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题目:

1:新课改下不同教学模式的比较及其实践综合研究

2:新课改中校本课程的实践与反思

校本课程教学的实践与反思【摘要】: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学与新课程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校本课程的组织教学是否成功,关系到新课程的改革是否成功,也是一所学校新课程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笔者联系自己组织校本课程教学的实践,介绍了自己

的做法,也提出了在校本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校本课程的教学

【正文】:

一、校本课程与新课程改革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在课程改革当中,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便是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所谓三级课程是指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而学校课程即是我们所说的校本课程。进行三级课程管理的目的是为改变旧的课程管理的缺点。比如课程过于集中,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差;课程结构单一,课程成为一种制度化的、给定的教育要素;课程决策与设计的主体单一,缺乏自主更新课程的机制,教材(或课本)成为唯一根据,广泛的课程资源闲置;学校和教师成为制度化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学校丧失文化品味,教师丧失

创生能力等。

在这三级课程中,国家课程由教育部制订基础教育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订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基础教育课程实施。而地方课程则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区实际,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合当地需要的地方课程。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即校本课程( school-based curriculum)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校本课程开发是否成功,是衡量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及其重要的参考指标。

二、什么是校本课程

如上所指:简单地说,校本课程即是以学校为主体开发或选用的课程。详细地说校本课程是由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环境和内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按照现代课程分类理论来考察,校本课程并不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是属于课程管理方面的一个范畴,是正在形成之中的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即中小学新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国的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由此看出,它有三种基本属性,即关联性、校本性和可选择性。

“校本课程”一词并非中国创造,它是一个外来语,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而它在我国的出现,实际上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权利下放的结果。但要注意,校本课程开发绝对不仅仅是自编教材,它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系列活动,是一种过程,一种意识,它的突出特点是生成性、开放性与独创性。目前,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小组,而不是单个教师。

三、如何组织校本课程的教学

1、笔者的经验

由校本课程的概念所知,校本课程并不是一种课程类型,这点让很多身在第一线的教师存在误解,而把校本课程等同成活动课与选修课是这种误解的具体表现。但是在现阶段,我国的确存在着一种从“选修课”和“活动课”走向“校本课程”的开发模式,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可以说是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之

路!笔者以及同科组全体老师所进行的关于校本课程的教学尝试也属于这种开发模式。相信很多同行也有类似的经历,但在组织校本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笔者遇到了相当多的问题,当然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下面结合笔者组织一次历史校本课程教学的经历,谈谈这两方面的情况。

A、确定组织校本课程教学的主题

校本课程必须以学校为本,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本,在国家基础教程的前提下,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以历史这一学科来说,补充学生的历史知识体系,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便可以开发学生身边关于历史教学各个方面的校本课程,比如地方历史特色、影像中的历史、身边的考古学等等。其中笔者认为最有条件开发,也最能体现历史学科特点的便是关于地方历史特色的校本课程。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我们通过对学生进行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学生需求进行调查,继而根据我们佛山市三水区的现实状况,我们科组选择了“三水历史文物古迹的调查研究”这一内容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心。并为此开始组织教师小组搜集资料,编写教材。经过老师们的努力,最终,“三江史拾”作为历史校本课程的尝试出现在我们的校本课程教材《科学与生活》由此可以看出,校本课程主题的确定,可以本着时地制宜的原则来确定,调查学生的所需,并且确认其对发展学校的文化具有积极的作用。取材立足于当地,立足于现实,体现乡土历史与国家历史、世界历史的联系,体现以史为鉴,反映历史发展趋势的作用。这类课程在我们三水还可以开发的有:关于三水侨胞的调查、三水“村节”考、三水农村婚嫁的习俗变迁等。这些课程内容不依赖现有的课程材料,而且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和学生对象变化及时调整与更新。再有,2007年是我校90华诞之庆,我们还可可增设校史沿革、三中辉煌史、杰出校友人物传等校本课程,既可扩大校庆宣传,又可增强学生“今天我以三中为荣、明天三中以我为荣”的自豪感,树立主人翁意识,促进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以优异的成绩向学校华诞献礼。

当然,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可以本着补充完善、整合重组的规则开发,这也是校本课程的内涵所决定的。

B、如何组织校本课程的教学

笔者认为,校本课程的教学,应该有别于国家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至少不应该是以教材为教材,教教材。一个主题的确定,只是确定了教学的一个大致的方向,而教学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是一个补充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接受的过程。从这一点意义上说,校本课程的教学与研究性课程的教学有着更多相似的地方。以笔者所进行的“三江史拾之三水历史文物古迹的调查研究”这一校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为例,笔者进行了如下

的教学设计:

a、座谈讨论阶段

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了进行“水历史文物古迹的调查研究”的校本课程的教学,笔者先是随机在七年级学生中抽取了几十个学生进行简单的座谈和访问。座谈的内容是如果进行这个课程的开设,你想了解些什么?综合各位同学的意见,总结出来,他们想了解的是三水到底有多少文物古迹?各个古迹的具体历史背景是什么?他们的开发保护情况如何?在本地人甚至外地人的心目中,三水的文物古迹的知名度高不高?或者说,在众多的文物古迹当中,那些古迹的知名度较高?我们可以为三水的文物古迹的保护开发做些什么等。针对学生提出的想了解的内容,我再询问学生,如果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怎么办?这实际上也是在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进行这个校本课程的教学。最后经过大家的讨论一致决定,应该成立一个个课题小组,同学们分工合作,将提出的问题一个一个解决。这些课题小组应该有一位组长,选择自己有兴趣解决的问题,再向全年级同学广发英雄贴,用自愿的方式,组成小组。小组成员有一定的限制,得出成果后,综合到老师那里,向全年级

的同学展示。

结果,经过商量,同学们认为,要解决自己提出的以上问题,至少要成立以下一些小组:比如资料搜集组,解决三水到底有多少文物古迹的问题;调查组,调查三水文物古迹的知名度等。小品组,为加深同学们对相关文物古迹的印象,用自己的表演重现文物古迹当年的风采等。

可以说,基本的教学思路就这样确定下来了,接下来便是更困难的实施阶段。

b、计划实施阶段

在学生的广泛宣传之下,各个小组的组长人选基本确定,而且各小组的“招

兵买马”工作也很快结束了。但不久,负责各项工作的小组长向我送来的不是捷报,而是一肚子的苦水。资料搜集组:由于新搬学校,大部分是内宿的同学,图书馆没有完全开放,而且,就算是开放,图书馆关于这一类的书籍少之又少。寻找资料相当困难。最要命的是,他们不能回家,没有机会上网搜索,这就让这帮学生几乎无从下手,差点就说要放弃了。而调查组的同学在开始调查时才明白,要进行调查研究,必须先设计一份问卷,这份问卷到底应该怎样设计,学生开始摸不着头脑了。小品组的同学则认为,没有调查的结果,他们不知道哪个文物古迹的知名度较低,但又非常重要,让他们无法确定目标,所以也无从准备。

遇到这些问题在笔者的意料之中,为解决资料搜集组的问题,我破例给他们提供了老师的电脑进行资料的搜集。

而对调查组,我指导他们设计了调查问卷,并简单指导了他们进行问卷调查的方法。

随着学习计划实施的深入,新的问题不断发掘出来,比如资料搜集的同学发现三水的文物古迹还真不少,从区级、市级到省级、国家级,如果要一一介绍,那么需要很长的时间进行成果的展示,而且,一个一个地方的介绍,会显得非常的枯燥烦闷。最后大家决定,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景点进行详细介绍,比如芦苞祖庙、大旗头古村、贝丘遗址、魁岗文塔、梁士诒墓和梁士诒故居等。为避免让其他同学觉得枯燥烦闷,决定用旅游路线的方式来介绍。而调查组的同学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同学们对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概念混淆不清,于是,对调查问卷的内容的进行了一再的修改,力求能通过问卷反映出更接近事实的结果。在问卷调查的对象方面,他们还充分发动了家长、社会人士的参与。从调查组当中,还诞生了一个新的小组,便是“出谋划策组”,针对三水大部分历史文物古迹的知名度不高的调查结果,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新时代的小公民,出谋划策组的同学们积极综合各方意见,为提高三水的历史文物古迹景点的知名度支招,并且还非常郑重地把他们得出的虽不成熟却非常宝贵的结论写成了一封信,准备寄给三水文物古迹的管理部门-三水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而小品组的同学也最后确定了他们要重现的关于三水新石器时代的贝丘人的一天的生活,在没有更多的详细资料的情况下,我指导学生参考同一时期其他南方古人的生产生活情况,编排情节。最后他们确定了用采摘、捕鱼,火烤食物,驱赶野兽等情节来反映几千年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贝丘先民的一天的生产生活情况。

c、成果展示阶段

经过近一个月的准备,在学校进行的全区性教学开放日中,我们的校本课程“三水历史文物古迹的调查研究”作为推荐课向全区甚至外地的同行和家长们展示学生学习的成果。实际上,这个过程相对来说,便变得比较简单了。同学们的展示获得了各位听课的老师和家长的一致好评,资料搜集组的旅三水文物古迹一日游路的介绍,调查组作为现代小公民的责任感、小品组逼真而幽默的表演,都让这个历史课堂充满着从未有过的创新、深度、与轻松,一阵阵发自内心的笑声和掌声,而最终,三水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回信,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做了详细的解释和说明,也对同学们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为这次校本课程的组织教学划上了

一个比较完美的句号。

但回过头认真地反思,笔者却发现,在掌声、笑声与汗水的背后,还是有那么多的疑惑与遗憾。

2、笔者的反思

A、怎样真正实现校本课程对老师角色的定位?

校本课程对教师的定位与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定位应该是一致的,在新课程改革中,老师被认为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道德品质、身心健康发展;是学生个性的塑造者;是研究型教师、学习型的教师;在知识的传授方面,还应该是互动型的知识传授者,而不是“填鸭式”。面对新课改的大潮,教师还要学会互相学习、给予孩子更多的赏识、开发更多的课程。在校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老师角色的定位应该也不外乎以上这些要求。但是,笔者从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深深的体会到,用文字形容定位教师的角色容易,但要用实际行动来阐释这些文字的具体含义,那就很难了。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何与其他老师、甚至学生相互学习?如何去学习成为一位学习型的老师?又如何去开发新的课程?知识更新速度放慢,视野不够开阔,缺乏对先进的教学理论学习和实践,试问,老师又如何才能做到以上那些要求?如果老师不能真正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并且按照这些要求来做,那么,新课程改革的效果又会有多大?

B、怎样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

新课程都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给予学生赏识,并且积极引导他们得出自己的结论,而不是将过程和结论用知识传授的方式教给他们,让他们记住。或者说,新课程更强调的是一种体验式的知识获取途径。对于校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就更应该如此。但笔者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却遇到了不少

问题阻碍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a、学习时间的有限性

众所周知,一个七年级的中学生,他所要学习的课程总共不少于十门。不用说每一门功课的知识都要求用这种方式获取,单就一门功课的一个知识点用这种方式来获取的话,他们花费在这上面的时间也是非常可观。笔者在组织《三水历史文物古迹的调查研究》这个课题的学习的时候,遇到的最大的阻碍来自于学习时间的及其有限。在关键时刻的许多内容是利用本不能利用的其他时间完成的。这样的例外一次尚可,再多几次呢?或者有几门功课同时进行这种尝试呢?最后的结果会是怎样?如果每位老师都不得不占有学生其他的时间,又如何保障学生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如果因为时间不够各位老师又放弃实施的话,那又如何体现校本课程学习的

特点和要求?

b、学习空间的有限性

学生活动范围的有限,也是成功进行校本课程教学的阻碍。笔者所进行的这个校本课程的教学,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带领学生实地进行考察。按道理,这本应该是我们这个校本课程最应该进行的一个环节,也是最吸引学生的一个环节。但由于学生时间的有限,再加上近几年由于学生意外事故的发生对一些学校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使得绝大多数学校对学生参加校外活动这一方面都是能免则免。学生也因此丧失了很多学习的机会。

最后,尽管和这些文物古迹只是近在咫尺,而笔者却只能和学生从互联网上搜索信息。

c、学生能力的有限性

引导学生发挥主体地位,也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自学或者是创造的能力。但在笔者看来,绝大部分七年级的中学生,在这一方面,却是非常欠缺。笔者在组织这次校本课程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一些简单的学习方法比如如何查找资料,如何将基本的知识融会贯通到表演当中,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做简单的调查和总结等,很多同学都不懂得怎样去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又应该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这些能力呢?到最后,有些新课程的组织教学,都由老师一手包办,设计好分工,再找学生来充当其中一个角色,将老师的观点当作自己的观点表述出来。很多的新课程的示范课,又何尝不是这样做的呢?最后的结果,累了老师,学生的能力却没有得到发展和锻炼,做“show”完毕,一切照旧,这又是不是新课程的一种悲哀呢?

