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3-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和宋明理学概要.

3-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和宋明理学概要.

3-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和宋明理学概要.
3-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和宋明理学概要.

1.宇宙人生是永恒的话题。中外思想家有的认为“宇宙便是吾心”,有的提出“万物始于水”,有的主张“心外无物”。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人物有()

①陆九渊②塞内卡③王守仁④泰勒斯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外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根据所学,陆九渊和王守仁分别是宋代、明代“心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陆九渊明确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是心学的开创者;王守仁则明确主张“心外无物”,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塞内卡是古罗马斯多亚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人生而平等”,未涉及对宇宙的思索。泰勒斯是古希腊思想家,明确提出“万物始于水”。C项正确。

2.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答案 B

解析孟子的“民贵君轻”体现传统的民本思想,强调以民为本;董仲舒的“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的意思是:百姓要屈从君主的意志,君主要屈从天的意志。故A项错误,B项正确;C项中的“仁爱”、D项中的“德治”材料均没有涉及,故排除。

3.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

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答案 C

解析唐朝时期,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从材料信息可知,唐高祖时尊道、武则天时礼佛、唐武宗时“灭佛”,但儒学的地位并未动摇,这说明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故选C项。皇帝的好恶会影响宗教发展,但A项中“决定宗教兴亡”的表述过于绝对;从“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可知B项表述不当;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从反面说明佛教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故排除D项。

4.《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答案 A

解析B项孔子权威地位动摇,不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故排除;题干中并没有涉及经商,C项与题意没有关系;《红楼梦》反映的是清朝时期的生活,所以D项也不正确。理学大师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故A项符合题意。

5.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宗法观念与理学的关系。重血缘、重宗法、以家庭为本位、以孝悌为基础的宗法观念与程朱理学倡导的“三纲五常”是一脉相承的,因此,C项正确。宗法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无法解释修家谱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A项错误。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D项不符合史实,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遭到破坏,但其影响延续后世。

6.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A.韩非子B.孟子

C.董仲舒D.朱熹

答案 C

解析董仲舒吸收阴阳家、道家的思想,宣扬“君权神授”,并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的学说,故选C项。

7.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答案 C

解析南宋朱熹将《孟子》一书列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由于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因此儒学也就被称为“孔孟之道”,故选C项。春秋战国时期,宗法血缘制度已经开始瓦解,A 项说法错误;“仁政”理念一直是儒家的主要思想,排除B项;陆

王心学没有成为统治思想,影响没有孔孟之道、程朱理学深远,排除D项。

8.“这种宇宙理论极其详尽地描述了天上与人间的平行……一个好皇帝会带来和平和丰收,一个坏皇帝则带来动荡和饥荒。”下列思想家中,最早完整阐述该理论的是()

A.孔子B.老子

C.韩非子D.董仲舒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汉代儒学主要在儒家思想基础上吸收了汉朝的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形成新儒学,该思想包含“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材料中“天上与人间的平行”以及皇帝的统治与天的统一思想符合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故本题选择D项;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

9.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至秦汉以后,中国学术大致归宗于儒家,此非各家尽被排斥之谓,实是后起儒家能荟萃先秦各家之重要精义,将之尽行吸收,融会为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汉代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异己遭到排斥

B.秦汉以后,儒学得到丰富和更新

C.汉初儒学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

D.儒学在汉代成为官方哲学

答案 B

解析题干材料强调了秦汉以后中国学术归于儒家,主要是因为儒家融合了先秦各家思想之精华。实际上反映了秦汉以后儒学吸收儒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思想精华,不断丰富和更新自己,使之适合统治需要,B项符合题意。C项儒学融合佛道思想是宋明理学;A、D项不能体现材料主旨。

10.宋代词人晏几道在《鹧鸪天》中曾写道:“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宋代理学代表人物程颐听到此句,变色曰:“鬼

语,鬼语。”这说明程颐()

A.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B.对遣词造句要求极高

C.对鬼神存敬畏心意

D.主张压制感情和灵性

答案 D

解析程颐的话反映了其代表的程朱理学强调对人个性的压制,正是基于此,程颐说“无拘检”“过谢桥”等是“鬼语”。A项与材料意思相违;B、C项都不符合材料意思表达。故选D。

11.据记载,江南某府的地方志中记录的节妇(丈夫死后不再嫁的寡妇),宋代有4人,明代有95人,在清代中叶则达到203人。为旌表节妇,各地纷纷建造贞节牌坊。下列各项中,与这一现象的形成相关度最高的是()

A.女权意识的觉醒

B.理学对全社会影响的深入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战乱和社会动荡加剧

答案 B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由于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压抑人性,维护男尊女卑的等级社会,因此社会上节妇得到政府的表彰。所以,此题的正确选项是B项。女权意识觉醒是在近代以后,A项错;C、D两项与节妇增多没有必然联系。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

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答案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解析“不同之处”首先根据所学知识弄清孔孟儒学、汉代儒学的基本内容,特别是孔、孟和汉代主要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然后指出两者的不同所在;“发展”联系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理学特有的内容即可。

13.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请回答:

据材料,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

答案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原因: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

