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品读两首古诗

品读两首古诗

品读两首古诗

品读两首古诗

《题秋江独钓图》是描写一个渔夫打扮的人,在江上垂钓的情形:一个渔人,一件蓑衣,一顶斗笠,一叶轻舟,一枝钓杆,渔人一面歌唱,一面喝酒,逍遥中却又深藏着几许萧瑟,孤寂,默默的欣赏江上淡淡的秋色。最后一句“一人独钓一江秋”似是回归原图,但此“钓”已非彼“钓”了,赏一江秋景,感一江秋色,联想开去,那是一种感怀。

《江雪》是讲一个披蓑戴笠的老渔翁,冒雪在江面上独自垂钓。这首诗是柳宗元贬官永州时写的,政治上的失意,世事中的坎坷,使他的精神受到沉重的打击。于是,他勾勒出一幅远离尘世,超然物外的意境,表图心迹,寄托理想。大千世界,本是生机勃勃的。千山鸟飞,万径人踪!但,作者笔锋一转,告诉我们:这一切在此时已不复存在。“绝”、“灭”两字,好似当头喝棒,睁眼时热闹的场面无影无踪。

读厚·读薄·读活:古诗词品读三部曲

读厚·读薄·读活:古诗词品读三部曲 经典古诗词语言精练,情感饱满而真挚。掌握正确的阅读诗词、鉴赏诗词的方法,是学习语文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那么,如何带领学生真正地读懂古诗词,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呢?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墨梅》一课的教学为例,杭州师范大学王崧舟教授提出,品读诗词的方法可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读厚。 其一,联系历史典故,将诗词读厚。 【片段一】 师:“我”家的梅花种在哪里? 生:洗砚池边。 师:一般人种梅花,要么种在花圃里,要么种在庭院里,但是王冕家的梅花种在哪里? 生:洗砚池边。 师:为什么?(生思考)不着急,我给你们提供一个信息。(PPT 出示王羲之洗砚池的资料)仔细看看这个资料,最终你会恍然大悟。 师:明白王冕为什么把梅花种在洗砚池边的请举手。 生:因为洗砚池是他经常去的地方。这也暗示了王冕和王羲之一样勤奋。 师:原来这个洗砚池是王冕像王羲之一样学习勤奋的象征,是王冕刻苦练画、勤奋练字的象征。所以,他把自己的梅花种在哪里? 生:洗砚池边。 师:当王冕在练画的时候、碰到困难的时候——(生:我家洗砚池边树)洗砚池在提醒他不要气馁。 师:当王冕练画有成、有点沾沾自喜的时候——(生:我家洗砚池边树)也是洗砚池在提醒他不要骄傲。 教学片段中,王老师恰当地补充了“洗砚池”的历史典故,引导学

生从王羲之洗砚的故事中,体会到王冕的勤奋刻苦。 其二,联系作者生平事迹,将诗词读厚。 【片段二】 (PPT出示下列资料,生逐句朗读) 1. 史书记载,朋友李孝光推荐王冕去做府吏,被他拒绝了。 2. 史书记载,王冕的朋友泰不华多次举荐他为官,被他拒绝了。 3. 史书记载,王冕的老师王艮劝王冕做官,被他拒绝了。 4. 史书记载,元朝的达官贵人不惜重金向王冕求画,被他拒绝了。 5. 史书记载,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要重用王冕,他以出家为由,也拒绝了。 师:五句话,五件事,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五件事当中的主人公王冕做出了完全一致的反应,这个反应是——(生:拒绝)拒绝做官,拒绝卖画,拒绝出山。毫不犹豫地拒绝,斩钉截铁地拒绝。想一想,当王冕一次一次拒绝的时候,他可能失去什么? 生:失去朋友对他的关心。 生:还失去了做官的权力和金钱。 生:很可能失去了自己的地位。 生:失去了出人头地的机会、光宗耀祖的机会。 师:没错,当王冕一次次拒绝的时候,他失去了升官的可能,也失去了发财的机会,失去了在人前炫耀的机会。所以王冕一生清贫。想一想,他明知道会失去这个,失去那个,他为什么还要拒绝? 生:因为他谦虚。 生:因为他想“只留清气满乾坤”。 生:因为他淡泊名利。 读懂古诗词,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这里,王老师又一次补充了相关资料,使得王冕这个人物的形象在学生的眼中变得更加丰满。 其三,联系历代文学作品,将诗词读厚。 【片段三】

