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口社会学复习题

人口社会学复习题

人口社会学复习题
人口社会学复习题

一、简述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人口过程和人口变迁,以及它们与各种社会力量——文化、经济和政治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1)人口过程:生育制度,死亡制度,人口迁移,人口转变。(2)人口结构:A.自然结构包括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伤残结构。B.空间结构包括城市和农村。C.社会结构包括人口社会分层,婚姻家庭结构,职业结构和受教育程度等。(3)人口变迁:人口与社会变迁,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人口史,人口质量,人口政策计划生育,人口与资源。

二、简述人口的双重属性

(1)人口的生物属性,也称人口的自然属性,是人类个体的出生、成长、繁殖、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历程受生物规律的支配,并以此为基础构成了人类自身的历代繁衍和世代更替。

人口的生物属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自然基础,表现为人口的数量、质量、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人口再生产周期和生命周期等等。人口的生物属性是人与其他生物所类似的属性。

(2)人口的社会属性。人类进化过程中,人口数量、质量、人均寿命等生物属性受社会影响发生巨变,即人口具有社会属性。人口的社会属性表现在:①各个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物质生产资料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口的生存和发展。②各个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进行的,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包括语言、习俗、信仰等影响人口的生物属性。③各个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政治制度下进行的。表现为社会的政治力量——维持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性的规范和控制力量影响和制约人口的生物属性。出生,家庭、学习,学校学习,就业,婚姻,生育,退休,死亡。

三、简述死亡制度的分析框架

极限寿命

生物因素死亡制度

文化因素(生活方式)经济因素

极限寿命与平均预期寿命之间的关系,生物因素和死亡制度对平均预期寿命的影响,死去的是什么人(死者的社会角色进行死亡率差异分析),在什么地方死(医院、家中,工作场所或者其他),在什么时间死(个体死亡的年龄或不同历史时期),以什么样的方式死亡(疾病、事故、自杀或老死进行死因分析),死亡的符号意义(死亡的文化功能),各种经济原因,文化原因主要是生活方式,各种政治原因。

四、简述国外人口思想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国外人口思想史发展:

1、古希腊人口思想:柏拉图—适度人口思想;亚里士多德—优生、优育、优教

2、宗教人口思想:①奥古斯丁—不关注人口规模,而关注人不应自杀、避孕等

②阿奎那—尊重生育权利,鼓励人口增长

③马丁·路德—反对禁欲主义、独身主义

3、工业革命早期人口思想:重商主义—增值人口;重农主义—适度人口思想

4、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抑制人口增长的力量使现实人口和生活资料相平衡

(1)柏拉图的人口思想:在《理想国》一书中,提出城市的理想人口规模为5040人。保持这一理想规模的办法:人口过多则鼓励移民外流或杀婴,人口过少则鼓励生育,为优生则可以使优秀男女配对繁育。(2)亚里士多德人口思想提出:中等数量和高质量的人口,适中的国土面积,构成一个理想的城邦。他已经认识到土地和财富的增长慢于人口的增长,考虑到维持财产平等的前提下,借助法律手段来限制人口增长,把人口问题与国家治理联系起来。这是后来马尔萨斯《人口论》观点的起源。

2.中世纪宗教的人口思想

(1)奥古斯丁人口思想:人的生命是上帝决定的。人为避孕,流产和离婚等是不合理的。(2)托马斯阿奎那:主张人口增殖,反对禁欲,独生。(3)马丁路德:反对禁欲主义的独生,主张人口增殖。基督教认为只有上帝有权支配人的生死,反对避孕、堕胎和离婚。13世纪后由于大瘟疫使欧洲人口锐减,基督教开始鼓励人口增长,如托马斯. 阿奎那反对亚里士多德关于应当限制人口增长的观点。

3.近代欧洲即工业革命早期的人口思想

(1)重商主义主张增殖(2)重农主义主张不能无限制的人口增长,土地有限,要限制人口增长。工业革命后,贸易发展迅速,重商主义主张通过增加人口来达到国家经济和军事的富强(劳动力、税收、兵员)。18世纪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主张:

(1)人口增长与专业化分工之间是相互促进式发展,人口增加作为劳动者可以增加劳动力供给,刺激工业发展,作为消费者也扩大了消费市场,为政府扩大了收税的对象规模,增加了储蓄和资金,市场和资金的增长会刺激生产和劳动分工、劳动生产率,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2)劳动分工的前提是资本积累和工人数量的增加,人口的增加因此促进劳动生产率和经济的发展。因此对人口增长持乐观态度。

(3)人口增长并非取决于社会的富裕程度,而是取决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到资本所能允许的程度后便不应再增长,否则会影响人们的收入水平(当时的北美地区)。

当时欧洲商品生产发达,海外市场广阔,而且向殖民地移民也有很大空间,所以人口对资源的压力不十分突出。

4.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的主要内容:

(1)两个前提:A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须的条件;B两性之间的性欲是必然而且保持恒状,并导致生育成为人类的“本能”。

(2)两个级数:A人口以几何级数增长:1,2,4,8,16,32…并在25年内翻一番。(这反映了当时生育率的基本水平)B 生活资料(粮食)以算术级数增长:1,2,3,4

(3)减少人口的两种途径:A积极性抑制力量——战争、瘟疫、饥荒;

B预防性抑制力量——晚婚、避孕、流产、杀婴、节欲。

(4)人口波动规律:三个命题:人口增长必然受到生活资料的限制;

生活资料增长,人口必然增长,除非有外力限制;

抑制人口增长的力量使人口与生活资料之间平衡。

规律:人口增长到事物供给的极限时,积极性和预防性力量就开始发挥作用;

食物再度丰富,刺激人口增长;增长到极限时,人口再度下降,

5、简述人口年龄结构的类型。

1)年轻型:下宽上窄,呈真正的金字塔形,表明少年儿童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大,预示着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是增长的。其人口增长模式一般为“高—低—高”模式,主要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如朝鲜。(2)成年型:底部与中部的宽窄基本相近,像一个清真寺的顶部塔形,出生率、死亡率差不多,预示着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是稳定的。其人口增长模式一般为“低—低—低”模式,如瑞士。(3)老年型:底部收缩,上部变宽(上宽下窄)。这种类型表明少年儿童比重缩小,老年人口比重增大,是出生率长期下降的结果。这种类型的人口问题主要是育龄人群比重低,如果生育水平不变,预示着未来人口的发

年轻型 5%以下 40%以上 15%以下 20岁以下

成年型 5%-10% 30%-40% 15%-30% 20-30岁

年老型 10%以上 30%以下 30%以上 30岁以上

6、简述人类历史上不同生育模式的特点。

1、传统农业社会生育模式:传统农业社会的生育模式代表了人类大部分时期的生育类型,农业社会的生育模式是一种死亡率导向的多育模式。。这种生育模式的特点是:

①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紧密,生育行为直接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妇女能否活到和活过生育期直接影响到生育率的高低。因此,每个女孩能否活到15岁成为首要问题。

②各种经济因素影响生育模式。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引起人口增长,而人口增长一旦超过农业生产力能够维持的人口数量时,自然的和人为的死亡率增加,生育率再次受到死亡率的控制。

③农业社会的生产组织形式影响生育观念,男性偏好占主导,早婚、早育、多育。以育龄妇女高频率生育来替代人口高死亡率。社会上存在遗弃女婴的状况。

④封建专制下,存在阶级地位不平等,平民的生育模式受死亡率影响大。

2现代工业社会的生育模式,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种情况。

2、工业社会生育模式:低出生率,低死亡率;

3、发展中国家的生育模式:高出生率,低死亡率。(2)现代工业社会的生育模式,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种情况。

发达国家的生育模式的特点是:第一,死亡率导向下的生育模式消失,在低死亡率的状况,生育率明显下降。第二,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影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的生育从自然型变为人为型,避孕药具的生产得以产业化。

发展中国家的生育模式,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着自身的特点:

第一,死亡率与出生率之间非同步变化,影响死亡率的诸多因素不能同时作用于生育率的下降。发展中国家同样享受了医疗卫生进步带来的死亡率下降。但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那些影响生育率的各种因素没有变化,生育率依然保持原有水平,由此导致出生率的高速增长。

第二,196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的生育率稳定下来,一些国家的生育率开始下降的趋势。以印度为例,1995年出生率下降到29‰,但与稳定下降的死亡率相比,生育水平仍很高。它难以抵消死亡率下降的幅度,人口依然保持增长的趋势。

第三,与传统高生育率相关的文化、经济和政治因素依然存在,是其生育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比如男性偏好的文化传统。

第四,发展中国家对高生育率的控制手段主要依赖于政府行政力量的作用。

7、简述迁移者的选择性理论。

1、生命周期上的解释:在第一个孩子出生前,最后一个孩子离家后,迁移的可能性大;

2、涯业生涯上的解释:受教育水平越高,越有可能迁移;

3、成本收益:追求更好的生活。

8、简述生育制度的分析框架。

生育制度是与人类生育过程相关的生育观念、行为规范和物质文化设备的一整套规范和文化。

生育率

生物因素生育制度(生育观念、行为规范和物质文化设备)

(生育力)

社会政治力量经济水平

9、简述推拉理论的基本内容。

中间障碍(距离、信息获取量、个人因素、当地因素(排外))

迁出地迁入地

自然环境恶化生活水平

人为因素(战争、冲突、迫害)治安

人文环境

?推力:居住地存在着推动人口迁移的力量

?生存环境:自然环境、自然资源

?人为因素:政治动荡、宗教、种族冲突、人口过剩

?拉力:迁入地存在着吸引人口迁移的力量

?迁入地的劳动力需求和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的差距1889年,雷文斯坦图提出了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认为人口迁移存在着两种动因,两种力量的共同或单方作用导致了人口迁移:(1)居住地存在着推动人口迁移的力量:生存环境: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恶化是推动人类迁移的基本力量。人为因素:如政治动荡、宗教、种族冲突以及人口过剩导致的收入水平下降都可能成为推动人口迁移的力量。(2)迁入地存在吸引人口迁移的力量:迁入地的劳动力需求;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的差距。

推力因素:

1.当地某种资源减少或为之支付的费用增加

2.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劳动力过剩导致失业、半失业状态

3.相对于其他地区经济收入水平较低

4.由于政治、宗教或种族等原因而受到歧视

5.破产、罢工、产业被出售或合并,或产业不能转移到其他地区

6.社区受到其他职业、收入阶层或种族的“入侵”

7.社区不能或很少能提供个人发展机会、就业机会或婚姻机会

8.由于灾害(如洪水、火灾、旱灾、地震等)或流行疾病等,被迫从该社区迁出。

拉力因素:

1.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2.有较高的工资收入

3.可以获得所盼望的教育机会和培训

4.一些特殊的需要经常性流动的产业(建筑业、钻井队)的扩展

5.在原居住地没有市场的技能和特长的发展

6.更适合的政治、宗教和种族环境、经济环境、生活条件

10、简述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

1、人口密度大

2、人口分布不均匀

3、城市化水平低

第一,人口地理分布非常不平均。“爱辉-腾冲人口地理分界线”:1933年线东南侧土地为36%,人口占96%;1982年该线东南侧国土占42.9%(国土计算减去外蒙古,加上台湾),人口占94.4%,1990年占94.2%,无明显变化。其主要原因是气候与植被,该线东南侧为我国的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各占32%和15%),其余土地为干旱、半干旱、沙漠、高原地区。

第二,我国总体的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相比明显偏低,70-80%的人口居住并在农村就业。

第三,民族分布:汉族集中居住在东部沿海,西部大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第四,经济产业区划:东部和沿海地区为我国的主要工业区(沈阳、上海、武汉、南京)和农业区(江、浙、闽、赣、湘、鄂、皖、鲁、豫、冀)。北部和西部为蒙古草原、青藏高原、新疆和青海的戈壁、云南的山区,为畜牧业地区、林业区。