解析第一小问据材料信息“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即可回答;第二小问可从佛道思想对儒学的挑战、宋明理学家的创新等角度作答。

14.宋代理学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城市与生活

材料二生活与观念

(1)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

(2)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

充什么材料?举一例说明。

答案(1)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

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道德伦理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

(2)示例:需要补充与佛教、道教发展相关的材料。

理由: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传统儒学面临挑战;为应对挑战,儒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部分思想,获得了新发展。

(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理学产生的背景,考查学生论证、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第(1)问,首先依据材料信息,概述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再联系宋代理学的主要内容,抓住宋代理学重建儒学、规范秩序、突出封建伦理道德等关键点与材料所述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第(2)问,属于开放性设问,所选材料应与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有关,言之成理即可。注意表述言简意赅。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不争。(人群)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摘编自《荀子》材料二汉兴,江都相董仲舒亦大儒,作书美孙卿(即指荀子)。

——(西汉)刘向“荀卿全是申、韩”“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三荀子认为,礼在社会理想层面上的价值是建立社会等差秩序。礼的本意和功能是对人之放任的约束,是对等差秩序的遵守。这种价值取向将会在社会分化的态势下,发挥其社会整合的功能。荀子的礼法价值观虽然有以道德裹胁法律的倾向,但他明确指出了道德与法律的互动关系,充分认识到了道德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另外,荀子还强调为政者的品德对于社会政治的决定性影响,要求处于政治实践中的从政者首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性。

——高春花《荀子礼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1)概括材料一中荀子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观点形成的主要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荀子思想在西汉和南宋学术界的不同境遇。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出现不同境遇的主要原因。

(3)对材料三中荀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价值,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1)主要观点:人性本恶,可通过学习而从善;礼是维护社会秩序、保证人群生存的制度;隆礼贵义,礼法并用,君主集权;天自有规律,认识它并运用它可造福社会。

主要背景:春秋战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

(2)不同境遇:西汉推崇;南宋冷落。

主要原因:西汉,吸取秦亡教训,巩固“大一统”社会的需要,荀子思想适合这一需要;南宋,理学兴起和发展,其哲学出发点是人性本善。

(3)在社会转型时期,荀子约束人的放任行为,建立秩序的思想对整合并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具有借鉴意义。荀子强调道德在法律施行和官僚政治中的作用,这一思想有助于当代的法制建设。

解析本题考查荀子的思想。第(1)问,根据材料“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

其国乱……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即可概括出荀子的主要观点;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即可说明其观点形成的主要背景。第(2)问,根据材料二“汉兴,江都相董仲舒亦大儒,作书美孙卿”“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即可指出荀子思想在西汉和南宋学术界的不同境遇;根据西汉和南宋的政治统治、社会背景即可说明不同境遇的主要原因。第(3)问,根据材料“荀子认为,礼在社会理想层面上的价值是建立社会等差秩序……这种价值取向将会在社会分化的态势下,发挥其社会整合的功能……充分认识到了道德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要求处于政治实践中的从政者首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性……”即可概括出荀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董仲舒是汉代的第一大儒,封建社会理论大厦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封建社会初期的有建树的思想家,同时,他还是汉代的第一大教育家。以上这都是值得肯定的方面。不过,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也包含了神秘主义的、形而上学的东西,特别是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其维护封建专制和压抑人性的方面,始终是消极方面,特别是到封建社会的后期,便日益走向了阻碍社会前进的反动方面。

——王永祥《董仲舒评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加以评析。(要求:对董仲舒思想持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结合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答案下面提供三种不同观点供参考。

观点一:赞成董仲舒思想。史实依据:①统一是中国发展的主流,“春秋大一统”思想可以为实现今天祖国的完全统一提供理论支撑;

②董仲舒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③“五常”思想推崇仁义礼智信,可以改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观点二:反对董仲舒思想。史实依据:①“春秋大一统”思想充满唯心色彩;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

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不利于学术文化的自由发展;③“天人感应”学说宣扬了“君权神授”;④“三纲”思想充满专制等级色彩。

观点三:对董仲舒思想应该一分为二地客观评价。史实依据:可以参考上面两种观点的史实,从略。

解析本题属于探究型试题,答案具有开放性,言之成理即可。

宋明理学对后世的影响

宋明理学对后世的影响 篇一:对《宋明理学》一课的思考 对《宋明理学》一课的思考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三节《宋明理学》,可谓是整个高中历史教材中最难啃的骨头, 对老师能力的考量是多方面的。很多老师都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看 完教材和教参后搞不懂讲什么,自己都不懂,怎敢给学生讲!那么 这一课我们怎么上,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上课过程中我认为 要注意的问题,写出来与大家交流: 一、《宋明理学》在专题中的地位。本专题主要讲述的是儒学的发 展历程,理学是儒学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要清楚理学在专题中的 地位,首先要清楚儒学在各个时期的历史命运。春秋时期,孔子创