在以上几种情况的限制之下,老师,又该采用怎样的方法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C、怎样定位校本课程在课程教学中的地位?

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其实是构建学习化的校园,有浓厚文化特色的校园。只有构建学习化校园,学校

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实力。而浓厚的文化特色,是一所学校的立身之本、安身之命!何来特色?大一统的国家

课程设置,导致千校一面,何言特色?只有所有权归学校的校本课程才可能成为特色之源!可以说特色源于此、

寓于此、生于此!从这一点来说,校本课程是一个学校存在的重要的条件,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最大创新。但现

实的情况是,由于统一考试的存在,由于课程设置的限制,如何在完成基础课程教学的前提下,兼顾好校本课

程的教学,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矛盾所在。在笔者所在的这样一所重点中学,在课程安排还是相对合理的情况下,

要顾及校本课程的授课,都很艰难,何况那些条件相对较不理想的学校呢?

综上所述,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组织教学,对于新课程改革是否能够成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每一

所学校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在组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学当中,有许多问题,不仅是历史老师,其他科目的

老师也会碰到,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让校本课程真正实现它在新课程改革当中的地位,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而作为我校,一所具有近百年历史的老校来说,如何在课改的洪流中焕发出新的青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学

也将是我们面临的头等大事,我们更不应该懈怠。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反思

作者:林祖喜来源:原创发表时间:2007-12-17 浏览次数:528 字号:大中小

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与发展,校本课程开始成为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校本课程开发是否成衡量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及其重要的参考指标。2005年我校承担了浙江省重点课题《基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成长研究》。经过三年的实践研究,我们深深地认,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或地方的课程计划、学校办学理念、学生需要评估以及学校的课程资源,应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充分现学校办学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以教师为主体,其开发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一、确立新的课程理念

管对教师进行了关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培训。然而,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依然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尤其是对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的思想转变,还处在阶段,远没有达到内化的程度。这就必须在认识的源头上下功夫,从而确立新的课程理念。课程的本质指向人的发展,校本课程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校本化”途更为适宜本校学生发展的教育资源。校本课程应该是促进本校学生的潜能向现实素质生成的信息载体。这种信息载体不仅包含知识的传承与授受,也包含通过与学生交流、合作、开发,获得新的知识。校本课程是为本校学生创设的知识经验的积累与提升。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探究,能够获取已有经验,也能生成经验。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接受经验的过程中,通过亲身实践的体验,既能学到知识,也能提高能力,升华个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校本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共造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教育环境。在这种具有学校个性的教育环境中,教师与学生一起成长。校本课程开发能有力地促使学校管理理念的改进,为学校的发

提供动力。

1.真正实现校本课程对教师角色的定位

本课程对教师的定位与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定位应该是一致的,在新课程改革中,老师被认为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道质、身心健康发展;是学生个性的塑造者;教师应是研究型教师、学习型的教师;在知识的传授方面,教师应该是互动型的知识传授者,而不是“填鸭式”。面课改的大潮,教师还要学会互相学习、给予孩子更多的赏识、开发更多的课程。在校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老师角色的定位应该也不外乎以上这些要求。如导学生自主学习?如何与其他老师、甚至学生相互学习?如何去学习成为一位学习型的老师?又如何去开发新的课程?如果教师缺乏对先进的教学理论学习和践,又如何才能做到以上那些要求?如果老师不能真正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并且按照这些要求来做,那么,新课程改革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2.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

课程都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给予学生赏识,并且积极引导他们得出自己的结论,而不是将过程和结论用知识传授的方式教给们,让他们记住。或者说,新课程更强调的是一种体验式的知识获取途径。对于校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就更应该如此。

3.正确定位校本课程在课程教学中的地位

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其实是构建学习化的校园,有浓厚文化特色的校园。只有构建学习化校园,学校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实力。而浓厚的文化特色,是一所的立身之本、安身之命!何来特色?大一统的国家课程设置,导致千校一面,何言特色?只有所有权归学校的校本课程才可能成为特色之源!可以说特色源于寓于此、生于此!从这一点来说,校本课程是一个学校存在的重要的条件,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最大创新。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需求评估

校本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校本课程对于学校争办特色学校,丰富学校校园文化,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具有指导意义。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期以来,为了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对学有余力而又有兴趣的学生,在学科领域有更深入的学习机会,我校近几年开设了校本课程:《永康民间艺术》、《生活数学》、《生活中的化学》、《Walking close to Yongkang (走进永康)》、《浙中古村落------厚吴》等。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培养学生的各种能校这年前就组建了如邹风文学社、合唱团、英语角、舞蹈队、乒乓球队、网页制作工作室等社团。学校对开设的校本课程和各种社团活动情况进行调查,发现部分同学对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和各种社团活动比较感兴趣,普遍反映较好,学生是普遍满意的。学校认为,虽然这几年开设的校本课程仅仅是作一个尝试,践证明,几年前已经开设的校本课程是符合学生需要的,贴了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些校本课程的正常开设和社团的正常活动为学

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学校形成办学特色和品牌的需要

校坚持以最好的教育是能促进学生最大发展的教育为办学理念,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办学效益,让学生的个性有充分发展,让的未来能持续发展为办学指导思想。最近二年我校开设的校本课程《中国传统文化名言名句诠释》(又名《明珠校训与中华传统文化》)从人文熏陶、道德情植为切入口来进行“以校为本”、“以生为本”的德育课程开发,教材以明珠学校的校训“崇德、好学、健体、创新”为纲,对120条中国传统文化名言名句进行诠解说明珠学校的校训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脉相承,从而引导学生努力实践校训,不断提高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3.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校是学生和教师发展生命意义的地方,是学生和教师展示才华的地方,是学生和教师追求幸福的地方,教师的幸福感来自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如何有效规划的专业成长活动,并激发他们主动、敏捷、负责及创新服务的热忱,是学校必须应对的课题。我校研究的省重点课题《基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成长研究》在国内课程改革及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学校以往的办学经验和教训,在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点的校本教材的过程中,着力探索校本课程过程中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我们认为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应该从教师的专业知识的更新、专业能力的提高(包括教学能力、能力、研究能力、角色调适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与终身学习的能力)、专业情意的健全等几个方面着手,构建“在职培训、伙伴关系、资源支撑、学生参与、学

文化”五个方面支撑的“基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成长模式”。

三、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据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和需要评估,根据学校的发展定位,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为:尊重个性发展,促进全面发展,提高办学品位。具体目标主要表

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生发展目标

励和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选择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进一步拓展学生知识领域,主动学习,发展批判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全

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二)教师发展目标

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教师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开发能力,发挥个性特长,从而促进我校教师的专业成长,打造骨干教师队

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三)学校发展目标

扎实、稳步推进的基础上开发出具有八中特色的校本课程,整理、开发出一批校本课程的教学成果,逐步总结提炼出校本课程开发的开发机制、评价机制和改

机制,促进学校教学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四、校本课程的实施和评价

(一)优化管理

1.成立机构,加强领导

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建立一个职责明确的管理系统十分重要。成立由校长、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的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组织保障和

导保障。

2.分工协作,形成合力

务处负责任务与意见的上通下达;教科室负责对教师校本课程的校本培训,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指导;总务处负责场地的安排和相关设备的配置;年级组负责课的组织工作;教研组负责课程内容的确定、教学活动的检查、反馈和评估等教学工作。具体的管理网络为:

校长(副校长)→教务处、教科室、总务处→年级组长、教研组长、授课教师。

3.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在于教师的积极参与。只有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才有可能开发出高质量的校本课程。对教师的培训应立足于校本培训,重点在两个方是对教师进行课程理论的培训,让教师初步掌握课程的一些基本原理,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探究等基本原理,为课程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二是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拓宽其知识面,重新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为课程开发提供知识和智力支持。

(二)实施程序

本课程的开发既要重视课程方向的建构,又要重视过程性建构;既要重视预成性课程,又要重视生成性课程;既要重视综合性,又要重视特色性;既要重视课表层的趣味性,又要重视课程深层的研究性。惟有如此,校本课程才能和学生成长的需求相一致,也才能切实有效地实施。

本课程的开发应立足校内,结合学校实际,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特点,建立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经历情景分析——确定目—编制方案——组织实施——总结评价的信息加工与反馈过程。每一次循环的终点,都是下一轮循环的起点,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提升育人质量。情景分析是课程开发的基础和起点。校本课程开发者对学校与社区的资源、师资情况、学生需求进行分析和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在对学校内外诸种因素分析的基础,确定课程的基本走向和目标。校本课程的主题目标确定之后,就要进行校本课程设计与实施,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心环节。校本课程方案的编制,应该在家课程标准要求的指导下,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校本化的课程设计。

(三)课程评价

1.对课程开发教师的评价

调“多元化评价”,突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改革学校领导评价的“一言堂”,把教师、学生、家长都加入到评价主体的行列中去。校本课程开发提高了教师的课程、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我校对教师的评价已从教学成绩为主,以领导的评价为主,转变为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课程意识与观念的变为主,由领导

评价、学生的评价、家长的评价及教师之间的评价。

2.对学生的评价

重综合评价,把评价的关注点多样化,把单一的“学业成绩评价”转化为多样化的学习品质、学习态度及人生观、价值观评价,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作、学会做人;注重过程评价,把面向“过去”、面向“结果”的评价转变为面对“来来发展” 的评价,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强调质性评价,定性、定量评价相结

不让学生发展的丰富性、个性化泯灭在抽象的数据中。

着我校办学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社会声誉不断提升,学校现正在积极争创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通过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力争把学校建设成有在省内有影响力的学校。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走科研兴校道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努力创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校本课程开发就是学校发展战略种的一个有机组成

分。

参考文献:

[1]林祖喜《基于校本开发的的教师成长研究》浙江省重点课题结题报告2007.10

[2]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与校长[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4.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反思

临夏市教育局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治理,以提高课程的选择性与适应性。这一新的变化,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21世纪初期我国课程改革乃至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开发校本课程,不仅可以改变自上而下的长周期课程开发模式,使课程迅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以学校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和受教育者(学生)为本位、为主体的课程开发决策机制,使课程具有多层次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能力。基于对这一理念的学习和理解,我们临夏市把校本课程建设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课程的育人功能,让每一个

学生的潜能都获得充分和谐的发展。

一、认真学习,熟悉校本课程

1、校本课程的重要意义。校本课程开发意味着一种权力,即实施真正的教育的地方——学校有权自主决定部分课程,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合作、共享与探究,以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现场课程资源;校本课程开发意味着一种责任,即学校负有学生发展的责任,学校开设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意味着一种机会,即学校凡是教师都有机会得到发展,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和反思中,将逐步加强对学校的认同意识,提高归属感,形成课程意识,把握课程技术,加快专业发展的进程。因此,校本课程开发是广大教师一次自我更新的机会。

2、校本课程开发需遵循的程序。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过去我们的学校在开展“选修课、活动课”的过程中做了一些尝试,这可以说是为校本课程开发观念的生长预备了良好的土壤条件,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源头活水。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一项具有持续性的专业活动,它需要有一种理性、民主、科学决策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并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措施,才能保证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持续性的、不断改进的过程。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自主进行的,校本课程的评价更多地依靠学校进行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不断反思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运行。建立较为规范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是一所学校成功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依托校本课程建设,学校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校本课程开发使课程更加符合我市学生的发展特点与实际需要,并且使经济发展和教育资源相结合,从而提高课程的实效。这对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让每一位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学校把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作为办学理念。

1.加强领导,创设课程实施的支撑条件

①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是身体力行者,校长负责开展专题讲座,组织全体教师理论学习,转化教师的思想观念。

②学校从紧张的经费中抽出资金为教师订购书籍,并给予教师外出学习机会,鼓励教师“充电”学习。

③学校对现有图书室、电教设备、仪器室等进行调整,统一部署,妥善安排各功能室的使用,保证学生有较好的活动空间和条件。

④学校考虑周边环境,与周边社区等单位取得联系,为课程资源开发创造条件。

2.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导思想

校本课程与学校的其他课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孤立的上一节课,搞一种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有整体发展的观念,即开发的可持续性,必须

纳入学校课程框架,即综合和开放的特点。

这一主导思想的确立对我们的学校来说是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过程,由摸索到实践的过程。是我们在学习有关文件,认真讨论的基础上确立的。

