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必修三第三专题《文明的

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必修三第三专题《文明的

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必修三第三专题《文明的
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必修三第三专题《文明的

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必修三第三专题《文明的

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必修三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写作导引一江春水

【写作导引】

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

——必修三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写作导引

——发表在2012.3.5第33期(总第4548期)《考试指南报》(高一语文.新课标.浙江专版)第4版

编辑:薛万霖

---129篇

【文题1】有许多格言或熟语沿用了千百年,但随着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不再把某些训诫奉为圭臬。如古代用“班门弄斧”批评那种无知却好卖弄的人,而现今鼓励人们大胆表现自我,挑战权威,有时会说“弄斧必须到班门”;古代劝说人们要“知足常乐”,现今激励人们进取,有时会说“不知足者常乐”。和朋友师长讨论这类问题,选择一句古今意义或用法有所变化的格言或熟语,写一篇文章,发表自己的见解。

【写作导引】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也就要求我们能“反弹琵琶”。

除了材料中所举的“班门弄斧”和“知足常乐”两个成语可以逆向思维外,我们还会想到哪些古今意义或用法有所变化的格言或熟语?比如“酒香不怕巷子深”,可以逆向思维“酒香就怕巷子深”;“开卷有益”,可以逆向思维“开卷未必有益”;“近墨者黑”,可以逆向思维“近墨者未必黑”;“心想事成”可以逆向思维“心想未必事成”等等,逆向思维是要求有独特新颖的见解,不人云亦云,写出新意,使旧词焕发出新意,能紧扣时事更要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文题2】生活中很多细节能反映出文化差异。中国人写封信,地址是由大到小,西方人则是先写姓名,地址由小到大;在餐厅结账,中国人一般喜欢争先恐后地付账,西方则多实行AA制;中国人崇尚勤俭持家,量出为入,西方不少人则主张超前消费……

你注意到其中的文化差异了吗?你是如何看待这些差异的?请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写作导引】中外文化的差异体现在多个方面。由于学生对外国的文化了解的不是很多,这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哪些文化差异值得你思考的呢?试举几例,希望能拓展学生的写作视野,你是如何看待这些文化差异的呢?

【例1】耶鲁大学法学院终身教授蔡美儿(虎妈)在接受《京华时报》采访时谈到中西方妈妈教育孩子方式的差异:西方父母在意孩子的自尊和心理感受,对孩子的学习没有过多要求。中国妈妈看重孩子考了多少分,排在第几名,会为孩子报很多课外班,督促其超过其他孩子。西式教育让孩子自由,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但也直接造成孩子关注吃喝玩乐、看影碟电视、不勤奋上进、遇到问题退缩等种种问题。中式教育方式能通过大量的训练使孩子强化意志力,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西式教育过于强调“创意”,排斥纪律、刻苦钻研等旨在培养毅力的东西,中国教育却过于强调后者而忽视前者。

【例2】李零在《丧家狗》里也谈到中外文化的差异:中国人喜欢讲孝道,李逵落草、宋江上山,先要考虑老爹老妈怎么安置,有人说,这是中国特色,绝对优于其他民族,不一定。现代西方小孩很早就离家,自强自立,闯荡天下,不靠父母,老两口,只要能动,也不

要人养,实在不行,才上敬老院,晚境凄凉,但很自尊,未必道德比我们差。

【文题3】搜集一组家乡或家庭的新老照片,以“昨天和今天”为题,写一写照片上的故事。

【写作导引】搜集家乡或家庭的新老照片,以“昨天和今天”为题来写照片上故事,最能让同学们在写作上落入俗套是通过对比来反映生活的变化,其实在文化或人生的角度作进一步的挖掘能使文章写得更有深度。

【例1】汪曾祺先生曾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过序,这就是著名的《胡同文化》,老照片上的胡同的旧影和现实中胡同的渐渐消失让心生感慨,请看文章的结尾: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有的地基柱础甚至已经下沉,只有多半截还露在地面上。有些四合院门外还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马桩、上马石,记录着失去的荣华。有打不上水来的井眼、磨圆了棱角的石头棋盘,供人凭吊。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

再见吧,胡同。

胡同的渐渐消失让伤感又无奈,这就是昨天和今天对比留给人们的一种矛盾的心情。家乡的有些有历史意义的文化景点被崭新的建筑所取代,你又有怎样故事可以陈述、又有怎样的感慨呢?

【例2】请看王周生的《有一种感觉,正离我们远去》的片段:

有一些感觉,正在离我们远去;有一些快乐,正变得越来越浅显。这两年,我渐渐发现,表现这种细腻和震颤感觉的文字越来越少人问津,人们忙于编造粗俗的笑话,离奇的故事,疯狂的欲望。

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历史拐了个小小的弯儿?我不得而知。

我只是,小心翼翼地珍藏我曾经有过的那些感觉:等待、思念、期盼,来自灵魂深处的惊喜和快乐……让100年后的人们羡慕和妒忌。

看看这段结尾,祖辈、父辈曾经的青春岁月、家乡曾经留存的生命的证据也许你都会在新老照片中获得生命的感悟,示例的结尾也许能给我们的同学有写作的启示。有时候,在头脑中先形成文章要表述的中心,再去逆向寻求作文的素材也是一种作文构思的手段。在家乡或家庭的新老照片你能找寻出那些令你小心翼翼珍藏的感觉吗?

