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Challenges and Security in Cloud Computing

Challenges and Security in Cloud Computing

Challenges and Security in Cloud Computing
Challenges and Security in Cloud Computing

Challenges and Security in Cloud Computing

Hyokyung Chang and Euiin Choi?

Dept. Of Computer Engineering, Hannam University, Daejeon, Korea

hkjang@dblab.hannam.ac.kr, eichoi@hnu.kr

Abstract. People who live in this world want to solve any problems as they

happen then. An IT technology called Ubiquitous computing should help the

situations easier and we call a technology which makes it even better and pow-

erful cloud computing. Cloud computing, however, is at the stage of the begin-

ning to implement and use and it faces a lot of challenges in technical matters

and security issues. This paper looks at the cloud computing security.

Keywords: Cloud Computing, confidentiality and data encryption, data integ-

rity, availability and recovery.

1 Introduction

It was not long ago that Ubiquitous Computing was in the middle of the hot issue in IT industry. Ubiquitous, which means existing, found or seeming to be found every-where at the same time, itself was good enough to attract the people today who have almost every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service. There has been no such soft-ware/hardware to offer such services, even if there was, it would be pretty big or should be more various, it would happen to cost a lot for clients and even service providers. Cloud Computing has got close to this problem from another angle and solved it or almost done it. The core elements of Cloud Computing are ubiquity of broadband and wireless network, falling storage cost, progressive improvements in Internet computing software [3]. Cloud-service clients will be able to add more capac-ity at peak demand, reduce costs, experiment with new services, and remove un-needed capacity, whereas service providers will increase utilization via multiplexing, and allow for larger investments in software and hardware [3]. However, when the existing computing environment changes to cloud environment, there are some issues to be solved, the security is one of them.

Cloud Computing services allocate and manage separate resource to protect data, it is general for the level of security to get higher rather than each enterprise or individ-ual manages data directly [2]. However, there will be more damages when any acci-dent happens, it can cause a lot problems of confidentiality of the enterprise or privacy of individual. Thus, in order to utilize Cloud Computing industry, solving security issue should be the first to go.

Section 2 sees the definition of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ical features and chal-lenges, Cloud Computing security will be discussed in section 3, and conclusion and further research will be included in section 4.

? Corresponding author.

Challenges and Security in Cloud Computing 215 2 Definition of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ical Features and

Challenges

2.1 Definition of Cloud Computing

Gartner defines cloud computing as "a style of computing where scalable and elastic IT-related capabilities are provided 'as a service' to external customers using Internet technologies [1,6,9]." Cloud Computing refers to both the applications delivered as services over the Internet and the hardware and systems software in the datacenters that provide those services [5,8]. The service itself is called as Software as a service (SaaS), and the datacenter hardware and software is called a Cloud. When a Cloud is made available in a pay-as-you-go manner to the public, it is called a Public Cloud and the service being sold is Utility Computing. Private Cloud is referred to the inter-nal datacenters of a business or other organization that are not made available to the public. Cloud computing is the sum of SaaS and Utility Computing, but does not include Private Clouds [5]. Figure 1 shows the roles of users and providers in Cloud Computing. The top level can be recursive. SaaS providers can be SaaS users. For instance, a mashup provider of rental maps might be a user of the Craigslist and Google maps services [5].

Fig.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514996989.html,ers and Providers of Cloud Computing

2.2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ical Features

Technological features of Cloud Computing infrastructure and service includes virtu-alization, service-oriented software, grid computing technology, management facili-ties, and power efficiency. Consumers purchase such services in the form of infra-structure-as-a-service (IaaS), platform-as-a-service (PaaS), or software-as-a-service (SaaS) and sell value-added services (such as utility services) to users [3].

2.3 Cloud Computing Challenges

There are several issues that Cloud Computing faces, I reviewed what M. D. DiKaia-kos et al. described in their research [3] and would like to focus on 4 of them:

216 H. Chang and E. Choi

software/hardware architecture, data management, cloud interoperability, security and privacy.

For software/hardware architecture, novel systems and services exploiting a high degree of parallelism should be designed. For storage technology, hard disk drives should be replaced to hybrid hard disks augmented with flash memories, which pro-vide reliable and high-performance data storage.

For data management, data can be well stored and kept at secure location, but it can be stored at untrusted hosts as well, which creates enormous risks for data privacy. Therefore, new data managements shall be employed.

For Cloud interoperability, it refers to customers' ability to use the same artifacts, such as management tools, virtual server images, and so on, with a variety of cloud computing providers and platforms. To do that, there should be new standards and interfaces which will enable enhanced portability and flexibility of virtualized applications.

For security and privacy, in Cloud Computing, a datacenter holds information that end-users would more traditionally have stored on their computers. This concerns regarding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because users must outsource their data. Further-more, centralized services in Cloud Computing could affect the privacy and security of users' interactions. Cloud services should preserve data integrity and user privacy. There should be new protection mechanisms to secure data privacy, resource security, and content copyrights.

3 Cloud Computing Security

Privacy and data security technology among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ies is dealt with in this section. Chul-Soo Lim described it into 8 of categories in his paper [2] and Traian Andrei [7] also mentioned the same referring to Gartner’s [4], however, 3 of them are discussed here, which are confidentiality and data encryption, data integ-rity, and availability.

3.1 Confidentiality and Data Encryption

So as to secure data of individuals or enterprises, encryption technology shall be of-fered basically. Especially, in Cloud Computing, the availability of entire system can be falling when encrypting a large volume of data, so an appropriate cipher should be used for the situation. For example, it can be considered that a stream cipher is em-ployed instead of block cipher like DES or AES. Also when something happens to the key-stored server, it is not possible for a lot of users to access to data, there should be

a study on a key management.

3.2 Data Integrity

AWS S3 service down incident in July in 2008 happened because there was no check-routine for exchanged data between servers. As we can see in this instanc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check errors in data and messages in Cloud Computing. Recently, there are weaknesses in MD5 and SHA used a lot to check integrity, NIST is promoting and developing SHA-3, a new hash algorithm [4].

