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一、鲁迅

1、如何看待鲁迅在传统批判中的偏激?

鲁迅对传统寿险采取的是怀疑的态度,他常常另辟一种眼光,透入历史的本质去重新思考评判。鲁迅有意用这种逆反式的批判去警醒人们,挣脱被传统习惯所捆绑的思维地势,揭示历史上被遮蔽的真实,正视传统文化中不适于时代发展的腐朽成分。

“少看或不看中国书”:“语境”。鲁迅是针对“五四”落潮后,那些重新要提倡尊孔读经的思潮。其中也蕴含有鲁迅对中国书也就是传统文化中的整体感悟,特别是对那种麻木人心的“僵尸的乐观”的反感。这是杂文笔法,一种批判式的情绪的表达。当传统作为一个整体,仍然严重牵绊着中国社会进步时候】,在旧的思想与伦理道德仍在事实上占统治地位、如同罗网束缚人们的自由和发展时,要冲破传统的“铁屋子”,觉醒奋起,就不能不采取断然的态度,大声呐喊。这大概就是“五四”启蒙主义往往表现得有些激进、有些矫枉过正的历史理由,也是文化转型期的一种常见现象。

鲁迅所反对和坚决批判的,主要是传统文化中那些封建性、落后性东西,是专制主义制度和文化。要剥掉这些缠绕在我们民族躯体上鳞甲上千年的沉重的旧物,若没有果断的措施和觉新,恋恋不舍,优柔寡断,那谈何容易。

要理解鲁迅所处的那个年代,是中国正受外敌入侵、挨打的时代,处于“弱肉强食”的国际环境,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而另一方面,封建传统的思想文化又仍然在严重地禁锢民族的精神,麻木灵魂,消解活力。在这种情形下,鲁迅为了警醒人们,当然最好是大声疾呼,用决绝的而不是温温吞吞的态度立场,去告别旧时代。即使有些偏激,也是符合那时代变革需要的。鲁迅说: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衷的。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这当然是一种策略,封建传统如此根深蒂固,如果不用全盘否定式的彻底决裂的态度,如果一开始就总是强调“因时制宜,折衷至当。那势必被调和折衷的社会惰性所裹挟,任何改革都只能流于空谈。正是在彻底不妥协地反传统这个意义上,我们高度肯定鲁迅对于现代文化转型的价值,肯定他在思想史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

鲁迅决非历史虚无主义者。在如何为民族文化寻求新的出路这一点上,鲁迅有其明确的主张,那就是,对于传统一要批判,二要继承,三要转化。他在批判传统的同时,又用大量精力认真整理、研究、分析传统文化遗产,发掘其中那些仍有活力、可资借鉴,可能实现转型发展的成分。鲁迅自己的创作也从传统文化中吸纳丰富的养分,特别是与“魏晋文章”的风格一脉相承。鲁迅对传统所采取的是分析的态度,他的褒贬鲜明,常有独到眼光,决非不负责任地将小孩和洗澡水一起倒掉。

二、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是否丑化了中国人?

鲁迅是深刻的,但他又并非居高临下。他总是带着自己深切的生命体验,带着无限的悲悯和无奈,去表现和批判他所置身的那个病态社会。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总是带有社会心理研究的性质,而且往往注目于最普通最常见的生活现象。例如鲁迅对“看客”心态的揭示,就很能说明鲁迅批判国民性的苦心和特色。(《示众》)“看、被看”构成一种冷漠的社会心理氛围,一种缺乏人性关怀的集体无意识。鲁迅写的最多的,就是世态炎凉,人心麻木。(《祝福》)对于国民性中这种缺少生命的尊重,少同情、多隔膜,鲁迅是何等深恶痛绝。鲁迅在揭示落后的国民性的同时,总是那样深沉地思考我们民族的处境和命运。鲁迅认为我们民族的衰败首先是精神的衰败,是因为早在几百代祖先那里种下了昏乱的劣根,因此挖劣根,促成人的精神解放,是民族解放复兴的要义。不是要打掉自尊、自信,而是要警醒、疗救。这仍是思想启蒙的需要,是鲁迅打年轻时就主张的“立人”的需要,也是促进文化转型的需要。他尖刻的批评中,更多的是在做“社会相”的揭露和研究。但大都不是个人攻击,而是社会文化现象剖析,最终也都是对国民性弱点的研究与批判。鲁迅说他“没有私敌,只有公仇”

三、鲁迅对文化转型的思考有哪些值得我们今天重新关注?

鲁迅认为文化的转型,除了对传统进行批判、发扬和继承(更多地做批判)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要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这就有一个如何打破闭关自守心态,正确对待外部世界的问题。《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反对在崇奉科学和物质文明的同时,忽略精神的解放与重建。鲁迅指出物欲膨胀所带来的人文衰落,认为这是一种“通弊”,是普遍的,不容易控制的,也就是时代病,或文明病。

但鲁迅又不是抵御物质文明的清教主义,他承认西方的科学和物质文明毕竟有代表社会进步的一面,或者说这是一种趋势。

关于西方传来的“平等”观念:在社会教育水准普遍非常低下,国民精神仍然深受传统束缚的情况下,谈论平等、民主,大概是一种奢侈。鲁迅还担心平等观念的绝对化,可能会消磨个性,折损天才,不利于激发社会竞争的潜能和创造力,最终还是不利于社会的改革和健全发展。鲁迅所探讨的不是要不要社会平等,改革的目标之一正是铲除封建的专制的社会不平等,鲁迅是提醒人们,不要将平等观念绝对化,否则,就有可能适得其反。

民主:不应当盲目崇拜民主,尤其是要防止民主的异化。以独制众是独裁,以众虐独也可能演变为思想专制。

四、如何理解鲁迅的《呐喊》《彷徨》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1、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狂人日记》《长明灯》——狂人

2、关于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药》《风波》《啊Q正传》《示众》

3、关于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孔乙己》《在酒楼上》《肥皂》《伤逝》

忧愤深广。他在《呐喊自序》写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同时也表明他写作时心情很坏,是为了排遣“苦的寂寞”。和五四前后许多前驱者不同,鲁迅对现实对未来不乐观,不激进,甚至有些消沉,但却是更冷静,更清醒,更有深

入的体察和思考。他更关注和极力要表现的是社会变动和文化转型时期人的精神困扰和出路等问题。

转型:

1、题材的变革。取材都是现实中常见的事,普通的人。而传统小说都追求奇特、曲折的情节,讲究传奇性和故事性。从普通平凡的

人事中,发现和体悟那“一切的永久的悲哀”,这就是所谓艺术的陌生化。鲁迅的发现太透彻,往往带着悲悯和同情,从现实的人事中感悟到人性、人生等待哲理性、超越性的命题。

2、揭示灵魂的深。非常重视写人物的心理,尤其是国民精神上的病苦。

3、鲁迅小说艺术格局和语言方面的突破和创新。鲁迅小说多是采用“横切面”的方式,即使选取几个细节或生活场面,连缀起来表

现。就算有些相对完整的故事,但也不再像传统的小说那样浓缩情节,而是打破时空的顺序,按内容表现的需要去剪接场景和细节。叙述角度也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单一,不再局限于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而尝试了第一人称叙述,(《孔乙己》)、双线结构《药》、反讽结构《狂人日记》、抒情独白体《伤逝》、类散文体《故乡》、类独幕剧体《风波》等等多种体式和手法。

思考题

1、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评往往表现得非常决绝,甚至偏激,应当如何看待鲁迅这种态度?结合具体的作品加以分析。

2、就《阿q正传》或其他作品为析,评析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思想及其价值。

3、怎样理解《呐喊》《彷徨》既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同时也是成熟的标志?

