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学哲学话改革

学哲学话改革

学哲学话改革
学哲学话改革

学哲学,话改革

用哲学的观点看待广西的改革建设

【摘要】: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对改革开放三十几年作一个总体性的思考, 可以看到改革开放的各项政策都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正、反、合过程, 只有不断地对一些新矛盾进行新的反正,才能在更高层次上转向新的综合。辩证地看待改革开放三十几年, 我们既要充分肯定三十几年取得的伟大成就,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生产力内部的矛盾、生产关系内部的矛盾,以及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的关系等等问题。关于经济运行机制,在继续坚持市场改革的同时,要重新强调国家宏观计划调控的作用;关于所制结构,在坚持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同时,要重新强调“公有制为主体”;关于分配关系,要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转向“更加重视社会公平”。

这一篇文章就是用哲学的相关理论,来谈谈我的家乡---广西的改革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发表重要讲话。改革,是过去几十年来广西发展的最强音,也是今后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广西破冰铺路的最利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联系广西改革发展的实际,启迪我们必须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把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哲学的高度深化对改革的认识,科学解答“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等基本问题。

一、坚持对立统一,遵循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规律,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

对立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法则。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就使原来由它所建立并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变得越来越不能适应,以至不能继续保持其相对稳定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关系就不得不进行变革,以新的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生产关系来代替原来的、业已丧失其存在必然性的生产关系。同样,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交互作用中,直接受生产力所推动的经济基础相对来说是易变的,上层建筑是比较稳定的,往往落后于经济基础的变更。当生产关系变成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要求变革的客观趋势之间就会发生尖锐矛盾,这就需要推进社会变革,以符合经济基础及其发展

的需要。这个基本规律告诉我们,改革是一场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伟大变革。发展永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这是客观的要求、历史的必然。

随着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自治区党委、政府开始把发挥广西经济优势问题提上议程,组织力量就经济建设方针问题进行专题调查研究,探索发展广西的新路。自治区党委1981 年6 月召开地市委书记会议,经过充分讨论,达成了“巩固一个基础(粮食),抓紧两大支柱(蔗糖、水电),发挥八大优势(蔗糖、土特产品、水力发电、有色金属、建筑材料、进口贸易、林业、旅游)”的共识,并把它作为发挥广西经济优势的战略。1980年10月自治区党委允许特殊条件下实行“包产到户”,11月进一步明确了在广西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合法性。到1983年春,广西实行“双包”的生产队达到全区生产队总数的99%。除了土地承包,改革还由农业向林牧副渔业拓展,出现了技术、加工、运销、服务和开发性承包等多个领域、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广西立足于自身的地理条件,在改革开放初期,利用自身的优势,考虑到多方面的发展,努力发展生产力,“包产到户”的实施,更是一次生产关系的变革,让越来越多的农民有了更大的生产动力。

对外开放也逐步铺开,1982年8月,广西北部湾首次迎来万吨巨轮。尽管边境线上对越自卫还击的炮声还在轰鸣,但广西的改革开放序幕已初步拉开。改革至今,广西在对外开放上也加大了力度,近年来,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部署,广西充分发挥沿海、沿边和沿江的区位优势,大力推进沿边经济开放发展并取得了积极成效,呈现出良好势头。“十三五”期间,广西突出特色大力发展口岸经济,着力发展边境特色产业,促进港产城联动发展,培育黄金水道经济带,大力发展空港经济。广西沿海沿江沿边,是“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广西陆海空内河口岸形态齐全,口岸资源得天独厚,拥有国家一、二类口岸25个,其中一类口岸19个、二类口岸6个,中越边民互市点26个,口岸开放数量仅次于广东、黑龙江两省,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口岸开放格局。

二、坚持实事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把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制度设计有机统一起来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活的哲学,也是我们党一贯遵循的思想路线。过去三十几年,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全面深化改革,仍然要牢牢抓住实事求是这个活的灵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事物本来的面貌和固有的规律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当前,最大的实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从新中国建立至今,我们才刚跑完前半程,前面还有很长的路。在任何情况下、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都要牢牢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把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制度设计有机统一起来,把加强微观探索与宏观思考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把握好时机、力度和节奏,做到既不落后于时代发展、也不超越现实阶段。

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前提条件下,看广西的区情:广西,既沿海,又沿边,比邻粤港澳,背靠大西南,面向东盟,既拥有东部的区位优势,同时又拥有西部其他省区眼红的出海通道,还享受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庇护。但是广西作为全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人口多、基础差、底子薄、后发展、欠发达的基本区情特征,在改革开放初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对于广西来说,想要更好的改革,就要在全中国的大环境下,基于这一基本区情去探寻改革开放初期以及长期的发展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又不超越现实阶段。

三、坚持总体受益,正确处理讲求效率与注重公平的基本关系,使最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中得到实惠

总体受益是全局和局部辩证关系的正确体现,是全面深化改革中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改革不可能使所有的人都受益或所有的人都同等程度受益,但从总体上讲,任何一项改革措施出台,都必须使多数人受益,不能让多数人吃亏,尽管这种受益有可能会是眼前的吃亏和长远的得益。能否让多数人受益,关键是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率与公平是人类社会永恒追求的两大价值取向,两者并非“非此即彼”、“零和博弈”,而是紧紧扭结在一起,相互影响,不可偏废。效率主要靠市场机制调节,以鼓励先富;公平主要靠政府调控,以促进共富。我们所要追求的改革目标,就是要推动发展更有效率、促进社会更加公平、实现生态环境更可持续。

