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4-201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学案:第30课《诗四首》(人教版)

2014-201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学案:第30课《诗四首》(人教版)

2014-201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学案:第30课《诗四首》(人教版)
2014-201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学案:第30课《诗四首》(人教版)

语文八年级上人教新课标30《诗四首》导学案

一、目标呈现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

1. 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2. 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知识链接: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王维(701—761),字摩诘(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留恋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张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张九龄被罢相,他也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高,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父经商、家豪富。他从幼受到充分的文化教育。喜游名山大川,二十六岁出蜀,游踪遍四方。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性高傲,不为权贵所容,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自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风明快,很少用典,以《墨梅》诗受到徽宗的赏识。南迁之后,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转学杜甫。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著有《简斋集》。

二、预习热身

1、注音或写字:

(1)带月荷()锄归(2)晨兴理荒huì()

(3)道狭草木长()(4)属()国过居延

(5)帘旌()不动夕阳迟(6)徙()倚()湖山欲暮时

(7)都护在燕()然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带月荷.()锄归(2)但.()使愿无违

(3)大漠孤烟

..()直(4)长河

..()落日圆

(5)江入大荒

..()故乡水

..()流(6)仍怜

(7)徙倚

..()

..湖山欲暮时()(8)三年多难更凭危

3、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写诗人辛勤耕种的句子

是,。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

是,。

(2)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中描写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之情的句子

是,

(3)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奇特壮美景色的句子是,。(4)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以一种独特方式抒发作者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

是,

(5)《归园田居》(其三)中表现作者与黑暗的官场决裂的句子

是,。

(6)《使至塞上》中通过写景表达诗人对故乡依恋之情的句子

是,。

三、活动探究

活动一《归园田居(其三)》

1、背景介绍:晋义熙元年,陶渊明不满官场的污浊黑暗,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彭泽县令。次年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歌。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夜欢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

2、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一句交代了哪

些内容?说明了什么?

3、“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活动二《使至塞上》

1、背景介绍: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使崔希逸,实际是被

排挤出朝廷。诗题中的“使”诗中的“单车”“属国”都指诗人自己。据考证“出汉塞”

“萧关”“燕然”地理位置不对,诗人是想表现出大唐领土的广大。苏轼评价王维(诗人、画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使至塞上》颔联既言事,又写景,你如何理解“征蓬”“归雁”这两个意象?

3、这首诗中,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什么?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句,《红楼梦》中的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

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香菱说不出这个字的好在哪里,你能说出来吗?

活动三《渡荆门送别》

1.背景介绍:诗人开元十三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表现了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

2.诗中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活动四、《登岳阳楼(其一)》

1.背景介绍: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和北宋南宋

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24岁那年,即1113年(宋徽宗政和三年)登进士第,授文林郎。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更以诗名于当世,深受皇帝赏识,官职屡迁,但也不知不觉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该诗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2..说说你对“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两句诗的理解。

3、诗人通过描写登临岳阳楼时所见所感,抒发了国破家亡的之情。

四、盘点提升

王维的《使至塞上》、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如同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朗读吟诵之间,我们仿佛置身于奇特壮美的西北边塞,雄奇瑰丽的长江中流一带,看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那“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学案2无解答新版[新人教版]

诗四首2 学案导学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先学后教 1.渡荆门送别》的颈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岳阳楼(其一)》融情于景,借景抒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合作 用“/”给四首诗划分节奏;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概述诗意;齐读,熟读成诵。 《渡荆门送别》 a.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诗中的写景句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现、变换,作者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 写完山势、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法从不同角度写长江的近景、远景。“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慢。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云生结海楼”是日间仰视所见。白天,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颔联从正面描写。颈联采用衬托的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b.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山势和流水,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一个“随”字给山野以动感,一个“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的气势。

C. 这首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表现手法、意境、语言、构思) 如从构思看: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 d 、诗中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颔联、颈联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大江时那种新鲜、欣喜、激动的感情。诗的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抒发了思乡的情感。长江水自蜀东流而下,所以诗人称其为“故乡水”,诗人此次远行,怎能不留恋自己的故乡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乡,而说故乡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抒发了诗人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 《登岳阳楼(其一)》 你是怎样理解尾联这两句诗的? 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北宋已经危亡不可挽救。“老木沧波”既写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同样也是诗人对当时国家政治局势的一种暗示。国破家亡,悲从心来。 这首诗写了诗人登楼的所见所感,虽是抒写到岳阳楼游玩,但心系国家政事,忧国忧民,借登楼来谱写了一首爱国诗篇。 当堂检测 比较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过故人庄 陆 游孟浩然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30 《诗四首》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游山西村 教案

