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级免疫学思考题

高级免疫学思考题

高级免疫学思考题
高级免疫学思考题

本资料旨在帮助大家理清复习思路,把握重要概念,理解相关重要问题请忠实于《高级免疫学》教材。由于整理时间仓促,资料错误之处望各位批评指正!在此,特别感谢2010级哈兽研同学为此付出的努力!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免疫学?

研究免疫系统构成和功能并揭示其作用机理的一门生物学学科;(研究抗原性物质、机体的免疫系统和免疫应答的规律和调节以及免疫应答的各种产物和各种免疫现象的一门生物学学科)。 

2.什么是先天性免疫(innate immunity)?

又称固有免疫,是机体早期阻止、抑制和杀灭病原的防御能力,是抵抗和消灭外来抗原的第一道防线.它包括四类防御屏障:①解剖屏障,如皮肤、黏膜等;②生理屏障,如温度、低PH环境等;③细胞吞噬屏障,如巨噬细胞、嗜中性粒细胞等;④炎症反应屏障,如组织损伤释放的抗菌活性物质。 

3.什么是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

 又称适应性免疫,是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的针对该抗原的特异性抵抗力,主要有抗体和T淋巴细胞承担。它具备四个特征:①抗体特异性;②多样性;

③免疫记忆;④识别自我和非我。 

4.我国民间出现免疫防控疫病最早是什么时候?

公元11世纪 宋代 

5.巴斯德研究出的三种疫苗是哪些?

①禽霍乱疫苗②炭疽杆菌疫苗③狂犬病弱毒疫苗 

6.抗体概念的由来

 1939年Elvin Kabat用卵白蛋白(OVA)免疫家兔证明血清中的伽马球蛋白(gamma-globulin)现称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是决定免疫力的成分,由此将球蛋白中具有免疫活性的成分称为抗体(antibody)。 

7.克隆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①每个淋巴细胞都表达针对某一特定抗原的受体,该受体的特异性在淋巴细胞接触抗原之前就形成了,②抗原与特异性受体结合激活淋巴细胞,活化的淋巴细胞增殖成淋巴细胞克隆,该淋巴细胞克隆与原初的淋巴细胞就有相同的免疫特异性。 

8.抗体多样性是怎样证实的?是谁证实的?其在免疫学发展中有何意义?

抗体多样性的证实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也倾注了很多人的心血。它的证实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①生源学说和体细胞突变学说的提出,生源学说认为,所有编码抗体的基因都是从亲本遗传下来而事先存在。但是这一学说很难解释免疫球蛋白在重链和轻链构成的可变区具有如此浩瀚的多样性,而在恒定区却保持不变;体细胞突变学说认为,基因组含有的免疫球蛋白基因数目较少,体细胞通过基因突变和重组产生了大量的特异性抗体。但它也同样很难解释可变区基因突变的同时而恒定区却保持不变。 

②双基因模型假说的提出,其核心内容是:无论是轻链还是重链都是由两条独立的基因编码,其中一条编码可变区,而另一条编码恒定区。这两条基因在DNA水平上通过某种机制发生重组连接到一起,形成了一个连续的DNA序列,经转录和翻译形成一条轻链或重链;此外在生殖细胞内含有数以万计的可变区基因,而恒定区基因只有一个。该基因重组模型解释了为何免疫球蛋白存在恒定区不变而可变区千差万别的现象。但是由于实验证据不足,未能被大家普遍接受。 

③瑞典Basel免疫学研究所的Susumu Tonegawa 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和DNA重组技术揭开了抗体多样性的神秘面纱。他用同位素标记的mRNA发现:在胚胎细胞基因组中编码抗体的基因有多个片段,每个片段之间被其他基因序列分隔着,可变区基因与恒定区基因被一段较大的基因片段所分隔,该分隔段的基因含有酶切位点,随着胚胎细胞向淋巴细胞分化,到终末浆细胞阶段时,可变区基因与恒定区基因相互靠近,而插在它们之间的基因被切除掉,重链与轻链都遵循这一原则。 Tonegawa的研究发现进一步研究证实了抗体多样性主要来源于基因重组和体细胞基因突变;同时他也证实了一个基因编码恒定区,一个基因编码可变区的双基因模型学说,也否认了“一条基因编码一种蛋白质”的原则,推动了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也使得免疫学从此进入了分子免疫学时代。 

9.动物免疫学在哪方面有应用?

在兽医方面的应用 

①动物疫病的免疫防控 一些传染病的消灭主要是依靠疫苗,如我国利用兔化牛瘟疫苗消灭了牛瘟,通过免疫防控各类动物传染病,因此免疫防控一直是畜禽传染病控制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某些基因工程疫苗已在实践中应用。此外,应用抗血清或卵黄抗体注射发病畜禽或对个体动物进行被动免疫防控或治疗,再有,一些幼龄动物通过获得母源抗体而得到天然被动免疫保护。 

②动物疫病的诊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结合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根据该特点建立了各类血清学和细胞免疫检测技术。这些技术在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的诊断与监测中已广泛应用,另外,通过血清学技术也可以对新分离的病原进行血清学分型和鉴定,也可以对疫苗免疫效果进行评价。 

③兽药残留检测 利用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技术,以抗体为核心试剂,具有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等特点。免疫分析在兽药残留分析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已经渗透到兽药残留分析的各个环节。 

④ 兽医基础研究 

作为生物科学的研究工具 生物活性物质的超微定量、动植物物种鉴定、动植物育种、分子生物学及其它生物科学等。 

第二章免疫系统

1.什么是中枢淋巴器官,有何作用?

又称初级淋巴器官,是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包括胸腺和骨髓。禽类的法氏囊是B淋巴细胞成熟的主要场所,所以也是中枢免疫器官。 

①骨髓是B细胞产生和成熟的地方,骨髓中含有B细胞发育的重要细胞即骨髓基质细胞,它与B细胞之间接触分泌各种因子(如VCAM-1,SCF,IL-7等)促进B细胞的发育。②胸腺是T细胞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在胸腺的皮质区和髓质区分布着胸腺上皮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这些基质细胞相互交错共同构成了三维网络空间,为T细胞提供发育场所。 

2.什么是外周淋巴器官,有何作用?

又称次级淋巴器官,是抗原递呈和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以及各种粘膜相关淋巴组织,肠道相关淋巴组织也属于外周淋巴器官。淋巴结中含有大量的免疫细胞,如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共同参与对抗原的捕获、加工、递呈和应答。 

3.什么是髓类细胞,包括哪些?

髓类细胞是由髓样前体细胞分化而来的非淋巴细胞细胞群,它包括血液中的嗜中性粒细胞、异嗜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巨核细胞以及红细胞。

4.禽类的髓类细胞有何特性?

禽类的髓类细胞中没有嗜中性粒细胞,取而代之的是异嗜性细胞,这种细胞缺少嗜中性粒细胞功能强大的多种消化酶,因此禽类对细菌性疾病较敏感。 5.什么是防御素(defensin),有何特点?

防御素是由机体的呼吸道、消化道粘膜和皮肤上皮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分泌的一类小分子阳离子多肽,由18 ̄24个氨基酸组成,富含Cys,这类小肽普遍存在于高等生物中,对病原微生物具有广谱的毒杀效应,是高等生物抗病原入侵的重要防御物质。防御素可以分为α、β和θ三种,α防御素主要由嗜中性粒细胞和粘膜杯状细胞产生,β防御素主要由粘膜上皮细胞产生,分子量比α防御素大,α和β防御素广泛存在于各种动物,而θ防御素仅存于非人类灵长动物。 

它具备两个特点:①抗菌谱广,②病原微生物难以对防御素产生抗性突变。 

 

第三章天然免疫

1.病原感染引起早期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病原微生物入侵宿主后,首先引起宿主先天性免疫应答。巨噬细胞在识别和吞噬入侵的抗原后,分泌白细胞介素(IL-12)和肿瘤坏死因子(TNF),IL-12与TNF激活NK和KNT细胞,活化的NK和NKT细胞分泌伽玛干扰素(IFN-γ),IFN-γ进一步活化巨噬细胞,活化的巨噬细胞具有强大的吞噬、杀灭和清除病原的能力,进而消除入侵的病原。而NK和NKT分泌的Th1或Th2细胞因子调节免疫应答。 

2.天然免疫分子有哪些?

第一, 抗菌肽,又称宿主防御肽,是由单一基因编码的小分子蛋白,没有特异性,具有广谱杀灭病原菌和病毒的特点,目前发现最最重要的抗菌肽有两类:防御素和凯瑟琳抗菌肽 

①防御素,是由机体的呼吸道、消化道粘膜和皮肤上皮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分泌的一类小分子阳离子多肽,由18 ̄24个氨基酸组成,富含Cys,这类小肽普遍存在于高等生物中,对病原微生物具有广谱的毒杀效应,是高等生物抗病原入侵的重要防御物质。 

②凯瑟琳抗菌肽,是在动物中存在的一大类小分子多肽,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它的功能区与凯瑟琳药物具有很高的同源性,故此得名。该抗菌肽主要以无活性的抗原肽形式贮存于细胞内,在细胞受刺激后,被加工处理成为有活性的小肽分子,释放于细胞外执行杀菌功能。 

第二,溶菌酶,又称细胞壁溶解酶,是一大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酶蛋白它能水解菌体细胞壁的肽聚糖,导致细菌细胞壁损伤,进而杀灭细菌,在先天性抗感

染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三,能够螯合锌、铁等金属离子的小肽,如钙卫素,乳铁素等。 

3.防御素杀灭病原菌的机制是什么?

