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梁漱溟的政治和文化思想

梁漱溟的政治和文化思想

梁漱溟的政治和文化思想
梁漱溟的政治和文化思想

浅谈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梁漱溟是20世纪新儒学的开山人物.至今广为后人研究的乡村建设理论是其思想中最闪光的部分,同时也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所以研究梁漱溟的政治思想,首先要分析他的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本着文化二国的工场, 高度重视农村和农民问题, 提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应以乡土社会的重组为基点, 依靠伦理本位之乡村教育的重建, 借助乡农学校的组织形式, 走一条“老根发新芽”的文化复兴和社会结构重建的道路, 以此来推动国家的工业发展和民族振兴。其乡村建设理论对当前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仍本文将从乡村建设理论内容和它的现实意义等来浅析他的政治思想。

关键词:乡村建设运动乡村建设理论内容现实意义

引言: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 天灾人祸、内外交困, 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已濒临全面崩溃, “到乡下去”逐渐成为当时社会变革的一种方向,近代以来渐趋远离中心地带的农村问题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域。山东省乡村建设研究院在邹平设立, 梁漱溟先后担任了研究部主任和院长之职。以邹平、荷泽为代表的乡村建设运动, 因浓厚的新儒学气息以及重大的社会影响而被称为“邹平模式” , 成为当时由政府主持、国家力量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乡村改造运动的代表, 同时也是梁漱溟对中国社会现代化之路的深刻反省和实践探索。

一乡村建设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由于列强侵略,军阀混战,匪患猖獗,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加之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农村日趋破产,使之接近崩溃的边缘。这样的背景促使中国的政治家、经济学家及爱国知识分子都把他们的视野与关注转向了农村。其中梁漱溟在山东邹平进行的乡村建设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梁漱溟认为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其社会是以乡村为本的社会,农业是中国的产业,是中国的国命所寄,农业状况的好坏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从事其他建设的根本前提。因此,他主张通过乡村建设来改变农村、改变中国的社会结构,进而为中国开辟出新的发展道路。

二、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主要内容

梁漱溟1929 年任河南村治学院教务长,1931 年与梁仲华等人在邹平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自此开始了长达七年的探索,开创了乡村建设理论的发展之路。乡建的主要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创造新文化,救活旧农村”

梁漱溟指出,乡村建设运动的兴起,缘于乡村的破坏,而引起乡村破坏的原因,一是天灾人祸,二是风气改变。天灾人祸历代都有,风气改变却是几千年未有的大变局,造成风气改变的主要原因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盲目地学习西洋文化,使中国的旧文化遭到了破坏。因此,梁漱溟强调道:“救济乡村便是乡村建设的第一层意义;

至于创造新文化,那便是乡村建设的真意义之所在。乡村建设除了消极地救济乡村之外,更要紧的还是在积极地创造新文化。所谓乡村建设,就是要从中国旧文化里转变出一个新文化来。”强调乡村建设不是单纯的乡村救济,或经济、政治和教育的建设,而是一种广义的文化建设,是在中西文化冲突中对于中国文化出路的选择,这是梁漱溟区别于其他乡村建设领导者的、最具有特色的思想所在。

2.重建一新社会组织构造。

梁漱溟认为西方社会是“个体本位,阶级对立”,中国是一个“伦理本位,职业分立”的社会,而且中国的社会组织构造要优越得多。由于近代以来“欧风俄化”的冲击,中国优秀的社会组织结构出现了瓦解的趋势,但是“个体本位,阶级对立”的社会结构又没有建立起来,“遂陷于东不成、西不就的状态中”,并呈现出“旧辙已破而新轨未立”的混乱局面。这是当时一切问题产生的根源。因此,要“创造新文化,救活旧农村”,进行乡村建设事业,就必须从重建一新社会组织构造入手。而要重建新的社会组织构造,必须坚持两个原则,即“一是从理性求组织,一是从乡村入手”。“从理性求组织”就是既要“以伦理情谊为本原,以人心向上为目的”,又要充分容纳“西洋人的长处”。“从乡村入手”就是要“藉以继续发挥”中国乡村固有的“伦理的社会、情理的社会”的风气。从上述两个原则出发,梁漱溟认为,新社会组织构造应当是经补充和改造中国古人乡约而建立起来的“村学乡学”,这是一个集政、教、养、卫为一体的村社组织或乡村组织。

