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与总体特征

1、中国现当代文学大致经历三个大的发展时期,即三个十年:第一个十年(1917-1927)通常称为“五四”时期的文学,第二个十年(1928-1937)即“左联”时期的文学,第三个十年(1938-1949)即抗日时期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2、○1第一个十年时期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发展,即由文学形式的外在改革逐渐转向思想内涵的深刻变化。○2第二个十年时期是现代文学发展、成熟的阶段。○3第三个十年时期的重要特点是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对文学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3、现代文学的根本特点:○1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冲突与继承○2西方文学的影响,中外文学的交融○3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启蒙)和责任感(富国强民)

4、当代文学发展的是四个阶段

1)十七年文学(1949-1966),这一时期文学的基本特征是:走进历史尤其是当代社会现实生活,展现中华民族除旧布新的、以工农兵为主体的社会变革风貌,表现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2)“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1966-1976)3)新时期的文学(1977-90年代初)4)近十年来的文学(九十年代以来的文学)

5、当代文学的重要特色:

○1文学与时代密切联系○2由一元到多元的文学格局○3探索与困惑并存的发展态势第二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及初期新文学创作

1、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的“八事”,也就是所谓的“八不主义”,是“五四”文学革命正式开始的一个重要标志。

2、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鲜明地举起了“文学革命”的大旗,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胡、陈二人的文章标志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正式开始。

3、“五四”文学革命的意义:

○1在思想上,它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一场文化个新的组成部分,有力地冲击和扫荡了封建思想。对中国人民的思想大解放,对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都要极重要的影响;○2在政治上,文学革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做了舆论准备,同时它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之一;

○3就文学本身而言,它宣告了漫长的中国古典文学的终结,宣告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

4、胡适是最早尝试新诗创作、最有代表性的初期白话诗人。1920年3月,出版新诗集《尝试集》,是中国现代第一部新诗集。

5.早期的新文学小说家可以划分为“新青年”作家群和“新潮”作家群。

6、胡适1919年3月发表于《新青年》上的独幕剧《终身大事》,是中国现代第一部刊载于正式刊物的话剧创作。

7.丁西林的独幕喜剧堪称“五四”时期喜剧创作的一座高峰。代表作有《一只马蜂》、《压迫》。

8.现代散文:早年游记散文通讯有瞿秋白的《饿乡纪程》《赤都心史》。

9.现代作家真正有意识地把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来创作,是从1919年开始的,是从以抒情和叙事为主的“美文”开始的,李大钊、冰心、鲁迅、周作人等都积极尝试和倡导美文。

第三章鲁迅创作的根本价值及文学史意义

1、在《文化偏至论》里,鲁迅系统地系统地提出了他改造国民性的“立人”思想和个性主义思想。

2、鲁迅文学创作的根本价值取向的决定因素:

○1少年时代家道中落、饱尝冷脸与白眼的人生经历○2中外文化的熏陶,打下了鲁迅广博深厚的学识根底○3“立人”思想的确立与改造国民性的追求。

3、鲁迅及其所代表的“五四”思想文化先驱身上的宝贵文化品格:

○1他们最懂得创新、又最懂得继承○2他们最注重立本,又最渴求开放。

○3他们最渴望自由,又最懂得责任感。

4、《呐喊》1923年8月出版,收入鲁迅1918年4月至1922年10月间所作的短篇小说

14篇,包括《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故乡》、《阿Q正传》、《社戏》等作品。

5、《彷徨》1926年出版,收入鲁迅1924年2月至1925年12月间所作的短篇小说11篇,包括《祝福》、《在酒楼上》、《肥皂》、《伤逝》、《兄弟》、《离婚》等。

6、《阿Q正传》:鲁迅的短篇小说,通过阿Q的悲剧命运,深刻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现实风貌,揭示和批判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不彻底性,尖锐地提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本质问题。小说特别通过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在更为深广的层次上揭露了中华民族的劣根性,揭示了病态社会中人们的不幸和病苦。

7.《阿Q正传》的艺术成就:

第一、艺术描写的高度典型化。第二、细节描写精彩传神。第三、强烈的批判与讽刺色彩。第四、卓越的语言艺术。

8.历史题材的小说《故事新编》1936年1月出版,收入了鲁迅1922年至1935年的8篇小说,除“序言”外,包括《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

9.《野草》:最初是鲁迅在《语丝》杂志上发表的一组散文诗,“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虽然流露出绝望、彷徨、苦闷的情绪,但仍潜藏着在黑暗重压下的战斗精神、不懈的追求精神。构思新颖奇特,多写梦境和幻觉,并把梦幻和现实自然而然地联系起来,把情、景、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达到了一种弦外之音、境外之意的美学境界和艺术效果。

10.《朝花夕拾》是鲁迅写于1926年2月至11月的10篇回忆性散文的结集,熔记人、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寓思想性、战斗性之中。在艺术上,呈现出一种明朗朴素、刚健清新、亲切自然的特色。

11.鲁迅的杂文主要风格是尖锐锋利,精炼泼辣,批判。通过这几个方面体现:一是政治性与形象性的有机统一。二是战斗性与抒情性融为一体。三是具有浓厚的幽默讽刺特色。

第四章郭沫若新诗的开创性与历史剧的独创性

1、郭沫若是现代文学史上高扬浪漫主义文学主张的第一人。

2、《女神》的思想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表达了“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时代要求○2歌唱反抗、叛逆与创造精神,对新世界、新生活的向往○3抒发爱国情思○4充满浓厚的泛神论思想

3.在艺术风格上,《女神》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第一,抒情时任感情直接流泻,不着意客观描写。第二,充满了丰富的想象。第三,为诗歌形式的革新树立了榜样,创造了一种现代化的自由诗体。

第五章四大文学社团的贡献与影响

1、四大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和语丝社。

2、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主要发起人有沈雁冰、叶绍钧、郑振峰、王统照、周作人、许地山等12人,这是新文学产生以来最早成立的重要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基本文学主张:一是强调“为人生而艺术”,二是前后代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机关刊物主要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文学研究会在中国所首创的现实主义美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风格,对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都产生看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3.“问题小说”是盛行于20年代初的一个小说流派,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青年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将冰心推上了现代文坛。见P73

4.叶绍钧: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

5.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取材琐细,以小见大○2感情真挚○3情景交融,构思精巧○4语言自然、亲切、漂亮。

6.许地山创作的特点:异域色彩、宗教氛围和情节上贯穿的爱情线索。代表作《缀网劳蛛》,《空山灵雨》是许地山唯一的散文集。

7、创造社:1921年7月由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发起成立于日本。创造社举起了“为艺术而艺术”的浪漫主义文学旗帜。刊物有《创造》。创造社高扬的浪漫主义美学主张及其表现出的浪漫主义美学风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贡献和意义。

8、郁达夫是创造社小说家的代表和旗帜。1921年10月出版的小说集《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

9、郁达夫小说的基本风格主要表现在:

○1大胆无遗的自我暴露,忠实于“自叙传”的叙述方式

○2浓郁的浪漫主义抒情色彩,突出表现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世界,着力抒发自我的内心感受,把主人公亦是自我的感情脉搏和心灵历程艺术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3以人物情绪的起伏变化来结构作品的“情绪流”结构方式,不注重故事本身的发展,一切以人物情绪的波动来推动情节的发展

○4如泣如诉的语调,浓烈明快的语言,清新秀丽的文风。

10.张资平:出版于1922年的《冲击期化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11、新月社:1923年成立,徐志摩是新月社的发起人。有胡适、陈源、丁西林、凌叔华、林徽因等。刊物是《晨报。诗镌》。针对自由体新诗出现的散文化倾向,闻一多、徐志摩等人提出新诗格律化的理论主张,即新诗的“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的主张。新月社的理论主张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

12、闻一多的第一本诗集《红烛》,另一本是《死水》。

13.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点:a.灵动飞扬,洒脱妩媚。b.回环往复的节奏美、音韵美。

14、语丝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散文创作为主的作家群体,创立于1924年11月,代表作家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等。刊物为《语丝》周刊,文字大多以简短的感想和批评为主,针砭时弊。

