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对流层中的逆温现象及其成因

对流层中的逆温现象及其成因

对流层中的逆温现象及其成因
对流层中的逆温现象及其成因

对流层中的逆温现象及其成因

对流层这的大气温度常随距地面的高度增加而下降,但这种气温的梯度变化并非固定不变。实际上,有时可能出现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增高现象,称为逆温。出现逆温的大气有一定的厚度,这层大气称为逆温层。

逆温形成的原因有很多种:

(1)地面辐射冷却(辐射逆温):下图表明了这种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

图a为正常气温垂直分布情况;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辐射很快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面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远,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b);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图c);一般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图d、e)。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也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2)空气平流(平流逆温):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底层空气因受下垫面的影响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冷地表面的温差决定。温差大,逆温越强。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为那里海陆的温差显著,当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常出现逆温。

(3)锋面因素(锋面逆温):对流层中,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密度小,爬升到冷空气的上面,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倾斜的过渡区锋面。在锋面上,如果冷暖空气的温度差比较显著,也可出现逆温,由于锋是从地面向冷空气上方倾斜的,逆温层也随锋面的倾斜而呈倾斜状态(如图)。因此逆温只能在冷空气所控制的地区内观察到,而且逆温的高度与观测点相对于地面锋线的位置有关,观测点距地面锋线愈近,逆温高度愈低。

(4)空气下沉(地形逆温):常发生在山谷。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如美国的洛杉矾因周围三面环山,每年有200多天出现逆温现象。

出现逆温现象时,由于不能产生垂直对流,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妨碍了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使近地面的污染物“无路可走”,只好“原地不动”,越积越厚,烟尘遮天蔽日,使能见度变差,空气污染势必加重。尤其是城市和工业区上空,由于凝结核

多,易产生浓雾天气,有的甚至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如光化学烟雾等。逆温天气,应调整户外活动和开窗通风时间。应选择上午10时至下午3时这段时间进行户外活动和开窗通风,避开下午6时至第二天上午8时这个污染高峰时间。

(5)水库的水面温差原因,也会产生逆温,如长江三峡工程建成后,的三峡水库,会产生逆温现象,使库区的气温夏天降低、冬天升高各约2C,对库区的工业排放污染物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逆温层中,较暖而轻的空气位于较冷而重的空气上面,形成一种极其稳定的空气层,就象一个锅盖一样,笼罩在近地层的上空,严重地阻碍着空气的对流运动,由于这种原因,近地层空气中的水汽、烟尘以及各种有害气体,上天无路,人地无门,只有飘浮在逆温层下面的空气层中,有利于云雾的形成,而降低了能见度,给交通运输带来麻烦,更严重的是,使空气中的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开去,加重大气污染,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危害。近代世界上所发生的重大公害事件中,就有一半以上与逆温层的影响有关。

逆温层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很大危害。为了尽量避免它的不利影响,保护人类环境,维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我们一方面必须详细了解低层大气中的逆温层,找出其规律性,这样才能对于防止大气污染提供可靠的气象依据。另一方面,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想方设法防止逆温层的产生,这就是要减少或消除污染源,大力种树、种草、种花等,绿化美化环境。

【例题】下图中甲图表示近地面空气若上升到3000米高度时,理论温度为T,3000米高空的实际温度为T S。当T S≥T时,地面空气上升将受阻,即出现了逆温现象。读某城市春季气温日变化图(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1)若T S稳定在≤-8℃,该城市气温至少要上升到____℃以上时,逆温现象才会结束,这时的时间约为____时。

(2)一般逆温结束后2小时,近地面对流才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所以在图示的情况下,仅考虑空气洁净的因素,上午体育锻炼的时间应选在____时以后。

解析: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由于大气上冷下热,引起大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在此过程中,近地面空气得到净化。按气温垂直递减规律,如果3000米高空气温为-8℃,则地面空气温度应为108℃,所以(1)题中,该城市气温至少要上升到10℃以上时,地面空气才能够膨胀上升,逆温现象才会结束;对照图乙可知,该城市气温大于10℃的时间是一天中的8时到次日2时,夜间2时以后地面气温低于10℃,开始出现逆温现象,一直延续到早晨8时,逆温现象结束。如逆温结束2小时后,,近地面对流才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对照题意,上午体育锻炼的时间应选10时以后。

答案:(1)8 ;(2)10

解题规律:解这类题一方面要理解逆温现象出现的条件,根据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规律进行正确的计算,另一方面要具备准确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高考地理难点突破——逆温现象及其应用(讲解)

高考地理难点突破——逆温现象及其应用(讲解与练习) 一. 逆温现象 1.一般情况——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 2.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若由地面到高空气温垂直递减率每100米下降温度低于0.6℃,也属于逆温现象。 产生逆温的条件:设理论温度(按温度的直减率变化)为T,实际温度为T S (1)当T S≥T时,开始出现逆温现象(2)当T S<T时,逆温现象消失 二. 成因类型 1. 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很快辐射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面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远,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一般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也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这种逆温在中高纬地区大陆上都能发生,特别是在沙漠地区经常出现。 2. 平流逆温: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底层空气因受下垫面的影响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冷地表面的温差决定。温差大,逆温越强。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为那里

海陆的温差显著,当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常出现逆温。 3. 地形逆温: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称为地形逆温。如美国的洛杉矶因周围三面环山,每年有两百多天出现逆温现象。天山北坡的逆温层厚度至少有1500米,在南坡只有700米。这种冬季逆温层在青藏高原东部和北部边缘是普遍存在的。 4. 锋面逆温:对流层中,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密度小,爬升到冷 空气的上面,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倾斜的过渡区锋面。在锋面上,如 果冷暖空气的温度差比较显著,也可出现逆温,由于锋是从地面向 冷空气上方倾斜的,逆温层也随锋面的倾斜而呈倾斜状态。因此逆 温只能在冷空气所控制的地区内观察到而且,逆温的高度与观测点相对于地面锋线的位置有关.观测点距地面锋线愈近,逆温高度愈低。 三. 逆温的利与弊 1.利:由于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所以逆温的好处有: ①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 ②逆温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因为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③逆温是一种气候资源,逆温现象看成是一种气候资源而加以利用主要是在一些山坡或河谷地区。如我国新疆伊梨谷地,逆温从10月至翌年3月,长达半年之久。1月份的坡地逆温层厚达400米,逆温强度达5℃。逆温带有效地提高了谷地在冬季的温度水平,多年生果树越冬可不必埋土,冻害得以避免或减轻,而且果实硬度高,品质好;在这里发展蔬菜,可减少热能投入,提高经济效益;逆温层坡地还是当地牲畜避寒、越冬的理想场所。从该地逆