第二讲郭沫若

一、如何消除经典阅读中的历史隔膜

1、思想内容

2、形式

3、从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互动互涉的关系中去寻找历史现场感。《女神》激发了五四读者的情感与想象力,反过来,五四读者的

情绪和想象力又在接受《女神》的过程中重塑《女神》的公众形象。《女神》独特魅力的产生离不开特定历史氛围下的普遍阅读心态和读者反应。《女神》作为经典,是经由“五四”时代“公共空间”的传播运作,由诗人郭沫若和众多新进的青年读者所共同完成的。

五四时期处于大变动,青年一代追求的是新异的叛逆的艺术趣味,反精美、反匀称、反优雅成本时尚,所以类似《女神》中的《天狗》、《晨安》一类粗糙的不成熟的形式,是更能博得读者的喝彩的。其成功主要在于宣泄压抑的社会心理,或可称为能量的释放,一种渴求个性解放的极大的能量。为五四新生的一代提供了痛快的情绪宣泄,满足了当时的审美追求。

郭沫若的创作生活道路是多变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段落。第一个段落是五四时期。主要作为浪漫主义的天才诗人。第二个段落是三四十年代,郭沫若变为“诗人——社会活动家”。由“文学革命”、“两个口号”论争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郭沫若常常因其文名簇拥到政坛。这一时期虽然创作过《屈原》历史剧这样有影响的作品,但总的来说,郭沫若的创造力与时递减。第三个段落是中国内地解放后,郭沫若身居高位,杂物缠身,虽然仍不时动笔,但多为应制之作,艺术上已不足观。

“时代精神”

朱自清认为,郭沫若的诗歌“有两样新东西,都是我们的传统里没有的——不但诗里没有——泛神论,与二十世纪的洞的和反抗的精神”。

《女神》等早期诗作靠的是“火山爆发式的内发的感情”,将自己“光芒四射的热力凝聚在艺术形象的结晶体中”,而后来因实践所谓做“标语人”“口号人”,诗人自愿降低了诗歌美学要求,就不可能再像早期那样“那自己全部的热烈而巨大的人格灌注在诗歌的形式中”,创作也就走了下坡路。

思考题:

1、对一些有较多时代隔膜的文学史经典作品,应当怎样去阅读和评价,才能进入和理解其艺术世界?试举一篇具体的现

代经典作品为例加以说明。

2、试从文学史评价的角度,写一篇评价《天狗》或《女神》中的其他名篇的短文。

第三讲茅盾

理性对于茅盾艺术个性的束缚。茅盾注意文学的倾向性,主张文学应对社会改革予以积极的影响,所以对外来文学借重选择性很强。他看重“新浪漫主义”的是罗曼罗兰式的理想性和尼采式的反抗性;他倡导“自然主义”,目的在于直面人生。茅盾所主张的文学“表现人生”具有明显的政治功利性。另一方面又主张真实地描写人的情感世界,这常常使茅盾处于矛盾之中。

《子夜》分析:

结构笨重。

五条重要线索贯穿始终:

1、以买办资本家赵伯韬、金融资本家杜竹斋、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等人为代表的公债交易所中“多头”和“空头”的投机活动。

2、在世界经济危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以及军阀混战等影响下的民族工业的兴办、挣扎和最后的彻底破产

3、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以及他们反抗资本家残酷剥削的怠工、罢工斗争

4、如火如荼的农村革命运动,使吴老太爷仓皇出逃、曾沧海暴死街头、吴荪甫双桥王国美梦彻底破灭

5、依附于资产阶级的新儒林外史人物的空虚庸俗的日常生活和寻求刺激的变态心理以及苦闷抑郁的精神状态。

子夜试图概括中国30年代社会生活的完整面貌,即囊括城市、工商、军资、新儒林人物以及大家庭主仆关系等各个社会层面的生活图景。

艺术成就:

1、完整概括中国现代革命史的宏伟构思。在进行大规模的全景式描写时,茅盾注意在具体的情节安排上虚实结合、远近结合,

因为这样才能显示出作品的色彩与波澜,也才符合生活的实际。如吴荪甫与赵伯韬斗法的这一条线是先虚后实,与工人斗

争的一条线是一实到底,与农民茅盾斗争一条线则是以虚为主。三条线浓淡相间地起伏前进,又互相映照和互相补充。

2、典型环境中典型性格的塑造。强调时代色彩,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是茅盾创造人物的根本原则。

3、拥抱真实。

思考题

1、为什么说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在30年代开创了新的文学范式?

2、茅盾曾自评其《子夜》说“吴荪甫的悲剧中是带有某些悲壮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评说?结合对作品的分析,阐明你同意或不同意的

理由。

3、试从题材、人物塑造、结构等方面,评论《子夜》的艺术特色。

第四讲老舍

1、他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又深切的关注,他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的审视,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恋,

而这一切都是通过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描写来达到的。

2、老舍的作品注重文化、铺写世态,是那么真实而又有世俗的品位,加上其表现形式又适应并能提高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所以为现代

文学赢得知识分子之外的众多读者。

读到老舍的市民世界,这确实是他的特色。切入口:城与人的关系。

老舍用文化来分割他的市民世界,其中不同类型的市民形象的分割,体现着老舍对传统文化不同层面的分析与批判。他的“市民世界”

中,活跃着三种类型的市民:老派市民、新派市民以及正派市民。写的最成功的是老派市民。特点是他们虽然是城里人,但是骨子里仍是农民,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这些人的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都是很旧派的。老舍常常喜欢通过有些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惰性与病态,从而实现他对北京文化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成分的批判。

《骆驼祥子》:从城市文明病和人性关系这一层次来看。

祥子被腐败的环境锁住,而不得不堕落。他也一次又一次地想向命运搏斗,但一切都是徒劳,终于向命运就范。他的一切幻想和努力都成为泡影,恶劣的社会毁灭了一个人的全部人性。老舍在这里自觉地在表现和思考城市文明病对于人性的冲击。

“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老舍聚集其北京的生活经验与大小杂院,四合院和胡同,写农民凡俗生活中所呈现的场景风致,写已经斑驳破败仍不失雍容气度的文化情趣,还有那构成古城景观的各种职业活动和寻常世相,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画卷。

老舍用官样来概括北京文化特征,包括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讲究礼仪,固守养老扶幼的老规矩,生活态度的慵懒、苟安、温厚等等。这类北京文化的精魂渗透于老舍作品的人物刻画、习俗的描绘、气氛的渲染之中。

老舍作品中的幽默具有两重性:当过分迎合市民的趣味时,就流入了为幽默而幽默的“油滑”(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后来追求更高的十点,更深厚的思想底蕴,使幽默成为含有温情的自我批判,而又追求艺术表现上的节制与分寸感。产生了喜剧与悲剧、讽刺与抒情的渗

透、结合。

思考题

1、试分析老舍小说中市民世界的人物形象构成,并阐述其创作的文化批判视野。

2、试评《骆驼祥子》中祥子悲剧的多重含义

3、分析老舍作品“京味”形成的主要因素

第五讲曹禺

1、从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来考察曹禺戏剧

2、运用精神分析派的观点来研究曹禺的戏剧

3、把比较文学视角引入曹禺研究

韩日新《三四十年代曹禺与夏衍剧作比较》:

A/从作家和时代的关系来看,他把曹禺的剧作成为暮鼓,把夏衍的剧作称为晨钟。前者强调长夜漫漫的压抑,而后者则表现了清晨的希望。B/从人物塑造来看,曹禺熟悉的是北方公馆里的老爷、太太、少爷、丫鬟,而夏衍熟悉的是南方上海市民阶层和知识分子。

