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抗震设计

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抗震设计

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抗震设计
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抗震设计

发布于2011-12-05

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抗震设计

——总工程师邓永强前言

汶川大地震被损坏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其中一个特点是楼梯构件的破坏,影响了逃生通道安全,造成人员伤亡。《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08年修订时增加了结构计算中应考虑楼梯构件影响的要求,并在2010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细化了各项要求。

在建设部对上海的建设工程质量历年检查中,09年5个建筑工程项目设计,由于计算中没有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无一例外被提出意见;11年保障性用房(剪力墙结构)检查被认为上海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设计不统一。

综上所述,有必要认真研读规范的有关要求,结合目前常用软件的实际使用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抗震设计方法。

一、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震害表现

在地震中,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梯问题与砌体结构有所不同,砌体结构由于楼梯间整体性不足,地震中墙体破坏或倒塌造成楼梯段支座失效,进而导致整个楼梯间的破坏;而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尤其是框架结构),楼梯的梯板等构件具有斜撑的受力状态,对结构的刚度及扭转作用有较为明显的影响,由于支撑效应使楼梯板承受较大的轴向力,地震时楼梯段处于交替的拉弯和压弯受力状态,当楼梯段的拉应力达到或超过混凝土材料的极限抗拉强度时,就会发生受拉破坏(见图一、图二)。而楼梯间的平台梁,则由于上下梯段的剪刀作用,产生剪切、扭转破坏(见图三、图四)。

二、现行规范的相关条款及基本要求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相关条款

第3.6.6条利用计算机进行结构抗震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计算模型的建立、必要的简化计算与处理,应符合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计算中应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第6.1.8条框架-抗震墙结构和板柱-抗震墙结构中的抗震墙设置,宜符合下列要求:

2 楼梯间宜设置抗震墙,但不宜造成较大的扭转效应。

第6.1.15条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

2 对于框架结构,楼梯间的布置不应导致结构平面特别不规则;楼梯构件与主体结构整体现浇时,应计入楼梯构件对地震作用及其效应的影响,应进行楼梯构件抗震承载力验算;宜采取构造措施,减少楼梯构件对主体结构刚度的影响。

3 楼梯间两侧填充墙与柱之间应加强拉结。

第13.3.4条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砌体填充墙,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5 楼梯间和人流通道的围护墙,尚应采用钢丝网砂浆面层加强。

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中相关条款

第6.1.4、6.1.5、8.1.7条提出了与《抗规》基本相同的要求,仅6.1.5条第4款高于《抗规》要求。

第6.1.5条抗震设计时,砌体填充墙及隔墙应具有自身稳定性,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4 楼梯间采用砌体填充墙时,应设置间距不大于层高且不大于4m的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并应采用钢丝网砂浆面层加强。

3、现行规范的基本要求

结合条文说明理解,规范允许根据不同的具体结构,判断楼梯构件对整体的可能影响很大或不大,然后区别对待,并不要求一律参与整体结构的计算,但楼梯构件自身应计算抗震。

现行规范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可归纳为:是否参与整体抗震计算,视情况而定;楼梯构件应进行抗震设计计算;加强楼梯间填充墙与主体结构的拉结。

三、SATWE楼梯参与计算的应用情况

1、SATWE楼梯计算

目前在PKPM系列中自动生成的楼梯(2跑生成基本正常),梯柱默认采用300×300,归为支撑;梯梁默认采用200×400,归为框架梁;平台标高框梁默认采用250×500,归为框架梁;斜梯段板默认采用120厚,归为非框架梁。默认值在楼梯自动形成后可以修改,易疏忽,且易出错。

构件按各自归类形式提供内力、配筋计算结果。

SATWE使用说明明确,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第6.2.10~6.2.14条计算,偏心受拉构件的正截面受拉承载力按《混凝土规》第6.2.23条计算。当梯板存在拉力时,计算结果单独给出最大轴力(均为拉力、未见给出压力),配筋仍按受弯构件方式给出支座及跨中等分7个截面的正、负弯矩计算结果。根据梯板有无轴力或轴力大小对比,似乎已考虑拉力的存在,如何考虑未见交代。

2、计算对比

在研读《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统一培训教材第九讲“框架结构楼梯设计”及由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广厦软件有限公司焦柯等撰写的《楼梯参与结构整体工作的计算分析》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抗震设计进行计算、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单跨、多跨,对称、偏置,或在楼梯间设置长短不等的抗震墙等不同因素组合,建立不同的结构模型,采用08或10版软件计算分析对比。

其中为较明显地体现楼梯间的影响,特建立了一个单跨、楼梯偏置的框架结构模型,7开间(开间4m)、跨度7.5m、6层(层高3.6m);恒载5kN/m2(楼梯间7 kN/m2)、活载2kN/m2(楼梯间3.5 kN/m2)、外框梁上线荷载10 kN/m。按照上海地区常规控制参数分别采用08或10版软件计算、不考虑或考虑楼梯构件对结构整体的影响,不同版本、不同方式主要控制指标变化对比见表一。

表一:单跨框架(楼梯偏置)主要控制指标变化对比表

08版周期1 周期2 周期3

不考虑1.0884(0.00+0.97+

0.03)

0.8538(0.00+0.03+

0.97)

0.7153(1.00+0.00+

0.00)

考虑1.0798(0.00+0.94+

0.06)

0.9101(0.00+0.06+

0.94)

0.7270(1.00+0.00+

0.00)

%

-0.79 6.59 1.64 10版周期1 周期2 周期3

不考虑0.9524(0.00+0.71+

0.29)

0.8374(0.00+0.29+

0.71)

0.7060(1.00+0.00+

0.00)

考虑0.8821(0.00+0.99+

0.01)

0.8126(0.00+0.01+

0.99)

0.6885(1.00+0.00+

0.00)

%

-7.38 -2.96 -2.48

08版X向剪重

Y向剪重

X向最大层间位

移角

Y向最大层间位

移角

X向最大位

移比

Y向最大位

移比

不考虑5.80 4.62 1/1175(第2层)1/503(第3层)

1.00(第1

层)

1.33(第1

层)

考虑 6.48 6.09 1/1119(第3层)1/417(第3层)1.03(第6

层)

1.27(第1

层)

%

11.72 31.82 5.00 20.62 3.00 -4.51

10版X向剪重

Y向剪重

X向最大层间位

移角

Y向最大层间位

移角

X向最大位

移比

Y向最大位

移比

不考虑6.61 5.51 1/1194(第2层)1/502(第3层)

1.01(第6

层)

1.40(第6

层)

考虑 6.56 6.40 1/1241(第2层)1/713(第2层)1.03(第6

层)

1.11(第2

层)

%

-0.76 16.15 -3.79 -29.59 1.98 -20.71

该计算模型不考虑或考虑楼梯构件对结构整体的影响,08版第1标准层柱配筋计算结果见图五、10版第1标准层柱配筋计算结果见图六。

对比发现楼梯构件是否参与结构整体计算,不仅影响地震作用效应的计算结果,也可能由于改变恒载、活载的传递途径而对相关构件计算产生影响。

对比发现当其他区域荷载小于楼梯间时,不考虑楼梯影响计算结果显示位移比较大,考虑楼梯刚度后刚心与质心的重合程度有所改善,位移比有所减小。

对比发现两个版本的计算结果差异很大,08版最大位移、最大层间位移底部3层出现在右端、上部3层出现在左端,10版最大位移、最大层间位移均出现在左端;是否考虑楼梯构件对结构整体的影响,08版计算结果显

