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先秦诸子散文--《论语》文言知识整理

先秦诸子散文--《论语》文言知识整理

先秦诸子散文--《论语》文言知识整理
先秦诸子散文--《论语》文言知识整理

《选修·先秦诸子散文》--《论语》文言整理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孔子生活在天下大乱、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具有志道据德、传承文明、振兴华夏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曾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责任论的言谈,主要涉及家庭责任论、社会责任论和国家责任论三个方面。两千多年来,孔子的责任感与责任论激励、鼓舞、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华儿女,为民族的繁衍和国家的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其所体现的积极向上的责任意识和精神原则带有普世性和永恒性,当今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仍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孔子的责任感与责任论及其当代意义》

【记音】

①木铎.( ) ②桀.溺( ) ③长沮.( ) ④执舆.( )

⑤荷.蓧( ) ⑥黍. ( ) ⑦怃.然( ) ⑧殆. ( )

⑨八佾.( ) ⑩见.其二子( ) ?耦.而耕( ) ?耰.而不辍.( )

【解释实词】

①二三子何患于丧.乎:②使子路问津.焉:

③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④往者不可谏.:

⑤今之从政者殆.而:⑥不仕.无义:

【通假举要】

①长沮、桀溺耦而耕:②是鲁孔丘与:

③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④植其杖而芸:

【一词多义】

(一)实词——见

悠然见南山项伯即入见沛公

吾未尝不得见也于是见公输盘

汝真女子之见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其二子焉才美不外见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二)虚词——而

①蟹六跪而二螯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植其杖而芸④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吾恂恂而起

⑦表恶其能而不用也⑧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⑨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⑩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词类活用】

①耰而不辍:②子路从而后:

③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④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古今异义】

①遇丈人古义:今义:

②子见夫子乎古义:今义:

【文言句式判断及翻译】

①隐者也②而谁以易之?

③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④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名言名句】

①,来者犹可追。②,,孰为夫子?

二、当仁,不让与师

1、为下列加线字注音。

绥之()喟然()莞尔()饥馑()哂笑()沂()牖()2、掌握如下通假字。

君子一言以为知道之斯行

夫子矢之曰毋吾以也

鼓瑟希莫春者

3、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叔孙武叔毁仲尼:多见其不知量也: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

循循然善诱人如有所立卓尔:

当仁:子之武城:

莞尔而笑:予所否者:

饥馑:由也为之:

比及三年:且知方也:

以俟君子:舍瑟而作:

异乎三子者之撰: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4、“是”字的意义与用法小结:

(1)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2)偃之言是也

(3)问今是何世

5、“之”字的意义与用法小结:

(1)他人之贤者,丘陵也。(2)夫子之得邦家者

(3)仰之弥高(4)天厌之

(5)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6)亡之,命矣夫

(7)子之武城

6、“焉”字意义与用法:

(1)割鸡焉用宰牛刀(2)赡之在前,忽焉在后(3)愿为小相焉

7、固定结构:

(1)二三子以我为隐乎?(2)予所否者,天厌之。

8、判断特殊句式并翻译:

(1)吾无隐乎尔

(2)居则曰:“不吾知也。”

(3)当仁,不让于师

(4)浴乎沂,风乎舞雩

(5)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6)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7)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9.名言积累:

(1)仰之弥高,。瞻之在前,。夫子循循然善诱人,,。(2)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3)莫春者,,,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1、为下列词语注音。

诲_____ 弘_____ 莒父_____柏_____輗____軏____彫____ 昼_____

2、解释下列加线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诲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知也:____________。

(3)更也:____________。

(4)小人之过也必文:____________。

(5)人能弘道,非道弘人:____________。

(6)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

(8)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____________。

3、指下列句中的通假字是通什么字。

(1)无欲速_______通________。(2)如日月之食焉_______通_______。

(3)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____通_ _。(4)诲女知之乎_______通_______。

4、指出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知之为知之为____________子夏为莒父宰为____________ (2)过而不改而____________人而无信而____________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而____________ 必不得已而去而____________ (3)过而不改过____________ 君子之过也过____________ 孔子过之过____________

(4)人而无信信____________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_______ 信可乐也信____________

5、指出词类活用

(1)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2)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3)欲速则不达

(4)足食,足兵

6、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特殊句式并翻译。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其何以行之哉?