C/曹禺和夏衍都是杰出的现实主义者。曹禺的个性是热情、深沉。精巧,机智,但又带有点忧郁和压抑的愤懑,给人的印象是勤奋老练,才华横溢而感情丰实。夏衍的个性是简朴、厚实、明朗、清爽,给人的印象是深沉而内向,坚强而丰实。

4、关于传统文化对曹禺影响的研究

5、从接受美学和其他不同的层面研究曹禺

曹禺在追求诗与戏剧的融合,都在追求着戏剧的诗的境界。曹禺总是带着极其丰富的想象和理想的情绪去观察和描写生活,剧情与现实的联系并不紧密,生活表现的逻辑也不严密,还常常带偶然性或传奇色彩。因此,大家读曹禺剧作,往往有一种朦胧的不确定的时空感,特别是雷雨和原野,故事的发誓时间和地点常常有一个大致的范围,但情节大起大落,人物的性格激烈而趋于极端,背景设计富于象征性,整体氛围的营造是更近于诗的。曹禺创作过程中有现实的批判情绪和神秘的冥想交织的情况。曹禺创作剧本时的状态类似于诗人写诗,是主要依仗灵感、情绪、想象,甚至冥想的。这种状态下的作品往往富于诗意。

雷雨剧作好就好在这种思想的相对模糊与不确定性,没有接受任何一种抽象的固定的思想概念的约束与规范,因此反而容易造成诗意与美感,给观众读者留下了回味与想象的余地。曹禺写戏当然有现实批判的情绪指向,但这情绪也是往往诗化了的,他不在意义发掘上花功夫,而用心创造有诗意能引发无限想象的艺术氛围;不是从主题出发,而是从体验,感觉和印象出发,可能这正是成就他的特色的关键。曹禺更侧重的是人的心里、情感和命运的关注。他的创作是为“情感的汹涌的流”推动和左右,对复杂多变的生活现象所作的一种混沌的把握,将丰富的剧作内涵仅仅归结为某些思想主题,无异于将一个海洋萎缩为一条小溪流。

特征:

1、浓郁的情感色彩和主观因素。

极端和茅盾。

2、象征性意象。

大概有三种情况:A、一种是以场景、道具的方式呈现的象征性意象。如雷雨中死气沉沉,充满压抑感的周公馆,原野中的黑林子和向远方延伸的铁轨。日出中陈白露居住的饭店,以及北京人中曾皓的棺材等等。

B、以人物性格的方式呈现的象征性意象,北京人中的机器匠是一种类型,而更为普遍的则是剧作家赋予人物以某种象征意义,从而

使人物本身即是一个象征性意象。例如具有最雷雨性格的繁漪,她那种极端和矛盾的性格,与狂躁郁热的雷雨的象征意蕴是如此吻合。

C、由作品命名构成的象征性意象,如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既是一个实存之物,同时又是某种观念的象征。这些象征性意

象从不同层面烘托、渲染了戏剧的诗意氛围,就想一层厚重的天幕。笼罩着作品的一切事件与人物心态,从而成为戏剧有机的组成部分,以至于一旦缺少了它们,演出就可能会失去生命的灵动。

3、超越客观真实的表现性和多义性。

繁漪:

她对压迫的反抗,对人的意志自由的追求,完全出于她身上原始的野性。她对周萍的情爱中并未出现高于情欲的个性要求,对周公馆她既有心理上的拒斥,也有事实上的依赖;对周萍既有情感的执著,也表现出过分的依附,这本身就是茅盾的,是个性的丧失。

她远不如娜拉那样坚决和彻底:她只是在走投无路的是时候才有摧毁性的盲目反抗,将一切有罪或无辜的人都在她的愤怒之火中烧为

灰烬。繁的形象更近于古希腊悲剧中报复一切的美狄亚。

虽然对周朴园充满了怨恨,但她根本就没打算过要冲出周公馆这座死牢,到更广阔的自由世界去寻找自己的幸福,她根本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更不愿意舍弃养尊处优的太太生活。如果她与周萍的私通没有中止,那么她与周朴园的家庭矛盾就不会那么激烈了。

她知道自己的儿子喜欢四凤,却对周冲的选择大加阻扰,这恰恰反映了她真实的封建贵族意识,等级观念,门第思想和家长意志。

她作为不行婚姻的牺牲品是令人同情的,但她也依然以门当户对的风景标准设计周冲的幸福。

名分对她来说并不是不重要,她在潜意识中其实仍然备受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这正是她区别于西方悲剧中的女性性格,而呈现出民族悲剧美学内涵的独特之处。

思考题:

1、在雷雨序中,曹禺声明他创作此剧时,“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然而他同时也说“雷雨对我是个诱惑,

与雷雨居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额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你如何理解这两种创作心理状态(或指向)极其在剧作中的体现?

2、你认为谁是雷雨的真正主角?说说你的理由。

3、分析繁的性格内涵

第六讲沈从文

京派:

1、多写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

2、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

3、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京派最拿手的还是抒情体小说。

废名:京派小说的鼻祖。诗化小说。玄学意味。理趣和禅趣。涩味。

萧乾。芦焚(师陀)

文学的特殊功能:唤起人的感觉、想象,让人能够重新体验、思考和发现生活。

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与散文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这与他特殊的身世经历,特别是青少年时期的生活体验相关,也与他自己的角色认知上的困扰相关。他是以城市边缘人的身份,靠自己的艰苦奋斗和出色的才华,打进文坛,挤进城市的上层文明社会的。所以他可能很自负,又始终有一种自卑。这种乡下人的角色认知,某种程度上触及了作者隐秘的潜意识角落里乡下人的自卑情结,但更重要的是使他成为湘西生活自觉的叙述者、歌者,另一方面又使他在跻身都市生活时,自觉地以乡下人的目光和评判尺度来看待中国的常与变。沈从文说过,我们生活中到处是“偶然”,生命中还有比理性更具势力的情感。一个人的一生可以说即由偶然和情感而形成的。你虽不迷信命运,新的偶然和情感,可将形成你明天的命运,决定你后天你的命运。

王晓明注意到沈从文的文体也有矫情的毛病。沈从文渲染牧歌情致的热情,主要源发于他在都市生活中受挫的情绪和乡下人的自卑心理,所以创作中总是受这种心态的牵制,在表达那朦胧感受的湘西小说中有意无意地要去赞美那些与城市文化对立的东西,不管是原始的性爱,还是愚昧的迷信。

思考题

1、试评沈从文《边城》的艺术特色

2、结合具体作品,比较评析沈从文写湘西与写都市这两副笔墨的文化内涵及其得失

第七讲张爱玲

张爱玲的小说是关于文明和人性的哀歌。她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的总背景,那就是衰落中的文化,这也是时代冲击下不断委顿的中国封建文化的缩影。

张爱玲哀歌的主旨并非是进行深刻的社会批判,更遑论对这世界的“改造”。她只是要在这迷茫、不可理喻的现实背景下,展示精神的不安,人性的脆弱与悲哀,触及思想背景里的荒凉——这“惘惘的威胁”,从而表达出人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这一潜在主题。这也正是

现代文学中较少表现的有现代主义味道的荒原意识。

《沉香屑》和《茉莉香片》,这两则传奇都是一定意义上的成长寓言。但我们看到的成长却是没有目标与彼岸的,展现给读者的是畸形的成长环境带来的畸形心灵,人在这种心灵支配下失控不可自拔,清醒地看见自我陷入到泥沼之中。

