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理简答

生理简答

生理简答
生理简答

1.机体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相互关系怎么样?

答:(1)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大类。在人体机能活动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神经调节比较迅速、精确、短暂。

(2)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体液调节相对缓慢、持久而弥散。

(3)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自身调节的幅度和范围都较小。

相互关系: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相互配合,可使生理功能活动更趋完善。

3.简述钠泵的本质、作用和生理意义?答:本质:钠泵每分解一分子A TP可将3个Na+移出胞外,同时将2个k+移入胞内。

作用:将细胞内多余的Na+移出膜外和将细胞外的K+移入膜内,形成和维持膜内高K+和膜外高Na+的不平衡离子分布。

生理意义:①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K+为胞质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

②维持胞内渗透压和细胞容积;

③建立Na+的跨膜浓度梯度,为继发性主动转运的物质提供势能储备;

④由钠泵活动的跨膜离子浓度梯度也是细胞发生电活动的前提条件;

⑤钠泵活动是生电性的,可直接影响膜电位,使膜内电位的负值增大。

7.局部电流和动作电位的区别何在?

答:①局部电流是等级性的,局部电流可以总和时间和空间,动作电位则不能;

②局部电位不能传导,只能电紧张性扩布,影响范围较小,而动作电位是能传导并在传导时不衰减;

③局部电位没有不应期,而动作电位则有不应期。

9.什么是动作电位?它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产生的原理?一般在论述动作电位时以哪一部分为代表?

答: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包括锋电位和后电位,锋电位的上升支是由快速大量Na+内流形成的,其峰值接近Na+平衡电位,锋电位的下降支主要是K+外流形成的;后电位又分为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它们主要是K+外流形成的,正后电位时还有Na泵的作用。

在论述动作电位时常以锋电位为代表。

10试述骨骼肌兴奋—收缩偶联的具体过程及其特征?哪些因素可影响其传递?答:骨骼肌的兴奋—收缩偶联是指肌膜上的动作电位触发机械收缩的中介过程。

①肌膜上的动作电位沿膜和T 管膜传播,同时激活L-型钙通道;

②激活的L型钙通道通过变构作用,使肌质网钙释放通道开放;

③肌质网中的Ca2+转运到肌浆内,触发肌丝滑行而收缩。

影响因素:前负荷、后负荷、肌肉收缩能力和收缩的总和。

11.试述细胞在兴奋和恢复过程中兴奋性周期的特点和基本原理?

答:特点:细胞在发生一次兴奋后,其兴奋性将出现一系列变化。

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原理:绝对不应期大约相当于锋电位发生的时期,所以锋电位不会发生叠加,并且细胞产生锋电位的最高频率也受到绝对不应期的限制;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大约相当于负后电位出现的时期;低常期则相当于正后电位出现的时期。

12.试述神经纤维传导和突触传导的主要区别?

答:①神经纤维传导是以电信号进行,而突出传导是“电-化学-电”的过程;

②神经纤维传导是双向的,而突出传导是单向的;

③神经纤维传导是相对不易疲劳的,而突出传导易疲劳,易受环境因素和药物的影响;

④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快,而突触传导有时间延搁;

⑤神经纤维传导是“全或无”的,而突出传导属局部电位,有总和现象。

13.简述慢反应自律细胞跨膜电位机制?答:慢反应自律细胞的典型代表为窦房结细胞,其跨膜电位机理如下:

①去极化过程:0期时相是由慢Ca2+通道开放而引起的去极化过程。因此其0期去极化幅度较小,时程较大,去极化速度缓慢;

②复极化过程:无明显的1期和2期,0期去极化后直接进入3期,3期是由于Ca2+内流的逐渐减少和K+外流的逐渐增多引起的复极化过程;

③自动去极化过程:4期自动去极化是由于K+外流的减少和Na+内流与少量Ca2+内流的增加所导致的。14.心肌在一次兴奋中兴奋性发生哪些变

化?

答:(1)有效不应期:期间不产生新的动

作电位。

①0期到3期复极至-55mV:绝

对不应期,这时期膜的兴奋性完全丧失;

②3期电位从-55mV至-60mV:

局部反应期,这时期肌膜受足够强度刺激

可产生局部的去极化反应,但仍不产生动

作电位;

(2)相对不应期:3期电位从-60mV

至-80mV,这时期膜若受一个阈上刺激能

产生新的动作电位,膜的兴奋性有所恢复

但仍低于正常;

(3)超常期:3期电位从-80mV至

-90mV:这时期若受一个阈下刺激便能产

生新动作电位,膜的兴奋性高于正常。

15.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有何特征?各期

的例子基础?

答:(1)去极化过程:动作电位0期,膜

内电位由静息状态下的-90mV迅速上升

到+30mV,构成动作电位的升支。

Na+内流

(2)复极化过程:

①1期(快速复极初期):膜内

电位由+30mV迅速下降到0mV左右,0

期和1期的膜电位变化速度都很快,形成

锋电位。K+外流

②2期(平台期):膜内电位下

降速度大为减慢,基本上停滞于0mV左

右,膜两侧呈等电位状态。K+外流、

Ca2+内流

③3期(快速复极末期):膜内

电位由0mV左右较快地下降到-90mV。

K+外流

(3)静息期:4期,是指膜复极完毕,

膜电位恢复后的时期。Na+、Ca2+外流、

K+内流

16.根据心肌细胞电反应的快慢可将心肌

细胞分为哪两类?两者有何区别?

答:可以分为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两

类。

区别:①快反应细胞0期去极

化是由快Na+通道开放而引起的,因此0

期去极化幅度较大,持续时间较短,去极

化速度较快;慢反应细胞0期去极化是由

慢Ca2+通道开放而引起的,因此0期去极

化幅度较小,时程较长,去极化速率较慢。

②慢反应细胞的最大复

极电位和阈电位的绝对值均小于快反应

细胞。

③对于自律细胞来说,慢

反应细胞的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快于快

反应细胞。

19.试述正常心脏兴奋的传导途径、特点、

及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

答:传导途径:

正常心脏兴奋由窦房结产生后,一方

面经过心房肌传导到左右心房,另一方面

是经过某些部位的心房肌构成的“优势传

导通路”传导,即窦房结→心房肌→房室

交界→房室束→左、右束支→蒲肯野纤维

→心室肌

传导特点:

①心房肌的传导速度慢,约为0.4m/s,“优

势传导通路”的传导速度快(1.0~1.2m/s)

②房室交界传导性较低,0.02m/s。因此,

在这里产生延搁。

③末梢蒲肯野纤维的传导速度可达4m/s,

高于心室肌(1m/s)

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

兴奋通过房室交界速度显著减慢的现象,

称为房室延搁。

可使心室的收缩必定发生在心房收缩完

毕之后,因而心房和心室的收缩在时间上

不会发生重叠,这对心室的充盈和射血是

十分重要的。

20.简单评价心泵功能的指标和特点?

答:1心输出量:

(1)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在一次心搏中

射出的血液量

(2)射血分数:=(搏出量*100%)/心室舒张

末期容积

(3)每分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

血液量

(4)心指数:指以单位表面积计算的心输

出量

特点:心输出量与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相

适应,可因性别、年龄及其他生理情况的

不同而不同。

2心脏的做功量=搏击量×射血压+血流

功能

(1)每搏功:指心室一次收缩射血所做的

(2)每分功:指心室每分钟收缩射血所做

的功

特点:用心脏做功量来评定心脏泵血功能

比单纯用心输出量评定更为全面。

21.哪些因素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

答:(1)前负荷:用心室舒张末期压来反

映。

(2)后负荷:动脉血压:动脉血压在

一定范围内升高,搏出量增加;

动脉血压

过高,搏出量减少。

(3)心肌收缩能力:心肌不依赖于负

荷而能改变其力学活动的特性。

(4)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加快可使心

输出量增加;但心率过快,心输出量反而

下降;心率受神经和体液因素及体温的影

响。

22.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答:形成:

①循环系统内的血液充盈:前

提条件

②心脏射血和循环系统的外周

阻力

③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

作用

影响因素:

①心脏搏出量:收缩期动脉血

压变化明显,收缩压的高低反映搏出量的

多少

②心率:心率增快时,脉压减

小。

③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增强时,

脉压增大。舒张压的高低反映外周阻力的

大小

④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

作用:动脉硬化,作用减弱,脉压增大。

⑤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

比例:循环血量减少,血管容量不变,脉

压下降。

23.微循环血流通路有哪些?各自的功能

特点有哪些?

答:微循环是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

循环。它的血流通路有:

①直捷通路:使一部分血液能

迅速通过微循环而进入静脉,保证回心血

②动-静脉短路:在体温调节中

发挥作用。

③迂回通路:血液和组织液之

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24.有效滤过压的高低取决于什么?对组

织液的生成有何影响?