(3)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7、名句积累

知之为知之,,是知也。

君子之过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

岁寒,。

,不舍昼夜。

无欲速,无见小利。,。

,不知其可也。

四、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1、为下列字或词语注音。

雍_____ 樊_______ 皋陶_______ 伊尹_______ 恕_______ 譬_______

2、解释下列加划线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1)天下归仁______________

(2)为仁由己______________

(3)请问其目______________

(4)回虽不敏______________

(5)请事斯语矣______________

(6)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______________

(7)尧舜其犹病诸______________

(8)能近取譬______________

(9)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

(10)死而后已______________

(11)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______________

(12)克己复礼为仁______________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问知。子曰:“知人。”________通___________

(2)举直错诸枉 _________通__________

(3)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_________通__________

(4)知者利仁_________通__________

4、明确词类活用现象。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举直错诸枉

(3)不仁者远矣

5、注意一词多义的用法。

举举直错诸枉病尧舜其犹病诸

举大计亦死君之病在肌肤

杀人如不能举病树前头万木春

举头望明月

6、请从本课中找出一古今异义现象。

7、判断句式类型并翻译。

克己复礼为仁。

问知,子曰:“知人。”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8、名句积累

己所不欲,。

,任重而道远。

志士仁人,,。

夫仁者,,。

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给下列的字注音

肱绰忿適谄恶卞

2.解释下列通假现象

①富而可求也

②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③若臧武仲之知

3.解释古今异义现象

①子路问成人

②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

③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④造次必于是

4.解释下列划线实词的意义

富而可求也

以告者过也

夫子时然后言

其然?岂其然乎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颠沛必于是

见危授命

忿思难

闻义不能徙

今之成人何必然

5.一词多义

比义之与比尚君子尚勇乎

比及三年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6.解释下列词类活用现象

义然后取

饭疏食饮水

不义而富且贵

7.解释句式类型并翻译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

文之以礼乐

以告者过也

君子义以为上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8.名句积累

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人不厌其笑;,人不厌其取。不义而富且贵,。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学之不讲,,,是吾忧也。

六、有教无类

1.注音

愠弑隅殆谄磋

2.通假

于吾言无所不说

3.一词多义

已始可与言《诗》已矣

学不可以已

殆思而不学则殆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诸闻斯行诸

告诸往而知来者

投诸渤海之尾

4.辨析词类活用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5.古今异义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古义: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至于他邦

古义: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6.判断句式类型并翻译

回也非助我者也。

何谓也?

赤也惑,敢问。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

必以告新令尹。

7.名句积累

,不悱不发。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

如切如磋,。

,思而不学则殆。

,则不复也。

贫而无谄,。

七、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

1.给下列生字正音

葸悌笃贰趋贰

2.辨析下列句子中的一词多义

贼:趋:

其蔽也贼鲤趋而过庭

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孔子)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几落贼手死就: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其太子丹乃阳会荆轲为贼就有道而正焉

是天下之大贼也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

闻:偷:楚有善为偷者

子亦有异闻乎?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善为国者,仓禀虽满,不偷于农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现象

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好知不好学

今也则亡

出则弟

4.指出下列划线词语的用法和意义

①其蔽也贼:

②事父母,能竭其力:

③贤贤易色:

④不贰过:⑩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⑤民斯为下矣:⑾不如丘之好学也:

⑥古之学者为己:⑿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⑦勇而无礼则乱:⒀君子笃于亲:

⑧鲤趋而过庭:⒁敏于事而慎于言:

⑨生而知之者:

5.古今异义

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恭而无礼则劳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6.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a生而知之者,上也。

b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c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d陈亢问于伯鱼日

e敏于事而慎于言

7.名句积累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

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

恭而无礼则劳,,勇而无礼则乱,。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可谓好学也已。

《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选一选

1.下列各组词中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曲肱(gōng) 有马十乘(shang) 恶乎成名(wū) 自牖执其手(yǒu)

B 皋陶(yáo) 臧武仲(zāng) 木铎(yí) 一箪食(dān)

C.仪封人请见(xiàn) 诲人不倦(huǐ) 能近取譬(bì) 莞尔(wǎn)

D.怃然(wǔ) 绥之斯来(suí) 杀鸡为黍而食之(shí) 喟然(kuì)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长沮耦耕接舆高山抑止景行行止B.喟然哂笑户牖仰之弥高钻之弥艰C.荷担舞雩弑君为之不厌诲人不倦D.畏葸谄媚切磋己之不欲勿施与人3.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莫春者,春服既成B.举直错诸枉

C.旧要不忘平生之言D.闻斯行诸

4.选出下列加点词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风乎舞雩B.博我以文

C.饭疏食饮水D.鼓瑟希,铿尔

5.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小人之过必文(掩饰) B.过也,人皆见之(有了过错)

C.可以语上也(语言) D.人能弘道(扩大,光大)

6.下列各项中,划线字的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其"恕"乎②尧舜其犹病诸

B.①天下之无道也久矣②不如丘之好学也

C.①仲尼岂贤于子乎②君子之于天下也

D.。①歌而过孔子②富而可求也

7.下列各项中,“之”的意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子之武城

A.古之学者为己B.之一邦,则又曰

C.今之成人者何必然D.非其鬼而祭之

8.选出对下列划线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②摄乎大国之间③为国以礼④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A.①②同,③④同B.①②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同

9.下列各项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君子义以为上

A.他人之贤者,丘陵也B.子路宿于石门

C.大哉尧之为君也D.不吾知也

10.对下列文学知识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也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B.《论语》由孔子编写,全书共20篇;孔子,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C.《论语》的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D.“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参考答案:1.A 2.C 3.D 4.B 5.C 6.A 7.B 8. C 9. D 10. B

《论语选读》知识点整理

《<论语>选读》知识点整理(结合步步高用) 01为政以德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 句子通假字本字句子通假字本字 ⑴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⑷选贤与能[练习五中] 与举 ⑵道之以政道⑸矜寡孤独废疾者[练习五中] 矜鳏 ⑶无乃尔是过与与 二、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 句子活用类型句子活用类型 ⑴齐.之以刑形作使动⑹不独亲.其亲[练习五中] 名作意动 ⑵曰:“富.之。”形作使动⑺不独子.其子[练习五中] 名作意动 ⑶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形作使动⑻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形作名。 ⑷则修文德以来.之动词作使动⑼既来之,则安.之形作使动 ⑸于斯三者何先.名作动⑽远人不服而不能来.动作使动三、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句子句中义今义句子句中义今义民免而无耻 ..东蒙主以(之)为认为..没有羞耻心不要脸昔者先王以为 季氏将有事 .......使他们来归顺后,就要让他们安..于颛臾动武有事情既来之,则安之 下心来既然来了,就安下心来 四、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作口头翻译 句子类型句子类型 ⑴为政以德状后⑴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状后 ⑵道之以政状后⑵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状后 ⑶齐之以刑状后⑶临之以庄状后 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状后⑷君子哉若人!主谓倒置 ⑸使民以时状后⑸尚德哉若人!主谓倒置 ⑹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状后⑹既庶矣,又何加焉疑宾前 ⑺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状后⑺于斯三者何先疑宾前 ⑻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⑻固而近于费状后 ⑼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省略句⑼季氏富于周公状后 ⑽是社稷之臣也判断句⑽君孰与不足疑宾前 ⑾何以伐为疑宾前 02克己复礼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 句子通假字本字句子通假字本字 ⑴周监于二代监鉴⑷女安,则为之女汝 ⑵五世希不失矣希稀⑸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女汝

