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Module3 unit1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Module3 unit1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Module3 unit1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Module3 unit1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外研版)三年级起点第四册教案邢曾曲

Module3 Unit1 Will you take your kite?

Teaching objectives:1. words and phrase:picnic, take, great, ball ,why beacause, so

2 .Sentence:We’re going to have a picinic.

—Will you take your kite?

—Yes,I will./No, I won’t.

3 Grammar: Talking about plans

Teaching points and difficulies: new words ,sentence structure: We’re going to have a picinic.

—Will you take your kite?

—Yes,I will./No, I won’t.

Teaching properties: picture 、CAL、pointing and reading pen、textbook, new word cards.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1: Warmer:

A: Songs: London Bridge Following Down.

B: Free talk: Our school

Step2: Presentation:

1. Teacher presents a picture about picnic(ppt) and asks:

T: What are they doing?

S1: Picnic/野餐(师可引导生说出以下这个句子)

Ss and T :They are having a picnic.( teaching word;picnic)

T;So do you like picnic? Ss: Yes.

2. T: Alright, now surppose you’re going to have a picnic, what are you going to take? Do you know “take”(teaching and practicing word: take)

3.T: Will you take a kite? ( 板书课题并用课件呈现)

Ss:Yes .(教授关键词:will)

Step 3 : Practice:

1.用课件呈现野餐时所需物品并运用重点句型Will you take …?

Yes,I will. /No,I don’t. 进行操练。

2.Pair work ( 两人一组互相问答)

3.Text learning

A: Listen and find out the answers (听前用课件呈现问题)

B: Check the answers with Ss.

C:Teach new words, Saturday,Friday, because.

D:Ss read after the tape to imitate the original sound ,meanwhile T

guides them to read the long sentences.

Step 4 :Production :

1.Perform the dialogue of the text.

2.Ss shows their performance in front of the blackboard. (T gives

assessment for Ss’performance)

3.Game playing:

Game A:Two students play a game

They choose one food or one object and do the action.

S1: Will you take some noodles?

S2: No, I won’t..

S1: Will you take a cake?

S2: Yes, I will.

Game B: Four students look some pictures and tale about.

A: We’re going to go to Hainan tomorrow. I will take my coat and my hat. Will you take your swimsuit?

B: No, I won’t. I’ll take my coat, too. Will you take your ball?

C:Yes,I will.

D: 评出最佳一组给sticker

Slep5: Check and Summary:

1.T and Ss summarize what we have learned today.

2.Do the chant

3.Look at some pictures about the benefits of picnic(To pass on some

humanity knowledge)

Homework:

1.Try to remember the new words.

2.Prepare a dialogue use the sentences learned today.

Bb wriiting:

Module 3 Picnic 1 Will you take your kite?

take We are going to have a picnic.

picnic —Will you take your kite?

great

ball —Yes, I will. / No, I won’t.

why

because

so

教学反思:

总体来说这节课主要突出了如下几个特点:

1.教学内容生活化

在本课中我尽可能地把语言材料设计到能听、能看、能触摸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去,凸现了小学英语教学的趣味性和活泼性,教学过程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充分凋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学习环境宽松化

根据学生活泼、好唱的特点,我以歌引趣,利用节奏明快的“chant”,给学生营造了无拘无束、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教学激趣,富有生命力。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will句型及回答的理解和记忆。

3.教学方法多样化.

在语言拓展运用阶段,我以创造信息沟(information gap),让学生运用will句型来谈论计划,以让学生表演英语课本情景剧为主线,在一定的语境和情景中,通过相互询问了解对方喜欢带的东西及在这个相关活动的调查任务(为第二课时做准备),突出了“任务型教学”的

特点,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和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及达到语言用于交际的目的,体现了交际语言教学的思想。

授课的不足之处:

1.本课新单词比较多,讲授新单词时应更加细化,加强强调单词的发音,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

2.句型的拓展可以更加深入。

3.应给学生多带读课文里的长句或难句,让学生在读书时做到流畅及清晰。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不当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雨点儿 教学设计

《雨点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数不清、飘落”等词语,准确地读准“雨点儿、地方”。 2、初步了解雨点儿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1、2、3、 4、5自然段。 4、理解“点、数、清”等11个生字,会写“方”字。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数不清、飘落”等词语,准确地读准“雨点儿、地方”。初步了解雨点儿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云妈妈有很多孩,它们子特别爱唱歌,你听,这会它又唱起了歌:滴答滴答,沙沙沙……它们是谁呀? 2、出示课题:雨点儿特别爱和小朋友交朋友,你来和它打个招呼吧! 指名读、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小朋友真热情,瞧,雨点儿来了。 出示句子“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请你读一读这个句话。 2.这句句子里有几个词语你能把它们读好吗?按顺序出示“数不清、云彩、飘落”三个词语,指名读。 3.请小朋友再读读这句话,你读懂了些什么? 4.理解“数不清”、“云彩”、“飘落”。 ①数不清:说一说,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数不清。 ②飘落:慢慢轻轻地落下来。 5、看着雨点儿飘落下来可爱的样子来读一读这句话。 自由练习,指名读。 三、学习第2、3、4、5自然段。 (1)学习2、3、4自然段 1、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半空中……(师朗读并出示相关句子) 2、交流:你听到了些什么呀? 3、小朋友听到了大雨点和小雨点在说话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原来是从这些提示语中知道的,那下次我们想知道是谁和谁在说话我们就能够看提示语了。 朗读训练:

①我是小雨点,就在你面前,哪位大雨点朋友来问问我?(师生合作) ②小雨点想问大雨点什么呢?(指名说)原来小雨点也想知道大雨点要去哪里? ③刚刚大雨点和小雨点之间互相问答就是在实行对话。我们就学他们来实行对话,好吗?自由练习。 ④现在老师把提示语去掉了,能直接对话吗?同桌两人试一试,指名对话。 (2)学习第6自然段 1、有花有草的地方 小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到什么地方去了? 有花有草的地方在哪里呢? 小雨点来到有花有草的地方(师出示课件),你看到了什么? 是呀“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红了,草更绿了。”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个句子吧。 朗读指导 2、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 大雨点儿到哪里去了? 哦,没花没草的地方好看吗?大雨点为什么要去这种地方呢? 大雨点和小朋友想得一样,不久,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示课件)你们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雨点儿让大地变得如此美丽,你有什么想对雨点说的吗? 4、课间操:歌曲《小雨沙沙》 四、巩固生字。 现在我们把课文里出现的生字宝宝复习一下。 1、卡片认读。 2、生字板 3、雨点回云妈妈怀抱。 五、指导书写。 1、学生自己看书,观察“方”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特别注意点和弯钩所在的位置。了解生字的笔顺。 2、指名书空。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纠正写字姿势

小学数学_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例5、第25页例6。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意义,学会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经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发现过程,体验类推的学习方法。 3.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发现新知识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定律?请你用语言分别描述-下。你能用字母表示出来吗? 指名学生说-说。 教师:从刚才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都掌握得挺好。那么,乘法有没有类似的规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乘法运算定律。猜猜看,乘法可能有哪些运算定律?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课题: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1)教师出示教材第24页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植村节快别了。四年级的同学们去义务植树。请看图,植树要做哪些事情呢? 组织学生描述图的内容。 (2)教师:从图上,你还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学生说说。

一共有25 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3)教师:根据这些信息,你会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教学例5。 教师: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我们一个一个地来解块。 (1)课件出示例5: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教师:怎样计算呢? 教师引导学生寻找条件,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列式算算,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2)指名说说计算方法。学生可能会得到以下两种算法: 4X25= 100(人) 25X4= 100(人) 教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你发现了什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议一议,互相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结果,板书: 4X25= 25X4 (3)教师: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来吗? 引导学生举例论证,教师选择部分等式进行板书。 (4)教师:谁能总结归纳出这个规律?并能给这个规律取个名称吗? 学生自由说,教师总结并板书: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乘法交换律。 (5)教师:乘法交换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问答,板书: aXb=bXa 3.教学例6。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课件出示例6: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1)引导学生寻找条件,独立思考,列算式解答,并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说说解题思路。学生独立解答,可能会有两种不同方法:先计算一共要种多少棵树。 (25X5)X2= 125X2= 250 (桶)

初中信息技术《初识Excel》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信息技术《初识Excel》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初识Excel》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认识Excel的工作界面及其组成;认识行、列和单元格;并能准确录入数据。让学生掌握修改数据的方法和修改工作表标签的操作。通过本节中录入数据的实例,掌握制作数据表的基本方法,为本章的学习打下基础。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Windows的基本操作和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的基本技巧,这些知识与技能为本章Excel 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很少或从未接触有关数据处理的知识,对Excel 的学习是有一定的兴趣,但是由于学生的学习受到学生个体的知识水平与抽象思维的影响,因此在Excel的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Excel的基本功能; (2)学会启动和退出Excel的操作,认识Excel工作表的编辑环境; (3)理解工作表的行、列和单元格和区域的概念; (4)掌握单元格数据的录入与修改的操作; (5)学会修改工作表标签名的操作。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在Excel数据表格中录入数据,初步掌握制作数据工作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现代信息管理意识,知道使用电子表格进行信息管理可以做到有条理,规范化和高效率,激发学习Excel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Excel窗口的组成,录入和修改单元格中的数据。 难点:录入和修改单元格中的数据,工作簿与工作表的区别。 教学过程 了解Excel的基本功能教师:展示表格、数据管理、图表等Excel截图。 引入:如果要制作这样的数据表可以通过学习本章节后制作出来。学生观看数据图表,了解Excel软件的基本功能。设计引入,并通过身边的例子来让学生对Excel软件的功能有初步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一年级语文:《雨点》教学设计之四(实用文本)

