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编教科书个案研究

新编教科书个案研究

新编教科书个案研究
新编教科书个案研究

新编教科书个案研究:

四种版本高中历史教科书描述差异之根源

及新课程实施者的应对之道

----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例

嘉兴市教育研究院史平

(本文已发表于《历史教学》2006年第9期)

本文提要:四种版本高中历史教科书对一些重要学术问题的描述大相径庭,其直接原因是编者们对新课标相关文本的解读结论不同,根本原因则是编者们的学术观点不同;此外,新课标本身也为不同的学术观点及其解读留下了空间。据此,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者应从三个方面应对。

关键词:四种教科书描述差异根源新课程实施者应对建议

李德藻先生的《四种版本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比较》①一文,抓住“对西周分封制描述的差异”“关于皇帝制度描述的差异”“关于‘君’‘相’关系描述的差异”三个例子,对均是根据新课标编写的四种版本(岳麓版、人民版、大象版、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叙述作了比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当然远远不止三个,即使新课标提到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也远不止三个,四种版本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描述中有差异的也绝不只是李先生提到的这三个,然而李先生的这种分析还是能给人较大的启发,因为李先生的主要用意是要告诉各位中学历史教育界的同仁,“在新课改中一定要抛弃以教材为本的观念,使用任何一种教科书都要有自己的教学处理”。②这一提醒是很有价值的。美中不足的是,李先生未对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进行探讨,而在笔者看来,这种探讨应当是极有意义的,它至少可以新课程实施者提供应对之思路。本文拟以“四种版本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比较”为例,对这一问题作初步的探索,欢迎同仁赐教。

由于四种版本高中历史教科书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描述依据均是新课标,不妨首先把新课标中关于“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表述文本实录如下: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考察上述文本,肯定可以得出若干结论并使之成为编写相关教科书的指导思想,相信四种版本的编者们一定是这样做的。问题在于,对上述文本是可以有不同种解读的,由此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指导思想。正是由于指导思想的不同,高中历史教师们才不得不面对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观点迥然相异的教科书。

就四种版本高中历史教科书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描述而论,中国古代社会形态及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问题就是极为重要的一例。

从宏观角度看,中国古代社会到底经历过哪些主要的社会形态?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研读上述文本可知,新课标并没有对此下明确结论,这就既给新教科书的编写者(也是新课标的解读者)以很大的解读空间,但也由此留下了重大的争议空间。从四种版本的实际处理看,岳麓版、人民版、大象版与人教版因主编者的学术观点不同,对新课标的解读结论也就不同。解读结论的不同,导致编写指导思想的不同,最后形成的教科书对中国古代社会形态及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这一重大问题的描述自然也就大相径庭。

岳麓版旗帜鲜明地从文明演进的角度观察中国与世界的人类历史进程,分别以“政治文明历程”“经济成长历程”和“文化发展历程”为主题统率必修(Ⅰ)(Ⅱ)(Ⅲ)的编写工作,其中必修(Ⅰ)中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课题,就是以文明演进史观为指导思想编写的。

众所周知,上个世纪末以来,我国史学界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新趋势:我国学者“日益重视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来研究历史。……这一趋势在高等教育中已蔚然成风”。③对中学历史教育而言,更有决定意义的是,这种趋势不但已在开始试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得以体现,而且也开始在高考的文综测试中得到体现,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撰写的对2004年高考文综试卷的评价报告明确指出,近年来,“2004年历史试题凸现了这一特点”。④

依据文明演进史观,越来越多的我国学者在重新审视中国古代社会形态这一重大问题,

并开始对“五种社会形态更替说”提出质疑,认为“五种社会形态更替说”不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进程,“五种社会形态更替说”所高度重视的阶级斗争,在中国古代社会历史进程中也不占据主导地位。⑤目前,我国史学界中已相当一批学者不再把中国古代社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这三个大的历史阶段,而是将其划分为史前时代(其时间段大体与过去的原始社会相当)、文明的起源(其时间段大体相当于夏、商两代)和农耕文明时代(其时间段起自西周,结束于鸦片战争前)三个历史阶段。对长达约三千年的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历史进程,学者们也不再以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为基本线索,而是以秦的统一为标志,大体划分为两个阶段:西周到战国为“封建时代”,秦至清则为“帝国时代”。

对中国古代历史进行重新审视只是近代以来中国史学界对中国及人类历史进行重新审视的又一波努力而已。早在19世纪晚期,梁启超等一代大师就力倡“史界革命”,使中国史学呈现出崭新局面;20世纪中期,在范文澜等史学家的努力下,人们开始从唯物史观的视角观察历史,中国的史学面貌为之一新;现在,我国史学界再次出现革命性变化,这应当是值得关注也值得庆幸之事,因为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领域出现革命性进步的重要表现之一。

依据文明演进史观及史学界的学术新成果,岳麓版完全回避了“奴隶社会说”与“封建社会说”,并在必修(Ⅰ)第一单元第2课中明确写道:“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这样的表述至少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中国古代社会先后经历了贵族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两个阶段;二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中央集权。

人民版的编写者对新课标相关文本的解读结果与岳麓版的编写者大体相同,换言之,其主要学术观点是一致的,因而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描述也大体相同:完全回避了“奴隶社会说”与“封建社会说”,明确指出,“从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不过,两者相比,也有一些差异,如它在必修(Ⅰ)专题一的导语中写道,“随着秦汉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显然易见,人民版更突出“君主专制”,认为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主要特点。

与上述两个版本形成鲜明对比,大象版的编者似乎不为当代学术界的新趋势所动,坚持“五种社会形态更替说”。它依然将我国古代的夏商周三代视为是奴隶社会时期,并认为秦始皇“首次在中国建立起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度。此后,皇帝制度和郡县制度为历代王朝所继承,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它还认为,到“明清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进入晚期”。换言之,大象版认为,自夏商以来,中国古代社会先后经历了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这两个历史阶段,并为此为基本线索,组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专题的编写。

人教版则带有犹豫难定的色彩。它一方面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的导论中以新课标的文本为基调,指出“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秦汉开始形成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色”,从而回避了“奴隶社会说”与“封建社会说”。在第一课的叙述中,同样回避了“奴隶社会说”。但在第二到四课中的具体描述中,又采用了“封建社会说”,并在第2课的导论中明确提出,“秦始皇……创立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础。”这样的表述似乎又认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这样的表述与单元导论中的表述相比,虽然只多了“封建专制”四个字,这四个字却是干系重大,有与没有,足以重写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历史。