示对楼梯间框架柱影响很大,而10版软件计算结果显示影响不大。说明SATWE目前的楼梯参与计算实际效果不够稳定。

图五:08版柱配筋对比

图六:10版柱配筋对比

3、合理使用计算工具

《抗规》第3.6.1条条文说明:由于地震动的不确定性、地震的破坏作用、结构地震破坏机理的复杂性,以及

结构计算模型的各种假定与实际情况的差异,迄今为止,依据所规定的地震作用进行结构抗震验算,不论计算理论和工具如何发展,计算怎样严格,计算的结果总还是一种比较粗略的估计,过分地追求数值上的精确是不必要的。然而,从工程的震害看,这样的抗震验算是有成效的,不可轻视。

由于SATWE目前的楼梯参与计算情况不够理想,不能过分依赖。设计可在比较合理的基础上利用计算软件,不拘泥于细节,不追求过高的计算精度,强调按概念设计进行各种调整。

四、处理方法的建议

1、楼梯间的布置应尽量减少其造成的结构平面特别不规则,楼梯间四角宜设竖向抗侧力构件。

尽可能不导致结构平面不规则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楼梯布置的概念设计基本要求,并应注意楼梯构件对整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沿梯板方向,垂直于梯板方向影响相对较小。

楼梯间四角部分不设竖向构件时,竖向荷载、水平地震作用传递不直接,更易加剧楼梯影响的复杂性,应尽可能避免。

2、由于楼梯构件的影响目前较难准确计算,所以尽可能采用规范允许不参与整体计算的楼梯形式,梯板滑动支承于梯梁(板)上或楼梯间沿梯板方向设置刚度足够大的抗震墙。

a、梯板滑动支承于梯梁(板)上。

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板式楼梯)》(11G101—2)中提供了采取抗震构造措施、滑动支承于梯梁(板)上的梯板形式ATa、ATb,在此基础上可考虑当建筑面层厚度控制在10mm左右时,允许其覆盖预留滑动空隙的表面,以便建筑设计人员乐意接受此节点做法。也可由设计者选用其他能起到有效滑动的材料和节点做法,参考节点做法可见图七。

图七

b、楼梯间沿梯板方向设置刚度足够大的抗震墙。

有下列两种设置方式可认为满足“刚度足够大”的要求,参见图八。

图八

b 1、梯板两端梯梁支承在同一片抗震墙上

研究表明当梯板两端梯梁支承在同一片抗震墙上,不考虑或考虑楼梯构件对结构整体的影响差别不大。在前述单跨框架模型基础上,在楼梯间沿梯板方向加设两片墙,验算结果证明此观点成立,该模型不考虑或考虑楼梯构件对结构整体的影响对比见表二。

表二: 楼梯间设抗震墙主要控制指标变化对比表

在带抗

震墙的结构形式中,要

求梯板两端梯梁支承在同一片抗震墙上可能会对设计利用楼梯间抗震墙开洞来调整结构平面不规则产生

限制。

b 2、若采用连肢墙时,各墙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应大于8,长度之和不小于梯段长度和楼梯间进深1/2的较

同片墙 周期1 周期2 周期3

不考虑 0.8359(0.00+0.63+0.37) 0.6957(1.00+0.00+0.00) 0.4511(0.00+0.37+0.63) 考虑

0.8347(0.00+0.63+0.37) 0.6821(1.00+0.00+0.00) 0.4415(0.00+0.38+

0.62)

%

-0.14 -1.95 -2.13 同片墙 X 向剪重比 Y 向剪重比 X 向最大层间位移角 Y 向最大层间位移角 X 向最大位移比 Y 向最大位

移比

不考虑 6.62 4.74 1/1200(第2层) 1/650(第3层) 1.12(第6层) 1.69(第1

层)

考虑 6.60 4.71 1/1251(第2层) 1/651(第3层) 1.10(第6层) 1.70(第2

层)

%

-0.30 -0.63 -4.08 -0.15 -1.79 0.59

大值;连梁跨高比不大于2。

当不能做到“梯板两端梯梁支承在同一片抗震墙上”时,为保证抗震墙有一定长度以体现“足够刚度”,有建议取“梯段长度和楼梯间进深2/3的较大值”但也有意见担心楼梯间抗震墙刚度要求太大而影响结构的平面规则性,所以建议取“梯段长度和楼梯间进深2/3的较小值”。

当取“较大值”时一般均由“楼梯间进深2/3”控制,取“较小值”时一般均由“梯段长度”控制。经过对楼梯间进深与梯段长度相对关系的测算分析后,认为长度之和不小于梯段长度和楼梯间进深1/2的较大值能兼顾两种不同意见的顾虑,即梯段不是很长时由楼梯间1/2进深控制,梯段较长时由梯段长度控制,详见附件一。

3、楼梯间框架、楼梯构件应加强抗震措施。

a、楼梯间范围的框架梁、柱及楼梯构件,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

当梯板滑动支承于梯梁(板)上或者楼梯间沿梯板方向设置刚度足够大的抗震墙时,整体计算可以忽略楼梯构件的影响,但不等于消除了影响。即使整体计算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由于计算手段的限制也未必能如实反映真实情况。而发生强烈地震时,楼梯是重要的紧急逃生通道,楼梯间(包括楼梯板)的破坏会延误人员撤离及救援工作,从而造成严重伤亡,所以有必要将楼梯间范围的框架梁、柱及楼梯构件抗震等级提高。

b、梯柱截面不宜小于300×300,不应小于250×250或200×400;柱截面纵向钢筋一、二级不应少于4Φ18,

三、四级不应少于4Φ16;箍筋应全高加密,间距不大于100,箍筋直径不小于10。

为提高梯柱的抗倒塌能力,按框架角柱考虑其最小配筋率及箍筋配置方式。

c、梯梁高度不宜小于1/10梁跨;纵筋配置方式应按双向受弯和受扭构件考虑,沿截面周边布置的间距不应大于200;箍筋应全长加密。

梯梁受力复杂,纵筋配置应考虑双向受弯和受扭的需要,箍筋应按受扭箍筋考虑。

d、梯板设计应分别符合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板式楼梯)》(11G101—2)中采取抗震构造措施的AT a、ATb、ATc型梯板要求。AT c型梯板边缘构件内纵筋间距尚不应大于梯板配筋间距。

AT a、ATb型梯板端部加筋要求为:一、二级每侧HRB400——2Φ20,三、四级每侧HRB400——2Φ16。AT c型梯板端部边缘构件配筋要求为:一、二级每侧不少于6Φ12、Φ6@200,三、四级每侧不少于4Φ12、Φ6@200,纵筋直径且不小于梯板纵向受力钢筋的直径。当梯板较厚时,长度相当于梯板厚度1.5倍的边缘构件内配置4或6根纵筋,可能会少于梯板配筋,所以尚应控制纵筋间距不大于梯板纵向受力钢筋的间距。

e、当框架结构楼梯间采用砌体填充墙时,除应满足《抗规》第13.3.4条各项要求外,尚应设置间距不大于层高且不大于4m的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抗规》第13.3.4条提出了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砌体填充墙应符合的各项要求,10版《抗规》增加了“楼梯间和人流通道的围护墙,尚应采用钢丝网砂浆面层加强”的条款,为增强砌体填充墙自身稳定性,参照《高规》提高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设置要求。

五、当规范编制组或相关部门提出进一步要求,计算软件适用性、可操作性更强时,设计应适时调整、完善设计计算方法,以期更符合规范的本质要求。

附件一楼梯间进深与梯段长度相对关系的测算

一、两种建议

1、取“梯段长度和楼梯间进深2/3的较大值”,当不能做到“梯板两端梯梁支承在同一片抗震墙上”时,保证抗震墙有一定长度以体现“足够刚度”。

2、取“梯段长度和楼梯间进深2/3的较小值”,担心楼梯间抗震墙刚度太大而影响结构的平面规则性。

二、测算的基本假定

1、踏宽b=300、踏高h=150,踏步级数n;