普遍认为,带正电的防御素与带负电的细菌细胞膜相互吸引,防御素在细胞外膜形成二聚或多聚体形成跨膜的离子通道,从而扰乱细胞膜的通透性及细胞能量状态,导致细胞膜去极化,呼吸作用受到抑制以及细胞ATP含量下降,最终是靶细胞死亡;防御素的抗病毒作用则是通过与病毒外壳蛋白结合而导致病毒失去生物活性。

4.吞噬细胞有哪些,非吞噬性的先天性免疫细胞有哪些?

(一)吞噬细胞是机体内具有吞噬功能细胞的总称,它可分为功能互补的两大类:①髓样吞噬细胞,包括嗜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②单核吞噬细胞,又称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包括那些结构相似、来源和功能相同的巨噬细胞,如枯否氏细胞(肝)、尘细胞(肺)、巨噬细胞(脾)、组织细胞(结缔组织)、小胶质细胞(脑)。 

(二)非吞噬性的先天性免疫细胞, 

①天然杀伤性细胞(NK),体积较大,内含颗粒,细胞膜没有典型的T或B细胞的表面标志,该细胞无需抗原刺激即可杀灭靶细胞。 

②天然杀伤性T细胞(NKT),细胞含有CD161(NK1.1)和NKR-P1表面标志并具有TCR,但TCR不与MHC分子结合而与MHC分子相似的CD1分子结合。NKT细胞没有T细胞一样的免疫记忆功能,因此被认为是先天性免疫细胞。 

③γδT细胞,它是T淋巴细胞的一种,其TCR复合体是由γδ两条链和CD3分子组成。γδT细胞除了通过TCR被活化外,还可以通过非TCR结合途径(如PAMPS,TNF,超抗原等)被活化,因此被认为是先天性免疫细胞。 

5.什么模式识别受体,什么是病原相关分子模式?

 模式识别受体(PRRs),又称模式识别分子(PRMs),是宿主细胞识别病原的特殊分子,专门识别病原微生物的特征性分子结构。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是病原微生物所特有的能被天然免疫细胞所识别的靶分子,也是微生物共有的在进化上保守的模式分子,广泛分布于病原体细胞表面。 

6.模式识别分子在免疫应答反应中有何意义?

模式识别受体(PRRs)又称为模式识别分子,是宿主细胞识别病原的特殊分子。 

模式识别受体专门识别病原微生物的特征性分子结构。先天性免疫应答首先要通过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病原微生物的特定成分(PAMP)以启动免疫应答,免疫应答的类型与强度都与模式识别分子识别PAMP有关。因此,模式识别受体特异性识别PAMPs是先天性免疫应答的前提和基础。 

7.NF-κB信号传导途径是什么?

NF-κB信号传导途径分为经典途径和替代途径。 

①NF-κB信号传递经典途径:(详图参见教材P51) 

在NF-κB信号传递经典途径中,使NF-κB从IkB的束缚中释放出来是激活NF-κB信号传递通路的关键。当细胞受体(TNFR1/2,TCR,BCR,PRRs)与相应的配体结合后,招募和活化接头分子向下游传递信号,活化IKKα和IKKβ。IKKα/IKKβ是IkB的激酶,活化后使IkB磷酸化。在SCFbTrCP-type E3连接酶的作用下,磷酸化的IkB被泛素化,通过蛋白酶体降解,p50/RelA得以释放,进

入细胞核,结合特定基因的启动子(Promotor),启动相关基因的转录和表达。 

②NF-κB信号传递替代途径: 

在NF-κB信号传递替代途径中,将NF-κBp105和p100降解为p50和p52是活化该信号传递通路的关键。形成p52/RelB异源二聚体是NF-κB信号传递替代途径的标志。当细胞受体(BAFF-R、LTβ、CD40R)与相应的配体结合后,招募和活化接头分子NIK。活化的NIK激活IKKα,使IKKα结合p105或p100泛素化,通过26s的蛋白酶体降解,p100降解后产生p52,p52可形成p52/ p52同源二聚体或p52/RelB异源二聚体(产生的p50通常与p65形成p50/RelA异源二聚体),p52/RelB异源二聚体可直接进入细胞核,结合特定的启动子(Promotor),启动相关基因的转录和表达,而p52/p52同源二聚体要与Bc13形成复合体,调控相关基因的转录和表达。 

第四章 T细胞的发育、成熟与分化

1.胸腺细胞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过程是什么,有何生物学意义?

在胸腺中,每天产生1×107个T细胞,仅有1 ̄3%的T细胞最终发育成熟,成为成熟的CD4+或CD8+T细胞,绝大部分细胞在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过程中凋亡,其中那些不能与自身MHC结合的T细胞在发育过程中被诱导凋亡的过程称之为阳性选择,而那些与自身MHC或MHC-Ag结合过强的细胞同样被诱导凋亡,这个过程称之为阴性选择 

阳性选择决定了T细胞的MHC限制性即T细胞只识别自身表达的MHC,阴性选择决定了T细胞对自身组织的耐受,避免了那些与自身MHC或MHC-Ag结合过强的T细胞到外周组织被活化而攻击自身组织引起自身免疫病。

2.解释CTL杀伤靶细胞的特异性和限制性

CTL即细胞毒T淋巴细胞,也称CD8T,它由于在胸腺中发育成熟而来,经过胸腺中的阳性选择过程,因此存活下来的CLT都具有MHC限制性,它只能识别表达自身MHC的靶细胞,最终杀伤表达自身MHC的靶细胞;同时,由于在胸腺细胞发育过程当中,TCR基因不同的片段经过随机组合、重排,甚至突变,就产生了具有不同特异性或同一特异性不同亲和力的TCR。因此,对单个的CLT而言,它表面存在一种能识别某一抗原的TCR,也就是说,特定的CLT只识别同一遗传背景抗原递呈细胞(APC)递呈的某一抗原(如A表位),而不识别其他抗原(如B表位),体现了CLT杀伤靶细胞的特异性。 

3.超抗原引起免疫损伤的原理是什么?

超抗原(superantigen)是细菌或病毒产生的毒素物质,这种物质对MHC-Ⅱ类分子的a链和CD4T细胞TCR的Vβ链具有高亲合力,因此可以通过MHC-Ⅱ类分子和TCR外侧将其紧密结合在一起,引起5-20%的CD4T细胞同时活化,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造成免疫损伤,临床上出现全身性中毒现象,譬如葡萄球菌产生的肠毒素污染食物引起中毒以及昆虫叮咬引起的中毒性休克等。 

4.CD28与CTLA4的作用是什么?

CD28与CTLA4都是调控T细胞活化程度的共刺激分子。 

调控T细胞活化的信号有两大类:一类是正调控信号,具有促进T细胞活化的作用,主要通过CD28和ICOS共刺激分子与APC的B7-1、B7-2、或B7h等膜分子结合产生活化信号;另一类是负调控信号,对T细胞活化具有抑制作用,CTLA4是具有代表性的负调控分子,其配体是APC表达的B7-1和B7-2膜分子。

因此,CD 28具有促进T细胞活化的作用,而CTLA4具有抑制T细胞活化的作用,这两种共刺激分子共同调控T细胞活化,从而使免疫应答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防止免疫应答过强而造成免疫损伤。 

第五章B细胞发育、成熟与活化

1.免疫球蛋白的多样性是怎样形成的?

免疫球蛋白是在B细胞发育成熟过程中由多基因组合而成,在造血干细胞DNA中,这些多基因片段之间被大小不同的基因隔开,每个基因都编码一段蛋白,L链和H链分别由不同的基因编码,L链由数目不等V、J、C基因组合编码,H链由数目不等的V、D、J、C基因组合编码,经过这些基因的组合,就会产生大量不同的免疫球蛋白分子。需要强调的是,在B细胞发育过程中,基因片段是随机重组的,最后成熟的每个B细胞只含有1种确定的L-VJC/H-VDJC组合,也仅编码一种BCR。具体的多样性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 

①可变区DNA重排。 

Ig的可变区由两个基因编码,一个是L链的V基因,另一个是H链V基因。每个V、D、J基因片段的两侧都存在独特的重组信号序列(RSS),每个RSS都包括回文结构、若干碱基构成的插于片段以及富含AT的保守序列。这些RSS可被重组酶切割,从而出现V-J或V-D-J的组合。这样的组合极大的增加了Ig的多样性。 

②轻链和重链的组合。 

根据H链和L链基因片段的重排,如果随机组合,可以产生260万左右的Ig,但实际上由于H链和L链并非以相同的几率表达,相互配对也不会完全随机,因此实际并没有如此之多,但这并不能对Ig多样性产生根本性改变。 

③体细胞突变 

虽然成熟的B细胞已经有了确定的V-J和V-D-J基因片段的组合,但在遇到抗原刺激开始增值时,会出现基因突变,突变率是普通体细胞的十万倍,因而称之为体细胞超突变,且突变主要发生在H链和L链的互补决定区(CDR),因此体细胞突变能产生高亲合力的抗体,而产生高亲合力的B细胞在低浓度的抗原刺激情况下会优活化增值,因此形成了高合和力B细胞优势细胞群,这个过程也叫亲合力成熟。由于Ig可变区的编码基因一共有600bp,因此每增值两代就会出现至少一次的基因突变,这也极大的增加了Ig的多样性。 

④恒定基因变化与抗体性别的转换。 

 当B细胞识别抗原被活化后,其确定的V-D-J片段可能会和不同的恒定区基因组合,形成型别不同的抗体,这一现象称之为型别转换。虽然型别转换后恒定区不同,但可变区却保持不变,这也极大的增加了Ig的种类。 

