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顽童闹学堂》背后的中国古代教育智慧

《顽童闹学堂》背后的中国古代教育智慧

《顽童闹学堂》背后的中国古代教育智慧
《顽童闹学堂》背后的中国古代教育智慧

《顽童闹学堂》背后的中国古代教育智慧

2016年2月15日下午,听徐建顺老师讲中国古代教育,受到很多启发,尤其是讲《顽童闹学堂》那一段特别精彩,原来,在顽童闹学堂的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丰富的中国古代教育智慧。听完他的讲座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真的误会中国古代的教育了,西化的教育把我们害惨了!下面的内容是我做的听课笔记,文中许多观点是随手记录徐老师所讲,也加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可能会与老师的本意不完全一致。老师讲的内容非常丰富,记录得很匆忙,语言有些零乱,分享给大家,供参考与批判。

一、中国古代教育总的特点是“人”的教育

从培养目标上看,中国古代教育可以分为三类:1、成人教育——以品性为最终目标2、化人教育——以熏陶为主要形式3、立人教育——以生活能力为基础

从结构上看,中国古代教育可以分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专业教育三个层面。大的也可分为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两个层面。

从这些特点上看,中国古代教育的核心是人,目标是成人、化人、立人,今天的教育有的说法是培养考试机器,有的说法是培养劳动大军,有的说法是培养接班人,比较起来,哪个更科学呢?

二、中国传统蒙学的力量,让农村也很有文化

按照时间顺序,中国古代的教育先有家庭教育,后有蒙学教育。家庭教育主要覆盖的是0-3岁,主要是由母亲负责的性情习惯养成,这是蒙学基础。《礼记》上就记载了从胎教说到出生的养育常识,一个核心的思想是养成人的中正,主要是性情习惯的培养。

4-7岁的孩子,则要进入蒙学馆学习,主要由蒙学先生教生活习惯和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徐建顺老师说,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等主要方面,是中国蒙学的教育目标。当今中国的教育体系,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不教生活的教育。根据对一些上过私塾的老先生们的采访,可以得知,孩子们到蒙馆里读书时,发现《三字经》和其他歌谣,都是母亲教过的。在中国古代,蒙馆先生、学馆先生分得还是比较清楚的。不同的阶段也有不同的教育目标。蒙学馆的教育目标主要了解中国的基本文化常识,养成生活的良好习惯,这是所有孩子都要达到的。另一个目标,是极少一部分孩子要达到的,即养成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达到了这个要求,先生就会推荐他到学馆。《官场现形记》里有类似这样的记载。没有这份资质的,所谓的知识学习就此就结束了。

中国古代没有规定,穷苦人家的孩子不能读书。从先秦到明清,都有穷苦人家读书出来的例子。中国古代宗族聚居,一个家族一定会有富人,富人有三件事必做,修祠堂,修路,

办学。宗族办的学叫族学,贾宝玉小时候上的就是族学。国家办的叫社学,大家凑钱办的还有义学。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古代算是有不完整的、想要努力实现的三年义务教育。我们大部分人有一个印象,古代的人大部分都不识字。这里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刚解放时中国教育的状况给了大家这样一个印象,1950年,中国的文盲率达到90%以上,有的地区达95%以上。出现这样的情况是有原因的,主要原因是西学刚开始创办的时候,大批私学倒闭,儿童失学,而西学又非常缺老师,《围城》里就描述了有人假装懂西学的事情。

事实上,中国古代的文盲远没有那么多。1860年,据一个传教士记载,中国偏远山区的文盲率也只有60%。郭德纲说过一段传统相声,《歪说三字经》。传统相声当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老脚本,今天的我们几乎看不懂了,所以,在听相声的时候,该发笑的就没有笑。除此以外,还有歪说孟子、歪批三国、歪批四书等。相声,在当时是一门落地的艺术,进入不了大雅之堂,听的人都是一些贩夫走卒,这些相声他们都能听得懂,我们却听不懂了,说明了什么呢。古代中国的人,大部分都是背过三字经等蒙学经典的,他们还背声律启蒙,这就是蒙学的力量,古代是有普及教育的。想想过去村子里面,有很多人都会书法的,而且写得很好。还有一点,回忆一下我们前几代的老人们,他们种种庄稼,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至少知道各种节气、天气,适应天地人的关系,我

们的老祖母们,可能不识字,但他们个个都是高级育婴师,她们在做人上是一个家庭的灵魂,在教育孩子方面会做饭、会做衣服、会哼小曲儿、会讲故事,样样精通。今天呢,我们的农村变成了什么样子呢,房子都一个样,庄稼地里是农药化肥,学校因为孩子太小关闭,年轻父母绝情地到城里打工,剩下老人和留守儿童,没有人间温暖,没有敬天畏地的精神,没有乡绅阶层的文化引领,处处都是文化的沙漠,和到处都有私塾蒙学馆的古代比较,是进步了呢,还是倒退了呢?

三、中国古代教育很早就实现了“双轨制”

按照徐建顺老师的说法,根据家庭条件和在蒙学馆的学习状况,中国古代在孩子七八岁的时候,就按照“双轨制”进行了分流,一部分继续学习儒学,另一部分也是大多数则开始接受儒学之外的专业教育。

也就是说,到了七八岁的时候,有较强学习能力的孩子进入更高一级学馆,学习儒学。而其他孩子,学农的,回家种地;学经商的,到各种铺子里当学徒;学武的,到武馆去;学医的,进了医馆,等等。由此,我也理解了爷爷为什么很小的时候就跟随师父学医了。

比较而言,今天中国的专业教育开始得比较晚,最早也要等到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也就是在十五岁左右考高中的时候,进入职业学校。还有一部分孩子进入专业教育更晚。要等到

高中毕业,进入大学时才开始。我们今天的做法,基本上就是把学馆的东西全部拿到了中小学,让所有的孩子都学,这在古人看来,不是太合适,即便是孔子看来,也不合适。也就是说,让所有的孩子都读论语,不合适。按照中国古代教育的设计,普及性的教育,读论语的简本如《三字经》就行了。

今天,在全国各地,很多私塾、书院都是这么做的,效果不是很好,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让所有的孩子都冲着儒学去,效果并不好。在中国古代,谁去学儒学,是要考察的,谁适合谁去读。所以,今天这样做,也是很莽撞的。

也有从蒙馆拿东西的,这样做也比较麻烦。这些蒙学内容,都是教4-7岁小孩子的,大的孩子再这样教也是有问题的,特别是《弟子规》,那是四、五岁小朋友学的,现在还有成人学的,更麻烦了,父母命,行勿缓,命错了呢。小学三四年级智力已发展到一定阶段了,还拿那些蒙学的东西来教,当然是错位的,孩子们也是不喜欢的。另一种错位,你教的那些诗词歌赋,都是老儒士们写的,教给孩子合适吗?古代可以,孩子是挑出来的。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徐老师说,他也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大家进行研究和探讨。

四、中国传统儒精英辈出,今则不能

1、蒙学是基础:生活类,文化类,历史类,意象类,声韵类,主要是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和生活常识。

2、德:礼教,生活教育,内省,女学。礼,从母亲那里开始学,蒙学也教,礼是约定俗成的交往方式,是行走天下的基本本领,学会了礼,人生就不会有大错,今天的孩子没有礼教,每个人都稀奇古怪,比较邪的东西比较多。内省,比较大的孩子要教,内省是要有习惯的,这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特别重要,今天,我们的孩子普遍缺乏内省教育,我非常尊敬的贾建设校长提倡的“三省教育”是一个非常好的实践,非常值得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女学,在今天也缺失了,中国古代的教育,男性的教育和女性的教育区别很明显,据沈立老师说,中国古代的《三字经》男孩女孩学的版本都不一样。联想到今天学校里甚至是全社会的性别错位状况,我们不得不反思性别教育缺失的严重后果。

3、小学:文字,音韵,训诂,吟诵,工具书。小学,字感,语感,诗感,建立不起来,怎么读书?读书的效率太低,没有小学基础就开始读书,跟不读差不多。小学是很重要的根基。今天,很遗憾的是“小学”缺失,本来是教小孩的,现在都是大学里的教授们在研究这些东西。