2、每跑楼梯踏步宽度和为(n—1)×b,考虑两侧梯梁宽度,梯段长度A取n×b;按两跑楼梯测算,则梯段长度等于层高。

3、按两或三股人流梯宽1200、1800考虑,平台宽度B取1200、1500、2000测算。

4、楼梯间进深C=2B+A。

三、按2/3进深控制的测算

当B=1200时,C=2400+A,令2/3 C=A,A(梯段长度等于层高)=4800时为分界点。

如取“梯段长度和楼梯间进深2/3的较大值”,则4800层高以下均由楼梯间进深2/3控制;如取“梯段长度和楼梯间进深2/3的较小值”,则4800层高以下均由梯段长度控制。

平台宽度越宽,这个特征越明显,即取“较大”由2/3进深控制,取“较小”由梯段长度控制;如果改小踏宽或加大踏高,也按上述趋势发展。

四、如按1/2进深控制的测算

当B=1200时,C=2400+A,令1/2C=A,A(梯段长度等于层高)=2400时为分界点。

层高3200以下受不能采用短肢墙控制,3200以上由梯段长度控制。

当B=2000时,C=4000+A,令1/2C=A,A(梯段长度等于层高)=4000时为分界点。

层高3200以下受不能采用短肢墙控制,3200~4000由1/2进深控制,4000以上由梯段长度控制。如果改小踏宽或加大踏高,则4000的分界点向上移动。

五、综合

宜改取1/2进深控制,以兼顾两种建议所考虑的因素,即梯段不是很长时由1/2进深控制,梯段较长时由梯段长度控制。

--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哪几种

钢筋的分类和用途 钢筋种类很多,通常按化学成分、生产工艺、轧制外形、供应形式、直径大小,以及在结构中的用途进行分类: 1.按化学成分分 碳素钢钢筋和普通低合金钢筋。碳素钢钢筋按碳量多少,又分为低碳钢钢筋(含碳量低于0.25%,如I级钢筋),中碳钢钢筋(含碳量0.25%~0.7%,如IV级钢筋),高碳钢钢筋(含碳量0.70%~1.4%,如碳素钢丝),碳素钢中除含有铁和碳元素外,还有少量在冶炼过程中带有的硅、锰、磷、硫等杂质。普通低合金钢钢筋是在低碳钢和中碳钢中加入少量合金元素,获得强度高和综合性能好的钢种,在钢筋中常用的合金元素有硅、锰、钒、钛等,普通低合金钢钢筋主要品种有:20MnSi、40Si2MnV、45SiMnTi等。 各种化学成分含量的多少,对钢筋机械性能和可焊性的影响极大。一般建筑用钢筋在正常情况下不作化学成分的检验,但在选用钢筋时,仍需注意钢筋的化学成分。下面介绍钢筋中主要的五种元素对其性能的影响。 碳(C):碳与铁形成化合物渗碳体(Fe3C),材性硬且脆,钢中含碳量增加渗碳体量就大,钢的硬度和强度也提高,而塑性和韧性则下降,材性变脆,其焊接性也随之变差。 锰(Mn):它是炼钢时作为脱氧剂加入钢中的,可使钢的塑性及韧性下降,因此含量要合适,一般含量在1.5%以下。

硅(Si):它也是作为脱氧剂加入钢中的,可使钢的强度和硬度增加。有时特意加入一些使其含量大于0.4%,但不能超过0.6%,因为它含量大时与碳(C)含量大时的作用一样。硫(S):它是一种导致钢热脆性、使钢在焊接时出现热裂纹的有害杂质。它在钢中的存在使钢的塑性和韧性下降。一般要求其含量不得超过0.045%。 磷(P):它也是一种有害物质。磷使钢容易发生冷脆并恶化钢的焊接性能,尤其在200℃时,它可使钢材或焊缝出现冷裂纹。一般要求其含量低于0.045%,即使有些低合金钢也必须控制在0.050%~0.120%之间。 2.按轧制外形分 (1)光面钢筋:I级钢筋(Q235钢钢筋)均轧制为光面圆形截面,供应形式有盘圆,直径不大于10mm,长度为6m~12m。 (2)变形钢筋/带肋钢筋:有螺旋形、人字形和月牙形三种,一般Ⅱ、Ⅲ级钢筋轧制成人字形,Ⅳ级钢筋轧制成螺旋形及月牙形。 3.按直径大小分 钢丝(直径3~5mm)、细钢筋(直径6~10mm)、粗钢筋(直径大于22mm)。 4.按力学性能分 Ⅰ级钢筋(235/370级);Ⅱ级钢筋(335/510级);Ⅲ级钢筋

钢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

钢筋混凝土结构与钢结构 张允飞,马先云,罗鹏,任柯宇 陈立阳,宋磊成,黄润康,姚琨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土木工程1303) 结构背景及发展 钢筋混凝土结构背景: 混凝土是由水泥、沙子、石子和水按一定的比例拌和而成。凝固后坚硬如石,受压能力好,但受拉能力差,容易因受拉而断裂(图a)。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充分发挥混凝土的受压能力,常在混凝土受拉区域内或相应部位加入一定数量的钢筋,使两种材料粘结成一个整体,共同承受外力。这种配有钢筋的,称为钢筋混凝土(图b)。钢筋混凝土粘结锚固能力可以由四种途径得到:①钢筋与混凝土接触面上化学吸附作用力,也称胶结力。②混凝土收缩,将钢筋紧紧握固而产生摩擦力。③钢筋表面凹凸不平与混凝土之间产生的机械咬合作用,也称咬合力。④ 钢筋端部加弯钩、弯折或在锚固区焊接短钢筋、焊角钢来提供锚固能力。 混凝土发展历程 钢筋混凝土结构应用在建筑工程中。1849年,法国人J.L.朗姆波和1867 年法国人J.莫尼埃先后在铁丝网两面涂抹水泥砂浆制作小船和花盆。1884年德国建筑公司购买了莫尼埃的专利,进行了第一批钢筋混凝土的科学实验,研究了钢筋混凝土的强度、耐火性能,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力。1886年德国工程师M. 克嫩提出钢筋混凝土板的计算方法。与此同时,英国人W.D.威尔金森提出了钢筋混凝土楼板专利;美国人T.海厄特对混凝土梁进行试验;法国人F.克瓦涅出版了一本应用钢筋混凝土的专著。 各国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采用的设计方法有容许应力设计法、破坏强度设计 法和极限状态设计法。在钢筋混凝土出现的早期,大多采用以弹性理论为基础的容许应力设计法。在本世纪30年代后期,苏联开始采用考虑钢筋混凝土破坏阶段塑性的破坏强度设计法;1950年,更进一步完善为极限状态设计法,它综合了前面两种设计方法的优点,既验算使用阶段的容许应力、容许裂缝宽度和挠度,也验算破坏阶段的承载能力,概念比较明确,考虑比较全面,已为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设计规范所采用。

(整理)上海市楼梯间抗震设计的指导意见.