此外,成熟的B细胞表达膜结合免疫球蛋白,而受抗原激活B细胞产生的浆细胞表达分泌型Ig。以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形成了抗体分子的多样性。 

2.B细胞活化的分子机理是什么?(注意TI、TD活化B细胞的差异)抗原刺激B细胞后,需要辅助性T细胞(Th)直接接触B细胞才能使其活化,这类抗原称之为胸腺依赖性抗原(TD)。哪些不需要Th细胞就能活化B细胞的抗原称为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 

1.TI抗原活化B细胞原理。TI抗原分为TI-1抗原和TI-2抗原两种类型。大多数TI抗原时B细胞的有丝分裂原,在高浓度条件下能同时活化多个B细胞克隆,

大约1/3的B 细胞同时被活化分泌抗体,没有严格的抗原特异性,而在低浓度时能够刺激活化特异的B细胞产生针对特异性抗原表位的抗体。 

TI-2抗原通过交联多个BCR分子活化B细胞,这类抗原与TI-1抗原相比有三个特点:①不是B细胞分裂原,只活化特定的B细胞克隆;②需要TH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参与才能使B细胞完全活化,产生抗体并进行不同型别的抗体转换;③只活化成熟的B细胞,对不成熟的B细胞有抑制作用,而TI-1抗原对成熟不成熟抗原都有活化作用。 

TI抗原引起免疫应答最显著的特点是不产生记忆细胞,产生的抗体类型主要是IgM,免疫应答程度较弱。 

2.TD抗原活化B细胞机理。 

TD抗原活化B细胞需要Th细胞直接接触才能使B细胞活化。B细胞活化需要两种最基本的信号刺激,一是抗原结合BCR产生的第一刺激信号,另一种是Th细胞膜上CD40L与B细胞膜上的CD40相结合产生的第二刺激信号。第一信号产生后,B细胞上调表达MHC-II类分子和B7共刺激分子。Th细胞通过膜受体识别MHC-II类分子递呈的抗原,同时其细胞膜上的共刺激分子CD28与B细胞的B7分子结合,Th细胞被活化。活化的Th细胞上调表达CD40L,该分子与B细胞表面的CD40结合产生进一步刺激B细胞的第二信号,使B细胞活化因此B细胞先活化Th细胞,活化的Th细胞又反过来帮主B细胞活化。

Th+MHC-II

 

细胞

CD28+B7 

 

表达的

B细胞被活化

3.细胞因子对B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

成熟的B细胞通过BCR识别特定的TD抗原并在Th细胞的辅助下被活化。Th细胞除了通过CD40L结合CD40提供共刺激信号外,还根据抗原的性质分泌相应的细胞因子以调控免疫应答的走向。IL-4和IL-2是调控免疫应答的重要细胞因子。IL-4促进Th2免疫应答,使免疫应答超体液免疫方向发展;而IL-2是免疫应答朝着细胞免疫方向发展。譬如在CD4T细胞分化试验中,如果培养液中加入IL-4,细胞将分化为Th2细胞,即主要分泌IL-4和IL-10,如果加入IL-2,细胞将分化为Th1细胞,即主要分泌IL-2和IFN-γ。如果Th1细胞因子较多,免疫应答主要是细胞免疫;如果Th2细胞因子较多,免疫应答主要是体液免疫。

Th2 IL-4、IL-10 体液免疫 Th1 IL-2、INF-γ 细胞免疫 

4.B细胞——抗体亲和力成熟过程

在淋巴组织中,抗原被B细胞或其他抗原递呈细胞捕获并经就加工处理后成为可以被MHC递呈的抗原短肽,活化Th细胞,在Th细胞的辅助下,B细胞活化,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并且产生抗体,此时的抗体是亲和力低,因为B细胞在分裂增殖过程中BCR会发生超突变,超突变主要集中在H链和L链可变区的互补决定区(CDR),而CDR决定了抗原和抗体的亲和力,因此超突变的B细胞产生的不同亲和力的抗体。由于抗原和抗体结合是动态的结合和解离过程,所以只有具有高亲和力的B细胞才能竞争地结合到树突状细胞表面展示的抗原,进而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具有高亲和力的抗体,这样逐渐形成高亲和力B细胞的优势细胞群,故把通过抗原选择产生高亲和力抗体的过程称之为抗体亲和力成熟过程。而低亲和力的细胞不能竞争结合到抗原,随后凋亡被巨噬细胞清除。 5.什么是载体效应?

半抗原必须与载体以化学键结合才能诱导动物产生免疫应答,在再次免疫中,动物只有接种与初次免疫相同的半抗原载体复合物才能引起针对该半抗原的再次免疫应答,该现象称为“载体效应”。 

 

第六章抗原与抗体

1.抗原的概念

是能被B细胞免疫球蛋白受体识别或与MHC结合后被T细胞受体识别的物质。它具备两个基本性质:①免疫原性,指该物质在免疫动物后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特性②反应原性,指该该物质本身不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但能够与抗体结合的特性。 

2.抗原表位、半抗原和完全抗原的概念

抗原表位:又称为抗原决定簇,是抗原分子存在的能与TCR/BCR或抗体Fab部分特异结合的化学基团,是引起免疫应答的物质基础。按结构分:①顺序决定簇②构象决定簇;按功能分:①隐藏性决定簇②功能性决定簇 

半抗原:只具有反应原性而不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它通常是些小分子物质,如某些化合物、重金属离子、激素等。它与大分子物质结合后就可能具有免疫原性。半抗原一般分子很小,仅有一个抗原表位所以也是单价抗原,单价抗原不能活化B细胞。 

完全抗原:既具有免疫原性又具有反应原性的物质,它可以理解为大分子物质(载体)与半抗原的复合物。 

3.抗体的基本结构

单体免疫球蛋白由两条H链和两条L链组成,肽链之

间由二硫键结合。两条H链和两条L链在一起形成可变区

和恒定区。VH和VL组成可变区,可变区是抗体识别结合

抗原的部分,H链和L链的其余部分为恒定区,CH1和CH2

相连部分为铰链区。可变区分为超变区和骨架区,超变区

又称为互补决定区,该区域有三个氨基酸序列高变区,这

些氨基酸序列和空间的改变决定了抗体识别抗原的特异

性和多样性。IgG、IgE、IgD为单体,IgA有单体有双体,

IgM为五聚体。 

 

4.Fab与Fc片段各起何作用?

Fab: 1、特异性识别并结合抗原; 

2、中和效应,中和细菌毒素和病毒等物质; 

3、促进吞噬细胞吞噬; 

Fc:1、与免疫球蛋白选择性通过胎盘有关; 

2、激活补体系统; 

3、决定免疫球蛋白分子的亲细胞性 

4、介导细胞免疫活性(如ADCC); 

5、与免疫球蛋白通过黏膜进入外分泌液有关; 

6、决定各类免疫球蛋白的抗原特异性。 

 

5.ADCC作用是什么

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NK细胞通过Fc受体结合抗体后杀伤靶细胞。具体过程:首先抗体结合在细胞表面抗原,然后NK细胞膜上的FC受体(CD16)再结合到抗体的FC,最后NK细胞受到活化后释放粒酶等物质杀伤靶细胞,最终把细胞凋亡。 

6.单抗制备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经过抗原免疫的动物的B细胞可以产生特异性的抗体,但无法长期存活,而骨髓细胞(如SP2/0)不能产生抗体但可以无限增殖,通过细胞融合剂将两种细胞融合成杂交瘤细胞,该细胞既能分泌抗体又能获得无限增殖的能力。(为便于理解,以对单抗制备过程加以补充) 

以抗原免疫小鼠,取脾细胞在融合剂(如PEG)的作用下与骨髓瘤细胞(如SP2/0)融合,由于骨髓瘤细胞存在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缺陷(HGPRT-),对氨基蝶呤敏感,不能合成嘌呤,在有选择性的培养基HAT(含有次黄嘌呤(H),氨基蝶呤(A)和胸腺嘧啶(T))存在下不能存活,因此在HAT培养基中必须有HGPRT才能存活,通过与B细胞融合可获得HGPRT,所以通过使用HAT选择培养基可以筛选杂家瘤细胞。通过终点稀释法可获得单个细胞生长的克隆,根据培养液中抗体检测进行筛选阳性克隆。为保证分泌的抗体为单抗,往往进行3-4次克隆筛选。 

7.同种型、同种异型、抗体独特型抗体是什么(P116)

同种型(isotype):指同一种属每个个体都具有的相同的免疫球蛋白抗原特异性,其抗原决定簇主要存在于Ig的C区,如:IgG与IgM之间的差异。(注:关键要理解概念,知道为何实验时要做同型对照,其意义何在) 同种异型(allotype):即使是同种型抗体(如IgG),氨基酸编码的肽链可能有细微差异,由这种差异形成的抗原决定簇称为同种异型。 

抗体独特型(idiotype of the antibody):由于抗体有三个超变区,超变区外还有骨架区可能出现多个抗原决定簇,即多个idiotope,将同一个抗体多个idiotope合称为抗体独特型。 

8.各种血清学试验的基本原理

I. 琼脂凝胶扩散实验:①单向单扩散,②双向双扩散;P119 

II. 红细胞凝集试验(HA)和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HI)P120 

III.间接血凝试验(IHA)P121-122 

IV.凝集抑制试验P122-123 

V.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P123-124 

VI.荧光抗体检测P125 

VII.放射性免疫检测技术P125-126 

VIII.免疫聚合酶链式反应P127 

IX.酶联免疫斑点试验P127-128 

X. 流式细胞术P128 

注:请参考《高级免疫学》——郑世军,理解记忆! 