30 《诗四首》教案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 课型:讲读课时:两课时 学习要点: 1、了解文学常识及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 2、背诵诗歌,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 3、理解每首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4、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学习重点: 1、背诵诗歌,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习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归园田居》《使至塞上》 一、预习导学: 初读诗歌,尝试解决下列问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识记字形。 荒秽(huì) 荷(hè)锄道狭(xiá)沾(zhān)沾湿愿无违(wéi) 2、反复诵读诗歌。 3、文学常识积累: 要求:查找有关资料,整理出你认为重要的与作者有关的常识内容(如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1)、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流连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的最大的艺术特色。 (2)、背景:这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二、检查导入: 1、导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我们先来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 2、听写字词。 3、由学生介绍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老师补充。 4、检查诗歌朗读情况。 三、学习研讨: (一)、细读诗歌,整体感知 1、一读诗歌。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指名学生朗读。老师指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二读诗歌,读懂诗意。要求:细读诗歌,不参考资料书,根据课下注释试译诗歌。 (1)、学生自主翻译,并划出不会翻译的词、句。 (2)、将疑难词句在小组内交流解决。 (3)、全班共同解决小组内遗留的问题,老师注重指导。 译文:诗人在南山下种了一些豆子,豆田的情况是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 一大早就起来去清除杂草,直到月亮出现在天空才扛着锄头回去。为了这长得稀疏的豆子,诗人还要在草木丛生的狭窄小道上行走,以致晚间的露水打湿了衣裳。 豆子的丰茂与否,并不是他特别挂心的,衣服被沾湿更是小事一桩,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 3、老师强调以下词语和句子的解释翻译。

2014-201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学案:第30课《诗四首》(人教版)

语文八年级上人教新课标30《诗四首》导学案 一、目标呈现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 1. 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2. 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知识链接: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王维(701—761),字摩诘(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留恋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张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张九龄被罢相,他也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高,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导学案

三十诗四首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1、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2、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学习难点】 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知识链接】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1、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陶渊明的诗歌,以歌咏田园生活的居多,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就最高。诗歌意境平和、静穆、深远,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他那种淡泊明志的人生态度,对读书人的影响很深。 2、背景资料: 晋义熙二年,亦即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变化,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不仅为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所重视,也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

