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环境卫生学名解简答.

环境卫生学名解简答.

环境卫生学名解简答.
环境卫生学名解简答.

1.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hygiene) 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

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

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而存

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

3.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通过环境介质的载体作用,或参与环境介质的组成而直接或间接对人体起作

用,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有机或无机的组成成分

4.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

益的因素,如清洁并含有正常化学成分的空气、水、土壤,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小气候,秀丽的风光等。

也有不利因素如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5.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6.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7.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

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8.生态环境 ecological environment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

9.生态系统 ecosystem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物

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10.食物链 food chai n 在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逐级被吞食以满足生存需要而建立起来的链锁关系,称食

物链。其本质是生物通过食物链使物质和能量在生物种群间得以循环和流动。

11.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环境中的重金属元素和难降解的有机物,可通过食物链而转移到高位营养

级生物的体内,而使其浓度逐级在生物体内放大,即生物放大作用。

12.生物富集作用(bioenrichment)生物从环境中摄入浓度极低的重金属元素或难降解的化合物,在体内逐渐累积

起来,使生物体内该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大大超过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集作用。13.功能蓄积(functional accumulation )有些环境污染物,进入机体后,能较快地被分解并以多种形态迅速排

出体外。多次重复暴露或长期暴露后,不在机体内蓄积。但在靶组织或靶器官产生的有害效应可逐渐累积,最终造成器官或组织的病理损害,这称为功能蓄积

14.生态系统健康(ecosystem health)是指具有活力、结构稳定和自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的综合特性。

15.健康效应谱(spectrum of health effect):指人群暴露于环境污染物时产生的不良反应在性质、程度和范

围上所表现出的征象。

16.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当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数量或浓度超过了环境的

自净能力,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影响到人体健康,则称为环境污染。

17.天然污染(natural pollution):自然原因形成,例如火山爆发、森林火灾等

18.人为污染(anthropogenic pollution):人为污染是由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造成的,可来自固定污染源(如

烟囱、工业排气管等)和流动污染源(汽车、火车等各种机动交通工具)。

19.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s,TSP):是指粒径≤l00μm 的颗粒物,包括液体、固体或者

液体和固体结合存在的, 并悬浮在空气介质中的颗粒。

20.可吸入颗粒物(inhalable particle,IP;thoracic particulate matter,PM10):指空气动力学直径≤l0μ

m 的颗粒物,因其能进人人体呼吸道而命名之,又因其能够长期漂浮在空气中,也称为飘尘(suspended

dusts) 。

21.细颗粒物(fine particle;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2.5):是指空气动力学直径≤2.5μm的细颗粒。

它在空气中悬浮的时间更长,易于滞留在终末细支气管和肺泡中,其中某些较细的组分还可穿透肺泡进入血液。PM2.5更易于吸附各种有毒的有机物和重金属元素。对健康的危害极大。

22.超细颗粒物(ultrafine particle; ultrafine particulate matter, PM0.1):指空气动力学直径≤0.1μm的

大气颗粒物。PM0.1主要来自汽车尾气,多为大气中形成的二次污染物。

23.热岛(heat island)现象:人口密集的城市热量散发远远大于郊区,结果造成城区气温较高.往郊外方向气温

逐渐降低。如果在地图上绘制等温图,城区的高温部就像浮在海面上的岛屿

24.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大气层中的某些气体能吸收地表发射的热辐射,使大气增温,从而对地球起到

保温作用。

25.大气稳定度(atmospheric stability):大气稳定度表示气体垂直运动的程度。水资源(water resources):是

指全球水量中对人类生存、发展可用的水量,主要是指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那部分淡水量。

26.水资源(water resources):是指全球水量中对人类生存、发展可用的水量,主要是指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那部

分淡水量。

27.水浑浊度(turbidity)表示水中悬浮物和胶体物对光线透过时的阻碍程度。

28.总固体(total solid)是指水样在一定温度下缓慢蒸发至干后的残留物总量,包括水中的溶解性固体和悬浮性固

29.硬度(hardness of water)指溶于水中钙、镁盐类的总含量,以CaCO3(mg/L)表示。水的硬度一般分为碳酸盐硬

度(钙、镁的重碳酸盐和碳酸盐)和非碳酸盐硬度(钙、镁的硫酸盐、氯化物等)。也可分为暂时硬度和永久硬度。

30.溶解氧 (dissolved oxygen,DO)指溶解在水中的氧含量。

31.化学耗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如高锰酸钾、重铬酸钾等氧化水中有

机物所消耗的氧量。它是测定水体中有机物含量的间接指标,代表水体中可被氧化的有机物和还原性

无机物的总量。

32.生化需氧量(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BOD):指水中有机物在有氧条件下被需氧微生物分解时消耗的溶解

氧量。以20℃培养5日后,1L水中减少的溶解氧量为5日生化需氧量(BOD205)。清洁水生化需氧量一

般小于1mg/L。

33.细菌总数(bacteria count):指1ml水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中经37℃培养24小时后生长的细菌菌落数。它可以

反映水体受生物性污染的程度,水体污染愈严重,水的细菌总数愈多。

34.大肠菌群(total coliforms)是指一群需氧及兼性厌氧的在37℃生长时能使乳糖发酵、在24小时内产酸产气的

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细菌总数反映地表水受微生物污染的总体情况;总大肠菌群反映受病原微生物污染的情况。

35.水体污染(water pollution):是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其数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和水

体底质的理化特性和水环境中的生物特性、组成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使用价值,造成水质恶化,乃至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36.水体自净(water self-purification):是指水体受污染后,污染物在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下,使污

染成分不断稀释、扩散、分解破坏或沉入水底,水中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水质最终又恢复到污染前的状况。

37.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当湖泊、水库水接纳过多含磷、氮的污水时,可使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形成

水体富营养化。由于占优势的浮游生物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红色、绿色、蓝色等,这种情况出现在淡水中时称水华(water bloom),发生在海湾时叫赤潮(red tide)。

38.介水传染病(water-borne communicable diseases):指通过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或食用被这种水

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疾病,又称水性传染病

39.集中式给水(central water supply)是指由水源集中取水,经统一净化处理和消毒后,通过输水管送到用户

的供水方式。

40.土壤污染(soil pollution)是指在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排出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中,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畜

健康的现象。

41.土壤中的背景值(background level)是指该地区未受污染的天然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

42.环境容量(environment capacity)是指一定环境单元、一定时间内、在不超过土壤卫生标准的前提下土壤对该

污染物能够容纳的最大负荷量。

43.腐殖质(humus)即进入土壤的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等死亡残体经分解转化形成的物质,是土壤特有的有机物质,

约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85%~90%。

44.土壤自净作用(soil self-purification)是指受污染的土壤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作用,使病原体死灭,

各种有害物质转化到无害的程度,土壤可逐渐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这一过程称为土壤自净。

45.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由于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使某些地区的水和/

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饮水、食物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称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46.碘缺乏病(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 IDD)是指从胚胎发育至成人期由于碘摄入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

病症。

47.地方性氟中毒(endemic fluorosis)是由于一定地区的环境中氟元素过多,而致生活在该环境中的居民经饮水、

食物和空气等途径长期摄入过量氟所引起的以氟骨症和氟斑牙(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又称地方性氟病。

48.住宅(residential building):是人们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为了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因素中的有利作用和防止其不良影响而创造的生活居住环境。

49.健康住宅(health residence):是指在符合住宅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突出健康要素,以人类居住健康的可持

续发展的理念,满足居住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多层次的需求,为居住者创造一个健康、安全、舒适和环

保的高品质住宅和社区。

50.办公场所(office place)是指管理或专业技术人员处理(或办理)某种特定事务的室内工作环境

51.公共场所(public place):是根据公众生活活动和社会活动的需要,人工建成的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封闭式

或开放式或移动式的公共建筑设施,供公众进行学习、工作、休息、文体、交流、交际、购物、美容等活动之用。

52.人居环境(human settlements):包括城市、集镇和村庄,是人类聚居、生活的环境,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

定阶段的产物。

53.城市规划卫生(City & village Planning Sanitation):以维持和恢复生态系统为宗旨,以人类与自然环境

的和谐共处为目标,建立优良的人居环境,以获得人类生存所需的最佳环境质量。

54.健康城市(health city):是指不断创造和改善自然、社会环境,扩大社区的资源,使人们在实施生活功能和

发挥他们最大潜力中互相支持,让健康的人生活在健康的世界。

55.环境质量评价(environmental quality assessment):是从环境卫生学角度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一定

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客观的定性和定量调查分析、描述、评价和预测。

56.环境质量指数(environmental quality index):是将大量监测数据经统计处理后求得其代表值,以环境卫生标

准作为评价标准,把它们代入专门设计的计算式,换算成定量和客观地评价环境质量的无量纲数值,

这种数量指标就叫环境质量指数。

57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 inpact assessment,EIA)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并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58.环境健康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health impact assessment,EHIA):是预测和评价由发展政策和拟建项目