大气科学测习题

精心整理 大气科学基础习题集(分章分知识点) 第2章 地球大气的成分及分布 1、现代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是() A 、H 2、He 和CO B 、CO 2、CH 4、NH 3和H 2O C 、N 22、kg/m3) 3A C 4A C 567、对于地球大气中对流层臭氧的来源,以下说法错误的是()P20 A 、平流层臭氧是以扩散和湍流方式输送来的 B 、对流层大气中发生的光化学反应 C 、雷暴闪电、有机物氧化生成

D、分子氧吸收波长小于0.24微米紫外辐射离解为原子氧,此后原子氧在第三种中性粒子的参与下与分子氧结合形成臭氧。 8、何为干洁大气?若按浓度分类,干洁大气可分为几部分,主要成分分别是? 9、若气压和温度相同,干空气的密度比湿空气的密度 10、()在大气中所占比例很小,却是大气中很活跃的成分 A C 11 A C 12 13 14 15 16 17 18 19、能产生温室效应的大气成分为:() A、氧气 B、水汽 C、臭氧 D、二氧化碳 20、一些大气污染成分在大气中发生化学变化形成有害物质,最常见的有() A、酸雨和粉尘 B、氢氧化合物和粉尘 C、氢氧化合物和光化学烟雾 D、酸雨和光化学烟雾

21、降水能清除掉大气中的气溶胶粒子,是能见度好转,空气清新。平均而言,降水能洗刷()%左右的气溶胶粒子。 A.50-60 B.60-70 C.70-80 D.80-90 22、大气三大部的组成分为() A、干洁大气、水汽、气溶胶 B、氮气、氧气、二氧化碳 C 23 A 0 24 A.30% 1 A C E 2 A、 C、 3、逆温层指的是温度随高度()的某层大气 A、降低 B、升高 C、不变 D、视具体情况而定 4、气团变性: 5、锋(面):

逆温现象练习题及答案

逆温现象练习题及答案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④ 12 624 小时 ① ③ A B 气温 320班专题辅导小页资料——逆温现象 形成沙尘暴的条件主要是干旱、大风、沙尘、较旺盛的上升气流(有利于沙尘扬起)。若大气对流层中出现逆温现象,可抑制沙尘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3题。 1、若右图中B 处(1000M )为﹣10℃,当A 地气温降到多少度时,开始起到抑制风沙的作用。 A .4℃ B .0℃ C .-4℃ D .-6℃ 2、根据右图中气温变化曲线判断该地最有可 能出现沙尘暴的时段A .① B .②C .③ D .④ 3、一年中,综合考虑风力和地面气温及空气对 流因素,我国北方沙尘暴天气以何季节为多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读“南京北城郊秋季某日垂直温度梯度(°C/100米)时空变化图”,回答4 -6题。 4.该日此地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时段是 ( ) 时~16时30分 时~23时 时30分~7时 时~5时 5.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 ( ) A.500米 B.100米 C.350米 D.150米 6.当某地大气发生逆温现象时 ( ) A.空气对流更加显着 B.抑制污染物向上扩散 C.有利于大气成云致雨 D.减少大气中臭氧的含量 对流层中气温出现“下冷上热”的情况,称为“逆温”。读“某地春分日气温垂直分布图”,完成7~11题。 7.图中对流层底部逆温现象容易出现在 A.多云的夜晚 B.晴朗的夜晚至日出前后 C.晴朗的白天 D.多云的白天至日落前后 8.此地终年干燥少雨,其气候类型可能是 A.温带沙漠气候 B.高山高寒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 D.热带沙漠气候 9.下列哪一现象的产生与逆温有关 A.清晨,炊烟袅袅,笼罩着山村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斑的种类及形成原因

斑的种类及形成原因 一.色斑的分类 1. 定性斑:性质稳定,不因外界因素影响而变化(如;色素痣,胎 记,老年斑) 2. 活性斑:性质不稳定,随着外界因素影响而变化(如:雀斑,黄褐斑,晒斑,皮 肤受损后继发性色素印,铅汞斑) 3. 表皮斑:黑色素沉积在表皮,是可去的 4. 真皮斑:黑色素沉积在真皮呈灰色,灰蓝色,褐色 二.色斑的形成原因 1. 遗传因素——雀斑(不是所有的雀斑都跟遗传有关) 2. 内分泌平衡被打破或内分泌失调——怀孕,流产,服用避孕薬,按环 3. 肌体的病变——肝脏功能障碍,肾功能虚弱,胃肠功能失调,妇科卵巢,子宫附 件,乳腺等。 4. 慢性营养不良——慢性疾病有关,乙肝,结核,肿瘤 5. 紫外线的辐射 三.常见色斑得特性 1. 雀斑:跟遗传有关,跟肌体病变和内分泌没有关系,会随着年龄得增长?日晒而 增多,数目也增多,颜色也加深。 2. 黄褐斑:是不规则的片状,与肌体病变和内分泌有密切关系,也受日晒影响, 紫外线会使颜色加深。 3. 晒斑:单纯日晒引起的,不规则的片状,哪边辐射重就会出现在哪边 4. 铅汞斑:黑色或古铜色,比黄褐斑红一些,很难去除 四.斑与体内的关系(中医) 1. 肝斑:肝脏功能引起,肝脏差的人一般脾气都不好,爱生气,皮肤爱变黑变黄, 甚至形成斑点,(如蝴蝶斑,肝斑,等) 2. 肾脏:肾功能障碍或肾虚,在眼袋处长斑(真皮斑:属灰蓝色,绿豆大小) 五.西医 1. 内分泌功能失调:体内雌雄激素分泌不平衡,雌激素可促使黑色素细胞活性增 高,黑色素分泌增多,产生黄褐斑;脑垂体分泌的黑色素也能导致局部皮肤颜色加深。 2. 妊娠期:由于体内雌雄激素孕育胎儿的需要,出现不平衡,一般情况不足以导致出 现黄褐斑,但如果超出了范围,则会长斑,有70%的妈妈产后调理有方,心