关于上海市建设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抗震设计的指导意见 沪建建管[2012]16号 关于本市建设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抗震设计的指导意见 各有关单位: 为落实《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要求,现就本市建设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设计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楼梯间的布置应当有利于人员疏散,尽量减少其造成的结构平面特别不规则。楼梯间与主体结构之间应当有足够可靠传递水平地震剪力的构件,四角宜设竖向抗侧力构件。 二、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宜在其楼梯间周边设置抗震墙,其中沿梯板方向的墙肢总长不宜小于楼梯间相应边长的50%,角部墙肢截面宜采用“L”形。 三、设置抗震墙可能导致结构平面特别不规则的框架结构,楼梯间也可根据国家相关技术规范要求,将梯板设计为滑动支撑于平台梁(板)上,减小楼梯构件对结构刚度的影响。 四、对符合上述第二或第三条规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其整体内力分析的计算模型可不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

五、对不符合上述第二或第三条规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其整体内力分析的计算模型应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并宜与不计楼梯构件影响的计算模型进行比较,按最不利内力进行配筋。 六、楼梯间的框架梁、柱(包括楼梯梁、柱)的抗震等级应比其他部位同类构件提高一级(楼梯构件参与整体内力分析时,地震内力可不调整),并宜适当加大截面尺寸和配筋率。 七、楼梯构件宜符合下列要求: (一)梯柱截面不宜小于 250mm×250mm或200mm×300mm;柱截面纵向钢筋:抗震等级一、二级时不宜少于4d16,三、四级时不宜少于4d14;箍筋应全高加密,间距不大于100mm,箍筋直径不小于10mm。 (二)梯梁高度不宜小于1/10梁跨度;纵筋配置方式宜按双向受弯和受扭构件考虑,沿截面周边布置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箍筋应全长加密。 (三)梯板厚度不宜小于1/25计算板跨,配筋宜双层双向,每层钢筋不宜小于d 10@150,并具有足够的抗震锚固长度。 八、楼梯间采用砌体填充墙时,除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 13.3.4条要求外,尚应设置间距不大于层高且不大于4m的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九、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抗震设计除应符合上述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和本市现行有关规范、规程、标准的规定。 十、其它要求 (一)本意见自2012年7月1日起实施(以施工图审查合格证上的日期为分界点),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

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哪几种

钢筋的分类和用途钢筋种类很多,通常按化学成分、生产工艺、 轧制外形、供应形式、直径大小,以及在结构中的用途进行分类:1.按化学成分分碳素钢钢筋和普通低合金钢筋。碳素钢钢筋按碳量多少,又分为低碳钢钢筋(含碳量低于0.25%,如I 级钢筋),中碳钢钢筋(含碳量0.25%?0.7%,如IV级钢筋),高碳钢钢筋(含碳量0.70%?1.4%,如碳素钢丝),碳素钢中除含有铁和碳元素外,还有少量在冶炼过程中带有的硅、锰、磷、硫等杂质。普通低合金钢钢筋是在低碳钢和中碳钢中加入少量合金元素,获得强度高和综合性能好的钢种,在钢筋中常用的合金元素有硅、锰、钒、钛等,普通低合金钢钢筋主要品种有: 20MnSi、40Si2MnV 、4 5SiMnTi 等。各种化学成分含量的多少,对钢筋机械性能和可焊性的影响极大。一般建筑用钢筋在正常情况下不作化学成分的检验,但在选用钢筋时,仍需注意钢筋的化学成分。下面介绍钢筋中主要的五种元素对其性能的影响。碳(C):碳与铁形成化合物渗碳体(Fe3C),材性硬且脆,钢中含碳量增加渗碳体量就大,钢的硬度和强度也提高,而塑性和韧性则下降,材性变脆,其焊接性也随之变差。 锰(Mn):它是炼钢时作为脱氧剂加入钢中的,可使钢的塑性及 韧性下降,因此含量要合适,一般含量在1.5%以下。 硅(Si):它也是作为脱氧剂加入钢中的,可使钢的强度和硬 度增加。有时特意加入一些使其含量大于0.4%,但不能超 过0.6%,因为它含量大时与碳(C)含量大时的作用一样。硫

(S):它是一种导致钢热脆性、使钢在焊接时出现热裂纹的有害杂质。它在钢中的存在使钢的塑性和韧性下降。一般要求其含量不得超过0.045%。 磷(P):它也是一种有害物质。磷使钢容易发生冷脆并恶化钢的焊接性能,尤其在200 C时,它可使钢材或焊缝出现冷 裂纹。一般要求其含量低于0.045%,即使有些低合金钢也 必须控制在0.050%?0.120%之间。 2.按轧制外形分 (1 )光面钢筋:I 级钢筋(Q235 钢钢筋)均轧制为光面圆形截面,供应形式有盘圆,直径不大于10mm ,长度为6m~12m 。 (2)变形钢筋/带肋钢筋:有螺旋形、人字形和月牙形三种,一般□、川级钢筋轧制成人字形,W级钢筋轧制成螺旋形及月牙形。 3.按直径大小分 钢丝(直径3~5mm )、细钢筋(直径6?10mm )、粗钢筋(直径大于22mm)。 4.按力学性能分 I级钢筋(235/370级);H级钢筋(335/510级);川级钢筋

钢筋混凝土用钢材A卷

江苏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人员岗位考核试卷 钢筋混凝土用钢材(A卷) 一、单项选择题(40题,每题1分) 1、钢和铁的主要区别是含碳量的不同,其划分界限为:。 A、1% B、2% C、3% D、4% 2、对于有明显屈服的钢材,应按相关标准测定上屈服强度或者下屈服强度或者两者。下屈服强度的定义是:。 A、在屈服期间,力首次下降前的最大应力 } B、在屈服期间,不计初始瞬时效应的最大应力 C、在屈服期间,整个过程中的最小应力 D、在屈服期间,不计初始瞬时效应的最小应力 3、当发现钢筋现象时,应对钢筋进行化学成分检验或其它专项检验。 A、加工时脆断 B、焊接性能不良或力学性能显著不正常 C、A及B的任一种 D、无答案 4、钢筋拉伸试验一般应为℃温度条件下进行。 A、23±5 & B、0~35 C、5~40 D、10~35 5、闪光对焊接头同一台班内,由同一焊工完成的同牌号、同直径钢筋焊接接头为一批。 A、250个 B、300个 C、350个 D、500个 6、进行热轧带肋钢筋弯曲试验,当牌号为HRB400的钢筋公称直径为28mm时,弯芯直径为。 A、84mm @ B、112mm C、140mm D、168mm 7、进行钢材拉伸试验,通过计算得出的原始横截面积应至少保留有效数字。 A、2位 B、3位 C、4位 D、5位 8、断后伸长率的测定原则上只有断裂处与最接近标距标记的距离不小于原始标距的情况方为有效,但断后伸长率大于或等于规定值,不管断裂位置处于何处测量均为有效。 A、1/2 ` B、1/3 C、1/4 D、1/5 9、钢筋机械连接I级接头应满足接头抗拉强度不小于被连接钢筋或倍钢筋,并具有高延性及反复拉压性能。 A、抗拉强度标准值;屈服强度标准值