3“促兴农业以引发工业”

梁漱溟主张中国应当以农立国,以农为本,先振兴农业,然后“从农业引发工业”,反对中国走欧美日本“从商业发达工业”的道路。他提出的经济建设方针是:“散漫的农民,经知识分子领导,逐渐联合起来为经济上的自卫与自力;同时从农业引发工业,完成大社会的自给自足,建立社会化的新经济构造。”梁漱溟认为,农业生产是中国国民经济几千年来的基础,关系着最大多数国民的生活。因此,以农为本,促兴农业,是巩固国本和为大多数国民谋利益的需要。他说:“本来我们缺乏工业,最急需的是工业,工业受限制应当最受不了。然而不然。工业是进一步的要求,农业是活命的根源。原来的农业底子若被破坏,便无活命。”不仅商业、金融业、工业、交通运输无一不受农业形势的影响,而且“军

界、政界、教育界更是靠农(才有)饭吃”,“所谓‘民以食为天’,问题之急,莫急于此。”梁漱溟主张以农立国,但是他并没有完全反对中国发展工业,而是认识到在中国发展工业必须以农业为基础,注意工业化过程中的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协调问题,力求探索一条超越西方工业化模式,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避免西方工业化过程中所出现的工业剥削农业、城市掠夺乡村、生产与消费脱节的弊端。这一点正是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深刻合理之处。

4“农民自觉”与知识分子作用。

梁漱溟强调道:“农民自觉,乡村自救,乡村的事情才有办法,所以我们说乡村建设顶要紧的第一点便是农民自觉”。要农民自觉,乡村自救,就必须对农民进行教育,教育的关键是要解决乡村的“精神破产”,“让乡下人活起来”。具体地说就是“启发农民的智慧”,使他“认识古人的道理,让他已失去的合理观念恢复起来,把传统的观念变为自觉的观念;让他安定,让他看见前途”,变意志消沉为“乐生之心,进取之念”。只有这样,农业方可改良,各项建设方有可能。梁漱溟进而指出:“乡村问题的解决,第一固然要靠乡村人为主力;第二亦必须靠有知识、有眼光、有新的办法、新的技术(这些都是乡村人所没有的)的人与他结合起来,方能解决问题。没有第一条件,固然乡村问题不能解决;没有第二条件,乡村问题亦不能解决。”显然,梁漱溟认为,农民自觉是乡村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但仅有农民的自觉还不够,还必须有代表“理性”的知识分子与农民结合。

梁漱溟相信,只要农民自觉,同时知识分子下乡,充分发挥他们的耳目、喉舌、头脑的作用,就可以“创造新文化,救活旧农村”,完成乡村建设的各项任务,建立起一个理想的新社会。这种新社会将是对中国老社会“转消极为积极”、对西洋近代社会“转偏欹为正常”的“正常形态的人类文明。”这种新社会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先农而后工,农业工业结合为均宜的发展”;第二,“乡村为本,都市为末,乡村与都市不相矛盾,而相沟通,相调和”;第三,“以人为主体,是人支配物,而非物支配人”;第四,“伦理本位合作组织,而不落于个体本位或社会本位两极端”;第五,“政治、经济、教育三者合一而不相离”;第六,“社会秩序的维持,是由理性替代武力”。梁漱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工农结合、城乡协调、脑体无隔、人支配物、群己和谐,政治、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理想社会蓝图。

对于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国民政府最高领导人蒋介石给予了相当的肯定,并力邀梁漱溟去江西搞“乡村建设”,山西的实权人物阎锡山也敬请梁漱溟去“贡献意见”,在山东乡村建设更是得到了山东省主席韩复榘的大力支持。由

