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1上海高考真题语文(word解析)

2011上海高考真题语文(word解析)

2011上海高考真题语文(word解析)
2011上海高考真题语文(word解析)

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

一、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家园城市

①如何建设人类美好家园,是城市建设中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城市建设不仅是指建造物质环境,而且是指营造人们的精神家园,后者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

②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们城市化起步较晚,但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开始,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迅速,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相应的问题也产生了。这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是两个:一是城市的雷同,二是文化的缺失。两者又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城市的雷同是因为文化的缺失,而文化的缺失又表现为城市的雷同。

③近年来,人们对高品质城市的追求越来越迫切,出现了建设山水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健康城市、家园城市等多种呼声。其中家园城市最具代表性,这是□□家园城市涵容了其他几种城市类型的物质性特点,□□突出了对以文化为基础的、把城市打造成人们精神家园的理想追求。

④家园城市必须具有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城市的各种文化、教育、休闲、娱乐设施应满足各方面的需要,所以,设计者在注重学校、博物馆、图书馆、运动场等大型公共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应注意提高方便舒适、有亲切感的小尺度公共空间,如社区和街道的小公园、小广场、咖啡馆、茶馆等,以便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现代城市发达的通讯网络方便了人们远距离即时交流,但这种单一的联络方式,无法慰藉人们孤独的心灵,也不能满足人们面对面“全信息交往”的渴求。所以必须创造人与人能够近距离直接交流的公共空间和娱乐休闲场所,以增加人们当面交流的机会,减少城市人的心灵疾病。

⑤一个家园城市,应该做到布局合理,恰当处理建筑的虚与实之间的关系。然而,我国今天的城市被高楼大厦的钢筋水泥和玻璃幕墙“填满”了,建筑与建筑之间缺乏有想象力的、开阔的空间,人们走在路上,会感到非常压抑和无助。一个家园城市应当使生活于其中的居民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和愉悦,心灵安逸,而不是压抑与紧张。

⑥家园城市不可缺少城市传统。城市传统以民间艺术、市井生活、传统建筑、民风民俗等有形或无形的方式存在着,人们可以通过它们来读取城市“年轮”。这些传统,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城市发展中与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建立起密切的联系,成为城市的文化标志。有一位意大利建筑师说:“传统是城市的灵魂。”没有灵魂的钢筋水泥又怎能安放拥有灵魂的人类?人们对没有传统的城市必

然会产生游离、漂泊、寄居的感觉,而拥有传统的城市才能让居住者有认同感、归属感,才是美好的家园。

⑦如何满足城市居民深层次的审美需求,也是家园城市建设必须考虑的。我国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城市是从自然中发展出来的一部分,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苍松翠竹、鸟语花香,本来不应该与城市截然隔离。大自然的地貌、江河、气候、动植物等应当成为城市特色的一部分,把自然和城市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满足城市居民对大自然的审美需求。另外,城市的各种线条、块面、色彩,以及绘画、雕塑、园艺乃至城市整体的节奏韵律等,可以让城市本身成为一个巨大的审美对象。

⑧家园城市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是人们在反思和探索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所提出的一种理想和追求,也是我们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

1.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③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由于因此B.由于才能C.因为所以D.因为而且

2.第⑥段画线词语“年轮”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第⑦段论述的“城市居民深层次的审美需求”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方面。(2分)

4.分别写出第④⑤段中“空间”一词的含义,并从打造精神家园的角度概括两种空间的不同作用。(4分)

5.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造物质环境和营造精神家园是我国当前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

B.由于文化缺失导致城市的雷同是当前城市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C.本文引用意大利建筑师的话是为了说明城市建设缺乏城市传统。

D.家园城市是在不断反思和探索城市发展过程中提出的终极目标。

6.2010年上海世博会多方面体现了“家园城市”的要素,试举一例加以阐述。(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

又见鹭鸶

陈忠实

①那是春天的一个惯常的傍晚,我沿着水边的沙滩漫不经心地散步。绕过一道河石垒堆的防洪坝,我突然瞅见了鹭鸶,两只,当下竟不敢再挪动一步,便悄悄在沙地上坐下来。哦!鹭鸶又飞回来了!

②在顺流而下大约30米处,河水从那儿朝南拐了个大弯儿,弯儿拐得不急不直随心所欲,便拐

出一大片生动的绿洲,靠近水流的沙滩上水草尤其茂密。两只雪白的鹭鸶就在那个弯头上踯躅,在那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草中悠然漫步;曲线优美到无与伦比的脖颈迅捷地探入水中,倏忽又在草丛里扬起头来;两只峭拔的长腿淹没在水里,举止移步悠然雅然;一会儿此前彼后,此左彼右,一会儿又此后彼前,此右彼左;断定是一对儿没有雄尊雌卑或阴盛阳衰的纯粹感情维系的平等夫妻……

③于是,小河的这一片便呈现出别开生面令人陶醉的风景。清澈透碧的河水哗哗吟唱着在河滩里蜿蜒流淌,两个穿着艳丽的女子在对岸的水边倚石搓洗衣裳,三头紫红毛色的牛和一头乳毛嫩黄的牛犊在沙滩草地上吃草,三个放牛娃三对角坐在草地上玩扑克,蓝天上只有一缕游丝似的白云凝而不动,落日正渲染出即将告别时的热烈和辉煌……这些平常见惯的景致,全都因为一双鹭鸶的出现而生动起来。

④不见鹭鸶,少说也有二十多年了。小时候在河里耍水在河边割草,鹭鸶就在头前或身后的浅水里,有时竟在草笼旁边停立;上学和放学涉过河水时,鹭鸶在头顶翩翩飞翔,我曾经妄想把一只鸽哨儿戴到它的尾毛上;大了时在稻田里插秧或是给稻畦里放水,鹭鸶又在稻田圪梁上悠然踱步,丝毫也不戒备我手中的铁锨……难以泯灭的鹭鸶的倩影,现在就从心里扑飞出来,化成活泼的生灵在眼前的河湾里。

⑤至今我也搞不清鹭鸶突然离去突然绝迹的因由,也许是水流逐年衰枯稻田消失绿地锐减,这鸟儿瞧不上越来越僵硬的小河川道了?也许是乡民滥施化肥农药污染了流水也污浊了空气,鹭鸶感到窒息而逃逸了?也许是沿河两岸频频敲打的锣鼓和震天撼地的炮铳,使这喜欢悠闲的生灵心惊肉跳恐惧不安拂尾而去?也许是那些隐蔽在树后的猎手暗施的冷枪,击中了鹭鸶夫妻双方中的雌的或雄的,剩下的一个悲怆遁逃?

⑥又见鹭鸶!又见鹭鸶!

⑦落日已尽红霞隐退暮霭渐合。两只鹭鸶悠然腾起,翩然闪动着洁白的翅膀逐渐升高,没有顺河而下也没见逆流而上,偏是掠过小河朝北岸树木葱茏的村庄飞去了。鹭鸶和人类同居一处无疑是一种天然和谐,是鸟类对人类善良天性的信赖和依傍。这两只鹭鸶飞到北岸的哪个村庄里去了呢?在谁家门前或屋后的树上筑巢育雏呢?谁家有幸得此可贵的信赖情愫呢?

⑧我便天天傍晚到河湾里来,等待鹭鸶。连续五六天,不见踪影,我才发现没有鹭鸶的小河黯然失色。我明白自己实际是在重演那个可笑的“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然而还是忍不住要来。鹭鸶的倩影太富于诱惑了。那姿容端庄的是一种仙骨神韵,一种优雅一种大度一种自然;起飞时悠然翩然,落水时也悠然翩然,看不出得意时的昂扬恣肆,也看不出失意下的气急败坏;即使在水里啄食小虫小虾青叶草芽儿,也不似鸡们鸭们雀们饿不及待的贪婪相。二三十年不见鹭鸶,早已不存再见的企冀和

奢望,一见便不能抑止和罢休。我随之改变守候而为寻找,隔天沿着河流朝下,隔天又逆流而上,竟是一周的寻寻觅觅而终不得见。

⑨我又决定改变寻找的时间,在晨曦中沿着河水朝上走。大约走出五华里路程,河川骤然开阔起来,河对岸有一大片齐肩高的芦苇,临着流水的芦苇幼林边,那两只鹭鸶正在悠然漫步,刚出山顶的霞光把白色的羽毛染成霓虹。

⑩哦!鹭鸶还在这小河川道里。

11哦!鹭鸶对人类的信赖毕竟是可以重新建立的。

12我在一块河石上悄然坐下来,隔水眺望那一对圣物,心头便涌出了脍炙人口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7.第③段描写河边令人陶醉的风景,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8.简析第④段中画线词“扑飞”的精妙之处。(3分)

9.第⑥段“又见鹭鸶!又见鹭鸶!”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10.第⑧段画线句运用比拟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1.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A.阔别多年又见鹭鸶,作者惊叹不已,不禁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

B.不见鹭鸶二三十年,作者深深留恋,却不存再见的企冀和奢望。

C.鹭鸶朝北岸村庄飞去,作者苦苦守候,盼望鹭鸶倩影再次出现。

D.沿着河流上下寻觅鹭鸶,作者忐忑不安地想要知道鹭鸶的归宿。

E.重见鹭鸶,作者欣喜地感到,鸟类与人类的和谐可以重新建立。

F.悄然而坐,隔水远眺鹭鸶,作者思绪起伏,更崇拜这一对圣物。

12.联系全文,鉴赏文章结尾引用《蒹葭》诗句的好处。(4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__________。(荀子《劝学》)

(2)痴儿了却公家事,__________。(黄庭坚《登快阁》)

(3)__________,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__________?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周邦彦《苏幕遮》)

(5)欲投人处宿,__________。(王维《终南山》)

(6)忽逢桃花林,__________,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

(7)烟销日出不见人,__________。(柳宗元《渔翁》)

(8)__________?细雨骑驴入剑门。(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①还入房,泪下沾衣裳。

【注】①引领:伸颈远望

14.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诗。(1分)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月何皎皎”这一句运用了比兴手法。

B.“客行虽云乐”在诗中有以乐衬哀的效果。

C.诗人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来谋篇布局。

D.本诗语言浅显,朴素自然,而余味无穷。

16.本诗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刻画来传达思想感情,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6分)

①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②庄王以为币轻,更小以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①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之不定’。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

③楚民俗好庳②车,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相曰:“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捆③。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王许之,居半岁,民悉

自高其车。

④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

(选自《史记·循吏列传》)【注】①次行:秩序。②庳:低、矮。③捆:门槛。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秋冬则劝.民山采(2)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3)市令曰:“三月顷.。”(4)令数下,民不知所从.