对流层中的逆温现象及其成因

对流层中的逆温现象及其成因 对流层这的大气温度常随距地面的高度增加而下降,但这种气温的梯度变化并非固定不变。实际上,有时可能出现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增高现象,称为逆温。出现逆温的大气有一定的厚度,这层大气称为逆温层。 逆温形成的原因有很多种: (1)地面辐射冷却(辐射逆温):下图表明了这种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 图a为正常气温垂直分布情况;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辐射很快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面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远,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b);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图c);一般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图d、e)。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也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2)空气平流(平流逆温):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底层空气因受下垫面的影响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冷地表面的温差决定。温差大,逆温越强。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为那里海陆的温差显著,当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常出现逆温。 (3)锋面因素(锋面逆温):对流层中,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密度小,爬升到冷空气的上面,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倾斜的过渡区锋面。在锋面上,如果冷暖空气的温度差比较显著,也可出现逆温,由于锋是从地面向冷空气上方倾斜的,逆温层也随锋面的倾斜而呈倾斜状态(如图)。因此逆温只能在冷空气所控制的地区内观察到,而且逆温的高度与观测点相对于地面锋线的位置有关,观测点距地面锋线愈近,逆温高度愈低。 (4)空气下沉(地形逆温):常发生在山谷。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如美国的洛杉矾因周围三面环山,每年有200多天出现逆温现象。 出现逆温现象时,由于不能产生垂直对流,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妨碍了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使近地面的污染物“无路可走”,只好“原地不动”,越积越厚,烟尘遮天蔽日,使能见度变差,空气污染势必加重。尤其是城市和工业区上空,由于凝结核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练习题解析全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练习 一、单选 1下列是对一地区天气现象的描述的是 A. 埃及大部分地区终年炎热干燥 B. 08奥运期间正进入多雨季节 C. 赤道地区也有四季如春的地方 D. —到新加坡即遇倾盆大雨 【解析】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风雨、 冷热、阴晴等大气状况;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 天气平均状况。 【答案】D 读气温年较差、日较差随纬度变化曲线图,完成 2?4题。 2. 图中表示全球气温年较差随纬度变化曲线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 曲线①在60° N 附近变化幅度超过 40° C ,主要影响因素是: A. 纬度较高,陆地面积广阔 B. 纬度较高,海洋面积广阔 C. 地势高,温差变化大 D. 冬季有寒流通过,夏季有暖流通过 4. 以下四地年温差最小的是 A. B .巴黎 C.华盛顿 D .新加坡 【解析】气温年较差与不同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海陆热力差异和降水量的多少等因素 有关,赤道附近地区终年高温多雨,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不大。各月得到的太阳辐射相当, 气温年变化最小。南半球中纬度由于海洋面积广大, 海水增温慢,降温也较慢,温差也很小, 陆地面积广大的地区,陆地吸热快,放热也快,夏季温度高,冬季温度低,以至年温差较大 【答案】D 5?对流层气温一般为上冷下热,但若出现“下冷上热”的情况,称为“逆温” 。逆温层厚度 是变化的,先由薄到厚,然后由厚到薄以至消失,逆温层最厚时的时间发生在 A. 正午前后 B .地方时14点前后 J r k \ ■ L 严 n ③." ——④ k Z 40 30 20 气温较差(° C ) 50 南

C.凌晨前后 D .日出前后 【解析】逆温主要发生在晴朗的夜晚,在白天由于太阳辐射使地面升温,是不会有逆温现象 的,日出前后近地面温度达到最低,也是相对上面最“热”,下面最“冷”时,逆温层最厚 【答案】D 6.下列岛屿降水量西侧多于东侧的是 A. 岛 B. 大不列颠岛 C. 马达加斯加岛 D. 岛 【解析】降水主要受大气环流形势的影响,在岛屿迎风的一面可以形成大量的地形雨。岛受东南季风和东北季风的影响,岛在夏季受热带风暴和台风的影响,,而马达加斯加则受东南 信风的影响,都是东侧为迎风处,而大不列颠岛则西侧是盛行西风的迎风处。 【答案】B 读下面四幅图,回答7—8题: 7?属于南半球的是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解析】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无论冬夏季节还是南北半球,气温都是由低 纬向高纬递减。而北半球的低纬在南方,高纬在北方;南半球则相反。如图中①④是南半球,②③是北半球。【答案】C &表示7月份等温线分布规律的是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D .③④ 【解析】7月为北半球夏季,大陆温度高于海洋温度,大陆等温线向高纬凸出,海洋等温线向低纬凸出,故为③;而7月是南半球冬季,海洋温度高于大陆温度,大陆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答案】D 读图回答9—11题: 9 ?图示地区如发生降水,则降水的类型为 A. 锋面雨 B .地形雨

逆温现象的成因及影响

逆温现象的成因及影响 在对流层中,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大约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但此种气温的梯度变化并非固定不变。实际上,有时可能出现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增高的现象,导致空气“头重脚轻”,气象学上称为逆温。一、逆温的成因逆温形成的因素很多,根据其成因可分为辐射逆温、地形逆温和锋面逆温等。(1)辐射逆温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地面辐射强烈冷却,近地面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在黎明前最强,日出后自下而上消失。这种逆温在中高纬地区大陆上都能发生,特别是在沙漠地区经常出现。 辐射逆温的形成过程如下图。 (2)锋面逆温锋面逆温是由于锋面上下冷暖空气的温度差异而形成的逆温。这种逆温层是随锋面的倾斜

而成倾斜状态。又由于锋是从地面向冷空气方向倾斜的,因此,锋面逆温只能在冷气团所控制的地区内观测到。锋面逆温离地的高度与观测点相对于锋线的位置有关,距地面锋线越近,逆温层的高度越低;反之越高。 (3)地形逆温它主要由地形造成,主要在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夜间山坡上的空气冷却很快,于是冷空气顺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如天山北坡从12月—次年2月在近地层会存在一层深厚的逆温层,它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冷空气受阻积累的,在形成的“冷空气湖”上有较暖的空气层。天山北坡的逆温层厚度至少有1500米,在南坡只有700米。这种冬季逆温层

在青藏高原东部和北部边缘是普遍存在的 。 2 二、逆温的影响 1.利:由于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所以逆温的好处有:①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②逆温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因为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③逆温和其它天气现象一样,也有有利的一面。把逆温现象看成是一种气候资源而加以利用主要是在一些山坡或河谷地区。如我国新疆伊梨谷地,逆温从10月至翌年3月,长达半年之久。1月份的坡地逆温层厚达400米,逆温强度达5℃。逆温带有效地提高了谷地在冬季的温度水平,多年生果树越冬可不必埋土,冻害得以避免或减轻,而且果实硬度高,品质好;在这里发展蔬菜,可减少热能投入,提高经济效益;逆温层坡地还是当地牲畜避寒、越冬的理想场所。从该地逆温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来说:逆温的下部光热条件适中,一般以发展喜温凉的作物和蔬菜为主;逆温带的中部逆温现象强烈,冬暖夏凉,一般以发展果树和冬季蔬菜基地为主;逆温带上部降水充裕,以发展林、草和药材为宜。 2. 弊:不管是何种