走廊和楼梯间的照明设计

1引言 走廊和楼梯间作为建筑物内平时人员流动和应急疏散时的通道.是建筑物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作为一个人员流动而非长期工作或停留的场所.人们对走廊和楼梯间照明的要求不高.“亮一点.暗一点都无所谓”。设计人员在布灯时往往是凭感觉布几个灯.很少仔细斟酌照度够不够。另一方面.由于灯具厂家不能提供灯具的配光曲线或相关的技术数据.因此也缺乏基本的计算条件 这样凭感觉布灯的后果往往是实际情况与规范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而走廊和楼梯间应急照明的照度是强制性条文的要求,必须谨慎对待。笔者认为有必要探讨走廊和楼梯间的照明设计问题.希望通过具代表性的案例,得到一些普遍适用的结论。 2走廊和楼梯间布灯方式 走廊和楼梯问的照明设计是建筑物照明设计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与建筑物整体的功能或使用性质相协调同其它室内照明一样.其所提供的视觉环境不仅要满足生理的要求.也要满足心理要求.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恰当的照明方式实际工程应用中,走廊常见的布灯方式有三种: a.在走廊上按结构梁的分隔布置吸顶灯这种方式在工程设计中最常采用。适用于宿舍、公寓等居住建筑或工业、教学、办公、科研类建筑的楼梯间或走廊上.特别是外走廊上。吸顶灯具配备有防尘垫圈,密封性能好,能避免小飞虫进入灯罩,适用于外走廊风尘和蚊虫较多的地方这种照明方式的照度水平不高,但造价低。正规厂家生产的这类灯具.其灯罩选用的材料透光性能良好.且光线柔和.不易变色,灯具的效率较高.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设计时应尽量选用优质产品。此种布灯方式.可以采用点照度计算法计算照度值 b.采用嵌入式筒灯这种方式适用于有吊顶的宿舍、公寓等居住建筑或宾馆、酒店或其它康乐场所的走廊和楼梯间内。嵌入式筒灯的光源一般采用暖色调小功率节能灯管,用于营造温馨、安祥或浪漫的气氛.以便能与建筑物的整体功能相协调 由于筒灯灯杯的深浅宽窄不同.筒灯又分为立式筒灯和卧式筒灯,每一种形式又有多种样式。配光曲线各异.一般属于窄配光或中配光的灯具设计选用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后习题答案

武汉理工大学《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复试 第1章绪论 1、震级和烈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震级是表示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只跟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有关,而烈度则表示某一区域的地表和建筑物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烈的程度。烈度不仅跟震级有关,同时还跟震源深度、距离震中的远近以及地震波通过的介质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的烈度。 2.如何考虑不同类型建筑的抗震设防? 规范将建筑物按其用途分为四类: 甲类(特殊设防类)、乙类(重点设防类)、丙类(标准设防类)、丁类(适度设防类)。 1 )标准设防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达到在遭遇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的抗震设防目标。 2 )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同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 )特殊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同时,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其地震作用。 4 )适度设防类,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一般情况下,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怎样理解小震、中震与大震? 小震就是发生机会较多的地震,50年年限,被超越概率为63.2%; 中震,10%;大震是罕遇的地震,2%。 4、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三者之间的关系? 建筑抗震设计包括三个层次: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概念设计在总体上把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抗震计算为建筑抗震设计提供定量手段;构造措施则可以在保证结构整体性、加强局部薄弱环节等意义上保证抗震计算结果的有效性。他们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 5.试讨论结构延性与结构抗震的内在联系。 延性设计:通过适当控制结构物的刚度与强度,使结构构件在强烈地震时进入非弹性状态后仍具有较大的延性,从而可以通过塑性变形吸收更多地震输入能量,使结构物至少保证至少“坏而不倒”。延性越好,抗震越好.在设计中,可以通过构造措施和耗能手段来增强结构与构件的延性,提高抗震性能。 第2章场地与地基 1、场地土的固有周期和地震动的卓越周期有何区别和联系? 由于地震动的周期成分很多,而仅与场地固有周期T接近的周期成分被较大的放大,因此场地固有周期T也将是地面运动的主要周期,称之为地震动的卓越周期。 2、为什么地基的抗震承载力大于静承载力? 地震作用下只考虑地基土的弹性变形而不考虑永久变形。地震作用仅是附加于原有静荷载上

混凝土、基础

建筑结构基础知识(混凝土结构) 1.建筑按主要承重结构的材料分,没有( C ) A.砖混结构 B.钢筋混凝土结构 C.框架结构 D.钢结构2.结构的功能概括为( A ) A.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 B.实用、经济、美观C.强度、变形、稳定 D.可靠、经济 3.下列( A )状态被认为超过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A.影响正常使用的变形 B.因过度的塑性变形而不适合于继续承载 C.结构或构件丧失稳定 D.连续梁中间支座产生塑性铰 4.如果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为C50,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C ) A.抗压强度设计值f c=50MP a B.抗压强度标准值f ck=50MP a C.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f cu,k=50MP a D.抗拉强度标准值f tk=50MP a 5.混凝土在荷载长期持续作用下,应力不变,变形会( B ) A.随时间而减小 B.随时间而增大 C.随时间而增大 D.随时间先增长,而后降低 6.钢筋与混凝土这材料能有效共同工作的主要原因是( D ) A.混凝土能够承受压力,钢筋能够承受拉力 B.两者温度线膨系数接近 C.混凝土对钢筋的保护 D.混凝土硬化后,钢筋与混凝土之间产生了良好的粘结力,且两者温度线膨系数接近 7.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梁、柱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外边缘至混凝土表面的垂直距离

B.梁、柱构件中箍筋外表面至混凝土表面的垂直距离 C.受力钢筋形心至混凝土表面的垂直距离 D.受力钢筋合力点至混凝土表面的垂直距离 8.在正常条件下,室内与室外分属不同的环境类别,室内裂缝宽度限制值可以大些,梁柱保护层厚度可小些,原因是( C ) A.室外条件差,混凝土易碳化 且容易碳化,但钢筋不易生锈 B.室内虽有CO 2 C.室外温差大,易开裂 D.室内墙面保护措施更好 9.梁的下部纵向受力钢筋净距不应小于( B )(d为钢筋的最大直径) A 30mm和 B 25mm和d C 30mm和d D 25mm和 10.适量配筋的钢筋混凝土梁与素混凝土梁相比,其承载力和抵抗开裂的能力( C ) A.均提高很多 B.承载力提高不多,抗裂提高很多 C.承载力提高很多,抗裂提高不多 D.相同 11.钢筋用量适中的梁受弯破坏时呈现出( B )的破坏特征 A.脆性破坏 B.塑性破坏 C.先脆后塑 D.先塑后脆 12.正截面承载力计算中,不考虑受拉混凝土作用是因为( C ) A.中和轴以下混凝土全部裂开 B.混凝土抗拉强度低 C.中和轴附近部分受拉混凝土范围小且产生力矩很小 D.混凝土退出工作 13.对钢筋混凝土单筋T形截面梁进行正截面设计时,当满足条件( B )时,可判为第二类T形截面

GB-1499.2-2007钢筋混凝土用钢

G B1499.2-2007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二部分:热轧带肋钢筋 Steel for the reinforcement of concrete— Part 2: Hot rolled ribbed bars (ISO 6935-2:1991,Steel for the reinforcement of concrete— Part2:Ribbed bars,NEQ) 前言 GB1499分为三个部分: ---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 ---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 ---第3部分:钢筋焊接网。 本部分为GB1499的第2部分,对应国际标准ISO6935-2:1991《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分:带肋钢筋》,与ISO 6935-2:1991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本部分同时参考了国际标准的修订稿“ISO/DIS 6935-2(2005)”。 本部分代替 GB1499-1998《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 本部分与GB1499-1998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适用范围增加细晶粒热轧钢筋; ---增加细晶粒热轧钢筋HRBF335、HRBF400、HRBF500三个牌号; ---增加3.1普通热轧钢筋、3.2细晶粒热轧钢筋、3.11特征值三条定义; ---增加第5章订货内容; ---增加7.5疲劳性能、7.6焊接性能、7.7晶粒度三项技术要求; ---对“表面质量”、“重量偏差的测量”等条款作修改; ---修改钢筋牌号标志:HRB335、HRB400、HRB500分别以3、4、5表示,HRBF335、HRBF400、HRBF500分别以C3、C4、C5表示; ---取消原附录 B“热轧带肋钢筋参考成分”; ---增加现附录 B“特征值检验规则”; ---增加附录 C“钢筋相对肋面积的计算公式”。 本标准为条文强制性标准,其中6.4.1条、7.3.5条、7.4.2条、7.5条、表3的尺寸a、b 和附录C为非强制条款,其余均为强制条款。 本部分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首钢总公司、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湖南华菱涟源钢铁有限公司、济南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昆明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本部分参加起草单位:宝钢集团一钢有限公司、邢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何成杰、王丽敏、张炳成、柳泽燕、高建忠、王丽萍、杜传治、刘光穆、高玲、冯超、李志敏、朱建国。 本部分参与起草人:王军、张少博。 本部分1979年2月首次发布,1984年6月第一次修订,1991年6月第二次修订,1998年10月第三次修订。