笔者无意对四个版本所持的学术观点进行价值评判。之所以对四个版本中有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

专题的描述进行上述讨论,意在表明四个版本在对一些重大问题上的描述大相径庭的根源在于编写者们的学术观点不同,由此对新课标相关文本的解读结论也就不同,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不同的编写指导思想。当然,编写者们之所以能够坚持自己的学术观点并能以此为据编写教科书,主要是因为新课标本身就为这种不同的学术观点及其解读留下了不小的空间;而四个版本都能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初审这一事实本身则又表明着国家有关部门对这种解读权利与解读结果的承认;更重要的是,从上述信息中,我们还可以体味到,学术上的自由与平等已日益成为我国当代社会的价值取向,因此,教师们固然有权根据自身的学术理解选择适当的版本进行教学,但其它版本依然有其存在的空间与理由,除非至某一天,无人选用它!

当然,学术界自可争论,编写者自可根据自己的学术理解解读新课标,编写教科书,中学教师及其教学却因此面临挑战。在实际的教学中,中学历史教师们毕竟不能只是照本宣科,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也不应当照本宣科。事实上,即使只以中国古代史而论,有重大学术争论的也不仅仅是社会形态这一问题,至少还有土地制度、资本主义萌芽等问题需要深入讨论。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面对它们,必须作出合理的阐释。因此,面对差异如此之大的四个版本,教师自然会遇上如何面对这一实际问题,这也是新课程培训中必须加以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如果同意笔者的“四个版本在对一些重大问题上的描述大相径庭的根源在于编写者们的学术观点不同,由此对新课标相关文本的解读结论也就不同”这一观点,那么作为新课程的具体实施者,高中历史教师应对思路可以是:

首先,要对新课标在教学中的地位形成正确认识。不但任何一种教科书都不可能是绝对真理,教师有权形成自己的教学处理,新课标同样也是如此。当然,这绝不是要否定新课标,而是说中学历史教师有权在对新课标的解读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教学处理。其实,这本来应当是基本常识之一,但这些年来,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中学历史教育界中主张“以纲为纲”者似乎不在少数,因而对“高中历史教师对新课标可以进行教学处理”这一观点,恐怕还是会有不少人持有疑虑。好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小组组长、直接指导各学科课程标准制定工作的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在最近明确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态度:“相对于教学大纲的刚性来说,弹性的课程标准更不可能具有法律效力。……它对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启发性的”,⑥相信中学历史教育界的思想解放步履会日益加快,但愿这一基本常识能早日真正成为中学历史教育界的常识。

其次,学术的问题只能用学术的方法、通过学术的途径来解决。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虽然有权选择四个版本中的任何一种观点来阐释历史,甚至还可以在深入研究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若干观点,却无权照本宣科,也无权信口开河。在新课改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必须更加严格地执行“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学术规范,对一些重要的学术观点必须真正理解,然后才能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地向学生阐释历史事实及其认识。更重要的是,教师不但要在教学中注意避免给学生造成“教材写的,老师讲的就是历史”这样的不科学的印象,而且要通过教学逐步地帮助学生学会“怎样知道过去的事实”“怎样解释与评价过去的事实”等方法,并将“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内化为学生的思维方式。这对教师而言,是一种严峻的挑战。

第三,高中历史教师要自觉加快自身的专业发展。若想用学术的方法、通过学术的途径来解决学术问题,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就无可回避。国家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最近明确指出,“在教材基本确定的前提下,加强对广大教师的新课程培训,提高广大教师实施和驾驭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关系到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能否顺利推进,是新课程改革实验推广工作的‘重中之重’”。⑦这一观点当然也适用于高中历史教师的培训。从目前情况看,要想顺利地推进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不但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育技术,更要求高中历史教师的学术素养有明显改善。因此,除了国家和省这两级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外,各级教研室的历史教研员、各学校的历史教研组也必须在建立学习型的专业团队,促进高中历史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方面下功夫,努力探索出一条有效的校本培训之道。高中历史教师自身更应增强这种自觉,通过高质量的阅读、通过主动参加各类学术研探活动,通过实践反思及行为跟进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准。

注:

①、②李德藻《四种版本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比较》,2005年第8期《历史教学》

③、④《中国教育报》2004年12月22日第7版:《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教育部考试中心卷)评价》。

⑤史平:《从文明演进角度重新审视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及历史分期》,2005年第6期《教学月刊》(中学版)

⑥《怎样理解〈历史课程标准〉----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访谈》,《历史教学》2005年第8期第6页)

⑦袁贵仁:《为新课程改革提供有力师资保障》,2005年7月25日《中国教育报》

《小学生课外阅读个案研究报告》

小学生课外阅读个案研究 一、个案研究对象 纪浩翔,11岁,男,小学五年级学生。 二、问题简述 孩子活泼外向,平时较贪玩,上课不专心听讲,经常拖欠作业。自由散漫,自制力差,情绪波动大。不爱学习,不爱看书,怕写作文。 三、个案分析 父母只顾挣钱,不顾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缺乏教育,除照顾好孩子的生活起居之外,至于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等都得不到正确的及时的引导,孩子天性好玩,家长应引导孩子正确处理时间。纪浩翔同学的家长对孩子学习不重视,从没要求孩子要按时读书学习,而是任由其随意玩耍,渐渐变得厌学,贪玩、任性、感情脆弱了,到后来作业不能按时完成,更谈不上耐心读书。 四、个案指导及实施 1、和家长沟通,赢得家长支持: 家长反对孩子阅读课外书,一方面是认识不当,觉得孩子读课外书没用,担心读课外书会影响孩子学习。我与纪浩翔父母取得联系后,和他们进行了一次交流谈话。纪浩翔的父母文化层次不高,父母二人均未小学毕业,知识不多,认识不够,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更谈不上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了。通过做工作,父母的思想认识上有所改变,他们重视孩子读书了。 2、激发孩子课外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儿童主动积极阅读的基础。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首先要激发孩子的读书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的心扉,经常给学生们讲一些有趣的故事、读一些意境优美、情节感人的诗词文章,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声情并茂的朗读,激发学生读书的需求。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去寻求答案,让书籍吸引住他的心灵,以此培养兴趣。 自从我确定纪浩翔为研究对象后就经常留意他的举动。很多时候当同学们在看课外书的时候发现他也在旁边围观,我发现他也想去看书的那种欲望,捕捉到他想看“寓言故事”这类书籍的信息后,有意识地拿几本《寓言故事》,《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这样一些故事类书籍让他看,一段时间后,我惊喜的发现,课间他也捧着书,不再与同学搞恶作剧了,“书本”让他贪玩耍的心回归了许多。 3、家长配合创造条件、让孩子有书可读。 争取家长配合,鼓励孩子在家多读课外书,并与家长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获取更多的课外知识,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