我们将校本课程生成的过程视为素质教育在学校深化的过程,视为具体体现"三个面向"的过程,视为体现这次课改基本理念的过程,我们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学校特色形成的需要确立一个中心:创新精神的培养,确定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方向。

3.加强过程管理,落实校本课程学习

(1)课程设置:本着学校“和谐发展,孕育特色"的办学理念,各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首先了解熟悉地方的基本情况。一是了解临夏的概况、以及发展变化;二是了解临夏地区资源概述;三是了解临夏砖雕、木雕、彩绘等建筑艺术;四是了解学习临夏的革命烈士;五是了解学习临夏的歌曲"花儿"艺术;六是了解学校的基本情况及其发展变化等。在了解掌握了以上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开设文艺、美工类的课程。

(2)内容组织: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呈现,每个主题单元下又包含几个活动的主题内容。

(3)课程形式:课堂教学,各科渗透,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征文比赛、文艺表演、故事演讲、手抄报、书画展、夏令营等)。

(4)安排课时,保证校本课程活动的开展。形成由学校到学生四个层面的组织管理系统:通过学校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教导处、班主任或指导教师,使课题有计划、有步骤进行,制订《学期工作计划》。完善与课程实施有关的规章制度,对课程实施全过程的每个环节提出工作任务和质量要求。如:学生活动记录表、活动评价表、活动过程资料的收集整理、结题评定方法等。校长和主任亲自参与教学研究活动,及时了解研究动态。坚持校本课程开发教师的业务学

习及实践研究经验交流。选派骨干教师外出考察学习,提高师资水平。

4.注重活动评价,检验结果

校本课程的评价,对学生强调以发展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为主,允许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发展的潜能自主选择学习。以参加比赛,展

示作品等形式予以考核。我们采用多元评价、自主评价等方式对课程、学生、教师三方面进行评价的实验探索。

(1)对课程的评价:包括学生、教师及校领导的评价。

(2)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实施多元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更注重评价学生态度、价值观。评价方式多样化,有自评、伙伴评、老师

评、家长评等。评价的表达方式有等级、评语等。

(3)对老师的评价:在评价机制不成熟的情况下,我们采取了谨慎、渐进的方式鼓励教师积极参与。

三、校本课程的实施和管理

1.建立管理体系。完善的组织是有效开展活动的基本保证。为了确保校本课程建设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各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课程建设领导

小组,负责统筹规划和领导工作,教导处和教研组负责落实具体计划和管理工作。

2.校本课程建设的要求:全校有特长的教师应该具备“上好一门基础课,开设一门校本课程”的能力。这些教师要切实做好校本课程的选题、开课工作,

每个学期每门课(或课题)都应有计划、记录与总结。

四、创造机会、勇敢实践

依托校本课程建设,教师成为新课程体系建构的参与者,我市从学校领导到普通教师都非常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的普通教师参加了校本课程的编写和实施,这也体现了在课改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从校本课程的实施来看,教师已经有了初步的变化。

1.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教师由传授者逐渐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

2.教师采取了一些新的工作方式。教师由单兵作战的方式向紧密合作、共同探讨方向转变。例如在语文课程《只有一个地球》一课的教学中,除了语文老

师外大队部、微机室、图书室的教师都给予了积极的配合。

3.教师逐步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会利用课程资源。校本课程需要寻找大量的教学资料。如新华小学、建国小学、前河沿小学、八坊小学、西关小学等校的教研组组织教师一起加班加点的学习上网、制作课件等知识,几个年级部分实验教师现在各个都是使用计算机的“高手”:制作课件,整理资料,下载文

件是他们的拿手好戏。

4.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

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所以,新课改以后的学生,各个胆大,敢说敢问,课堂中充满着自由、和谐上进的学习气氛。

五、尊重学生,和学生共同成长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始终贯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要首先了解学生的需要,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也是主要实践者和参与者,最后把一部分课程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学生真正拥有了主体地位,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学生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几方面都得到了提高,教师也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中与学生共同成长。教师要引导和组织学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馆藏书、报刊资料、影视和其它媒体信息、民俗文化等)启发他们发现问题,并力求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来解决问题,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与技能。其中发现问题最能反映个体自我发展中的创新意识,因而也是最为难能可贵的。从课程的学习过程来说,校本课程必须注重人的实践,坚持实践第一、感受第一和体验第一的原则,力求达到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无论是操作实践还是创作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只有在感受和体验中才能培养个体独特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课程设计的目标应该指向人,使之定位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主发展。这就要求课程目标按主体的成长规律选择课题,在发现问题中培养他们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科技应用中存在的人文精神,在分析问题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技能查找资料、获取信息、筛选信息、辨别真伪的科学态度和素养,并在解决问题的各项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寻求自我成长的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校本课程才能真正补充国家和地方课程过分侧重学科知识体系建构这一课程目标定位之不足,使课程内容由学科知识的构建转向人的能力培养。

开展校本课程建设以来学生学习的方式也发生了转变:一是合作学习。学生开始了合作学习的尝试,如在口语交际课中,让学生组成合作小组,一起查找资料,一起讨论,促进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二是注重学生体验生活。在实施课改的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使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变为一种动态的、发展的、

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教师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时的新课程理念,不仅仅适用于校本课程,还应该把这些理念贯穿在平时的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中去,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校本课程的探究性学习形式已不仅局限在生活教育的课堂中,更有向学科教学伸展之势,语文学科的教学就是最好的例证。这些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形式大体可归纳为以下4种:一是引导型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由教师引出话题、场景,由学生运用各科知识发散性探究的师生互动型学习过程;重学生所学知识的理解、应用和求异思维的练习;二是分层型探究性学习,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题,由学生自己根据各自的知识层次和爱好、爱好分工协作的能力,拓宽学生自主张扬个性的时空;三是小组合作型探究性学习,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题,自己协调组成研究小组,主要是重学生团队关系的维持、内部协调和合作研究等能力的锻炼;四是开放型探究性学习,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互联网上建立个人主页,建立单独研究、合作交流的空间,重在培养学生自主选题,自己研究,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各门功课的学习中,学生在活动的设计和材料的预备上都有了新的突破。书本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发

展个性的惟一渠道。学生们可以充分运用自己的感官,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经验总结等方法,通过报刊、互联网、图书馆等搜集信息,讨论、设计调研方

案,表达与交流等形式获取所需的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主要收获:

1.校本课程体系形成个性化

(1)我市在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考虑到各校各年级的教学序列化,结合自身教育资源,达到不仅能满足于今年,更要考虑能否满足小学阶段的需要……

不因时因地因人确定校本课程方案。

(2)我们针对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来制定课程方案,不单凭教师的特长,或一味照搬外面的模式,要求教师静下心,扎下根,了解学生,从他们兴趣需要

出发,确定他们乐于参加的课程,帮助他们实现其生活中学习的愿望。

(3)我们站在学生未来的角度,提出课程的宗旨,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终生学习的观念。把现在的学习与将来的成人成材结合起来,绝不能因一时之需、

一己之利而编排一个课程,影响学校发展,贻害学生未来。

2.课程内容专题化

校本课程是有系统,分序列的,这指的是一个大的框架,而不能具体到每节课的教材,甚至是教案。因为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课程的内容也应随着其变化,动态生成,不断发展,这样才是真正地尊重学生个性,走向学生生活。因此,我市在实施校本课程过程中,根据教学框架,围绕学生所需,制定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专题,让学生去实践探究,然后将这一计划并入档案,确立我市校本课程的走向。

3.教学手段的生活化

我们常对学生说,生活中你和你的亲人们是怎样学的、怎样教的,在校本课程中,你就可以怎样学、怎样教,这就是教学手段的生活化。具体说来,我们

已形成几点做法。

(1)学以致用,让学生为用去学。这样容易提高学习效率,且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

(2)找帮手,请师傅。为了提高效率,孩子们在课上大多相互分工,自由组合了。多人组合、多师参与也是我们推崇的校本课程发展理念。

(3)今天不行,明天再干。在这次课改之前的所有课程中都非常强调课程的专业目标,一节课的任务没完成就不是好课。可在生活中的学习呢?只要他在学,他愿意努力学下去,今天不行,明天再干也行,他还是好孩子。所以我们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多元、宽泛的,只要能推动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实践能力的提高、良好习惯的培养,它都应是教学成果。由此我们的教学也应该根据学生的智能结构,多元培养,分层施教,不搞一刀切。并力求创设宽松的

学习环境,让学生愉悦学习,多方交流,从多个角度超越自我。

七、问题与思考

校本课程的开发刚刚起步,问题与矛盾比较明显。遇到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寻找有效的对策。

1.我们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关于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的指导性资料严重匮乏。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及资源开发过程中,教师怎样正确地给自己的定位,

怎样使得课程更具有针对性和艺术性……所有这些都有待我们在实践中探索。

2.在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实施过程中,教师普通感到压力很大。原因有多方面的,有知识缺陷方面的,有精力透支方面的,教师的主动性未能发自内心地体

现。采用怎样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方法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发展,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3.办学特色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因此教育改革实验是课程开发的必经之路,课程开发者必须眼睛向下,不能从书本到书本,必须走与实践结合的道路,

大胆创新,做出成绩。

4.要充分体现校本课程的价值,包括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这就要求课程开发者在实践的基础上,把实践上升到理论。把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以科

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5.校本课程开发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校本课程形成的沃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不断

修改、补充、完善校本课程。

课程实施以来,所带来的新变化让全体师生有了全新的体验。三级课程治理模式让学校、教师有更多的自主权。下一阶段我们每一位教师将在现有的基础上继

深入开展研究,在课程改革中不断积累材料,总结经验,使学校充满浓郁的

科研氛围,形成一整套有自己风格和特色的校本课程,挑战现实,追求卓越,在新课程的探索、新课改条件下初中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市局近年相继提出了促进教育工作由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及强化校本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以及积极打造“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生态的远景,我区开展“课堂教学效益年”及“聚焦课堂”活动,使积极构建高效课学模式成为深化新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教学工作的永恒主题。而当前我校初中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教师辛苦、学生,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提高课堂效率、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目前,国内外关于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和宝贵经验,省内某些地市及部分县市区已经开始行动,并且有的还有所成就。加强课设是深化我校素质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结果,构建和谐高效特色的课堂也是形成教学风格、彰显名师品质的重要标志。同时,大家都意识到:只有触及课堂的

教学改革才是彻底的,才能真正改变教师行为和学校生活,进而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态;同时,也只有课堂效益的提高才能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前提和保证,适应规范办学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基于这种认识,我校在前期提高课堂效益调研的基础上,准备进一步以更大的力度、更坚定的信心在全校积极加强课改条件下初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进行研究,决心从根本上对我校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于是,我校于07年1月申报了区小课题《新课改条件下初中构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并被区教研室批准立项。

本课题立足提高各科课堂教学效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以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理念为指导,建立和完善课堂教学模式,将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理化为日常教学行为,避免课堂无效劳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都发挥最大效益,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全面于学生科学和人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我校希望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深入分析反思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借鉴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的教改经验,积极探索高效课堂的主要特点、模块和基本环节,努力构建起各学科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强化校本教研与管理,努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课堂教学效益,以解决当前课堂效益较低的实题,并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二、课题的设计

本课题中的“高效课堂”,就是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在单位时间内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实现教育教学的三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在外延上,“高效课堂”属于“有效课堂”的范畴,它高度符合时代和个体的价值取向,其显性标志是:课堂教学既有课容选择上的广度和深度,又有课程实施安排上的密度和适度,还有课程组织落实上的力度和效度。也就是说,“高效课堂”要做到信息量大、思维含量高、情感真正触及人格和灵魂。

