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案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案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案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能灵活运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体验合作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灵活运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用课件导出新课

2、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内容。

3、合作学习:

(1)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2)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

4、交流展示:

(1)分三个小组分别展示各小组结果。

(2)找同学纠正错误并讲解。

5、拓展提升:

(1)教师点拨总结。

(2)巩固检测:学生做做一做练习。

6、作业布置

四、教学反思

0的加减法

《0 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有关0的加减法 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能够看懂图意,并说出图意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2、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空集的概念。 教学重点:理解0的含义和0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不借助图口算0的加法、减法。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昨天,我们学习了有关0的知识,有谁还记得,0表示什么? 师:即可以表示起点,也可以表示没有 二:探索新知 1、电脑出示小鸟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1)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有三只小鸟正在鸟窝里聊天) (2)点击出现动画:三只小鸟从鸟窝里飞走了。 问:你又看到了什么?这时鸟窝里还剩下几只小鸟? 飞走的3只小鸟是从几只小鸟里面飞走的? (3)你能够把这个图的意思完整的说给大家听吗? (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并比一比,看谁说的最好) (4)要还剩下几只小鸟有谁能列出算式? 板书:3-3=0 (5)谁知道:算式里面的每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6)你还能说出几个得数是0的例子吗?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并列出算式,教师板书: 4-4=0 5-5=0 1-1=0 0-0=0 (7)观察以上算式,有什么发现? (相同的两个数相减等于0。) 2、电脑出示青蛙图,学生认真观察 (1)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有4只小青蛙正在荷叶上休息) (2)点击出现第二张荷叶问:这张荷叶上有几只青蛙? 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3)你能够把这个图的意思完整的说给大家听吗? (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并比一比,看谁说的最好) (4)这两张荷叶上一共有几只青蛙?谁能列出算式? 板书:4+0=4 (5)谁知道:算式里面的每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加法和减法之间的意义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加法和减法之间的意义 2、使学生明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进而使学生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3、学习了加地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利用这一关系验算加法。 4、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减法的意义。 明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学过程: 准备训练。 说出算式各部分名称。 40 + 30 = 70 ( ) ( ) ( ) - 40 = 30 ( ) ( ) ( )

新授。 出示课题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出示例1 (1) 先让学生说出每幅线段图的表示的意思,列出算式40+30=70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和与加数=关系。 在算式下面写出加数+加数=和。 从而引出加法的意义; 说清图意,列式。 引导学生把(2),(3)与(1)比较。

谁是已知的,谁是未知的,已知,未知有什么变化。明确第(2)题是求第二加数, 第(3)题是求第一加数。 从中引导减法的意义。 引导学生看书,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着重引导学生想,为什么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将加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称与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加以比较。 得出:一个加数=和一另一个加数 师:学习了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利用这一关系验算加法。 试做:验算 743+257=1000,对不对? 出示例2 求□中的未知数 □+6=13 根据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另一个加数由生填,讲清怎样想的?就可以求出□中的数。

再完成 478+522=1000 1000-478=522 生完成后,回答怎样想的。 三、小结: 什么叫加法?什么叫减法? 加法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运用这一关系可以验算加法。 四、巩固练习 根据加,减法的关系,在下面算式的□里填数。 (1) 237+69=306 (2)5002-3875=1127 306-□ =237 3875+□=1127 □-237=69 □-1127=3875

加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案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单元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对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2.认识中括号,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四则混合运算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通过数学学习,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内容分析: 这一单元是这册书中一个重点单元。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其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 学情分析: 四则运算的知识和技能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在一到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较多关于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能初步理解混合运算的作用,体会运算顺序。在第二学段本册的教学内容中,学生已经具备较丰富的感性经验基础,能够较好的理解比较抽象的运算顺序,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课题: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第一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科书2—3页例1与“做一做”,练习一第1-5题。 教学目标: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利用已经学过的减法知识,概括出减法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能在实际生活中得到运用。 3、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减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并巩固加减法的关系及其意义。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4. 标签 加减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感知逆运算。 1、导入:上新课之前,老师要出一道题考考你们。 [课件出示]请利用数字6、7、8、9、15中的任意3个数字组成2个加法算式和2个减法算式。 2、让学生举手回答自己想到的算式,老师给予相应的表扬。 3、揭示课题。 教师:同学们真不错。是啊,我们以前就已经对加、减法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其实减法就是加法的逆运算,这节课我们就来好好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二、新课教学 1、[课件出示例题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读题,理解题意 已知条件是什么?求什么? (2)画线段图 (3)怎么列算式呢? [课件出示]算式:814+1142=1956(千米) 总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相加的两个数是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2、变换例题 [课件出示]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读题列式计算:1956-814=1142 (千米)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 米? 读题列式计算:1956-1142=814 (千米) (2)提出思考问题 与例题1题相比,例题2、例题3题分别时已知什么?求什么?怎么算?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并总结: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 (3)整理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课件展示)