 

第七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与抗原递呈1.MHC-I和MHC-II类分子的模式图

MHC-I MHC-II

MHC-I类分子属于膜结合蛋白,主要由α链跨膜蛋白和β微球蛋白组成,α链有三个区域:α1、α2、α3,其中α1、α2形成抗原结合槽,可容纳递呈的8 ̄10个氨基酸断肽。β2与α链非共价结合,是MHC-I类分子表达所必需的。MHC-II类分子属于膜结合糖蛋白,主要由α和β链组成,是α/β异二聚体构成的二聚体。α1和β1区域形成肽结合槽。 

2.什么是抗原加工与递呈

将抗原蛋白降解为能与MHC结合并形成复合物的肽段过程称为抗原加工;将抗原肽-MHC复合物运输到细胞膜表面展示的过程,称之为抗原递呈。

3.什么是交叉抗原递呈

某些抗原或抗原在某些佐剂的作用下能从内噬体进入细胞浆,通过内源性抗原递呈途径展示抗原,这种外源性抗原通过胞浆内加工过程并与MHC-I类分子结合进行抗原展示的过程称为交叉抗原递呈。 

4.内源性抗原与外源性抗原概念与抗原递呈特点

①内源性抗原,是指在细胞内产生和加工的抗原,包括正常细胞产生的蛋白、肿瘤蛋白、病毒或细菌在感染细胞内产生的蛋白等。内源性抗原递呈途径又称为细胞浆途径,其递呈的抗原一定是在细胞浆内,胞内抗原经泛素化后,通过蛋白酶体加工处理,降解为8-11个氨基酸的抗原肽,通过转运蛋白(TAP)进入内质

网与MHC-I类分子结合组成MHC-I-抗原肽复合物,展示于细胞膜表面,提供给CD8+T细胞识别。 

 ②外源性抗原是由吞噬或内吞途径摄入并经内吞途径加工的抗原。经细胞吞噬的抗原在内噬体中降解成13-18个氨基酸短肽,与分泌泡中的MHC-II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展示于细胞表面,供CD4T细胞识别。外源性抗原始终有质膜包裹着,因此进入不到胞浆内,但如果由于某种因素是抗原物质进入包浆内,则会用过内源性抗原呈途径展示抗原。 

5.李氏杆菌、布氏杆菌、沙门氏菌通过什么途径进行抗原递呈的(内源)李氏杆菌、布氏杆菌、沙门氏菌都是胞内寄生菌,它们产生的毒素等都属于内源性抗原,所以它们经过内源性抗原递呈途径递呈抗原,内源性抗原经泛素化,通过蛋白酶体的加工处理,降解为抗原肽,然后由转运蛋白(TAP)转运至内质网与MHC-I类分子结合组成MHC-I-抗原肽复合物,展示于细胞膜表面,供CD8+T细胞识别,进行细胞免疫。

6.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通过什么途径进行抗原递呈的(外源)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是胞外寄生菌,属于外源性抗原,故经外源性抗原递呈途径递呈抗原。外源性抗原经吞噬细胞吞噬,形成内噬体,抗原在内噬体中降解成抗原肽,与分泌泡中的MHC-Ⅱ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展示于细胞膜表面,供CD4+T细胞识别。MHC-Ⅱ类分子在内质网中与恒链结合,抗原结合槽部分得以保护,当分泌泡与内噬体融合后,抗原肽取代恒链的保护夹进入抗原结合槽,分泌泡与细胞膜结合使MHC-Ⅱ-抗原肽复合物展示于细胞膜表面,完成递呈过程供。 

7.如何理解新城疫病毒(NDV)、禽流感病毒(AIV)引起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应答过程?(仅供参考)

机体对微生物的感染具有天然的抵抗力。当病毒突破机体第一道防线(包括天然生理屏障,机械屏障,炎症反应屏障和吞噬细胞屏障等)后,随即引发机体产生针对病毒的特异性获得性免疫。这由T、B淋巴细胞介导。 

首先,先天性免疫对病毒的抵抗过程是通过机体分泌的先天性免疫分子和吞噬细胞来实现的。病毒侵入机体后,防御素、吞噬细胞以及NK细胞起着是重要的清除作用。 

防御素与病毒囊膜结合导致一部分病毒失去活性;吞噬噬细胞通过PRR识别PAMP吞噬病毒,然后分泌IL-2和TNF,IL-2和TNF激活NK/NKT,活化的NK/NKT 分泌IFN—γ, IFN-γ进一步活化巨噬细胞,活化的巨噬细胞具有强大的吞噬、杀灭和清除病原的能力,而且伽马IFN也有抗病毒作用。而NK/NKT 通过分泌TH1或TH2调节免疫应答。 

突破机体第一道防线后,病毒引起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并以细胞免疫为主。 

细胞免疫:病毒经细胞以内源性抗原提呈途径展示于细胞表面。病毒被吞噬后被泛素化,由蛋白酶体加工处理成8-11个氨基酸短肽,通过TAP进入内质网和MHC-1类分子结合,组成Ag-MHC-1复合物,展示于细胞膜表面。CD8T通过TCR与提呈在APC表面的Ag-MHC-1结合形成第一信号,另外共刺激信号分子B7与CD28结合形成第二信号激活T细胞形成CTL,杀伤病毒和裂解感染细胞。致敏T释放淋巴因子或直接破坏病毒,增强巨噬细胞或破坏病毒活力,或分泌伽马IFN抑制病毒复制。干扰素活化NK识别破坏异常细胞。 

另外,病毒经巨噬细胞以及一些APC细胞吞噬后有外源性抗原提呈途径展示

于APC表面。病毒在内噬体中被降解成13-18个氨基酸短肽,与分泌泡中的MHC-2结合成复合物,展示于细胞表面,由CD4T识别,活化的Th细胞产生效应细胞,分泌各种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发挥抗病毒作用。 

体液免疫:B细胞通过BCR结合抗原被吞噬到细胞内,经外源性抗原递呈途径形成MHC2-Ag复合物向特定的Th递呈。产生第一信号后B上调表达MHC-2和B7共刺激分子成为APC。Th的CD28与B7结活化Th,CD40L与CD40结合形成第二信号活化B细胞,一部分成为记忆B,一部分成为浆细胞分泌抗体。中和Ab与病毒表面Ag结合,使易被巨噬细胞清除,激活补体,导致有囊膜的裂解,ADCC或激活补体使感染细胞溶解。 

 

 

医学免疫学第6版课后思考题答案重点

一简述中枢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和胸腺 骨髓的功能:髓样祖细胞→粒细胞、单核、DC、 ①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产所: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 淋巴样祖细胞→B、T、NK细胞 ②B细胞和NK分化发育的产所 ③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主要产所:抗原再次刺激记忆B细胞(在外周)→活化B细胞随血液或淋巴返回骨髓→B细胞在骨髓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IgG,释放入血。 (注:外周免疫器官如脾脏和淋巴结也是再次应答产所,但其产生抗体速度快而持续时间短,不是血清抗原主要来源——主要来自骨髓。) 胸腺的功能: ①T细胞分化成熟的产所:经过阳性选择获得MHC限制性、经过阴性选择获得自身耐受性 ②免疫调节:胸腺基质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和胸腺肽类分子,促进胸腺和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促进免疫细胞(特别是T细胞)的发育。 ③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阳性选择后的T细胞的TCR若与胸腺基质细胞表面的自身pMHC 高亲和力则被消除。 试述淋巴结、脾和肠粘膜相关淋巴结的功能 淋巴结: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主要产所(T 75%,B25%) 初次免疫应答发生产所 过滤作用——有利于巨噬细胞清除抗原 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结深皮质区的HEV 脾脏(胚胎时期造血器官、人体最大外周免疫器官): 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主要产所(T 60%,B40%) 初次免疫应答发生产所 过滤作用——有利于巨噬细胞清除抗原 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如补体 MALT :参与粘膜局部免疫应答 其中的B-1细胞产生分泌IgA,抵御病原微生物。 二?淋巴细胞再循环?其生物学意义? 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生物意义:补充新的免疫细胞、增加与APC接触的机会、将免疫信息传递给其他免疫成分。三?试述抗原的基本特性? 四影响抗原应答的主要因素 A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 a化学性质:P、糖蛋白、脂蛋白、多糖类、LPS及肿瘤细胞的DNA、组蛋白 b分子量大小:>10KD,分子量大的免疫原性强 c结构复杂性:含芳香族AA的Ag免疫原性强。 d分子构像:抗原表位 e易接近性:抗原表位被淋巴细胞受体接近容易程度,易接近免疫原性强 f物理状态:颗粒性抗原免疫原性强

免疫学习题及答案(含答案)

