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经济哲学1

经济哲学1

经济哲学1
经济哲学1

经济哲学讲稿

张西京

2006年8月1日

经济哲学课程内容简介

通过对经济哲学的系统讲授和讨论,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经济哲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并从现实经济生活与唯物史观有机统一的角度,探讨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科学内涵及其功能。整个课程分总论、经济本体论、经济认识论、经济伦理论、经济社会论等部分。教学采取研读经济哲学经典著作、教师讲授、学生自学、课堂讨论等方式,力求突出重点、要点和难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掌握经济哲学的基本原理,解析实际问题。着重探讨以下问题:经济哲学的主题;经济哲学的基本问题;经济本体的分层;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内在矛盾性;经济认识中的事实评价与价值评价;经济行为的最终目标与意义;经济增长、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等。

前言

现代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在论及怎样选择科学发展的突破口时指出:在科学发展上能

够得到最大收获的领域,是已经建立起来的部门之间被忽视的无人区,正是这些科学的边

缘区域,给有修养的研究者提供了最丰富的机会。经济哲学作为一门介于经济学和哲学之

间的新兴交叉学科,近年广泛兴起于东西方学术界,在我国理论界引起了高度重视。20世

纪的西方经济学家中,出现了罗宾逊夫人的《经济哲学》、哈恩的《哲学与经济理论》、霍

利斯的《理性经济人: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哲学批判》以及布坎南的《经济学家应该做什么》等一大批代表作。这表明,经济哲学的兴起和发展,既是经济学自身发展的产物,又是人类

理论思维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大变革和大发展时代的需要。其实在西方,现代经济哲

学已逐渐走向成熟,其迅猛发展的态势有着深刻的学术背景:它与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面

临着发展的困境,研究范式孕育着结构性转化密切关联。就国内而言,经济哲学的出现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呼唤:改革实践不断向学术界提出新的课题,愈来愈多的深层次

矛盾逐渐显露出来,并日益表现出解决这些问题的艰巨性。这就需要我们客观、全面、辩

证地认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科技知识

转换为第一生产力,不是一个简单的“产品”加工过程,而是一个高智慧的投入和运作过程,其间离不开哲学家的睿智。要寻求解决问题的“大智慧”,客观上需要哲学与经济学

的联姻,携手开展经济哲学的研究。

实践告诉我们:哲学家再不能漠视经济学和经济实践活动,应当通过它们去联系现实,把握时代脉搏;经济学家也不能再拒绝哲学,应通过哲学提高理性思维,深刻认识变化着

的经济现象。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哲学理念,不应是哲学家外在给予的,更不是用一种前定

的逻辑体系先验演绎的。在市场经济行为内部以及与其相联系的心理过程本身就存在着哲

学道理。如宏观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现代管理中的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契约精神等等。哲学对市场经济的穿透,实际上是经济活动的本质对经济现象的穿透。有了它,我们可以

随时廓清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种种迷雾,在诸如进步与代价、前进性与曲折性、表象与本质

等问题上,提出科学而又智慧的理念和判断,从而防止在改革的艰难性和复杂性面前感到

茫然和困惑。经济哲学对经济世界的关注,还有一个重要特征是哲学对经济世界的人文关怀,回答以人为本的问题。今天人类在物物交换的过程中,仍存在着经济人与道德人相背

离的现象。只有通过集体理性观念,才能从这些困境中解脱出来,而集体理性的核心内容

正是与道德哲学、经济伦理相关的人文关怀问题。

总论

经济哲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是什么?为什么要建立经济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基本内容和核心思想是什么?学习经济哲学的意义何在?这是在学习和研究这门学科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一、从经济学到经济哲学

1、建立经济哲学的必然性

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还是一个未被完全认识的“必然王国”。经济学家在确立研究对象时,对经济现象的剥离过程实际是对其他社会现象的逃避,其他社会现象在逃避过程中被虚无化。虚无化的事实说明了两个道理,一是经济学一门学科不可能说清真实存在的经济现象;二是经济学家在自己的研究过程中借用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由于经济学的先天不自足而造成的焦虑气氛。

以上的分析表明,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人的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性和互补性。依据这样的结论,我们提出经济哲学存在理由的问题便有了基本前提:经济学具有先天的不自足性,弥补这种先天的不自足性需要多种社会科学学科的努力,经济哲学只不过是发挥弥补性作用的诸多社会科学学科中的一种。

经济哲学能够对经济学发挥哪些弥补性作用呢?下边的五大类问题是经济学无法摆脱但又无法解决的,这恰好是经济哲学存在的理由。

(1)经济学的逻辑前提。经济学是研究人和事的学问。由于人和事的极端复杂性,经验归纳的方法无法解决经济学的逻辑前提问题,但经济学研究的第一步便是确立逻辑前提。经济学为什么非要设置逻辑前提?第一,逻辑前提是经济学得以成立的必备要素之一,没有逻辑前提,经济学只能停留于经济心理水平,但绝对不能形成理论体系。第二,虽然逻辑前提重要,但经济学本身不能在理论体系中给它留出理论空间。因为经济学的“天职”是研究经济现象,不是研究为了研究经济现象所设定的逻辑前提。况且,在经济学中逻辑前提成为需要探讨和争论的问题,这种经济学就不能形成自圆其说的理论体系,只能出现自相矛盾。那么,什么学科的“天职”在于研究经济学的逻辑前提问题,最后结论是:只有经济哲学。

(2)经济哲学的本体论。古今中外的经济学家虽然都使用经济一词,但这一概念的具体指称和意义却千差万别。色诺芬和亚里士多德指经济为家政管理,其意义在于告诉人们,家政管理也可作为一门学问研究,因为它能给人们带来益处。重商主义作家赋予经济以国家独立富强所需要的经济政策及政策所导致的经济体制的含义,旨在告诉人们,国家的经济政策像政治政策和军事政策一样重要。亚当·斯密认为经济是效率及由效率而来的国家富强和个人富足,他的用意是告诫人们,天底下只有经济自由主义才是最好的经济学理论和政策。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把经济一词理解为效用,效用最大化是最可取的追求目标。

这些经济学家赋予经济一词含义时是如何想的呢?他们想问题的根据是什么呢?他们的想法之间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别呢?这些想法及想法之间的差别与真实的经济世界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经济学家可以不管,但当他开始思考经济学问题时,这些问题是绕不开的,否则,经济一词就会陷于混乱,因而又怎么能从事经济学研究呢?经济学家可回避这些问题,但要说清经济现象,这些问题总得有人顾及和研究,这种人就是经济哲学家。

经济学家并没有为我们指出经济事实的选择与认定具有主观性,而是刻意营造一种印象——经济学中的经济事实就是客观自在的经济事实,经济学的作用在于对它的收集、整理和如实描述。这是经济学家或许自己也没有自觉意识到就制造出来的“客观性”陷阱。揭示出这里的“客观性”陷阱及其产生过程,正是经济哲学本体论的最根本性的任务。

(3)经济哲学的认识论。经济学是对经济现象的认识过程及其结果。既然是认识过程,其中就存在认识论问题。为了论证“看不见的手”的思想,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发表了对两种人的看法。一种人是对经济运行过程胡乱干预的政府官员,这种人由于不了解相关信息,所以,干预有百害而无一利。另一种人是资本所有者。在亚当·斯密看来,用不着政府官员的关心和照料,这种人自会把资本投到最能获取利润的用途上去。

他利用了两种经济学分析的认识论前提:具体说,政府官员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资本所有者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他的看法的哲学根据是什么?这样的认识论前提与他的经济学

观点是什么关系?与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学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亚当·斯密没有给予回答。

但亚当·斯密怎么也没有想到,这其中包含了两个哲学问题:一个是一般性的,一个是具体性的。经济学是围绕人而来的一般性的学问,就要有关于人的一般性认识,人的认识能力?说其有限或无限的根据是什么?认定有限或无限对经济学意味着什么?亚当·斯密没有意识到经济学所必需的哲学意义上人的认识能力问题。所以,他在具体问题上便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不作说明地把有限和无限这两种判断用于论证“看不见的手”这同一个主题思想。

亚当·斯密的哲学教训告诉我们,经济学的先天不自足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几十年后,这个教训确实被一位大思想家弥补了,他就是哈耶克。他于1936年发表了《经济学与知识》一文。文章中他认定:在经济认识过程中,人的信息是不完备的,这决定了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自此以后,西方主流经济学开始自觉探讨经济学的认识论前提。

(4)经济哲学的方法论。西方主流经济学自觉探讨方法论问题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代表性者有:马克·布劳格的《经济学方法论》、弗里德曼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劳伦斯·A.博兰的《批判的经济学方法论》等。存在的未必就是合理的,但存在的未必就一定不合理。大量经济哲学方法论成果的存在说明经济哲学方法论研究满足了经济学探讨的需要,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经济哲学存在的理由。

(5)经济价值观问题。在经济学中存在与否价值立场层面上谈论问题,主张“不应该存在”的观点其实面临危险境地。科学经济学是西方主流经济学中的主流,而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逻辑前提之一是经济人假设。这里的经济人带有全称性和普适性。在承认这一事实的前提下坚持经济学中不存在价值立场的观点,共内含的逻辑为经济学家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不是经济人。既然经济人假设带有全称性和普适性,那么,经济学家就不能摆脱经济人的约束,如果能摆脱经济人的约束,就说明经济学家不是人而是神。经济学家不是人的判断悖谬于最起码的常识,能够成立的是另一种判断:经济学家在表达理论观点时不能摆脱经济人的约束,因而是,经济学家同样是经济人。既然是经济人,怎么能没有自己的选择性偏好呢?选择性偏好怎么能说不是价值立场呢?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围绕经济学中的价值立场问题涉及了如此复杂而又富有挑战性的哲学问题。不能摆脱价值立场是经济学在劫难逃的命运,但自己的理论表达中又不能充分展开有关价值立场所涉及到的各种哲学问题,因为展开的结果是,轻者会冲淡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严谨性;重者则会使经济学在不知不觉中演变为经济伦理学。在这里,理论的必需和理论的表达二者之间产生了矛盾,解决矛盾途径只有一条:让经济哲学展开和研究经济学中的价值立场问题,一种经济学理论只能采用和表达一种价值立场,否则便会自相矛盾。

