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土家族建筑文化 土家族建筑有什么独特之处

土家族建筑文化 土家族建筑有什么独特之处

土家族建筑文化 土家族建筑有什么独特之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土家族建筑文化土家族建筑有什么独特之处

导语:土家族居住的房子,一般以吊脚楼为主,因为土家族人们为了避开野兽虫蛇,选择这样独特的方式来建造房屋。而且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方式

土家族居住的房子,一般以吊脚楼为主,因为土家族人们为了避开野兽虫蛇,选择这样独特的方式来建造房屋。而且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方式也有所不同,出现不同形式的艺术风格。下面来我一起来看看有着独特建筑的土家族文化吧。

土家建筑历来闻名遐迩,尤以吊脚楼独领风骚。它翼角飞,走栏周匝,腾空而起,轻盈纤巧,亭亭玉立。通常背倚山坡,面临溪流或坪坝以形成群落,往后层层高起,现出纵深。层前层后竹树参差,掩映建筑轮廓,显得十分优美。土家吊脚楼土家吊脚楼大多置于悬崖峭壁之上,因基地窄小,往往向外悬挑来扩大空间,下面用木柱支撑,不住人,同时为了行走方便,在悬挑处设栏杆檐廊(土家叫丝檐)。

大部分吊脚横屋与平房正屋相互联接形成“吊脚楼”建筑。湘西土家吊脚楼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建筑形制也逐步得到改进,出现了不同形式美感的艺术风格。在此,笔者将根据其形体组合、外观形式、比例尺度作深入分析。

挑廊式吊脚楼

挑廊式吊脚楼因在二层向外挑出一廊而得名,是土家吊脚楼的最早形式和主要建造方式。一般楼设二三层,分别在一、二、三面设廊出挑,廊步宽在2.8尺左右,挑廊吊柱由挑枋承托,出檐深度一般以两挑两步或三挑两步最为常见。这类吊脚楼空透轻灵、文静雅致,高高的翘角、精细的装饰、轻巧的造型是它的主要特点。若从地形上看,吊脚楼往往占据地形不利之处,如坡地、陡坎、溪沟等,而主体部分则

生活常识分享

土家族的丧葬文化习俗

土家族的丧葬文化习俗 土家先民曾实行火葬、岩墓葬、悬棺葬,他们哀悼死者的方式之一是击鼓踏厉而歌,叫啸以兴哀;而后受汉族丧葬习俗的影响,逐渐采用土葬,但他们依然保留了其先民掉念死者的方式,以跳丧、歌丧来哀悼死者,慰藉生者。 土家族最古老的葬谷是火葬。现今犹存的许多土家地区的地名,诸如“箱子岩”、“仙人洞”、“蛮王坟”、“棺木岩”等,都是对土家先民曾有过岩墓葬、悬棺葬习俗的追述。? 土家族保存到现今的古老葬谷是“绕棺”和“跳丧”。 “绕棺”,又名“打绕棺”,或名“穿花”,广泛地流传于湘鄂西及川东部分土家族地区。老人去世,停灵枢于堂中,请巫师行法事祭祀,“绕棺”时,灵堂红烛高照,香炉香烟袅袅,棺木右角点“长明灯”一盏;巫师将法咒一念,昭告亡灵,“绕棺”就开始了。“绕棺”活动,一般由五或七人,至少三人,成奇数跳唱。跳唱,由土老司担任领头,现今,以年长者出任,其他人跟后,围绕棺木,不能出离灵堂,故称“绕棺”。歌词内容广泛,可唱亡人生平,可唱神话传说,曲调多变,伴之以鼓、锣、镲、钹等打击乐,气氛欢悦而热闹,乡土生活气息浓郁,承袭了古代“绕尸而歌”之传统。 “跳丧”,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鄂西长阳、五峰、巴东等县流行的“打丧鼓”,又称“跳仗鼓”;一类是湘西凤凰、泸溪地区流行的“打廪”,又称“跳牌”“跳流落”。“跳丧鼓”与“绕棺”一样,是一种丧葬性的歌舞活动。在土家山寨,一旦哪家老人终寿,不问男女、名望、尊卑、皆是“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为死者“跳丧”。 跳丧,先跳什么,后跳什么,都有一定仪式程序。一般分为七项程式: 一、待师,跳者为表谦虚客气,边跳边等待师傅临场指导; 二、跳丧; 三、摇丧; 四、跩丧; 五、穿丧; 六、退丧; 七、哭丧。 哭丧,只在与汉区临界地区方有。这七项跳丧仪程,都由掌鼓者指挥,跳丧人跟着鼓点的变换而变换仪程。歌词的内容丰富多样,有歌唱先民祖先的;有唱农桑鱼猎的;有唱风土人情的;有唱男女爱情故事的。歌舞通夜不息,可谓“长歌为哭”,“以乐致哀”,慰死者英灵,为家属“散忧”、“解愁”驱逐死者家里天灾人祸,赐降吉祥瑞气,独具民族性。? “打丧歌”,又名“唱丧堂歌”,或叫“坐丧”,也是远古“鼙鼓以道哀”的一种葬俗传至今日。这种“打丧歌”,鄂西、湘西、川东土家族地区,直至现今,还相当盛行。“打丧歌”分两种形式:一种是一人击鼓,领唱,众人相和。另一种是不只击鼓,还要鼓锣钹笛唢呐齐备,“打围鼓”,唱戏曲,这也很别致。听唱观看的人很多,“坐丧”“打丧歌”成了群众一种娱乐活动了,将“忧愁”、“悲痛”驱逐于九霄云外了。