可能产生的对大气、地面水、土壤等环境因素的质量变化而带来的人群健康影响及其安全性。

59.家用化学品(Household Chemical)是指用于家庭日常生活和居住环境的化工产品。

60.化妆品(cosmetic):以涂抹、喷洒或其它类似方法,施于人体表面任何部位(皮肤、毛发、指甲、口唇、口腔

粘膜等),以达到清洁、消除不良气味、护肤、美容和修饰目的的产品。

61.洗涤剂(detergent)是指能够去除物体表面污垢的一类专门配方制品的总称。

62.粘合剂(adhesive)又称胶粘剂或粘结剂,指用于粘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同或不同材料的物质,即按照规定程

序,把纸、布、皮革、木、金属、玻璃、橡皮或塑料之类的材料粘合在一起的物质。

环境介质的特点:①通常是不会以完全单一介质形式存在的

②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可以相互转化,其承载的物质也可以相互转移

③环境介质的运动可携带污染物想远方扩散

④环境介质还具有维持自身稳定状态的特性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

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

1.整体性

各个要素的性质和行为对系统的整体性都是起作用的,如果失去其中一些关键性的要素,则难以成为完整的形态而发挥其作用。

2.开放性

自然生态系统通过各种途径与其外界沟通,不断地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决定了系统的动态和变化,给生态系统提供了不断发展的可能。

3.自调控

生态系统通过自身的运动而不断地调整其内在组成和结构,以保持自身的稳定性和增强对外界变化的适应性、忍耐性。生态系统的自调控机能主要表现在①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②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③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的调控。

4.可持续性

生态系统是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的功能单位,这种物质流周而复始不间断地进行着,所有植物、动物及它们的“废物”都可以作为别的生物的食物被利用。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没有纯粹的废物,所以能一直维持着其良性循环。这是自然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因,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

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一、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

(一)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

(二)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

二、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

三、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四、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双重性

环境改变与机体反应的基本特征

环境因素的改变作用于机体,机体会对其作用产生相应的反应。产生反应的质和量,既取决于变化的环境因素,也取决于机体状态。

一、环境介质与环境因素暴露

环境因素有两种转归:一种是得到环境自净,逐渐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另一种是增加人群暴露的机会、增强环境因素对人体的有害性。

(一)环境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

1. 单一介质内的迁移;

2. 不同介质间的迁移;

3. 生物性迁移。

(二)环境化学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转化

1.化学转化

2.生物转化

(三)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和转化对环境因素暴露的影响

1. 扩大暴露范围

2. 增加暴露途径

3. 改变污染物性质和毒性

4. 影响暴露剂量

二、暴露特征与反应

1.影响总暴露量

暴露的途径越多,总暴露量可能越大,产生的效应也越明显。

2.影响吸收率

不同暴露途径吸收率不同,当吸收率高、吸收量大时,产生的效应就强、危害也大。

3. 改变作用靶

进入体内的途径不同,首先到达的器官和组织不同,作用的机制也不同。

(二)剂量-反应关系

1.剂量-反应关系

无阈值化合物、阈值化合物、必需元素反应曲线各不相同。

(1)无阈值化合物

(2)阈值化合物

(二)暴露时间

暴露量大、生物半减期长、暴露时间长,在体内蓄积量大,易发生慢性中毒。

联合作用的类型

1. 相加作用

2. 协同作用

3. 增强作用

4. 拮抗作用

人群健康效应从弱到强分五级

①污染物在体内负荷增加,但不引起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的变化。

②体内负荷进一步增加,出现某些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变化(生理代偿性) 。

③引起某些生化代谢或生理功能的异常改变,机体处于病理性的代偿和调节状态,无明显临床症状,可视为准病态

(亚临床状态)。

④机体功能失调,出现临床症状,成为临床性疾病。

⑤出现严重中毒,导致死亡。

大气污染来源(论述题)

(一)工农业生产

工业企业排放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燃料的燃烧和工业生产过程。

农业生产中化肥的施用、农药的喷洒以及秸杆的焚烧也会造成大气的污染。

1.燃料的燃烧,这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目前我国的主要工业燃料是煤,其次是石油。

2.工业生产过程的排放,由原材料到产品,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可能有污染物排放出来。污染物的种类与原料种类及其生产工艺有关。

(二)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

采暖锅炉以煤或石油产品为燃料,是采暖季节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生活炉灶使用的燃料有煤、液化石油气、煤气和天然气。如果燃烧设备效率低,燃烧不完全,烟囱高度低或无烟囱,可造成大量污染物低空排放。

(三)交通运输

主要是指飞机、汽车、火车、轮船和摩托车等交通运输工具排放的污染物。目前这些交通工具的主要燃料是汽油、柴油等石油制品,燃烧后能产生大量的颗粒物、NOx、CO、多环芳烃和醛类。

(四)其他:地面尘土飞扬、水体和土壤中的挥发性化合物、意外事件

大气污染对健康的间接危害

(—)温室效应

A.海平面上升,降水量增加,冰雪覆盖面积缩小;

B.加速大气中的反应,臭氧浓度增加,促进酸雨、酸雾形成;

C.热相关疾病发病率增加;

D.虫媒传染病流行范围加大。

(二) 臭氧层破坏

臭氧层的作用是吸收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有害的短波紫外线和宇宙射线。形成空洞后,人群由于接触过量的短波紫外线而患皮肤癌和白内障等疾病的机会增加。

(三)酸雨

1.对土壤和植物产生危害:

1)在酸雨的作用下,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如钾、钠、钙、镁会被溶出,使土壤pH值降低。

2)受酸雨侵蚀的植物叶片,叶绿素合成减少,出现萎缩和果实产量下降。

3)酸雨还可抑制土壤微生物的繁殖,特别是对固氮菌的伤害,使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产量降低。

2.影响水生生态系统:酸化的水体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活性减弱,水生植物的叶绿素合成降低,浮游动物种类减少,鱼贝类死亡。

3.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酸雨增加土壤中有害重金属的溶解度,加速其向水体、植物和农作物的转移。研究显示,在酸化水区内,水体和鱼肉中的汞含量明显增加。

4.其他:酸雨可腐蚀建筑物、文物古迹,可造成地面水pH值下降而使输水管材中的金属化合物易于溶出等。

水资源的种类及其卫生学特征

(1)降水(precipitation)是指雨、雪、冰雹,水质较好、矿物质含量较低,但水量无保证。

卫生学特性:1)大气质量影响降水质量:如酸雨等。

2)来源:如海水含碘量高等。

(2)地表水(surface water)是降水在地表径流和汇集后形成的水体,包括江河水、湖泊水、水库水等。

卫生学特征:①由于地表水与当地地质长期接触,地表土壤中的物质会溶解在地表水中。

②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是影响地表水水质的最主要因素。

(3)地下水(underground water)是由于降水和地表水经土壤地层渗透到地面以下而形成。

卫生学特征:地下水水质直接受地表水水质和地质环境的影响。

因为:①由于地下水源于地表水;②地表水在流经地表土壤层时,一方面会过滤和吸附地表水中的某些成分,使污染物含量降低,另一方面也会溶解土壤层中的矿物质,而使地下水矿化度增高。

水质的性状和评价指标

1.物理性状指标:

(1)水温:温度是水的一个很重要的物理特性,它可影响到水中生物、水体自净和人类对水的利用。

(2)色:洁净水是无色的。天然水经常呈现的各种颜色是自然环境中有机物的分解过程和所含无机物造成的,最常见的是天然有机物的分解产生的有机络合物的颜色

(3)臭和味:天然水中臭和味的主要来源有:①水生动植物或微生物的繁殖和衰亡;②有机物的腐败分解;③溶解的气体如硫化氢等;④溶解的矿物盐或混入的泥土。

(4)水浑浊度(turbidity)表示水中悬浮物和胶体物对光线透过时的阻碍程度。浑浊度的标准单位是以1L水中含有相当于1mg标准硅藻土形成的浑浊状况,作为1个浑浊度单位,简称1度。

2.化学性状指标

(1)pH值:天然水的pH值一般在7.2~8.5之间。

(2)总固体(total solid)是指水样在一定温度下缓慢蒸发至干后的残留物总量,包括水中的溶解性固体和悬浮性固体。

(3)硬度(hardness of water)指溶于水中钙、镁盐类的总含量,以CaCO3(mg/L)表示。水的硬度一般分为碳酸盐硬度(钙、镁的重碳酸盐和碳酸盐)和非碳酸盐硬度(钙、镁的硫酸盐、氯化物等)。也可分为暂时硬度和永久硬度。