2、建立经济哲学的必要性

(1)建立经济哲学是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需要。

邓小平说过,我们的政治路线是把四化作为重点,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要始终抓住这个中心不放,除非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即使那时也要进行战争所需的经济建设,战争打完了继续抓紧经济建设。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段时期里,我们的一个重大失误就是没有抓住发展生产力这个重点。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各地的不平衡性很大,情况会越来越复杂。今后我国经济的发展,既要求经济总量的增长,更要注意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素质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既要实行市场经济,又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既要重视经济建设,又要深化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既要加快经济的发展,又要考虑社会的全面进步;各项工作既要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又要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等等。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处理好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把这些要求恰当地结合起来,既不裹足不前,无所作为,又不匆忙行事,急于求成,没有经济哲学的指导是不行的。

同时,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其他诸如民主建设、文化发展、艺术繁荣等问题便无从谈起。

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所表述的核心思想,是经济和社会生活其他诸方面的关系问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核心思想。处理好经济建设,民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做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各方面的工作又为经济建设服务,就必须借助于经济哲学的指导。

(2)建立经济哲学是我国在同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中求发展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的共处、合作和斗争,是当今时代的主要特征。借助于资本主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社会主义是我们的重要战略方针。如西方管理学说中的目标管理方法、日本的企业管理方法,以及现代西方的一些先进的调查方法、预测方法、决策方法、统计方法等,要有选择地引进、改造、吸收,借鉴为我所用。既不能不加分析地指斥为“资产阶级的东西”一概否定,也不能教条地全盘照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需要有经济哲学的指导。

(3)建立经济哲学也是解决面临的全球问题的需要。当前,全球的生态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气候问题、物种问题等已经困扰着人类。人们也意识到这些“天灾”有不少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灾”,它们是人类以往活动所造成的消极后果。多少世代以来,人类以自然界的主人自居,不停地谋求自身的利益,在高喊向大自然宣战的同时,却毁林开荒、围湖造田、排放废气、废水,污染空气和水域,导致森林减少、土地沙化、盐碱化,酸雨袭击,温室效应,水土流失,水源枯竭,城市下沉等。生态危机、气候恶化、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人口爆炸等,都在我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面对这种现实状况,悲观主义的“世界末日”论是绝对错误的,但也不能坐视不理,盲目乐观。

造成人类同自然界关系上危机的原因很复杂,解决问题也要综合治理,不是哪一个领域的措施所能奏效的。但问题主要发生在经济领域,就应直接反思人们经济活动的正负效应,即对经济活动的主体效应进行哲学的思考。这也是经济哲学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看来,片面强调“征服自然”不仅忽视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同一性,而且忽视了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人们从事生产活动固然要遵循社会经济规律,但也应遵循生态经济规律。只有人们认识上有所提高,行为方式有所优化,才能找到摆脱现实困扰的正确途径。

3、建立哲学与经济学的联袂是可能的

(1)哲学与经济学的互动

伦敦经济事务研究所总所长格雷厄姆·梅瑟说,哲学同经济学的互动,是有待探讨的最引人入胜的领域,许多重大问题只有靠经济学和哲学的联袂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

长期以来,经济学与哲学被认为分属于两个相去甚远的领域,这种看法虽然非常流行,其实并不正确。因为在哲学与经济学之间,存在着许多耐人寻味的可比关系、相似关系。

哲学曾享有“科学之母”、“科学的皇后”、“科学之科学”等美称。但经济学同样也有一个毫不逊色的誉称:“社会科学的皇后”。这是因为,经济学作为关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的研究,在社会科学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因而被戴上“皇后”的桂冠,堪与“哲学社会科学”这一称号相媲美。

哲学研究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的学问。经济学也试图与“本质研究”接轨。按“芝加哥学派”的加里·S·贝克尔的分析,经济学历经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经济学限于研究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消费结构;第二阶段,经济理论的范围扩大到全面研究商品现象,即研究货币交换关系;而在“今天,经济研究已囊括人类的全部行为及与之有关的全部决定。经济学的特征在于,它研究问题的本质。”

哲学领域中流行着“科学主义思潮”与“人文主义思潮”,或者说“事实”与“价值”、“是”与“应当”的二分法。无独有偶,经济学领域中也有“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之分。实证经济学试图超脱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行为本身的内在规律。它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即要确认事实本身,研究经济本身的客观内在逻辑,分析经济变量

之间的关系,并用以进行分析和预测。实证经济学的内容具有客观性,它所得出的结论可以根据事实本身来进行检验。规范经济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尺度。它要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要说明事物本身是好是坏,是否符合某种价值判断或者对社会具有什么意义。规范经济学本身没有客观性,它所得出的结论要受到不同价值观的影响,并无什么绝对标准。

经济学被认为是处理物质问题的,属于“务实”领域,而哲学则是处理精神问题的,属于“务虚”领域。这种看法,都是错误的。就哲学而言,它的最高问题也是物质与精神、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而不仅仅是纯精神问题。就经济学来说,尽管人是精神存在物,但人并不是天使。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也是经济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精神是相互渗透的:物质使精神得以体现。精神则使物质变得神圣。经济学其实就是研究这种相互渗透的科学。”

在哲学领域里,所有哲学概念、命题、理论都存在着分歧和争议。然而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中也大量存在。所谓“萧伯纳的经济学家规律”曰:如果所有的经济学家排排坐成一圈,他们无法达成一个结论。

哲学与经济学的可比性远非如此。但出于种种原因,哲学与经济学总是彼此缺乏理解和沟通。这种事态暴露出的缺憾,业已引起重视。“哲学同经济学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有待探讨的最引人入胜的领域之一。”

(2)哲学的归属:人学

如果要使哲学与经济学能够有效地产生互动关系,那么,首先需要给哲学重新定位。通常认为,哲学不具有直接效用。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哲学不能给人们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从科学技术的角度讲,它也不能给我们解决操作工序的任何一个具体问题。哲学的非实用性还表现在,对一部分人而言,哲学纯粹是一种兴趣。哲学的非实用性最易受轻视和最令人遗憾的地方。几乎学习任何一门技术,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能获得比哲学更大的实用性。然而,哲学却不是一种技术,严格来讲,它也不是一种职业。

但哲学的非实用性并不等于无用性。只不过哲学的功用与意义难以纯粹实用的标准来衡量。以前人们经常讲,哲学是“务虚”的:提供和坚定人生信念;培养人的宽容精神;提高人的理论素质;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指导作用;帮助建立批判性的思维方式;等等。然而,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却只有“虚实结合”、“软硬兼施”才能相得益彰,取得成效与实效。哲学的务虚性不应当被误解为与生活无关,相反,哲学存在的最好方式是参与生活实践。根据哲学传统,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哲学批判。哲学批判的本质精神在于,对思想观念进行反思研判,对人和社会的发展表示关怀。哲学的本质属于人文,是一门人学。

传统的哲学“悬浮在空中”(恩格斯),以思辨见长,它将经济学之类的科学视为“具体科学”,自己则提供方法论的指导。且不论这种“具体科学”与“非具体科学”划分的可疑性,至少目前哲学发展的趋势,已使这种传统为之改观。哲学今后将不会是,也不应该是远离生活主流的“象牙之塔”。当哲学“从天而降”时,梅瑟所说的经济学与哲学二者的“互动关系”就具有了实现的现实可能性。当然,“这个任务,要求有十分高超的本领才行。”这种“高超本领”,体现于亚里士多德、休谟、洛克、穆勒、斯密、马克思、哈耶克等杰出学者笔下。在上述学者中,被认为是哲学家的作者,在经济理论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而被视为经济学家的作者,也都具有深刻的哲学造诣。差不多所有为现代经济学奠定基础的“政治经济学家”和教授,以及后来的经济学大师,都有良好的哲学修养,或曾经热衷于“高级哲学”。在这份名单上还可以补充许多人物:萨伊、巴斯夏、西斯蒙第、维塞尔、康芒斯、马歇尔、熊彼特、弗里德曼、布坎南、……。读读他们的著作,简直是一种哲学享受,并会获得许多意外的哲学收获。

(3)经济学的指向:家庭与人

据云,色诺芬是最早使用“经济”一词的哲学家。他在《经济论》中把经济学说成是改

善家庭的艺术,并且声称他所指的家庭包括所拥有的和所使用的一切东西,他主要是从哲学观点来阐明这种经济学。他的经济学同时也是最早的经济管理学:“我们认为财产管理是一门学问名称”。

亚里士多德认为,经济学的作用也必然是建立家庭和利用家庭。“家政学先于政治学而产生,因为家政学的功用先于政治学,家庭是城邦的一部分。”所以必须对“家政学”也即经济学进行研究。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家庭的组成部分是财产和人。他意识到,生活资料是生活的首要条件,但人的作用更为根本。关于这一点,他是在《政治学》中明确提出来的:“家庭中最首要和最基本的部分是主奴、夫妻和父子”,“家务管理更重视人事,不重视无生命的东西,更重视人的德性,不重视所有物即我们所谓财富的富足,更重视自由人的德性,而不重视奴隶的品行。”读亚氏这些言论,需要有一点错释的能力:撇开奴隶当时的低下地位不谈,把经济学归诸于家政学,把家庭管理归诸于人,最终把人作为经济学最适宜也是最有价值的主题,这是由亚里士多德最早明确提出来的,也是他的经济学的最重要的思想。正是“人”这个主题,将经济学与哲学不可分割地联系起来。

(4)人学:哲学与经济学的联袂区

哲学与经济学沟通的桥梁是人。迄今为止,哲学的主流始终是“人学”,它探讨人的存在、人的生死、人的自由、人的发展、人性、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生活方式、人的认识、人的观念等等。关于人的哲学,为理解全部人类经济行为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框架。但以往哲学中的人论却过于思辨、抽象,尤其缺乏经济学元素。正如梅瑟所言:“一些哲学问题,如果放到经济市场的框架和学科里面来探讨,也就可以显得更为清楚。”

另一方面,以往的经济学给人的印象却是,它只留下物质利益这一块冷冰冰的领域。约翰·穆勒早就反对把政治经济学狭窄地称为纯粹的“交换学”。而西斯蒙第则对把经济学视为关于财富的学问的说法发出了疑问:“怎么?财富就是一切,而人是微不足道的吗?”他对李嘉图提出批评,因为李嘉图只把这门科学的目的看成是无限制地增加财富,而根本不考虑人。西斯蒙第认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一切都起源于人,一切都与人有关”。