1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2分)

A.政缓禁止

..币轻

..B.庄王以为

C.如此几何

..闾里使高其捆

..顷乎D.臣请教

1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5分)

(1)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

(2)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

20.第④段画线句写出了孙叔敖□□的性格特征。(2分)

21.联系文本,简析孙叔敖施政的具体策略。(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2分)

稼说送张琥

苏轼

①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方得完。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耰铚艾①,相继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②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其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③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②,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且妄推之矣。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④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

【注】①锄耰铚艾:四种农具。②得:此指中进士。

22.第①段中与“寸寸而取之”相反的农作方法是□□。(2分)

23.第②段作者写“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这一句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2分)

24.对“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您离开这里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啊!

B.您离开这里后想必会致力于学习吧!

C.您要摆脱这种状况而致力于学习啊!

D.您想必会摆脱这种状况好好学习吧!

25.本文与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在写作手法上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对此加以分析。(3分)26.古人一般认为早中功名是一件幸运的事,作者却认为是“不幸”的,为什么?(3分)

二写作 70分

27.作文。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

试题详解

一、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1.答案:(2分)D

细解:考查“运用现代汉语基本语法知识理解文章内容和表达作用”。关联词语所在的复句,是一个因果关系的句子,不过是一个倒装的句子。第一个分句“其中家园城市最具代表性”,衔接上一个复句,先点出“家园城市”“最具代表性”,这自然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下一分句即给出自己的理由。《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主编)指出:“由于”不能用于后一小句,“因为”可以。第一个空只能填“因为”,这样,答案就只在C、D之间选择了。第二个分句,是一个递进关系的句子。因为,很明显,作者是从物质、文化两个层面上对家园城市的内涵做解说的。如果定位于因果关系,违背了作者的原意。这样,答案就是D了。

2.答案:(2分)发展的历史

细解:题目本身存在两个瑕疵。一是在题干表述上没有注意到原文是带引号的,正确的表述应该是:“‘年轮’”。要知道“年轮”与“‘年轮’”是不同的。引号告诉读者,这是一种特殊用法,是比喻,所以,才会去问“含义”是什么。现在把引号去掉,学生就没有方向了。与此相同的是2007年高考第4小题:第⑤段中“神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也应该改为“‘神话’”,否则没办法得到命题者给出的答案。

另外,还有考点的错位。通常情况下,第一个文段如果考查词语的话,都是考查“理解常用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题干的表述是“某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是”。但是,这两道题目考查的都是“含义”,即“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如果学生按照“理解常用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这一考点去做,得出的答案可能就是“城市传统”,一般都是按照指代义去解答的(事实上,学生并不能很好地区分“含义”和“意思”,甚至连命题者也不能区分,下面第4小题就出现了这一问题)。对照答案,你会发现这样做的话就错了。原题考的确实是“含义”,因为,这是个带引号、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通过分解其所使用的比喻(把城市比作大树,是暗喻),还原本体,我们就可以知道,它的含义是“发展的历史”。但是,因为考查的错位,把通常放在文学作品考查的题目放在第一个文段来考,审题不仔细的学生自然就会十分“纠结”,不知该如何回答,或者答错。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07年,那一年该题的得分率也相当的低,原因正在于此。

3.答案:(2分)对大自然的审美需求对城市艺术品质的审美需求

细解: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关注的是段内层次。解答信息的筛选与整合,首要的是理清文脉,分清层次。本段有一“另外”可以把全段内容分成两个方面,一是“对大自然的审美需求”,另一个是什么呢?就是“另外”所领起的文字所揭示的。这里谈到“城市的各种线条、块面、色彩,以及绘画、雕塑、园艺乃至城市整体的节奏韵律等”,请注意“以及”、“乃至”这两个连词,它们所领起的内容可以概括为“美术、音乐”,进而概括为“艺术”,这就与“自然”形成一个相对的概念,两者结合起来揭示出城市审美品质的两个内涵。仿造前一个句式,结合填空题对语句衔接的要求,答案就成了:对城市艺术品质的审美需求。另外,“品质”一词还见于第③段“对高品质城市的追求越来越迫切”,体现了命题者对整体感的追求。

4.答案:(4分)第4段的“空间”是指场所:作用是便于人与人近距离面对面交流,减少城市人的心灵疾病。第5段的“空间”是空地:作用是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得到精神山的放松和愉悦,而不感到压抑与紧张。(每个要点个1分)

细解:本题误用了“含义”一词。从所给出的答案来看,比较的是两个相同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意思,即“理解常用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所以,考的是两个词语的指代义,如果题目改为“第一个‘空间’指的是”“第二个‘空间’指的是”,学生也就知道怎么回答了。所以,从题干表达来看,貌似“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其实是“理解常用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这里的“作用”也不是考查词语的作用,是文中两个空间的作用,考的还是“概括”(“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本题的题干表述有欠斟酌。

如果考生明白了命题者的真正意图,答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第一个“空间”出现在本段第一句,这一句是该段中心句或总领句。下文均是对此解说的文字,所以,它应指“设施、场所”等。关于这一空间的作用,从“打造精神家园的角度”来看,就是“创造人与人能够近距离直接交流”“增加人们当面交流的机会,减少城市人的心灵疾病”,要点是“人与人的当面交流”、“减少城市人的心灵疾病”。第二个“空间”所在的句子在第⑤段,它前面的修饰语是“缺乏有想象力的、开阔的”,与此相对的是“‘填满’”,所以这个空间是“空地”的意思。这种空间的作用是“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和愉悦,心灵安逸,而不是压抑与紧张”。原文照抄即可。

5.答案:(3分)B

细解:综合考查对文意的理解。第①段明确指出“城市建设不仅是指建造物质环境,而且是指营造人们的精神家园,后者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后者”才是我国当前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所以A错。第②段,有“问题……主要是”及“城市的雷同是因为文化的缺失”等表述,所以,B正确。

引用意大利建筑师的话在第⑥段,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家园城市不可缺少城市传统”,所以,引用这句话的作用是说明“家园城市不可缺少城市传统”,C错。这道题目考查材料与中心的关系,属于侧面考查对文意的理解,难度要较其它选项大一些。需要考生能理解段内文字之间的关系。结尾明确指出“家园城市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是人们在反思和探索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所提出的一种理想和追求,也是我们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主要目标之一”,而不是“终极目标”。所设置的错误选项,无外乎“偷换概念”、“以偏概全”、“答非所问”等几种,仔细辨析即可掌握。

6.答案:(5分)世博会会址选择在黄浦江两岸。黄浦江上蓝天白云,清风徐来,绿波荡漾,让人们在城市生活中能够享受大自然,体现了家园城市满足居民对大自然审美的深层需求这一要素。(其他如世博会主题等,举例2分阐述3分。)

细解:考点:根据作品内容,通过推断和想象,作适当拓展。多年以后,又一次出现“现实结合文本”的考查形式,即所谓的向外拓展(与教材挂钩的称之为“向内拓展”)。这种题目曾经一度是上海卷的亮点,后因其区分度低,不能体现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从试卷中消失。今年再次出现,这个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到底什么是语文?如果强调语文的工具性,那么这类题目虽然也能考查一些分析能力,但学生答题所需的知识、能力区别主要还在于对现实生活(如上海世博会)的关注程度、范围。这些东西,被称为是非语文的东西。就本题来说也是这样:我为什么必须熟悉上海世博会?它是语文学习必须掌握的内容吗?如果不是,那么我怎么保证一定能够回答?

另外,题干本身可能有所误导:“多方面体现……要素,试举一例加以阐述”,是否意味着,试举某一例时,也得“多方面体现……要素”?但是,从答案来看,只要所举之例能体现“家园城市”的某一个要素就可以了。可见,这里的“多方面”有歧义,或指世博会的“多方面”,或指“家园城市”的“多方面”。从答案来看,似指前者,命题时,应注意避免歧义。

解答该题,需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能筛选出“家园城市”的要素,即特征;一是要能熟悉上海世博会;一是要知道什么是“阐述”。阐述,即在材料与观点之间建立联系,这里当然就是在上海世博会的某一特点与“家园城市”某一要素之间建立联系。如“黄浦江上蓝天白云,清风徐来,绿波荡漾,让人们在城市生活中能够享受大自然,体现了家园城市满足居民对大自然审美的深层需求这一要素”。“黄浦江上蓝天白云,清风徐来,绿波荡漾”即是上海世博会的某一方面,“让人们在城市生活中能够享受大自然,体现了家园城市满足居民对大自然审美的深层需求这一要素”即是阐述,可见,一定要分析到“什么特点体现了哪一要素”。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

7.答案:(2分)突出鹭鸶的美

细解:解答文学作品阅读测试题,首先也要理清文章结构。从散文的内在运思结构(也是作家的心理过程)来看,一般都是圆型结构,即按照“起——承——转——合”的变化形式组织文章。该文也是如此,大致可以分成四个层次:①到③,起;④到⑤,承;⑥到11,转;最后一段,合。(当然,层次的划分可以见仁见智,但大体应该是这样)在这其中,有很明显的思绪的变化:“不见鹭鸶”——“又见鹭鸶”——“哦!鹭鸶……毕竟是可以重新建立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从这个结构看过去,就可以捕捉到作者的思想情感:对恢复鸟类与人类天然和谐的向往与追寻。而把这个层次看清楚了,以下的题目基本上也就清楚了。下面的分析均建立在这个结构上吗,不再赘述。

本题在题干的表述上,也存在着歧义:到底是考查段落的作用,还是选材与主题的关系?抑或考查描写的作用?从答案来看,命题者的想法是第三种,即考查描写的作用。但是,事实上,从题干的表述上来看,上述三种理解都有道理,只是看你在阅读题目时,把重音落在哪一个词语上:是“第③段”,“描写”,还是“河边令人陶醉的风景”?

这样一来,本道题的考点所属就有了问题:到底是“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等”,还是“归纳作品要点,概括段落大意和全文主旨,揭示写作意图”。即到底是“作用题”,“手法题”,还是“意图题”?

