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语言学与方言学专题

社会语言学与方言学专题

社会语言学与方言学专题
社会语言学与方言学专题

“社会语言学与方言学专题”讲义3

分类:我的阅读

2006.9.1 00:34 作者:ittho | 评论:0 | 阅读:323

“社会语言学与方言学专题”讲义(四)

复旦大学游汝杰

第五节底层语言、上层语言和傍层语言

一、关于底层语言理论

底层语言理论(Substratum theory)认为在一种上层语言里有可能残留底层语言的成分;底层语言以多种不同的形式对上层语言产生影响;上层语言的演变与底层语言的影响有关;如果一个地区的语言被另一种语言所替代,那么前者就有可能成为后者的底层。所谓底层语言(Substratum)是指两种不同的语言互相接触、竞争的结果,战胜的语言所吸收的战败的语言成分。战胜的语言即是上层语言,战败的语言即是底层语言。

语言底层须有民族底层作为前提。外来民族在征服土著民族或移居到土著民族的住地的时候,同时带来一种新的语言。新的语言如果在文化、经济或使用人口上占优势,那么就可能成为上层语言。土著民族不得不放弃土著语言,改而使用新的语言。他们在使用新的语言的时候,一方面受到原有的语言习惯的制约和影响,造成有规律的错误;另一方面有时候在新的语言里找不到相应的表达方式(多是词汇),就保留原来语言中那些有用的成分。这些有规律的错误和保留下来的有用的成分,即是底层语言成分的两大源流。底层语言成分可以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三方面,但是以词汇为最常见。

底层语言的产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借用现象。底层成分和一般的所谓借

词(loan word)都是指从一种语言渗透到另一种语言的成分。但是借词的产生不必以底层民族作为前提;底层成分的渗透更深入、更隐秘、更不易觉察;底层成分

可以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

底层语言理论最初是由意大利语言学家雅科夫布列兹托尔夫(J H Bresdoff 1790-1841)奠定的,其代表作是“Om aarsagerne til spiogenes forandringer”(1821),法译本名“Des causes des changements Linguistiques”(1933,哥本哈根)。而后意大利语言学家阿思科里在1881年的著作里,具体运用底层影响的概念来说明语音演变。

二十世纪以来,语言学家不仅把底层语言的影响看作是上层语言脱离母语类型的原因,而且认为底层是影响上层语言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研究底层语言的著作开头限于罗曼语言,后来许多语言学家用非印欧语的底层影响来解释日耳曼诸语言的辅音变化。

梅耶(Antoine Meillet,1866-1936)和叶斯泊森(Otto Jespersen,1860-1943)认为语言底层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不足以说明他的拥护者希望能解释的一切问题。布龙菲尔德(Leonard Bloomfield,1887-1949)以所谓凯尔特语底层对日耳曼语变化的影响为例,认为底层语言理论故弄玄虚,基本上对其持反对态度。仅仅承认底层语言理论只能用于解释学习和使用第二外语时出现的一些问题。(见《语言论》中译本第478页)。

二、中外底层语言举例

在西方的著作中提到的底层语言证据举例如下。

西班牙语的音位系统接近巴斯克语(Basque),也就是说西班牙语有巴斯克语的音位系统底层。巴斯克语是黏着语,印欧语是分析语或综合语。一般认为巴斯克语是印欧人到来之前,欧洲大陆的土著语言。现代使用于法国和西班牙交界处,使用人口二百五十万左右。

Russia(俄罗斯)其地为使用斯拉夫语的民族所居,但是地名Russia却是斯堪的纳维亚语。Rus是斯堪的纳维亚语的一个部落名。Leipzig(莱比锡)其地在使用日尔曼语的德国,但是其名却是斯拉夫语。英国、爱尔兰有些古冰岛语的地名。

在爱尔兰使用的英语中有许多结构不见于不列颠英语,这些结构很明显是在爱尔兰语的语法影响下产生的。爱尔兰语属于哥德语支(Goidelic branch)凯尔特

语群(Celt group)。例如凯尔特语有一种特殊的结构,即将现在时单数第三人称置于居首,后接其他相应的结构。在爱尔兰使用的英语也是如此。底层语言研究有较特殊的对象和方法。

在罗马帝国时代,高卢语(Gaulish)或伊比利亚语(Iberian)被拉丁语所代替。常有人认为这些语言的使用者将某些语音或其他方面的特征带进拉丁语,这些特征在现代罗曼语方言里仍然可以见到。

英格兰曾于1066年被说法语的诺曼人征服,法语词汇因此对英语产生影响。一方面说法语的人后来学英语的时候,把许多法语词汇带到英语中,另一方面,有些当地的英语使用者希望通过模仿上层阶层的言语,也会输入这些法语词汇。英语中法语来源的外来词,分布在许多领域。举例见表8.18。

表8.18 法语中来自英语的外来词举例

政府

tax, revenue, royal, state, parliament, government

宗教

prayer, sermon, religion, chaplain, friar

法律

judge, defendant, jury, jail, verdict, crime

科学

medicine, physician

文化

art, sculpture, fashion, satin, fur, ruby

战争

army, navy, battle, soldier, enemy, captain

有些法语来源的外来词和英语固有词往往表达事物的不同种类,例如用英语词theft指小偷,用法语词larcency指大盗。用英语词指家畜,用法语词指家畜的肉,例如sheep (羊)、mutton(羊);cow(母牛)、beef(牛肉)。对于作为底层语言的英语来说,法语即是上层语言。

汉语南方方言区的民族底层应该是百越。《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粤杂处,各有种性。”可见秦汉之前江浙闽粤一带应为百越所居地。

由于同源关系和底层关系不易分辩,确定底层词必须谨慎。确定南方方言中的底层词汇必须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A 这些词史藉记载仅使用于南方,现代也不使用于北方,而为南方汉语和台语所共有。

B 这些词未见于史藉和北方话,本字无考,而为南方方言和台语所共有。这些词所指往往是南方事物。

C 字书和韵书虽然载录这些词汇,但是没有指明它们的使用地区,在现代只在南方使用,北方不用。

D 南方特有的非汉语历史地名

“社会语言学与方言学专题”讲义(四)

复旦大学游汝杰

下面再按上述四条原则各举四个例子:

例一薸

《广韵》宵韵符宵切载:”《方言》云:江东谓浮萍为漂。”现代的一些吴语和闽语仍称浮萍为薸。例如

温州建瓯建阳政和潮州

bi(31 phiau33 phyo334 phio334 phio55

“薸”这个字的上古音可以拟为*bjiaw,中古音可以拟为*bi(u。现代一些台语里称“浮萍”的词的语音,可以与上述方言语音和古音相证合。

壮语piu2 水语pi:(6pieu2 毛难语puk8pjeu2 临高话fiu2

浙闽一带在汉代以前是古越族所居地,在汉族进入浙闽一带之后,在当地的汉语方言里留下这个表示南方事物的底层词应该是很自然的。浮萍尤其是用作猪和家禽的饲料,元代王祯《农书(畜养篇(第十四》载:“尝谓江南水地多湖泊,取萍藻及近水诸物,可以饲之。”江南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养猪,浙江河姆渡遗址有猪骨骼出土。浮萍是猪的主要饲料,在古代农业社会里应占重要地位,“薸”这个字的产生也应该是很早的。

例二刣(宰)

宰杀牲体在一些吴语和闽语里称为“刣”,这是一个方言俗字,不见于古文献。各地的语音如下:

温州福州厦门潮州莆田建瓯永安thai1 thai2 thai2 thai2thai2 thi5 thi2“杀”或“死”在一些壮侗语、苗瑶语和南岛语中的语音可以类比:壮语临高话黔东苗语勉语印尼语阿眉斯语回辉话

ta:i1 dai1 ta5 tai5 mati pataj tai 42

此词原始台语李方桂拟为*trai,原始苗语王辅世拟为*daih。吴语和闽语、壮侗语、苗瑶语、南岛语里的“宰”这个词应该是同源的。

例三[冖+赣](盖子;盖)

《集韵》感韵古覃切载:“[冖+赣],盖也。”此字广州方言字写作“冚”。“锅盖”的“盖”在一些现代的闽语和吴语里还是用这个词的:

温州福安浦城漳州厦门福州潮州

ka(3 ka(5 k((i(5 kam3 kham5 kha(5 kham5

在一些壮侗语言里“盖子”这个词的语音形式,可以与吴语和闽语相类比:傣语(西双)侗语临高话水语拉珈语

fa1kom1 qam3 som2hum4 k"m6ts"(6 kom5

么佬语有k"m6和kai5两个并用的形式,后一形式显然是从汉语“盖”借入的,前一形式应是本族语固有词。

汉语“冖+赣”的中古音据李方桂的系统可拟为*kj"m,而台语中的“盖”李方桂则拟为*gum,这两个语音形式是相当接近的。

例四凼(水坑)

“水坑”的“坑”在吴语(南部)、闽语、粤语和赣语中显然同出一源,在各种方言中的语音形式举例如下:

温州衢州厦门漳州广州平江南昌

ta(3 t"((3 to(3 tom3 th(m4 th((6 th((6

又,江西铜鼓三都客家话作t(n3。湖南江永土话作tuo(7。

这个方言词有四种不同的写法:[乙+水]、[林+田]、凼、井,前三个字是方言俗字,第四个字见于研究温州方言的著作。“丼”见于《集韵》都感切:“音鸩[右半“鸟”改为“页”],投物井中声。”此字与温州方言的今音不符合,感韵今音读y 韵,无韵尾,字义更是相差甚远。或以为本字是“潭”。《方言》说“潭”是“湘楚土音”。《楚辞》“泛江潭兮。”注谓“楚人名渊为潭。”《广韵》覃韵徒合切:“潭,水名,出武陵郡镡成县,东入郁林。又深水貌。”今长沙话谓深水为潭(见杨树达《增订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卷第四》)。虽然字义勉强可通,但是字音从温州方言来看,也不可通。凡咸摄字温州方言今音韵尾皆失落,而ta(3 有韵尾( 。又,“潭”在温州方言里是另一个词,指天然的小型湖泊,音d(2,如“梅雨潭”(风景名胜)。“潭”与水有关,而“井”也可以指没有水的“坑”或一个平面的凹陷处;“潭”在厦门方言里读tham2,也是另一个词。因此可以认为这个词的方言本字无考。

在一些壮侗语言里,这个词的语音面貌跟上述汉语方言很接近。例如:

壮(武鸣)壮(龙州)傣(西双)傣(德宏)侗(通道)水(利岩)

tam2 thum2 n((1 t((2 tam1 dam1

这个台语词的原始形式可以构拟成* th(m 。在台语里这个词也可以指与水无关的“坑”,例如德宏傣语:tha(1x(1 稀泥塘、tha(1x(1xai2 水牛除热纳凉的污泥塘、tha(1fai2 火塘、火坑。所以把方言里的这个词跟台语相联系是合理的。

上述这个词常见于现代岭南地名。这些地名大多在壮族聚居区,在汉族地区也有散落。地名中的这个词写作“[林+田]、坛、耽”等。例如邕宁有[林+田]槐、武鸣有坛笔、龙州有耽崩。现代汉族地区的这一类地名显然是古台语底层地名。

三、傍层语言

除了“上层语言”和“底层语言”外,还有所谓“傍层语言”(adstratum)。底层语言和上层语言在互相交融时或交融后,另有第三种语言对它产生影响。这第三种语言就称为傍层语言,它可以没有民族学的前提,即在地理上并没有侵占过底层语言。“傍层语言”这个概念是Edwin Bryant在研究吠陀语(Vedic,即后来的梵语Sanskrit)词汇输入达罗毗荼语(Dravidian)问题时提出来的。日语从西方语言输入大量外来词,西方语言对于日语来说就是“傍层语言”。

