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辩证法论文

辩证法论文

科学研究中是否应设置禁区

摘要:由于科学与技术的逐步一体化,纯科学已不再存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负面作用已经不能只归结于技术了。因此从微观上看,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一定历史条件下自然科学研究存在相对禁区,但是由于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的精神,从宏观上看,从人类的历史长河来看,自然科学研究没有绝对禁区。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自然科学研究的禁区问题。自然科学研究的禁区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我们应该把有无禁区看成是自然科学研究的两个对立面,两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从而推动整个科学向前发展。

关键词:自然科学研究;绝对禁区;相对禁区;科学技术

从认知角度讲,“科学”science 一词源于拉丁文 scientia,其原意是指“知识”、“学问”,这是“科学”最基本也是最简单的含义。从源头上讲,科学是为了满足人类追求真理的本性,是为了去认知、解释外在世界与人类自身的种种现象的活动。从科学发展的进程来看,诞生于希腊的科学强调理性,其特征是非功利的、自由的,渗透着先人们的思辨,是一种非系统化的知识,奠定了人类文明的基础。自然科学研究(以下简称科学研究) 是探索自然界未知领域,揭示自然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科学研究的禁区是指在自然科学中存在着不允许涉及的对象和领域。时至今日,科学发展已从“小科学”发展到“大科学”,其标志之一就是科学与技术乃至生产日益一体化。具体表现就是:科学转化为技术的周期加快,科学与生产力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科学技术的实用价值越来越彰显,甚至一些科学研究就是直接为了生产的需要或实际目的而展开的。科学确实使人类达到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之境地。不过高兴之余,人们也发现科学技术的一些负面效应及其带来的种种危机,于是对科学研究存不存在“禁区”,以及如何避免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进行了反思。有的学者认为,科学研究是对自然界的自由探索,不存在什么禁区。持相反观点的学者认为,从某些科学研究领域可能潜在或已经显现出的危机以及有悖于人类价值体系、道德观念和伦理关系的方面来看,应该对一些研究领域加以限制,如“克隆人”。

科学研究“有”“无”禁区,不是科研自身是否存在着禁区,而是出于某种社会的、伦理的要求而是否应当为科研设置禁区。关于是否应当为科学研究设置禁区的问题,有两种不同观点:认为应当为科学研究设置禁区观点认为,在当今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本身受到多种因素制约,有的科研成果的应用会给人类社会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当一项科研有可能危害人类利益时,就应该为科学研究设置禁区;认为不应当为科学研究设置禁区观点认为,科学研究活动的目的是求

真,是为了获得准确无误的客观知识,科学探索的触角可以延伸到社会生活的任何领域,不应当为科学研究设置任何禁区。

下面分别介绍这两种观点

一.科学研究有禁区的观点。

科学研究在“求真”的过程中不能避开“求善”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认识论认为现代的科学研究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求真了,而是一种社会性的实践活动,科学研究本身及其成果的应用都可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一系列负面作用,因此应该为此类科学研究设置禁区,没有禁区,科研就有可能失控。

(1)关于“科学有禁区”的论证,主要有以下两个论点:

一方面,从科学的限度出发论证“科学有禁区”。持此观点者认为,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必然要求人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把握好这两种尺度。科学研究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活动虽然有其特殊性,但同样不能逃离价值尺度的约束。由于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日益深入广泛,对它进行价值尺度的考量显得更为重要。这就要求人们从事科学研究即在“求真”的过程中,不能回避“求善”的价值目标。也就是说,科学研究既要弘扬“求真”的科学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也要弘扬“求善”的人文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不断逐步走向真、善、美三者合一的和谐境界。

另一方面,生命的生成本身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 科学也许仅仅窥见了其中一些非常局部的秘密。今天本质主义的科学认为抓住了本质就能抓住最根本的东西,但是在生命的生长过程中, 很难说明哪些是本质的,哪些是非本质的。

(2)科学研究有禁区的现实要求

生命科学研究引发了伦理道德恐慌,由此为科学研究设禁区的呼声越来越高。从1863 年孟德尔的分离和独立分配规律,到 1909 年摩尔根连锁交换规律,到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的 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直至 20 世纪后期生命科学的三

大突破—基因工程、人类基因组计划 HGP、克隆羊的诞生,每一次生命科学研究上的重大突破都具有直接改变乃至创造生命形态的可能,生命科学研究的伦理问题由此也凸显出来。1997 年 2 月克隆羊“多莉”的诞生在世界上引起轩然大波和忧虑,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罗特布拉特甚至将此科技的突破与原子弹相提并论。因为在理论上,同样的技术可以用来从一个成年人身上取一个体细胞,利用其脱氧核糖核酸制造出具有同样遗传特征的人。一些科学家认为,这已经打开了人类也可以无性繁殖的大门,由此引起了一连串的伦理道德恐慌。为此,欧洲多国政府称将严密监督有关“克隆”的科研,并将立法禁止科学家复制人类。英国立即宣布将农业正在资助的研究基金25万英镑从1997年3月起削减一半,并定于次年

