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四章 针灸效应及机理

第四章 针灸效应及机理

第四章 针灸效应及机理
第四章 针灸效应及机理

※<第一节习题>

第一节针刺镇痛和针刺麻醉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和。

2.伤害性感受器分为和,前者传导,后者传导。

3.疼痛信号在进入高位中枢以前已在受到调控,即对疼痛信息的量、性质和时速进行调节、转换和控制。

4.在疼痛报告中,最常用的两个指标是、。

5.针刺穴位具有降低和提高的双重效应。

6.针刺麻醉是指用针刺效应预防手术中的疼痛及减轻的一种方法,由于其作用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麻醉,故称针刺麻醉。

7.炎症性痛是指由、或以及外科手术引起的外周组织损伤导致炎症时所发生的疼痛,包括、、和继发痛。

8.经典的闸门控制学说认为,节段性调制的神经网络由初级传入和纤维、背角投射神经元(T细胞)和组成。

9.临床上利用针灸的镇痛作用,可有效地进行、、等的治疗,针刺还可用于。10.中医认为疼痛的机理主要是“、、。

二、选择题

型题

(一)A

1

1.针刺镇痛是指用针刺的方法对疼痛进行怎样的影响

A.转移和消除 B. 减轻和去除 C. 防止和治疗

D.治疗和消除 E. 麻痹和消除

2.针刺麻醉时针刺止痛效应主要体现在

A.麻醉

B. 消除疼痛

C.预防疼痛

D.治疗疼痛

E.降低痛阈

3.人类的疼痛包含下列哪种感觉

A.痛反应和痛感觉

B.伤害性感觉和痛反应

C.伤害性感觉和痛感觉

D.非伤害性感觉和痛反应

E.非伤害性感觉和痛感觉

4.针刺麻醉的应用中,最大的缺点是:

A.诱导快,患者反应平静

B.费用昂贵

C.操作繁琐

D.镇痛不全

E.针麻效果的个体差异大

5.针刺麻醉时针刺止痛主要体现在

A.麻醉

B.消除疼痛

C.预防疼痛

D.治疗疼痛

E.降低痛阈

4.针药复合麻醉中,针刺与麻醉药剂量的关系是

A.针刺加少量麻醉药 B.针刺加未足量麻醉药 C.针药并重

D.针刺加足量麻醉药 E.针刺加半量麻醉药

型题

(二)A

2

1.针刺麻醉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

A.镇痛 B.止痛 C.镇静 D.麻痹 E.麻醉

2.动物的疼痛不包含

A.痛感觉

B.痛反应

C.痛伤害

D.实验痛

E.病理痛

3.不增强针刺麻醉效果的麻醉药是

A.利多卡因

B.芬太尼

C.氧化亚氮

D.氯胺酮

E.硫喷妥钠

4.针刺麻醉的作用不包括

A.镇痛作用

B.抗内脏牵拉反应的作用

C.抗创伤性休克的作用

D.抗手术感染的作用 E.促进术后苏醒的作用

型题

(三)B

1

A.伤害性感受器 B.蓝斑核 C.背角的Ⅲ层 D.胶状质区 E.以上都不是

1.目前研究表明,参与痛觉外周机制的是

2.目前研究表明,参与痛觉脊髓机制的是

3.目前研究表明,参与痛觉脑调节机制的是

(四)B

型题

2

A. 钙降素相关基因肽

B.强啡肽

C.γ-氨基丁酸

D.纳络酮

E缓激肽 F. P物质 G. β-内啡肽 H. 八肽胆囊收缩素

1.目前研究表明,2Hz电针主要激活的脑内介导镇痛效应系统是

2.目前研究表明,100Hz电针主要激活的脊髓介导镇痛效应系统是

3.目前研究表明,介导针刺镇痛耐受的主要物质之一是

(五)C型题

A. 2Hz

B. 100Hz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1.何种频率电针促进中枢前脑啡肽原(PPE) mRNA表达较多

2.何种频率电针促进中枢前强啡肽原(PPD) mRNA表达较多

3.何种频率电针不诱导中枢前阿黑皮素(POMC)mRNA表达

(六)K型题

①伤害性感受器②脊髓背角③缓激肽④丘脑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④

E.①+②+③+④

1.目前研究表明,参与痛觉外周机制的是

2.目前研究表明,参与痛觉中枢机制的是

3.目前研究表明,最重要的痛觉整合中枢是

(七)X型题

1.目前的研究表明,参与痛觉调制的主要包括

A. 脊髓伤害性信息的节段调制系统

B.脑高级中枢下行性抑制系统

C. 脑高级中枢下行性易化系统

D.伤害性感受器 E缓激肽

F. 以上都不是

2.针刺麻醉的主要缺陷包括

A .不利于手术后创伤修复 B.病人处于意识不完全丧失状态

C.个体差异较大

D.不能完成手术

E.麻醉不全

F.不能完全抑制内脏反应

3. 体针针刺麻醉的主要取穴原则是

A.循经取穴

B.辩病取穴 C .同神经节段取穴 D.经验取穴

E. 辨证取穴

F.头针为主

4. 针刺麻醉循经取穴时镇痛效果较好的穴位是

A.井穴

B.交会穴

C.郄穴

D.络穴

E.原穴

F.合穴

G.输穴

H.背俞穴

三、改错题

1.所有的麻醉药均有利于针药复合麻醉。

2.针刺麻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麻醉。

3.针刺耐受就是指患者对针刺不敏感。

4.痛感觉是所有动物均具有的一种生理病理现象。

5.不同组织的伤害性感受器在结构上明显不同,但反应特性相同。

6.疼痛均依赖于伤害性感受器的活动而产生。

7.研究表明,针刺麻醉古已有之。

8.缓激肽是由损伤部位的酶降解血浆蛋白而形成的九肽,是最强烈的致痛物质。

9.电针刺激是一种强烈应激刺激。

四、简答题

1.试述胶状质区(SG,Ⅱ层)在痛觉形成中的作用。

2.简述体针麻醉腧穴配伍的原则。

3.什么是针灸耐受?

4.试述痛阈、痛耐受阈和痛感受性范围。

5.一个较为理想的慢性疼痛模型应该满足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五、问答题

1.试述针刺麻醉的主要刺激方式及各自的特点。

2.试述针刺镇痛原理研究的作用和意义。

3.试述针刺镇痛的一般规律。

4.试述针刺麻醉的主要作用及优缺点。

5.试述FOS蛋白可能是疼痛在分子水平的一个标志的主要理由。

6.试述针药复合麻醉的优点

5※<第一节答案>

一、填空题答案

1.主观感觉,情感体验

2.Aδ伤害性感受器,C伤害性感受器,刺痛,灼痛

3.脊髓

4.痛阈,耐痛阈

5.痛觉分辨力,报痛标准

6.止痛,生理功能紊乱

7.创伤、细菌或病毒感染,痛觉过敏,触诱发痛,自发痛

8.A类,C类,胶状区抑制性中间神经元(SG细胞)

9.急性痛,慢性痛,癌痛,预防手术痛(针刺麻醉)

10.“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筋脉绌急则痛”

二、选择题答案及分析

型题

(一)A

1

1.答:C 针刺镇痛(Acupuncture Analgesia)是指用针刺的方法防止和治疗疼痛的一种方法。A和E选项过于强调了心理因素的作用;B和D选项忽略了防止疼痛。

2.答:C 其中A项为同义反复;B、D项不准确,未含预防疼痛的意义;E项错,针麻是使痛阈和耐痛阈升高。

3.答:A 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它包含痛感觉和痛反应两个成份,痛感觉是指人类对疼痛的感觉,是人类所特有的。其它选项均不准确。

4.D

5.C

6.答:B 针药复合麻醉,并不是简单地将针刺与麻醉药物的随意组合。只有以针刺为主,加上正常情况下不足以完成手术镇痛要求剂量的麻醉药的麻醉,才可称之为针药复合麻醉。针药复合麻醉不是看麻醉药绝对量的多少,而重在麻醉药是否足以产生麻醉效果,只有在麻醉药不足以完成手术镇痛要求剂量时,与针刺合用,才能称为针药复合麻醉。