论语全文翻译

【本篇引语】 欧阳学文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钱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五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 1.1子曰①:“学②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⑤自远方来,不亦乐⑥乎?人不知⑦,而不愠⑧,不亦君子⑨乎?” 【注释】 ①字: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事业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字,都是指孔子而言。 ②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③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

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④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⑤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⑥乐:也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⑦人不知:词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⑧愠:音yùn,恼怒,怨恨。 ⑨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就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就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门之道,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释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互相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采用,合适有很多朋友赞同我都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得到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解释中,也有人认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整理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20篇。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政治上主张“仁政”,“以德服人”,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被联合国称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二、生字注音 论(lún)语不亦说(yuè)乎愠(yùn)三省(xǐng)传(chuán)不习乎 逾(yú)矩(jǔ)罔(w?ng )殆(dài)哉(zāi)箪(dān)陋巷(xiàng) 堪(kān)肱(gōng)笃(dǔ)志 三、重点字词解释及翻译 第一章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字词解释:时:按时说:通“悦”,愉快朋:志同道合的人 愠:生气,发怒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3. 课文探究: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 第二章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字词解释:日:每天三省:多次反省。省;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忠:尽心竭力 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2.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 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课文探究: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 第三章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字词解释:有:通:“又”,用于零数和整数之间立:独立做事情惑:迷惑、疑惑 逾:越过、超过矩:规范、规范 2.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法度规矩。” 3.课文探究: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第四章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字词解释:故:旧的知识知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可以凭借。以:凭借为:做,成为 2.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 3.课文探究:本章谈学习方法。(强调“温故”,还要能“知新”,新旧知识相融合) 第五章

论语十则知识点汇总

《论语十则》知识点汇总 论(lún)语十则(《论语》四书五经之一》)作者:孔子以及他的弟子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整体结构:语录体散文 内容:主要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全书共二十篇, 每篇有若干章。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过的知识去时常的复习它,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 (1)时习:时常地去复习。时,按时。 (2)说:通假字,音yua,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3)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4)人不知: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5)愠:生气,发怒。 (6)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7)而:顺接连词,表示被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可不译。 (8)之:代词,指学到的知识。 (9) “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 (10)自:从。 (11)知:了解。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a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是否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否真诚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时常复习了呢? " 重点字词解释: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谋划。 忠:尽心尽力。

《论语选读》文言知识总结

《论语选读》文言知识总结 1、弟子问仁 、重点字词 1.尧舜其犹病诸:其:恐怕,表推测病:不足 2.请问其目:目:细则,条目 3.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家:卿大夫的封地 4.其言也讱讱:说话谨慎 5.问知子曰:“知人”知1:智慧,名词知2 :了解,动 词 6.樊迟未达达:明白 、通假字 1. 错:同“措”,放置 2. 乡:同“向”,刚才 、词类活用 1. 直:正直人,形作名 2. 立:使.... 站得住 3. 达:使……行得通 4. 远:远离形作动 四、古今异义 ①克己复礼为仁古:恢复,归于今:再,又 ②请问其目古:条目,细则今:眼睛 ③请事斯语也古:请你让我做今:请求别人做 ④举直错诸枉古:弯曲,不正今:冤枉 ⑤选于众,举皋陶古:选用,推选今:向上托或抬 ⑥尧舜其犹病诸古:难以做到今:身心不正常