(4)含氮化合物:包括有机氮、蛋白氮,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

(5) 溶解氧:指溶解在水中的氧含量。耗氧过程:污染物经微生物有氧代谢而消耗氧的过程。复氧过程:大气中

氧向水中溶解的增氧过程。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产物不同,水体发臭属严重污染。

(6)化学耗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如高锰酸钾、重铬酸钾等氧化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它是测定水体中有机物含量的间接指标,代表水体中可被氧化的有机物和还原性无机物的总量。

(7)生化需氧量(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BOD)指水中有机物在有氧条件下被需氧微生物分解时消耗的溶解氧量。

(8)氯化物

(9)硫酸盐

(10)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

3.微生物学性状指标

(1)指示菌具有代表微生物污染总体状况的菌种称为指示菌。地表水的指示菌选用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数。(2)细菌总数(bacteria count)指1ml水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中经37℃培养24小时后生长的细菌菌落数。它可以反映水体受生物性污染的程度,水体污染愈严重,水的细菌总数愈多。细菌总数可作为水被生物性污染的参考指标。(3)大肠菌群(total coliforms)是指一群需氧及兼性厌氧的在37℃生长时能使乳糖发酵、在24小时内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细菌总数反映地表水受微生物污染的总体情况;总大肠菌群反映受病原微生物污染的情况。

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

(1) 工业废水:是世界范围内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工业废水由于排放量大,污染严重,已引起人类的高度重视,

目前有多项法律、法规限制其随意排放。

(2) 生活污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洗涤废水和粪尿污水等,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及微生物。粪便污水,致病微生

物造成介水传染病。洗涤用水,高P洗涤剂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3) 农业污水指农牧业生产排出的污水及降水或灌溉水流过农田或经农田渗漏排出的水

(4)其他: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城市垃圾等随工业发展日益增多,这些废物中常含有大量易溶于水的无机物和有机物及致病微生物等,受雨水淋洗后进人地面径流而造成水体污染。海上石油开采、大型运油船只泄漏事故及航海船只产生的废弃物等则是海洋污染的重要来源。

氧垂曲线的意义:

⑴氧垂曲线上的Cp点为溶解氧的最低点,在此点之前,耗氧作用大于复氧作用,水中溶解氧逐渐降低,水质逐渐

恶化。

⑵Cp点以后,复氧作用大于耗氧作用,溶解氧逐渐恢复,水质逐渐好转。

⑶若Cp点溶解氧含量大于地表水卫生标准规定的数值(4mg/L),表明废水中耗氧有机物的排放未超过水体的自净

能力;

⑷若排人的有机物过多,超过河流的自净能力,则Cp点低于卫生标准规定的最低溶解氧含量,甚至在排放点下游

的某一河段会出现无氧状态,此时水中厌氧菌对有机物进行厌氧分解,产生硫化氢、甲烷等,水质严重恶化、变黑发臭。

水体卫生防护

1.推行“清洁生产”,开展污染源头预防

(1)污染源头预防是指污染物尚未对水体造成污染之前采用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止污染物进入水体,而不是在污染发生后再采取措施进行治理(即所谓的末端处理)。

(2)清洁生产是一种预防性方法,它要求在产品或工艺的整个寿命周期的所有阶段,都必须考虑预防污染,或将产品或工艺过程中对人体健康及环境的短期或长期风险降至最小。

2.工业废水的利用与处理

(1)工业废水的利用: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是合理利用工业废水的重要措施。

(2)工业废水的处理:

1)物理处理:处理方法有机械阻留设备、除油池及沉淀池等。

2)化学处理:利用化学反应去除废水中溶解物或胶体物质的处理方法,包括混凝沉淀、中和、氧化还原等。

3)物理化学处理:通过物理和化学的综合作用使废水得到净化处理,一般是指由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组成的废水处理系统,或指包括物理过程和化学过程的单项处理系统。

4)生物处理: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使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转化为稳定且无害的物质,可分为需氧和厌氧两类。3.生活污水的利用与处理:生活污水是指人们日常洗涤废水和粪便污水等。处理方式:污水处理厂、化粪池等。4.医院污水的处理:医院污水特别是传染病、结核病医院的污水水质特点是含有大量病菌、病毒、生虫卵。医院在诊断、医疗、化验检测、洗涤消毒等过程也可排出大量有机物和无机物,甚至放射性物质进入医院污水。

处理方式:氯化消毒(chlorination)、加热消毒、化学消毒等。

介水传染病流行原因

①水源受病原体污染后,未经妥善处理和消毒即供居民饮用。

②处理后的饮用水在输配水和贮水过程中,由于管道渗漏、出现负压等原因,重新被病原体污染。

介水传染病流行特点

①水源一次严重污染后,可呈暴发流行,短期内突然出现大量病人,且多数患者发病日期集中在同一潜伏期内。

②若水源经常受污染,则发病者可终年不断,病例呈散发流行。

③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大多数患者都有饮用或接触同一水源的历史。

④一旦对污染源采取治理措施,并加强饮用水的净化和消毒后,疾病的流行能迅速得到控制。

集中式给水水源选择的原则

1.水量充足;

2.水质良好;

3.便于防护;

4.技术经济合理

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

1)加氯量和接触时间

2)水的pH值

3)水温

4)水的浑浊度

5)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加氯量和余氯的关系

当余氯量升至C点时,加氯量如再增加,余氯反而逐渐下降,其原因是氯胺在过量氯作用下逐渐分解:

2NH2Cl+HOCl→N2+3HCl+H2O

NHCl2+HOCl→NCl3+H2O

当达D点时,分解过程结束。如继续加氯,则余氯量又重新上升,这是形成的余氯全部为游离,故D点称为折点。

一、氯消毒方法

1 普通氯化消毒

水质较好、基本上无氨、无酚时,加入少量氯即可达到消毒目的的一种消毒法。此时产生的主要是游离性余氯。

优缺点:消毒效果好,但可产生氯化副产物,游离性余氯较不稳定,不易在较长管网中保持至管网末梢。

2 氯胺消毒法

加氯量控制在C点前,在水中加入氨,加氯后生成的是一氯胺和二氯胺。

优点:三卤甲烷类物质的形成明显较普通氯化法低;化合性余氯较稳定,在管网中可维持较长时间,使管网末梢余氯得到保证。

缺点:氯胺的消毒作用不如次氯酸强,因此接触时间长,费用较贵;需加氨而操作复杂;对病毒的杀灭效果较差。

3 折点氯消毒法

加氯量超过折点(D点),在水中形成游离性余氯。

优点:消毒效果可靠;能明显降低锰、铁、酚和有机物含量;并具有降低臭味和色度的作用。

缺点:耗氯多,能产生较多的氯化副产物三卤甲烷;需事先求出折点加氯量,比较麻烦。

4 过量氯消毒法

当水源受有机物和细菌污染较严重时,或在野外工作、行军等条件下,需在短时间内达到消毒效果时,加过量氯于水中,使余氯达l - 5mg/L。

消毒后的水可用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或活性炭脱氯。

二、氧化氯(ClO2)消毒

ClO2:极为有效的饮水消毒剂,在常温下为橙黄色气体,在水中极易挥发,故需在临用时就地配制。

优点:可减少水中三卤甲烷(THMs)等氯化副产物的形成;消毒后水中余氯稳定持久,防止再污染的能力强等。被认为是目前氯制剂的理想替代品。

缺点:具有爆炸性,故必须在现场制备,不易储存和运输;成本高;可引起溶血性贫血和变性血红蛋白血症。

三.臭氧消毒

极强的氧化剂,在水中极不稳定,需在临用时制备。

优点:强氧化剂,消毒效果较ClO2和Cl2好;不产生三卤甲烷。

缺点:成本高,电耗大,设备操作运行复杂;水中易分解,不能保持杀菌消毒的持久性;消毒后对管道有腐蚀作用,故出厂水无剩余O3,需要第二消毒剂。

四.紫外线消毒

波长200~295nm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

优点:杀菌效率高、不影响水的嗅味。

缺点:消毒后无持续杀菌作用,价格贵。

背景值的意义

评价化学污染物对土壤污染程度的参照值;

是制订土壤中有害化学物质卫生标准的重要依据;

是评价土壤化学环境对居民健康影响的重要依据;

也是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地方病防治工作的科学依据。

土壤污染的基本特点

1.土壤污染的隐蔽性;

2.累积性与地域性;

3.不可逆转性;

4.治理的长期性。

土壤污染源

1.农业污染源

主要是指出于农业生产自身的需要而施入土壤的化肥、化学农药,以及其他农用化学品和残留于土壤中的农用地膜等。

2.工业污染源

是指工矿企业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废渣等,是土壤环境中污染物最重要的来源之一。

3.生活污染源

人粪尿及畜禽排泄物未经处理的肥源施于土壤,会引起土壤严重的生物污染。

城市垃圾的不合理处置、电子垃圾

4.交通污染源

汽车尾气中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通过大气沉降造成对土壤的污染,以及事故排放所造成的污染。