专题6 当代汉语新词的多元化趋向和地区竞争

1 前言

国内和海外各地华语文在词语上存在不少差异,除了原有的方言词汇以外,主要是由于受外来文化影响衍生的新词不同。这些新词在产生的初始阶段,大多有多种不同的形式,从而呈现多元化倾向。这些不同的形式在产生之后即开始竞争在当代汉语的地位,因受社会、文化条件和语言内部规律的制约,其结果是有的形式使用频率趋高,有的形式使用频率趋低,甚至废弃不用,有的形式始终只用于

某一地区,也有相持不下,并行不悖的。将这些在不同地域产生的新词进行比较研究,无论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还是从实用的角度来看,都是很有意义的。

近年来,在社会语言学和中国语言学的领域内,对于不同地区使用的汉语的比较研究,已经取得一些成果。虽然这些成果大多属于纪录性或描述性的比较和泛泛的讨论,而缺乏全面的语料、量化研究和系统比较,并未提供详细的论证数据以及更有价值的综合结论,虽然也提出了许多很有意义的实际问题。比如表达同一个新的概念,词汇形式有多少?是如何产生的?在中国大陆境内有什么独特的语言变化?海外各地区的变化又如何?它们相互之间的变化关系怎样?各地华语文之间的互懂度有多高呢?但是还缺乏有关语言发展方向、速度、起因等方面的理论建树。为进一步研究这些问题,就需要有一个涵盖各地区并具备相当数量的共时语言资料库,以供研究者用足够的语例来做全面的、数据性的研究分析和探讨。

研究词汇与研究语音、语法又有所不同。一种语言中的语音或语法系统是封闭性的,找一个合适的发音合作人(informant),来提供语音和语法资料,如果问题表(questionnaire)或调查项目得当,所得的资料可能有较高的代表性。但是词汇是开放性的,难以穷尽的,词汇牵涉社会生活可以说是全方位的。从个人或少数人收集的语料,其代表性令人怀疑。尤其在社会变革剧烈的年代和不同文化频繁接触的时代,更是如此。词汇变化本来就比语音和语法快,在这样的时代变化更快。如果研究者采用自身反省、推理的方法来探讨一个语言现象,难免有遗漏。如果采用随机抽样的实地调查方法,简单地把结论延伸到整体,也往往缺少说服力。不过,如果我们把焦点放宽,以一个群体的语言现象的总和作对象,就会使结论较为可信。现代信息科学为社会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方便的条件,使我们有可能处理大量的群体语言资料,也可以有计划地按照自己的意图去抽样。

可以用于比较研究的语言资料,新闻报章是相当合适的,尤其是那些在当地有代表性的受欢迎的综合性报章,它们能最直接、最迅速地用书面语言传送现实社会及大众所关注的信息。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这些报章文字也最能反映其时其地读者所处的社会及其读者所使用的语言。

基于上述认识,香港城市大学语言资讯科学研究中心于1994年建立了《各地中文共时语料库》(LIVAC: A Synchronic Corpus of Linguistic Variation in Chinese Communities)。每隔三天采录一次香港、北京、上海、深圳、台北、澳门和新加坡七地主要报刊的语料。内容包括社论、第一版的全部内容、国际和地方版的主要内容以及一些特写和评论。至今储存的语料已近9300万字、49万词条,可供上网检索,也可用作多方面研究与开发IT的基础。请参阅我们的网址:

http//https://www.wendangku.net/doc/1a9450166.html,.hk/livac.

有了这样的语料库,就可以就不同的专题,选取相应的资料,把它们展现在同等的“视窗”内,既可以在同等可靠的客观条件下观察到同一时期不同地方的群体语言使用情况,又可以观察到同一地方不同时间的群体语言使用情况。通过视窗

来搜集和观察语料可以避免研究工作的盲目性和任意性,并且可以实现定量研究。

本文所依据的语料即取自这个语料库,包括与下述六地报纸相关的语料:北京、上海、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时间跨度为1995年7月至2001年6月。当代汉语的新词,除了各地新产生的方言词汇以外,大多是受外来文化影响所产生的外来词,以及由这些外来词衍生的词汇。本文选择其中一些常见的外来词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也涉及几个方言词。

对“外来词”(loan word)有狭义和广义两种不同的理解,因此也有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向。

狭义论者主张外来词只是指语音上借用的词汇,而不是指只是语义上借用,语音上不借用的词汇。例如认为“摩托车”是外来词,“火车”不是外来词。狭义的观点是从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出发,认为语言是严格地按层级系统构成的。所以,他们认为不仅分析音位时不允许考虑语素或语法层面,而且研究外来词也不能涉及非词汇因素,如社会和文化及其影响。

广义论者则主张以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外来词,不仅以语言学的视野,而且也以社会和文化的视野来研究来自外语的词汇,不管它是语音上的借用或是语义上的借用。例如认为“摩托车”、“火车”都是外来词。从这个观点出发就不必考虑外来词与外语原词在语音上是否相同或相似,这样做有利于研究语言与文化更广泛的关系。广义的观点则允许尽可能分析文化在语言接触中的地位和影响。显然,广义的观点更接近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向。

广义的观点还有助于对不同地区的外来词进行比较研究,因为有的外来词在甲地区是音译的,在乙地区则可能是意译的。如上海的“胶卷”,香港称为“菲林”。本文采用广义的观点来寻求和研究当代汉语中的外来词。

2 新词地区分布、出现频率及其所占百分比的统计

我们调查分析了42组,157个新外来词,以及5组,23个带方言特征的词汇。使用频率的升降是衡量词汇竞争力的尺度,所以本文的统计以词汇在各地的使用频率作为基础。本文将每组词汇调查结果的有关数据列成一张表格。表心是每一个词在每一地出现的频率占总频率的百分比。例如,“电子邮件”在各地出现频率的百分比如下:香港14.67%,澳门18.31%,台湾10.06%,新加坡22.94%,上海23.34%,北京10.66%。表的右端所列是每一个词在六地出现的次数占本组全部词出现频率的百分比。词汇的排列以百分比的高低为序。

3 语料库所见新词的主要特点

3.1新外来词始生的多元化倾向

一个新的外来概念输入初期在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往往有两个或多个词汇来表达。例如internet 共有12个相对应的外来词(见表1)。除了“英特网”只用于上海外,每一个词都用于两个以上地区。其中“互联网”在香港最常用,“网际网络”在新加坡最常用,“因特网”、“互联网络”和“信息网”在北京最常用,“网际网络”在台湾最常用,“国际网络”在澳门最常用,“交互网”在北

京最常用,“交互网络”在上海最常用,“讯息网”在北京和台湾都常用,“国际网”在香港最常用。

表1互联网(internet)

词语

香港

澳门

台湾

新加坡

上海

北京

频率

总%

1

互联网

43.48

14.12

0.65

21.29

10.34

10.12

100.00

49.35

2

网际网络

0.43

0.53

0.21

98.72

0.00

0.11

100.00

20.09

3

因特网

0.00

14.24

0.00

40.17 45.42 100.00 12.65

4

互联网络11.84 25.99

0.00

1.32 25.66 35.20 100.00 6.52

5

网际网路4.95 15.90 78.45 0.71

0.00

0.00 100.00 6.07

6

国际联网13.73 68.63 6.86

6.86

0.98

2.94 100.00 2.19

7

信息网4.21

1.05 3.16 28.42 58.95 100.00

2.04

8

交互网0.00 0.00 0.00 0.00 45.83 54.17 100.00 0.51

9

英特网0.00 0.00 0.00 0.00 100.0

0.00 100.00 0.21 10

讯息网0.00 12.50 37.50 0.00 12.50 37.50 100.00 0.17

国际网

33.33

16.67

16.67

0.00

16.67

16.67

100.00

0.13

12

交互网络

0.00

0.00

0.00

0.00

75.00

25.00

100.00

0.09

100.00

“社会语言学与方言学专题”讲义(四)

分类:默认栏目

2006.9.1 00:27 作者:ittho | 评论:0 | 阅读:1246

“社会语言学与方言学专题”讲义(四)

复旦大学游汝杰

“社会语言学与方言学专题”讲义(四)

复旦大学游汝杰

第三节古代汉词汇的输入和输出

汉语和外语的互相借用源远流长,一方面,在汉语史上,汉语吸收外来语言成分有过若干个高潮,代表四次外来的文化浪潮,即第一,汉代的中亚语言和中亚文化。第二,魏晋南北朝时代、辽金时代、元代和清代的阿尔泰语言和北方民族

文化。第三,隋唐时代的梵文、巴利文、各种西域文字和佛教文化。第四,近代的欧洲语言与西方文化以及近代的日文和从日本转驳而来的西方文化。另一方面,从诗经时代开始,与汉语地区邻接的少数民族语言就开始借用汉语的成分。汉语的外借主要有三大方向,一是西南少数民族语言,从上古时代开始至今,历久不衰;二是朝鲜语、越南语和日本语,外借从秦汉时代开始,一直到近代为止;三是东南亚的若干语言,最近二百年来华侨把汉语成分带到当地的语言中。三者中前两项是大宗。

一、外来文化和古代汉语外来词

两汉时代的西域对于汉人来说,完全是新天地,不仅语言、风俗、饮食、社会制度大不相同,而且还有许多闻所未闻的异草奇木、珍禽异兽、奇货宝物。这些东西输入汉土之后,一时并无合适的汉语词汇可以表达,于是就借用伊兰语的读音,用汉字转写,如苜蓿、葡萄、安石榴、狮子、璧琉离、祖母绿、琥珀、柘枝舞、菠菜等(游、周1997)。或者利用类似的本土事物的名称,冠以“胡”字,如胡桃、胡葱等。

佛敷最初传入我国一般认为在东汉明帝时,但是它的兴盛是在魏晋南北朝时代。佛教文化的广布必然带来佛经翻译的繁荣,从东汉桓灵时代开始,佛经的翻译先后经历千年之久,宋元以后才转入低潮。印度佛教初起时。佛经仅凭口授相传。因此我国初期的译经是靠译者背诵再笔录成汉文。后来译经才有成文经典可依。这些原本有梵文,有巴利文,也有西域各种文字,翻译者因而要精通各种中外语言文字。这在当时十分难得,所以译者多是印度或西域来华的学者。如著名的翻译家中,支谦是月支人,通六种语言文字;安世高是安息人;鸠摩罗什的父亲是天竺人,母亲是龟兹人,九岁随母游印度;竺法护原籍月支,后历诸国求经,通三十六国文字;实叉难陀是于阗人等。当然中国人游学印度,返国献身译事者也有人在,玄奘就是其杰出的代表。玄奘游学天竺十七年,归国译经达一千三百卷。

在隋唐译经的极盛时期,不仅从事翻译的中外僧人很多,并且设组织严密的大规模译场。佛经的译场集中在北方,中国的译者也多是北方人。东晋的建业虽然也设有译场,但是其中的译员

员也几乎都是北方人。所以由佛教文化带来的外来词的读音基本上是体现当时的北方音的。

由于佛教文化是纯粹的外来文化,一切概念、术语在汉语里自然找不到相应的词汇,于是只好照搬原音,转写成汉语。因此与佛教有关的外来词数量很大的。随佛教文化进入汉语的外来词大略可分为三类。第一类见于佛经,未进入全民语言,如阿含

(小乘教)、茶毗(火葬)、俱罗钵底(居士)、泥犁(地狱)等。第二类在某一历史时期曾作为全民语言使用,如北朝时代各种僧职的名称,沙门统、州统、都维那、维那等称呼都是当时人所共知的。第三类则依然用于今天的口语和书面语中,如