4月全部终止。前美国总统克林顿先是下令调查“克隆”技术可能对法律和伦理产生的冲击,接着又下令禁止将政府资金用于人体无性繁殖研究,并呼吁全美所有科学医学组织、基金会、大学等私立机构抵制此类研究。中国对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开展“克隆人”研究的态度是:不赞成、不支持、不允许、不接受。然而 2001年11月25日美国先进细胞技术 ACT 公司宣布已完成世界上第一例人类胚胎克隆实验,成功克隆出含有6个细胞的人类早期胚胎,引起世界震惊。有科学家认为,美国科学家的这一做法在世界上第一个跨过了人类的禁区,有可能在以治疗为目的的幌子下被用于繁殖或其他用途。克隆人引起问题之所以这样令人关注,是因为它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家庭、伦理和信仰同题,诸如引起人伦关系的混乱、人口性别的比例失调、克隆人自身的心理障碍、破坏人类基因多样性等问题。

二.科学研究无禁区的观点

针对科学研究有禁区观点的呼声越来越高,当今一些科学家和学者对此提出反驳。他们认为科学是纯粹追求真理的活动,它要求客观地面对自然界,不能介入任何属于人的主观因素。从本质上讲,科学是对自然现象背后原因的猜测,或者说是对自然现象为什么会如此产生的一种解释,自然科学研究是为了满足人类追求真理的本性,是为了去认知、解释外在的世界与人类主体自身的种种现象与活动。由于科学是一门与人的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业,在追求真理的进程中,尽管充满了各种各样非科学因素的干扰,从而使科学追求真理的进程曲折而复杂,但是这只能使追求真理的过程更加伟大和悲壮,却不能因为外在因素的干扰便一般地认为科学只不过是某些利益集团的工具,而不是追求真理。科学需要探索,需要自由讨论,探索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科学自由是促进科学发展的原则,自由探讨是人的本性,科学研究是惟一无禁区的人类活动。其理由在于:(1)在设禁区的问题上, 不应将科学与技术混为一谈。

有人认为, 技术是改造世界的手段, 要受价值理性指导, 限制其消极作用。而科学的任务是认识世界,发现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们提

供事物“是什么”,“将是什么”,“为什么”的知识体系。人类追求知识没有禁区可言,那种人为地规定哪些领域是科学无权过问的做法,或是愚昧无知,或是专制主义,迟早会被人类理性所驱除。

(2)不能笼统说科技是双刃剑。有人说:科学不是双刃剑,与宗教、哲学、政治、法律等其他任何文化要素相比,科学的“负面影响”都是最小的。因为科学的逻辑和实证清除了胡说,能够分清是非,发现和排除错误,为我们提供最可靠的知识。还因为科学给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没有强制性。你可以使用电灯照明,也可以继续使用原来的蜡烛。此外,要注意区分科学研究与科学成果应用。科

学成果应用所产生的负作用,与采用的手段是否“科学”无关,也与科学研究无关,只能由应用者负责。我们不能仅仅根据目前的利益而决定如何从事科学研究。方舟子说:现在没有价值的研究,以后有可能带来无限的价值。现在只供少数人享用的技术,以后也可能造福大众。如果根据一己信仰为科学设置禁区,就将扼杀造福人类的可能性。

三.两种观点的统一

(1)科学研究无绝对禁区

科学研究无绝对禁区是指自然科学研究并不是在任何条件, 任何时期, 任何范围内都存在法令或习俗上所不允许涉及的对象和领域。虽然我们承认在一定时期,一定历史条件下应该设

置自然科学研究的禁区,但是却不能把该“禁区”扩大化,应充分认识到该自然科学研究禁区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从宏观角度考虑, 在客观历史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该自然科学研究也将由禁区向非禁区方向转化。是有道德意识和行为的。自然科学研究的成果及其应用,必然会对人类社会产生积极和消极的两个方向的影响。随着科学的体制化与科学家角色的职业化,以及科学共同体的出现,科学事业已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功能。自然科学研究也成为一种社会性的实践活动,科学家从事的自然科学研究关系到人类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而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就是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因此,自然科学研究是要受到伦理道德的约束。但是伦理规范标准并非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伦理道德标准也在不断的改变。过去是禁区的,现在早已不是禁区了。例如:由于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历史上人体的尸体解剖研究是被禁止的,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伦理规范标准的改变,人们对人体尸体的解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现在对解剖尸体研究的禁止早已被解除。

因此,当再次谈到科学研究有无禁区的时候,我们的回答应该是在一定时期,一定历史条件下,对该项自然科学研究可能给社会、给人类带来很大的危害的时候,当它违背了那一时期伦理道德所允许的范畴的时候,我们说自然科学研究是存在禁区的,并且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从人类历史的长河来看,我们始终坚信科学研究是没有禁区的。

科学研究有无禁区这一问题的提出,对于我们反思科学,促进科学与人文的对话与融合,使科学走上为人类整体利益考虑的发展方向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科学研究有禁区和科学研究无禁区两种对立观点的分析,认为其分歧在于对“禁区”概念的理解不同以及讨论的侧重点不一样。本文认为,第一,禁区就是指禁止研究的领域、对象,在科研活动中涉及的手段、方法不包含在禁区之内。