4、体:经,史,子,文。经,即十三经;史,即二十四史;子,即诸子百家;文,即诗词歌赋。“经史子集”是从出版角度说的,“经史子文”是站在教育的角度上的说的。

经、史、子、文的学习,这也是有顺序的。今天,我们一上来就教诗,教文,是学问顶尖上的东西,没有经的学习,没

有史的学习,没有诸子百家的学习,诗是读不懂的。

先读经,后读史,是因为“经”是讲大道理的,“史”是讲故事的,经史合参,先讲一个道理,再去讲一个例子。经、史读完了,去读子,大道理读完了,再读小道理,局部的道理。都读完了,才去读文,文是修养的学问。不按照这个顺序,唐诗宋词是读不懂的。我们今天读那些诗,读那些词,不是我们自己读懂的,没有任何注释,没有教参,我们能读得懂吗?你不知道诗里的典故选自哪个经,哪个史,哪个子,当然也根本无法读懂。今天这个时代,能读懂诗词歌赋的已经很少了。

5、艺。文艺,文艺,艺和文不同,文以载道,文,是“道”的美丽的外在形式,本质上还是道。艺与文不同,离道比较远,是熏陶性情的。孔子非常重视艺,叫六艺。孔子一死,朱熹也很重视艺,因此还被老师批评。王阳明更重视艺了,谈琴唱歌,天天就干这事。中国古代儒士,都是琴棋书画,不懂这些怎么见人呢。

6、用:经世致用。前面那么多准备,都是要“用”的。今天,关于“用”的学问,我们几乎全部丢失了,伟大的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几乎再也没有诞生了;伟大的书法家,画家,音乐家,很难培养了;传统的农人,商人,匠人,中医,许多中国古代优秀的行业也面临灭绝。我们今天的教育,大都停留在“小学”这个阶段了。事实上,儒家最厉害的是

“用”的层面,治理国家,摆弄经济,“政经工商,医武数术、兵农历律”等各行各业,在中国古代都有很多的精英。可是今天,已经很少有孩子能够达到这个层面了。

五、和中国古代比,今天的教育理念都逊透了

今天流行许多时髦教育理念,翻转课堂,全科教学,分层教学,等等。认真研究一下中国古代的教育智慧,你就会发现,根本不需要创新,我们发明的那些理念、方法跟古人比,真是逊透了!

徐建顺老师总结,中国古代教育有以下特色:

1、言传身教——全面跟随

古人非常重视口传心授,今天的人不重视这个,就丢失了教育的最好的传统。古人的教育非常重视感性的力量,今天的教育有太多的理性。身教,比言传还重要。今天,我们几乎不考核老师的“身”的层面。

高考不考做人,招聘不考做人。做人,也不是教的,而是示范出来的,上课见老师,下课就见不到了,只见到老师课堂上是什么样的,但生活中什么样、平时什么模样啊,你就知道他上课时的样子,教育是成人教育,是教你做人的,学习必须是跟随式的学习,上课讲孟子是学习,跟着老师生活也是学习,说话的语气,言谈举止。这样的教育效果,是课堂教学远远达不到的。国学教育,按照西方发明的教学方法,是根本达不到的。

2、个别教育——私密传授

这是中国传统教育灵魂上的东西。一对一,天地之间有道,道是变的,教育靠集体式教学是根本达不到的。我们今天的老师,对集体式教学非常适应,上课就应该是这样的。今天,我讲了很多一对一,很困难。当年,蔡元培把一对一改成一对众的教学,很多老师都辞职了,他们不会一对众地教。老师一进门,问同学们好,今天上第五课,我们把时间停在这里,思考一下,你为什么要讲第五课呢,进度。下面的孩子呢,他们该学第几课了,我们这个课是给谁讲的?古代的老师上不了这样的课,他会觉得良心不安。赵雨,初中,英语跟不上了,就永远跟不上了。你怎么安排进度,怎么安排都是不对的,都是有违教育公平的。差的跟不上,好的在浪费时间,怎么弄都要抛弃大部分学生,这叫公平吗?反过来说,难逃被抛弃的命运,要么是在幼儿园,要么是小学,要么是中学,最终没有被抛弃的学霸,过程也是很痛苦的。一种游戏,30人31条腿(注:把腿绑在一起的游戏),它的速度是按照谁的速度跑呢?按照最慢的,一定会摔跤,要按照比最慢的孩子还慢的速度,所以,最终获得的效果是最糟糕的。古代,没有先学后教,没有翻转课堂,有多少孩子,就有多少课程表,这才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教育。在讲课的时候,徐建顺老师举了一个证据,根据日本的《菅茶山授学图》,看到菅茶山的洗手池有两个,根据介绍,道理是这样的,大道

如水,在不同的容器里是不同的样子,他是用两个洗手池提醒自己,道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目中都是不一样的,这也是他的座右铭。徐老师还给我们看了清代学馆的一张照片,可以看出学生们在排队背书,实行的也是一对一教学。老师是在教室最后面的角落里。老师在前面,老师在后面,感觉是不一样的。秘密性,躲开所有的人。这是个别教育的另外一个条件,一对一的教育,私密的教育,半私密的教育,或者是随时改成为私密的教育。孙悟空,就是这样教的,教得更私密。教可以这样教,练,则可以一起练。

徐老师还举了一些文献例子,如王阳明的《社学教条》。古代儒学的教育,从朱,入王,两条路子。从朱,最重要的是朱熹的《小学》。在韩国,儒学馆全部的人都全文背诵《小学》,今天我们对这本书不够重视。花了一半的时间讲故事,三分之一讲礼教,还有一些其他内容。入王,主要是王守仁的《社学教条》,他做江西学政时,要求贴在每一位老师办公桌的左后方。

《社学教条》内容选编: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信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

明朝每天的课程表“每日清晨,诸生参辑毕,教读以次偏询诸生:在家所以爱亲敬长之心,得无懈忽未能真切否?温清

定省之仪,得无亏缺未能实践否?”跟学生谈话,一个一个来,这件事占的比重非常大,当天的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老师随时还会再跟学生谈这些事。孩子做错了,得拐着弯培育,王阳明是这样说的。这有点像今天的心理医生的谈话,今天,有病才谈话,在古代,全有病,都得来。每天都跟学生问这些事,几年下来,你知道,你对学生得有多了解。用这么长时间了解学生,可见在研究观察孩子这方面,下了多大功夫。传道授业解惑,你都不了解孩子,你怎么传道呢?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样才说得过去,很多老师,比父母还了解学生。这样的心理辅导,需要私密的环境,所以,在教室后面进行。这样的教育才称得上是成人教育,跟现行的西方教育是多么大的不同。

3、自学为主——复讲过关

在中国古代的学馆,一般情况下超过10个人,不会超过20人。一个学生呆在学校8小时,480分钟,每个学生一天到老师面前听课的时间有多长,24-48分钟之间。但不可能不停地讲课,事实上很轻松。除以2,结果是12-24分钟。得出一个结论,每个学生,只有20分钟左右到老师面前听课,其余都是自学,所以,根本不用讲翻转课程,少讲多练,中国古代的教育就是这样的。

古代吉祥意象——《顽童闹学堂》,“堂下无风夏日长,先生醉卧书桌旁。学童不知光阴贵,结伙顽皮闹学堂。”学堂的

布置,教学的次序。老师睡着了,孩子们折腾老师,演戏的,打架的,还有一个在学习。

上课的地方,学习的地方,在图上也很清楚。杨柳青的年画,《闹学顽戏》,有很多版本。民国的香烟广告,也有这样的意象。扇子,也有。扇子是文人用的,老师用的,也有这样的画面,就特别耐人寻味了。墨盒上也有,就像今天的铅笔盒,上面竟然也有《十八子闹学堂》这样的意象。今天,我们印什么,“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古代就可以这样做。如果这个孩子不闹学堂,他还是孩子吗,上学太快乐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先生是怎么教的。一齐读书,读着读着,声音低了下去,只有先生在读,过了一会儿,人渐渐少了,先生一拍桌子,人都又回来了。闹学。每天如此,周而复始。你觉得,先生不知道学生都出去了吗,他为什么不拎着戒尺必须打下课铃才能出去。这样的教学,对今天的老师来说,太可怕了,人家至少教出了鲁迅,还教出的周作人。

王阳明,孩子好玩,怎么办,让他玩,自由地玩,玩够了,就学了,玩不够怎么办,玩着学。这是古代最基本的教学法。怎么学?在顽童闹学堂的画面里,总有一个在学习。这个人是谁呢?这个人就是大师兄。榜样的力量。

复讲,算是古代的考试方式。不是发卷子,是再讲一遍,学生给老师讲。过程:学生上书,老师点书,复讲,读书,讲

书。什么叫过关?今天的教育形式,老师一上来上课,结束考试,不会,批评,然后一切都按照程序进行,不管你学会学不会。古代的教学是过关式的,第一课过不了,不会上第二课。每一课都是很扎实的,不会出现赵雨老师学英语的情况。过关的形式,就是复讲。老师讲10分钟,然后学生复讲的时候,不仅要把纲目讲出来,还要把语气、动作都要复讲出来。学会老师的腔调,全部都要到位,里面都是信息。这样的要求,比起今天的考一百分,要高得多。复讲是很有难度的。一提这样的要求,就紧张起来,听课的态度就转变了。如果你的检验方式是考试,他们的听课态度又会是什么样呢?