加减法的关系1教案

加减法的关系 王场小学章明华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景,去亲历、感受加与减的互逆关系及加、减法中 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在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加与减的互逆关系及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能力。 3.运用加减法的关系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自主探究出加减法各部分及其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探究加法与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5分钟) 1.多媒体出示表格。 四(5)班学生人数情况 2.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组信息,你能任选两条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吗?(指名汇报) 学生1:我班男生有30人,女生有22人,全班有多少人?30+22=52(人)学生2:我班有52人,男生有30人,女生有多少人?52-30=22(人) 学生3:我班有52人,女生有22人,男生有多少人?52-22=30(人)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15分钟)

教师:这些问题都难不到我们班的同学,难道这节课我们就解决这样的知识吗?这节课我们将深入研究加减法的关系。(板书课题) 理解课题,说名称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是怎样理解它的?(指名汇报) 学生:加法中加数与和的关系,减法中被减数与减数、差的关系,加法与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师:[如果学生说不出来、不完整时]既然大家都不清楚,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它,首先请同学们说出这些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指名汇报) 引导学生回答:30+22=52中的30、22是加数,52是和;52-30=22和52-22=30中52是被减数,30、22分别是减数或差。 3.讨论关系,汇报发现 教师:这些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比较这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 教师:谁能说说你的发现?(指名汇报) 学生:求两个数的和用加法来计算。 学生:求两个数的差用减法来计算。 …… 3.梳理关系 教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发现,我们来梳理一下好不好? [对比30+22=52和52-30=22] (1). 加法内部的关系 教师:在30+22=52中,22、30叫加数,52叫和,和等于什么数加什么数?学生:加数十加数=和。(板书) 教师:22在30+22=52中叫加数,与52-30=22比较,是怎样求22这个加数的? 学生: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板书)

0的加减法教案

《有关0的加减法》教学设计 银桥小学钟西琴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0页 教学目标: 1会看图列算式 2.会计算有0的加减法 教学重难点:正确理解0的含义。列式计算有0的减法。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口算: 4+1= 2+2= 3+1= 5-4= 2+1= 4-1= 5-1= 3-2= 4-3= 2、0表示什么?(0表示什么也没有;还表示起点) 3、看图填数,导入0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课件展示小猫吃鱼的画面。 引导学生看画面,并提问: 有一天,猫妈妈有事外出,她给小猫准备了丰盛的午餐,你们猜是什么?对了,是小猫最爱吃的鱼。(出第一幅图)数一数,猫妈妈给小猫准备了几条鱼呢?

师:猫妈妈给小猫留了3条鱼,你猜后来会怎么样呢?请你们认真看,发生了什么变化,是怎样变化的呢?课件出示依次出示第2,3,4幅图。 2.师:你能把这4幅图连起来,编成一个故事吗?把你编的故事讲给你的同桌听。(由故事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建立数学模型: 1.师:在“小猫吃鱼”的故事中,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可以一幅图一幅图的提问题,也可以连在一起提问题) 学生先自主思考再全班交流。 生可能问:小猫吃了一条鱼,还剩几条鱼? 小猫又吃了一条鱼,还剩几条鱼? 小猫再吃了一条鱼,还剩几条鱼? 还可能问:猫妈妈给小猫留了3条鱼,最后剩几条了? 以上一一在“小猫吃鱼”课件片段2,3,4上出示。 2.师:你们能解决这些问题吗?想一想,怎样列式? 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互相交流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教师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算式中的每个数都表示什么。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有: ①3-1=2 3-2=1 3-3=0 三、有关0的加、减法。 1.一个数减去与它同样多的数。