5.灾害污染源

某些自然灾害有时也会造成土壤污染。

战争灾害可对战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土壤污染的方式

①气型污染,是由大气中污染物沉降至地面而污染土壤。

②水型污染,主要是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通过污水灌田而污染土壤。

③固体废弃物型污染,是工业废渣、生活垃圾粪便、农药和化肥等对土壤的污染。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流行特征

(一)明显的地区性分布

由于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是地球表面某种化学元素分布不均衡所致,所以此等疾病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差异。(二)与环境中元素水平相关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人群流行强度与某种化学元素的环境水平有着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

碘缺乏病预防措施与治疗原则

(一)预防措施

1. 碘盐

食盐加碘是预防碘缺乏病的首选方法。实践证明,食盐加碘是最易坚持的有效措施,其简便、经济、安全可靠是其它方法无法替代的。

2. 碘油

尽管碘油是防治碘缺乏病的有效措施,但不能代替碘盐,在没有推广碘盐的病区,应尽早实行碘盐预防。

3.高碘区的特殊性

在推行全民补碘时要注意高碘区的特殊性。

在高碘地区应供应无碘盐。

(二)治疗原则

1.地方性甲状腺肿

坚持补碘;

甲状腺激素疗法;

外科疗法。

2.地方性克汀病

治疗越早效果越好,

适时适量的补充甲状腺激素,

加强营养,加强智力、生活训练和教育。

(一)地方性氟中毒的病区类型

1. 饮水型病区

由于饮用高氟水而引起氟中毒的病区为饮水型病区,是最主要的病区类型。

饮水型病区分布最广,其特点是饮水中氟含量高于国家饮用水标准1.0mg/L;

氟中毒患病率与饮水氟含量呈明显正相关。

2. 燃煤污染型病区

由于居民燃用当地含高氟煤做饭、取暖,敞灶燃煤,炉灶无烟囱,并用煤火烘烤粮食、辣椒等严重污染室内空气和食品,居民吸入污染的空气和摄入污染的食品引起的地方性氟中毒病区

3. 饮砖茶型病区

由于长期饮用含氟过高的砖茶而引起氟中毒的病区为饮砖茶型病区。

住宅的卫生学意义

㈠住宅是人们生活、居住、学习、工作的最重要的环境

住宅是人们生活居住的室内环境,在人的一生中有2/3以上的时间是在住宅室内度过的,尤其是婴幼儿、儿童、青少年和老弱病残者在住宅中生活的时间更多。住宅室内环境已成为人类接触最为密切的环境,其质量优劣对健康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㈡住宅的卫生条件和人类健康密切相关

1.良好的住宅环境有利于人体健康;

2.不良住宅环境不利于人体健康;

3.住宅卫生状况可影响数代人和众多家庭成员的健康;

4.住宅环境对健康影响的特点:长期性和复杂性。

住宅的基本卫生要求

1、小气候适宜

2、采光照明良好

3、空气清洁卫生

4、隔音性能良好

5、卫生设施齐全

6、环境安静整洁

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

1.室外来源

⑴室外空气

⑵建筑物自身

⑶人为带入室内

⑷相邻住宅污染

⑸生活用水污染

2.室内来源

⑴室内燃烧或加热⑵室内活动⑶室内建筑装饰材料⑷室内生物性污染⑸家用电器

办公场所的卫生要求

1. 办公场所的用地选择

2. 采光照明良好

3. 适宜的小气候

4. 空气质量良好

5. 宽松的环境

办公场所的卫生学特点

1. 办公人员相对集中,流动性较小;

2.办公人员滞留时间长,活动范围小;

3.办公场所分布范围广泛,基本条件和卫生状况相差较大;

4.办公场所中存在诸多影响人体健康的不利因素。

公共场所的卫生学特点:①人群密集,流动性大;②设备及物品易被污染;③涉及面广

④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绿化的卫生学意义:

1.调节和改善小气候

2. 净化空气,降低噪声

3. 对人类有良好的生理和心理作用

环境卫生学习题

1.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

2.人类环境的基本构成,原生环境、次生环境、生物圈、生态系统、生态平衡、食物链、生物放大作用的概念。3.试述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4.简述环境有害因素对机体作用的一般特征。

5.试述环境污染对人群的急、慢性危害及其特征。

6.简述环境污染与致癌危害的关系。

7.简述环境污染与致畸危害的关系。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概念及意义。

8.简述环境流行病学研究内容及特点。敏感人群、高危人群的概念。

9.何为生物标志物?试述环境与健康研究中的生物标志物的种类。

10.何为健康危险评价,其基本组成有哪些?何为外暴露剂量、内暴露剂量

11.简述大气的垂直结构及其特点。

12.大气的物理性状及其卫生学意义有哪些?

13.简述大气污染的来源、影响污染物浓度的因素。

14.逆温、气温垂直递减率、气块干绝热垂直递减率的定义及意义。

15.试述大气污染对健康的直接危害,煤烟型烟雾事件与光化学事件的异同点。

16.试述大气污染对健康的间接危害及防治对策。

17.何为TSP、PM10、IP、二次污染物,对健康的危害如何?

18.试述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主要危害。

19.试述光化学烟雾的定义、组成及对健康的危害。

20.一氧化碳、铅、多环芳烃、二恶英对健康的危害有哪些

21.标准及基准的区别与联系如何?大气卫生标准有几种浓度?

22.试述制定大气卫生标准的原则及主要方法。

23.试拟订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调查设计。

24.简述大气污染防治的措施。

25.试述水资源的种类及其卫生学特征。

26.水质的性状及评价指标有哪些?有何意义?

27.何为“三氮”、“三氧”,其卫生学意义有哪些?

28.试述各种水体污染的特点。水体富营养化、“赤潮”和“水华”的含义。

29.试述水体污染的自净及其机制。

30.水体污染物有哪些?其转归如何?生物富集作用、生物转化作用的含义。

31.简述水体生物性污染的危害。

32.试述水俣病的成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

33.酚、多氯联苯的危害有哪些?

33.地面水水质标准有哪些?试比较其区别和联系。

34.地面水水质卫生标准制定的原则是什么?

35.试述介水传染病定义、病原体、发生的原因、流行特点及其危害特点。

36.何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常见的有几种?请举例说明其成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征。37.何为饮水氯化副产物?与健康的关系如何?目前减少氯化副产物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38.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制定原则是什么?

39.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有哪几类?其意义如何?

40.试述水源选择的原则?如何开展水源的选择工作?

41.简述水质处理工艺过程

42.简述述饮水消毒的方法。

43.何为氯化消毒,影响氯化消毒的因素有哪些?

44.简述土壤的特征及其卫生学意义。

45.何为土壤中元素的背景值、土壤的环境容量、腐殖质,其意义如何?

46.简述土壤污染的来源、方式及土壤的自净过程。

47.试述痛痛病的成因及临床表现。

48.简述农药污染及生物性污染的危害。

49.试述住宅的卫生学意义

50.试述制定住宅卫生要求的原则及基本卫生要求。

51.简述住宅平面配置的卫生要求及住宅居室的卫生规模。

52.何为居室容积、居室面积、居室进深、居室净高、窗地面积比值、投射角、采光系数。

53.反映小气候对人体影响的常用生理指标有哪些?有何意义?

54.简述小气候的综合评价指标?何为有效温度和校正有效温度,有何意义?

55.简述住宅小气候的卫生要求。

56.试述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和特点。

内科学考试复习重点(名解填空简答)