(完整word版)逆温现象的成因及影响

逆温现象的成因及影响 江西省井冈山市宁冈中学(343609)龙吉忠 在对流层中,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大约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但此种气温的梯度变化并非固定不变。实际上,有时可能出现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增高的现象,导致空气“头重脚轻”,气象学上称为逆温。 一、逆温的成因 逆温形成的因素很多,根据其成因可分为辐射逆温、地形逆温和锋面逆温等。 (1)辐射逆温 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地面辐射强烈冷却,近地面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在黎明前最强,日出后自下而上消失。这种逆温在中高纬地区大陆上都能发生,特别是在沙漠地区经常出现。辐射逆温的形成过程如下图。 (2)锋面逆温 锋面逆温是由于锋面上下冷暖空气的温度差异而形成的逆温。这种逆温层是随锋面的倾斜而成倾斜状态。又由于锋是从地面向冷空气方向倾斜的,因此,锋面逆温只能在冷气团所控制的地区内观测到。锋面逆温离地的高度与观测点相对于锋线的位置有关,距地面锋线越近,逆温层的高度越低;反之越高。 (3)地形逆温 它主要由地形造成,主要在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夜间山坡上的空气冷却很快,于是冷空气顺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如天山北坡从12月—次年2月在近地层会存在一层深厚的逆温层,它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冷空气受阻积累的,在形成的“冷空气湖”上有较暖的空气层。天山北坡的逆温层厚度至少有1500米,在南坡只有700米。这种冬季逆温层在青藏高原东部和北部边缘是普遍存在的。

二、逆温的影响 1.利:由于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所以逆温的好处有: ①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 ②逆温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因为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③逆温和其它天气现象一样,也有有利的一面。把逆温现象看成是一种气候资源而加以利用主要是在一些山坡或河谷地区。如我国新疆伊梨谷地,逆温从10月至翌年3月,长达半年之久。1月份的坡地逆温层厚达400米,逆温强度达5℃。逆温带有效地提高了谷地在冬季的温度水平,多年生果树越冬可不必埋土,冻害得以避免或减轻,而且果实硬度高,品质好;在这里发展蔬菜,可减少热能投入,提高经济效益;逆温层坡地还是当地牲畜避寒、越冬的理想场所。从该地逆温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来说:逆温的下部光热条件适中,一般以发展喜温凉的作物和蔬菜为主;逆温带的中部逆温现象强烈,冬暖夏凉,一般以发展果树和冬季蔬菜基地为主;逆温带上部降水充裕,以发展林、草和药材为宜。 2. 弊:不管是何种原因形成的逆温,对天气和大气污染的扩散都有相当大的影响,都会对空气质量产生很大影响。它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大气处于稳定状态,妨碍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差,使大气污染更为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三、典例剖析 例1.气温垂直递减率是指空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的数值。读“某地春季某日气温垂直递减率(℃/100米)时空变化图”,回答1~3题。 1.当天该地几乎没有对流运动发生的时段是() A.9~17时 B.18~次日7时 C.17~次日9时 D.19~次日6时 2.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 A.100米 B.200米 C.400米 D.500米 3.如果该地位于华北地区,这天() A.大气环境质量好 B.不容易有沙尘暴形成 C.较有可能阴雨天气 D.能见度高,行车方便 【解析】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定义可知,图中数值为正值时,随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数值为负值时,随海拔的升高气温上升,0表示气温无变化。由此可知,在18~次日7时出现了逆温现象,大气对流运动受阻,不易形成降雨,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能见度低,大气环境质量,但有利于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出现逆温的最大高度可从图中直接读出。 【答案】1.B 2.C 3.B

色斑的分类及特点

色斑的分类及特点 前一篇我们认识了色斑的主要成因,这篇日志我们就具体来看看色斑的分类及特点。色斑从总体上来讲分为活性斑和定性斑,活性斑简单来讲是后期形成的,定性斑一般是无法抗拒的原因形成的。 活性斑一般有黄褐斑、妊辰斑、蝴蝶斑、晒斑、黑斑、肝斑。 定性斑一般有雀斑、老年斑、色素斑、胎斑。 活性斑 1、黄褐斑:是我们可能听到最多的一个斑种。其实它包含了蝴蝶斑,肝斑和妊娠斑。它的颜色一般褐色、淡黑褐色、偏黄;不突出表皮、平滑,形状是不规则的,呈片状生长,多长在面额的两侧,鼻子周围,额头,主要原因跟内分泌,女性荷尔蒙失调有关。 2、妊娠斑:是妇女妊娠期的专利产品,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在怀孕初期容易形成,颜色偏黄,偏黑,生长成片状、不规则。在怀孕两三个月以后随着内分泌的变化,约有70%的准妈妈脸上会出现大大小小的色斑,一般分娩以后1~3个月消失,也有不消失的,也有在哺乳期长的。此时要长期进行按摩,保养漂白敷面,使之色素渐渐变浅而消失于无形。

3、蝴蝶斑:也是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男性也可能生长。主要长于面颊部及鼻翼两侧,大小不等,呈黄褐色片状,边缘清晰或呈弥漫状,由于经常对称长在鼻之中间及两面颊部位,形似蝴蝶,因此得名,主要是体内性激素所致。 4、肝斑:主要以中年妇女居多,很多人也叫它黄褐斑,但是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肝气郁结,致使血瘀颜面或者脾胃虚弱,气血不能润泽颜面,湿热上升至颜面形成的,肾阳不足,也会形成。有肝病的人尤其注意。 5、晒斑:这种斑是后天因素造成的,通过紫外线过度照射引起,形状不规则,颜色呈灰色、灰褐色,片数增加,面积增大,颜色加深。有人在夏季出现,秋冬就消失了,明年再反复出现,被忽视治疗。 6、黑斑:俗称黑皮症,多半长期使用劣质,刺激含汞、砷之毒的药霜所引起,尤其使用香水、腮红、胭脂、粉底、粉饼为最多,近年患者逐渐增多,因为化妆品业务的竞争,部分厂商不顾后果只为牟利,将化妆品、面霜内参入汞质的毒素,宣称能治黑斑、面疱、粉刺、漂白,因水银之毒具有杀菌、漂白力,但仅能暂时有漂白作用,它会破坏皮肤的红血球,使脆弱的皮肤导致皮肤炎或黑皮症,更严重的,含水银的药膏的使用会通过皮肤毛孔进入体内,损坏肝脏肾脏的功能。发生的部位都在前额、颧骨、耳后、腮部、颈部,色泽为淡褐色,会渐渐变深褐色。除