浅析土家族的哭嫁文化

浅析土家族的哭嫁文化 关键词:土家族哭嫁习俗民歌 土家族,这个居住在我国的湘,鄂,渝,黔比邻地区,主要从事农业,以织绣艺术作为妇女传统工艺,尤以“西兰卡普”闻名于世,爱唱山歌,热情好客的民族,其自身的文化真可谓丰富多彩而博大精深。一谈起土家族的山歌,就不得不提被宋祖英唱响维也纳金色大厅的土家族山歌的代表作——《龙船调》,其轻快活泼的曲调和带有民族方言特色的歌词展现了土家儿女的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和谐美满的生活氛围。土家族山歌的种类五花八门而各具特色。哭嫁歌作为其中文化内涵深厚的代表,也每每被搬上各地土家族旅游景点的舞台作为彰显土家族民族风情的代表作演出。说起哭嫁歌,就得追根溯源分析土家族的哭嫁文化。 一、土家族哭嫁文化的表现 说起这哭嫁,民间流传着这样一种传说:在远古的母系社会时期,社会上形成了“是女的坐天下”,“人只晓得阿娘”的风气,后来,在闹沧湖地方出现了一个蛮狠的男人,身高力大,是个“吃雷公局火闪”的角色。一天,这个狠男人看到一个女子在溪边岸上独自摘野果,吃得很开心。他不管女子肯不肯,硬把这个女子抢到屋里,强迫成了夫妻。由于妇女不高兴,想起就伤心,常以泪洗面。而从这以后沿袭成了“男婚女嫁”的风俗,所以,姑娘嫁出门之前,“都要数七数八、摇肝动肺地哭几天几夜。” 按照传统的思维方式,出嫁本该是高兴的事情,新娘该是笑容满面的迎接它的到来,可土家姑娘却是用“哭”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复杂而深厚的情感。因此,土家姑娘在出嫁的时候会“哭”,便可从这几个方面解读。一是伤感离别,思念亲人:新娘通过哭嫁来表示自己对父母养育以及亲友陪伴的感激之情,具有孝,义的伦理价值。即将离开父母远嫁他方,平日不曾给与过多关注的亲情,此刻历历再现,回顾往事,新娘喜从悲中来,用哭起来表达自己的这份不舍与感恩。二是为改变了身份而忧虑自身的前途,婚嫁的盛行将女性从女儿转换成了媳妇,这种截然不同的角色改变,一方面让新娘为告别女儿角色而不舍往日生活,另一方面则是新娘为即将履行的媳妇职责而充满恐惧,在这双重忧愁下,土家姑娘选择用“哭”来宣泄自己的情感。三是借“哭”来埋怨婚姻,诅咒媒人。正是花言巧语的媒人才把自己送进了婚姻的火坑,新娘在“哭”中痛快淋漓的借歌曲嘲讽谩骂媒人,同时也有对父母为钱势所动,不顾女儿幸福的埋怨。或是不愿离开父母,担心未来婚姻生活的新娘把一切不幸归结到婚姻上,埋怨婚姻的不自主,不仅唱出了内心的反抗之声,更是道出了自己无可奈何的悲凉之情。四是对男女地位不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本文是关于习惯的话题作文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土家族手工艺品各式各样,种类很多。土家族的工艺美术包括土家织锦、挑花刺绣。制陶、印染、雕刻。现在是小编为您整理的x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作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作文1 今天我来为大家介绍土家族的几个节日。第一个是过春节,土家族过春节,一般比汉族提前一、两天,也有提前六、七天的,称为“赶年”。 “赶年”的时间,因姓氏宗支而异。以酉阳县为例;老寨乡彭姓,腊月二十九过“赶年”;后溪乡彭姓,腊月二十四过“赶年”;可大乡和沙滩乡李姓,腊月二十八过“赶年”。过“赶年”的方式,也不完全一样。可大、沙滩乡李姓过“赶年”时,禁止杀鸡、杀猪,晚上禁点油灯,只能点烛,并通宵不熄。部分彭姓过“赶年”时,清晨得由男子做饭。 饭做好,祭祀祖先完毕,再喊女人、孩子起床。饭后,全家出门游玩。土家人平日用鼎罐做饭,过饭“是将肉切成,加上佐料,一层米一层肉,’萝卜等,合煮一锅。“年饭”做好,要先祭祀祖先。祭祀时,焚香燃烛,烧钱化纸,三跪九叩,怀念祖先功德。第二个是赶年,“赶年”,或曰“提前过年,是土家族最隆重、祭祀活动最丰富,民族特色最浓厚的一个节日。汉族过年,是腊月三十。土家族过年比

汉族要提前一天;若是腊月大,为29天;月小,为28天。 若家里有亡人还要再提前一天过年,人们称之为过“赶年”。关于提前过年的来历,土家人有几种传说,但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是明嘉靖年间,土家将士奉命出征到江渐沿海,参加抗倭,为不耽误战事,土家人提前一天过年,后取得“东南战线第一功”凯旋。过赶年便是从那时沿袭下来,让土家后人不忘记先辈的赫赫战功。 土家人过年时,要在堂屋神龛下摆祭品、敬家神、祭祖先。我们土家族的节日还有许多我就不一一介绍。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作文2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及风俗。 身为土家族的我,就要向大家介绍自己家乡的文化与风俗。 早在2000年前,土家族先民就在贵州等武陵地区一带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单一的民族。土家族自称华兹卡,历史上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为古代巴人后裔。 土家族人民热爱艺术的魔力,是所有人都无法抗拒的力量。村里过喜事,都要请村里的艺术团唱歌跳舞。土家歌舞有山歌、蓑秧歌、摆手舞、八宝铜铃舞、茅古斯、肉莲花等歌舞,并特有唢呐,木叶、咚咚喹乐器伴奏。这些歌舞要演到深夜才结束。在哪家表演哪家就要弄宵夜招待表演的人们,旁观者与长者也要起吃宵夜。整个寨子沉浸在那高声激昂的歌声与人们大笑声和震耳欲聋的掌声中。 土家族食品虽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土家族的食物却有着香浓、地道的味道。土家族以大米、包谷为主食,以小麦、红薯、土豆为副

土家族民俗建筑

公共选修课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古典家具艺术鉴赏任课教师:叶聪 论文题目: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民居建筑 学生姓名:吴琴学号:1306104038 所属院部:建筑工程学院专业: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班级: 13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目录: 《一》、土家族吊脚楼的地域特征 一、简介 二、吊脚楼的由来 三、地理位置 《二》、土家族吊脚楼独特的选址、建筑材料及环境 一、选址 二、材料 三、环境 《三》、土家族吊脚楼的结构、建筑特色及建筑形式 一、吊脚楼的结构 二、吊脚楼的建筑特色 三、吊脚楼的建筑形式 《四》、土家族吊脚楼的建筑传说、历史发展、民居的优势及文化内涵 一、建筑传说 二、历史发展 三、民居的优势 四、文化内涵 《五》.、结语