如果从结构上来看,该段对鹭鸶与人类生活关系的描写显然对下文揭示鸟类与人类天然和谐这一主题具有铺垫作用;从描写主体鹭鸶这个角度来看,该段描写与第⑧段描写构成一侧一正的关系,两者有很明显的呼应关系,如“便呈现出……全都因为一双鹭鸶的出现而生动起来”与“没有鹭鸶的小河黯然失色”。如果从选择材料与突出主题的关系来看,该段强调了鹭鸶对构成“鸟类与人类天然和谐”这一画面的作用(效果)。所以,答案可以有多种。

现在单说“描写河边风景对鹭鸶的作用”,即作为手法效果题来看。作者就此有两句感慨:“于是,小河的这一片便呈现出别开生面令人陶醉的风景”,“这些平常见惯的景致,全都因为一双鹭鸶的出现而生动起来”。作者在刻意制造构图上的冲突与统一:对浣衣女子用了“艳丽”,写牧童没有写其短笛、牧歌,而是写其“玩扑克”,还有凝而不动的白云、即将告别的落日等等,通过这种种细节描写刻意回避浪漫,而强调其庸常(即文中所谓“惯常”);但是,这种庸常却因为鹭鸶的到来而改变了(即所谓的“生动起来”),也就是说,将原本庸常的生活图景艺术画面化,审美化。所以,答案是“突出鹭鸶的美”。这里既有反衬(“艳丽”女子等与鹭鸶的“仙骨神韵”),也有烘托(从侧面描写这个角度)。

8.答案:(3分)“扑飞”一词充满动感,准确地写出了记忆中的鹭鸶生动、鲜活的形象;把记

忆中的鹭鸶和眼前的鹭鸶联系起来,虚实结合,极具感染力。(第1要点1分,第2要点2分。)细解: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等。等于考查传统技法:炼字。这是上海高考的新题型,但又确实是最传统的文学技法。我们知道古代诗文炼字主要炼的也是动词,通常有化静为动、化虚为实的作用,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这里也是这样,只是解答时不可套用术语,而应结合文本具体分析。首先是生动性,将“记忆中的鹭鸶”写得很鲜活、生动;其次是化虚为实。虚,在文学作品里有两类,一类是记忆、想象等,相对于眼前的东西;一是指情绪、哲理等,相对于具体事物。这里也是这样,“扑飞而出”的除了“记忆中的鹭鸶”,还有又见鹭鸶的那份激动心情。

9.答案:(3分)运用反复的手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阔别多年又见鹭鸶的惊喜;从回忆到现实景色,承上启下;照应题目。(每个要点1分。)

细解:从答案来看,命题者自己干脆将之定位于既是手法效果题,又是段落作用题。从手法上来看,是“运用反复的手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阔别多年又见鹭鸶的惊喜”。从段落的作用上来看,如上所述,该段处于“承——转”的转折点上,由承上回忆到回到现实,所以是承上启下。另外,点出标题(或呼应标题)。这也是散文的基本结构技巧。需要留神的是,解答时,不可只出现术语而缺乏分析,一定要落实到位。

从备考的角度来看,考查中间段落的衔接作用也很常见。如2007年的第9小题:第⑨段(“清诗人袁枚曾有诗曰:‘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在构思上的作用是(1)(2)。不过较之本道题目,题干明确为“构思上的作用”,即“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一考点,就是段落作用题。

10.答案:(2分)形象地写出鹭鸶优雅大度的姿态

细解:考点:理解常见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这里考的是比拟,即拟人。题目较为简单,答题时注意两点:一是效果,即形象,一是描写对象的特点。描写对象的特点,见于上文,“那姿容端庄的是一种仙骨神韵,一种优雅一种大度一种自然”。再结合“昂扬恣肆、气急败坏”等词语的否定意味,就可以得出答案:形象地写出鹭鸶优雅大度的姿态。

11.答案:(6分)DF

细解:考点:归纳作品要点,概括段落大意和全文主旨,揭示写作意图。命题者这几年一直试图将这道题目“单纯化”,即聚焦在文本的某一点上。今年聚焦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上,这样实际上就变成为“主旨分析理解题”,只在读懂读不懂这一层面上,离鉴赏分析远了一些,不像以前总要涉及到内容、语言、结构、表达等方方面面。

“小时候……上学和放学涉过河水时……大了时”,A正确;“二三十年不见鹭鸶,早已不存再见的企冀和奢望”,B正确;“偏是掠过小河朝北岸树木葱茏的村庄飞去了”,“我明白自己……‘守株待兔’……忍不住要来”,C正确;D项理解肤浅,以偏概全,作者寻觅是为了唤回“信赖”,这要结合主旨来思考,等于通过选择题来考查主旨;“哦!鹭鸶对人类的信赖毕竟是可以重新建立的”,E正确;“崇拜这一对圣物”,对鹭鸶的定位,对作者情感的定位都不恰当,属于无中生有,F项有误。

将一道鉴赏题演变成一道信息筛选、比对题,又赋予了6分,实在是浪费。即使想送分,也没有必要用选择题的形式。选择题作为客观题,用来考查思想情感(“精神性”),势必会造成这种结果,因为思想情感原本丰富复杂,各人理解差异很大,只好在“文本内容比对”上设题,才不至于导致争议。

选择题可以选择文本“物质性”的那一面设题,即选择客观性的那一面,这主要是指文本的建筑形态,如语言(遣词造句)、结构(谋篇布局、选材组材)、技巧、形象等方面设题。既便于测量,又便于拉开考生距离。命题者应该珍惜选择题这一题型。

12.答案:(4分)引用《诗经》名句呼应了作者寻觅鹭鸶的过程;寄托了作者人鸟同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理想;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抒情韵味。(第1要点1分;第2要点2分;第3要点1分。)

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等。结尾不管玩什么花样,都是为了结束全文的。所以,考虑问题,首先是两个角度,一是从内容上结,一是点明(或暗示)主旨。这里同样如此。从内容上结,用《蒹葭》诗句中的这种追寻形容自己寻觅鹭鸶的过程;从主旨上结,寄托了作者对人鸟共处、天然和谐的向往、追求。其次,引用古诗进入现代散文还有其特殊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抒情韵味。这一点学生在《南州六月荔枝丹》等课都应有所接触。

这是一道新题型。之前多考结尾的作用,这里既考其作用,又考其艺术。结尾的艺术有很多,有直抒胸臆的,如《想北平》等;有含蓄蕴藉的,如《项脊轩志》等。像本文这样以“引用”来结尾,课外的文本很常见,甚至部分学生的作文也常用此技巧,我们教材中的散文到并不多见。这样对考生来说,就有了些难度。

另外,答好这道题目还取决于对《蒹葭》首段及全诗意蕴的了解,即考查你是否可以有效调用教材里经典文本的内容,去年是《饮酒》,今年是《蒹葭》。这类题目也有局限,第一必须是经典,即其意象、意境、意蕴被作为典故为后代作家引用;第二必须是教材里要求背诵的篇目,至少是需要深入掌握其内容的“基本篇目”。这样算来,数量就不多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答案:(6分)(1)用心一也(2)快阁东西倚晚晴(3)休说鲈鱼堪脍(4)五月渔郎相忆否(5)隔水问樵夫(6)夹岸数百步(7)欸乃一声山水绿(8)此身合是诗人未

细解:从教材分布来看,高中、初中、课外,分别为:5+1+2。初中少考了一句,学生的得分应该会有提升。不过课外的两句有些生冷,一般来说,课外应以格言、警句为主,考查古诗的默背就有些难了,除非真正热爱古诗的同学,否则很难答出。从诗、文的比例来看,分别是:6+2。比例有些失调,不太符合中国古代文化的实际。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

14.答案:(1分)古体

细解:多年考查近体诗,此次考查古体诗,虽是考查古体诗,也是考查近体诗。因为,如果学生能识别出什么是古体诗,当然说明其对近体诗的特征也是了解的。我们确实应对整个诗歌发展史予以关注。

15.答案:(3分)A

细解:学生如果熟悉“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当会很快选出A 来。这里的“明月何皎皎”,既无“比”,也不是“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只是描写眼前景,作为中心意象,它直接引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可以看作是“赋”的手法。

这首诗其实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游子诗,一是思妇诗。命题者显然将之定性为游子诗,即抒情主人公为一游子,这样,“客行虽云乐”就有“以乐衬哀的效果”,B正确。作者选择夜晚这一特定的时段来表现,写其夜不能寐。原本安眠的夜晚却夜不能寐,构思上先以时间来谋篇;再写其“出户”、“入房”,以空间转移来布局,C正确。全诗以叙事为主,自然、浅显、朴素,而又“余味无穷”(“无穷”虽有夸张,但作为套话,也不可太认真),D正确。

如果当作思妇诗,那就麻烦了:“客行虽云乐”作为思妇对客行在外的“他”的想象,就不能说是“在诗中有以乐衬哀的效果”了,因为原本就是想象的,也许并不确实。如果把这个“乐”看成是“他”对自己“曰”的,那么,“不如早旋归”的劝告里就含有相当的哀怨在里面了,那就不是衬托,而是对比了。如果有考生选择C项,想必可能是这样理解造成的。也不能说就没有道理。

16.答案:(4分)“我”揽衣而起,出门徘徊,伸颈远望,回房落泪;这些动作写出了“我”夜不能寐的状态;流露出忧愁、孤独的情绪;表达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动作1分,状态1

分,情绪1分,情感1分。)

细解: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等。为了避免学生解题时使用套话,命题者对答题语言做了细化:区分了“动作”与“状态”,“情绪”与“情感”。这就对赏析题的解答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醒我们在教学时,注意对作品的动人之处唤醒体验,细加品味。如果不做这样的要求,许多学生可能会列数动作,然后直接抵达思乡的情感。

使用动作、细节来抒情,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抒情方式,甚至比写景抒情还要古老。如果我们把“景”理解为“情景”,而不是“景物”,那么,这样的表达也与“诗歌,不过情景两端”这样的认识相矛盾。作者通过一连串的动作细节刻画了一个夜不能寐的状态,即失眠的形象。这个形象可以把它看作意象,这个意象与“明月”、“床帏”、“户”、“房”等构成一幅鲜明、深沉的意境,抒发了思乡的孤独、寂寞心情。当然,由于我们同学常常对意象理解狭隘,只是把它看成是诗中的一些景物,于是就很难从这个角度将这类诗歌的诗意分析出来。其实,构成诗歌意象的除了景象之外,还有人象、物象、事象等等。

赏析这类诗歌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看作者使用了哪些动作细节,再看这些动作细节刻画了怎样的形象,营造了怎样的意象。然后再品味这个意象透露出怎样的情感,包括这种情感的情绪反映与思想内容。总共可以分为四步。按照命题者给出的答题规范,即是:动作+状态+情绪+情感。情绪与情感的区别在于一个是短暂,一个持久。一个完全是心理反映,一个带有思想内容。即,一个是情感反映,一个是情感内容。这道题目的解答关键在于对答题规范的掌握,情感的把握并无困难,一般同学都能看出这里包含着孤独的情绪,思乡的情感。