第二,在指出两派的合理性和局限性之后,提出在基础研究领域倡导无禁区,在应用、开发领域应有相对禁区。这并不是将二者分离,而是体现了求真和向善的统一,也是理论与实践,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

自然辩证法结课专业论文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论文题目:我对自然辩证法的看法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研究生课程中一门必修的课程,这门课程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科研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使我们学到了如何运用哲学的眼光以及辩证的思维去看待问题,也使我们知道怎样的科学态度才是一名真正的科研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对于在研究课题时所遇到的问题以辩证的,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的眼光去看待。面对生活我们应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去乐观积极的生活。也了解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的改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哲学辩证发展创新 Abstract: Natural dialectics is a compulsory course in the course of study. This course has a vital role in our future study and research. It not only makes us learn how to use philosophy and dialectical thinking, but also makes us know how scientific attitude is a real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ers should have. For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study of the subject of dialecti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ve vision to look at. In the face of life, we should take the right outlook on life, values, world outlook to positive life. Als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people to the natural transformation, people and natural harmony. Key words:Natural dialectics Philosophy Dialectical Development Inn ovation 一、自然辩证法的概述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是通过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日益被揭示出来的,两个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联,不可分割。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规律性,通过各个自然领域的特殊自然规律和个别过程表现出来;自然界和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最一般的规律,对自然科学内容和自然科学的产生、发展历史做出哲学概括。 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同自然科学的发展紧密联系着,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极大地扩大和加深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

自然辩证法概论结课论文 人工智能对人类未来社会的影响

2016秋《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期末论文 班级__ 学号__ 姓名__ 开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任课教师_ 成绩________

人工智能对人类未来社会的影响 摘要:近年来,由于“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提出,突破瓶颈的人工智能迅速发展,各大科技公司也纷纷布局。人工智能逐渐融入人们生活,并极大的促进了社会发展,同时其飞速的发展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未来与人类关系的忧虑。 关键词:人工智能人类未来 一、人工智能的发展 今年全球最热门的词汇,“人工智能”无疑是其中之一。前不久谷歌AlphaGo与李世石的围棋人机大战,是继1997年IBM计算机“深蓝”战胜人类国际象棋冠军之后,人工智能领域的又一重大里程碑。提到人工智能,因为受科幻小说或电影的影响,大多数人会想到屠杀人类的机器人大军,但就其本质而言,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现代人工智能主要依靠数据和算法。1956年夏季,以麦卡赛、明斯基、罗切斯特和申农等为首的一批有远见卓识的年轻科学家在一起聚会,共同研究和探讨用机器模拟智能的一系列有关问题,并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一术语,它标志着“人工智能”这门新兴学科的正式诞生。随后,人工智能与众多学科产生融合并飞速进展,但在90年代暴力破解需要的呈指数增长的计算量使人工智能发展陷入僵局。直到2006年“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提出,才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深度学习算法体现出来的高性能,掀起了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革新浪潮。“近年来,谷歌、微软、IBM、 百度等拥有大数据的高科技公司相继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深度学习技术研发,在语音、图像、自然语言、在线广告等领域取得显着进展。”[1] 二、人工智能对现代人类社会的影响 人工智能在我们的生活中早已是随处可见,例如,大多数智能手机上都有的语音助手,使用搜索引擎时跳出的快捷项等。人工智能也对社会生产产生众多影响,例如,富士康每年计划打造1万台机器人同时裁掉6万员工,报社使用人工智能进行简单的新闻编辑,甚至有机构在研发已在研发能写药物处方的算法。“技术的社会价值可以表现为积极的正面价值,推动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幸福,但也可以表现为消极的负面价值,给社会带来诸多风险。”[2]人工智能在初步发展阶段会极大的造福人类,这也正是人类研发其的原因,但也有人担心现阶段人工智能带来的问题,如失业,对科技的依赖等。首先,对于失业,新闻编辑,富士康员工,药师等人员所做的重复性工作由人工智能代替可以把人类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生产生活的效率和质量。被替换掉的人力资源可以进行更高级的生产,促进社会进步。当年工业化刚开始的时候也曾出现过这样的忧虑,现在看来那时的忧虑完全没有必要,现在情况依旧如此。当然让人们放弃熟悉的事物做出改变是比较困难的,却也是无法违背的。其次,对科技的过分依赖,生活中经常听到不要过度的使用手机这类“善良”的劝告,但在我看来,经常使用手机是必须的。手机是当前人与人连接最高效的方式,在信息时代线上生存是大势所趋,如有必要,时刻保持在线。现在只是处于过渡阶段,虽然人们已经通过手机连接,但线下生活依旧是主流,所以在习惯于线下生活的较年长人的眼里,花费大量时间看手机是不务正业。认识趋势,看到趋势,顺应趋势才是明智得做法。所以老师们不应徒劳的去劝说同学们上课不要看手机,而应积极地结合趋势寻找新的传授知识的