Challenges and Security in Cloud Computing 217 3.3 Availability and Recovery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tudy on fault tolerance and data recovery technologies when there is an incident in order to prevent a service discontinuance or data loss. Examples of Cloud service discontinuance and data loss are the examples of what problems can be caused when these mechanisms not work properly.

He also described some security guidelines for Cloud Computing using what Gart-ner says [4,10]. They are privileged user access, regulatory compliance, data location, data segregation, recovery, investigative support, and long-term viability.

4 Conclusion and Further Research

Cloud Computing with Green IT concept is such an innovation not only in Internet services but also in entire IT industry. Its concept is, however, still very complicated and confusing. It also has a few issues related to SLA, security and privacy, and power efficiency.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definition of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ical features, and challenges roughly and also took a close look at Cloud Comput-ing security among challenges. Cloud Computing is still at the beginning stage, so some new types of security threats according to developing of new service models will appear. Thus, a further study on that requires continuing.

References

1.Gartner Says Cloud Computing Will Be As Influential As E-business (June 2008),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514996989.html,/it/page.jsp?id=707508

2.Lim, C.: Cloud Computing Security Technology. Review of KIISC 19(3), 14–17 (2009)

3.Dikaiakos, M.D., et al.: Cloud Computing Distributed Internet Computing for IT and Sci-

entific Research. In: IEEE Internet Computing, pp. 10–13 (September/October 2009)

4.Gartner, Assessing the Security Risks of Cloud Computing (June 2008),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514996989.html,/Display_Document?id=685308

5.Armbrust, M., et al.: Above the Clouds: A Berkeley View of Cloud Computing. In: Tech-

nical Report No.UCB/EECS-2009-28 (2009), doi: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514996989.html,/Pubs/TechRpts/2009/

EEEC-2009-28.html

6.Cloud computing, wikipedia,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514996989.html,/wiki/Cloud_computing

7.Andrei, T.: Cloud Computing Challenges and Related Security Issues (May 2009),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514996989.html,/~jain/cse571-09/ftp/cloud.pdf

8.https://www.wendangku.net/doc/1514996989.html,/2010/07/19/

cloud-computing-%E2%80%93-the-emerging-computing-technology/ 9.Mirzaei, N.: Cloud Computing (2008),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514996989.html,/ptliupages/publications/

ReportNarimanMirzaeiJan09.pdf

10.Brodkin, J.: Gartner: Seven cloud-computing security risks, Infoword (July 2008),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514996989.html,/article/08/07/02/Gartner_Seven_

cloudcomputing_security_Risks1.html

认识快速成型技术

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 《产品逆向工程技术》教案 共 页 第 页 授课教师: 教研室: 备课日期: 年 月 日 课 题: 教 学 准 备: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授 课 方 式: 项目四 快速成型技术认识 任务一 认识快速成型技术 PPT 掌握快速成型技术的原理、工作流程和特点。 讲授(90') 重点:快速成型技术的原理、工作流程和特点。 教 学 过 程: 上节课回顾→讲授课题→课堂小结

“ “ 张家界航院教案 第 页 上节课回顾: 讲授课题: 项目四 快速成型技术认识 通过前面的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逆向工程。通过逆向工程技术, 企业可以迅速的设计出符合当前流行趋势,以及符合人们消费需求的产品, 快速抢占市场。市场这块蛋糕就那么大,谁先抢到谁先吃,后来的就只能 看别人吃。现在的企业发展战略已经从以前的“如何做的更多、更好、更 便宜”转变成了“如何做的更快”。所以快速的响应市场需求,已经是制 造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但是一件产品是不是设计出来就完事了?从设计到产品,中间还有一 个制造的过程,逆向工程解决了快速设计的问题,但是如果在制造加工阶 段耗费太长的时间,最后依然是无法快速的响应市场。尤其是在加工复杂 薄壁零件的时候,往往加工一件零件的周期要好几周,甚至几个月才能完 成,比如飞机发动机上的涡轮,加工周期要 90 天。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就要用到今天我们这节课要讲的内容:快速 成型技术。快速成型技术就是在这种背景需求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数字 化制造技术,利用这项技术可以快速的将设计思想转化为具有结构和功能 的原型或者是直接制造出零部件,以便可以对设计的产品进行快速评价、 修改。按照以往的技术,在生产一件样品的时候,要么开模、要么通过复 杂的机加工艺来生产,这样不管是从成本的角度还是时间的角度来讲,都 会带来成本的提高。而快速成型技术可以极大地缩短新产品的开发周期, 降低开发成本,最大程度避免产品研发失败的风险,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任务一 认识快速成型技术 快速成型技术(Rapid Prototype ,简称 RP)有许多不同的叫法,比如 “3D 打印”( 3D printing)、分层制造”( layered manufacturing ,LM) 、增材制 造”( additive manufacturing ,AM) 等。同学们最熟悉的应该就是“3D 打 印”,其实刚开始的时候,3D 打印本是特指一种采用喷墨打印头的快速成 型技术,演变至今,3D 打印成了所有快速成型技术的通俗叫法,但是现在 在学术界被统一称为“增材制造”。 增材制造是一种能够不使用任何工具(模具、各种机床),直接从三 维模型快速地制作产品物理原型也就是样件的技术,可以使设计者在产品 的设计过程中很少甚至不需要考虑制造工艺技术的问题。使用传统机加的 方法来加工零件时,在设计阶段设计师就需要考虑到零件的工艺性,是不 是能够加工出来。对于快速成型技术来讲,任意复杂的结构都可以利用它 的三维设计数据快速而精确的制造出来,解决了许多过去难以制造的复杂 结构零件的成型问题,实现了“自由设计,快速制造”。 一、物体成型的方式 之所以叫“增材制造”很好理解就是通过“堆积”材料的方式进行制 造。与之相应的还有“减材制造”和“等材制造”。在现代成型学的观点 中,物体的成型方式可分以下几类:

中庆教育云资源管理应用系统V2.3学校版使用说明书

中庆教育云资源管理应用系统学校版使用说明书 北京中庆纳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2013年12月