中学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万能模板 山香教师招聘书本习题

框架:五观+四原则+相应的教育理论。 五观:教材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评价观 四原则:师生关系原则,教学原则,德育原则,班级管理原则。 案例分析新理念 教育改革新理念:教育民主;国际理解;回归生活;关爱自然;个性发展。 教育改革的根本理念: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个性发展。这是新课改的根本理念和灵魂。一。教学观: 1、课程观: 新教材的五大特点:新教材注重引导学习方式的变革;新教材强调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新教材体现学生的身心特点;新教材为创造性教学留有余地;把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反映在主题和内容的编排中。 比如:对于学生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讨,去查资料总结写出报告体现了新课改的什么理论? 析:课程是民主的开放的科学的,不仅仅是预设的而且是生成的,教学不只是忠实的传递和接受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2、学生观:学生是课程的参与者,学习的主动者。 学生的地位:现代学生观认为: ①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学生-----学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 ②学生是独特的人----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教师树立了正确的教师观,意识到自身的劳动具有创造性做到了因材施教),(素质教育的内涵不仅包括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教育应该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③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教师应该发扬教育民主,尊重和关爱学生,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④赏识原则。万能原则。(德育中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救失) 对于教师的要求:多看优点,多赞美;悦纳错误,多宽容;相信学生多期待;爱护学生,讲民主。“在我的眼中,没有差生,只有不努力的学生“ 如果教师对学生进行体罚的话就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和人身权,违反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关规定。 3、教师观(新课改倡导的教师角色)(与教师的职业角色分开,学习者,传道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知己父母,研究者角色) 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促进者(教师最直接最明显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中的核心特征) 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者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现代教师的行为转变: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和赞赏;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和引导;在对待自己上强调反思;在对待其他教育者上,强调合作。 4、教学观 新课改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只关注教材,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二和创造

小学生心理辅导个案分析报告

小学生心理辅导个案分析报告 一、基本情况: 薛小梅是一位四年级的学生,她是个很腼腆的小女生,性格内向,平时也不太愿意主动跟同学们打交道,也不爱说话,有时候都是默默的坐在座位上,或者一个人在校园里走。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回答声音小得几乎像蚊子声。面对学习,觉得自己这儿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缺乏竞争勇气和承受能力,导致自信心的缺失。学习成绩中等偏下,一到考试就很害怕,担心会做错,使得自己要一味的依赖同桌或附近的同学那里获取答案,导致考试成绩并不能显示自己的学习水平,同时身心都经受了压力。如何帮助她增强自信心,走出这个阴影呢? 二、分析思考 1.个人因素 通过观察,我发现她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上课听讲不太认真,易走神,课后的预习、复习工作又不能有序进行,课外作业也不能及时、认真地完成,日积月累,学习成绩也便越来越不理想,每一次考试都很紧张,很担忧,开始既定的目标是100分,变成能拿到90分、80分了,考试对她来说,一次比一次害怕,一次比一次考得差,挫折多了,失败多了,便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过重的心理负担使她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就严重影响她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 薛小梅家里还有一个弟弟,由于农村里还存在着重男轻女的思想,她的父母可能在对她的关注就不如她弟弟,同时她的成绩也让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没有期待更多,而是有点放任不管的意味。父母的这种偏袒,也使得孩子的心理形成自卑,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不安、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 3.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叹,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却慢慢占了上风。另外,老师对少数心目中的优等生日益产生的偏爱,对学困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压力,滋长严重的自卑心理,丧失自信心。

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 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它给我们一线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新课程改革,需要一批有改革意识的教师来操作。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各学科性质的科学定位,教学内容目标的制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学评估的目标构建等,给我们教研员、学校、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机遇。尤其是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更是呈现出勃勃的生机。 有人曾说,我们一些老师的教育是用昨天的观念和方法来教今天的儿童,让他们去适应明天的生活。这个过程本身就不适应,然而我们教出的儿童要他们去适应明天,那更是我们现在未知的生活,那就更不适应。教育观念的更新非常重要,有关专家指出:“新课程对教师的挑战首先是观念的冲击,走进新课程,观念必须先‘行’,没有教育观念上的真正转变,即使用上了再好的教材、再新的教法,也将走样、走味。”有专家提醒:“在培训中,一些教师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而急于操作,结果‘一听就明白,一做就不会’,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对教师来说,教学方法固然重要,但比方法更重要的是先进的教育观念,它是教学方法的引领。”要使我们的教育行为能为儿童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更好地顺应现代教学理念,我们教师教育观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转变: 教育部长周淇在一次重要讲话中强调:课程教材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核心。 (一)转变课程观 “课程”是什么?传统的教学中,“课程”被理解为教材或课文,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教材编者所关注的事,它规定学校“教什么”,学校和教师就忠实有效地去传递、落实课程内容,完成课程任务。随着新课程的发展,课程不仅仅是教材、教学内容,而且包括学生整个学习活动过程。课程从本质意义上说就是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资源,意味着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学校课程由此重返生活世界,超越了课堂和教科书的限制,真正找回失落的主体意识。把课程作为这样来界定,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他们的生活世界,最大限度地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可以说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仅是课程的传授者、接受者,而是课程的主动参与者和开发者。 (二)转变教材观 以往我们总认为“教材即知识”,教材是学科知识的载体,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因此,教材中罗列学生应掌握的本学科领域的理论和应用法