《金锁记》将人生的荒诞与荒凉诠释到极致。人性的无形枷锁才是永远无法解除的桎梏。

女性宿命式的悲剧生存:她们的追求过程是无意义的,而追求到手的结果也同样是无意义的。

人生的新与旧,不仅代表了现代女性应有的反省,恐怕也有张爱玲对新文化的反省。这正是她的作品所具有的现代性因素之一。

张爱玲对意象的选择往往以人物心理为依托,同时这些意象也暗示了作品中的叙述视角,同一意象的不同转换间接构成叙述中的不同层面。意象充满了象征意味。以通感方式将声音、气味、色彩、触觉等感官印象调动起来,或贯通,或跳跃,或糅合,或剥离,使意象更加新奇,更富于弹性。她还善于运用不同感觉方式的变幻,将意象的具体意义与抽象意义自由转换、穿插,将意象中极微妙的情感色彩表现得更为立体。

思考题

1、评《金锁记》中七巧的心理性格特征,及其所体现的作者观察和表现人生的艺术视点。

2、以具体的作品为例,分析张爱玲小说的意象艺术特色。

第八讲穆旦与九叶诗派

40年代诗歌创作趋向

1、历史意识的浮现

2、诗歌散文美的追求

3、新诗现代性的拓展

1、九叶诗人的诗艺探索的起点:对新诗历史与现状的反思与超越。

九叶诗人追求社会与自我、时代与个体、外部现实与内心感受的完美统一。反对脱离时代,在个人日暗地里孤芳自赏,也反对将是个变为政治观念的传声筒,他们力图最大限度地拥抱、穿透现实,将“广大深沉的生活经验的领域”纳入到诗歌之中。将时代课题、民族忧患与个人经验共融于笔端,达到一种人生与诗意交错叠合的综合效果。

袁可嘉认为是象征、现实、玄学的综合:现实表现与对当前世界人生的紧密把握,象征表现于暗示含蓄,玄学表现于敏感多思、感情、意志的强烈结合及机智的不同流露。

2、寻求感性与知性的融合,抽象玄思与官能感觉的统一,将内在经验转化成内蕴深厚的意象,是九叶诗人追求的一种新的经验方式。对经验的强调,是现代诗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反对浪漫主义的主观宣泄和情感中心主义,力图将体验与思辨融为一体,让“感受”包含“思想”。

3、新诗戏剧化,是九叶诗人提出的实现新诗现代化的主要方案。其目的就在于寻求诗歌表现的客观性与间接性。

穆旦诗歌主题:

1、“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在客观、节制中,既传达了某种整体的时代感受,又闪烁出诗人深广的忧患意识。

2、丰富、和丰富的痛苦。它存在于诗人对现实、历史的深入批判中。穆旦的多篇诗作都表达了个体在历史戕害之下的虚无、荒谬体

验,甚至将世界终极价值的代表——“上帝”或“真理”也推上了拷问的法庭。这也是现代知识分子心灵历程的披露。向内的开掘,书写一颗多思敏感心灵中的冲突与搏求,是穆旦诗中现代意识的另一种体现。

一般课题研究方案的写法

一般课题研究方案的写法 一、什么是课题研究方案 (一)研究方案的涵义和特点 课题研究方案就是课题确定之后,研究人员在正式开展研究之前制订的整个课题研究的工作计划,它初步规定了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是研究人员为了完成研究任务而进行的总体谋划。 (二)课题研究方案设计的意义 1、保证课题研究具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2、保证课题研究步骤有序化。 3、有利于课题论证、评价与管理。 4、是填写申请表的重要基础工作。研究方案是课题组前期研究成果的记载,是申请课题的基础性工作,申请表中的信息主要来源于研究方案。作为申报表的补充材料 二、课题研究方案的主要内容及其要求 研究方案没有统一的格式,不同的课题研究、不同的撰稿人员对研究方案的设计是各不相同的。但长期的课题研究,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形成了约定俗成的格式。一般说来,研究方案要回答为什么研究,研究什么,怎样研究,研究的结果是什么,怎样保证研究这样几个基本题。具体分解为以下一些题(即研究方案的基本内容): (一)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通常是对所研究的题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探究,并用一个陈述句把它表示出来。课题名称是课题最高度的概括,课题名称限制了我们的研究内容。它一般应包括课题研究对象、研究的畴和研究方法三部分。简称课题名称三要素。研究对象可能是学生,也可能是教师、教材或管理方式等等;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比较研究、调查研究等。 有时我们也可以使用副标题进行限制,缩小课题研究围。比如西部地区信息技术教育实验研究,副标题“四川个案”,用副标题限制研究围,我们就只需要研究四川的信息技术教育情况 课题名称的总体要求: 1.常用陈述式句型表述。不能是疑、反句。 2.名称要准确、规。 3、新颖。 4、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 要求回答"为什么要进行该课题研究"的题。 1、研究背景。这部分常常以“题的提出”、“引言”的形式来表述。 (1)时代背景。说明与本课题紧密相关的社会题、人才市场需求、国教育政策法规等等。 (2)国内外研究状况述评。 (3)当前学校、学生发展中存在的题点评。 2.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实践意义以及方法论意义。 课题研究意义的撰写是根据研究状况引发而来的,即我们的新观点、新视角、新措施对于现实教育教学的价值。研究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不

教科研资料-教育类课题研究中常用的理论依据

教科研资料-教育类课题研究中常用的理论依据; 一、哲学依据;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属于外部条件,是外因。学生是学习的内因,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发挥作用。如果学生没有学的愿望和动机,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的“教”就会由于没有学生的“学”而失去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而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个体行为。教学过程只有注重知识的探究,注重情感的体验,才能引发学生的态度、情感和意志,这些源于心理品质的个性特征参与学习活动,能激起学生的求知、创新欲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心理学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有各自的心理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特点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教师的教育行为必须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前提,才能收到预想的教育效果。因此,在教育课题研究中,教师必须学习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按照学生的心理规律进行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及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识能力、情感特点、意志品质,就为教师的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学习理论;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需要学习的心理倾

向,激发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而且要让学生“知其所用”和“知其谁用”。 四、教学理论; 两千年前的孔子倡导的“循循善诱”、“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以认为是最早的教学理论根源,到今天依然有重要意义。 尝试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有尝试的愿望,尝试能够成功,成功才能创新。”学生有原有的知识结构,又有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思维属性,所以学生能尝试。同时,学生的尝试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尝试,尝试的任务又是完成教材中的一定教学目标,而教材又是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和方法编排的,所以学生具备成功的条件。 在尝试成功的条件下,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教学成绩。 五、教学最优化理论; 衡量教学最优化有两条标准一是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二是时间消耗的最优化,即“师生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作业的时间又不超过所规定的标准”,用“师生耗费合理的时间去取得这些成效”。既要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和谐发展,又要减轻学习负担,用合理的时间取得较大的成效。 六、建模理念; 建模理念认为没有主体性,就没有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做到目标让学生去确定,问题让学生去发现,过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设计基本格式

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与基本要求 (一、课题研究程序 课题研究程序,包括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开题论证、实施研究(注意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中期报告)、课题总结等。 (一)课题研究实施中具体做的工作 我们的课题立项通知书下来了,下一步该怎样做啊。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应做哪些工作。具体讲,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制定实施方案 课题研究是—项复杂的探索性工作,又是一项有序的系统工程,需要很强的计划性,要做到有序、有控,以确保课题研究的质量。因此,课题研究必须重视研究方案的设计。当研究者确定了研究课题后,就应为完成研究课题的任务制订必需的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的方案(亦称课题实施方案)有多种形式。它是合理组织课题研究活动的必要条件,是为完成课题研究任务而详细编制成的“施工蓝图”。在制订课题研究的方案时,不仅需要认真考虑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具体题目、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条件、程序步骤,还应充分预计到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困难,留有备用的时间,增加调整、回旋的余地。在课题研究方案的制订过程中,还应广泛征询导师的意见,听取同学的建议,多交流研究构思,多讨论切磋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法,从而使整个课题研究方案趋向完善。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基本格式 一、问题的提出 1.界定课题名称(内涵与外延) 2.研究背景 1)历史与现状分析 2)文献综述(包括该课题的理论基础和其他人的相关研究进行到什么程度) 3)研究基础(学校或个人在前期有哪些经验成果) 二、研究目标(课题最终要达到怎样实际效果,解决怎样的实际问题) 三、研究内容(对研究目标的详细阐述,通常从现状、归因、对策三个角度来确定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具体说明采用何种研究方法,并详细阐述如何具体使用该方法) 五、实施步骤(包括时间、任务、负责人) 六、研究组成员及分工 七、课题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财力、人力、物力的保障) 八、阶段性成果和最终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论文等和其它有关材料)。 二、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