(完整word版)环境地理学题

一.判断题(对下列一些说法,你认为对的在括号内划“√”;你认为错的在括号内划“×”。)(每小题1分,共20分) 1.在生态系统的同一食物链上,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机体中的浓度随营养级的降低而增大。() 2.城市生态系统是经过人类充分改造过的人工环境。() 3.我国水资源按人均占有量计,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 4.臭氧主要存在于大气圈中的电离层。() 5.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属于年轻型,但已开始向成年型过渡。() 6.形成烟雾型大气污染的最不利的气象条件是温度高。() 7.两噪声的声压级均为69分贝,叠加后的声压级为69.3分贝。() 8.引起骨痛病的重金属污染物是Hg。() 9.水资源是指地球上自然水的总体。() 10.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群落多样性。() 11.中国人口问题所面临的最严重挑战是年龄结构呈老龄化。() 12.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特征是大气颗粒物污染。() 13.导致温室效应最为明显的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 14.环境科学道德观的核心是尊重自然。() 15.有机氯农药易于富集在动物的骨骼中。() 16.“环境状态”“环境容量”可列入资源范畴。() 17.藻类→甲壳虫→小鱼→大鱼这种食物链属捕食性食物链。() 18.导致米糠油事件的污染物是多氯联苯。() 19.铅、镉、汞元素可随食物链富集。()

20.水俣病的成因是由于人食用了被污染的鱼、贝,从而使机体中富集了铬。()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10.×;11.×; 12.×;13.√;14.√;15.×;16.√;17.√; 18.√;19.√;20.× 二.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1.在以下列举的自然资源中,属于可更新的自然资源是[ ] A. 水资源 B. 铁矿 C. 石油 D. 古生物化石 2.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如果人类只能获取地球上植物总产量的1%,那么地球只能养活[ ] A.80亿人 B. 100亿人 C. 500亿人 D. 800亿人 3.根据大气圈中大气组成状况及大气在垂直高度上的温度变化而划分的大气圈层,自地球表面各层依次为[ ] A.电离层、中间层、平流层、对流层 B.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 C.对流层、平流层、过渡层、逸散层 D.中间层、对流层、平流层、电离层 4.稳定人口的主要措施是[ ] A. 发展生产 B. 降低总和生育率 C. 提高人口素质 D. 优生优育 5.世界上公害事件中,哪一类的污染事故最多[ ] A.水污染事故B.食品污染事故 C.土壤污染事故D.大气污染事故 6.可适用于人类饮用的淡水和河流的水量占地球上水资源总量的比例不到[ ] A.1% B.2% C.3% D.4%

斑形成的原因

斑形成的原因、特点和分类 1、压力:当人受到压力时,就会分泌肾上腺素,为对付压力而做准备。如果长期受到压力,人体新陈代谢的平衡就会遭到破坏,皮肤所需的营养供应趋于缓慢,色素母细胞就会变得很活跃。 2、荷尔蒙分泌失调:避孕药里所含的女性荷尔蒙雌激素,会刺激麦拉宁细胞的分泌而形成不均匀的斑点,因避孕药而形成的斑点,虽然在服药中断后会停止,但仍会在皮肤上停留很长一段时间。 怀孕中因女性荷尔蒙雌激素的增加,从怀孕 4 - 5 个月开始会容易出现斑,这时候出现的斑在产后大部分会消失。可是,新陈代谢不正常、肌肤裸露在强烈的紫外线下、精神上受到压力等原因,都会使斑加深。有时新长出的斑,产后也不会消失,所以需要更加注意。3、新陈代谢缓慢:肝的新陈代谢功能不正常或卵巢功能减退时也会出现斑。因为新陈代谢不畅或内分泌失调身体处于敏感状态下,使色素问题加剧。便秘会形成斑,其实就是内分泌失调导致过敏体质而形成的。身体状态不正常的时候,紫外线的照射也会加速斑的形成。 4、错误的使用化妆品:使用了不适合自己皮肤的化妆品,导致皮肤过敏,在治疗的过程中如过量照射到紫外线,皮肤会为了抵御外界的侵害,在有炎症的部位聚集麦拉宁色素,这样会出现色素沉着的问题。 1、紫外线:照射紫外线的时候,人体为了保护皮肤,会在基底层产生很多麦拉宁色素。所以为了保护皮肤会在敏感部位聚集更多的色素。经常裸露在强烈的阳光底下不仅促进皮肤的老化,还会引起黑斑、雀斑等色素沉着的皮肤疾患。 2、不良的清洁习惯:因强烈的清洁习惯使皮肤变得敏感,这样会自己刺激皮肤。当皮肤敏感时,人体为了保护皮肤,黑色素细胞会分泌很多麦拉宁色素,当色素过剩时就出现了斑、瑕疵等皮肤色素沉着的问题。 3、遗传基因:父母中有长斑的,则本人长斑的概率就很高,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就可判定是遗传基因的 作用。所以家里特别是长辈有长斑的人,要注意避免引发斑重要因素之一的紫外线照射。这是预防斑必须注意的,还要多使用适合自己肤质的美白化妆品。 1、活性斑:由酷胺酸酶活跃,造成性质不稳定,受外界光照及内分泌等因素影响,颜色深浅会 变化,可祛除, 常见的有:黄褐斑、日晒斑、妊娠斑、黑斑。 2、定性斑:性质稳定,不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一旦祛除原有部份不会再长出来,常见 的有:遗传斑、雀斑、老年斑、色素痣。 1、雀斑:与遗传有关,3%与常染色体与血液有关,日晒后颜色加重,分布为点状彼此孤立存 在,直径不超过0.5公分,常分布于脸颊、手部与肩部,在5-7岁开始出现,不能根除只能淡化; 2、黄褐斑:又称蝴蝶斑、肝斑,呈现淡褐色,呈片状,斑片大小不等,边界清晰,形状不规则, 不高出皮肤, 常见于面部,对称于两颊,主要原因跟内分泌、女性荷尔蒙失调有关; 3、妊娠、晒斑:后天因素,由紫外线造成,形成大小不规则; 4、黑斑:金属斑、反弹斑,后天形成与化妆品有关,长期使用彩妆或重金属化妆品,含铅、汞,