小学语文标准教材 一年级语文:《雨点》教学设计之四(实用文本)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一年级语文:《雨点》教学设计之四(实用 文本)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是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载体,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化的,在教学中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体验与创造潜能的开发,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设计本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下雨的情境,让学生转换角色,进入雨点的世界。以童趣为本,朗读为主,充分发挥想象,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互动学习,能读通课文,读懂课文。 2、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了解雨点的动态变化,从而认识自然现象。 3 、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能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教学重点】: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让学生读懂课文,认识雨点的动态变化。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雨点”(学生读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小雨点上那儿去啦? 2、你们瞧:小雨点又沙沙地下起来了!多么欢快的小雨点,让我们一起走进小雨点的世界。 3、现在你就是可爱的小雨点,认真地读读课文,你想落进哪儿就落进哪儿。读后再与同桌交流一下。 〔开头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雨中世界,创设美的意境,把学生

《雨点儿》教学设计

《雨点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雨,孩子们大多不喜欢,因为它带给孩子们更多的可能是无 法到户外去活动的烦恼,但相信学完了这篇课文,小朋友对 雨的喜爱会多一层。 本文是一篇科学童话,告诉学生雨点儿是从云彩里飘落下 来,课文用了拟人的方法,通过大雨点与小雨点的对话,让 学生感悟雨点能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激发学生对大自然 的喜爱。 预设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知道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有感情地读好对话。 3、认识12个生字,学会写方、半、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5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引题 1、小朋友,会唱《小雨沙沙》这首歌吗?我们一起来唱, 好吗?歌里说了些什么?(下雨了,种子在说话,欢迎小雨)2、揭题:下雨的时候,小雨点和大雨点也会说话呢,这节 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是《雨点儿》。 二、听记课文

1、你听--(播放课件) 2、大雨点和小雨点说了些什么?指名回答。 3、我们再来听听。(播放课文录音) 4、你们听清楚了吗?你记住了什么,说给同桌听听。 三、自读全文 1、展示全文,试着读一读 2、给课文标上序号 四、学习课文 1、第一自然段 (1)读第一句。 (2)我们来做动作。 (3)教师简笔画,画一朵云,先画三点水滴,老师说:数不清的雨点从云彩间飘落下来。问:老师这样画,可以吗?(估计有学生说雨点太少,再请学生上讲台画雨点)(4)你们说这里有多少点雨滴?数不清的雨点就是很多很多,没有办法数。 2、第二--四自然段 (1)自然过渡:这里面有大雨点,有小雨点,他们在说些什么?(引读对话) (2)练习朗读对话:分别读小雨点、大雨点的话(注意问的语气) (3)他们在什么地方说话?(解释空中、半空、地面,理

小学数学_《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认识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两个运算律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课前谈话(讲“德国数学家高斯小时候做数学题”的故事) 听了这个故事,你想不想和高斯一样聪明呢?学习了本节,老师相信每个同学都会成为小高斯。 2. 出示目标,强调重难点 3.围绕目标,为突破重难点,播放课前录制的微课。(已豆豆做口算题为例,探索加法的结合律) 4.检查课前预习情况。(预设学生预习中存在疑问) 二、合作探究,小组交流 课件出示课本情境图,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一共购进多少棵树苗?一共购进多少棵花苗? 想一想: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你会列综合算式吗? 探究加法结合律 1.解决“一共购进多少棵树苗”?

(1)要求学生独立在导学案上列式计算完成题目。 (2)班内交流:谁来谈谈自己的做法?让学生结合题意说一说解题思路和算式的运算顺序。 学生班内展示:可能出现的答案有 (56+72)+28 =128+28 =156(棵) 先求出冬青和柳树多少棵,然后再加上杨树的棵树,就求出了三种树一共多少棵。运算顺序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 56+(72+28) =56+100 =156(棵) 先求柳树和杨树多少棵,然后再加上冬青的棵树,就求出了三种树一共多少棵。运算顺序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 2.小组班内展示:“一共购进多少棵花苗”?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班内重点交流解题思路和算式的运算顺序。 可能出现的答案有:(80+88)+112 =168+112 =280(棵) 先求出月季和牡丹的棵树,然后再加上茶花的棵树,得出三种花一共多少棵。运算顺序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 80+(88+112) =80+200 =280(棵) 先求出牡丹和茶花的棵树,然后再加上月季的棵树,就得到三种花苗一共多少棵。运算顺序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 3.同学们仔细观察以上两组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板书:观察) (1)引导学生发现相加的三个数、三个数的位置、和没变,运算顺序变了。根据学生的发现把两组算式各用等号相连。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