加减法的关系教案

加减法的关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对算式变换的比较,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况的能力,进一步建立代数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用抽象文字表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内在逻辑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表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课件、学习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成年大熊猫有17只,大熊猫宝宝有18只,一共有大熊猫35只。 师质疑:请同学们根据信息图中的信息,任选两条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适时指导。

预设1:已知条件:成年大熊猫有17只,大熊猫宝宝有18只。问题:一共有大熊猫多少只? 17+18=35(只) 预设二:(2)已知条件:一共有大熊猫35只,成年大熊猫有17只。问题:大熊猫宝宝有多少只? 35-17=18(只) 预设三:已知条件:一共有大熊猫35只,大熊猫宝宝有18只。问题:成年大熊猫有多少只? 35-18=17(只)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这三个算式。 板书:17+18=35(只) 35-17=18(只) 35-18=17(只) 师和学生交流:同学们利用学过的加减法的知识,自己不但提出了问题,还作出了正确的解答。 那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17、18、35这三个数,在这三个算式中分别叫什么名字?同学们还记得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及加减法的关系。 板书课题:加减法的关系 (设计意图:以学生身边的、熟悉的题材创设教学情景,从孩子们喜欢的情景图入手,让学生去捕捉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巧妙提出向三个算式中的数打招呼,叫出它们的名字,唤起学生对加减法各部分名称的回忆,为后面的探究提供了方便。) (二)探究新知(探究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 (1)问:请同学们细观察,比较这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将你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再将你们的发现在班内交流。 生:在18+17=35中,18和17叫做加数,35叫做和;在35-17=18中,35叫做被减数,17叫做减数,18叫做做差;在35-18=17中,35叫做被减数,18叫做减数,17叫做差。

有关0的加减法教学设计

“相关0的加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一年级数学教科书上册第48页、第4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相关0的加减法。 2、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探索等学习活动,提升学生主自学习意识和发现简单规律的水平。 3、在老师的鼓励和协助下,对身边与数学相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和兴趣。在探索研究活动中体会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体会相关0的加减法的计算规律。 教学难点: 学会相关0加减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数字卡片,玻璃珠,杯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小朋友们,在前面我学习了0到10这几个数字,那那个小朋友还记得0能够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略。 师:看来小朋友们掌握0的意思很牢固,那今天我就来学习“相关0的加减法”,看哪些小朋友先学会,掌握它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相关0的加减法) 二、新授 1、教学相关“0”的计算 引导学生观察浇花图: (1)小朋友们,看这幅图,你能够看到有几个小朋友在浇花呀,后来这几个小朋友都离开了花园,那小花园里还有没有小朋友呢?剩下几个小朋友?求还剩我们能够怎样列式呢? 生:有三个小朋友在浇,后来都走了,一个小朋友也没有了。