立儒家学说。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经孟子和荀子得到完善和发展。 秦朝时,由于“焚书坑儒”,儒学进入低潮。西汉武帝时,董仲舒 改造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东汉末年到唐 末五代,由于各种思潮的流行,尤其是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儒 学统治地位被削弱。宋明时期,儒学得到复兴。明清之际,儒学受 到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的批判。 其次要弄清儒学在几个重要时期的思想特点。春秋时期,孔子提 出“仁”、“礼”、“德治”。战国时期,孟子主张“仁政”,强调“民 贵君轻”,荀子除了唯物思想而外强调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把握“礼”。 西汉时期,董仲舒儒学的理论基础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政 治的’大一统”必须要思想的“大一统”,从而顺利推行“罢黜百 篇二:浅谈宋明理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

浅谈宋明理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 宋明理学因倡言守道循礼又称“道学”,不仅主宰当时社会意识形态,还广泛涉及各领域。魏晋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三家融合,唐代实行三教并存政策,儒、释、道得以独立发展并相互争论与融合。三教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基本过程。程朱理学适应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后长期处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程朱理学向心学的演变说明走向极端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宋明理学经历几百年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深远影响。 总体来说,弘扬了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吸收和融合了佛教与道教的思想,将儒家思想发展成为集政治、哲学、伦理道德于一体的庞大的思想体系。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和道德,讲求以情统理、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但理学用三纲五常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比如尊卑等级,重男轻女,重利轻义、因循守旧、重礼轻法等错误观念,对中国社会都产生了很大负面影响。首先是以“程朱理学”给人们诸多灾难痛苦,“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上以理责其下,而在下之罪,人人不胜指数,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戴震:《孟子字义疏注》]“其所谓理者,同于酷吏之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测试题及解析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测试题及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1.(2019·滨州调研)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一变化反映了() 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 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 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 D.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 解析:选D汉初,社会经济破坏严重,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了道家的“黄老之术”,即“无为而治”的思想;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的经济实力恢复和增强,国力日盛,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所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2019·广东二模)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士大夫家族,经过两百余年的彼此联姻、互通声息、积累声望、垄断知识,终于演化为各地的士族集团,并且在魏晋时期居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这一现象反映了() A.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终确立 B.古代选官重视经济基础 C.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发生变化 D.儒学对政治的强大影响 解析:选D由材料中儒学士大夫家族通过垄断知识演化成士族集团并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说明自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对政治具有强大影响力,故D项正确;秦朝时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便已确立,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儒学士大夫家族通过垄断知识演化成士族集团,未体现其经济基础,也与古代政治制度的不断变化无关,故B、C两项错误。 3.(2019·广州模拟)下表是与汉代海昏侯刘贺有关的历史材料。据此可知()

C.汉代“四书”地位超过“五经”D.刘贺以皇帝的身份下葬 解析:选B由材料“终不见仁义”“至于忠臣孝子之篇,未尝不为王反复诵之也”“《易经》《礼记》《孝经》《医书》《论语》”可知汉代信奉孔孟之道,重视儒学教育,故B项正确;由材料内容可知强调的是对儒家思想的重视而非刘贺昏庸无道和其下葬身份,故A、D两项错误;宋代“四书”地位超过“五经”,故C项错误。 4.《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诸子“百家争鸣”B.始皇帝焚书坑儒 C.汉武帝独尊儒术D.司马迁撰《史记》 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作为私学教材的《诗》《书》等儒家经典,至汉代位列官方认可的“六艺略”,这体现了儒家思想得到认可和推崇,联系史实可知,这是汉武帝独尊儒术所致,C项正确;“百家争鸣”的局面不能解释汉代儒家经典地位的上升,A项错误;B 项与题干材料不符;D项与材料无关,材料所涉及的史书为《汉书》。 5.(2019·衡阳联试)西汉中晚期,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10 000余人。太学弟子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据此可知这些举措() A.导致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 B.有利于培养大批实用人才 C.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D.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解析:选D据材料“太学弟子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学教授儒家经典,这反映了学校教育独尊儒术的特点,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故A项错误;太学教授儒家经典,不是培养实用人才,故B项错误;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这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6.(2019·蚌埠联考)汉代在选官制度上体现出对孝的提倡,汉惠帝、吕后开汉代“举孝授官”之先河。汉代以后,“以孝选官”的现象承袭相沿,继续存在于历代选官的体系中。据此可知,汉代“举孝授官”() A.使士人开始步入政治舞台 B.促使了社会实现公平公正 C.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性

宋明理学教案1

第三课宋明理学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教学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一、儒学复兴运动——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1、[唐]韩愈:道统说 2、[唐]李翱:复性论 二、宋明理学的形成过程 理学:为了与佛老思想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 1、北宋五子

程颢(1032—1085),字伯淳,私谥明道先生。程颐(1033—1107),字正叔,因居临伊川,后人称为伊川先生。两人为亲兄弟,河南洛阳人。二程,以理学家周敦颐为师,在总结了先秦关于理和道的观念,以及宋初以来思想家关于理的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把“理”抽象为宇宙的本体,作为哲学最高范畴提出来,构建了一个以理为最高本体的唯心论体系。二程哲学核心是“天理”或“理”。他们认为“理”不仅总摄天地万物,而且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理”是万物本原和人类社会的最高准则。认为在人类社会中,封建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伦理纲常,也是天理的表现,不可违背。在认识论上,二程的“格物致知”并不是指认识客观事物的法则,而是要在人的内心恢复“天理”。二程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抬高到和六经相同的地位。二程的学说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理学。在封建社会后期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封建统治者的主流思想。 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无善治,士犹得以明夫善治之道,以 淑诸人,以传诸后;无真儒,天下贸贸焉莫知所之,人欲肆而天理灭 .......