巴斯夏在《和谐经济论》中明确地宣称,“政治经济学的主题是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当然,政治经济学并不研究人的一切,它把涉及人的同情心的和富有感染力的领域划属于伦理学,而留给政治经济学的,则是物质利益这块无情的领域。

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说道,经济学既是一门关于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一方面它是一种研究财富的学科,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它是研究人的学科的一个部分。” “经济学家所研究的是一个实际存在的人:不是一个抽象的或‘经济’人,而是一个血肉之躯的人。”这种表述方式,与费尔巴哈的“人本学”何曾相似。

经济学具有人学的意味,这也是其他众多经济学家的共识。康芒斯在《制度经济学》中说,经济学是“作为一种人性的科学”;路德维希·冯·米瑟斯将经济学称为“人类行为学”;熊彼特在《经济分析史》中主张,经济史“不能只谈经济”;

根据上述经济学家的提示,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经济学原本就是一种人本主义科学。“经济以人为本”,经济问题同时就是人的问题。所有上述材料,并非用来表明所有思想家都把经济学理解为人学,也不表明一切经济学家均须按人学方法从事研究工作。这些材料只是说明,经济学与哲学之间能够相互印证的重要枢纽是“人”。

经济学家也像哲学家一样,关心人和人的生存、人的独立人格和自由、人的最终目的。当然,经济学著述中虽然存在着大量可资利用的人本主义因素,但总的来说,经济学中的人学是分散的、未得到发掘的。倘若经济学要成为人学,那就如同圣西门所说,“还需要更大胆一些,还需要更多一点哲学。”许多问题还有待于哲学人本学的帮助。这一点已为哈耶克所承认:“尽管我仍把自己主要视为经济学家,但我日益深切体会到,对我们这个时代诸多

迫切的社会问题的回答,最终须取决于对一些基本原则的认识,而这些原则实超出了专门的经济学或任何其他专门学科的范围。”因而,哈耶克试图要把哲学、经济学综合交融为一体,对人的问题进行探究。

哲学与经济学联袂进行人的研究,是一项具有创意的课题,它将会开拓人学研究的新领域。既能发展哲学人本学,又能加强经济学的人本主义意蕴:在经济活动、经济关系、经济制度、经济利益等领域中体现人性、人伦、人格、人文。这一联袂不仅能在哲学与经济学彼此沟通、相互理解方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而且具有哲学的跨学科性转向的意义。

最后,应当说明,“人学之哲学经济学联袂”的提出,目前只不过是尝试,不排除它具有被证伪的可能性。即使如此,作为探索也是值得的。孟德斯鸠说过:“探究一个题目不应穷原竟委到了不留任何事情给读者做。问题不应该是让人去阅读,而应该是让人去思考。”

4、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对经济哲学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明确提出劳动是社会历史的基础,“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时方式,”由此可见《手稿》已明确提出了生产实践是人类历史的基础的思想,并运用它对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初步说明。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考察了作为经济主体的人和作为经济客体的自然界的关系,指出:“任何人类历中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没有这种活动,就没有人类自身,当然也就没有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恩格斯明确指出:“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揭示出劳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第一个基本条件,人们可以根据意识、理性、信仰等来区别人和其他动物,然而只有劳动才是人和其他动物的最后的本质的区别,社会的其他活动,如政治的、科学的、艺术的、宗教的、哲学的活动,也都必须以物质资料的生产力为前提。“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这就是说,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因中决定性的东西,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等经济因素。

为了阐明历史过程的物质基础和内在动因,揭示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恩格斯在晚年的书信中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范畴和表述方式。如在1890年8月5日致施米特的信中,提出“物质生活条件是原始的起因”,在同年10月27日的信中提出“生产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东西”,诚然,马克思主义肯定经济因素是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因素,并不否定其他因素的作用。在复杂的历史过程中,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思想的以及传统、习惯等因素都在起作用,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还起着巨大的作用。历史发展的进程实际上是一切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但经济条件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于全部发展进程并唯一能使我们理解这个发展进程的红线”。这正如恩格斯所说;只有马克思主义才“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

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哲学思想,他认为以往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不善于探讨生产关系这样原始、简单的社会关系,这样,社会生活就成了种种偶然现象的堆集。列宁指出把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为生产力的高度,就会发现各国社会现象的重复性和常规性,才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找到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同时,找到生产力,才能最终找到生产关系的物质根源,揭示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

关于帝国主义问题的研究成果,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发展。他提出帝国主义的五个基本特征——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溶合成为金融资本、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的形成、资本主义列强把世界的领土

已经分割完毕,从中得出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前夜的论断。列宁在研究问题时看到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跳跃式地迅速发展,在短期内赶上和超过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便要求按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势力范围,导致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从中发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由此得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结论。这个过程是以经济哲学为基础进而发展为政治哲学的过程。

十月革命后,列宁运用唯物辩证法揭示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逻辑,发现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必须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他提出了“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的著名公式,指出“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列宁认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迅速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给劳动者创造富裕的和高尚的生活,否则,苏维埃政权就会信誉扫地,社会主义制度也难以巩固。这样,列宁就成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首创者。

斯大林用唯物主义观点观察社会主义经济,批评了一些经济学家否认经济规律客观性的观点,论证了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指出人们只能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不能消灭或创造经济规律,并明确提出和表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

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哲学思想。

首先,运用物质生活条件和经济地位决定人们的政治立场和革命态度的思想,对旧中国社会各个不同的阶级、不同阶层,进行了具体的阶级分析,解决了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一革命的首要问题,奠定了新民主主义总路线的理论基础。在这里,体现了以经济哲学为开端,由经济哲学向政治哲学的转化。

其次,继承并发挥了列宁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以后,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任务提到首位,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指出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号召全党把工作中心适时地转移到经济建设和技术革命方面来。

再次,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十大关系”,尤其是创造性地提出在以发展重工业为重点的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多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等一系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关于“中国工业化的道路”的构想和阐述,为后来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最后,提出了从生产关系到上层建筑的一系列调整和改革的设想。如在所有制上不主张清一色的公有制;在企业管理上主张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实行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在分配上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个人之间要“多劳多得,承认差别”,等等,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

当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后,邓小平作为毛泽东事业的主要推动者,提出并构想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进一步发挥和发展了经济哲学思想。

首先,停止执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重新明确“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体现在它的生产力要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高一些、更快一些。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方面有某种忽略”。还强调指出:“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

其次,总结经验,形成了关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诸如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积极发展社会主义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努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同步发展;坚持自力更生、勤俭建国的方针;抓住时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解

放生产力,等等。

再者,筹划和提出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大体分三步走的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完成,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从根本上说要依靠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而改革的部署和实施又必须为经济发展服务,使改革和建设相互适应,相互促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健康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哲学思想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我们要学习和挖掘重要著作中的经济哲学思想,并吸收当代经济理论和实践的新成果,形成经济哲学的现代化理论体系。

二、经济哲学的性质、对象与任务

经济哲学是一种新的反映经济现实的哲学方式。它以哲学思维来揭示经济生活的本质与普遍规律,为人们的经济实践提供经济观与经济方法论的指导。哲学要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必须紧紧把握住这一主题。

1、经济哲学的性质

经济哲学是一个分支学科,是一种应用哲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是介于哲学与经济学之间的中间环节。之所以需要这种交叉,除了由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需要外,也是当代哲学与经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正因为经济哲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所以它既受到哲学和经济学的双重制约。经济哲学与哲学在反映现实的方式、知识类型与研究的方法等方面都是一致的。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经济哲学研究的范围比哲学狭窄,专以社会经济生活作为研究范围;经济哲学的概念和范畴体系,是哲学在经济生活领域的深化和具体化。

经济哲学与经济学在反映社会经济生活的领域方面有共同性,二者的区别在于:经济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属于哲学学科领域,而经济学则是具体的实证科学。尽管二者都注重对经济现象、经济过程和经济本质的理性思考,但经济哲学则是高度抽象的理性思维。

2、经济哲学的对象

经济哲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经济活动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经济哲学的对象既不同于阐述一般经济规律的经济学,也不同于探讨世界观问题的哲学,而是二者的有机结合,即经济观。它以自然观、政治观、文化观、艺术观等为参照系,是关于经济观的学说,是经济观的理论化和系统化。

经济观是世界观在经济生活中的体现,是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点。由于人们阶级立场和政治观点的不同,特别是世界观的差异,所形成的经济观也是各不相同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观,从本质上说,主要是剥削阶级的经济观。这些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性质和社会政治制度,决定了人们之间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这种关系下产生的经济观是为剥削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即使他们标榜的“民以食为天”、“以农为本”、“轻徭薄赋”、“等价交换”、“科学管理”等,在当时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关心的仍然是少数剥削者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经济观。

无产阶级的经济观则不同。如剩余价值学说,揭破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提出了经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建立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这种经济观是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服务的。

当然,经济观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自然观、政治观、文化观、艺术观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之间不但相互区别,而且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譬如,政治哲学、文化哲学等等。

3、经济哲学的任务

由于经济哲学是中介学科,所以它具有双重任务:一方面是用哲学来指导经济学,另一方面则是用经济学来丰富和发展哲学。而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的关键,是建立和培养一种科学的经济观,并从这样的理论高度对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经济现象、经济实践活动及其实证的理论研究,给以具体的科学经济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为了实现这个任务,就要对经济活动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哲学的概括和总结,使它们具有经济哲学的意义。经济哲学的特点就在于应用哲学的理论和方法,考察和阐述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揭示其本质和规律,发挥哲学思维在联系和发展中从整体上把握经济活动的功能。

经济哲学实现其任务的基本途径是反思,即双向思考。它不仅在经济活动的实践层面上进行,更多地是在经济活动的认识层面上进行,即对经济认识进行认识,对经济思维进行思考,从而帮助人们树立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新观念和新的思维方式。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完整准确地把握哲学的科学体系,而且要深入研究经济建设实际和反映经济建设的经济思想,在二者的结合上下功夫。

三、经济哲学的基本问题及相关范畴

经济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经济意识(经济思维)与物质经济生活(经济过程)的关系问题。经济生活是第一性的,反映经济生活的经济意识是第二性的,二者具有同一性。

经济与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经济是哲学的基础,它能丰富哲学的内容,改变哲学的形态,提高哲学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哲学理论思维又是经济的灵魂,为经济发展提供科学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所以经济发展不仅对整个社会生活发生巨大的影响,而且也将促进哲学理论思维的发展,使作为经济主体的人进发出更大的能动性,从而提出新的要求,形成新的目的,追求新的价值,以促进经济活动的优化。