个案研究报告

个案研究报告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个案研究报告小学生性格问题与对策的个案研究 一、背景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不断深入改革,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重视,但人们研究和认识较多的是中学生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还不够,认识尚显不足。实际证明,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并常常影响着他们的成长是否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我们以小学生为对象,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诸因素对性格发展的影响的调查研究,以期对优化学校、家庭教育结构?,提高教育水平,培养学生健康健全的性格提供较科学的依据,以提高家长、教育者对小学生性格问题的敏感性和辨别能力,尽早发现不良倾向,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教育、调节,以避免问题严重化。 二、个案描述 黄xx,男,今年x岁,虽然是xxxxx人,可是出生在上海。父母均为生意人,曾经被父母视若掌上明珠,凡事有求必应,为使儿子不吃亏,他与同龄的孩子接触,一旦发生矛盾爷爷奶奶就为他出头。后来父母又生了一个妹妹,对妹妹的关心较多。他觉得自己被忽略了。并且平时父母长辈由于言行不注意,常常在孩子面前讲一些不健康的话题以及处事的方法,在他幼稚的心灵中,就隐藏了凡事都是别人的错和处事暴力的阴暗一面。父亲由于生意忙很少在家。妈妈以照顾小妹妹为主。他

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的时间多,造成脾气不好,稍有不合他心意的事就会发脾气。一发脾气就什么也听不进去。 在学校表现如下: 1、经常与同学闹矛盾,性格暴躁,稍不如意就大叫大嚷,打别的同学。 2、以自己为中心,听不得批评。同学不愿与其交往。 3、一天下午上美术课,他忘记带美术材料,就一个人做作业。美术老师批评他,他不但不认错、还大叫大嚷,扰乱课堂秩序。 三、情况分析 (一)家庭因素 1、父母是生意人,由于生意很忙,又有妹妹要照顾,平时对他缺少关心,很少与他在感情上进行沟通和交流。由于缺乏父母的亲情与严慈,他缺乏生活的激情与目标。 2、父母起先过于宠爱孩子,后来又很少关心,反差较大,造成孩子的心理落差较大。由于平时很少照顾孩子,父母总觉得欠孩子的,所以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有求必应。怕孩子吃苦受累,被别人欺负,吃亏, 总是让孩子在家养尊处优,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3、家长稍有空闲,不是督促他复习功课,就是逼他做教辅书上的考试卷,只要求孩子搞好学习,并常常教育警告孩子:我花这么多钱,让你到学校读书,如果成绩不好,下学期就甭想再读。因此孩子时时紧张焦虑,总担心成绩不好,总感觉压力大。

小学生消极情绪个案分析

小学生消极情绪个案分 析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小学生消极情绪个案分析 萧县实验小学李琳 情绪是伴随着人类的认识活动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是人们对周围事物态度的一种表现,是认识和评价的结果。儿童进入小学阶段后,实践活动领域逐渐扩大,情感体验内容不断丰富,积极健康的正面情绪和消极的负面情绪也随之产生。一个人有各种情绪的表现是正常的,但如果长期出现消极情绪或情绪不稳定,则会影响这个人的身心健康。小学生消极情绪的表现多种多样,如:自卑、冷漠、消极、厌学、嫉妒、骄傲、放纵、恐惧、愤怒等。这些消极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消解,会聚集发展成为情绪问题,严重者会恶化为情绪障碍,严重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因此,教师应多观察学生,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真实的内心感受,及时发现学生情绪方面的异常,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促使学生及时调整消极情绪对学习和成长的影响,使他们在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锻炼和提高。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对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的消极情绪做了一些调查和研究,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疏导。 一、厌学情绪 1、学生表现 每个班里总是有一部分同学在上课的时候不注意听讲:他们只要一坐到板凳上就不自觉得东瞧瞧,西望望,伸手拉拉前面同学的小辫,用脚踢踢两边的同学,课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他们的玩具,一支铅笔,一块橡

皮,一张纸都能让他们玩上半节课,既使老师提醒他,也是无精打采的坐在那里,上课从不举手发言,老师布置的作业总是完不成,学习成绩自然不理想,老师和家长都很着急。在这些孩子身上存在着明显的厌学情绪。 2、分析原因 厌学是指学生在主观上对学校的学习活动失去兴趣,产生厌倦的情绪和冷漠的态度,并在客观行为上明显的表现出来。为厌学情绪所左右的小学生,在学习时大脑活动处于消极状态,思维速度慢,思想常开小差,上课时爱做小动作,这对智力、能力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长期的厌学情绪对小学生个性品质的影响极大。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小学生厌学的主观原因之一是一部分小学生在学习上缺乏责任心。他们把学习仅仅看作家长、老师所强制下的行为。他们认为自己是在为别人而学习,看不到自己身上应负的责任。因此,在学习上得过且过,能少学就少学,能不学就不学。一旦遇到困难,就厌恶学习。主观原因之二是一些小学生在学习中的自卑感。产生厌学情绪的学生在学习上经常处于一种失败的状态,失败后的消极情绪得不到及时的调整,再加上父母、老师的指责,这样雪上加霜,致使他们经常产生学习是非常痛苦的情绪,久而久之,因自己认知能力差,在提高学习成绩的问题上总是无能为力,逐渐形成自卑心理。因此,他们一接触到学习的内容,痛苦的体验便油然而生,于是十分厌恶学习。 小学生厌学的客观原因之一是老师和家长对小学生的期望过高,提出的要求超过了小学生的能力范围,使小学生一次又一次的无法达到设定的目标常常产生受挫感。客观原因之二就是家长和老师的教育方法不得当。