效率是公平的基础。没有效率就没有实现公平的条件和源泉。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贫穷落后基础上的公平,只能是低级的甚至是扭曲的公平。谁拥有效率,谁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谁损害了效率,谁就必然会伤害公平。公平是效率的本体。没有公平就没有效率存在的理由和保证。提高效率的直接诱因是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所有人过上富足幸福的生活。同样,公平解决得越好,生产关系就越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从而就越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一旦显失公平,市场必然丧失活力,社会必然动荡不安,效率提高也是难以实现的。

1980年“包产到户”的实行,使占广西大多数人口的农民获得了可以承包使用的土地,相对自由的收入分配让广大农民增加了劳动积极性,生产力提高;同时,在后来的改革发展中,广西一直注重发展龙头经济,希望让某一地区的经济带动整个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如北

部湾自由贸易区、与东盟国家的合作、老工业城市柳州的发展等,都起到了良好的领头羊作用。

四、坚持群众路线,强化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观点,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动改革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和真正的英雄。这彻底颠覆了以往阶级社会把人民群众视为社会底层、压榨对象的谬论;有力驳斥了资产阶级思想家既主张“天赋人权”,又认为人民群众缺乏理性、不能正确行使权力,需要通过契约把权力让渡给社会精英阶层的怪论,开创了人类社会发展学说的新境界。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区别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哲学基础。人民群众是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的主体,也是推动各项改革的主体。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把人民群众的期盼作为最高追求,坚持不懈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做到正确对待群众、永远相信群众、坚决依靠群众,让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改革、共享改革成果。

改革开放过程中,农民仍占人口总数大部分,城乡建设是农民直接受益的改革,只有好的居住环境,才能让农民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好处。因此,我国于2008年1月1日实施《城乡规划法》后,《广西实施〈城乡规划法〉办法》也于2010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随着《城乡规划法》的实施,广西的城乡建设将逐步打破现有的城乡建设二元结构,把城乡建设作为一体进行统筹考虑,以促进城乡人居环境同步协调改善,促进城乡建设走上又快又好的发展道路。

五、坚持统筹谋划,把握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基本方法,注重提高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然而这种情形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又会相互转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必须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既要全面看问题,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整体推进制度体系构建,又要抓住重点集中力量予以突破。正如毛泽东曾用弹钢琴比喻干工作,“要十个指头都动作”,同时“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推进改革,也是如此。

近十几年来广西举办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加强与东盟全面开放合作、北部湾经济区全面开放开发、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广西与粤港澳台合作、广西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广西

参与中越“两廊一圈”合作、广西参与泛珠三角经济合作等,这些作为广西改革开放的主流,那么广西内部的村镇、城乡建设等,与主流方向共同发展,促进了广西的发展繁荣。

六、坚持底线思维,确立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结果的基本理念,切实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定力

底线思维是一种后顾性的科学思维方式。《礼记·中庸》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个“预”就是有备无患、遇事不慌。这是古人对底线思维高度凝练的概括。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底线思维最大的对立统一就是“底”与“顶”的有机结合,没有“守底”就难达其“顶”,而没有攀高也就无所谓“守底”,此谓“守乎其低而得乎其高”。底线思维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一种关注矛盾转化的思维和决策过程,着眼于负面后果,建立防范体系;在防范的同时,更在于积极转化,从坏处准备,向好处努力。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凡事做了最坏打算,最终结局经常是最好的收获,有备无患的结果往往是备而无患,置之死地恰恰能够得以后生。当前,一方面改革已经“箭在弦上”,另一方面社会风险“燃点降低”,稍有不慎,极易引发互动共振的“蝴蝶效应”。谋划全面深化改革,要善用底线思维,认真思考、小心求证,想一万、防万一,充分考虑改革的力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把各种可能的因素想深,把各种应对的办法想细。

经过三十几年的改革开放,现在各方面的体制机制总体上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但必须清醒看到,随着形势发展变化,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涌现出来,旧的体制弊端革除了,新的体制弊端又产生出来。比如,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增收致富积极性的同时,收入分配不合理的问题日益严重,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在部分地区实现率先发展的同时,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日益凸显,有的地方发展后劲不足、困难加大。又如,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现象基本消除了,但又暴露出行业垄断经营和利润过高、薪酬过高的问题;原有的利益分配格局打破了,但又暴露出新的利益格局板结固化的问题,当年的改革“铺路石”有的甚至变成了现在的改革“绊脚石”。面对这些现象,我们应该综合各方面,做好稳固的发展。