摘要:湘西土家族吊脚楼,由落地建造的座子屋与架空的横屋组成的"半干栏",是我国南方干栏式建筑一个独特的类型。吊脚楼民居主要分布于鄂西及湘西土家族、苗族聚居地的武陵山区。吊脚楼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也是专家们研究少数民族民居住宅的重要对象。笔者将从吊脚楼的地域特征、来由、建筑特色等方面来分析湘西土家楼吊脚楼。 《一》、湘西土家族吊脚楼的地域特征简介 一、简介 吊脚楼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吊脚楼半为陆地,半为水。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湘西吊脚楼,属于古代干阑式建筑的范畴。所谓干阑式建筑,即是"体量较大,下屋架空,上层铺木板作居住用的(庄裕光《干阑建筑》)一种房屋。这种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地区,以及山区。因这些地域多水多雨,空气和地层湿度大,由于干阑式建筑是底层架空,对防潮和通风极为有利。 二、地理位置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与湖北省、贵州省、重庆市接壤,是湖南省进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唯一地区。北邻鄂西山地,东南以雪峰山为屏。东部、东北部与湖南省怀化市、张家界市交界;西南与贵州省铜仁地区接壤;西部与重庆市秀山县、酉阳县毗连,西北部与湖北省恩施州相邻,系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之地。地势南东低、北西高,属中国由西向东逐步降低第二阶梯之东缘,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武陵山脉由北东向南西斜贯全境,可分为西北中山山原地貌、中部中底山山原地貌、中部及东南部低山丘岗平原地貌区,最高海拔1737米,最低海拔97.1米。 《二》、土家族吊脚楼独特的建筑材料及环境 一、建筑材料的选用 观察湘西吊脚楼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发现以当地的杉木作为主要材料。杉木是中国特有的和重要的速生树种之一,分布在淮河秦岭以南地区。杉木树体高大,纹理通直,结构细致,材质轻软,加工容易,不翘不裂,耐腐防虫,耐磨性强,而且具有芳香气味,有木中之王的美称,为中国重要的建筑用材和家具用材。因为杉木材的这些优点,被广泛用于湘西吊脚楼的建筑构架、围板、栏杆、地板、门窗和雕刻,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 四、吊脚楼周边的环境 (所有图片来自百度)

土家文化

土家族历史及其民族文化的发展现状 一、土家族历史及其民族文化特征 1、土家族历史 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区、酉水河畔。巴人、賨人(板蓝蛮)与土家人有一个共同的祖先,那就是“茅古斯人”。秦灭巴后,幸存者中的大多数巴人返回武陵山下、酉溪及其他江流两岸。这以后,巴人没了,是回到了自己的同祖兄弟——“本土人”的群体里。根据土家王朝悠久的历史推算,再根据土家人分布及居住的状况看看,土家祖先为了生存,沿酉水上下曾有分迁的历史,巴人和賨人该是分迁到上游四川的茅古斯人的后裔。当巴人回到武陵时期,这里的茅古斯人已经发展成了本土人。而巴人所有的习作与武陵“本土人”相差无几,当巴人归宗后,自然习惯土家的一切生存习俗和贤德的教养。战国时期,也有不少的賨人迁回酉水、武陵山一带安居乐业,其习作与武陵“本土人”相差无几,很快与同祖的本土人融为一体。 五代后梁开平年后,江西酋豪彭瑊(jian)归楚为溪州刺史,最先安家于辰州(沅陵)。不久,彭瑊先后派族人沿酉水而上,相继打入酉水禾撮賨领地,以至夺取了整个永顺及酉岸南渭州以下的土王领地,成了土著王族外来的一个土王家族。 综上所述,土家族是由茅古斯人的后裔本土人与茅古斯人的后裔迁回武陵脚下的巴人、賨人以及江西迁来人融合而成的一个顽强勇敢的民族。 2、土家族民族文化特征 人神共存,虚实相衬是土家民族文化主要特征之一。比如:土家《梯玛神歌》,就是说唱土家始祖神以及借神人的威力驱逐邪恶的精神治疗法,是一种典型的民族信仰。土家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具有原生态性、兼容性、多元性等多种特征。比如,土家《茅古斯舞》、《摆手舞》,就是典型的人类原生态舞蹈;“土家山歌”、“土家建筑”,具兼容性和多元性情形。其种类繁多,包括民族建筑,民族工艺,民族古迹及特色民俗等,都具有自我的特征。 二、土家文化发展现状、处境及其发展成果 1、土家文化发展的现状 一是土家摆手舞等六项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代表龙山县的文化资源汇聚了商周文化,龙山遗址文化,土家文化之精华,是世界文化遗产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是几千年文化历史所形成的结晶。二是土家族一批优秀剧、节目在全国获过大奖,有的还走出国门。土家文化乡土气息浓厚,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民俗性、

恩施最全民俗文化

恩施民俗风情 一、恩施土家族历史民俗文化 白虎图腾:根据汉文文献记载和潘光旦先生的推断,可能在4200年前的夏代初年,出现了巴人的第一个君王——廪君,标志着巴人已进入父系氏族向奴隶制过渡的时代。廪君乃巴氏之子务相,一般认为,廪为虎之意,廪君即虎君。白虎巴人主要有五姓:巴、樊、曋、相、郑。白虎巴人一直崇拜白虎,视白虎为图腾和神灵,认为廪君就是白虎的化身,其宗教信仰都打上了白虎的烙印,作为勇敢、力量的象征,做为胜利之魂来进行礼赞,体现了君廪勇武奋进的精神,还体现了整个部落坚毅、刚猛、豪爽的特质,构成了巴文化的基本特征。 二、恩施民歌 1、《龙船调》:是利川民歌,现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特点:歌词质相通俗,朗朗上口,衬词特多,音乐旋律起伏悠扬,音域宽广,高亢婉转。 2、《柑子树》:是表性很强的优秀民歌。“柑子树来柑子叶,干姊干妹舍不得。柑子成树树成林,干姊干妹长成人。柑子结果姐出门,干姊干妹两离分。”《柑子树》歌词巧妙运用谐音来咏叹干姊干妹的情恋,表达了土家先民对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强烈追求。 3、《巴东石工号子》:表现石工在撬石、拖石、抬石时配合劳动节奏喊唱的歌谣,7个土家汉子每人一根木棍在手,喊出一声高过一声的号子,用洪亮高亢的气势唱出了土家石工的齐心协力与乐天精神。 三、土家风俗、节日 1、女儿会:源远流长的“女儿会”是恩施土家人的民族盛会,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民族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一般在农历七月十二日,最初流行于恩施石灰窑、大山顶一带,如今已发展成为全州性的民族节日。 被誉为“土家情人节”的女儿会,保存着古代巴人原始婚俗的遗风,传递着土家人真、善、美的脉博与灵魂。是恩施土家族人自发形成的以赶集为借口、以对歌为形式、以情爱为目的的自主择偶方式。如果两情相悦,就牵手到树林里、小溪旁、山坡上去幽会,乃至定下终身。 2、月半节:又称“鬼节”、“亡人节”,时间为农历七月十二,土家人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说。其主要活动是祭祖,祭祖时烧纸钱,表示对已故亲人的哀悼。过月半须全家团聚,并接回出嫁的女儿。