(二)A

型题

2

1.答:E 针刺麻醉(Acupuncture Anesthesia)是指用针刺止痛效应预防手术中的疼痛及减轻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种方法,由于其作用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麻醉,故称针刺麻醉。针麻能产生A、B、C三项的作用。

2.答:A 痛感觉是指人类对疼痛的感觉,是人类所特有的。痛反应是指伤害性刺激所产生的一系列的躯体和内脏反应,往往与自主神经活动、运动反射、心理和情绪反应交织的一起,从低等动物到人均有痛反应。动物的疼痛就是指的痛反应,动物的痛感觉是根据比较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以及人类感受疼痛的主观反应推论出来的。C、D、E选项在人和动物均有。

3.D,目前的研究表明,具有肯定镇痛作用的一些药物,当它们与针刺结合应用时,却出现了分化,尽管多数药物与针刺具有协同镇痛作用,但也有相当的一些药物,能拮抗针刺的镇痛作用,或对针刺镇痛没有影响。研究者依据药物对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将临床镇痛、麻醉药分为三类:一类是拮抗针刺镇痛效应的药物,称为针刺麻醉减效药,目前发现的有氯胺酮等6种。其它选项均为增效药。

4.答:E 针刺麻醉一般不致患者意识丧失,所以也不存在促进术后苏醒的作用。其它四项均为针麻的主要作用。

型题

(三)B

1

1.答:A 背根神经节和三叉神经节中,感受和传递初级感觉神经元的部分,称为伤害性感受器(nociceptor)。在形态学上,它们是无特化的游离神经未梢,广泛分布于皮肤、肌肉、关节和内脏器官,是伤害性刺激的外周直接作用部位。

2.答:D 伤害性传入主要终止在胶状质区,它与SG中间神经元、背角层投射神经元的树突和脑干下行纤维形成局部神经网络,构成痛觉的初级整合中枢。

3.答:B 蓝斑核(LC)是痛觉调制系统中的一个主要结构,它的激活引起背

角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抑制,并产生伤害性痛反应的减弱。LC的下行抑制主要通过轴突与背角神经元的直接作用,也间接通过终止在PAG的纤维激活调制神经元。

型题

(四)B

2

1.答:G

2.答:B

3.答:H

分析:目前研究表明,电针对中枢前脑啡肽原(PPE)、前强啡肽原(PPD)、前阿黑皮素(POMC)mRNA 的表达有影响:①2Hz电针促进PPE表达的作用大于100Hz电针。②100Hz电针促进PPD表达的作用大于2Hz电针。③总的说来,2Hz电针在脑内作用广泛,但它只能促进PPE表达;100Hz电针在脑内作用范围较窄,但主要促进PPD表达,但在某些脑区也可促进PPE的表达。④两种频率的电针均未能诱导POMCmRNA的显著增加。A、C、E、F为致痛物质,D为镇痛物质内阿片肽的受体拮抗剂。

(五)C型题

1.答:A

2.答:B

3.答:C

分析:目前研究表明,电针对中枢前脑啡肽原(PPE)、前强啡肽原(PPD)、前阿黑皮素(POMC)mRNA 的表达有影响:①2Hz电针促进PPE表达的作用大于100Hz电针。②100Hz电针促进PPD表达的作用大于2Hz电针。③总的说来,2Hz电针在脑内作用广泛,但它只能促进PPE表达;100Hz电针在脑内作用范围较窄,但主要促进PPD表达,但在某些脑区也可促进PPE的表达。④两种频率的电针均未能诱导POMCmRNA的显著增加。

(六)K型题

1.答:B

2.答:C

3.答:D

分析:目前的研究表明,痛觉的外周机制包括:损伤性刺激引起伤害性感受器兴奋和激活伤害性感受器的致痛物质两个部分,缓激肽是由损伤部位的酶降解血浆蛋白而形成的九肽,是最强烈的致痛物质;痛觉中枢机制包括:①痛觉的初级中枢是脊髓背角;②痛觉的初级整合中枢是胶状质区(SG,Ⅱ层);