如果把经济哲学的基本问题加以深化和具体化,可以引申出如下一些相关的重要范畴。

1、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

经济主体指经济活动的进行者,代表经济活动的能动方面。在经济活动中,从事现实生产活动的体脑劳动者是基本的经济主体。经济客体指经济活动和行动的对象,代表接受经济活动的方面。经济客体主要是指劳动对象,即经济主体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就经济过程来说,进行生产的人们是经济主体,自然界作为劳动对象是经济客体,它是自然界中被纳入经济主体实践活动的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在经济活动中,人们又往往互为主客体,譬如,工人对生产资料来说是主体,对管理者来说又成为客体,工人为农民提供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和工业消费品时是主体,而工人接受农民提供的粮食和原料时则又变为客体。经济主体按其范围的不同,可分为个人主体、群体主体、社会主体、人类主体等。经济客体按其是否人化则分为自然客体和人化自然客体。在人化客体中,又有程度的区别。

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经济主体既制约着经济客体,同时又受经济客体的制约。经济主体的发展程度依赖于对经济客体的把握,同时,经济客体的利用程度又依赖于经济主体作用发挥的程度。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之间相互规定、相互制约、相互转化,形成了经济主客体在合乎目的性的矛盾运动中相互协调、平衡发展。它们的统一,集中表现在经济决策的制定和实施中,这个过程也就是经济主客体的矛盾暴露、展开和解决的过程。

2、经济认识与经济实践

经济认识是经济主体对经济客体的认识,经济实践则是经济主体利用和改造经济客体的有目的的活动。经济实践作为社会实践的一个子系统,对其他实践子系统却发生着决定性的影响。同样,经济认识作为社会认识的一个子系统,也不同于政治认识、道德认识、艺术认识,但对其他认识子系统也发生着制约性的作用。

经济认识与经济实践的关系:一方面,经济认识来源于经济实践,另一方面,经济认识又能反过来指导经济实践。依据经济的效能作用,经济主体有两大价值:认识价值和实践价值。经济主体的认识价值反映它对经济客体的认识水平,即对经济客体本质和规律揭示的程

度,经济主体的实践价值反映它对经济客体改造的效用价值。另一方面,经济主体在改造经济客体的实践中也改造自身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两方面的相互结合,体现了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双向运动。

今天,人类经济实践的规模和水平发生了质的变化。一方面,自然界越来越多地打上人们实践活动的印记,另一方面,自然界对实践活动的限制作用也日益明显。过去人们曾把注意力集中到提高经济实践水平上,而今天则必须同时考虑自然界的承受能力。生态环境恶化对人类的惩罚,使人们不得不调整和控制自己的经济实践活动,考虑自身与自然界的一致性。

3、经济现象与经济规律

经济现象是存在于社会经济领域的一切现象,即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在内的各方面的现象。它是相对于政治现象和思想文化等现象而言的。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具有客观性、历史性和层次性,是由许多经济规律组成的而由一个起主导作用的基本规律制约的经济规律体系。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不能“创造”、“消灭”或“改造”经济规律,只能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国民经济发展就顺利,反之,就受到惩罚,遭受重大损失。

从分析经济现象中掌握经济规律,又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指导经济活动,为人民利益服务,是经济哲学的重要任务。对经济现象的规律性认识的获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多次比较和反复。对一个经济现象的认识完成后,仍需要一个新的实践过程。正因为经济规律是个过程,所以必须从过程中来认识和把握特殊性和多样性。多年来,我们之所以一再发生急于求成的错误,从认识上看,就在于把对彼时彼地彼物的规律性认识,机械地运用到此时此地此物上。所以,按经济规律办事,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4、经济时间与经济空间

经济时间是指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时机。通常所说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讲的就是经济时间的重要价值。一切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的节约,一切浪费归根到底是时间的浪费,也揭示了经济时间的重要价值。在现代化建设中,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和适度的经济增长率,讲的就是掌握好经济时间的问题。求成过急,盲目追求高速度,经济增长率忽高忽低,不但违背客观经济规律,而且也没有掌握好经济时间。

经济空间是指经济发展的规模、布局和结构。它们的合理与否,自然也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之间,加工工业、能源、原材料工业之间,工农产业与交通、通讯之间,各地区之间,经济增长与人口增长之间,以及经济发展与科学、文化、教育等事业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以及诸比例之间的互相关系,就是个掌握好经济空间的问题。在自力更生基础上扩大对外开放,也是空间关系的表现。

经济时间与经济空间具有统一性,不能截然分开。譬如,在农业生产上适时播种与选好地段田块要统一考虑;在经营管理上选择有利时机与选好销售市场不能截然分开;贯彻执行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方针,其中也体现着经济时间与经济空间的统一。

5、经济利益与经济需要

经济利益一般是指通过占有物质资料来满足经济需要的利益。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经济利益具有不同的内容,经济利益关系也有不同的特点。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和劳动性质的变化,改变了原来人们之间根本对立的经济关系,同时形成了社会主义的物质利益关系。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统一和有机结合,是社会主义物质经济利益原则的根本特点。

经济需要是经济主体的—种摄取状态,表现为对物质资料的渴望、追求和索取。它既包括维持劳动者及其家属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也包括提高劳动者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所需要的享受资料,还包括全面发展劳动者体力、智力所需要的发展资料。需要既具有个性,表现为个人的需要,又具有社会性,表现为群体的需要。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归根结底就

是为了满足劳动者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实现劳动者的利益。劳动者需要的满足程度,直接取决于劳动者的货币收入和商品的价格水平,但最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增加社会产品是满足劳动者需要的源泉,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则是增加社会产品的主要途径。

人们具体需要什么以及如何获得满足需要的物质文化资料,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受制于社会经济条件和个人在经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当一个层次的需要满足了,又会产生较高层次的经济需要。经济需要的相对确定性和历史变动性的统一,推动着人们不断地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从而不断满足人们的经济利益。

6、经济系统与经济要素

社会经济系统可分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系统。在生产力系统中,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要素。劳动者是生产力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劳动对象是生产力系统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劳动资料中又包括工具、动力、运输等子系统。生产力系统中当然包括科学,“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生产力系统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生产关系系统,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要素,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生产力系统是经济系统中最活跃的部分,它总是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是一个快变系统。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来说,则具有相对稳定性,它是个慢变系统。这样,一方面要求生产关系系统适应于生产力系统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又难以完全适应生产力系统的发展,这就构成了社会经济发展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成为推动社会生产方式变革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系统演化的内在机制。社会主义社会则是在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情况下的非对抗性矛盾,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改革生产关系系统中某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或环节,以适应并促进生产力系统的发展。

7、经济实体与经济心理

经济实体是指客观存在的经济关系,它除了生产方式之外,又包括地理基础、旧经济的残余,还包括社会的外部条件,如国际间的经济联系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方式。它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利用和改造,旧经济关系的命运,选择国际经济联系的具体形式和途径。

经济心理是指进行经济活动的动机、愿望、现实经济状况的心理反映,以及对未来经济前景的预感等。经济活动的动机产生于的经济需要,经济动机则是满足经济需要的内部动力。动机有别于行动的目的。目的是行动要达到的结果,而动机则是达到目的的内部原因,它反映着经济主体的某种倾向性,是利益驱动的有力杠杆。

经济实体与经济心理的关系:实体决定心理,经济心理反映并反作用于经济实体,促进或延缓经济实体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体现了人民群众强国富民的良好愿望,受到群众的拥护,这是改革顺利进行和取得成效的原因。然而改革的速度和规模不但要与经济发展的现实可能性相适应,而且还要考虑到国家、集体和个人对某些改革措施造成心理负担的承受能力。

8、经济动力与经济调控

经济动力是指生产力发展的各种推动力量的总和。如需要和利益、科技、管理等。而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同生产力状况相适应,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诸要素的有序结合,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需要和利益,是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提拔和重用科学技术人才,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动力;科学化的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则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经济发展的动力,就是一个由多种

动力因素组成的有结构的系统。

经济调控是经济发展的调节、控制力量,如计划调节,市场调节、财政、信贷、价格、税收、奖罚等是经济发展的调控因素,它们组成经济发展的调控系统。

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既不能过分迷信计划经济,又不能热衷于市场经济,认为市场可以把一切资源调配好。计划和市场都是调控经济的手段,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可以用。至于二者相结合的具体形式和方法,可以在经济实践中探索和总结,但把二者结合起来却是符合经济哲学的要求的。

9、经济活动与经济环境

经济活动是经济主体作用于经济客体,使其满足经济主体需要的一切活动。它是相对于政治活动,道德活动和艺术活动等而言的。

经济环境是经济主体作用于经济客体时所遇到的包括自然环境和市场、投资等社会环境在内的一切经济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经济活动与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一方面,经济活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改变经济环境,另一方面,经济环境又制约着经济活动,经济主体的能动性不能超出经济环境所许可的范围。强调环境创造人,又不能忽视人也在改造环境;强调经济主体的实践活动始终受到经济环境的制约,又不能忽视环境也是在人的经济活动中形成的。当今世界的自然环境被污染,生态被破坏,人们的经济活动引起环境恶化,已给社会生产和人们的经济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我们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为代价去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但又不能以放弃国

家工业化、现代化的目标来保护资源和控制生态环境。对照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这似乎是个“二律背反”。如何做到既要如期实现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又不破坏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做到经济增长与经济环境改善的良性循环,也是经济哲学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10、经济环境与政治文化环境

经济环境指经济发展的一切客观经济条件的总和,它直接制约着经济的发展。政治文化环境则是包括政治、法律、文化、教育、道德、习俗等在内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环境,它对经济发展也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一般来说,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教育科技体制改革是紧密相联,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因此,优化政治文化环境,对于改善和稳定经济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经济发展需要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条件,也需要科技、教育的发展,文化的繁荣、道德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经济对政治、经济环境对政治环境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没有雄厚的强大的经济力量,那么社会主义制度的吸引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我国的综合国力等,都会因缺乏经济基础和经济条件而成为空谈,也难以保持政治和社会的稳定。只有经济发展了,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就会更加充分地显示出来,我们抵御和平演变的斗争就会有基础,社会主义制度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此外,经济哲学还涉及如下一些概念和范畴,如经济机体与经济