品读诗词_高一作文

品读诗词 历史,一面镜子,诗词里蕴含着屈原的水中离骚。心得诗词,我们才能“腹有诗词气自华”。 品味诗词,一睹诗豪风采。在蜀先主庙,你感慨“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你极言“英雄气”之广袤无垠,你极写“英雄气”之万古长青,然而你吞吐日月,俯仰古今的胸襟却无人知,以天下为已任的你却被贬在外几十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面对白云苍狗,你发出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无限感叹;你不曾沉沦、颓丧,在秋风萧瑟中昂然高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你年事已高,仍壮心不已高吟“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诗豪——刘禹锡,是你教会了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品味诗词,一领诗魔英姿。面对“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琵琶女,你柔情万种,赠之以《琵琶行》,“每为别人悲,吟断柔肠,千古缠绵唯《长恨》;岂抒一已怨,唱罢新词,万里江心闻琵琶。”你针砭时弊,关心民生,吟诵“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的后宫悲歌;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感慨“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鬃苍苍十指黑”的民间辛酸;控诉“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的人间血泪。你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你提倡“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新乐府运动,你一生仕途坎坷,却心系百姓。 诗魔——白居易,是你教会了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品味诗词,一览诗佛魅力。“暮年惟好静,万事不关怀”,尽显你的归隐志趣;“行到水穷处,坐看去起时”,尽显你的悠闲飘逸;“君自故土来,应知故土事”尽显你的思乡殷切。你眷顾亲人“独在民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你怀念故友,“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你重情重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你与亲人、故土,血肉相连,诗佛至情至性的一面感人肺腑。你“清水出芙蓉,高洁而超然”。 诗佛——-王维,是你教会了我“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品读诗词,我们可以知文史经;可以回味古老的悠长;可以盼望将来的绮丽。让我们携古典诗词一路前行。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在品词析句中体现语文味

在品词析句中体现语文味 课文语言的丰富、精湛、耐人寻味,靠什么走进学生的心窝?靠品-----品词析句。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品词析句,文章才能真正的被理解、感悟和鉴赏;语文课有了品词析句,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课堂中有了品词析句,才能更好的使阅读与品赏结合起来,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语文味是品出来的。 在比较中品词赏句。在比较中品词赏句,这是我们常用的一个方法,因为学生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中,容易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例如,《燕子》中有这样一段:“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这段话中的“痕”字用的准确、生动。在理解这个词时,我在黑板上写下“根”“条”,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痕”表现出来的隐隐约约的感觉。从而感受作者用词之妙。学生品出了用词的分寸感,描写的形象感,蕴含的情味感。这样长期训练,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教学的语文味不知不觉的从这里滋生。 在联系上下文中品词赏句。课文的思想情感总是蕴含在字、词、句之中的,是发生变化的。就字论字、就句论句的做法机械、割裂。正确的做法是联系句子

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品词赏句,在品味中理解词句,体会感情色彩及其变化。 在想象中品词赏句。通过想象,可以化抽象的文字为形象的画面,可以使深奥难懂语句变得通俗易懂。尤其在诗歌教学中,更是离不开想象。《游园不值》中的经典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枝红杏从小处折射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从一个点来反映整个面的效果。只让学生了解诗句表面的意思是不够的,还应引导学生进入诗境,感受到整个园中的盎然春意。这里想象是必不可少的。要鼓励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将他们想象中的春色满园的画面描述出来,以便更好的体会诗歌的韵味。 在拓展中品词析句。除了课本以外,课外的资料、学生本身也是很好的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在拓展中,我们就可以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帮助学生品词赏句,给品词赏句更宽广的天空。例如,读着《燕子》中的“清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一句,学生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春景。这时,我问道:同学们看到春天的景象了吗?看着,看着,你们想起了那些好词、佳句?学生回答道:五彩缤纷;万紫千红总是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读古诗词读后感范文合集

读古诗词读后感合集 读什么诗有感作文(一) 最近读了王昌龄的许多诗,感触很深,所以我请大家来和我一起分享我的感触…… 《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他善于把错综复杂的事件或深挚婉曲的感情,加以提炼和集中,使绝句体制短小的特点变成优点:言少意多,更耐吟咏和思索。他的边塞诗充满了积极昂扬的精神,乡思和送别之诗,节奏明快,而抒情风格更以诚挚深厚见长。正如《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比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如:《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扩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如:《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他的边塞之作,表现了驰骋沙场、建立功

勋的英雄壮志,抒发了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还描写了西北边强奇异壮丽的景色。同时也反映了征夫思妇的幽怨和战士的艰苦,各民族之间、将军和士卒之间的矛盾。边塞诗反映了这个时代中有关战争各方面的现实,产生了许多优秀杰出的诗篇。战士们有思家之绪,这很自然,因为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但战士的根本价值却在于他们是祖国安全的扞卫者。现在是这样,古代也是这样。那么,也是王昌龄把战士们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写的栩栩如生。这些精神的精华在他的诗里都可以看见,王昌龄不愧为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啊! 读什么诗有感作文(二) 近日在与喜好诗词的友人聊起古诗词,感触颇深。古诗词意境深远,至情至性,让我由衷喜爱。 古诗词用词考究,寥寥几个字就勾画出一幅极美的画面。范仲淹的《苏幕遮》起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橙黄的高远境界,极富画面美和诗意美。“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伊人独立花下,落英缤纷,一双春燕在细雨中飞翔。晏几道把相思都描绘得如此浪漫,真是佩服。古诗词很多很有意境,读着读着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只用二十八个字,寥寥数笔就勾画一幅悲绪四姨的游子思归图,成为“秋思之祖”,给人以震撼。 古诗词善抒情,写景是为了抒情,寄情于景,这是古代诗人的高明之处。杜甫的《春望》中写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切