罗汉、夜叉、佛、塔、刹那、劫、和尚、比丘、涅槃等,其中一都分是宗教用语,另一部分却是日常生活用语。

唐代有两位和尚玄应和慧琳编撰了两本同名的《一切经音义》,解释佛经词汇。玄应所编的

《一切经音义》又名《玄应音义》,有25卷。慧琳所编《一切经音义》又名《慧琳音义》或《大藏音义》,长达一百卷。这两部辞书包含了大量与佛教文化有关的外来词。

在近现代伴随欧美文化输入汉语的外来词,其数量和规模都大大超过前两波外来文化浪潮。

关于欧美语言(主要是英语)来源的外来词,7.2节已有较详细的讨论。下面讨论一下经日语转驳而来的欧美语言来源的外来词。这些外来词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日本人用古汉语词汇意译英语词,并赋予新的词义。然后这些词又回到汉语。如“相对”,在现代汉语中指与“绝对”相反的范畴,日读sotai,是日本人借古汉语词翻译的西方概念,原词出自《仪礼·士昏礼》:“妇乘以几,从者二人坐,持几相对。”原义是“面对面”;“医学”,在现代汉语中指研究病理和防病治病的科学,日读igaku,是日本人借古汉语翻译的西洋学科名称,原词出自《旧唐书·太宗纪》:“(贞观三年)诸州设医学。”“文化”(日读bunka)原意是“文治教化”,今指culture。“博士”(日读hakushi),今指doctor 这种学位。此类词还有很多,如革命、艺术、自由、法律、改造、环境、经济、财政、教授、共和、政治、信用、社会、机关、思想、运动、主席、手段、铅笔等。

第二类:日本人以汉字的组合意译(或部分意译、部分音译)英语词。然后这些词输入汉语。如辩证法(benshohu)源自dialect ,rekishi源自history。由于汉语单音节语素造词的灵活性,这类外来词的数量很多,例如马铃薯、美术、微积分、电报、液体、不动产、下水道、军事、义务、法人、放射线、干部、入场券、消防、生产力、左翼、世界观、登记、特权、前提、突击队等。

第三类是日语中用汉字汉音译成的音译词,如瓦斯<(英)gas、淋巴<(英)lymph、虎列拉<(英)cholera等。毫无疑问,这些词的音和义都是外来的,因此这一类可以说是日人为汉语创造的外来词。

第四类:日本人模仿汉字字形创造的新字。这些新字有被移用到汉语书面语中,成为新的汉字,也是新的外来词,例如:腺、癌、[米+毛]、呎、哩、浬、[瓦+千]等。这类字似乎打破了汉字单音节的老规矩,因为其中有一部分字代表两个音节。如“呎”要读成“英尺”,“[瓦+千]”要读成千瓦等。正因为不合汉字读音的习惯,这些字正在被淘汰之中。替代的办法是写成两个汉字,如将“呎”写成“英尺”,将[瓦+千]写成千瓦。汉字还是维持了单音节的传统。

汉语中有一类来自日语的外来词,与西洋文化无关,因为它们本来就是纯粹的日语词。如希望、场合、玩具、方针、权威、支部、宗教、派出所、处女作、化妆品等。

上文提到在汉代产生了一些以“胡”字冠首的词,后世有产生以“番、西、洋”等字冠首的词。研究这一类词有助于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

“胡”字东汉以后始指北方边地和西域的民族。“胡”字冠首的词是称东汉以后来源于西北民族的事物,如《后汉书·五行志》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此类词还有胡茄、胡琴、胡鼓、胡饼、胡旋舞(唐代由西域传入)、胡豆(蚕豆或豌豆)、胡麻(芝麻)、胡菜(油菜)、胡萝卜。

“番”字唐代常指藏族,如《唐番会盟碑》,其中“番”字即指西藏。宋代以降始指西南少数民族,后来也泛指一切外国。如番户(清代指西南少数民族编入汉户籍者)、番僧(明代指康藏喇嘛)。现代汉语中以番字冠首的词多见于吴、闽语方言,如番人、番女、番钿、番姜、番椒、番薯、番人芋。“红毛番”是指荷兰人,用于闽南方言。

“西”字在明代耶苏会士人华后指欧美,如西点、西餐、西装、西红柿、西学、西药、西历等。

“洋”字近代以后多指欧美,也泛指外国,如洋白菜、洋蜡烛、洋灰(水泥)、洋碱(肥皂)、洋铁、洋装等。

这类词中还有一种以“广”字开头的,常被忽略。“广”字在鸦片战争以后泛指从欧美输入的新事物。因为许多舶来品或仿造的舶来品是经由广州输入内地的,所以内地方言往往以用“广”字冠首的词表示这些舶来品。例如广货(在货,用于吴语区、西南官话区)、广针(指别针,用于云南)、广线(轴儿线,用于武汉)、广疮(梅毒类性病,由外国传入,先流行于广州,用于西南官话区)、广锁(片簧锁,用于西南官话区)、广货店(指文具店,用于湘语湖南吉首话等;又指百货店,用于吴语区和西南官话区)。

二、西方语言中汉语来源的外来词

古老的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绸和“丝”这个词传播到世界很多地方。许多语言中的“丝”这个词的读音很相近,同出一源十分明显。

新波斯语

古希腊文

古斯拉夫文

立陶宛语

英语

俄语

蒙古语

上古汉语

sarah

ser

se(lk

szikai(

silk

so(lk

sirgek

*s"

还有人认为,印欧语中的“丝”字与古代欧洲人对中国的称呼有关。如英语的silk来自古英语siric,后者又来自拉丁语sericum,而,sericum正是由seres(通常译为“舍里斯”)衍化而来,seres则是“东亚人”、“中国人”。这一名称的拉丁化写法。附带提二句波斯语里一种金锦缎叫做kimxaw(或kamxa),是汉语"金花"的对音。以对中国或中国人的称呼来称呼中国产品,这在许多外国语言中是常见的现象。在梵文中cinapatta有“丝”的意思,其最初的意思是“从中国输入的成束的丝”,再经过几度演变;这个字的两个组成部分cina(脂那、支那,即中国)和patta("带、条")都可以独立存在,而仍有"丝"的意思。中国的制糖法据说是从印度传来的,几经改进,制出了比印度原产更优质的白糖,因此现代印地语中,白糖、白砂糖叫做cini,其基本含义是"中国的",可见印度认为白糖是从中国输入的。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阿拉伯人在八世纪认识了中国人制造火药的硝石,遂称硝石为thelg-as-sin,意即中国雪,其中最后一个音节即秦尼、支那(中国)。波斯或阿拉伯语中合支那的词还有肉桂dar-cini(直译为"中国木"),有一种植物叫gul-cini,意为"中国玫瑰"。土茯苓叫cubi cini("中国根"),sah-sini 则是一种药材的名字,直译竟是"中国皇帝",还有火箭叫sahm xatai原意是"中国兵"。

当然,以中国为名的东西最突出的要算是瓷器了,英语的china就兼有中国与瓷器两重意思。瓷器也是古代中国人最重要的发明之一。西方世界通过阿拉伯著名旅行家苏莱曼写于公元八五一年的《中印游记》才首次与闻这种中国特产。而一直晚至十五世纪,欧洲才开始仿制中国的软质瓷器。白陶土和高岭土是制造瓷器的两种材料,后者在波斯语里称作xak-i-cini,意即中国土,在英语里则叫kaolin,当然是汉语词“高岭”的音译。白陶土性质与高岭土相类,在英语里称作petuntse,有人认为是“白陶土”。的译音,意思是”白砖”。但是从北京音很难看出对音的线索,也许是某一汉语方言词的音译。

作为世界上三大饮料之一的茶,原产于我国西南一带。有关茶的记载,早在三千年前的《诗经》中已经出现。如《邶风》篇言:“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荼就是茶,在唐代中期陆羽《茶经》出现之前,“茶”一直被写作“荼”字。不过茶在最初被当作药物或兴奋剂,并不象今天成为如此普及的饮料,直到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木》还把它描写成利弊参半的药物。十六世纪下半期,茶才开始传到欧洲,一五九八年英国出版的一本翻译作品,把“茶”译成chaa,这是英语文献中最早出现的“茶”字(大约是从书面语译过去的)。中国茶叶很快风靡整个欧洲,各国竞相向中国进口,于是汉语“茶”这个词也被借入别的西方语言。现代英语“茶”叫tea,法语叫the,德语叫tee,都源于闽南方言“茶”的读音[te]。说明这些国家的茶叶是从福建由海路输入的。俄国人对茶知道得较晚,十七世纪初,

才通过荷兰人领略到茶的滋味。不久以后,就直接从我国西北地区进口茶叶。俄语“茶”叫chai,正是北方方言“茶”[tsha]的对音。波斯语、土耳英语、希腊语对“茶"的称呼也都是从北方的“茶"辗转音译的,这说明中国茶叶出口的另一条路线是经西北陆路西传的。各个品种的茶名也随之传到外国。英语中的bohea 武夷茶、pekoe香红茶、congou工夫茶、hyson熙春茶、souchong小毛尖等等。其中bohea、congou显然都是从闽南话翻译去的。红茶和绿茶在英语里则是意译,绿茶是green tea与中国原名相合,红茶则是black tea,变成黑茶,因为中国人着眼于茶水的汤色,而英国人看到的却是茶叶的颜色。

其他中国特产传到欧洲,其名称也不外是上述两类叫法,一类与“茶”类似,直接音译,如litchi(荔枝)、ginseng(人参)另一类则冠以中国之名,与“中国土、高岭土”相类,如桔子在荷兰、德国就一直称为中国苹果。

纸的发明对于世界文化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有人夸张地说如果没有造纸和印刷术,我们至今将仍然生活在中世纪。但是奇怪的是世界上几乎没有一种语言对“纸”的叫法是源于汉语的。“纸”有些外国学者认为波斯语中的“纸”字kagad 或kagid是古汉语词“纸”的音译又有人认为源出波斯语“纸”的阿拉伯语kaghud 可以溯源到古汉语的“榖纸”。“榖”字音*kok。这个说法未必可靠,因为阿拉伯和中亚诸语言里普遍有o元音,因此不大可能用a音来对译汉语的o音。有一位中国学者认为kagad或kagid可能跟古汉语“赫蹏”或”[巾+鬥+见][巾+虒]”有关。应劭注《汉书·外戚传》说:“赫蹏,薄小纸也。”《广韵》引《埤仓》说:“[巾+鬥+见][巾+虒],赤纸也”。在对音方面颇可通但这两个词十分冷僻,传到外国的纸无关,如俄语的bumaga(纸)的本义是棉。不过印度学者师觉月却认为,梵文中表示纸的saya就是从中文借去的,这一说法还远未得到普遍的赞同。虽然全世界都接受了中国的造纸术,但却不用中文的”纸”的音译,其中的原因恐怕比较容易得到解释,在中国尚未发明造纸之前,各文明国家早已有各种各样的书写材料来记录他们的文献,如在阿拉伯用树叶。阿拉伯文纸叫waraq,本来就是叶子的意思。中国的纸传入以后,阿拉伯人就将这个称呼用于新的书写材料(当然同时也用上引的外来词kaghid)。又如在即度用白桦树皮,梵文作bhura,印度古文献里常有此词。这种树皮有时干脆叫做lekhana,意即书写资料,纸输入后又以之称纸。正因为如此纸不象丝绸、茶叶和瓷器那样,是其他国家完全没有代用品的新事物,只好无条件接受中国的原名,或者以中国之名来称呼。