1、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病原微生物、理化因素、免疫损伤、过敏及药物所致。 2、社区获得性肺炎: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 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3、医院获得性肺炎: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于入院48小时后在医院(包括老年 护理院、康复院等)内发生的肺炎。 4、肺炎链球菌肺炎:是由肺炎链球菌或称肺炎球菌所引起的肺炎,通常急骤起病,以高热、寒战、咳 嗽、血痰及胸痛为特征。X线胸片呈肺段或肺叶急性炎性实变。其病理改变有充血期、红色肝变期、灰色肝变期、消散期。 5、严重性呼吸综合征:是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传染性、可累及多个器官系统的特殊肺 炎。 6、Koch现象:将结核分枝杆菌皮下注射到未感染的豚鼠,10~14d后局部皮肤红肿,溃烂,形成深的 溃疡,不愈合,最后因结核分枝杆菌播散到全身而死亡,而对3~6周前已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或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的动物,给予同等剂量的结核分枝杆菌皮下注射,2~3d后局部出现红肿,形成浅表溃烂,继之较快愈合,无淋巴结肿大,无播散和死亡。这种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再感染和初感染所表现初不同反应的现象称为~。 7、原发综合征:原发病灶、引流淋巴管炎和肿大的肺门淋巴结。 8、继发性肺结核:分为内源性复发和外源性复发。前者是原发性肺结核感染时期遗留下来的潜在病灶 中的结核分枝杆菌重新活动而发生的肺结核 9、肺脓肿:是肺组织坏死形成的脓腔,临床特征为高热、咳嗽和咳大量脓臭痰。 10、继发性肺脓肿:某些细菌性肺炎,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孢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等,以 及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囊肿、支气管肺癌、肺结核空洞等继发感染可导致继发性肺脓肿。 11、慢性肺脓肿:如急性肺脓肿治疗不彻底,或支气管引流不畅,导致大量坏死组织残留脓腔,炎症迁 延3个月以上者。 12、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咳痰为 主要症状,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连续2年或2年以上。排除具有咳嗽、咳痰、喘息症状的其他疾病(肺结核、肺脓肿、心脏病等) 13、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 展,与肺部对有害颗粒和气体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可以预防和治疗。 14、肺气肿:指肺部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腔出现异常持久的扩张,并伴有肺泡壁和细支气管的破坏而无 明显的肺纤维化。 15、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 相关,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性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16、气道高反应性:表现为气道对各种刺激因子出现过强或过早的收缩反应,是哮喘患者发生发展的一 个重要因素。 17、重症哮喘:指哮喘严重急性发作,经常规治疗症状不能改善,继续恶化或伴严重并发症者,哮喘急 性发作时病情严重程度分级中的重度和危重。 18、肺动脉高压:是临床常见病症,病因复杂,可由许多心、肺和肺血管疾病引起。目前以海平面静息 状态下平均肺动脉压(mPAP)>25mmHg为显性肺动脉高压,运动时的mPAP>30mmHg为动脉性肺动脉高压。 19、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指由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血管病变所致肺血管阻力增加,产 生肺动脉高压,继而右心室结构和(或)功能改变的疾病。根据起病缓急和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肺心病两类。

妇产科护理学(专科) (1)

妇产科护理学作业题 第一部分:基础内容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娠期血容量增加,达到高峰的时间 A妊娠20-24周B妊娠28-30周 C妊娠32-34周D妊娠38-40周 ()2、妊娠中晚期体重的改变,正常的是 A每周增加少于0.3gB每周增加超过0.5g C每周增加不少于0.3g,不大于0.5g D每周增加不少于0.5g,不大于0.8g。 ()3、胎头衔接的径线是 A双顶径B枕额径C枕下前囟径D枕颏径()4、异位妊娠最常见的部位是 A输卵管B卵巢C腹腔D宫颈 ()5 、下列哪项不是灌肠的禁忌症 A阴道流血B初产妇宫口开大3~4厘米 C剖宫产史D胎膜已破 ()6、早产的处理哪项不正确 A分娩前给Dex B分娩前给VitK1 C产程中吸氧D胎儿较小,不必会阴切开()7、产后24小时出血超过―――毫升为产后出血 A 300毫升B400毫升C500毫升D600毫升 ()8 、下列哪项不属于产褥感染 A急性输卵管炎B子宫内膜炎 C急性乳腺炎D股白肿 ()9、产后宫颈内口关闭的时间为 A产后24小时B产后2~3天 C产后3~5天D产后7~10天 ()10、阴道侧壁涂片的取材位置是

A阴道上1/3侧壁B阴道上2/3侧壁 C阴道下1/3侧壁D阴道下2/3侧壁 ()11、下列哪项不是卵巢肿瘤的并发症 A破裂B感染C恶变D卵巢巧克力囊肿 ()12、青春期与更年期功血的共同治疗原则不包括 A止血B调周期C促排卵D纠正全身情况 ()13、绒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 A脑B肺C肝D阴道 ()14、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典型临床表现是 A两侧下腹部疼痛 B腹疼于经前开始,经血通畅后迅速缓解 C继发性痛经进行性加重 D经期腹痛伴肛门坠痛 ()15、引起子宫脱垂的主要原因是 A放射线损伤B产伤C癌症扩散D药物腐蚀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5分) 1、孕妇卧床休息和睡眠时,应取————卧位。 2、某孕妇LMP为2008年3月1日,则其EDC为————。 3、决定分娩的因素有————、————和————。 4、前置胎盘分为完全性、部分性和——————————。 5、NST试验阳性是指20分钟内至少有3次以上胎动,伴胎心加速大于—次 /分。 6、妊娠合并肝炎的病人退奶时不宜用—————————。 7、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包括——————、——————和月经期。 8、子宫肌瘤可分为——————、——————和————————。 9、绒癌与侵蚀性葡萄胎的病理区别是————————————。 10、妊高症的基本病理变化是——————————。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子宫峡部

内科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集-1

内科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集-1

阿司匹林哮喘:无论既往是否有哮喘病史,当口服阿司匹林后数分钟内或数小时内出现诱发的哮喘发作,称阿司匹林哮喘。 气道高反应性:指气管、支气管树对多种抗原或非抗原(物理或者化学的刺激)的过度反应,主要表现为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收缩增强、气道粘膜腺体分泌增多。 右中叶综合症:因局部支气管或者肺部炎症或者淋巴结肿大压迫右中叶支气管,使管腔狭窄,引起的中叶体积缩小,不张,慢性炎症导致的临床症状 类癌综合症:在肺部肿瘤中,可见到因分泌5-羟色胺过多而引起的哮喘样支气管痉挛,阵发性心动过速,皮肤潮红,水样腹泻等症状,以燕麦细胞癌和腺癌多见 弥漫性泛支气管炎:指

两肺终末细支气管及肺呼吸性细支气管呈弥漫性慢性炎症。大环内酯类对其有效。Pancoast综合症:Pancoast综合症指由于位于肺尖和肺上沟的肺肿瘤导致臂从神经和颈交感神经受累,临床上以Horner综合症及肩部和上肢的疼痛等为表现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指平均每晚7小时睡眠中呼吸暂停反复发作次数在30次以上,或呼吸紊乱指数大于5次以上。 呼吸暂停:睡眠中口鼻气流停止超过10s 呼吸紊乱指数:平均每小时睡眠中,呼吸暂停+低铜器指数大于5次 低通气:呼吸气流降低幅度超过气流的50%以上,并伴有4%以上的血氧饱和度下降。Picknickian syn:肥胖,嗜睡,周期性呼吸

三联症。 盘状肺不张:指亚段以上的肺不张,多位于膈顶上方,约2-6cm长,扁平条状阴影,外端达胸膜表面,不穿过叶间裂 干性支气管扩张:以反复咯血为主要症状,而无咳嗽,咳脓痰表现的支气管扩张Kartagener syndrome:指具有内脏转位(右位心),支气管扩张,副鼻窦炎三联症的先天性疾病。支气管哮喘:指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细胞等多种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这种炎症使易感者对各种激发因子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引起气道痉挛,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大多可自行或经治疗后缓解。Horner Syndrome:肺尖肿瘤或颈部肿块

传染病学重点名解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 稽留热sustained feve r:体温升高达39℃以上而且24小时相差不超过1℃,见于伤寒、斑疹伤寒等的极期。 弛张热remittent fever:24小时体温相差超过1℃,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 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24小时内体温波动于高热与正常体温之下,见于疟疾、败血症等。 回归热relapsing fever:是指高热持续数日后自行消退,但数日后又再出现高热,可见于回归热、布鲁菌病等。但在病程中多次重复出现并持续数月之久时称为波状热undulant fever。 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发热病人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见于流行性感冒,败血症 感染谱infection spectrum: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引起相互之间的作用,由于适应程度不同,在双方互相斗争的过程中,可产生各种不同的表现,临床上称为感染谱。 毒血症状:(toxemic symptom)病原体的各种代谢产物,包括细菌内毒素在内,可引起除发热外的各种症状,如疲乏、全身不适、厌食、头痛、肌肉、关节、骨骼疼痛等,严重者可有意识障碍、谵妄、脑膜刺激征、中毒性脑病、呼吸衰竭及休克等表现,有时可有肝肾损害,表现为肝肾功能改变。 散发sporadic occurrence:某种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一般发病水平 流行epidemic:某传染病在某地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近年来的一般水平 暴发流行epidemic outbreak:传染病病例发病时间的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者。 大流行(pandemic):若某种传染病流行范围甚广,超出国界和洲界。 人兽共患病(zoonosis):某些自然生态环境为传染病在野生动物之间的传播创造了良好条件,如鼠疫。恙虫病。人类进入这些地区可受感染,也叫自然疫源性疾病。 异位损害(ectopic lesion):门脉系统以外的器官和组织的血吸虫虫卵肉芽肿,人常见于肺和脑。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传染病学: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的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预防规律的学科,以求达到治病救人,防治结合的目的。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内科学名词解释和大题 内科学重点简答题

