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五十二病方》: 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内经》: 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伤寒杂病论》: “方书之祖”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辨证论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普济方》: 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

《伤寒明理论?药方论》: 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开创方论之先河《医学心悟》: 首先归纳“八法”之书

所治病证的病机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

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

散(风邪犯肺,肺失宣降) 止嗽

治咳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

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降)

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 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

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湿阻中焦)

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火不生土

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

理中丸——(中焦虚寒,脾胃纳运乏力,升降失常)

补中益气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 治呕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旋覆代赭汤(胃虚,痰阻,气逆)

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

治月经不调——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内阻)

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脾虚不摄)

四物汤(营血虚滞)

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 治便秘——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 黄龙汤(热结阳明,气血不足)

增液承气汤(热结阴亏,无水舟停)

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 治“四逆”——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

四逆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

当归四逆汤(血虚阳弱,经脉受寒,凝滞不通)

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1

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 治腹痛——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

小建中汤(中焦虚寒,筋脉失养,营卫俱虚,阴阳失调)

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治发热(甘温除热)——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

当归补血汤(血虚气弱,阳浮于外)

小建中汤(中焦虚寒,筋脉失养,营卫俱虚,阴阳失调)

治胁痛——一贯煎(肝肾阴虚,肝失所养,肝气郁滞)

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

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 治头痛——川芎茶调散(风邪循经上犯头目,阻

遏清阳)

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治中风——镇肝熄风汤(阴虚阳亢,气血上逆) 补阳还五汤(气虚血瘀络阻,经脉肌肉失养) 治崩漏——黄土汤(脾阳不足,脾

不统血)

归脾汤(脾气虚弱,脾不统血)

固冲汤(脾气虚弱,冲脉不固)

理中丸(中焦虚寒,脾不统血)

治失眠——朱砂安神丸(心火偏亢,阴血受灼,心神失养)

天王补心汤(心肾阴亏,虚热内扰)

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酸枣仁汤(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虚火内扰)

药物在方中的作用

1、大黄——大承气汤(配芒硝)——荡涤肠胃热结

温脾汤(配附子)——攻下积滞

桃核承气汤(配核仁)——下瘀泄热

大黄牡丹汤(配核仁)——清泻肠中湿热,活血化瘀

八正散——清热泻火

茵陈蒿汤——泻热逐瘀

芍药汤——邪热祛积

2. 桂枝--------桂枝汤(配白芍)解肌发表,温助卫阳,温通经络

当归四逆汤(配当归)----温经散寒,活血通脉

炙甘草汤(配炙甘草)----温阳通脉

麻黄汤-----解肌发表,温经散寒

小建中汤-----温中散寒

桃核承气汤----通行血脉

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平冲降逆

肾气丸-----温阳化气

五苓散----化气解表

3.黄芪---------补中益气汤-----补气升阳

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

玉屏风散---------益气固表

归脾汤-----------益气健脾,益气生血,益气摄血

2

固中汤-----------补气健脾,补气摄血,补气生血

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

防己黄芪汤------补气利水

4、麻黄——麻黄汤——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阳和汤——开泄腠理,发越阳气

麻杏甘石汤——宣肺平喘,辛散透邪 5.半夏-----半夏泻心汤———散结除痞,和胃降逆

温经汤———通降胃气而散结,有助于祛瘀调经

麦门冬汤———降逆和胃,开通胃气,祛痰除涎

小青龙汤———燥湿化痰

蒿芩清胆汤———燥湿化痰,降逆和胃

小柴胡汤———和胃降逆止呕

6.白术-----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止汗

痛泻要方——益气健脾燥湿

完带散——(山药)益气补脾,祛湿止带

五苓散——健脾燥湿利水

7.五味子----小青龙汤——敛肺平喘

敛阴止汗生脉散——

四神散——涩肠止泻

天王补心丹——敛心安神

-------白虎汤(配知母)——清热生津 8.石膏

玉女煎(配熟地)——清胃火

清燥救肺汤(配桑叶)——清宣燥热,生津止渴

麻杏甘石汤——清泄肺热

9. 白芍-----芍药汤-----------缓急止痛,治下痢腹痛

桂枝汤-----------滋阴养阴,敛固外泄之营阴

麻子仁丸--------养阴以助润下

小建中汤--------和里养阴,缓急止痛

真武汤-----------利小便,制约附子之温燥

镇痛熄风汤-----滋阴柔肝,潜阳熄风

羚角钩藤汤-----养阴增液,缓急舒筋

四物汤------------补血

10. 黄芩-----小柴胡汤(配柴胡)------清泄少阳半里之热

蒿芩清胆汤(配青蒿)-----清泄少阳湿热

葛根芩连汤(配黄连)------清热燥湿 11. 知母-----白虎汤-----------清热除烦,润燥生津

凊暑益气汤-----清热除烦生津

青蒿鳖甲汤-----滋阴降火

12. 柴胡-----龙胆泻肝丸------疏肝清热,引经报使

普济消毒饮------疏风散热,郁而发之,并引药上行

小柴胡汤---------透少阳半表之邪,舒畅枢机

补中益气汤------升阳举陷

败毒散------------解肌发表

四逆散------------疏肝升阳,透邪解郁

3

13. 杏仁------三仁汤-----------宣肺,使气化湿化

麻子仁丸--------润肠通便,宣降肺气

桑杏汤-----------宣降肺气,润燥止咳 14. 牛膝------镇肝熄风汤------引血下行制阳亢

独活寄生汤------补肝肾,强筋骨

玉女煎------------引热下行,兼补肝肾

血府逐瘀散-------活血祛瘀,引胸中瘀血下行 15. 桑叶配菊花-----羚角钩藤汤-----清散肝热,助君熄风

桑菊饮-----疏散风热

16(薄荷------养阴清肺汤------散热利咽

逍遥散------疏肝解郁

银翘散------利咽,疏散风热

川芎茶调散------辛散疏风,清利头目

17(生地------肾气丸-----滋阴补肾

灸甘草汤----滋阴养血

一贯煎-----滋阴补肝

养阴滋肾,凉血止血百合固金汤-----

-----清心凉血,养阴导赤散

18(连翘------保和丸------清热散结

银翘散------(金银花)清热解毒,轻散透表

清营汤------清热解毒,轻宣透邪

19(干姜------小青龙汤------温肺化饮

四逆汤------回阳救逆

理中丸------温阳散寒

特殊的治法

辛甘化阳:是指用辛味药与甘药相互配伍以扶助阳气,强壮

阳气的治法。---桂甘汤(桂枝之辛与甘草之甘相互配伍,辛甘合化

为阳,从而起到通心脉,和血气,振奋心阳的作用,用治心阳不振的

心动悸等证。----小建中汤(饴糖+桂枝) 苓桂术甘汤桂枝汤酸甘化阴:是指营酸味药和甘味药相互配伍以益阴的治法。化阴,即敛阴,滋阴

并进而使阴血日长之意。临床常用于阴不济阳之风。--桂枝汤(白芍

之酸与甘草之甘相合配伍,酸甘并用,既敛又滋,从而起到化阴滋营

的作用,以补充营阴的不足)—小建中汤(白芍+饴糖) 急下存阴法:指在热性病过程中,热邪积滞内结,津液日益不耗损,此时急须应

用寒下方剂以通导大便,清泻实热,从而达到保存津液的一种治法,

如大承气汤峻下热结,以治疗实热积滞,内结肠胃之阳明腑实证。

——大承气汤(还有通因通用)