语言学课后习题答案

语言学概论作业 Chapter 1 1.How do you interpret the following definition of linguistics: linguistics i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language? To understand this definition, we should focus on three words in this sentence: scientific, study and language. First of all, scientific here means a study which is based on the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of linguistic data, conducted with reference to some general theory of language structure. The linguist studies it to discover the nature and rules of the underlying language system. Secondly, the word study here refers to investigation or examination. Thirdly, Language here is general term. It refers to any human language, Chinese spoken by the Chinese, English by the English people, German by the Germans, or even Esperanto, an artificial language. Language here also means the dialects or variants of a common language such as Cantonese, a variant of Mandarin.Therefore, this whole sentence can be interpreted that linguistics is a language study through the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of linguistic data and some general theory of language structure. 2.What are the major branches of linguistics? What does each of them study? Phonetics:the study of sounds used in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It describes individual speech sounds and indicates their physical or phonetic properties. Phonology:it studies the ways in which these sounds form patterns and systems and how they work to convey meaning in the system of language. Morphology: a field of linguistics focused on the study of the forms and formation of words in a language Syntax:A set of rules that govern how words are combined to form phrases and sentences. Pragmatics: the study of the use of language in a social context. 3.In what basic ways does modern linguistics differ from traditional grammar? ①Linguistics is descriptive while traditional grammar is prescriptive. ②Modern linguistics regards the spoken language as primary, not the written. ③Modern linguistics differs from traditional grammar also in that it does not force languages into a Latin-based framework. 4.Is modern linguistics mainly synchronic or diachronic? Why? In modern linguistics, the linguists seem to give priority to synchronic studies other than diachronic ones. Because it is believed that unless the various states of

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国内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摘要: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认知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语言学流派。80到9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认知语言学,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并被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学者所接受和采纳。国内语言学界自90年代开始接触认知语言学之初,就发现其在解决汉语具体问题上的可适用性,从而越来越多地关注这一学派的动向。三十年来,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也做出了许多贡献,同时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此文主要就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进行介绍,同时简单回顾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方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国内研究,国外研究,综述 认知是当今人类最感兴趣的课题之一,因为它关系到我们对人类思维过程的破译,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认知科学的研究。随着结构主义学派和转换生成语言学派的学者们在语言学各领域研究的深入,他们越来越发觉自身理论和方法的局限,为了解决现有理论方法力所不及的问题,学者们开始寻求新的办法。认知科学无疑给语言学家们指明了一条道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就已经在语言学研究中加入了认知概念,他认为语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认知与语言学的结合是不可避免的一种趋势,当这种趋势越来越显露,认知语言学的出现也就成为了必然。20世纪7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认知语言学,从80到90年代开始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其发展势头大有成为继结构主义学派和转换生成学派之后又一个在语言学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学派,在21世纪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显学。国内语言学界和外语界从90年代开始陆续引进认知语言学派的一些理论和方法。三十年来,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也是势如破竹,几乎所有语言学的刊物中都会有相关论文。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都做出了许多贡献,特别是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来解释汉语中的具体问题方面。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最主要的是重理论引进和解释,轻创新。 一、何为认知语言学? 最早提出“认知语言学”这一术语的是Sidney Lamb,他在1971年就在论文中采用这一术语,并将其解释为:“用以指真正研究大脑中的语言,语言与心智、神经之间的关系。”对于认知语言学的界定,学者们从一开始就有所争议。于是跟其他的学科一样,学者们一般使用狭义和广义来区别不同的观点。认知语言学理论家Tayler(2002)在术语上用以区别狭义和广义的认知语言学的办法是:将狭义的认知语言学用“Cognitive Linguistics”表示,而将广义的认知语言学用“cognitive linguistics”表示。显然作为心理学家的Sidney Lamb 的观点是广义的。在语言学领域里的讨论,一般都是从狭义的角度。国内学者王寅(2007)将狭义的认知语言学可以定义为:“坚持体验哲学观①,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 ①王寅在《Lakoff和Johnson的体验哲学》文中提到,“Lakoff认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既不是经验主义,又不是理性主义,而是体验哲学。”

化学观摩课听课心得体会分享

化学观摩课听课心得体会 听课心得体会 在区化学学科培训中,听了三节观摩课,总体来说还是深受感触,倾听着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使我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一、总体感觉 这三节课几乎都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①、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中时刻关注学生的进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以及情感变化。 ②、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③、突出化学的实用性。课堂中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体现的淋漓尽致。 ④、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⑤、注重有效情景的创设。 二、课堂的各个环节也有突出的特点 1.导入很精彩也很重要 三位老师几乎都精心设计了课堂导入,刘老师用液体写的元旦快乐喷液后变红,引入溶液是混合物;姜老师让学生品尝不同液体,并说出

自己喝的液体是什么,点题引入新课,很直观,引起学生对本课的重视。 2.课堂设计力求完美,更要适合学生、贴近生活 两为省特级教师的课程设计符合新课程、新教改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设计新颖、真正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思路清晰,让人一目了然。教师能根据所选课题安排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这主要体现在课堂上不是采用以教师讲解为主而是采用以“师生对话,小组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尽可能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在体验参与与合作的乐趣的同时收获知识,感悟生活,认识世界。但从学生的反应中,又可以看到这些不同的问题处理方式却收到了相同的效果——学生理解了。 3.课堂语言设计尤为重要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设计尤为重要,它是衔接各个教学环节的情感纽带,也是吸引学生认真听课的重要武器。教师的语言如果简洁明快会使一节课在不知不觉中度过。这一方面做得尤为突出的是姜老师的课堂设计环环相扣,每个环节之间得衔接过渡非常自然,每个环节都给学生设定一定难度的任务,难易程度特别恰当,让学生既能动脑思考,去记忆,又不会太难,让学生丧失兴趣,所以使整节课进行得特别顺畅,整节课集欣赏、表现、评价,拓展延伸于一体,教师的语言简洁明确具体,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创设和谐民主