教师板书:3 — 3 师:后来一个小朋友都没有有了,能够用什么表示呀。(0) 接着板书:3 — 3 = 0 师:观察这个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生:略。 小结:数减原数等于0 教学例2 引导学生观察图: 师:在窗台上,放了两盆花,左边的一盆开了几朵花?右边一盆开了几朵花呢?两盆花一共开了几盆花,你是怎样得知的,说一说。 生:略。 师:求一共有多的我们能够用加法实行计算,所以这个题我们能够列式:5+0 那请同学们数一数,两盆一共有几朵花呀。(5) (板书:5+0=5) 师:观察这个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小结:数加0等于原数。 师:如果我把右边的一盆花拿走了,那剩下的一盆花还有几朵花呢?能够怎样列式? 生:略。 (板书:5 —0 =5) 师:观察这个算式,你又能发现什么呢? 小结:数减0等于原数。 二、练习巩固 教材48页,49页试一试和想想做做1到4题。 试一试,小猴吃桃。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协助。 想想做第二题: 师:看看笼子里原来有几只小鸟,第一次小猴是怎样放的。能够怎样列试。 学生回答。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科书第2、3页例题及课堂活动。 二、教学目标 1、利用已经学过的减法知识,概括出减法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能在实际生活中得到运用。 3、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教学重点 理解减法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 掌握并巩固加减法的关系及其意义。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感知逆运算。 1、导入:上新课之前,老师要出一道题考考你们。 [课件出示]请利用数字6、7、8、9、15中的任意3个数字组成2个加法算式和2个减法算式。 2、让学生举手回答自己想到的算式,老师给予相应的表扬。 3、揭示课题。 教师:同学们真不错。是啊,我们以前就已经对加、减法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其实减法就是加法的逆运算,这节课我们就来好好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二、新课教学 1、[课件出示例题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读题,理解题意 已知条件是什么?求什么? (2)画线段图 (3)怎么列算式呢? [课件出示]算式:814+1142=1956(千米) 总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相加的两个数是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2、变换例题 [课件出示]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 ,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 ,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读题列式计算:1956-814=1142 (千米)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 ,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 , 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读题列式计算:1956-1142=814 (千米) (2)提出思考问题 与例题1题相比,例题2、例题3题分别时已知什么?求什么?怎么算?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并总结: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 (3)整理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课件展示)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根据2468+575=3043,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3043-2468= 3043-575= (2)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等式。 28+19=47 47—19=28 47—28=19 203+147=350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是否重新认识了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呢?说说你的新收获吧! 67—55=12 850—239=611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利用已经学过的减法知识,概括出减法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能在实际生活中得到运用。 3、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减法的意义。教学难点 掌握并巩固加减法的关系及其意义。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4.标签 加减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感知逆运算。 1、导入:上新课之前,老师要出一道题考考你们。 [课件出示]请利用数字6、7、8、9、15中的任意3个数字组成2个加法算式和2个减法算式。 2、让学生举手回答自己想到的算式,老师给予相应的表扬。 3、揭示课题。 教师:同学们真不错。是啊,我们以前就已经对加、减法已经有了一

些了解。其实减法就是加法的逆运算,这节课我们就来好好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二、新课教学 1、[课件出示例题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1)读题,理解题意已知条件是什么?求什么?(2)画线段图(3)怎么列算式呢? [课件出示]算式:814+1142=1956(千米)总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相加的两个数是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2、变换例题[课件出示]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读题列式计算:1956-814=1142(千米)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 米?读题列式计算:1956-1142=814(千米)(2)提出思考问题 与例题1题相比,例题2、例题3题分别时已知什么?求什么?怎么算?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并总结: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 (3)整理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课件展示)

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教案设计

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0”的含义,会读写数字“0”,熟悉0-5的顺序。 2. 初步理解并掌握有关“0”的加减法计算。 3.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0的含义和有关0的加减法算理。 教学难点: 0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数? 请你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把这几个数在桌子上摆出来,然后按顺序读一读,先顺读,再倒读。 问:这几个数中,谁最大?谁最小? 比2多1的数是谁?比2少1的数是谁? 比1多1的数是谁?比1少1的数呢? 最后一个问题,学生会冷场或有个别同学答出是0,老师借此机会引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 板书课题“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二、学习新知 1. 认识“0” (1)调出学生原有知识经验 师:谁知道“0”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学生自由发言。 师:“0”是不是一个数呢?

“0”既然是一个数,那么它究竟表示什么意思呢? (2)理解含义 分步出示茶杯图。 问:集合圈里有几个茶杯?用数字几来表示?(板书:2) 这个集合圈里有几个茶杯?用数字几来表示?(板书:1) 这个集合圈呢?一个茶杯也没有,就要用数字“0”来表示。 (板书:0) 学生读:0 问:0表示什么意思? 你能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说一说“0”的用法吗? 学生举例说明。 师:“0”表示一个也没有,那么你们说在数序当中,“0”应该排在哪?请你拿出数字卡片“0”,在桌上摆一摆。 问:你把“0”摆在了哪?为什么要把它摆在1的前面? 让学生按顺序读一读这几个数。先顺读,后倒读。 师:请你拿出直尺,看一看“0”在什么位置。 出示直尺图。 师:“0”不仅表示一个也没有,它还可以表示起点。你们看,直尺上的“0”就作为起点,排在了1的前面。 问:“0”除了表示没有和起点这两个意思以外,你还知道它可以表示什么吗? 引导学生说出:“0”还可以表示界限,如:生活中常说的温度,以零度为界限,有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3)指导书写,演示课件1 学生观察以后,练习描红。 2. 有关0的加减法 师:我们了解了0的含义,学习了0的写法,你们还想研究0的什么知识呢?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关0的加减法。 (1)出示课件2 问:小男孩儿的手里拿了几个气球?现在怎么样了?(放了两个)