釜底抽薪法:指用寒苦降下,通导大便以泻除实热之邪的方法。本法好比实抽取

锅底下燃烧底的柴草以降低锅内温度一样。泛指寒下法,以其苦寒

泄降,清除实热积滞,导热下行,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大承

气汤

调和营卫法:是纠正营卫不和,解除风邪的一种治法。——桂枝汤(桂枝+芍药) 滋阴疏肝法:指以滋阴补肾药与疏畅肝气药相合组方,使肝气和畅,柔达的方法。

4

——一贯煎,治疗肝阴虚,肝气不舒之胸脘胁痛证。滋阴潜阳法:指用滋阴的药物配伍重镇潜阳药,具有滋养肝肾,平肝潜阳的作用,

用治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病证的一种治法。——镇肝熄

风汤

补气止血法:治法之一,又称益气摄血。是指通过益气健脾以统血,摄血,从而

治疗气虚脾不统血所致出血日久不止之证的一种治法。——归脾

汤,固冲汤,(补中益气汤)

补气活血法:是指重用补气之药,以令气旺血行,瘀去络通的一种治法。用治气

虚血瘀,“因虚致瘀“的中风证;——补阳还五汤益气升阳法:指以补气药配伍升举阳气药组合成方,以治疗中气虚弱,清阳下陷

病证的一种法——补中益气汤

透热转气法:是治疗温病热入营分的一种治法。当邪热初入营分之时,证见身热

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绛。治疗除清营解毒外,

可清气透热,导营热向外透发,从外而解的治法。——青营汤养阴透热:温病后期,阴液已伤,而邪热仍稽留阴分导致夜热早凉,热退无汗,

舌红少苔,脉细数时,用养阴退热药(鳖甲),配合芳香透热药(青

蒿)治疗,使阴复热退,热透邪出的一种治法——青蒿鳖甲汤化痰熄风法:是治疗风痰上扰证的一种治法。风痰上拢证以眩晕,呕恶,舌苔白腻为症,其由脾湿生痰,痰阻清阳,加之肝风内动,风痰上拢清空

所致,治疗上应采用化痰熄风药,以祛除风痰——半夏白术天麻汤凉肝熄风法:清肝热平熄肝风---羚角钩藤汤

逆流挽舟法:为治疗痢疾初起而有表证(外感夹湿型痢疾)的一种方法——败毒散

通因通用法:为反治法之一,指应用通下的方药来治疗表现上有通泄的病症的一

种治法。-——芍药汤,大承气汤

补火生土法:指温壮,补益命门之火,以温养脾土的治法,用以治疗命门火衰,

不能上暖脾土,脾失健运之五更泄泻,不思饮食,食不消化之证—

—四神丸

辛开苦降法:当寒热互结,肠胃不和而见心下痞满,呕吐下利时,用辛味药之辛

散以开通心下之痞结,配以苦味药之苦降,苦寒以清降泄热,降泄

胃气以止呕,两者合用,平调寒热,开结降泄以治心下痞证——半

夏泻心汤,枳实消痞丸

温阳止血法:指用温补脾阳的药物,来恢复脾统血的功能。以达制止出血的治法,

用治脾阳虚寒所致的出血证——黄土汤理中丸凉血止血法:十灰散

凉血散瘀法:凉血兼散瘀。主治热入血及热伤血络证,因热与血相持和离经之血

易致瘀,治宜凉血养阴,使热清血宁而无耗血之虑,又配散血使血

止而无留瘀之弊。——犀角地黄汤

清肝宁肺止血法:咳血方

温阳利水法:真武汤

温阳化饮法:苓桂术甘汤

增水行舟法:指以滋阴增液的药物组成方剂,功能滑润肠道,导下便结津枯,尤

偏于阴亏液涸之便秘的一种治法。滋阴增液,润肠通便,犹如水涨

则船行通畅,故名之。——增液汤增液承气汤

5

滋水涵木法:即滋肾养肝。指运用滋肾阴、补肾水以达到润养肝阴的方法。此法

常用治肾阴亏虚肝木偏旺的病症。——杞菊地黄丸一贯煎益气固表法:玉屏风散

补气摄血法:是指通过益气健脾统血、摄血。从而治疗气虚脾不统血所致出血日

久不止之证的一种治法——归脾汤补中益气汤

疏肝健脾法:逍遥散

疏肝理脾法:四逆散

解表清里法:防风通圣散葛根芩连汤

解郁透气法:四逆散

益气渗湿:参苓白术散防己黄芪汤

益气解表法:败毒散

培土生金:即补脾益肺,指用补脾土的方法,使脾气健运,能正常地生化水谷精

气,上养于肺,以治疗肺脏亏虚病症的一种治法。——参苓白术散

六君子汤麦门冬汤

名词解释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

配伍组合,并酌定剂量、确定适宜的剂型及用量而成的处方,是为方剂。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学的基础理论(治法等)、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治法:治疗的方法。指临床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症的病

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君药:指针对主病因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主病之谓君) 臣药:a、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起次要作用)

b、对兼病因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a、佐助药—直接治疗次要证候的药物,协助君、臣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

b、佐制药—制君、臣的烈、毒性的药物。

c、反佐药—指在重病邪盛时,根据“甚者从之”的治则。用于消除或避

免产生格拒现象(饮药即吐)而配伍的药物。(治寒以热而佐以寒,治热

以寒而佐以热)

使药:a、调和药性的药物

b、引经报使药:指能引导方中诸药有选择性地作用于某一经脉、脏腑、

病位的药物。

八法:出自清代程钟龄的《医学心悟》汗、和、下、吐、温、清、消、补营卫不和:正常状况下,卫行脉外,固护营阴,为卫阳提供营养,营卫调和。病理状态下,卫气虚弱,腠理疏松,卫阳不能固守营阴,营阴不能内守而外

泄,故见汗出恶风,是为营卫不和。——桂枝汤

热结旁流:肠中实热结积较重,机体为排除邪气,逼迫粪水从旁而下,其虽有下痢,但下

之乃臭秽粪水,且泻后腕腹的胀满痛不减,是为“热结旁流”也。--大承气汤脾约:胃中燥热(胃强),脾津不足(脾弱),脾被热邪所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因而津液

不能输布,肠道失以津液濡润,故大便干结,但术膀胱,故小便数----麻子仁丸祛风剂:祛风是利用药物疏散风邪的作用,以疏散经络、肌肉、关节间留滞的风邪的一种治

梅核气:是一种病名。每见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等。每因

6

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肺胃失于宣降,聚津成痰,痰气交阻,结于咽喉而致。

----半夏厚朴汤

瘛疭(chi4zong4): 俗称(抽风),使小儿惊凤的一种证候。瘛,使紧急挛缩。疭,

使筋缓纵伸。瘛疭是形容手足时伸时缩,无力地抽动不止的状态。它是一种

因阴血亏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所致,其抽动缓而无力。----大定风珠凉开:即清热开窍。指用清热药配伍开窍药以清热解毒,开窍醒神,用治温热之邪内陷心包的热闭证的一种治法。----温病“三宝” (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

制性存用:方剂中通过药物的配伍,使某一药物的药性被其他的药物所制约,但又发

挥其应有的功效,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例如银翘散—荆芥,麦门冬汤—半夏凉燥:是因深秋感受风寒燥邪,津液不布而致,属小寒,次寒,临证一头痛恶寒,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舌苔薄白为主,治疗以苦温甘辛法,——杏苏散甘温除热法:指应用性味甘温的药物组合成方,以治疗因虚而发热的一种治法——小建中汤治疗阳虚发热