逆温专题

逆温专题 【气温的垂直分布】 (1)大气垂直分层 (2)对流层大气的气温变化——气温垂直递减率与对流运动 【逆温的定义】对流层、上热下冷、垂直递减率为0或者为负数 【逆温的类型及成因】 1、辐射逆温: 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辐射很快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面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高,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见下图)。随着地面辐射冷却速度加快,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一般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 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较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2、平流逆温: 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底层空气因受下垫面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慢,于是产生逆温。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地面的温差决定。温差越大,逆温越强。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为那里海陆的温差显著,当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常出现平流逆温。 3. 地形逆温: 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称为地形逆温。如美国的洛杉矶因周围三面环山,每年有两百多天出现逆温现象。 4. 锋面逆温: 对流层中,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密度小,爬升到冷空气的上面,两者之间形成一个 倾斜的过渡区即锋面。在锋面上,如果冷暖空气的温度差比较显著,也可出现逆温。如下 图,从A点上空气温垂直分布的情况可见,由下面的冷空气到上面的暖空气,等温线通过 锋面的区域时必有曲折,曲折的程度视两种气团间的温度对比而决定,曲折段(如图中BC 段)就出现了逆温层。由于锋面是从地面向冷空气上方倾斜的,逆温层也随锋面的倾斜而 呈倾斜状态。因此逆温现象只能在冷空气所控制的地区内观察到。而且,逆温的高度与观 测点相对于地面锋线的位置有关,观测点距地面锋线愈近,逆温高度愈低。 【逆温的利与弊】 1.利:由于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所以逆温的好处有: ①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 ②逆温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因为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 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2.弊:不管是何种原因形成的逆温,对天气和大气污染的扩散都有相当大的影响,都会对空气质量产生很大影响。 它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妨碍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差,使大气污染更为严重。

逆温的种类及原因

逆温的种类及原因

————————————————————————————————作者:————————————————————————————————日期:

逆温的种类及原因 在对流层大气中,一般情况下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呈降低趋势,但有时在某些层次会出现气温不随高度变化或随高度的升高反而增高。气象上把温度不随高度变化的大气层称为等温层,而把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增高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从热力学的角度看,无论是等温层还是逆温层都表示大气层结是稳定的,如果它们出现在地面附近时,则会限制贴地气层强烈乱流运动的发生,如果它们形成在对流层中某一高度上,则又会阻碍下方空气垂直运动的发展。因此等温层和逆温层又统称为阻塞层。但两者中对云雾和垂直运动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对其它天气现象影响较大的是逆温层,所以下面对各种逆温层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进行讨论。 逆温层形成的过程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产生了它的家族。 逆温按高度可以分为“近地面层的逆温”和“自由大气的逆温”两大类。前者是指发生在一百米高度以下的逆温,这里面又可分为“辐射逆温”、“平流逆温”、“融雪逆温”和“地形逆温”等,多是由于热力条件形成的;后者是指发生在一百米高度以上的逆温,这里面又可分为“下沉逆温”和“锋面逆温”等,多是由于动力条件形成的。 一、辐射逆温 辐射逆温是夜间因地面、雪面或冰面、云层顶部等的强烈辐射冷却,使紧贴其上的气层比上层空气有较大的降温而形成的。 近地层的辐射逆温,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空,由于地面有效辐射很强,近地面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在日落前后由地面开始形成,夜间随着辐射冷却的加强,逆温层逐渐加厚,黎明前达到最大厚度,日出后从地面开始逐步消失。它的垂直厚度可以从几十米到300~400米,其上下界温度差一般只有几度,很少能够达到10~15℃。这种逆温在中高纬地区大陆上都能发生,特别是在沙漠地区经常出现。 在冬季大陆被高压控制的天气条件下,由于长时间的辐射冷却的结果,地面和近地层空气的温度显著下降,可形成在白天也不消失的冬季辐射逆温。这种逆温层的厚度可达几百米到2~3千米,其上下界的温度差可达15~25℃,有时可持续若干天不消失。 形成辐射逆温的有利条件是:晴朗(或少云)而有微风(2~3米·秒)的夜晚。这是因为云能

难点突破--逆温现象及应用

欢迎阅读 2013年高考地理难点突破——逆温现象及其应用(讲解与练习) 一.逆温现象 1.一般情况——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 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 2.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的 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若由地面到高空气温垂直递减率每100 米下降温度低于0.6℃,也属于逆温现象。 产生逆温的条件:设理论温度(按温度的直减率变化)为T ,实际温度为T S (1)当T S ≥T 时,开始出现逆温现象(2)当T S <T 时,逆温现象消失 二.成因类型 1.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 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 晚,地面很快辐射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 受地面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远,降温愈少,因 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 明时达最强。一般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 而上消失。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也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 慢。这种逆温在中高纬地区大陆上都能发生,特别是在沙漠地区经常出现。 2.平流逆温: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底层空气因 受下垫面的影响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逆 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冷地表面的温差决定。温差大,逆温越强。冬半年, 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为那里海陆的温差显着,当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时, 常常出现逆温。 3.地形逆温: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 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 置现象。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称为地形逆温。如 美国的洛杉矶因周围三面环山,每年有两百多天出现逆温现象。天山北坡的逆温 层厚度至少有1500米,在南坡只有700米。这种冬季逆温层在青藏高原东部和 北部边缘是普遍存在的。 4.锋面逆温:对流层中,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密度小,爬升到冷空气的上面, 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倾斜的过渡区锋面。在锋面上,如果冷 暖空气的温度差比较显着,也可出现逆温,由于锋是从地 面向冷空气上方倾斜的,逆温层也随锋面的倾斜而呈倾斜 状态。因此逆温只能在冷空气所控制的地区内观察到而且,

动物生态学复习题(两套)

动物生态学习题之一 一 . 名词解释: 1. 食物链 2. DO 3. 平流层 4 .TSP 5. 苯并(a)芘 6. LEq 7. 辐射逆温8. 土地处理系统 9. 生物多样性 10. 赤潮 二问答题: 1.试论述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 根据生态学原理,简述生态农场的特点,并设计一生态农场的循环模式; 3. 中国水资源的特点是什么?对中国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请阐述你的观点; 4. 什么是" 温室效应"?试从国际合作和具体的技术措施两方面论述如何防治。请阐述空气污染源、空气污染物的类别与种类; 5. 简述噪声控制的原理及途径. ─、名词解释: 环境容量群落食物链 COD 富营养化 A声级逆温层二次污染物光化学烟雾不可再生资源 二、问答题: 1 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2 当前世界及中国人口状况的特点是什么? 3 试分析各类常规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4 请详细叙述空气污染源、空气污染物的类别与种类,并举例说明; 5 试分析说明"酸雨"的形成机制,并从国际合作和具体措施两个方面,论述如何防治 "酸雨"? 6 设有三个噪声,其声压级分别为Lpl、Lp2和Lp3,问叠加后的声压级 Lpl+2+3是多少?并计算三个噪声95dB,95dB,98dB叠加后的声压级。 7 中国环境问题变化的趋势如何?试阐述你对人类未来环境的观点 ? 动物生态学复习题之二