这样,师兄辅导,允许你玩,但必须过关。大师兄帮助下,互相学习,一起过关。4、纵向编班——立德学礼

混龄教学。古代没有一年级、二年级这样的横向编班。纵向的好处,第一个显而易见,极大地减轻老师的工作量,大孩子教小孩子,老师就不用讲了。古代的私塾有个规矩,有问题先问师兄,师兄不会的再问老师。五六年级的孩子,可以给一二年级的孩子讲课吗?这件事,对高年级的孩子尤其重要。他为了不被师弟问倒,他会好好学。什么时候算真正明白这件事呢?当你可以给别人讲明白的时候。比较流行的“学习金字塔”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布置完作业,定辅导老师,大师兄,二师兄,师兄讲完了,比师弟还明白呢,比

他收获还大呢。

纵向编班还有一个目的,立德学礼,学做人。横向,从幼儿园一直到研究生毕业,12个月以内的扁平班,同龄人,不会跟年长的人打交道,都有一个痛苦的学习的过程,“悌”,古代的人在班级上就能学会,那就是一个小社会。在中国古代,家庭几代同堂,儿童混龄,到了学校还是混龄,这都是非常有利于儿童成长的条件和环境。班风好,有哥哥,立德学礼,提高学习效率,自学,不是自己学,还有一种自学的方式是孩子们之间的讨论,同龄人讨论效果不好,需要纵向讨论,异构,效率才高。自学的时候,有师兄辅导,效果甚至比老师教的还好。

5、感性教学——因声求气

黄波老师讲书法,会讲到触觉,气息,听觉,这就是感性为主的教育。感性教育的核心是因声求气,所以,古人把学习叫读书。徐建顺老师让我们看了1948年拍摄的电影《伍训传》,赵丹主演,1948年还有私塾,里面拍摄的是真实的情况。老师坐在教室的角落里,没有同桌的你,一对一教育。不同的孩子,不是同一门课程。上书,读书,老师和孩子都摇头晃脑,必须摇。摇才有腔音,才能找到气韵。

吟诵的主要价值不是让教学变得有趣,好玩。吟诵是一种理解,但理解仍然不是最重要的。读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背,背了又怎么样;理解,理解在古人看来也基本没用。王阳明

说,没做到,就是没理解。古代,有个最高境界,是气象。古代官吏选拔制度,从推荐制、世袭制,到隋朝加上了考试制。考试是选择官吏的,但主要考十三经,也会考诗考赋,但主要考经。经都是先秦的东西,讲大道理的,把他选择出来,有各种各样的官,管农业的,管外交的,管财政的,但从来不考政治、经济、法律,不考行政学,今天的公务员考试首先是什么都考,然后考专业,古代只考“马哲”,古代的官吏没有出过大事,从来没有听过不懂专业把国家弄得乱七八糟的,他们都做得来。考经,怎么就保证了这一点了呢。吏部的学问在哪里呢?这么一考,怎么就知道行不行,怎么就知道他适合做什么呢?

八股文,王安石发明的,司马光上台把王安石的全部废了,只留下了八股文。为什么?十三经中随便抽出一句话,作文400-500字,考试时间24小时,连考三天。徐老师举了一个例子,“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以这句话为题写一篇文章,这也算是一篇高考作文题吧,怎么写呢?看一篇八股文。格式:破题,承题,起讲,然后是八个股,最后结论,落下,下来之后,不许超过五百字。

徐老师举的例子文章有如下内容:

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之矣。

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只一二途以听人分取焉,而……

回乎,人有积生平之得力,终不自明,而必俟其人……

可以看出来,从头到尾,都是以孔子的口吻来讲的,即代圣人言。假装是他在那说,即拟定的手法。今天也有这样的作文方式。怎么批卷呢,由评卷老师轮流看,书法有分,背诵有分,意理有分,用词有分,最后评判的人要总看气象,整篇都要像孔子的口吻,还要像孔子和颜渊聊天时的口气,像了,就中了状元。最终考试,考的是气象。

让你心吸圣贤,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什么样的音容笑貌,真正了解他这个人和他的气象,一千选一,才选出有气象的人。王应麟点文天祥为状元,你看他文章中的气象。宋明清三朝科举考试,不是凭一篇文章一锤定音,面试,聊天,在各种记载中可以看到,聊天时被淘汰,看脸,长得要好,要中正,长得不中正不能过关,好多人因为面相被相掉。心很正,说话,走路,前面很好,出去的时候,贴着墙边走了,也会因此被取消。

为什么考试只考经?心中有活的孔子,心中有活的圣贤。他知道什么情况下,该做什么。如果让圣贤去做一件他不能做的事情,他会做什么呢?杜甫,河间卫,不做,心中有活孔子。只要有,不用担心。归隐,贤者。读书,学习,受教育,最终的目标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品性,为了气象。所以,读书,一定要吟诵,一定要入情入心,把经典的口气读出来。所以,吟诵才是最基本的读书方法。朱熹:学者读书,须要

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读得通贯后,义理自出。

如此,书读得好不好,在古代很简单,读一遍就看出来了,就看出来你是否真正地理解。

以上中国古代教育的体系是套非常完整的体系,只做其中一个方面,是不行的。我们要做国学,要做整体,内容是整体,方法也是整体,才有效果。纵向编班,复讲过关,互相呼应,形成一个整体。这是我们的祖先代代相传的智慧。

中国古代象征符号设计观念的启示

湖南工业大学 论文题目:中国古代象征符号设计观念的启示所修课程名称:美学 院(系):机械工程学院 专业:工业设计1002班 学生姓名: 学号:104054 指导教师: 完成论文日期:2013.12 评阅成绩:

评阅教师签名:年月日 中国古代象征符号设计观念的启示摘要: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且不说漫长的原始时代,特别是新石器时代的文明曙光,所创造的文化已经很高,且在有了文字之后,艺术越来越多样和丰富。但是长期以来艺术家和设计师往往只是从形式美的角度,孤立、狭隘地看待传统艺术。很少从中意识到艺术与科学之间不寻常的关系。 Summary:In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nation, not to mention the long primitive times, especially in the dawn of the Neolithic civilization, culture has created high, and after the text has been artistic increasingly diverse and rich. But for a long time artists and designers often ju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rmal beauty, isolated, narrow-minded view of the traditional arts. Few realized from an unus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and science. 关键词:象征;符号;传统文化;语义 Keywords:Symbol;notation;Traditional Culture;Semantic 翻开中国历史,便可清晰地意识到中国古代哲学观念、审美意识、道德标准几乎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图形符号。并且还有在这种观念和审美标准的引导和影响下,所产生的器具。中国传统象征符号具备了现代符号简洁凝练的外部特征,而丰富的内涵则包容了华夏民族对宇宙自然乃至现实社会的各个层面。中国象征图案符合可以讲是中华文化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典籍”。 中国传统象征符号,可以说是一部巨大而丰富的教科书,它涉及到了图腾崇拜、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道德审美等各个层面。既有对天地日月、星辰、云雷

中国哲学史重点.