第30课《诗四首》

人教课标版八年级语文(上)同步训练第30课《诗四首》Ⅰ. 基础知识应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晨兴理荒秽.(kuì),带月荷.(hè)锄归。B萧.(xiāo)关逢候骑,都护在燕.(yàn)然。C丰年留客足鸡豚.(tún),拄.(zhǔ)杖无时夜叩门。D征蓬.(pēng)出汉塞,箫.(xiāo)鼓追随春社近。 2、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带月荷.锄归(扛着)B晨兴理荒秽 ..(污秽的垃圾) C但使愿无违.(违背)D仍怜.故乡水(爱) 3、下列诗句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A道狭草木长,西露沾我衣。B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 C月下飞天境,云生接海楼。D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4、按课文填出上句或下句 ⑴衣沾不足惜,—————。⑵————,都护在燕然。 ⑶山随平野尽,————。⑷————,衣冠简朴古风存。 5、根据课文原句填空 ⑴《使至塞上》中描写了奇丽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名句是——————————。 ⑵《渡荆门送别》中含蓄抒发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⑶《游山西村》中富有哲理的名句是——————————————。 ⑷《归园田居》中表示要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保持自我节操的诗句是————————————————。 6、把下列相应的内容用线连接起来 《归园田居》唐李白 《使至塞上》南宋王维 《渡荆门送别》唐陶渊明 《游山西村》晋陆游 7、对诗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写出诗人虽不善于种田,但是仍早出晚归,不辞辛劳耕作的形象。 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表现了作者即将到达西北边塞的欣喜之情。 C“月下飞天镜,云生接海楼”一联描绘了两幅美丽的画面:一幅水中映月图,一幅天边云霞图,让人感受到江上的美景。 D“从今若许闲来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一联表现诗人对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恋恋不舍的心情。 8、“月下飞天镜,云生接海楼”描绘了江上的美景。请你展开联想,将它扩展成一段精彩的景物描写。—————————————————————————————————————————————————————————————— Ⅱ. 课内精段阅读 (一)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诗歌四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准确朗读并默写。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课所选的五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极富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烘托点染,形象传神;有的以景寓情,蕴含理趣。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这五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观沧海》,感受诗中洋溢着的饱满激情,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习王湾《次北固山下》叙事写景的哲理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从了解灿烂文学入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指导学习《观沧海》 1.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2020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学习仿写》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仿写》练习 《驿路梨花》课文仿写秀 课文掠影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插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老师谈文 仿写课文不是简单地“依葫芦画瓢”,而是依据王君老师提倡的“聚焦法”采撷课文中最精华的部分,比如:主题思想、精彩场面、开头结尾、句式语言等等。 彭荆风的《驿路梨花》里有很多写作借鉴的技巧,其中最引人入胜值得借鉴的是双重误会、双线索安排的悬念设置;语言暗示、峰回路转的场景描绘;运用象征、衬托人物的美好品格;以点带面的结构方法等等。我在课堂上尝试了以下几种仿写之处: 1.仿写主题:《驿路梨花》主要通过对哈尼小姑娘热情帮助有困难的过路人的事迹,,歌颂了年轻一代人的助人为乐、甘于奉献的美好品质,显示了雷锋精神的发扬光大。那么仿写的文章我也抓住了这一主题。 2.仿写悬念:悬念能够推进故事的情节,让人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这一课提供了这种表达的范本,仿写的结构跟这相似。 3.仿写以点带面的方法:由一个人做好事,引起周围的人都去帮衬着做,这种群众自发地奉献精神,就更加具有了价值,所以“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让学生仿写,入笔轻快,收效显著。 学生练笔: 《驿路梨花》仿写例文: 遇见感动 七(30)王雅洁

最新中专语文第二册 《诗四首》教案1

《诗四首》教案 ●学习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准备:搜集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资料。熟读背诵这四首诗。有条件的查找有关资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 ●教学设想: 诵读品味,感悟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归田园居》《游山西村》 一、作者生平,交流引读。 同样是写农村生活的诗人,陶渊明与陆游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各学习他们一首诗,通过比较来了解他们不同风格、思想感情。那么谁能够说说他们的生平事迹呢? 学生可能这样说: 陶渊明:(略) 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曾因极力主张北伐,被罢官,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教师范读二首诗歌,学生跟读。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 学生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2、译一译: 学生对照注释,解词析句,扫清障碍,理解诗歌内容。 3、说一说: 同学们,你觉得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写得好?你能说一说理由吗? 三、研读品析,语言品味。 ♂你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一下诗人归园田居的情景吗? 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新集初中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全册语文导学案

1.藤野先生 鲁迅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难点: (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 (2)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3)结尾部分的作用。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驿.站()教诲.()系.住()芦荟.() 瞥.见()畸.形()匿.名()诘.责() 绯.红()杳.无消息()深恶.痛疾()油光可鉴.() (2)解释词语。 宛如绯红 油光可鉴驿站 掌故不逊 诘责杳无消息 瞥见 3、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4、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下面的问题,然后回答。 ○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2.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

○3.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 ○4.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5.提问:“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5、课堂小结, 课文开头部分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情绪,对 不满和恶。在全文结构上是为 作铺垫。 研读第二部分。 1. 提问: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 2. 提问: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 3.提问: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 默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画出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说说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最初印象。 4、提问:这一层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尚品质? 5.提问:以藤野先生的形象为例,说说人物的主要特征。 研读第二部分 1.提问:谈谈匿名信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30课诗四首创新学案