【写作知识介绍】

论据的典型、充分

所谓论据,就是能够证明观点的材料。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对论据的基本要求是真实、典型、充分。真实,就是合乎事实,准确无误;典型,就是在逻辑上能够充分地证明观点,并且有一定的代表性;充分,就是论据具有足够的数量和质量。有了真实、典型、充分的论据,论证才有较强的说服力,才能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真实是对论据最基本的要求,下面谈谈论据的充分和典型。

(一)论据的典型。要求在逻辑上能够充分地证明观点,并且有一定的代表性。如广东某征文大赛中获50万元大奖的《非凡气质何处来》(荣远德)的片段:非凡气质于艺术修养。艺术修养与气质成正比,是气质的天然化妆品,也是最佳“营养品”和“保健品”。气质是树叶,是荣是枯,决定于根部营养足不足。艺术是个大家族,音乐、文学、绘画、玉器、古玩等等,门户独立,又盘根错节,难舍难分。音乐是气质的摇篮,可以净化心灵,涤荡心胸。《黄河协奏曲》淘尽多少人心头杂念;《蓝色多瑙河》荡去多少人心中尘埃;《春江花月夜》让多少人沉淀争斗纷扰;《渔舟唱晚》让多少人看淡是非成败。典型的论据有力地论证了分

论点“非凡气质于艺术修养”,很有说服力。又如其中的片段:非凡气质于言谈举止。有人温文尔雅,有人粗俗野蛮,有人飘逸潇洒,有人猥琐不堪,有人英气逼人,有人浊气逼人。《水浒》里有“二李”,李逵和李师师。李逵是“天煞星”,经典动作是打、骂、杀三大件,先后获得“北宋驰名商标”和“北宋名牌”称号。李逵没什么朋友,大家爱看大老粗取乐,几人真想和大老粗交朋友?师师在东京“天上不人间”KTV演出,抚琴时细柔曼妙,歌舞时衣袂飘飘。“大总统”宋徽宗看得口水如泉水。师师要是李逵那般举止,任她美貌绝伦,宋徽宗也吓得心肌梗塞。举止决定气质的档次。孙悟空翻跟头,这是可爱。观音菩萨翻跟头,这是什么?是可笑!猪八戒一边走,一边吃肯德基套餐,样子很“神气”。如来佛一边走,一边吃肯德基,样子很“神经”。论据中的李逵和李师师的气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诙谐的语言更是使典型的论据增色不少。典型的论据有力地论证了分论点“非凡气质于言谈举止”。典型的论据能够为观点提供有力支持。

(二)论据的充分。要求论据具有足够的数量和质量,这样使文章更有说服力。一位特级教师在讲“善良和爱”这个话题的时候列举了以下的论据:(1)甘地扔鞋:一次,甘地在印度乘火车出行,当他刚刚踏上车门时,火车正好启动,他的一只鞋子不慎被门夹了一下,随即掉下车去。此时,甘地果断地脱下了另一只鞋,朝那只鞋落下的地方扔去。旁边有人好奇地问他为何要那么做,甘地回答说:“剩下的一只鞋无论多么昂贵,对我而言已经没有用了。如果一个穷人正好从铁路旁经过,他就可以得到一双完整的鞋,而不只是一只鞋。”(2)救蝎子的故事:一个禅者在河边打坐时,看见一只蝎子正在水里挣扎。他伸手把它救上来,被蝎子竖起的毒刺蜇了一下。过了一会儿,蝎子又掉进水里去了。他又把它救上来,又被蜇了一下。当他第三次把蝎子救上水的时候,手都被蜇肿了。旁边的渔夫看见了,说道:“你真蠢,难道不知道蝎子会蜇人?”“知道。”“那你为什么还要救它?”“蜇人是它的本性,慈悲是我的本性。我的本性不会因为它的本性而改变。”

(3)网球运动员的故事:一位欧洲的网球运动员在一次比赛中获得了丰厚的奖金,这时有一位妇女前来求助,说她的孩子得了重病,希望能得到他的帮助,他毫不犹豫地把获得的奖金都给了她。后来有人告诉他,那妇女是个骗子。得知真相后,他出人意料地回答:“那真是太好了。因为没有那位世界上可怜的孩子。”(4)偷面包的老妇人:在法庭上,一位80岁多岁的老妇人抚养着三个失去父亲的孙子,生活的困顿使她去偷了几个面包,正面临法官的处罚,法官说:“要么罚款10美元,要么接受10天的拘禁。”老妇人说:“我如果能够付得起10美元,就不会去偷。我愿意接受10天的拘禁。”这时,法庭上站起了一位绅士,他对大家说:“请我们每人捐助5美分的钱吧,为生活在这个城市的老妇人赎罪。”这个人正是这个城市——纽约市的市长。……一个个例子都能体现出一份善良和爱心。证明论点,要有充分的论据,这样才有说服力。所以平时应该多注重素材的积累,只有平时有深厚的积淀才能在行文时文思泉涌。