目录 1.谈谈你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的认识。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 以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哲学思想及其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以整个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化过程为研究范围,以揭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基本任务。 首先,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一般哲学史学科的总体特征; 其次,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特质。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特定的自然环境,经历了自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塑造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质的思维方法和表达方式。这使得中国中国哲学具有自己特定的话语体系、基本范畴、问题意识和思维内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同样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方式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以及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哲学基本问题主要体现在天与人、心与物、道与气(器)、形与神等关系的回答上,其主要内涵是如何获得关于天道和人道的认识以及如何表达这样的认识。 2.你怎样认识中国哲学的精神气质? (1)“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2)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致思路经;(3)“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4)阴阳相生的辩证法传统; (5)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6)以和为贵的和谐理念;

3.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得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1)有助于提高理论思维能力;(2)有助于提高精神境界; (3)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4.怎样学习中国哲学史? (1)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注重研读哲学经典文本; (3)注重全面学习和理解; (4)注重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5.为什么说中国先民的宗教信仰中包含了中国哲学的萌芽? 宗教信仰是同两种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是灵魂观念;二是万物有灵的观念。在这两种观念的基础上,才产生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最后上升到神灵崇拜为核心内容的宗教信仰。 透过先民的宗教信仰和“绝地天通”的两次宗教改革,我们可以看到存在于先民的宗教信仰中灵魂与人、灵魂与外部世界,以及神与人、神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正是在对这些关系的思考中出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萌芽。

浅析中国古代设计的实用性

浅析中国古代设计的实用性 从明式家具看中国古代设计的实用性 墨子“故所为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 谓之拙。” 我国工艺美术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制作精巧,在世界工艺文化中独树一帜,那优美的彩陶、庄重的青铜、华丽的唐锦、典雅的宋瓷、明式的家具,无一不反映卓越的创造智慧,闪烁着灿烂的艺术光彩,为世人所欣赏①。 其中,按照用途可以分为日用工艺和陈设工艺,从材料上可分为陶瓷、玉石、金属、漆木、牙角、丝毛棉织物等。它具有实用和审美双重属性。是生活和美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科学和艺术的结晶。通过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服务于人民,工艺美术直接体现人们的生活方式。 人类历史上最出的设计是从先民的生产生活之中产生的,最初的设计没有审美可言,其实用性是其的主要表现。包括原始的审美标准也是以实用性为基础的。物之所以为物,就是物可以为之用,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求,实用性是设计的基础。 商人信鬼神,重祭祀。商代的青铜器庄重,威严。商代祭祀用的鼎,尊,都是以先民的实用生活用具为原型。鼎相当于煮饭用的锅。尊是也是容器。它们都满足生活实用性的基本特征。春秋有孔子主张的“文质兼备”,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即要求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墨子则是主张“先质后文”,所谓“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这就是实用第一性。老庄的“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凿户牖以为屋当其无,有室只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与无的辩证关系。战国时的工艺专注《考工记》,则提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②。汉代的工艺美术设计上,取得实用和美的统一,并向一物多用化发展。例如,青铜多安置把手,以利取得。铜灯既便于使用,又可以作为装饰品。漆器中多子套盒,充分考虑节省空间容积的组合……在中国古代工艺美术设计中明式家具是在实用性工艺美中做的最出色的真正做到了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 明式家具可以说是工艺美术史的一个巅峰的时代。由传统的漆木家具经过两千多年的到了明代,无论在功能、造型、装饰和制作工艺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明式家具设计,不仅是明代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中国艺术设计史上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③。 明式家具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在明代,明代是一个重理学、讲实用的时代,作为物质产品的家具,其设计功能首先突出其实用性。作为融合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一体的明式家具,它体现了贵族化的消费、文化的审美,市民化的实用、民间匠人的技艺。这四者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明式家具。选材优良、造型简练、结构严谨、装饰高雅、工艺精细、实用性强的设计风格④。明式家具的独到之处是多方面的,工艺美术家田自秉教授用四个字来概括它的艺术特色,即“简、厚、精、雅”。简,是指它的造型简炼,不繁琐,不堆砌,比例尺度相宜,简洁利落,落落大方。厚,指它形象浑厚,具有庄重、质朴的效果。精,是指它做工精巧,一线一面,曲直转折,严谨准确,一丝不苟,常注意结构美,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不用钉和胶,因为不用胶可以防潮,不用钉可以防锈,而主要运用卯榫结构,榫有多种,适应多方面结构,既符合功能要求和力学结构,又使之牢固,美观耐用。雅,是指它风格典雅,令人耐看,不落俗套,具有很高的艺术品位和格调,材料、工艺、造型、装饰所形成的总体风格具有典雅质朴、大方端庄的审美趣味,如注

《犹太人的智慧》读书笔记3000字

《犹太人的智慧》读书笔记3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犹太人的智慧》读书笔记3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犹太人的智慧》读书笔记3000字: 犹太人把金钱看作是上帝给的礼物。他们认为富亲戚是近亲戚,穷亲戚是远亲戚。他们认为金钱对人而言有着双重的属性。金钱的神圣地位的确立,使得犹太人得以最为自由的施展自己的赚钱才干。 犹太教没有把现实世界分为宗教生活和世俗生活两大部分。在善与恶的分辨中,犹太人明显认为,如果人没有恶的冲动,应该不会造房子,不娶妻子,不生孩子,不工作才对。而仅仅因为恶有利于人类也获得了生存的合理性,利益本身还会有什么问题吗?这意味着,在犹太民族那里,对谋利行为的限定,已经从形而上的层面转到了实际操作的层面。也就是说,应不应该谋利的问题,现在转化为两个具体问题,第一应该如何谋利?第二,应该如何再分配谋得的利? 在犹太人的家庭里,犹太人的父母很注意培养他们子女的勤俭精神,犹太人认为对于勤劳的人,造物主总是会给他们最高的荣誉和奖赏,而那些懒惰的人,造物主不会给他们任何礼物。财富像一棵大树,他是从一颗小小的种子发育而成的,金钱就是种子,你越勤奋栽培他,他就长得越快。播下一粒金钱的种子,用勤奋的汗水加以浇灌,必将收获财富的果实。在犹太人的心中,财富的符号是金钱,金钱是天使,也是魔女,它可以使人奋发向上,可以给人带来幸福,也可以再生出

造福于人的新财富。 追逐金钱是中国人的梦想,追逐金钱的游戏即公平又不公平,说它公平,是他要求参与者共同参与,说它不公平,是因为有些人生来就拥有较多的财富,但是80%的富豪都是由穷人变成的,而勤奋经营却使一些穷人变成富豪的共同特点。 金钱容易发生意外,任何人对待金钱都要谨慎,否则就要损失金钱。 洛克菲勒习惯到他熟悉的一家餐厅用餐,用餐后往往会付给服务员15美分的小费,但是有一天他用餐后却不知为何,仅付了5美分的小费,服务员觉得比往常的小费少,埋怨道,如果我像你那么有钱的话,我绝不会吝惜那10美分。洛克费勒却毫不生气笑着说,这也就是你为何一辈子当服务员的缘故。 犹太人有句格言是这样说的,花一美元就要发挥一美元100%的功效。犹太人认为,小钱也是钱,金钱如同人一样,你越尊重他,他就越拥护你,你越藐视它,他越避开你。所以,大家都把犹太人称为吝啬鬼。 钱在犹太人那里有着典型的双重性,一方面金钱在犹太人心目中非常重要,是散发温暖的圣经,是世俗的上帝,另一方面犹太人视钱为一张纸,一件平常的物。手中有钱,心中无钱,是他们对待金钱的态度。犹太人,就是这样的观念,他们认为天下的金子是同一种颜色,他们从不以自己做的生意小而自卑,在他们看来所有的生意都是由小做到大的。当然,犹太商人在投机时,对于所借助的东西是不存在一

智慧树2016年中国古建筑文化与鉴赏章节题目

智慧树2016年中国古建筑文化与鉴赏章节题目(含答案) ?名??????称?中国古建筑文化与鉴赏 ?对应章节?第一章 ?成绩类型?百分制 ?题??目??数?5 ?总??分??数?10 说??????明: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 ?第1部分 ?总题数:5 ? 1 【多选题】(2分) 建筑艺术在表现形式上与绘画、雕塑有何不同? ?A. 建筑艺术不能表现场景 ?B. 建筑艺术不能表现人物 ?C. 建筑艺术不能表现具体情节 2 【多选题】(2分) 建筑形象的塑造决定于下列哪些因素: ?A. 结构方式 ?B. 所用材料 ?C.