形态、产品经济与商品经济、经济体制与经济结构、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经济信息与经济反馈、经济运行的周期与节奏,速度与效益、经济发展的平衡性与不平衡性、停滞与增长、有序与无序、数量与质量、投入与产出、全面与配套等。经济哲学就是由一系列众多范畴和概念编织而成的科学体系。

四、经济哲学的研究方法

经济哲学的研究方法是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1859年,马克思在写《<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时回忆说,他大约在1841-1846年便形成了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那以后,他便一直用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自己的研究工作。《资本论》这部划时代的巨著,便是在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完成的。

《资本论》不但是一部政治经济学巨著,也是一部哲学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哲学。马克思以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为指南,就使他能达到别人未曾达到的理论高峰。别人多限于考察人们的意识活动,他却深入探索了决定意识过程的物质经济根源;别人触及的大都是现象,他却深刻揭示了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别人抓住的多是经济过程中偶然的东西,他却透过偶然性掌握了经济运动过程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当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辩护时,他却根据规律,得出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代替的科学结论。

在《资本论》中,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分析经济现象的事实是随处可见的。如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商品,从这个经济“细胞”中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萌芽,并论述了这些矛盾从头到尾的

发展;用质量互变规律即量变改变事物的质和质变同样改变事物的量,来分析简单协作、分工和工场手工业、机器和大工业的发展历史;用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分析从小生产个体私有制到资本主义私有制再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历史进程,研究的方法是从具体到抽象,叙述的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以及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分析与综合相统一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等,分析和研究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到处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光辉。

列宁在评价《资本论》的哲学意义时说:“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这就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马克思主义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除了那些基本原理之外,就是它的研究方法。具体结论具有暂时的意义,而哲学的方法论原则却是长存的。

哲学方法是普遍适用的指导研究的方法,但它的指导作用往往是通过具体的研究方法体现出来的。譬如,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典型分析方法、数学统计方法、系统方法、思维模拟方法、发生学方法等,都是从某一方面入手研究经济现象的方法。离开了哲学方法,对经济问题的研究在根本上就会步入歧途。

哲学的经济学分析和经济学的哲学概括,是马克思理论研究中极其重要的内容,体现出丰富的方法论思想。

1、客观性与主体性的统一

马克思的经济哲学既非单纯经济学也非纯粹哲学,而是在融合两者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质科学。这种“新质”,就在于它打破了当时

的一些哲学家和经济学家考察经济问题的方法:或者从主观概念、理性原则出发剪裁、套用客观经济现实,否认后者是前者的基础;或者停留和止步于客观经济现象的表层,否认作为主体的人的认识、实践的能动创造性。前者是唯心主义的经济哲学方法,后者是机械唯物主义的经济哲学方法。

集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之大成的《资本论》,既与马克思立足于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现实,从现象分析中揭开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关系、运行机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谜底”有关,又与马克思在充分吸取以往和当时的经济学、哲学思维成果基础上,善于走出哲学和经济学各自的理论藩篱,在综合两者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不无联系。正因如此,马克思才最终实现了其哲学与经济学成果——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论的有机统一。

今天,虽然时代的巨变使经济哲学研究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与马克思那个时代有了极大差异,但马克思当年从客观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角度研究经济哲学的思路和方法,仍能为我们从事当代经济哲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启迪。在此,不妨借用马克思的一句名言:经济哲学要想成为“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就必须“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同时,要充分发挥主体特有的能动性,破除陈旧的传统观念,解放思想,敢于创新,与时俱进。

2、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科学性与人文性,分别从物与人的角度,体现了人类对世界的两

种基本态度和价值取向,前者强调客观性和事实评价,后者强调主体性和人文关怀。马克思经济哲学研究的对象,无疑是“现实的人”。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既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又是能动的、有价值、理想追求的主体。因此,经济哲学要研究“物”,也要研究“人”,应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的辩证统一。

今天,借鉴马克思科学性与人文性辩证统一的方法建构当代中国经济哲学,有助于我们关注和研究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增长、转型、变化、发展的现状、历史和未来趋势,立足科学的实证经济学,从人化了的客观世界中认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基质及其本质规律,为理解和满足人的价值需求、人生的现实性、时代的变易性、社会生活的真伪性,以及准确定位与之相应的人格模式,提供客观依据;同时,也关注和研究人在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体现自身价值、发展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善于运用科学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人的价值要求的客观范围和内在层次,为使人在冷漠、自在的自然物质世界中看到自己的价值,体现生存的意义,感到人生的温暖、美好和崇高提供激情泉源。具体言之,经济哲学要研究宏观的经济增长与人的发展、社会进步三者间的关系,研究微观的诸如经济发展、转型引发的利益与价值、公平与效率等矛盾,以及道德与经济、政治与经济、法律与经济乃至社会心理与经济等等之间的关系问题。

3、决定性与选择性的统一

决定性与选择性则侧重于从实践角度表述主客关系。决定性即承

哲学与人生题库完整

哲学与人生题库 一.名词解释: 1.矛盾 17现象 2.实践 18.知行统一 3.本质 19.明辨是非 4.创新能力 20.实事 5.理想 21.信念 6.哲学 22.意志 7.世界观 23.劳动 8.社会价值 24.人的全面发展 9.自信 25.个性自由 10.运动 26.自我价值 11.规律 27.社会理想 12.能动自觉 28.思维创新 13.联系 29.科学思维 14人际关系 30.唯物辩证法 15.因 16.外因 二.填空题 1.________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哲学上把事物自身包含的既______又_____的关系叫矛盾。

3.一般来说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_____,二是____。 4.人身选择是人的______表现,是对______的肯定。 5.实践是_____得基础,是一切_____的来源。 6.哲学上所说的关系,就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部诸要素三间的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7.________是事物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前进,上升的运动。 8.________是人们对于未来美好目标的向往和追求,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9.________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______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部联系。 10.______是社会进步的最高目标。 11.______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部联系,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只能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12.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终于解决了输血问题,说明________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3.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坚持___________与_________的结合。 14.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过程从哲学上讲是指_____________。 15.人身的行动不仅受到自身的体力,智力的制约,而且还要受到_______的制约。

论经济水平与道德水平之间的关系

论经济水平与道德水平,文明程度之间的关系 --魏文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中德) 摘要: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道德文明的关注也日益增加,我所要讨论的就是经济水平与道德水平,文明程度之间的关系。但是我所说的,是相对的关系而非是绝对的。引用一句广告词,世事无绝对。道德文明与经济的关系应该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关系。 关键字: 道德经济文明犯罪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1我认为,一个地域(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与该地区的人的道德水平文明程度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 世博会刚刚结束,在世博中我们常能看到一个不文明的现象——插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有这种行为的人大多是中国人,并且是以外地来沪参观的人为主。反观上海本地,或者是一些外国友人,他们则更加有秩序。我在参观世博是就遇到了许多这样的人,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操外地口音的女人,在排队进入沙特馆的过程的她数次爬上围栏,大声叫喊,并且她一个人招来了5个人插队,当有一个老人和她理论时,她竟还理直气壮的说老人多管闲事云云。同样在轨道交通线路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在1号线人民广场站,人们能自觉的排队上车,但是在3号线长江南路站,人们都争先恐后的抢着上车,有时车上的人竟会被堵在车上无法下车,而在经济更为发达的香港,排队坐车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识。同样是公共交通,在上海的公交中,人们基本都能自觉地给老弱病残孕让座,但是在北京,通过我自己在北京的经历和与北京同学的交流,在北京的公交车上因为一些小事儿大大出手的事屡见不鲜。 通过这些事例,我想说明的就是,地区的经济水平越高,这个地区的人的道德水平,文明程度也会相对的更高一些,当然这不是绝对的,不能可能说每个人的水平都会更高一些,只能说是总体水平。经济水平越高的地区人受教育的机会与受教育的程度相对的也会高一些,能够接受更多的教育,一个人对社会认知也会更加深刻,他的道德水准就会有比接受教育较少的人高的机会,这里我们说的只是机会,因为一个人的道德水平不仅仅受教育影响,与环境等其他客观因素也有关系。可以这样说,经济影响了教育,而教育又影响了人的道德水平。同时教育又反过来影响经济水平,对于当今的中国,高等教育似乎有些泛滥,导致很多大学生没有具备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所应具有的道德水准,而大学生就业难也反映出大学生的经济水平不容乐观。大学生经济水平的低下也影响了大学生的道德水平。 从另一方面,很多人违反道德准则甚至法律的原因就是经济问题。为什么美国的黑人犯罪率一直居高不下?生活于社会最底层的黑人,他们的经济水平是极为恶劣的,同时因为种族歧视,他们的受教育程度也是极低的,这样不难理解为什么黑人的犯罪率会如此之高。还有在印度北部邦,人口众多,经济水平低下,成人识字率不到50%,犯罪率奇高。而他们也就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人越多,人越穷,受教育程度越低,人的素质越低,犯罪率也越高。而印度的南部邦则是另一种景象,那里拥有各种高素质人才,有比哈佛斯坦福等美国名校入学门槛更高的学府,那里经济更为发达,犯罪率较低,和贫穷混乱的北部形成了鲜明的 1URL: 百度百科https://www.wendangku.net/doc/1214140846.html,/view/10153.htm

《哲学与人生》第一课教案

《哲学与人生》教案 (二) 开课单位:授课教师:授课班级: 教材版本:《哲学与人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主编:杨耕 该父母犯主观主义。不从实际出发。 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首先要解决一个出发点问题,也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世界具有无限多样性 花鸟鱼虫、山川树木,日月星辰、宇观物质,社会事物、文化现象、人类自身,