西方哲学导论课程心得

西方哲学导论课程心得 西方哲学导论是一门十分有趣的课程,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我收获了许多知识和乐趣,学会了许多看待问题的方法,对待问题的态度,处理问题的技巧等。总之,受益匪浅! 记得起初老师讲什么是哲学的时候,我是迷惑的,同时内心也是好奇的。老师说哲学词源学解释是Philosophy,爱智慧的意思,哲学不是智慧,而是对智慧的追求和热爱。这显然和我以前的理解是大相庭径的。 老师又问中国人爱智慧吗? 这个问题相信我们的同学的回答都是一致并且肯定的,但是老师给我们的回答却是否定的,当时我是不能理解的。因为我想从古至今,中国人才济济,人才辈出,怎么会不爱智慧呢?于是大家便纷纷列举爱智慧的人物,像老子,孔子,诸葛亮等。实际我在心里比较佩服书里描写的诸葛亮,他是那么的绝顶聪明,举世无双,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料事如神,足智多谋,精通各种兵法等。但老师却说他那不是爱智慧,最多算是个匠工,这我就纳闷了。难道就连诸葛亮也不爱智慧,没智慧?后来经过老师的讲解我才有所恍悟,哲学果然是一门有趣的学科,我从此便更喜欢哲学这门课了。 哲学脱胎于宗教与神话,世界各民族都有宗教与神话,但不是每一个民族都有哲学。哲学的三大起源民族是中国,印度,希腊。印度哲学与宗教联系最为紧密,是对宗教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精致思辨和系统论证。希腊哲学是与神话世界观相决裂的产物,中国哲学与宗教处

于若即若离,无可无不可的关系。 哲学介于科学与神学之间,基于有限的经验世界,导向无限的超验世界。哲学不是科学,也不是神学。哲学有他的分支学科,有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伦理学,美学,政治哲学与社会哲学等。 本体论即关于“being” 的理论,又译为“存在论”、“是论”、“有论”。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庄周梦蝶,蝶梦庄周,方知梦也,不知其梦也”,觉得这样的境界实在是太美妙了。 认识论即关于知识的理论,什么是知识?知识与见解有何不同?知识需要确定性吗?或者,如果某物并非被确定无疑,它是否可知?知识实际上存在吗?我们是不是必须仅满足于见解?如果知识存在的话,我们如何获得它?这一系列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 逻辑学是一门有效推理的学说,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4世纪创立了这门学说,它是一种纯粹的形式研究。研究什么样的论证“形式”才是有效的,这种有效性本身与论证得出的结论是真是假没有关系,与论证所采用的论据也没有关系。其中“白马非马”令我印象深刻,即这是一个概念大小的问题,白马特指白色毛的马,而马是一个物种的宽泛概念,听完老师的解释我有种涣然冰释的感觉。 伦理学或称道德哲学,好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有没有道德责任或义务这类的东西在束缚我们?也就是说,有些事是不是我们真正应该去做的?有些道德观点要比其他道德观点“好”吗?还是说,所有的道德观点都是一样正确,或者,都一样不正确?价值观是绝对的吗?或者,价值观是否与时间和地点有关?我觉得这个问题在当今社会非

论经济水平与道德水平之间的关系

论经济水平与道德水平,文明程度之间的关系 --魏文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中德) 摘要: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道德文明的关注也日益增加,我所要讨论的就是经济水平与道德水平,文明程度之间的关系。但是我所说的,是相对的关系而非是绝对的。引用一句广告词,世事无绝对。道德文明与经济的关系应该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关系。 关键字: 道德经济文明犯罪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1我认为,一个地域(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与该地区的人的道德水平文明程度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 世博会刚刚结束,在世博中我们常能看到一个不文明的现象——插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有这种行为的人大多是中国人,并且是以外地来沪参观的人为主。反观上海本地,或者是一些外国友人,他们则更加有秩序。我在参观世博是就遇到了许多这样的人,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操外地口音的女人,在排队进入沙特馆的过程的她数次爬上围栏,大声叫喊,并且她一个人招来了5个人插队,当有一个老人和她理论时,她竟还理直气壮的说老人多管闲事云云。同样在轨道交通线路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在1号线人民广场站,人们能自觉的排队上车,但是在3号线长江南路站,人们都争先恐后的抢着上车,有时车上的人竟会被堵在车上无法下车,而在经济更为发达的香港,排队坐车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识。同样是公共交通,在上海的公交中,人们基本都能自觉地给老弱病残孕让座,但是在北京,通过我自己在北京的经历和与北京同学的交流,在北京的公交车上因为一些小事儿大大出手的事屡见不鲜。 通过这些事例,我想说明的就是,地区的经济水平越高,这个地区的人的道德水平,文明程度也会相对的更高一些,当然这不是绝对的,不能可能说每个人的水平都会更高一些,只能说是总体水平。经济水平越高的地区人受教育的机会与受教育的程度相对的也会高一些,能够接受更多的教育,一个人对社会认知也会更加深刻,他的道德水准就会有比接受教育较少的人高的机会,这里我们说的只是机会,因为一个人的道德水平不仅仅受教育影响,与环境等其他客观因素也有关系。可以这样说,经济影响了教育,而教育又影响了人的道德水平。同时教育又反过来影响经济水平,对于当今的中国,高等教育似乎有些泛滥,导致很多大学生没有具备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所应具有的道德水准,而大学生就业难也反映出大学生的经济水平不容乐观。大学生经济水平的低下也影响了大学生的道德水平。 从另一方面,很多人违反道德准则甚至法律的原因就是经济问题。为什么美国的黑人犯罪率一直居高不下?生活于社会最底层的黑人,他们的经济水平是极为恶劣的,同时因为种族歧视,他们的受教育程度也是极低的,这样不难理解为什么黑人的犯罪率会如此之高。还有在印度北部邦,人口众多,经济水平低下,成人识字率不到50%,犯罪率奇高。而他们也就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人越多,人越穷,受教育程度越低,人的素质越低,犯罪率也越高。而印度的南部邦则是另一种景象,那里拥有各种高素质人才,有比哈佛斯坦福等美国名校入学门槛更高的学府,那里经济更为发达,犯罪率较低,和贫穷混乱的北部形成了鲜明的 1URL: 百度百科https://www.wendangku.net/doc/1113961544.html,/view/10153.htm