值得赞扬的是,命题者不仅在诗歌类型的考查上有所突破,而且在诗歌艺术手法的考查上也开拓了新的领域,可以对诗歌教学产生有益的影响。其实,古代这类以动作细节抒情的诗歌很多,叙事也可以是一种抒情方式。望能引起大家注意,对中国古代诗歌要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6分)

17.答案:(4分)(1)鼓励(2)以……为乐(3)左右(指时间)(4)听从什么

细解: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和作用”及“理解常见的文言词法和句式特点”。其中既有实词,更有词类活用、虚词、固定结构等古代汉语语言现象。可见,这道题目也不一定都是考查实词现象。“劝”,勉励,在《劝学》中有此用法。其为多义词,注意与“规劝”的区别。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无“规”,即要求对方改正某些行为以符合要求。这里显然没有此意。“乐”,本

为形容词,这里带了宾语,所以,活用为意动,即“以……为乐”。首先要判断其活用,再判断是什么词活用为什么词,最后再看看动作的发出者是谁,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了。当然,如果把“乐”看作表示心理动作的动词,也同样是意动,对得出正确答案没有妨碍。“所从”,是“所字结构”。“从”,根据“令初下”,可知是“听从”,而不是“跟从”什么的;“所”,助词,与“从”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个名词性结构,在这里做“不知”的宾语,相当于“听从什么”,“所”本身词义很虚。

最难的是“顷”,书本上只学习过表示短暂时间的用法,如顷刻、少顷、有顷、顷之等。这里附着在“几何”、“三月”的后面,按理说学生也可以根据所掌握的有限古汉语知识推断出来。“几何”是数词,一般做定语,那么,中心词“顷”推测起来应为“时间”,也就是说由“短暂时间”泛指“时间”,“几何顷”应为“有多久”。这样,“三月顷”,也就是“三个月的时间”,“顷”应该还是泛指“时间”。(我以为这样解答也应该是有道理的)

但是按照答案的理解,解“顷”为“左右(指时间)”,问题就复杂了。即是把它看作表约数的一个虚词了。约数是表示与实数数目相差不远的大概数目的,古汉语中常见的约数表示方式有以下几种:1、用十百千万等成数来表示约数。2、用两个邻近的数表约数,这也是现代汉语约数的基本形式之一。3、基数词后加“许”“所”“余”等表约数。如:未至匈奴陈二里所,止。(《史记·李将军列传》)“二里所”即“二里左右”》4、在基数词前面加“且”“将”“约”“几”“盖”“可”等表约数,这种约数往往是表示比实际数略少的近似数。看起来,这里属于第三种情况,在基数后加约数词。但是,“顷”做约数词确实超越了学生的认知范围。按照建构主义理论,提问的时候,是需要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如果太过超越学生的现有能力,不知如何建构?难道让学生根据“许”“所”“余”等的用法来推断吗?那也太不靠谱了。

18.答案:(2分)B

细解:古今异义现象属于实词用法,故本考点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和作用。“以为”,今天还做“认为”用,所以不存在古今异义。“禁止”,从整个句子构词的情况来看,“禁”为名词(前有“政缓”),禁止做的事情,“止”,停止不做,这与今天表示“不准、不许”意思的“禁止”区别很大。“几何”,在文中是数词,“多少(时间)”的意思,今日为数学概念。“请教”,这里同样是两个单音节词语的组合。“请”,表谦敬副词,“请允许我”的意思;“教”,“让,使”的意思。今日为“请求人指导”,意思相差很大。辨析古今异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注意古代汉语单音节词语为主这一现象。

对古今异义的考查,久违了,上一次考查还在2007年秋季高考。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

等实词现象,一般间隔几年总会考查一次的。

19.答案:(5分)(1)虞丘相向楚庄王推荐孙叔敖来代替自己。(3分,进、以、“于楚庄王”倒装各1分。)(2)楚庄王同意了他的请求,过了半年,百姓全部自己增高了他们的车子。(2分,居、句意各1分)

细解:考点:用现代汉语解释文言句子。早前用语是“翻译”,“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来表达,重点是“转换”。而从命题与解答的实际来看,确实是“解释”,即对古代或特殊或重要的语言现象用现代汉语做准确的解释,所以,是按“点”(古代或特殊或重要的语言现象)给分的。第一句中重要的是“进”、“以”、“‘于楚庄王’”,第二句中重要的是“居”。其实,两句中还有“自代”、“自高其车”等特殊语言现象。根据语境,“之”代指“孙叔敖”,后又有“以自代也”,所以,“进”,应是“进荐”的意思。“于楚庄王”,为介词结构后置做补语,现代汉语中一般用作状语。“居”后是“半岁”,是一个表示时间的概念。“居”用在“有顷”、“久之”、“顷之”等前面,表示相隔一段时间。如“具有顷”等,所以,“居半岁”可以解释成“过了半年”。

此外,还考查了“以”的连词用法。本张试卷没有单独为虚词设题,但是,还是通过其它形式考到了“所”、“以”、“于”、“之”、“其”(第24题)等常见虚词。

20.答案:(2分)自信

细解: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等。通过对人物对待得失的态度概括性格特征。从表面上看,有两个“知”字,似乎应该是“自知”。但是,两个“知”的对象有差异,第一个“知”是“知”自己的能力,第二个“知”是“知”自己有无过错。所以,回答“自知”有些肤浅,应该是“自信”,即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没有做错。

只有两个空格,所以,必须概括为某一形容词。

21.答案:(3分)恢复币制,不干扰市场秩序,体现了孙叔敖安民策略;不依靠颁布命令而是通过增高门槛来达到增高车子的目的,体现了孙叔敖化民策略。(答出1点得2分,答出2点得3分。)细解: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要求“联系文本”,说明虽是“简析”,也需要在分析的基础上做些归纳、概括,而不是概念来概念去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方法与语体文是一样的。首先也是划分层次,从全文来看,主要通过两个故事来介绍孙叔敖的施政策略。一件事情是讲其如何使民“安其处”的,即安民的策略。第二个故事,是讲其如何“不教而民从其化”的,即化民的策略。总的来说,孙叔敖施政的具体策略是:安民,化民。如果能读懂两个故事,就可以看出:恢复币制,不干扰市场秩序,体现了孙叔敖安民策略;不依靠颁布命令而是通过增高门槛来达到增高车子

的目的,体现了孙叔敖化民策略。

从答题的要求上来看,既要有对具体策略的提炼,又要有结合文本的具体分析。相较而言,归纳提炼为“安民”、“化民”两个具体策略更难一些。首先,要能理解,所谓的“施政”,指的就是对待“民”的态度,是如何“施教导民”的;其次,围绕着“民”,从两个故事里选择两个最恰当的动词来概括不同的策略来(这时,文中议论性的语句也可以帮助我们有效筛选和概括)。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归纳、概括,通常都有两步:先是求同,寻找两者的共同点,都是展示其如何“施教导民”的;其次是求异,再看在此基础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这样,就可以保证较好地归纳、概括了。可见,有较复杂的逻辑思维活动在其中。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2分)

22.答案:(2分)更休

细解:考点:分析作品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从思路上来看,本文是类比开头,而类比之中又有对比。从农作方法上来看,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比较,一是是否轮休,一是耕种时间。与“寸寸而取之”相对的是“更休”,即轮休,这是保持地力的一种很好的办法。

23.答案:(2分)写出古人专注于培养自己学识才能时的状态

细解:考点: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从思路上来看,本段的中心句是“其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核心是“自养而不敢轻用”。句号后,即从“弱者”开始,就是介绍具体如何“自养”,并如何“不敢轻用以待其成”的。中间这句(“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即是用一句比喻形容一下“自养而不敢轻用”的状态。“闵闵焉”,勉力的样子;这个句子可以译为“那种勉力的样子,就好像盼望婴儿快快长大”。这个比喻揭示了“自养”状态的什么特征呢?谨慎,倾尽心力,答案用了“专注”一词,也可以。作者写这一句的目的就是通过比喻突出“自养”(“培养自己学识才能”)状态时专注、倾尽心力的态度。

24.答案:(2分)C

细解:理解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和作用。作者在这里是把自己与对方对照着写的:“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且妄推之矣”,希望对方接受教训,“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然后“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从上下文的语气上来看,“其”是副词用法,表示祈使语气。《伶官传序》里“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的“其”就是这个用法。答案即是:C。“去”,意译为“摆脱”;“务”,“致力于”的意思。“务”作“致力、从事”用,很常见,今人还有“务工、务农”等说法。

25.答案:(3分)两文都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种树郭橐驼传》以种树的道理来类比治理百

姓的道理,本文用耕种的道理来类比治学、培养才能的道理。(写作手法还有对比等。写作手法、对《种树郭橐驼传》的分析、对本文的分析各1分。)

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等。通过与课文做比较的形式来分析写作手法,是一种很好的考查方式,体现了对教材的重视。从鉴赏的角度来说,属于比较鉴赏,这也是一种传统的鉴赏方法。

从答题的要求来看,要求写出两者的“明显的相似之处”,然后是各自对此手法的运用。《种树郭橐驼传》的课后练习里明确其写作手法是“类比和对比”,本文正好也有这两种(前文已述)。《种树郭橐驼传》结尾:传其事以为官戒。所以,类比的是“官理”,即治理百姓的道理。本文从第二段开始讲的都是如何“自养”,所以,类比的道理是“治学、培养才能的道理”。

需要辨别的是,不要混淆“类比”与“比喻”:比喻是不同类事物之间求相似点,类比是同类事物之间求共同点。两者有根本的不同。

26.答案:(3分)作者认为人才须经长期修养,成熟之后,才可以到社会上施展才能;修养不足,却早得功名,不利于自己进一步的发展,难成大材,难为大用,所以作者认为是“不幸”的。(第1要点1分,第2要点2分。)

细解:考点:归纳作品要点,概括段落大意和全文主旨,揭示写作意图。按理说,本道题目会要求学生评价苏轼这一观点的思想意义(观点的新颖、深刻之处),但是,命题者显然放低了身段,只要求理解作者观点即可(问了“为什么”,而不是“怎么样”)。