读古诗词有感

读古诗词有感 中国古诗词源远流长,是中国古文化的精粹,俗话说读诗聪慧,读史明智,是很有道理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唐诗宋词,原曲杂剧,读千遍不厌。唐如李杜、宋如苏陆,篇篇佳句不断。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山谷的句子,每一读此,都有种忍不住击节一叹的悲怆.无关羁旅,不在离愁,只为这从容淡定的思念.“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人总是这样,少年时意气飞扬,到老来萧疏落寞,就像花开漫天,团团锦蔟,转眼聚的已散,零落风中,其可奈何.“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城楼,爱上城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如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 人的生命中,总是有些东西,让我们在暮年夹风带雪扑面而来的时候,仍然小心翼翼揣着藏着掂着想着.山谷七尺男儿,半生漂泊,阅尽沧桑,念念不忘的,只是那一场桃李春风把酒言欢.一夕桃李春风,十年江湖夜雨,两个人半生的遥遥对望,怎样的一个朋友,怎样的一场桃李春风,怎样一份山长水阔,其情不改,其色不易的情谊,才能让人在十年里,无论颠沛流离,无论世事沧桑,都一直一直想起!“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诗的博大,宋词的细腻,在当代诗歌中是看不出来了。诗词,还是要慢慢地品味。人说,读书其实是心灵的感悟,读古

人的书,就是今人与古人灵魂的对话。“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每天读一点点这样的诗词,站在诗人的心境里感悟他们的生活,仿佛和他们一起疯狂,那种穿越时空的感觉真是美好。至少,我就认为生活在大唐盛世的人,比今天的人幸福,农业社会的人,压力不大,只要有吃的,就没有压力,就非常满足,你看“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那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呀。相反,现代社会的人,压力反而比古代人大的多。当然,也是因为各种各样的欲望太多了。 读唐诗宋词,感觉古人太浪漫。古人往往能从大自然的变化中得到细腻的情怀。物是人非,今人则太浮躁。我想古人的幸福指数应该比现代人高的多吧。

如何品读古代诗歌

如何品读古代诗歌 一、这里先从诗人所处时代和环境氛围品读诗歌谈起 (一)时代背景 朝代的不同,国家实力的差别,常常会影响诗人的艺术风格,甚至形成相应的诗歌流派,表达类似的思想情怀。比如诗歌盛行的唐朝,则可细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时期,国体初建,百废待举,浮华奢糜的六朝诗风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初唐四杰”应运而生。以陈子昂为代表的一批诗人,从创作上和理论上逐渐摆脱了盛行百年的宫体诗,为盛唐诗歌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这首“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充满着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和片面追求藻饰的齐梁之音彻底划清了界线。而到了“贞观之治”盛唐时期,国家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经济繁荣、政治开明、社会安定。这个时候,清秀的山水田园诗派和豪迈的边塞诗派便应运而生。盛唐诗人王维有一首《次北固山下》,这诗的中间两联正好可以用来形容那个时代:“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那三个形容词:平、阔、正,还有那高悬的风帆,从残夜中生成的海日,进入到旧年里的江春,都让人感受到盛唐时代的气息以及盛唐诗歌的风貌——博大、雄浑、深远、超逸。然而一场“安史之乱”,繁荣的盛唐由此逐渐衰弱,这个时期的诗人开始直面现实,兴利除弊,白居易是这个时候的代表,“三吏”,“三别”则真实的反映了百姓水生火热的生活。到了晚唐时

期,兴国无望,诗人哀伤的情绪笼罩诗坛。这种悼古伤今,从刘禹锡写的《西塞山怀古》、《金陵五题》、《台城怀古》等篇流露无遗。 (二)人生经历 诗人在不同的时间阶段表现出来的情感也是不尽相同的,这样在诗中表现的情感也就是多元的。 如:苏轼“乌台诗案”前后的诗歌风格并不尽相同,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期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李清照,前期反映闺中生活感情自然风光别思离愁,清丽明快。后来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上亡国伤痛,诗词变为凄凉悲痛,抒发怀乡悼亡情感也寄托强烈亡国之思。 二、在理解诗人作诗的背景的基础上,剖析诗歌内容 (一)解读诗题很多诗歌,题目就告诉我们很多信息,时间,地点,事件甚至是诗人的感情。如:杨炯的《从军行》,这个题目就告诉我们诗的主要事件;王勃《滕王阁》则交代了作诗的地点;赵嘏《长安晚秋》就既点明了地点也点出了时间…… 还有些诗,甚至非要结合诗题才能理解诗的本意,例如:《近 试上张水部》(唐?朱庆余)“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初看这首诗,好像是写闺中琐事,其实,诗的真意是询问张水部,以自己多年苦读达到的目前水平,参加这次科考能否高中?诗歌运用比喻的手法,将自己比作新娘,将文坛前辈张水部比作夫婿,所咏在此,寄意在彼,旨在言外。把诗歌标题遗漏,

诗歌品读“四部曲”