前言 感谢您使用中庆教育云资源管理应用系统! 本手册将帮助您对中庆教育云资源管理应用系统的使用进行了解;帮助您排除中庆教育云资源管理应用系统在使用过程中的常见故障。在使用资源管理系统学校基本版软件之前,请仔细阅读本手册,这将有助于您更好地使用它。请将本手册保存好,以备随时查阅。 本手册在编排时力求清晰、全面,但因各种原因,未曾意识到的疏漏在所难免,如果您在使用手册的过程中发现错误或不明确的地方,请速与产品经销商联系。中庆教育云资源管理应用系统使用说明书旨在给用户提供便利的使用说明和正确的操作指导。 本说明书适用于使用本平台的用户。

目录 1 概述......................................................错误!未定义书签。 背景......................................................错误!未定义书签。 2 运行环境..................................................错误!未定义书签。 硬件设备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 服务器数量............................................错误!未定义书签。 服务器配置............................................错误!未定义书签。 支持软件..................................................错误!未定义书签。 操作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 数据库................................................错误!未定义书签。 Framework ...........................................错误!未定义书签。 FlashMediaServer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系统综述..................................................错误!未定义书签。 拓扑结构..................................................错误!未定义书签。 系统操作说明..............................................错误!未定义书签。4系统详细说明................................................错误!未定义书签。 平台首页..................................................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程录制.................................................错误!未定义书签。 登录页................................................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程信息填写..........................................错误!未定义书签。 系统管理..................................................错误!未定义书签。 系统管理..............................................错误!未定义书签。 用户管理..............................................错误!未定义书签。 设备管理..............................................错误!未定义书签。 资源管理..............................................错误!未定义书签。 教研评估管理..........................................错误!未定义书签。 1概述 背景

常用快速成型基本方法简介

1前言 快速成型(Rapid Prototyping)是上世纪80年代末及90 年代初发展起来的高新制造技术,是由三维CAD模型直接驱动的快速制造任意复杂形状三维实体的总称。它集成了CA D技术、数控技术、激光技术和材料技术等现代科技成果,是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把复杂的三维制造转化为一系列二维制造的叠加,因而可以在不用模具和工具的条件下生成几乎任意复杂的零部件,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制造柔性。 与传统制造方法不同,快速成型从零件的CAD几何模型出发,通过软件分层离散和数控成型系统,用激光束或其他方法将材料堆积而形成实体零件。通过与数控加工、铸造、金属冷喷涂、硅胶模等制造手段相结合,已成为现代模型、模具和零件制造的强有力手段,在航空航天、汽车摩托车、家电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2 快速成型的基本原理 快速成型技术采用离散/堆积成型原理,根据三维CAD模型,对于不同的工艺要求,按一定厚度进行分层,将三维数字模型变成厚度很薄的二维平面模型。再将数据进行一定的处理,加入加工参数,产生数控代码,在数控系统控制下以平面加工方式连续加工出每个薄层,并使之粘结而成形。实际上就是基于“生长”或“添加”材料原理一层一层地离散叠加,从底至顶完成零件的制作过程。快速成型有很多种工艺方法,但所有的快速成型工艺方法都是一层一层地制造零件,所不同的是每种方法所用的材料不同,制造每一层添加材料的方法不同。

快速成型的基本原理图 快速成型的工艺过程原理如下: (1)三维模型的构造:在三维CAD设计软件中获得描述该零件的CAD文件。一般快速成型支持的文件输出格式为STL模型,即对实体曲面做近似的所谓面型化(Tessellation)处理,是用平面三角形面片近似模型表面。以简化CAD模型的数据格式。便于后续的分层处理。由于它在数据处理上较简单,而且与CAD系统无关,所以很快发展为快速成型制造领域中CAD系统与快速成型机之间数据交换的标准,每个三角面片用四个数据项表示。即三个顶点坐标和一个法向矢量,整个CAD模型就是这样一个矢量的集合。在一般的软件系统中可以通过调整输出精度控制参数,减小曲面近似处理误差。如Pre/1E软件是通过选定弦高值(ch-chordheight)作为逼近的精度参数。 (2)三维模型的离散处理:在选定了制作(堆积)方向后,通过专用的分层程序将三维实体模型(一般为STL模型)进行一维离散,即沿制作方向分层切片处理,获取每一薄层片截面轮廓及实体信息。分层的厚度就是成型时堆积的单层厚度。由于分层破坏了切片方向CAD模型表面的连续性,不可避免地丢失了模型的一些信息,导致零件尺寸及形状误差的产生。切片层的厚度直接影响零件的表面粗糙度和整个零件的型面精度,每一层面的轮廓信息都是由一系列交点顺序连成的折线段构成。所以,分层后所得到的模型轮廓已经是近似的,层与层之间的轮廓信息已经丢失,层厚越大丢失的信息越多,导致在成型过程中产生了型面误差。

教育云平台学生网络学习空间用户使用手册

学生网络学习空间 用户使用手册 文档编号: 版本信息:V1.0 建立日期:2015.03.12 创建人:王雪 审核者: 批准人: 批准日期:2015.03.12 编辑软件:Microsoft Office 2013 中文版 文件状态:「」草稿 「√」正式发布 「」正在修改

文档修订记录 *变化状态:C——创建,A——增加,M——修改,D——删除 文档审批信息

目录 1.引言 (5) 1.1.编写目的 (5) 1.2.读者对象 (5) 2.软件综述 (5) 2.1.系统简介 (5) 3.操作说明 (5) 3.1.添加应用 (5) 3.2.调整布局 (6) 3.3.设置风格 (7) 3.4.公有空间预览 (8) 3.5.空间管理 (9) 3.5.1.基本信息 (9) 3.5.2.我的导航 (10) 3.5.3.好友管理 (10) 3.5.4.好友申请 (11) 3.5.5.相册管理 (11) 3.5.5.1 创建相册 (11) 3.5.5.2上传照片 (12) 3.5.5.3相册管理 (12) 3.5.5.4照片管理 (13) 3.5.6.视频管理 (14) 3.5.5.1 创建文件夹 (14) 3.5.5.2上传视频 (14) 3.5.5.3文件夹管理 (15) 3.5.5.4视频管理 (15) 3.6.进入云学习中心 (16) 3.7.查看所属学校、班级空间 (16) 3.8.空间通用功能操作说明 (16) 3.8.1.拖动模块 (16) 3.8.2.改变模块大小 (17) 3.8.3.设置 (19) 3.8.4.缩放大小 (20) 3.8.5.删除模块 (21) 3.9.学习工具 (21) 3.9.1.我的作业 (21) 3.9.2.我的微课 (22) 3.9.3.我的云盘 (22) 3.9.4.我的专题 (23) 3.9.5.我的游戏 (23) 3.10.互动工具 (24) 3.10.1.我的博文 (24) 3.10.2.精彩博文 (24) 3.10.3.我的好友 (24) 3.10.4.我的帖子 (25)