答:促进液体滤过的力量和重吸收的力量

之差,称为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EFP=(毛细血管压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有效滤过压是组织液生成的动

力。

EFP>0,组织液生成增多;

EFP<0,组织液生成减少;EFP=0,组织

液的生成平衡

29.心肌有哪些生理特征?与

骨骼肌相比有何区别?

答:心肌细胞有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

和收缩性四种基本生理特性。

与骨骼肌相比,心肌的自律性

和传导性较高,而收缩性较弱。

30.什么叫胸膜腔内压?胸内压的形成和

生理意义?

答:胸膜腔内的压力称为胸膜腔内压。

胸膜腔内压的形成与肺和胸廓

的自然容积有关。从胎儿出生后第一次呼

吸开始,肺即被牵引而始终处于扩张状

态。

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回

缩压)

生理意义:①有利于肺保持扩

张状态;

②有利于静脉和淋

巴的回流。

31.简述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意义?

答: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主要由肺泡II型

细胞产生,为复杂的脂蛋白混合物。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作用

是降低肺泡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减小

肺泡回缩力。

生理意义:

①有助于维持肺泡的稳定性;

②减少肺组织液生成,防止肺

水肿;

③降低吸气阻力,减少吸气做

功。

32.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区别?

答:肺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

总量,=潮气量×呼吸频率

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

的新鲜空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

×呼吸频率

因此,肺泡通气量相比肺通气

量而言,排除了未参与肺泡与血液之间气

体交换的通气量,能真正表明有效的气体

交换量。

34.通气/血流比值的意义?增大、减小

时的意义?

答:V A/Q是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和每分

钟肺血流量之间的比值。正常V A/Q≈

0.84。这一比值的维持依赖于气体泵和血

液泵的协调配合。

(1)V A/Q增大时,就意味着通气过

剩,血流相对不足,部分肺泡气体未能与

血液气体充分交换,致使肺泡无效腔增

大。

(2)V A/Q减小时,就意味着通气不

足,血流相对过多,部分血液流经通气不

良的肺泡,混合静脉血的气体不能得到充

分更新,犹如发生了功能性动—静脉短

路。

36.CO2解离曲线与氧气有何区别?

答:①CO2解离曲线表示血液中CO2含量

与P CO2关系的曲线;氧解离曲线表示血

液中PO2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②CO2解离曲线接近线性,且无饱和

点;O2解离曲线呈S型,有饱和点。

③CO2解离曲线的纵坐标不用饱和度

而用浓度表示;氧解离曲线的纵坐标用饱

和度表示。

37.试述氧解离曲线各段特点及影响因

素?

答:(1)氧解离曲线上段:曲线较平坦,

相当于PO2在60~100mmHg之间时Hb氧

饱和度,这段时间PO

2

变化对Hb氧饱和

度影响不大。它是反映Hb与O

2

结合的部

分;

(2)氧解离曲线中段:这段曲线较陡,

相当于PO

2

在40~60mmHg之间Hb氧饱和

度,是反映HbO

2

释放O

2

的部分;

(3)氧解离曲线下段:曲线最陡,相

当于PO

2

在15~40mmHg之间时Hb氧饱和

度,该段曲线代表了O

2

的贮备。

影响因素:

①pH和PCO

2

的影响:pH减小或PCO

2

升高,

Hb对O

2

的亲和力降低,氧解离曲线右移;

②温度的影响:温度升高,氧解离曲线右

移;

③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浓度

升高时,Hb对O

2

的亲和力降低,氧解离

曲线右移;

④其他因素:受Hb自身性质的影响

38.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

通气/血流比值上升或下降都能使换气

效率下降?

答:①呼吸膜的厚度;②呼吸膜的面积;

③通气/血流比值

原因:(1)如果V

A

/Q上升,就

意味着通气过剩,血流相对不足,部分肺

泡气体未能与血液气体充分交换;

(2)如果V

A

/Q下降,意

味着通气不足,血流相对过多,气体不能

得到充分更新,使换气效率下降。

39.试述血中二氧化碳、缺氧、氢离子对

呼吸的影响、作用途径有何不同?

答:(1)CO2:CO2是调节呼吸运动最重

要的生理性化学因素。

当PCO2降到很低水平时,可出

现呼吸暂停;吸入CO2增加时,PO2也随

之升高,动脉血PCO2也升高,因而呼吸

加快、加深;当PCO2超过一定限度后,

引起呼吸困难,头痛,头昏,有抑制和麻

醉效应。

途径:①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

受器再兴奋呼吸中枢;

②刺激外周化学感受

器。

(2)缺氧:PO2降低时,呼吸运动

加深、加快。

途径:完全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实现

(3)H+:动脉血液H+浓度升高时,

呼吸运动加深、加快;当H+浓度下降时,

呼吸受抑制。

途径: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

受器

45.试述消化道内抑制胃液分泌的主要因

素和可能机制?

答:(1)胃酸:①胃酸可直接抑制胃窦黏

膜G细胞释放胃泌素;

②胃酸可刺激D细胞释

放生长抑素,间接抑制G细胞释放胃泌

素;

③胃酸可刺激十二指肠

黏膜释放促胰液素和球抑胃素。

(2)脂肪:进入小肠的脂肪释放肠抑

胃素,使胃液分泌抑制

(3)高张溶液:①激活小肠内的渗透

压感受器,肠—胃反射;

②通过刺激小肠黏

膜释放一种或多种激素来抑制胃液分泌。

46.胃液的分泌及其作用?

答:(1)盐酸:①激活胃蛋白酶原,为其

发挥作用提供酸性环境;②使蛋白质变

性;③可杀灭进入胃内的细菌;④促进

Ca2+和Fe2+的吸收;⑤进入小肠后促进胰

液的分泌。

(2)胃蛋白酶原:激活后变成胃蛋白

酶,消化蛋白质

(3)黏液和碳酸氢盐:润滑和保护黏

膜,并和HCO

3

-一起形成黏液—碳酸氢盐

屏障,防止H+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侵

蚀。

(4)内因子:保护维生素B

12

,并促

进它在回肠的吸收。

48.糖、蛋白质、脂肪是如何被吸收的?

答:(1)糖的吸收:食物中的糖类一般须

被分解为单糖后才能被小肠吸收。进过消

化产生的单糖,可以主动转运的形式吸收

(果糖除外)。Na+和钠泵对单糖的吸收是

必需的。

(2)蛋白质的吸收:食物中的蛋白质

须在肠道中分解为氨基酸和寡肽后才能

被吸收。多数氨基酸与Na+的转运偶联;

少数则不依赖Na+,可通过易化扩散进入

肠上皮细胞。

(3)脂肪的吸收:脂肪的吸收以淋巴

途径为主。

49.试述抗利尿激素ADH的生理作用及分

泌调节?

答:生理作用:对尿量进行调节

分泌调节:

①体液渗透压:细胞外液渗透压浓度

的改变是调节ADH分泌最重要的因素。体

液渗透压改变对ADH分泌的影响是通过

对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而实现的。

②血容量:当血容量减少时,对心肺

感受器的刺激减弱,经迷走神经传入至下

丘脑的信号减少,对ADH释放的抑制作用

减弱或取消,故ADH释放增加;反之,当

循环血量增加,回心血量增加时,可刺激

心肺感受器,抑制ADH释放。

③其他因素:恶心、疼痛、应激刺激、

AngII、低血糖、某些药物(尼古丁、吗

啡)、乙醇都可以改变ADH的分泌状况。

50.试述醛固酮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答:生理作用:增加K+排泄和增加Na+、水的重吸收。

分泌调节:

①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的作用影响;

②高血K+、低血Na+可以刺激醛固酮的分泌;

③心房利尿肽ANP可以抑制其分泌;

④抗利尿激素ADH可以协同醛固酮的分泌。

51.糖尿病人为何多尿?

答:这是由于渗透性利尿的原因所致的。

糖尿病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的葡萄糖超过了近端小管对糖的最大转运率,造成小管液渗透压升高,结果阻碍了水和Na+的重吸收,小管液中较多的Na+又通过渗透作用保留了相应的水,结果使尿量增多,NaCl排出量增多,所以糖尿病患者不仅尿中出现葡萄糖,而且尿量也增加。

55.突触前、后抑制有哪些区别?比较

征?

答:①单向传播;②中枢延搁;③兴奋的总和;④兴奋节律的改变;⑤后发放;⑥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57.何为突触、缝隙连接和非突触性化学联系?传递信息方面有何特征?