土家族简史

土家族概述 作者:小敏彭彭 摘要:土家族是我国一个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民族,在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中,形成了其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和精神文化。 土家族形成 土家族的族源在史学界并没有统一的意见,大致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她是古代巴人的后裔,第二种则认她是当地的土著居民,第三认为她是有贵州迁来的乌蛮族的后代。多源论和主源论者的学说认为,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是由纯粹的族源形成的,土家族也不例。现在主流的观点认为,土家族是由古代巴人的两支——廪君蛮和板楯蛮为主源,融合了后来的众多的族群,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最终形成的一个独立的民族共同体。 土家族的先民与古代巴人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山海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太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巴人分为板楯蛮和廪君蛮。 秦汉以来,以巴人为主体的又融合了彭、冉氏等其他民族成分的土家族逐渐开始形成。唐王朝在今土家族地区实行羁縻州制,致使向氏、彭氏、田氏、冉氏、覃氏、杨氏、白氏、张氏等等,纷纷涌现,得以壮大,从而发展成为上述土家族地区的主要姓氏,这也是构成今日土家族宗族制度突出的重要历史原因。 史籍中将湘鄂西一带土家族称为“土人”、“土民”等,清末地方志中开始用“土家”名称。2000多年前,他们定居于现在的湘西、鄂西一带,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宋代以后,土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土民”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彭、田、覃、向,冉、马六大姓氏首领世袭统治地位的确立,标志着土家族稳定的共同地域最后形成。 以后随着汉族居民大量迁入,清末地方志中开始用“土家”名称。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 土家族的历史传承: 土家族是一个热爱祖国和富有反抗精神的民族。 早在殷商时期,土家族人的祖先巴人就积极参加反抗历代奴隶主和封建王朝的斗争。《华阳国志》已有关于巴国军队的记载在夏禹“会诸侯于会稽,执帛者万国,巴蜀往焉”。“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故后人称之为“武王伐纣,前歌后舞”。 周之季世,巴国内乱,将军巴曼子许楚三城以平乱,事平,将军不与楚城,自刎以谢楚

土家族风俗调查研究

土家族风俗调查研究 摘要:土家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史,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经过代代传承,成为土家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土家族一些独特的风俗文化出现失真失落现象,我国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开发土家族有意义的传统风俗文化,使其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土家族风俗调查研究

目录 一.绪论 (3) 1.1土家族历史 (3) 1.2土家族文化 (3) 1.2.3跳丧舞 (4) 二.土家族婚嫁风俗 (5) 三.土家族宗教风俗 (5) 四.土家族风俗禁忌 (6) 五.土家族风俗文化调查研究 (6) 六.调查研究结果分析 (9) 七.对土家族传统风俗保护与开发的建议 (9) 八.结语 (10) 参考文献 (10)

一.绪论 1.1土家族历史 土家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其发展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从秦朝至隋朝时期,土家族的发展被称为郡县制时期,到唐宋时期被称为羁縻州县制时期,发展到元明时,被称为土司制时代,一直到清朝初期,又被重新定义为改土归流时期。 土家族在历史上曾一度存在于人们的偏见中,这与其历史渊源、居住地等分不开,在人们对他们的称谓上可见一斑,如“白虎夷”“巴郡蛮”等。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土家族没有确定族称,一直到大批汉族人迁入土家族地区,人们为了区分两个不同的种族,才有了土家族这个称谓。并于1956年被国务院正式确认为单一的少数民族,从此,土家族才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在中国56个民族中,土家族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两千多年前出现于湘西、鄂西一代,在漫长的岁月里,土家族用其独特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 1.2土家族文化 1.2.1白虎崇拜 众所周知,土家族自称是白虎之后,这是什么原因呢?相传,很早以前,土家族五姓部落首领巴务被推举为酋长,即廪君,他带领部落成员到达盐阳杀死了凶残的盐水女神,拯救了人民,让人们得以安居乐业,深受人们爱戴。后来,廪君死后,其灵魂化作白虎升天,从此,人们奉白虎为祖神,世世代代尊敬供奉。土家族中的男方结婚时,要在正堂大方桌上铺上虎毯,象征着祭祀祖先以及对白虎的尊崇。 图腾是原始民族的标志,是被神化的祖先,土家族的图腾就是白虎。在土家族人的心中,白虎是神圣不可战胜的,是力量与勇猛的象征,这种信仰通过代代的口传心授,以不容质疑的形式渗透于土家族的每一代人,每一个领域,潜移默化的形成一种思维及心理定势,白虎崇拜在土家族的发展及文化的形成方面均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白虎崇拜作为一种信仰,成为维系土家族内部团结的

民族风情:土家族风俗

民族风情:土家族风俗 服饰 土家人曾有过男女都穿短衣、着筒裙、赤足椎发,装束一样的阶段。大约在清"改土归流"后男女的装束才有了差别;解放初,除女子由穿裙改为裤子外,其服饰在200年间变化不大。 土家妇女的头上缠着7尺或14尺长的成圈形的墨青丝帕或布帕,上装为矮领、左衽大襟、大袖的麻质和棉质短衫,由自纺、自织、自染的土布缝纫而成。老年妇女喜欢青、蓝色的布衣,只在两衣角绣些花卉图案,女装的衣领高五分左右,上面有三条花带,叫"三股筋",托肩在外,托肩外缘和外缘下的衣襟边缀上一条宽青边,边下再贴三条等宽的五色梅花条,胸前钩花,袖口和衣襟上饰以小条花边。平时,妇女穿的上衣,有无领和矮领,长襟和短襟两种,在一片素色的衫底上,托肩及衣襟边都压有另一颜色的布条。衣襟的左右角或一角,有的绣着小花朵,袖口也压上两条另色的布条。已婚妇女袖口较大,把衣袖卷上以便幼儿吸乳。妇女的"八幅罗裙"裙褶多又直,绣有花纹,庄重大方。有的妇女穿大脚筒裤,裤脚处滚上梅花条。 妇女的首饰多而富有特色。除发髻上的银钗外,在着盛装时,还戴各种式样的金银发花和"灯笼"、"瓜子"、"单环"、"两环"等银耳环;胸前右衽扣上"银环",在环上挂着八串银链,在链上系着银牌、银铃、银牙、银挖耳,手腕上戴手圈,手指上戴戒指。