一个完美的课题研究方案.doc

一个完美的课题研究方案,一般包括以F几个部分: 1、课题名称 2、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本课题与之联系及区别 4、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5、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6、课题界定及支撑性理论 7、研究目标、内容、过程、方法设计 8、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障措施 9、预期研究成果 三、课题研究方案的撰写 1、课题名称的表述 课题名称一般包括:研究对象、研究的范畴和研究方法三要素。比如:《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操作性研究》、《小学生“生本教育”的实践研究》、《初中学生学习方法的调查研究》,这三个课题中研究对象分别是教学设计、生本教育、学习方法;研究范畴分别是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初中学生:研究方法分别是操作性、实践(即行动研究)、调查。当然,课题名称的践述有时也可以省略研究方法:例《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研究》、《小学生“生活作文”的研究》。课题名称的表述常用陈述句型,名称要正确、规范、新颖,句式要简洁,一般不超过20个字。 2、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课题提出的背景主要指特定的时代背景,Pl答的问题是为什么要进行该课题的研究,该课题的研究是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确定的。一般从现实需要角度去论述。例如国家、教育部新近出台的政策法规,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对教会教学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现行学校教育、学科教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差距。例我校省“十五”重点课题一《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操作性研究》提出的背景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是新课程理念的呼唤,二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邛i区”。因为新课程理念与教师课堂教学设计间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课题的研究就是要建构新理念与新设计间的立体桥梁。 因为新要求、新标准、新政策、新理念与现实存在问题,课题研究就是奔着问题而来,为问题的解决而研究。问题是教育科研的支点。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这是课题研究的生命力所在。仍以《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操作性研究》为例,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三"是针对新课程理念与现实教学设计的游离,解决如何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全方位地落实新课程理念;二是针对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程”设计,解决如何创新为人的发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理论依据

《小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课堂教学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东台市第一小学缪素萍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从课程目标上对数学活动经验提出了要求,把“基本数学知识”、“数学基本技能”、“数学基本思想”以及“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称作“四基”。课程目标的变化,引起了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对数学活动经验相关问题的思索和探究。反思课堂教学,相对忽视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本身的重视,忽略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的长效性目标。学生学习的经验主要被解题的经验所替代,数学活动经验单一和不足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思想守旧。一部分教师对过去所提的“双基”都搞不楚,更何况说现在所说的“四基”基本活动经验的认识不足、理解不透,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手握“旧船票登上新客船”,学生的“伪经历”、“被经历”现象时有存在,使得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常常游离于数学课堂教学的边缘,成为学生“随机而遇”、“碰巧发生”的幸运之物。 应试情结。在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下,检测的都是显性的知识点,新的“双基”没法考或很少考,因此不去关心什么是“基本活动经验”、不去关注“过程教学”、怎样去实施活动经验的教学。 教学惰性。教材中有很多的操作性的活动(如“摸一摸”、“拼一拼”、“摆一摆”等,像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等,以及概率统计中的可能性内容),都与学生操作活动经验的积累有关,教学时,有的教师怕麻烦怕影响时间怕课堂失控,或一带而过、浅尝辄止,或纸上谈兵、死记硬背。 课程目标的变化,课堂教学的现状,引起了数学教育工作者对数学活动经验相关问题的思索和探究,为此,我们提出了“小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课堂教学研究”的研究课题,旨在实践、探索一条“低耗高效”的现代小学数学教

带有研究工作基础的开题报告范文

带有研究工作基础的开题报告范文篇一:开题报告范文(整合) 请双面打印本报告(不包含此页) 附件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学号18 姓名王超 学院冶金工程 学科专业钢铁冶金 √研究生类型学术型硕士□ 专业学位硕士□ 导师姓名马杰 填报日期 XX 年 1 月 5 日 篇二:硕士开题报告范例完整版 XX大学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课题论证报告 姓名学号专业研究方向指导教师 XX年 12 月 17 日 篇三: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课题报告撰写: A、课题名称与界定。名称:力求准确、规范、简练、醒目(关注:问题、对象、方法等)。如:“高中语文?导学式?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中小学校学困生情商教育的行动研究 B、课题背景意义。根据什么、受何启发、为何研究、价值阐明。 C、研究现状述评。查阅文献资料,了解研究现状,指出现实问题,明确研究起点,确认自己创意,选择突破视角、点明差异。 D、课题目标定位。明确达到什么目的,解决哪些问题(具体、清晰、重点)。 如:语文“导学式”教学模式研究目标: ■唤醒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践行课堂有效教学理念; ■建构“导学式”语文教学范式; ■形成一批典型教学案例; ■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 ■促进师生教■促进师生教与学素养与品质发展 E、课题研究内容。根据目标,到底做什么事?比目标(方案)更具体、明确(不一定一一对应);避免笼统、模

糊。 如:依据前例目标确定: ■理性研究:内涵、特征、价值、原则; ■调查研究:自学、选择、导学、质疑; ■建构研究:主张、课型、流程、特点; ■策略研究:导预、导问、导法、导评; ■质态研究:资源、基础、方式、测评; ■素养研究:结构、示范、习惯、功力。 F、课题方法选择。选择方法验证假设,说明:为何用此方法,怎样具体运用;一个课题往往多种方法并用。(观察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访谈法、测试法等) G、课题研究步骤。分段实施的时间顺序安排,考虑内容的相互关系、难易程度,从基础性问题开始,结合具体任务要求落实计划。 H、预期成果呈现。结合目标,追求成果,多彩呈现:各类报告、论文著作、课件案例、教学实录、师生感悟等。 I、保障(领导支持、骨干参与、经费(本文来自:小草范文网:带有研究工作基础的开题报告范文)保障)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课题研究方案的基本框架

课题研究方案的基本框架 一、问题的提出(目的意义) 这部分主要要说明研究课题的设想从何而来,即选题的来源和背景,研究要达到的目的以及历史和现实的意义。这是研究方案设计和研究过程的宗旨所在。问题的提出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选题论证,即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历史及现状的文献情况及情况综述。 (三)课题研究范围的界定等。 二、研究依据和假设 (一)研究依据:包括政策依据、法规依据、教育科学理论依据及研究对象的自身发展规律依据等。 (二)理论假设:即对事物因果关系所作的一种推测,也就是对通过什么达到什么的一种预测。假设在表述上有四个要点: 第一,明确。假设一般是陈述句或复合句,必须包含两个以上变量间关系的推测。 第二,新颖。反映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具有现实针对性。 第三,合理。符合求真、求善的要求及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 第四,可测。能通过明确的目标体系、具体的操作要求和科学的检测标准来验证。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如前所述,研究对象的选择方式,一般可划分为总 体研究和抽样研究两大类:可根据课题的性质、要求、研究对象情况及研 究力量的可行性出发进行选择。对于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来说,多采用抽样研究方式。抽样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对能代表总体的样本进行研究,取得能说明总体的足够可靠