中职《计算机基础》项目教学设计 ——用WORD制作电子报为例 课程内容:WORD排版操作 所属学科:计算机基础 课程学时:2节课 教学对象:中专一年级 学习环境:计算机机房,每人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学生可以上网查找所需要的资料 一、中职《计算机基础》项目教学设计基本流程概述 二、项目学习教学设计的背景

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笔者所在校是国家级重点学校,教学对象是刚入学的新生,他们对职业中专的学习,尤其是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有较强的新鲜感。学习之初,让学生们多完成一些类似职业岗位要的任务,对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有益处同时,有助于学生走出初中的学习模式,适应中专的学习,建立高效的学习方法,快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为学生将来主动适应工作需要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认识,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文档编辑与管理”模块的教学中,笔设计了用Word 制作电子报的任务。制作电子报虽在教学及研究中常常被采用,不新形式,但以制作电子报为学习Word的载体有无可替代的优势:(1)综合性强,及众多知识点,有一定难度,提高学生应用Word软件的实战水平;(2)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3)学生经历了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利用信息、表达信息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电子报的主题为“我的职业目标”。专业技能是中职学生实现职业目标的基础中职生要成功地步入社会,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就业平台,首先必须一技之长。职业教育即就业教育,学生入学时虽己选择了专业,但一些学生对自学习的专业缺乏深入的了解,专业思想不牢,学习意识不强。制作电子报“我的职目标”,要求学生立足自己的专业,规划出近期的职业目标。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不仅能掌握Word图文混排、艺术化版面设计的技术,并且能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熟知专业技能与就业的密切关系,巩固专业思想,激发学习专业技能的动力。在项目教学中,一个合适的项目可使学生形成学习的热情和期待完成的兴奋。 三、项目学习教学设计的理念 1.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中心 项目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过程来获得学习。因此,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学习教学设计主要是从学生现有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出发,结合职业学校不同专业特点,设计与之相关的问题,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中心来开展教学。2.从经验、项目和反思中获得学习在项目学习教学设计中,经验是项目的基础,学生要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项目来验证方法正确与否,如果项目失败,则在此项目的反思过程中总结新的经验并改进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再次通过项目进行检验,依此类推。因此项目学习是“从做中学”、“从反思中学”以及“在学习中学会学习”的有机结合,是一个循环进行的项目—反思的过程,学生主要是通过交流已有的知识经验,并通过项目、反思来获得学习的。 3.注重操作技能培养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的掌握,对学生利用其解决工作和生活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至关重要,对其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能力也是有着一定的影响。所以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学习教学设计中,教学的目标主要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为主,逐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项目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教师在项目学习中只是作为学习的指导者,参与小组学习并适时给予恰当的指导,整个学习过程是在学生的相互协作中完成的。因此,项目学习教学设计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通过适当的问题或情景等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强调团队合作 学生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与小组成员相互交流经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互助来共同解决问题。这个过程更注重团队的合作能力,所以项目学习教学设计要强调团队合作,要让学生在项目学习中,既能发展智力、训练思维,又可以提高他们的团队意

最新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雨点儿》教案

8 雨点儿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认识12个生字。 2、通过自己的观察、理解、感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个性化学习,让学生懂得雨点儿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让学生知道雨水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课题 1.播放电脑课件,欣赏《小雨沙沙》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非常好听的歌,会唱的同学请跟着唱。 2.问:看了课件后,你有什么体会? 3.板书课题:雨点儿 师:你知道怎么读题吗?(这一教学过程通过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巧妙地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二、知全文 1.自由阅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读通顺;画出不懂的词句;标出自然段。 2.交流 师: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从整体入手,以读为主。充分的自学为合作学习和全班交流做好准备,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巧识字 1.学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词句。 2.引导学生理解,如“数不清”、“飘落”、“云彩”等词。

(1)出示“数”字,问:在哪儿见过这个字?出示“清”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出示词语“数不清”,读一读,找一找,文中指什么数不清。 (3)说一说,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数不清。(如天上的星星数不清,秋天的落叶数不清,漫天飞舞的雪花数不清) (4)认读“云彩”“飘落”。 (播放课件:落叶飘落。)“飘落”就是飘着落下来。再用“飘落”练习说 话。 (5)在文中找出带有“数不清”“云彩”“飘落”这三个词语的句子,读 一 读。 3.读理解“问”、“回答”。 (1)出示生字“问”,读一读,找一找,文中写的是谁问谁?问什么?把 有 关的句子划出来。 (2)交流,指导朗读问句“你要到哪里去?” (3)读课文找一找,小雨点儿是怎样回答的。出示新词“回答”,指导学 生 读正确。 (4)小雨点儿回答大雨点儿的话后又问道:“你哪?”引导学生读大雨点 的 话,把这句话补充完整:“你要到哪里去?” 4.读“方”。 仔细读课文中带有“方”的句子,引导学生读“地方”这个词中“方”读轻声。 5.桌间相互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借助课件阅读,使各种感官都沉浸在课文中,调动视觉智能、语言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等形象感知事物,从而获得丰富、生动、独特的感受。) 四、读中悟