快速成型技术及应用论文

基于激光快速成型技术的金属快速成型技术 摘要:文章详细介绍了金属粉末快速成型的研究现状 ,分析了金属粉末选择性激光烧结的工艺特点,对这些工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选区激光烧结;金属零件;影响因素。 引言 快速制造 (Rapid Manufacturing) 金属零件一直受到国内外的广泛重视 , 是当今快速成型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到目前为止 ,用于直接成型金属材料、制备三维金属零件的技术主要有激光近形制造与金属粉末的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激光近形制造(LENS) ,又称激光熔覆制造或熔滴制造 ,它将激光熔覆工艺与激光快速成型技术相结合 , 利用激光熔覆工艺逐层堆积累加材料,形成具有三维形状的三维结构。在该方面 ,美国的Aeromet、德国的汉诺威激光中心以及清华大学激光加工研究中心等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 并得到了具有一定形状的三维实体零件。有异于激光近形制造 ,选择性激光烧结则有选择地逐层烧结固化粉末金属得到三维零件。在这一领域,美国的DTM丶德国的汉诺威激光中心等进行了多元金属的烧结研究。就选区激光烧结(SelectiveLaser Sintering , SLS)而言 ,根据成型用金属粉末的不同 , 人们又开发出多种工艺途径来实现金属零件的烧结成型 ,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利用金属粉末与有机粘结剂粉末共混粉体的间接烧结,金属粉末与有机粘结剂粉末均匀共混,烧结中,低熔点的粘结剂粉末熔化并将高熔点的金属粉末粘结,形成原型(“绿件”),经后处理,烧失粘结剂,形成“褐件”,最后通过金属熔渗工艺得到致密的金属件;二是利用金属混合粉末的直接烧结 , 其中一种粉末具有较低的熔点(如铜粉) ,另一种粉末熔点较高 (如铁粉) ,烧结中低熔点的金属粉末铜熔化并将难熔的铁粉粘结在一起 , 这种方法同样需要较大功率激光器;三是利用单一成分金属粉末的直接烧结,这种方法目前主要用于低熔点金属粉末的烧结,对熔点高的金属粉末,需采用大功率激光器。本文分别对上述的间接和直接烧结成型工艺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1 SLS的烧结原理 激光选择性烧结快速成型技术是使用激光束熔化或烧结粉末材料 ,利用分层的思想 ,把计算机中的 CAD 模型直接成型为三维实体零件。它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激光、光学、温度控制和材料相联系。SLS烧结原理如图1所示,烧结过程可分为三部分: (1)首先在粉体床上铺一薄层粉体 , 并压实 , 可以根据需要 ,在激光烧结前进行预热; (2)激光照射粉体层 ,烧结粉体,形成所设计零件一层的形状;(3) 粉体床下降一个薄层厚度的距离;重复上面的过程 ,直到原型零件完成。 SLS对粉末烧结的明显优势在于: (1) 和其它的加工方法比较,能获得优良的材料性能,同时,它的加工材料范围比较宽 (聚合物、金属、陶瓷、铸造砂等);(2) 易于实现液相烧结 , 烧结周期比较短; (3) 比传统的烧结方法更易得到密实的以粉末金属为原料的产品;(4)工艺比较简单 , 烧结路线、烧结温度便于控制。

“好教育”云平台使用说明(2)

金太阳“好教育”云平台使用手册 前期准备 1.当您使用电脑访问好教育平台时: ?支持浏览器Chrome 10.0+、FireFox4.0+、IE7.0+版本; ?必须安装flash10+版本 一:注册登录 2.打开网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1514996989.html,/edu/ 3.会看到 4.请点击注册---- 教师注册显示如下:

注册过程中需要邮箱验证,所有信息通过后且不通过后观成功注册帐号为试用帐号,试用帐号期限为7天。 二:浏览网站 登录进去后,显示如图:

可以知道,金太阳好教育下设六大中心:教学中心,测评中心,研修中心,管理中心,家校中心。各大中心下又设有多个子模块,全面完善教育信息化多样性的需求,帮助老师教学减负,学生学习增效。 (一)教学中心:

如何进行备课和授课 传统的教学,教学活动更多的是围绕书本进行,能够支撑教育教学活动的材料基本被限制在书本,教参,练习册的范畴内,教育资源的占有非常有限,金太阳好教育备课和授课建设了面向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系列化数字教学资源,其中资源内容含量大,展示方式丰富,方便老师备课和授课,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手段,培养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能够进行备课和授课的前提是你已经获得了金太阳好教育平台的操作权限, 当你成功登录至好教育平台后,可以在“教学中心-备课系统和授课系统”中来进行备课和授课。 备课系统的目的(定位)就是解决了老师备课时找资源难问题,大大减轻老师负担,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提高老师的备课质量。一是备课系统承载了丰富多样的资源,包括电子化文本(教案或学案)、音频、视频、动画、图片、PPT 等,这些资源都是以“章节”为单位,构成“资源包”,同时是按照两种教学模式提供,包括导学模式和传统讲授模式。二是备课系统的功能,适应教师的个性化备课需求,可以允许老师的对上述资源进行下载、修改、保存、链接和导入老师个人的资源,这样就能满足老师的个性化备课需求。 注意事项: 1.备课的时候无法打开PPT文档,加载项显示不出来的情况,需检查自己的插件是否安装完毕,是否没有把插件添加到PPT文档中 2.新增备课,添加资源,在资源素材和资源链接处可查看 3.资源素材里面自己需要自己上传的资源,可以到个人主页资源上传那上传至备课这边 1、当您进入教学中心备课系统时,请先选择要下载的插件(素材插件和page office插件)