公元4世纪印度雀王朝的著作《政事论》和《摩奴法典》中都有Cina一词。Cina 即支那,

是南亚、西亚和西方国家早期对中国的称呼。这个词由印度传到西方,最初是梵文,后来被译成希伯莱文Sininm,希腊文Sinae或Seres,英文China,一般认为它是“秦”的转译。此后,在外国人所著有关中国之著述中,屡见拼音的中国地名。如龟兹沙门礼言所撰《梵语杂名》中就有Pravada(吴)和Amrdu(蜀)两地名。《马可波罗游记》中的拼音地名甚多,如Quinsai(京师),即指南宋京

城杭州。又如意大利的《马黎诺里游记》(14世纪50年代作品)说:“又有刺桐(Zaytun)为大商港。”“刺桐”即泉州古名。

与纸密切相关的另一项伟大发明“钞”—纸币,传到伊斯兰文化领域后,“钞”这个词也被借了去,保留在波斯语里。十三世纪末,波斯一度发行纸币,完全模仿元代宝钞的样子,票面上甚至印上中国字,并用中国名称名之曰“钞”(cau)。波斯在十三世纪一度臣服于蒙古帝国,因此接受了一些源于汉语或蒙古语的外来词,主要是官职和行政机构的名称,如jnksan,是汉语“丞相”的音译。另外诸如王、大王、国王、太后、公主在波斯语里也都有相应的借词。

中国的食膳和烹饪法在全世界享有盛誉,这与华侨的传播功绩分不开。一般说来饮食文化最易为他族所接受,加上许多华侨在国外开设中国饭馆,因此不少与烹饪有关的汉语词汇也就进入西方语言。例如英语中的chopsuey(炒杂碎)、tofu(豆腐)、chowmei(炒面)等已为一般人所熟知,甚至己被收入权威的英语词典。其实国内似乎并没有炒杂碎这一样菜肴。美国英语中“炒杂碎”一词的来历是饶有趣味的。据说在一百多年前的一个晚上,旧金山的一些矿工找遍当地的美国餐馆,都吃了闭门羹,最后找到一家中餐馆。厨师为了应付这批不速之客,把剩肉、剩菜和剩饭拌在一起,调以酱油佐料,端上桌面。这些矿工吃得十分满意,问是什么菜?厨师随口说:杂碎。从此杂碎之名不胫而走,远近闻名,至今许多中餐馆仍以“杂碎”为招牌。

“棋”字有两个异体字:“棊”和“碁”。日语借去“碁”字,指围棋,今日语读go。围棋是中国人创造的棋戏,古代称为“弈”,如《孟子》:“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这里的“弈”即指围棋。一直到汉代,在北方一直称为弈,围棋之称可能起源于南方。“棋”字属之韵群母,群母从上古到中古到现代的吴方言都读g。可见日本的围棋可能是汉代之后从中国的吴语区传去的。围棋在今天的英语中也称为go,显然这是从日语转驳去的外来词,这也说明围棋是经日本流传到西方的。

三、菲律宾他加禄语中的汉语来源外来词

近代以来大批华人出国谋生,把中华文化传播到全国各地。有句稍带夸张的话说:“世界上凡有炊烟之处便有华人的足迹”。东南亚一些语言中的汉语来源的外来词,是通过华侨的方言口语输入的。这些词汇反映了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以菲律宾为例,据1971年的统计,光住在首都马尼拉的华人就超过了在菲律宾全国的其他外国人的总和。在菲律宾的一些地名中留下了先辈华侨的印记。据说吕宋岛上的城市仁加因(Lingayen)就是由中国盲人林加延而得名。今天许多菲律宾人的姓名源出华侨的姓名,许多风俗习惯也深受中国的影响。如崇拜祖先、厚葬死者、数世同堂、求婚需媒人介绍、婚姻由父母包办等等都显然是由中国输入的。汉文化对菲律宾人的影响当由菲律宾的语言作为媒介。他加禄语中掺进了一些汉语成分。菲律宾大学的E·A·曼奴埃尔在所著《他加禄语中的汉语成分》一书,编制来源于汉语的381个他加禄语单词表,其中20%有关食物和烹饪法,如焖牛肚(goto loryat)、茶(tsa)、乌糕(ukoy)。17.3%乃是动词,如无人(即私语、

谣传,bulong)、打喷嚏(hatsing,此词和闽南语毫无二致)。30%有关抽象概念或名词,如朴素(pasyaw)、疲惫(lupaypay)。9.2%是锻冶术名词,如金镀(gintu)、铜(tanso)。6%有关亲属名词,如二哥(diko)、姑爷(kuga)……等等。

其他华侨众多的国家也有与菲律宾类似的情况。马来语中表示菖蒲、米碎兰、韭菜、芹菜、艾、茶、枸杞、荔枝这些栽培植物的词汇都是来自汉语的。

四、英语中藏语来源的外来词

英语中不仅有来源于汉语的外来词,而且有来自藏语的外来词,见表8.17.

表8.17英语中来自藏语的外来词

牦牛

喇嘛

羚羊

马球

糌粑

吐蕃

英语

yak

lama

serow

polo

tsampa

Tibet

藏语

g-yag

lama

b-serow

pulu

tsampa

pong(?)

世界上许多语言中的“马球”都是来源于藏语。也许马球本来就是藏族人发明的。中国至迟在唐代已流行,当时长安的皇室常组织马球游戏和比赛。

第四节语言融合

语言接触不仅可能产生双语现象、造成词汇的输入或输出,并且有可能达到语言融合的境界。语言融合现象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来观察。

微观的语言融合是指两种不同语言的成分交配成一个新的语言单位——词或较固定的词

组,在其中一种语言里使用。这样的词可以称为“合璧词”(hybrid word)。从宏观的角度考察,语言融合的结果是产生洋泾浜语、混合语和混合方言。从宏观方面考察,两种不同语言的交融,有可能产生第三种新的语言。曾有一派语言学家认为不同语言交融的结果不可能产生第三种语言,而只可能是其中某一种语言战而胜之,另一种语言以消亡告终。但是后来的大量调查研究表明,事实上世界上有许多这样的第三种语言,包括已经废弃的和正在使用的。这种交配而成的语言又可以分成两大类:洋泾浜语(pidgin)和混合语(Creole)。不过从严格意义上讲,洋泾浜不能算语言,因为它没有语言的全部功能,也没有成为任何人的母语。

一合璧词

合璧词分成两大类。

一类是异义复词,即两种不同语言的成分,语义不同,结合成一个新词。例如下列三个壮语龙州方言中的合璧词,都是由壮语和汉语交配而成的:日子van21

t(i34 (壮语+汉语官话方言)、竹竿t(u21 (a:u34 (汉语官话+壮语)、不用mi35 (ai35 (壮语+汉语粤方言)。汉语“新西兰”也是合璧词:新(汉语)+西兰(英语Zealand)。

另一类同是义复词,即两种不同语言的成分,语义相同,叠床架屋组合成一个新词,例如在西双版纳著名的傣文长诗《召树屯》中有巴利语和傣语的合璧词:母亲mada m(、生育phasut k(t、池塘sla n(( 等。这些词的前一音节是巴利语,后一音节是傣语。这些合璧词说明印度文化通过宗教传播对傣族文化影响之深。二洋泾浜语

洋泾浜语(pidgin),又称作“比京语”或“皮钦语”。“洋泾浜”一词的来源可能与老上海的苏州河的一条支流——洋泾浜有关。1845年英租界在上海建立以后,洋泾浜成为租界和华界的分界线,沿岸也成了上海最繁华的地段,也是英语和汉语接触最频繁的地方。上海的洋泾浜英语就是在这里诞生的。“洋泾浜英语”英语称为pidgin English。而英语pidgin 与pigeon 读音和拼法都相近,又被误为pigeon English,译成中文,就变成”鸽子英语”。

洋泾浜语是指两种或多种不同语言频繁接触的地区,由这些语言杂糅而成的语言。洋泾浜语言在一个社会中通行的范围是有限的,大致只使用于使用洋泾语是不同语言的人有必要相互交际的场合,而不用于同属一种语言的社团内部。不过,洋泾语是因实际需要产生的,在某些场合也是非常实用的。1912年上海出版的《上海旅游指南》(英文本)说:“你千万不要认为鸽子英语读音可笑,语法错误,但它确实是上海最为实用的英文,否则你一定会闹出许多笑话。”

目前了解比较多的洋泾浜语言,大多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欧洲人在世界各地通商和扩大势力的结果。欧洲人和当地居民交际时,为了互相听懂交谈的内容,谁也不讲究华丽的词藻或严密的语法,而都希望有一种简便的工具。这样,土著

语言中逐渐或严密的语法,而都希望有一种简便的工具。这样,土著语言中逐渐混入欧洲语言的因素,形成一种语法结构和词汇用法都十分简便的语言。

洋泾浜语言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文化的产物。它的形成过程是单向的,即在土著学习欧洲语言的过程中形成,其底层是土著语言,决没有以欧洲语言为底层的洋泾浜语。例如上海的洋泾浜英语,将“三本书”说成three piece book,其汉语底层表现是:有量词piece;名词无复数,book不用复数形式;没[pi:s]这样的音节,所以piece读成[pisi]。

中国的洋泾浜语言,比较引人注目的有洋泾浜英语和洋泾浜协和语两种,而又以洋泾浜英语较典型。

洋泾浜英语是18世纪初期形成的,其使用的地点主要是广州、香港、上海,也使用于其他通商口岸,如宁波、海口、汉口、芜湖、北京、南京等地。使用者主要是英美人和他们在中国的雇员或佣人,以及与他们接触的中国商人。开头用于业务上的联系和买卖交易,如用于供外国人购物的零售商店,后来也用于中外人士互相接触的别的场合,除了佣人和商人之外,较高阶层也有使用洋泾浜英语的。洋泾浜英语的历史可以分成四个时期:诞生期1715—1748年,诞生于广州和澳门;早期1748年—1842年,使用于广州;扩展鼎盛期1842年—1890年,使用于香港和各地通商口岸;衰落期1890年至今。衰落的原因除了英语教学逐渐普及,一般人宁可使用较纯正的英语外,还有别的社会文化方面的关系。

不过在本世纪前半期的上海,在与外国人接触的华人中间,洋泾浜英语还是相当活跃的。当时上海的洋泾浜英语内部并没有严格的规范,往往因使用的场合不同而不同,因人而异,只是以满足最低限度的交际需要为目的。共同的特点是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全面简化和杂糅。例如社会下层的车夫、小贩、搬运工等,甚至只能说个别必需的词汇,如也司(yes,是的)、温大拉(one dollar,一块钱)、铜生斯(一分钱的铜币。“生斯”是cent的译音)、哈夫哈夫(half half,利益均分)、生发油抹来抹去(Thank you very much,非常感谢)、long time no see(长久不见)等。有一种以说洋泾浜英语为职业者,称为“露天通事”,大致是由转业的西崽、马夫等组成,专在马路或游览场所,为初到上海的水手、游客等外国人,充任临时译员和向导。

在《华英初阶》之类学习英语的教科书出版前,上海曾流行《洋泾浜英语实用手册》之类

书,民间还流行便于记忆的歌诀。下面一首著名的歌诀见于汪仲贤所著《上海俗话图说》(上海社会出版社,1935年):