五、特殊句式 (一)状后: 1.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2. 选于众 (二)主谓倒装:富哉言乎 、重点字词 1、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2、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 愿无伐善,无施劳 伐: 4、 士不可以不弘毅 5、 四十、五十而无闻焉 6色取仁而行违 7、 士而怀居 8、 盍:何不兼词 逾:逾越,矩:规矩 夸耀,施:表白 弘:远大,毅:意志 闻:名望,名声 色:外表,取:趋向、求 怀:留恋 、通假字 有:同“又” 三、词类活用 2、立身处世 2.四十、五十而无闻焉 动作名 名望 3.敝之而无憾 使动 使 ……破 4.老者安之,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 使动 安:使? 使……信任 怀: :使?……怀念 5.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名作状 在… …之后 6. 士不可以不弘毅 形作名 意志 卜有五而志于学 安逸 名作动,立志 1.吾 信: 同“凋”

论语全文翻译

【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钱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五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 1.1子曰①:“学②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⑤自远方来,不亦乐⑥乎?人不知⑦, 而不愠⑧,不亦君子⑨乎?” 【注释】 ①字: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事业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 曰”的字,都是指孔子而言。 ②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③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④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⑤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 是志同道合的人。 ⑥乐:也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⑦人不知:词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 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⑧愠:音yùn,恼怒,怨恨。 ⑨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就有高 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就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门之道,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 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释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互相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采用,合适有很多朋友赞同我都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得到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救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委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练习及答案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练习及答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共二十篇。与、、并称“四书”。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不惑()不逾矩()()不思则罔()不学则殆() 一箪食()曲肱而枕()好之者()笃志() 三、解释加点词语 1. 学而时习之() 2.有朋自远方来() 3.人不知而不愠() 4.不亦君子乎() 5.吾日三省吾身()()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7.传不习乎()8.三十而立()9.四十不惑()10.不逾矩()() 11.温故而知新()()12.学而不思则罔()13.思而不学则殆() 14.可以为师矣()()15.人不堪其忧()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18.饭疏食饮水()19. 曲肱而枕之()()21.于 我如浮云()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3.择其善者而从之()25.逝者如斯夫()()29.博学而笃志()()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今义:。习,古义:;今义:)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今义:。三,古义:,今义:) 3.温故而知新(古义:;今义:)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今义:。从,古义:;今义:。) 5.可以为师矣(古义:;今义:) 六、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 2.而: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 3.知:人不知而不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温故而知新() 4.乐:不亦乐乎()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七、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2.吾日三省吾身() 3.传不习乎()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饭疏食饮水() 6.择其善者而从之() 7.温故而知新()() 八、成语归类(写出文中成语,至少五个) 九、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完整word)论语选读:高山仰止(重点版)

《诲人不倦》(重点版) 一、核心解读: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30岁左右即开始讲学,从教40余年,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在长期的育人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 在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才有权受教育。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认为教育对象不应分贵贱、门第和国界,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论。“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论断。 孔子所提倡的教育在内容上是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他的教育原则与方法主要有: ①以学生为主体,启发诱导的原则。即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热情,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发现问题,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后,老师才适时加以指导点拨。学生如未能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则不勉强施教,否则反而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 ②因材施教原则。孔子教学十分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总是在充分了解学生德行、才智、个性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对同样的问题,视不同对象给出不同的回答。 ③教学相长理念。孔子不赞成学生对老师一味信从,力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表达自己的体会和不同意见,“当仁,不让于师”。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互动、互有助益的过程。 ④强调学思结合,学行并重,知行合一。 二、名句填空: 1·子曰:“不愤不启,,,则不复也。”★2·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由也兼人,。”★ 3·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5·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

论语知识点整理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至圣先师”,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2.有朋自远方来(从) 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 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 15.人不堪其忧(忍受)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18.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冷水) 19.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 21.于我如浮云(对于)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4子在川上曰(河边)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 26.不舍昼夜(舍弃)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 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三、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意思 是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意思是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 3.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4.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