2020版高考历史新探究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课后达标检测含2019届新题含解析新人教

课后达标检测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哈尔滨九中模拟)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国理念是 ( ) A.外儒内法,大一统B.无为而无不为 C.仁为本,为政以德D.礼法并施 解析:选B。“外儒内法,大一统”思想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属于汉朝中期,故A 项错误;题干中时间为汉初,信息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再结合所学汉初实行黄老无为思想,故B项正确;“仁为本,为政以德”为孔子的政治思想,未得到汉初统治者采用,故C项错误;“礼法并施”是荀子的政治理念,未得到汉初统治者采用,故D项错误。 2.(2019·江西五市八校联考)汉儒董仲舒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构成新的儒学体系,对儒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结合时代背景和思想的内在逻辑性,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思想是( ) A.“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B.“大一统论”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性三品论” 解析:选B。董仲舒新儒学为汉武帝时期政治上的大一统提供理论依据,其核心思想是大一统,故B项正确;A项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但非核心思想,故A项错误;C项有利于思想控制,但非核心思想,故C项错误;D项有利于思想控制,但非核心思想,故D项错误。 3.(2019·江西高三新课程教学质监)在中国古代,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不高,统治者普遍认为灾异是对帝王失政的谴责和警示。灾异,帝王一般会下诏言事,征求解救灾荒的措施。据此可知灾害的发生( ) A.强化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B.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水平 C.有利于提高环保意识 D.有利于增强对自然界的认识 解析:选B。“提高政府管理水平”与材料中“当灾异发生时,帝王一般会下诏言事,征求解救灾荒的措施”相符,故B项正确;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包括所谓祥瑞,不仅仅是材料中“灾异”,故A项错误;材料中“解救灾荒的措施”不等于环保意识,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4.(2019·湖南省长郡中学月考)董仲舒说:“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材料反映出董仲舒( ) A.强调“君权神授”的正当性

宋明理学教案

宋明理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熟悉理学产生的原因和主要理学家及其观点,记忆理学的代表性语录,准确解释理学一词及其由来。 2.阅读课文中的材料,提炼其观点,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3.分析宋明理学在压抑、扼杀知识分子自然欲求方面的影响,以及对中国人的个性、道德形成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三教合一、程朱理学的内容、地位和陆王心学的内容和地位。 三、教学难点:理学和心学的异同;理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我们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从此儒学便深入中国人的骨髓与血液,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但是历史的长河滚滚而流,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儒学之所以能够保持它在中国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儒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思想体系。 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宋明理学阶段。理学在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将儒家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什么是理学宋明理学为什么会兴起他们的主张有哪些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宋明理学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 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 社会的动荡不安,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腐败,王朝更革代起,军阀割据,战争颇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观念也开始受到怀疑。汉代经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于是,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西汉以来从未有过的自由氛围。而道教的修炼丹药长生不老,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来世的思想在社会迅速传播。这样,伴随着接受佛教、道教的人们越来越多,正统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三教合一”潮流弥漫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随着政治稳定三教相互渗透,彼此调和逐渐趋向合一。在扩大社会影响和争夺各类信徒的过程中,儒学、佛教和道教互相吸纳对方的优点,三家互相渗透。儒家强调人世,根本目标就是强国。个人的精力应该奉献给国家。道家强调自由,目标就是超脱尘世而获得更大的自由。佛家强调解脱。儒家思想在三教中多侧重于人世间的事。而儒家思想是佛道二家的基础。

汉代儒学的发展

汉代儒学的发展 2[2019全国卷Ⅱ,25,4分]西汉初期①,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②。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③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本题从西汉初期道、儒吸收其他学派思想切入,考查汉代儒学与政治形势的关系,凸显了时空观念①、史料实证②和历史解释③等学科核心素养。 西汉初期,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百姓需要休养生息,所以采用以道家为主,吸收墨、阴阳等各家合理成分的统治思想。汉武帝时期王国问题和匈奴问题严重威胁统治,董仲舒吸收法家、阴阳家等思想,形成了新儒学,维护了封建统治,故答案为C项。王国势力强大是汉武帝改变统治思想的一个因素,并不是学术思想呈现材料中特征的主要因素,排除A项。材料现象并不是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故B项排除。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排除D项。 C 名师点拨董仲舒的思想与先秦儒家思想有不同之处,董仲舒对君主既有维护,也有警告:他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有“屈民而伸君”之意;他还提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进一步强调君主专制统治的合法性;但是他又明确指出“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对专制君主进行权力限制。 3[2018全国卷Ⅱ,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②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上上(圣人) 上中 (仁人) 上下 (智人) 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 下下 (愚人) 尧、舜周文王孔子孟子 屈原 荀子 子贡 范蠡 廉颇 老子 商鞅 韩非 齐桓公 吕不韦 荆轲 秦始皇 李斯 陈胜 宋襄公夏桀商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①③④。(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本题从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对历史人物的分类切入,考查考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凸显唯物史观①、时空观念②、史料实证③、历史解释④等学科核心素养。 据材料提出自己的看法,如史学家的历史观受到主流思想的影响。从表格中上上、上中人物的分布看,儒家思想的创立者与发展者都居很高的等级,被称为圣人、仁人,而不符合仁政思想的暴君夏桀、商纣等级较低。同时也要看到,在汉代“重农抑商”的背景下,私商的代表子贡、范蠡被称为智人,受到肯定,说明班固对古今人物的评定有着多方面的考量。综合来看,班固将古今人物分为九等,改变了先秦时期将人物分为上(智人)、中(中人)、下(愚人)三品的做法,进一步细化了人品等级,这对汉末魏初出现的九品中正制(人分九品,随品授官)有着极大影响,标志着中国古代人品思想的成熟。