来是“康姆”(come),去是“谷”(go),

廿四铜钿“吞的福”(twenty four),

是叫“也司”(yes),勿叫“拿”(no),

如此如此“沙咸鱼沙”(so and so),

真崭实货“佛立谷”(very good),

靴叫“蒲脱”(boot),鞋叫“靴”(shoe),

东北话126句

东北话126句 1 俺咋有老鼻子没听过泥---我怎么好多没听过呢 2 巴瞎——无根据的胡说。? 3 巴子——女性生殖器。? 4 掰扯掰扯——分析、研究、说理。咱俩掰扯掰扯,是说:咱俩讲讲理,弄个是非明白。? 5 白扯了——白干了,白费力气了。? 6 白儿狼--是化妆特浓的人 7 白乎——吹牛,撒谎。? 8 白眼儿狼--没血性不记得好只记得坏不知道感恩 9 绑钉——不间断的意思。? 10 鼻儿咕——死了,有贬意。如,那小子没少干操蛋事儿,鼻儿咕了活该。 11 变卦——猜疑不定,变了主意。? 12 膘——装屁、耍虎,谓之膘。这小子太膘了,是说:这人太虎了,能装屁。? 13 瘪茄子了——败了,没救了。? 14 宾服——佩服的意思。?? 15 膊了盖--是膝盖的意思 16 不见起——不一定。? 17 不许护——不要紧。? 18 不着调——没正经的。? 19 杵胡子了——事没办明白,顶住了。? 20 凑和——对付。?? 21 打间(尖)——途中休息吃饭。? 22 打蔫儿了——败了,没精神了。? 23 大咧咧(liē)——做事不认真。? 24 逮(dēi)儿呵的——傻,装屁。那小子逮(dēi)儿呵的,是说:那人装屁,大乎,发傻,言外之意要整治他一下。?? 25 逮(dēi)儿——男性生殖器。通常是骂人话,指对方傻。? 26 得意——喜欢,爱。我得意你,是说:我爱你。? 27 的色(dèsè)——不稳重。? 28 钉架——不间断的意思。? 29 东北话 30 旮旯---角落 31 嘎哈---是干什么的意思 32 尬哈(gà.há)——干什么。? 33 胳臼窝--是腋窝的意思 34 隔路——称说话办事与正常的人不一样,说:真隔路。? 35 隔色——个性强,不合群的人。? 36 隔眼——形容个性很强,不合群的人。? 37 梗(géng)梗儿——恋横不讲道理的人。? 38 轱辘棒子——没儿没女的人。? 39 滚犊子---滚开 40 哈(há)——什么。? 41 哈(há)着玩儿——用强制、蛮横的手段,使人降服,并让对方说出是自愿的,高兴的。? 42 海啦——多得很。? 43 航大〖ZK(〗呼吃——精力不集中,办事毛草。? 44 航大二怔——发呆,精力不集中。? 45 横踢马槽——不讲理,胡搅蛮缠。?? 46 忽悠——吹牛,言过其实。? 47 虎哨子——骂人用语,意为**,说:这是个虎哨子。? 48 坏菜了——事情办坏了。?

社会语言学导论考试重点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一)定义和解释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联系社会各种因素对语言进行的研究,探讨语言在社会环境中的变化、功能及其使用的一般规律。 概括来说对语言的研究大致有四个角度:部研究、外部研究、比较研究、应用研究。 社会语言学属于对语言的外部研究,但并不是纯粹的外部研究。 (二)研究对象的不同界定 1.布莱特(美国)1964 (1)说话人的身份; (2)听话人的身份; (3)言语事件的社会环境; (4)社会方言的分析; (5)言语行为的社会评价; (6)语言变异的程度; (7)社会语言学的实际应用。 2.礼德(英国) (1)语言宏观社会学、语言人口统计学; (2)双语、多语、多方言研究; (3)语言规、语言发展和规化; (4)语言混合; (5)社会方言; (6)社会语言学和教学; (7)言语的人种史、语言环境; (8)语域和言语能力; (9)语言变化的社会因素; (10)语言和社会化及其传播; (11)社会语言学的方法; (12)语言体系的功能理论; (13)语言相对性; (14)话语理论; (15)人种方法论的语言学。 3.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1992) 总的来说,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如双语、多语或多方言状况,以及各类言语共同体使用语言的状况和特征; (2)各类语言变体的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3)社会以及不同集团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4)由于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5)交际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4.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2004) (1)社会因素(阶级、阶层、职业等)对语言结构的影响; (2)个人因素(年龄、性别、性格等)对语言的影响; (3)语言政策、双语等; (4)社会因素引起的语言关系,如语言接触、语言融合;

对东北方言_整_的语义_语法_语用分析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第28卷第1期2011年1月Vol.28No.1Jan 2011 [收稿日期]2010-11-07 [作者简介]于欢(1987-),女,辽宁大连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 对东北方言“整”的语义、语法、语用分析 于欢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 [摘要]“整”在东北方言中,尤其在沈阳话中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意义范畴极宽泛、句法 功能极强且极富特色的泛义动词。因而有必要从语义、语法、语用三方面对动词“整”进行分析,对“整”的用法进一步加以认识。 [关键词]“整”;语义;语法;语用[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6002(2011)01-0071-02 语言中有一些泛义动词,比如英语中的“have ”、“take ”、“do ”等,比如汉语中的“打”、“做”等,又比如南方人喜欢用“弄”、“搞”等动词。“一个动词可以指称或代替许多具体动词,远远超过它自身而使用范畴宽 泛,因此它的表意就比较浮泛而游移,朦胧而存在。 似乎有很多很多的意义,但每一种意义或不知与本义是扩大、缩小、引申中何种关系,或在每一次代替用法时 难确定究竟代替哪一个动词;就因为这种宽泛和浮泛的特点,我们称它们为泛义动词,以区别表意准确具体而范围固定的一般动作动词。”以上的这些动词,可以说都没有东北人的“整”响亮,“整”是东北方言,尤其在沈阳话中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意义范畴极宽泛、句法功能极强且极富特色 的泛义动词,包括“做”、“弄”、“搞”等意义,同时又具有丰富的语言特色,体现了东北方言中热辣、粗犷、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一、“整”的语义分析 根据《说文》记载,整的本义是整齐,本是形容词义。后来在使用过程中由“整齐义”引申出“使整齐”的动词义。《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整”的解释是:1.完整:~天;2.整齐:~洁;3.整理、整顿:~风;4.修理:~修;5.使 吃苦头:旧社会~得我们穷人吃尽了苦;6.<方>弄、搞。由此可以看出,“整”字更倾向于动词含义。然而,如果把“整”放在东北方言里来看,可以说是东北方言的精髓,一个“整”字能代替大部分动词,通过整理,“整”的泛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相当于搞、弄①你整半天,就为这事啊?(=弄、搞)②别给我整那套,没用!(=弄、搞) ③把衣服给我整干净点。(=弄、搞)④你的新衣服上哪儿去了?整得跟叫花子似的?(=弄、搞)⑤你能有啥办法?整得跟真的似的?(=弄、搞)⑥你整明白没啊?(=弄、搞) ⑦你把我的书整丢了,怎么办?(=弄、搞) (二)表示一些具体意义的动词1.做,做饭:兄弟,到我家整上一顿。2.干杯、喝:整一个。3.捉弄、陷害,让人吃苦头:①他以整人为乐。② 我一定要整整他。 4.表演:来,给大伙整个节目。 5.找、寻找:地方太远,给我们整辆车。 6.修理:不大一会儿,他就把我电脑整好了。 7.破坏、损坏:好端端的东西,让他给整坏了。 8.说、讲:你别和我整那些有的没的。 9.收集:①你出去整点儿消息。②在哪整这么多 砖头啊? 10.吵:小声点儿,别把宝宝整醒了。11.装修:你家整得挺漂亮啊。 12.收拾、打扫:屋里整得挺干净呀! 13.抽、吸:那人抽烟抽得厉害,一天能整一包。14.唱:放松一下,整两嗓子。15.照、拍:给我俩整张合影。 16.战胜:我就和那抢车人搏斗,结果他没整过 我。17.播放:来!整一首迪斯科。 18.挣、扯:还练劈叉呢,小心把裤子整开线了。19.理、烫:你看我在发廊整的这发型,酷不?20.切磋:咱爷俩再整一盘象棋。21.制造:这种紧张空气就是他一手整的。22.采购、置备:他女儿结婚整了100桌酒席。 23.办、办理:你得整有把握的事儿,不能让人骗 了啊。24.写作、修改:这篇论文我都准备一个月了,还 71··

东北方言词典(精华版)

A āi [挨剋] āi kēi 受到指责、训斥。[例]那家伙~多少次了,也没脸。 [挨梃] āi tìng 挨打,挨揍。[例]“李老疙瘩不~,是不会那么老实的。” [哀咕] āi gu 央告。[例]“小白鞋怎么~,他就是不答应。 ài [爱小儿] ài xiǎor 贪便宜,图小利。[例]那个姜老板是个土鳖财主,贪财~…… B bā [八杆子拨拉不着] bāgān??zi bō??la bù záo 互不相干,毫无联系。[例]“好好念书,是正经,别成天弄那些~的事情。” [八字没一撇] bāzì mé yī piě指事物尚无头绪。[例]别听他瞎扯,那事~呢。 [叭叭的] bābā??de 说话侃快、脆生。[例]那丫头说话~,就是做起事来糊涂。 [巴锔子] bājūzi 锔子。[例]“青砖面的锅台,秫秸穿的锅盖,打了三个~的水缸……”(《回头草》,载《绿野》1981年第3期) [笆篱子] bālí??zi 监狱。[例]“大前年,他躲劳工,藏在松木林子里,韩老六告了状,他被抓去蹲了三个月~,完了送到进寿当劳工。”(《暴风骤雨》) [扒瞎] bāxiā撒谎。[例]“二老歪,你寻思我~哪!”(《风雨月亮泡》),载《说唱艺术》1982年第1辑) bá [拔尖儿] bá jiānr (1)好胜,抢上。[例]二丫头在姐们里最能~。(2)居首位。[例]他在班级里学习~了。 [拔犟眼子] bá jiàng yǎn??zi 脾气执拗;说极端的话。[例]李二最能~,谁也犟不过他。bǎ [把家虎儿] bǎ jiā hǔr 过日子俭朴,不乱花钱[例]赵大嫂真能过日子,是个~。 [] bǎ??ba 屎。[例]别让孩子到处拉~。 bāi [掰扯] bāi??che 说话,讲道理。[例]“杨大叔,让我把破沙发拉回家去,~~看到底是谁跟我过不去。”(《北方曲艺》)1983年第3期) bái [白眼狼儿] bái yǎnr láng 指忘记别人情份或心意狠毒的人。[例]那小子是个~,你可不能理他。 bǎi [摆儿摆儿的] bǎir bǎir??de 神气的样子。[例]看人家~,挺有派儿。 bài [败家] bài jiā挥霍浪费。[例]那小子,纯是个~子。 [拜年嗑儿] bài nián kēr 恭维人的话。[例]那家伙真会说,满嘴~。 bān [班儿对班儿] bānr duì bānr 指年岁和其他方面相仿的人。[例]“那张大发是多好的孩子呀,从小和桃花~一块玩。”(《愁女难嫁》,载《春风》1983年第1期) bǎn [板板正正] bǎn bǎn zhèng zhèng (1)行动不越轨。[例]他干啥事都~。(2)衣物规整。[例]人家的衣服都是~的。 [板脚] bǎn jiǎo 因为鞋底太硬,脚在鞋子里面不舒服。[例]这双鞋太~了。走不上二里地他脚非磨起泡不可。 bàn