快速成型技术及其发展综述

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与系统——读书报告 题目名称: 专业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快速成型技术及其发展 摘要:快速成型技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是现代工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介绍了快速成型技术的产生、技术原理、工艺特点、设备特点等方面,同时简述快速成型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快速成型烧结固化叠加发展服务 1 快速成形技术的产生 快速原型(Rapid Prototyping,RP)技术,又称快速成形技术,是当今世界上飞速发展的制造技术之一。快速成形技术最早产生于二十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美国3M公司的阿伦赫伯特于1978年、日本的小玉秀男于1980年、美国UVP公司的查尔斯胡尔1982年和日本的丸谷洋二1983年,在不同的地点各自独立地提出了RP的概念,即用分层制造产生三维实体的思想。查尔斯胡尔在UVP的继续支持下,完成了一个能自动建造零件的称之为Stereolithography Apparatus (SLA)的完整系统SLA-1,1986年该系统获得专利,这是RP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同年,查尔斯胡尔和UVP的股东们一起建立了3D System公司。与此同时,其它的成形原理及相应的成形系统也相继开发成功。1984年米歇尔法伊杰提出了薄材叠层(Laminated Object Manufacturing,以下简称LOM)的方法,并于1985年组建Helisys 公司,1992年推出第一台商业成形系统LOM-1015。1986年,美国Texas大学的研究生戴考德提出了选择性激光烧结(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简称SLS)的思想,稍后组建了DTM 公司,于1992年开发了基于SLS的商业成形系统Sinterstation。斯科特科瑞普在1988年提出了熔融成形(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简称FDM)的思想,1992年开发了第一台商业机型3D-Modeler。 自从80年代中期SLA光成形技术发展以来到90年代后期,出现了几十种不同的RP技术,但是SLA、SLS和FDM几种技术,目前仍然是RP技术的主流,最近几年LJP(立体喷墨打印)技术发展迅速,以色列、美国、日本等国的RP设备公司都力推此类技术设备。 2基本原理 快速成形技术是在计算机控制下,基于离散、堆积的原理采用不同方法堆积材料,最终完成零件的成形与制造的技术。 1、从成形角度看,零件可视为“点”或“面”的叠加。从CAD电子模型中离散得到“点”或“面”的几何信息,再与成形工艺参数信息结合,控制材料有规律、精确地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地堆积零件。 2、从制造角度看,它根据CAD造型生成零件三维几何信息,控制多维系统,通过激光束或其他方法将材料逐层堆积而形成原型或零件。 3快速成型技术特点 RP技术与传统制造方法(即机械加工)有着本质的区别,它采用逐渐增加材料的方法(如凝固、焊接、胶结、烧结、聚合等)来形成所需的部件外型,由于RP技术在制造产品的过程中不会产生废弃物造成环境的污染,(传统机械加工的冷却液等是污染环境的),因此在当代讲究生态环境的今天,这也是一项绿色制造技术。 RP技术集成了CAD、CAM、激光技术、数控技术、化工、材料工程等多项技术,解决了传统加工制造中的许多难题。 RP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是离散与堆积,在使用该技术时,首先设计者借助三维CAD或者

快速成型技术总结

快速成型技术总结 《快速成型技术总结》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希望对网友有用。 篇一:快速成型总结报告快速成型总结报告一、快速成型技术的发展及原理快速成形技术(,简称)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兴起并迅速发展起来的新的先进制造技术是由模型直接驱动的快速制造任意复杂形状三维物理实体的技术总称,其基本过程是:首先设计出所需零件的计算机三维模型(数字模型、模型),然后根据工艺要求,按照一定的规律将该模型离散为一系列有序的单元,通常在向将其按一定厚度进行离散(习惯称为分层),把原来的三维模型变成一系列的层片;再根据每个层片的轮廓信息,输入加工参数,自动生成数控代码;最后由成形机成形一系列层片并自动将它们联接起来,得到一个三维物理实体。 快速成型技术的原理:快速成型技术()的成型原理是基于离散-叠加原理而实现快速加工原型或零件这里所说的快速加工原型是指能代表一切性质和功能的实验件,一般数量较少,常用来在新产品试制时作评价之用而这里所说的快速成型零件是指最终产品,已经具有最佳的特性,功能和经济性二、快速成型技术的分类快速成型技术-分类快速成型技术根据成型方法可分为两类:基于激光及其他光源的成型技术(),例如:光固化成型()、最全面的范文写作网站分层实体制造()、选域激光粉末烧结()、形状沉积成型()等;基于喷射的成型技术(),

例如:熔融沉积成型()、三维印刷()、多相喷射沉积()。 下面对其中比较成熟的工艺作简单的介绍。 技术是基于液态光敏树脂的光聚合原理工作的。 这种液态材料在一定波长和强度的紫外光照射下能迅速发生光聚合反应,分子量急剧增大,材料也就从液态转变成固态。 、(光固化成型)工作原理:液槽中盛满液态光固化树脂激光束在偏转镜作用下,能在液态表而上扫描,扫描的轨迹及光线的有无均由计算机控制,光点打到的地方,液体就固化。 成型开始时,工作平台在液面下一个确定的深度.聚焦后的光斑在液面上按计算机的指令逐点扫描,即逐点固化。 当一层扫描完成后.未被照射的地方仍是液态树脂。 然后升降台带动平台下降一层高度,已成型的层面上又布满一层树脂,刮板将粘度较大的树脂液面刮平,然后再进行下一层的扫描,新周化的一层牢周地粘在前一层上,如此重复直到整个零件制造完毕,得到一个三维实体模型。 方法是目前快速成型技术领域中研究得最多的方法.也是技术上最为成熟的方法。 工艺成型的零件精度较高,加工精度一般可达到,原材料利用率近%。 但这种方法也有白身的局限性,比如需要支撑、树脂收缩导致精度下降、光固化树脂有一定的毒性等。