语言学语言学1

Linguistics is usually defined as the science of language or, alternatively, a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language. Language i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Systematic---- rule-governed, elements in it are arranged accor ding to certain rules; can’t be combined at will. Arbitrary---- no intrinsic(natural)connection between the word and the thing it denotes。Convention: the link between a linguistic sign and its meaning. Symbolic---- language signs are associated with objects, actions, ideas by convention. V ocal---- the primary medium is sound for all languages; writing system came much later than spoken form. Human-specific---- different from the communication systems other forms of life possess. Design features: the features that define our human languages. Design features: Arbitrariness.Linguistic forms are said to lack any physical correspondence with entities in the world to which they refer. Duality:By duality is meant the property of having two levels of structures, such that unites of the primary level are composed of elements of the secondary level and each of the two levels has its own principles of organization. The Advantages of Duality:A large number of different units can be formed out of a small number of elements- Creativity:By creativity we mean Language is resourceful because of its duality and its recursiveness. Displacement:Displacement means that human languages enable their users to symbolize objects, events and concepts which are not present (in time and space) at the moment of communication. Human language is stimulus-free(无刺激的) Origin of languang: The divine-origin theory”:man was created almost instantaneously, and at the moment of his creation, he was provided with speech as a divine gift.(language was given by God) The invention theory:which holds that man invented his own language. ‘yo-he-ho’ theory (language first began in social setting, that of men working together) ‘pooh-pooh’ theory (expression of emotion as ‘cries of nature’) bow-wow’theory (imitation of the sound of nature) The evolutionary theory:Stress the importance of the biological base.Some genetic mutation leads to development of modern man. Brain capacity outweighs other animals. (language is developed by a long process of evolution involing biological and social factors as a whole.) Functions of Language: 1.5.1 Informative:when language is used to express human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about the world. 1.5.2 Interpersonal function:when language is used to establish and maintain social relations. 1.5.3 Performative:the use of language to ‘do things’, to perform actions. Primarily used to change the social status of the person, often in quite formal and ritualized language. It can also extend to the control of reality as on some magical or religious occasion. 1.5.4 Emotive function:when language is used to change the emotional states of an audience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

一、认知语言学的起源 二、主要内容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当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学科之时,语言的认知研究便已开始。1987年是认知语言学正式的诞生年,虽然此前已有一些零星的文章预示着一种新的语言学理论即将诞生。但是一般认为,这一年出版的Lakoff“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和Langacke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标志着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独立语言学理论的诞生。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Langacker,Lakoff,Jackendoff, Taylor 和Talmy等人。 认知语言学包括认知音系学、认知语义学、认知语用学等分支,研究内容广,覆盖面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范畴化与典型理论 语言学在方法论和本质上都与范畴化(categorization)紧密相关。范畴化能力是人类最重要的认知能力之一,是“判断一个特定的事物是或不是某一具体范畴的事例”(Jackendoff , 1983∶77) 。 Labov和Rosch对范畴的研究,打破了范畴的“经典理论”或称“亚里士多德理论”一统天下的局面。“经典理论”认为:范畴是由必要和充分特征联合定义的;特征是二分的;范畴有明确的边界;范畴内的所有成员地位相等。这一理论却

受到了认知科学的有力挑战。Rosch 还提出了“典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 ,认为大多数自然范畴不可能制定出必要和充分的标准,可以公认为必要的标准往往不是充分的;一个范畴的成员之间的地位并不相同,典型成员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视为该范畴的正式成员,非典型成员则根据其与典型成员的相似程度被赋予不同程度的非正式成员地位。例如,在“鸟”范畴内“知更,鸟”常被视为典型成员,而“企鹅”、“驼鸟”等则为非典型成员。当然,一个范畴的典型成员会因不同的人、文化、地理位置而有所不同,但一个范畴中总有典型的。 典型理论对认知科学最有价值的贡献在于它把注意力集中在内部结构上,集中在范畴具有“核心”和“边缘”这个事实上。目前,它已用于语音、句法、词义、语用、语言习得、失语症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二、概念隐喻 隐喻的认知研究可追溯到18 世纪。约在1725 年,意大利哲学家和修辞学家G. Vico就发现了隐喻的认知功能,后在其《新科学》一书中阐述了其认知观点。然而,把隐喻的研究纳入认知语言学领域的重要标志却是Lakoff &Johnson (1980)。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比喻性语言与非比喻性语言本质上无甚差别;日常语言中充满了隐喻,完全不带隐喻的句子大概只占极少数。隐喻是“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