一、名词解释(说明概念并举例) 1.生物圈(Biosphere) 2.生态学(Ecology) 3.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 4. 伯格曼定律( Bergman's law ) 5. 阿冷定律(Allen's law) 6. 小气候(microclimate) 7.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 8. 光周期现象(photoperiodicity) 9.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 10. 适应(adaptation) 11.贝格曼定律(Bergman's law) 12. 驯化(acclimation and accimatization) 13. 等渗动物、变渗动物、低渗动物 14.滞育(diapause) 15.最大出生率与实际出生率 16.动态生命表(特定年龄生命表;同生群生命表;水平生命表) 17.静态生命表(特定时间生命表;垂直生命表) 18.内禀增长率 19.r-选择(r-selection) 20.K-选择(K-selection) 21.适应辐射(adaptive radiation) 22.领域(territory)与领域行为(territorial behavior)

环境化学(王红云版)复习题(简述)(1)

《环境化学》(王红云版)复习题(名词、简述、计算) 一、名词解释 2.辐射逆温:晴朗、少云无风的夜间,风速<3m/s(二级)时,地面因强烈的有效辐射而很快冷却,近地面气温下降快,较高气层冷却慢,气温下降慢,形成自地面向上发展的逆温层,称为辐射逆温。 3.大气稳定度:指大气抑制或促进气团在垂直方向运动的趋势,它与风速空气温度随高度的变化有关。 4.光化学反应:分子,原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光子而发生的化学反应。 5.光化学烟雾:氧化物(NOx)主要是指NO和NO2。NO和NO2都是对人体有害的气体。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HC)在大气环境中受强烈的太阳紫外线照射后产生一种新的二次污染物----光化学烟雾。 6.温室效应: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7。水环境容量:一定水体在规定的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9..生物浓缩因子:有机物在生物体某一器官内的浓度与水中该有机物浓度之比,称为生物浓缩因子(KB)。 10..水体污染:是指一定量的污水、废水、各种废弃物等污染物质进入水域,超出了水体的自净和纳污能力,从而导致水体及其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群落组成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和水体的功能,从而降低水体使用价值的现象。 11表面吸附作用:是指由固体表面与被吸物在固液界面上的分子间作用力引起的,胶体表面积越大,所产生的表面吸附能也越大,胶体的吸附作用也越强,它属于物理吸附。12..专属吸附作用吸附过程中,除了化学键的作用,还有加强的憎水键和范德华力或氢键在起作用。他不但可使表面电荷改变电荷符号,而且可使离子化合物吸附在同号电荷的表面,另外,它在中性表面甚至在与吸附离子带相同电荷符号的表面也能进行吸附作用。 13。.离子交换吸附作用:在吸附过程中,胶体每吸附一部分阳离子,同时也放出等量的其他阳离子。 14.水体富营养化:水体中由于过量营养物质(主要是指氮、磷等)的排入,引起各种水生生物、植物异常繁殖和生长,水体中的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导致鱼及它生物大量死亡,种现象称作水体富营养化。 15。土壤: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物质组成的。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16.土壤环境背景值:指未受人类活动(特别是特纳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 17.土壤环境容量:是造型很对土壤中的环境污染物质而言的,是指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 18.土壤潜性酸度:离子处于吸附时不表现出酸性,当被其他离子交换出来的时候,进入土壤溶液后才表现出酸性。 19.非专性吸附:非专性吸附又称极性吸附,这种作用的发生与土壤胶体微粒带电荷有关。因各种土壤胶体所带电荷的符号和数量不同,对重金属离子吸附的种类和吸附交换容量也不同。 20.专性吸附:重金属离子可被水合氧化物表面牢固地吸附。因为这些离子能进入氧化物的金属原子配位壳中,与-OH和-OH2配位基重新配位,并通过共价键或配位键结合在固体表面,这种结合称为专性吸附(亦称选择吸附)。这种吸附不一定发生在带电表面上,亦可发生在中性表面上,甚至在吸附离子带同号电荷的表面上进行。其吸附量的大小并非决定于表面电荷的多少和强弱,这是专性吸附与非专性吸附的根本区别之处。21.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装们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22.被动扩散:脂溶性物质从高浓度相低浓度扩散,即顺着浓度梯度扩散通过类脂层屏障的生物膜,从高浓度相低浓度扩散。 22。主动转运:在消耗一定能量下,一些物质在低浓度一侧与膜上高浓度特异性蛋白载体结合,通过生物膜至高浓度侧。 23。血—脑屏障是指血液和脑、脊髓之间的一个与其他器官不同的、独特的、调节物质交流的系统。血—脑屏障的形态学基础包括连续性的毛细血管内皮(主要结构基础)、完 整的基膜、周细胞胞突覆盖大部分内皮、星形胶质细胞突起形成的胶质膜和胶质膜与周 围脑组织之间极狭小的细胞外隙。屏障的功能是防止有害物质进入脑内以维持神经系统 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24。生物浓缩系数:生物集体内目中物质的浓度和环境中该物质浓度的比值。 25。生物富集:是指生物集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无穷,通过非吞食方式,从 周围环境中续集目中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生物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想 象,又称为生物学伏击或生物浓缩。26。生物放大:是指在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 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蓄积某种中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 级提高而增大的现象 27。生物积累:是生物从周围环境中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集体 中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种弄度的现象。 28。酶:由细胞制造和分泌的,以蛋白质为主要成分的,具有催化活性的生物催化剂。 29。辅酶:即助催化剂,不同的辅酶有不同的成分构成,包括微生物和金属离子。 31。毒物的联合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毒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综合毒性。 32。生物降解:微生物把有机物质转化成为简单无机物的现象 33。表面活性剂:分子中同时具有亲水基和疏水基团的物质。 第二章 2、简述逆温现象对大气污染物的迁移有什么影响。 