自然辩证法期末论文.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 论文摘要: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科技改变历史,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增强了理解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发展 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是同科学技术的进步分不开的 从我们的祖先在进化时选择了发展,选择了进步开始,历史每时每刻都在改变,科技每时每刻都在发展。20世纪自然科学的新成果的大量涌现和广泛应用,使得科学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也显示出新兴科技无比恢宏的发展前景。科学技术作为一种革命性的力量,改造着世界,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马克思认为,技术是现实生产力,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从起源上看,技术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物质手段、方法和知识等各种活动方式的总和。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媒介”,是变天然为人工自然,以及实现对社会调节、控制的手段。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三个方面: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科学的辩证法,自然科学研究的辩证法。具体地说:作为自然观,自然辩证法要根据各门自然科学的丰富内容,阐明自然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层次结构和基本属性,研究自然界物质运动形式及其相互关系,揭示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辩证过程,从而概括出整个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描绘出整个自然界的发展图景。作为科学观,自然辩证法要研究自然科学的发展规律,阐明自然科学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它包括有:自然科学的性质、特点、分类和作用,自然科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自然科学发展的内部根据,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过程,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等等。作为科学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既要从“战术”方面进行研究,又要从“战略”方面进行研究,既要研究观察、实验、科学抽象以及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等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论,又要从整体上考察这些方法相互联系及其规律性。同时还要研究现代自然科学方法的新发展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浅谈结构工程中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一、摘要 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各个学科领域的普遍存在的科学技术理论、规律、方法。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自然科学技术方法论也属于哲学范畴,而结构工程属于实际应用工程范畴,本文主要探讨了在结构工程中存在的关于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哲学思想,以及怎样利用哲学思想来促进结构工程未来的发展的问题,另外,也有一些衍生的问题。 关键字结构工程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方法论信息交流规律建筑物发展 二、自然辩证法以及科学技术方法论 (1)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它是研究自然界存在的普遍的客观规律的哲学,同时它又是探索、改造自然途径的方法论,根据所发现的自然科学理论创造处能完成既定任务或者改造自然的具体方法理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包括如下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与此相适应,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有: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科学技术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技术方法论,准确的说,科学技术方法论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科学与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科学的重点发现规律与理论,而技术重在研究如何改造自然的具体技术理论,最终的目标是要把所发现的理论物化为方案、方法、工具、设备等,以实现对自然的直接改造。然而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二者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以致于在有些领域或者方面无法区分到底是技术还是科学。现在我所要谈的科学技术方法论大部分是关于技术的方法论,其中也有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的内容。因为在结构工程中,大部分内容是关于技术层面的东西,是关于结构设计理论、模型构造、施工技术等方面的学科。 三、结构工程中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1)技术认识的基本程序之结构工程体现 结构工程是一个研究各类建筑物受力特性及对其进行结构设计的学科。包括分析一个建筑物的受力体系,分析各种荷载对建筑物结构的作用特点,根据力学理论和建筑材料的受力性质对结构进行合理设计以满足结构在各种环境作用下的安全性要求。人类早期的建筑设计主要依赖于人们长期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技术,基本上没有理论支持。随着人类自然科学的进步,数学、力学理论、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力学学科的不断进步为结构受力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持,使得建筑结构设计走向理论化、技术化。因为结构工程主要是研究结构内部内力、变形的分布规律及其发展规律,而力学正是研究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力和变形的学科,

辩证法论文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辩证法论文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论马克思辩证法的时代价值 摘要:探索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对现代中、西方理论界重要的影响作用、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对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的深化和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辩证法;现代价值 马克思科学辩证法思想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把这一科学方法运用于各个领域,自然、历史、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以及军事学等。能够真正理解马克思科学辩证法思想的,恐怕只有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了,其他马克思、恩格斯的学生们如保尔、拉法格、龙格、梅林、考茨基、伯恩斯坦、普列汉若夫等虽然部分理解马克思学说的一些方面,如唯物主义历史观,经济学说。但是更多的社会主义者们是误读和诋毁。当然,在列宁算是真正懂得了马克思科学辩证法思想和它的重要性,把马克思科学辩证法思想当作马克思主义灵魂和哲学基础,在列宁、特别是斯大林时期,马克思科学辩证法思想走向体系化,然而把马克思科学辩证法思想教条化、逐渐消融了辩证法的科学成分。在给西方,或认为辩证法只是恩格斯思想,或把他们之间观点对立起来,如卢卡奇、科尔施把马克思辩证法与黑格尔哲学等同起来。在中国,基本上继承了苏联教科书体系,把马克思科学辩证法思想当作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部分,当然毛泽东同志对于马克思科学辩证法思