优质课观摩心得体会4篇

优质课观摩心得体会4篇

优质课观摩心得体会一:观摩优质课心得 非常开心能有这么一次学习的机会,也很珍惜这次观摩交流会,通过这次的学习,可以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取长补短,发现自己的不足,还有以后需要努力地方向,给自己的教学模式重新定位,更为专业的投入到今后的工作中。下面是我整理的这次学习心得体会。 第一天上午共四节观摩课,重点是数学教学活动,分别是金卓玲(伤害优秀青年教师)老师的中班数学活动《小黄和小兰》小班数学活动《数小脚》,以及黄敏君(上海市教学评优一等奖)老师的大班数学活动《我的体重》中班语言活动《这就是秋天》,首先,听了第一节课《小黄和小兰》,我感觉金卓玲老师的教学风格很清新自然,由于是青年教师,身上散发出来那种活力,和孩子们很快的融入到一起,看得出孩子们被这位老师的语言表情吸引着,这是一节中班的课,老师在活动目标中体现

要在观察,猜想,游戏中积累感知不同空间方位的经验,教师制作的ppt简单直观的呈现了空间,方位感觉,孩子一下子就自己发现了这其中的变化,老师引导语到位,及时的把孩子引导了教学重点上,并让孩子掌握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我们在上课时往往用一些边边框框限制住孩子的思维能力,往往,我们老师说得多,孩子只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被固定被模式化,听了这节课,我感觉老师的教学随机性很强,大胆放手让孩子去看,去想,去说,去做,这点也是我需要学习的地方,金卓玲老师上的第二节课是小班数学活动《数脚丫》,结合现在孩子们最喜欢的翻翻看系列绘本,为孩子们呈现了一节有趣的数学课,首先教具非常丰富,这也符合小班孩子年龄特点,这节课情境性非常强,一下子把孩子们逮到了沙滩上,由故事情节引出人物,开始说出数词,课堂气氛很活跃,充分体现教学中游戏占主体的教学方针,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的开心。接下来是黄敏君老师的大班数学课

庄子哲学的当代意义

庄子哲学的当代意义 郜捷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1级本科4班,陕西汉中723001) 指导教师史继东 [摘要]庄子的哲学思想穿越几千年而不朽,并且对于当今现实生活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道家思想的继承者,庄子继续发扬了道家崇尚自然法则,顺应天命,自在无为的思想。就整个社会来看,庄子的自然哲学思想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存在方式,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构建整个社会的和谐秩序,不搞盲目的生产和建设。对于社会中的个体而言,虽然崇尚自然与逍遥,渴望安于天命的庄子哲学显得好似在逃避现实,是消极的表现,但这样的思想与当代社会盛行的,也是大众所追求的物欲膨胀的思想形成了制衡,让人能够释怀和减轻压力,庄子“齐生死,等万物”的人生观启迪我们不要过分计较得失成败,而是用相同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这也使我们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庄子的哲学思想蕴含于他的寓言之中,他非常善于将深刻的道理隐喻于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让读者从浅显易懂的文字中探究出许多人生感悟,而后获得更丰富的生命体验。 [关键词]庄子哲学思想当代意义自然哲学社会人生哲学个人 当代社会可以说是一个渐趋浮躁的社会,人类在享受了自然带给我们的丰富资源之后,能够征服自然的渴望开始越来越强烈。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个体的物质欲望也在不断膨胀,人们渴望功成名就的心理远远战胜对于悠闲自在生活的享受。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随之被激化和扩大,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显得越发脆弱,在种种不和谐的事件粉墨登场之后,另一种倡导人们价值观念转变以及发展模式转变的声音呼之欲出。 事实上,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庄子就为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良好范本。在他流传于后世的著作《庄子》一书中,分别以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论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通过对世界之本原“道”的辩证思考,阐明了人与自然是以怎样的方式存在的,以及人与自然应该以怎样的关系和谐共处;又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表达了庄子“齐物”的哲学世界观。在具有代表性的《庄子·齐物论》一篇中,提出了“世上万物没有共同的标准”,“一切事物都应看作等同”的观点,摒弃由于种种主观原因产生的“是非争执,意气之见”[1]41,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态度。 庄子虽然是东周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但他的生活境遇却不如一个普通人,他一生基本上是在贫穷中度过的。他住在狭小的巷子里,靠编草鞋勉强过活,有时甚至要向邻居借米面救急,但他即使到了饿得面黄肌瘦,只能穿打补丁的粗布衣服的地步,也绝不愿以牺牲自己的自由为代价去贪求高官厚禄。这恰恰体现了他忽视功名利禄,崇尚自然逍遥的人生态度。《庄子·秋水》中记载了楚威王希望委以政事给庄子时,庄子答道:“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1]510表明他宁愿做一只拖着尾巴在泥里爬的快活的乌龟,也不愿意做一只被供奉于庙堂之上的,死了三千年的神龟。他的思想摆脱了现世社会中一些狭隘的束缚,不被世俗所囿,启示了我们不是只有高居庙堂,荣华富贵才是值得追求的,摆脱精神的枷锁或许意味着更广阔的空间。 一、道法自然——庄子自然哲学对社会建设的意义 与以往的各家学派从社会伦理角度出发观察人生的思路不同,庄子的哲学思想开始拓宽路子,