二、案例分析

1、请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阐述人口性别结构严重失衡的原因及其可能的后果。

(一)原因

1、传统重男轻女的思想。中国传统生育文化具有浓厚的重男轻女、男尊女卑色彩。几千年的封建文化思想根深蒂固,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不是很高的现状要一时改变这种思想是不可能的。

2、养儿防老的观念。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机制及利益补偿机制,使部分人无法放弃“养儿防老”的观念。

3、计划生育政策。越是人口控制政策执行得严格的省份,出生性别比上扬的状况越明显。

4、技术上可做胎儿性别鉴别。运用B超等医疗科技选择性流产、引产,还有轻视女婴造成的较高水平的女婴死亡率及溺弃女婴现象等,直接导致中国目前男女人口比例失调。

5、社会管理的混乱。社会管理因素主要是指出生婴儿的漏报、瞒报。被漏报的既有男婴,也有女婴,瞒报主要是女婴。

6、男女社会地位不平等。经济、政治生活中的弱势又自然会延伸至妇女在现实的家庭、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7、农村以男性劳动力为主,农村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在农村,妇女的土地权益往往得不到保障,且当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独女户父母面临着老年人赡养的难题。

(二)可能后果

1、婚姻挤压,最终导致家庭结构不稳定。婚姻性别挤压给一夫一妻制家庭带来外来的冲击力。婚外恋、第三者插足增多,离婚率持续上升,影响家庭结构的不稳定。

2、就业性别挤压问题。未来一二十年男性劳动力过剩和“就业性别挤压”将比较严重。一些女子占据生产绝对优势的行业,比如纺织、服务等,不得以只能让男子来承担。

3、犯罪率升高,社会不稳定性增加。性犯罪上升、同性恋增多买卖婚姻、拐卖妇女儿童、卖淫嫖娼、非法婚姻、非婚生育等现象大量发生,家庭和社会不稳定风险系数会不断增大。

4、养老保障问题。我国目前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鉴于目前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实际,未来几十年过低的老年性别比将会升高。在当前农村以家庭赡养为主的养老保障体制下,将造成大量终身未婚者没有子女养老的情况,这无疑增加了整个国家社会保障问题的复杂性。

5、世界性的婚姻格局变化

主要是指跨国婚姻的增多,众所周知,男女失调(女性比例减少)最终导致结果是光棍军团的壮大.为此,国内众光棍将眼光放远于国际市场.洋媳妇增多,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6、人口严重萎缩。男多女少会给人口再生产带来严重障碍,造成人口严重萎缩。

7、由于农村的失衡比城市更严重,未来的"男光棍"将更加集中于边远贫困地区,这将大大强化这部分群体的弱势地位。这种现象与和谐社会、全面小康的目标极不相符。

请用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解释

2、请用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解释我国目前的流动人口现象。

1.农村的推力

社会经济文化落后、生活条件差对当地人口形成了推力而流出。

2.城镇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强劲拉力

城镇的开放、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用人制度的改革、交通运输及各种信息渠道的畅通、地区间的收入差异、较优越的生活条件、劳动力需求对农村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形成了拉力而流入。3.理论和政策的支持

传统的严格户籍制度逐渐松动和改变,使人们解脱了长期以来受户籍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的束缚。户籍制度在限制人口迁移流动方面的作用正在弱化,为人口迁移流动提供了新的空间

4.决策理论包括:内在动机;外在动机;个人行为动机

3、请从人口因素和非人口因素这两个方面论述贫困产生的原因。

1、人口因素

①家庭与个人原因:从家庭结构来看,单亲家庭,有残疾人、重疾患者、无养老金保障的老年人的家庭,往往经济负担较重,容易陷入贫困;从个人因素来看,孤寡老人和孤儿,残疾人,重症患者,受教育程度低者,或因无依无靠或因无工作收入或因收入极低,通常是贫困人口的基本成员。

②文化原因:贫困地区受教育程度低,消极落后的传统思想观念导致贫困。对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办法也不容易接受和采纳,一个靠传统手工劳动、自给自足、封闭生产和经营的人在市场经济条件必然处于弱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