实用功能 3 【多选题】(2分) 中国古代与西方古代建筑之不同处主要表现在下列哪些方面: ?A. 色彩 ?B. 对建筑形象的追求 ?C. 所用材料 4 【多选题】(2分) 木料比石料的优点表现在哪几方面: ?A. 价格便宜 ?B. 采集较易 ?C. 加工较易 ?D. 运输方便 5 【多选题】(2分) 中国工匠对建筑哪些部分都进行了美的加工: ?A. 台基 ?B. 天花 ?C. 梁枋

?D. 基础 ?E. 门窗 ?名??????称?中国古建筑文化与鉴赏 ?对应章节?第二章 ?成绩类型?百分制 ?题??目??数?7 ?总??分??数?14 说??????明: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第1部分 ?总题数:7 ? 1 【多选题】(2分) 中国古代宫殿具有哪两方面的功能? ?A. 具有艺术上的表现功能 ?B. 具有艺术上的实用功能 ?C. 具有物质上的表现功能 ?D. 具有物质上的实用功能 2 【多选题】(2分) 从陕西西安唐代大明宫遗址的发掘看,唐代宫殿造型上的特点是: ?A.

《中国哲学智慧》

《中国哲学智慧》课程教学大纲 (2005年制定) 课程编号:310061 英文名:The Wisdom of Chinese Philosophy 课程类别:通识教育选修课 学分:2学分 课时:36课时 主讲教师:谢树放 选定教材:向世陵.中国哲学智慧.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课程概述: 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是智慧之学。中国哲学是中华民族智慧思辨的结晶,它历经数千年的漫长历程,逐步形成了自己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哲学智慧的鲜明特征,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宝库。本课程以中国哲学学派与哲学思想发展为主要线索,力求体现中国哲学智慧的连续性丰富性与多样性,力求将知识传授与智慧开发结合起来,突出介绍每一时代中国哲学思维的智慧精华,以使学生对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精华有所感悟与把握,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所帮助。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教学,须使学生了解中国哲学各历史时期主要流派的思想智慧的精华,了解有代表性的中国哲学家的主要哲学智慧观点,使学生增强哲学思维,丰富哲学智慧,以促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并引导教育学生联系实际,弘扬精华、剔除糟粕,以达本课程的实践指导目的。 教学方法: 中国哲学智慧宝库博大精深,有限的课时决定本课程的讲授只能少而精。选修学习本课程的学生须有较好的古文功底及人文历史知识,为在有限的教学时间,较好完成教学任务,一须采取学生自学(课前预习)与课堂讲授相结合的方法;二须在教学内容上把握重点,提纲挈领,主要向学生指明各时期主要哲学流派的智慧精华,训练学生的哲学思维,激发学生的智慧火花;三须力求运用启发式讲授法,力求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地讲授抽象的哲理;四须力求联系现代社会及人生的实际,增强本课程教学的现实现代意义。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讲中国哲学史简述

《犹太人的智慧》读后感500字

《犹太人的智慧》读后感500字 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有其具有社会生活指导性的经典名著,比如中国最具文化传统的《四书五经》,儿童启蒙教育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等,无不包含着中华文明和智慧,不过,我国的传统经典主要是教育人们在待人处事上的教育,因此,我们比较看重人的品质,居家要处理好家庭的事,“家和万事兴”是人们经常提到的经典之说,出仕则以国家为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必须刚正,有气节。其他的各类典籍也非常之多,主要是不同行业因其需要而自行选择的,但是,它们不能成为所有人必须学习的经典,因此,我们的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可以说是博大精深,杰出的人才层出不穷,这也是我们足以傲立世界民族之林的本钱。不过,我们放眼世界,也有许多民族创造了自己辉煌,最值得我们感到佩服的民族,当属于犹太民族。 据《福克斯》杂志统计:世界前400名亿万富翁中有60位是犹太人,占总数的15%,获得诺贝尔奖的犹太人超过240人,是世界各民族平均数的28倍,世界十大哲学家中,有8位是犹太人,可以说,犹太人的左手拿着巨额财富,右手捧着智慧的宝典,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是,我们反观犹太人的历史,以色列建国之前,犹太人是一个没有祖国的民族,

在犹太民族的4000多年的历史中,他们的苦难深重,没有家园,流离失所,总是在夹缝中求生,却为世界文明做出巨大的贡献,他们中涌现出大批的世界级的科学巨匠,思想艺术大师,顶尖级的政治家,卓越的外交能手,石油王国的巨子,传媒帝国的巨擎,华尔街的天才精英,好莱坞的娱乐大亨……这个多灾多难的犹太民族为什么取得如此成就?根源何在? 追根探源,集中体现在犹太人的三本智慧奇书:一本是整个犹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生活方式的导航图——《塔木德》,一本是掌握理财、创造财富技巧的宝典——《财箴》,一本是专门讲述独特家庭教育方法的典籍——《诺末门》。 在《犹太人的智慧》一书中,对《塔木德》、《财箴》、《诺末门》三本书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将其分为三个类别:经商智慧、处世智慧和教育智慧,堪称是一本有关于犹太人智慧的百科全书,全面揭示了犹太人的思维方式,至富策略、处世哲学以及教育方法,书中没有泛泛的道理讲述,而是从头到尾都由引人入胜的有关于犹太人的故事组成,故事所要表达年代思想直接、鲜明地体现了犹太人独特的智慧。

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抗震智慧

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抗震智慧 以柔克刚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举世闻名的太极拳 就是这种思想的直接产物,而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抗震防震的方法 堪称“建筑版太极拳”。 与西方砖石结构建筑的“以刚克刚”不同,中国传统的木结构 建筑在抵抗地震冲击力时,采用的是“以柔克刚”的思维,通过种 种巧妙的措施,其目标是以最小的代价,将强大的自然破坏力消减 到最小程度。当今建筑设计以抵御9度地震为目标,而我国传统的 木结构建筑基本上能达到这个要求。 中华民族自文明伊始就睿智地选择了木材等有机材料作为结构 主材,发展形成了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持续时间最长、技术成熟度 最高的结构体系——柔性的框架体系。我国木结构技术的发展,若 仅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算起,迄今至少已有近7000年的历史。这 次汶川大地震中,许多文物建筑的墙体均不同程度的受损,但主体 结构仍未倒塌,就是这种柔性框架结构抗震能力的表现。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抗震的一位重要战士,在地震时它像汽车 的减震器一样起着变形消能的作用。各种水平构件连接起来的斗拱 群能够形成一个整体性很强的“刚盘”,按照“能者多劳”的原则 把地震力传递给有抗震能力的柱子,大大提高了整个结构的安全性。历史上,很多带斗拱的建筑都能抵御强烈地震,比如山西大同的华 严寺,在没有斗拱的低等级附属建筑被破坏殆尽的情况下,带斗拱 的主要殿堂仍能幸存,充分说明了斗拱对抗震的贡献。 此外,传统建筑中大量使用的榫卯技术,成为抗震的又一个关键。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我们的祖先早在7000年前就开始使用。这种不用钉子的构件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 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刚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不但可以承受较 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吸收 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 山西应县木塔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杰出抗震能力的集中代表。 这座木塔是当今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竣工于1056年,处于 大同盆地地震带上。木塔建成200多年即遭受大震,余震连续7天,木塔附近的房屋全部倒塌,而木塔岿然不动;在此后的近千年中, 木塔经历了多次大地震的考验而安然无恙。整座木塔表现出结构、 技术与艺术形象的高度和谐。在近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能建造出 如此庄严美丽而坚固耐久的建筑,充分显示出当时的匠人对数学、

中国古代哲学基础整理简约版(1)