想有过很深的研究,发展了马克思科学辩证法思想的矛盾学说,中国 其他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学者曾深入研究了马克思科学辩证法思想,如李达等把马克思科学辩证法思想当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1 马克思辩证法在西方的影响 这里主要指的是马克思科学辩证法思想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西方马克思学(政治学学术研究社会思潮,标榜不带意识形态)中观点。 马克思科学辩证法思想出了在马克思战友和学生、及其苏联发生了重大的影响外,还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学中有重大影响,这对马克思主义及其科学辩证法思想有着和苏联官方哲学截然不同 的观点和理论,这主要是20世纪初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二战后资 本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思想流派。 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始于19世纪20年代前后,西方一些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都失败,革命陷入低潮,一些革命的知识分子如卢卡奇、柯尔施等开始反思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原因,是由于无产阶级意识的危机,批评第二国际的经济主义和共产国际的机械唯物主义,提出重建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图构建一种以人为主体,以研究主体和客体相互 关系为唯一对象的历史辩证法,高扬人的主体性为主要特征的新马克思主义,柯尔施在1930年最早把这种新马克思主义称为“西方马克 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影响最大的法兰克福学派以及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西方国家中还出现了一个学术流派,西方马克思学,如麦克莱伦等,这些人都是政治学家,他们把马克思主义当做纯学术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论文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是关系到人类命运走向的两个重要课题。回顾20世纪以来,人类历史发展与科学技术的竞争,更加深刻地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但是不可否认,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对社会起到了不可逆转的消极作用。 自然辩证法把科学和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技术都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来研究。这一研究和自然科学论的研究共同为科学技术政策的制定、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划、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其还主张正确看待科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仅要看到科技发展对社会的促进作用,还要看到科技发展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其重要性日益显得突出起来。 马克思曾经说过,“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是已被人类历史反复证明过的朴素真理。时至今日,科学仍然不断渗透改变着生产力,发挥着推动社会进步、丰富人类精神的强大杠杆作用。 人们一般总是把科学与技术联系在一起,称为“科学技术”。科学包含科学知识和科学活动,是一种有关研究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学说,是一种思想体系,属于意识形式范畴,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而技术则是将科学应用在具体人类生产中,用来探索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技巧、技能和工艺等的总和,包含物质形态和知识形态。社会早期发展中,科学和技术的革命总是分别平行发生。而从19世纪以来,尤其是当代社会,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联系日益密切,逐渐一体化,达到“科学技术革命”这一崭新的统一。因此我们暂且不考虑科学与技术的具体区别,将其归纳为一项综合的社会活动形式。 然而,如果不认清科学技术的善恶本质,毫无限制地加以利用,反而会对社会发展产生不利的阻碍,甚至带来灾难性的打击。因此,对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我们应该从正反两面辩证地看待。 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正面促进作用。 社会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向前推进的过程,而科学技术是一直贯穿于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中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科学技术总是在各个不同的方面、层次上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江泽民同志在为《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一书的作序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 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社会生产力诸要素。 首先,科技进步使得生产工具发生了飞跃性变化。生产工具的状况是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最重要的客观尺度。而科技发展带来的直接变革就是生产工具的改善和提升。其次,科技进步扩大了劳动对象的范围,突破了传统的劳动对象的束缚。 例如,在科技落后的古时代,人们所能劳动作用的对象只是自然界的天然物品,受到极大限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有物质的用途得到极大的扩展,劳动对象从原来的天然矿物等发展为一些人工合成新的物质,如合金、塑料、合成纤维等,创造出更多自然界本来不存在的东西。 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社会经济、阶级结构。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必将导致工业革命的发生,人类历史上的数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的改造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远超出政治革命,只是在形式上更显温和,不似政治革命那样冲击强烈、时局动荡。其中最为全面深刻的社会改造之一,就是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随之,社会结构、阶级结构都发生了变化,最终导致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的形成。

自然辩证法概论结课论文——中国可持续发展道路之我见

我国可持续发展道路之我见 摘要 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加大了改造自然的力度,过度地开发自然资源,造成了环境的恶化,雾霾、沙尘暴、洪水、干旱、湖泊消逝等各种自然灾难随之而起。实施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缓解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缓解经济高速发展与资源环境日益枯竭的矛盾冲突;有利于克服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摆脱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我国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我国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科技和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坚持不懈地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自然灾难;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每时每刻都离不开它,人与自然构成了矛盾的统一体,由此构成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生态环境则是大自然的有机整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说过一段话,意思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因为每一次大自然都进行了报复。爱德华.艾比说:“为了增长而增长乃癌细胞生存之道。” 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理论和战略。它是一种新的发展观、道德观和文明观。可持续发展与我国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绝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我国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随着新世纪新阶段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代自然辩证法的范式正在进行一次新的转变,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哲学的新范式。从自然辩证法的形成、发展过程来看,创新精神是其题中之义。因为它本身是创新的产物、创新的结晶,而且正处在不断的创新之中;从自然辩证法的功能来看,它既包含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功能,又包含以创新机理为核心的方法论功能。创新是自然辩证法的精神实质和目标追求,创新精神也是自然辩证法之显著特征和突出功能的充分显现。因此,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对于加强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辩证法,原本是19世纪中叶由恩格斯在概括和总结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自然哲学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学术界一般认为自然辩证法由自然观、自然科学观和自然科学方法论三部分组成。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自然科学的高度分化与综合的发展,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交融,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技术化,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发展提供了新鲜的经验材料和理论思想,使当代自然辩证法被拓展为包括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在内的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哲学的新范式。 首先,自然辩证法始终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贯穿研究全过程的中心线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主体,自然界是客体,主体要反映和改变客体。人类要认识和改造自然界,就需要借助于科学和技术的中介,正是由于人是通过科学技术作用于自然界的,因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之间还包含着人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与自然的关系;第二,当代自然辩证法研究的自然并不是抽象的、与人相分离的自然,而是现实的人化了的自然。所谓人化自然,就是被人的实践活动所作用过的自然界,是人的对象化了的自然界,是纳入了人类社会活动之中的自然界。这种人化了的自然界也是进入人的文化或文明的自然界,它构成了人类文化或文明的一部分;第三,自然辩证法虽然是在科学地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无不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因此,如今它已不再单纯地、一般地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而是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具体地联系在一起考察的;第四,随着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技术化,当代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对象已经不完全是纯粹的科学技术,而是扩展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上。 与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变化相适应,当代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也拓展成 第1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 结合计算机发展看科技 ——科学、技术、工程的有机结合