宋明理学知行观探究

收稿日期:2006-11-09 作者简介:魏义霞(1965)),女,安徽濉溪人,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人员。 2007年第2期 总第197期 齐鲁学刊 Q ILU J O U RNAL N o .2 G enera l N o .197 宋明理学知行观探究 魏义霞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 要:对于知行关系,宋明理学家都突出知的主导地位,强调以知为先、以知为本。由于侧重知、行以及知行关系的道德内涵,理学家由知行讲到格物、致知,并在对知的侧重中将格物、致知都归于知。理学的知行观以/去人欲,存天理0为工夫,以超凡入圣为目标。这些迎合了宋明时期加强道德教化的需要,为宗法等级制度的上下、尊卑秩序进行辩护。理学家对知、行道德内涵的挖掘具有积极意义,提升了人的生存品位和精神追求;但在对知行伦理维度的凸显中忽视了知、行的其他维度,导致了对人的生理欲望和物质需要的漠视。 关键词:宋明理学;知行观;格物致知;等级秩序 中图分类号:B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2X (2007)02-0032-05 知与行的关系问题古已有之,但其系统化及成为焦点却始于宋代。理学家重视知行关系,这与宋明时期道德教化的加强密切相关,可以说,正是这一时期加强道德教化的社会需要使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知与行的关系问题成为迫切的现实课题。从二程、朱熹、陆九渊到王守仁,每一位理学家对知行关系的具体看法不尽相同,然而,他们殊途同归的理论走势和价值旨趣却凸显了宋明知行观的道德意蕴和伦理维度,流露出相同的加强道德教化、构筑社会和谐的理论初衷。 一、以知为先、以知为本与知行观的道德内涵和 伦理维度 综观理学家对知行关系的厘定,从知先行后、知本行次、知行互发、知行俱到、以行为重到知行合一、不分先后等等,见仁见智、不一而足。这些观点表面看来并不相同,有些甚至给人针锋相对或截然对立的感觉,王守仁以/知行合一0、不分先后反驳朱熹等人的知先行后就是明证。然而,理学家的知行观具有相同的思想主旨,那就是以知为先、以知为本。 (一)知先行后与以知为本 检阅理学家对知行关系的厘定,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知先行后。这是因为,一边是二程、朱熹和 陆九渊等人不约而同地呼吁知先行后,一边是王守仁竭尽全力地反对知先行后,并且针锋相对地提出/知行合一0、不分先后。这有必要先明确一下知先行后的具体含义。二程、朱熹对知先行后的陈述出于相同的意图和动机,那就是:若行,要先明白做什么、如何做;所以,必须知在先。在知与行的关系上,陆九渊与程朱一样主张知先行后。对此,他一再写道:/吾友学未博,焉知所行者是当为?是不当为。0 [1](P443) /为学有讲明,有践履,,未尝学问思辨, 而曰吾唯笃行之而已,是冥行者也0[1](P160)。按照陆九渊的说法,只有先明白了道理,行才能有正确的 方向;否则,践履便会迷失方向,成为冥行。循着这个逻辑,必须先知后行。可见,无论是二程、朱熹还是陆九渊讲知先行后都是为了强调以知指导行。在他们看来,为了反对脱离知而冥行,必须知在先、行在后。其实,这也是王守仁断言知行不分先后、合一并进的题中应有之义,他的名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0已经把行牢牢地锁定在知的计划之内,目的也是为了将行永远控制在知的主意之下。 进而言之,为了突出知对行的指导,理学家强调,行必须在知的策划、引领和监督下进行,于是推出了知先行后。其实,从行必须依赖知的指导这个 32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三十三)讲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作业】

课时检测(三十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1.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国理念是() A.外儒内法,大一统B.无为而无不为 C.仁为本,为政以德D.礼法并施 解析:选B“外儒内法,大一统”思想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属于汉朝中期,题干中的时间为汉初,故A项错误;题干中“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再结合所学,汉初实行“黄老无为”思想,故B项正确;“仁为本,为政以德”为孔子的政治思想,未得到统治者重用,故C项错误;“礼法并施”是荀子的政治理念,故D项错误。 2.以下是西汉部分丞相出身表(单位:人),据此表可知,当时选用丞相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A.重用文臣贬抑武将B.兼顾德才两重标准 C.采用儒家思想治国D.利用中朝牵制外朝 解析:选C材料只是说明丞相的出身而不能说明贬抑武将,故A项错误;兼顾德才标准在材料中未体现,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经学之士出身的丞相在多代皇帝当政时都受到重用,表明汉代采用儒家思想治国,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丞相出身,丞相属于外朝,材料并未反映中朝情况,故D项错误。 3.董仲舒《春秋繁露》载:“《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该主张旨在() A.说明天地君权之尊贵B.强调遵从纲常伦理 C.提升儒学的独尊地位D.废弃郡国并行体制 解析:选A“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表明是对皇权的神化,故A项正确;材料的内容是神化皇权,B、C、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