温阳止血:用温补脾阳的药物,来恢复脾统血的功能,达到止血的目的,用于脾

阳虚寒之出血证。——理中丸

协热下利:表邪未解。热邪内陷阳明而出现的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渴,舌红,

苔黄,脉滑数的湿热泄泻证——葛根黄连黄芩汤

滋水涵木:滋肾养肝,指用滋肾阴,补肾水以达到养肝阴的方法。常用于治肾阴

亏虚,肝木偏旺的病证。菊杞地黄丸治疗肝肾阴虚之眼睛昏花,干涩等

喑痱:中风症候之一,“暗”指语言不利或不能说话;“痱”,指四肢萎废,不能

运动,临床上又有虚实之分,实证是由于风痰阻塞;虚是肾虚精气不能上

承。地黄饮子治疗下元虚衰,痰阻窍道所致暗痱证(虚) 轻宣润燥:轻宣辛散药+润燥=治疗外感燥邪(凉或温)桑杏汤杏苏散

简答题

1. 桂枝汤中桂枝配白芍,生姜配大枣的作用,

桂枝:散寒解机发表,温助卫阳。白芍:滋养营阴,收敛阴液。桂配芍 1解肌发表,且散中有收,使祛邪而不伤正,养阴而不留邪;2调和营卫(调

机表之营卫)

生姜:辛散风寒,助君药以解表调卫,温中止呕。大枣:补益脾胃,助白芍

和营血,姜,枣相配,益脾胃,调脾胃之营卫,加强桂芍调和营卫之力。 2. 银翘散是辛凉解表剂,方中为何用辛温解表的荆芥、豆豉,

取其辛散透邪之功效。荆芥(豆豉)药性虽辛温,但在大队寒凉药中,

温性被制,而存其发表散邪之用,以增强本方解表透邪之力,故属于“制性存用”之药

麻杏甘石汤:麻黄与石膏相配,以寒制温,清泄肺热,宣肺平喘。

温脾汤:附子与大黄相配,以温制寒,温中阳,下积滞以除冷积。 3. 清营汤中配银花、连翘、竹叶、黄连的意义?

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轻宣透邪。竹叶、黄连:清心除烦。四者相配,既

清心解毒以除烦,又透热外出,使营热透出气分而解。 4. 龙胆泻肝汤中配柴胡,生地,当归的意义?

柴胡:疏肝清热,使气疏而热郁解,引药归入肝胆.生地,当归:补血养阴,防肝

7

热伤阴血,泻中兼补又防苦燥渗利伤阴.

5. 归脾汤中用补气药的意义?

归脾汤中用黄芪,人参,白术等补气药的意义有3点:(1) 益气补中健脾,以治

脾虚之证.(2) 益气生血,以治心血不足之证.(3) 益气摄血,以治脾虚气不摄血之出血证.

6. 分析补益剂,祛湿剂,理血剂,祛痰剂,消食剂中配伍理气药的意义.

(1) 使补而不滞

(2)气化则湿亦化.

(3)有气行则血行的功效.

(4)气顺则痰消

(5)使气利而积消.

7. 简述血府逐瘀汤中配伍柴胡,枳壳,桔梗的意义.

枳壳行气宽胸;桔梗宣达肺气,载药入胸中;柴胡疏肝理气.三药一升一降,开胸行气、调畅气机、使气行则血亦行.

8. 简述黄土汤中配干地黄,阿胶,黄芩的意义.

生地,阿胶:滋阴养血,止血.生地,阿胶得白术,附子可避免滋腻呆滞碍脾之弊;

,附子配生地,阿胶可免温燥伤血之虑.黄芩:苦寒清热止血坚阴,制术,附白术之温性,使温阳而无动血之弊.刚柔相济,标本兼顾

9. 镇肝熄风汤中配茵陈,川楝子,麦芽的意义?

在大队镇肝熄风,滋阴潜阳药的基础上,配茵陈,川楝子,麦芽以清泻肝热,条达肝气,从而有利于肝阳的平降镇潜,防止了因重镇太猛,而使肝阳上亢愈甚的不利局面.

10.小柴胡汤,肾气丸,补中益气汤,五苓散,大承气汤,理中丸,归脾汤,麦门冬汤

的主治证有哪些

小柴胡汤: 1,伤寒少阳病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证 3,疟疾,黄疸及内伤杂病见少阳证

肾气丸: 1,肾阳不足证 2,阳痿早泄,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

补中益气汤: 1,脾胃气虚证 2,气虚下陷证 3,气虚发热证4、脾不升清证

五苓散: 1,伤寒太阳膀胱蓄水证 2,水湿内停之水肿,泻泄,小便不利 3,痰饮大承气汤: 1,阳明腑实证 2,热结旁流证 3,发狂证 4,热厥 5,痉病

理中丸: 1,脾胃虚寒 2,阳虚失血 3,小儿慢惊 4,病后喜唾涎沫 5,胸痹 6霍乱归脾丸: 1,心脾气血两虚证 2,脾不统血证

麦门冬汤: 1,肺胃阴伤气逆之肺萎 2,胃阴不足证

组方原则(曾经考过者)

麻黄汤:君:麻黄----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臣:桂枝----a.散寒解肌发表;b. 温通经络

佐:杏仁----降利肺气,平喘止咳

使:炙甘草----和中,调药

* 麻.桂相须为用, 发汗散寒解表力強

8

* 麻.杏相配, 宣降肺气, 增强平喘之力小青龙汤: 君: 麻黄----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桂枝----散寒解肌发表,助阳化气以行水化饮

臣:干姜、细辛----温肺散寒化饮

佐: 五味子----温敛肺气以止喘咳

半夏----燥湿化痰,蠲(juan)饮降浊

白芍药---养阴和营,且防麻.桂发汗伤阴

使: 炙甘草---调和药性

* 麻、桂相须为用,发汗散寒力強

* 姜、辛.味相配: 散中有收,散肺寒,化寒饮而不伤正,敛肺气,止喘咳而不留邪; 而

且具散寒化饮,止咳平喘之功. 大乘气汤: 君: 大黄(后下)---苦寒泄热,清泻肠胃积滞,

臣: 芒硝----咸寒泻热, 软坚润燥通便

佐: 枳实----破气散结,消积除痞

厚朴----宽肠下气,消胀除滿

*黃、硝相须为用,攻柔相济,清泻热结力強,燥.实并治

助黃.硝以推荡积滞,攻下热结. *枳、朴相配,

清营汤: 君: 犀角----清营解毒,凉血散瘀

臣: 生地黄----清营解毒,助君清解营份热毒,养阴生津以治营热津伤

玄参----滋阴清热解毒

麦冬----清热养阴生津

佐: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轻宣透邪

竹叶、黄连----清心除烦

丹参----清心除烦, 活血化瘀, 防热与血结, 引药入心小柴胡汤: 君:柴胡----a.重用之以透少阳(半表)之邪; b.疏畅少阳气机

臣: 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

佐: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

人参、大枣----益气扶正以祛邪外出;

充实正气以防邪气内传

使: (兼)炙甘草: 调和诸药

*柴.芩相配: 透表泄热,调畅气机,和解少阳四君子汤: 君: 人参----甘温补气,健脾养胃

臣: 白术----补气益中,健脾燥湿

*参、术相须为用,增强了补齐健脾益胃之效

佐: 茯苓-----健脾渗湿

*术、苓相配,健脾助运,相辅相成

使: 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补中益气汤:君:黄芪——益气补中,升阳固表

臣: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

*参、术、芪、草相须为用

佐:陈皮—理气和中,使全方补而不滞

当归——养血补虚

使(兼):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引药上行一贯煎:君:生地黄——滋阴养血,补益肝肾