从文章的思路看,第一段运用类比、对比揭示出“早得”(“敛之常不待其熟”)、“晚得”(“敛之常及其熟”)的不同结果,一是“岂能复有美稼哉”,一是“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第二段,主要介绍“古之人”是如何“自养”的。从作者的介绍来看,就好比“富人之稼”。而第三段介绍自己“不幸而早得”,可见第二段与第三段也是构成对比。这样,早中功名的不幸就可以通过庄稼的类比,以及与“古之人”“自养”的对比,推断出来。即:作者认为人才须经长期修养,成熟之后,才可以到社会上施展才能;修养不足,却早得功名,不利于自己进一步的发展,难成大材,难为大用,所以作者认为是“不幸”的。

这道题目很有现实意义,在一片“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早起的鸟儿有虫子吃”、“出名要趁早”的喧嚣声中,该文具有警醒作用。

二写作 70分

27.作文。

【审题指导】

这个作文题非常大气,可以考察出考生的人文关怀。如果考生只关怀自己的分数,不关心身边的社会,这篇作文就很难写出高度、境界。

写作时,考生可以从读书、做人的角度来谈自己。“什么可以过去?”、“什么不可以过去?”这是一种心态。学生在成长的经历中,肯定会涉及到成功、失败,这些都是暂时的,也都会过去。但是,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有些东西不会过去的,如果你做过什么不光彩的事情,做过什么对不起人的事情,会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人在社会上坐一些公益事业、贡献,看上去会吃亏,用长远的眼光看,这些都不会吃亏。每个人都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历史负责。

考生还可以从世界、国家的发展来谈社会现象,对当前的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当今社会,少数人为牟取更多利益、为了眼前的利益,会做出令人痛心的事情,坑蒙拐骗,做出对老百姓不负责的事情。其实,老百姓心中有一个碑牌,对这些事情都会有自己的评价,这些历史永远不会过去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哪些东西是暂时的?哪些东西是永恒的?对考生来说,需要有正确的看法、正确的立场。

除此之外考生可以写“青春”,还可以写“灾难”一个好的作文题应该具有哲学味和诗意,并能分出学生的层次,今年这道题就能充分体现这一点。这道题既有哲学元素,又有诗意,考生最好辩证地写,两方面都要涉及到,世上万物总是对立的,总有两重性,因此既会过去,也不会过去,而这个事物,可以是“青春”,也可以是“灾难”。比如写“青春”,时间易逝,但是奋斗的、激情的青春则会永远铭记心中,不会过去;比如写“灾难”,汶川地震过去了,新的城市已经建好,温家宝总理此次访日,又将汶川学生折叠的千纸鹤送给日本震区人民,我们对待灾难的精神永远存在。

对于作文文体,可以写成哲理性散文,将抒情和哲理相结合,记叙和议论相结合。至于这两句话本身,可以有所侧重,比如“一切都会过去”占80%,“一切都不会过去”占20%。

附文言文译文

(一)

孙叔敖,楚国的处士。虞丘相向楚庄王推荐孙叔敖来代替自己。三个月后,孙叔敖便做了

楚国的国相。(当政后),孙叔敖实施教化引导百姓,君民关系和谐,民间风俗顿时大好,各项政策宽松,各条法令禁止的东西立即得到执行,再没有奸邪的官吏,盗贼无法兴起。秋冬两季孙叔敖鼓励百姓上山采集,春夏两季入水捕鱼,一年四季各得其便,百姓们都生活的很开心。

楚庄王认为钱币太轻,于是将小的钱币换成大的,结果百姓使用起来很不方便,都离开了原来的

2011年全国普通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1

2011年全国普通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1 基础试题 2011-06-08 0709 2011年全国普通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1及参考答案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第Ⅰ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逾越(yú)鸟瞰(kàn)一丘之貉(lùo)栩栩如生(xǚ) B.溃败(kuì)凹陷(wā)贻笑大方(yí)兢兢业业 (jīng) C.咀嚼(zǔ)桧柏(guì)罄竹难书(qìng)饕餮大餐 (tiè) D.觊觎(jì)攻讦(jié)光阴荏苒(rǎn)心怀叵测 (pǒ)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我读过弗莱的著作,很喜欢他那高屋建瓴的气势和包罗万象的体系,更欣赏他努力摆脱主观印象式品评的文学批评方法。

B.奚羽先生指导弟子写论文时强调,学术论文要有的放矢,论证严密,语言准确而简洁,不能模棱两可,也不能繁文缛节。 C.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都对它趋之若鹜。 D.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哭泣声不绝如缕。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不同的生活习俗、自然条件以及地理环境,使各地的民居在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等方面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 B.历时三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一次成功的国情大盘点,其数据将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和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C.失眠是指因睡眠时间不足、质量不佳对身体产生损害而出现的不舒服的感觉,应对失眠需要了解相关的睡眠卫生知识,进行自我调护。 D.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教风和学风建设,而中小学是人生品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这样的活动应着力于中小学就要抓紧抓好。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今天的日子很短,正在自己的脚下悄悄地流 逝,。, ,,,经营好每一个今天就等于经营好昨天和明天。 ①今天的事应该今天完成,不能推到明天 ②脚踏实地,全身心地经营好今天,才会有一个个实在的昨天 ③因此,面对今天,我们不要太多地怀念过去 ④接力棒交得好,才能走向辉煌的明天 ⑤如果总是站在今天望明天,结果明天也会悄悄地溜走 ⑥今天是昨天和明天的接力处 A.⑤①⑥②④③ B.⑤⑥①④③② C.⑥④③②①⑤ D.⑥②③①④⑤

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应该认真对待文献综述熊易寒 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学术界都不太重视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学术规范的逐步建立,这种情况有所转变,不过大多数综述都是罗列式的,报幕似的把相关研究一个一个列出来,丝毫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之间存在任何内在的关联,甚至也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与作者本人的研究有何相干。这样的综述机械、突兀,有生拼硬凑之嫌,称之为“伪综述”亦不为过。 ②阅读国际上的顶级学术刊物,有这么几个发现:一、书评以外的论文()有比较翔实的文献综述; 二、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是由该领域的一流学者撰写的;三、对相关著作的征引()采取间接引用的形式,很少直接引用。这与国内的情形很不一样,值得我们思考。 ③为什么必须有文献综述?一篇优秀的文献综述其实就是一幅学术谱系图。写文献综述不仅是为了陈述以往的相关研究,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示对前辈、同行或知识产权的尊重,更是为了“认祖归宗”,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定位。有时候只有把一篇文献放到学术史的脉络中去,放到学术传统中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个文本:作者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他的问题是什么?他试图与谁对话?我们在开始一项研究时也同样要有问题意识和对话意识,不能自说自话。对话的前提自然是倾听,如果连别人说了什么都不知道,如何进行对话?正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问题”,才需要与对方进行讨论,否则便无话可说。通过综述的写作,我们就会知道:别人贡献了什么?我打算或者能够贡献什么?我是否在重复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撰写文献综述首先是为了尊重并真正进入一个学术传统,其次才是利他主义功能——为他人提供文献检索的路线图。 ④为什么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多由大家执笔?这类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首先,必须熟悉该领域的重要文献,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要做到这一点,非有积年之功不可。其次,面对汗牛充栋的文献,必须具备高超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从宏观上把握总的研究状况,否则就不是你在驾驭文献,而是文献在驾驭你。我们(特别是初学者)在阅读文献的时候,常常淹没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之中,茫然不知所措,有时甚至感觉被人牵着鼻子走,面对不同观点的学术论争,觉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免犯糊涂,此乃“段位”不够所致。最后,这类文献综述往往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前瞻性,除了要总结现有研究,还需要高屋建瓴,指出现状的不足及其根源所在,为这一领域甚至整个学科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设性意见。如此看来,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由德高望重、造诣深厚的学术权威撰写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⑤为什么要尽可能间接引用?间接引用就是作者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引文的核心观点。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重新表述需要我们先将对方的观点吃透,然后围绕自己的核心问题和行文思路,重新加以组织,这样可以使论述更加紧凑有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找出不同文本之间的内在关联,它们的分歧是什么,共识是什么,然后将众多的观点进行整合、归类。二是间接引用突破了原文的限制,可以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有效节省篇幅。 ⑥规范的文献综述,要求学者有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也需要学术刊物的大力倡导和支持。因为有了文献综述,论文的篇幅势必扩大,有限的版面会更加紧张,但论文质量将更有保障。因版面限制而砍去综述,实在是削足适履的不智之举。 ⑦认真对待文献综述,对于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仅仅把文献综述看作论文写作的一个步骤、程序,或者是有关方面的一个规定,更应该看到,这是知识生产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不是在重复别人,它是在说出自己。这不仅是一个合法性问题,也是一个有效性问题。可以说,扎实的文献综述是一篇论文成功的一半。

2014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上海语文试卷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 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 脱这种困境 ..?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 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上缺乏自由的话,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注娱乐新闻,而最危险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度,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 ⑤还有一些人尽管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却习惯于把常识当成真相,或者以常识为标准来判断事件是否真实。□ ⑥我们生活的时代,受众越来越多地拥有制作和发布新闻的机会,所以,仅仅强调受众解读新闻的能力和追求真相的意愿其实是不够的,还应该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能力,提高他们所生产的新闻的质量。从新闻业的发展来看,无论对新闻受众还是对新闻工作者,这可能都有更大的价值 1、第①段加点词“困境”在文中指的是的状况。(2分) 【答案】本应消除不确定性的信息却增加了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理解词语、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考点。此类题目出题人的意图是考查考生对词语在语境中意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方学科网法是,首先联系词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全国卷)

施工现场工程质量管理制度 一、项目建设坚决贯彻执行国家颁布的各种质量管理文件、规程、规范和标准,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思想,宗旨是优质、安全、高效至上。 二、项目要保证工程质量,由分管副总经理、项目技术负责人和安检部组成的质量安全体系,专人负责施工质量、现场监督和检测及核验记录,并认真做好施工记录和隐蔽工程验收签证记录,整理完善各项施工技术资料,确保施工质量符合国家规范要求。 三、进行经常性的工程质量知识教育,提高操作人员技术水平。实行施工、检验、监管现场三同时制度,到关键部位时,公司相关领导和项目技术负责人、质量检查员以及职能部门到现场进行指挥和技术督导。 四、施工现场工程质量管理,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要求层层落实,保证每道工序的施工质量符合验收标准。坚持做到每个分项、分部工程施工质量自检自查,严格执行“三检”制度;不符合要求的不处理好决不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实行“质量一票否决”制。 五、隐蔽工程施工前,经自检合格后报监理公司查验,经监理工程师查验合格后及时办理隐蔽工程验收签证,方可进入下道工序的施工。 六、严格把好材料进出质量关,所有材料、配件、设施使用前必须获得职能部门检测同意或标定,不合格的材料不准使用,不合格的产品不准进入施工现场。工程施工前及时做好工程所需的材料复试,材料没有检验证明,不得进入隐蔽工程的施工。 七、建立健全工程技术资料档案制度,专人负责整理工程技术资料,认真按照工程竣工验收资料要求,根据工程进度及时作好施工记录、自检记录和隐蔽工程验收签证记录。将自检资料和工程质量控制资料分类整理保管好,随时接受上级部门的检查。 八、对违反工程质量管理制度的人,将按不同程度给予批评处理和罚款教育,并追究其责任。不达标不予签证、付款。对发生事故的当事人和责任人,将按上级有关规定程序追究其责任并做出处理。 图纸会审设计变更制度 一、工程实施工前必须对设计提供的图纸进行图纸会审,由公司按分类组织进行,具体由分管领导组织,项目部负责人与相关技术人员、工程监理、设计单位和有关各方一道查阅熟悉图纸、了解图纸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图纸会审意见。 二、图纸会审应做好记录,由分管领导和项目部组织会审单位,会审提出的问题及时解决,并详细记录,写成正式文件(必要时由设计单位另出修改图纸),