常用东北方言条

常用东北方言条 1、噶蛤——什么事,干什么 2、咯龄盖儿——膝盖 3、卡了——摔倒,栽跟头了 4、埋汰——脏,不讲卫生,邋遢。埋汰人,比喻侮辱人。 5、该里:热闹的集市 6、唠扯——聊天与唠嗑同意 7、杠杠——最好、非常好 8、你装呐——你在装模做样 9、的瑟——指人不好看、不雅观惹人生气的吊儿郎当的样子10、肖——打11、整事儿——装腔作势,故意作出某中行为。(也用于做爱的意思)12、麻溜——快一点儿。13、贼:副词,与很、特别一个意思。14、沙棱地——速度。15、寒碜——(一般指穿着不好)科碜——(一般指长相难看)16、秃撸反涨——说话、办事反反复复17、界壁儿——邻居,指隔着一堵墙的邻居18、捣扯——收拾,整理,一般指洗脸梳头之类的。19、了了——墨迹、唠叨20、秀篾——腼腆,拘束21 B车或者 BB车车——唠叨着然人生气的话22、老蒯——老伴儿(爱称)23、远点儿煽着——离我远点儿,滚蛋24、急眼——发火、愤怒25、老鼻子——特别多(和贼多同意)26、滚犊子——滚蛋(一般用作生气)27——抓瞎——胡说、乱说28、咋整——怎么办29、囫囵个——全部30、堆随——脚软、站不起来. 31、闲嘎嗒牙:一般指吃东

西如嗑瓜子32、熊色(sai三声)——熊样33、晒脸——调皮捣蛋、逞能、逞强34、干巴地——一般形容吃东西或者皮肤没有水分35、山炮——傻36、背不住——可能、也许37炮仗——鞭炮38、不远匣——指不太远39、扯蛋——胡说八道40、刺挠——痒41、没眼力件儿——形容一个人不会来事儿。42、敞亮——视野开阔、心胸宽广够义气43、包源儿:全部(比如一个人把一桌子饭吃没)44、点儿正(背) ——运气好(坏) 45、挡害——碍事46、二虎八鸡——傻乎乎和山炮同意47、二椅子——不男不女48、疙不溜脆——十分流利地49、裹——吸,吮50、哈喇子——口水51、干仗——打架52、计各——闹别扭53、尿性——有骨气,真汉子54曲咕——小声说55、铁子——哥们,好朋友。有时也指男女不正当关系如老铁56、五迷三道——迷迷糊糊一般指喝酒喝多了57、稀里马哈——马虎58无机六瘦——形容无聊到了极点,闹心,不知道干什么。59 、暴土扬尘——满天灰尘,扬沙天气(沙尘爆)。60、洋当二正——不认真,三心二意。61、埋了咕汰(埋了八汰)——邋遢。62、 得得(四声)搜搜——炫耀,让别人看不惯。63得得(一声)搜搜——发抖。64, 吭吃瘪肚——形容说话结巴,语无伦次。

东北方言大全

写了一年多了,再贴一次。谨以悼念消失的东北话,希望提醒东北老乡们注意保护本土文化,另增加了一些例句 1: 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词(附例句): 图毕:费力不讨好(这电脑买的可真~~,本来2000就能下来,花了3000多) 懊糟:ao-1 zao 发愁(放假这几天一直ou-4在家里,~~死我了) 熬啃:nao-2 ken 饿,馋(一天没吃饭了,见着啥我都~~) 打八刀:离婚,分手(听说老李头俩口子打八刀了) 老么卡(刺)眼:形容又老又丑的人(我都~~~~的了,还找啥对象啊) 念三七儿:旁敲侧击(少跟我在这儿念三七儿的,以为我不明白你啥意思啊) 如作: ru-1 zuo 舒服(在一些地方读作:yu-1 zuo,或yu-1 zhuo,或yu-1 zhao,例句:英子把你伺候的~~的,你还有啥不满意啊。注:摘自乡村爱情2) 山爷:老虎(例句免) 屋脊六兽(常读作无机六瘦):闲得不知道干什么好(那几天闲得我~~~~的) 疵毛噘(jue-1)腚:头发蓬乱,衣服没穿利索等等(你咋~~~~的就出来了,你媳出差了咋的) ber2搂瓦块儿:人的脸长得比较奇特(那家伙脸长的,~~~~的,科趁死了) …… 2. 未来五年将要消失的词 尿性:有骨气,真汉子 毛楞三光:做事情不加思考,很着急的去做 老天扒地:形容一个人老得不成样子了 张三:狼 杨了二正: 形容一个人做事精力不集中的样子做着事情心里却不知道想些什么其他的事情且儿:qier-3 客人 妈灵:ma-1 ling 蜻蜓(在一些地方读作ma-1 leng) 打哑吧缠:故装不懂 坑吃瘪肚:形容说话吞吞吐吐,一般是由于紧张或受辖制时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 五迷三道:迷迷糊糊 3. 未来十年内将要消失的词: 勒特:le-3 te 不利索 卖呆儿:1,看热闹 2,发呆 pia-4迹:一种硬纸片做的游戏工具 二椅子:不男不女 扒瞎:说谎 呲哒: ci-1 da训斥

东北方言中动物名词使用的隐喻分析

东北方言中动物名词使用的隐喻分析 现代汉语一般分为七大方言区,东北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的一个分支。《历史语言学》中关于东北方言和北方话的关系有这样一段描述:“我们设想,北京话的源头可能在东北,随着满族入侵,居民内迁,东北方言的扩散波涉及到北京及其附近地区,覆盖了原来的北京土话,使其成为底层”。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的语音相近,语法结构也最为相近,易于理解,获得很多人的喜爱。东北方言在其演化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其特有的自然地理坏境、历史和文化等的影响,产生了很多具有特色的方言词汇。其中的动物名词就颇具特色,东北人对动物的称呼形象生动,对动物名词的使用既幽默诙谐,又不失庄严。 一.东北方言中动物名词的特点 每一种语言本身都是一种集体的表达艺术,其中隐藏着一些审美的因素――语言的、节奏的、象征的、形态的――是不能和任何别的语言全部共有的[2]。东北方言里存在着大量的、不同于普通话的动物名词,它们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笔者通过搜集该类名词,发现它们具有直观易懂、吸收少数民族语言等特点。 (一)动物名称直观易懂

有一部分动物名称在东北方言里直接按照它们的体貌特征和秉性习惯来称呼的,简单明了,形象直观。比如: 1.瓢虫,它的颜色鲜艳,常见的是黄色、褐色、红色和橙色,身上长有斑点,东北人称它们为“花大姐”,既显出了它们的特点,又让人叫起来感觉很亲切。 2.飞蛾,因为它飞的时候翅膀不断煽动,这个动作北方叫做“扑棱”,而且声音上也是“扑棱”“扑棱”的声音,所以被北方百姓俗称为“扑棱蛾子”。东北人也把“鸽子”叫做“扑鸽子”,其原因是一样的。 这样称呼这些常见的动物,不仅简简单单,让人容易理解。把对于农民感到陌生的词语换为自己熟悉的日常词语,不仅减轻了人们的记忆负担,还丰富了语言词汇系统。 (二)语法的地域性特色分明 东北方言里,动物名词在语法上具有鲜明的方言烙印。 例1:对动物的称呼多加前缀“老”,如老牛、老抱子(孵化小鸡的母鸡)、老鸹(乌鸦)、老黄(黄鼠狼)等。 例2:对动物称呼多用后缀“子”,如鸭子、杨喇子(刺蛾)、傻狍子、黑鱼棒子等等。 这些语法特征,显示了东北方言的特点。人们这样称呼自己熟悉的动物,又表现出了东北人对动物的喜爱。 (三)少数民族语言的底层遗留 由于东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这里世代生活

东北方言词典

东北方言词典 A āi [挨剋] āi kēi 受到指责、训斥。[例]那家伙~多少次了,也没脸。 [挨梃] āi tìng 挨打,挨揍。[例]?李老疙瘩不~,是不会那么老实的。? [哀咕] āi gu 央告。[例]?小白鞋怎么~,他就是不答应。 ài [爱小儿] ài xiǎor 贪便宜,图小利。[例]那个姜老板是个土鳖财主,贪财~…… B bā [八杆子拨拉不着] bāgān??zi bō??la bù záo 互不相干,毫无联系。[例]?好好念书,是正经,别成天弄那些~的事情。? [八字没一撇] bāzì mé yī piě指事物尚无头绪。[例]别听他瞎扯,那事~呢。 [叭叭的] bābā??de 说话侃快、脆生。[例]那丫头说话~,就是做起事来糊涂。 [巴锔子] bājūzi 锔子。[例]?青砖面的锅台,秫秸穿的锅盖,打了三个~的水缸……?(《回头草》,载《绿野》1981年第3期) [笆篱子] bālí??zi 监狱。[例]?大前年,他躲劳工,藏在松木林子里,韩老六告了状,他被抓去蹲了三个月~,完了送到进寿当劳工。?(《暴风骤雨》) [扒瞎] bāxiā撒谎。[例]?二老歪,你寻思我~哪!?(《风雨月亮泡》),载《说唱艺术》1982年第1辑) bá [拔尖儿] bá jiānr (1)好胜,抢上。[例]二丫头在姐们里最能~。(2)居首位。[例]他在班级里学习~了。 [拔犟眼子] bá jiàng yǎn??zi 脾气执拗;说极端的话。[例]李二最能~,谁也犟不过他。 bǎ [把家虎儿] bǎ jiā hǔr 过日子俭朴,不乱花钱[例]赵大嫂真能过日子,是个~。 [] bǎ??ba 屎。[例]别让孩子到处拉~。 bāi [掰扯] bāi??che 说话,讲道理。[例]?杨大叔,让我把破沙发拉回家去,~~看到底是谁跟我过不去。?(《北方曲艺》)1983年第3期) bái [白眼狼儿] bái yǎnr láng 指忘记别人情份或心意狠毒的人。[例]那小子是个~,你可不能理他。 bǎi [摆儿摆儿的] bǎir bǎir??de 神气的样子。[例]看人家~,挺有派儿。 bài [败家] bài jiā挥霍浪费。[例]那小子,纯是个~子。 [拜年嗑儿] bài nián kēr 恭维人的话。[例]那家伙真会说,满嘴~。 bān [班儿对班儿] bānr duì bānr 指年岁和其他方面相仿的人。[例]?那张大发是多好的孩子呀,从小和桃花~一块玩。?(《愁女难嫁》,载《春风》1983年第1期) bǎn [板板正正] bǎn bǎn zhèng zhèng (1)行动不越轨。[例]他干啥事都~。(2)衣物规整。[例]人家的衣服都是~的。 [板脚] bǎn jiǎo 因为鞋底太硬,脚在鞋子里面不舒服。[例]这双鞋太~了。走不上二里地他脚非磨起泡不可。 bàn [半拉架] bàn lǎ jià技术不够熟练。[例]?孙占江铁了心,一拍大腿说:‘沈风,我豁出这条命,跟你到外头闯荡,火里来,我火里去。踢开头三脚,就有了~’。?(《马加文集》⑤)[半拉克叽] bàn lǎ kē jī不完整的东西;半完成的活计。[例]那犁杖他弄个~,就不干了。

北语 18秋《社会语言学》

18秋《社会语言学》作业_1 一、单选题( 每题5分, 共11道小题, 总分值55分) 1.“懂得什么样的话适合什么样的场合”是海姆斯“言语交际能力”()的要求。 A. 形式上的可能性 B. 实施手段上的可行性 C. 语境适应性 D. 现实中的实施情况 答案:C 答案可以联系屏幕左上的“文档贡献者” 2.对语言转用的认识有误的是()。 A. 语言转用只能是整体转用型 B. 语言转用也是由语言接触引起的 C. 语言转用又称“语言替换”、“语言替代” D. 语言转用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民族的部分人放弃使用自己的母语而转用另一语言的现象答案:A 3.制定、实施语言规划,要充分考虑政策所依赖的群众因素,尊重人民的意愿,满足群众的需要,并依靠群众去贯彻、执行,这符合语言规划的()原则。 A. 政治性 B. 理论性 C. 群众性 D. 可行性 答案:C 4.语言存在着的()差异是所有差异中最直观、最常见的。 A. 性别 B. 年龄 C. 职业 D. 阶层 答案:B 5.从语言规划角度去看,语言的人文性主要表现不包括()。 A. 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性质、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 B. 语言应用中折射出的各种文化现象,如经济形态、思想观念等 C. 语言交际中所反映的各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社会因素 D. 语言交际中所反映的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情感、态度及其他文化背景等 答案:C 6.有关阶级差别与语言代码、语言威望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掌握代码系统多少以及复杂程度是语言能力的体现 B. 伯恩斯坦通过实验认为出身上等阶级的人比下等阶级的人在语言能力上更有优势 C. 最下层阶级的男性发音往往是远离社会标准发音的,形成“显威望”标准 D. 中产阶级的地位、生活方式连同他们的语言特点都成为较低等级的人们模仿学习的对象