9

臣:枸杞子——滋肾益精,养血补肝

当归——养血补虚,和血调肝

*二药合用、滋阴血,补肝肾,滋水涵木

北沙参、麦冬——养阴补肺,既资水上之源

佐:川楝子——疏肝理气,清泄郁热。桃核承气汤:君:桃仁——破瘀活血大黄——下瘀泄热

臣:桂枝——通行血脉,助桃仁活血祛瘀

芒硝——泻热软坚通便,助大黄攻逐瘀热

*桃仁、大黄相配,逐瘀泄热,瘀热并治

*桂枝得大黄则不走表,大黄得桂枝则不直下,共奏活血祛瘀之功

佐使:炙甘草——? 护胃气,以防寒凉药伤胃 ? 调和诸药补阳还五汤:君:黄芪——大补元气,使气旺而促进血行

臣:当归尾——活血祛瘀,养血通络,使祛瘀而不伤正

佐:地龙——通经活络

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助归尾之力

生化汤:君:当归——补血活血,化瘀生新

臣:川芎——活血行气

桃仁——活血化瘀

佐:炮姜——温经止痛

——温通血脉而活血黄酒

童便——益阴化瘀,引败血下行

使:炙甘草——调和诸药

黄土汤:君:灶心黄土——温中阳,收敛止血

臣:白术——健脾益气

炮附子——温壮脾阳

佐:生地、阿胶——滋阴养血、止血

黄芩——止血而治诸失血;苦寒坚阴,制术、附之温性,使温阳而不动血。使:甘草——调和诸药

*生地、阿胶得白术、炮附子可避免滋腻呆滞碍脾之弊;白术、炮附子配生地、阿胶可避免温燥伤血之虑。

平胃散:君:苍术——燥湿运脾

臣:厚朴——行气化湿,消胀除满

佐:陈皮——理气和胃,芳香醒脾

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以促运化

使:炒甘草——和中,调药

*君臣相配,燥湿运脾,行气化湿,湿化气行则脾得健运

*臣、佐相配,理气和胃,使气行湿化

藿香正气散:君:藿香——外散风寒,内化湿滞

臣:白芷,紫苏—辛散风寒,助君以解表,并芳化湿浊,和中止呕

半夏曲,厚朴—燥湿和胃止呕,行气除满,助君以燥湿理气和

佐:陈皮——理气化湿,和中止呕

10

大腹皮——行气除满,利湿

桔梗——宣肺宽胸利膈,既益于解表,又助于化湿

白术,茯苓——健脾去湿,和中止泻

生姜,大枣——调和脾胃

使:炙甘草——调和药性

五苓散:君:泽泻——渗湿利水

臣:猪苓,茯苓——利水渗湿,以助君药

*君,臣相须为用,利水渗湿之力强

佐:白术——健脾以运化水湿,合茯苓相使为用,以助健脾利湿

桂枝——(温阳化气,外散风寒)化气解表二陈汤:君: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

臣:橘红——行气和胃,使气顺痰消咳止

*君臣相配为“二陈”,旨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佐:茯苓——健脾渗湿,使湿去痰无以生

生姜——合半夏?化痰;?降逆和胃

乌梅——敛肺止咳,与半夏相配散收并用,祛痰而不伤正

使:炙甘草——调和药性

半夏白术天麻汤:君: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教育学代表人物及著作汇总

-=中国古代教育学=- 孔子 1、孔子的教育思想记载--《论语》 2、"有教无类"--孔子 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4、"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来源)--孔子 6、"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7、因材施教--孔子 8、"学而时习之"--孔子 9、"温故而知新"--孔子 学记 20、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礼记》中的《学记》 21、"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学记》 2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 23、"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 24、"师严然后道尊"--《学记》 25、"君子之教,喻也"--《学记》 26、"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 27、"学不躐等"--《学记》 28、教学相长--《学记》 29、循序渐进--《学记》 30、"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学记》 31、"不陵节而施"--《学记》 16、"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墨家 17、"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道家 18、"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来源)--朱熹 19、"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10、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11、我国私学发展、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 12、科举考试的依据--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13、科举制度开始--隋唐 1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中国教育学发展=- 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1903年癸卯学制

疔疮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疔疮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疔疮好发于颜面和手足部,本病开始有粟米样小脓头,发病迅速,根深坚硬如钉为特征。医学的“疖”属本病范畴。疔疮初起切忌挤压、挑刺,患部不宜针刺,红肿发硬时忌手术切开,以免引起感染扩散。疔疮须及时抢救,疔疮如已成脓,应施行外科处理。 疔疮治疗方法: 1.刺灸法 (1)治则:清热解毒,行气和血。督脉统率诸阳,故泻身柱、灵台以疏泄阳邪火毒,两穴为治疗疔疮之经验穴,阳明多气多血,取合谷以清泄阳明火毒,委中为“血郄”,刺血以清泄血热。 (2)随证配穴:根据患部所属经脉,循经取穴。生于面部属阳明经者—商阳、内庭;属少阳经者—关冲、足临泣;属太阳经者—少泽、足通谷;发于手者,可取足部同名经腧穴;发于足者,取手部同名经腧穴;高热—十宣或十二井穴点刺出血; 神昏—人中、中冲、内关;红丝疔可从红丝止点沿红丝向起点点刺,泄恶血。 (3)操作: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2.挑治法 (1)选穴:脊柱两旁寻找丘疹样阳性点,或取心俞、脾俞等 (2)方法:常规消毒,用三棱针或粗针挑取白色纤维样物,每次取2~4处。 (3)选穴:阿是穴。 (4)隔蒜灸法:将蒜片置于疖肿上,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灸之;每一疖灸3~10炷,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轻者灸3~4次痊愈,为防止复发应灸完1 个疗程,重者一般需2个疗程。 3.疔疮痈疖中药方剂(仅供参考,详细情况请咨询医生) 中医处方(一) 【组成】野菊花30克,紫花地丁30克。 【用法】水煎服。

【禁忌】忌食辛辣。 【出处】养生治病秘方集。 中医处方(二) 【组成】紫花地丁30克,蒲公英30克,金银花30克,白菊花30克,紫背天葵子30克。 【用法】水煎服。 【禁忌】忌食辛辣。 【出处】养生治病秘方集。 中医处方(三) 【组成】鲜蒲公英适量。 【用法】捣烂,外敷患处。 【出处】养生治病秘方集。 中医处方(四) 【组成】马齿苋适量。 【用法】捣烂,加井水(或冰水)调敷,中留一孔,使出毒气。 【出处】养生治病秘方集 温馨提示:中医认为疔疮主要是由火热之毒内侵,留聚于皮肉之间,使经络阻滞,热壅血瘀,肉腐成脓所致。故临床治疗尤以清热解毒,排脓拔毒,消肿止痛,凉血活血等为治疗法则。采用内服和外敷并举的方法,治疗效果较好。 原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1a10898719.html,/cc/2014/0922/199988.html

教育学代表人物及观点

1、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之父——《教育心理学》-试误学习论——饿猫的实验 2、廖世承 我国编写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3、劳伦兹 印刻现象——关键期的发现 4、皮亚杰 认知发展理论,四阶段:感觉动作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5、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 6、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8个阶段 7、加涅——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 8、比纳、西蒙——比纳-西蒙智力量表 9、推孟——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商 10、韦克斯勒——韦氏量表——离差智商 11、布卢姆

掌握学习。布鲁纳为教育心理学的重要人物之一,历年考题中都会涉及到。 12、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狗分泌唾液的实验 13、斯金纳 操作条件作用——白鼠按压杠杆实验——程序性教学 14、加涅——信息加工学习论 15、苛勒——完形顿悟说——黑猩猩吃香蕉的实验 16、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 17、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先行组织者 18、奥苏伯尔 将学习动机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19、行为主义学习论——强化 20、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21、维纳-动机的归因理论 22、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

23、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 24、桑代克、伍德沃斯——共同要素说 25、贾德——经验类化说——水下击靶实验 26、格式塔心理学家——关系转化说——小鸡吃米实验 27、奥苏伯尔——认知结构迁移论 28、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29、加里培林——心智技能形成阶段论,这是对心智技能最早进行的系统研究。 30、安德森——心智技能形成的三段论: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 31、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10岁以前是他律道德,10岁以后是自律道德。 32、柯尔伯格 道德发展阶段论——对偶故事法——三水平六阶段。 33、班杜拉——榜样示范 34、雅各布松——全身松弛训练 35、沃尔朴——系统脱敏法 36、布卢姆