答:突触指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的传递信息方式。

缝隙连接是电突触传递的结构基础。

非突触性化学联系:某些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间无经典的突触联系,化学递质从神经末梢的曲张体释放出来,通过弥散,到达效应细胞,并与其受体结合而发生细胞间信息传递。

(1)突触:当突触前神经元有冲动传到末梢时,突触前膜发生去极化,去极化到一定程度时,引发动作电位,引起Ca2+依赖性释放递质。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产生突出后电位,从而引起兴奋或抑制。

(2)缝隙连接:神经元之间接触部位间隙狭窄,膜阻抗低,故与神经纤维的传导原理相同,电突触传递速度快,几乎不存在潜伏期,并且可双向传递。

(3)非突出性化学联系:

①突触前后成分无特化的突触前膜和后膜;

②曲张体与突触后成分一一对应;

③递质扩散距离远,且远近不等,突触传递时间较长,且长短不一。

58.何谓突触前抑制?其产生原理?

答:突触前抑制是中枢抑制的一种,是通过轴突—轴突型突触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而实现的突触传递的抑制。

产生原理:

兴奋性神经元A的轴突末梢与神经元C构成兴奋性突触的同时,A又与另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B构成轴突—轴突突触。B释放的递质使A去极化,从而使A 兴奋传到末梢的动作电位幅度变小,末梢释放的递质减少,使与它构成突触的C 的突触后膜产生的EPSP减小,导致发生抑制效应。

59.试述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作用及原理?

答:(1)EPSP: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

原理: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应受体,使递质门控通道开放,后膜对Na+和K+的通透性增大,并且由于Na+的内流大于K+外流,故发生净内向电流,导致细胞膜的局部去极化。

(2)IPSP: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下产生局部超极化电位变化。

原理: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的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出后膜,使后膜上的递质门控氯通道开放,引起外向电流,结果使突出后膜发生超极化。

作用:突出后膜上电位改变的总趋势决定于EPSP和IPSP的代数和。

60.比较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传递原理的异同点?

答:兴奋性突触传递的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使后膜去极化,产生EPSP;

抑制性突触传递的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使后膜超极化,产生IPSP。

61.什么是突触后抑制?试结合离子说解释其产生的机理?

答:突触后抑制都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IPSP而引起。

当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时,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增加(Cl-、K+),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出现超极化现象,表现为抑制。

这是一种负反馈抑制形式,它使神经元的活动能及时终止,促使同一中枢的许多神经元之间活动的协调。62.何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其

结构机能特点有哪些?

答: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及其投射至大脑

皮层的神经通路称为特异性投射系统。

丘脑非特异投射核及其投射至

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称为非特异投射系

统。

(1)特异投射系统:具有点对

点的投射关系,其投射纤维主要终止于大

脑皮层的第四层,能产生特定感觉,并激

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神经冲动。

(2)非特异投射系统:投射纤

维在大脑皮层,终止区域广泛。因此,其

功能主要是维持或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

状态,不能产生特定的感觉。

63.内脏痛有何特点?牵涉痛怎样产生?

答:特点:①定位不准确;

②发生缓慢、持久,时间较长;

③中空内脏器官壁上的感受

器对扩张性刺激和牵拉性刺激十分敏感,

而对切割、灼伤等通常易引起皮肤痛的刺

激却不敏感;

④特别能引起不愉快的情绪

活动,并伴有恶心、呕吐和心血管及呼吸

活动改变。

产生: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

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这

种现象称为牵涉痛。

牵涉痛的产生与中枢神

经系统的可塑性有关。中枢有时无法判断

刺激究竟来自内脏还是来自体表发生牵

涉痛的部位,但由于中枢更习惯于识别体

表信息。因而,常将内脏痛误判为体表痛。

65.何谓脊休克?其表现和产生机理怎

样?

答:脊休克是指人和动物的脊髓在与高位

中枢之间离断后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

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表现:主要表现为横断面以下的脊髓

所支配的躯体与内脏反射均减退以至消

失。

产生机理:

由于离断的脊髓突然失去了高级

中枢的易化调节所致,不是由于手术损伤

的刺激性影响引起,因为反射恢复后进行

第二次脊髓切断损伤并不能使脊休克重

现。

66.什么是牵张反射?简述其产生机理?

答:牵张反射是指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引

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产生机理:牵张反射的感受器

是肌梭,当肌肉受牵拉而兴奋时,经I

α、

II传入纤维到脊髓,使脊髓前角α运动

神经元兴奋,通过α纤维传出,使受牵拉

的肌肉收缩。当牵拉力量进一步加大时,

可兴奋腱器官,使牵张反射受到抑制,避

免肌肉受到损伤。

67.正常脑电图的分类及各波的含义?

答:脑电图的波形分为α、β、θ和δ

α波是成年人安静、闭眼、清醒时的

主要脑电波,在枕叶皮层最为显著。α波

常表现为波幅由小变大,再有大变小的梭

形波。

β波则为新皮层紧张活动时的脑电

波,在额叶和顶叶较显著。

θ波可见于成年人困倦时或是少年正

常脑电。

δ波则常见于成年人睡眠时,以及极

度疲劳时或麻醉状态下,或者是婴幼儿正

常脑电。

69.两种凝血途径的异同点,及促凝与抑

凝因素?

答:相同点:两种途径最终都是为了因子

Ⅹ的激活。

不同点:两种凝血系统的主要

不同点在于启动因子不同。

内源性凝血系统由因

子ⅩⅡ

α触发,逐步使因子Ⅹ激活,参与

凝血的因子全部存在于血浆中;外源性凝

血途径依靠组织释放的因子Ⅲ来参与因

子Ⅹ的激活。

因素:①凝血酶可激活FⅤ、

FⅧ、FXI,成为凝血过程中正反馈机制,

加速凝血过程;

②抗凝血酶Ⅲ,蛋白质

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肝素等都

可抑制凝血过程。

70.试述ABO血型的分型依据及输血原

则?

答:分型依据: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

A抗原和B抗原可将血液分为四种ABO血

型:A型、B型、AB型、O型。

输血原则:输血最好采用同型输血。

即使在ABO系统血型相同的人之间进行

输血,输血前也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73.正常人看近物对眼的调节过程及生理

意义?

答:当视近物时,由于眼的调节机制,可

使较近的物体发出的辐散光线仍可在视

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象。眼的调节包括以

下三个方面:

①晶状体的调节:随着物体的

移近,反射性引起睫状肌收缩,致使睫状

小带松弛,晶状体弹性回位,凸度加大,

使其折光能力增加,使辐散的光线聚集在

视网膜上。晶状体的调节是最重要的。

②瞳孔的调节:当视近物时,

在晶状体调节的同时还伴随着瞳孔的缩

小。瞳孔的调节使视网膜上形成的物象更

加清晰。

③双眼会聚:当视近物时会发

生双眼向鼻侧会聚现象。这种反射可以使

物体成像于两眼视网膜的对称点上,产生

单一视觉。

74.近视眼、远视眼、老花眼的发生机制

及如何校正?

答:①近视眼:近视的发生是由于眼球前

后径过长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过强,故

远处物体发出的平行光线被聚焦在视网

膜的前方,因而在视网膜上形成模糊的图

像。近视眼可用凹透镜加以矫正。

②远视眼:远视的发生是由于

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

力太弱所致,来自远物的平行光线聚焦在

视网膜的后方,因而不能清晰地成像在视

网膜上。远视眼可用凸透镜矫正。

③老花眼:与远视眼发生机制

相同。可用凸透镜矫正。

76.第二信使学说的基本内容?

答:①携带调节信息的激素作为“第一信

使”先与靶细胞膜上的特意受体结合;

②激素与受体结合后,激活细

胞内腺苷酸环化酶;

③在Mg2+存在的条件下,腺苷

酸环化酶催化ATP转变成cAMP;

④cAMP作为“第二信使”,继续

使胞质中无活性的蛋白激酶等功能蛋白

逐级活化,最终引起细胞的生物效应。

77.甲状腺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及调节?

地方性甲状腺肿与甲亢的发生机制有何

不同?

答:生理作用:

①促进生长发育;②调节新陈代谢;③影

响器官系统功能。

调节:

(1)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调节系

统:

①下丘脑对腺垂体的调节;

②促甲状腺激素TSH对甲状腺的调节;

③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

(2)甲状腺功能的神经和免疫调节

(3)甲状腺功能的自身调节

发生机制区别:

碘摄入过量可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

饮食中长期缺碘将会导致甲状腺肿大。

78.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是什么?运用

其作用后应立即停药还是逐渐减量?