“模式”一词在现代社会中运用较为普遍。汉语中,模式是指“标准的形式或样式”。在英语中,它和“模型”、“模范”是同一个词,都是model。西方学术常把模式理解为经验与理论之间的一种知识系统。有学者认为: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综合体。一种教式,总有一定的理论主张、理论倾向和理论依据。同时,课堂教学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教学过程的诸要素在时空上的组合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主和积极性,影响着教学效率和质量,关系到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构成教学系统的组成要素的合理组合。这种组式是教学模式的核心问题,因此一种教学模式,必有一套成型的教学操作程序、规则和方法,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具体运用。叶澜教授认为“教学模式不仅是一学手段,而且是从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教学过程直至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系统的操作样式,这种操作样式是加以理论化的。”朱小蔓教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支配下,对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较系统而具有典型意义的教育体验,加以一定的抽象化、结构化的把握成的特殊理论模式。”因此我们认为:“教学模式是指依据一定的教学思想,对影响特定教学目标达成的若干变量(要素)的组合方式”,或“在一定教育思想、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特定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高效课堂主要特点的研究;高效课堂基本模块的研究;高效课堂基本环节的研究;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究的目标是:构建起各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效率的质的提高;促使实验教师实现专业成长,成为骨干名师;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研究的主要方法有:⑴行为研究法。对教师及学生参与课题实验的行为过程进行跟踪、观察、调查、分析,并进行及时的反思、总结和调整。⑵逻辑归纳法实践过程中总结、探讨该课题的一般教育理论与实践模式等。⑶文献法。采用文献检索手段,从有关书籍、报刊、文献中收集相关资料,借鉴他人的经验教训合本校实际找到新的生长点,避免重复和走弯路,为课题研究保驾护航。⑷调查法。形式有问卷式、访谈式等。⑸教育实验法:观察与调查研究对象,通过归选和分析发现问题,从而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是:⑴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课研与教改相结合的原则。把理论观点具体化为行动的准则,同时又指导具体的操作方法。⑵整究与分散研究相结合。实验教师依据自己实际开展研究的项目,课题组还将根据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所需,发挥集体优势,组织成员进行课题论证,集展培训和交流活动,从而使整体研究与分散研究相结合;⑶以人为本的教师发展的原则。教师不仅是促进学生发展、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本身也存在自我、自我实现的深刻要求,教育不仅要实现学生的成长和成功,也必须实现教师的成长和成功。以教师的发展为前提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学生的发展为保障使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协调发展理应遵循的逻辑内涵。⑷以点带面、整体推进。⑸评价考核跟进,骨干引领与评比激励相结合,个体与团队相结合(“班集体学习小组”、“教研组”等团队)。⑹反思性原则。通过反思,不断地更新观念,改善实验行为,提升实验水平;通过反思和总结,及时地不断地调整实验走向,思路。⑺教育资源的最大优化原则。实验过程中,应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势,使之得以充分开发和利用,实现人力资源的开发和重组,实现各种资源的开发

用。

本课题立足提高各科课堂教学效率,以建构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以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理念为指导,建立和完善课堂教学模式,将素质教新课改的理念内化为日常教学行为,避免课堂无效劳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希望通过借鉴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海阳中英文学校等名校的教改经验,深入分析反思当前我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高效课堂的主要特点本模块和基本环节,努力构建起具有我校自身特色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效益,解决当前课堂效益较低的实际问题,进而逐步实现“和谐高效,思话”的课堂教学生态。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一)准备阶段(07.1-07.3)

07年1月由刘作建主任牵头,由我校的骨干教师(校本教研研究会成员)组成课题组,申报了区小课题《新课改条件下初中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被区教研室批准立项。立项后课题组做了大量基础性准备工作,包括:课题的选题与论证、研究方案的制订、责任分工、召开开题会等,其中重点是制定课题的实施方案,做好课题分工。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成员及分工如下:

课题组成员还重点加强理论学习,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烟台中英文学校(海阳)等教改经验,深刻反思了现行课堂教在的问题。

(二)研究实施阶段(07.4-08.11)

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的规划,本阶段我校课题组主要做了三方面重点工作:在深入学习典型教改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对高效课堂主要特点、基本模块和基本环节教学模式的研究、分析与反思,积极开展构建“和谐高效特色课堂”活动,在省市深化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积极推进“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初步构建起具有我校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效益。主要研究实施过程如下三个阶段:

1、深入学习典型教改经验,加强高效课堂主要特点、基本模块和基本环节以及教学模式的分析与反思。(07.4-07.8)

我校课题组成员深入学习并分析了国内、省内乃至我市课堂教学改革的典型成功经验,尤其是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经验、杜郎口中学“三三主学习模式、“宁津现象”的当堂达标教学模式以及海阳市在开展“构建、高效课堂”活动的经验等。

任何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都有其规律可循。杜郎口中学提出了“三三六”教学模式,即课堂教学三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三模块,预习、展示馈;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洋思中学提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像考试那样紧学习,生动、活泼、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学习。洋思中学课堂教学分为六个环节:揭示教学目标(辅助环节1);指导学生自学(辅助环节2);学生自学,巡视;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引导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当堂训练。上述两种模式教学,都能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认真研究和分析上述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可以看出高效课堂的一些主要特点以及其基本模块和基本环节。这对于我们如何结合本校原有的教学优势,探朴实用、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鉴于此,我校课题组对高效课堂的分析汇总如下:

(1)“高效课堂”的主要特点。

“高效课堂”应具有简约化、真实性、主动式、分层次、高效率等主要特点,体现“删繁就简,返璞归真”的教学高境界。课堂教学简约化并不是教学草率省是指教学内容要精、教学环节要简、教学方法要活,通过以简驭繁,实现省时高效的教学目的。真实性是强调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呈现真实的教学问题、渲实的教学情感,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体验,确保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主动式是指转变教学方式,以学定教,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学生主动学习。分层次是说根据学生个性、认知能力、思维类型等的差异,实行分层教学,让学生异步发展、同步达标。高效率,就是指优质高效地达成教学,实现学生的充分、和谐发展。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倡导教师要树立“质朴教学、真实课堂”的基本理念,研究“高效课堂”的思路、模式和方法;研究如何教学内容、简化教学环节、采用简便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

(2)“高效课堂”的基本模块。

“高效课堂”应大致包括为“学、教、练、评”四大模块,其各模块所占时间比例要因课而宜、因生而宜。“学”,就是教师出示教学目标,指明学习重点、难,学生通过集体学、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掌握所学内容。“教”,就是讲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讲思路、策略、方法、规律、技

思想、情感、态度、品质、体验等,促使学生的认识和理解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和境界,教会学生学习与思考。“练”,就是当堂训练,检验学习效果,引导学生和深化所学知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评”,就是通过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等方式及时反馈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矫正错误,总结方法,规律。各学科要根据“学、教、练、评”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认真探究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方法,研究学生的认知基础、认知能力、认知方式,研究实现学生有效学习、高效学习;研究当堂训练的科学设计,研究如何提高当堂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研究有效评价的基本原则、科学标准、策略方法,研究学生的基本方法、艺术手段。

(3)“高效课堂”的基本环节。

“高效课堂”的教学流程可以包括定向、导学、合作、讲解、检测、评析六个环节。定向是教师出示教学目标,明确学习的重点、难点和方法。导学是指教师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列举知识点,提出疑问。合作是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所得,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共同解决,形成结论。讲解是教师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学习中产生的认知偏差、理解不到位的地方、遗漏的知识点等,进行精心点拨、讲解、剖析,促使学生的、思想、情感体验等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检测是通过测试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让学生在检测中查找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和错误。评析是教师指导学生纠知偏差,梳理知识体系,总结方法和规律。我们要积极借鉴省内外名校成功的课堂教学经验,探索“高效课堂”的一般流程,形成便于操作、易出成效的课堂模式。学校教学研究理事会、校本教研研究会成员等骨干教师要帮助教研组和教师提炼教学经验,推出一些富有创意、科学有效的学科性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我校课题组成员对各自学科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与反思。值得一提的是,2007、4、9市教科院领导到我校进行了调研听课,并与我关领导、课题组成员以及骨干教师进行了广泛座谈,这对于我们分析、把握和提升“高效课堂”的规律起了重要作用。

2、积极开展构建“和谐高效特色课堂”活动,努力推行“自主合作,当堂达标”五环节教学模式。(07.9-08.5)

在前阶段对“高效课堂”教学规律的学习反思基础上,我们开始在实践层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尝试。我们在全校范围内积极开展了构建“和谐高效特堂”活动,尤其在实地观摩学习烟台中英文学校课改经验之后,开始努力推行“自主合作,当堂达标”五环节教学模式。

2007.10.17我校召开了“构建和谐高效特色课堂”活动专题会议,进行了充分的宣传学习及组织动员,系统回顾了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烟台中英文学校四环节教学模式教改经验。之后各学科备课组进行了“问题诊断性”听课,教研组按“学习研究(支撑)——实践反思(基础)——听课反馈(助推)”的思路了“研究性”听课活动,各学科课题组成员初步探索形成我校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

为有效推进我校构建“和谐高效特色课堂”活动,进一步学习借鉴海阳市中英文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经验,改革和提升我校的课堂教学,完善我校的课堂教式,提升课堂效益,经教体局领导与研训中心等积极协调,我校2007、12月21日组织中层干部及课题组成员、校本教研研究会会员、各大教研组长等骨干教海阳中英文学校实地考察学习,观摩体验课堂教学。本次活动由车广安副校长带队,分管教学的中层干部等20名骨干教师参加。教师们首先深入到该校课堂,问题再现——自学解疑——交流展示——归纳提升——当堂检测”的五环节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层体验与感悟,然后听取了该校颜世芹副校长就该校教学改革、管理等方面作的经验介绍,教师们就自己关心的问题与颜校长进行了深入的互动与交流,由不少教师还与讲课教师进行了许多个别交流。海阳之行,使教师们颇丰,感触颇多。返校后,我校又及时组织了赴烟台中英文学校参观考察教师的座谈会,统一了思想,提升了认识,为进一步完善并形成我校的“和谐高效特堂教学模式,有效促进我校自身的课堂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次课堂教学观摩之后,我们借鉴典型名校经验以及福山区“目标教学实验”的成果,通过专题座谈、反复研讨,我们总结提出了“自主合作,当堂达标”节教学模式:“问题再现——自学解疑——交流展示——归纳提升——当堂检测”。“自主合作,当堂达标”五环节教学模式,是在全市积极推进“和谐高效,思话”型课堂建设的背景下,我们广泛借鉴不少名校的课改经验,深刻反思我校课堂教学实际的基础上形成的,以烟台中英文学校的课改经验为蓝本,其中既有中学“先学后教”、“兵教兵”的影子,也有东庐中学“讲学稿”的痕迹,也有宁津的“达标”经验,更有我们福山区“目标教学实验”的成果,还融合了市教“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的有关策略。我们高度认可并下决心推广这一教学模式。我们的主要作法是:强化四项措施、发挥两个作用。

⑴强化四项措施:①“推门听课”:教师的常态课都要符合五环节教学模式的要求(中层、校长、教研室、学科教师听课);研究会会员、组长先行,任课教进。每一名教师都要作到授课过关。听课的同时查备课,备课环节要与五环节一致,重点要查“学案”(导学提纲)和“当堂检测题”。②“集体备课”:基础备课组长牵头分工合作,集体教研:每周一次单元集体备课“组长分工——个人主备课(预案)——说课研讨——形成执行备课(教案)——上课——反思”链式教研;实行问题研究制度:对反思的问题疑惑或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共同研讨协同解决,共同提升。典型问题可形成校本课题进行研究。③当堂检测与错考制度:“当堂检测”要作为课堂达标的必要和关键环节予以强化,要建立专门的检测集,学校将重点检查。对检测不过关的和各类考试的典型错题必须定期及

正反馈,并进行重考达标。④小组合作与管理考核:小组合作要作为“自学解疑”、“交流展示”的重要学习形式。班主任要科学合理地划分好学习小组并建立的评价考核细则及管理制度(实行组长负责制:学习、纪律),并作为每周一班会的汇总材料的必要组成部分。级部主任要协调指导班主任、任课教师调控并发学习小组的作用,作为每次月考、期中、期末考试总结的一部分。各班级、级部要形成学习小组的总结表彰机制(评选“优胜小组”、“进步之星”等),并注重班级文化、励志格言、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建议各班级积极探索“团队合作”、“兵教兵”、“捆绑评价”的有效途径。上述四个强化,①③作为教师业务考核要内容;②作为组长考核的重要内容;④作为班主任考核的重要内容。

⑵发挥两个作用:①发挥好校本教研研究会员、学科组长的骨干示范作用;②发挥好评价考核的导向引领作用:通过评价考核机制的修订与实施,引领教师课堂,善于研究,分析反思、交流,推动我校“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的顺利开展及课堂效益的极大提高。

在构建“和谐高效特色课堂”活动,推行“自主合作,当堂达标”五环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们还将本次“和谐高效特色课堂”构建活动与学习《22条“”》结合起来。通过实施读书工程,组织教师自学研修,开展深度阅读、组织读书大赛、举办读书论坛、征集读书随笔等形式,引导教师学名篇、勤思考、常写整体上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加快教师专业成长的步伐,快速提升课堂效益,努力构建新课改条件下的初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实现《22条“军规”》中所“决胜课堂”。