资料,准确地推断总体情况,从而认识总体的特征或规律性。方案设计中要对抽样的原则和步骤加以说明。若是实验研究, 则需对实验班与控制(对照)班的确定原则、方法加以说明。 (二)研究方法:主要指具体的研究方法、手段和工具。每一项课题都要有相应的研究方法。一般可采用综合的方法、或以一种方法为主,其它方法为辅。这样有利于收集多方面的信息,可以得到可靠的结论。在方案中应提出用这些方法起什么作用以及如何进行操作等等。 四、研究目标 指课题研究要达到的目标,主要是直接目标。目标要求明确、内涵和 外延清楚,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并能够检测。 五、研究内容 研究目标要通过研究内容来体现。研究内容是在理论假设和研究目标 的基础上,将研究思路具体化。通常是将研究变量分解成若干子课题,各子课题为总课题服务,既各有侧重,又互相渗透,构成统一的整体。研究内容的确定就是对教育中各种变量进行考察、探讨、测试、调查、实验,以揭示其本质特征,揭示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达到对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在研究内容的设计中,要确定变量的类别和性质,划定变量的范围,说明变量的控制方法,并制定标志变量变化的标准(即指标)。对 于实验研究,应对如何操纵自变量,如何检测因变量,如何控制无关变量 作出具体的说明。 六、研究步骤 设计研究步骤,就是确定研究实施过程和时间规划,即对研究的具体

关于生命教育课题研究的思考

关于生命教育课题研究的思考 一、生命教育的理念在培训中提升 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与课题研究会,加深对课题研究的理解与认识,并以“生命化教育”课题理念指导班主任工作。在各级各类的课题培训中,理论得到充实,理念也得到了提升。 二、生命教育在课程中落脚 虽然目前还没有开设专门的生命课程,但生命教育在其它各课程中的渗透与体现还可以做到,将生命教育在课程中体现是开发生命教育校本资源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 1、将生命教育与班队活动、主题班会有机结合起来。 2、将生命教育有机渗透在各科教学中。 3、学校建立心理辅导室“心语室”,帮助有心理困惑的学生及时解开心结。 三、生命教育在活动中开展 1、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使学生在参与各种阳光体育活动时,不但强健了体魄,还养成了阳光心态。 2、组织开展了生命教育专题活动。如,地震应急演练,溺水应急演练,火灾应急演练等等,通过活动,教育学生要镇静应对突然袭来的自然灾害,让学生学会在各类自然灾害中逃生。

3、通过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和国旗下讲话,对学生开展了一些生命教育的小专题教育,如,交通安全教育、校内安全教育、家庭安全教育。 4、利用各种手段或途径拓展信息渠道,使学生从图书馆、网络等多方面获取教育信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生命教育在亲身体验中渗透 1、开发生命教育主题活动,使之符合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调动学生参加生命教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合理利用生命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可体验的情景下接触大自然、探索生命意义、提升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 3、“生命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对于孩子来说,让他们通过实践体验和采访自己亲近的人,才能使自己有更深刻的认识。 四、生命教育在校园文化班级文化中闪耀 在班级的文化建设中,处处都能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独一无二和与众不同,从而珍爱生命。 1、建立向上的教室文化。教室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教室文化的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2、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课题研究主要理论依据

一、哲学依据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 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属于外部条件,是外因。学生是学 习的内因,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发挥作用。如果学生没有学的愿望和动机,没有主动性和积极 性,教师的“教”就会由于没有学生的“学”而失去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而 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个体行为。教学过程只有注重知识的探究,注重情感的体验,才 能引发学生的态度、情感和意志,这些源于心理品质的个性特征参与学习活动,能激起学生的求知、创新 欲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心理学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有各自的心理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特点是不断变化发 展的。教师的教育行为必须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前提,才能收到预想的教育效果。因此,在教育课题研究 中,教师必须学习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按照学生的心理规律进行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以 及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识能力、情感特点、意志品质,就为教师的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三、学习理 论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知识。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需要学习的心理倾向,激 发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探 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而且要让 学生“知其所用”和“知其谁用”。 四、教学理论 两千年前的孔子倡导的“循循善诱”、“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以认为是最早的教学理论根源, 到今天依然有重要意义。 尝试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有尝试的愿望,尝试能够成功,成功才能创新。”学生有原有的知识结构,又有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思维属性,所以学生能尝试。同时,学生的尝试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尝试,尝 试的任务又是完成教材中的一定教学目标,而教材又是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和方法编排的,所 以学生具备成功的条件。 在尝试成功的条件下,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教学成绩。 五、教学最优化理论 衡量教学最优化有两条标准:一是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二是时间消耗的最优化,即“师生用于课堂教学和 课外作业的时间又不超过所规定的标准”,用“师生耗费合理的时间去取得这些成效”。既要提高教学质 量,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和谐发展,又要减轻学习负担,用 合理的时间取得较大的成效。 六、建模理念