于乡村建设运动得到了来自上层政权的支持,1934 年全国从事乡村建设的团体达600 多个,实验点和实验区达1000 多个。1930 年底,梁漱溟应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之邀,到山东邹平创建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山东的乡村建设运动开展如火如荼,并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例如,在邹平县,从l931 年到l936 年,开办了棉花运销、蚕业产销、林业生产、购买、机织等6 种合作社,社数总计307 所,社员共有8828 户,缴纳股金12422 万多元,对农业技术的进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此外,还通过办医院等方式促进了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和农村风俗习惯的改善、改良。邹平乡村建设实验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其经验被称为“邹平模式”,并被其他一些实验区所采纳。

三乡村建设理论的现实意义

乡村建设运动是在中国农村经济日益走向衰落的背景下兴起的,其主要目的就是要阻止这种衰落,并使之复兴,进而实现“民族再造”或“民族自救”的使命。但是乡村建设运动并没有实现复兴农村经济。但是他对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贡献,特别是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中关于文化建设、中国发展道路等问题的独特见解,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显示出重要的价值和现代启示意义。

首先,梁漱溟强调了教育在改造旧农村,建设新农村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学校教育、乡间礼俗改革、树立文明风尚等,乡村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他还很重视道德的规范力,通过乡约的形式推进了农村风俗的改良。梁漱溟把教育作为乡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不仅在3 0 年代,即使在今天的中仍是有其特殊意义的。

其次,梁漱溟强调地方社会组织的构建,而组织同时是现代社会的细胞,现代社会就是建立在承认各类组织利益各个殊性的正当性和他们之间相互承认基础上的。当下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在城市打工,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加之我国农村大多数地区依然是小农经济的模式,难以抵御来自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因此,把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成为当下农村发展的大趋势。梁漱溟主张建立一种政治、经济与教化三者合一的地方自治组织,这与当下名村发展的大方向不谋而合。

第三,梁漱溟认为乡村建设是关系到中华文化根基存亡的国家大事,为了拯救中华名族的民运,知识分子应当联合起来走入乡村,与农民结合起来构成新的力量,共同推动乡村建设运动的开展。在当下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而“三农”问题的解决同样离不开当代知识分子的热切关注和积极参与。如何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建立与城市文明和谐共处的新时代的乡村文明新风气,曾经是梁漱溟、晏阳初一代知识分子苦苦探索的目标,也是值得当代

知识分子热情投入的伟大事业。

第四,梁漱溟非常重视农村和农民在国家建设当中的巨大作用和伟大潜力。他认为农业、乡村乃中国革命之寄托,以农为本,振兴农业,是巩固国本和为大多数国民谋利益的需要。当下我国城乡发展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应当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进行通盘筹划,综合考虑,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目标。没有农村的发展,没有“三农”的现代化,就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的现代化。

综上所述,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立足于中国的文化历史资源,试图以儒家文化的行为模式上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其中诸多设想对于今天中国的现代化有借鉴意义的。重视人精神的现代化,重视农业和工业的协调发展,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度都是现代化应有的主题。在东亚的韩国、日本、台湾、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儒家文化对当地的现代化发展起到了有益的推动与帮助。与之有着相近历史文化背景的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利用和发挥好这一历史文化资源以推进自身的发展,这是需要我们今后所认真思考和坚持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梁漱溟.乡村建设大意[A].梁漱溟全集(一)[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

社,1992.611,618.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梁漱溟全集(二)[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

社,1992.168,308 -317,495 -496,500 -504,351,557 -

567,581.

梁漱溟.精神陶炼要旨[A].梁漱溟全集(五)[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

社,1992.501.

法政学院

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学年论文浅谈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班级: 10级思想政治教育汉班

学号: 20101105744

姓名:周瑞雪

指导教师:李贵忠

2013年 05 月 07 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