宋明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宋明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理学的创立 1.背景 (1)唐末五代时期长期分裂和混战,使传统的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不利于政治的稳定。 (2)理学的产生出于儒学家革除时弊、重建儒学道德的目的,适应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 (3)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 (4)宋代学者抛弃汉唐师古学风,敢于疑经改经。 2.思想来源:儒学思想、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3.基本特征:把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 二.理学的成熟(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⒈理气论:以二程 ..学说为主,部分吸收张载思想 (1)理是根本,理先于气。 (2)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离不开气。 (3)万物皆有理,终归于一,就是太极(客观唯心论) 2.修养诊:以本体论 ...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 (1)区分教育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强调学习积累循序渐进。 (2)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和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3)仁者无私无畏,大智大勇,光明磊落,仁民爱物。 (4)仁者境界毫遁求精神自由和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3.社会政治理论:以道.统论 ..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1)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只有达到仁者境界才算道 (2)认为秦汉以来的帝王都是无道之君,导致政治黑暗。 (3)认为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力,其关键是“正君心” 三.理学的发展(发展为心学) 1.心学的基本特征 (1)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践之。 (2)主张扫落枝叶,直奔主题。 2.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 (1)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主张用自己体验而不是逻辑思辨论证此命题,即逻辑思辨论证此命题,即“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2)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发明本心”,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准则 (3)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 3.建立系统的心学理论——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世称阳明先生) (1)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2)学以至圣的关键在于“致良知”。 (3)为了遏止伪善流行,他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汉代儒学

《汉代儒学》复习题 1.“……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刑罚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向当朝统治者提出该主张的是 A.孟子 B.李斯 C.董仲舒 D.李贽 2.董仲舒说:“(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下面说法中,最符合材料本意的是 A.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 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君权神授” C.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思想 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 )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4.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下列思想体现儒家民本思想的有: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③“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④“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⑤“天下为主,君为客”() A.①②③⑤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②④⑤5.下列选项内容和汉朝著名思想家董仲舒的新儒学有直接关系的是()A. “举贤良对策” B. “君权神授” C. “性善论” D. “克己复礼”6.儒家“尊王”“忠君”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贵贱有序 B.荀子主张君舟民水,礼法并用 C.董仲舒倡行独尊儒术,天下一统 D.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反躬践实7.“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思想之间的关系应该是()A.用政治统一保证了思想统一 B.用阴阳五行思想巩固统一 C.用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D.使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8.汉武帝时期创办的太学意义在于()①提高了儒学的地位②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 ③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④促进了封建教育的发展 试卷第1页,总3页

三、宋明理学的含义及其影响

三、宋明理学的含义及其影响 (1)宋明理学的含义:宋代出现新的儒学体系,即理学。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使儒学面临严重挑战,儒学地位下降。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宋朝时期,儒、道、佛融合为新儒学——理学。北宋理学代表是程颢、程颐兄弟,南宋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朱熹。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仁与万物俱生。朱熹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理气论”“心性说”。认为先有理后有气。还把伦理道德与理气论结合起来。认为仁、义、礼、智等道德准则也是天理的反映。“心性说”是认为人的性情都是善的,因此,人应该克制情感,用道德理性约束指导自己的行为,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把握“理”的办法是“格物致知”。程朱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元朝曾将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朝继承下来,从而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明朝时期,理学发展为心学(陆王心学)。陆九渊的心学理论:①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提出“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②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求“理”

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心学最主要的代表人物:王阳明。王阳明心学理论提出的背景:明朝中期,程朱理学已经成为人们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逐渐失去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王守仁等认为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从而引起社会动荡,主张以心学来更新理学。内容:认为世界本源是人心,“心即理”。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2)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相同点:①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承认“理”的存在。 ②本质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③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④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不同点:①对世界本原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②认识世界本原的方法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3)宋明理学的影响:理学由程朱理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变为主观唯心主义,是宋明儒学主流,在政治、教育、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深远。理学强调道德修行,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

2020届高中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12.33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作业Word版含答案