课题界定及理论依据

课题界定及理论依据 1)对课题的理论价值的论证: 激励,就就是激发与鼓励。具体地说,就就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每个学生都切实感到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有大批祖国建设的接班人,在学习期间就必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并能对社会做出贡献;平时要对自己严要求,高标准,全面提高自己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 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激励教育,就是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传统的育人方式进行改革,摒弃陈旧的育人观,形成符合现代育人理念的一种形式。该课题从人本主义理论出发,以尊重学生主体为前提,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比传授科学知识更重要。教师的态度、情感会对学生有深远的影响。 (2)对课题的实践价值的论证: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想探索新课程标准中教师育人理念的变化,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从而树立全新的育人观,为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提供理论上的支撑。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引导师生共同进入实践、创造、升腾的新天地,促使师生的生命走向更加完整、与谐与无限的境界,塑造学校文化,提高学校品位,使学校成为教师精神的家园、孩子们一生中到过的最好的地方。让每一位施教者都学会激励学生,激励学生保持进取的动力,不断地为她们加油,最终把她们送上成功的轨道。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老师的激励中健康成长,让学生在老师的激励中完善自我,走向成熟、成功。 (一)支撑理论: 1、现代素质教育理论 本研究就是建立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素质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差异,激励发展,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使每个每个学生自能学习,自能发展,自能创新,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多种智能,这些智能的发展往往并不平衡,这就造成了学生差异的存在,但就是各种智能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九种智力因素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色。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观察、分析,发现这些优势,使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天赋才能,得到承认,得到发展,把她们的智慧潜能充分地开发与利用起来。教学评价应该适应学生发展中形成的素质与习得素质的个体差异,努力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差异地发展,最终,使学生获得有差异的成功。 3、学习内驱力理论 奥苏伯尔内驱力理论认为:小学生为了保持教师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一种把学习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限 2 页,不能加页) (一)理论价值 ( 1)自译活动是一个特殊而显著的翻译现象。由于学术体制与政策的原因,中外翻译史的研 究通常只关注单语作家和译他译者,而且自译本身的相关概念很难做出科学界定,所以在很长一段时期以来自译没有引起翻译理论界应有的重视。通过对自译理论基础、本质特性、运作机制、标准 策略等分析研究,有利于人们认识和关注自译活动,确立自译研究的学术地位,从而推进自译理论 与实践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翻译理论。 (2)研究文学自译现状,探究文学自译的产生和发展,有利于廓清自译的概念和内涵。借助 对自译作家及其作品的分析研究,并通过梳理自译理论,旨在分析出自译这种翻译方式存在的特殊性, 以及发现其对翻译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启示,并希望能指导翻译实践,揭示文学自译在翻译研究 中的实际价值和理论意义。 (3)译者的创作与翻译思想决定着翻译的过程。自译作家的创作与翻译思想在其自译作品中 有着明显体现。自译作家的创作在语汇、句式、节奏等语言形式上对翻译有促进。其创作为翻译提 供了丰富的语汇,特别是在翻译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以前的创作可以为其带来灵感。 (4)自译者的翻译与创作相互影响,相互调和。主要表现为译中有作、亦译亦作和作中有译 等三种情况。由于翻译与创作存有互动,所以译作与创作之间存在巨大相似性。 (二)实际应用价值 (1)研究自译者的自译行为及其自译作品,目的在于分析出自译这种翻译方式存在的特殊性 并揭示其本质属性,不仅能丰富翻译研究内涵,还能揭示自译在翻译理论中的价值和意义。 (2)本项目以文学自译研究为主题,并选取我国著名自译作家林语堂、白先勇、张爱玲、萧 乾等四位自译作家为例,通过考察其个人创作观与翻译观,对比分析其自译作品是如何在各自创作观 与翻译观的引导下得以实现的,试图解释翻译过程即译者是如何进行自译的?自译和译他究竟有何不同? 进而试图揭示同为“环境性转换语者”的自译家们的自译活动有何“共性”与“个性”。 这对推动文学自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对翻译理论建设有一定的意义。 (3)在国内翻译领域中,对自译研究较少。通过本项目研究,可以启发更多学者从理论上对 自译这一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述评 在国外,自译活动历史悠久,国外学者主要在三方面进行了研究: (1)关于自译定义。对自译下过定义的主要有 Grutman( 2004)、Popovic( 1976)、Whyte( 2002)等学者。其中 Grutman 的定义不仅“准确” ,还超出关于自译是否是真正翻译的讨论,深入到自译 更为广泛的层面。他不仅认为自译是“翻译自己作品的行为或者是这样一种行为的结果” ,指出了自译可指翻译过程也可是翻译结果,并暗示自译常常用于文学翻译,还将自译分为即时自译和延时自译两种状态,并强调自译文本的内部互文关系。更具参考价值。 ( 2)双语写作视域的自译理论。西方自译研究一个显著特点是立足双语写作视角,如Fitch (1988)、 Beaujour ( 1995)、 Beatson ( 1999)、 Scheiner ( 2000 )、 Liberman ( 2005)、 Trzeciak ( 2005)、 Hokenson & Munson ( 2007)等。最值一提,Hokenson & Munson ( 2007)将自译文本和 自译者同时并置于西方中世纪以来的社会和学术发展史中,从自译实践活动描述和自译理论分析两 个角度,详述了西方翻译史上自译现象:①首次清晰梳理了西方自译史并科学划分为中世纪与文艺 复兴时期( 1100-1600 )、近代时期(1600-1800 )和现当代时期(1800-2000 )等三个发展阶段。 ②对自译与双语写作进行平行研究,认为自译文本的关系可以视作在一个转化性语者的共同带中,以 文化间代表的方式展现了两个文本间的策略性关系。如果把自然双语者称为自然性双语习得者,那么 自译者则可称作策略性双语习得者。这一视角为双语和自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③从“作者中

“关于情境教学的若干思考”课题研究阶段性计划

“关于情境教学的若干思考”课题研究阶段性计划 (2008.4——2009.12) 林口县第三小学田颖 情境教学是利用移情作用,形成身临其境的心理感受,且在加深体验中陶冶情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儿童的心理品质、智能和个性的和谐发展。儿童的情感易于被激起,一但他们的认识活动能伴随着情感,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就更为主动、更为丰富、更为深刻,教学就成为儿童主观所需,成为他们情感驱动的主动发展过程。 结合上面的理论依据和课题研究第一阶段的情况,我制定了关于情境教学的若干思考实施研究阶段计划。 一、工作重点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研究水平。 认真阅读教育教学理论的书籍、教育刊物,不断汲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身理论修养。理论学习在本课题研究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将从两方面入手加强学习:一是利用例会或沙龙的形式加强理论学习,每两周一次;二是自学,课题组老师每周看一篇与课题有关的文章,并写下心得体会。 2、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积极参与课题的研究,在平日的工作中努力学习,大胆实践,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注重积累与反思。将教育理论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以自己的教学实例为主要研究载体,切实抓好每一节研究课,组织教师进行真实有效地评价,从而提高课题组成员的业务水平。 3、积极参与培训、教研,拓展视野。 观摩课堂教学、聆听专家讲座,开阔眼界,拓展思路。积极参与各级的教

研活动,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4、积极撰写相关论文,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及时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做好课后反思 二、研究内容 在新课改理和新课标精神的背景下,对“如何创设情境”进行研究。紧密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从创设情境对学习起直接作用的学习心理、学习情感、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想象力、质疑能力、感悟审美能力等进行研究。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心理需要 创设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矛盾和冲突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正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创设情境使学生处于“愤”、“悱”的心理状态,产生学习的迫切需要。 (二)多媒体创设情境,挖掘学生潜能。 由于科技的进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越来越广,以多媒体创设情境,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而形象愈是鲜明、具体、生动,就愈缩短学生感知的时间,从而激发学生认识的兴趣,引起联想想象,激发学习的“灵感”。(三)创设质疑情境,促进自主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四)、创设交流情境,促进合作学习 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

经验交流 中小学课题研究中常用十大理论依据

中小学课题研究中常用十大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是指人们在各种物质性的和精神性的实践活动中的思想观念基础或出发点,是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前提条件之一,它与实践依据相对应,是人类理性的产物。理论依据是我们开展课题研究的重要前提,是开题报告和结题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论依据有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理论依据等。现对中小学教育课题研究最常使用的十大教育理论依据进行梳理、概括,供中小学老师参考。 一、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人本主义教育源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诞生于美国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罗杰斯、马斯洛、弗洛、库姆斯和奥尔波特等人。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影响下,教育领域先后出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以培养革新能力和开放个性为主旨的“自我指导的学习”。其中,罗杰斯所倡导的“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中心,学校为学生而设,教师为学生而教”的理念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大胆的尝试。 1、人本主义的教育理想是塑造完美人格。 2、人本主义教育重视教师的作用,形成以人为本的教师观。 3、人本主义教育突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 4、注重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一个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对教育的成功至关重要。。 5、注重知识以外的社会经验和生活能力的培养。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发展”,即人的各种最基本或最基础的素质必须得到完整的发展,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是

把人的基本素质分解为诸多要素,即培养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获得完整发展。 1、“四育”的基本内涵。 2、德、智、体、美各育都具有特定的内涵、特定的任务。 3、德、智、体、美各育在人的发展的不同时期和阶段可以有发展程度上的差异,或者有发展顺序的差异,但不可偏废。 三、最优化教学理论 是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1927-1987)提出的教学理论和方法。20世纪70年代,为了克服学生普遍存在的留级、学习成绩不佳的现象,巴班斯基提出,要对学校教学进行整体优化。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寻求合理的教学方案,使教师和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 教学过程最优化的评价标准有: 1、在形成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过程中,在形成某种个性特征、提高每个学生的教育和发展水平方面可能取得的最大成果; 2、师生用最少的必要时间取得一定的成果; 3、师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花费最少的精力取得一定的成果; 4、为在一定时间内取得一定的成绩而消耗最少的物资和经费。 四、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性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 1、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在学校中首先是在过一种生活,学习是其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习不再只是未来生活的准备,而是成为了一种特殊的生活;评价学生学习活动的成效或价值,不能只看其对未来生活的作用,必须同时看其现在对主体的意义。 2、现代教育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协同活动的过程。只有承认教师与学生分别是教育过程中不同方面活动的主体,才能既明确教师的