15、周作人散文创作的根本价值:

○1在于其知识性、趣味性○2其平和、冲淡的审美追求

○3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周作人的散文当中有一种“大关怀”和“大突破”。“大关怀”是指周作人的小品散文在那些看似平凡琐细的人生点滴描述之中蕴含着一种对人性本质的揭示,对整个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大突破”是指周作人散文的贡献也显然不仅仅在于某些技法的运用,某些情调的表现上,他的散文在结构上真正追求“散”的艺术,真正打破一般散文的写作格式,在彻底粉碎散文结构的固定模式之后,显出一种洒脱和大气,可以说,周作人散文在结构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结构,这对于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无疑起到了突破传统、融贯中西的重要作用。

第六章革命文学的兴起与30年代文学思潮

1、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会议选举沈端先、冯乃超、鲁迅、田汉、等人为委员。见书P106

2.蒋光慈的长篇《田野的风》是其最后也最成熟的一部小说。

3.柔石的中篇《二月》和短篇《为奴隶的母亲》。张天翼的《包氏父子》《华威先生》。沙汀的《在其香居茶馆里》。艾芜的《南行记》是其第一部小说集。

4.萧军《八月的乡村》。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和长篇《呼兰河传》。

5.殷红的写实性诗作《别了,哥哥》

6.夏衍的《包身工》和宋之的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同被认为是中国报告文学成熟的标志。

7、“京派”是30年代在北平的文学流派,新文学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学流派,代表作家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朱光潜、俞平伯、萧乾、凌叔华、林徽因等。第一、文化心态从容宽厚,艺术独立意识浓厚。第二、多从文化层面探讨人生与人性,注重道德与文化的健康和纯正。

8、京派作家对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具有革命性的贡献,在沈从文手中,小说体裁变成了一种介于小说与散文之间的文体(散文化小说)。废名谋求小说与诗的结合,创造了一种诗体小说(诗化小说)。

9.废名的代表作有《竹林的故事》《桥》《莫须有先生传》。

10.何其芳的散文集《画梦录》。与卞之琳、李广田合称“汉园三诗人”

11. 李广田的散文名篇《山之子》,梁实秋的“雅舍”系列,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

12、“海派”作家群落是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逐渐形成的,包含“新感觉”派小说和心理分析小说两个方面的创作。以上海为中心。是都市文学的先锋。“海派”的文学创作以小说的成就最为突出。其中,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被称为“新感觉

派”。

13.刘呐鸥是“新感觉派”小说最初的尝试者,刘呐鸥1928年9月创办的《无轨列车》半月刊,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实践的开始。刘呐鸥的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是现代中国第一部“新感觉派”作品集。

14.穆时英“中国新感觉派圣手”的《上海的狐步舞》、《夜总会里的五个人》《黑牡丹》。

15.施蛰存的《将军底头》《梅雨之夕》。

第七章现代小说五大家的创作

1、现代小说五大家:茅盾、巴金、老舍、沈从文和李劼人。

2、《子夜》:茅盾的长篇小说,1933年出版,它的出版标志着茅盾创作的一个高峰,显示了左翼文学的创作实绩,也标志着现代长篇小说的成熟。塑造了各类资本家的形象,中心人物吴荪甫。

3、巴金小说的两组形象——叛逆者和忍耐者。《家》中的高觉慧“幼稚而大胆的叛徒”,而高觉新是忍耐者的形象。

4、祥子的性格和命运:个人奋斗的悲剧典型形象分析(见P151)

5、《边城》:沈从文的代表作。翠翠形象分析:(见P157)

第八章曹禺、夏衍等人的戏剧创造

1、《雷雨》:四幕剧《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其一鸣惊人的成名作,周朴园是整个剧作的中心人物。“四大名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2、曹禺剧作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1)对命运之谜的憧憬与探索。曹禺的剧作善于表现人对命运的抗争与命运对人的主宰这一对难于调和的巨大矛盾2)曹禺剧作结构严谨,戏剧冲突尖锐激烈,环环相扣,尤其擅长以艺术上的偶然性写出生活上的必然性,是偶然中蕴含着必然3)曹禺剧作的语言和人物形象是独具个性的4)戏剧理论与舞台实践的融合贯通。