教育学代表人物及著作汇总

教育学代表人物 一.-=中国古代教育=- 1、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2、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3、我国私学发展、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 4、科举考试的依据--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5、科举制度开始--隋唐 6、"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二.-=西方古代教育=- 埃及 1、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 2、"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成为古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雅典 1.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斯巴达 1、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 三.-=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孔子 1、孔子的教育思想记载--《论语》 2、"有教无类"--孔子 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4、"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来源)--孔子 6、"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7、因材施教--孔子 8、"学而时习之"--孔子 9、"温故而知新"--孔子 学记(战国后期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成为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的著作) 1、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礼记》中的《学记》 2、"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学记》----------体现教育的重要性

3、"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体现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4、"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 5、"师严然后道尊"--《学记》 6、"君子之教,喻也"--《学记》----体现启发性教学原则(注意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区别 7、"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体现启发性教学原则 8、"学不躐等"--《学记》----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9、"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学记》----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10、"不陵节而施"--《学记》----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11、教学相长--《学记》 12、循序渐进--《学记》 墨家 1、"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 道家 1、"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 朱熹 1、"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来源) 2、"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四.-=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1、助产术(或叫"产婆术")--苏格拉底(古希腊) 2、《理想国》--柏拉图(古希腊) 3、《政治学》--亚里斯多德 31、最早提倡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亚里斯多德 54、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 五.-=中国近代教育学发展=- 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1903年癸卯学制 3、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1862,北京京师同文馆 六.-=西方近代教育学发展=- 夸美纽斯

中国古代医家的大医精神对我们的启示

古代医家的大医精神对我们的启示 闫麦冬 中医医德医风,深受儒家“仁”、墨家“兼爱”以及佛教“大慈大悲”、“普救众生”的影响。纵观中国古代众多著名医家,虽然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个人经历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医德高尚、心存高远。 “医乃仁术” “医乃仁术”是儒家的仁义与医学本质的完美结合。《孟子·梁惠王上》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历代医家皆以“医乃仁术”为行医宗旨、为医德的基本原则。 唐代名医孙思邈强调医生必须“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明代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的“医家十要”篇中说:“一存仁心,……二通儒道,……三通脉理,……四识病原,……十勿重利”。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中的“医家五戒十要”篇中,提出第一“要”为:先知儒理,然后方知医理。 “医乃仁术”的命题即使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它提示医学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以人为本,“仁”“医”结合。 珍重生命 《黄帝内经》作为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也是我国医德教育方面的早期重要论著。书中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唐代孙思邈“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的名言,更说明了重视生命的珍贵和医德的重要性。 遇危重病人,要积极抢救,例如战国时名医扁鹊(秦越人),是一位民间医生,一日,路过虢国,遇虢太子突然发病,昏迷半日不醒,众医束手无策。扁鹊通过详细认真的检查,对虢君说:“若太子者,所谓‘尸厥’者也,太子未死也。”就让学生外施针灸砭石,内服汤药,经过抢救,使太子转危为安。元代朱丹溪医名甚噪,“四方以疾迎候者无虚日,先生无不即往,虽雨雪载途,亦不为止,仆人告痛,先生喻之曰:病者度刻如岁,而欲自逸耶?” 医生对任何病人都要无微不至地关心、体贴和爱护,视他们如亲人。中医治病,重视整体,强调辨证,医生临床,望、闻、问、切四诊必须兼施,清代喻嘉言主张“先议病,后用药”,立“与门人定议病式”,充分体现对病人高度负责的精神。对某些粗心大意,敷衍塞责的庸医,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提出过严厉的批评,他说:“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普同一等” 古代医家从“仁爱救人”、“医乃仁术”的道德观念出发,强调对病人一视同仁,“普同一等”,“一心赴救”。唐代名医药王孙思邈不但热爱中医,而且喜好经史佛老之学。孙思邈提出:作为一个医生要做到“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明代医生闵自成仁而好施,丐者盈门一一应之不厌。医生赵梦弼赴人之急百里之外,中夜叩门,无不应者,七八十岁时“犹救以往”。朱丹溪是金元时代四大医家之一。他行医时,“四方以疾迎候者,无虚日”,先生“无不即往,虽雨雪载途,亦不为止”。仆人告痛,先生谕之曰:“病者度刻如岁,而欲自逸耶?”“窭

各病治疗方剂

各病治疗方剂 各病治疗方剂 一、感冒 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荆防)2风热感冒: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银) 3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薷)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参苏)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葳) 二、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拗+咳)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菊)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杏) 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清金) 6肝火犯肺:清肺平喘,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白+黛)

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沙) 三、哮证发 发作期 1寒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射)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定)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小龙+石) 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三子) 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平固) 6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六) 7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脉地+金水) 缓解期 1肺虚:补肺固卫-玉屏风散(屏) 2睥虚:健脾化痰-六君子汤(六) 3肾虚: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匮) 四、喘证 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黄+盖)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麻甘)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桑皮) 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五磨) 虚喘 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补肺汤合玉屏风散或合生脉散(肺+屏) 2肾虚:补肾纳气 (1)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参蛤) (2)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七+脉) 五、肺痈 1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银) 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千+如)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桔) 4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沙清)或(桔杏)六、心悸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教育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等

《教育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等 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2、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北京京师同文馆(1862)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1901) 3、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rén yín) 1903年癸卯学制(guǐmǎo) 4、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我国夏、商、周时期的学校:庠(xiáng)、校、序、瞽(gǔ)宗、辟雍、泮(pán)宫 (唐代)“二馆”:崇文馆、弘文馆。“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教师职业开始向专门化发展始于奴隶社会。(古代教学组织的基本形式是个别教学) 斯巴达军事教育“五项竞技”(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 雅典商业较为发达体育竞技+“三艺”(哲学、文法、修辞) 柏拉图“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武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咏诗。西方国家的古代教育机构:“青年之家”。 5、我国私学发展、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 6、“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7、科举考试的依据——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盂子》、诗、书、礼、易、春秋) 8、科举制度开始——隋唐9、“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古埃及教育 10、孔子:我国第一个倡导启发式教育的古代教育家,提出教学的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论语》是孔子的教育思想记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来源于孔子。【解释: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1、墨家:“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12、道家:“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 13、《学记》: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解释:教书的人,就是善于发现并纠正学子的失误之人。】 【“教”和“育”这两个字,在我国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最早解释“教育”一词的是我国东汉的许慎的《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 循序渐进原则:“学不躐(liè超越)等”、”不陵节而施” “教学相长”【解释: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性原则)【解释: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 “预时孙(xùn)摩”【解释:预、时、孙、摩是教学成功的四个基本原则。预,预防原则,预防学生的不良行为。时,及时施教原则。孙(通”逊”,顺)循序渐进原则。摩,学习观摩原则。】 “藏息相辅”【解释:即课内与课外、劳与逸相结合的原则。】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师严然后道尊”、“君子之教,喻也”、“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14、苏格拉底(古希腊):助产术或叫“产婆术”,启发式谈话法15、柏拉图(古希腊):代表作《理想国》 16、亚里士多德(古希腊):代表作《政治学》,最早提倡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 17、帕克赫斯特:创立道尔顿制教学组织形式。而贝尔?兰卡斯制是教师教学以年龄较大的学生为主,然后在由他们中的优秀学生去教年幼的或学习教差的学生的教学组织形式。 18、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1632)近代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了出来,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大教学论》是最早从理论上阐述班级授课制,论证班级组织,奠定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提出了“百科全书”式的分科课程。被誉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泛智教育” 19、洛克(英国):代表作《教育漫话》(1693)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名中医治疔疮六个秘方