但是在行文的时候,不能将例子简单地堆叠,而应该用精练的语言去证明你的论点,请看李汉荣的《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中的一段话:伟大的灵魂、伟大的精神创造就是这样产生的。孔子独对大河而感叹时间的不可挽留:“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神游天外寻找精神的自由飞翔方式;佛静坐菩提树下证悟宇宙人生之般若智慧;法国大哲帕斯卡尔于寂静旷野发出哲人浩叹:“无限空间的永恒沉默使我恐惧”;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他不羁的诗魂飞越无限,把多半条银河引入人间,灌溉了多少代人的浪漫情怀;爱因斯坦把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科学探究和哲学思考的对象,他认为人的最大成就和最高境界不过是通过对真理的求索,获得与宇宙对称的灵魂……一连列举了孔子、庄子、佛、帕斯卡尔、李白、爱因斯坦等六个例子,一气呵成,体现了论据的充分。而有些同学在写议论文的时候习惯于把一个例子扩写成一大段,三四个例子就构成了文章的框架,这是不可取的。将论据有机地融入你的行文中,也是一种写作的艺术。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二第3课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5)

所用教材版本人民版所属模块必修2 单元\专题第2单元第三课设计主题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思想及依据的说明 本节内容理论性较强,相对比较枯燥,但条理清晰,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求生存和在斗争中求发展。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两方面的内容,我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整体设计思路是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情境,通过对材料和图片等资料的展示让学生去感悟那个时代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发展历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中完成三维目标。 2. 学情分析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初中有所涉及,但对“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涉及较少,学生的理解也不够深刻。高一学生通过对前两节内容的学习,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联系前面所学内容使学生深化对本节内容的认识,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3. 教材分析(学习内容分析?) (包括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教学定位分析;教学内容与结构分析;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的教学是对前两节课学习内容的一个提升和总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中国近代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节内容既要讲清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下,它饱受三重大山的压迫艰难发展的历史;还要看到它的出现和发展不仅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促使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它还推动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学习本课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艰辛,也会让学生感受到资产阶级逆境中奋进的精神,使学生坚定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信念。 教学重点:1.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府对民族工业的摧残与破坏 2.民族资产阶级斗争的目的 教学难点:1.为什么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知识点

第三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考点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第一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 (1)原因:新中国成立前夕,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以及多年战争破坏使得中国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措施:土地改革(1950-1952年,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 (3)结果: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4)意义:使新中国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新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基础。 2.“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年)(国家有计划地展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1)原因: ①政治上: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包围、封锁等敌对政策,发展重工业是增强国防实力、巩固政权的当务之急。

②经济上:新中国成立初期,现代工业基础薄弱,门类残缺不全,要想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就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 ③其它: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2)目的:为了迅速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 业化。 (3)特点: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 关系同时并举。 (4)主要任务: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 业化的初步基础;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5)成就: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建成四大重点 企业(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 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6)意义: ①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标志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始) ②我国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对象: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2)方法: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知识总结(人民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线索: 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有重大成就, 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背景 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经济上: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 1、内容:一化三改造(一化: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实质: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三、“一五计划”: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一五计划”: 1、基本任务: 一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是从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国情出发做出的必然选择; 二是建立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三改造的基础。 四、第一个五年计划 1、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是: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年); 2、第一个五年计划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工矿业建设的突出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 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4、“一五计划”的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五、★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1、时间:1953——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 2、内容:(1)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3、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六、《论十大关系》(1956年9月):提出了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 题的是。 七、中共八大 1、时间:1956年9月 2、背景: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1)国内形势: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即三大改造的完成; (2)国内主要矛盾:即阶级矛盾已基本解决, 3、内容: (1)★八大确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先 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评价:中共八在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和正确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 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八、“左”倾错误泛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 义”。 2、大跃进: (1)表现: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高指标——完全违反客观经济 规律。 (2)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内容:一大二公:公有制程度高;绝对平均主义; (2)启示: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4、★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5、后果: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 年经济困难。 6、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 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核心为调整。调整的含义是:调整国民经济的 比例。 7、1966年国民经济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有: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经济建设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文革”动乱海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 九、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1973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复苏。原因是: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 调整国民经济。 2、1975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迅速回升。原因是: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 全面整顿的思想。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 十、★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2、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不能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 4、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2019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第三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语文