合肥教育云平台使用手册

目录 1. 登录和注册 (5) 1.1如何注册云平台账户 (5) 1.2如何登录云平台 (6) 1.3如何维护个人信息 (7) 2. 资源中心 (8) 2.1如何查找资源 (8) 2.2浏览、下载和分享资源 (8) 2.3对资源评分 (10) 3.教研系统 (10) 6.1如何发起教研活动并添加教研公告 (11) 6.2如何参与教研活动 (12) 6.3如何参与课题研究 (12) 4.备课管理系统 (13) 3.1如何设置备课 (13) 3.2怎样创建备课 (14) 3.3如何使用电子教案库资源 (16) 5.数字化教学系统 (17) 4.1如何进行备课 (17) 4.2如何进行上课 (19) 6.作业系统 (21) 5.1教师如何布置作业 (21)

5.2学生如何完成作业 (22) 5.3教师如何修改、查看作业 (23) 7.翻转课堂 (23) 7.1 用户如何搜索并查看翻转课堂课程(不区分角色) (23) 7.2教师如何新建与编辑课程 (24) 7.3学生如何学习微课课程 (32) 8.个人桌面 (33) 8.1用户如何进入个人桌面(教研员、教师、学生) (33) 8.2用户如何修改个人信息(教研员、教师、学生) (33) 8.3用户如何使用自己的桌面应用(教研员、教师、学生) (35) 8.4用户如何管理自己的桌面应用(教研员、教师、学生) (35) 9. 我的网盘 (36) 9.1 用户如何进入个人网盘(教研员、教师) (36) 9.2 用户如何筛选或者搜索个人网盘中的文件(教研员、教师) (37) 9.3 用户如何新建文件夹并上传文件(教研员、教师) (37) 9.4 用户如何管理个人网盘中的文件(教研员、教师) (38) 10. 资讯中心 (39) 10.1 用户如何进入资讯中心(不区分角色) (39) 10.2 用户如何查看资讯详情(不区分角色) (39) 11. 网络课堂 (40) 11.1用户如何搜索并查看录播课程(不区分角色) (40)

云教学使用手册

云教学软件使用说明书

一、产品简介 软件适合于学校老师的教学;老师可以在课堂上使用云教学打开课前使用云备课制作好的课件对学生进行授课,在授课过程中老师可以使用丰富的工具,如铅笔,智能笔,直线笔,手写识别,展台,屏幕录制等工具来完成课堂上一些列的手写批注,实物展示,课堂内容记录等操作。在课堂互动过程中多个学生可以在触摸屏上同时书写,同时在多人互动模式下,老师还可以与不同教师的学生一起互动,从而完美的实现了远程教学的目的。 二、软件安装、卸载 1、系统需求 window 7操作系统 Pentium 4以上处理器 1 GB (建议 2 GB以上) Media Player 1G 空闲磁盘空间(完全安装) 1024×768 (16bit high color 以上)的屏幕分辨率 2、软件安装流程 2.1、软件安装流程 运行光盘目录下的程序,按照界面提示,依次点击【下一步】按钮,即可完成软件安装。注释:(图1-图6)是软件安装流程演示。选择安装中文版本。

(图1)(图2)

(图3)(图4)

(图5) 3、软件的卸载流程 3.1、软件卸载 操作说明:您可以通过以下二种方式进行卸载: 方式一:首先进入软件的安装目录下,找到文件名为uninst.exe文件,点击这个文件系统会提示是否要完全移除软件及其所有组件,点击“是”开始卸载,依(图1-图4)操作即可完成卸载。 (图1) (图2)

(图3) (图4) 方式二:进入系统控制面板运行“添加/删除程序”,在已安装的程序列表中选择“云教学”,点击“更改/删除”选项,在弹出来的窗口中选择“卸载”选项,依次点击【下一步】即可完成卸载。(图1-图3)

快速成型技术的原理

快速成型技术的原理、工艺过程及技术特点: 1 快速成型介绍 RP技术简介 快速原型制造技术,又叫快速成形技术,(简称RP技术); 英文:RAPID PROTOTYPING(简称RP技术),或 RAPID PROTOTYPING MANUFACTUREING,简称RPM。 快速成型(RP)技术是九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先进制造技术,是为制造业企业新产品开发服务的一项关键共性技术, 对促进企业产品创新、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产品竞争力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自该技术问世以来,已经在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由此产生一个新兴的技术领域。 RP技术是在现代CAD/CAM技术、激光技术、计算机数控技术、精密伺服驱动技术以及新材料技术的基础上集成发展起来的。不同种类的快速成型系统因所用成形材料不同,成形原理和系统特点也各有不同。但是,其基本原理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分层制造,逐层叠加",类似于数学上的积分过程。形象地讲,快速成形系统就像是一台"立体打印机"。 RP技术的优越性显而易见:它可以在无需准备任何模具、刀具和工装卡具的情况下,直接接受产品设计(CAD)数据,快速制造出新产品的样件、模具或模型。因此,RP技术的推广应用可以大大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提高开发质量。由传统的"去除法"到今天的"增长法",由有模制造到无模制造,这就是RP技术对制造

业产生的革命性意义。 2、它具体是如何成形出来的呢? 形象地比喻:快速成形系统相当于一台"立体打印机"。 快速成型属于离散/堆积成型。它从成型原理上提出一个全新的思维模式维模型,即将计算机上制作的零件三维模型,进行网格化处理并存储,对其进行分层处理,得到各层截面的二维轮廓信息,按照这些轮廓信息自动生成加工路径,由成型头在控制系统的控制下,选择性地固化或切割一层层的成型材料,形成各个截面轮廓薄片,并逐步顺序叠加成三维坯件.然后进行坯件的后处理,形成零件。 快速成型的工艺过程具体如下: l )产品三维模型的构建。由于 RP 系统是由三维 CAD 模型直接驱动,因此首先要构建所加工工件的三维CAD 模型。该三维CAD模型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如Pro/E , I-DEAS , Solid Works , UG 等)直接构建,也可以将已有产品的二维图样进行转换而形成三维模型,或对产品实体进行激光扫描、 CT 断层扫描,得到点云数据,然后利用反求工程的方法来构造三维模型。 2 )三维模型的近似处理。由于产品往往有一些不规则的自由曲面,加工前要对模型进行近似处理,以方便后续的数据处理工作。由于STL格式文件格式简单、实用,目前已经成为快速成型领域的准标准