教学设计《雨点儿》

教学设计《雨点儿》 【教材分析】 【教学理念】 1、注重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的统一。 2、注意儿童学习母语重在感性把握的特点,引导学生读中悟。 3、尊重学生的差异,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4、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积极发挥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组织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1、云妈妈有一个特别爱唱歌的孩子,你听!这会儿它又在唱歌了,“滴答、滴答──沙沙沙沙”,你知道它是谁吗? 2、预设A:我们给雨起一个更好听的名字,就叫它──“雨点儿”吧。我们一起来叫一叫! 预设B:刚才小朋友给他取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雨点儿。”我们一起来叫一叫! (儿化音,跟读。) (指名读,正音。) 3、雨点儿特别想和我们交朋友,如果你美美地叫一声,它就会跑出来和我们见面呢!谁能大胆地站起来,叫一叫这个好听的名字。愿意的小朋友一起来吧! (齐读。课件出示课题、声音) 我们赶快鼓掌欢迎呀! 让我们带着甜甜的微笑,再来叫一叫这个好听的名字。 (点评:情境的创设建立在文本的基础上,围绕文本,自然而且有趣,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儿化音”的指导符合儿童的学习特点。)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激发学习热情:瞧,多可爱的雨点儿啊。今天,它给我们带来了好多的礼物,它说要送给最聪明、最能干的小朋友,接下来我们就来比一比吧。

2、自读课文: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文《雨点儿》,认真地读一读课文,读完以后请你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3、汇报交流: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知道什么? 4、学习生字: ⑴ 今天和雨点儿一起来的还有好多的生字朋友呢!请小朋友们到课文中去把它们请出来吧!找到了,你们就认识一下,大声地打招呼吧!(学生到课文中找出生字自己读一读。) ⑵ 我想看看你是不是都认识这些生字朋友了呢? (课件)(指名读──正音──齐读) ⑶ 老师把生字朋友头顶上的帽子摘了,你是不是还认识它们呢?(去拼音认读,开火车读)真是一群能干的小朋友!(用写了生字的雨点儿做奖品,12个生字奖给12个学生。) (点评:识字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可以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或者组一两个词达到识记生字的目的。) ⑷ 很多的生字朋友都想在我们这里安家呢!我们一起来看地方的“方”字。 (写字指导:师示范写,特别注意笔顺。) (点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中加强了“识字写字”在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在第一学段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教师在这一环节的语言十分巧妙,设计层次感强。) 三、理解课文,感悟课文 1、生字朋友手拉手组成新朋友。请能干的小朋友读一读这三个词。(课件) “数不清、云彩、飘落”(指名读──齐读) 学习“数不清”:课文里是什么数不清啊?(雨点儿很多很多,不知道有多少,怎么数都数不清。) 你还知道什么也数不清?(星星、白云、头发、树叶……)(奖励──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你真是个善于发现的孩子!) (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雨点儿把这三个词儿都藏在一个句子里呢!赶紧到课文中去找一找,找到了马上把你的'小手举起来。

小学数学_运用加法乘法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运用加法、乘法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科目:数学 一、课题导入、出示目标、检查复习 (一)学习目标:(心中有目标,学习更有效!) 1.我能掌握加法、乘法的运算律。 2.我能应用加法、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复习检测:(组内对查,组长抽查) 1.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 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 2.乘法交换律: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 3.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 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 4.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 拓展(差的形式):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一)自主学习: 快速复习教材,独立完成,并思考以下问题: 1.减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用字母表示: 2.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先减去第二个减数,再减去第一个减数。 用字母表示: 3.除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 用字母表示: 4.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先除以第二个除数,再除以第一个除数。 用字母表示: 通过复习你还有哪些知识点不理解或存在疑惑提出来,小组共同解决。我的疑惑: (二)合作探究:

探究一:请运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158+262+138 2365-1086-214 84×36+64×84 25×32×125 178×101-178 83×102-83×2 84x101 99x16 合作指导: 1.组内进行交流时,组长给组员分配任务,然后从左到右依次轮流一圈。其余同学认真倾听,对好的发言做好记录,记录下有分歧的地方,提出来,让大家帮你解决。 2.组长负责收集疑难问题,可与其他小组共同讨论解决,再有解决不了的提交全班解决。 3.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准备发言、展示,本组其他同学及其他小组同学加以补充。 三、当堂检测 要求:请同学们合上课本独立完成以下题目,看谁做的又对又快,然后组内交流,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375+219+381+225 7755-(2187+755) 1200-624-76 102×76 (13×125)×(3×8) 25x(4+8) 99X13+13 7300÷25÷4 99×55+5578×101-78 四、自我反思 一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紧扣学习目标,从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总结,哪些是检测中容易出错的? 1.我的收获 2.我的易错点 五、作业及预习 1.必做题:课本第六单元习题 学情分析