一、单选题 1.《醒世恒言》叙变:明朝浙江淳索县的一个小地主,依靠仆人贩售漆油等物品,致富数千金,于是购置田产,成为大地主。又有苏州王宪,出身于大地主家庭,经营了一个玉器店铺,更富裕了。这反映了明朝() A. 资本主义的萌芽 B. 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商人身份和地位得到提升 2.2.相传明清时期徽商经营的商品种类非常广,但最忌讳茴香(谐音“回乡”)和萝卜干(谐音“落泊”),所以至今徽州地区仍然流传着“徽州商人心里慌,怕卖茴香萝卜干”。这说明徽商() A. 经营活动都在异地进行 B. 大都以经营小商品为主 C. 保持着浓厚的乡土观念 D. 保守而顽强的商业意识 3.下列经济现象出现在同一朝代的是() ①“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②“……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③“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④“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 ①④ 4.《清明上河图》近年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动画片《麦兜响当当》将其做成了动画,2019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馆”也特设一幅《清明上河图》以展示宋代都城的街市。下列所述现象在宋代都城街市不可能出现的是() A.“大店小铺林立,货郎走街串巷,还有国外客商,商品满目琳琅” B.“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C.“买卖昼夜不觉,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也” 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5.自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用……暮息而归。这种现象也出现在江南其他一些城市。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 生产力的发展 B. 劳动力专业化出现

最新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四专题第3课《荷塘月色》课堂测试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

《荷塘月色》课测2019-10 班级座号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30分,每题3分)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脉脉(mo)颤(zhan)动 乘(cheng)凉独处(chu)的妙处(chu)) B.酣(han)睡参差(cen) 袅娜(na)蓊蓊郁郁(yu)) C.点缀(zhui)倩(qian)影 皱缬(xie)揪(jiu)着草 D.一绺(luo)羞涩(se) 踱(duo)着步明眸善睐(lai) 2.选出加粗的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 A.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大致的轮廓) B.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指美好的姿态) C.树色一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突然看去) D.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形容水波荡漾时那种忽离忽合的神奇的光)3.“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句中“颜色”的含义是() A.显示给人看的脸色B.色彩C.颜料或染料的色D.情态、样子 4.指出下列句子修辞运用不同类的一项() A.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B.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 C.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D.一个强烈的闪电像利剑般劈开树干。 E.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5.下面一段话应依次填入一项标点最合适()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①当时旧中国正处于一片黑暗之中②作者③心里是一团乱麻④也可以说是一团火⑤见⑥朱自清给S君的⑦一封信⑧ A.①,②。③“④;⑤。”⑥《⑦无⑧》 B.①。②,③“④,⑤”(⑥无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无⑦《⑧》) 6.对《荷塘月色》所描写的景物特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荷花的色、香、形的特点B.月色的和谐、柔和的美 C.荷塘月色的素淡朦胧的美D.荷塘四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意境美 7.“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一句中前后两个“什么”是指() A.任何事情B.白天愿想的事;白天不愿想的事 C.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D.高兴的事;令人烦恼的事 8.上句中“自由的人”指的是() A.不受任何世事纠缠的人 B.摆脱了沉重的精神压迫的人

【实用】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五知识总结(人民版)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本专题的线索:本单元的主题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形成(15 世纪末— 16 世纪初) (二)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手段和途径)——世界市场得以拓展(16 世纪初— 19 世纪)(三)“蒸汽”的力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 世纪中后期) (四)走向整体的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的三大要素是:市场、资本与劳动力; 资本主义经济的两大特点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贪婪性与扩张性。 第 1 课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一、★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一)必要性(原因): 1、客观条件:文明的分散 2、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经济根源 ) 3、动力:欧洲人对“香料”和“黄金”等商品的追求;传播天主教(社会根源) 4、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商业危机) (二)可能性(条件): 1、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 2、地理知识的提高; 3、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二、★过程: 航海家国籍支持国时间成就 ★迪亚士葡萄牙葡萄牙1487 向东: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开辟由大西洋进入印 度洋的航路 ★哥伦布意大利西班牙1492 向西: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 达·伽马葡萄牙葡萄牙1497 到达印度 麦哲伦葡萄牙西班牙1519-1522 欧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环球航行) 三、★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答:四条路: 1 、世界市场联系之路: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 商业革命” 和“ 价格革命” ,资本主义世 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 、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世界各大洲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成为联系紧密整体; 3 、思想震撼之路:证实地圆学说,冲击了神学理论; 4 、殖民掠夺之路: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开始,导致东方国家日益贫困和落后。 四★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答: 1 、加强了欧洲同亚、非、拉美洲的经济和贸易联系; 2、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3、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 、世界各地文明交融,日益联结成一个整体; 第 2 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一、荷兰 1、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是:荷兰; 2、荷兰能够成为世界范围内殖民帝国的条件: (1)地理优势 : 新航路开辟后,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2)经济方面:对外贸易发达,造船业发达,商船总吨位居世界首位;