答:简述逆温现象对大气污染物的迁移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 下降,每上升100米,温度降低0、6℃左右。即是说在数千米以下,总是低层大气温度 高、密度小,高层大气温度低、密度大,显得“头重脚轻”。这种大气层结容易发生上 下翻滚即“对流”运动,可将近地面层的污染物向高空乃至远方输散,从而使城市上空 污染程度减轻。因而在通常情况下,城市上空为轻度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不大。可是 在某些天气条件下,一地上空的大气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从 而导致大气层结“脚重头轻”,气家学家称之为“逆温”,发生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 “逆温层”。它像一层厚厚的被子罩在我们城乡上空,上下层空气减少了流动,近地面 层大气污染物“无路可走”,只好原地不动,越积越多,空气污染势必加重。 4、说明光化学烟雾的特征,描述并写出其基本反应过程。(作业) 6、一氧化碳的中毒机理及特征 答:一氧化碳中毒机理是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高200~ 300倍,所以一氧化碳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丧失携氧 的能力和作用,造成组织窒息。空气中混有多量的一氧化碳(大于30mg/m。)即可引起 中毒。最初危害中枢神经,发生头晕,头痛,恶心等症状,严重时窒息,死亡。 7、写出乙烷在大气中光化学转化的化学方程式(作业) 第三章 4、以汞为例说明重金属污染物在水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写出主要反应式。 答:1)汞的吸附:存在于水体底泥,悬浮物中的各种无机物和有机物,它们具有巨大的 比表面积和很高的表面能,因而对汞有强烈的吸附作用(物理迁移) 2)化学行为:Hg+及有机汞离子可与多种配体发生配合作用(物理化学迁移) Hg2++2X–=HgX R-Hg++X-=R-HgX X-为提供电子的配体,如Cl-、OH-、-NH3、S2–等,S2–和-SH基的有机物对汞 的亲和力最强,其配合物的稳定性最好Hg2++2S2–=HgS22- 腐殖质与汞配合的能力也很强,并且它在水体中是主要的有机胶体,Hg2+和有机汞 离子能发生水解反应,生成相应的羟基化合物,Hg2+ +H2O=HgOH+ + H +,Hg2+ +2H2O=Hg(OH)2+ 2H + 3)汞的甲基化:环境中的Hg2+,在某些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含甲基(-CH3) 的汞化合物(生物转移) 5、有机污染物在水环境中迁移转化有哪些主要过程。 答:1)有机机污染物在沉积物(土壤)与水之间的分配作用 2)挥发作用是有机物从溶解态,液相转入气相的一种物理迁移过程 3)水解反应是有机污染物在水中发生化学降解的重要过程 4)光解作用是一个真正的污染物分解过程,因为它不可逆地改变了反应物分子 第四章 1、简述土壤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性质 答:土壤的主要成分及性质:土壤主要有矿物质,有机质,生物,水分,空气。 土壤的性质是吸附性,酸碱性,氧化还原性,自净作用。 2、土壤环境污染有何特点?土壤环境污染的途径有哪些? 答:土壤环境污染的特点:隐蔽性和潜伏性,不可逆性和长期性。 土壤环境污的途径:水体污染型,大气污染型,农业污染型,固体废物污染型 3、简述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途径及影响迁移转化的主要因素。 答:重金属一般不易随水淋滤,不能被土壤微生物分解,但能被土壤胶体所吸附,被土 壤微生物所富集或被植物吸收,有的甚至可能转化为毒性更强的物质,有的通过食物链 的有害浓度在人体内蓄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重金属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方式往 往是复杂的,按其特征常分为:物理迁移,物理化学迁移,化学迁移,生物迁移。影响 迁移转化的因素:土壤酸度,土壤氧化还原电位,配合效应的影响 4、试对汞污染物在土壤和水体中的迁移行为进行比较。 答:相似之处1)土壤和水体中的各类胶体,对汞有强烈的吸附作用,使汞从液相向固相 迁移;2)易形成配合体,使汞从固相向液相迁移;3)Hg2+ 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 甲基汞,使汞向生物体迁移。 不同之处1)土壤中的汞有三种价态形式:Hg 0、Hg+ 、Hg2+ ,当土壤处于还原条 件时,Hg2+、有机汞→单质汞,水体中主要有单质汞,Hg2+;2)土壤中配合、螯合作 用主要是Hg2+ + Cl-=Hg Cl-,Hg Cl-+ Cl-=Hg Cl-2,Hg2+ +H2 O=HgOH+ + H +,Hg2+ +2H2O=Hg(OH)2+ 2H +等,而水体中,当水体中无S2–和-SH存在时, 汞离子主要与腐殖质螯合。 5、影响镉在土壤中迁移转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为什么? 答:影响镉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的主要因素是:土壤的酸碱度,氧化还原条件和碳酸盐 的含量。原因是:酸度增大,碳酸镉和硫化镉的溶解度增大,使水溶性镉的含量增大。对 于土壤的E增大,非溶性的硫化镉可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硫离子被氧化为单质,也会使 硫化镉的溶解度增大。碳酸盐的含量对镉的形态转化有显著的作用随着碳酸钙含量的增 加,水溶性的镉的含量将降低。 第五章 3、分析人体对污染物质的吸收方式,以及偏吃爆吃的不良习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答:环境中的污染物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吸收进入动物体内,并通过食物链 得到浓缩富集,最终进入人体。污染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通过饮食,呼吸和皮肤的 作用。 1)呼吸道吸收:吸收大气物质的主要途径。吸收方式:被动扩散,过滤方式,其主要的 吸收部位是肺泡,肺泡的膜很薄,数量众多,表面布满壁膜极薄,结构疏松的毛细血管。 2)皮肤吸收:吸收部位,角质层、表皮、真皮、毛细血管等。皮肤接触的污染物质,常 以被动扩散的方式相继通过皮肤的表皮、真皮,再滤过真皮中的毛细血管壁膜进入血液。 影响因素:污染物的脂溶性。 3)消化道吸收:吸收部位:口腔、胃、小肠、大肠等。食物和饮水主要通过消化道进入 人体的。从口腔摄入的食物和饮水中的污染物,主要是被动扩散被消化管吸收。小肠的 吸收功能远大于胃的吸收功能。 偏吃、爆吃对人体健康的不良影响有:1)营养不均衡2)引起生物放大3)机体的承受 能力下降。 4、微生物生长有何规律? 答:微生物的生长分为四个阶段:停滞期:几乎没有微生物的繁殖,因为微生物必须适 应新的环境; 对数增长期:分裂速度快,总菌数以几何级增加; 静止期:微生物总数达到 最大值;内源呼吸期:此时环境中的食料已经耗尽,代谢产物大量增加,对微生物的毒 害作用越来越越强,最后导致环境中的微生物总量逐渐减少。 5、酶催化作用有何特点? 专一性,高效性,多样性。生物酶的催化需要温和的外界条件。 6、酶的哪两个特征既决定酶的功能又易为有毒物质改变?专一性,多样性 7、简述糖类、脂肪、蛋白质的微生物降解过程,写出化学反应式。.课本124页 8、在好氧和厌氧条件下汞的生物甲基化过程,写出化学反应式 答:汞的甲基化既可在厌氧条件下发生,也可在好氧条件下发生。在厌氧条件下,主要 转化为二甲基汞。二甲基汞难溶于水,有挥发性,易散逸到大气中,但二甲基汞容易被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