答:生理作用:①调节物质代谢;②影响

水盐代谢;③影响器官系统功能;④参与

应激

运用其作用后应逐渐减量

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时,血

中糖皮质激素浓度很高,可抑制腺垂体分

泌ACTH,结果使血中ACTH水平显著降低。

由于ACTH能促进糖皮质激素分泌。因此,

血中ACTH水平降低时,糖皮质激素分泌

减少。

如果患者突然停药,失去外源性糖皮

质激素支持,产生一系列皮质激素缺乏的

症状,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因此只能逐渐

减量。

生理学名词解释及二十八道简答题

生理学名词解释及28道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 兴奋性:机体、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兴奋::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安静状态变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增强。近代生理学中,兴奋即指动作电位或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内环境: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称为内环境的稳态。即细胞外液。 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感受体内外环境的某种特定变化并将这种变化转化成为一定的神经信号,通过传入神经纤维传至相应的神经中枢,中枢对传入的信号进行分析,并做出反应通过传出神经纤维改变相应效应器的活动的过程。反射弧是它的结构基础。 正反馈:受控部分的活动增强,通过感受装置将此信息反馈至控制部分,控制部分再发出指令,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再增强。如此往复使整个系统处于再生状态,破坏原先的平衡。这种反馈的机制叫做正反馈。 负反馈:负反馈调节是指经过反馈调节,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它原先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发生改变的反馈调节。 稳态:维持内环境经常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即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 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按单纯物理学原则实现的顺浓度差或电位差的跨膜转运。 易化扩散: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或某些离于借助于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载体或通道蛋白)的帮助所实现的顺电一一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属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指小分子物质或离于依靠膜上“泵”的作用,通过耗能过程所实现 的逆电一一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行主两类。 继发性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在逆电一一化学梯度跨膜 转运时,不直接利用分解ATP释放的能量,而利用膜内、夕卜Na+势能差进行的主动转运称继发性主动运。 阈值或阈强度当刺激时间与强度一时间变化率固定在某一适当数值时,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阈强度或阈值。阈强度低,说明组织对刺激敏感,兴奋性高;反之,则反。 兴奋: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安静状态变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增强。近代生理学中,兴奋即指动作电位或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抑制: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活动状态转入安静状态,或活动由强减弱。 兴奋性(excitability):最早被定义为:机体、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在近代生理学中,兴奋性被定义为:细胞受刺激时能产生动作电位(兴奋)的能力。可兴奋细胞:指受刺激时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如神经细胞、肌细胞和腺 细胞。 超射:动作电位上升支中零电位线以上的部分。(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如进一步变为正值,则称为反极化,其中膜电位高于零的部分称为超射—绝对不应期:细胞在接受一次刺激而发生兴奋的当时和以后的一个短时间内,兴奋性降低到零,对另一个无论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发生反应,这一段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

生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兴奋性:机体、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兴奋::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安静状态变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增强。近代生理学中,兴奋即指动作电位或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内环境: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称为内环境的稳态。即细胞外液。 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感受体内外环境的某种特定变化并将这种变化转化成为一定的神经信号,通过传入神经纤维传至相应的神经中枢,中枢对传入的信号进行分析,并做出反应通过传出神经纤维改变相应效应器的活动的过程。反射弧是它的结构基础。 正反馈:受控部分的活动增强,通过感受装置将此信息反馈至控制部分,控制部分再发出指令,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再增强。如此往复使整个系统处于再生状态,破坏原先的平衡。这种反馈的机制叫做正反馈。 负反馈:负反馈调节是指经过反馈调节,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它原先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发生改变的反馈调节。 稳态:维持内环境经常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即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 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按单纯物理学原则实现的顺浓度差或电位差的跨膜转运。 易化扩散: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或某些离于借助于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载体或通道蛋白)的帮助所实现的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属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指小分子物质或离于依靠膜上“泵”的作用,通过耗能过程所实现的逆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行主两类。 继发性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在逆电——化学梯度跨膜转运时,不直接利用分解ATP释放的能量,而利用膜内、外Na+势能差进行的主动转运称继发性主动运。 阈值或阈强度当刺激时间与强度一时间变化率固定在某一适当数值时,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阈强度或阈值。阈强度低,说明组织对刺激敏感,兴奋性高;反之,则反。 兴奋: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安静状态变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增强。近代生理学中,兴奋即指动作电位或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抑制: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活动状态转入安静状态,或活动由强减弱。 兴奋性(excitability):最早被定义为:机体、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在近代生理学中,兴奋性被定义为:细胞受刺激时能产生动作电位(兴奋)的能力。 可兴奋细胞:指受刺激时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 如神经细胞、肌细胞和腺细胞。 超射:动作电位上升支中零电位线以上的部分。(教材中P24: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如进一步变为正值,则称为反极化,其中膜电位高于零的部分称为超射) 绝对不应期:细胞在接受一次刺激而发生兴奋的当时和以后的一个短时间内,兴奋性降低到零,对另一个无论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发生反应,这一段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后,第二个刺激可引起新的兴奋,但所需的刺激强度必须大于

病理生理学简答题复习题复习课程

病理生理学简答题复 习题

1、哪种类型的脱水渴感最明显?为什么? 低容量性高钠血症渴感最明显。因低容量性高钠血症时,细胞外液钠浓度增高,渗透压增高,细胞内水分外移,下丘脑口渴中枢细胞脱水引起强烈的渴感。另外细胞外液钠浓度增高,也可直接刺激口渴中枢。 2、急性低钾血症对神经肌肉有何影响,其机制是什么? 急性低钾血症时,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其机制为超极化阻滞。细胞外钾急剧减少,而细胞内假没有明显减少,细胞内外钾浓度差增大,根据Nernst方程,细胞的静息电位负值增大,使其与阈电位之间的距离增大,需要增大刺激强度才能引起兴奋,即兴奋性降低。3、高钾血症对神经肌肉有何影响?其机制是什么? 高钾血症时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可呈双相变化。当细胞外钾浓度增高后,[钾离子]i/[钾离子]e 比值减少,按Nernst方程静息电位(Em)负值减小。Em与阈电位之间的距离缩小,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如Em下降到或接近阈电位,可因快钠通道失活而使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即去极化阻滞。 4、试述急性低钾血症对心脏的影响。 低钾血症对心肌的影响:心肌兴奋性增高,传导性减低,自律性增高,收缩性增高。 5、高钾血症及低钾血症对心脏兴奋性各有何影响?试述其机制。 高钾血症时心肌兴奋性先升高后降低,其机制为去极化阻滞,即高钾血症时,细胞内外液中钾离子浓度差变小,按Nernst方程Em负值减小,使其与阈电位的差值减少,故兴奋性增高;但严重高钾血症时,Em接近阈电位时,快钠通道失活反而使心肌兴奋性降低。急性低钾血症时,细胞内外液钾离子浓度差变大,但低钾事心肌细胞膜的钾电导降低,细胞内钾外流减少,Em负值变小,与阈电位之间的距离缩小,故兴奋性增高。 6、试述水肿的发生机制。

运动生理学题库

09运动生理学 一,名解 心力储备基础代谢疲劳进入工作状态最大摄氧量红细胞比容 有氧耐力氧脉搏条件反射最大摄氧量摄血分数等张收缩 乳酸阈超量恢复肺通气量 二.填空 心肌的生理特性有——,——,——和——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有——,——。 呼吸过程包括——,——,,—— 尿液的生成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过程包括——,——,——,——,—— 运动效果评价的“三态”是指——,——,——、 根据摄氧量和需氧量的关系,将稳定状态分为——,—— 疲劳产生的原因有——,——,——,——,—— 红细胞的主要机能有——。—— 牵张反射包括——,—— 运动技能的形成就是建立——,——,——的运动条件反射 反应速度的指标是——。投掷标枪时。器械出手的速度是——速度 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特异性生物活性物质称为—— 消化与吸收的主要器官是—— 减压反射是一种——反馈调节,它的生理意义在于—— 按照能量代谢的特点,可将耐力分为——,——、 肾脏具有保持——和维持——平衡的作用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有——,—— 骨骼肌的生理特性有——,—— 速度素质包括——,——,——、 本体感受器包括——,—— 视调节主要包括——,—— 运动性心脏增大有——增大为主和——增大为主两种 体温升高使氧离曲线——移,PH值升高——移 通常根据——和——关系判断真假两种稳定状态 血浆的渗透压包括——,—— 正常成年人的动脉收缩压为——,舒张压为—— 外呼吸包括——,—— 肾上腺髓质分泌的主要激素有——,—— 支配心脏活动的神经有——,—— 三判断= 前负荷越大,肌肉的初长度越长,故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越大 心肌不发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其绝对不应期特别长 构成人体心脏的所以心肌细胞均具有自动节律性 在长期运动训练的影响下,运动员安静时的心肌收缩力量,每博输出量和心输出量均有所增加 心率可反应运动强度,运动员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能力和疲劳程度 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越高,血液运输氧气的能力就越强