中国古代哲学基础 第一章绪论 1、西方哲学:爱智之学、反思之学 2、马克思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3、中国古代哲学 (1)概念 是中国本土理论思维历史的展示; 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 中华文化的灵魂。; (2)包含内容: 时间上:上古以来到近代(1840年鸦片战争前); 领域上:儒、释、道为核心; (3)发生学角度 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佛教思想传入于南北朝而确立于唐 (4)比较学角度 是中国传统文化构成的支撑、核心 第一节中国古代哲学的历史发展阶段 一、夏商周时期的哲学 夏:BC2070-BC1600 商:BC1600-BC1046 西周:BC1046-BC771 (一)年代 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 夏商分界约为公元前1600年; 盘庚迁殷约为公元前1300年; 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 (二)原始宗教与神话 1、原始宗教——神灵崇拜、英雄崇拜、祖先崇拜、上帝崇拜。 2、神话传说——盘古开天劈地、女娲造人、三皇五帝 (三)商周之际的思想——《易经》和《洪范》 夏商周之际,崇尚鬼神。 商代发展为一种和巫术紧密结合的宗教观念 西周的敬德思想——“明德慎刑”、“敬天保民” 1、《易经》——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1)原称《周易》 周:东汉郑玄“周普无从不备”(说法之一) 易:古代卜筮书籍的通称;日月为易;蜥蜴(变色龙) A.作者 *传说 上古:伏羲氏演八卦

中古:周文王演成六十四卦、卦辞、爻辞 下古:孔子作《十翼》 *应为卜者所做 B.相关内容 *朱熹“八卦取象歌” 乾三连,坤三断,震仰盂,艮覆碗 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卦辞,在卦名后,对六爻的综合总结,如“元亨利贞” *爻题,即爻位名称,表示某一爻在六爻中的具体位置及奇偶画性质,六爻卦位自下 而上数起,分别为初(即一)、二、三、四、五、上(即六)。“—”为九(阳), “--”为六(阴)。如“初六”“九三”“六五”“上九”等。 C.性质: *卜筮书:《易经》原本是供卜筮用的书,朱熹为代表。 *哲学书:《易经》为义理之书,即主要是讲天道及人事训教的著作。 *历史书:《易经》是一部历史著作。近代史学家胡朴安的观点。 D.历史价值 *用《易经》算命,虽不科学,但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惑,给人以精神上的慰籍。 *包含有很多生活智慧,对人们有启发指导作用。 *已经具备了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的萌芽。 *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源头。 2、《洪范》 (1)《尚书·洪范》,据说是周武王十三年(前1122)灭殷后,殷遗臣箕子向周武王陈述的九条治国方略。“九畴”,意为“畴”通“筹”,为谋划、策略的意思。 (2)五行思想最早出现于《尚书·洪范》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公元前770-公元前221) (一)时代背景: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 *黄河流域先后形成了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封建王国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二)学术派别 1、百家争鸣 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诸子百家”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农家、小说家。 3、“九流十家”形成历程 (1)最早分派:《史记》 *司马迁之父司马谈的《六家要旨》以黄老道家为立场总结、概括、分类先秦诸子; *此文被司马迁收录于“太史公自叙”,最早提出六家,并进行评说(2)分派形成 *十家: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在“七略”中,在“诸子略”上又加入四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成为“十家”。 *九流:小说虽为一家,但不能入流。 (三)学术中心:天人关系问题 (四)显学

犹太人的智慧

握住犹太人智慧的钥匙 ---读《犹太人的智慧》有感 极赞欲何辞。 读完面前这本字字珠玑的《犹太人的智慧》,竟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评说,只好撷取引言中的一句话来作为这篇简要感想的开篇。 “三个犹太人坐在一起,就可以决定世界。” 犹太民族同其他民族比起来更显凄凉悲壮而又坚韧神奇。说它凄凉悲壮,是因为长达五千年的历史中竟然有一半是流离失所、行走天涯,且屡遭屠戮;说它坚忍神奇,是因为再没有任何保护力量的庇佑,流散世界20个世纪后,他们拥有了让世界上最发达国家都叹为观止的巨大财富。 《犹太人的智慧》通过对犹太民族财富、经商、生活、教育、处世、信仰等十余个方面的详尽介绍,对犹太民族的魅力做出了一个全方位立体展示。 作为一名教师,我仔细研读了本书的第七章---培养智慧的沃土(犹太人的教育智慧),受益匪浅。 很多人都听说过这句名言:世界的钱装在美国人的口袋里,而美国人的钱却装在犹太人的口袋里。但却极少有人知道,伟大的约哈南拉比曾说过这样的话:学校在,犹太民族就在。犹太民族将知识当做他们最稳妥的财富,把对教育的投资看作是最有远见的投资。他们拥有宗教般虔诚的求知精神和对知识的近似贪婪的欲望。 一个人是天才还是庸才究竟是取决于天赋还是教育?在犹太民族这个命题是毫无争议的。犹太人讲究教育的艺术,重视孩子生活的坏境及教育是否得法。无论是用不同颜色奶瓶让孩子爱上色彩的母亲,还是通过敞开心扉把国王儿子从梦

幻拉回现实的智者,从以色列的“鲸鱼学校”到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家中,犹太人教育的智慧宝库处处闪现着诱人的光芒。 或许约书亚吹起牛角将弟子逐出师门的时候并未意识到,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失败的老师。一个优秀的老师,不仅要让学生面对困难,接受失败,还要有能力让他重新站起来,快乐健康地生活。这是犹太人教育的精髓,也是我们要紧紧握住的犹太民族智慧的钥匙。

中国古建筑文化与鉴赏章节题目(含答案)

智慧树20XX年中国古建筑文化与鉴赏章节题目(含答案) ?名称中国古建筑文化与鉴赏 ?对应章节第一章 ?成绩类型百分制 ?题目数 5 ?总分数 10 说明: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 ?第1部分 ?总题数:5 ? 1 【多选题】(2分) 建筑艺术在表现形式上与绘画、雕塑有何不同? A. 建筑艺术不能表现场景 B. 建筑艺术不能表现人物 C. 建筑艺术不能表现具体情节 2 【多选题】(2分) 建筑形象的塑造决定于下列哪些因素: A. 结构方式 B. 所用材料 C. 实用功能

【多选题】(2分) 中国古代与西方古代建筑之不同处主要表现在下列哪些方面: A. 色彩 B. 对建筑形象的追求 C. 所用材料 4 【多选题】(2分) 木料比石料的优点表现在哪几方面: A. 价格便宜 B. 采集较易 C. 加工较易 D. 运输方便 5 【多选题】(2分) 中国工匠对建筑哪些部分都进行了美的加工: A. 台基 B. 天花 C. 梁枋 D.

E. 门窗 ?名称中国古建筑文化与鉴赏 ?对应章节第二章 ?成绩类型百分制 ?题目数 7 ?总分数 14 说明: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第1部分 ?总题数:7 ? 1 【多选题】(2分) 中国古代宫殿具有哪两方面的功能? A. 具有艺术上的表现功能 B. 具有艺术上的实用功能 C. 具有物质上的表现功能 D. 具有物质上的实用功能 2 【多选题】(2分) 从陕西西安唐代大明宫遗址的发掘看,唐代宫殿造型上的特点是: A. 色彩不绚丽 B.

色彩鲜丽 C. 气势恢宏 3 【多选题】(2分) 北京紫禁城建成于何时?花了多少时间? A. 10年 B. 清朝 C. 13年 D. 明朝 4 【多选题】(2分) 午门中央门洞除皇帝外还允许什么人出入? A. 考中状元 B. 皇后完婚 C. 出征武将 5 【单选题】(2分) 太和殿前陈设铜龟、铜鹤具有什么象征意义? A. 国家长治久安 B. 国家统一 C.