2015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细解析

2015年上海语文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地图与理论模型 ①工程师在设计汽车时会按比例制作汽车模型,这种实物模型可以直观地呈现出汽车的构造,而且可以让一些实验更加便捷。举办一场宴会前,我们会思考应该邀请谁参加、需要准备哪些食物等,这时我们其实也构建了一个模型。这种模型与汽车模型不同,它不是一种实物,而是一种“理论”。科学家的工作与此相似,也是构建某种理论模型,只是这类模型的特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②地图也是一种模型。地图与理论模型的类比有助于我们了解理论模型的特点。我们先来做一个练习。请看一张某大学校园的局部地图: ③这张地图的右边画有一个箭头。请问:箭头指示的东西足什么? ④人们通常会回答:箭头指示的是一幢建筑。如果我说这答案不仅是错的,而且根本不着边,你会怎样想?你肯定会怀疑这是个把戏。没错,你的怀疑是正确的,但这个把戏的背后却是最为核心的问题。 ⑤正确的答案是,箭头指示的是一个矩形图框。这就是真正为箭头所指的东西。人们会回答箭头指向了一幢建筑物,是因为根据地图和与之对应的实际环境,矩形图框显然表示一幢建筑物。但建筑物只是矩形图框所表示的物体,而不是矩形图框本身。 ⑥这个练习的目的是指出地图与其所表示的对象不是一码事。当然,这只是一个把戏, ,你可以将一张街道生活中没有人会混淆地图上的一个矩形图框和现实中的一幢建筑。毕竟 .. 地图折起来放进你的口袋,却不可能把一个街道折起来放进口袋。而理论模型与客观对象间的差别却容易被人忽略,这需要我们格外注意。 ⑦我们都知道地图和它所表示的对象是不同的,但二者之间又存在着重要的联系。那么,地图是如何与一个特定空间发生联系的呢? ⑧第一,地图与它所表示的对象在结构上具有特定相似性。就地图而言,结构的特定相似性是空间上的。例如,地图中的线条的空间关系,与地图所表示的街道的空间关系相对应。 ⑨第二,我们拥有一套社会约定来绘制和阅读地图。没有这些约定,地图只是绘有不同线条的纸。这套约定十分浅显,并为人们熟知,所以大多数人在看地图时,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使用了这些约定。 ⑩理论模型也离不开约定,只是具体情况有所不同:没有几个人知道用来解释宇宙大爆炸这一理论模型的约定。人们需要了解更多的学科专业知识,才能“绘制”和“阅读”理论模型。 ?通过地图与理论模型的类比,我们还发现了值得进一步追问的有趣的问题:存在完美的地图吗?答案依赖于什么是“完美的地图”。如果“完美的地图”是指对一个地方的所有特

(完整版)2019上海高考语文卷

2019上海高考语文试卷 一积累应用 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论语〉七则》 (2)______________,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________》(3)《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写出了琵琶声的轻快与冷涩。 2.按要求选择。(5分) (1)学校举办诗词大赛,为激励选手,需张贴标语,以下内容合适的一项是()。 A.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B.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C.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D.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任何一幅画,都有一个最佳的观赏距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距离太近,美感就会减弱甚至消失。 ①隔着一定的距离才能见着美②距离本身能美化事物③更为准确地说 A.③①②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①②③ 二阅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记忆与写作 ①我们一旦将“经验”区分为经历和对经历的体验,记忆在写作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就不难理解了。经历是无法即时描述的,更无法使之客观化。我们所经历的事实,绝大部分转瞬即逝。我们无法做到一边经历某件事,一边将它书写出来。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作家所描述的经历无一例外都是记忆中的经历。 ②很多研究者都注意到了经历与写作之间的“时间距离”,将这种距离的作用极端化和简单化。看来也没什么道理。有一种说法,作家将个人的经历在记忆中保存得越久,写作将会越客观,就如同封在坛子里的酒,时间越长,其味道越醇正。如果情况果真如此,每位作家想必都应该在弥留之际才开始自己的创作。不过这样的说法也提醒我们,将刚刚经历的事件立刻表达出来,的确更容易受到社会意识以及作家个人的偏见、习惯、写作目的的影响。另外,经历在记忆中的发酵,也可以使经历的性质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时间距离确实起到了某种作用。 ③有人十分形象的将写作比喻为反刍:草料进入牛腹,只是储存,未及消化,营养尚未被吸收,而写作则是对记忆中的经历进行反刍。当然,反刍并不是一次性的,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也就是说,在生命的不同时段,只要愿意,作家随时可以对记忆中的任何一种储存物进行反刍,从而完成对材料的多次使用。 ④你和父亲去钓鱼,河边开满了金银花,你们在烈日下坐了三个小时,最后在日落时分钓到了一条大鱼。第二天,你去上学,把这件事告诉同学的时候,由于钓到大鱼并享用美食的骄傲尚未消退,你讲述的重心也许会集中于那条鱼的大

上海市黄浦区2014届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

黄浦区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终考试 语文试卷2014年1月8日 考生注意: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卷上将自己的姓名等相关信息及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所有试题的答案及作文必须全部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卷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3.本试卷共6页,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用设计去改变生活 冯骥才 ①在哥本哈根,几次听丹麦人说这么一句话:“生活的一切都是设计出来的。”这句话细琢磨很有道理,只要是人创造出来的东西哪样没有设计?然而,为什么以前没听过这种说法?这不是一般的话,里边包含着一种新观念,就是要自觉和主动地用设计去改变生活。 ②由此,我注意到在丹麦大大小小的城市,包括机场都可以看到一种新颖独特的商店,叫做新设计品商店。走进商店,眼前一亮,一方面所有商品都是我们日常身边的生活用品,家具、餐具、灯具、厨具、洁具、玩具,还有居室的、园艺的、电器的等等无所不包;但另一方面,它不是一般的百货商场或家居超市,这里一切物品一概是新颖的、没见过的、创新的。无论是颜色、造型、理念、使用方法,全都充满了设计师独特的创意,更漂亮更现代更便捷,有的还有新的科技含量。比如刚刚摆到店中的一把雨伞,形状很怪,前尖后圆——这种伞的奇妙之处是在很大的风雨中都不会翻过去。柜台前有一台小电视,播放着这种雨伞“风雨不怕”的神奇效果。 ③我忽想到,这数千种全新并不断更新的产品,需要多么巨大的设计创意与能力来支持?不只是丹麦,整个北欧都看重现代生活离不开的至关重要的两个字——设计。□。哥本哈根有一座新设计博物馆,展示了人类生活一些方面设计的历史,以及设计与发明、材料、科技及文化的关系;其中几座世界上最现代的音乐厅与歌剧院的设计所体现出的新科技、新理念、新思想、新的审美精神以及超前的创造力,令人叹为观止。这座博物馆骄傲地展示着设计创新与生活进步的关系。 ④前两年我访问瑞典和挪威归来,写过一文《从简朴到简约》。我说,北欧四国与中欧和南欧不同,在历史上北欧没有处于欧洲文化中心,没有太多的“人文包袱”;他们的本土文化一直单纯简朴,也就比较容易从固有的“简朴”走进现代文化所需要的“简约”。但是这绝不是听其自然的转化,而是一种自觉的进取。他们首先是明明白白认清自己特有的传统,进而去创造属于北欧的现代文化形态。在这中间,设计被摆到最关键位臵,设计师成了时代文化的主角之一。通过数十年乃至几代设计师的努力,不仅形成了北欧特有的现代文化精神与审美语言,还有力地影响了整个世界。 ⑤设计不仅改变了生活,也创造了独特的生活精神与情感。设计被作为一种创意的代名词,设计师被视作最有创新思维的艺术家,为世人所尊重。如今设计在北欧是一种真正的文化时尚;当然,不是低层次的娱乐时尚,而是高端的文化时尚。 ⑥从经济角度看,设计还是一种巨大的生产力。在丹麦有一家享誉全球的积木玩具公司——乐高,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一位名叫克里斯第森的人所创。它是一种带有“连接颗粒”、可以自由拼砌的五色(红、黄、蓝、白、黑)塑料积木,能够听凭人们的想象自由地堆砌出各种事物来。在乐高所在地比隆小镇,有一座闻名全球的主题公园,使用了4200万块塑料积木,拼砌成世界各地名胜、