内科学名词解释和大题内科学重点简答题社区获得性肺炎: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 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医院获得性肺炎: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 于入院小时后在医院(包括老年护理院、康复院等)内发生的肺炎。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包括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临床上以进行性气流受阻为主要表现,部分有可逆性,可伴有气道高反应性。 呼吸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障碍,使 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响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肺性脑病:由于胸肺疾患而引起的低氧血症伴二氧化碳潴留(II 型 呼吸衰竭)而出现的一些精神症状,如躁狂、昏睡、昏睡、意识丧失等称为肺性脑病。 Horner综合征:肺尖部的肺癌可侵犯或压迫颈交感神经,引起患侧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患侧额部和胸部皮肤潮红无汗或少汗,感觉异常。

心力衰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不能泵出足够的血液以满足组织代谢的需要,或仅在提高充盈压后方能泵出组织代谢所需要的相应血量,同时由于心肌收缩力下降即心肌衰竭所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高血压危象:短期内血压急剧升高,舒张压超过120或130mmHg 并伴有一系列严重症状,甚至危及生命的临床现象,成为高血压危象。 Barret 食管:食管粘膜因受反流物的反复刺激,食管与胃交界处的齿状线2cm 以内的食管粘膜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替代,称为Barret 食管,是食管腺癌的主要癌前病变。 肝性脑病: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神经、精神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再生障碍性贫血:由于骨髓功能衰竭,造成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种疾病。临床上以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所致的贫血,感染和出血为特征。 急性胃炎:胃粘膜的急性炎症,有明确的发病原因,表现为多种形式。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红细胞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不能运输足够的氧至组织而产生的综合征。

妇产科护理学复习知识点汇总

一、名词解释 1.早期妊娠:妊娠13周末以前称为早期妊娠。 2.胎方位:胎儿先露部位指示点与母体骨盆的关系称胎方位。 3.分娩:妊娠满28周(196日)及以上,胎儿及其附属物从临产开始到由母体娩出的全过程,称为分娩。 4.胎盘早剥: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称为胎盘早剥。 5.前置胎盘:妊娠28周后,若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其下缘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位置低于胎儿先露部,称为前置胎盘。 6.羊水过多:妊娠期间羊水量超过2000ml者,称为羊水过多。 7.胎膜早破:是指胎膜在临产前发生自然破裂。 8.产力异常:在分娩过程中,子宫收缩的节律性、对称性及极性不正常或强度、频率有异常,称为子宫收缩力异常,简称产力异常。 9.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出后24小时内阴道分娩者出血量超过500ml,剖宫产者超过1000ml。 10.产褥感染:是指分娩及产褥期内生殖道受病原体侵袭引起的局部和全身感染。 二、简答题 1.预产期的推算方法 末次月经第一日起,月份减3或加9,日期加7。(如为农历,月份仍减3或加9,但日期加15)。 2.临产标志 ①有规律且逐渐增强的子宫收缩,持续30秒或以上,间歇5-6分钟, ②同时伴随进行性子宫颈管消失、 ③宫颈口扩张和胎先露下降。 3.三个产程划分 ①第一产程又称宫颈扩张期。从临产开始至宫口开全。初产妇约需11-12小时,经产妇约需6-8小时。 ②第二产程又称胎儿娩出期。从宫口开全至胎儿娩出。初产妇约需1-2小时,经产妇一般数分钟即可完成。 ③第三产程又称胎盘娩出期,从胎儿娩出后至胎盘胎膜娩出,约需5-15分钟,不应超过30分钟。 4.胎盘剥离征象 ①子宫底变硬呈球形,宫底升高达脐上。 ②剥离的胎盘降至子宫下段 ③阴道少量流血 ④用手掌尺侧在产妇耻骨联合上方轻压子宫下段时,宫体上升而外露的脐带不再回缩。 5.硫酸镁注意事项 ①膝腱反射必须存在 ②呼吸不少于16次/分 ③尿量每24小时不少于600ml,或每小时不少于25ml ④应随时备好10%的葡萄糖酸钙注射液,以便出现毒性作用时及时予以解毒。 6.宫缩乏力对母儿影响 ⑴对产妇的影响①体力损耗②产伤③产后出血④产后感染 ⑵对胎儿、新生儿的影响:容易发生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病率及死亡率增加。 7.产后出血处理原则

流行病学名解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是研究疾病及健康有关状态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原因和分布的规律,以及制定预防、控制和消灭这些疾病及促进健康的对策与措施,并评价其效果的科学。 疾病分布(distribution of disease):通过观察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和消退,描述疾病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的频率与分布的现象。 发病率(incidence rate):是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发生某病新发病例的频率。 新发病例数:指观察时间内新发生的某病的病人数 暴露人口数:必须符合两个条件:必须是观察时间内观察地区内的人群,必须有患所要观察的疾病的可能 罹患率(attack rate):量新发病例频率的指标,通常指在某一局限范围内,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患病率(prevalence rate):又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时点患病率(point prevalence):指群体中个体在某时点为病例的概率 期间患病率(period prevalence): 是群体中个体在给定期间内任一时点为病例的概率。 死亡率(mortality rate):指某人群在一定时期内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死亡专率按不同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种族、婚姻状况、病因等分别计算的死亡率。分母必须是与分子相对应的人口 病死率(fatality rate):指一定时间内,患某病的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者的比值 存活率(survival rate) 散发(sporadic):指某病发病人数不多,病例间无明显的相互传播关系,或在一定地区的发病率呈历年一般水平。适用于范围较大的地区。 流行(epidemic): 指某地区某病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大流行(pandemic):指某疾病的发病蔓延迅速,涉及地域广,人口比例大,在短时间内可以越过省界国界甚至洲界形成世界性流行。 爆发(outbreak): 指在集体单位或小居民区短时间内某病发病人数突然大量增多的现象 季节性(seasonality / seasonal variation)疾病的发病率随季节而变化的现象。 周期性(periodicity):疾病有规律地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后发生流行的现象。疾病的周期性变化多见于呼吸道传染病。 长期变异(secular change):是指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多为几年或几十年),观察探讨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率、死亡率的变化或它们同时发生的变化情况。

内科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内科学复习资料一、名解 呼吸系统 1.医院获得性肺炎(HAP ):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于入院48小时后 在医院(包括老年护理院、康复院)内发生的肺炎。 2.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指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3.原发综合征:指原发灶、引流淋巴管炎、肿大的肺门淋巴结统称为原发综合征。 4.Koch 现象:机体对结核菌再感染与初感染所表现出不同反应的现象,称为Koch 现象。 5.肺性脑病:由于呼吸功能衰竭所致缺氧、二氧化碳储留而引起的精神障碍、神经系统的综合征。但必须除外脑动脉硬化、严重电解质紊乱、单纯性的碱中毒、感染中毒性脑病。 6.LTOT :即长期家庭氧疗。对COPD 慢性呼吸衰竭者可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目的是使 患者在海平面,静息状态下,达到P a O2大于或等于60mmHg和或S a O2升至90%以上。 7.肺心病:是指由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血管病变致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继而右心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疾病。分为急性和慢性。 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是一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阻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但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 9.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 bronchitis ):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诊断依据: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 3 个月,并连续2 年或2 年以上, 并排除其他慢性气管疾病。 1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是由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室扩张或(和)肥厚,伴或不伴右心功能衰竭的心脏病,并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和左心病变引起者。 11.呼吸道高反应性(AHR ):指气道对各种刺激因子出现的过强或过早的敏感性增高反应称为AHR ,其气道炎症是其产生吸道高反应性的基础。 12.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 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相关,为可逆性气流受限。 13肺血栓栓塞症(PTE):是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疾病,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特征。 14.肺栓塞(PE):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为其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症的总称。

传染病学常考名词解释

传染病学常考名词解释与简答题精 【名词解释】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感染(infection)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固有的寄生位置而到达不习惯的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 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 )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重复感染(reinfection)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混合感染(coinfection)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人体于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继发性感染(secondaryinfection)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 1.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2.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3.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结局:病原体被清除,感染者获较为稳固的免疫力;免疫力不牢固,再受感染而发病;小部分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4.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 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 按携带持续时间分:急性携带者(<3months),慢性携带者(>3months) 5.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以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在此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系非感染源,不同于病原携带状态)。 1.侵袭力(invasiveness): 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2.毒力(virulence):内外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 3.数量(quantity):同一种传染病中,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与致病能力成正比。