中国古代哲学智慧论文 西方哲学智慧论文

中国古代哲学智慧论文西方哲学智慧论文 对待中国古代哲学的态度,有人认为应当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有人把中国的落后完全归咎为传统的哲学思想,主张全然抛弃中国古代哲学而全盘西化。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中国古代哲学智慧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中国古代哲学智慧论文篇一对待中国古代哲学的态度,有人认为应当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有人把中国的落后完全归咎为传统的哲学思想,主张全然抛弃中国古代哲学而全盘西化。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正如古人所云:“东海西海,心同理同。”每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哲学思想都有其存在的理由,都在一定阶段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我们必须肯定它们的存在,以平等的眼光来审视古今中外的哲学思想。对待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更应当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纵览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史,儒、道、佛三家的哲学思想不断地斗争、融合,其他如墨家、法家等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主流的哲学思想。对于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哲学思想,我们可以将其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而对于有些内容,我们亦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中有用的部分,使之成为对今天有所助益的思想要素。 一 纵观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我们基本可以理清中国古代哲学具有以下特征。 注重人生。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往往从生活的实践出发,来研究各种哲学问题,所以特别注重对人生的研究。儒家哲学重所讲的心、性、情、意、良知等都表示出对人生、人性,以及对人的生命的一种认识;道家所关注的理想的人生境界——逍遥与解脱,向往着飘逸洒脱、高洁绝尘的风骨神韵;佛家追求成“佛”,将达到涅槃境界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两千多年来,对人生的审视,对人的自我追求的关注,始终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孜孜以求的核心问题。 注重践履。 知与行的关系向来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简而言之就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中国古代的哲学成就不仅仅表现在理论方面,更体现在这些理论的践行上。诚如孔子所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所谓的“乐之”,就是依其所知以实践,从而获得一种乐趣。道家的退隐,墨者的身体力行……无不表现出中国古代哲学家们不仅关注理论的构建,而且能做到言行一致。 注重道德。 中国古代哲学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道德哲学,儒家的“五伦”、道家的修身、佛教的向善都是以道德为第一要义的,封建社会的秩序也是通过道德来维系的。道德实践可以提高人们的修养,从而达到社会整体关系的良性互动。 注重和谐。 中国古代哲学不仅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且十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道家创始人老子在追寻万物产生的本源时,体会到“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的就是要以和谐为最高原则来处理各种关系,以达到“人和”的境界。中国古代哲学极力通过各种方式追求一种和合的境界。 二 几千年来,中国古代哲学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形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心理积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许多思想,不仅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对促进世界的文明与进步也起到了推动作用。诚然,中国传统哲学作为封建社会经济、政治的产物,

犹太人的教子智慧

《犹太人的教子智慧》 迄今为止,世界上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中,有17%是犹太人;美国富翁中,有2名是犹太人;世界十大哲学家中,有8人是犹太人;犹太人艺术家更是数不胜数。他们超凡的智慧和才能,令世人感叹折服。犹太民族造就了一大批空前绝后的伟人与名人,研究后发现,他们的成功除了教育,没有什么更神秘的地方…… 在每一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点一滴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个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 古时候,犹太人的墓园里常常放有书本。说是在夜深人静时,死人会出来看书的。当然这种做法有一种象征的意义:生命有结束的时候,求知却永无止境。犹太人家庭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传统,那就是书橱要放在床头。要是放在床尾,就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而被禁止。犹太人不禁书,即使是一本攻击犹太人的书。 犹太人爱书的传统由来已久,深入人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8年的调查表明,在以犹太人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全国的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1000多所,平均每4500人就有一所图书馆。在450万人口的以色列,办有借书证的就有100万。在人均拥有图书馆和出版社及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以色列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为世界之最。 犹太家庭的孩子,几乎都要回答这样一个谜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跑呢?”如果孩子回答是钱或钻石,母亲将进一步问:“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要是孩子答不出来,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 由于历史上的犹太人不断地遭受迫害,财产被抢夺,房屋被烧毁,人民遭驱逐、屠杀,因此,追求知识成为犹太人的一种防卫机制。 犹太人一心追求知识,并以不同寻常的方式运用知识作为谋生的手段。美国工业管理委员会发现,犹太母亲的就业率大大低于其他民族,她们留在家里照看孩子,确保孩子上大学。而当时同为移民的意大利人对美国的教育疑虑重重,他们把孩子当作田里工作的好帮手,认为教育是一种人力剥夺。由于看不到孩子上学的重要性,其结果是:逃学多、辍学早、成绩差、少年犯罪率高。而犹太儿童则因为学习成绩好、听话和总的行为良好,被老师所喜爱。 在其他民族将王侯、贵族、军人或商人的地位放在学者之上的时期,犹太人却认为学者比国王大。 犹太人历来尊崇学者,教师和有智慧的人享有很高的声望。在古代犹太社会里,凡是被称为“他尔米特·赫里姆”,即精通犹太法典者,都不必纳税,因为大家认为他们已经付出了很多的心力,对这个社会有着莫大的贡献,所以不但不必纳税,而且还要以整个社会的力量去帮助他们。

智慧树《中国古建筑文化与鉴赏》教学大纲

《中国古建筑文化与鉴赏》教学大纲 第一章匠心独具——中国古建筑特征 中国古建筑因其具有鲜明的特征而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建筑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建筑为人们提供劳动、工作、生活、娱乐等的活动空间,这是它的物质功能;同时建筑又是一种构筑物、实体。因此产生了形象好看与否的问题,所以建筑与绘画雕塑一样同属造型艺术的一个种类,只是表现方式不同,建筑不能表现出人物形象和具体的场景。中国古代建筑如果与西方古代建筑相比,它们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所用材料不同,中国古代用木材,而西方古代用石材建造房屋,因而使建筑有了不同的外部形象。例如同为陵墓,古埃及完全用石料筑造的金字塔和中国皇陵用木料建造的陵寝建筑具有完全不同的形象。二是表现在对建筑形象的追求上,西方古代讲求建筑个体形象之高大、宏伟;而中国则讲求建筑群体形象之恢宏。产生这些不同的原因既有技术的原因,也有文化上的原因。中国古代建筑采用木结构体系,它的优点在于木材在采集、运输、加工、建造上都比石材方便、省工、省时。同时由于木结构采用的是榫卯接口即属韧性连接,它能够承受突然性的冲击,所以木结构的防地震性能好,而石结构属钢性连接,遇地震很多易毁坏。但木结构也有缺点即怕火、怕潮湿、怕小虫的侵蚀,历史上多少古建筑被火烧毁,所以中国早期建筑保留至今的很少,不如石结构建筑那样坚固耐久。中国古代工匠选择了木结构,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创造出木结构的完整体系,并且对房屋从屋顶、梁架到门窗、台基都进行了美的加工,可以说将木材的应用发挥到了极致。 建筑艺术的特征 建筑艺术与绘画、雕塑在造型上不同,画家、雕刻家可以做任意创作出不同的人物与场景,而建筑师不能任意创作出房屋形象,建筑形象首先决定于它的实用功能、所用材料和结构方式。 中国古代与西方古代建筑比较 中国与西方古代建筑在用木材与石材不同选择上也有文化上的原因。在西方神权大于皇权,对神庙、教堂要求宏伟、永久,代代相传;在中国皇权大于神权,皇权朝代更替,毁旧立新,对建筑不求永久。 中国独特的木结构建筑 中国古代工匠将木材的应用发挥到极致,他们对房屋的木构件梁枋、檩、天花、藻井,对门、窗、格扇几乎所有的木材构件都进行了美的加工,使它们具有了结构和装饰两方面的作用。第二章巍巍殿堂——中国古代宫殿 宫殿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政治中心:它既有物质功能,即为皇帝提供理政、学习、宗教、生活、娱乐等活动的场所,所以功能多、规模大;同时又具有精神上的功能,即要表现出皇权集中,一统天下的气势,要求宏伟、恢雄。帝王掌握着全国的人力与财力,所以会应用最好的材料,采取最精良的技艺,调集最优秀的工匠来建造宫殿,从而使宫殿成为一个时代在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都是最高水平的代表。从秦、汉、唐、宋几个主要朝代看,都在长安、汴梁等老城兴建了规模很大的宫殿建筑群,这些宫殿都有前朝、后宫及后苑几个部分,前者为皇帝理政处,后者为皇帝及其皇族生活游乐之所。可惜这些宫殿都已经毁坏无存,今人只能从文献记录和考古发掘的遗址去相像当年的辉煌了。现存的最完整的宫殿建筑是北京的紫禁城,它是明、清两代皇朝的宫城,自公元年至年经年建成,占地面积万平方米,大小建筑数百座,组合成大大小小的四合院。紫禁城继承历代宫城的传统,分为前朝与后宫两大部分,将主要殿堂置于南北中轴线上,次要建筑左右对称布置,规模严整,井然有序。前朝有三大殿,其中太和殿为帝王上大朝之地,凡帝王登基、完婚、重大节日接见文武百官均在这里举行盛大礼仪。根据中国礼制,太和殿在紫禁城各座殿堂中面积最大,面阔开间最多达开间,屋顶最高,位居紫禁城中心位置,可称宫城中第一大殿。后宫除中轴线上的皇帝、皇后共居