故事1:胸有成竹 宋朝有个画家叫文与可,善于画竹。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受到大家的称赞。原来文与可在他居住的地方遍种竹子,一年四季观察竹子的变化,他对竹枝竹叶在不同时期的形状姿态都有透彻的了解,所以他画竹时能下笔有神,他的朋友晁补之写下一首诗,称赞他画竹时胸中有成竹。从此胸有成竹作为脍炙人口的成语流传至今。如果文与可不与竹子打交道,不论他怎样构思也不会胸有成竹即没有形成竹子的意识。 故事2:两只老虎的启示 两只老虎,一只在笼子里,一只在野地里。在笼子里的老虎三餐无忧,在外面的老虎自由自在,两只老虎经常进行亲切的交谈。笼子里的老虎总是羡慕外面老虎的自由,外面的老虎却羡慕笼子里的老虎的安逸。一日,一只老虎对另一只老虎说,咱们换一换,另一只老虎同意了。于是,笼子里的老虎走进了大自然,野地里的老虎走进了笼子里。从笼子里走出来的老虎高高兴兴,在旷野里拼命地奔跑,走进笼子里的老虎也十分快乐,它不用再为一日三餐而发愁了。但不久两只老虎都死了,一只是饥饿而死,一只是忧郁而死。从笼子里走出的老虎获得了自由却没有获得捕食的本领,走进笼子的老虎获得了安逸却没有获得在狭小空间生活的心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第一,要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第二,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故事3:随机应变的烟灰缸 浙江省一厂家曾生产了一种质地和造型均不错的烟灰缸,大量出口到美国、加拿大、西班牙,过了一段时间产品渐渐受到冷落,原来这些国家寓所里普遍安装了电扇,电扇一开烟灰就飞起来很不卫生,他们马上试制了一种口小肚大底深的新式烟灰缸,果然又受到欢迎,但好景不长销量再次下降,原来情况又发生了变化。有些国家的居民室内安装了空调,虽然烟灰飞不起来但主妇们嫌口小的烟灰缸不好清洗。为此,厂家又设计出一种口大而底深的新样式再度占领了市场。

哲学与人生前言

《哲学与人生》前言 汽车工程系赵燕茹 【教学计划】2课时(90分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哲学的概念、哲学和人生的关系;联系生活和实践,说明哲学并不神秘。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的能力,增强学生主动运用科学的世界观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喜欢哲学,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认同哲学是一门艺术,它可以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和有价值,就不能没有哲学。 【教学重难点】 1.什么是哲学? 2.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3.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4.哲学与人生的关系及哲学的基本学派。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为主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这学期开始,我们要来学习一门新课——哲学与人生。在前面的学习中,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我们学会要做一个有梦想的人;通过职业道德与法律的学习,我们学会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而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究竟要教会我们什么呢?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成为一个有头脑、勤思考的人。 一、生活处处有哲学(板书) (一)哲学是什么?(板书) 教师活动:那么哲学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我想通过几个简单的问题来引导大家。①人与动物的区别在哪里?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回答。 教师点评:同学们举出了许多人与动物区别的例子。但是人与动物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人具有

思想,能够思考。那么,第二个问题来了。 ②人都在思考什么问题?你可以举一下你现在所想的问题作为例子。 学生活动:讨论并回答。 教师点评:不管同学刚才说的思考中午吃什么穿什么怎么赚钱的问题,或者是等下会不会下雨,天气会不会降温,地震会不会到来,实际上归结起来都是思考如何生活得更好更加有意义。为了要活得更好更有意义,我们不仅要思考我们自身,同时也要思考我们身边的世界。而思考的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我们懂得具体的学科知识,同时还需要一些哲学知识。 事实上,哲学是一门古老又充满生机的学问。它的发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哲学理论经历了多次重大变化。“哲学”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文,由“爱”和“智”两个字组成,意思是爱智慧;在汉语中,“哲”字解释为“聪明”的意思。人们往往把哲学称为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定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疑人偷斧) 举例:疑邻偷斧 有一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子,便怀疑是邻居的孩子偷了,他看那邻居孩子走路的样子、说话的神态等一举一动都像是偷斧子的。后来,他的斧子找到后,再看那邻居家的孩子,怎么也不像是偷斧子的了。 提问:丢斧子的人在思想方法上犯了什么错误?属于什么样的世界观? 他犯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我们学习哲学,能够: 1.培养智慧:通过学习哲学,可以增长知识、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指导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2.发现真理: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砸在了牛顿的头上,经过认真的探索,他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我们的同学也可以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用所学哲学基础理论和科学的分析方法,思考人生、得到领悟、发现真理。 3.印证价值:哲学往往能够通过思考得出一定的规律甚至是真理,利用这些规律,往往能够获得我们所想要的结果,所以学习哲学是可以印证最后的结果的。比如老人说头一天的傍晚有彩霞,第二天有天气会比较好,这个是一种规律,是生活常识,也可以说是一种生活中的哲学。大家可以印证一下,绝大多数的时候真的是这样的。

中国哲学史习题

2004级近现代中国哲学试题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50分) 明夷待访录 六经皆史 新学伪经考 俱分进化论 物竞天择 群己权界论 新民说 古史辨 新唯识论 新理学二、分别对下列二段语录作简单的分析(每小题12分,共24分)1、 子贡不欲人加诸我,自立自由也。无加诸人,不侵犯人之自立自由也。人为天之生,人人直隶于天,人人自立自由 人各有界,若侵犯人之界,是压人之自由自立,悖天定之公理,尤不可也。(康有为)2、 近世言汉学,以其文可质验,故讆言无由妄起,然其病在短拙。自古 人成事以外,几欲废置不谈。汉学中复出今文一派,以文掩实,其失则诬。(章太炎)三、论述题(26分)分析王国维哲学思想中“可爱”与“可信”的矛盾。04级中国哲学史期考试卷 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论六家要旨》的作者是 ,其中所说的“六家”是指 、 、 、 、 、 等先秦以来的六大哲学流派。 2、用以概括《大学》思想的三纲领指 、 、 ,八条目指 、 、 、 、 、 、 、 。 3、董仲舒认为思想家应该“ ,明其道不计其功。” 4、两宋时期道学四大流派分别指 、 、 、 ,其代表人物分别是 、 二程、张载、朱熹。 5、张载又被称为 先生,他所讲的“为 ,为 ,为 ,为万世开太平。”被看作是古今中外哲学家的共同追求。 6、东汉王充的主要哲学著作是 ,《论衡》其宗旨是“疾虚妄”。 7、《孟子字义疏证》是清代著名学者 的哲学代表作。全部高互作用护装置

二、标点下列哲学文献,并评论其思想(每题12分,任选5题,共60分) 1、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 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 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德经》第三章) 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 语·颜渊》) 3、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 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 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 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 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 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孟子·公孙丑上》) 4、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 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 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 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 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 越樽俎而代之矣(《庄子·逍遥游》) 5、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 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物有理不可以相薄物有理不可以相 薄故理之为物之制万物各异理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故 不得不化不得不化故无常操无常操是以死生气禀焉万智斟酌焉 万事废兴焉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维斗得之以成其威日月得之 以恒其光五常得之以常其位列星得之以端其行四时得之以御其 变气轩辕得之以擅四方赤松得之与天地统圣人得之以成文章 (《韩非子·解老》) 6、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 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 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 自行自成佛道(慧能:《坛经》) 7、夫有若真有有自常有岂待缘而后有哉譬彼真无无自常无岂待缘 而后无也若有不自有待缘而后有者故知有非真有有非真有虽有不

哲学+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C、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问题 2.哲学所研究的一般规律,适用于() A、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些领域 B、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 C、客观物质世界的一切领域 D、社会的经济和政治领域 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C、科学的世界观 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4.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 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可知论的观点 5.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 A、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 B、一元论唯心主义与二元论唯心主义 C、经验论唯心主义与为理论唯心主义 D、辩证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唯心主义6.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理在气中,理随事变 C、富贵在天,死生由命 D、理在事先,事随理变 7.下列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A、存在就是被感知 B、物是感觉的复合 C、意识是万物的本原 D、理在事先 8.“存在就是被感知”是()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客观唯物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9.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属于() A、世界发展的动力问题上的对立 B、意识的本质问题上的对立 C、世界的本质问题上的对立 D、真理的本性问题上的对立 10.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根结为() A、绝对观念 B、客观实在 C、理念世界 D、“原初”物质11.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论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1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13.“人为自然立法”的观点属于() A、宿命论 B、主观唯心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14.判断一种哲学是否是“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 A、是否坚持唯心论 B、是否坚持辩证法 C、是否坚持唯物论 D、是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15.哲学是()

哲学与人生教案 第一课

“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在开始之前,我先做一个同学们好,今天由 我为大家讲述简单的自我介绍.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能和大家一起学习这门课程,现在我们开始上课。 人生是什么?老师想先问问同学们 现实生活和情感生活这两个部分组成的。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其实人生 就是由我们说一个人的生命过程由他经历过的事件串接成一部“个人史”,是他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这是从现象层面的理解的,也就是现实生活; 那么从意义层面理解来看,一个人生命中由他体验的意义串接成一部“情感史”,是他的自己而不是别人的,这就是我们说的情感生活。 怎么理解这个“个人史”和“情感史”呢?简单说,我们的日常生活就叫“个人史”,像我们的成长,升学,毕业工作,结婚生子等等的就组成了“个人史”。而“情感史”指的就是我们感情世界的发展过程,比方说我们和家人的亲情,朋友的友情,还有未来将收获的爱情都是“情感史”的一部分。 总结起来,人生是一段时间,或长或短,所有的经历,现实的和感情的,构成了个人的整个人生。 在我们的书里有一则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摘苹果的小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有一人生就是一次无法重来的选择。面对无法回头的人生,我们只能做 三个最重要的特征:件事:郑重选择,不留遗憾:若有遗憾,理智面对,争取改变:若改变不了,就勇敢接受继续前进。 在这条无法回头的人生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问题,有时候我们也会感到迷茫。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家庭、朋友的帮助,我们也需要知识与智慧的帮助。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门课程,哲学与人生,这中间的“哲学”就将为我们指导迷津。 那么哲学是什么? 在古希腊,一般把哲学叫做Sophia(智慧),后来哲学家苏格拉底为了拉近哲学与普通人之间的关系,在Sophia前加上了Philia(爱)一词,这样哲学就成了“Philosophy”,就是“爱智慧”。“爱”智慧,我们就要追求智慧,思考怎么追求智慧从而获得智慧,这个过程就是哲学。. 哲学其实是一种对待人生的态度,是一种人生的智慧。这种智慧最大的特点在于反思,也就是反省与思考。正是因为反思,哲学将知识升华为智慧,启迪我们,培养我们的智慧,推动我们去探寻真理,最终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那哲学和我们的人生究竟有什么关系? 人生比作走路,哲学比作老人。把哲学比作老人说明哲学是经过漫长历我 们可以把史的发展的,是千百年来无数智者的智慧、经验、思想的总结,这对于我们所走的漫漫人生路具有重要的帮助。 没有经过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这句话就是说,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