免疫学部分 一、概述 【A型题】 1.免疫的概念是: A.机体的抗微生物感染功能 B.机体清除损伤和衰老细胞的功能 C.机体排除非自身物质的功能 D.机体识别、杀灭与清除外来微生物的功能 E.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物质的功能 2.免疫监视功能低下的后果是 A.易发生肿瘤 B.易发生超敏反应 C.易发生感染 D.易发生自身免疫病 E.易发生免耐受 3.免疫应答对机体是: A.有利的反应 B.不利的反应 C.有时有利,有时不利 D.适当时有利,不适当时不利 E.以上都不是 【X型题】 1.免疫功能在正常情况下可表现为 A.阻止病原微生物入侵 B.对自身组织成分的耐受 C.清除体内损伤、衰老细胞 D.诱导组织细胞突变 E.防止肿瘤发生 二、抗原 【A型题】 1.一般而言,抗原的分子量为多少才具有免疫原性? A.<10kD B.< 9kD C.=10kD D.>10kD E.>100kD 2.引起同胞兄弟之间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属于 A.异种抗原 B.同种异型抗原 C.自身抗原 D.异嗜性抗原 E.感染的微生物抗原 3.TD-Ag得名,是因为它 A.在胸腺中产生 B.相应抗体在胸腺中产生 C.对此抗原不产生体液免疫 D.只引起迟发型变态反应 E.相应的抗体产生需T细胞辅助 4.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 A.抗原决定基 B.抗原的大小 C.抗原的电荷性质 D.载体的性质 E.抗原的物理性状 5.下列哪种物质没有免疫原性? A.异嗜性抗原 B.抗体 C.补体 D.半抗原 E.细菌多糖 6.异嗜性抗原广泛存在于: A.人与人之间 B.动物与动物之间 C.植物与植物之间 D.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 E.不同种属之间 7.自身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提示: A.自身耐受的终止 B.机体易受微生物感染 C.免疫监视功能被抑制 D.免疫应答被抑制 E.抗原的免疫原性增强 8.接种牛痘疫苗后机体产生了对天花病毒的免疫力,反映了这两种抗原分子的

免疫学题

名词解释 1.免疫监视: 免疫系统可识别、杀伤并及时清除体内的非己成分,如由基因突变而发生的肿瘤的细胞或衰老死亡的细胞,免疫监视功能低下可导致肿瘤的发生和持续性病毒感染。 2.ADCC: 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可通过其表面表达的Fc受体识别结合于靶抗原上的抗体Fc段,直接杀伤靶抗原。 3.抗原内影像:指由Ab1诱导产生针对Ab1抗原结合部位的β型抗独特型抗体,Ab2β,因其构型与抗原表位相似,可代替抗原制备成疫苗。 4.半抗原: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又称半抗原。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可成为完全抗原。 5.自身免疫病:机体对自身细胞或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而导致自身损伤或功能紊乱,是一种病理性免疫应答。 1.免疫:是指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的一种生理功能,其作用是排除抗原性异物,从而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和稳定。 2.调理作用:指抗体如IgG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IgFc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3.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4.异嗜性抗原:是一种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最先由Forssman 发现,故又名Forssman抗原。 5.连锁不平衡:指分属两个或两个以上等位基因的基因座位,同时出现在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座位高于随机出现的频率。 1.超抗原: 指能与多数Tcell结合,只需极少剂量即可诱导最大免疫效应的抗原。 2.自身免疫应答和自身免疫病: 自身免疫应答和自身免疫病: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发生的免疫应答称为自身免疫,包括生理性自身免疫应答和病理性的自身免疫应答。自身免疫应答水平较高时往往会导致机体组织器官的损伤而引起自身免疫病。 3.MAC: 即溶膜复合物,MAC的形成是补体活化的后期阶段,也称补体活化的溶膜途径。它是补体活化前期三条途径所共有的,因此也称共同途径。 4.免疫调节: 免疫应答过程中,各种免疫细胞与免疫分子相互促进和抑制,?形成正负作用的网络结构,并在遗传基因的控制下,完成免疫系统对抗原的识别和应答。 5.治疗性疫苗: 是指有别于传统预防性疫苗的、具有治疗作用的新型疫苗。主要应用于发生慢性感染、肿瘤、自身免疫病、移植排斥等患者,发挥治疗疾病的功能,优势兼有预防功能。 1.DNA疫苗: 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的免疫接种技术,是继巴斯德开创的减毒疫苗、基因工程疫苗之后的第三代疫苗。其实质是基因免疫,主要原理是将抗原编码基因插入带有强启动子的质粒载体,用物理方法导入体内以诱发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反应。 2.超敏反应: 又称变态反应(allergy)或过敏反应(anaphylactic reaction)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

免疫学复习思考题原题

免疫学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概念 免疫原性、反应原性抗原抗体完全抗原半抗原抗原表位抗原决定簇被动免疫主动免疫被动免疫母源抗体单克隆抗体多克隆抗体APC ADCC 作用调理作用 二、问答题 1、免疫的概念、特点及功能是什么? 2、免疫功能低下、过强、异常会发生那些疾病? 3 、构成抗原的条件是什么?4、如何理解共同抗原和交叉反应? 5 、抗体与免疫球蛋白有何区别? 6、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7、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是什么? 8、抗体的功能有哪些? 9、什么是多克隆抗体和单克隆抗体? 10、什么是免疫系统? 11、哺乳动物、禽类免疫器官的组成。 12、T、B细胞的来源与分化。 13、细胞因子的概念及生物学活性。 14、细胞因子的种类有哪些? 15、干扰素概念与作用。 16、免疫应答的概念及基本过程。 17、细胞免疫的构成因素及作用。 18、体液免疫的作用。 19、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特点及构成因素 20、机体如何抵抗病毒感染的? 21、被动免疫、主动免疫的概念、特点及作用。 22、引起免疫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23、如何制备多克隆抗体? 24、如何制备单克隆抗体? 25、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原理是什么? 三、单项选择题 1、关于免疫球蛋白与抗体的关系,以下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

A. 免疫球蛋白就是抗体 B. 抗体不等于免疫球蛋白 C. 抗体就是免疫球蛋白,而免疫球蛋白也就是抗体 D. 所有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但免疫球蛋白不一定都是抗体 E. 免疫球蛋白与抗体无关 2、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是由( ) A. 2 条多肽链组成 B. 4 条多肽链组成 C. 由铰链区连接1条H链和L链 D. 二硫键相连的1条H链和1条L链组成 E. 二硫键相连的2条H链和2条L链组成 3、用木瓜蛋白酶处理IgG 后,能分解成为( ) A. 2个Fab片段和1个Fc片段 B. 2条H链和2条L链 C. 三个大小不等的片段 D. 2个F (ab') 2片段和1个Fc?片段 E. 2个Fab片段和1个Fc?片段 4、抗体与抗原结合的部位是( ) A. VL 和VH区 B. CH1 区 C. 铰链区 D. CH2 区 E. CH3 区 5、免疫球蛋白超变区的位置在( ) A. Fab 片段 B. Fc 片段 C. VL 区 D. VL 和VH区 E. CL和CH区

医学免疫学第6版课后思考题答案重点

一简述中枢免疫器官的组成与功能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与胸腺 骨髓的功能: 髓样祖细胞→粒细胞、单核、DC、①血细胞与免疫细胞发生的产所: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红细胞与血小板 淋巴样祖细胞→B、T、NK细胞 ②B细胞与NK分化发育的产所 ③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主要产所:抗原再次刺激记忆B细胞(在外周) →活化B细胞随血液或淋巴返回骨髓→B细胞在骨髓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IgG,释放入血。 (注:外周免疫器官如脾脏与淋巴结也就是再次应答产所,但其产生抗体速度快而持续时间短,不就是血清抗原主要来源——主要来自骨髓。) 胸腺的功能: ①T细胞分化成熟的产所:经过阳性选择获得MHC限制性、经过阴性选择获得自身耐受性 ②免疫调节:胸腺基质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与胸腺肽类分子,促进胸腺与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促进免疫细胞(特别就是T细胞)的发育。 ③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阳性选择后的T细胞的TCR若与胸腺基质细胞表面的自身pMHC 高亲与力则被消除。 试述淋巴结、脾与肠粘膜相关淋巴结的功能 淋巴结:T细胞与B细胞定居的主要产所(T 75%,B25%) 初次免疫应答发生产所 过滤作用——有利于巨噬细胞清除抗原 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结深皮质区的HEV 脾脏(胚胎时期造血器官、人体最大外周免疫器官) : T细胞与B细胞定居的主要产所(T 60%,B 40%) 初次免疫应答发生产所 过滤作用——有利于巨噬细胞清除抗原 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如补体 MALT :参与粘膜局部免疫应答 其中的B-1细胞产生分泌IgA,抵御病原微生物。 二淋巴细胞再循环?其生物学意义? 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生物意义:补充新的免疫细胞、增加与APC接触的机会、将免疫信息传递给其她免疫成分。三试述抗原的基本特性? 四影响抗原应答的主要因素 A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 a化学性质:P、糖蛋白、脂蛋白、多糖类、LPS及肿瘤细胞的DNA、组蛋白 b分子量大小:>10KD,分子量大的免疫原性强 c结构复杂性:含芳香族AA的Ag免疫原性强。 d分子构像:抗原表位 e易接近性:抗原表位被淋巴细胞受体接近容易程度,易接近免疫原性强 f物理状态:颗粒性抗原免疫原性强 B宿主方面的因素:遗传因素,年龄、性别及健康状态 C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抗原进入机体的数量、途径、次数、两次免疫的间隔时间、佐剂的应用与类型。