小课题研究实践的思考

小课题研究实践五思 胡远明 思考一:什么是小课题研究 案例1:高二(9)班常社卫老师的小课题:模仿·创新模式对中学生英语写作的促进效果研究。课堂上,常老师以“学习卷”为载体,让学生进行英语模仿写作。课后,常老师谈到希望学生通过模仿写作,最后能够创新写作,即先“临帖”再“破帖”。但操作过程中学生也遇到了一些实际问题,如模仿容易创新难;背诵范文困难;不会使用英语常用句式,等等。 案例2:高二(3)班周莉老师的小课题:高中英语阅读课中提问类型的调查分析。课堂中,周老师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但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很高,课堂出现“冷场”。课后,周老师向我解释课堂效果之所以不好,是因为学生没有认真预习。另外一个经过预习的班课堂效果就很好。 在这两则案例中,教师有几个共同特征:在研究过程中都发现了问题或困惑,都进行了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对改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能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寻求支持。 两位教师以课题为载体,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不断探究、思考、总结,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是小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学会了思考和发现新问题,同时在寻求解决方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小课题研究一旦形成研究成果,这将会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素养的提高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思考二:教师需要怎样的课题研究 有一所学校小课题研究的中期评估结束了,这标志着该校小课题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中期评估结束后,我们一直在思考:教师究竟需要怎样的课题研究?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吗?是为了掌握课题研究的技能吗?还是为了获奖呢?显然,上述三点都不是,至少不全是。之所以让教师做课题研究,我们是想挖掘课题研究背后的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 问题意识的形成。中期评估汇报中,大部分老师反映越研究问题越多。研究中问题越来越多,恰好说明大家已经深入到研究之中,发现了很多过去课堂上被忽略的或没有被关注的问题,恰恰是这些问题制约了课堂效率的提高。“发现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意识是每名教师都应该具有的素质,但很多教师忙于教学,难以意识到自己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也就很难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课题的研究方案的内容及格式及范例

课题研究方案的内容及格式及范例 根据青年教师读书组计划安排,本学期最后一次活动拟于1月中旬举行。本次活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根据一定的要求在网络环境下,设计一个课题研究方案。(不带任何资料) 二、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的内容制作一份多媒体课件或电子灯片,用来向别人介绍你的课题。具体参赛要求另有通知。 现从网上搜集有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课题研究方案的内容及格式 1、课题名称(题目)。 2、承担单位。 3、课题论证。 4、课题的界定。 5、研究的内容及目标。 6、研究方法。 7、研究对象。 8、研究原则。 9、研究的操作措施。 10、研究的周期及步骤。 11、研究的预期成果。 12、研究的条件、经费预算及来源。 13、研究的组织机构及成员。 (来源:《教育科研指南》) 课题研究方案的结构与写法 课题研究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这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实际上很多人写课题名称时,往往写的不准确、不恰当,从而影响整个课题的形象与质量。这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只会生孩子,不会起名字”。那么,如何给课题起名称呢? 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课题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因为我们是在进行科学研究,要用科学的、规范的语言去表述我们的思想和观点。 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这次各个学校课题申报表中,我看名称都比较简洁,我就不再多说了。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不要都写成是坚持党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一般性的口号。 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及依据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及依据 1、哲学依据 杜威认为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美国哲学教授舍恩提出了“反思性实践”的观点,提出了“教师即反思性实践者”的口号。舍恩把“反思”与“行动”结合了起来。反思性实践是一种通过反思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的模式,它以提高自身职业水平为目的,并对自身的行动进行思考和批判性地分析。 2、心理学依据 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提出,“反省”是对获得观念的心灵的反观自照,人的心灵本身的活动所产生的“反省”同后天获得的经验一样也是认识的源泉。当代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中其中之一就是自我认识智能,即认为人都有自我认识的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人较能了解自己的感觉,分辨自己各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并能有效地运用这种自我认识能力指导自己的行为,他们具有较强的自省和反思能力。这为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提供了心理学的依据。

3、教育学依据 孔子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自反也”(《学记》)。曾子曰“吾当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反求诸己,扪心自问”、“思之不缜,行而失当”,强调人都具有反思意识。反思就是对自己过去的思想、语言、行为等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他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 4、方法论依据 “行动研究”和以实践为导向的研究方法的出现为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提供了方法论基础。研究表明,由于行动研究强调提高教师对自己行动的反省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反思、研究”,因此,积极进行有效教学反思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此外,国内外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成果、课程改革的有关理论也

关于教师如何做好课题研究的几点思考.doc

关于教师如何做好课题研究的几点思考 龙海二中黄文贤 一、一线教师为什么要做课题研究? 1、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时代发展很快,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很快。在信息化的社会里,要立足就必须有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要有勇于实践、创新的能力。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对我们老师提出的新要求: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由 “经验型"转向“科研型”。实践表明: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上能积极参与教科研的实践,自觉学习理论,更新教育观念,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教改,对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大有裨益。许多名师成了搞教育科研的最大受益者,完全可以说:“教师参加教育科学研究,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 2、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做课题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在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遇到的困惑。这些问题包括自己教学实践的问题、有学生行为习惯、道德表现的问题、有学校教育的问题,还有学校管理模式的问题。 3、有助于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课题研究的严密性,也促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系统化。 4、有助于形成科研教学意识。我们都知道,做课题时少不了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当你阅读了大量的有关教育、教学的书籍后,就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教科研实践活动不但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重要的是使我们养成一种用新的教育理念去审视自己的日常工作的习惯;自觉地去改进自己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教学。 综上所述,教育科研是当代教师工作的基本方式之一,是当代教师进行学习的方式之一。课题驱动,行动研究是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基本方法,教师职业化要求我们必须研究教育、必须由“教书匠”向科研型教师转变。 二、什么是课题研究? 对于课题研究有许多定义。这里我们讨论的是一线教师所做的课题研究。其实,真正的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只有植根于我们的教学实践和实际,才能焕发其生命力与价值。当前,倡导…线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就是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通过做课题一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比较科学、规范的形式来解决我们学校发展、课堂教学、教师成长、家庭教育等各方面的问题和困惑。“一线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活动,实际上是要求在更高的水平层次上展开教学活动,即从强化日常教学中蕴涵的科研成分着手,以科研的

如何写课题研究方案

如何写课题研究方案 一、什么是课题研究方案 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方案,也叫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计划,是如何开展课题研究的具体设想,它初步规定了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 课题研究方案能保证整个课题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研究方案水平的高低,是一个课题质量与研究者科研水平的重要反映。这是科研管理部门是否批准课题立项的关键,也是科研管理部门进行课题中期检查和结题鉴定的重要依据。 二、课题研究方案基本内容 教育科研课题的种类多种多样,其研究方法也各不相同,研究方案也有不同的种类,但究其结构,则大同小异。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基本上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课题的表述 如何研究课题必须有一个名称表述其所研究的问题。一个好的课题名,要符合准确、规范、简洁、醒目的要求。 1、准确,就是课题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研究内容)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课题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有一个适宜的切口,能准确地把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2、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规范、科学,所以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方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能用。因为课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在探讨,正准备进行研究,不能有结论性的口气。 3、简洁,就是名称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4、醒目,就是课题研究的切口适宜、新颖,使人一看就对课题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作为课题方案,首先应对课题研究的背景和要达到的研究目的进行阐述,回答“为什么要进行研究”这样一个问题。在方案中,课题研究的背景通常以“课题的提出”或“课题的背景”作提示进行阐述的,主要是介绍所研究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要陈述课题范围内有没有人研究,哪些方面已有人作过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这些成果所表达出来的观点是否一致?如有分歧,那么他们的分歧是什么?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这些内容的分析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