必修二专题三 高考试题训练

高三历史 必修二专题三 高考试题训练 一、选择题 1.(2012·浙江文综卷·19)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护在高炉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军锹、军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上述场景出现在( ) A .抗日战争时期 B .解放战争时期 C .抗美援朝时期 D .大跃进时期 2.(2012·天津文综·4)右图介绍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 A .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B .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 .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D .国家工作人遵纪守法 3.(2012·全国课标卷·32)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 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 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 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 A .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 .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 .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 .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4.(2012·海南单科卷·24)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A .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B .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C .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D .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5.(2012·海南单科卷·25)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5亿元。其直接目的是 A .减轻市场供应压力 B .制止单位铺张浪费 C .节约经费发展生产 D .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6.(2011·福建文综·19)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了( ) A .旧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B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C .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D .半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7.(2011·海南单科·23)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 .工业发展速度放缓 B .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 介绍信 兹有本校胡世厚同志因返里事去河南洛阳,携带通用粮票20斤,希沿途军警查验放行是荷。 此致敬礼(限2月5日作废) 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印章) 1963年1月10日

2018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专题整合含答案

专题整合 (一)知识结构认读 [认读要领] 一大核心: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三大阶段特征:1.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2.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3.1992年南方谈话,十四大标志着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二)重大历史线索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图画型选择题 【题型解读】 1.从选题的素材看:多以历史人物、文物、漫画等图片为依托,新颖直观、信息量大、形象理解与抽象思维巧妙结合。 2.从考查的能力看: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图片历史信息、判断分析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典型例题】 下图是1980年12月我国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它反映出( )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 .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D .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 【技法攻略】 析图文―→“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属于私营性质的企业;看时间1980年12月,属于改革开放后;看地点沿海某市,说明在空间上沿海的优势。

挖寓意―→图文说明当时公有制、私有制并存。 析选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是在21世纪初,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故A、B两项错误;题干中虽然提到了“沿海某市”,但并没有明确说明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故D项不符合题意。 明选项―→1980年我国经济出现了公有制、私有制并存,恰巧体现了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故选C。 【针对训练】 1.从票证一的使用和废止到票证二的出现,反映了我国() 票证一票证二 A.计划经济的盛行B.改革开放的起步 C.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 D.改革由农村到城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考点是经济体制改革。票证一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粮票,它的取消和票证二股票的出现是市场经济的因素,反映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票证的废止是在20世纪90年代,A、B、D三项均与此时间不符。 答案:C 2.下图是1958年发表于某家大报的著名漫画家张乐平画的《跃!跃!跃!》。这幅漫画的寓意是() A.当时渔业高产丰收 B.经济建设出现“左”的错误 C.社会主义建设的广阔前景 D.当时经济上各行各业全面快速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考点是“大跃进”运动。从题干时间“1958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1-第2课《汉代儒学》示范教案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人民版必修1)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汉代儒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罢黜百家的基本史实;知道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思想;理解罢黜百家的目的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问题探究,文言史料解读,历史视频观看,对罢黜百家感性认识,理性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影响。 2、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特点及实质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史料分析法;教师讲授法;情景体验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幻灯片展示:《趣味百家》 孔子说:我仁; 荀子说:我义; 老子说:我以柔克刚; 庄子说:我顺其自然; 韩非子说:把他们全抓了。 墨子说:别打了! 过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成为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儒家学说德治、仁政的观点,由于不适应诸侯争霸的需要而未能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设计意图:用通俗、简练、幽默的语言概括各家学说,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回顾了旧的知识。 秦灭六国后,秦帝国开创法家挂帅的時代,法家成为当时的国家意识形态。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进而“焚书坑儒”,儒家学说在劫难逃。 播放视频:“焚书坑儒” 学生活动:在观看视频的同时,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找出“焚书坑儒”的背景、焚烧的书籍实质及如何评价。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一方面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视频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这样能使学生更深刻形象的感知历史。同时自主学习,符合新课程理念,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点拨: 一、焚书坑儒(秦朝)——儒学受打击 背景:1、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确立,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2、儒生引用儒学经典,批评时政,威胁秦朝统治 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 评价:有利于国家统一,巩固秦朝统治 极大地摧残了文化,儒学发展因此走入低潮