哲学与人生感悟讲解学习

哲学与人生感悟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是法国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的开场白。“人生而平等”这个观点影响了整个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成为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西方很多基本价值观都基于此,依赖于此。教育对于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与我们。”而封建旧教育却是扭曲人性的教育,“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由此,卢梭提出自然教育思想。平等思想是卢梭政治思想的核心和基本出发点。卢梭的平等思想在推动历史进步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资产阶级政治法律制度的确立提供了理论基础。也在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斗争中起着鼓舞作用。没有这句话,所谓的西方文明,现代文明,就是个肥皂泡,一句空谈,一个纯粹的谬论。然而人生真的生而自由吗?自由真的可以在人生价值之中实现吗?“人生有梦,为梦想而生,那才是一个自由的人”。这是我的人生观点。思想史是思想的战场,不是亡灵的画廊。人生的价值,一定就是让自己的思想,让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能够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表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每个人都不免有一个理想,或为温饱,或为名利,或为学问,或为德行,或为事功,或为醇酒妇人,或为斗鸡走狗,所谓“从其大体者为大人,从其小体者为小人”。这种分别究竟以什么为标准呢?哲学家们都承认:人生的最高目的是幸福。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对于这个问题也各有各的见解。积学修德可被看成幸福,饱食暖衣也可被看成幸福,究竟谁是谁非呢?我们从人的观点来说,人之所以高贵于禽兽者在于他的心灵。人如果要充分地表现他的人性,必须充实他的心灵生活。幸福是一种享受。实现人生价值更是人生自由的一种追求。“人生而自由吗?”真的生而自由嘛?人在“自由”之中但是在我看来这里的"

哲学+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C、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问题 2.哲学所研究的一般规律,适用于() A、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些领域 B、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 C、客观物质世界的一切领域 D、社会的经济和政治领域 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C、科学的世界观 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4.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 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可知论的观点 5.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 A、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 B、一元论唯心主义与二元论唯心主义 C、经验论唯心主义与为理论唯心主义 D、辩证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唯心主义6.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理在气中,理随事变 C、富贵在天,死生由命 D、理在事先,事随理变 7.下列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A、存在就是被感知 B、物是感觉的复合 C、意识是万物的本原 D、理在事先 8.“存在就是被感知”是()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客观唯物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9.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属于() A、世界发展的动力问题上的对立 B、意识的本质问题上的对立 C、世界的本质问题上的对立 D、真理的本性问题上的对立 10.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根结为() A、绝对观念 B、客观实在 C、理念世界 D、“原初”物质11.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论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1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13.“人为自然立法”的观点属于() A、宿命论 B、主观唯心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14.判断一种哲学是否是“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 A、是否坚持唯心论 B、是否坚持辩证法 C、是否坚持唯物论 D、是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15.哲学是()

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哲学沉思_从哲学语言学的角度看后期维特根斯坦

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哲学沉思 从哲学语言学的角度看后期维特根斯坦 崔达送 内容提要 维特根斯坦是现代日常语言哲学或语言哲学的奠基人。他的哲学研究!突出地体现了其从日常语言切入和解决哲学问题的企图。在对哲学问题沉思的过程中,他在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有着认知性的彷徨,而对?家族相似性#的论述显示了其对词义概括性的谨慎探求,通过对词义和语义的可能性空间的展示,他直接得出了?意义即用法#的结论,这个结论立即汇入了哲学语言转向的潮流。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考充分展示了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张力关系。 关键词 维特根斯坦 哲学研究 形式和意义 可能性空间 引 言 一般认为维特根斯坦是现代日常语言哲学或语言哲学的奠基人?。而英国哲学家艾耶尔则断定奥斯汀才可当此誉。他说:?有一种流传很广的看法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岁月里,英国的哲学界为所谓的语言哲学所把持。人们认为它是逻辑实证主义的一个分支,而且那些非专业的评论家还把这个名词不分青红皂白地安在像维特根斯坦和他剑桥的学生吉尔伯特%赖尔及其在牛津的追随者和我本人的各种各样的作品头上。然而为了弄清事实真相,我认为这个名称还是用到以牛津为中心、主要是五十年代在约翰%肖兰%奥斯汀指导下盛行起来的那种独特的哲学立场上为好。#&成中英先生也持此说。?我们倾向认为,维特根斯坦是语言哲学的奠基人。从奥斯汀的代表性文章和讲演看,他的语言哲学观点并未超出维氏的思想。他的主要观点是:执行式陈述与记述性陈述之间的界限不明;表达语意的言语行为、加强语意的言语行为、取得语效的言语行为之间应该区别开来;动词在强调语意上有差异。这些观点在维氏的哲学研究!中是当做普通的语言知识背景来使用的,维氏的研究不仅布置了这种背景而且在背景之上推出了他的语言哲学前景,这比奥斯汀的研究要来得深刻。维氏的哲学研究!第一部分完成于1945年,第二部分完成于1946年,而奥斯汀的语言哲学代表性文章他的人心!发表于1946年,讲演如何用词做事!则更迟了,观察语言问题较为细密的文章请求原谅!和 ?假如#与?能够#!则于1956年才写成,他讨论的问题也有一定的哲学深度,但在日常语言问题上的思考之深、困惑之苦,似乎还不及维特根斯坦。况且维氏1921年就在德文期刊Annalen der Natur philosophie(自然哲学年鉴!)上发表了Logisch-Philosophische Abhandlung(逻辑哲学论!),该书对语言与事实之间的共同的东西着力颇多,并且认为:凡是可以说的东西都可以说得清楚,对于不能谈的东西必须保持沉默。这条论断和晚期的 35