3.夏衍的《上海屋檐下》发表于1937年。田汉的《名优之死》。洪深的《五奎桥》。

第九章戴望舒、艾青等人的诗歌创作

1、李金发:《微雨》是中国新诗史上第一部象征主义诗集。

2、戴望舒《雨巷》是其最有影响的代表性诗作

3、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带有自传色彩的抒情诗

第十章抗战时期的文艺运动

1、抗战文艺运动的特点:第一、形成了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第二、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文学主题。第三、出现了大量充满热情的艺术表现形式。第四、抗战文艺运动出现了众多的文学中心。

2、1942年5月2日至5月23日由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集了一次文艺工作者的座谈会,毛泽东主持会议并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对“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经验教训的总结,对新文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第十一章解放区的文学创作

1.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2.赵树理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一、在小说艺术结构上创造出一种评书体小说

形式;二、在小说语言方面,口语化真正体现了大众化和艺术化的融合。三、小说中流溢着浓的晋东南乡土民俗色彩。

3.孙犁《荷花淀》。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对土改本质的深度揭示。周立波《暴

风骤雨》:对土改运动的全景展示。

4.《白毛女》:现代民族歌剧的新尝试,是中国新歌剧的代表之作,由贺敬之、丁毅执

笔,是我国第一部成熟的新歌剧。体现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了人”。

5.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现代叙事长诗的新探索。

第十二章

1.钱钟书的《围城》:幽默讽刺文学的高峰。

2.张爱玲最擅长叙说“家史性“的故事,代表作《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

《金锁记》。

3.“七月”派是抗战时期国统区的群体意志表现突出、艺术主张明确,并且取得较高

文学成就的文学流派。“七月诗派”:胡风、绿原、牛汉、杜谷、彭燕郊等代表,遵循胡风的文艺理论主张,注重抒写重大题材,以讴歌民族意志和斗争精神为主,充分体现诗歌的现实性、战斗性与艺术性的密切融合。

4.七月派小说: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

5.冯志的《十四行集》

6.穆旦的诗歌具有深沉的内省力量与雄厚的思辨深度:1)展现了诗人心灵的惊心动魄

的自我搏斗历程,真切地传达出种种痛苦而丰富的焦灼体验。2)着重表达自我的复杂与变化。3)将肉体的感觉与形而上的玄学思考结合起来。

第十三章

1.革命历史题材;《红旗谱》—梁斌,《林海雪原》—曲波,《青春之歌》—杨沫

2.农村题材:《三里湾》—赵树理,《创业史》—柳青,《艳阳天》—浩然。

3.周而复—《上海的早晨》,艾芜—《百炼成钢》,姚雪垠—《李自成》。

4.孙犁的《山地回忆》,茹志娟的《百合花》,马烽的《我的第一个上级》,王蒙的《组

织部新来的年轻人》。

第十四章

1.闻捷的《天山牧歌》,李瑛《戈壁日出》,李季《杨高传》

2.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贺敬之《回延安》,

3.邵燕祥《到远方去》,张志民《死不着》,蔡其矫《南曲》,流沙河《草木篇》。

第十五章

1.杨朔《茶花赋》,秦牧《社稷坛抒情》,刘白羽《长江三日》.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第十六章新中国十七年的戏剧创作

1、老舍的《茶馆》被誉为中国现代话剧的“经典”和现实主义话剧的高峰。

2、《茶馆》结构特点体现在:1)以茶馆为舞台,在三个历史横断面上对社会世态进行展览式亮相2)《茶馆》形成“以人物带动故事”的结构方式,全剧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贯穿全剧的激烈冲突,而是靠人物命运的变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3.郭沫若《武则天》《蔡文姬》,田汉《关汉卿》,曹禺《胆剑篇》。

第十七章“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状况

1、“三突出”原则:三突出是中国文革期间的文艺指导理论之一。最早在《让文艺界舞台永远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中提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第十八章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开放性发展