东北方言称呼语的认知语用研究

东北方言称呼语的认知语用研究 【摘要】称呼语是日常交际中最常用的词语之一,而东北方言称呼语作为其中的一种,自身又有不同的特点,如亲属称呼换位现象、大量使用特称等。这些语言现象可以在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中得到解释,如概念隐喻、面子理论等。东北方言称呼语还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烙印。 【关键词】东北方言称呼语认知语用特点历史文化标记 一、引言 汉语称呼语可谓源远流长,已经成为一个系统的言语范畴,而方言称呼语因其地方性和通俗性,很值得进行深入研究。东北方言称呼语和普通话的称呼语有着明显区别,又有相似的特点。随着东北剧《乡村爱情》近年来的热播,东北话热度大增,剧中大量的称呼语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以电视剧《乡村爱情1》作为语料库,分析研究东北方言称呼语。 文章以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为理论框架对《乡村爱情1》中的东北方言称呼语进行了分类,即族内称呼语和族外称呼语,每种称呼语又进行了细分,像东北方言的称呼泛化、称呼换位等等。此外,东北地域特有的历史、气候、经济条件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称呼语的演变。

二、东北方言称呼语的特点分析 在日常言语使用中,称呼语通常是最先使用也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类别。在东北方言域中,亲属相关的称呼语占有重要席位,因此可以把称呼语分为两类:一类是族内称呼语,一类是族外称呼语。 (一)族内称呼语 族内称呼语是最为常见的称呼语之一,即对血亲或姻亲的称呼,如姐姐、叔叔、舅舅。在东北方言中,亲属称呼语泛化现象十分普遍,称呼语不仅用于亲戚之间,还用于熟悉的乡里乡亲之间,甚至用在不认识的陌生人之间。 例:王大拿对首次见面的谢大脚说:“大妹子,你这是专业开店的还是咋的。”(《乡村爱情1》第18集,以下省略剧名) 1.族内直接称呼语 此类指用称呼语对对方进行直接称呼,比如爹、哥哥、大妹子。 例:王小蒙对把自己拉向一边的父亲王老七说:“啥事儿啊,爹?”(第1集) 2.名字+族内称呼语 此类指名字与亲属称呼语结合,比如广坤叔、大脚婶。 例1:王小蒙对在一边议论自己的谢广坤说:“广坤叔,你说这话啥意思啊?”(第1集)

全新东北方言土语全解析

吗灵: 蜻蜓 愚作:舒服 噶哈:干啥 马葫芦子:下水道 马路牙子:路边 扣逼飕飕:小气 哏(gen三声): 屁了吧唧的 尬(ga四声)点儿哈: 赌点什么 波灵盖儿:膝盖。 踏拉板:拖鞋 好赫儿: 好吃的,长用来逗小孩儿 锛(ber二声)儿楼(lou轻声): 前额 大鼻听:鼻涕 忽悠:丧失诚信,一味讨好某人的不着边际的语言行为。 邪呼:非常厉害或严重 卖呆儿:看热闹。 坷碜:不好看。 豁楞:搅和。 秀咪:腼腆,不好意思,憨态可掬的样子。 得瑟:喜形于色,臭显摆。 贼毙:太好啦,好得不得了。 消你:报复你。 叽咯浪:拌嘴、吵嘴。 边拉儿:旁边儿。 磨叽:喋喋不休,废话多。 不忿:不信,不服。

劲儿劲儿地:执着,有精神头儿。 哈拉味儿:油脂性的食品发霉变质后,产生的气味。 埋汰:引申为语言上的污蔑行为。 耍大刀:办事没准,戏弄人。 借比儿:邻居。 扒瞎:说话虚假成分大,顺嘴跑火车。 各应:烦人,讨厌。 秃噜:事情没办好。 瘪独子:混蛋。 二乙子:不男不女。 欠儿登:哪儿有事哪儿到。 吭呲瘪肚:速度慢,吃力,费劲儿。 刺挠:身体某个部位发痒。 横是:可能是。 扯哩哏儿棱: 瞎扯。 胡嘞嘞:形容胡乱说。 划魂儿:猜疑,犯寻思。 祸祸:践踏,糟践。 掺攉:把不同的东西混在一起。 浑儿画的:不明亮,有污垢。 车轱辘话:重复、絮叨的话。 扯:闲谈。 好信儿:好奇。 冲:蛮横。 抽冷子:冷不防,突然。 害事:挡碍,障碍。

吹着唠:说大话。 呲溜:脚下滑动。 蹿稀:腹泻。 寸劲儿:巧劲儿。 二五眼:能力差。 发苶(nie二声):精神不振。 打把势:睡觉不老实,总翻身 爸拉:附近 兴许:有可能 估莫:估计 虎:又鲁莽又笨 飞边子:裤腿磨损 大该:大街 意头:太阳 牙碜:食物里面沙子多 碗家柜:厨柜 三驴蹦子:农用车 棉猴: 棉大衣 姨子:肥皂 整景儿:装相儿 突了扣: 这个词儿用法太多了,说不清楚老(鼻子)了:老多了。 太夜了:常常形容天气比叫热~~~(太热了)吐洛皮了:比破皮严重一些。 先头:开始。 寒碜:寒酸的意思

东北方言常用词语的演变(初稿)

东北方言常用词语的演变 绪论 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多数方言的形成,是由于封闭、阻隔、交流不畅、语言发展不同步的原因。每个地方的方言在经过了历史的洗礼后都会有所变化,经济在变化,生活环境在变化,地方方言也会有所变化。有的地方语音的变化比较大,比如吴方言,“随着时代的变化,经济的发展,语音在近年来发生了更多变化,即使是没有受过专门语音训练的苏州人,也能较明显感受到苏州新老派方言发音的区别。”东北方言作为北方方言的一种,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这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十分吻合。 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的语音差距比较小,普通人能够通过语调感受到区别。人们可以比较容易通过语调判断出说话者是东北人。30~40年代的老人与我们80年代后的年轻人用词上就有很大的差距。一个纯粹的并且受普通话影响不大的南方老人,几乎是很难听懂东北的老年人所说的他们那个年代的东北方言;相反,如果听六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以后的人说话就会很容易了解说话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就是80年代后的年轻人已经把很多古老的比较生僻的地方方言中的日常生活用语自觉地排斥了。不过语音方面并没有多大的变化。 “词汇和词义的发展是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现实现象的认识的变化紧密联系着的。”日常生活词汇的变化,在东北方言中最明显。不同类的词汇变化是不同的,变化的方式也有很多种。东北方言的变化方式也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归纳:词语用法的扩大或缩小;意义的扩大或缩小;词语的消亡;新生的词;词义的转移。 随着东北俗文化的推广,东北小品频频出镜,这也让各个地方的人熟悉了东北方言。但是很多人只是能从语调和句调中听出东北方言的特点,如果从历史经济学角度研究,东北方言的日常词汇经过了时代的变迁,变化尤其明显。词汇的变化以60年代左右的人为一个过渡,他们既用三四十年代使用过的词,也掌握很多新生于八十年代以后的流行语,他们的词汇是一个新与旧的混合。很多词已经逐渐消失,这些词大部分都是表现一些日常用品和具体实物的词语,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在不断更新换代,有些已经被淘汰,比如:巴锯子、电匣子、柪子等,这些事物的淘汰使得相应的词也随之消失。新的科技也引进了新的生活用品,比如:电脑、空调、手机等等。新事物的产生,也伴随地产生了大量的新词。旧词的消亡和新词的产生在东北方言词汇变化中是最为明显的现象。 “词义的演变是指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词义是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现实现象的变化自然会引起词义的变化。”东北方言的演变也与这个大方向相同:一是城市里面的语言,影响了乡下方言。城市的发展较农村快,接触的新生事物也相对较多。语言的流通性很大,更新换代的频率也比农村要高;二是经济发展地区的流行语影响了城市语言。一般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快,其生活中的新生事物就会很多,这样就会带动一个地方词汇的更新。三是受了普通话的影响。

社会语言学期末复习资料全

第二章理论与方法学 一、什么是语言变项?社会语言学是怎么调查语言变项和社会变项之间的共变关系的?请举例说明 1、语言变项和社会变项: 人们使用各种语言变体 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 说话人使用某些语言变项与其社会背景有关 研究者必须判定哪个社会变项与某个语言变项相关:地位,性别,年龄 (语言变项,社会语言学常用术语之一,英文为Linguistic variable,指语言变异的项目。语音、句法、词汇都可能成为语言变项。社会语言学奠基人拉波夫所做的纽约语言调查,其中的(r)就是语言变项。一个语言变项一般包含几个“变式”,比如(r)变项包括两个变式,一个是(r)变式,第二个是零变式。又如话中零声母(w),是一个变项,它有两个变式,一个是(w),第二个是(v)。) 2、拉波夫(William Labov)的著名例子 car, card, fourth 语言变项:在元音前的辅音/r/发音或者不发音 社会变项:地位 结论:社会地位越高的人,越倾向于发出词语中的r音。 二、拉波夫(William Labov)对纽约[r]音的调查 拉波夫:探索语言变异的个别理论 纽约流行的r音 假设:假如纽约市本地人中有任何两个集团在社会分层的阶梯上处于高低不同的地位,那么他们在发[r]音上也会表现出相应的差异。 假设被证实:越是社会地位高的人,或越是正规的场合,就会有越高的卷舌率 语言变项:发r音/不发r音,w/v ,公交车/巴士 语言变项可选择音位、词素、句法、词语等各层次上的某个结构单位 语言变项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同相应的社会变项发生有意义的共变。 60年代前半期拉波夫运用定量分析法研究语言变量与社会变量之间的关系 拉波夫感觉到下层黑人倾向不发[r]音 做出假设:假如纽约市本地人中两个集团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那么他们在发[r]音上也会表现出相应的差异。 怎样证实这个假设呢?