核心素养提升练三十三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40分钟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先秦时期,重农抑商是法家的主张;汉代以后,随着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这一思想才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这一变化表明( ) A.儒家思想力图适应政治需要 B.商人势力威胁汉代的政治统治 C.农民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D.法家思想逐步成为儒学的内核 【解析】选A。先秦法家的重农抑商主张到汉代以后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表明汉代以后儒学家们不断汲取各家思想以适应政治的需要,故A正确;变化不能表明商人势力威胁汉代的政治统治,故B错误;这一变化无法表明农民社会地位得到提升;故C错误;不能仅凭先秦法家的重农抑商主张到汉代以后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就认为法家思想逐步成为儒学的内核,故D错误。 2.(2019·滨州调研)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 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 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 D.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 【解析】选D。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是对题干的重复,故A错误;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西汉的经济实力恢复和增强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符合题意,故D正确。 【拓展延伸】 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为中央集权寻找意识形态的支撑。运用政权力量控制意识形态,其实是法家的发明,商鞅、韩非、李斯都精于此道,秦始皇根据他们的理论,用“焚书坑儒”的手段控制意识形态,但并不成功。汉武帝用功名利禄来引诱士人——只有精通儒家经学才可以进入仕途,把士人的聪明才 智束缚于儒家经学之中,专注于诠释章句,而无暇旁骛,终于达到了目的。 3.(2019·衡水中学模拟)汉武帝中期,董仲舒针对当时频繁发生的火灾,起草了一份奏章,用天人感应理论来批评汉武帝的过失。汉武帝大怒,欲将董仲舒斩首,旋又下诏赦免,但董仲舒江都王相的相位被罢免。这表明( ) A.统治者放弃儒家学说 B.迷信思想已日渐式微 C.皇权受到儒学的影响 D.皇权与相权继续冲突 【解析】选C。汉武帝对处罚结果的改变,反映了皇权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故选C。 4.春秋时期,贵族、高官在形势于己不利时出奔逃亡的现象很普遍,而且能够为人们的道德观念所接受。秦汉以后,对于贵族、高官出奔逃亡,舆论却多加贬斥,视为不义。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分封制已难以为继 B.社会道德水准提高 C.民意左右官员行为

宋明理学教案教学教材

宋明理学教案

宋明理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熟悉理学产生的原因和主要理学家及其观点,记忆理学的代表性语录,准确解释理学一词及其由来。 2.阅读课文中的材料,提炼其观点,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3.分析宋明理学在压抑、扼杀知识分子自然欲求方面的影响,以及对中国人的个性、道德形成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三教合一、程朱理学的内容、地位和陆王心学的内容和地位。 三、教学难点:理学和心学的异同;理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我们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从此儒学便深入中国人的骨髓与血液,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但是历史的长河滚滚而流,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儒学之所以能够保持它在中国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儒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思想体系。 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宋明理学阶段。理学在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将儒家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什么是理学?宋明理学为什么会兴起?他们的主张有哪些?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宋明理学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 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 社会的动荡不安,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腐败,王朝更革代起,军阀割据,战争颇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观念也开始受到怀疑。汉代经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于是,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西汉以来从未有过的自由氛围。而道教的修炼丹药长生不老,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来世的思想在社会迅速传播。这样,伴随着接受佛教、道教的人们越来越多,正统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3第34讲 宋明理学

第34讲宋明理学 知识点一历史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面临危机。2.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3.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弘扬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 知识点二形成标志 宋代儒学逐渐确立了一套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理学。 知识点三内容 派别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程朱 理学 程颢、程 颐、朱熹 “理”是世界的本原;求“理”方 法:格物致知;维护封建伦理道德: “存天理,灭人欲” 陆王 心学 陆九渊 “心即理也”,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 源;求“理”方法:“发明本心”, 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王守仁“致良知” 宋明理学对孔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宋明理学继承了孔孟思想的道德伦理、性善,追求圣贤、气节、德操等,同时又把孔孟儒学向高深广的方向发展。高即把儒家伦理提高为天理;深是把道德良知深植于内心;广是把追求圣贤推广到民众。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核心论点:宋明理学把孔孟儒学的道德观推向思辨化、世俗化。 知识点四评价 对我国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深远。 知识点五影响 1.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2.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微点拓展】儒学危机 (1)魏晋南北朝及至隋唐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对社会影响巨大。 (2)盛唐开放的社会风尚也摧毁了儒家的道德底线。 (3)另外儒学自孔子以来主要探求人间的道德和秩序,注重人间世界,而忽视了对天地万物本原和宇宙规律的探讨,这些都使儒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微点拓展】朱熹的道德观 (1)“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且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就是“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2)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信”等美德,但容易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当人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要“存天理,灭人欲”。 【图解历史】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关系 信息提取: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都属于宋明理学,陆王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继承发展,差异在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 重点一宋明理学的背景、内容 “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 1.魏晋玄学 魏晋时期的一些士人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转而重视对《老子》《庄子》《易经》“三玄”的研究。玄学是把儒家的政治伦理和道家哲学结合起来,形成的新道家学说,是披着道家思想外衣来宣传儒家纲常名教的主观唯心主义。汉初,黄老思想所讲的“无为”着重讲统治术,玄学的“无为”重点讲处世术。 [对点训练] 1.(2020·山东济南期末)魏晋南北朝时,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众多风雅名士常聚集在一起,醉心于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或无情等形而上的问题的讨论,