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抗震设计

发布于2011-12-05 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抗震设计 ——总工程师邓永强前言 汶川大地震被损坏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其中一个特点是楼梯构件的破坏,影响了逃生通道安全,造成人员伤亡。《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08年修订时增加了结构计算中应考虑楼梯构件影响的要求,并在2010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细化了各项要求。 在建设部对上海的建设工程质量历年检查中,09年5个建筑工程项目设计,由于计算中没有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无一例外被提出意见;11年保障性用房(剪力墙结构)检查被认为上海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设计不统一。 综上所述,有必要认真研读规范的有关要求,结合目前常用软件的实际使用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抗震设计方法。 一、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震害表现 在地震中,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梯问题与砌体结构有所不同,砌体结构由于楼梯间整体性不足,地震中墙体破坏或倒塌造成楼梯段支座失效,进而导致整个楼梯间的破坏;而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尤其是框架结构),楼梯的梯板等构件具有斜撑的受力状态,对结构的刚度及扭转作用有较为明显的影响,由于支撑效应使楼梯板承受较大的轴向力,地震时楼梯段处于交替的拉弯和压弯受力状态,当楼梯段的拉应力达到或超过混凝土材料的极限抗拉强度时,就会发生受拉破坏(见图一、图二)。而楼梯间的平台梁,则由于上下梯段的剪刀作用,产生剪切、扭转破坏(见图三、图四)。

二、现行规范的相关条款及基本要求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相关条款 第3.6.6条利用计算机进行结构抗震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计算模型的建立、必要的简化计算与处理,应符合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计算中应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第6.1.8条框架-抗震墙结构和板柱-抗震墙结构中的抗震墙设置,宜符合下列要求: 2 楼梯间宜设置抗震墙,但不宜造成较大的扭转效应。 第6.1.15条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 2 对于框架结构,楼梯间的布置不应导致结构平面特别不规则;楼梯构件与主体结构整体现浇时,应计入楼梯构件对地震作用及其效应的影响,应进行楼梯构件抗震承载力验算;宜采取构造措施,减少楼梯构件对主体结构刚度的影响。 3 楼梯间两侧填充墙与柱之间应加强拉结。 第13.3.4条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砌体填充墙,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5 楼梯间和人流通道的围护墙,尚应采用钢丝网砂浆面层加强。 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中相关条款 第6.1.4、6.1.5、8.1.7条提出了与《抗规》基本相同的要求,仅6.1.5条第4款高于《抗规》要求。 第6.1.5条抗震设计时,砌体填充墙及隔墙应具有自身稳定性,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4 楼梯间采用砌体填充墙时,应设置间距不大于层高且不大于4m的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并应采用钢丝网砂浆面层加强。 3、现行规范的基本要求 结合条文说明理解,规范允许根据不同的具体结构,判断楼梯构件对整体的可能影响很大或不大,然后区别对待,并不要求一律参与整体结构的计算,但楼梯构件自身应计算抗震。 现行规范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可归纳为:是否参与整体抗震计算,视情况而定;楼梯构件应进行抗震设计计算;加强楼梯间填充墙与主体结构的拉结。 三、SATWE楼梯参与计算的应用情况 1、SATWE楼梯计算 目前在PKPM系列中自动生成的楼梯(2跑生成基本正常),梯柱默认采用300×300,归为支撑;梯梁默认采用200×400,归为框架梁;平台标高框梁默认采用250×500,归为框架梁;斜梯段板默认采用120厚,归为非框架梁。默认值在楼梯自动形成后可以修改,易疏忽,且易出错。 构件按各自归类形式提供内力、配筋计算结果。 SATWE使用说明明确,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第6.2.10~6.2.14条计算,偏心受拉构件的正截面受拉承载力按《混凝土规》第6.2.23条计算。当梯板存在拉力时,计算结果单独给出最大轴力(均为拉力、未见给出压力),配筋仍按受弯构件方式给出支座及跨中等分7个截面的正、负弯矩计算结果。根据梯板有无轴力或轴力大小对比,似乎已考虑拉力的存在,如何考虑未见交代。 2、计算对比 在研读《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统一培训教材第九讲“框架结构楼梯设计”及由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广厦软件有限公司焦柯等撰写的《楼梯参与结构整体工作的计算分析》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抗震设计进行计算、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单跨、多跨,对称、偏置,或在楼梯间设置长短不等的抗震墙等不同因素组合,建立不同的结构模型,采用08或10版软件计算分析对比。 其中为较明显地体现楼梯间的影响,特建立了一个单跨、楼梯偏置的框架结构模型,7开间(开间4m)、跨度7.5m、6层(层高3.6m);恒载5kN/m2(楼梯间7 kN/m2)、活载2kN/m2(楼梯间3.5 kN/m2)、外框梁上线荷载10 kN/m。按照上海地区常规控制参数分别采用08或10版软件计算、不考虑或考虑楼梯构件对结构整体的影响,不同版本、不同方式主要控制指标变化对比见表一。 表一:单跨框架(楼梯偏置)主要控制指标变化对比表

钢筋混凝土结构复习题

钢筋混凝土结构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对于两跨连续梁( D )。 A.活荷载两跨满布时,各跨跨中正弯矩最大 B.活荷载两跨满布时,各跨跨中负弯矩最大 C.活荷载单跨布置时,中间支座处负弯矩最大 D.活荷载单跨布置时,另一跨跨中负弯矩最大 2.屋盖垂直支撑的作用有( B )。 A.保证屋架在吊装阶段的强度 B.传递纵向水平荷载 C.防止屋架下弦的侧向颤动 D.传递竖向荷载 3.等高排架在荷载的作用下,各柱的( C )均相等。 A.柱高 B.内力 C.柱顶侧移 D.剪力 4.水平荷载作用下每根框架柱所分配到的剪力与( B )直接有关。 A.矩形梁截面惯性矩 B.柱的抗侧移刚度 C.梁柱线刚度比 D.柱的转动刚度 5.超静定结构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时,必须满足 ( A )。 A.变形连续条件B.静力平衡条件 C.采用热处理钢筋的限制D.采用高强度混凝土 6.在横向荷载作用下,厂房空间作用的影响因素不包括 ...( A )。 A.柱间支撑的设置B.山墙间距 C.山墙刚度D.屋盖刚度 7.公式中,的物理意义是( C )。 A.矩形梁截面惯性矩B.柱的抗侧移刚度 C.梁柱线刚度比 D.T形梁截面惯性矩 8.按D值法对框架进行近似计算时,各柱反弯点高度的变化规律是 (C )。 A.其他参数不变时,随上层框架梁刚度减小而降低 B.其他参数不变时,随上层框架梁刚度减小而升高 C.其他参数不变时,随上层层高增大而降低