定期阶段性总结是课题研究有效推进的重要一环。2007、10、26我校承办了福山区初中小课题研究中期成果交流会。课题主持人刘作建主任代表课题组向与研训中心领导及各校的与会代表汇报了本课题的研究方案及课题进展情况。研训中心领导给与了高度评价,并提出了相应的指导意见。这次课题研究中期成果会有效促进了本课题的有序推进,促进了各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3、积极推进“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活动,进一步提出并实践推进以“学案导学”为核心的“三疑(导学引疑、自主质疑、互动释疑)一达标(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简称“学案导学”教学模式)。(08.5-08.11)

2008年是市教育局确定的“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教学活动年。我校在推广“自主合作,当堂达标”五环节(问题再现——自学解疑——交流展示—纳提升——当堂检测)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反思自身的课题,反思本校的“自主合作,当堂达标”五环节教学模式与市教科院提出的“和谐高效、思话”型课堂的差距。

2008.5我校全体教师参加了全市推进“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暨省级课题《关于“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研究》开题视频会议,学习发区金城小学张肖华《关于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的思考与实践》和龙口市兰高中学邹常志《建设思维性课堂,彰显数学的美丽》的先进经验、了市教科院总课题组所设计的《关于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的研究》实验方案。提高了我们广大教师对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内涵识。2008.6课题组骨干教师又参加了在福山实验小学召开的全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教学和作业改革课题研究开题会议。这两次会议进一步促进了的自我反思,对于构建与时俱进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新的认识:一是任何再好的课堂教学模式也不能照搬,必须符合自身实际;二是我校的“自主合作,当堂达环节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缺少思维含量。

2008.6我校课题组首先进行了关于课堂教学现存问题的调研。各学科先以教研组为单位积极开展了专题教研活动,组织每一位任课教师认真查找问题,进行梳理,再由各学科教研组长以新课程与“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理念和学科《课程标准》要求为依据,进行分析整理,完成体现各自学科特点的《烟台二中课堂教学现存问题调查表》,为我校各学科“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教学模式和策略研究提供了第一手基础性资料。

然后,我校课题组在进一步更深入研究了市教科院“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的有关原则策略的基础上,在前阶段借鉴烟台中英文学校课改经验基础上的“自主合作,当堂达标”五环节教学模式(“问题再现——自学解疑——交流展示——归纳提升——当堂检测”)的前提下对我校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造,进一步提出并实践以“学案导学”为核心的“三疑(导学引疑、自主质疑、互动释疑)一达标(当堂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简称“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一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学案”代替“教案”,凸现以学论教;落实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两个重点,凸现出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引领教师积极打造有思维含量的课堂,追求“和谐高效,思维对话”的课堂教学形态。

为进一步推进“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学校又召开了全校性“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专题会议”,对“学案导学”为核心的“三疑(导学引疑、自主质疑、互动)一达标(当堂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简称“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进行了详细解读,传达了学校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配套的五项主要措施(要求时传达了新的《烟台二十二中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及《烟台二十二中学生课堂学习评价方案》。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学生依据学案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的教学活动。它的功能是: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确保学生学习中主

位的落实,实现学生学习的最大效益,最大限度地为师生“互动—探究”提供课堂时空。“学案”可分为:学习目标、诊断补偿(问题再现)、学习导航(“三疑学引疑——自主质疑——互动释疑)、归纳提升、当堂达标五个部分。

学习目标]

.目标的制定。针对本节的课程标准,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目标。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并与本节当堂达标题相对应。不可用“了解、理握”等模糊语言,而应用“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明确语言给出学习目标。

.目标的呈现。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学习目标可采取课前投放式、分段投放式、总结投放式等三种投放方式。

诊断补偿](问题再现)

1.功能:设置的题目重在诊断学生掌握的和新知识有联系的旧知的情况,目的是发现问题后进行补偿教学,为新知识的学习扫清障碍,其次有利于导入新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形式:可以以问题即思考题的形式出现,也可以以其他具体形式出现,比如填空题等。

学习导航]

设计思路:导学引疑(呈现“导学提纲”)——自主质疑(自主学习)——互动释疑(小组合作学习,生生、师生互动)。

①树立“先学后教”理念,学案要以“学”为中心去预设。主要解决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②教师在设计本部分内容时,要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用学生的经验去感知教材,用学生的思维去研究教材,充分考虑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思维问题。③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疑难知识点可以合作互动,学完配以适当的题目进行训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学生自学式。简单的适合学生自学的知识,教师设计出思考题,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自学完成,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

.师生共研式。对重点知识或学生自学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可采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研讨、交流的方式进行。学案在此部分可以设计出具有一定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或在教师的适时点拨下,自己得出结论。

3.教师讲授式。对学生无法自学或生生、师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采取讲解的方式,但教师的讲并不是满堂灌,而应该配以启发、点拨,诱导。

归纳提升]

功能:①当堂形成知识网络,及时复习,力避遗忘。②最好学生自我总结。③时间不可太长,3、4分钟即可。

[当堂达标]

1、巩固本节所学内容,当堂达成目标,高效的完成学习目标。

2、达标检测的题目要与学习目标相一致,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学校同时采取的配套措施主要有:

一是推进备课制度改革:①以“学案”取代“教案”(期中以后更换“新本”),第11周举行“学案”展评以促进教师提高“学案”的撰写水平。②将“导学”呈现给学生,要求教师必须打印(学生人手一份),可以直接粘贴在“备课本”上(“学案”中)。

二是推进“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学校将重点通过听课评议和学生评议相结合的方式,强力推进以“学案导学”为核心的“三疑(导学引疑、自主质疑、互疑)一达标(当堂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我校下阶段的“研究性”听评课将分两个阶段:①研讨性听评课(3—4周):主要以“高效课堂”工作各学科研究为主体组织;②汇报性听评课(一个月后):由校级“高效课堂”工作研究会分组听评,纳入教师考核。而“高效课堂”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的“推门听课”将贯终,其中对“导学提纲”、“学为主体”以及“当堂达标”的要求实行一票否决。

三是强化对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课堂学习评价。

四是强化提升课堂效率的当堂达标:①将“当堂达标”作为教学常规予以落实,要求留有“当堂达标习题集(或测试卷集)”和“达档成绩记录薄”(班主任划分小组录入名单并分发登录表至各任课教师),教务处定期检查存档;②学生“当堂达标成绩”以适当方式参与到“学生课堂学习评价”。

五是深化提供智力支撑的校本教研:①加强校本课题研究。各教研组每学期确定一个校本课题,作为校课题的子课题,进行集体攻关,着力解决在“和谐高维对话”型课堂教学模式及策略研究”中的实际问题。②不断提升研究成果,搭建共享共赢的互动交流平台。学校将不定期举行各种观摩、研讨、交流、评比

,以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及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学校将根据上述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及相关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包括区级以上评比),对各教研组进行评议,期选产生“优秀教研组”或一、二、三级教研组。根据对教研组的评议情况分别对组长、组员进行“研究能力与水平”的考核(记入业务考核)。

2008.12校课题组对推进“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相关情况及效果,分别从教师、学生两个层面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的普遍欢迎,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的确是符合我校实际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三)总结结题阶段(08.11-08.12)

本阶段我校课题组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组织进行相关教学设计、案例、课例、学案、课堂实录、论文等成果评选并汇集成册,总结和提升课题研究成果(发表的论文、获得的奖励、执教的优、公开课等);

2008.6我校组织举行了“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教学案例和教学设计评选活动,将获奖作品电子稿上传至烟台教育博客在教师中进行互动交流,并出版了校刊《教学论坛》专辑。其中我校有20余篇教学案例或教学设计获得区级奖励。

2008.9组织举行了“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教学课例评选活动,并将优秀课例结集出版。

2008.11组织举行了推进“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优秀学案展评。

2008.12组织举行了“新课改条件下初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评比活动。

2008.12组织举行了《新课改条件下初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主题征文活动。

二是整理和完善了课题研究档案;

三是进行了结题的组织准备,通过老师、学生两个层面进行问卷论证,撰写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和研究报告,填写《小课题研究成果鉴定申请表》等。

四、课题研究的结果及成果

我校课题组从2007年1月开始组建进行课题研究,至今已历时两年,即将结题。我们紧紧按照“课题带动、骨干示范、全员参与、评价调控”的课堂教学改课题研究思路,将课题研究与工作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推动了我校研究工作的协调发展,经过全体课题组成员以及我校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本课题研究了可喜成果和明显成效:

1、在学习名校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分析反思自身课堂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我们明确了高效课堂的一些主要特点以及其基本模块和基本环节。这对于我们如何本校原有的教学优势,探索质朴实用、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2、我校“和谐高效,思维对话”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成熟,初步构建起具有我校自身特色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由“自主合作,当堂达标”五环节教学模式(“再现——自学解疑——交流展示——归纳提升——当堂检测”)改造提升为以“学案导学”为核心的“三疑(导学引疑、自主质疑、互动释疑)一达标(当堂达标课堂教学模式,引领广大教师积极打造以学生为本、富有思维含量的课堂,逐步实现“和谐高效,思维对话”的课堂教学形态。我校先后承办“福山区省市级重题调度会及全区小课题研究中期成果交流会,2008年7月还被烟台市教科院授予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验点校。

3、课题研究与工作研究有机结合,互相促进,加速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促进了我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促使我校教师尤其是实验教师进一步实现专业成长,骨干名师。

两年来,学校课题组成员及广大骨干教师精心打造自己的高效课堂,成效明显。两年间已有16人次获得区优质课,有历史(董晶)、信息(卫晓燕)、数学()、英语(孙培春)、生物(王锦程)、物理(李世胜)等6人次获得市优质课,其中鲍燕、王锦程2人次还获得了省级优质课。在市级以上获奖论文和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10多人次获得山东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励。课题组成员郭玉洁老师的4篇文章被发表在《语文学习报》,郭峰主任的《英国英语教学合作学习》被发表在《现代教育导报》上,还有20多人次的教学设计、教学案例获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教学设计和案例奖励,3名课题组成员的教育被评为区级优秀博客。课题组成员鲍燕老师还被鲁东大学聘为新课改学科培训专家,2名教师分别获得了心理咨询师职业培训证书。另有2名课题组成员(刘作海芬)被聘为区级“学科带头人”,课题主持人刘作建主任荣获市级“优秀教师”称号。我校正逐步形成一支勤奋好学勇于创新的学校骨干教师队伍。

4、全体教师基本都树立起“高效课堂”的意识,提升了课堂效益,初步实现了教学效率的质的提高。“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理念已渐入全校上下和课堂,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正在逐步产生质的变化,课堂生活正在朝向“和谐高效,思维对话”的方面迈进。

5、学生们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水平不断提升,学习方式有了很大改观,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有效促进了我校学生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应该说,我们的课题研究还是取得了预期的成果,尤其是在明确了高效课堂的一些主要特点、基本模块和基本环节的基础上,初步构建起具有我校自身特色效课堂教学模式——以“学案导学”为核心的“三疑(导学引疑、自主质疑、互动释疑)一达标(当堂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简称“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于提升我校的课堂效益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对于我区兄弟学校也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和推广价值。

五、讨论与思考

在结题的组织准备阶段,通过老师、学生两个层面的问卷调查显示,以“学案导学”为核心的“三疑(导学引疑、自主质疑、互动释疑)一达标(当堂达标课堂教学模式(简称“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的确是符合我校实际的、具有我校自身特色的高效课堂教学。课题研究的过程,同时促使了我校教师尤其是实验教师进一步实现了专业成长,成为骨干名师,促进了我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正在逐步质的变化,课堂生活正在朝向“和谐高效,思维对话”的方面迈进。

当然,我们的课题研究还有亟待改进和提高的地方。个别课题组成员、不少教师的理念还需深层次彻底的转变,这是根本;要花大力气去落实和推广课题成是关键。我们深知,再好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必须能够真正贯彻执行下去。这里有个“执行力”的问题,一方面我们必须保证这些措施执行下去,另一方面又要这种执行能够坚持下去,落实到底。实践证明,再好的措施,如果雷声大,雨点小,或不能一以贯之,仍是没有效果的,甚至会成为一纸空文,徒有形式罢了前,从市、区、校的客观形势来看,高效课堂建设应是重点和焦点所在,要进一步深化素质、促进教育内涵发展,必须要从根本上改革课堂教学,海阳市烟台文学校的成功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

下一步我们要明确努力方向和具体任务,一手抓研究,把自身承担的课题做深、做透;一手抓管理,指导和带领学校教师把和谐高效课堂研究做实在、做细出成效来。适当机会邀请研训中心专家领导及兄弟学校观摩指导,完善我校的课堂教学模式。