(完整word版)苏教版化学必修二专题三知识点,推荐文档

专题三 绝大多数含碳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像CO、CO2、碳酸、碳酸盐等少数化合物,由于它们的组成和性质跟无机化合物相似,因而一向把它们作为无机化合物。 烃 1、烃的定义:仅含的有机物称为碳氢化合物,也称为烃。 2、烃的分类: 饱和烃→烷烃(如:甲烷) 脂肪烃(链状) 烃不饱和烃→烯烃(如:乙烯) 芳香烃(含有苯环)(如:苯) 3、甲烷、乙烯和苯的性质比较: 有机物烷烃烯烃苯及其同系物 通式C n H2n+2C n H2n—— 代表物甲烷(CH4) 乙烯(C2H4) 苯(C6H6) 结构简式CH4 CH2=CH2或 (官能团) 结构特点C-C单键, 链状,饱和烃 C=C双键, 链状,不饱和烃 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 独特的键,环状 空间结构;;;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 比空气轻,难溶于水 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 比空气略轻,难溶于水 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 比水轻,难溶于水 用途优良燃料,化工原料石化工业原料,植物 生长调节剂,催熟剂 溶剂,化工原料 有机物主要化学性质 烷烃:甲烷①氧化反应(燃烧) CH4+2O2→CO2+2H2O(淡蓝色火焰,无黑烟) ②取代反应(注意光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产物有5种) CH4+Cl2→CH3Cl+HCl CH3Cl +Cl2→CH2Cl2+HCl CH2Cl2+Cl2→CHCl3+HCl CHCl3+Cl2→CCl4+HCl 在光照条件下甲烷还可以跟溴蒸气发生取代反应,甲烷使酸性KMnO4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③高温分解 烯烃:乙烯①燃烧 C2H4+3O2→2CO2+2H2O(火焰明亮,有黑烟) ②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本身氧化成CO2)。 应CH2=CH2+Br2→CH2Br-CH2Br(能使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在一定条件下,乙烯还可以与H2、Cl2、HCl、H2O等发生加成反应 CH2=CH2+H2→CH3CH3 CH2=CH2+HCl→CH3CH2Cl(氯乙烷) CH2=CH2+H2O→CH3CH2OH(制乙醇) 应乙烯能使酸性KMnO4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常利用该反应鉴别烷烃和烯烃,如鉴别甲烷和乙烯。 ③加聚反应nCH2=CH2→-[CH2-CH2]-n(聚乙烯) 苯①氧化反应(燃烧) 2C6H6+15O2→12CO2+6H2O(火焰明亮,有浓烟) ②取代反应苯环上的氢原子被溴原子、硝基取代。 +Br2→ +HBr +HNO3→ +H2O ③加成反应苯使酸性KMnO4溶液、 +3H→ 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NO2 -Br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古代商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古代商业经历了兴起、发展、繁荣的过程,对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本课分三小目阐述了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及古代对外贸易的变迁。第一目“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讲述了古代商业在先秦、秦汉、隋唐、元、明清时的产生、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第二目“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阐述了作为商业活动的重要场所“市”的变迁及城市职能的变化;第三目“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概述了丝绸之路在对外贸易中的重要作用及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教材提供了大量的图片和资料,介绍了中国古代商业的一些特征。教学时,要运用图片和资料,概括古代商业发展的特征,理清商业活动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联系。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古代的对外贸易。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繁荣的原因。 ●教学方法 本课内容专业性强,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宜结合教材“学思之窗”“历史纵横”“资料回放”等栏目,紧扣“古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商业发展概况”这一线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式学习;并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贯彻谈话、讲授、研讨交流等教学手段。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 (2)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 (3)认识和理解坊与市、交子等重要概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上分组研讨交流,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竞争与合作意识。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文及史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辩证统一、互相作用;联系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增强对我国经济建设的信心。 (2)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商业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结果;虽然中国古代商人拥有巨大的财富,对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的社会地位却十分低下。而且历代统治者都通过重农抑商政策来限制和压制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国新的富有活力的经济形态的诞生。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图片导入 图1战国货币图2秦半两钱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第二课第三课学案

一.知识结构 对内: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对外:开放----------全方位的新格局 二.知识点导学与探究 知识点一:工作重点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重点) 1.背景——1976-1978年 两年徘徊时期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1)继续坚持“左”倾错误。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指出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主题报告,实际上成为了十一届 三中全会的指导思想。 2.主要内容: (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 、 的指导方针。 (2)政治路线: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 。 (3)组织路线:形成了以 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4)伟大决策: 。 3.意义:——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1)两大转折: ①工作重心:阶级斗争转移到 。 ②体 制: a.僵化半僵化到 。 b.封闭半封闭到 。 (2)三个标志: ①标志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开辟。 ②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 ③标志着改革开放正式拉开序幕。 探究1: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提示:从根本上冲破“左”倾错误束缚,恢复确立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形成;决定改革开放;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等角度思考。 探究2:党的工作重点发生过几次转移?分别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转移的? 知识点二: 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改革的含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探究3:我国为什么首先在农村改革?提示:可从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基本国情);原有的经济体制;当时农村形势等角度思考。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重点) (1)原因: ①农业集体化后,在 ,广大农民的 收到压抑。 ②农业生产 ,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 ③农业的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内容: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此外还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探究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否等同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高中语文必修三粤教版检测:第一单元第2课瓦尔登湖(节选)含答案