《30 诗四首》导学案编辑设计:孝感市毛陈中学黄志华2010-12-10晚 教学目标: 1、感情朗读;背诵、默写四首古诗;感知诗歌的内容。 2、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计划课时:2课时 预习导读:朗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和节奏。结合课本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这四首古诗都以景传情,交融,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卷。让我们随着诗人的笔触,走进那色彩、形象的诗境之中。《归园田居(其三)》表现的是辞官归隐乐于农耕的思想;《使至塞上》的作者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这首诗写的却是边塞的风光,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的特点;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表达的是初次离乡时那种之情;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的《登楼(其一)》,凭栏“吊古”,勾起诗人满腹的家国之恨、身世之愁,苍凉悲壮,堪称得杜(杜甫)调。 第一课时学习内容:《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 一、归园田居·其三东晋·陶渊明 1、范读、齐读、自由读……自背,互背,指名背。(4-5分钟背熟并检查过关) 2、补充注释。(参考课本和“百度百科”等改编。)(请填所留之空) 兴:起(床)。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秽:本义,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荷锄:扛着锄头。荷(hè),。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狭:狭窄。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长,现书注zhǎng。我尊重之。但我认为读cháng更好。理由:①与下文意更相符。草.木如短,衣不易沾露。②草木的生长是非瞬间不可觉察的过程。—H) 沾:沾湿。足:。但:。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违:。 3、参考译文:(我)种豆于南山之下,杂草茂盛豆苗稀稀。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粗布衣裳。衣服沾湿了并不值得可惜,只要意愿不违背(就OK了)。 4、理解欣赏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交代了劳作的地点:;劳作的“成果”:草豆苗;把“盛”与“稀”形成对比,写出了作者的特点。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交代了劳作的时间:从“”到晚,一整天;写出了劳作的,"带月荷锄归”一句极富诗的意境。试闭眼想象之:劳作归来的诗人虽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月下,诗人扛着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一幅美丽的“月下归耕图”暗示了这种艰辛在作者眼里是快乐的。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为后文写“衣沾不足惜”做。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点明主旨: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但这种艰辛在作者看来是快乐的,因为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没有被违背,暗含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黑暗、社会污浊的批判,反映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陶渊明其实写的归园田居是自己理想的故居。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十次有关知识;反复诵读,积累诗文词句;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词;品味语言,体会诗词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赏析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体验课文情境,激发情感,发挥联想和想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词, 2.理解大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探究学习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朗读、背诵并默写《钱塘湖春行》和《观沧海》;理解这两首诗歌的大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1.导入 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今天我们就随这些作者一起,来感受古代诗歌的意境。 2.作者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成为魏王朝的实际创建者。 可是袁绍的儿子与强盛的乌桓互相勾结,于是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九月胜利会师,途经碣石山。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他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借《步出夏门行》这一旧题,写下了历代传诵的壮丽的诗篇。 乐府诗:是可以歌唱的,一般无标题,而结尾一句有时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多大的联系。《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上去的。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学写故事》导学案设计

《学写故事》导学案 【写作目标】 1.了解什么是故事和故事的特点。 2.能够将故事叙述完整,并通过故事刻画出人物的特点。 3.发挥想象与联想,丰富故事情节,写出情节波澜,增加故事的吸引力。 4.写故事在突出情趣的同时,能够给人以启迪,引发读者对于生活、生命的思考。 【写作重点】 了解什么是故事和故事的特点 【写作难点】 通过故事刻画出人物的特点。 【学习方法】赏析故事,交流阅读故事的心得体会,练笔掌握创写故事的基础知识,激发联想与想象,并合理的运用到写作中。 一、素材积累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莫言) “故事是一座用语言搭建的戏台,有的人在看,有的人在演,动情处,人人都想客串一把;其实,人人也都曾客串过,因为,故事的别名叫生活。”(李丹崖) 二、写作导航 (一)什么是故事 1.故事是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 也可理解为:故事就是一件事,二三个人,转几个弯。就是讲“这几个人”在做什么事。故事,就是传递″人″的行为。故事要有核心情节和精彩的细节,称为故事核。 情节就是事件。 重情节,莫轻细节。情节和人物,好比一对双胞胎,是同时存在的。所以,故事不单单讲″事″,是讲″这几个人″在做什么事。 2.故事的特点 ⑴以叙述为主,侧重于事件过程叙述⑵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 ⑶情节要有波折,能给人启迪 (二)赏读故事,总结写法 1.欣赏故事:《狼》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找出故事情节及悬念或波折 故事情节: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悬念1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悬念2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悬念3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悬念4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3.总结写法: 写故事可以是真人真事,也可以是虚构的人和事。写故事要注意: (1)故事具备完整的结构。 (2)有生动的细节描写。 (3)情节要有波折。 情节,就是事情的发展过程。在故事里就是人物、人物关系的变化发展过程。简单说,写出的故事要有“开头——发展——结尾”的过程。当故事沿着时间顺序向前发展的时候,要注意情节的前后关联,后边说的故事,要和前面讲过的事情有关系。故事的写作顺序通常是从开始到结束,当然可以用倒叙的方式先写结果,然后再写事情的起因。有的时候还会有插叙,但要注意别把插叙成分写得太多而跑了题。 (4)设置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让故事有节奏感。 三、牛刀小试 (一)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一个话题,同学自由发挥想象,开展故事接龙活动。(课前准备,组长分配好任务) 要求: 1.一组一个话题、人物,如“有人摔倒了”、“那一天,我遇到了他(她)”、