名中医治疔疮六个秘方 3.1三花二石汤 【来源】贾美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金银花、野菊花各30克,红花10克,生石膏、寒水石各6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重者2剂),日服3~6次。二煎后以药渣煎汁,以纱条浸渍 后敷患处,日换2次。 【功用】清热泻火,清营解毒,活血和络。 【方解】红丝疔多因热毒瘀结,毒流经脉而成。方中生石膏、寒水石清热泻火;金银 花、野菊花清营解毒;红花活血和络。方以大剂,药简效宏,且头二煎内服,三煎外敷,使药力内外并行。腠理开,经脉通,热泄毒解瘀行,故能很快获效。 【主治】红丝疔(管状淋巴管炎)。 【加减】若形寒发热等表证者,加苏叶15克;发热口渴者,加知母、黑山栀各10克; 腋下、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者,加桃仁、牛膝各10克;大便秘结者,加番泻叶5克。 【疗效】治疗30例,全部治愈。平均治愈天数为4.9天。 3.2芩连消毒饮 【来源】顾伯华,《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黄芩10克,黄连6克,生山栀10克,制川军9克,野菊花、半枝莲各10克,金银花12克,赤芍9克,连翘、紫花地丁各15克,生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3次。 【功用】清热凉血,解毒护心。 【方解】本方以《外科正宗》方“七星剑”,与《医宗金鉴》方“五味消毒饮”,《外台秘

要》方“黄连解毒饮”化裁制方。方中以芩连为君,直折上焦心火;金银花合野菊花为治疔之圣药;连翘清上焦诸热,解毒疗疮;紫花地丁入心肝二经,凉血解毒、清热消肿,合半 枝莲清解疗毒,力专效宏。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凉血、解毒护心之功,用之奏效颇捷。 【主治】颜面疔疮,手足疔疮,红丝疔。 【加减】颜面疔疮,每易动风,加草河车、僵蚕合野菊花有入肝经、熄肝风之效;脓 成者,加苍耳子、桔梗、皂角刺透脓泄毒;便燥腑结改用生大黄、全瓜蒌通腑泄热;邪热 伤阴,去芩连苦寒,加沙参、麦冬、芦根甘寒清热;神识昏糊,加神犀丹1粒冲服,紫雪 散4.5克分3次吞服,或安宫牛黄丸2粒,分2次化服;热毒炽盛,加广犀角15克,鲜生地60 克凉血解毒;咳吐痰血,加象贝母、天花粉、藕节炭、鲜茅根;高热痉厥,加羚羊角粉、 钩藤、龙齿。 疔疮外治可用外科蟾酥丸磨散醋调,围裹于疔疮头四周,箍围聚毒,疔头上置放药制 苍耳子虫并用千锤膏覆盖,疮头溃后外用二宝丹药线引毒外泄。 【疗效】多年临床使用,颇感得心应手。 【附记】疔疮初起,不宜切开及针挑,也不能妄加挤压,不然可以造成疔毒扩散走黄。 疔疮病发有全身症状时宜卧床休息,饮食忌荤腥发物及甜腻食品,更忌饮酒及辛辣,应多 饮水、瓜汁、菊花露等,患部应防护,避免碰跌损伤而致毒邪扩散入营。 3.3七味治疔汤 【来源】凌云鹏,《临证一得录》 【组成】夏枯草、菊花、紫花地丁、金银花、蒲公英各9~15克,蚤休6克,生甘草3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清热解毒。

教育学代表人物

沛西.能 (英国) 教育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 孟禄(USA)教育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 保罗.朗格朗(法国)提出终身教育理论 终身教育的两大特征:①全体成员一生都在学习②社会为每一位成员提供适当教育 学习化社会构建与终身教育体系确立的基本标志:社会成为学习化社会,并能为需要学习和进修的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机会。 孔子(古代中国西周王朝春秋时期鲁国) 孔子及其弟子著《论语》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继承西周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授诗书礼乐, 孔子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启发”一词来自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私学在春秋战国时期规模最大 《学记》(古代中国西周王朝战国末期)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理论和教育问题的专著作,以教学原则的总结最突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出自《学记》 古希腊三大西方古代教育家(西方古代教育思想启自古希腊时期) 苏格拉底(希腊) 苏格拉底以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 苏格拉底问答法三步骤:①苏格拉底讽刺;②定义;③产婆术。 苏格拉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基础。 柏拉图(希腊)柏拉图著《理想国》 柏拉图是欧洲教育史首个有大量著作流传下来的哲学家,著《理想国》, 柏拉图充分吸取斯巴达国立教育与希腊和谐教育之经验,构建学制。 柏拉图为资本主义教育提供雏形。 柏拉图是制定教育的基本依据“社会本位论”的三大代表人物之一 亚里士多德(希腊)亚里士多德著作《论灵魂》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他所倡导的和谐教育思想成为后来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渊源。 遗忘的四大理论解释中的痕迹衰退说是对遗忘原因最早的解释,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经由桑代克发展。 亚里士多德专著《论灵魂》是西方心理学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学思想的著作。 教育学独立形态阶段的七大欧美教育学家 培根(英国)培根于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 夸美纽斯(捷克)著《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 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夸美纽斯于1632年出版《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对教育学的四大贡献:

医书姓名大全5

建本图书与医学传播 摘要:福建建阳出版的图书即建本图书在传统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过程中,曾有过辉煌的历史,无论是在国内的医学界,还是在中国周边国家的医学领域,所起的作用都十分重大。 医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它是保持和加强人民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科学知识和实践活动的体系。中国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它和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是分不开的,中医的从小到大、从局部到跨区域大面积发展,与各种传播手段、传播载体的发展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五代宋元时期的战乱和辽金元统治所带来的落后风习,曾使社会生产遭到阻滞和破坏,但中国的南方蒙受战祸较少,发展也较多,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宋元时期的造纸业有了普遍的发展,在四川、浙江、福建等地,出产质量较好的纸张。自从隋唐之间有了雕版印刷的发明,五代时候开始用以刻印儒家经典,北宋时期的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大大改进了印刷技术,因此宋代是雕版印刷技术的成熟、发展的时代。其中浙江临安的雕版最好,福建、四川的也不错,所刻之书既多又佳,有些至今还是很名贵的[1]。史书上所讲的福建雕版,多指闽北,尤其是指建阳,史学上将建阳出版的书叫做建本,而建阳的麻沙、崇化(现书坊)印刷业,源于唐代大批中原文人的南迁,五代时期得到发展。自北宋起建阳麻沙、崇化两地雕版出现了兴旺,南宋则为全盛时期,越元、明、清起落变化,经历700余年,建阳麻沙、崇化的雕版印刷业的发达,号称图书之府,历史上与浙版、蜀版齐名,是三大图书出版中心之一。这既与当时的文化人避乱来到闽北落户有关,与经济文化重心南移有关,与当地的丰富的竹木资源有关,也与建阳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交通便利有关。 闽北手工造纸起源于唐代,宋代开始用当地所产嫩竹造纸。由于资源丰富,原料价格低廉,造纸成为各县主要的手工业之一。建阳、顺昌等县的竹纸质量相当高,产量相当大,竹纸成为书籍印刷的重要的原材料[2]。 据书籍记载,南宋时期,建阳出版的版本书籍,已是行四方者,无所不至。有诗曰:“江西估客建阳来,不载兰花与药材。妆点溪山真不俗,麻沙坊里贩书回”。还有“书市比屋,皆鬻书籍,天下客商,贩者如织”。这些都真实地描写了外地商贾在建阳贩书的情景[3]。鼎盛时期,麻沙和崇化的人口剧增,刻印书籍已成为居民家庭的手工业,大量书籍的出版,对祖国文化的传播、保存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医学书籍也在得到广泛的传播。建本图书,不仅在中国国内流传,而且有的远销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宋代外贸活动中,就有福建泉州海船载建本书籍换取新罗的人参和布匹的记载。 元代建阳人余志安(1275~1348年),曾于大德甲辰年刻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0卷,于天历三年刻有《新刊王氏脉经》及宋慈所着的《宋提刑洗冤集录》,在国内流行。 宋元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相当密切,中国的医药学,在唐代对朝鲜有影响。宋元时期,中国的医书不断输入朝鲜,也向日本输出包括宋慈的《洗冤集录》在内的一些医学着作,同时继续传入波斯、阿拉伯一带。建本图书《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由元代建阳余志安刻本流传到朝鲜后,两次被翻印。在元朝,朝鲜、日本两国不仅行销建本图书,还曾派人到麻沙招募刻工,余氏书肆俞良甫等50余人应聘前往日本从事刻书业。明·万历年间建阳余象斗刻印了日本人大河王拳所撰的《大河外科》一书,此刻本流传日本后,也于1848年被日本人影抄[4]。 对刊刻医籍贡献最大的人要数熊宗立。建阳崇化出版的医学书籍,明代比前数代尤多,内科、外科、针灸、妇科、小儿科、本草等门类齐全,其中的熊宗立,既为医者,又参与刻书印刷,对医学书籍的出版、流传,起了重大的作用。从正统丁巳(1437年)至成化甲午(1474年),熊宗立从事医学研究37年,编着、点校的中医着作达20余种,是福建历史上自编自刻医书最多的人。一些作品,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并有不少独特见解。 熊宗立刻书的代表作是《名医类证医书大全》,共24卷,后附《医学源流》1卷,是一