《雨点儿》公开课教案

<<雨点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科学童话。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儿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以及雨点给大地上的植物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逐步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充分调动多种感官,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3.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以及课件的演示使学生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让学生知道雨水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3.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猜谜语,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谜语,注意听,看谁听得最认真,猜得最准确: 千条线、万条线,落入水中就不见。(雨) 2.齐读课题,并指导儿化音的朗读 师:现在请我们的好朋友到教室来。注意邀请雨点儿要把他的名字读准。 师:雨点儿,你是我的好朋友。请你到我的教室来,跟我们一起做游戏,一起学习。 师:雨点听到这么有礼貌的邀请,准备出发啦,大家一块儿喊好不好? 生:雨点儿。 师:你看,雨点儿来啦! 3、复习生字词语 雨点儿说:想跟我做朋友吗?先接受我的考验吧! 第一关:你们会认我身上的字吗? 小朋友们想吃苹果吗?跟着雨点儿摘苹果去吧! 小朋友们真棒,可别骄傲,还有第三关呢:帮我去浇花儿好吗?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小朋友们真棒,下面跟着雨点儿走进课文吧,先听老师读课文。 提出听学要求: 想想课文讲了谁和谁的什么事? 1、放音乐,教师读课文 2、学生汇报 三、品读课文,理解体验 ㈠、学习第一段。 1.小朋友真热情,瞧,雨点儿又从课文中跳出来了。 出示句子“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请你读一读这一句话。 2.雨点儿多吗?你是从哪个词语中感受到的? 理解“数不清” ①数不清:说一说,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数不清。 ②看图练习说话 师结:这些东西太多了,数不过来,所以读“数不清”这个词时要读重一些。 再读句子(范读、指读) 3、雨点儿是怎么落下来的,句子中用了哪个词? 飘落:飘落是什么意思? 教师示范纸片和书的下落,说明飘落是轻小的东西慢慢地落。 生活中哪有些东西是飘落的?看图练习说话 5、指导读一读一自然段。 6、嗯,读得真好,但在这里雨点儿又要考一考你们了! 我会说:()从()。 ㈡、学习二、三、四自然段。 师:哎哟,听着你们说得这么精彩,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也在半空中聊起天来,他们都说什么了,请你读读课文的2、3、4段。请用直线把他们的对话画出来,再读一读。 1、认识引号,你勾对了吗? 2、“你要到哪里去?”这是谁问的? 3、谁来学着问一问? 小雨点怎么回答的? 谁能读出来?

8.《雨点儿》优秀教案

8 《雨点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数、彩、半、空、问、到、方、没、更、绿、出、长”等12个生字,会写“问、有、半、从、你”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懂得雨水与万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学重点】 1.认识“数、彩、半、空、问、到、方、没、更、绿、出、长”等12个生字,会写“问、有、半、从、你”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懂得雨水与万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小雨点儿,沙沙沙,落在花园里,花儿乐得张嘴巴。小雨点儿,沙沙沙,落在池塘里,鱼儿乐得摇尾巴……” 让我们一起走进雨的世界,感受雨点儿带给我们的快乐吧!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课文,出示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三、识字写字 1.出示会认字,引导学生识记、观察字形、读一读,并组词; 2.出示多音字“空”“数”,引导学生组词、造句; 3.摘苹果检验字词学习效果; 4.理解词语: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5.出示会写字,引导读一读,并组词、造句; 6.引导学生观察字形,观察特殊笔顺在田字格中的具体位置及书写的要点,指导学生书写;教师范写部分重点字形; 有:撇舒展,横折钩注意顿笔。 你:“尔”要占田字格的一半多。 四、指导朗读 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疑问的语气。 五、本课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示例:初读课文后,“我”知道了雨点儿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有了雨水的滋润,植物才能更好地生长。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雨水和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吧! 二、品读释疑 1.随文讲解,理解文意:

小学数学_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导入班级照片,激发学生兴趣。请学生结合照片计算冲锋班战士人数。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10+11=21 11+10=21 10+11=11+10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加法的运算定律。 二、探索过程 (一)探索加法交换律 1.口算下列算式: 83+15 15+83 420+180 180+420 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它们?(小组交流) 2.可以举出相似的等式吗? 3.小结: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的交换律。 你能用自己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吗?小组合作写一写。 4.学以致用:回忆曾经在验算时用到过加法交换律。 5.练习:你能在方框里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96+35=35+□ 204+57=□+204 (二)探索加法结合律 1.出示分组图片:冲锋班一共有多少战士? 列出综合算式,想先算什么就加上小括号。 2.学生交流,说说先算的是什么?还可以先算什么? 比较两种算法,你发现了什么?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他们? 3.计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16 ○ 45+(25+16) (39+18)+22 ○ 39+(18+22) 4.从上面这些等式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5.小结:三个数相加时,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 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的结合律。 这样的描述太长又难记,你们从第一个运算律中能得到启发,能用简便的方法来表示你