四年级数学下册加减法的意义教案

2015四年级数学下册加减法的意义教案 加减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与关键: 1.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2.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我们大家经过了一个开心的寒假,相信大家都有充足的精力来投入今天的学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节有关加法和减法的知识。 板书:加法与减法

【通过学生交流准备的信息这一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理解加法的意义 (1)出示:(第2页)例一(1) 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师: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1142=1956(千米) 师:为什么用加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义) (4)加法各部分的名称: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2、理解减法的意义 (1)出示例一(2)、(3)

②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1956km,其中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③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其中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2)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3)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4)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出示) 【通过两道简单的例题,让学生深入浅出的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归纳出加减法的意义。】 三、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1、师: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个别汇报)

四年级数学减法的意义

减法的意义 课题: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的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7—19页上面的内容,练习四的第1—7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减法的意义,对减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概括出减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学习减法的意义 1、减法的意义。 教师:我们在前三年已经学过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来学习一些有关减法的规律性知识。首先学习减法的意义。 教师出示第19页上面的题: (1)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有19人。 2 4 + 1 9 = 4 3(人) 全班共有多少人?。加数加数和 (2)一班有43人,其中男生24人, 4 3 — 2 4 = 1 9(人) 女生有多少人? 和加数加数 (3)一班有43人,其中女生19人。 4 3 — 1 9 = 2 4(人) 男生有多少人? 和加数加数 先做第(1)题,让学生自己分析数量关系,进行解答,然后提问: “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谁能说出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第(1)题的右边板书出加法算式,并在算式下面写出“加数”、“加数”、“和”(如右上)。 接着让学生解答第(2)、(3)题。 全班分组讨论: (1)与第(1)题比较,第(2)、(3)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2)用什么方法计算?” (3)如果撇开题里讲的具体的事,每道题各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各组分别派一个代表汇报,各组间可以互相补充。 “根据第(2)、(3)题的算式与第(1)题的算式的联系,你们能说一说减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的运算。 让学生看书上第17页,读一读书上的结语。然后提问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什么?”(被减数)

数学教案-加减法的关系

数学教案-加减法的关系 加减法的关系 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3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编写加、减法应用题及加法的算理分析,理解加、减的意义,能口述意义。 2.通过观察比较,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会把加法算式改写成减法算式,会把减法算式改写成两道加法和一道减法算式。 3.会填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感知关系 1、操作感知: (1)8支铅笔,5支铅笔,合起来几支?列式:8+5=13(支) (2)13支铅笔,去掉5支,还剩几支?列式:13-5=8(支) (3)13支铅笔,去掉8支,还剩几支?列式:13-8=5(支)

a、比较三式异同发现:三个算式反映5、8、13 数之间的关系。 b.说说加、减法中各部分的名称。 c、说说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以加法为基础,以减法为基础) d,揭题:加减法的关系。 (小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的,特别是已经学过的知识,更能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所以课前应提供相关的感性材料,让学生思出有源。)(二)学习新知,理解关系 1.从具体“问题”中进一步感知联系。 (1)按给出条件编题。 按“少年军校共有学生304人”“男生156人”“女生148人”三个已知条件,利用其中两个编加、减法应用题。 ①少年军校有男生156人,女生148人,一共有多少人? ②少年军校一共有学生3则人,其中男生156人,女生有几人? ③少年军校一共有学生3则人,其中女生148人,男生有几人? (2)找出三题应用题已知条件和问题的联系。 (3)列式解答。 (让学生从具体的现实生活的“问题”中,感知到加、