诗歌品读“四部曲” 发表时间:2012-06-28T16:09:45.73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2年9月总第110期供稿作者:高明霞黄善峰[导读] 描写手法:包括小中见大、化虚为实、虚实结合、托物寓理、以动写静、声色结合、以乐写哀等。 高明霞山东省沂源县土门中学256100;黄善峰山东省沂源县燕崖中学256100 在古代诗歌教学中老师们经常采用“字字解释,句句翻译”八字真经教学法,大大破坏了诗歌的美,使一篇篇充满灵性的古典诗歌变得索然寡味、毫无生机,因而一些学生对古典诗歌不免敬而远之。因此我觉得,要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必须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教师教得很活、学生学得有味。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心得体会,简单地概括就是“激”、“读”、“入”、“赏”。 一、激兴趣学古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典故、趣闻、轶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记得有位教师在教授李清照的《醉花阴》这首词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为人,并对这首词发生兴趣,他首先向学生介绍了李清照和他丈夫赵明诚打赌的故事:李清照写了这首《醉花阴》,寄给他的丈夫赵明诚,赵明诚觉得词写得太好了,自己写的不如妻子。但他不甘心,于是废寝忘食想了三天三夜,写了十五首词,把李清照的《醉花阴》混杂在这十五首词中,然后拿给朋友看,要朋友评选哪首写得最好。朋友欣赏了半天,说道:“只有‘莫道不销魂’三句绝佳。”学生听了这个故事都发出会心的微笑,不禁对这首词产生了兴趣和期待,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词的主动性,课堂效果显著增强。提高学生兴趣不过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关键是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方法。 二、读诗文显情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所以对于古诗词一定要多读。同时由于古诗词韵律、意境感很强,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画,都是一首用心吟唱的歌,因此,在古诗词诵读中,我们不要单纯地向学生呈现文字,而是制作生动形象的课件,把文字放在画面中,同时配以与诗境、诗情相通的背景音乐。这时的古诗词,不只是文字,而是从视觉、听觉上同时作用于学生大脑的一个立体化的事物。这样一来,诗情、诗境在画面和音乐的作用下形象化、具体化了,学生反复诵读就会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轻松地读出诗的味道、诗的情感和诗的美感。这样的诵读,如同欣赏一幅画、聆听一首歌,快乐而令人陶醉。 三、入意境品感情 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和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衡量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标准,尤其是一些写景抒情的诗歌特别注重营造意境。那么到底什么是意境呢?所谓意境,是指作家的主观情思和所描写的富于特征性的客观景物浑融契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和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通过意象的把玩,进入诗歌本身所营造的意境之中,从而把握诗歌所展示的意象与内在的意蕴,调动学生自身的生活积累与审美经验,通过艺术的联想与想象,完成诗歌意境的再现与再造。 其一,要靠联想再现意境。古典诗歌有着优美的意境,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再现诗歌的意境。比如《天净沙·秋思》典型地体现了意境美这一特色,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首先找出全诗的意象。所谓意象,就是一个事物表达一个意象,学生不难找出,因为全诗总计五句二十八字,一共描写了九个事物,那么也就是九个意象。我又引导学生:这九个意象不是用关联词承接起来的,那是用什么把它们串联起来的?学生通过思考得出:是用一种情即游子的羁旅愁情作为线索把它们串起来的。我又进一步地启发:这九个意象通过情感的串联,就组成了一幅非常美的图画,也就是本诗的意境。请同学们用自己优美的语言,把本诗的意境再现出来。学生纷纷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之中,并用自己的话把本诗的意境表达了出来。 其二,要借助想象再造意境。没有想象便没有诗歌,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如果说联想是靠记忆,那么想象便是创造。在鉴赏古代诗歌的过程中,要进入作品意境,我们可以根据作品提供的描述性语句,调动生活积累,通过想象再造形象。例如《雨过山村》: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诗的前两句使我们脑海里浮现出这样一幅图景:细雨绵绵,小溪流过竹林,斜桥小溪之旁,一条小路蜿蜒伸入山村,宁静的山村偶尔传出一两声鸡鸣,多么幽静,多么恬适。后两句,我们便应有这样的想象:嫂子与小姑相约相伴,一起浴蚕,多么和谐,多么温馨。而除了庭中的栀子花外,没有闲着的,山民又是多么勤劳啊!这样,对整首诗便理解透彻了。 四、赏诗词抓技巧 古代诗词鉴赏题,要用专门的术语来回答,才能言简意丰、准确形象,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专门术语。鉴赏古代诗歌尤其要注意它的表达技巧。常见的表达方式如: 抒情方式:包括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物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 描写手法:包括小中见大、化虚为实、虚实结合、托物寓理、以动写静、声色结合、以乐写哀等。 修辞手法:包括对偶、拟人、夸张、双关等。 学会了上述的诗歌品读方法,仅仅是入门,要提高鉴赏的能力,必须有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所谓“观千剑然后识器,操千曲然后晓声”。总之,我们在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上既要继承前人好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又要将一些灵活、实用的方法吸收过来,争取在每一堂课上都有不同的表现,让课堂充满生机,让古典诗歌焕发青春活力。