们的发现吗?自己尝试写一下。 7.学以致用:加法结合律使运算更简便。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说说下面的等式各应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定律? 82+0=0+82 47+(30+8)=(47+30)+8 75+(48+25)=(75+25)+48 2.你能填上合适的数吗? 204+57=______+204 (45+36)+64=45+(______+______) 560+(140+70)=(560+______)+_______ 四、全课总结,评价鼓励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感受? 五、课后练习 课本19页1、2、3、4题。 学情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探索并了解运算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学生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接触过加法的验算和口算等方面的知识,又经过三年多的四则运算学习,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的基础:如在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 在万以内的加法中,通过验算方法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调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这些为加法运算律的学习有一定的铺垫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在实际计算时能够运用一些巧方法,使计算变得简单而迅速,而且可以把学习到的举例、分析、比较及抽象概括等方法运用到乘法运算律的学习中。 效果分析 在教学中,我首先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班级生活情境,让学生根据班级照片中的信息自由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之后通过对两个算式的观察比较,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感知加法交换律,组织学生写出类似的等式,帮助学生积累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表象,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通过几个层次的练习,全体同学都参与到了有趣的数学学习中,体会到生活处处

认识多媒体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一节“认识多媒体”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多媒体技术是当今信息技术领域最活跃的技术之一,教材介绍了多媒体技术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入门知识,概括性较强,偏重于理论教学,实践环节不多,但教学意义却十分重要,在渗透德育工作以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方面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的灌输概念,要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和体验,让学生在轻松、平等的氛围下探究知识点。 ■学情分析 对于思维活跃、喜欢新生事物的初一学生来说,认识多媒体的知识正是他们所喜欢和欢迎的。故学生学习本课时,兴趣极高,求知欲强。在本课教学过程中,尽量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操作欲望。牢牢抓住本课特点——“认识”,以认识多媒体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对象,改变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以认识多媒体技术给人类生活、学习、工作带来的影响为线索,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整合信息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独立意识和团体协作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媒体、多媒体、多媒体技术、多媒体系统的含义。 (2)让学生了解媒体的类型、多媒体的常见元素及特征。 (3)了解多媒体计算机和多媒体系统的组成。 2.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能从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感受各种媒体及其作用。 (2)使学生能从实践中分析多媒体的含义与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体验媒体和多媒体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关注多媒体技术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影响。 (2)通过选用有教育意义的多媒体作品,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雨点儿》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雨点儿》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解析 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讲述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 来后,大地所发生的变化。 在对话中,小雨点儿说他想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大雨点儿说他想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他们的选择看似矛盾,但都给大地带来了美好的变化——小雨点儿让花更红了,草更绿了;大雨点儿让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开出了红花,长出了绿草。 教学目标 1.认识“彩、半”等10个生字和三撇、穴宝盖、立刀旁3个偏旁,读准多音字“数、长”的字音;会写“问、有”等5个字和横钩1个笔画。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逗号和句号的停顿。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雨点儿给大地带来的美好变化。 【教学重点】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逗号和句号的停顿。【教 学难点】读准多音字“数、长”的字音;会写“有、从”。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 识字。多音字的认读要结合字义进行。可以让学 生结合课文 的语境,体会“数”的意思是清点数目,“长”的意思是 生长。从而让学生知道这两个字在课文中应分别读shǔ和偏旁儿歌 zhǎng。房 顶平平秃宝盖, 本课要求新认识的穴宝盖,容易与前面学过的宝盖加个烟囱宝盖头, 住进八人穴宝盖。 头、秃宝盖混淆,可以编儿歌帮助学生识记。 第六单元