D.其他参数不变时,随下层层高增大而升高 9.单层厂房排架柱内力组合时,一般不属于 ...控制截面的是( A )。 A.上柱柱顶截面 B.上柱柱底截面墙 C.下柱柱顶截面 D.下柱柱底截面 10.在对框架柱进行正截面设计时,需要考虑的最不利组合一般不包括 ...(B )。 A、及相应的N B、及相应的N C、及相应的M D、及相应的M 11、伸缩缝的设置主要取决于( D )。 A、结构承受荷载大小 B、结构高度 C、建筑平面形状 D、结构长度 12.钢筋混凝土柱下独立基础的高度主要是由( C )。 A、地基抗压承载力确定 B、地基抗剪承载力确定 C、基础抗冲切承载力确定 D、基础底板抗弯承载力确定 13.一般情况下,在初选框架梁的截面高度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B )。 A. 层高 B. 梁的跨度 C. 结构的总高度 D. 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 14.我国规范对高层建筑的定义是( D )。 A. 8层以上建筑物 B. 8层及8层以上或高度超过26m的建筑物 C. 10层以上建筑物 D. 10层及10层以上或高度超过28m的建筑物 15. 多层多跨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侧移,可近似地看做由( B )。 A.梁柱弯曲变形与梁柱剪切变形所引起的侧移的叠加 B.梁柱弯曲变形与柱轴向变形所引起的侧移的叠加 C.梁弯曲变形与柱剪切变形所引起的侧移的叠加 D.梁弯曲变形与柱轴向变形所引起的侧移的叠加 16. 多跨连续梁(板)按弹性理论计算,为求得某跨跨中最大负弯矩,活荷载应布置在( A )。 A.该跨,然后隔跨布置 B.该跨及相邻跨 C. 所有跨 D.该跨左右相邻各跨,然后隔跨布置 17.计算风荷载时,基本风压应(A )。 A、采用50年一遇的风压,但不得小于0.3KN/mm2 B、采用100年一遇的风压,但不得小于0.3KN/mm2

专科适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习题及答案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试(专科)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钢筋混凝土结构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轴心受压构件纵筋的作用,错误的是:() A 帮助混凝土承受压力; B 增强构件的延性; C 纵筋能减小混凝土的徐变变形; D 纵筋强度越高,越能增加构件承载力; 2.在梁的配筋不变的条件下,梁高与梁宽相比,对正截面受弯承载力Mu() A 梁高影响小; B 两者相当; C 梁高影响大; D 不一定; 3.四个截面仅形式不同:1、矩形;2、倒T形;3、T形;4、I形,它们的梁宽(或肋宽) b 和受拉翼缘宽度f b相同,在相同的正弯距M作用b相同、梁高h相等,受压翼缘宽度f 下,配筋量As() A As1=As2>As3=As4; B As1>As2>As3>As4; C As1>As2=As3>As4; D As2>As1>As3>As4 4.梁内弯起多排钢筋时,相邻上下弯点间距应≤Smax,其目的是保证:() A 斜截面受剪能力; B 斜截面受弯能力; C 正截面受弯能力; D 正截面受剪能力 5.《规范》验算的裂缝宽度是指() A 钢筋表面的裂缝宽度; B 钢筋水平处构件侧表面的裂缝宽度; C 构件底面的裂缝宽度; D 钢筋合力作用点的裂缝宽度; 6.整浇肋梁楼盖中的单向板,中间区格板的弯矩可折减20%,主要是因考虑() A 板的内拱作用; B 板上荷载实际上也向长跨方向传递一部分; C 板上活载满布的可能性较小; D 节约材料; 7.在双筋梁计算中满足2a'≤x≤ξb h o时,表明() A 拉筋不屈服,压筋屈服; B 拉筋屈服,压筋不屈服; C 拉压筋均不屈服; D 拉压钢筋均屈服; 8.受扭纵筋与箍筋的配筋强度比ζ在0.6~1.7之间时,() A 均布纵筋、箍筋部分屈服; B 均布纵筋、箍筋均屈服; C 仅箍筋屈服; D 不对称纵筋、箍筋均屈服; 9.一般板不作抗剪计算,主要因为() A 板内不便配箍筋; B 板的宽度大于高度; C 板一般承受均布荷载; D 一般板的受剪承载力大于受弯承载力; 10.梁的剪跨比减小时,受剪承载力() A 减小; B 增加; C 无影响; D 不一定;

楼梯间与楼梯结构的震害分析及抗震设计建议

楼梯间与楼梯结构的震害分析及抗震设计建议 马海军 天津大成国际工程有限公司300457 刊名:城市建设 英文刊名:CHENGSHI JIANSHE YU SHANGYE WANGDIAN 年,卷(期):2009,(33) 摘要:参阅了唐山、汶川地震中震害的文献资料和现场报道的基本情况,并作了简要分析,针对楼梯间及楼梯结构的震害问题,提出相应的抗震设计建议,以加强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工作,提高工程结构防震抗震能力。 关键词:地震;楼梯间;楼梯结构;震害分析;设计建无论是公用建筑还是民用建筑,最薄弱的地方是楼梯间。而当发生地震和火灾时,楼梯是重要的紧急逃生竖向通道。疏散时密集的人群又使得很大的活荷载集中在楼梯间及楼梯段上,这些相对来说是建筑比较薄弱的地方。此时,楼梯的堵塞和破坏会延误撤离及救援和消防人员的工作,从而导致严重伤亡 一、楼梯结构概念 之所以提出楼梯结构的概念,是因为传统的楼梯设计并无具体的结构设计要求,形式多样,无完整的结构概念。因此作者认为应该将楼梯设计提升到一个局部结构单元的层次。这是因为:(1)楼梯间的本身特点决定了此处有大量墙体的存在将集中地震力,而这个地震力的传递途径在传统的设

计理念中并未予以计算和设计,存在传力途径不清晰的问题,所以要对楼梯的布置和结构形式做具体要求(可参考新抗震规范);(2)楼梯仅承担和传递竖向力,导致自身和支承构件(比如外墙)抗震承载力偏低。将楼梯提升到局部结构单元,就意味着需要对楼梯进行竖向和水平传力体系设计,需要将楼梯的水平荷载和抗震承载力定量化,引入抗震构造措施的具体要求,同时明确支承构件的抗震设计要求(可参考新抗震规范);(3)采用“放”,“缓”,“抗”的设计原则,根据具体情况化解楼梯子结构与周边整体结构的互相“矛盾”和依存”关系。 二、楼梯间抗震设计建议 楼梯具有沿房屋全高的刚性构件和主体结构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特性。为了达到稳固、实用的目的,建造时除了必须达到功能上的要求外,还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以达到抗震的效果。地震时,楼梯间较为薄弱,其破坏主要来自于与其相连接的墙体的破坏,而位于这些部位的墙体往往由于受到嵌入墙内楼梯段的削弱,所以其破坏程度一般比其他部位的墙体更严重。另外,由于楼梯间的开间小,因而其水平方向的刚度相对较大,这样,它分配到的地震力也就较大;而且,由于在这里的墙体沿高度方向缺乏强劲的支撑,所以空间的刚度较差;加上顶层休息平台以上的外纵墙常常达一层半高,其稳定性很差。所有这些都是造成楼梯间的震害比其他部位严重的原因,尤其是它的上部结构。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见在实际设计当中可以有几种简化方