男子服饰比较简单,把头用青蓝色或白色的土布帕子缠成"人"字形,过去还在左耳穿耳环。青年男子喜穿对襟短衫,钉上七对、九对、十一对不等量的扣子。老年男子常穿无领满襟短衣,压素色布条"琵琶襟"服,在短衣外面套黑布单褂,俗称"鸦鹊褂"。男子穿白布围脚和青、蓝布的大筒裤,在膝至踝上缠"布裹脚"。 "西兰卡普" 土家族的土花铺盖"西兰卡普",史称土锦,也叫"溪州斑布",是用以做服饰和被面的实用艺术品。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相传为一个名叫"西兰"的土家姑娘所创。妇女衣服上五颜六色的花边、小孩的摇窝被,都是"西兰卡普"制品。它质地厚实,经久耐用,是一种美丽的实用装饰品。心灵手巧的土家姑娘们,十几岁就登上简单的木织机,开始编织"西兰卡普"作嫁衣。"西兰卡普"编织精巧,色彩鲜明,花纹朴素绚丽,富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编织者可以随心把自己所喜爱的图案和彩线织上去,所以每一段制品都各有特色。据说图样多达二三百种,内容多为飞禽走兽、喜鹊闹梅等。姑娘织的最后一块"西兰卡普"往倾注她的全部才能,因为这将用作出嫁时的盖头,赶歌舞会的披风,若丈夫远行,使用来包衣物,让它永远伴随亲人。 湘西土家族的婚娶 土家族的婚姻不论是旧婚还是新婚都要经过求婚、认亲、拜年、送日子、娶亲五个阶段。婚前一个月或半月,新娘就要哭嫁,哭嫁那天晚上,全寨相好姐妹都来陪哭,土家语叫"坡"。在此期间家族亲友都要宴请新娘一餐丰盛的饭菜,叫做"嫁饭"。结婚前一天新娘正

土家族织 锦 概 述

织锦概述 织锦,是指有彩色花纹的丝、棉等纤维的织品。《汉书》称:“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织锦有经纬起花和纬线起花,分别称为经锦和纬锦,此外还有经纬联合显花。 殷商时代中国就有了丝织物。周代丝织物中出现织锦,花纹五彩斑斓,技术臻于成熟。汉代朝廷设织室、锦署,织锦供宫廷享用。至汉武帝后,中国织锦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波斯(今伊朗)、古罗马等国。魏晋以后,蜀锦勃兴,在织造工艺上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和发展,以蜀锦为代表的唐代织锦远销到日本、波斯。北宋时,朝廷在汴京(今河南开封)等地建立规模庞大的织造工场,生产各种绫锦。元代设立织染局、织染提举司,机构庞大,集中了大批优秀工匠,以大量生产加金丝的织金锦而著称。同时,民间作坊蓬勃兴起,江南织锦生产进入繁荣时期。经历民国时期动荡,新中国建立以后,织锦工艺迎来新的发展时期。 中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根据各自的生产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创造了异彩纷呈的织锦工艺。中国织锦各种主要有:南京云锦、苏州宋锦、四川蜀锦、杭州杭锦和少数民族的土家锦、壮锦、黎锦、傣锦、侗锦、瑶锦、苗锦和爱得利斯锦等。土家织锦与壮锦、黎锦、傣锦合称为“中国民族民间四大名锦”。

土家织锦沿革 土家织锦,土家语称为“西兰卡普”,“西兰”意为被面,“卡普”是花的意思,合起来即打花被面。流传至今的土家织锦是一种三重经线开口的通经通纬、反面挑织、纬线显花的民族锦。其经线俗称“站线”;挑织的纬线俗称“喂线”,又称“花线”。 土家织锦的艺术特色 土家织锦是中华民族织锦的奇葩,是土家人特别是土家女性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追求的华美积淀,也是土家族的民族性格与气质在工艺美术中的载体,更是土家族走向世界的一张精美的文化名片。 民间性是土家织锦与宫廷锦相比而存在的基本特征,它既是土家族重要的文化生活习俗,又美化了摆手舞、梯玛歌等节庆俗、婚俗、生育俗等。 (1)图案取材的丰富性 武陵山区——特别是酉水流域一带,因为高山深谷、交通不便、僻居一隅、与外界联系较少,因而保留了沿袭至今的土家织锦手工生产工艺,保存了极其珍贵的土家织锦技艺和大量精彩纷呈的传统图案。 土家织锦现存植物、动物、器物、天象地舆、钩纹、汉文字和桃花移植类图案等160余种传统图案,其丰富多彩在全国民族民间织锦中是名列前茅的。其中器物类的桌子、椅子、锯子、茶盘、磨盘、窗格、背篓、大小秤钩、龙船,甚至粑粑架、豆腐架等皆以织锦花纹的形式出现在图案中,这在全国民族民间织锦中也是首屈一指的。这体现了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中,土家人对贫穷但不失温馨的家庭的眷恋,

湖北省长阳县土家族风俗习惯

览鄂西民俗知长阳土家 在鄂西南有一条美丽的长江支流,名为清江。而在清江的下游则有一个富有民族特色与历史的地域——长阳。“长阳历史代远年长。古代文献的记载和考古发掘的文物,都雄辩地证明了从远古到当代,人类在清江流域的活动从未停止过。旧石器时代中期,有距今18.5万年的“长阳人”穴居洞中,茹毛饮血,生息繁衍。新石器时代晚期,又有巴人著名首领廪君披荆斩棘,开疆扩土,成为雄霸一方的部落联盟首领。” 作为巴人后代,亦是少数民族之一——土家族,生长于巴人故里——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土家族自治县,谈及名俗,亦如家珍一一细数。 其一、长阳文化。 歌舞。“长阳文化灿烂,素有“歌舞之乡”之称,长阳山歌、长阳南曲、巴山舞被誉为“长阳文化三件宝”,奇石、盆景、根艺被誉为“长阳文化产业三件宝”。长阳巴山舞曾获全国广场舞比赛“群星奖”金奖,大型土家婚俗歌舞剧《土里巴人》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2006年,土家族“撒叶儿嗬”入选国家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在2007年十四届全国广场舞蹈比赛中荣膺群星奖。长阳山歌、南曲、长阳薅草锣鼓和都镇湾故事入选省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由我县“农民兄弟”王爱民、王爱华与苗族姑娘组成的“土苗兄妹”组合在央视第13届青年歌手大奖赛原生态唱法中荣获金奖。 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县,教育上十分注重少数民族文化的学习与传承,了解巴人历史,学习巴山舞。自小学至高中,课间操时间锻炼内容除了国家广播体操外更有民族舞蹈——巴山舞。于是,长阳人民无论老少,无一不会跳巴山舞,无一不知巴人文化者。 长阳文化另有一文化即茶艺文化:四道茶。 “四道茶具有独特的喻意。一道茶——“罐罐茶”,用来招待日常来客。其制作方式:先将铜壶置于明火上,斟水加热,另将小陶罐在微火边翻烤,待发烫时放入茶叶半两,不停颠簸烘烤,直至茶香时,入开水冲泡,两分钟后分敬客人。二道茶——鸡蛋茶,是用来招待“嘎嘎客”的。也就是家中添小孩后,整“祝米酒”时才上鸡蛋茶。其做法:将煮好的荷包蛋用碗分装,每碗一个,再加白糖,放上一支竹筷子,喻意一生平安,健康成长。三道茶——阴米茶,是用在婚宴酒席前食用。作法是用糖水冲泡炒熟的米花。四道茶——酥茶汤,在冬