生理学简答题汇总

1.机体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相互关系怎么样 答:(1)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大类。在人体机能活动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神经调节比较迅速、精确、短暂。 (2)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体液调节相对缓慢、持久而弥散。 (3)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自身调节的幅度和范围都较小。 相互关系: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相互配合,可使生理功能活动更趋完善。 2.什么是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怎样维持的这种稳态有何意义 答:内环境指细胞外液。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稳态的维持需要全身各系统何器官的共同参与和相互协调。 意义:①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理化条件,因而细胞的各种酶促反应和生理功能才能正常进行; ②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并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终产物。 3.简述钠泵的本质、作用和生理意义 答:本质:钠泵每分解一分子ATP可将3个Na+移出胞外,同时将2个k+移入胞内。 作用:将细胞内多余的Na+移出膜外和将细胞外的K+移入膜内,形成和维持膜内高K+和膜外高Na+的不平衡离子分布。 生理意义:①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K+为胞质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 ②维持胞内渗透压和细胞容积; ③建立Na+的跨膜浓度梯度,为继发性主动转运的物质提供势能储备; ④由钠泵活动的跨膜离子浓度梯度也是细胞发生电活动的前提条件; ⑤钠泵活动是生电性的,可直接影响膜电位,使膜内电位的负值增大。 4.物质通过哪些形式进出细胞举例说明。 答:(1)单纯扩散:O2、CO2、N2、水、乙醇、尿素、甘油等; (2)易化扩散:①经载体易化扩散:如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等; ②经通道易化扩散:如溶液中的Na+、K+、Ca2+、Cl-等带电离子。 (3)主动转运:①原发性主动转运:如Na+-K+泵、钙泵; ②继发性主动转运:如Na+-Ca2+交换。 (4)出胞和入胞: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 5.易化扩散和单纯扩散有哪些异同点 答:相同点:都是将较小的分子和离子顺浓度差(不需要消耗能量)跨膜转运。 不同点:①单纯扩散的物质是脂溶性的,易化扩散的物质的非脂溶性的; ②单纯扩散遵循物理学规律,而易化扩散是需要载体和通道蛋白分子帮助才能进行的。 6.跨膜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和特征是什么 答:(1)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这类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离子通道的快速开放和离子的跨膜流动,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电位的改变,从而实现神经信号的快速跨膜传导。 (2)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它是通过与脂质双层中以及膜内侧存在的包括G蛋白等一系列信号蛋白分子之间级联式的复杂的相互作用来完成信号跨膜

人体解剖生理学简答题与论述题

人体解剖生理学简答题与论述题 Jyw.koala 1.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区别 2、为什么说一块骨就是一个器官? 答:首先器官是由不同的细胞和组织构成的结构,用来完成某些特定功能,器官的组织结构特点跟他的功能相适应;骨由骨组织,骨髓和骨膜构成,有一定的性状,在骨髓中存在血管和神经,有运动,支持和保护身体的功能,骨骼是组成脊椎动物内骨骼的坚硬器官。 3、比较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和反射中枢内兴奋传导的异同 答:神经和肌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组织,两者之间并无原生质的直接相通,神经冲动从神经末梢传向肌纤维是通过他们之间的特殊部位来完成的,即神经肌肉接头,当运动神经冲动传至神经末梢对Ca2+通

透性增加,Ca2+内流入神经末梢内,这时接头前膜内囊泡向前膜移动,融合、破裂,将Ach释放入接头间隙形成量子释放,Ach与终板膜的化学门控通道偶联的受体nAchR结合,使受体构型发生改变,使Na和K在终板膜上的通透性增加,产生终极电位形成兴奋突触后电位,这时多个终板电位引起肌膜的动作电位。完成一次神经-——肌肉间的传递。 特点:突出延迟、突出疲劳、单向传导 4、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对躯体运动的控制特点 答:(1)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是交叉性的,但对头面部肌肉的支配是双侧的,下部面肌和舌肌仍受对侧支配。 (2)机能定位精确。躯体运动在皮层运动区的投影与支配部位呈倒影,但头面部是正立的。 (3)运动愈精细复杂的肌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在皮层的代表区愈大。 (4)刺激皮层运动区所引起的肌肉运动主要是个别肌肉的收缩,不发生肌肉群的协同性收缩。 5、什么是脊休克?原因 答:脊休克是指与高位中枢离断的脊髓,在手术后暂时丧失反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

体育生理学简答题

简答题 一 1、你对反馈的概念及和体育运动的关系有哪些认识 1、答:神经调节或体液调节对效应器实行控制的同时,效应器活动的改变在引起体内特定的生理效应的同时,又通过一定的途径影响控制中枢的活动。这种受控部分不断有信息返回输给控制部分,并改变它的活动,成为反馈。这种信息成为反馈信息。如果反馈信息产生的结果是提高控制部分的活动,成为正反馈;如果反馈的信息产生的效应是降低控制部分的活动,则称负反馈。举例(略)。 实际上,正常机体在环境因素不断干扰下,能保持良好的稳态。进一步的研究已表明,干扰信号还可直接通过体内的感受装置作用于控制部分,对输出变量可能出现的偏差及时发出纠正信号,做到防患于未然。干扰信号对控制部分的这种直接作用称为前馈。如运动员进入训练和比赛场地,通过各种视觉、听觉刺激,以条件反射方式发动神经系统对心血管、呼吸和骨骼肌等器官活动进行调整,以适应即将发生的代谢增强的需要,就是前馈性控制的表现。 2、何谓反馈举例说明体内的负反馈和正反馈调节 2、答:神经调节或体液调节对效应器实行控制的同时,效应器活动的改变在引起体内特定的生理效应的同时,又通过一定的途径影响控制中枢的活动。这种受控部分不断有信息返回输给控制部分,并改变它的活动,成为反馈。这种信息成为反馈信息。如果反馈信息产生的结果是提高控制部分的活动,成为正反馈;如果反馈的信息产生的效应是降低控制部分的活动,则称负反馈。举例(略)。 3、人体生理功能活动有哪三种调节机制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有何区别 3、答: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又是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人体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总是以整体活动的形式进行。为了使机体组织细胞的功能与机体的整体活动需要相适应,需要不断地对细胞的功能进行调节。 神经调节是人体内最主要的调节机制,实现这一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体液调节主要是通过人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来完成的。这些激素分泌入血液后,经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处,主要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重要基本功能。大多数激素通常是通过血液运输到距离较远的部位而起作用,故称为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是指当体内外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在体内密切配合,共同完成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的一般特点是比较迅速、精确;体液调节的一般特点是比较缓慢、持久、作用广泛。在人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是直接或间接接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的。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成了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相当于反射弧传出道路的一个延伸部分,可称为神经——体液调节。这三种调节方式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 4、你对生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有哪些认识 4、答:生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活体。人们对生物体功能活动规律的了解,并不是来自于想象和推理,而是来自于实验。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一切生理学的理论均来自实验。人体生理学是生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正常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 5、生理学研究有哪些方法 5、答:生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一切生理学的知识都来自于实验,因此,生理学的学习中一定要重视实验,培养实验动手能力、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在实验中会给你带来无穷的乐趣。生理学的实验可分多类。如根据实验对象的不同可将实验分为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根

生理名解 简答(答案)

名词解释: 1稳态: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需要内环境理化因素的相对恒定,使其经常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这种状态称为稳态。 2终极电位:电紧张形式使邻近肌细胞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激活电压门控性钠离子和钾离子通道,引发一次动作电位,完成神经纤维和肌细胞的信息传递。 3血清:血液凝固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4心输出量:每分钟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总量称为每分输出量,或称心输出量。它等于搏出量与心率的乘积。 5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6潮气量: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称为潮气量。 7肺活量: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称为肺活量。 8体温:体温是指身体深部的平均温度,即体核温度。 9肾糖阈: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正常值为160~180mg/dl。 10渗透性利尿:因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升高,使其渗透压升高,水分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的现象,称渗透性利尿。 1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小泡释放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膜电位绝对值减小,产生局部去极化,这种局部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12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体表特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 13特异投射系统:丘脑的感觉接替核接受各种特异感觉传导通路来的神经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并具有点对点投射特征的感觉投射关系,故称为特异投射系统。 14靶细胞:受激素作用的细胞。 15月经周期:女性自青春期起,性激素的分泌和生殖器官的形态功能每月发生的周期性变化。 16粘液—碳酸氢盐屏障:粘液和胃粘膜分泌的HCO3-覆盖在胃粘膜表面形成的保护性屏障。 17率过滤: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尿总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其正常值为125ml/min。 18骨骼肌的牵张反射: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反射性地引起被牵拉肌肉的收缩,称为骨骼肌的牵张反射。 19激素的允许作用:有些激素本身并不能直接对某些组织细胞产生生理效应,但它的存在可使另一激素的作用明显增强,即对另一种激素的效应起支持作用,这种现象称为激素的允许作用。 简答题: 1. 何谓正反馈与负反馈?及其生理意义。 正反馈:是指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一致,起到促进或加强原效应的作用,从而使某一生理过程在短时间内尽快完成。负反馈:是指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相反,使反馈后的效应向原效应的相反方向变化。负反馈在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为常见,对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 临床输血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临床输血的基本原则是:①必需选用同型血液;②遇紧急情况又无同型血时,才采用适当的异型输血:即O型血(无凝集原)可输给其他三种血型的人,AB型血(无抗A、抗B凝集素)可接受其他三种血型的血。③无论同型输血或异型输血,输血前除作A B O血型鉴定外,还需作交叉配血试验。 3.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对消化道活动的影响? 答:交感神经兴奋时,能够抑制胃肠道活动,使消化腺分泌减少,使回盲部括约肌和肛门内括约肌紧张性增强,抑制消化。副交感神经兴奋时,能使胃肠道活动增强,消化腺分泌增多,使消化道括约肌舒张,促进消化。 4. 试述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动脉血压形成的前提是足够的循环血量,两个根本因素是心脏射血的动力、外周阻力。影响因素:搏出量、心率、外周阻力、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大动脉的弹性。