教育云平台学生网络学习空间用户使用手册

教育云平台学生网络学习空间用户使用手 册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学生网络学习空间 用户使用手册 文档编号: 版本信息: 建立日期:创建人:王雪 审核者: 批准人: 批准日期:编辑软件:Microsoft Office 2013 中文版文件状态:「」草稿 「√」正式发布 「」正在修改

文档修订记录 *变化状态:C——创建,A——增加,M——修改,D——删除 文档审批信息 目录

1.引言 1.1.编写目的 编写本用户使用手册的目的在于更好的服务于使用者,明确本软件的功能、软件的作用、软件的操作,帮助用户理解及操作本软件,使用户能够快捷的掌握此软件的各项功能。并且为用户更好的了解此系统提供了便捷的条件。 1.2.读者对象 本文读者对象主要为使用本系统的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等。

2.软件综述 2.1.系统简介 网络学习空间是帮助学生、教师、管理者、家长等多个主体之间进行交流、分享、沟通、反思、表达、传承等活动的载体。能够支持学习者个性化学习,能够鼓励学习者之间进行交互的一种网络设计产品。网络学习空间网络虚拟学习环境,也指个体能够存放知识、分享知识的物理空间。 网络学习空间是一套能够构建人人教、人人学、人人管的云空间,实现网络空间人人有、人人通的平台。平台能够无缝集成教育学、教研与培训等各类应用服务;提供交互及交流沟通等基础服务(包括个人信息、相册、课程表、天气预报、音乐播放器、字典、网络搜索等);并能够根据各类用户、机构的个性化需要(资源、样式风格等),构建个人私有与公开的混合云空间和机构的云空间。 3.操作说明 3.1.添加应用 1.功能描述 应用分为三大类:备课工具、互动工具、常用工具。点击应用名称即可添加该应用到个人空间。如果点击后文字变为灰色,则此模块只允许放置一个。如果点击后文字不变色,则此模块同一空间可以放置多个。 2.用户界面 添加应用 3.操作描述 点击“添加应用”,在应用功能列表点击应用名称即可将该应用添加到个人空间。 3.2.调整布局 1.功能描述 空间布局一共分为12中,其中11种固定列布局,1种自由布局。点击一种布局后即可切换到指定布局。 2.用户界面 调整布局 3.操作描述 点击“调整布局”,在显示的12种布局中选择一种布局方式,点击一种布局后即可切换到指定布局。 3.3.设置风格 1.功能描述

快速成型技术的介绍

快速成型技术的介绍 ————3D打印技术的介绍及设计 摘要:快速成型制造技术是九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先进制造技术,自该技术问世以来,已经在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由此产生一个新兴的技术领域。3D打印即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它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3D打印现在运用在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 关键词:快速成型;3D打印 1 快速成型制造技术 1.1 简介 快速原型制造技术,又叫快速成形技术,(简称RP技术)。 RP技术是在现代CAD/CAM技术、激光技术、计算机数控技术、精密伺服驱动技术以及新材料技术的基础上集成发展起来的。不同种类的快速成型系统因所用成形材料不同,成形原理和系统特点也各有不同。但是,其基本原理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分层制造,逐层叠加",类似于数学上的积分过程。形象地讲,快速成形系统就像是一台"立体打印机"。 1.2 产生背景 随着全球市场一体化的形成,制造业的竞争十分激烈,产品的开发速度日益成为主要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快速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快速成型工程研究中心自主快速产品开发(快速设计和快速工模具)的能力(周期和成本)成为制造业全球竞争的实力基础。 制造业为满足日益变化的用户需求,要求制造技术有较强的灵活性,能够以小批量甚至单件生产而不增加产品的成本。因此,产品的开发速度和制造技术的柔性就十分关键。 从技术发展角度看,计算机科学、CAD技术、材料科学、激光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新的制造技术的产生奠定了技术物质基础。 1.3 技术特点 (1) 制造原型所用的材料不限,各种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均可使用; (2) 原型的复制性、互换性高; (3) 制造工艺与制造原型的几何形状无关,在加工复杂曲面时更显优越; (4) 加工周期短,成本低,成本与产品复杂程度无关,一般制造费用降低50%,加工周期节约70%以上; (5) 高度技术集成,可实现了设计制造一体化。 1.4 基本原理 快速成形技术是在计算机控制下,基于离散、堆积的原理采用不同方法堆积材料,最终完成零件的成形与制造的技术。

认识快速成型技术

《产品逆向工程技术》教案 页第页授课教师:教研室:备课日期:年月日 课题:项目四快速成型技术认识 任务一认识快速成型技术 教学准备:PPT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快速成型技术的原理、工作流程和特点。 授课方式:讲授(90')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 重点:快速成型技术的原理、工作流程和特点。 教学过程:上节课回顾→讲授课题→课堂小结

上节课回顾: 讲授课题: 项目四快速成型技术认识 通过前面的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逆向工程。通过逆向工程技术,企业可以迅速的设计出符合当前流行趋势,以及符合人们消费需求的产品,快速抢占市场。市场这块蛋糕就那么大,谁先抢到谁先吃,后来的就只能看别人吃。现在的企业发展战略已经从以前的“如何做的更多、更好、更便宜”转变成了“如何做的更快”。所以快速的响应市场需求,已经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但是一件产品是不是设计出来就完事了?从设计到产品,中间还有一个制造的过程,逆向工程解决了快速设计的问题,但是如果在制造加工阶段耗费太长的时间,最后依然是无法快速的响应市场。尤其是在加工复杂薄壁零件的时候,往往加工一件零件的周期要好几周,甚至几个月才能完成,比如飞机发动机上的涡轮,加工周期要90天。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就要用到今天我们这节课要讲的内容:快速成型技术。快速成型技术就是在这种背景需求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数字化制造技术,利用这项技术可以快速的将设计思想转化为具有结构和功能的原型或者是直接制造出零部件,以便可以对设计的产品进行快速评价、修改。按照以往的技术,在生产一件样品的时候,要么开模、要么通过复杂的机加工艺来生产,这样不管是从成本的角度还是时间的角度来讲,都会带来成本的提高。而快速成型技术可以极大地缩短新产品的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最大程度避免产品研发失败的风险,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任务一认识快速成型技术 快速成型技术(Rapid Prototype,简称RP)有许多不同的叫法,比如“3D 打印”( 3D printing)、“分层制造”( layered manufacturing,LM) 、“增材制造” (additive manufacturing,AM) 等。同学们最熟悉的应该就是“3D 打印”,其实刚开始的时候,3D打印本是特指一种采用喷墨打印头的快速成型技术,演变至今,3D打印成了所有快速成型技术的通俗叫法,但是现在在学术界被统一称为“增材制造”。 增材制造是一种能够不使用任何工具(模具、各种机床),直接从三维模型快速地制作产品物理原型也就是样件的技术,可以使设计者在产品的设计过程中很少甚至不需要考虑制造工艺技术的问题。使用传统机加的方法来加工零件时,在设计阶段设计师就需要考虑到零件的工艺性,是不是能够加工出来。对于快速成型技术来讲,任意复杂的结构都可以利用它的三维设计数据快速而精确的制造出来,解决了许多过去难以制造的复杂结构零件的成型问题,实现了“自由设计,快速制造”。 一、物体成型的方式 之所以叫“增材制造”很好理解就是通过“堆积”材料的方式进行制造。与之相应的还有“减材制造”和“等材制造”。在现代成型学的观点中,物体的成型方式可分以下几类: 1)去除成型(Dislodge Forming):