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

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 一、依山就势的建筑理念 湘西土家族生活在风景优美的武陵山区,境内沟壑纵横,溪水如流,山多地少,属亚热带山区气候,常年雾气缭绕、湿度大。在这种自然环境中,土家人结合地理条件,顺应自然,在建筑上“借天不借地、天平地不平”,依山就势,在起伏的地形上建造接触地面少的房子,减少对地形地貌的破坏。同时,力求上部空间发展,在房屋底面随倾斜地形变化,从而形成错层、掉层、附崖等建筑形式。这也确证了“巢居”是南方史前建筑的基本形态。 史书记载:“穴居多在高处,土层较厚,多在北方;巢居多在低处,地面湿润,多在南方。”巢居是干栏建筑的早期形态,多现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的河姆渡等原始文明中。由于湘西气候湿热,森林植被资源丰富,居住在这里的土家族先民们为了防湿热和避开野兽虫蛇,选择了干栏式建筑作栖居之巢。 二、空间组合 湘西地区除土家族以外还生活着苗、汉、侗等民族,其建筑形制与风格各有千秋。土家族民居建筑的形制风格和空间排列自有章法,其建筑形制在大西南干栏民居建筑中最为独特。经研究人员实地考察和有关资料记载,土家建筑该属“井院式干栏”。井院来自黄土地区的井院窑洞,干栏则是南方各族人民的共同居住形式。“井院式干栏”的形成,与土家族文化的发展有关,在此不作深究。土家住宅正屋一般为一明两暗三开间,以龛子(厢房)作为横屋,形成干栏与井院相结合的建筑形式。从最简单的三开间吊一头的“一字屋”、“一正一横”的“钥匙头”,到较复杂的“三合水”、“四合水”。其正房中间为堂屋,后部设祖坛,位置与苗族民居无异。堂屋两边分别为火堂(长子结婚分家后形成两个火塘),其等同于原始人的火坑,有煮烤食物、御寒取暖和防卫照明之功能。由于家庭成员的增多,土家人一般在正屋一边或两边各建一厢房,于是分别形成“钥匙头”或“三合水”住宅,而“四合水”庭院则由间或廊四面围合而成。村寨“四合水”大门一般偏置一侧,面对大门为厢房,进天井后转折到达敞厅或敞廊,城镇的“四合水”恰好相反。 土家建筑历来闻名遐迩,尤以吊脚楼独领风骚。它翼角飞,走栏周匝,腾空而起,轻盈纤巧,亭亭玉立。通常背倚山坡,面临溪流或坪坝以形成群落,往后层层高起,现出纵深。层前层后竹树参差,掩映建筑轮廓,显得十分优美。土家吊脚楼大多置于悬崖峭壁之上,因基地窄小,往往向外悬挑来扩大空间,下面用木柱支撑,

恩施最全民俗文化

民俗风情 一、土家族历史民俗文化 白虎图腾:根据汉文文献记载和光旦先生的推断,可能在4200年前的夏代初年,出现了巴人的第一个君王——廪君,标志着巴人已进入父系氏族向奴隶制过渡的时代。廪君乃巴氏之子务相,一般认为,廪为虎之意,廪君即虎君。白虎巴人主要有五姓:巴、樊、曋、相、。白虎巴人一直崇拜白虎,视白虎为图腾和神灵,认为廪君就是白虎的化身,其信仰都打上了白虎的烙印,作为勇敢、力量的象征,做为胜利之魂来进行礼赞,体现了君廪勇武奋进的精神,还体现了整个部落坚毅、刚猛、豪爽的特质,构成了巴文化的基本特征。 二、民歌 1、《龙船调》:是利川民歌,现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特点:歌词质相通俗,朗朗上口,衬词特多,音乐旋律起伏悠扬,音域宽广,高亢婉转。

2、《柑子树》:是表性很强的优秀民歌。“柑子树来柑子叶,干姊干妹舍不得。柑子成树树成林,干姊干妹长成人。柑子结果姐出门,干姊干妹两离分。”《柑子树》歌词巧妙运用谐音来咏叹干姊干妹的情恋,表达了土家先民对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强烈追求。 3、《巴东石工号子》:表现石工在撬石、拖石、抬石时配合劳动节奏喊唱的歌谣,7个土家汉子每人一根木棍在手,喊出一声高过一声的号子,用洪亮高亢的气势唱出了土家石工的齐心协力与乐天精神。

三、土家风俗、节日 1、女儿会:源远流长的“女儿会”是土家人的民族盛会,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民族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一般在农历七月十二日,最初流行于石灰窑、大山顶一带,如今已发展成为全州性的民族节日。 被誉为“土家情人节”的女儿会,保存着古代巴人原始婚俗的遗风,传递着土家人真、善、美的脉博与灵魂。是土家族人自发形成的以赶集为借口、以对歌为形式、以情爱为目的的自主择偶方式。如果两情相悦,就牵手到树林里、小溪旁、山坡上去幽会,乃至定下终身。 2、月半节:又称“鬼节”、“亡人节”,时间为农历七月十二,土家人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说。其主要活动是祭祖,祭祖时烧纸钱,表示对已故亲人的哀悼。过月半须全家团聚,并接回出嫁的女儿。