[摘要]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在纵向结构上应分成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三个层次,本文从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出发,试图说明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的有机结合与相互促进,使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与发展。科学、技术、工程在计算机发展历史上都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每个方面又具有它们自身的特点。正因为这三者对科学技术发展至关重要,所以搞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 科技进步; 科学; 技术; 工程; 引言 在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的构架下,从生活实践的类型来看,科学是认识世界的活动,技术是改造世界的认识活动,而工程则是改造世界的造物实践活动。它们可以看做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不同方面,从表现形式上来看,科学是在理论上进行完善和创新,技术是科学和工程的桥梁,工程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做出的切实行动。三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互相促进。 计算机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以强大的生命力飞速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科学、技术、工程这三者都在其发展历程中得到了体现,所以本文选择计算机的发展史作为实例,力图对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和作用进行说明,并用计算机发展史中的事例对它们进一步阐述和例证。讨论科学、技术、工程的相互关系,无疑将会突出从科学向技术的“转化”和从技术向工程的“转化”问题,有助于正确地制定相应的政策,从而促进这两种“转化”。这两种转化的促进不论是对计算机的发展来说,还是对其他学科,都是十分有用的。 正文 一、科学发展对计算机学科的作用 科学是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体系,它的表现形式往往是理论、思想层面的,可能在一开始出现的时候不会直接对现实世界有实际的推动作用,他的作用需要通过技术和工程的作用表现出来。但从总体上来说,科学的发展往往能对其他方面带来突破性的进展。科学的发展也有助于人们对现实世界更好地认识,但它的研究对象一般都是经过简化的理想情况下,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地引申。通过科学认知的过程,人们往往都会对某个具体事物和现象进行建模,然后在模型的假设框架里面进行推导和讨论。这些模型可以看做是现实的一个简化,这样便于我们进行分析,并且抓住主要矛盾,方便对最本质的性质进行研究。科学就是综合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浅谈自然辩证法对工科研究生的指导意义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联系自然科学与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桥梁。自然辩证法作为法定的研究生必修学位课程,对改善和完善工科研究生知识结构、更新思维方式、开拓眼界等方面起到了其他学科所不能取代的作用。本文联系所学知识和研究方向具体探讨自然辩证法对工科研究生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自然科学;哲学;工科研究生;指导意义 纵观历史,伟大的自然科学家都是伟大的哲学家。自然辩证法是联系自然科学与哲学的桥梁,处于自然科学与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中介地位,是一门独立的哲学学科。自然辩证法对改善和完善工科研究生知识结构、更新思维方式、开拓眼界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取代的作用,因而,自然辩证法是法定的研究生必修学位课程,也受到了同学们的普遍欢迎。 一、《自然辩证法》的形成和对自然科学的指导意义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的主要著作之一,他对19世纪自然科学的最重要成就就是作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概括,进一步发展了唯物主义辩证法,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给自然科学的研究和探索指出了正确的方向[1]。 恩格斯指出,科学的发生与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在生产力的推动下,自然科学普遍得到了快速发展。自然界中的事物不是孤立的、静止的,是普遍联系的不断发展的。恩格斯写到:“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砾到太阳,从源生物到人,都是出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2]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象出来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最一般的规律,自然科学必

定要受到哲学思想(辩证法)的支配。 当代自然辩证法除了以自然为研究对象,还以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所要揭示的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中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般规律,而不是自然界中个别的过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个别领域或者科学技术个别学科的特殊规律。自然辩证法一方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原理在自然界中的具体表现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又是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哲学概括。 科学与哲学的内在融合,科学学科之间只存在普遍理性的普遍程度上的差异,而不存在普遍理性有无的区别。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科学的指导。哲学对科学实施方法论指导;科学是哲学的具体材料。科学对哲学的改造,哲学对科学的批判。科学通过普遍理性的层次跃迁改造哲学;哲学将科学中的普遍理性选择性的吸收。进入20世纪,科学技术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自然科学需要高度的人文关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范围大大拓宽了。围绕着科学技术的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正在形成科学技术学这一广阔的研究领域。因此,自然辩证法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方面,研究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二、自然辩证法对工科学生的重要性 工科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学会进行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在工作中指导实际工程和进行科学研究。因此,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与该专业有关的基础科学与技术,初步参加一些科研项目是学习的主要任务。但是,仅仅精通本专业的知识,还不足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和科技工作者。因为一方面在现代教育中,专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另一方面现在技术问题有越来越综合化,而且需要相关学科知识的配合。在一个大型水利工程的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论文