“有关0的加减法”教学设计

“有关0的加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4—45页。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教师把手藏到身边对学生说:“猜,老师手里有东西吗?” 学生猜:“有。” 老师出示“五星娃娃”,问:“想要吗?” 二、自主探究计算规律 (一)一个数减去它本身,结果是零 1.出示例1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能看着老师的手势提个问题吗?谁能连起来说一说?怎样列式? 3-3=0 为什么用减法?为什么等于零?读式子,说说每个数表示的意义。(奖一颗五星娃娃) 2.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右图。同桌互相说图意。怎样列式? 4-4=0

说说每个数表示的意义。(奖一颗五星娃娃) 3.用奖励出去的五星娃娃列式。老师刚才拿几颗五星娃娃?奖出去几颗?用手势表示还有吗?那你能用个算式来表示吗? 2-2=0 4.读算式。 3-3=0 4-4=0 2-2=0 你发现了什么?(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相同的数相减,结果为零。 出示卡片:□-□=O 口答:一千减去一千是多少?一万减去一万是多少? 学生举例。 (二)一个数与零相加,结果仍是这个数的题目 1.教学例2 看图说图意。(一盆开5朵,另一盆一朵也没开。) 另一盆一朵也没开用哪个数表示? 你能提个问题吗? 两盆一共开了几朵,用什么方法计算? 为什么用加法?把那两个数相加?算式呢? 5+0=5

说说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 2.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左图让学生自己看图列式。 0+4=4 3.看五星娃娃列式 一手拿了3颗五星娃娃,一手空,两手一共有几颗五星娃娃?怎样列式?0+3=3。 读算式比较,你有什么发现?(讨论交流) 一个数与零相加还是这个数,并出示:0+□=□ 口答:零加一千是多少?一千加零是多少?学生举例,说出类似的式子。 (三)一个数减去零,结果仍是这个数 1.讲故事列算式《每日我都会思念你》:阿凡提手上戴了一只漂亮的金戒指,阿凡提的一位商人朋友见了后对他说:“阿凡提,我每次见到戒指,就会想起我们是多年的至交,很难彼此分离。最近我准备出远门做生意,我会非常想念你,所以请把你的这只金戒指送给我当纪念物,每当我想念你的时候,把它拿出来看一看,就像是见到了你,你看怎么样?”“可我也会想念你呀,最好戒指还是留在我这儿,每当我看到它时就会想到这是我的朋友索要时我没有给他的戒指。”阿凡提回答说。

减法的意义_四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减法的意义_四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减法的意义及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的关系. (二)使学生掌握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对加、减法进行验算.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概括的能力. (四)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减法的意义和掌握加、减法的各部分关系及其应用是教学的重点;对加、减法互为“逆运算”的概念是理解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问题情境 前3年半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继续学习一些有关减法的规律性知识.(板书课题:“减法的意义”) 全班口算(卡片): 35+75=150-80= 110-75=150-70= 110-35=80+70= (二)设置问题情境 1.教学减法的意义. (1)从直观的线段图引入,概括减法的意义. 按图意列式: 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说明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并指出各部分名称.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学生独立分析并列式解答. 提问:这两道题为什么用减法计算?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随着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观察、比较3个图之间的关系. 提问: ①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②第2,3两个图与第1图有什么联系,各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3个图中的数都一样.第1图是已知男、女生人数,求全班人数用加法;第 2、3图是已知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或女生人数)求女生人数(或男生人数),都用减法计算. ③第2,3图中的被减数是第1图中的什么数呢?减数与差各是第1图中的什么数?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连线(补前面). (3)引导思考. 从上面减法的算式看,减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 进而让学生说出减法的意义. 教师归纳总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怀化市红星路小学教案 主备人: 杨力忺 教学内容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一单元 第 1 课时 构 建 以 学 生 为 主 体 的 课 堂 教 学 模 式 教学目标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 的互逆关系。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个性设计 一、复习铺垫加减5分钟口算。 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1、理解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1(1) 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 ,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 或 1142+814=1956 师:为什么用加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义)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减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1956-814=1142 1956-1142=814