实践和反思中迎来一个全新的未来。

教育学论文

论我国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在人类的世界可以说是历史悠久的行业了。虽然说过去的教育基本上是在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水平低下,认为教育也是由神所创造的基础上出现的,无法认定教育的原点,但我们可以以我国的教育为主,如此来分析一下教育学的发展。 诵读是我国古代语文学习的优良传统,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工作者应充分重视这一点。最早的诗歌是人们口头吟唱的,诗歌中的音乐因素和其他文学题材相比,有着更为积极的意义。音乐性是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音乐美又被称为韵律美、声韵美,表现为押韵、平仄、句数、字数、停顿节奏、双声、叠韵、叠字、等语音特征的有规律的反复所形成的听觉上的审美感受。 以上为古代初等教育的理解,高等教育系教育体制中的最高层次,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一定的场所,通过一定的制度和措施传授高深文化知识,研究高深学术,为社会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实践活动。我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经沧桑,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影响着现代高等教育的诸多方面。本文拟对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概况及其特点进行回顾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其对于现代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启示。 高等教育位于学制结构金字塔的尖端,它的产生时间晚于一般学校教育,而且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据古籍记载,中国在公元前二千七百年前就有了“大学”之称。虞夏商时期的上庠、东序、右学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具备高等教育的一些属性,应该可以说是高等教育的雏形。高等教育的发展,在经济方面要求生产力必须显著发展,文化教育方面要求有可提供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设备等,以及有作为传授知识和培养官吏的专门教育人员。而处在奴隶社会初中期的虞商时期还难以完全具备这样的条件,只有到了西周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出现了脱离生产劳动的文化官吏,加之文字的成熟,才为我国古代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周代金文中关于周天子带领群臣及学生在“学宫”习射和作乐舞,这里的“学宫”即大学,已基本具有高等教育的性质。所以,虞夏商时期至西周时期可视为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萌芽时期。 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事业起于朝廷,而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统治走向崩溃的时候,“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原来由贵族垄断、官府掌管的文化也散失至民间,私人办学成为这个时期的一大景观。从此以后,整个古代社会的高等教育,就一直存在着官学和私学两种类型。在官学类型中,太学和国子监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学府。汉代太学,即由“大学”一词衍生出来,是古代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此后历代都有设立,而名称不尽一致:晋武帝咸宁二年创办国子学;齐改国子学为国子寺;隋炀帝改为国子监;唐宋两代太学与国子学并存;元明清时期则不设太学,只设国子学或国子监;明清国子监兼具备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两重性质,后逐渐衰败,成了科举的附庸。除此之外,东汉末出现了我国古代最早的艺术大学──鸿都门学,它是“近代世界文学艺术大专科学校与专业训练,是世界上最早的实科学校。学的嚆矢”;三国时曹魏建立的五经课试法,其中由“门人”升入“弟子”的制度具有大学预科的性质;南朝刘宋政权设立的儒学、史学、文学、玄学四个学馆

大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论文

大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运用 一、团体箱庭的相关研究 团体箱庭以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是一种融合了认知、行为和潜意识投射的 综合心理治疗方法。团体箱庭是团体情境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通过为参与者营造一个“自由且受保护”的心理空,从而让参与者更好地表现内在的自我。在团体箱庭的过程中,参与者的行为受到团体成员的影响,通过对团体箱庭作品的共同创作,能有效地反映出参 与者的人际交往模式和认知模式。并且,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连续的团体箱庭体验可以 增强个体的内省和共情能力,从而触发自我治愈机制。因此,团体箱庭不仅可以改善个体 的自我认知和内部评价,还可以减少社交焦虑和回避,提高个体的人际交往能力,调整并 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二、团体箱庭作为心理分析方法的优势 1.团体箱庭通过参与者在参与过程中潜意识的投射,不仅能反映出参与者深层地认知 和行为模式,还能够有效地体现出参与者潜意识中的防御机制。 2.团体箱庭将精神分析原理用于游戏体验中,能够让心理治疗的过程更具互动性和趣 味性,从而减少参与者的心理防御,更加真实地反映出参与者的自我体验。 3.团体箱庭做为一种团体心理治疗方法,能够让所有团体成员平等地参与其中,并且 体验相同的团体情境,因此参与者的行为更具有可对比性,治疗效果更加全面。 三、团体箱庭的课程设计和实施 大学生团体箱庭课程设计是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所以必须做好前期课程策 划设计工作。笔者设计的团体箱庭课程实施步骤如下: 1.讲授有关团体箱庭和人际交往能力的相关知识; 2.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体验团队,每个团队控制在10人以内开展团体箱庭; 3.实施过程采用由张日昇开创的限制性团体箱庭规则,并记录整个实施过程; 4.每次活动结束后,团体成员对本次活动展开讨论与分享; 5.每个团队应实施每周1次,至少连续5周的团体箱庭活动。 笔者将上述教学方法引入某高校大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将某班级48名学生 随机分为5个小组,开展每周1次,连续6周的团体箱庭教学活动。为了验证该方法有效性,笔者在实施团体箱庭开始前和结束后分别使用由魏源编译的《人际交往能力问卷》对 全部学生进行问卷测量,分析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变化情况。笔者认为上述方法确实能有

教育学专业毕业论文

南阳师范学院2016届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完成人:刘君 函授站:翔飞函授站(冯清阁老师)学制: 2.5 年 专业:教育学 完成日期:2016-03-05

南阳师范学院2016届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完成人:刘君 函授站:翔飞函授站(冯清阁老师)学制: 2.5 年 专业:教育学 完成日期:2016-03-05

目录 摘要----------------------------------------(4)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充分认识------------ (4) 1、养成良好习惯.是学生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5) 2、抓好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时代要求----------------(6) 3、抓好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应从学生实际出发--------------------------(6) 4、抓好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6) 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7) 1、组织活动,规范行为,加强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 (7) 2、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与激发学生对习惯的兴趣相结合-----------(7) 三、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因素--------------------------------------------(8) 1、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8) 2、培养学生的自觉性--------------------------------------------------(8)3.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配合,创造良好的行为养成环境--------------------(8) 四、那么,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都有哪些事情值得注意呢?(8) 1、对症下药---------------------------------------------------------(9) 2、家校联系--------------------------------------------------------- (9) 3、以身作则--------------------------------------------------------- (10) 4、教育形式--------------------------------------------------------- (11) 五、总结------------------------------------------------------------ (11)

关于教育学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教育学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教育学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教育学毕业论文范文摘要: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传输的过程。教师在调控信息传输的过程中,必须掌握和利用教学的反馈信息,使教学处于最佳状态,以提高课堂授课效益,减少时间的消耗,避免教师做无效的劳动。关键词: 信息效益语文课程是基础课程,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育效益不高,特别表现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充分利用时间,提升授课效益,而把学生学习的负担带到课外。因此,如何提升课堂授课效益,是摆在所有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关于教育学毕业论文范文,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如何重视教学信息反馈,来谈一谈课堂授课效益的提升。 一、从课堂的学习情绪中获取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绪应成为教师获取的第一反馈信息。教师要及时从学生的神态、表情、动作中揣摩学生对这节课听得是否明白,学得是否轻松,能否产生浓厚兴趣,以便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如果学生在学习《黄果树瀑布》一课时兴趣盎然,学习《安塞腰鼓》时情绪激昂;学习《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悲伤以致落泪;学习《大自然的文字》则不时流露出新奇的目光,这说明学生上课时非常专注投入,与课文的情感融为一体。一般来说,课堂的教学效益也会较高。反之,学生神态木然,该活跃不活跃,该沉思不沉思,该笑不笑,该难过不见得难过,那即使教师的课讲得再精彩生动,也难收到预期的效果,提高课堂效益也成了一句空话。这一点,从整节课的角度来看是这样,从一节课中的某一个教学环节的角度来看也是这样。

二、从学生朗读、答问、质疑中获取反馈信息,因势利导,适时点拨,提升课堂授课效益在语文课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思考、主动发言,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是新课标赋予语文教师的使命。其实,这个过程也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一点,从道理上来说,教师是不会有异议的,但也正因为这样,这问题就更容易被忽视了。一些教师在上课时,往往为完成教案中计划安排的朗读内容而布置朗读;为按自己分析课文的需要而进行提问,至于朗读和提问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恐怕就无暇顾及或认为无必要顾及了。一节课下来,只着重考虑这节课的教学计划完成与否,却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收益有多少。这些现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屡见不鲜,是造成语文科教学耗费时间多而实际收效小的重要原因之一。据此,强调从学生朗读、答问、质疑中获取反馈信息,因势利导,适时点拨,提升课堂授课效益尤为重要。如学习《郑成功》一文,学生阅读课文后能指出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是文中的中心句,教师就可因势利导,加以点拔,指导学生从不会忘记入手。不会忘记的是什么?为什么会不会忘记?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这比教师为完成教案定出的教学任务而以朗读铺路,提问点缀,不管懂与不懂,照样完成教案任务的实际收效要好得多。 三、从学生的书面练习中获取反馈信息,及时查漏补缺教师经过一个教学环节或整节课的辛勤劳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多少,差漏在哪里?关于教育学毕业论文范文,学生的书面练习是一个重要的反馈信息,我们应该学会获取和正确利用这一反馈信息去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所说的书面练习,当然包括课外的,但我这里 特别强调的是课堂上的。现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书面练习(如:郑成功》一文,学生阅读课文后能指出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教育学毕业论文范文

教育学毕业论文范文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新课标的逐步实施,要想激活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就要求教学应围绕学生的需要展开。本文基于一些教学实践,对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讨。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学导入;主体参与;人本观念;良好习惯 新课程改革势不可挡,课改前的中学思想品德课的主要弊端在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属于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四十五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时间。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而现行的初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力求倡导课堂教育的实践性,提倡教师要构筑新的教育理念,突破旧有的封闭、单一、机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上要大胆革新,创新方法,达到真正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作为一名初中思想政治教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在创新教学上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借此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激活思想品德课堂应当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日益普及的同时也推动着教学方式的变革,现在初中各学校都建有微机室或电教室,互联网络高效、敏锐的信息获取;方便、快捷的操作方式,都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因多媒体教学能把声音、图像等生动地展示给学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为此,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师要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教学方式,加强学习,特别是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掌握计算机运用的基础知识和课件的制作方法,着力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教学导入的情境化,重视前奏 教学中,新课导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也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精炼、贴切、感人的情境或其他形式的导入,可以使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其思维和求知欲,还可以借此交给学生一把打开新课大门的钥匙,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它在整个教学中起着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乃至激情的作用。为此,我们教师要注意教学导入的情境化,重视教学前奏。 在新课进行前,教师可以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情境,引导学生回忆、联想或渗透本课学习目标、研究的主题。当然,导入设计要符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实际和课型的需要,力求做到短小精悍,形式多种多样。诸如: 1多媒体演示导入法。在讲授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中《珍惜生命》这一课时,就现在初中生非常强烈的自尊心下无法承受一些小的压力和挫折,极易导致对生命的轻贱,毫无珍惜和责任意识的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生命的感性认识,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殷雪梅教师为救几名学生而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事迹的视频材料,学生可从视频材料中受到强烈的情感震撼和情绪感染,诱发对“珍惜生命”知识的认识,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这样的视频导入就能切入主题,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多媒体导入应根据教学内容的设计,可以引用诗歌诵、歌曲等形式,达到引人入胜、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效果。 引用故事导入法。中学生都爱听故事,教师可根据思想品德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讲他们熟悉的或与其生活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断给学生听,也能提升其兴致,进而导入新课。 3列举学生身边事例导入法。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有利于调动学生对身边人、事、物的关注。为此,导入时可设计引用身边事例。如讲身边某同学

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教育管理范文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题目:关于农村小学生解答应用题难的分析及解决方法学生姓名: 杨红学号:专业名称: 教育管理学习层次: 本科年级: 12秋指导老师: 高井坪职称: 副教授教学点: 湖口九江广播电视大学论文目录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 二、研究的内容及可行性分析…………………………………………………1三、论题的研究方法……………………………………………………………2四、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措施和建议……………………………………2五、参考文献……………………………………………………………………2六、论文提纲……………………………………………………………………5七、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81.宣传自己的事自己管的思想………………………………………82.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执行班规的自觉性……………………………83.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94.制定学生自主管理机制…………………………………………………11八、建立合理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121.要建立班干部轮换制、班干部全员制…………………………………122.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督制度……………………………………………123.树立典型…………………………………………………………………13 论文提纲实践证明,良好的班集体能激励着学生不断进取,使学生更加积极、轻松,充满激情地投入学习。 而要形成良好的班集体则必须依靠良好的班级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主教育,是实现自主管理的