东北方言口语常用字研究

东北方言口语常用字研究 ——以“这咋造这么埋汰”为例 一、东北方言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明人和地域的关系息息相关,极为密切。人的语言更是如此,不同的地理环境,衍生出不同的语言,因此,语言的产生与发展,必然无法离开人们所生活的地域和环境,地域和环境的千差万别造成了语言的千姿百态。由于语言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人们都在固执地保持着语言自身的稳固性和民族性,谁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语言,哪怕语调。即便在公共场合必须讲普通话,在和家人叙旧聊家常的时候,也要用浓浓的乡音去叙说,似乎只有这样,才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排头兵,我们每到一处地方,最先接触的都是当地的语言,。方言有着与身俱来的亲和力和喜感,此域的人在方言里听到了亲切的乡音,异域的人从方言里看到了对某地人活灵活现的描摹。 东北方言是东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方言的历史成因是由当地各民族语言文化相互融合而产生的,同时东北方言深受俄、日、韩等周边国家语言和文化的影响,其中日本语言文化对东北方言的影响最大。 东北方言的形成也有其认知动因,隐含型东北方言和半隐含型东北方言是通过人类的隐喻和转喻思维得以体现。字面型东北方言也并非其构成因子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其中蕴涵了人类的认知加工。东北方言多义性符合家族相似理论[1]。 作为北方方言一种的东北方言,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当吻合。东北方言有些与众不同,是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东北方言有的来自多元文化的融合,东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随着东北各民族300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情形,其中,至今还保存着很多反映当地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从而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东北方言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满语,如肉和油变质称“哈喇”,称陡峭的石头山为“砬子”,松花江为女真语,“松花”之意为白色。吉林为满语,

东北方言大全合集总汇完整珍藏版修订版

东北方言大全合集总汇完整珍藏版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东北部分方言及解析 起根、乍根、的根:原来、原先、开始。得(dè)色:轻佻。 夜个儿:昨天。横:厉害。 多暂:啥时候。搁这儿:在这儿。 圪土达:地方。干(gá)哈(há):干什么、做什么。 这圪土达:这地方。唱蹦蹦:指唱二人转(地方戏)。 打腰:指有钱有势阔气。扎古扎古:指给病人治疗;又指梳妆打扮。 隔路:性格古怪。贴晌:一近下午三时。 小嘎儿:小男孩。老板子:赶马车的人。 掌包的:跟马车管事的人。跑腿子:已超过结婚年龄的男人,但又无配偶。 出门子:姑娘出嫁。打八刀:离婚。 老赶:外行。撅子:指人脾气倔。 小抠儿:为人小气。蝎虎:厉害。

日头爷儿:指太阳。脖立盖儿:指膝盖。 笆篱子:监狱。张三儿:指狼。 麻溜儿的:快点。煞楞:办事利落快。 毛楞:办事粗心不稳当。赶趟:来得及。 膈应人:使人觉得烦恼不快活。体登人:指坑害人。 粘帘子:指出事惹祸的意思。老鼻子啦:很多。 丁钯:总是。嗯哪:是、行。 可劲造:不加限制地吃和用。大拉乎吃的:不循规矩和礼节,盲目作大。 白话:能说(贬意)。说的话和办 的事与本人的身份不相称。外屋地:厨房。 喂大罗:水桶(俄语)。利亮儿:办事干净利索。 乌了巴突的:指水没烧开,温度不凉不热。艮不溜丢的:指人不开通办事不干脆。 也指食物坚韧而不脆。 拉倒:作罢。

急眼:急了。匹儿片儿:不利落。 横是:八成是。海了:多的意思。 有老主腰子:有主意、固执。嘎牛:出奇、美丽。 死乞白列:纠缠不放。岔纰:两差,误会。 划魂儿:猜疑不定。鬼头蛤蟆眼:奸诈。 小店儿:小气、吝啬。界壁儿:隔着一堵墙的邻居。 秃撸反涨:说话、办事反反复复。贼亮:特别亮。 调理人:骗人 鬼:狡猾 真漆:清楚 呱呱湿:湿透 拽(zhuai三声):装相儿 拉硬:硬撑的意思 大米饭嘎巴:锅巴 皮驴子:摩托车

东北话顺口溜

东北话顺口溜 导读: 东北话顺口溜 1、家里头家务活也多干点,别总整得屋里屋外皮儿片儿的,墙上也魂儿画儿的。工作一天回来看着夺闹听啊! 2、东北孩子小的时候,门牙卡掉过,波楞盖在马路牙子上卡突噜皮过,回到家后爸妈总会问,拥乎啥啊,一天天毛了三光的! 3、话说有一天,你从路边捡到一盏魔灯;你擦叻一擦,出现一个魔鬼;他说、能满足你一个愿望!你说、我想长生不老,想刀枪不入,想学会游泳!结果——咔!你变成一王八…… 4、东北孩子小的时候,贼淘,晒的雀黑,每晚回到家小脸都魂儿画儿的,爸妈总会说、成天遥哪瞎跑,瞅你那脸,埋了沽汰的! 5、你灿烂的一笑,狼都上吊;你温柔的一叫,鸡飞狗跳;你潇洒的一站,臭味弥漫;你兴奋的出汗,虱子遭难;你不打扮,比鬼难看;你一打扮,鬼都瘫痪! 6、往日朋友无数,唯你在我内心深处;众里寻你千百度,蓦然回首——你却在那驴棚深处!吃着草靠着树,头上裹着擦脚布。哇塞!谁家的驴这么酷! 7、快过节了,送你一副对联、上联、树不要皮,必死无疑下联、人不要脸,天下无敌横批、人之贱无敌。 8、东北孩子小的时候,在课堂上喜欢吵吵,吵吵到鸡头掰脸,旁边的人烦了说:你们俩找削啊!东北孩子各应爱溜虚拍马的屁精,

看见了总恨不得谁家的驴撂蹶子踢他一脚。东北小小子总喜欢跟东北丫头疯,东北丫头总会先翻愣小小然后大叫,又塞脸,是吧!东北丫头不能惹,一惹就炸庙。东北小小子总是成群的这么说东北丫头,一天天巨能扎哄,长的苛碜不说还跟欠儿登似的,没有消停时候!东北小小子没事时不喜欢和东北丫头叽咯浪,卖呆儿的时候还得听生气的东北丫头在边念秧,脑瓜带疼啊!东北小伙要是哪天歇罕哪个东北姑娘还不意思说,东北姑娘倒挺直接:瞅你一天天假假估估,扭扭捏捏,叽叽歪歪,吭吃瘪肚的,是不歇罕我?说完脸也红。东北姑娘总是冷不丁的亲她对象东北小伙一口,东北小伙心里美滋儿的,嘴上却说,嘎哈啊,喇子整我一脸!东北姑娘能胡咧咧,小嘴叭叭的,吐沫星子崩的到处都是,自己还臭不觉味,东北小伙总在这时鸟悄的走开。 9、就你这份尊荣,人见叻人厌,鬼见叻鬼嚎;吓死一双是少的,吓死一车是好的;跟你说话一定要顶住压力!浑身正气!才能不被你的臭态所吓倒!见过懒死的,笨死的,没吃没喝穷死的;唯有你啊——是史无前例能把所有人都丑死的! 10、东北孩子小的时候,上课不听课,唠嗑,瞎闹,滋哇乔叫唤,把老师整激眼了说、天天上课瞎白乎,不听课,吃屎都赶不上夜乎的! 11、性格内向的呢,多和人沟通,说话别老吭吃瘪肚的,做事要七吃咯嚓,麻溜儿利索儿的。年纪轻的呢,不要习里马哈,得得(四声)搜搜,跟老人说话客气些,有点耐心,别总鸡头掰脸的。

社会语言学真题

试题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 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去看语言、方言及其他具有完整系统的语言变体,可以归纳出某些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哪项?(B) A. 非标准性 B. 独立性 C. 非历史性 D. 短暂性 2. 社会语言学是(A)。 A. 从社会研究语言 B. 从语言研究社会 C. 从社会研究社会 D. 从语言研究语言 3. 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语言学这个概念的是美国语言学家(A)。 A. 哈佛·丘里 B. 韩礼德 C. 拉波夫 D. 布莱特 4.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C)用“Who says what to whom,when and how”来概括社会语言学的范围。 A. 克里斯特尔 B. 布莱特 C. Nessa Wolfson D. 乔姆斯基 5. 乔姆斯基主张区分“语言能力”和(A)。 A. 语言运用 B. 语言转换 C. 语言变异 D. 语言使用 6. 社会语言学家用(C)这个概念来指称自己的研究对象。 A. 变化 B. 变动 C. 变异 D. 改变 7. 社会语言学是(B)的重要分支之一。 A. 社会学 B. 语言学 C. 人类学 D. 文字学 8. 社会语言学通过对(A)的描写和分析来说明语言的社会变异状况。

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分析

摘要:地域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不同汉语方言的词语,用汉字写下来,差别不算大,各方言区的人大体上能看得懂,如果念出来,语音差别很大,相互之间就很难听懂了。东北方言隶属官话方言的分支,地域上的接壤使得东北人的说话腔调接近现代汉语普通话,其他方言区的人大体上能够听明白,这就为近些年来东北方言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提供了客观上的必要条件。同时,东北方言又不受普通话的“局限”,有其自己的语音特点,平直中有波澜,说话时尽显诙谐、幽默,加上赵本山、高秀敏、范伟等表演艺术家通过东北二人转、小品和影视作品等艺术形式的表现创作,将东北方言带上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形成了一场“东北方言热”。东北方言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之一,从语言体系上讲,就是稍欠标准的普通话。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源于东北地区的人文差异和自然差异:满、蒙等少数民族的粗犷豪放影响了东北方言的形成;东北黑土地上丰肌醇厚的民风提供给东北方言豪迈的气质;气候的寒冷干燥感染了东北方言的粗豪风格。经过对现有资料的阅读以及对东北方言的自我剖析,本文试通过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对比中,从声母、韵母、声调三个主要方面做出细致分析 ,着重分析了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并指出东北方言和现代汉语普通话之间对立统一关系。说明东北方言虽然在近年来很有“市场”,但是它永远不可能取代普通话——汉民族共同语的地位。关键词:普通话;东北方言;语音特点如果对当今中国的方言剧作一番比较,毫无疑问,东北二人转首当其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它为蓝本的艺术形式无论小品还是影视作品,都将东北方言带上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近年来,在央视播出的方言电视剧中,大多数是东北方言剧,而能够每年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舞台的方言小品,也非东北方言莫属。东北方言剧的走红并非是偶然的。一大批走南闯北的东北艺人为东北方言的传播和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赵本山、高秀敏、范伟为代表的东北小品明星,又将东北方言搬上了影视屏幕,《刘老根》、《马大帅》都成为眼下数亿观众津津乐道的影视大餐,全中国也由此掀起了一场“东北方言热”。虽然其中也不乏一些低俗的东北方言歌曲和据此改编的flash动画,但不能否认的是这些都为对东北方言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东北方言热”使我对我们东北人的共同语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通过我对现有资料的阅读、以及对东北方言的自我剖析,我发现东北方言的语法系统和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法系统差别不大,东北方言的词汇更是丰富多彩,不能穷举。因此,在这里我通过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着重分析了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普通话是以北京语言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语共同语。这里所说的“北方话”是狭义上的北方话,即华北方言。华北方言是北方方言次方言区。其中东北方言又是华北方言的六个土语群之一。可见,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与现行普通话的语音特点十分接近有着深刻的地域优越性,这也着实令我们东北人兴奋激动了一阵子,更成为南下打工的东北人的“一技之长”。东北方言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之一,从语音体系上讲,就是普通话不过不够标准。其差别虽然细微,但也是成系统的,无论是语音上还是语感上,都有一定的特点。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突出表现在声、韵、调方面,尤以声母最为严重,其次是声调,韵母问题较小些。大多数的差别富有规律性易于掌握,个别的差异是因东北人的长期使用而固定下来的,没有一般的规律可以遵循,只能死记硬背。 1.从声母方面看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1.1.平翘舌不分这里所指的是z—zhc—chs—sh三组有对应关系的舌尖前音,又称平舌音。zh\ch\sh都是舌尖后音,又称翘舌音。在东北方言中,平舌音和翘舌音都有,只是在使用上与普通话体系不相一致。普通话中的翘舌音比较多,而东北方言中则是平舌音比较多。东北方言把普通话的绝大部分翘舌音都发成平舌音,又把普通话的平舌音都发成翘舌音。概括地看,就是表现为二者混用。在普通话中,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是很严格的。东北方言将其混用,能造成很多歧义,容易引起语音混乱,出现交际障碍,如:市长——司长、诗人——私人、主力——阻力、终止——宗旨等。 1.2.改换r声母在东北方言中,有些地方的语音系统中几乎没有翘舌音声母r,普通话中的r声母音节分别被n\l和y(零声母)声母取代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