高级免疫学思考题

本资料旨在帮助大家理清复习思路,把握重要概念,理解相关重要问题请忠实于《高级免疫学》教材。由于整理时间仓促,资料错误之处望各位批评指正!在此,特别感谢2010级哈兽研同学为此付出的努力!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免疫学? 研究免疫系统构成和功能并揭示其作用机理的一门生物学学科;(研究抗原性物质、机体的免疫系统和免疫应答的规律和调节以及免疫应答的各种产物和各种免疫现象的一门生物学学科)。  2.什么是先天性免疫(innate immunity)? 又称固有免疫,是机体早期阻止、抑制和杀灭病原的防御能力,是抵抗和消灭外来抗原的第一道防线.它包括四类防御屏障:①解剖屏障,如皮肤、黏膜等;②生理屏障,如温度、低PH环境等;③细胞吞噬屏障,如巨噬细胞、嗜中性粒细胞等;④炎症反应屏障,如组织损伤释放的抗菌活性物质。  3.什么是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  又称适应性免疫,是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的针对该抗原的特异性抵抗力,主要有抗体和T淋巴细胞承担。它具备四个特征:①抗体特异性;②多样性; ③免疫记忆;④识别自我和非我。  4.我国民间出现免疫防控疫病最早是什么时候? 公元11世纪 宋代  5.巴斯德研究出的三种疫苗是哪些? ①禽霍乱疫苗②炭疽杆菌疫苗③狂犬病弱毒疫苗  6.抗体概念的由来  1939年Elvin Kabat用卵白蛋白(OVA)免疫家兔证明血清中的伽马球蛋白(gamma-globulin)现称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是决定免疫力的成分,由此将球蛋白中具有免疫活性的成分称为抗体(antibody)。  7.克隆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①每个淋巴细胞都表达针对某一特定抗原的受体,该受体的特异性在淋巴细胞接触抗原之前就形成了,②抗原与特异性受体结合激活淋巴细胞,活化的淋巴细胞增殖成淋巴细胞克隆,该淋巴细胞克隆与原初的淋巴细胞就有相同的免疫特异性。  8.抗体多样性是怎样证实的?是谁证实的?其在免疫学发展中有何意义? 抗体多样性的证实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也倾注了很多人的心血。它的证实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①生源学说和体细胞突变学说的提出,生源学说认为,所有编码抗体的基因都是从亲本遗传下来而事先存在。但是这一学说很难解释免疫球蛋白在重链和轻链构成的可变区具有如此浩瀚的多样性,而在恒定区却保持不变;体细胞突变学说认为,基因组含有的免疫球蛋白基因数目较少,体细胞通过基因突变和重组产生了大量的特异性抗体。但它也同样很难解释可变区基因突变的同时而恒定区却保持不变。

医学免疫学-课后习题答案

1、免疫应答的种类及特点 免疫应答: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可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他们在获 2、简述中枢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和胸腺 骨髓的功能:髓样祖细胞→粒细胞、单核、DC、①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产所: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 淋巴样祖细胞→B、T、NK细胞 ②B细胞和NK分化发育的产所 ③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主要产所:抗原再次刺激记忆B细胞(在外周) →活化B细胞随血液或淋巴返回骨髓→B细胞在骨髓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IgG,释放入血。 (注:外周免疫器官如脾脏和淋巴结也是再次应答产所,但其产生抗体速度快而持续时间短,不是血清抗原主要来源——主要来自骨髓。) 胸腺的功能: ①T细胞分化成熟的产所:经过阳性选择获得MHC限制性、经过阴性选择获得自身耐受性 ②免疫调节:胸腺基质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和胸腺肽类分子,促进胸腺和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促进免疫细胞(特别是T细胞)的发育。 ③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阳性选择后的T细胞的TCR若与胸腺基质细胞表面的自身pMHC 高亲和力则被消除。 试述淋巴结、脾和肠粘膜相关淋巴结的功能 淋巴结: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主要产所(T 75%,B25%) 初次免疫应答发生产所 过滤作用——有利于巨噬细胞清除抗原 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结深皮质区的HEV 脾脏(胚胎时期造血器官、人体最大外周免疫器官) :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主要产所(T 60%,B 40%) 初次免疫应答发生产所 过滤作用——有利于巨噬细胞清除抗原 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如补体 MALT :参与粘膜局部免疫应答 其中的B-1细胞产生分泌IgA,抵御病原微生物。

(完整版)免疫学考试问答题及答案

1.什么是免疫?免疫的功能和表现有哪些? 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异己物质,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在正常情况下,免疫对机体是有利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则可对机体产生有害的反应。 免疫系统主要有三大功能:①免疫防御,即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和清除异物的能力,该功能过高会引发超敏反应;该功能过低则可发生免疫缺陷病。 ②免疫自稳,即清除体内衰老和死亡细胞的能力。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能及时清除体内衰老和死亡的细胞或抗原抗体复合物,而对自身成分不发生免疫应答,处于免疫耐受状态,如果免疫耐受功能失调,则可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③免疫监测,即免疫系统识别、杀伤并及时清除体内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免疫监测功能过低可导致肿瘤的发生或持续性病毒感染。 2.Burnet克隆选择学说和克隆清除学说的内容是什么?根据该学说,免疫系统如何区别“自我”和“非我”? 是由澳大利亚免疫学家Burnet提出的,内容:(1) 在机体发育的早期,体内存在着无数针对不同抗原特异性的淋巴细胞克隆。同一个克隆的细胞均表达相同的特异性抗原受体,识别某一特定抗原表位。(2)胚胎期与自身成分反应的T、B淋巴细胞被“禁忌”,形成免疫耐受,此为克隆清除。(3)出生后淋巴细胞与相应抗原的相互作用,引起淋巴细胞的特异性活化和分化,此为克隆选择。(4)分化后的所有效应细胞具有相同的特异性。自我-胚胎时期和免疫系统接触过的物质;非我(抗原):胚胎时期没有和免疫系统接触的物质,如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 3.什么是免疫应答?根据免疫应答的机制,免疫应答分哪两类?每类的特点和组成如何? 免疫应答是指抗原物质进入机体后引起的一系列细胞和分子的协调反应,是机体免疫系统对抗原刺激所产生的以排除抗原为目的的生理过程,包括三个基本阶段:抗原识别阶段,活化、增值和分化阶段,效应阶段。根据免疫应答识别的特点、获得形式以及效应机制,可分为固有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大类。固有免疫特点:(1)出生时已具备(早)(2)可稳定性遗传给后代(3)作用广泛:无特异性(4)个体差异不大固有免疫组成:(1)解剖与生理屏障,皮肤、黏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2)吞噬细胞,巨噬细胞、粒细胞、NK细胞(3)体液因子: 补体、细胞因子、溶菌酶适应性免疫特点:(1)出生后受抗原刺激产生(2)具有特异性(3)一般不能遗传(4)个体差异大(5)具有记忆性适应性免疫组成:抗原提呈细胞、B淋巴细胞、浆细胞、记忆B细胞、抗体、补体、T淋巴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细胞因子。 4.什么是免疫耐受?其产生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免疫耐受指机体免疫系统接触某种抗原后形成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此时机体对其他抗原仍可做出正常的免疫应答。免疫耐受分为中枢耐受和外周耐受。中枢耐受是指在胚胎期及出生后,T与B细胞发育的过程中,不成熟T及B细胞遇自身抗原所形成的的耐受。其主要机制如下:当T及B 细胞分别在胸腺及骨髓微环境中发育至表达功能性抗原识别受体阶段,T细胞抗原受体与微环境基质细胞表达的自身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呈高亲和力结合时,引发阴性选择,启动细胞程序性死亡,致克隆消除;不成熟B细胞在骨髓及末梢中,与自身Ag呈高亲和力结合时,亦被克隆消除。外周耐受是指成熟T及B细胞,遇内源性或外源性Ag,不产生免疫应答。其形成的主要机制有:克隆清除,免疫忽视,克隆无能及不活化,免疫调节抑制,信号转导障碍,免疫隔离部位。 5.免疫学的前言和热点问题? ①免疫识别的结构基础和相关机制,适应性免疫: TCR 、BCR 、抗原表位;固有免疫-模式识别受体。②免疫系统发生、免疫细胞及亚群。③免疫调节的细胞和分子机制。④免疫记忆,对记忆性T、B细胞的许多特性尚不清楚。⑤microRNA与免疫细胞分化发育及免疫应答的调节。⑥炎症复合体的功能。⑦表观遗传学研究。⑧系统生物学研究。⑨免疫系统和免疫应答的可视化研究。10、免疫治疗:肿瘤疫苗,基于免疫细胞的免疫治疗,抗体药物:CTLA-4抗体,针对信号通路的小分子药物。 6.结合抗体的结构,阐述其生物学功能。 抗体分子的基本结构是四肽链结构,包括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重链和轻链之间由二硫键连接,分为氨基端(N端)和羧基端(C端)。在重链近N 端的1/5-1/4处和轻链近N端1/2区域内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顺序多变称可变区,其余部分为恒定区。抗体的生物学功能:①特异性结合抗原,阻止病原体对机体的感染;②激活补体,IgM、IgG与抗原结合后导致抗体Fc段构象改变,暴露出补体结合位点,使C1q能够与之结合,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聚合的IgA或细菌脂多糖可经旁路途径激活补体;③结合Fc受体,表面具有Fc受体的细胞与相应的抗体Fc段结合,发挥调理吞噬、ADCC、介导Ⅰ型超敏反应;④通过胎盘和粘膜,IgG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对新生儿抗感染有重要意义;⑤免疫调节,抗体对免疫应答具有正负两方面的调节作用。 7.举例说明细胞因子的特点与生物学活性。 细胞因子(CK)是一类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组织细胞产生的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功能。细胞因子主要分六类: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和趋化因子。细胞因子的特点:①结构特点:低分子量的蛋白质或糖蛋白,半衰期短;②产生特点:多源性,一种细胞因子可由不同的细胞产生,一种细胞可以合成分泌多种细胞因子;③细胞因子通过自分泌、旁分泌或内分泌的方式发挥效应;④通过与靶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发挥作用,作用特点是多效性、高效性、重叠性、协同性、拮抗性和网络性。细胞因子生物学活性有:①增强抗感染和细胞杀伤效应,抗细菌、抗病毒;②促进靶细胞的增殖和分化;③调节免疫反应;④诱导肿瘤细胞凋亡;⑤刺激