内科学简答和名解

1、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并发症。肺性脑病、酸碱失衡与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休克(感染性、 失血性、心源性)、消化道出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2、肺结核分类及化学治疗原则。分类:1.原发型肺结核;2.血行播散型肺结核;3.继发型肺结核;4. 结核性胸膜炎;5.肺外结核;6.菌阴肺结核。治疗原则: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 3、社区获得性肺炎和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概念。CAP(社区获得性肺炎):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 质炎症,包括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HAP (医院获得性 肺炎):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于入院48小时后在医院内发现的肺炎。 4、试述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符合以下1项主要标准或3项次要标准以上者。主要标准:①需要 有创机械通气②感染性休克需要血管收缩剂治疗。次要标准:①RR>30次/分;②PaO2/ FiO2<250 ; ③多肺叶受累;④意识障碍/定向障碍;⑤氮质血症(BUN > 20mg/dl );⑥白细胞减少(WBC<4.0< 109/L ); ⑦血小板<10.0 X 109/L ;⑧T < 36 C;⑨低血压需要强力的液体复苏。 5、心源性哮喘和支气管哮喘的鉴别诊断。前者多见于老年人有高血压或慢性心瓣膜病史,后者多见于青少年有过敏史;前者发作时必须坐起,重症者肺部有干湿啰音,甚至粉红色泡沫痰,后者发作时双肺可闻及典型哮 鸣音,咳出白色黏痰后呼吸困难常可缓解。测定血浆BNPK平对鉴别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6、结核性胸腔积液和恶性胸腔积液的鉴别。 &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心衰有哪些临床表现。症状:1.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①劳累性呼吸困难②端坐呼吸③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④急性肺水肿;2.咳嗽、咳痰、咯血;3.乏力、疲倦、头昏、心慌;4.少尿及肾功能损害。体征:肺部湿性罗音、心脏体征(心脏扩大、舒张期奔马律)。 9、原发性心肌病定义及分型。定义:伴有心功能障碍的心肌疾病。分类:①扩张型心肌病(DCM :② 肥厚型心肌病(HCM);③限制型心肌病(RCM);④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ARVC)。 10、试述二尖瓣狭窄的临床表现。症状:一般在二尖瓣中度狭窄(瓣口面积〈 1.5c怦〉时始有明显症状。呼 吸困难、咯血、咳嗽、声嘶。体征:二尖瓣面容;心尖区第一心音亢进、开辦音;心尖区舒张中晚期隆隆样杂音; 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分裂;Graham Steell 杂音。 发病年龄年龄较轻年龄较大胸水外观多为草黄色多为血性 胸水增长速度慢快 癌细胞阴性阳性LDH 200~400U/L> 500U/L PH V 7.3> 7.4 ADA> 45 U/L V 45 U/L CEA阴性阳性 染色体整倍体非整倍体 胸膜活检结核肉芽肿肿瘤组织 气胸的临床分类?闭合性气 胸、交通性气胸、张力性气胸。 7、支气管扩张临床表现?症状:1.慢性咳嗽、大量浓痰;2.反复咯血;3.反复肺部感染;4?慢性感染中毒症状。体征:典型为两肺下方持续存在的粗、中湿罗音。结核性支扩湿罗音常位于肩胛间区。咯大量脓痰者常有杵状指、趾。 结核性胸腔积液和癌性胸腔积液鉴别

妇产科护理学

总共 页 第 页 总共 页 第 页 河南大学成人教育学护理专业试卷 《妇产科护理学》试题卷 一、名词解释15分(共5题,每题3分,共15分) 1、衔接: 2、基础体温: 3、阴道自净作用: 4、子宫胎盘卒中: 5、高危妊娠: 二、是非题10分(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对的打√,错误的打×) 1、骨盆是由骶骨、尾骨和左右两块髋骨构成。( ) 2、葡萄胎刮宫术中如有大量出血,应立即配血。( ) 3、孕激素可促使子宫发育、肌层增厚。( ) 4、输卵管妊娠破裂前,妇科检查子宫颈有触痛。( ) 5、临产的标志是规律性宫缩,宫颈口扩张,胎先露下降。( ) 6、避孕药物的类早孕反应是因孕激素刺激胃黏膜引起。( ) 7、妊娠期孕妇的血容量逐渐增加约35%,于妊娠32-34周达高峰。( ) 8、羊水能通过形成前羊水囊,而加速产程的进展。( ) 9、胎儿娩出1h 后,胎盘尚未娩出者称胎盘滞留。( ) 10、有排卵的月经周期的妇女基础体温呈单相型。( ) 三、填空题(共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骨盆由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组成。 2、输卵管妊娠的结局有_______。 3、新生儿评分的五项体征是________。 4、影响分娩的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 5、恶露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接受化疗后最常见的毒性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宫颈Ca 的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和,确诊的检查方法是_______。 8、黄体功能不全患者表现为月经周期,经期,基础体温测定为________。 9、末次月经为1996念1月27日,其预产期为年月日________。 10、妇科检查最常用的内诊方法是,对未婚患者应选用________。 四、选择题20分(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 1、骨盆最小平面的范围,前面是耻骨联合下缘,两侧为坐骨棘,后面为:() A,第4-5骶椎间 B.第3-4骶椎间 C.骶岬D.骶骨下端 E .第2-3骶椎间 2、受精卵着床约在受精后:( ) A.第3日 B.第4日 C.6-7日 D.2-3日 E.第5-6日 3、常脐带内有:( ) A.一条脐动脉,二条脐静脉 B.二条脐动脉,一条脐静脉 C.一条脐动脉,一条脐静脉 D.二条脐动脉,二条脐静脉 E.以上均不正确 4、一24岁初孕妇,孕24周,在急诊室主诉夜间突然阴道流血一小时,量如月经,伴腹部轻微胀痛。检查:BP14/9kPa (105/68mmHg ),胎心率140次/分,胎位LOA ,头浮.子宫有不规则收缩,无压痛。最可能诊断是:( ) A.先兆流产 B.胎盘早剥 C.胎盘边缘血窦破裂 D.前置胎盘 E.子宫颈息肉出血 5、妇科检查中下列哪项不正确( ) A.检查前先排空膀胱 B.阴道出血者暂不检查 C.未婚女子应做三合诊检查 D.使用窥阴器应涂润滑油 E.男医务人员为病人做妇科检查时,需有其他医护人员在场 6、下不是药物避孕的主要作用是( ) A .抑制排卵 B .增加宫颈粘稠度,不利于精子穿透 C .使子宫内膜分泌不良,不适于孕卵植入 D .减低精子的活动度 E .抑制腺体发育 7、停经后阴道流血量多,腹痛加剧,子宫颈口已开,羊水流出,子宫大小与停经孕周略小,尿妊娠实验阳性或阴性,B 超常间不到胎动及胎心搏动,应诊断为( ) A.先兆流产 B.难免流产 C.不全流产 D.完全流产 E.过期流产 8、葡萄胎排出后,妊娠实验有阳转阴的时间不应超过( ) A 、4周 B 、6周 C 、8周 D 、10周 E 、12周 9、孕足月,初产妇,24岁第二产程2小时半,胎盘娩出后,有间歇性阴道流血并有血块 学 号 姓 名 学 院 ……………………密……………封……………线……………以……………内……………答……………题……………无……………效………………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重点

1、传染病:就是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得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得疾病。2、感染:又称传染就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得过程。构成此过程有病原体、人体与 所处得环境三个要素。 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得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3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得病原体感染。 4重叠感染:人体于某种病原体感染得基础上再被别得病原体感染。 5机会性感染: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得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其固有寄生部 位而到达其她寄生部位,可引起宿主损伤,称为机会性感染。 6、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就是指病原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得组织损伤,因而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7、显性感染(临床感染):又称临床感染,就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 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得作用或机体得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与临 床表现。 8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9病原携带状态:按病原体种类不同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等。按其发生与持续时间得长短可分为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与慢性携带者.所有病原携带者都有一个共同得特点,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且在体内繁殖并能排出体外;因而在许多传染病中,如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与乙型肝炎等,成为重要得传染源。 10、传染源:就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得人与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11、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得途径称为传播途径。包括:呼吸道传 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 12、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得人称为易感者,她们都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得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与合适得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流行。 13、传染性: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得方式到达新得易感染者体内,即为传染性。传染强度与病原体种类,数量,毒力,易感者免疫状态等有关。就是传染病得基本特征。 14、传染期:指感染者或病人有能力把病毒传染给其她人得那段时间就是针对传染病而言得不同得传染病传染期具有不同得特点 15、潜伏期:从病原体侵人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得时期. 16、人兽共患病(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就是指在脊椎动物与人类之间自然传播得、由共同得病原体引起得、流行病学上又有关联得一类疾病。 15、三区两通道:指传染科为隔离病人与易感者所划分得特殊区域与通道,三区即清洁区、污染区与半污染物,两通道就是指医务人员通道与病人通道. 16、消毒:就是指杀死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得方法 17、隔离:将处于传染病期得传染病病人、可疑病人安置在指定得地点,暂时避免与周围人群接触,便于治疗与护理。通过隔离,可以最大限度地缩小污染范围,减少传染病传播得机会。如传染病流行时得疫区、传染病院等。保护性隔离就是指将免疫功能极度低下得易感染者置于基本无菌得环境中,使其免受感染,如器官移植病区等。 18、Dane颗粒:就是指完整得HBV病毒颗粒,具有感染性。其直径约42nm,分为包膜与核心