当读的古医书--岳美中

当读的古医书 岳美中 中医书籍汗牛充栋,初学者往往不知从何读起。谈中医书大体上说来有下列一些方法,各人可以根据自己情况加以选择,不必强求一致。中医讲究理法方药,理法方药能精则辨证论治无误,而活人有术。因而学习中医可从理法方药4个部分去加以研究。 中国医药学的发展有源有流,各个时代都出现了著名的医家。他们代表了我国医学的发展方向。因之,顺着时代,从源溯流地研读著名医家的代表著作也是一种读书方法。 中医著作甚多,有难有易,旧时学医往往先读浅显易懂便于应用的医书,等到有了点功底,再逐步钻研高深的典籍。这种先易后难的读书可收到循序渐进的效果。然而,也有从难到易者,清·张志聪即主张先从《内》、《难》研读起,先难其所难,后易其所易,源头即充,活水不乏,医术大可精进。 不过,学习中医,我意当从方剂入手。方剂之祖为仲景,因而读书还以从《伤寒论》、《金匮要略》入手为好。仲景最讲求的是辨证论治,《伤寒论》六经标题,首揭“辨三阳三阴病脉证并治”鲜明地昭示后人。论中更有“随证治之”、“依法治之”等语。在具体治疗中则某病以某方“主之”,某病“可与”或“宜”某方则是点明专病专方与辨证之下随宜治之的方治精神。《金匮要略》则论述三因,以专病专证成篇,题目亦揭出“辨病脉证治”,是在专病专证专方专药基础上行使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总之,仲景之书分论各治,既昭示人辨证论治的原理原则,又指出了辨证论治的具体方法。其规律之谨严,对临床实践具有高度的指导意义,实是中医书籍的精髓,最宜反复钻研。 据不完全统计,历代注疏《伤寒论》的已有四百多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应该毫无依傍地直接阅读原文,从白文下功夫,反复研读,才能辨出《伤寒论》的真味道来,这样才算是善读《伤寒论》。读《伤寒》如此,读其他经典医籍也应如此,当然,为了开拓思路,帮助理解原著,适当地参看一些注家也是可以的。《伤寒论》注释以柯韵伯《伤寒来苏集》、尤在泾《伤寒贯珠集》为最佳,语无泛淡,不可不熟阅之。《金匮要略》可看尤在泾《金匮心典》,尤氏著作,颇多发挥,最能启人心思,历来为医林所重。另外,近人陆渊雷《伤寒今释》、《金匮今释》二书脱胎于日人汤本求真《皇汉医学》,但较汤书易读是其优点,可惜的是未注明出处。 《内经》分《素问》与《灵枢》二部,主要讲中医生理、病理,要读。不懂《灵》、《素》即不懂中医的生理、病理,就不懂中医的基本理论。读《内经》,其中的生字、难句首先得懂,才能读。这就牵涉到文史哲的修养,古汉语文化的功夫。这些知识,也是学习中医的人必须具备的。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中医病理专著,辨证细微,甚为可贵,应当置于案首时时取观。 各家学说中以《景岳全书》、《张氏医通》、《丹溪心法》、《脾胃论》、《刘河间

中医规培—中医外科学习题

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习题(中医外科学二) 1.蝼蛄疖好发于 A.儿童头部 B.儿童项后 C.儿童背部 D.儿童臀部 E.产妇头部 2.治疗疔疮的代表方剂是 A.五味消毒饮 B.仙方活命饮 C.托里消毒散 D.普济消毒饮 E.银翘解毒丸 3.颜面部疔疮容易走黄的原因是 A.火毒炽盛 B.头面为诸阳之首 C.火邪炎上 D.容易挤压 E.风邪上受 4.蛇眼疔的发病部位是 A.指端 B.甲侧边缘 C.指腹 D.手掌 E.眼睛内外眦 5.下列哪项不属手足疔疮的病机A.湿火蕴结 B.血凝毒滞 C.血分伏热 D.经络阻隔 E.热胜肉腐 6.不属于手足疔疮的是 A.螺疔 B.蛀节疔 C.鱼肚疔 D.泥鳅疔 E.虎须疔 7.烂疔发病的主要原因是 A.皮肉破损 B.湿火内盛 C.感染毒气 D.外感热邪 E.瘀血停滞 8.最易损坏筋骨的是 A.蛇眼疔 B.蛇头疔 C.红丝疔 D.锁口疔 E.蛇肚疔 9.治疗风热痰毒型颈痈的内服方剂是 A.牛蒡解肌汤 B.五味消毒饮 C.黄连解毒汤 D.普济消毒饮

E.仙方活命饮 10.下列哪项不是颈痈初起的临床特点 A.局部皮色潮红 B.肿胀 C.灼热 D.疼痛 E.肿块边界清楚 11.丹毒发于头面者治疗宜 A.疏风清热、凉血活血 B.疏肝理气、泻火解毒 C.清利湿热、消肿止痛 D.疏风清热解毒 E.化痰消肿、清热解毒 12.丹毒的主要病机是 A.血瘀阻滞 B.热毒内蕴 C.内蕴痰湿 D.皮肉破损 E.血分有热 13.有头疽最易发生的部位是 A.头部 B.颈部 C.项部 D.腹部 E.胸部 14.无头疽的临床特征是 A.红肿热痛 B.易消易溃易敛 C.局部光软无头 D.高肿色红 E.难消难溃难敛 15.附骨疽发病最多的部位是 A.股骨 B.肱骨 C.胫骨 D.桡骨 E.尺骨 16.干陷的病机特点是 A.阴液不足 B.气血不足 C.肝肾亏损 D.阴伤胃败 E.阴损及阳 17.走黄与内陷病机的主要区别是 A.正气盛衰 B.邪毒盛衰 C.毒入血分或气分 D.内攻脏或腑 E.邪气外感或内生 18.锁喉痈初起宜选用 A.仙方活命饮 B.普济消毒饮 C.银翘解毒丸 D.五味消毒饮 E.黄连解毒汤 19.下列哪项不是瘰疬的临床特点 A.病程缓慢 B.初起结核如豆 C.皮色不变 D.溃后脓水清稀 E.灼热疼痛