土家族的生活习惯

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摆手舞、酉阳民歌、酉阳古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酉阳县2010年10万人同跳摆手舞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被文化部命名为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0年10月18日,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被命名为“中国土家山歌之乡”。传统舞蹈有“摆手舞”、“八宝铜铃舞”及歌舞“茅古斯”。乐器有木叶、“咚咚喹”、“打家伙”等。《龙船调》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被称为《龙船调》的故乡。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有:吃新节,舍巴日,赶年,牛王节,花朝节,洗神节等。 土家族 礼仪主要有:见面要互相问候,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若有是逢年节到土家人家里做客,主人还会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得两面金黄开花时,吹拍干净,往里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有的地方给客人吃糍粑还有些讲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给客人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过就咬,这时主人会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糖再给客人。 饮食习惯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 包谷饭 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酸辣椒炒肉视为美味,辣椒不仅是一种菜肴,也是每餐不离的调味品。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节庆食俗 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染成红、绿色,晾干而成,做绿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猪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间过年、过节必不可少的大菜。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端阳节吃粽子。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

长阳土家族独特的民俗风情

长阳土家族的独特民俗风情 我生在,长在,工作在,但作为巴人土家族的后代,对我的老家——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和土家这个民族自然有些好奇。从儿时起,只要有机会回到老家,都会对土家这个民族独特的民俗风情做一番探究。 发祥佷山的民族一定有“奇” 八百里清江横穿长阳,人类在清江流域的活动从未停止。据史料记载,在旧石器时代,大约在18.5万年的“长阳人”洞穴中,茹毛饮血,生息繁衍;新石器时代,巴人著名首领廪君披荆斩棘,开疆扩土,成为一方部落首领,这就是土家族的祖先。 位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县城西南约30公里,距清江隔河岩水电站25公里有一座山,名为武落钟离山,又称佷山。相传,武落钟离山是巴人祖先廪君诞生及掷剑称王的地方。整个山体若浮湖面,山下四面环水,碧波荡漾,岛上五峰错落,巉岩磷立,巴人遗迹犹存。 《后汉书》中关于巴人祖先廪君是这样记载的:"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 巴人首领廪君就是从这里率领他的部落走向四方的。一直以来,武落钟离山被视为湘、鄂、川、黔等地土家族人寻根祭祖的圣山,朝拜者络绎不绝。 土家人的独特,表现在民族的性格上,他旷达又哀怨,他野性也

贤淑,他粗犷还细腻,他理性并感性,他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本民族的文字。三峡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田华在《从土家人的性格看土家文化性格》中写道:“土家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容是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其从性格表现出来的外显,笔者认为有如下容:旷达与哀怨,野性与贤淑,粗犷与细腻,理性与感性。” 土家姑娘出嫁一定要“哭” 长阳土家族民俗民风多种多样,有哭嫁、跳丧舞(打丧鼓)、摆手舞、吹打乐、花鼓子、南曲等等,其中哭嫁可谓是中式咏叹调。 在土家族,姑娘出嫁是一定要哭的,而且是一门传统艺术,有着渊远的历史。而今土家族也和其他民族一样,婚恋自由,传统的哭嫁现象逐步表现并发展成为一种容丰富的文化现象。 哭嫁是土家人婚礼的序曲。亲朋好友前来送别,新娘要哭;娘家人为新娘置办了嫁妆新娘也要哭;新娘出嫁的当日更要哭。因为,哭是一种友好,哭是一种礼貌,哭是一种难舍难分的情感倾述。哭的形式可以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歌词有传统模式的,也有触景生情即兴创作的。会哭的姑娘一个月不哭词不带重复,哭祖先、哭爹妈、哭兄嫂、哭姐妹、哭媒人、哭自己;哭过去、哭现在、哭未来。哭嫁的高潮当属新娘出嫁的日子,新娘会邀请几位要好的未婚女伴,陪着新娘哭,哭的容主要是叙述姐妹友情,也有相互鼓励、劝慰的话语。哭嫁歌听其音是哭,究其谱却是唱,土家姑娘是用“哭”这样一种形式在倾诉心中的情感,琢其蕴则意蕴丰富。 由国家一级导演友龄执导,郭凯敏、马以、倪青、雷婷等知名演

土家族民俗

中国民俗旅游论文 课程名称:民俗与旅游 改卷老师: 学号: 姓名: 得分:

领略恩施土家民俗风情 摘要:恩施是一个有着46%土家族人口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在这里土家族繁衍生息,安然生活。土家族特有的民俗风情随着历史的推移传承不断,这些民俗涉及方方面面,比如生产、生活、婚嫁、礼仪等等。民俗的存在使得土家族的文化传承不断,也使得恩施的地域文明经久不衰! 关键词:民俗土家族恩施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中国湖北省西南部,地理坐标东经109°4′48″~109°58′42″,北纬29°50′24″~30°40′00″。西面和北面邻接重庆市,东临宜昌市,南邻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北接神农架林区。辖恩施、利川两个县级市和巴东、来凤、咸丰、建始、鹤峰、宣恩6个县。春秋时期为古巴国地,1949年设恩施专区,1970年改恩施地区1983年置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年轻的自治州。1993年4月改现名。属鄂西南山地,有“山原”之称。首府恩施市。面积24111平方千米,人口394万,其中汉族约占45%,土家族约占46%,苗族约占6.5%。显然,土家族的数目是很庞大的,土家族的存在为恩施增添了许多风采。 土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方圆10万余平方公里区域,分布于湘、鄂、

黔、渝毗连的武陵山区。汉族人大量迁入后,“土家”做为族称开始出现。土家族人自称为“毕兹卡”,意思是“本地人”。1956年10月,国家民委通过民族识别,确定土家族为单一民族。1957年成立了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又成立了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其后又相继成立了酉阳、秀山、石柱、长阳、五峰、印江、沿河等民族自治县。通用语言为土家语和汉语。 土家族的民俗丰富多彩,他们在生产、生活、节日、礼仪、游艺等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特点和形式。根据钟敬文的《民俗学概论》并且联系我对恩施的了解,我把恩施土家族的民俗提炼为以下三个大的方面: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生活民俗、精神生活民俗。物质生活民俗主要包括:生产劳动民俗和日常生活民俗;社会生活民俗主要包括:岁时节日民俗和人生礼仪;精神生活民俗包括:游艺民俗和民间观念。下面我将针对这三大类六小类分别阐述恩施土家民俗风情。一,物质生活民俗 1,生产劳动民俗 (1)“刀耕火种”的农耕方式:在方国割据及羁縻掌控甚至土司统治时代,恩施土家族地区还存在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正如刘禹锡竹枝词所云“长刀短笠去烧畲”,传统的畲耕生产普遍存在。在古代峡江地区,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应十分常见,故《四川通志·舆地志》“风俗”条记载:“川峡山险,全用此刀开山种田”;“峡土硗确,暖气晚达,民烧地而耕,谓之火种”,恩施土家族所在区域亦受此影响,也较为普遍采用这种生产方式。宋张淏《云谷杂记》云:“沅湘