内科学简答题

C A P 与H A P 的定义与区别? CAP社区获得性肺炎,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HAP医院获得性肺炎,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于入院 48 小时之后在医院内发生的肺炎(包括老年疗养院、康复院等)。区别:CAP以G+求菌为主,HAP以G-杆菌为主。 肺炎严重性决定于三个主要因素? (1)局部炎症程度 (2)肺部炎症的播散 (3)全身炎症反应程度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 (1)主要标准: ①需要有创机械通气; ②感染性休克需要血管收缩剂治疗。 (2)次要标准: ①呼吸频率》30次/分; ②氧合指数(PaO2/FiO2)< 250; ③氮质血症(BUN>20mg/ dL); ④白细胞减少(WB CX 10*9); ⑤血小板减少(血小板vx 10*9 / L); ⑥低体温(T v 36C); ⑦低血压; ⑧多肺叶浸润;

⑨意识障碍/定向障碍。 肺炎的临床稳定标准是什么? ①T MC; ②心率W 100次/分; ③呼吸频率w 24次/分; ④血压:收缩压》90mmHg ⑤呼吸室内空气条件下动脉血氧饱和度》90%或PaO2>60mmHg ⑥能够口服进食; ⑦精神状态正常。 肺炎链球菌肺炎的病理特征? (1 )病理改变有充血期、红色肝样变期、灰色肝样变期、消散期。 (2)表现为肺组织充血水肿,肺泡内浆液渗出及红、白细胞浸润,白细胞 吞噬细菌,继而纤维蛋白渗出、溶解、吸收、肺泡重新充气。肺炎链球菌肺炎的诊断标准有哪些? (1 )诱因:青壮年在受凉、醉酒后发作; (2)症状:咳嗽、咳铁锈色痰、寒战、高热; (3)体征:急性面容,口周鼻周单纯疱疹,患侧肺部呼吸减弱、语音震颤增强,叩诊患侧呈实浊音,听诊可闻及异常的支气管呼吸音。 (4)辅助检查:X 线出现实变影;血常规白细胞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5)病原菌检测:发现典型的革兰氏染色阳性、带荚膜的双球菌是确诊本病主要依据。

妇产科护理学试题(附参考答案)

---------------------------------------------------------------最新资料推荐------------------------------------------------------ 妇产科护理学试题(附参考答案) 妇产科护理学试题(附参考答案) 妇产科护理试题(附参考 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1. 经期卫生,不包括: ( A ) A.应根据自己 的口味随意选择食物 B.注意外阴清洁、防感染 C.避免从 事重体力劳动 D.注意休息,保证睡眠时间 2. 定期行产前检查开始的时间是: ( B ) A.孕 12 周 B. 孕 20 周 C.孕 16 周 D.孕 28 周 3. 第一产 程的护理评估不包括: ( C ) A.宫缩强度 B.宫口扩张情况 C.会阴膨隆程度 D.胎先露下降程 度 4.下列哪项可诊断分娩开始: ( D ) A.胎头衔接 B.出现假阵缩 C.见红 D.宫口开大 1.5cm 5.第二产程的护理正确的是: ( B ) A.确定宫口扩张情 况 B.指导产妇正确运用腹压 C.指导产妇进高蛋 白食物 D.保证产妇足够睡眠 6.感染性流产,大量阴 道流血的病人正确的处理是: ( D ) A.立即清宫 B.立即注 1 / 7

射宫缩剂 C.控制感染后行清宫术 D.先夹出大块胚胎组织,控制感染后再清宫 7.重度妊高征患者,主要治疗措施是: ( B ) A.降压B.解痉 C.利尿 D.消肿 8.预防前置胎盘患者发生出血的措施错误的是: ( C ) A.禁止肛查 B.密切观察阴道流血 C.鼓励患者早下床活动 D.不随意作阴道检查 9.妊高征的主要特征是: ( A ) A.高血压、水肿、蛋白尿 B.高血压、头晕、头痛 C.水肿、蛋白尿、胸闷 D.高血压、抽搐、昏迷 10. 良性葡萄胎术后随访的主要目的是: ( A ) A.及早发现恶变B.及早发现妊娠 C.指导避孕 D.了解盆腔恢复情况 11.侵蚀性葡萄胎与绒癌的主要区别是: ( B ) A.有无绒毛增生B.有无绒毛结构 C.有无间质水肿 D.有无血管消失12.绒癌的主要转移途径是: ( C ) A.上行蔓延B.淋巴转移 C.血行转移 D.直接蔓延13.确诊宫颈癌与癌前病变最可靠的方法是: ( C ) A.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

内科学复习名词解释汇总(完美打印版)

1、呼吸膜:呼吸膜指肺泡与血液间气体分子交换所通过的结构, 又称为气-血屏障,依次由下列结构组成:①肺泡表面的液体层;②Ⅰ型肺泡上皮细胞及其基膜;③薄层结缔组织;④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 2、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肺缩小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 射为黑-伯反射(Hering-Breuer reflex)或称肺牵张反射。它有两种成分:肺扩张反射和肺缩小反射。 3、氧离曲线:氧离曲线或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是表示PO2与 Hb氧结合量或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该曲线即表示不同PO2时,O2与Hb的结合情况。曲线呈“S”形,因Hb变构效应所致。曲线的“S”形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4、肺性脑病:是由于慢性肺胸疾患伴有呼吸衰竭,出现低氧血 症、高碳酸血症而引起的精神障碍、神经症状的一组综合征。 5、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 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及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为特征。 6、阻塞性肺气肿:阻塞性肺气肿(obstructive pulmonary emphysema,简称肺气肿)是由于吸烟、感染、大气污染等有害因素的刺激,引起终末细支气管远端(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量增大,并伴有气道壁的破坏。 7、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hronic pulmonary heart discase)是由肺组织、肺动脉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扩张、肥大,伴或不伴右心衰竭的心脏病。 8、支气管哮喘:是气道的一种慢性变态反应性炎症性疾病。它 是由肥大细胞、嗜酸细胞、淋巴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介导的气道炎症。它的存在引起气道高反应性(AHR)和广泛的、可逆性气流阻塞。 9、呼吸衰竭: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 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10、Ⅰ型呼吸衰竭:缺氧而无CO2潴留(PaO2<60 mmHg, PaCO2降低或正常)。见于换气功能障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弥散功能损害和肺动静脉样分流)的病例,如ARDS等。 11、Ⅱ型呼吸衰竭:缺O2伴CO2潴留(PaO2<60 mmHg, PaCO2>50 mmHg),系肺泡通气不足所致。单纯通气不足,缺O2和CO2潴留的程度是平行的,若伴换气功能损害,则缺O2更为严重。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12、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ARDS是在严重感染、创 伤、休克等打击后出现的以肺实质细胞损伤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临床特点:严重低氧血症、呼吸频速、X线胸片示双肺斑片状阴影。病理生理特点:肺内分流增加、肺顺应性下降。病理特点: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导致的广泛肺水肿、微小肺不张等。 13、肺炎:是指肺实质(包括终末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 及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由多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或物理、化学、过敏性因素引起。 14、社区获得性肺炎: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 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感染:病原体对人体侵犯的过程,即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感染谱: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引起相互之间的作用。由于适应程度不同,在双方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可产生各种不同的表现,临床上称为感染谱。 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首发感染。 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复感染。 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称为混合感染。 重叠感染: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叠感染。 清除病原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处于机体防御第一线的非特异性免疫屏障所清除,同时,亦可由事先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物质将相应的病原体清除。 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组织损伤,临床不出现症状、体征、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显性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病原携带状态: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 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 按携带持续时间分:急性携带者(<3months),慢性携带者(>3months) 潜伏性感染: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下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患者(2)隐性感染者(3)病原携带者(4)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人群易感性: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他们对病原体都具有易感性。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流行。 传染病的周期性:某些病后免疫力很巩固的传染病,经过一次流行之后,需待几年当易感者比例再次上升到一定水平时,才会发生另一次流行的现象。 散发性发病:某传染病在某地区近几年来发病的一般水平。 流行:当某传染病在某地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近年来的一般水平时称为流行。 大流行:若某传染病的流行范围甚广,超出国界或洲界时称为大流行。 暴发流行:传染病病例发病时间的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者。 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称为潜伏期。 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 症状明显期:(发病期):度过前驱期后,出现明显症状,表现原发病所特有的症状、体征顿挫型:某些传染病,如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等,大部分患者度过前驱期后可随机进入恢复期,临床上称为顿挫型,仅少部分患者进入症状明显期。 恢复期:机体免疫力增加,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可残余一些病理及生化改变,病原体未全清除,传染性还持续一段时间,体内抗体水平上升) 再燃: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的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复发: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