植物生理学简答题

简答题 1、简述氧化酶的生物学特性与适应性。 植物体内含有多种呼吸氧化酶,这些酶各有其生物学特性(如对温度的要求和对氧气的反应,所以就能使植物体在一定范围内适应各种外界条件。 以对温度的要求来说,黄酶对温度变化反应不敏感,温度降低时黄酶活性降低不多,故在低温下生长的植物及其器官以这种酶为主,而细胞色素氧化酶对温度变化的反应最敏感。在果实成熟过程中酶系统的更替正好反映了酶系统对温度的适应。例如,柑橘的果实有细胞色素氧化酶、多酚氧化酶和黄酶,在果实末成熟时,气温尚高,呼吸氧化是以细胞色素氧化酶为主;到果实成熟时,气温渐低,则以黄酶为主.这就保证了成熟后期呼吸活动的水平,同时也反映了植物对低温的适应。 以对氧浓度的要求来说,细胞色素氧化酶对氧的亲和力最强,所以在低氧浓度的情况下,仍能发挥良好的作用;而酚氧化酶和黄酶对氧的亲和力弱,只有在较高氧浓度下才能顺利地发挥作用。苹果果肉中酶的分布也正好反映了酶对氧供应的适应,内层以细胞色素氧化酶为主,表层以黄酶和酚氧化酶为主。水稻幼苗之所以能够适应淹水低氧条件,是因为在低氧时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加强而黄酶活性降低之故。 2、长期进行无氧呼吸会导致植株死亡的原因是什么? 长时间的无氧呼吸会使植物受伤死亡的原因:第一,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酒精使细胞质的蛋白质变性;第二,因为无氧呼吸利用每摩尔葡萄糖产生的能量很少,相当于有氧呼吸的百分之几(约8%),植物要维持正常的生理需要,就要消耗更多的有机物,这样,植物体内养料耗损过多;第三,没有丙酮酸氧化过程,许多由这个过程的中间产物形成的物质就无法继续合成。作物受涝死亡,主要原因就在于无氧呼吸时间过久。 3.举出三种测定光合速率的方法,并简述其原理及优缺点。 (1)改良半叶法,选择生长健壮、对称性较好的叶片,在其一半打取小圆片若干,烘干称重,并用三氯醋酸对叶柄进行化学环割,以阻止光合产物外运,到下午用同样方法对另一半叶片的相对称部位取相同数目的小圆片,烘干称重,两者之差,即为这段时间内这些小圆片累积的有机物质量。此法简便易行,不需贵重设备,但精确性较差。 (2)红外线CO2分析法原理是:气体CO2对红外线有吸收作用,不同浓度的CO2对红外线的吸收强度不同,所以当红外线透过一定厚度的含CO2的气层之后,其能量会发生损耗,能量损耗的多少与CO2的浓度紧密相关。红外线透过气体CO2后的能量变化,通过电容器吸收

最新最新346运动生理学试题及答案合集

绪论 一、是非判断题(正确记为“+”,错误记为“—”) 1、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 2、任何组织都具有兴奋性。() 3、人体对运动的适应性变化是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4、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本质,它是机体组织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移的过程。 () 5、神经调节是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这是通过条件反射活动来实现的。() 二、选择题 1、运动生理学是()的一个分支。 A、生物学 B、生理学 C、人体生理学 2、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对运动的()。 A、反应 B、适应 C、反应和适应 3、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来观察分析各种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 A、人体实验 B、动物实验 C、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 4、任何组织对刺激发生的最基本反应是() A、兴奋 B、收缩 C、分泌 D、物质代谢改变 E、电变化 5、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而(),体液调节的特点是()而()。 A、缓慢 B、迅速 C、广泛 D、精确 6、负反馈可使控制部分的活动(),正反馈可使控制部分的活动( A、加强 B、减弱 C、不变 D、加强或减弱 7、组织对刺激反应的表现形式是() A、兴奋 B、抑制 C、兴奋和抑制 8、人体机体的机能调节主要由()来完成。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三、概念题 1、人体生理学 2、运动生理学 3、神经调节 4、体液调节 四、简答题: 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是什么? 第一章练习 一、是非题: ()1、肌肉收缩需要有A TP的分解,而肌肉舒张即无需ATP的参与。 ()2、肌肉舒张也需要A TP,是因为钙泵将Ca2+泵回肌浆网需要ATP。 ()3、等速收缩的特点是收缩过程中阻力改变,而速度不变。 ()4、ATP不仅是肌肉活动的直接能源,也是腺体分泌、神经传导、合成代谢等各种生理活动的直接能源。 ()5、在等长收缩时,肌肉收缩成分的长度完全不变。 ()6、短跑时,要求尽量抬高大腿(屈髋)其作用之一是利用弹性贮能。 ()7、剧烈运动时,肌肉中CP含量下降很多,而ATP的含量变化不大。 ()8、快肌纤维的收缩速度大于慢肌纤维,主要原因之一是快肌纤维的氧化生能速度快。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 第1章绪 名词解释: 1、兴奋性:机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的特性或能力称为兴奋性。 2、阈值: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该组织的阈强度,简称阈值。 3、反射: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第2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名词解释: 1、静息电位:是细胞末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2、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细胞接受适当的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快速而可逆的电位倒转或波动。 3、兴奋-收缩-偶联:肌细胞膜上的电变化和肌细胞机械收缩衔接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偶联,Ca++是偶联因子。 第3章血液 名词解释: 1、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2、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称为等渗溶液。例如,0.9%NaCI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 简答题: 3、什么叫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其生理意义如何? 答: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吸水能力。晶体渗透压:概念:由晶体等小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意义:对维持红细胞内外水的分布以及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起重要作用。 胶体渗透压:概念: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意义:可吸引组织液中的水分进入血管,以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 衡和维持血容量。

4、正常人血管内血液为什么会保持着流体状态? 答:因为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共同作用,使凝血过程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的溶解从而维持血液的流体状态。 5、ABO血型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答:ABO血型的分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分为A型、B 型、AB型和O型4种血型。 6、简述输血原则和交叉配血试验方法。(增加的题) 答:在准备输血时,首先必须鉴定血型。一般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才能输血。对于在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与受血者的Rh血型相合,以避免受血者在被致敏后产生抗Rh抗体而出现输血反应。即使在ABO系统血型相同的人之间进行ABO输血,在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第4章生命活动的调控 神经部分: 名词解释: 1、突触:指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部位。 2、牵涉痛:是某些内脏疾病引起体表一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3、胆碱能纤维:凡末梢能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

生理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1.兴奋性:机体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 2.阈强度:在刺激的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不变的情况下,刚能引起细胞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3.正反馈:从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不是制约控制部分的活动,而是反过来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正反馈。 4.体液:人体内的液体总称为体液,在成人,体液约占体重的60%,由细胞内液、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等)组成。 5.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负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减弱控制部分活动的调节方式。 6.内环境:内环境是指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7.反馈(feedback):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过程,称为反馈。 1.阈电位:在一段膜上能够诱发去极化和Na+通道开放之间出现再生性循环的膜内去极化的临界值,称为阈电位;是用膜本身去极化的临界值来描述动作电位产生条件的一个重要概念。 2.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张力的增加而无长度的缩短,称为等长收缩。 3.前负荷(preload):肌肉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前负荷,它决定收缩前的初长度。 4.终板电位:(在乙酰胆碱作用下,终板膜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这一去极化的电位变化,称为终板电位) 当ACh分子通过接头间隙到达终板膜表面时,立即与终板膜上的N2型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通道开放,允许Na+、K+等通过,以Na+的内流为主,引起终板膜静息电位减小,向零值靠近,产生终板膜的去极化,这一电位变化称为终板电位。 5.去极化(depolarization):当静息时膜内外电位差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时,称为膜的去极化或除极化。(静息电位的减少称为去极化) 6.复极化(repolarization ):细胞先发生去极化,然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称复极化。(细胞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的恢复,称为复极化) 7.峰电位(spike potential):在神经纤维上,其主要部分一般在0.5~2.0ms内完成,(因此,动作电位的曲线呈尖峰状)表现为一次短促而尖锐的脉冲样变化,(故)称为峰电位。 8.电化学驱动力:离子跨膜扩散的驱动力有两个:浓度差和电位差。两个驱动力的代数和称为电化学驱动力。 9.原发性主动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是指离子泵利用分解ATP产生的能量将离子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 10.微终板电位:在静息状态下,接头前膜也会发生约每秒钟1次的乙酰胆碱(ACH)量子的自发释放,并引起终板膜电位的微小变化。这种由一个ACH量子引起的终板膜电位变化称为微终板电位。 11.运动单位(motor unit):一个脊髓α-运动神经元或脑干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肌肉收缩的最基本的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1.晶体渗透压(crystal osmotic pressure):(血浆)晶体渗透压指血浆中的晶体物质(主要是NaCl)形成的渗透压。 2.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红细胞沉降率是指将血液加抗凝剂混匀,静置于一分血计中,红细胞在一小时末下降的距离(mm),简称血沉。 1.血-脑屏障:指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屏障,可限制物质在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自由交换(故对保持脑组织周围稳定的化学环境和防止血液中有害物质进入脑内有重要意义)其形态学基础可能是毛细血管的内皮、基膜和星状胶质细胞的血管周足等结构。 2.正常起搏点(normal pacemaker):P细胞为窦房结中的起搏细胞,是一种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具有很高的自动节律性,是控制心脏兴奋活动的正常起搏点。