有限元分析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应用

论文题目:钢筋混凝土有限元分析技术在结构工程中的应用 学生姓名:刘畅 学号:2014105110 学院:建筑与工程学院 2015年06月30日

有限元分析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应用【摘要】在国内外的土木工程中,钢筋混凝土结构因具有普遍性、可靠性良好、操作简单等优点,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是钢筋与混凝土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材料组合而成,由于其组合材料的性质较为复杂,同时存在非线性与几何线形的特征,应用传统的解析方法进行材料的分析与描述在受力复杂、外形复杂等情况下较为困难,往往不能得到准确的数据,给工程安全带来隐患。而有限元分析方法则充分利用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借助有限元模型有效解决了各种实际问题。 【关键词】有限元分析;钢筋混凝土结构;应用 随着计算机在工程设计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以及非线性有限元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有限元作为一个具有较强能力的专业数据分析工具,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现代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分析中,有限元分析方法展现了较强的可行性、实用性与精确性。例如:在计算机上应用有限元分析法,对形状复杂、柱网复杂的基础筏板,转换厚板,体型复杂高层建筑侧向构件、楼盖,钢-混凝土组合构件等进行应力,应变分析,使设计人员更准确的掌握构件各部分内力与变形,进而进行设计,有效解决传统分析方法的不足,满足当前建筑体型日益复杂,工程材料多样化的实际情况。但是在有限元分析方法的应用中,必须结合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的实际情况,选取作为合理的有限元模型,才能保证模拟与分析结果的真实性、精确性与可靠性。 在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中,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的基本理论可以概括为:1)通过分离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混凝土,使其成为有限单位、二维三角形单元,钢箍离散为一维杆单元,以利于分析模型的构建;2)为了合理模拟钢筋、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滑移关系,以及

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

第二章 一、填空题 1、结构包括素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和其他形式加筋混凝土结构。 2 钢筋混凝土结构由很多受力构件组合而成,主要受力构件有楼板(梁)、(柱)、墙、基础等。 3. 在测定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时,我国通常采用的立方体标准试件的尺寸为(150mm×150mm×150mm)。 4.长期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的应力保持不变,它的应变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增大的现象称为混凝土的(徐变)。 5.混凝土在凝结过程中,体积会发生变化。在空气中结硬时,体积要(缩小);在水中结硬时,则体积(膨胀)。 6.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中,(屈服强度)和(延伸率)是选择钢筋的重要指标。 7.在浇筑混凝土之前,构件中的钢筋由单根钢筋按设计位置构成空间受力骨架,构成骨架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绑扎骨架)与(焊接骨架)。 8.当构件上作用轴向拉力,且拉力作用于构件截面的形心时,称为(轴心受拉)构件。 9、轴心受拉构件的受拉承载力公式为(N≤fyAs或Nu=fyAs )。 10.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柱根据箍筋配置方式和受力特点可分为(普通钢箍)柱和(螺旋钢箍)柱两种。 11.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柱的稳定系数为(长柱)承载力与(短柱)承载力的比值。 12.长柱轴心受压时的承载力(小于)具有相同材料,截面尺寸及配筋的短柱轴心受压时的承载力。 13.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稳定性系数是考虑了(附加弯矩的影响)。 二:简答题 1.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是怎样划分的? 答:混凝土强度等级按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划分为C15、C20、C25、C30、C35、C40、C45、C50、C55、C60、C65、C70、C75、C80等14个 2.钢筋混凝土结构对钢筋性能的要求。 答:1.采用高强度钢筋可以节约刚材,取得较好的经济效果;2.为了使钢筋在断裂前有足够的变形,要求钢材有一定的塑性;3.可焊性好;4满足结构或构件的耐火性要求;5.为了保证钢筋与混凝土共同工作,钢筋与混凝土之间必须有足够的粘结力。 3徐变定义;减少徐变的方法。 答:长期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的应力保持不变,它的应变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增大的现象称为混凝土的徐变。 4.钢筋混凝土共同工作的基础。 1).二者具有相近的线膨胀系数; 2).在混凝土硬化后,二者之间产生了良好的粘结力,包括a. 钢筋与混凝土接触面上的化学吸附作用力; b混凝土收缩握裹钢筋而产生摩阻力; c 钢筋表面凹凸不平与混凝土之间产生的机械咬合作用力 3). 钢筋至构件边缘之间的混凝土保护层,起着防止钢筋发生锈蚀的作用,保证结构的耐久性。

GB1499.2-2007钢筋混凝土用钢 带肋钢筋

GB1499

前言 本标准非等效采纳国际标准ISO 6935-2:1991《钢筋混凝土用钢第二部分带肋钢筋》。 本标准代替GB1499-1998《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和GB13014-1991《钢筋混凝土用余热处理钢筋》。 本标准与GB1499-1998相比,要紧变化如下: —标准名称改为“钢筋混凝土用钢带肋钢筋”; —适用范畴扩大为:热轧钢筋、热轧后带操纵冷却并自回火处理的带肋钢筋; —增加RRB335、RRB400、RRB500三种牌号; —取消内径偏差规定。 —对力学性能各指标进行调整,提升延性指标。` —取消原附录B“热轧带肋钢筋参考成分”; —增加现附录B“特性值检验规则”。 本标准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首钢总公司、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涟源钢铁集团公司、济南钢铁公司。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宝钢集团上钢一厂、邢台钢铁股份公司。 ⅰ 钢筋混凝土用钢带肋钢筋

1 范畴 本标准规定了钢筋混凝土用带肋钢筋的定义、分类、牌号、尺寸、外形、重量、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标志和质量证明书。 本标准适用于热轧钢筋、热轧后带有操纵冷却并自回火处理的钢筋。 本标准不适用于冷加工钢筋及由成品钢材再次轧制成的再生钢筋。 2 引用标准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舞按照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222 钢的化学分析用试样取样法及成品化学成分承诺偏差 GB/T223.5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还原型硅钼酸盐光度法测定酸溶硅含量 GB/T223.11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过硫酸铵氧化容量法测定铬量 GB/T223.12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碳酸钠分离二苯碳酰二肼光度法测定铬量 GB/T223.14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钽试剂萃取光度法测定钒量 GB/T223.17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二安替吡啉甲烷光度法测定钛量 GB/T223.19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新亚铜灵三氯甲烷萃取光度法测定铜量 GB/T223.23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丁二酮肟分光光度法测定镍量 GB/T223.26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硫氰酸盐直截了当光度法测定钼量 GB/T223.27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硫氰酸盐乙酸丁酯萃取分光光度法测定钼量 GB/T223.37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蒸馏分离靛酚蓝光度法测定氮量 GB/T223.40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离子交换分离氯磺酚S光度法测定铌量 GB/T223.59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锑磷钼蓝光度法测定磷量 GB/T223.63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高碘酸钠(钾)光度法测定锰量 GB/T223.68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管式炉内燃烧后碘酸钾滴定法测定硫含量 GB/T223.69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管式炉内燃烧后气体容量法测定碳含量 GB/T228 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GB/T228-2002,eqvISO 6892:1998(E)) GB/T232 金属材料弯曲试验方法(GB/T232-1999, eqvISO 7438:1985(E)) GB/T2101 型钢验收、包装、标志及质量证明书的一样规定 GB/T4336 碳素钢和中低合金钢的光电发射光谱分析方法 GB/T17505 钢及钢产品交货一样技术要求 YB/T081 冶金技术标准的数值修约与检测数值的判定原则 YB/T5126 钢筋混凝土用钢筋弯曲和反向弯曲试验方法 3 定义 下列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特性值 characteristic value 不是从假定无穷多的试验系列中获得,但能够保证具有规定概率的值。 3.2 带肋钢筋 ribbed bars 横截面通常为圆形,且表面带肋的混凝土结构用钢材。 3.3 纵肋 longitudinal rib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