大学生选修课心理健康教育学论文-个人心理成长历程报告

时光的沉浮 时间像一条奔流的大河,携裹着沙子一样渺小的众生,匆匆远去,一点回旋的余地都不给人留下,只留下无数人在岸边慨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弹指之间,在时光的洪荒里已经沉浮了二十余载。从宏观尺度来看这当然只是惊鸿一瞥,而作为个人生命体验来讲,这已经是整个人生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从心理学上看,人生最基本最重要的内核在这个阶段已经成型,余生只是这个内核的延伸和实现。因此,尽管有人说回忆是衰老的表现,在这种时刻还是有必要做个简要的回顾。 我,一个人,一个大学生,和众多大学生一样,需要改进的方面很多,需要学习的也不少,经历一些事情后,人也会变得成熟些,借用别人的一句话“眼因留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竟忧患而愈益温厚”。我已经记不清楚这句话是谁说的了——应该是太久没背书的缘故吧!不过这句话让我记忆深刻,一个人应当有着自己真实的生命体验。并真切体味泪洗过的的良心,所蕴涵的痛苦彻捂后纯净的善和美。人生的痛苦只有自己才能感受最深。生命的真实就在于历经磨难,人生路上所蕴涵的挫折需要仔细品味。 哇哇落地:从不同的起点开始,如今能跟别人坐在同一个教室,我觉得很自豪。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上早自习时在朦胧的夜色下和伙伴升起篝火, 黄昏时看着金色的云朵,踏在乡村的田埂上回家,有空就爬树上掏鸟窝,去河里捉小鱼小虾,晚上伴着满天星光入睡,是那样的快乐和无忧无虑。现在已经很久没做过那样的事了,真的很想回到以前。 童真无邪:小时候我和每个同龄人一样单纯,每天过着相同的日子,玩,吃饭,睡觉,不必考虑过多将来的事,也不必担心今天吃什么。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样让人怀念。那时我经常生病,爸骑着单车带我到处治病,下雨的话就抱着我,有时候还用满脸的胡子茬蹭我的脸,痒痒的感觉。渐渐大了之后爸爸就对我有些无所谓了,不管不问的,见面甚至都不说话。妈妈则脾气很好,对我甚至还有些溺爱,爸老说她太宠我了。现在想来,我现在软弱的性格很可能是从妈妈那里来的。 少年做梦:很多人说少年是人生的重大转折点,是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开始形成的阶段,对我来说,那是一个过早夭折的梦。那时总会有一些美妙奇特的想法,对所有人都怀有一种美好单纯的感念,对文字开始产生一种发自心底的触动,从那时开始喜欢上了看书,以为生活会一直这么美好,对世界怀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期待。

教育学课程小论文教育学作业

学了一学期的教育学,对于教与学的内容与方法,师与生之间的关系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 综合本学期的学习成果,从课程内容来说,前四章我们初步了解了教育学的定义、发展、功能、目的和制度等理论,往后便逐渐学习了更实际具体的内容,例如师生关系、课堂教学、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和班级管理等,最后也对具体如何对学生评价和教师发展进行学习,整个学习内容是逐步完善和有机统一的。课本学习之余,课堂最后会播放一些相关的影视或讲座,使我们视野开阔。在几次作业中,我们都能对教育学有新的接触和体会,第五周时,我们提交了父母教育故事采访,从自己或他人的父母身上可以学的许多的教育经验,和对教育在理论和实践的相互印证和补充。期中我们也在老师的指导和要求下阅读了相关的教育学著作,并提交了读书报告。我阅读的是洛克的教育漫话,阅读此书确实让我受益匪浅。最后让部分同学进行了实际的模拟授课,也让我们学习了很多。整体来说整个学期的教育学学习是生动有趣并硕果颇丰的。 虽然我现在还没有走上就职的岗位,但是通过《教育学》这门课,通过老师的认真讲解,使我在还没踏上岗位之前就开始思考这些问题,我觉得对我将来的发展是很有利的。 我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也有了更深的了解。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了解,我也更加坚定了对素质教育的赞同和认可。我也坚定了如果将来要当老师,就一定要做一个培养多数人才为主的教师。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共同活动,决定了教与学是一个统一整体,教学相长。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俩者协调配合,才能保证教学质量。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当体现在教与学的结合上,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加以引导,并随时给他们提供帮助,促进和鼓励他们加速学习进程。教与学二者关系中,学生的学习应是主体,学习好坏要靠学生自己努力学习和勤学苦练。 胡老师的教与学这一点体现得很好,因为老师没有采取满堂灌的授课方法,而是让学生积极参与讲课中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和智力的发展。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这是教育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从提出至今,已有很多教师在践行,并取得了良好成效。学生必须主动地学习,亲自探索事物,主动地发现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按自己的方式而不是按书本规定的方式去学习。 同时,教学体现出的师生关系,必须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和谐相融,教学相长,共创共乐。而道德规范是调节师生关系的客观需要,教师要树立良好的行为道德规范,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推动学生朝良好的方面进步。师生关系也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教育学中提到“中小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人际交往模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进入社会后所采取的人际交往模式,可以这样说,在学校中缺乏与他人民主、平等相处经历和经验的人,在社

教育类学术论文范文

教育类学术论文范文 2013年1月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基教二[2013]1号,以下简称《纲要》)中,对从小学到高中阶段的书法教学用书的编写提出了六条主要的指导性意见:其一,与现行语文及艺术类课程标准相符合的原则;其二,体现书法教育的基础性、实践性、阶段性和规范性;其三,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其四,书写练习与书法审美、书法文化结合;其五,容量适当、难易适度、循序渐进;其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六条建议虽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但是表述较为笼统,缺乏操作性,也没能具体区分小学、初中、高中教材在编写原则上的差异。因此,作者结合长期对小学书法教育的调研了解,认为编写小学书法教材应遵循适宜性、规范性、规律性、系统性、直观性和趣味性等主要原则,才能真正使教材既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又保证提高小学书法教育整体的质量。 【摘要】小学生在认知能力、思维习惯上和成年人都有着较大的差异,在编写小学书法教材时,应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体现出更多的差异性、针对性和适应性。本文针对小学书法教材的编写,提出了适宜性、规范性、规律性、系统性、直观性和趣味性共六条主要原则。 【关键词】小学书法,教材,编写 一、适宜性原则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对于小学年龄阶段的书法教育来说,无论是开展教学还是编写教材,都必须深入研究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习惯,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发展心理学相关研究表明,儿童的身心发展、智力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观察、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看,少年儿童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注意力不稳定,时空知觉还很模糊,无意记忆占优势,形象思维较发展,他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能力,从低级到高级是系统有序逐渐发展的”。[1]根据以上认识,在编写教材时应充分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应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发展特点,安排难度适宜的教学内容。儿童的小肌肉运动能力、空间知觉能力还处于发展期。一些教学研究成果也表明,对于7~10岁的儿童来说,要他们用毛笔准确表达出较为细微的用笔动作,把握相对复杂的结构特征,都是非常困难的。[2]所以,在选择教材内容时,应根据不同的年龄段来安排难度适宜的内容,体现难易变化的阶梯性。 第二,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来设计教学活动。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看,低年级儿童仍以形象思维来认识事物为主。西方心理学专家皮亚杰就认为,5~6岁的儿童还不能形成对空间位置与数量之间关系的准确认识;到7~11岁时,其抽象思维才开始发展,能够感知到物体的大小、距离、方向、角度、平行和长度等几何问题,但仍处在不完善的阶段。所以,教材编写时应根据小学生对点画特征、结构疏密、字形正斜、章法布局尚不具备良好的敏感度和把握能力的这一特点,结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多设计一些有诸如量一量、比一比、画字形外框、九宫格找点、添补笔画等直观体验性强的教学活动,来加深他们对书法的理解。从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来看,儿童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所以,教材应充分考虑便于教学的原则,尽量不要让儿童整堂课都在练字或都在听教师讲,在课程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活动的安排上,应充分调动儿童的视觉、听觉、动觉等各种感官,让小学书法教学做到听、说、看、练、思的结合。 第三,教材还应符合儿童的审美情趣。儿童的审美观和成年人有着很大的差异,所以,教材编写者和美术编辑应结合儿童的审美情趣,配上大量的卡通形象和色彩鲜明的图片,使书籍装帧符合儿童的审美习惯,不但能使教材能符合儿童的接受习惯,而且还能激发他们学习书法的兴趣。 二、规范性原则 小学生处于识字、认字阶段,字帖中的不规范用字无疑会对他们正确使用汉字造成影响,所以,选用范字、例字时还必须做到美观、实用、规范相结合。 第一,应选择书写规范的字例。小学生正处于识字、认字阶段,而传统的碑帖使用的是繁体字、异体字,甚至是错别字。对于这些不规范用字的现象,在选择范字、例字时,应当尽量避免,即使要使用繁体字,也应该用规范的简化字予以标明。 第二,应选择端正美观的正书为范本。从小学生的审美习惯看,端正、规矩的楷书和隶书,比起相对潦草的行书或草

100多个教育学论文题目

100多个教育学论文题目 1. 前谈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及其发展 2. 小学地方性课程中加入方言文化课的构想 3. .教师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 4. 某市家校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5. 新课程背景下的文本解读 6. 浅谈小学“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7. 美国小学教师教育的基本特点及启示 8. 小学习作评改的策略研究 9. 研究性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现状的分析及其启示 10. 中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及启示 11.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教师的审美素质 12. 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和的问题与对策 13. 集美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调查研究 14. 试论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发展特点及其培养 15. 当前语文课堂评价的误区与矫正 16. 不同家庭结构对儿童个性的影响 17. 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策略研究 18. 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19. 网络成瘾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20. 小学习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初探

21. 试论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作用 22. 关于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 23. 当前家庭教育的不足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4. 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25. 新课改背景下的阅读教学误区初探 26. 浅析中国现代母亲教育 27. 关于课堂提问以学生为主体问题的思考 28. 传统个别化教学与网络个别化教学之比较 29. 某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班学生职业意识初探 30. 市小学生课余培训调查研究 31. 研究型教师的成长策略 32. 浅谈小学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的策略 33.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34. 台湾“感恩教育”教学范例阐析 35.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课堂教学 36.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探究 37. 浅析当前教师评价体制 38.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情感教学的策略 39. 重塑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40. 浅谈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41. 论推广少儿经典教育的必要性和成败关键

(完整版)教育学毕业论文完善稿

成人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浅谈教学中的师生交往 □√□□夜大学函授脱产高自考 学号(准考证号): 姓名:李保珍 专业:教育学 年级(高自考不填): 2012级 学院:天津师范大学 完成日期: 2013年12月10日

指导教师: 浅谈教学中的师生交往 李保珍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 摘要: 在新课改的浪潮下,教师如何更新教学理念,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新课改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互动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合格的互动关系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教学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随着新课程在全国逐步推广,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用新课程理念改革过去被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要实现这一目标,建构课堂教学中真实的师生交往是关键。 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

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而当前,在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中存在一些不真实的现象,这已对新课程的教学实施造成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因此,要正确认识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涵义,分析不真实交往的成因,明确师生之间真实交往的特征,建构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师生交往,从而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师生交往;交往艺术;交往策略

目录 一、正确认识社会生活中的交往与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涵义....... 3 二、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存在的主要问题................ 4 三、新课程改革下的师生关系要求................... 8 四、教师与学生交往的艺术...................................10 五、教师与学生交往的策略...................................14 结论........................................................17 参考文献...................................................18

大学教育论文范文3000字

大学教育论文范文3000字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大学教育论文范文3000字》的详细文章,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大学阶段正是大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境界的提升、理想人格的塑造和精神秩序的构建阶段。下面给大家分享大学教育论文范文3000字,大家快来跟一起欣赏吧。 当代大学教育 [摘要]人才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为克服高校计算机教育中存在的培养方案和实验有待完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单一化等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提高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具有“博学与专精”、“道德与”、“交流与合作”特质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人才培养培养方案培养质量 [] G640 [] A [] 2095-3437(xx)012-0025-02 一、大学生“精神成人”――专业教育的前提

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境界的提升、理想人格的塑造和精神秩序的构建阶段。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之后,不少学者关注大学教育中学生的“精神缺失”现象。 那么真正的大学教育是什么?英国著名教育家纽曼曾说过,真正的大学教育不是技术教育和专业教育,而是博雅教育。美国曾做过两套关于“精神成人”方面的尝试。一是“哈佛模式”,它于1978年由罗索维士基(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提出,目的是防止学生的“有知识无文化”现象,主要内容是设置“核心课程”。二是“芝加哥模式”,主要目的是由“通”向“识”,内容是“名著阅读”,让学生从世界名著阅读中汲取人类的文化营养。这两种方式都值得我们借鉴。 我国的人才观注重德才兼备,“德无才不展,才无德不立”,这与学生走向社会时所遇到的“先做人后做事”的要求相吻合。培养学生做人做事能力,责任感和合作意识,“德”和“才”紧密结合,学生既术业有专攻,又懂得肩负的责任感,这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教育学本科论文范文