《诗词五首》教案

《诗词五首》教案 第一课时 O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饮酒》其五),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2.尝试通过意象和品词析句的方法理解诗歌,初步品析诗歌中景中含情,情中见理的特点。 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你心中的田园 看到“田园”这个词语,你会联想到哪些景或物呢?你“心中的田园”是怎样的?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二、读出“悠然”诗韵 1.自读(读准字音、节奏)。 2.听读(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概括感情基调:悠然)。 3.展读(点生朗读,学生互相评价)。 4.竞读(配乐,读出“悠然”诗韵。语速要慢,语气舒缓从容,声音要悠长,重点词、韵脚还可加重或适当延长)。 三、品读“悠然”真意 1.悠然赏美景。 (1)大声朗读诗歌,边读边想诗人的田园里有什么?结常、这些景物配一个合

适的修饰语,如:简陋的草庐、疏疏落落的篱笆。 (2)请发挥想象,尝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述画面。 (3)为什么悠然“见南山”,而不作“望南山”? 明确:“见”写出了一种无意为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望”则更有目的性,更像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 2.悠然品真情。 诗人说“心远地自偏”,在诗人的心中,什么离他近?什么离他远? 明确:在田园之中,人闲适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采菊东篱、见南山、望飞鸟,诗人的内心是悠然的,这种关系是亲密的“近”的关系。在世俗官场中,诗人是否有这样的体验?(简介背景)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具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这个督邮,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去必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从此,躬耕陇亩,读书为文,不再为官。 明确:诗人的“心远”,实质上是诗人对“官场”世界的疏远,远离尘世,超凡脱俗。 1.诗人感慨“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拓展阅读陶渊明的田园诗,找出诗中所写的景和所做的事,思考:“真意”指什么? 屏显:

关于道德品行的古诗词

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 【出处】宋·苏辙《盛南仲知衡州》 【讲解】正:使端正。意思是:从来没有过自身品德行为不端正却能使别人端正的人。 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出处】《礼记·中庸》 【讲解】涂:同"途"。意思是:君子遵循待人处事不偏不倚、不过头也无不及的原则前行,如在半路上停止不前(就不能算是君子),我是不会停止自己前进的步伐的。 去得一分己私,便是一分圣学。 【出处】明·高拱《本语》卷三 【讲解】去除一点利己的私心,就等于从圣人身上学得一点好品质。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出处】《论语·季氏》 【讲解】患:忧虑,害怕。寡:少。意思是:不怕东西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 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出处】《国语·越语上》 【讲解】古代贤明的君主,不担心他统治的人民数量不多,而担心他们的心志行为缺少羞耻。说明统治者必须重视提高国人的思想品德素质。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讲解】摩:通"磨"。倜傥(ti tǎng):卓异。意思是:古时发财做官而名誉不著的人,不知多少,只有卓异才能的人才能被后人称颂 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根,学人言语。 【出处】宋·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 【讲解】意谓人要有人格,要有独立性,要自我尊重,不可亦步亦趋,人云亦云。 宁可清贫,不可浊富。 【出处】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第三回 【讲解】浊:浑浊,形容卑劣的手段。意思是:宁可一生清白贫穷,不可用卑劣的手段致富。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出处】《论语·子路》 【讲解】自身言行正当,即使不下命令,别人也会跟着行动;若自身言行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别人也不会跟着行动。意谓领导者必须以身作则,为人表率。 善为吏者树德,不能为吏者树怨。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讲解】善于做官的,能注意培养自己的品德;不善于做官的,往往招来怨恨。意谓为官者

古诗词培训心得体会

古诗词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卫东学校冯绍杰 5.18——5.21,我有幸参加了在诸暨市教师进修学校和城东实验小学举行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培训活动,听了5位老师的精彩课堂,以及4位特级教师的讲座,我感受颇深。 一、感受经典:深悟古诗文化底蕴 每一位授课老师以配乐、吟唱、朗诵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了一场精彩纷呈的中华古诗文诵读成果汇报演出,这几堂课让我眼前一亮,心头一震。唐宋、明清的历史脉络,尽显古今诗文的博大精深、醇厚芳香,散发出浓郁的书香气息,荡气回肠,令全体老师如沐春风,如饮甘露。总而言之,从这样一堂集古典与现代、文学与艺术之美于一体的课堂中传递出了中华文化的神韵和不朽魅力,并足见各位老师的功底之深厚! 二、感悟名师:用心细细聆听,尽情领略风采 这次活动有省内特级教师设计全新的观摩课,各位老师虽然授课的风格、运用的教学艺术各有特色,但每位老师都展示出深刻的文化内涵,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富有魅力的语言艺术,将我们带到经典诗文教学的神圣殿堂,让我们回味无穷。每一场报告都呈现出老师们精湛独到的教学艺术,一个个教学案例让我们感到真情荡漾,自然流畅,活泼生动,受益匪浅。其中让我深感眼前一亮、受益匪浅的是黄吉鸿老师上午讲座,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小学语文教材的熟悉让我们深深折服。 整场报告中他旁征博引,妙语如珠,他对古诗词文本独到的理解与深刻的解读,是我在过去的教学中所不曾用心关注过的,这一点让我们望尘莫及,带给大家的震憾是无穷的。张英老师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听课的人如同走进了一个诗意的天地,整堂课中,张老师始终是如此的沉稳,一字一句,细细推敲,优美的视频,生动并带有回味的声音将学生们慢慢地带入诗境中,学生也在学习过程中领略到了古诗文的经典魅力,同时用朗读、吟诵、想象、小练笔等教学手段更是将诗文教学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四个部分有机组合互为支撑,融为一体,看似简单,却把孩子们学习古诗的积极性极大的调动起来,让他们在形式多样、