第2课瓦尔登湖(节选) 面对自然万物,置身尘嚣之中,请看:有人陶醉在“人定胜天”的论调之中,有人在百无聊赖地苟生。可是,当你读一读梭罗的美妙文字,感受一下瓦尔登湖的美丽,融身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妙境界之中时,你是否还会如此呢?只见湖水清澈纯净,清可见底;又见梭罗身处美景,悠然自得,既无尘世杂音扰耳,又无世俗杂念烦心,他将自己的一颗真心融于自然,自然滋润他的心灵,平静、自在而坦然。所以,在自然面前,不要以“主人”自居,让我们用真心对待自然,让自己诗意地栖居在美丽的“瓦尔登湖”畔吧! 美 字 体 湖光秋月两相合,潭面无风镜未磨。 赏美文 走读西湖 来杭州,若不曾去西子湖畔走一走,那将是你此生最大的遗憾;去西湖,若未翻开它的诗书读一读,那将是你一生最美的错过。灵秀西子,人间天堂,美的不单是小桥流水,风花雪月,还有人文历史,故事传说。 走近西湖,一湖传说依旧迷离,一湖风景依然美丽。试看它春如醉,秋如醒,合四时景光,尽显晴姿雨态,夕霭朝晖,雪应霞酣,星初月午,安排着诗酒琴歌,话南渡当年,过去漫牵无限感;悄好这山为迎,水为送,披一蓑风月,遍寻亭榭楼台,名泉秀石,宠柳妍花,狎玩些烟波鱼鸟,算西湖此日,到来俱是有情人。移步西湖,春可披一蓑烟雨,夏可看十里荷花,秋可赏三秋桂子,冬可钓一江寒雪。春夏秋冬,仅凭字里行间想象,就足以令人心驰神往、魂牵梦绕。若说西湖美如画,但人间谁能画得出这么美?若说西湖美如诗,而世上又有谁会写得这么绝? 览阅西湖,湖底沉淀着千古的历史,湖中流淌着动情的故事,湖面荡漾着游人的情思。驾一叶轻舟,摇两支橹桨,荡漾在山水流云间,只为品味西子风韵,寻觅烟雨旧梦。行至船头,临风而立。或低吟,或浅唱,怡然自得,任真情流露。或眺望,或凝眸,双目含情任思绪飞扬。自得处,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灵秀西子,人间天堂,美不胜收。一湖秀美,羡得仙临世间;一水柔情,惹得爱落红尘。行走其间,我最钟爱西子堤柳,她婀娜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测试题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包括( ) ①东南沿海棉纺织业受到很大冲击②自然经济瓦解③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2.鸦片战争后“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这表明( ) ①中国棉纺织业水平下降②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③手工生产难以与机器生产竞争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3.洋务运动欲“自强”而不强的结局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 A.没有坚决抵抗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B.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生产关系 C.利用封建生产方式经营近代企业 D.封建顽固派极力破坏和阻挠 4.洋务运动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之间的关系( ) ①洋务运动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②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③洋务运动与民族资本主义没有直接的关系④两种企业属于不同性质的近代企业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陈老爷做丝生意‘发’起来的时候老通宝家养蚕也是年年都好十年中间挣得了二十亩的稻田和十多亩的桑地还有三开两进的一座平屋……可是以后两家都不行了老通宝现在已经没有自己的田地反欠出三百多块钱的债‘陈老爷家’也早已完结。”根据以上内容推断两家“发起来”的十年可能是( ) A.1853-1863年 B.1885-1895年 C.1912-1922年 D.1937-1947年 6.假如你是一位生活在19世纪70年代到1949年的民族资本家你可能的经历是( ) ①甲午战争前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有所改善你开始创办一家棉纺织企业发展情况比较好②一战期间发展势头强劲③20世纪20年代遇到很大困难 经营艰难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一度发展比较顺利⑤抗日战争胜利后很长时间经营条件明显好转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 7.1847年,英国商人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写道:“中国人所织的白而结实的布比我们的货物贵得多。我在上海发现,由于我们的布代替了他们的布,他们的织布业已迅速下降了。”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 A.洋布物美价廉,竞争力强B.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土布做工粗糙,价格昂贵D.外国商品完全占据中国市场 8.“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运动C.义和团运动D.新文化运动 9.近代化在经济上的表现就是采用机器生产,在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进一步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其积极作用表现在 ①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帝国主义的经济扩张②使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 ③促使新的政治力量发展壮大④为民主革命新发展创造了条件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八第3课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同步试题

专题八第3课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同步试题 一、非选择题 1、2019年12月||,奥巴马和古巴最高领导人劳尔·卡斯特罗宣布两国关系将恢复正常化||,美国将解除对古巴的经济封锁.2019年7月20日||,美古两国正式恢复外交关系.而2019年3月||,奥巴马访问古巴||,成为自1928年以来||,时隔88年后美国首位访问古巴的在任总统.这表明 A. 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也可以和睦相处 B. 危机使美国再次全球战略收缩 C. 全球化背景下对和平发展的强烈要求 D. 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开始行动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材料信息“奥巴马和古巴最高领导人劳尔·卡斯特罗宣布两国关系将恢复正常化||,美国将解除对古巴的经济封锁||。2019年7月20日||,美古两国正式恢复外交关系”等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对和平发展的强烈要求||,故C项正确;A中意识形态错误;B中危机错误;D中亚太战略不符合题意||。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时期中国的外交·和平发展 2、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第三天就签署了退出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行政命令||,此举多被误解读为贸易保护主义与反全球化||。此前||,泰国||,韩国||,加拿大||,欧盟等地也爆发过反全球化抗议活动||。这些反全球化现象反映出全球化的最大弊病是( )