自然辩证法与石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作为战略性能源,石油资源的安全供给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有着巨大影响,这使得石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必然。本文通过针对如何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自然辩证法论述石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着重探讨了节能为本、环境优先、加快天然气和新能源发展、科技创新、国际合作等实现石油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石油资源可持续发展自然辩证法环境 一、引言 历史的车轮承载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美好希冀和巨大压力进入了 21 世纪。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突飞猛进,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人们利用先进的生产方式, 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创造出了比以往所有世纪都多的社会财富。人类社会不断取得的进步是无法抹杀的。但是,在工业文明建立的同时, 许自然和社会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其中资源枯竭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出发, 来考察作为这一关系中的客体的自然界, 作为这一关系中的主体的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以及作为这一关系的中介的科学和技术。从上可知, 研究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使人与自然及人与人和谐统一和协调发展; 而自然辩证法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界以及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恰恰是在科学地解决人和自然界的矛盾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也是为合理地处理人和自然界的矛盾服务的, 即研究自然辩证法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 近十几年来,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的共同未来》的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重点是强调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石油作为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在20世纪人类进步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中国,石油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石油的安全供给对于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和国防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实施石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应该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中国石油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石油资源是重要的战略性能源,是重要的一次能源,根据2005年中国行业年度报告:2004年原油产量1.75亿吨,增长2.9%。全年能源消费原油2.9亿吨,增长16.8%。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未来20年,我国石油需求增长较快,预计到2020年,我国石油需求量为4.5亿吨,年均递增12%。同时,石油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以石油为原料可以生产出5000多种产品,并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等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石油资源承担着国有经济的支柱产业的能源保障,它的可持续发展是化工、纺织、交通运输等其他工业部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然而石油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随着消费的增长、开采时间的延长和开采程度的加大,石油可供开采量有着逐年递减的规律。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国内的石油产量高峰可能出现在2015年左右,高峰期年产量为2亿吨左右,占国内需求的55%左右。2020年以后,我国国内石油产量将不能满足需求的50%,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儒家思想对我国科技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我国科技的影响 摘要:面对科技伦理危机,科技工作者的科技伦理观需要重新审视。科技伦理观的形 成源自传统文化的累积,而中国儒家思想对其有着积极的意义。从儒学思想和中国古代科技之间的关系说明儒学思想不但对古代科技发展起到了很大的规范、导向和推动作用,而且其中的合理思想对现代科技伦理的良好发展也是不可缺少的智慧。 关键词:科技伦理;儒家思想; 古代科技;科技异化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然而随着历史的推进和沉淀,在高度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虽然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但是由于科技伦理的文化底蕴不足,在现实生活中,新型科技总在社会中存在很多矛盾和争议,科技伦理的规范化、自律化、自觉化程度还不很理想,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迫使许多学者把目光转向了科技伦理的思考。挖掘儒学思想对古代科技发展起到的规范、导向和推动作用,对现代科技伦理的良好发展也是不可缺少的智慧。 一、儒家思想对我国古代科技的影响 1.儒家思想对科学研究动机的影响 在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古代中国人自小都学习过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是古代文化的载体,学习文化知识,不能不学习儒家经典;同时,儒家经典是培养理想人格的教科书,要成为有道德的人,也不能不学习儒家经典。而且,儒家经典是古代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要进入仕途,也必须学习儒家经典。古代的绝大多数科学家当然也不例外。中国古代科学家在成长的过程中,在社会交往以及学术交往中,大都处于儒家文化的氛围之中,儒家文化是他们心灵、思想、学识、情感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进而影响他们的科学研究。这种影响,表现为儒家的价值观对科学研究动机的影响。其科学研究动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有助于国计民生。北宋时代的沈括晚年所著《梦溪笔谈》是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发明发现、真知灼见,内容涵盖了天文、数学、物理、地质、医学、化学等方面; 他在做官期间十分重视发展农业和兴修水利,主持了多项水利建设,解除水灾威胁,开垦良田,引水於田上万倾,完成了世界水利史上的创举。论语曰: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古代科学家们研究科学的直接目的在于益国利民,为了国计民生。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对科学技术方法的认识 学院: 机电工程 姓名: 王华阳 学号: 2220150072 日期: 2016/4/25 1 对科学技术方法论的认识 摘要:本论文通过结合自己在学习实践中对科研工作的认识和体验,以及对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学习进行了总结,并梳理了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了自己对科研工作的认识,有助于将来能够更好的进行科研工作,提升工作能力。 关键词:科学技术,方法论,科研工作 正文: 科学技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科技。科学是用来解决理论问题的,技术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可以理解为分科而学的意思,也可以认为是将各种知识进行分类归纳细化成各种学科(如物理,化学,数学等学科)进行研究,形成了越来越完整的知识体系。它是人类对宇宙中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的知识的总称。技术,是指人们改变现有的事物的功能的方法,形成新事物。技术的使用范围明确,且必须有能被其它人认识的形式和载体,如工程中输入的原材料,工艺,设备,使用的工具,图纸规范,标准,计量方法,输出的成品等。科学要解决的问题,是从自然中已经发生的事实和现象之间寻找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且建立起能够联系事实和现象的理论。技术则是把科学的成果应用到实际中去,将理论变成实际中对人类有用的产品服务等等。科学主要是和研究新的未知领域,它的进步,尤其是重大突破是