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上海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和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在答题纸反面清楚地填写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答题时间150分钟。试题满分150分。 一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7分) ①近年来,艺术史研究者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对艺术品的理解和研究,不能局限于图像、风格等艺术范围之内,还应拓展到作品的物质性特征和存在方式。如果对中国传统的“卷轴”这一装裱方式加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这种物质性特征常常是文化精神的某种映射。 ②把卷轴和西方油画的装饰形式进行比较,两者的不同显而易见。油画完成后被嵌入硬质的四边画框,意味着一种强制性的“展开 ..”,体现出对静态的空间的占有意识。而中国书画所采用的卷轴形制,则自然引出一个“敛合”的结果。敛合意味着对空间尽可能的放弃,却隐含了时间性的要求。 ③卷轴提供的形制,保障了舒卷的权力和自由,而在长幅横式的卷轴作品中,舒卷过程本身就是观看活动的一个介入因素:它拒绝对全幅作即时性的呈现,而对观看范围进行必要的控制,使观看成为一个历时性的过程。具体而言,这类作品展示时,作品左侧部分随着观看的进行被陆续打开,与此同时,右侧部分则被不断收起,观看者视野所及,就是“舒”和“卷”所呈现的自然范围(约为一个手臂的长度)。这种观看方式,要求作品在展示过程中体现出“段落感”,以使观看者视野中的图像保持一个相对完整而又不完全重复的空间,这样的段落空间是逐步呈现和不断变换的,因而是由时间统领和支配之下的空间。这是此类卷轴作品与静态展示的油画作品的重要差别。 ④考察卷轴的敛合形制,我们会进一步联想到收藏的行为,因为敛合也正是收藏的一个基本动作。卷轴所支持的敛合形制,可使作品避免因长期暴露在空气和光线中而受到损伤,也暗示了对作品时间性要求的尽力满足。 ⑤敛合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它还可能是对观看者进行挑选的一种方式。卷轴的形制所隐含的既不是无条件的展示,也不是全然不允许观看,它暗示着古代士大夫艺术活动中那种“限制性”的观赏。“更起粉墙高百尺,莫令门外俗人看”,宋人孙少述这两句诗对理解这个问题或许有点帮助。该诗的题目是“栽竹”,考虑到竹子清幽绝俗的文化品性极其与文人墨客的精神关联,我们完全可以把这样的诗句看作古人艺术观念的隐喻。“粉墙”象征着艺术家及收藏者与世俗阶层的趣味隔阂,他们通过粉墙圈筑出自己的庭院,就等于塑造了趣味的共同体,正如布迪厄所说:“趣味是分等级的,它会区分出不同的级别群体。被分成不同等级的社会主体,通过自身制造的区阂,会在美与丑、杰出与庸俗之间区分自己。” ⑥既然这样的粉墙是由栽竹人有意构筑起来的,墙内的景观也就成了一种阶层身份的表征。当作品舒展开来的时候,它面对的不可能是公众,相反,其展示常常带有私密的色彩。通过大量的古代文献和图像资料可以知道,艺术品的展示通常是在一个称作“雅集”的小型

2015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5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卷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在答题纸反面清楚地填写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地图与理论模型 ①工程师在设计汽车时会按比例制作汽车模型,这种实物模型可以直观地呈现出汽车的构造,而且可以让一些实验更加便捷。举办一场宴会前,我们会思考应该邀请谁参加、需要准备哪些食物等,这时我们其实也构建了一个模型。这种模型与汽车模型不同,它不是一种实物,而是一种?理论?。科学家的工作与此相似,也是构建某种理论模型,只是这类模型的特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②地图也是一种模型。地图与理论模型的类比有助于我们了解理论模型的特点。我们先来做一个练习。请看一张某大学校园的局部地图: ③这张地图的右边画有一个箭头。请问:箭头指示的东西足什么? ④人们通常会回答:箭头指示的是一幢建筑。如果我说这答案不仅是错的,而且根本不着边,你会怎样想?你肯定会怀疑这是个把戏。没错,你的怀疑是正确的,但这个把戏的背后却是最为核心的问题。 ⑤正确的答案是,箭头指示的是一个矩形图框。这就是真正为箭头所指的东西。人们会回答箭头指向了一幢建筑物,是因为根据地图和与之对应的实际环境,矩形图框显然表示一幢建筑物。但建筑物只是矩形图框所表示的物体,而不是矩形图框本身。 ⑥这个练习的目的是指出地图与其所表示的对象不是一码事。当然,这只是一个把戏,生活中没有人会混淆地图上的一个矩形图框和现实中的一幢建筑。毕竟 ..,你可以将一张街道地图折起来放进你的口袋,却不可能把一个街道折起来放进口袋。而理论模型与客观对象间的差别却容易被人忽略,这需要我们格外注意。 ⑦我们都知道地图和它所表示的对象是不同的,但二者之间又存在着重要的联系。那么,地图是如何与一个特定空间发生联系的呢? ⑧第一,地图与它所表示的对象在结构上具有特定相似性。就地图而言,结构的特定相似性是空间上的。例如,地图中的线条的空间关系,与地图所表示的街道的空间关系相对应。

2014年上海高三(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有答案)

上海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7分) 悠然把酒对西山 陈从周 ①?更喜高楼明月夜,悠然把酒对西山?,明米万钟在他北京西郊的园林里。写了这两句 诗句。一望而知是从晋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脱胎而来的。不管?对?也好,?见?也好,所指的都是远处的山。这就是中国园林设计中的借景。把远景纳为园中一景, 增加了该园的景色变化。这在中国古代造园中早已应用,明计成在他所著《园冶》一书中总结出来,有了定名。他说:?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无拘远近。?已阐述得很明白了。北 京的西郊,西山统蜒若屏,清泉汇为湖沼,最宜建园,历史上曾为北京园林集中之地,明清 两代,蔚为大观,其中圆明园更被称为?万园之园?。 ②这座在历史上驰名中外的名园—圆明园,其于造园之术,可用?因水成景,借景西山? 八字来概括。圆明园的成功,在于?因?、?借?二字,是中国古代园林的主要手法的具体 表现。圆明园在1860年英法联军与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已全被焚毁,今仅存断垣残基。如今,只能用另一个大园林颐和园来谈借景。 ③颐和园在北京西北郊10公里,万寿山耸翠园北。昆明湖弥漫山前,玉泉山蜿蜒其西, 风景洵美。颐和园是以杭州西湖为蓝本,精心模拟故西堤、水岛、烟柳画桥,移江南的淡妆,现北地之胭脂,景虽有相同,趣则各异。 ④园面达三、四平方公里,水面占四分之三,北国江南因水而成。人东宫门,见仁寿殿, 峻宇翠飞,峰石罗前。绕其南豁然开朗,明湖在望。 ⑤万寿山面临昆明湖,佛香阁踞其颠,八角四层,俨然为全园之中心。登阁则西山如黛, 湖光似镜,跃然眼帘;俯视则亭馆扑地,长廊萦带,景色全囿于一园之内,其所以得无尽之 趣,在于借景。小坐湖畔的湖山真意亭,玉泉山山色塔影,移人槛前,而西山不语,直走京 畿,明秀中又富雄伟,为他园所不及。 ⑥廊在中国园林中极尽变化之能事,颐和园长廊可算显例,其予游者之兴味最浓,印象特深,廊引人随,中国画山水手卷,于此舒展,移步换影,上苑别馆,有别宫禁,宜其清代帝

2011年高考语文真题:上海卷【含答案】

2011年高考语文真题:上海卷【含答案】 试题精粹 06-14 0910 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上海语文试卷 一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家园城市 ①如何建设人类美好家园,是城市建设中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城市建设不仅是指建造物质环境,而且是指营造人们的精神家园,后者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 ②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们城市化起步较晚,但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开始,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迅速,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相应的问题也产生了。这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是两个:一是城市的雷同,二是文化的缺失。两者又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城市的雷同是因为文化的缺失,而文化的缺失又表现为城市的雷同。 ③近年来,人们对高品质城市的追求越来越迫切,出现了建设山水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健康城市、家园城市等多种呼声。其中家园城市最具代表性,这是□□家园城市涵容了其他几种城市类型的物质性特点,□□突出了对以文化为基础的、把城市打造成人们精神家园的理想追求。 ④家园城市必须具有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城市的各种文化、教育、休闲、娱乐设施应满足各方面的需要,所以,设计者在注重学校、博物馆、图书馆、运动场等大型公共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应注意提高方便舒适、有亲切感的小尺度公共空间,如社区和街道的小公园、小广场、咖啡馆、茶馆等,以便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现代城市发达的通讯网络方便了人们远距离即时交流,但这种单一的联络方式,无法慰藉人们孤独的心灵,也不能满足人们面对面“全信息交往”的渴求。所以必须创造人与人能够近距离直接交流的公共空间和娱乐休闲场所,以增加人们当面交流的机会,减少城市人的心灵疾病。 ⑤一个家园城市,应该做到布局合理,恰当处理建筑的虚与实之间的关系。然而,我国今天的城市被高楼大厦的钢筋水泥和玻璃幕墙“填满”了,建筑与建筑之间缺乏有想象力的、开阔的空间,人们走在路上,会感到非常压抑和无助。一个家园城市应当使生活于其中的居民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和愉悦,心灵安逸,而不是压抑与紧张。

最新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2019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应用(10分) 1.填空题(5分)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王羲之《兰亭集序》)(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选自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3)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句;直抒胸臆;感情深厚;陆游《书愤》中;也有直抒胸臆的一联是:“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2.按要求选择.(5分) (1)小明做事马虎;他想写一句话来警醒自己;以下句子合适的一项是( C )(2分). A.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B.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C. 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 D.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3分) 吴人的祖先很会唱歌;这是人所共知的. ;而且被民间文艺工作者收集保存.可是吴地的舞蹈呢?我们祖先的那种伴有呜呜歌声的舞蹈哪里去了呢? A. 吴歌、白茅山歌从古到今都有人会唱. B. 吴歌、白茅山歌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 C. 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吴歌、白茅山歌. D. 从古到今有人都会唱吴歌、白茅山歌.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3-7题(16分) 常识与理论 ①依据我们的常识;桌面是光滑的;物理学的理论却告诉我们;桌子是由原子组成.原子之间有间隙;桌面其实坑坑洼洼.很多人疑惑:理论和常识冤家碰头时;我们是该相信理论还是该坚守常识? ②其实;理论和常识很难笼统地拿来比较.因为平时说的“常识”一词;所称的内容十分繁杂.鲸鱼是一种鱼;这份常识保存在“鲸鱼”这个词里;但鲸鱼是哺乳动物;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太阳东升西落是常识;而地球围着太阳转也是常识.为了区分;我们把“鲸鱼是哺乳动物”“地球围着太阳转”这一类常识称做“科学常识”.本文要讨论的常识;是指来自日常经验的常识而非科学常识.“常识”这个词也不能指称错误的东西;错误与否不以科学为标准;而以日常经验为标准;一旦发现某些原本相信的东西不符合日常经验;我们也就不再称之为“常识”. ③常识是由正常的情况培养起来的.我们看到水往低处流;火焰向上窜;那就是水往低处流;火焰向上窜.常识并非没有道理.金星、牛郎星都是星星;而太阳、月亮不是;其中的道理是明显的.鲸鱼和鲨鱼是一类而不与老虎同类;道理也是明显的.常识通常是以事实的方式给予我们的;我们接受这些事实;同时就逐渐明白了其中包含的道理.当出现反常情况时;我们会寻求将反常转化为正常.这就是常识解释.爹妈个子大;子女也大;这是正常情况.爹妈个子大;孩子怎么这么矮?小时候没吃的;营养不够;这也是正常情况.