简明免疫学课后思考题

1) 1.简述免疫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及其意义 2) 2.现代免疫学时期的基本研究内容及免疫学的作用。 第二章 3) 1.简述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4) 2.试述淋巴结、脾和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结构特点和与其功能的关系。 5)淋巴细胞有哪些亚群各亚群有何功能 第三章 6) 1.试述抗原的基本特性。 7) 2.试述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 8) 3.简述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主要因素。 9) 4.试比较TD-Ag和TI-Ag的特点。 第四章 10)1.画出Ig的基本结构示意图并简述Ig的生物学活性。 11)2.试述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及其决定因素。 12)3.比较各类Ig的特性及功能。 13)4.讨论Ig分子多样性的基础。 第五章 14)1.细胞因子的分类及生物学活性有哪些 15)2.细胞因子有哪些临床应用及应用前景 16)3.已经商品化的细胞因子及其相关药物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第六章 17)1.补体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 18)2.比较补体3条激活途径的异同。 19)3.试述补体激活的调节机制。 20)4.补体系统具有哪些生物学作用 第七章 21)1.何谓HLA基因复合体的多基因性和多态性 22)、HLA-II类分子结构、分布和功能有何异同 23)3.为什么MHC的主要生物学功能体现在结合与递呈抗原肽HLA与临床医学有什么关系 第八章 24)1.体液免疫应答的特点。 25)细胞对TD、TI-1及TI-2抗原免疫应答的异同。 26)细胞如何辅助B细胞的免疫应答 第九章 27)1.中性粒细胞在炎症过程中的生理作用有哪些 28)2.什么是趋化作用趋化作用在整个炎症过程中有什么功能 29)3.说出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的特点。 第十章 30)1.血清病、血清过敏性休克、吸入花粉引起的过敏性鼻炎和链球菌感染收起的肾小球肾炎分属哪型超敏反应其发病机 制如何怎样防治,简述其防治原理。 31)2.青霉素应用广泛,临床使用时,有可能引起哪些类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简述其发病机制。 32)3.过敏性哮喘早期相反应和晚期相反应如何区别在治疗上有何异同 第十一章 33)1.常见联合免疫缺陷病有哪些试分析其可能的发病机制。 34)2.试分析导致AIDS患者CD4+T细胞数目减少的可能原因。 35)3.哪些免疫学指标可用于监测HIV感染过程。 36)4.自身免疫病的免疫损伤机制及典型疾病有哪些 37)5.自身免疫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整理)《高级免疫学》复习题.

《高级免疫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 1.Selectin family and its member: 选择素家族,在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炎症发生,淋巴细胞归巢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类粘附分子。包括L-选择素(CD62L)、P-选择素(CD62P)、和E-选择素(CD62E)三个成员。 2.leukocyte differentiation antigen (LDA) : 不同谱系(lineage)细胞在正常分化、成熟的不同阶段以及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称为白细胞分化抗原,多为跨膜糖蛋白。 3.Integrin: 整合素,是主要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粘附,使细胞得以附着形成整体的一类粘附分子。 4.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CD): 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白细胞分化抗原归为一个分化群(CD), 以代替分化抗原以往的命名。 5.抗原决定簇(epitope) 指在抗原分子中能与抗体或受体特性性结合的化学基团,又称表位。被免疫细胞识别的靶结构。也是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一般含有5—15个氨基酸。可以分为构象表位和线性表位。 6.超抗原(superantigen) 某些细菌或者病毒产物具有强大刺激T或者B细胞活化的能力(5%-20%),称为超抗原。 作用特点:与TCR,BCR结合抗原结合凹槽外的部位结合,非特异性刺激T,B细胞的克隆增殖。没有MHC限制性。可以分为T细胞超抗原和B细胞超抗原。生物学意义:免疫激活,免疫抑制,以及诱导免疫耐受。 7.新型疫苗(novel vaccine) 人工主动免疫用的生物制剂,能诱导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来源于病原体的抗原性制剂如细菌性制剂、病毒性制剂以及类毒素等统称为疫苗。新型疫苗包括基因工程疫苗(重组抗原疫苗,重组载体疫苗,DNA疫苗,转基因植物疫苗),合成肽疫苗,抗独特型疫苗。合成肽疫苗:合成肽疫苗是一种仅含免疫决定簇组分的长度小于20个氨基酸的肽, 即用人工方法按天然蛋白质的氨基酸顺序合成保护性短肽, 与载体连接后加佐剂所制成的疫苗。这种疫苗必须同时具有B细胞和T细胞表位。仅有B细胞表位不能或只能引起较低的免疫记忆,T细胞表位必须严格选择来确保它们能被识别、加工提呈和诱导有效的免疫应答。 8.MHC;MHC多态性(MHC polymorphism) 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位于第6条染色体的基因簇,能够编码具有多态性的表面分子抗原,在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能引起迅速排斥反应。比如MHC I,MHC II。人白细胞抗原为HLA。 MHC多态性:在一个随机婚配的群体中,染色体上同一基因座位具有两个以上等位基因,

免疫学试题及答案(绝对精品)

一、名词解释(共20分) 1、共同抗原:具有共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 2、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 学基因。 是指抗原性物质表面决定该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 3、CK:是指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经剌激而合 成、分泌的一类具有生物学效应的小分子蛋白物质 的总称。 CK 能调节白细胞生理功能、介导炎症反 应、参与免疫应答和组织修复等,是除免疫球蛋 白和补体之外的又一类免疫分子。 4、TAA:指无严格的肿瘤特异性,但可在肿瘤细胞异位 表达或出现量的改变,包括某些糖蛋白、胚胎性抗 原等。 5、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致敏后,再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出现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 乱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异常免疫应答。 四、简答题(共30分) 1、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答:V区:结合抗原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C区:激活补体;结合Fc受提:调理作用; ADCC作用;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穿过胎盘和黏膜 2、补体的生物学功能有哪些? 答:1)溶解细菌、细胞 2)调理作用 3)引起炎症反应 4)清除免疫复合物 1、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答:一、补体介导的溶菌、溶细胞作用:1。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感染的重要防御机制;2。某些病理情况下,可介导自身细胞溶解,导致组织损伤与疾病。 二、补体活性片段介导的生物学效应:(一)免疫粘附与调理作用、(二)促炎症作用、(三)对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清除作用、(四)免疫调节作用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简明免疫学课后思考题

简明免疫学课后思考题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第一章 1)1.简述免疫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及其意义? 2)2.现代免疫学时期的基本研究内容及免疫学的作用。 第二章 3)1.简述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4)2.试述淋巴结、脾和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结构特点和与其功能的关系。 5)3.T淋巴细胞有哪些亚群?各亚群有何功能? 第三章 6)1.试述抗原的基本特性。 7)2.试述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 8)3.简述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主要因素。 9)4.试比较TD-Ag和TI-Ag的特点。 第四章 10) 1.画出Ig的基本结构示意图并简述Ig的生物学活性。 11) 2.试述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及其决定因素。 12) 3.比较各类Ig的特性及功能。 13) 4.讨论Ig分子多样性的基础。 第五章 14) 1.细胞因子的分类及生物学活性有哪些? 15) 2.细胞因子有哪些临床应用及应用前景? 16) 3.已经商品化的细胞因子及其相关药物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第六章 17) 1.补体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

18) 2.比较补体3条激活途径的异同。 19) 3.试述补体激活的调节机制。 20) 4.补体系统具有哪些生物学作用? 第七章 21) 1.何谓HLA基因复合体的多基因性和多态性? 22) 2.HLA-I、HLA-II类分子结构、分布和功能有何异同? 23) 3.为什么MHC的主要生物学功能体现在结合与递呈抗原肽?HLA与临床医学有什么关 系? 第八章 24) 1.体液免疫应答的特点。 25) 2.B细胞对TD、TI-1及TI-2抗原免疫应答的异同。 26) 3.Th细胞如何辅助B细胞的免疫应答? 第九章 27) 1.中性粒细胞在炎症过程中的生理作用有哪些? 28) 2.什么是趋化作用?趋化作用在整个炎症过程中有什么功能? 29) 3.说出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的特点。 第十章 30) 1.血清病、血清过敏性休克、吸入花粉引起的过敏性鼻炎和链球菌感染收起的肾小球 肾炎分属哪型超敏反应?其发病机制如何?怎样防治,简述其防治原理。 31) 2.青霉素应用广泛,临床使用时,有可能引起哪些类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简述其发病 机制。 32) 3.过敏性哮喘早期相反应和晚期相反应如何区别?在治疗上有何异同? 第十一章

免疫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第一讲总论 第一章绪论 1名词解释: 免疫:从狭义上讲,免疫就是人体对病原体(病菌、病毒)与有害物质的抵抗力。 从广义上讲,免疫就是机体识别“自身”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产生排斥反应的一种生理功能。 2.机体免疫系统识别与清除突变细胞的功能称为(C) A、免疫耐受 B、免疫自稳 C、免疫监视 D、免疫防御 E、免疫调节 3.最早提出克隆选择学说的科学家就是(D) A、Jenner B、Border C、Porter D、Burnet E、Pasteur 4.最早用牛痘预防天花的科学家就是(D) A、Burnet B、Border C、Porter D、Jenner E、Pasteur 5.免疫指(ABCDE) A、机体排除病原微生物的功能。

B、机体清除损伤与衰老细胞的功能。 C、机体识别与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D、机体抗感染的防御功能 E、机体识别与清除自身突变细胞的功能。 第二章免疫器官 1、简述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概念及其意义 淋巴细胞再循环: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进入胸导管,经上腔静脉进入血液循环,在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处穿越血管内皮细胞表面(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与组织。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与组织间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即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意义: (1)淋巴细胞在淋巴组织与器官中分布更为合理 (2)淋巴组织不断从循环池中补充新的淋巴细胞有助于增强整个机体的免 疫功能 (3)有利于淋巴细胞与抗原与抗原递呈细胞接触 (4)有利于动员效应淋巴细胞迁移至炎症部位; (5)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记忆性细胞也参与再循环,其接触相应抗原后进 入淋巴组织,并迅速发生活化、增殖与分化,产生再次免疫应答。 2.骨髓的主要功能包括(ABDE) A.各类血细胞与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B.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C.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免疫学练习题参考答案(全)