难以预料的;技术则是在相对成熟的领域内工作,也就是将科学领域内成熟的理论 转换为具体使用价值。可以做出准确的规划。 “方法”这个词来自于古希腊文,它的原意是指“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在 古希腊神话故事中“方法”象征着取胜之道。现在指为获得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 的而采取的手段或行为方式。也就是解决问题的门路,程序等。“方法论”在辞海 中注释为“研究治学方法之学问”。从当前意义上讲,方法论是指以方法作为自己 的研究对象的学科,它对方法的性质、条件、作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行系统研 究。“科学技术方法论”就是指人们在认识自然、探索自然、变革自然的过程中, 的有计划、有目的地使用科学的手段和方式的理论体系。 本文就科研工作中的科研选题;科学实验方法和实验观察,科学思维方法,包 括逻辑思维方法和非逻辑思维方法等展开讨论,并使用数学方法、系统论、控制论 和信息论的方法,建立假说和理论的方法等技术方法,得出科研工作的一般规划流程,理论方法。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就是运用前人已经总结出的科学理论、科学 方法和仪器设备去探索未知规律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划分为五个阶段,如图1所示: 或利将建提选思提实假立逻用观收出择出践科准察集维说一辑公科科科检学的 备实科加上与理学研学验理方阶验学工升历化问课假阶论法段阶事阶到史的题题说 段体段实段理相方系论统法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提出科学问题,选择和确定科研课题。那么 什么是科学问题呢,所谓科学问题是指认识主体,也就是我们自己,基于一定的科

由自然辩证法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自然辩证法概论结课论文 用自然辩证的观点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摘要: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大自然。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几千年来人们一直致力探寻的问题。19世纪以来,随着马克思原理的发展,辩证的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渐被人们接受,它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基础之上,较为科学、系统、全面、客观地反映自然界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观点与看法。近年来,伴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于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对自然的开发和改造力度在逐渐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平衡问题的出现,正是这种不平衡关系的表现。本文采用自然辩证的观点来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结合新时期出现的问题,进一步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 Abstract:Nature is the basis for all the survival of human life activities and activities of human life is inseparable from nature. How to tre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s a problem which people have been looking for answer for thousands of years.Since nineteenth Centu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x principle, the dialectical materialist view of nature is gradually accepted by people. It is built on the foundation of modern science technology researches and it could more scientific, system, comprehensive, objectively reflect the nature of occurrence, development and understanding .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growth of population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China's demand for resources is more and more high, the development and rehabilitation efforts in nature gradually increased. This damaged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o a certain extent.The appearance of energy problem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ecological balance problems is the reflection of the unbalanced relationship.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by using natural dialectical point of view, combined with the problem in the new period, further explai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how to ensure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Key word:man and nature,ecological environment,harmony,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完整版毕业论文】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从环境问题角度谈人与自然和谐关系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概论 教师姓名 研究生姓名 研究生学号 研究生专业 所在院系 类别:硕士 日期: 2014年12月28日

从环境问题角度谈人与自然和谐关系 摘要:20世纪之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对自然界的巨大冲击带来了事关人类命运的大问题,即生态危机问题。目前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所引起的人类生存的危机,要求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基于科学自然辩证法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因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要在现代生态自然观模式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下从环境科学的角度出发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问题。 【关键字】环境问题自然观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自从人类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自然界才进入了人的对象领域。人类对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从自然支配人、人是自然的奴隶的采集渔猎时代到原始农业的产生,人从自然的奴隶逐渐成为自然的主人,出现产业革命即创造农业生态系统、农业文明和创造工业生态系统的工业文明时期,人类与自然抗争,并逐渐取得对自然的支配地位。现代生产活动从根本上改变了原始的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引起了人与自然的尖锐对立,时至今日,才认识到人既不是自然的奴隶也不是自然的主人,而是共存共荣的伙伴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相对主体,人类的社会经济必须继续向前发展。同时,要清醒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努力做到在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是在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类对客观自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在人类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人类对人与自然的认识有显著的不同。当前大规模的、无序的人类活动已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结构,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地球生态系统的演变路径和方向,对人类生存安全构成了极其严峻的挑战。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关系,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人与自然关系史。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主要内容 文明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它表征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从历史上看,人类文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如果说以工业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