教育云平台使用说明书

教育云平台软件 使用说明书 信安技术(中国)有限公司 一、产品简介 教育云平台软件是集电子教育白板、教学资源库、各学科仿真实验、媒体频

道发布、实时直播、各种应用服务于一身的一款智能化平台,可以运用到教育、商务等场合,实现远程会议、远程教学和参与人员之间的真正互动。 教育云平台功能强大,操作简便,人机互动性强,参照说明书便可自主操作。教育白板:实现教学中各种学科符号展示、多点书写、擦除、标注、文字、线条、角尺、涂鸦、保存、拖动、放大、遮幕、屏幕捕捉、画面保存、实时录制、手写识别、键盘输入、文本输入等功能;同时它也是一套完美的演示系统,它可以调用多种格式的图片、PPT、Flash、视频,支持多点触控,可以对各个对象进行放大、缩小、旋转、滑屏等操作。无论是现场演示和教学,使用电子教育云平台软件并配合互动电子教育云平台就可让您实现轻松的互动交流效果。 教学资源库:用户可以直接在教育云平台中进入360大课堂,一个丰富翔实的全学科教学资源库。海量的资源不仅整合了视频、音频、动画、图片、教案、试题、计划、总结等媒体素材和文字资源,还整合了由3D立体技术制作生成的智能仿真实验。使用户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充分共享教学资源,并可以对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 仿真实验:仿真实验是利用FLASH技术开发的最富真实感的实验,可直接在电脑上在线模拟操作。通过自主操作实验,从而掌握物理和化学知识原理,理解并记忆化学方程式、公式、定律、定理等,从而有效提高理化学习成绩。 签到系统:学生可以使用该功能模块签到,签到的学生名字就可以在界面中展示,学生的名字,学生的人数就可以一目了然。 校园频道:校园广告机,可满足在学校各场所进行信息发布的需要。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在后台服务器上编辑自己的频道布局,比如哪个地方该放图片哪个地方该放文字哪个地方该放视频,放什么背景等都能自定义,除此之外用户还能上传自己的播放素材,将素材应用到具体的某个布局时,还可以预览到整个频道的发布的效果,如果还要规定某个时间播某段内容,也可以对频道进行排程。 白板同步:该模块包含创建同步,加入同步等,通过输入同步ID(或者IP地址)来连接到指定教育云平台,同其它教育云平台软件达到在画布书写同步的效果。 本说明书适用于教育云平台产品各种型号。 二、教育云平台软件安装、卸载 1、系统需求 window 7操作系统 Pentium 4以上处理器 1 GB (建议 2 GB以上) Media Player 1G 空闲磁盘空间(完全安装)

快速成型专业技术及原理

RP技术简介 快速原型制造技术,又叫快速成形技术,(简称RP技术); 英文:RAPID PROTOTYPING(简称RP技术),或 RAPID PROTOTYPING MANUFACTUREING,简称RPM。 快速成型(RP)技术是九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先进制造技术,是为制造业企业新产品开发服务的一项关键共性技术, 对促进企业产品创新、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产品竞争力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自该技术问世以来,已经在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由此产生一个新兴的技术领域。 RP技术是在现代CAD/CAM技术、激光技术、计算机数控技术、精密伺服驱动技术以及新材料技术的基础上集成发展起来的。不同种类的快速成型系统因所用成形材料不同,成形原理和系统特点也各有不同。但是,其基本原理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分层制造,逐层叠加",类似于数学上的积分过程。形象地讲,快速成形系统就像是一台"立体打印机"。 RP技术是在现代CAD/CAM技术、激光技术、计算机数控技术、精密伺服驱动技术以及新材料技术的基础上集成发展起来的。RP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计算机内的三维数据模型进行分层切片得到各层截面的轮廓数据,计算机据此信息控制激光器(或喷嘴)有选择性地烧结一层接一层的粉末材料(或固化一层又一层的液态光敏树脂,或切割一层又一层的片状材料,或喷射一层又一层的热熔材料或粘合剂)形成一系列具有一个微小厚度的的片状实体,再采用熔结、聚合、粘结等手段使其逐层堆积成一体,便可以制造出所设计的新产品样件、模型或模具。 快速成型机的工艺 立体光刻成型sla 层合实体制造lom 熔融沉积快速成型fdm 激光选区烧结法SLS 多相喷射固化mjs 多孔喷射成型mjm 直接壳法产品铸造dspc 激光工程净成型lens 选域黏着及热压成型SAHP 层铣工艺lmp 分层实体制造som 自美国3D公司1988年推出第一台商品SLA快速成形机以来,已经有十几种不同的成形系统,其中比较成熟的有SLA、SLS、LOM和FDM等方法。其成形原理分别介绍如下: (1)SLA(光固化成型法)快速成形系统的成形原理: 成形材料:液态光敏树脂; 制件性能:相当于工程塑料或蜡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