A.损害发展中国家利益 B.世界范围财富分配不均 C.不利于世界经济发展 D.削弱发达国家经济地位 【答案】B 【解析】结合题干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为自身利益而退TPP||,泰国、韩国、 加拿大、欧盟等也爆发过反全球化抗议活动||,本质上反映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利益 分配不均||,故答案选B项;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发展中国家有利有弊||,应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故排除A项;经济全球化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资源的整合||, 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故排除C项;经济全球化由发达国家所主导并推动||,会进一 步加强发达L 家经济的发展||,提升其经济地位||,故排除D项. 3、表格中所列的时间和事件||,反映的主题是() A.人类社会由Array孤立分散走向 整体世界的过 程 B.经济全球化 发展的趋势C.工业文明进程中生产组织模式的发展变化 D.展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 【答案】B

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练习题

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练习题 一 选择题 每题 2分,共 24题,共 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农具最能反映春秋战国时期中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 A .骨耜 B .石犁 C .铁犁犁冠 2.中国古代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不包括 A .改进农业生产工具 B .更新耕作技术 C .封建统治者的重视 D .重视农业灌溉 3. 右图为《新疆坎儿井示意 图》 A .都江堰 B .漕渠 C .白渠 D .龙首渠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 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 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反映的农业生产方式 A .小农经济 B .手工工场 5.古代有“闽人以海为田”之说,这种说 法突出反映了福建人 A .临海而居的居住方式 B .围海造田 的生产方式 C .靠海谋生的生存方式 D .四海为家的生活方式 6.16 世纪以前,中国的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一直领先世界。促使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因素不包括 A .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的发明 B .铁器的广泛应用 C .杜诗发明水排 D .灌钢法的发明 7.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 ; 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 原因是 A. 公田变为私田 B. 铁器牛耕的推广 C. 国家走向统一 D. 封建制度的确立 8. 《唐六典》记载: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这 直接反映了唐朝城市 A .商品经济的繁荣 B .居民区和商业区严格分开 C .商业活动有一定的时间限制 D .对外贸易活动频繁 9.明清时期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 这一历史现象的出现得益于①农业、 手工业的发展②统治者重视商业 的发展③徽商、晋商等商帮的形成④中外贸易交流频繁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10.某电视剧以西汉的历史为背景,其间很多故事情节发生于长安“市”上,以下是电视剧中西汉“市” 的场 景,其中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是 A.“市”的四面建有围墙 B.“市”门内外店铺林立 C.“市”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 D.“市”门在白天定时开关 11.下列关于官私手工业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官营手工业生产范围广泛,规模庞大,分工细致,代表着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B .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 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C .官营手工业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生产效率低下,弊端很多 D .私营手工业兴起于春秋战国,后来从中孕 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12.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此后的封建统治者大多继承了这一政策。其根本的目的是 D .耧车 ,其修建技术主要得益于下列哪一水利工程的发明的技术? C .商品经济 D .精耕细作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习题高考题精编版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 三习题高考题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必修二专题三试题 一、选择题 1[2012·海南卷]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 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2[2012·海南卷]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5亿元。其直接目的是( ) A.减轻市场供应压力 B.制止单位铺张浪费 C.节约经费发展生产 D.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3[2012·课标全国卷]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4.[2012·天津卷]下图介绍信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 介绍信 兹有本校胡世厚同志因返里事去河南洛阳,携带通用粮票20斤,希沿途军警查验放行是荷。 此致敬礼(限2月5日作废) 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印章) 1963年1月10日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D.国家工作人员遵纪守法 5[2012·浙江卷]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在高炉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军锹、军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上述场景出现在( ) A.抗日战争时期B.解放战争时期 C.抗美援朝时期D.大跃进时期

人教版必修三:专题3(第2课时)《凯恩斯革命》作业及答案

第2课时凯恩斯革命 【学习目标】理解凯恩斯革命的内容和影响,把握凯恩斯革命的实质。 一、凯恩斯革命的内容 1.凯恩斯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大心理规律。由于这些规律的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出现______________的问题,最终导致资本主义__________的爆发,造成工人失业。 2.凯恩斯主张采取______________,通过扩大__________来增加投资,刺激消费,扩大需求。 二、凯恩斯革命的影响 1.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创立了________________的理论体系,它的发表在西方经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凯恩斯的政策主张,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对缓和与摆脱______________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凯恩斯提出的各种________的政策主张,成为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三、凯恩斯革命的实质 1.凯恩斯经济学是20世纪30年代__________的直接产物,是__________________发展的必然产物。 2.凯恩斯从人的“____________”出发,寻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并以此为据,提出________的措施。 3.凯恩斯经济学掩盖了经济危机、失业与__________________之间的联系,又适应了____________________发展的需要,其目的在于维护__________________。 4.凯恩斯的政策主张,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________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5.凯恩斯主义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内在矛盾,其作用是__________的。 1.凯恩斯革命的内容 角度阐释 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凯恩斯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三大心理规律。由于这些规律的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出现有效需求的不足,从而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 政策主张解决有效需求不足,使资本主义经济走出危机的措施:采取赤字财政政策,通过扩大财政支出来增加投资,刺激消费,扩大需求 2.凯恩斯革命的影响 角度阐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