《冰心诗四首》《成功的花》公开课教案

《冰心诗四首》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 2、学习这四首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3、了解冰心诗歌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创造性地感悟诗歌,把握作者是如何抒情和阐述哲理的。 3、结合诗的背景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诗的含义。 教法教具多媒体 教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母亲》《纸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配乐诗《献给母亲的歌》或歌曲《懂你》导入,听完后问学生们,你们怎样来赞美母亲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母亲是伟大的,无私的,母亲的怀抱是温暖的。先让我们来看看冰心老人是怎样来赞美母亲的? 二、简介作者 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著名的诗集有《繁星》,《春水》,主要作品有《冰心小说散文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小橘灯》等。 冰心文学创作的基本主题是歌颂母爱、童真和自然。感情细腻真切,文笔清新优美。 《繁星》、《春水》这两本诗集仿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形式,吟咏自然讴歌母爱,抒发生活的感悟。这

两本诗集开创了诗情与哲理交融的短诗诗风,引得当时许多青年竞相效仿。 三、学习《母亲》 1.朗读诗歌: (1)纠正个别字的读音。如“呵”“巢”(2)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寻求母爱保护的心态) (3)你认为哪些字该重点读? (4)文中的“躲”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你有过这种体验吗? 2.再读课文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抒发这种感情的? (巧妙的由鸟儿躲到鸟巢避风雨,联想到儿女的心灵(精神和感情)受到打击,总会在母爱中得到慰藉,这种自然的联想和巧妙的类比,表现了诗人寻求母爱保护的心态,同时也讴歌了母爱的温暖、无私、伟大。) 四、学习《纸船》 1.先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注意纠正读错的地方。 2.讨论:(1)这首诗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通过哪些诗句品读出来 的?学生结合诗句谈自己的阅 读体会 (2)作者折纸船的整个过程你能描绘一下吗? 3.再抽读该首诗:注意要有感情。(1)这只纸船母亲肯定是收不到的,但母亲为什么却能在梦中看见 呢? (2)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抒情的?(3)齐声朗读这首诗并尝试背诵 4.朗读比较这两首诗的抒情侧重点。 五、拓展训练 以上两首诗都是抒情短诗,它们都是借用特定的物象(具体事物)来抒发感情的,请你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个事物来抒发赞美母亲的感情。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搜集歌颂母亲的诗歌或散文。 七、教后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套导学案、教案

1社戏 课题社戏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 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 2.了解生动形象人物描写与景物描写。 3.感知内容,感悟中心 过程与方法 1.学习作者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妥善安排详略的写法。 2.体会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心情乃至全文中心的作用。 3.揣摩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词语的准确生动。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认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 学习作者热爱童年、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课 前 预 习 写作 背景 本文写于1922年10月。当时,中国共产党刚成立,党领导下的大规模的农民运动也还没兴起。这时的鲁迅正生活在军阀黑暗统 治下的北京。他日夜忧国忧民,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而矢志不渝 地战斗着。《社戏》就是鲁迅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 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 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 浙江绍兴小村庄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在家乡看社戏的部分 读准 字音 惮.(dàn)踱.(duó)棹.(zhào)归省.(xǐnɡ) 行.辈(hánɡ)凫.水(fú)橹.(lǔ)旺相.(xiànɡ)撮.(cuō) 桕.树(jiù)怠.慢(dài)篙.(ɡāo)磕.(kē)潺潺 ..(chán)弥.散(mí)蕴.藻(yùn)家眷.(juàn)蹿.(cuān) 撺掇 ..(cuān duo)