高考语文《论语 选读》各课思想总结 精华版

《<论语>选读》课文知识点梳理 ——依最新高考大纲要求 (部分课文大纲不做要求) 第一课为政以德 孔子主张运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反对暴政与刑杀;以仁义道德来教导百姓,用制度礼义来说服百姓,百姓才有廉耻之心而走正道。 1.“德”与“礼” “德”与“礼”是孔子治国为政的主要主张。“德”是对个人的要求,以“仁”为核心。对统治者而言,应该执行“仁政”,对百姓不过分压迫剥削,这客观上对百姓有利。“礼”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古代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它与民主、法治是不兼容的。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包括统治者与百姓)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还是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今天也有借鉴作用。 2.民生与教化 孔子的天道观是唯物的,崇尚自然的。他不会高唱仁爱的赞歌而忽视老百姓的温饱。子贡问政时,他先强调“足食”,然后才是“教之”。当然,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都不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正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 3.先富后教 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仁”

论语知识点归纳

《论语》六则知识点归纳 1.文学常识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2.重点字词 (1)通假字:说,通“悦”,高兴,愉快。罔,通“惘”,迷惑不解。 (2)词类活用 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旧知识和新知识。)不耻下问(耻,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耻”。) (3)成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温习旧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差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学而不厌:学习总感到不满足。 诲人不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3.《论语》六则主要记录孔子关于教育思想的谈话。他在学习态度和方法上有哪些主张? 孔子关于学习态度的主张有: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②学而不厌。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 孔子关于学习方法的主张有:①学而时习之。②温故而知新。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 练习回顾 读《论语》六则,仿佛在聆听一个渊博的长者对我们的谆谆教诲。你能结合文中有关语句谈谈你读后的体会吗? 例:A:读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懂得了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巩固的道理。 B:读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知道了做人必须有宽广豁达的胸怀。 C:读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懂得了求知要把学习和思考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学有成效的道理。 D:读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懂得了求知既要有好学的精神,同时又要有虚心请教、不懂就问的态度。 二、《世说新语》二则 1.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小说集,书中记述了汉魏至晋宋间120多位人物的逸事和言论,时间跨度在三百年左右。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宗教以及习俗风尚等许多方面,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2.字词句式 (1)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读“fǒu”。句意:你

论语选读:高山仰止(重点版)

《诲人不倦》(重点版) 编撰洪申健时间2010年12月编号07 一、核心解读: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30岁左右即开始讲学,从教40余年,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在长期的育人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 在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才有权受教育。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认为教育对象不应分贵贱、门第和国界,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论。“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 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论断。 孔子所提倡的教育在内容上是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他的教育原则与方法主要有: ①以学生为主体,启发诱导的原则。即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热情,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发现问题,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后,老师才适时加以指导点拨。学生如未能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则不勉强施教,否则反而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 ②因材施教原则。孔子教学十分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总是在充分了解学生德行、才智、个性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对同样的问题,视不同对象给出不同的回答。 ③教学相长理念。孔子不赞成学生对老师一味信从,力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表达自己的体会和不同意见,“当仁,不让于师”。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互动、互有助益的过程。 ④强调学思结合,学行并重,知行合一。 二、名句填空: 1·子曰:“不愤不启, , ,则不复也。” ★ 2·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

论语原文全文完整版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子乎?」(1.1 )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2 )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1.3 )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4 )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5 )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6 )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1.7 )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8 ) 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1.9 ) 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 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1.10 ) 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1.11 ) 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 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1.12 ) 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13 )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14 )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 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1.15 )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1.16 )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练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编撰而成。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论语》共二十篇。与、、并称“四书”。2.孔子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通假字 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 三,成语归类(写出文中成语,至少五个) 四、按要求默写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

中孔子的话:。 十、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译文: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译文: 4.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译文: 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译文: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译文:

参考答案:一、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至圣先师”,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二、略三、解释加点词语 1.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2.有朋自远方来(从) 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15.人不堪其忧(忍受)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18.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冷水)19. 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21.于我如浮云(对于)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24子在川上曰(河边)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26.不舍昼夜(舍弃)27.三军可夺帅也(军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梳理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梳理 相关识记: 1、积累文中几个成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 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温故而知新/ 3、理解背诵 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⑧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⑨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吾身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2、吾日三省 ..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齐:相同 也。女:通“汝”,你。是,这。 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 知,通“智”,聪明。6、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识 7、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毅:刚强,勇毅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想做的事情。施,施加。 二.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温故而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择善而从 三.填空。 1、子曰:“学而时习之,。”//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高兴的事吗?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及中考试题集锦详解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及中考试题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不惑.()不逾矩 ..()()不思则罔.()不学则殆.() 一箪.食()曲肱 ..而枕.()()()好.之者()笃.志()三、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1. 学而时习 ..之 2.有朋自.远方来 3.人不知.而不愠. 4.不亦君子 ..乎 5.吾日三省 ...吾身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7.传.不习乎 8.三十而立. 9.四十不惑. 10.不逾矩 .. 11.温故.而知新 .. 12.学而不思则罔. 13.思而不学则殆. 14.可以为 ...师矣 15.人不堪.其忧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8.饭疏食 ...饮水. 19.曲肱而 ...枕之 20.不义 ..而富且贵 21.于.我如浮云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3.择其善者 ..而从之 24子在川上 ..曰 25.逝.者如斯.夫 26.不舍.昼夜 27.三.军.可夺帅也 28.匹夫 ..不可夺志也 29.博学而笃.志 30.切问 ..而近思 ..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 ..之(时,古义:;今义:。习,古义:;今义:)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今义:。三,古义:,今义:)

论语十则知识点归纳复习

《〈论.语〉十则》知识点归纳复习 一、原文 ①子.曰:“学而时习 ..⑸乎.⑹”(《学..⑴之,不亦说.⑵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⑶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⑷,不亦君子 而》) ②曾子曰:“吾.⑺日.⑻三省 ..⑼吾身.⑽:为.⑾人谋.⑿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⒀乎传.⒁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温.⒂故.⒃而知新 ...⒄,可.⒅以.⒆为.⒇师矣.(21)。”(《为政》)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22),思而不学则殆.(23)。”(《为政》) ⑤子曰:“由,诲.(24)女.(25)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26)知.(27)也.。”(《为政》) ⑥子曰:“见贤思齐 ....(28)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29)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30),任重而道远,仁以.(31)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⑨子曰:“岁寒,然.(32)后知松柏之后凋.(33)也。”(《子罕》) 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34)恕乎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二、重点词句注释 子.:先生⑴时习 ..:时常地复习。⑵说.:通“悦”,愉快。⑶亦.:也。 ⑷愠.:生气、发怒。⑸君子 ..: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⑹乎.:吗。 ⑺吾.:人称代词,我。⑻日.:每天。⑼三省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 ⑽身.:自己。⑾为.:替、给。⑿谋.:谋划,指办事。⒀信.:真诚,诚实。 ⒁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⒂温.:温习。⒃故.:旧知识。 ⒄知新 ..:新的理解与体会。⒅可.:可以。⒆以.:凭⒇为.;做,当。(21)矣.:了。 (22)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23)殆.:有害。(24)诲.:教诲。 .... (25)女.:通“汝”,人称代词,你。(26)是.:这,此。(27)知.:通“智”,聪明。 见贤思齐焉 .....: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28)齐.:看齐。(29)择.:选择。 (30)弘毅 ..:刚强、勇毅。(31)以.:把。(32)然.:这,这样。(33)凋.:凋谢。 其恕乎 ...:大概就是“恕”了。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34)其.:大概,也许 三、参考译文

《论语》原文1-4章

《论语》原文 学而第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

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

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

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为政第二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原文全文完整版

学而第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 不愠,不亦君子乎?」( 1.1 )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2 )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3 )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 习乎?」( 1.4 )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5 )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1.6 )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 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7 )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 则勿惮改。」( 1.8 ) 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9 ) 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0 ) 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1.11 ) 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12 ) 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 亦可宗也。」( 1.13 )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1.14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