完整版问题学生教育个案分析报告

问题学生教育个案分析(一) 一、学生基本情况 小逆,男14岁,初二年级学生,本学期转到我班。在老师眼里,他是 一个“问题学生”,他不遵守课堂和课余纪律,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时而前后摇摆着座椅,时而扭转头和同学说话,在老师的不断督促下注意力也很难集中,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态度不端正,不肯踏实努力做事,作业常不完成,懒得做一些动脑思考的题目,只愿意完成或完成部分的语文、英语的抄写作业,学习上需要背、默的练习,一律是空白的。他个子高,肢体动作灵活,喜欢体育运动,尤其喜欢打篮球,所以还不时不进课堂,在操场与上体育课的同学打篮球,故成绩平平。而且脾气大,常闹事,不听家长的话,经常与家长反着干,常惹得家长为他担心。 二、家庭情况 造成小逆学习散漫,逆反心里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小逆的家庭情况来分析。小逆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寡言少语,平时较少与孩子沟通,母亲在外做生意,由于工作时间关系,很晚回家。基本是由爷爷奶奶带,全家人中,他的父亲是独子,只有就此一个孙子,爷爷奶奶对孙子总是过于宠爱与放任,凡事都依小逆,于是小逆在家一直处于以“我”为中心的氛围中,对他的教育,家长并没有找到存在问题的根源,教育之中总夹杂着溺爱。其家庭教育以母亲管教为主,父亲的教育,孩子心里根本不服气,在家庭里孩子心目中毫无父亲的尊严地位,母亲对他多数是宠爱。随着时间推移,孩子在校的表现越来越不能令老师和家长满意,老师重视他的学习情况和行为规范存在的问题,反映后,母亲常常会耐心地教育一番,父亲看不惯,有时就会一顿拳打脚踢、痛骂一顿,但母亲有时也比较护短,为其找理由开脱。尤其是其孩子与别的孩子争吵时,找出不正确的理由庇护。其母亲只重视他的学习成绩,成绩好就一切好,就在母亲这种包庇、从容下他学会说谎,编出一套美丽谎言,掩盖自己,甚至用一番哄话,先夺取母亲的信任,然后编出假话,母亲也真信了他。而有时母亲知道真相后,不是一顿揍,就是说,我也没办法

小学生个案分析

小学生个案分析 一、基本情况 谢芳是一位五年级的学生,她是个很腼腆的小女生,性格内向,平时不愿意跟同学们打交道,也不爱说话。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小得几乎像蚊子声。。在班里是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一提考试就没精神。如何帮助她增强自信心,走出这个阴影呢? 二、案例分析 1.个人因素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她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上课听讲不太认真,容易走神,课外作业也不能及时、认真地完成。长此以往,学习成绩便越来越不理想,每一次考试都很紧张,很担忧,考试对她来说,一次比一次害怕,一次比一次考得差,经历的挫折多了,失败也就多了,便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很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严重影响她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 谢芳的父母文化水平较低,对她的学习不能有力地指导,孩子过重的压力在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使孩子形成自卑心理,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不安、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也会随之而来。 3.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尤其是学困生不够了解,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美,又会受到同学们的奚落和家长的不满。长此以往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就慢慢占了上风。 三、辅导策略 自信的缺失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生活、学习都有损害,那么究竟该如何引导学生增强自信,正确地评价自己呢? 1、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有进步要求的,都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学生。我也认为只要孩子智力正常,没有都不好的学生。 2.树立信心,激起动力。 3.家校沟通,促进自信。 我经常与家长联系,详细地分析了谢芳在校的表现及其各种原因,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要为孩子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从中发现进步的地方,并马上夸奖她的闪光点。谢芳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增强了自信。 四、辅导效果 通过师生、家长的共同努力,谢芳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她的学习成绩在不断提高,上课能专心听讲,敢于举手发言且声音响亮,下课能主动与同学交往、做游戏,愿意参加各种活动,与班级、同学融为一体。家长也反映在家学习主动,喜欢把班级的事讲给父母听,主动帮家长做些家务。 五、结论 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缺乏自信,会产生自卑,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好之处,

教师案例分析题[1]

一位教师,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但对学生要求非常严厉,课堂上如果有学生在黑板上演示题目出错,就会严厉训斥。最严重的一次,他一怒之下竞拽着学生的头发往黑板上撞,并用非常难听的话谩骂。那个学生受不了这样的刺激,不肯再读书,最后辍学。 试运用所学的教师职业道德知识对这一事件进行分析。 【答案要点】(1)这一事件再一次说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2)教师的行为违背了热爱学生这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无论在法律人格,还是在道德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3)教师的行为违背了依法执教这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教师就要模范遵守《教师法》、《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每一个学生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2.某日,某市一中学电视台播出该校一些学生在校园内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其中有一对男女同学搂肩搭背,由窃窃私语到开始接吻。虽然他们在脸上都打了马赛克,但熟悉的人都知道他们是谁。事后,被曝光的两个当事人精神受到强烈刺激,甚至差点为此自杀。 请用教育法律知识分析该中学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案要点】(1)不正确,该中学电视台拍摄并曝光学生违纪行为是违法的。(2)该中学的做法侵犯了学生的肖像权。(3)该中学的做法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4)该中学的做法侵犯了学生的名誉权。(5)学校应承担侵权责任。学校应当停止侵害并向学生及其监护人道歉,赔偿 受害学生的精神损失。 3.学生上课说话,给以罚款,屡罚不改者,嘴巴上“封条”。这是发生在某校初一(1)班的咄咄怪事。该班男生郑某、池某因上课大声说话,嘴巴当场贴上胶布。其中郑某嘴巴被封竞达三天半之久。这个班的班主任、青年女教师张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之所以采取上述极端措施,是因为个别学生素质太差,拿他们实在没有办法。 请运用所学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张老师的做法进行分析。 【答案要点】(1)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中。(2)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3)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4)掌握知识与智力发展相互转化有其规律 和内在机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4.某中学学生人数严重超标,每班超出标准30人,全体学生集中在一栋教学楼内上课。教学楼本来有两个楼梯供师生使用,但为了方便管理,其中一个楼梯被长期封闭,楼道里也没有应急灯。有天晚上突然停电,当下晚自习的学生走到二楼时,一名学生恶作剧地喊了一声“地震了”,结果造成严重拥挤,有些学生被挤倒,受到踩压,造成多名学生受伤的严 重后果。 请用教育法律知识分析这个事件中的相关法律责任。 【答案要点】(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台。(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5、[案例]"不是果敢,是残忍。" 一个青年教师在进行公开课《伊犁草原漫记》教学时,课文第二段第三层写秋天猎人猎熊的果敢,但一名学生没有按要求归纳猎人果敢的特点,而是说猎人残忍,同时指出猎人的行为是违法行为。原本课文中这一段是歌颂猎人的,学生却痛斥猎人的猎熊行为,这是教师所始料不及的。可喜的是,这位教师并不因为学生当着听课教师的面提出不同的观点而气恼或逃避,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自己意见。最后全班学生从保护野生动物的角度 出发,推翻了课文的观点。