(精选)[哲学与人生的关系论文]哲学与人生论文3000字

[哲学与人生的关系论文]哲学与人生论文3000字

当人类不断地探索宇宙的奥秘、寻觅社会的真谛,洞悉人生的意义,展望未来时,就产生了哲学。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哲学与人生的关系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哲学与人生的关系论文篇一 【摘要】哲学是以提高人生境界为目标的学问,以其独特的方式引导人深层次地思考人生,是提高人生境界之学。哲学赋予我们智慧,让我们用睿智的眼光看待世界,理性的姿态对待生活,为我们的人生提供了积极有益的指导,引领我们走向光明。所以,哲学是人生的精华,人生就一场追寻发现并运用哲学的旅行。 【关键词】觉解;人化;属人世界;自由解放;人生智慧 当人类不断地探索宇宙的奥秘、寻觅社会的真谛,洞悉人生的意义,展望未来时,就产生了哲学。哲学和生活密不可分,与人生更是紧密相连。哲学是探讨人生之学,只有将哲学与人生的关系理解透彻,才能对其有“觉解”,实现对人生的启迪。 一、哲学及其与人生的关系 当提到哲学时,人们都会觉得它高深莫测,空洞又神秘。其实,哲学并不是高高地悬浮在空中的思想阁楼,只要留心思考,就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这时不免有人要问,既然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什么是哲学以及哲学究竟是什么?它与人生有何关系? 哲学一词是由古希腊语演化而来的,在古希腊文和英文中,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在汉语中,哲就是智慧,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对于“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则答案不一,从哲学的本义上来看,它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从与世界观的关系上看,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从与方法论的关系上看,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从与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上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那么哲学与人生的关系呢?其实,对个人而言,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我们这里所说的哲学,就是这种广义的哲学。冯友兰先生认为,“哲学并不是一件稀罕东西,它是世界之上,人人都有的,人在世上,有许多不能不干的事情,不能不吃饭,不能不睡觉,总而言之,就是不能不跟流行的大化跑,人身子跑着,心里想着,这个‘跑’就是人生,这个‘想’就是哲学。” 哲学与人生密切相关,可以说哲学脱离人生,将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哲学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哲学之外的学科使人成为“某种人”,那我们该怎样来获得哲学呢?答案中必少不了这两个字:觉解。 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把人的本质规定为人所特有的“觉解”,他说:“人作某事,了解某事是怎么一回事,此是了解,此是解;他于作某事时,自觉其是作某事,此是自觉,此是觉。或问:人是怎样一种东西?我们可以说,人是有觉解的东西或有较高程度的觉解的东西。或问:人生是怎样一回事?人生是有觉解的生活,或有较高程度的觉解的生活。这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人之所以异于别的动物的生活者。”简言之觉是自觉,解是了解,人了解一件事物,知其是怎么一回事,还自己知道自己了解这个事物以及这个事物对于自己的意义,这就是觉解的含义。 二、哲学对人的理解 没有人生的哲学是空疏的哲学,没有哲学的人生是贫乏的人生。现在我们来谈谈从哲学层面上该如何来理解人生。 1.人的存在 人是一种超越性的,理解性的,创造性的存在。因为人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所以人就无法忍受单一的颜色,凝固的时空,存在的空虚,自我的失落和彻底的空白。大家都知道,人是自然而然的生,自然而然的死,可人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存在,绝对不会就这样心甘情愿

南开大学中国哲学

南开大学哲学院中国哲学专业——完备学习计划

前言: 对于考南开大学中国哲学专业的同学而言,首先应该了解这一学科的特点。整体来说,南开大学主要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主要是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逻辑条理清晰的把一些基础哲学问题或命题阐发出来,这是你的高分的前提。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要准备学校推荐的基本书之外,还有广泛涉猎,相关的专著和论文,加深自己的知识广度和思想深度。这里要充分利用历年的专业课真题,如果经过充分的准备,相信考取南开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并不难。 一、专业信息介绍 1、院系专业信息,包括就业、导师、科研情况 学校简介:南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母校。南开大学创建于1919年,创办人是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和严修。抗日战争时期,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昆明组成举世闻名的西南联合大学,被誉为“学府北辰”。2000年12月25日,教育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签署重点共建南开大学协议,南开大学跻身21世纪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行列。 南开大学正以建校90周年为契机,继续坚持南开道路,发扬南开品格,光大南开精神,坚持“求精求强、注重特色”的办学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校、强势学科、教育质量提升、科研创新、服务滨海、国际化六大战略,即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 南开哲学系最早成立于1919年,重建于1962年,是一个历史悠久、基础雄厚的专业。目前,我系哲学专业具有从本科到博士后的全部人才培养层次,是国内哲学学科仅有的7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之一,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拥有拥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个国家级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两个天津市重点学科,整体学科实力在国内哲学界居于先进行列。 与我系合署的有社会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研究中心、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发生与比较认识论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目前该系承担国家、教育部及天津市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数十项,科研成果众多。近年来该系出版专著、译著、教材百余种,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有50多个项目荣获国家及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2010年7月,南开大学哲学系更名为哲学院,赓续传统,又开新篇。 具体专业:中国哲学在南开哲学具有比较悠久的历史,是传统的强势学科,现在是天津市重点学科。研究方向涵盖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国近现代哲学与文化,中国佛教哲学等。除了在现代新儒学研究、中国精神系统研究等方面继续保持领

中国近现代哲学补充笔记

熊十力 一、体用不二 熊十力说,哲学上的根本问题,就是本体与现象。体者,具云本体。用者,作用或功用之省称。不曰现象而曰用者,现象界即是万有之总名,而所谓万有实即依本体现起之作用而假立种种名。故非离作用,别有实物可名现象界,是以不言现象而言用也。就是说,现象就是本体现起的作用,不可以把两者(体与用)割裂开来,“不可妄计体用为二”。也就是说不可以于用之外去寻找本体,本体不是超脱于用之外的独立存在的东西,离开变动不居的现象便无本体,生生不已的本体全体呈现为变动不居的功用,故称体用不二。但是,熊十力说,许多哲学家往往误认为本体是脱超于现象界之上,或隐于现象界的背后而为现象作根源。 佛家在体用问题上,就是持相互割裂的观点,是“求体费用”其体也只能是个“死体”。熊十力的本体虽然是绝对、超时空、无限、大全,但它不是像临驾于世界之上的上帝一样,也不是像西方哲学家所认为的“立于现象的背后,而为现象的根源”的那种终极实体,而是一种体与用的统一的终极实体。 对于体用关系,熊十力用许多的词语来描述这种关系,如“即用即体”、“即用显体”、“全体成用,全用即体”、“用外无体,体外无用”、“体用可分而不可分”等等。 我们把体用不二的思想稍加概括,大致上可以包含下面几层含义。 第一,体用之间、形上形下之间,没有谁先谁后的问题,无论是逻辑上还是时间上的。“一言乎用,则是其本体全成为用,而不可于用外觅体;一言乎体,则是无穷妙用,法尔皆备,岂其顽空死物,而可忽然成用。” 第二,本体不是万有的始因,不是超脱于现象界之上或隐于现象界背后的作为宇宙创造者和主宰者的终极实体,它不在功用之外,而是“即体即用,即流行即主宰,即现象即真实,即变即不变,即动即不动,即生灭即不生灭,是故即体而言用在体,即用而言体在用”。为了使他的体用不二思想变得更为浅易明白,他反复举大海水与众沤的比喻。他说:“大海水全体现作众沤,不可于众沤外别觅大海水。又众沤各各以大海水为其体,非离大海水而各有自体。”因此,我们既不能执着此大用流行为真实,以为别无有体,也不能在大用流行之外去求体。 第三,体用虽然不二,但并不表示两者之间没有差别,其间终究是有分别的。这表现在:“体无差别,用乃万殊。于万殊中,而指出其无差别之体,故洪建皇极,而万化皆由真宰,万理皆有统宗。本无差别之体,而显现为万殊之用。”用是多,体是一。现象之间是千差万别的,而本体就尽存在于现象之中作为主宰的具有统一性的东西。因此,只要我们能够除去物质的贪欲、小我的束缚或知见的遮蔽,就能于千变万化的大用流行中洞见这个生生不息、创生万物的宇宙本体。 二、翕辟成变说 熊十力先是通过“扫相”彰显了本体,接着,为了不使这种具有“空寂、清净、绝对、超越”的本体神化,他又提出了“翕辟成变”的宇宙生成论。他的本体是一种恒转。正是本体的这种恒转,使宇宙处于生生不息的变化之中。那么本体是如何成功地实现这个变的呢?这种生生不息就是通过翕辟的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 本体自身具有两种功能或“势用”,一为翕,一为辟。 翕是指“一种摄聚的势用”,“这个摄聚的势用,是积极的收凝,因此,不期然而然的,成为无量的形向。形向者,形质之初凝而至微细者也。以其本非具有