2020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第十二单元 课题三十三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课题三十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联]郡国并行制的后果是诸侯国势力膨胀,形成地方割据。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注]从民本到君本;从理性到迷信;从人道到天道。 [拓]新儒学背离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 [辩]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原因在于它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 搞清楚啊,可不是因为它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一、背景 1.国力的恢复和强盛:汉武帝时期,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潜伏的危机:诸侯国的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黄老之学的过时: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4.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二、标志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三、董仲舒的新儒学主张 1.内容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提出“三纲五常” 2.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 3.汉武帝推广儒学 (1)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2)教育: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儒家垄断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儒学取得民间独尊的地位。 4.影响 [注]黄老思想中“黄”指的是黄帝的学说,即修身、养生;“老”指的是老子的学说,即治国、无为。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汉初以此为统治思想,即“休养生息”。 [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的实质相同:思想专制。 [注]三纲五常 从纵向上构建了家族与国家之间的顺从关系;把儒家的“仁”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天”相结合,把仁、义、礼、智、信与五行相比附,从横向上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拓]太学是官办的最高学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大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老的正规大学。 [补]儒学在汉代成为统治思想的表现: (1)选官的指导思想,如举孝廉,以经取士。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宋明理学课后练习

第34讲宋明理学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高考名校联考信息优化卷)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迅速传播,佛教和道教之间也不断相互斗争,崇尚自然和张扬个性的玄学在士族阶层也非常流行。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 A.佛教的社会影响力最大 B.包容和开放的社会心态 C.道教受各个统治者推崇 D.儒学不再居于正统地位 解析:选B。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迅速发展,佛道两家不断争论,玄学盛行,反映出社会极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故B项正确。各家学说竞相发展,虽然冲击了儒学独尊的地位,但是儒学本质上是服务于政治和封建伦理道德的,最受统治者推崇,仍处于社会统治思想的正统地位,儒学的社会影响力还是最大的,排除A、C、D项。 2.(2019·石家庄二中期中)魏晋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语》,宋代儒学家则以《大学》《中庸》《孟子》以及《周易》为基础去注释《论语》。这种变化反映出( ) A.宋代儒学回归和复兴孔孟学说 B.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C.儒释道三种文化逐渐实现融合 D.儒家思想逐渐走向封闭和停滞 解析:选A。根据题目中“魏晋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语》”到“宋代儒学家则以《大学》《中庸》《孟子》以及《周易》为基础去注释《论语》”可知“宋代儒学回归和复兴孔孟学说”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

3.(2019·林州一中调研)程颐认为,君子并不是不追求个人的私利,但专门以追求个人私利为目的,则是有害的。这一思想( ) A.主张人应该去尽力追求私利 B.体现了“存天理,灭人欲”思想 C.有利于妥善处理公私的关系 D.为封建统治奠定了理论依据 解析:选C。程颐主张“专门以追求个人私利为目的,则是有害的”,与个人私利对应的是社会集体的利益,即追求个人私利的同时,要兼顾社会或集体的利益,故C项正确。 4.(2019·北京海淀区高三期中)有人问学于程颐:“人有志于学,然知识蔽固,力量不至,则如之何?”程颐的回答应该是( ) A.“求之性情”B.“发明本心” C.“内积忠信”D.“只是致知” 解析:选D。“求之性情”是心学的主张,与程颐思想不符,故A项错误;“发明本心”是南宋哲学家陆九渊提出的认识修养方法,故B项错误;“内积忠信”是程颢的思想,故C 项错误;程颐的学说以“穷理”为主,认为“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故D项正确。 5.(2019·黄石高三调研)胡适说:“(程朱)理学的兴起是个自觉的运动,这个运动是为了恢复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的本土文化。”下列主张中与这个“自觉的运动”直接相关的是(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先天下之忧而忧” C.“存天理,灭人欲” D.“明道救世,经世致用” 解析:选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清时期顾炎武的观点,故A项错误;“先天下之忧而忧”是儒家道德规范在范仲淹身上的一种体现,故B项错误;“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自觉复兴儒学所做的努力的体现,故C项正确;“明道救世,经世致用”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故D项错误。 6.(2019·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三检测)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正史中的孝义传、孝友传所记载的“义门”(累世同居的大家族)代表人物粗略统计

汉代儒学

专题一第2节汉代儒学 【测试要求】 理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 理解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知识梳理】 一、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1.思想主张及评价: (1)提出“春秋大一统”和“”。 A.观点: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统一,就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B.评价: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但实质上是思想文化专制,钳制了其它思想的自由发展。 (2)提出“”和“”。 A.观点: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人民和诸侯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天子无道,上天就会降灾于他。(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B.评价:神化并加强了君权,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君权,要求君主爱护百姓。 (3)提出“”: A.观点:“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和“夫为妻纲”,是社会伦理。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是个人品德。 B.评价:“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对其应持批判态度;“五常”中去除其中的封建成份,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组成部分。 2.特点: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和阴阳五行等学说而形成的新的儒学体系,实质是“外儒内法”。 二、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地位的建立 1.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独尊的原因 (1)董仲舒对传统儒学进行改造,迎合了汉武帝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2)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从而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改革。 2、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1)思想:采纳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体制改革。(2)政治:起用儒生参政,确立察举制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扩大了官员的队伍。 (3)教育:兴办和令各郡国建立学校,使天下文士都学习儒家经典(五经:《诗》、《书》、《礼》、《易》和《春秋》),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3、影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