论单吊式土家族吊脚楼

论单吊式土家族吊脚楼 吊脚楼这一古老的建筑形式,是土家人特有的建筑,它种类繁多,我在这里描述的只是其中的一种——单吊式吊楼。土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湘鄂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这使得它具有或顺山势,或随水而建的特点。 单吊式吊脚楼的产生和特点 吊脚楼建筑是土家人民智慧的体现。土家族大多居住在湘鄂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那里雨量充沛,多洪水,这便促使人们发明了一种适合当地人居住的新式建筑——单吊式吊脚楼。后来又以此为基础产生出更多种类的吊脚楼。不仅如此,它还具有防野兽的作用。 土家吊脚楼多为木质结构,从前的吊脚楼一般以茅草或杉树皮盖顶, 1

也有用石板盖顶的。早先土司王严禁土民差瓦,只许盖杉皮、茅草,叫“只许买马,不准差瓦”。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上归流”后才兴盖瓦。现在的吊脚楼多采用钢筋混凝土柱子做支撑,石棉瓦做屋顶。它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单吊式吊脚楼的结构和功能 土家族大都居住在山坡陡岭,由于这地势关系,住房多采用吊脚楼形式。在住宅两端立四根木柱,沿着山坡的走向搭成木架,在以正屋地面平齐的高度上搭横木,盖上木板, 三面装半装台的板壁或木走廊, 2

3 以草或杉皮作天盖,楼下四面皆空,可用作堆积肥料,也可以临时拴牲口,吊脚楼通风防潮,阳光充足,土家人十分喜爱,是土家地区建筑上的具有重要特色。的建筑之一。依山的吊角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有的吊脚楼为三层建筑,除了屋顶盖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屋柱用大杉木凿眼,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连在一起,尽管不用一个铁钉也十分坚固。房子四周还有吊楼, 楼檐翘角上 翻如展翼欲飞。房子 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讲究的里里外外都涂上桐油又干净又亮堂。底层不宜住人,是用来饲养家禽,放置农具和重物的。 第二层是饮食起居的地方,内设卧室,外人一般都不入内。卧室的外面是堂屋,那里设有火塘,一家人就围着火塘吃饭,这里宽敞方便。由于有窗,所以明亮,光线充足通风也好,家人多在此做手工活和休息,也是接

土家族建筑

土家族建筑 该村房屋多为土家吊脚楼,保存比较完整,分布较为集中,房屋为木质结构,窗花雕琢精细,图样较多,内容丰富,大部分房屋构造,保存完好。建筑年代为明清建筑 该村落前临乌江,后依高山,绿树环绕,景色幽美,被誉为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村落的独特之处是建筑风格多为土家干栏式“吊脚楼”,通常正房五间,左右两侧建二通进“吊脚楼”厢房,与正房齐平,整栋房构成“摄箕口”,寓意“财粮广进,家道兴盛”。门窗均有木雕,浮雕与阴刻相间,精雕细刻,工艺精湛,图案多为“麒麟送子”、“蝙蝠绕梁”、“仙猴嬉树”、“喜鹊闹梅”等,古色古香,独具风姿。同时该村建筑保存有少量四合院组成的殿堂式或楼阁式建筑群,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回廊花窗,富丽堂皇,气势雄伟,还保存有土汉文化有机结合的三合院建筑,天井坝以石板铺地面、阶沿以条石砌成,房屋柱头下垫石墩,这些石料都是精选的青石,经过细錾打造而成,石墩都是石鼓形,雕有石狮、蝙蝠、梅花及人物等吉祥图案,工艺精湛;房屋木料选用粗且直的松木或柏木,大门两侧的上部壁嵌上长方形木刻花窗,图案有“野鹿含花”、“喜鹊闹梅”、“八仙拜寿”、“龙凤呈祥”等,造型生动,栩栩如生。 该村建筑特点体现为一户一栋房屋,坐北朝南或坐南朝北,依山而建,靠山下一间为干栏式吊脚楼或转角楼。吊脚楼一般在屋右侧,也有建在左建的。吊脚楼的立柱与上层地板空间距离较高,一般约二尺,横梁对穿,楼台悬空,飞檐上翘,楼台绕楼的曲廊上有一排廊柱

悬吊于空中,从外观上看如楼吊脚,为吊脚楼。房屋结构有三柱二瓜、五柱四瓜、五柱六瓜,长三间、长五间、四合院。吊脚楼多为五柱八爬、七柱十二瓜,柱料粗且直,长度一丈八尺八,或一丈六尺八,门高八尺,猪牛栏尺寸尾数是六,这个八、六是“发”、“禄”的谐音,寓意发家致富、富禄寿喜、家道昌盛、六畜兴旺。五柱或七柱落脚为一例,有四列三大间或六列五大间。最多是十列九大间,以中柱为界,用木板或竹编隔成两小间,前面一间置火铺当厨房、吃饭、烤火、休息用,后面一间做卧室。四合院四围修封火墙,又叫封火桶子,中间是天井,无论是长三间或长五间或四合院,中间一间是堂屋,设神龛,作祭祀、喜庆、婚丧、迎宾用。房前平整地面作院坝,也是粮食晒坝,有的院坝前还建有朝门。修建时,柱头下多用精雕细刻的石磉礅,大门吞口、地面石料和附沿石也为细錾打造。窗户用小木条做出几何图案花格,或在窗心部位一小块木料上刻出人物、花卉、鸟兽图案,有的在窗户下部或门的上部刻出图案,既美观又寓意吉祥。屋顶多用青瓦盖,有“一万三千六,拖盖三间屋”之说,有的人家瓦盖得厚一些,多用些瓦,日后翻检瓦时也够用。个别有盖两层瓦的。屋脊中间以瓦片砌梅花形,两端翘角,屋檐瓦口以石灰封固,防止瓦片掉落。房屋墙壁装板取材多样,根据经济条件,有用木板经过细加工装修,室内装天花板(木楼板)。卧室内要安装木地板,还要涂上一层桐油漆,美观耐用。天花板以上靠瓦的外墙壁,在柱瓜之间的空间,先栏成大方块,方块内用竹条嵌上,在竹条上先涂一层含有草筋或纸盘的沙浆,再在沙浆上涂上石灰浆即成。房屋墙壁另一种是取材于竹子,一根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