尔雅哲学与人生章节an教学提纲

人生是一门大学问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未经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这句话出自哪位哲学家 A、柏拉图; B、苏格拉底; C、孔子; D、泰勒斯。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得分:50.0分 2 【判断题】青少年需要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学习。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得分:50.0分 人生需要哲学智慧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下列关于哲学与人生关系的描述,错误的是 A、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 B、哲学脱离人生将是空洞的; C、哲学与人生是不可分离的; D、哲学是书本上的知识,人生是实际的经验,两者属于不同范畴。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得分:33.3分 2 【判断题】中国古代思想家与西方哲学家对哲学的理解不同之处在于:西方侧重于智慧,中国侧重于知人。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3 【判断题】不同的哲学家对“哲学”有不同的理解。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得分:33.4分 用哲学智慧启迪幸福人生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学习好哲学,应该具有以下哪种态度 A、顺从于习惯与常识,少发问; B、多学多记书本上的知识; C、“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怀疑精神;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得分:33.3分 2 【单选题】以下关于哲学的描述,哪一项是不确切的 A、哲学有着很强的实际功用,因此青少年应该加强学习; B、能够改进世界观、人生观与方法论; C、提高理论素养与文化素质; D、提升生存境界,丰富精神生活。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得分:33.3分 3 【判断题】对世界及人生有着好奇心、想象力与发问精神,是学习好哲学这门学问的有利条件。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得分:33.4分 主观意志与客观实际已完成成绩:66.6分 1 【单选题】“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 A、是唯心主义哲学命题; B、是唯物主义哲学命题; C、兼具两种哲学流派特征。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得分:33.3分 2 【单选题】关于唯物主义哲学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主张物质决定意识; B、主张存在决定思维; C、主张社会思维决定社会意识。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得分:33.3分 3 【判断题】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观点。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得分:0.0分 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已完成成绩:80.0分 1 【单选题】“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指的是()。 A、客观实际; B、客观规律; C、主观愿望; D、正确观点。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A 得分:0.0分 2 【单选题】下列成语中可以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的是() A、量力而行; B、自知之明; C、妄自菲薄; D、不自量力。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得分:20.0分 3 【单选题】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但是人没有不选择的自由”。这句关于人生选择的论述,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哲学”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似乎不够了解,它却充满神秘色彩。而它在我心中是个很崇高,很神圣,同时也是一个含义深厚的词。假期我在家中反复的看这本书,但总是感觉不太明白,似懂非懂。哲学它是一个充满科学权威的领域,令人仰视它.许多事情学了哲学才能真正明白;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脑子活、眼睛亮、办法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所以哲学给人带来的魅力是无穷的。 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从宏观上对中国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认识,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渐有了答案.任何事物都有个起源,中国人的思想也不例外。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人们常说的哲学是让人聪明而有智慧的学问,这种说法是学习哲学的最大误区。因为没有学过哲学的人并不一定不聪明,而学过哲学的人也并不一定就聪明。事实上哲学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学习哲学就是“上路”。踏上爱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学史的学习过程就是及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的过程。因为尽管哲学家已经不在,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永远不会过时。他们为后人提供了各种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放假的时候,爸爸也推荐了这本书给我。当时很不了解,觉得这本书很枯燥很乏味。可能现在的我们对读懂这本书很难,但是我们可以领略到哲学的庞大气场和魅力,它可以让我们懂得很多做人做事的根本原理。能够提升我们的价值观和扩宽知识面。 书中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书中还说,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面对压力及日俱增、经济急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面对期望及现实的强烈冲击,我们很多人无法在疲惫及焦躁中寻找到内心的安宁。书中说:“教的作用,就是使人吧事实上已经不同程度上在做的事做完全……一个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就是圣人.”这一个看上去似乎不高的要求正凝聚了千百年来君子修身的理想。该做的事完全做到了,即使是最平凡的事,做“完全"了便是至善,在我们的心中就不会再有遗憾,也就不会再有失望。我想,到了那时,我们的教学中也就不会存在“好生”及“差生"的概念了。 我很感激这本书,因为它激活了我的思想,它让我认识到即使是在这样一个学生时代,但仍然需要了解哲学。因为哲学是最具条理化和反思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帮助我们整理纷乱的思绪,寻觅萌芽中的未来希望.,在其中我们也可以学会 我很庆幸我能读到这本书,它让我的灵魂得到了一次洗礼和净化.也让我真真的了解了哲学.虽然不是很明白,但也让我受益匪浅。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在这本书读到一半的时候,我觉得这本书的书名起错了,它应该叫做《中国文化史》。因为一、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就是这些圣人的经典著作,这是中国文化五千年来的精髓所在,这是中国人的血脉和骨骼,中国几千年来在此酝酿,这里有中国人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大智慧。 二、在第二章中讲到中国的艺术和诗歌时,作者提出“儒家以艺术为道德教育的工具"、“中国的艺术大师们大都以自然为主题”,可见,文中在提到儒家的发展过程时也是在讲中国文

哲学与人生___知识点总结

哲学与人生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 1.客观实际: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永远在运动变化发展,按照本身特有的规律不断运动 变化和发展。 2.什么是人生客观实际:社会历史条件,个人主客观条件,人生不同阶段不同特点 3.从实际出发对人生选择的重要性:组号任何事情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对客观实际的认识,就不可 能进行正确的选择;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选择会对人生起到负面作用;认识客观实际的关键是正确认识自己。 4.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客观认识自己,使主观符合客观;自己的主观愿望要适应时 代潮流;主动选择。 5.物质是运动的:事物都是运动的;物质和运动分不开;运动是有规律的。 6.人生行动的限制因素:自身的体力和智力;社会历史条件。 7.为什么说人生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第一,不同的行动造就不同的人生。 第二,人的成长只有在行动中实现,才能获得人生的体验和感悟。 第三,只有积极行动才有精彩人生。 8.勇敢走出自己的人生路:选择决断之勇;克服困难之勇;坚持到底之勇。 9.怎样善于行动? 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善于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走好人生每一步。首先要有准备;其次,要有顺序;最后,要有始有终。 10.自觉能动性——又称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根本特点。指人能动的反映世界,又能动的改 造世界的能力。前者指把客观的事物能动的反应于主观,后者指把主观的东西能动的作用实践于客观。 1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能动性的关系——辩证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 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1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制约因素——客观规律,主观因素。 第二单元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树立积极地人生态度 1.“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树立积极地人生态度”要求我们: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快乐生活 2.普遍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 第一,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防止孤立片面的看待问题。 第二,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第三,要善于发现事物间的复杂联系。 3.和谐:和谐是不同事物之间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的关系,而不是不承认差别和分期。和而不同是 对人际和谐的基本阐释。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利益一致的条件下达到求同存异,化解矛盾,实现总体上平衡和谐状态,是人们追求生存,求发展的共同利益决定的。 4.发展观: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一成不变的事物不存在。 5.发展——发展不是单纯数量的增加,不是重复。发展是事物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 替旧事物的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6.新事物——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7.判断新旧事物不能仅凭出现时间的先后,也不能仅凭形式上现象上是否新奇,而要看其是否符合 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8.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它不是对 旧事物的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既克服消极过时的又保留合理积极的因素,并增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新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事物发展不是笔直的,而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前途是光明

[中国,哲学]论中国哲学的现代定义

论中国哲学的现代定义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世界就充满着内忧外患。中国人被迫接受西方人的思想和观念,来极力适应世界的变化。传统的农耕文化被资本主义世界的逻辑打破,向西方学习成了有志之士内心最坚定的想法。从最初的学习器物制度,到最终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在这之中,有许多坎坷的历程。而中国人对哲学的认识也是在这样的坎坷中产生的。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没有哲学这一学科,甚至没有哲学这个名词。日本人西周用哲学翻译西方的philosophy,中国人引进这一名词则迟至晚清。在西方人眼中,中国没有哲学。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思想家就要接受西方人的逻辑,相反,中国的思想家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发现了类似于西方哲学的内容,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对中国哲学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因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促使中国思想家必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更是因为西方世界的逻辑确实引发了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在中国人看来,是可以以中国传统的思想来解决的。然而,现代中国哲学不仅要适应中国社会的种种变化,也要针对现代性逻辑下的种种问题。 从哲学上来看,现代中国哲学还需要面对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来作出相应的回应与沟通。西方哲学传统源远流长,值得学习的东西还很多。从以往学习西方哲学的经验来看,中国人对西方哲学的理解还有很多不足和缺陷。现代西方哲学流派众多,观点纷呈,而且大多数学派和观点都在中国哲学界有一定的市场,因此,甄别和选择也就尤其重要。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理论,当然对中国哲学研究有着指导价值。因此,研究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和歧异与会通也就相当重要。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中国哲学在现代的定义将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现代中国哲学应当致力于批判时代病症,是批判性的哲学。现代化虽然带来了许多人类之前不能享受的成就和待遇,但是现代化的确也引发了众多问题。当今世界普遍面临着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而信仰危机和价值危机也无处不在。可以说,在这个物质最为昌明的时代,人所面对的精神危机却最为深重。黑格尔认为,现代性的真理就是有用性。[1]人们用有用来衡量周围的一切,而忽视了事物本身的价值和存在意义。因此将世界理解为表象支配的世界,世界失去了其存在论的意义。哲学作为时代最具批判性的理论,当然要对时代问题有所针砭。因之,现代中国哲学要面对时代问题,积极批判现代性的种种弊端,以期能克服现代性的种种问题。 第二,现代中国是致力于构建现代人精神理想的哲学。现代中国权利文化和人格理想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这一变化虽然适应了现代世界和现代人的逻辑,但是,正是因为权利文化和人格理想的变化,现代人也失去了他们的精神家园。换言之,现代人的生活总是经验的,而没有超验的追求。而哲学正在于给现代人以精神的慰藉。正如冯友兰先生说得: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宗教的教条和迷信将让位给科学,人对于彼岸世界的追求将在未来的哲学中得到满足。这个未来哲学既是现世的,又是彼岸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2] 第三,现代中国哲学是融通马克思主义哲学,富有时代精神和实践精神的新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很多精髓的理论和思维方式,中国现代哲学应该吸收发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

中国近代哲学史参考题目

一、名词解释 1、师夷长技以制夷 出自清朝末年“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魏源的《海国图志》。含义是:在对待西方文化问题方面,要了解西方,吸取西方的长处然后战而胜之。“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他认为不论是西方的战舰、大炮、兵法还是西方的近代工业技术,都是值得中国人学习。“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 影响:唤起国人,学习外国的长技,兴利除弊,增强国力,抵抗外来侵略 2、洋务运动 19世纪50-60年代,清政府内部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发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代表人物有:曾国藩、张之洞。曾国藩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官办的军用企业——安庆内军械所。张之洞在洋务运动中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想,他所著的《劝学篇》实际上成为洋务派的施政纲领。 影响:虽然洋务运动没有真正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但是它对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却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但在思想上还未摆脱传统知识分子的范围。 (见高中历史课本) 3、中体西用 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张之洞的核心思想,出自他的著作《劝学篇》。“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中学即旧学,指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西学即新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一曰政、艺兼学,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劝工通商,西政也;算绘矿医、声光化电,西艺也。 4、《新学伪经考》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又名《伪经考》,十四卷,初刊于1891年) 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尊崇的“古文”经典,如《周礼》、《逸礼》、《古文尚书》、《左传》、《毛诗》等都是西汉末年刘歆伪造的,因此都是“伪经”。而刘歆制造伪经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王莽篡夺西汉的政权、建立国号为“新”的朝代,所以古文经学是新莽一朝之学,只能称之“新学”。 影响:宣布正统儒家经典为伪经,破除了对封建传统观念的迷信。5、《孔子改制考》康有为 孔子以前的历史都无据可考,孔子遂假托尧舜等古圣先贤的言论行事而作六经,其目的是为托古改制。康有为虚构出一个首创“改制”的孔子,实际上是用近代西方社会政治思想,把孔子打扮成托古改制的“素王”,为其变法造势,以减轻维新变法的阻力。 6、今文经学《新编中国哲学史上》 7、古文经学P215 的脚注 8、湖湘学派 自行百度 9、桐城学派 10、公羊三世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