品经典诗文感悟人生真谛心得体会

品读经典诗文感悟人生真谛 ——心得体会 头屯河农场学校李洪英 白驹过隙,转眼间一学期即将结束。蓦然回首,这一学期的晨诵教学,总有些许遗憾,心头多的是一份压抑的无奈。如果说工作很忙,也的确如此,不过,我并没有愧心的面对学生,而是想尽各种办法调动学生的诵读兴趣,同时,我也诵读《500句经典名句》,徜徉在名句中,品悟生活的快乐。 在诵读中,我发现中国的语言文字之根在古诗文经典,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从这些优秀诗篇中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了解民族历史的演变,感受汉语表达的丰富和美好。诵读经典诗文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还为自己的审美打下了基础。 诚然,在浩如烟海的经典诗文中,仅仅依靠每天早上20分钟的诵读与赏析,肯定是不够的。但就是通过这有限的时间,学生开阔了眼界,明白了很多的事理,也受到了心灵的润泽…… 可以说,学生是在经典诗文的浸润下长大的,从小,学生就接触到了不少经典古诗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理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心胸;“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母子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洁;“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这一切,把学生的精神释放到一个自由飞翔的空间,成为点燃创造性的生命灯火。

然而,学生只做到了“背诵”,而离真正的“诵读”还很远,只有通过“诵读”,才能真正体会经典诗文中所蕴含的丰富意境,从而有所收获…… 读书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诵读需恭恭敬敬,一心一意,不急不徐,字字清楚轻松愉悦。经典,乃悠扬自得的雅致之音,学生每天读圣哲之言,体圣哲之心,发圣哲之语,定在之中,慧在之中。诵读更需声情并貌,在读经典的影响下恭敬认真地读出其中的思想感情。熟读而后能悟,悟而后能用,用而后能生巧,巧而后出新,诵读就是把书上的变成自己的,放在自家智慧库里,随用随取。用多了,自然心灵手巧,会有神来之笔、天造之功。 持之以恒,才能诵有所成。身为教师的我每天也以自己的方式践行着自己的教育理念,从自己背诵《500句经典名句》做起,从改变自己的教育课堂做起,用激情点燃生命,用自己对经典诗文的喜爱和特殊的兴趣去感染和影响学生,从而点燃起学生对经典诗文的热爱兴趣。我深知,读书决定着一个人的修养,滋润着一个民族的素质,影响着一个国家的走向。晨诵中,我以《知识大集结》中的古诗文经典名句为依托,带领全班学生积极开展晨诵读书活动。鼓励学生先自己熟读,然后诵读,同学间互相背诵,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享受着经典名句的熏陶。为了检测学生的诵读理解,要求学生每天把诵读过的默写下来,写在晨诵记录本上。诵读的过程很重要,虽然本班又没有被评为“书香班级”,但师生收获的是对祖国五千年文明史的理解,

品读诗词-800字作文

品读诗词-800字作文 历史,一面镜子,诗词里蕴含着屈原的水中离骚。感悟诗词,我们才能“腹有诗词气自华”。 品味诗词,一睹诗豪风采。在蜀先主庙,你感叹“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你极言“英雄气”之广袤无垠,你极写“英雄气”之万古长存,然而你吞吐日月,俯仰古今的胸襟却无人知,以天下为已任的你却被贬在外几十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面对沧海桑田,你发出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无限感慨;你不曾沉沦、颓废,在秋风萧瑟中昂然高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你年事已高,仍壮心不已高吟“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诗豪——刘禹锡,是你教会了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品味诗词,一领诗魔英姿。面对“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琵琶女,你柔情万种,赠之以《琵琶行》,“每为他人悲,吟断柔肠,千古缠绵唯《长恨》;岂抒一已怨,唱罢新词,万里江心闻琵琶。”你针砭时弊,关怀民生,

吟诵“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的后宫悲歌;感叹“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鬃苍苍十指黑”的民间辛酸;控诉“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的人间血泪。你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你倡导“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新乐府运动,你一生仕途坎坷,却心系百姓。 诗魔——白居易,是你教会了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品味诗词,一览诗佛魅力。“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尽显你的归隐志趣;“行到水穷处,坐看去起时”,尽显你的悠闲飘逸;“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尽显你的思乡殷切。你眷顾亲人“独在民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你思念故友,“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你重情重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你与亲人、故乡,血肉相连,诗佛至情至性的一面感人肺腑。你“清水出芙蓉,高洁而超然”。 诗佛——-王维,是你教会了我“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品读诗词,我们可以知文史经;可以回味古老的悠长;可以盼望未来的瑰丽。让我们携古典诗词一路前行。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一个小村庄的古诗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读中品词析句,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2.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村庄消失的原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角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中表达的效果。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以读为主,开展研究式和体验式学习,锻炼创新素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爱护树木,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重点: 1.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情境导入) 1、寻人启事 昨天地球爷爷给我了一则寻人启事,让我帮他找孩子,我想请同学们来帮帮忙,我们先看他是怎么说的。(课件出示寻人启事)这个

