执行矫正:是指政策主体采取一定的纠正措施,使政策执行回到正确的方向并且消除不良后果的过程。 8)、政策均衡 政策均衡:指的是所有政策要素、政策关系维持一定的最好情况的状态,政策供给适应政策需求,人们对既定的政策安排和政策结构处于一种满族或满意状态,因而无意也无力改变现行政策。 9)、政策宣示: 政策宣示:即法定政策主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通过法定和约定俗成的方式,正式向公众发布政策决定,如记者招待会,白皮书,文件,宪报等。 10)、政策监控系统 监控系统是指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11)、公共政策评价 公共政策评价:依据一定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

自考-现代管理学名词解释大全教学教材

现代管理学名词解释 1、管理: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或组织所拥有的权力,通过一系列的职能活动,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 2、企业再造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兴起了企业再造运动,形成了“从毛毛虫变蝴蝶”的革命。 3、企业再造:是指企业在产品与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生产与管理成本、员工工作效率等绩效评价的关键指标上能够得到显著改善,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运作方式。 4、红海:是指当前产业已存在的饱和市场,其利润前景暗淡,恶性竞争此起彼伏。 5、红海战略:是指竞争的结果,是传统的竞争战略,是一种“血腥”的、你死我活的战略。 6、蓝海:是指未曾开辟的新兴市场,这一市场中的客户需求与传统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获得了利润高速增长的机会。 7、蓝海战略:新兴的战略,它要求企业把注意力从市场的供给放转向需求方,从关注并力图超越竞争对手转向为买方提供价值的飞跃,即不参与瓜分现有的日趋萎缩的市场,也不以竞争对手为标杆,而是努力扩大需求摆脱竞争。 8、决策:是指管理者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为一定的管理行为确定管理目标,制定并选择管理方案的过程。 9、战略决策:是指决策目标所要解决的问题都带有全局性、方向性,以及影响深远的决策。 10、战术决策:指为了达到组织所采取的程序、途径、手段和措施的决策。 11、程序化决策:指决策过程中的每一步骤都有规范化的固定程序,这些程序可以重复地利用于解决同类的问题。 12、非程序化决策:决策过程没固定程序和常规方法,解决的问题都是非重复出现的管理问题。 13、平时决策:指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决策者针对各种管理问题所作出的决策。 14、危机决策:是指当组织的重大安全利益和核心价值观念受到严重威胁和挑战,组织生存处于危机时期,决策者作出的重要决策和应急反应。 15、初始决策:指决策者对从事某种活动或从事该种活动的方案所进行的初次选择。

公共政策期末案例分析参考(共8个)

第一节案例 分析: 一体现了国家的一种信念、一种立场、一 种挚爱; 二以人为本,关注民生; 三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 四符合国际惯例的做法; 第二节案例 分析: 一政治性工具: 二经济性工具: 三社会性工具: 第三节案例 此政策坚决依靠群众,积极推行火葬,改革土葬,破除旧的丧葬习俗,节俭办事,但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正常实施,没达到政策精神。 1、自然环境。在农村,土地的获得比城市容易得多。 2、政治环境。很多时候政治环境与公共政策相互影响,其中公共权力的配置是关键。 3、经济环境。镇政府财力薄弱,靠死人剑财,百姓为了改变下辈子的财气,象富人一样地活着。 4、文化环境。传统的民间陋习。 5、社会环境。是指总的社会状况,人口,群体、职业,规范等的总和。现代社会公共政策的实施要求有成熟的公民社会。 第四节案例 核心内容:1、规定商品零售场所不得销售使用不符合相关标准的塑料购物袋,2是规定商品零售场所应当依据相关规定向消费者有偿提供塑料购物袋。 限塑令是一项利在长远的公共政策,要取得好的实施效果,还需要引入利益平衡、责任均衡的理论,让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和政府管理部门都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从人性化管理理念出发,多为消费者提供使得方面动脑筋,设溘减少服从成本,确保政策的更好执行。 比如,本案例中缺乏良好的消费观念才是造成污染根本原因,对环境的破坏不是塑料本身的过错而是人的不良习惯造成的。 第五节案例 存在的主要问题:(1)选择执行(20 附加执行(3) 机械执行 政策执行效能的障碍因素:(1)、政策规划障碍:政策方案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公共政策缺乏稳定性案例里的政策变化令村民组长尴尬无法和农民交代走上绝路(2、)\政策认知障碍案例对政策的宣传不到位,导致农民误种粮食要被罚款无奈选择自杀(3)、政策资源障碍物力资源与财力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退耕还林的补助很少,无法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再加上宣传的问题,导致农民误种粮食遭罚款,无力支付无奈选择自杀如果你是一名政策执行者,你将如何推行该项政策的执行:(1)、提高公共政策主体的政策执行水平和执行能力;(2)、提高公共政策执行对象的政策认同感;(3)、有效利用公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题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100题) 1)、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2)、公共政策主体 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 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4)、决策权力 决策权力可以定义为一种法津权力,它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他去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5)、公共决策体制 公共决策体制:实质就是围绕决策权力的分配,人为设计出来的包括决策程序、决策规划、决策方式等制度的总称。 6)政策执行资源 政策执行资源:指的是政策执行主体实施政策时必须具备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主要包括:经费和人力、信息、权威、执行保护。 7)、政策执行矫正 政策执行矫正:是指政策主体采取一定的纠正措施,使政策执行回到正确的方向并且消除不良后果的过程。 8)、政策均衡 政策均衡:指的是所有政策要素、政策关系维持一定的最好情况的状态,政策供给适应政策需求,人们对既定的政策安排和政策结构处于一种满族或满意状态,因而无意也无力改变现行政策。 9)、政策宣示: 政策宣示:即法定政策主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通过法定和约定俗成的方式,正式向公众发布政策决定,如记者招待会,白皮书,文件,宪报等。 10)、政策监控系统 监控系统是指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11)、公共政策评价 公共政策评价:依据一定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