辨清 字形 理解 词语 乐土:安乐的地方。 消夏:消除、摆脱夏天的炎热,避暑。 怠慢:冷淡;客套话,招待不周。 惮:怕,畏惧。 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棹着:划着。 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行辈:排行和辈分。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凫水:游泳。 絮叨:翻来覆去地说。 依稀:隐隐约约。 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纠纷。 宛转,悠扬:这里是形容笛声的曲折和谐,优美动听。 弥散:弥漫消散。 漂渺:现在写作“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撮: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 新 课 导 入 童年生活犹如五彩斑斓的画册,翻了一页还有一页;童年生活犹如欢快跳动的音符,一个,两个,……数也数不清。之前,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解到鲁迅先生童年时在百草园里快乐和自由的生活。那份童真,那份童趣,多么令人难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小说《社戏》,再来感受一段美好难忘的童年…… 新【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0课《诗四首》教案

诗四首 一、说教材 《归园田居(其三)》写的是田园之乐,实际表明的是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声。《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渡荆门送别》描绘的是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 二、教学依据:背诵和默写是首要。着重引导学生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这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四、说教学设想: 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教学思路:通过反复咏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学习中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到翅膀,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1、导入新课: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

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3、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4、、研读与赏析: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l曰I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 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着。语言“自然、通俗”。 5、齐背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使至塞上》王维 1、导入新课: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诗四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30 诗四首 (《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课时安排 4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老师准备录音机、课件、微机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导入新课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研读与赏析o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l曰I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教师明确: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教学设计(参考文本)

人教版初中语文标准教材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教学设计(参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教学设计(参考文本) 秋天的风铃 教材简析: 这四首古代诗歌都写得情景交融,以景传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诗人用他们的笔触,带领我们走进那色彩各异、形象鲜明的诗境之中。《归园田居》表现的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乐于农耕的思想,《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这首诗写的却是边塞的风光,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表达的是初次离乡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游山西村》表达了陆游对农家淳朴风俗的留恋。

教学设想: 1.《归园田居》和《游山西村》都是描写农家村居生活,《使至塞上》和《渡荆门送别》都通过画面展示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可打乱课文的原顺序,把它们分成两组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朗读体味诗的语言美,通过联想与想象领会诗的意境美,通过讨论加深对诗的印象。 2.教学本课文要达到的课标要求: ——朗读并背诵、默写四首古诗; ——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教学的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 ——感知古代诗歌的内容。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含教学计划和答案)-教师用

八年级下语文教学计划 一、班级学生现状分析 我所任教的2 个班级,大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难度的增加,加上现在根据课改的精神对教学目标进行的调整,本学科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理解,运用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教材教本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四个现代文单元分别以人生、散文诗、人与自然和民俗风情为专题内容,其中以记叙类文章为主,第三单元与传统说明文单元相比,在语文与科学的链接上有突破性的进展,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三、教学目的: 初中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初中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四、教学要求: 1、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了解革命战争的艰苦,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学习革命前辈的远大志向和献身精神,从小树立为祖国刻苦学习的思想;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受到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爱美的情趣。 2、能利用汉语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3、学会课本中的读读写写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能正确书写。 4、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字理解词句的意思。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表达中运用。注意语言的积累,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5、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的语气。能背诵指定的课文(特别是文言文)。 6、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初步把握课文内容。默读有一定速度,读后能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感受,并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和别人讨论。 7、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的习惯。 8、认真倾听别人说话,了解主要内容。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做到语句完整通顺,说话有礼貌。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在曰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9、留心周围事物,初步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 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出比较具体的内容。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完整通顺。学会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和引号。坚持写曰记。 五、教学重点、难点: 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是全书的重点。 1、要突出重点项目的训练。 2、要继续重视词、句、段的训练。 3、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4、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积累、运用是语文基本功的综合训练,包括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或实践活动、习作共四项。 六、教学措施: 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将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四步教学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