小村庄哪去了?线索就藏在今天学习的课文中,名字叫做《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3、填空熟悉课文 三、学习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图片欣赏)这个村庄有多美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能用语言来描述它的美吗?(填空) 2、学习第2、 3、4自然段 (1)思考:①后来发生了哪些变化?②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③村民是如何一步步毁掉村庄的? (2)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并继续探究下面的问题: ①“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砍伐树木随意) ②“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环境恶化程度越来越严重) ③村民靠锋利的斧头得到了什么?(排比的手法) ④灾难来临时怎样?(看图)

古诗词品读古诗畅写感想-作文

[古诗词]品读古诗,畅写感想 从小,我就被古诗的那种韵味所吸引,因为它能带给我欢乐与喜悦,还可以让我感受到诗人的那种对写诗时抒发的种种感情。 元朝王旭写的踏莎行·雪中看梅花是我小时候读的第一首诗,踏莎行又名《柳长春》《喜朝天》等,属于仄韵格。 句中令我深刻的是雪花全似梅花萼。 雪花不似梅花薄。 ,作者通过对比的手法和反衬手法,对梅与雪有所褒贬,借景抒情突出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我最喜欢的诗人是杜甫,它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我们留下了多首诗歌。 在艺术上,力倡转益多师,注意吸收融合各家之长,又坚持别裁伪体的批判精神,成就极高,以律诗和古体见长,具有沉郁顿挫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我最喜欢的是他的《江汉》一诗——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首诗通过描写落日秋风,营造了雄壮、开阔的意境,而诗中的心犹壮病欲苏则让我读懂了诗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阔达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其次,苏轼也是我喜欢的一个诗人,在读过的诗当中,苏轼的诗是我读的最多的,它被号为东坡居士,而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是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作为杰出的词人,他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在诗歌上,又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宋四大书法家之一。 因此,我对苏轼既是崇拜,又是佩服。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之一。 这首诗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 诗中又以空前的气魄和艺术力量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透露了苏轼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 我不知道读过多少诗词,也不知读过多少名人的诗篇。 但是,每位诗人都让我感受到不一样的感受和不一样的人生体会,有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思乡怀仁、怀才不遇、山水之情的浓厚思想,也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在这些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明白晓畅、雄浑豪放的语言风格中,我在古诗词的海洋中成长长大。 我爱古诗词,因为他带给我无穷无尽的欢乐与喜悦,带给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人生启示,激励着我永远要向这些诗人一样,做一个

读古诗词有感

在词墨诗香,古韵流芳中安放心灵 ——读《一生最爱古诗词》有感 由童辉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的《一生最爱古诗词》分为三个部分:诗卷——千年情怀谁人知;词卷——豪放缱绻两相宜;元曲——断肠元曲在天涯。其中,诗卷包括:质朴天籁闻余韵——古逸;天然画卷最风流——诗经;瑰丽奇绝明珠来——楚辞;风骨散落汉家尘——汉魏南北朝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唐诗;哲思义理诗中藏——宋元明清诗。词卷包括唐五代词,宋词,金元明清词;曲卷主要是元曲部分。 一生最钟爱的古诗词缱绻,如明珠煜煜,如月华皎皎,如星辉灿灿。 当我读着质朴的上古歌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时,羡慕古人的随意自然。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感慨诗经的天然风流的魅力以及百姓对生活的浪漫和灿烂。在瑰丽奇绝的楚辞里,读“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长叹屈原的浪漫和忧君忧国的伟大情怀。读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被诗人恬淡,物我两忘,超然高远的人生境界所愉悦。读李白的“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我不能不惊叹作者那纵横驰骋、自由挥洒的千钧笔力;读“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我感受到了作者蔑视富贵、鄙弃世俗的傲岸精神。读“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我感

受到了作者对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坚信。读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看到了作者凌云壮志和蓬勃的进取精神。读“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诗人壮志难酬的苦痛。读岳飞的“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我的心深深地被岳飞洗雪国耻,重整河山的壮志豪情所感染;读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我被全篇缠绵哀怨,委婉曲折的情谊所感动;读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被全篇的豪迈气势所感染;读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我被全篇的“愁”思所笼罩,变得多愁善感了;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我既被全篇强烈的感情色彩所感染,更为词章的声调美和音乐美而陶醉;读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我感受到了春光的流逝,容颜的易老;读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我陶醉于全篇明白如话、比喻形象的语言中;读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我沉吟在清淡而又深婉的词意里,感受着那层淡淡的哀愁……读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我感受到了作者极致的断肠之感、秋思之愁。 每天读一点点这样的诗词,站在诗人的心境里感悟他们的生活,仿佛和他们一起走过,那种穿越时空的感觉真是好。唐诗的博大,宋词的细腻,在当代诗歌中是看不出来了。诗词,还是要慢慢地品味。人说,

