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15:4.4 群落的演替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15:4.4 群落的演替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15:4.4 群落的演替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15:4.4 群落的演替

第4节群落的演替

1.下列不属于群落演替的特点的是()

A.有规律

B.可预测

C.有一定方向

D.永远进行,无终止

2.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这片森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会长期保持,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3.下图表示某海岛珊瑚礁群落演替过程中鱼的种类、鱼的个体数及珊瑚礁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珊瑚礁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过程

B.珊瑚礁体积增加为鱼类生存提供了更加复杂的空间

C.演替过程中鱼类丰富度增加并趋于稳态

D.演替过程中鱼的种类数增加导致珊瑚礁体积下降

4.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在近期内保持不变

B.用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来表示该种群的密度

C.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D.人类活动一般不会使群落演替的方向改变,但可改变演替速度

5.下列关于群落的结构与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可看做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典型实例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应属次生演替的实例

C.群落中各种群间不存在地理隔离,因而能进行基因交流

D.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可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从而为动物种群分层分布提供基础

6.下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中进行的演替过程

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

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相同

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能演替成森林

7.森林火灾使甲地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下列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随着时间的推移,甲、乙两地的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8.群落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A.灌木繁殖能力较强

B.草本植物寿命较短

C.草本植物较为低等

D.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9.下列选项中不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

A.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

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

C.沂蒙山区裸露的岩地

D.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地

10.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

A.气候条件不同

B.起始条件不同

C.群落中生物数量不同

D.速度不同

11.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该草地群落中()

A.物种组成比甘蔗田简单

B.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C.物种组成比甘蔗田复杂

D.植物没有垂直结构

12.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地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①~⑤的过程中,乔木逐渐增加,草本植物最后在群落中消失

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13.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

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常绿阔叶

4

1063116

A.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

B.与针叶林相比,草丛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简单,丰富度低

C.该地能恢复到第4阶段说明人类活动不能影响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D.常绿阔叶林得以恢复与土壤条件、植物种子等的保留有关

14.有一片长有马尾松和山毛榉的针、阔混交林,逐年对两个树种的存有量进行统计,马尾松和山毛榉存有量的比值记作C,做出的曲线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两个树种处于竞争状态的时间段是。

(2)两个树种处于平衡状态的时间段是。

(3)a年的优势种是,d年的优势种是。排除气候条件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可能是随着前一种群的繁盛,逐步改变了当地的,使之反而适合后一种群的生存需要。

(4)以上说明,生物群落不是,它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在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些物种的种群了,另一些物种的种群随之而,最后,这个群落会达到一个稳定的阶段。

15.探究水体中原生动物群落演替的过程如下。

①取适量的干稻草加水煮沸,冷却至室温后,在大烧杯中加入3/4容积的干稻草溶液,取一滴溶液制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然后将此烧杯放置在一个不受干扰、没有阳光直射的地方,让它滋生大量的细菌。

②放置3天后,用池塘水加满烧杯,混合后,取水样用显微镜进行检查。对照原生动物的图谱,识别你观察到的每一种生物,同时估计一下你的样本中每种生物的相对密度,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③每隔3天,用滴管分别取烧杯表层、靠近烧杯侧壁的表层以下、烧杯底的水样用显微镜进

行检查。对照原生动物的图谱,识别你观察到的每一种生物,同时估计一下你的样本中每种生物的相对密度,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④当你观察到原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发生明显的变化时,可结束实验,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处理溶液。

⑤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因素会影响这个群落的演替?

(2)你观察到的这些生物来自哪里?

(3)请你预测一下,烧杯中的群落将如何演替?

——★参考答案★——

1.[解析]:群落演替是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与影响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有规律、可预测、有一定方向的;当群落演替到同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时,群落演替就不再进行。[答案]:D

2.[解析]:该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演变成森林后趋于稳定。物种丰富度、净光合产量、固定太阳能总量、群落稳定性都是不断增多,最后趋于稳定。

[答案]:B

3.[解析]:珊瑚礁上原来就有鱼类等生物,所以发生的是次生演替;珊瑚礁是鱼类等生物生存的环境,它的体积增加使鱼类等生物的丰富度增加,从而为鱼类等生物提供了更复杂的生存空间;三条曲线的变化趋势都是逐渐增加并趋于稳定;图中不能反映出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增加导致珊瑚礁体积下降。

[答案]:D

4.[解析]: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在短期内维持一定的动态平衡。杂草不能被称为一个种群。人类活动可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答案]:C

5.[解析]:群落中各种群间不存在地理隔离,但不同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因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答案]:C

6.[解析]:乙的物种丰富度从零开始,故乙是初生演替,而甲是次生演替。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甲、乙均可能演替为森林。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

[答案]:C

7.[解析]:甲地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故在甲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故在乙地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A项错误。只要气候等条件适宜,甲地和乙地最终都可能形成森林,B项正确。初生演替中最先出现的生物是地衣,C项正确。在群落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生物的种类增加,生物的多样性会逐渐增多,D项正确。

[答案]:A

8.[解析]: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竞争力强。

[答案]:D

9.[解析]:群落演替最终能到达的阶段主要由环境决定。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可经过次生演替重新成为森林。黄河三角洲地处温带,水源充足,弃耕地经过次生演替可成为森林。在我国

西北干旱地区,群落很难演替形成树林,或许只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答案]:A

10.[解析]: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演替速度也不同,但主要区别是起始条件不同,初生演替起始于没有土壤、生物等条件,而次生演替则有。

[答案]:B

11.[解析]:该杂草地中的生物构成群落,动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因甘蔗田弃耕后,人为干涉因素消失,导致弃耕的甘蔗田物种组成更复杂。

[答案]:C

12.[解析]:该地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因为砍伐过的森林中土壤条件还是存在的;①~⑤的过程中,乔木逐渐增加,草本植物的种类最后在群落中有可能减少,并趋于稳定,但草本植物不会消失;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⑤中既有垂直结构中的分层现象,同时也具有水平结构。

[答案]:C

13.[解析]:因过度砍伐该地森林破坏,但土壤仍存在,土壤中会留下原来植物的种子和根系,所以该地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项正确。植物为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场所,动物随植物分层而分层,所以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复杂,B项正确。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人类活动始终影响着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项错误。该地能恢复到第4阶段——常绿阔叶林阶段与土壤条件、植物种子等的保留有关,D项正确。

[答案]:C

14.[解析]:生物群落是由不同的种群组成的。由于环境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变化,种群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生物群落也发生变化。对于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具竞争关系的马尾松和山毛榉来说,其比值C>1,则马尾松占优势;C<1,山毛榉占优势;C=1,则两树种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答案]:(1)O~e(2)b~c(3)马尾松山毛榉环境(4)一成不变的消失兴起

15.[解析]:群落中的有机物、温度、酸碱度、水质等都会影响到群落的演替。能观察到的生物主要来自加入的池塘水,也可能来自空气。随着水体中有机物的消耗,异养型的原生动物数量会越来越少,最后趋于消亡。

[答案]:(1)有机物、温度、酸碱度、水质等。

(2)主要来自加入的池塘水,也可能来自空气。(3)原生动物消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