2014上海市初三语文一模审定试卷官方权威版(含答案)B卷

2014上海市初三语文质量测试B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27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阅读(42分) (一)默写(18分) 1.山河破碎风飘絮,。(过零丁洋》) 2.僵卧孤村不自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 , 山岛竦峙。(《观沧海》) 4.,芳草萋萋鹦鹉洲。(《黄鹤楼》) 5.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爱莲说》) 6.稍近,益狎,。(《黔之驴》) (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7—8题(4分) 观沧海望岳 曹操杜甫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7.对两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临”与“凌”的意思完全相同。 B.沧海、树木、星汉均属于“造化”。 C.两首诗的观景都是由近观到远望。 D.都描绘了秋天大自然的壮美景象。 8.两首诗都借雄伟景象表现了诗人的。(2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

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9.上文选自《》,本书由西汉的(人名)编订而成。(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1.下列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邹忌是一个敢于在朝廷直谏的大臣。 B.齐威王是一个善于纳谏的开明君王。 C.邹忌善于思考、用自身经历来说理。 D.本文生动地揭示了听取民意的意义。 (四)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某山隅有一老圃①,早失偶,惟一女远适②他乡。猎者怜其孤,赠以猴。老者爱如赤子,每出必从,不链不掣,而不离不逸。如是者五年。一日,老者暴卒③,猴掩门,奔其姐,泪如雨。曰:“父死乎?”颔之,乃俱归。老者家徒四壁,无以为养,猴遍哭于乡,乡人乃资而掩。姐引之去,猴揖谢之,仍牢守故宅,撷果自食。每逢五必哭祭,似念老父养之五年,哀伤殊甚。 【注】①老圃:这里指老农。②适:嫁。③暴卒:突然去世。 12.解释文中的加点词(4分) (1)姐引.之去()(2)仍牢守故.宅() 13.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用链子拴上不用手拉着,但那猴子不离开不逃逸。 B.不用链子拴上不用手拉着,也不让那猴子逃离开去。 C.没有链子拴也没有绳子拉,但是那猴子从来不离开。 D.没有链子拴也不用手拉,也不让它离开不让它逃逸。 14.从文中看出老圃死后那猴子“哀伤殊甚”的原因是。(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5.对本文写作意图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希望大家要做一个有情有义之人。 B.称赞义猴是一只懂得感恩的动物。 C.针砭社会上那些无情无义之人。 D.批评老圃的女儿没有尽到孝心。 二、现代文阅读(48分)

201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及答案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Ⅱ卷)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第I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汇总,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逾越(yú)鸟瞰(kàn)一丘之貉(luǒ)栩栩如生(xǔ) B.溃败(kuì)凹陷(wā)贻笑大方(yī)兢兢业业(jíng) C.咀嚼(zǔ)桧柏(guì)罄竹难书(qìng)饕餮大餐(tié) D.觊觎(jì)攻讦(jié)光阴在苒(rǎn)心怀叵测(pǒ)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我读过弗莱的著作,很喜欢他那高屋建瓴的气势和包罗万象的体系,更欣赏他努力摆脱主观印象式品评的文学批判方法。 B.羽先生指导弟子写论文时强调,学术论文要有的放矢,论证严密,语言准确而简洁,不能模棱两可,也不能繁文缛节。 C.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都对它趋之若莺。 D.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哭泣声不绝如缕。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不同的生活习俗、自然条件以及地理环境,使各地的民居在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等方面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 B.历时三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一次成功的国情大盘点,其数据将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和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C.失眠是指因睡眠时间不足、质量不佳对身体产生损害而出现的不舒服的感觉,应对失眠需要了解相关的睡眠卫生知识,进行自我调护。 D.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教风和学风建设,而中小学是人生品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这样的活动应着力于中小学就要抓紧抓好。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今天的日子很短,正在自己的脚下悄悄地流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营好每一天今天就等于经营好昨天和明天。 ①今天的事应该今天完成,不能推倒明天 ②脚踏实地,全身心地经营好今天,才会有一个个实在的明天 ③因此,面对今天,我们不要太多地怀念过去

2018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76277

2018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 一积累应用10分 要求填空。( 分) ( )子曰: 君子固穷, 。 (《论语 卫灵公)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李清照 《 》) (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 两句描写梦中的声音,意动林泉,使人心胆战。 .按要求选择。( 分) ( )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分) .老吴七十学绘画,今天开画展,朋友发来短信: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沈教授为人诚挚,默默奉献数十年,深受爱戴,可谓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王老师备课总是深入而又全面,她知道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是不可能的。 .小赵的论文缺乏独到见解,他的导师给他写评语说: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分)艺术家可以活在艺术史之中, , , , ,艺术可以保持对于时代的必要的冷漠,从而彰显艺术的自主性品格。 艺术的独立性不是说艺术可以断绝与时代的关系 他们也活在社会历史之中 但更为普遍而真实的是 而是说作为一种抵抗方式

. . . . 二 阅读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 题,( 分) 自怒哀乐的经济逻辑 熊秉元 十八世起的哲学家休谟说: 理智乃情感之奴。 也是说,人是情感、情绪的动物。 哲学家大多认为,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是驾驭人的原始力量,理智不是居于支配和奴 役的地位,人的境况,还真是可悲可悯。 然而,法国人类学家列堆 斯特劳斯提醒世人:原始都落里看来古怪甚至是荒诞不 经的仪式举措,背后其实都是有逻辑的。这位大师的见解,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学界和世人对原始部落的认知。 既然原始部落那些古怪的仪式举措可以用新的方法得到解释,那么,情感、情绪是不是也可以用新的眼光得到新的、不同的解读呢? 我们先从简单的例于说起,如果人真的是情感的动物,那么一旦受到处部环境的刺激,就应不加控制地将情感表达出来,可是,被师长责备时,有多少人会回嘴或怒目以对?对于上司或面试的主考官,有多少人会直接宣泄心中不满的情绪?大概不多,除非打定 此处不留人 的主意!可见,人并非情感的动物。情感的运用其实有规律可循。用经济学的话来说, 就是对成本和效益的考量:对师长、上司、主考官等宣泄不满,成本高而效益低,做了不划算,因此不值得这么做。 比较复杂的一种情况是:很多人把气往父兄弟身上出,对朋友却格外客气有礼,家人 似乎比不上朋友,这又是为什么呢?这种现象看起来奇怪,其实一点就明,还是成本效益的考量:家人被得罪,总还是家人,血总是浓于水;可是朋友被得罪了,可能就不再是朋友了,甚至会变成敌人,因此,无需掰指头加减计就知道,得罪朋友成本高而效益低,得罪家人则不然。万物之灵的人,自然会去彼取此。 可是,另一种情况也屡见不鲜:得罪朋友时,不大会有罪恶感;做了对不起父母的事, 负罪感往往很重,这同样不难解释。传统社会里,家庭要发挥生产消费、储蓄保险等功能,家人一起面对自然和社会的考验,一起度过天灾人祸。父母子女之间关系紧密,才能同舟共 济。使关系紧密,最好在观念上发展出支持伦常结构的对应条件, 父慈子孝 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

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2020

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2020 延伸阅读: 高考作文题 作文阅卷细则 (1)整体要求:有字即不给0分;无标题扣2分;每缺50字(3行) 扣1分;错别字每1个扣1分。 (2)审题:偏离题意的,如果能判断是完全离题的作文,给20分以下;如文章前后有适当点题的文字,在30分上下酌情给分,但不 能超过36分。 (3)基准分:作文评分的基准分都定在42分。达到了基本要求,基本符合题意,语言也过得去,比较平一些的文章,就可以打42分。 (4)打分的程序:打分采取“综合判断,分等参照”的原则,首 先应该从总体上综合打分,看它属于哪一档的文章。 (5)评分重点:评分标准中以题意、内容、语言和文体为重点。 我们主张在这四项中,以内容和语言为重点。除了审题,文体也可 以适当降低要求。这里的文体,不是指议论文、记叙文和说明文, 而是指更广泛的文体概念。 (6)抄袭等情况的处理: 抄袭,原封不动或稍微改变了几个字的默写公开发表的文章。凡是抄袭的作文,只能在20分以下给分,抄袭作文必须给出证据,不 能凭想当然办事。 套用,也可以称为改写。故事是别人的,但用自己的语言重新叙述,个别地方根据题目要求,作了一定的修改。这类作文,如果再 创造的成分教多,且能判断该考生的确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可以在 及格分以上给分,但不能超过40分。

仿写。模仿与套用卷相像,但不一样。模仿卷的再创造成分更多,所以,如果立意、语言等方面出色,这类卷子可以打二类分,但不 得超过50分。 问题作文 若作文具备以下四点之一,则视为问题作文:内容上有严重政治倾向性错误;作文雷同;前后笔迹不一致;在文中有特殊标记。问题作 文提交组长或阅卷大组处理。 阅卷教师的特点 (1)工作量大,易产生疲劳:不愿意仔细看,主题不清,立意不 明的,直接打入低类。看得费力,主题句没找到或不好找到的,打 低分;电脑阅卷,字迹模糊,扫描不清失信息,老师看得吃力影响分。 卷面“容颜”须装扮,要讨“考官”心喜欢。 必须用专用笔答题,浓淡适度;少涂抹、轻涂改,即使涂改,也 要按规定(将所修改的内容用双横线划掉,然后在其上或下写上应改 成的内容)轻轻地涂,清晰地改;字不要写得太大、太松散,有格的 也不要写得太饱满,字体要端正,不要太歪斜(斜度大的扫描出来很 朦胧,模糊不清),字距行距也不要太大。千万注意:模糊不清难以 辨识的无论是简答题还是作文一律判零分。 (2)阅卷老师易产生主观性。我们必须想办法使阅卷老师的主观 能动性向着有利于你的方面发展,否则便会造成直接排斥。 隔皮猜瓜原有“道”,作文写作有“诀窍”。 俗话说得好:“宁可丢了芝麻捡西瓜,不许捡了芝麻忘西瓜。”我们常常形象地把“作文”比作“西瓜”,因为它在150分的语文 卷中占据了60分,比重之大显而易见。当然作文“网阅”的打分也 就成了大家关照的重中之重。为公平、公正起见,各地招考委制定 了作文“网阅”的新规则:两个阅卷老师打分差距超过7分(7分以 内的取两人的平均分)以上,交由第三人批阅打分,如果第三人打分 与前两人打分差距还是较大(不大的就取三个人的平均分)就交由第 四人(终评人)批阅,并以第四人所打的分为终结分(一锤定音)。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