中国古代寓言的哲学智慧校本课程教学实例

《中国古代寓言的哲学智慧》校本课程教学实例安知鱼乐 〖导入新课〗 在上几节课上,我们简单了解庄子的生平和主要著作,初步接触了庄子的几则寓言,领悟到庄子寓言中的一些哲学智慧,知道庄是子极为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且以此作为他人生哲学赖于建立和存在的依据。 “若非自然,谁能生我,若无有我,谁禀自然乎?”自然是一块给人以永久欢乐的丰茂园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要我们时常用透露着真情的目光去投视,就会发出庄子“我即自然,自然即我”的感慨。今天就继续学习庄子寓言。 〖引导学生阅读〗 请大家看庄子寓言《安知鱼乐》的原文和现代文解释内容。 安知鱼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攸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秋水》 庄子和惠施二人一天外出散步,走到濠水的一座桥上。庄子看见一条条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就说:“你看,鱼多么快乐!”惠施回答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呢?”庄子反问道:“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觉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鱼呀,你怎么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呢?”庄子解释说:“让我们把道理详细地谈一谈吧。刚才你问我怎么知到鱼的快乐,可见你已经知道我是晓得鱼的快乐的。至于我为什么会知道?那是因为我到了濠水桥上,看见鱼在水中游来游去,自由自在,所以觉得鱼很快乐。” 〖学生观点交流〗

经过阅读和解释,学生可以就寓言本身内容、延伸寓意、思考困惑、现代启发等交流各自的体会和观点。 〖寓言哲理解读〗 阅读完庄子这则寓言,大家一定会想起了高二哲学常识课本里的一句话:“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对了,人类应该为自己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而自豪,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如果按照惠施的说法,不是鱼,便不能知道鱼的快乐,那么,不是马,也就不能知道马的快乐了;不是物,也就不能知道物的性能了。这样推论下去,世界上也就没有一样东西可以知道了,惠施的看法,哲学上叫做“不可知论”。 〖寓言哲学智慧〗 在庄子的眼中,“自然”有两种含义:一是没有丝毫人为的力量加入,就显现在我们眼中的那个本然存在着的世界,它的显现是独立于人的,是一种形象的显现。二是指没有受到外部世界的压迫而自由地流露着的一种真性,一种赤子之心,它是内在于人的,它所依持的是感觉而否意识。不过在庄子的那里,这两层含义并不是绝然孤立的,它们互相交织融合着,从而使“自然”有着完整的内涵。世有万物,物有各异,人不可能穷尽而认识。面对这种困境,庄子为我们指示的出路何在?庄子认为既然人的生命是有限的,那么要对生命的有限进行无限的超越,就得抓住本质性的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面对深奥难测的生命世界,我们有限的生命不可能去取得完全的认识。 在庄子看来,我们能感知有限,是因为我们离现实太近,为了增大和现实世界的距离,能达到逍遥于物外,任天而游于无穷。首先,要坚持无为,要达到无名、无功、无用、无己,超越一切名誉和功利之上。如果不能超于功名利禄,那么心意就不能自正,就会使自己的生命意向受到拘束而丧失其真性,这样,不但不能达于逍遥,而且最终会被外物所累而使自己的原始生命本身受到损害。 其次,逍遥的目的是为了达于无限,但还必须具备逍遥的心境。逍遥之心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其实都沉淀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只是未被激发而已,因

《犹太人智慧》读后感

《犹太人智慧》读后感 《犹太人智慧》读后感-500字 《犹太人的智慧》读后 感500字 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有其具有社会生活指导性的经典名著,比如中国最具文化传统的《四书五经》,儿童 启蒙教育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等,无不包含着中华文明和智慧,不过,我国的传统经典主要是教育人们在待人处事上的教育,因此,我们比较看重人的品质,居家要处理好家庭的事,“家和万事兴”是人们经常提到的经典之说,出仕则以国家为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必须刚正,有气节。其他的各类典籍也非常之多,主要是不同行业因其需要而自行选择的,但是,它们不能成为所有人必须学习的经典,因此,我们的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可以说是博大精深,杰出的人才层出不穷,这也是我们足以傲立世界民族之林的本钱。不过,我们放眼世界,也有许多民族创造了自己辉煌,最值得我们感到佩服的民族,当属于犹太民族。 据《福克斯》杂志统计:世界前400名亿万富翁中有60位是犹太人,占总数的15%,获得诺贝尔奖的犹太人超过240人,是世界各民族平均数的28倍,世界十大哲学家中,有8位是犹太人,可以说,犹太人的左手拿着巨额财富,右手捧着智慧的宝典,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是,我们反观犹太人的历史,以色列建国之前,犹太人是一个没有祖国的民族,在犹太民族的4000多年的历史中,他们

的苦难深重,没有家园,流离失所,总是在夹缝中求生,却为世界文明做出巨大的贡献,他们中涌现出大批的世界级的科学巨匠,思想 艺术大师,顶尖级的政治家,卓越的外交能手,石油王国的巨子,传媒帝国的巨擎,华尔街的天才精英,好莱坞的娱乐大亨……这个多灾多难的犹太民族为什么取得如此成就?根源何在? 追根探源,集中体现在犹太人的三本智慧奇书:一本是整个犹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生活方式的导航图

中国古代建筑—智慧与文明的结晶

建筑是智慧和文明的结晶,是历史沧桑的见证,更是文化和思想的外现。中国古代建筑在几千年的历史衍变过程中,无论是宏伟的宫殿、庄严的寺庙、幽静的园林,还是丰富多彩的民宅,都以其独特的形式语言,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表述出了丰富而深刻的中国传统思想观念。同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建筑在材料、结构、布局、空间及环境的选择和处理上都体现了浓郁的民族特色。 “中庸和谐”。“中庸”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最高价值原则,是由孔子提出来的。他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是中国人的基本精神之一。“中为适应之谓,庸为经久不渝之意。”“中庸”即适用而经久不渝。它后来演绎为不偏不倚、允当适度之意。古人论天文、地理、人道都不能离“中”而立。因此,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必须以“中”为标准,即做到所谓“天人合一”。 “中庸”的观念体现在古代建筑上就是建筑的平面作对称均齐布置,布局上必须有一条庄重的南北中轴主线,起着中枢神经作用。这一格局成为中国古代各类建筑组合方式的缩影——如宫殿、王府、衙署、庙宇、祠堂、会馆、书院等。中轴线对称的建筑观念虽然早在商周时代就开始,但最典型地代表这种中轴文化的当数明清的北京城和宫殿了。整个明清时代的北京城自南向北,沿着一条长达7.5公里长的中轴线有机地组织在一起,该中轴线以最南端的永定门为起点,以地安门北面的钟鼓楼为终点,其间建筑空间序列重重叠叠、高潮迭起又井然有序,尤以故宫三大殿的平面布局最富特色。此外,这种关于中轴线的建筑空间意识,也体现在北京一般的四合院民居住宅中。 “天人合一”的中庸思想在古代建筑上还体现为中国古代建筑在发展中不追求房屋过高过大。因此,中国古代建筑从造型和体量上看,无论是帝王宫殿还是传统民居,总体上一直是向平面方向发展的,由间构成单体,由单体构成庭院,再由庭院构成建筑群,形成一种连续绵延于大地的感觉。“天人合一”的和谐观还可以从中国古代聚落选址上体现出来。古代的聚落建设,首先就是尊重自然和顺应环境,根据土地资源状况来合理安排居住用地。古代聚落建设,不仅尊重环境,对土地合理利用,还表现出了对土地、水源的保护思想。《荀子?天论》中记载:“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有节制地利用水资源,才能保证水资源的持续存在和长久使用,即与自然长期的和谐共处。 “重伦守礼”。维护等级与秩序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礼”的一项主要内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