幼儿园美丽的梦想语言活动观摩课心得体会

幼儿园《美丽的梦想》语言活动观摩 课心得体会 我听了语言活动《美丽的梦想》,受益匪浅。这节语言课的素材有趣、富有时代感、贴近幼儿生活,并且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调控课堂能力强,师幼关系民主平等;围绕活动目标层层递进,能很好的抓住关键性提问,缓解设置合理,过度自然。深受幼儿的喜爱。同时,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老师的提问让幼儿发挥想象,这样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让孩子在一个轻松愉快的讲述空间里大胆,积极,主动,让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愉快的体验中得到发展。整节活动,幼儿讲述的兴趣很浓厚,能够大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培养了幼儿语言的完整性,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口语表达能力。但这个活动欠缺的是未能让幼儿展开想象,说说自己的美丽梦想。 总的来说这节课非常不错!老师上的很棒!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内容思路非常清晰,整个活动都把说话的主动权都给了孩子,老师善于总结孩子的话,并进行提升。老师对孩子的关注也做到面面俱

我听了语言活动《美丽的梦想》,受益匪浅。这节语言课的素材有趣、富有时代感、贴近幼儿生活,并且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调控课堂能力强,师幼关系民主平等;围绕活动目标层层递进,能很好的抓住关键性提问,缓解设置合理,过度自然。深受幼儿的喜爱。同时,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老师的提问让幼儿发挥想象,这样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让孩子在一个轻松愉快的讲述空间里大胆,积极,主动,让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愉快的体验中得到发展。整节活动,幼儿讲述的兴趣很浓厚,能够大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培养了幼儿语言的完整性,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口语表达能力。但这个活动欠缺的是未能让幼儿展开想象,说说自己的美丽梦想。 总的来说这节课非常不错!老师上的很棒!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内容思路非常清晰,整个活动都把说话的主动权都给了孩子,老师善于总结孩子的话,并进行提升。老师对孩子的关注也做到面面俱

哲学思维不应与情感和想象绝缘——论《庄子》语言的多义性、随意性与模糊性(一)

哲学思维不应与情感和想象绝缘——论《庄子》语言的多义性、随意性 与模糊性(一) 【内容提要】 先秦诸子中,庄子语言——寓言、重言、卮言,向有汪洋恣肆、波奇云诡、瑰丽奇谲、仪态万方之评。然它却能展示最为奇妙、深邃、超前的哲学思考。尽管如此,庄子语言却有很大的多义性与模糊性。【关键词】关键词:庄子;语言;多义性;模糊性 先秦诸子的文章中,《庄子》仿佛是异峰突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庄子是中国早期的哲学家,也是一个无拘无束、思想相当开阔的文学家,在先秦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不象某些学者那样一本正经侃侃而谈,而是海阔天空谈笑风生。他的文章,汪洋恣肆,仪态万端,机趣横生,随口编几则故事,像是信手拈来,却又妙语如珠,几乎每个故事都寓意甚深,很有哲理韵味。俗话说,文如其人,只有心胸开阔、思想放任、思维敏捷、语言多变的文学家才会有这样的手笔。清刘熙载说:“《庄子》之文,如空中捉鸟,捉不住则飞去。”“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寓真于诞,寓实于玄。”1](P183)高似孙评论《庄子》的语言风格时说:“极天之荒,穷人之伪,放肆迤演,如长江大河,滚滚灌注,泛滥乎天下;又如万籁怒号,澎湃汹涌,声沉影灭,不可控搏。”2](P776)明显地道出了《庄子》语言具有气势磅礴、一泻千里之特点。但他的语言,除上述特点外,还具多义性、随意性和模糊性。一

多义性、随意性与模糊性是庄子的语言风格与特点之一,其后学在《天下》篇中概括得最好: 寂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其书虽瑰玮而连抃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諔诡可观。彼其充实不可以已,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其与本也,宏大而辟,深闳而肆;其于宗也,可谓稠适而上遂矣。虽然,其应于化而解于物也,其理不竭,其来不蜕,芒乎昧乎,未之尽者。3](P478) 庄子在文章中大量运用那充满“谬悠(虚远)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不着边际)之辞”的“三言”——卮言、重言和寓言。这是《庄子》作者选用的理论思维传达中介,也是一种带有文学意味的媒介和载体。所谓“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指自己的言论奇特反常、漫无边际、虚无缥缈,语义多变,模糊不清。《庄子》确实与诸子之书不同,视野博大而不守常规,不仰仗引经据典寻求历史的依据。其中人物故事都为申述自己的观点服务,或者经过改造,或者纯属臆想,更无须说那些近于神话的浪漫幻想。 哲学思想不应一概排斥具象参与,不应与情感和想象绝缘。庄子以他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