学生教育个案分析

学生个案分析 一、学生基本情况 小逆,男14岁。在老师眼里,他是一个“问题学生”,他不遵守课堂和课余纪律,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时而前后摇摆着座椅,时而扭转头和同学说话,在老师的不断督促下注意力也很难集中,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态度不端正,不肯踏实努力做事,作业常不完成,懒得做一些动脑思考的题目,只愿意完成或完成部分的语文、英语的抄写作业,学习上需要背、默的练习,一律是空白的。他个子高,肢体动作灵活,喜欢体育运动,尤其喜欢打篮球,所以还不时不进课堂,在操场与上体育课的同学打篮球,故成绩平平。而且脾气大,常闹事,不听家长的话,经常与家长反着干,常惹得家长为他担心。 二、家庭情况 造成小逆学习散漫,逆反心里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小逆的家庭情况来分析。小逆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寡言少语,平时较少与孩子沟通,母亲在外做生意,由于工作时间关系,很晚回家。基本是由爷爷奶奶带,全家人中,他的父亲是独子,只有就此一个孙子,爷爷奶奶对孙子总是过于宠爱与放任,凡事都依小逆,于是小逆在家一直处于以“我”为中心的氛围中,对他的教育,家长并没有找到存在问题的根源,教育之中总夹杂着溺爱。其家庭教育以母亲管教为主,父亲的教育,孩子心里根本不服气,在家庭里孩子心目中毫无父亲的尊严地位,母亲对他多数是宠爱。随着时间推移,孩子在校的表现越来越不能令老师和家长满意,老师重视他的学习情况和行为规范存在的问题,反映后,母亲常常会耐心地教育一番,父亲看不惯,有时就会一顿拳打脚踢、痛骂一顿,但母亲有时也比较护短,为其找理由开脱。尤其是其孩子与别的孩子争吵时,找出不正确的理由庇护。其母亲只重视他的学习成绩,成绩好就一切好,就在母亲这种包庇、从容下他学会说谎,编出一套美丽谎言,掩盖自己,甚至用一番哄话,先夺取母亲的信任,然后编出假话,母亲也真信了他。而有时母亲知道真相后,不是一顿揍,就是说,我也没办法了,打也打了,有时身上打青了都不管用,无药可救了。母亲对他也束手无策。 三、情况分析 根据孩子在学校和家庭方面的表现,我做了以下分析:

幼儿个案分析记录

幼儿个案分析记录 一、研究前个案情况分析 我班林烜小朋友今年5岁,生性活泼好动,独立性很强,善于发现和观察事物的不同与变化,反应快,能自信的对自己的发现做出肯定的判断,懂得关心比他小的小朋友,有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习惯指挥他人,比较任性,脾气暴躁,容易生气。 二、个案观察记录 (一)饭后折纸、看书。拿着纸折一折,看一看。没人理会他。过一会,他把纸张放回,去拿书(自带)走到几个小朋友前面:“你们看,我的书是奥特曼,谁要和我一起看。”几个男孩围过来。林烜:“这个叫超级威力脚,这个叫超变身。”其他幼儿:“这有什么,要太阳射灵炮才厉害。”林烜:“要不然我们比一比。”说完,站起来,对着他人玩攻击性游戏。 (二)集中活动。幼儿自由坐在地上,林烜坐在最后一排。老师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后,让幼儿自由讨论,则伸手抓前面小朋友的衣领,摸一摸前面小朋友的头,老师发现,叫他起来回答问题,他回答正确。 (三)、表演游戏活动。幼儿自由选择角色和材料。在第三组,他拿了一个小熊的头饰跑到第一组:“你们看,我今天要当小熊。”这时候他发现两位小朋友为了争小熊角色互不干相让。林烜:“你们用剪刀石头布,谁赢谁就来当小熊。”其中一位幼儿杨若虚输了,但他不认输,要再剪一次,林烜一步上前从他手中抢回头饰,杨若虚不给他,他用力一推,杨若虚摔倒在地上,林烜把头饰给另外一个小朋友。

(四)分组活动。老师引导幼儿自由观察图片,林烜站起来,四处走一走,看一看,与其中一位小朋友在开玩笑,老师发现了,瞪他一下,他又回去看图片,等到老师又不注意,他又到另一名幼儿后面,用肘绕住他的脖子,把那位小朋友绊倒在地上,他却很开心。 三、原因分析: (一)家园交流在园在家表现: 园:老师把在园表现向家长反映,主要反映以上情况。 家长:(1)说自己一个人很无聊,经常提出要去小朋友家,或邀请小朋友到我们家与他一起玩。 (2)老师布置的任务记得很牢。做事情动作很慢。对事物的兴趣时间很短,但如果他有兴趣又能持续半个小时以上。 (3)会主动关心妈妈,自己能做的事情会自己做,但没有耐心。会关心比他小的小朋友。 (4)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但很爱发脾气,急躁。 (二)家园共同分析原因: 1.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生性活泼好动,喜爱表现自己。聪明理解力强,悟性比较强,往往寻找各种方式来突出表现自己。但他选择的方式不恰当,表明他的心理发展水平不高。从而往往采用惹人注意的方式甚至进行攻击来引发别人对自己的注意。 2.自我控制能力差。从小受爷爷奶奶的溺爱,养成不看场合,时间对象,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丝毫不顾及他人的习惯,养成我行我素。再加上幼儿的认知水平低,考虑问题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并没有真正理解大人所说的“打人不对的道理”。即使很乐意地检讨也是“言行不一”。