品读古诗,品味文化

品读古诗,品味文化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罗坳中心小学谢奕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歌的意思,品味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那份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品读诗歌,想象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难点:体会中原百姓所遭受的苦难和当权者的昏庸无道。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心灵。 教学思路:对同一时代的三首古诗进行整合,构建“主题式”、“立体式”的诗歌教学框架。即以对南宋这一时代的整体感观为核心,将三首诗组织纳入这一个主题建构起一个互相联系、互相映衬、互相比照、互相延拓的立体课堂。 设计理念: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古诗)转化为语感的基本实践途径是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产生对富有象外之象的诗语的敏感,能产生对富有韵味气势的简练诗语有敏感,能产生对富有丰富内涵的美妙诗语的敏感。指导学生沿着诗文言语的阶梯去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其攀登的过程就是作品的言语积淀成为学生语感的过程。 教学内容:《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选自课外的一首古诗,本次上课的对象是六年级学生。诗人陆游在这首诗中表现了中原沦陷区的人民在侵略者铁蹄下苦苦挣扎、空盼王师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一腔忧愤与同情。 教学方法:以读为主,积淀语感。 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课件 组织形式:学校公开教学 教学过程: 课前:我们一起来听一首爱国歌曲《我的中国心》 师:一曲我的中国心,道出了每一位中华儿女的爱国情。国是我们永远的家,我们永远爱我亲爱的——祖国。我们开始上课。上课! 一、谈话导入,渲染气氛。

师:唐宋,是我们中华历史上文化最为繁荣的两个时代,无数的诗人就像夏夜的繁星,各自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今天,让我们撷取其中最耀眼的一颗,走进南宋这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一起走进诗人陆游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板书:宋陆游 课件出示陆游画像及生平简介。 师:陆游,一位我们并不陌生的诗人,他是“南宋四大诗人”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年少的时候就立下“马上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他写了无数的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国家那份至死不渝的爱。 师:我们以前曾经学过他的一首诗,那是他在临终之前留给家人的一封遗嘱,这首诗就是——《示儿》,我们一起来背一遍: 生(背):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师:一首《示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作者那颗爱国的心,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首诗歌,一起走进一位年过六旬的老 人那悲愤而又充满着希望、无奈而又充满着激情的心灵,一 齐来把课题读一遍。 生:齐读课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指导学生将课题读通读顺师: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纠正学生的错误之处 师:题目中的关键词是哪个呢?为什么? 生:感 师:“感”是什么意思? 生:感想、感受、感慨。 师:读到这个诗题,我想你的心中一定产生了许多的疑问,你想问什么? 生:诗人为什么那么早就起来了?他是因为什么而睡不着? 生:诗人为什么心里会感到一阵凉意? 生:诗人因什么而伤感?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这首诗。(课件出示诗歌)二、初读诗歌,感受音韵之美。 师:谁来读读这首诗?

品:诗词意境

诗词意境 意境,就是情与景、心与物的融合统一的艺术形象 或者说是主观感情(意)与客观物象(景)的有机统一, 是从本质上反映出的真实图景。 从美学的角度来说,它是指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美的境界。 以意蕴、情趣取胜。 概而言之,含蓄、生动、传神等诸多表现技巧都有意境的影子。 从哲学的观点来看,意境是客观与主观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的结晶。 具体来说,意境的构成必须具备两大元素,就是意和境,或者说是情和景。 境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景物或生活,属客观范畴; 而意是作者或读者对客观景物或生活所产生的思想、感情, 是作者或读者主观意识的再创造,属主观范畴。 主观与客观的高度统一, 在诗词中表现为情景交融,此谓之意境。 意境好的作品,像鸟语花香的公园或者景色优美的山川, 让人百看不厌,甚至因为回味无穷而读诵成瘾。 王国维先生有言:“词以境界为最上”,其实诗也一样。 诗词中人也多有同感。 创造意境即便算不上是填词作诗的不二法门,也应称得上是一条通向诗词王国的康庄大道。 守望意境是一桩值得尝试的事情。

王夫之曾说:“情景名之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又说:“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 意思是说,在诗词的意境中,写景是为了抒情,是化景物为情思, 也是化情思为景物,而不是机械的去模仿、描摹自然。 现在有不少诗词作品,文笔绚烂夺目,描写花团锦簇, 但是除却这些美丽的外衣,内容空无一物, 全然是为写景而勾描,求细微而笔工,不知取舍,面面俱到。 这其实是缺乏意境的一种表现。须知意境是诗词的灵魂,没有意境,宛如木雕泥塑, 尽管文绘斑斓,色彩绚丽,但没有一丝活的气息。 意境,应该是作者创造出的一种新境, 是作者在心中经过过滤、浓缩、升华、提炼后的具有深厚感情的一些景物和心态的综合体。 诗人境界的生发基于入静或由動而之静的状态; 《人间词话》的思想体系也来自动、静二字。 可以下图表示之: 动的心理——有我——主观——造境——理想——出世——自然——大境界 静的心理——无我——客观——写境——写实——入世——经验——小境界 这二者都是极高的境界 以下举例说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