教育学本科论文范文 篇一 《有关语文课程教学的探讨》摘要: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 传输的过程。教师在调控信息传输的过程中,必须掌握和利用教学的反馈信息,使教学处 于最佳状态,以提高课堂授课效益,减少时间的消耗,避免教师做无效的劳动。 关键词:信息;效益 语文课程是基础课程,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 终身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育效益不高,特别表现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充分 利用时间,提升授课效益,而把学生学习的负担带到课外。因此,如何提升课堂授课效益,是摆在所有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如 何重视教学信息反馈,来谈一谈课堂授课效益的提升。 一、从课堂的学习情绪中获取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绪应成为教师获取的第一反馈信息。教师要及时从学生的神态、表情、动作中揣摩学生对这节课听得是否明白,学得是否轻松,能否产生浓厚兴趣, 以便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如果学生在学习《黄果树瀑布》一课时兴趣盎然,学习《安塞腰鼓》时情绪激昂;学 习《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悲伤以致落泪;学习《大自然的文字》则不时流露出新奇的 目光,这说明学生上课时非常专注投入,与课文的情感融为一体。一般来说,课堂的教学 效益也会较高。反之,学生神态木然,该活跃不活跃,该沉思不沉思,该笑不笑,该难过 不见得难过,那即使教师的课讲得再精彩生动,也难收到预期的效果,提高课堂效益也成 了一句空话。这一点,从整节课的角度来看是这样,从一节课中的某一个教学环节的角度 来看也是这样。 二、从学生朗读、答问、质疑中获取反馈信息,因势利导,适时点拨,提升课堂授课 效益 在语文课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思考、主动发言,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是新课标赋予语文教师的使命。其实,这个过程也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 这一点,从道理上来说,教师是不会有异议的,但也正因为这样,这问题就更容易被忽视了。 一些教师在上课时,往往为完成教案中计划安排的朗读内容而布置朗读;为按自己分 析课文的需要而进行提问,至于朗读和提问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恐怕就无暇顾及或认为无 必要顾及了。一节课下来,只着重考虑这节课的教学计划完成与否,却往往忽视了学生的 实际收益有多少。这些现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屡见不鲜,是造成语文科教学耗费时间多而 实际收效小的重要原因之一。

成人高等教育教育学毕业论文

成人高等教育教育学毕 业论文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小学阶段”差生问题”研究专业代码: 作者姓名: 学号: 单位: 指导教师:

摘要 差生问题是基础教育中一个严重而又棘手的问题,它包含许多方面的相关问题如差生的概念、差生的成因及转化、差生的预防等方面。而对差生的转化和预防是我们教育的重点问题,这些方面做的不足就严重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尤其是整个小学教育的基础阶段。用待优生代替差生一词,从研究待优生的概念类型,待优生的表现和心理特征,待优生形成的原因,待优生的转化及待优生的预防等方面作了进一步阐述并对一些问题提出了 解决的措施。 关键词: 待优生;待优生成因;待优生转化;待优生预防 目录 前言 (3) 1.待优生概念及类型 (4) 2.待优生的表现及心理特征 (5) 待优生平时表现 (5) 待优生心理征 (5) 3.待优生的形成原因 (6) 家庭原因 (6) 学校原因……………………………………………………………… 8 社会原 因 (8) 自身原因 (9) 4.待优生的转化 (9) 家庭方面 (10)

社会方面……………………………………………………………… 10 学校方面 (11) 5.待优生的预防措施…………………………………………………………… 12 家庭预防 (12) 社会预防 (12) 学校预防…………………………………………………………… 13 结束语……………………………………………………………………… 13 参考文献 (14) 注释 (14) 前言: 通常我们把与差生现象有关的问题称差生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改革,尤其是教育改革的深入,有关差生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差生问题是学校产生以来, 特别是班级授课制诞生以来教育教学工作中随之产生的现象。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教师所公认的差生是指在学习上不用功,不努力,学习成绩差,不遵守纪律,不尊敬教师和家长的学生,属于“小错不断,大错不犯”一类学生。虽然他们是学生群体中的少数人,但他们的影响却波及到我们的教育乃至整个社会。差生能否转变,已经成为衡量一所学校是否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能否大面积地提

关于教育类论文参考文献

关于教育类论文参考文献 一、【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1] 王枬王彦教育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J],《教育研究》(北京)2005.2 [2] 王彦王枬,教育叙事—从文学世界到教育世界[J] 《全球教育展望》2005第4期 [3] 张晓乐框架理论视野下的道德叙事[J],《全球教育展望》2005第4期 [4] 黎加厚信息时代的教育叙事与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J],《中国电化教育》2004 年第10 期 [5] 丁钢教育与日常实践[J],《教育研究》(北京),2004 年第2期 [6] 丁钢我们如何做教育叙事?——写给教师们[N],《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21日 [7] 丁钢教育叙事:接近日常教育‘真相'[N],《中国教育报》(北京),2004 年2月19 日 [8] 丁钢日常教育实践的意义[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5辑,北京,2004 [9] 田静曹芳与项目一同成长:一位村中心完小校长的个案[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5辑,北京,2004 [10] 丁钢我们如何做教育叙事?——写给教师们[N],《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21日 [11] 丁钢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J],《教育研究》(北京),2003年第2期 [12] 刘云杉帝国权冲实践下的教师生命形态:一个私塾教师的生活史研究[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3辑 [13] 黄向阳学校春秋:一位小学教师的笔记[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辑,北京,2002年 [14] 丁钢教育叙述何以可能?[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3辑 [15] 耿涓涓教育理念:一位初中女教师的叙事探究[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辑,北京,2002年

关于教育研究的论文范文范文2篇

关于教育研究的论文范文范文2篇 关于教育研究的论文范文一:高中语文课堂赏识教育研究 【摘要】本文仅是从高中语文教师的视角,根据当前高中生心理特点,运用赏识教育理论对当前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初步探索。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每一个教师都要尽可能地树立赏识教育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唤醒学生的自信。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赏识教育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只有努力灌溉她之后才能发现她的美,而赞美就是那灌溉的泉水。我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作为人师的我们,对孩子们也应该多点赞美少点批评,这就是我所要说的赏识教育。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最高的需要就是自我实现的需求。人们渴望得到他人的欣赏,得到社会的肯定性评价,以此来实现自我。高中生,他们自我意识更为强烈,他们更希望能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认同。而高中生从哪儿获得赏识呢?主要来自于教师。而语文教师更应该将赏识教育贯穿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一、语文课堂教学要讲民主,拓宽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语文课在情感和兴趣价值上较其他学科而言有着明显的优势,如果教法得当,学生的学习意愿是很容易激发的。教师一定要先做到目标在心,具体操作时才能把握好方向。语文课的课内教学

一定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充分自学,再鼓励学生沿着教学目标自己理解、自己领悟、自己思考、自己提炼。有时候,在教学中也尽可能地采用竞赛机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进行思维交锋。同时,教师还要适当地点拨启迪,进行归纳,并给予他们适当的赏识性评价,不吝啬自己的赞美。相反,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还是一味地采用比较陈旧的教学法,拘泥于教材、教参、标准“答案”等等,而对学生的新见解不予赏识、肯定或褒扬,必然会导致学生创新意识的泯灭,创新能力的扼杀,最终教出来的学生甚至可能是高分低能的“优生”,而低分的“差生”就会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他们可能被课堂遗忘,甚至于遗弃。因此,语文课一定要让学生既能获得语言基础知识,又能得到赏识鼓励,从而拥有豁达乐观的健康心理、多向发展的思维能力,最终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这就是赏识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改掉陈规陋习,崇尚自然,树立赏识教育的观念 其实,学生的大多数语言基础知识的积累都来源于语文课堂教学。而高质量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要学会赏识学生。在课堂上教师要面带微笑,经常鼓励、赏识学生,用语言肯定他们在课堂中的表现。教师要承认学生的差异,甚至欣赏他们的差异,允许每一个学生的失败。当他们失败时,不讽刺不挖苦他们,要给予他们鼓励。哪怕学生跌倒一千次,也坚信学生第一千零一次能够站起来。因此,在一次又一次的赞美赏识中,学生才会看到自己的力量,才会挖掘自己的潜能,不断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课堂上教师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是学生的舞

关于教育学的论文

道德教育和人性关怀的双重缺失 我们总是在感慨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有不满,有抱怨,总是觉得大学就是在消磨我们的人生,我们的理想,并且告诉我们社会是多么的不公平。我记得在我小学的时候,突然有一天出门上学的时候,妈妈特别严肃地跟我说:路上一定要小心,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出门看看电线杆上贴的那个图片,看见和那个人长得像的就快跑。知道吗?我当时懵懵懂懂地点了点头,突然才知道原来有一个大学生杀了人,并且逃脱了,在全国到处流窜。最后,终于在略微的不安中知道那个大学生在海南的“天涯海角”被逮捕归案了。这是多么讽刺的一件结局,这个世界哪有什么天涯海角,一切罪恶都会有被终结的一天的。当时,我还只是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我不知道为什么一个大学生要杀人,不知道为什么他会杀死自己的朋友,这些在当时的我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但是长大了,对世间的事情看法也慢慢地丰富起来,也客观多了。我像我有些明白那个杀人的大学生——马加爵,为什么要做出这种丧心病狂的事情了。 云南大学“2·23”重大杀人案件犯罪嫌疑人马加爵被逮捕,审讯中马加爵表露出来的杀人动机竟是:想融入同学中却时常遭到嘲笑,使他自己感到自己是个失败者,是个小丑。据马加爵3月17日晚交代,他感觉自己在云大太失败了。从大二开始,他越来越感到自己在同学的眼中是个小丑。马加爵在审讯中说,他来自一个贫困的家庭,自己的生活一向很节俭,但有不少同学却因此嘲笑他。他一直认为云大不容纳他,在云大他是个孤独的人,他非常希望同学把他当朋友,而事实并非如此。“有同学把自己的事情告诉我,我都能守口如瓶,而我的隐私告诉他们时,他们都会当作笑话向外传播”,“我好像一直是裸露着的人,别人都在嘲笑我。”据警方证实:随着审讯的一次次推进,马加爵开始很明显地流露出对生命的渴望和对死亡的恐惧。他说他现在非常想念他的家人,想尽快见到他们。“审讯过程中,马加爵精力极不集中,偶尔流露出对抗情绪。有时说着说着脑子就会抛锚,思维就会断链,他经常会大口大口地喘气,尤其是提到家人,马加爵会禁不住泪流满面。”在这一切种种的背后,我也看见了一个懦弱的,可怜的孩子的形象。马加爵不过是想要得到同学的尊重,大家的认同,虽然出身贫苦,但是这并不是他自己可以选择的,难道要去责怪他的父母吗?这是社会的不公平,这是社会秩序的不规范,这是社会人情味的缺失,这一切不都是马加爵本身的错误。 马加爵事件的出现,可能会让许多人都感到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个亟需关注的问题。正好3月22日的《长沙晚报》上“‘会诊’马加爵”专栏,编者按中就明确写道:“马加爵思想极不健康,长期上网浏览各种暴力、色情、恐怖的图片和信息,且心理极度不平衡,最终走向极端。”随着马加爵的落网,其作案动机和心理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但问题在于,心理健康固然值得关注,马加爵事件中心理不健康却并不是原因,而是结果,或者说就是其心理不健康的表达形式。如果我们把马加爵事件缩减为心理健康问题,那实际上会阻隔我们对深层问题的体认。没有一个人是天生的罪人,我这样说决不是为马加爵推卸责任,而是当事情已成定局,我们所要做的或许不单是将犯罪嫌疑人绳之以法,追求其作为一个纯属个人的偶然事件的来龙去脉,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否应该把这一个人性的、偶然性的事件看成是社会性的,是跟我们每个人都切身相关的事件呢?对于我们的社会,对于我们每个人,我们能从这个事件中发现什么。说得更直接点,马加爵杀人的事件是否与我,与你,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 马加爵到底是做错了什么,才会导致他今日成为一个在全国人民严重十恶不赦的冷血杀手呢?在我们的现行教育制度中,到底是出了什么问题,才会导致这种极端情况的发生的呢? 在这里,有一点是我很想从教育的角度提出的问题,马加爵可以考上云南大学,这说明他本人并不是一个智商低下的人,并且他也是一个精神正常的大学生。从他在案发后对家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