生理学简答论述题

真好的一份 生理学简答论述 1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几种,举例说明之。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五种: (一)单纯扩散:如O2、CO2、NH3等脂溶性物质的跨膜转运; (二)易化扩散:又分为两种类型:1.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葡萄糖由血液进入红细胞;2.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K+、Na+、Ca2+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 (三)主动转运(原发性)如K+、Na+、Ca2+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 (四)继发性主动转运如小肠粘膜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和重吸收葡萄糖时跨管腔膜的主动转运:(五)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如白细胞吞噬细菌、异物的过程为入胞作用;腺细胞的分泌,神经递质的释放则为出胞作用。 2比较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的异同点。 单纯扩散和异化扩散的共同点是均为被动扩散,其扩散通量均取决于各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差、电位差和膜的通透性。 两者不同之处在于: (一) 单纯扩散的物质具有脂溶性,无须借助于特殊蛋白质的帮助进行跨膜转运;而易化扩散的物质不具有脂溶性,必须借助膜中载体或通道蛋白质的帮助方可完成跨膜转运; (二)单纯扩散的净扩散率几乎和膜两侧物质的浓度差成正比;而载体易化扩散仅在浓度差低的情况下成正比,在浓度高时则出现饱和现象; (三)单纯扩散通量较为恒定,而易化扩散受膜外环境因素改变的影响而不恒定。 3描述Na+--K+泵活动有何生理意义? Na+--K+泵活动的生理意义是: (一)Na+泵活动造成细胞高K+是细胞许多生化反应所必需的; (二)Na+泵不断将Na+泵出胞外,有利于维持胞浆正常渗透压和细胞的正常容积; (三)Na+泵活动形成膜外Na+的浓度差是维持Na+-H+交换的动力,有利于维持胞pH值的稳定;(四)Na+泵活动建立的势能贮备,为细胞的生物电活动以及非电解质物质的继发性主动转运提供能量来源。 4简述生理学上兴奋性和兴奋的含义及其意义。 生理学上最早把活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之为兴奋性,而把组织细胞受刺激发生的外部可见的反应(如肌细胞收缩,腺细胞分泌等)称之为兴奋。自从生物电问世后,近代生理学术语中,兴奋性和兴奋的概念又有了新的含义,兴奋性被视为细胞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而兴奋则是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动作电位是各种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最先出现的共有的特征表现,是触发细胞呈现外部反应或功能改变的前提和基础。 5衡量组织兴奋性质的指标有哪些? 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有阈强度、阈时间、基强度、利用时、强度-时间曲线、时值等。其中、阈时间、基强度、利用时不常用;强度-时间曲线和时值可以较好的反应组织兴奋性的高低,但测定方法较为复杂,因而也不常用;而最简便、最常用的指标是阈强度,可近似的反映组织兴奋性的高低。 6神经细胞一次兴奋后,其兴奋性有何变化?机制何在? 各种可兴奋细胞在接受一次刺激而出现兴奋的当时和以后的一个短时间,兴奋性将经历一系列的有次序

运动生理学

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 名词解释; 1、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2、生物能量学; 3、磷酸原供能系统;对于各种生命活动而言,正常条件下组织细胞仅维持较低浓度的高能化合物。这些高能化合物多数又以CP的形式存在。CP释放的能量并不能为细胞生命活动直接利用,必须先转换给A TP。 ADP+CP——磷酸激酶A TP+C这种能量瞬时供应系统称为磷酸原供能系统或ATP-CP 功能系统。 4、糖酵解供能系统;在三大营养物质中,只有糖能够直接在相对缺氧的条件下合成ATP,这一过程中葡萄糖不完全分解为乳酸,称为糖酵解。 5、有氧氧化供能系统; 7、能量代谢的整合; 8最大摄氧量;指在人体进行最大强度的运动,当机体出现无力继续支撑接下来的运动时,所能摄入的氧气含量。 9、运动节省化;系统训练后,完成相同强度的工作,需氧量及能源消耗量均减少,能量利用效率提高,即“能量节省化” 10、消化;是指事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11、脂肪和类脂总称为脂类 12、蛋白质主要由氨基酸组成。 13、物质分解释放能量的最终去路包括;细胞合成代谢中储存的化学能,肌肉收缩完成机械外功,转变为热能。 14、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代谢。 6、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15、基础状态是指室温在20—25、清晨、空腹、清醒而又及其安静的状态,排出了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和精神紧张等因素的影响。 16、甲状腺功能的改变总是伴有基础代谢率的变化。 简答 一简述能量的来源与去路 1、能量的来源 糖;能量的主要来源,葡萄糖为主(70%以上) 脂肪;能源物质主要的储存形式(30%),在短期饥饿时是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 蛋白质;正常情况下很少作为能源物质,长期饥饿或极度消耗时才成为主要能量来源。 2、去路 50%转化为热能维持体温,以自由能形式储存于A TP中,肌肉组织中还可以合成磷酸肌酸,当细胞耗能增加时还可以合成ATP。

复旦大学生理学简答(期末必考)

第四章血液循环 1.第一、第二心音的特点、成因和意义 答:第一心音的特点:音频较低而持续时间长 成因:与心室收缩、房室瓣关闭、心室射血冲击主动脉根部、大血管扩以及产生湍流等原因引起的振动有关 意义:心室收缩力很弱 第二心音的特点:音频较高而持续时间较短 成因:动脉瓣关闭引起的振动有关,还与心室舒引起的室壁振动和血流冲击大动脉根部引起的振动有关 2.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答: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长期 3.心脏兴奋传导的途径和特点 答:途径:窦房结→心房肌→左右心房→优势传导通路→房室交界区→房室束→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心室肌 特点:1)“优势传导通路”的传导速度较快,窦房结兴奋尽快传到房室交界区2)心室传导组织速度快,利于两心室同步收缩 3)房室交界区速度很慢(结区最慢)—房-室延搁,确保心房和心室不会同时收缩4.心肌收缩的特点 答:同步收缩;不发生强直收缩;对细胞外Ca2+的依赖性 5.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其意义 答:P波:左、右两心房的去极化 QRS波群:左、右两心室的去极化 T波:心室的复极化 P-R间期:窦房结产生的兴奋传到心室,并引起心室开始兴奋所需要的时间,0.12~0.20s Q-T间期:心室开始去极化到完全复极化的时间 ST段:正常与基线平齐,心室各部分均处于去极化 6.血流通路的功能 答:功能: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7.心迷走神经、心交感神经、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的递质、受体和作用 答: β1受体α受体 8.压力感受性反射的过程(不确定) 答:压力感受器→延髓→弧束核→心迷走神经、心交感中枢和交感缩血管中枢 9.血管紧素、血管升压素的作用 答:血管紧素的作用:强烈缩血管作用、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释放醛固酮、促进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血管升压素的作用:在禁水、脱水、失血等情况下,血管升压素释放增加,保持细胞外液量和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