怀化市红星路小学教案 教学过程 个性设计 构 建 以 学 生 为 主 体 的 课 堂 教 学 模 式 (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出示)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三、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1.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小组讨论。个别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加数 + 加数 = 和 被减数 - 减数 = 差 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 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14+1142=1956 814=1956-1142 1142=1956-814 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6.练习“做一做” 四、总结 师: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加法的意义: 减法的意义: 加减法各部分的意义: 教学后记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加减法的意义》教学设计 本节教材的内容主要讲授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加减法的简便运算。这一节安排了一组问题和2道例题。这组问题共分为3道小题。第1小题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已知两个加数求和的应用题,第2道和第3道是由第1题变换条件和问题而形成的减法关系的应用题。教材力图通过学生熟悉的3个问题,以加法为基础,从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的角度来了解减法的意义,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此外还通过2道例题的讲解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加、减法的简算方法。 本小节不仅通过一些练习题,使学生在理解减法意义的基础上,把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还通过两道例题的讲解使学生在计算中能够正确运用简算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计算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利用已经学过的减法知识,概括出减法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能在实际生活中得到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操作中加深对所学平面图形的对称轴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与整数乘分数意义的不同。 相应课件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 ◆教学过程

一、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例题1 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读题,理解题意,已知条件是什么?求什么? (2)怎么列算式呢? 课件出示算式:814+1142=1956(千米) 总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相加的两个数是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2.课件出示例题2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读题,理解题意,已知条件是什么?求什么? (2)怎么列算式呢? 课件出示算式:1956-814=1142 (千米) 二、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提出思考问题 例题2、例题1相比,分别是已知了什么?求什么?怎么算? 问题: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你认为什么是减法?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并总结: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其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减数,求出的未知加数叫做差。 2.整理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课件展示)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问题:你认为加法与减法间有什么关系? 根据学生的交流回答,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一年级数学8、9的加减法教案

一年级数学8、9的加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53页,练习十一第6、7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摆学具的过程中感受并掌握8和9的加减法。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品质,增强小组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利用“一图四式”掌握8和9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利用“一图四式”掌握8和9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两种不同颜色、相同形状的9张卡片。 教师准备:8和9的加减法卡片若干;3、5、6、8、9的信箱各一个。【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1.复习巩固8和9的分与合。 2.发现问题,引入新课 讨论:看着数的合成与分解图,你找出三个数的关系吗能不能将这种关系用加法或减法算式表达出来 二、新知探究

师:今天我们大家主要通过这个关系来学习8和9的加减法。(板书课题:8和9的加减法) 的加减法 师:出示情景,引导学生观察,说出整体与部分所代表的具体含义。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列算式。 (1)一共有几个苹果 5+3=8 3+5=8 (2)一共有8个苹果,左边有5个,右边有几个 8-5=3 (3)一共有8个苹果,左边有3个,左边有几个 8-3=5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帮助学生理解每个算式的意义。 的加减法 自主学习任务:拿出学具(两种不同颜色的9只纸鹤),摆一摆,同桌之间相互提问、解答,列算式。 4+5=9 4+5=9 9-4=5 9-5=4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摆学具,相互合作探索发现,不仅可以让学生写出四个算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经历根据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的探索过程,使学生感受到”一图四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三、巩固练习 1.不摆学具,不用手指,我会算。

四年级数学上册 加减法的关系教案 西师大版

四年级数学上册加减法的关系教案西师大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43~44页的教学内容,练习八。 教学目标 1、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出发让学生去亲历、感受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在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比较、归纳、概括能力得到培养。 3、运用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自主探究出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并能运用加减法中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出示表格。男生人数女生人数全班人数 教师:请同学们很快说出本班男生、女生及全班人数。 学生:男生有17人,女生有18人,全班有35人。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填好表格)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表格中的信息,任选两条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 学生1:我班男生有17人,女生有18人,全班有多少人?17+18=35(人) 学生2:我班有35人,男生有17人,女生有多少人?35-17=18(人) 学生3:我班有35人,女生有18人,男生有多少人?35-18=17(人) 教师:同学们利用学过的加减法的知识,自己不但提出了问题,还作出了正确的解答。 教师: 17、 18、35这三个数,在这三个算式中分别叫什么名字?同学们向它们打打招呼,叫出它们的名字来。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师:请同学们细观察,静思考,比较这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将你的发现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教师:将你们的发现在班内交流。 学生1:求两数的和用加法计算。 教师:和等于什么数加什么数? 学生1:加数加数=和。(板书) 学生2:求加数用减法计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