本课有许多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字,如“半、问、方、更、长”。教师可以将“半”和“方、长”,“问”和“更”对比范读,帮助学生区分。 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识记字形、理解字义。 (1)熟字换偏旁。如,“闪”字中的“人”变成“口”,就成了“问”。 (2)联想识记。“绿”和“红”都是表颜色的词,都是绞丝旁。可以从熟字“红”过渡到 “绿”。(3)结合语境。如,联系《比尾巴》一问一答的形式,引导学生体会“问”的意思。 结合句子:“花红了。”“花更红了。”在对比中体会“更”的意思。(4)对比识记。如,“半”和“彩”的学习,可以出示一张纸和半张纸,帮助学生理解“半”。也可以出示一张黑白照片和一张彩色照片,通过对比,让学生理解“彩”的意思。可以把生字组成词语让学生练读。 如“云彩、半空、来到、地方、没有、绿草、出去”。2. 写字。书写本课生字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独体字作偏旁时,出现的字形变化。如,书写“有”字时,可以对比“有”和“月”,“月”在作偏旁时,撇变成了竖。书写“从”字时,对比“从”和“人”,“从”左边“人”的捺变成了点。还要重点指导横钩的书写,注意与 横撇、横折的区别。 本课5个字书写要点: 6画,合体字。 问门字框横要平竖要直,框稍写大些,为“口”留出 空间。 6画,合体字。 有横要写得长一些,要写平直;撇从竖中线上起笔,要写得舒展。 5画,独体字。 半 竖写在竖中线上,要直;第二横要比第一横长。 4画,合体字。 从左边比右边稍窄一点,右边“人”的撇要穿插在第二画点的下方。 7画,合体字。 你 左窄右宽,左右两边上下平齐。教师示范横钩: 横钩起笔稍重,在拐弯处稍作停顿,出锋收笔。 可以把这些字组成词语,让学生写一写,帮助学生巩固。如“一半、半天、半月、从来、你们”。

运算律(教学设计)

《运算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第79页《运算律》。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运算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 2.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4.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习惯。 重点难点 理解并掌握这些运算律,会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导入】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1、师:请想一想我们进行简便计算的依据是什么---运算律。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对运算律和简便计算进行整理和复习。【讲授】回顾整理 1、回顾和总结学过的整数运算律。 (1)加法交换律 a+b=b+a (2)加法结合律 a+b+c=a+(b+c) (3)乘法交换律 ab=ba (4)乘法结合律 abc=a(bc) (5)乘法分配律 (a+b)c=ac+bc

(6)减法的性质 a-b-c=a-(b+c) (7)除法的性质a÷b÷c=a÷(b×c) 【活动】用多种方式验证这些运算律 2、(完成79页第1题的第2小题,由学生自告奋勇回答书上的题目,由其他全体学生判断正确与否), 3、认识到整数运算律在小数、分数运算中仍然成立。(完成79页第2题) 【巩固应用】 1、课件出示习题。 402-165-35 0.7×99+0.7 203÷1.25÷8 568+799+432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自己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结果) 3、汇报交流。 4、课件出示淘气利用运算律做的练习题,让学生当老师批改。 ① 125×(8×2)②38×101 =125×8+125×2 =38×100+1 =1000+250 =3800+1 =1250 =3801 5、指名回答批改过程。 【知识拓展】 1.积不变规律:一个因数扩大几倍,另一个因数缩小相同的倍数,积不变。 例题:63.5×9.9+6.35

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浏览“我的电脑”》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10课浏览“我的电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让学生对电脑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在我的电脑里找到文件存放在计算机的什么地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做一个良好的信息公民。 过程与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重点:查找驱动器中的文件夹和文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媒介:计算机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我们已经知道了如何创建文件,了解了什么是文件夹,可我们的文件存放在计算机的什么地方,我们怎样才能找到它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二、新授 1、认识“我的电脑” 双击桌面上“我的电脑”图标,打开这个窗口。说一说:“我的电脑”窗口里的图标有哪些是你认识的?请说出来。在“我的电脑”窗口中,列出了计算机安装的全部驱动器。

(1)“英寸软盘(A:)”图标表示3.5英寸软驱,用“A:”的符号表示,读作“A盘” (2)(C:)和(D:)图标是硬盘的图标,一台计算机通常会有2—3个硬盘图标。“C:”和“D:”是C盘和D盘的符号。 (3)(E:)图标是光驱的图标,在多媒体计算机中一般都会有这个图标。 窗口中的其他图标是一些专用的文件夹,图标上都有一个表示类型的图案。 2、查找驱动器中的文件夹和文件 用“我的电脑”查找文件,是从查看某个硬盘开始的。双击“我的电脑”中的某个硬盘的图标,可以打开表示那个硬盘的窗口,显示这个硬盘中所有的文件夹和文件。 双击需要查找的子文件夹,就可浏览这个子文件夹中的所有子文件夹和文件……就这样一级一级的查找下去,直到找到所需要查找的文件。 现在我们来寻找前两节课创建的“练习1”文件,看看它放在哪里。 (1)在“我的电脑”窗口中,双击C盘图标,打开C盘窗口; (2)在C盘窗口中,找到并双击“My Documents”文件夹; (3)在这个文件夹窗口中,我们就可以找到“练习1”这个文件了。 小知识:“My Documents”就是“我的文档”,是Windows专门为操作者指定的一个文件夹,操作者自己创建的文件,只要不做特别的指定,一般都存放在这个文件夹里。 小技巧:在向前查找文件的过程中,单击工具栏上的“后退”按钮,要以退回到前一次查找的文件夹。如果单击“后退”旁边带有下拉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