小学生心理健康个体辅导案例分析报告

共青团系统心理健康辅导员考核认证管理办公室 资格认证 心理健康辅导员论文(中级) 姓名:__ 李松青___ 身份证号:342123************ 培训中心:合肥市安顿职业培训学校 考试日期: 完成时间:2014-8-16 阅卷教师:__________________ 阅卷教师:__________________ 论文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生心理健康个体辅导案例分析报告 姓名:李松青 摘要:应陈甲浩同学家长的要求,我校六年级的陈甲浩同学走进了我的视线。根据他的症状和家长的介绍,我认定他属于亲子关系问题中的逆反心理问题。于是经过科学的诊断,我制定相应的辅导目标及方案,通过一个阶段的实施,陈甲浩的叛逆心理得到了很好的调整,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最终基本上克服了叛逆的性格。 关键词:心理健康辅导逆反独生子 一、案例简介 本案例的研究对象是我校六年级的学生陈甲浩,男孩,13岁,独生子。在校表现一般,平时上课开小差,有时不完成作业,学习成绩较差。情绪偏激,经常顶撞父母和老师。 二、案例分析 1、观察和他人反映: 看上去很正常,可是询问他问题时,总表现出一种不配合的态度,有时甚至表露出敌视的神情。 据陈甲浩母亲说:陈甲浩同学在家只与母亲有极少的语言交流,与父亲基本无话可说,对父亲的态度“就像对待仇敌一样”。在家不听话,不学习,总是看电视打发时日。父母越是管得严,他越是对着干。 我从与陈甲浩母亲的几次谈话中得知,他对父亲的反感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父亲不理解也不尊重他。例如他身体不舒服,却强迫他去锻炼;成绩不好就经常当着亲友的面数落他,让他感到无地自容,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 第二、父亲的期望值太高,其望子成龙心切,给他带来巨大的压力。 第三、,父亲在生活上要求太严,也较为刻板。例如每天一定要洗头、洗澡等,让他感到有点不可理喻。 2、心理社会发展历史 主要因素:父亲太不近人情,让他无法忍受。 促使因素:父母的高期望和高要求。 附加因素:母亲则没有主见,无论什么事都对父亲言听计从,一点也不懂得为他着想。 社会文化因素:父母教子方法及学生自身成长中的个性修养存在问题。

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研究

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研究 摘要:能动地、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基本素养,也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基本要求。随着课改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认同教师进行创造性使用教科书对教育的意义,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随意解构教科书的现象。因此,分析影响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因素、讨论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原则、探索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策略、建立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保障机制就显的尤为重要。笔者将对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一一的分析或论述。 关键词: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 引言 新课改以来教科书不再是预先规定好的、等待学生去学习的教学内容,而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而且这种资源的价值只有在生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才能动态地生成。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并准确把握教科书所体现的课程目标和教育理念,依此为出发点来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教科书,使教学过程成为教材内容的持续生成与意义建构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1] 一、影响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因素分析 笔者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以及案例分析,将影响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因素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从教师自身来说,包括教师教材观、工作态度、个人实践性知识;从外部因素看,包括学校领导的态度、学校评价方式、学校文化等。(一)教师的教材观 教材观是指对教材所持的观点和看法,属于意识层面的内容。观念指导行为,教师的教材观如何会直接影响到教材再开发活动,反之,教师的教材再开发行为也会折射出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看法。传统的“圣经式”教材观认为,教材是绝对的权威,是不可变动的“圣经”,是教学的唯一资源。这就认定了教师在运用教材进行自主教学的不可能性,教师也没有必要对教材进行再次开发,只需要服从教材的安排就可以了。在这样的教材观的指引下,“教教材”成了教学的过程和目的。新课程改革后,新教材与传统的教材相比较,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很多变化,教材的灵活性增强,赋予了教师更多的自主开发教材的权利,这就

小学生心理咨询个案例分析报告

小学生心理咨询个案例分析报告 一、基本情况 小忻(化名),男,10岁,小学四年级学生。 1、该生学习成绩差,上课不专心听讲,作业经常不完成,而且书写马虎。 2、人际关系不好,总是欺负弱小的同学,总以强者形象出现,喜欢捉弄别人,在校经常会因一些小事与别人闹矛盾,然后就开始骂人,打人。同学们都不喜欢与他相处。 3、组织纪律差,上课时有话就说,没有留心听课、认真思考、举手回答的习惯。 二、原因分析 1、该生从小就跟在爷爷、奶奶生活,学习方面,在家里也没有人辅导,一到家就是去玩。 2、因为从小跟爷爷奶奶生活,大人对他言听计从,没有约束他去做一些不应做的事情。千方百计满足他,渐渐形成横蛮任性的性格。 3、后来父亲怕他吃亏,叫他回击欺负他的人,渐渐地,他由一个受他人欺负的人转为一个欺负他人的人,由一个弱者变成一个大“天王”,令老师极其头疼。(父亲错误的引导方式) 总之,该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他并没有认识到来学校是来学知识、学文化的,更没想到来学校是要遵守纪律的。对待这类孩子,一下子的批评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解铃还须系铃人,来源于家庭的病症,需要家庭的密切配合,学生的健康人格才能有效地培养。

三、综合分析与诊断 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 1.攻击性行为; 2.人际关系; 3.学习习惯。 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攻击性行为: 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被打",而他打小朋友是角色的转换,但当他打了小朋友后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是可行的。"强者打人"与"弱者挨打"的体验在认知上让他强化了这种打人的行为,让他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 因此,观念中形成了这样的推理:“弱者”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强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而且,在"我是强者"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发出警示,以表明自己的强者姿态。 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就现状及年龄阶段,还谈不上"攻击性人格",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可以矫正的,否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会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为人格特征。 2.人际交往问题:

教师如何理解教材

教师如何理解教材 摘要: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与学的活动所依据的材料。教师对教材的不同理解会直接影响教师教学的方式、策略和效果。要深入理解教材,教师首先要正确认识教材版本的多样化,其次应该合理把握教材的性质与功能,第三,针对不同教材的具体内容,采用针对性、多样化的理解策略,达到全面深入的理解。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与学的活动所依据的材料。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同,其教学的方式、方法、策略等也就不同,最终的教学效果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倡导教师对课程的个性化理解,甚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创生课程。同时,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教育水平等的差异,在教材方面制定了教材多样化的政策,鼓励有关机构、出版部门等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编写中小学教材,于是出现了教材数量多、版本多、品种多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如何理解教材的问题不再是传统的对仅有的一本教材内容的精细把握,而应该从教材的相关政策、性质、功能,到具体内容的编排、深浅宽窄、学术性、实用性等多方面进行全面认识。 一、对教材多样化版本的理解 多样化教材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彼此之间存在着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对于这些教材,不是随便选择一套拿来用就可以。因为不同的教材所针对的学生的水平和层次不同,具有的地方特色和实施特色不同,对实施条件也就有不同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对每一种教材各自的特点、优势、不足有充分的了解,才可能做出适合的选择。在理解这些教材时,教师一方面要研读教材本身,同时也要了解教材编写者的个人情况,如学术背景和立场、个人成长发展经历等,还应该了解不同身份的人对教材的不同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与其他教材的对比,教师就能够对每一种教材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这样,再根据对学校的条件、学生的特点和水平、教师的个人风格等的综合分析,就能够选择一种适合的教材。 二、对教材性质与功能的理解 教师对教材性质和功能的基本认识,体现教师基本的教材观,而教师的教材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使用教材的态度、方法和效果。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课程一度成为国家意志和政治意志的体现,教材成为规范的制度文本。受传统教育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影响,从家长、学生到学校的教师,相当一部分人把教材看作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核心内容,是教学内容的唯一权威,把教师教教材看作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情。于是,“只管低头拉车,却不抬头看路”成为很多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写照。但是,随着课程理论研究和课程实践研究的发展,人们对教材的认识正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虽然,课程确实包含着这种制度的意义,但却不局限于此。在几十年前,叶圣陶先生就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十几年前,派纳说,课程是一种复杂的会话。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下的观念终于逐渐被人们所思考和接受:“课程对于教师而言,不是给定的、一成不变的教育要素,而是可以变更的教育要素,是与教师的人生阅历、教师的独特教育理念、师生所处的独特的社会环境、教育情景直接关联的教育要素。”基于这种对课程的基本认识,教师面对教材时,需要摈弃“教材中心”或“教材权威”的思想观念,而把教材看作自己教学活动的参考资料,“教材只是无限多的教学资源中约定俗成的重要资源之一,而不是唯一,更不是关键。”只有坚持这样的教材观,教师才能以平视的眼光去欣赏、分析、批判、调整、修正教材,才能以学生的发展为真正依据和标准来选择和组织教材,也才能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和自我实现。 三、对教材内容的具体理解 在教材这个层面上,课程显得更加复杂。由于课程类型的不同和彼此之间性质、内容、方式等的差异,各种类型、各种版本、各种表现形式的教材多样纷呈。对于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师在理解时也有不同的侧重。 (一)对学科课程教材内容的理解 在我国当前课程改革所设置的课程体系中,学科课程在内容和课时比例上占有绝对的优势。鉴于学科课程内容所具有的鲜明的系统性、学术性、逻辑性等特点,其教材主要表现为最

教师教育--个案研究报告(案例)

案例1:个案研究报告 课题名称:对有潜力的学生进行干部培养的个案研究报告 一、个案学生的基本情况 姓名:罗茜予性别:女籍贯:北京市西城区 班主任:韩鹏艳 家庭住址:三里河路5号院10-7-201 家庭背景:她的家庭对她的学习、教育很重视,父母利用周末还给她报班学习了舞蹈、英语、数学、朗诵、钢琴等特长班,多方面的对她进行培养。 二、研究的目的与重点 ㈠目的: 在一个班中,学生干部的选择、培养与树立是非常关键的事情,它影响到整体班风的形成。特别是班长的人选,既要各方面都较出色,在班中又要有较好的人缘和较强的号召力,才能更好的带动、管理其他同学,所以需要老师特别进行关注。 ㈡研究重点: 1、诊断教育问题的成因 个案学生的主要特征: ①学生发展与人交往情况: 此名学生性格活泼、开朗,对待同学很真诚,并乐于帮助别人,使得很多同学都愿意与她亲近。 ②学习情况: 她在课上发言非常积极、大胆,上进心强,成绩也不错。 ③个案学生问题的成因 但没有担任过班长的经验,纪律上较散漫,课上有小动作,或与周围同学说话的现象。由于没有担任过干部的职责,所以在做事的方式方法上不免过于生硬,在对自己的要求上也很难一下子做到位,对于老师交给的任务,有时有推脱的想法。 2、寻求有效的教育对策 ①通过与其谈心,逐步树立起她的责任感和干部应有的榜样意识、对同学的

服务意识。 ②通过对她的及时的表扬,巩固其进步。 ③通过与其家长的及时联系与沟通,从双方面对其进行引导与教育。 三、研究的步骤、内容与方法 ㈠诊断阶段 新接班时,我对全体学生宣布:“三周后改选班委,在这三周的时间内,请每一位同学通过这段时间认真观察、比较,选出自己心目中的班长、学委……”在这段时间内,我也在仔细的观察,物色班委的人选。经过同学的大力推荐,罗茜予出乎意料的被推荐为班长,对于我来说这也很意外,当时她也很激动,脸涨得通红,几乎快哭出来了,当时班中很多同学都真诚的对她说:“好好干!”“我们相信你!”之类的话,我也对她表示了祝贺,并提出了新的希望。所以,她马上信誓旦旦地进行了“就职演说”。由此开始的一周里,她在各方面明显的有了变化。 但在这之后的日子里,她的纪律有了较大的反复,对此我表示可以理解,毕竟她没有担任过干部的职责,所以通过私下的谈心,我用全班同学给她的信任与支持作为对她的鼓励,在课上用眼神对她进行提醒,并与她的家长取得了联系,在纪律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在家长的大力配合下,她在纪律上逐渐有了进步。 ㈡指导阶段 三年级的孩子,对“干部”这一称呼有着更多荣誉上的向往,但对其责任方面的认知还远远不够。针对这一特点,在每一次的小干部会上,我都通过对比较负责任的干部的表扬来激发其他小干部的责任心,并且反复强调作为干部的榜样作用。以此来约束它们、激励他们。 在平时我也注意对其他表现好的干部进行表扬,树立他们在同学中的威信。并且及时地做到纠正他们对有些同学的不正确的做法与态度。 罗茜予的家长还让其在校订阅了《少先队小干部》,我借此鼓励她将读到的对她有启发的文章在小干部会上读给大家听,帮助其他干部进行学习。 ㈢追踪评估阶段 经过一个学年的指导,她在各方面的威信已基本确立起来。并且有很强的“补位”意识,能够主动帮助其他小干部进行管理的工作。但在纪律等其他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进行巩固。

教师综合素质记忆口诀

一、教育观 (一) 素质教育观 口诀:“提素”“个性”“创”“两全”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 新课改的教学观 口诀:学习过人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二、学生观 口诀:二独一发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三、教师观 (一) 教师角色的转变 口诀:“促进”“研究“开”“社区”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二) 教师行为转变 口诀:你我他它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与赞赏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四、教师职业道德 口诀:“三爱”“两人”“一终身”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4)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