最新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的主要理论及其代表人物、著作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的主要理论及其代表人物、著作 教育基础 一、孟子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的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起源 二、关于教育起源 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国孟禄。 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 交往起源说代表人物:叶澜等人。 教育学发展萌芽 中国 三、《学记》——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 1.相传作者为乐正克。 2.“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3.“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藏息相辅”——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4.提出教学相长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5.“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式教学。 6.“学不躐等”——教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四、孔子——《论语》 1.注重后天培养——有教无类。 2.“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教学纲领和科目) 3.“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习、行 5.庶、富、教——人口、财富、教育是立国的三要素。“庶”与“富”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 五、墨翟 1.教育思想以“兼爱”“非攻”为主。 2.重视文史知识的掌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实用技术的传习。 六、道家——老庄学派 主张一切顺其自然。

西方 七、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术或产婆术 第一步:苏格拉底讽刺 第二步:定义。 第三步:助产术 八、柏拉图——《理想国》 “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九、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1.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2.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注:以上三人为师承关系,世称“古希腊三哲” 十、昆体良(古罗马) 1.《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或《论演说家的培养》)——古代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教育学创立阶段(略。书P24) 教育学发展阶段 十一、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 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十二、凯洛夫——《教育学》 1.该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2.之前提过劳动起源说 十三、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父母必读》 核心是集体主义教育思想。 十四、杨贤江(化名李浩吾) 《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十五、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教学与发展》 1.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十六、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教学过程》 1.强调学科结构 2.倡导发现教学法

教育学代表人物

沛西.能(英国) 教育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 孟禄(USA)教育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 保罗.朗格朗(法国)提出终身教育理论 终身教育的两大特征:①全体成员一生都在学习②社会为每一位成员提供适当教育 学习化社会构建与终身教育体系确立的基本标志:社会成为学习化社会,并能为需要学习和进修的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机会。 孔子(古代中国西周王朝春秋时期鲁国) 孔子及其弟子著《论语》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继承西周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授诗书礼乐, 孔子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启发”一词来自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私学在春秋战国时期规模最大 《学记》(古代中国西周王朝战国末期)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理论和教育问题的专著作,以教学原则的总结最突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出自《学记》 古希腊三大西方古代教育家(西方古代教育思想启自古希腊时期) 苏格拉底(希腊) 苏格拉底以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 苏格拉底问答法三步骤:①苏格拉底讽刺;②定义;③产婆术。 苏格拉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基础。 柏拉图(希腊)柏拉图著《理想国》 柏拉图是欧洲教育史首个有大量著作流传下来的哲学家,著《理想国》, 柏拉图充分吸取斯巴达国立教育与希腊和谐教育之经验,构建学制。 柏拉图为资本主义教育提供雏形。 柏拉图是制定教育的基本依据“社会本位论”的三大代表人物之一 亚里士多德(希腊)亚里士多德著作《论灵魂》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他所倡导的和谐教育思想成为后来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渊源。 遗忘的四大理论解释中的痕迹衰退说是对遗忘原因最早的解释,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经由桑代克发展。 亚里士多德专著《论灵魂》是西方心理学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学思想的著作。 教育学独立形态阶段的七大欧美教育学家 培根(英国)培根于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 夸美纽斯(捷克)著《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 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夸美纽斯于1632年出版《大教学论》

中国古代医学文化

中国古代医学文化 中国古代医学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也就是中国医院文化的源头,她几千年形成的完整的理论体系,浩瀚的医学典籍,丰富的临床经验,独特的医疗技术,至今散发着无穷的魅力,为今天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着丰富的营养。概括起来,中国古代传统医学文化有6个方面的特征: 勇于求索的精神 我国古代医学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与疾病进行斗争的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宝贵财富,一代代圣哲先贤与仁人志士怀着济世救民的社会责任,上下求索,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正就是这种"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精神,推动着历史的进步,造就了我国古代光辉灿烂的医学文化。 1、先秦时期传说中华民族的先祖燧人伏義氏见其民吃生的食物而导致疾病,便钻木取火,烧烤食物,使人不生病,伏義氏还发现了药物发明了用石针针灸的方法为百姓治病。《路史?后纪>载:“伏羲氏尝草制砭,以治民病,而人滋信”。传说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神农氏为解除人民的病苦寻找药物,曾一曰尝七十毒,表现了祖先为民的伟大献身精神。〈通鉴外纪>载:"古者民有疾病, 未知药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尝一曰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方书,以疗民疾,而医道立矣。"我国最早的医院 典籍之一〈神农本草经〉便就是以神农氏的名义所作。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轩辕氏可以说就是我国古代医学研究的带头人, 根据她与她的臣子雷公、岐伯等人研究医学的记载,形成的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奠定了我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

2、秦汉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瘟疫流行,为解除老百姓疫病之苦,救民于水火,许多医学家淡泊功利,精研医术,行走民间。"建安三神医”董奉、华佗、张仲景就是杰出的代表人物。董奉隐居深山,为百姓瞧病分文不取,病人好后只要栽种一棵杏树,日久成林,被传为"杏林佳话"。华佗多次拒绝做官, 一生行走民间为老百姓瞧病,首创我国古代全麻手术,成为我国古代医学的"外科鼻祖"。张仲景生活的东汉末年,就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的时代。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外戚与宦官相互争斗残杀的"党锢之祸”,军阀、豪强也为争霸中原而大动干戈,农民起义的烽火更就是此起彼伏,百姓为避战乱而相继逃亡,流离失所者不下数百万。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挟汉献帝及洛阳地区百万居民西迁长安,洛阳所有宫殿、民房都被焚毁,方圆二百里内尽为焦土, 百姓死于流离途中者不可胜数。据史书记载,东汉桓帝时大疫3次,灵帝时大疫5次,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甚。成千累万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其中尤以东汉灵帝(公元168?188年)时的公元171 年、173年、179年、182年、185年等几次的疾病流行规模最大。南阳地区当时也接连发生瘟疫大流行,许多人因此丧生。自从建安初年以来,不到10年,有2/3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7/10。张仲景从小面对瘟疫的肆虐,内心十分悲愤。她痛恨统治者的腐败,将百姓推入水深火热之中。对此, 张仲景痛下决心,一定要制服伤寒症这个瘟神,立志做个能解救人民疾苦的好医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伤寒论> 自序)。她10岁左右时拜当时的名医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一生不仅"勤求古训”,仔细研读〈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

教育学代表人物详细介绍

教育学代表人物详细介绍 《教育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等 (顺序基本按《考试大纲》内容) 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1903年癸卯学制 3、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 4、我国私学发展、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6、科举制度开始--隋唐 7、科举考试的依据--四书 8、"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古埃及教育 9、孔子的教育思想记载--《论语》 10、"有教无类"--孔子 1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12、"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 1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来源)--孔子 14、"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5、因材施教--孔子 16、"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墨家 17、"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道家 18、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礼记》中的《学记》 19、"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学记》 20、"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 21、"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 22、"师严然后道尊"--《学记》 23、"君子之教,喻也"--《学记》 24、"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 25、"学不躐等"--《学记》 26、教学相长--《学记》 27、循序渐进--《学记》 28、助产术(或叫"产婆术")--苏格拉底(古希腊) 29、《理想国》--柏拉图(古希腊) 30、《政治学》--亚里斯多德(古希腊) 31、最早提倡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亚里斯多德 32、《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捷克) 33、"泛智教育"--夸美纽斯 34、《教育漫话》--洛克 35、《爱弥尔》--卢梭(法国) 36、"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康德(德国) 37、"白板说"--洛克(英国) 38、提倡绅士教育--洛克 39、"人类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洛克 40、《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德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