《公共政策学》书中案例分析 ①看清题目,找准知识点。如时间充裕,则适当延展。 ②案例的原理,即脱离案例的理论知识。 ③结合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案例中哪些做法符合原理,所以成功了;哪些做法不符合原理,所以没成功。因此,要。。。(某些情况) ④案例分析要写得清晰明了,有一目了然的感觉。答题时注意分点,有层次感为佳。 成功的政策分析依赖于上述阶段步骤的不断循环反复。 一、结合案例,论述研究公共政策学的现实意义。(47页) (一)存在的问题: 1、缺少政策制定的科学理论和方法,科学化、程序化的决策水平不高,喜欢采用“试错法”这样一种经验型的方法。 2、有些政策没有经过理论探讨,没有经过专家的详细论证,没有经过多次代表大会的充分、认真的讨论。 3、少数领导者凭经验,按主观设想拍板 4、有些方面的政策缺乏完整性,没有形成有机体系,往往是零散、无系统的就事论事而缺乏远见, 导致前后不一致和不同政策间相冲突。 5、政策制定的法制化程度不高,政策制定和实施往往靠层层发放文件,缺乏完善的有关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法律手段。 6、政策的实施产生大量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问题,如就业、人口、环境问题等。 7、“温青年方案”:表明政治民主化进程不高,民间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程度不够。 (二)意义: 1、提高我国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迫切需要: 以公共政策系统的改进以及提高政策质量为目标,并形成相当完善的理论和方法,要引起人们的重视。 2、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根据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以及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 行、系统完整的宏观经济政策及社会政策,以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特别是必须处理好一些目标易冲突或难以同时达成的经济政策间的关系。如经济增长与公平分配、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 3、深化我国政治体制及行政体制改革、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在行政体制改革中,政府职能的转变要求政 府运用种杠杆(政治、经济、法律)指导和经济生活。因此,发展公共政策学,探索政策研究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对于改善政策制定系统,提高政策质量,促进社会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公共政策学有着我们学习的理由: 1、职业上:使我们更好地利用社会科学的方法解决社会问题。 2、政治行政上:(1)保证国家、政府采纳正确政策,规范社会发展方向,达成目标; (2)加强政治民主化建设。 3、提高行政管理水平:行政管理即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过程,公共政策分析为行政部门提供政策相关知识。 二、运用政策分析程序,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向市长推荐你所偏好的方案。(80页) (一)相关原理。 1、政策分析过程的八大步骤(68页)。 (1)问题界定:①消除不相关的信息资料,用数字说话,抓住焦点或关键因素,明确界定问题。 ②弄清当事人可能解决的问题是否存在,应能提供第一手关于问题的陈述,应能够估计分析者所需的时间和资料。 ③当备选方案被派生和分析时,问题的其他方面要加以界定,重新界定任务。 (2)标准确立:①当事人提供或间接地从目标或目的概述。②分析者推导。③必须说明与公共利益相关的标准。(3)方案搜寻:①决策者自身。②政策过程的其他参与者。③现行政策,他人经验。 (4)结果预测:①当时间较充分时,用民意测验。②当时间不允许时,使用敏感性分析、快速的决策。 (5)方案抉择:对备选方案进行比较分析(技术、经济、政治、行政可行性的分析) (6)政策执行与监测:政策执行中信息不充分、有限理性、既得利益偏好、意外事件等的影响使得必须对政策执行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监测,及时发现和纠正偏差。 (7)结果评估:其意义①探讨政策是否达到目标,政策执行中所采取的各种措施,行为是否按事先的设计来进行。 ②事后评估所得信息是采取对应措施的基础。 ③为解释或说明某一特殊政策效果或影响提供依据。④解释政策成败的理由。 在实践过程中,这些阶段的先后次序是相对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它的覆盖面的宽度和广度,这些阶段的过程必须重复进行,必须通过分析问题的循环再循环,以使答案越来越集中且更具穿透力。 2、政策分析的作用:帮助决策者找目标;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分析每个备选方案的每个结果; 依一定标准科学修改(效益、效率、适当性、回应性、公正性、充分性)。 二、结合案例分析:按照上面的步骤分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