医学免疫学练习题参考答案-口腔111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A 2. A 3. D 4. D 5. A 6. B 7. D 8. B 9. C 10. B 11. A 12. C 13. C 14. D 二、填空题 1. 中国 2. 免疫分子,免疫细胞,免疫组织和器官 3. 固有免疫应答,适应性免疫应答 4. 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5. 超敏反应,免疫缺陷,自身免疫,肿瘤/病毒持续感染 6. 识别阶段,活化增殖分化阶段,效应阶段 三、名词解释 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四、简答题 1. 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及其生理表现和病理表现。 基本功能生理性表现病理性(异常)表现 免疫防御抵御、清除入侵病原微生物等超敏反应、免疫缺陷病 免疫自稳对自身正常组织细胞成分耐受自身免疫病 免疫监视清除突变细胞、病毒感染细胞等肿瘤、病毒持续感染 2. 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特点比较。 固有免疫的特点是:生来具有,可遗传,相对稳定;作用无特异性;应答迅速,在感染早期起主要作用,但无免疫记忆性。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是:后天获得,不可遗传;作用有特异性;有免疫记忆性,在感染后期及防止再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一、单项选择题 1. B 2. B 3. D 4. D 5. D 6. A 7. B 8. A 二、填空题 1. 骨髓,胸腺,淋巴结,脾,黏膜免疫系统(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2. 骨髓,胸腺 三、名词解释 1. 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 2. 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四、简答题 1.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包括中枢免疫器官的骨髓和胸腺,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等)、免疫细胞(包括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等)和免疫分子(包括抗体、补体、细胞因子等)所组成。 2. 中枢免疫器官由骨髓和胸腺组成,其主要功能为: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其中,骨髓的主要功能为:(1)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2)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3)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胸腺的主要功能为:(1)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2)免疫调节;(3)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3. 外周免疫器官由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等组成,其主要功能为:是成熟T 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受抗原刺激后产生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其

免疫学思考题必考

免疫学思考题整理 1、简述参与固有免疫的细胞种类及主要生物学功能 2、试述T 细胞的主要膜分子及其意义 3、试述B细胞的主要膜分子及其意义 4、简述T细胞的分类及其功能 5、简述T细胞活化的“双信号学说” 6、什么是免疫应答?试比较固有免疫及适应性免疫的特点 7、简述机体初次免疫应答和再次免疫应答抗体产生的特点 8、简述抗体分子的基本结构及各个功能区的意义 9、简述抗体分子的水解片段 10、简述五大类抗体分子具有不同的理化特性和生物学功能 11、单克隆抗体 12、简述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13、肠道杆菌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14、归纳志贺菌致病的主要特点 15、急性菌痢的典型症状有哪些?解释其形成机制 16、霍乱是如何传播的?期临床表现和预后如何? 17、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18、结核分枝杆菌致病物质及感染特点? 19、结核菌素试验原理、结果判定与用途? 20、试述HBV抗原抗体系统检测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1、试述HBV致病的可能机制 22、试述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及其可能的致癌机制 23、名词解释:补体、MAC、C5转化酶、补体的灭活 24、简述补体经典激活途径和旁路激活途径的过程 25、列表比较补体三大激活途径的主要区别(激活物质、C3转化酶、C5转化酶) 26、补体系统广泛参与了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效应机制 27、迄今发现了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旁路途径和凝集素途径 28、补体激活的三个途径具有共同的末端通路,形成攻膜复合物,溶解细胞 29、补体活化过程产生多种生物活化片段,参与机体免疫调节和炎症反应 30、抗体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 效应分子 31、抗体由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经链接的二硫键连接而成,分为可变区、恒定区和铰链 区 32、抗体的可变区(V区)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恒定区(C区)通过激活补体、结 合Fc受体(调理作用、ADCC和参与1型超敏反应)和穿过胎盘发挥作用 33、人工制备抗体的主要方法包括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和基因工程抗体 34、正常菌群与其宿主生态环境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生理性组合的动态平衡。举例说明正 常菌群对维持这种平衡起到的重要作用有哪些? 35、什么是微生态失调?主要原因有哪些? 36、青霉素如何发挥杀菌作用的? 37、细菌有哪些特殊结构,研究细胞特殊结构有什么意义?

免疫学复习题及答案

第一节 1.何谓免疫?如何从免疫的三大功能理解免疫对机体既有利又不利 这一观点? 答:免疫( immunity )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功能。 2. 免疫系统为什么能识别自己与非己? 答:克隆选择学说要点: 1、同一个体内存在许多LC克隆,一种Ag只能选择相应的LC克隆发生反应; 2、未成熟LC克隆遇Ag刺激后发生克隆清除; 成熟LC克隆遇Ag刺激后则活化增殖分化,并清除Ag; 3、由于未成熟LC克隆在胸腺、骨髓中与自身Ag相遇而致自身反应性LC 克隆清除;所以成熟LC克隆主要针对外来Ag。 因而免疫系统能区别自己与非己。 4. 固有免疫及适应性免疫的概念、特点及构成? (一)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 -- 先天性免疫/天然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概念: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天然防御功能。 特点:①先天具有; ②无特异性(作用广泛); ③无记忆性; ④作用时间早(即刻~96小时); ⑤个体差异小。 构成: 屏障结构:物理屏障:皮肤黏膜、呼吸道上皮纤毛运动、尿液冲洗。 血-脑/血-胎/血-胸/血-甲/血-睾屏障 化学屏障:皮肤粘膜分泌的抑/杀菌物质。皮脂腺→不饱和脂肪酸; 汗腺→乳酸;胃液→胃酸;唾液、泪液等→溶菌酶

生物屏障: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 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NK T细胞、 T细胞、B1细胞 免疫分子:补体、细胞因子、溶菌酶、防御素 (二)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 -- 后天免疫/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概念:指出生后通过与抗原接触所产生的一系列免疫防御 功能。 特点:①后天获得; ②有特异性; ③有记忆性; ④作用时间晚(4~5天后); ⑤个体差异大。 构成:体液免疫:抗原BC 抗体 细胞免疫:抗原TC 效应TC 、细胞因子 第二节 1.何谓抗原、半抗原、表位、共同抗原、交叉反应、超抗原、佐剂? 抗原(antigen): 指能与BC的BCR及TC的T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和/或效应TC ,并能与之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共同抗原(common antigen):指两种不同Ag分子具有相同/ 相似的表位。交叉反应(cross reaction):指一种Ag的Ab除与其相应Ag发生反应外,还可与其它Ag发生反应。 2. 决定Ag免疫原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影响Ag 免疫原性的因素 (一)Ag因素 1. 异物性: 免疫系统从未接触过的物质 ①异种物质(病原微生物、异种蛋白) ②同种异体物质(ABO血型Ag 、组织相容性Ag) ③自身物质(眼晶体蛋白、甲状腺球蛋白、精子) 2. 理化性:①分子量:﹥10kD ②化学结构和易接近性:苯环aa、表面、间距 ③化学性质:蛋白质→强;多糖、多肽→较弱;核酸、脂类→极弱 ④物理性状:聚合>单体;环状>直链 2.完整性:非经口途径进入机体(注射、吸入、伤口等) (二)机体因素 1. 遗传因素: 机体对Ag的应答受遗传基因(HLA)控制

免疫学思考题

思考题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1.什么是免疫?免疫学的现代概念与传统概念有何区别? 2. 免疫系统的基本构成和主要功能是什么? 3. 什么是免疫应答?试述其简要过程. 4. 非特异性免疫的表现形式。 5. 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异同点是什么? 6. 免疫应答不同于其它生理反应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7. 免疫学发展过程分为哪几个时期? 第二章抗原 概念:抗原完全抗原半抗原免疫原性反应原性耐受原变应原抗原决定簇表位 构象决定簇顺序决定簇功能性决定簇隐蔽决定簇共同抗原交叉反应异种抗原 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异嗜性抗原胸腺依赖性抗原胸腺非依赖性抗原超抗原 佐剂弗氏完全佐剂弗氏不完全佐剂 解释: 半抗原载体效应 异物在免疫学中的定义 B细胞表位 T细胞表位

抗原的结合价 抗原的特异性 说明: 抗原分子免疫原性的条件 TI抗原和TD抗原有何不同 解释抗原交叉性的含义及交叉反应的意义 佐剂的免疫生物学作用 佐剂的作用机制 思考题 1.试述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功能区及其功能. 2.简述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3.试述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特性及功能. 4.五种Ig的主要结构区别是什么? 6. 简述Ig水解片段的功能? 5.IgG的主要生物学活性是什么? 6.sIgA与血清IgA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7.IgM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8.在五种Ig中,你认为哪一种最重要?为什么? 9.举例说明抗体的抗原性. 10.什么是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各自具有的优点是什么?试述单抗 技术的基本原理. 11.你认为抗体可在哪些方面得到应用? 12.试述抗体多样性的机理。 名词解释 免疫球蛋白Fab段Fc段sIgA VH VL ADCC 单克隆抗体(McAb) 膜型Ig (SmIg) 多克隆抗体(PcAb ) 独特型γ球蛋白(丙种球蛋白)超变区 思考题 1. 补体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