1、刘心武的《班主任》给沉寂、封闭的文坛冲开了一个突破口。

2、《芙蓉镇》是古华的代表作,主人公是胡玉音。小说通过表现胡玉音从最初的逆来顺受转向与命运抗争,展示了中国普通妇女精神觉醒的艰难历程和思想成长的可喜趋势。小说的艺术结构富有特点,它采用了跳跃式的“编年史”写法

3、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高晓生的“陈奂生系列”小说,贾平凹“商周系列”小说,张炜《古船》。

4、文化小说:汪曾祺《受戒》,阿城《棋王》,莫言《红高粱》。

5.莫言小说的风格:1)以民族生命意识为基调,揭示民族精神之魂的复杂内核。

2)充满不同于传统悲剧美的悲剧美。3)采用大量现代派表现技巧,形成了小说创作的新格局。

6、80年代以来的历史小说创作,整体上体现的特点:

○1作品数量多○2作品畅销,社会影响大○3中国灿烂悠久的历史,为历史小说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4作品质量比较整齐○5历史小说的兴旺、繁荣,造就了一批历史小说家。

7、先锋小说:刘索拉《你别无选择》,马原《冈底斯的诱惑》,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

8.马原小说的叙事方式上的创新:1)从叙述角色上讲,他小说的人物具有多重性身份。2)从叙事过程看,没有连续的情节,只有场景和片段的组接。3)从叙

述语言角度说,只是使用陈述句式记录人和事的形态和位置。

第十九章新时期诗歌创作的多元化形态

1、“朦胧诗”:1)强调表现自我,注重个人内心感觉抒发,具有浓厚的现代主义色彩。2)对于旧时代的反思和批判,对于人性复归的呼吁与诗人主体意识的树立是作品的重点

2、“朦胧诗”作家群中“新诗三杰”的舒婷、北岛、顾城。

3.海子《亚洲铜》《麦地》,韩东《有关大雁塔》。

第二十章新时期散文创作的多样化格局

1.巴金的《随想录》:回忆往事、怀念故人、反思文革、解剖自我。既有较大的史料价值和文献价值,又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2.贾平凹《月迹》,史铁生《我与地坛》,周涛《巩乃斯的马》。

3.张洁《拣麦穗》,唐敏《女孩子的花》,叶梦《羞女山》。女性主义:P413 4.唐弢《<书海夜航>二集序》,季羡林《法门寺》,黄永玉《太阳下的风景》,余秋雨《文化苦旅》。徐迟《哥德巴赫猜想》—新时期报告文学的里程碑。

第二十一章

1.苏叔阳《丹心谱》,沙叶新《陈毅市长》,深受《茶馆》影响的李龙云的《小井胡同》,何冀平的《天下第一楼》。

2.当代话剧的改革和探索:1)追求话剧内容的哲理化。2)追求话剧结构的多样性。3)追求人物心灵的具象化。4)追求剧场艺术的综合化。5)舞台和剧场构筑,呈现小型多样的风貌。

3.刘锦云《狗儿爷涅槃》,陈子度《桑树坪纪事》,过士行“闲人三部曲”—《鱼人》《鸟人》《棋人》。

第二十二章近十年来文学发展的新动向

1、90年代以来文学的多元化发展面貌:○1文学的个体化和个人化与文学的集团化并存○2民间立场与知识分子写作齐头并进○3文学载体由原来刊物的一枝独秀发展为多头并进局面。

2、90年代文学的总体特征:○1标新立异的创作○2网络文学的蓬勃跃出,这是新时代的文化产物○3从文学媒介方面看,刊物由原来的一枝独秀局面变为多头并进。

3、陈忠实的《白鹿原》,张炜的《九月寓言》,王蒙“季节系列”,王安忆的《长恨歌》。

4、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机智有趣而时常伴有反讽意味,给叙事文学带来了生动和智慧的革新。

5.韩少功《马桥词典》揭示了四种语言的对峙。莫言首次把审丑观念纳入到小说创作中,代表作《檀香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