病理生理学简答论述题

病理生理学简答论述题 1.论述水肿发生的机制?(论述题,可以拆成简答题) 水肿发病的基本机制包括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和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 ①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 ⑴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 ⑵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⑶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以上因素会导致 血管内液体滤出大于回收而使组织液生成过多 ② 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 ——钠、水潴留 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⑵近端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加(心房钠尿肽分泌减少、肾小球滤过分数 增加) ⑶远端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加(醛固酮分泌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以上因素会导致体内钠水潴留 2. 低渗性脱水 高渗性脱水 等渗性脱水 原因 失钠大于失水 失水大于失钠 等渗性体液大量丢失 血清钠浓度(mmol/L ) <130 >150 130?150 血浆渗透压(mmol/L ) <280 >310 280?310 体液减少主要部位 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 口渴 早期无,重度脱水者有 明显 有 体温升高 无 有(脱水热) 有时有 血压 易降低 正常,重症者降低 易降低 尿量 正常,晚期减少 减少 减少 尿钠 极少或无 正常,晚期减少 减少 脱水貌 明显 早期不明显 明显 防治 补等渗液 补水为主,适当补钠 补2/3等渗液 尿量比较:早期根据晶体渗透压,晚期根据血容量,尿量由 ADH 决定 尿钠比较:早期根据失钠失水的比较看 ADS 变化,晚期根据血容量,尿钠由 ADS 决定 等渗性脱水因可以发展为低渗性脱水或高渗性脱水,所以两者的表现都有可能 3. 简述急性低血钾和急性重度高血钾时产生骨骼肌无力的发生机制的有何不同(简答题) 4. 简述高钾血症与低钾血症对心脏,骨骼肌的影响有何不同及相应机制?(论述题) 低钾血症对心肌的影响及机制: ① 兴奋性f 血钾J T 心肌细胞膜对 K +通透性J T 钾外流J T Em 负值J T EmEt 距离减小T 兴奋性f ② 自律性f 血钾J-细胞膜对K +通透性JT 复极化4期K +外流减慢T Na +内流相对加快 T 心肌快反应自律细胞自动去极化 加速T 自律性f 急性低钾血症(骨骼肌、胃肠道平滑肌) 细胞外液钾浓度急剧降低 T [K +]i / [K +]e 比值变大 T 膜内外钾浓度差增大 T 静息状态下钾外流增加 T 静息电位(Em )负值增大 T Em-Et 距离增大 急性重度高钾血症: 细胞外液钾浓度急剧升高 T [K +]i / [K +]e 比值更小 T Em 值下降或几乎接近于 Et 水平 T Em 值 过小,肌细胞膜上快钠通道失活 T 细胞处于 去极化阻滞状态,不能兴奋 ⑷淋巴管回流受阻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整理版

B 靶细胞:激素作用的特定效应细胞称靶细胞 胞吐作用:指某些大分子物质或物质果位从细胞内排出胞外的过程 补呼气量:平和呼气末,再尽力呼气,多呼出的气体量称为补呼气量。补吸气量:平和吸气末,再尽力吸气,多吸入的气体量称为补吸气量。不完全强直收缩:加大对肌肉的刺激频率时,在肌肉的舒张期并开始新的收缩,所描记的曲线呈锯齿状,称不完全强直收缩 C 肠胃反射:食物进入肠道后,抑制胃的排空的反射。 超极化:膜内负电位增大的状态 潮气量: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垂体门脉系统:下丘脑促垂体区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垂体门脉的初级毛细血管网相接,下丘脑分泌的激素从这里释放入血液,再沿门脉血管到达腺垂体,形成次级毛细血管网。 长反馈调节:指外周靶腺所分泌的激素对下丘脑所起的调节作用。 D 代偿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有一段较长的心脏舒张期,称代偿间歇 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的净移动 单收缩:肌肉受到一次刺激所引起的一次收缩 胆盐的肠肝循环:胆盐排出小肠后,绝大部分可由小肠粘膜吸收入血,经门静脉回到肝脏重新组成胆汁排入十二指肠,这一过程称胆盐的肠肝循环。 等热范围:动物的代谢强度和产热量保持在生理最低水平时的环境温度。等渗溶液:与细胞和血浆的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等张收缩:肌肉张力不变而长度发生改变的收缩 等长收缩:肌肉长度不变而张力发生改变的收缩 第二信使:激素与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后,将激素所携带的信息由胞外传递到胞内的物质,包括cAMP、cGMP、Ca2+、IP3、DG等 顶体反应:精子与卵子接触时,精子顶体中的酶系释放出来以溶解卵子外围的的放射冠及透明带,这一过程称为顶体反应。 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在原有静息电位基础上膜两侧电位发生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和复原,并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窦性节律:由窦房结发出冲动引起的心搏节律 F 发情周期:由一次发情开始到下次发情开始所经历的时期称一个发情周期 反刍:反刍动物在摄食时,饲料不经充分咀嚼,就吞入瘤胃,在休息时返回到口腔,仔细地咀嚼,这种独特的消化活动称反刍。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规律性应答。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特异性投射系统第二级神经元的纤维通过脑干时,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然后在网状结构内多次换元而投射到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这种投射不具点对点的关系,称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肺活量:用力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缩小而反射性地引起吸气抑制或吸气。 分娩:发育成熟的胎儿通过雌性生殖道产出的生理过程 辐射:体热以红外线形式向温度较低的外界散发。 G 感受器:体表及组织内部专门感受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由特化的传入神经末梢及其附属装置构成。 高渗尿:尿的渗透压高于血浆渗透压 H 恒温动物:能维持体温的平衡点,保持体温相对稳定的动物 横管:又称T管,是由有细胞膜向内呈漏斗状凹陷形成的闭合管道,其主要功能为把细胞膜上的动作电位迅速传进细胞内部。 横桥:肌球蛋白的头部露出在粗肌丝的表面形成横桥。 红细胞比容:压紧的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红细胞脆性: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能力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红细胞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下沉的特性 后放:当刺激停止后,传出神经仍可在一定时间内连续发放冲动使反射延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称为后放. 化学消化:利用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中的各种酶对饲料进行消化。化学性突触:依靠突触前神经元末稍释放特殊的化学物质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对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影响的突触。 J 肌小节:肌原纤维每两条Z线之间的部分称为肌小节,是肌肉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单位 基本电节律:胃肠道的平滑肌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可记录出一种缓慢的、大小不等的节律性去极化波 基础代谢:动物在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条件下的能量代谢水平。 激素: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能传递信息的活性物质。激素的允许作用:某种激素影响细胞对其他激素的敏感性,使其效应加强的作用 脊髓休克:当横断脊髓后,横断以下脊髓的反射功能暂时消失的现象称为脊髓休克 继发转运:指通过耦联转运系统由离子梯度驱动的转运 减压反射:血压过高时,延髓的心交感中枢、交感缩血管中枢功能降低,心迷走中枢兴奋,引起心跳减慢血管收缩强度下降,使血压恢复正常,称减压反射。 解剖无效腔:从鼻至呼吸性细支气管之间的呼吸道的气体不能参与肺泡气体交换,称为解剖无效腔。 近球小体:又称肾小球旁器,由肾小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系膜细胞构成精子获能:精子进入雌性生殖道后经历一系列变化而获得使卵子受精的能力,称为精子获能 静息电位:静息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静止能量代谢:动物在一般的畜舍或实验室条件下、早晨饲喂前休息时的能量代谢水平。 L 量子释放:以小泡为单位的倾囊释放称为量子释放 M 脉搏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 每搏输出量:心脏收缩时一侧心室射入动脉的血量 每分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入动脉的血量 每分通气量:每分钟呼出或吸入的气量。 N 脑肠肽:有些激素不仅存在于胃肠道内,还存在于脑内,这些双重分布的激素称为脑肠肽。 脑干网状结构:指从延髓、脑桥、中脑直达间脑的广泛区域,由一些散在的神经元群及其突触联系所构成的神经网络。 内分泌: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把胞浆中生物活性物质排到周围血浆或组织液的过程。 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机体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 内吞:指细胞外物质团块进入胞内的过程 能量代谢:体内伴随物质代谢所发生的能量释放、转化和利用的过程。能量代谢: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眘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称能量代谢 逆流倍增:小管液在髓绊降支与升支逆流过程中出现的渗透浓度倍增现象 尿素再循环:瘤胃内产生的NH3进入血液运输到肝脏,经鸟氨基酸循环后全成尿素,再经血液运输到唾液腺,随唾液重新进入瘤胃的过程。 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 P 排卵:发育成熟的卵泡在特定的时间和条件下排入腹腔的过程 排泄:动物有机体将代谢终产物和其它不需要的物质经过血液循环由体内排出的过程。 旁分泌:激素不经血液运输,仅由组织液扩散而作用于邻近细胞,称旁分泌 Q 期前收缩:在心肌有效不应期之后受到额外刺激,可引起心肌正常收缩之前的收缩 牵张反射:骨胳肌被牵拉时,肌肉内肌梭受到刺激,产生的感觉冲动传入脊髓,引起被牵拉肌肉发生反射性收缩,称牵张反射。 强直收缩:对肌肉刺激频率不断加大,肌肉不断进行收缩总和,直至处于持续的缩短状态称强直收缩 去大脑僵直:将中脑前后丘切断后,动物出现四肢僵直,头后仰,尾巴翘起,躯体呈角弓反张状态,这一现象称去大脑僵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