③P物质和兴奋性氨基酸介导伤害性初级传入向背角传递经过初级整合的痛觉信息;④由不同的上行通路传递痛觉信息到脑的高级中枢,丘脑是最重要的痛觉整合中枢;⑤大脑皮层是痛觉整合的最高级中枢。

(七)X型题

1.答:A、B、C 目前研究的比较深入的痛觉调制系统有两个:一是脊髓伤害性信息的节段调制系统,一是脑高级中枢的下行调制系统,后者包括脑高级中枢的下行性抑制系统和下行性易化系统。D项和E项为疼痛产生机制中的主要角色。

2.答:C、E、F 针刺麻醉有以下几方面的缺陷:①麻醉不全;②不能完全抑制内脏反应;③个体差异较大。A项错,针刺麻醉应有利于手术后创伤修复;B项是针麻的优点之一;D项不成立。

3.答:A、C、D、E 体针麻醉,通常选用四肢和躯干经穴组成“针麻处方”。

处方主要遵循以下4个原则:①循经取穴,根据经络学说选取循行经过手术切口或其附近、与手术所涉及的脏腑相关的经脉上的相应穴位,尤其是相关的特定穴,临床研究发现,输穴、合穴、原穴、络穴、郄穴和一些交会穴的镇痛效应较好;②辨证取穴,根据病变和手术所涉及的部位、术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征侯选择相关的穴位,这里的证与患者的病症不同,主要是指手术引起的或可能引起的一组症状;③同神经节段取穴,是依据神经解剖学知识,选取和手术部位同一节段或邻近节段神经分布区的穴位进行麻醉;④经验取穴,是指选取临床易得气、针感较强、操作方便的穴位进行针麻,如足三里、合谷、内关等穴。

4.答:B、C、D、E、E、G 临床研究发现,输穴、合穴、原穴、络穴、郄穴和一些交会穴的镇痛效应较好。A项:井穴组织较薄,不利于手术时较长时间的针刺操作; H项:背俞穴的体位不利于手术时的操作。

二、改错题及答案分析

1.答:并不是所有的麻醉药均有利于针药复合麻醉。

分析:研究者依据药物对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将临床镇痛、麻醉药分为三类:一类是拮抗针刺镇痛效应的药物,称为针刺麻醉减效药,目前发现的有氯胺酮等6种。一类是能增加针刺镇痛效应的药物,称为针刺麻醉增效药,目前发现的有芬太尼等16种。一类是对针刺麻醉不产生影响的药物,称为针刺麻醉无影响药,已观察到的有舒必利等3种。

2.答:针刺麻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麻醉。

分析:针刺麻醉是指用针刺止痛效应预防手术中的疼痛及减轻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种方法,由于其作用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麻醉,故称针刺麻醉。研究证实,针刺是通过调节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而起作用的。

3.答:针刺耐受是指长时间或反复多次针刺过程中出现的针刺效应降低的现象。

分析:针刺镇痛耐受是指由于长时间针刺或反复多次针刺后,针刺镇痛效应降低的一种现象,或简称针刺耐受。实际上,这种耐受现象在针灸临床上是常见的。常规门诊中,针灸隔日一次的治疗、每次针灸的时程、每个疗程的间隔等,均是这一现象的表现形式。所以,针刺耐受应为针灸耐受的一部分,针灸耐受是指长时间或反复多次针灸过程中出现的针灸效应降低的现象。

4.答:痛感觉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生理病理现象。

分析: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它包含痛感觉和痛反应两个成份,痛感觉是指人类对疼痛的感觉,是人类所特有的。

5.答:不同组织的伤害性感受器在结构上没有明显不同,但反应特性迥异。分析:在形态学上,伤害性感受器是无特化的游离神经未梢,广泛分布于皮肤、肌肉、关节和内脏器官。不同组织的伤害性感受器在结构上没有明显不同,但反应特性迥异,如皮肤机械伤害性感受器仅对机械刺激发生反应,而多觉伤害性感受器则对多种不同性质的伤害性刺激(化学、机械、灼热等)均产生反应。

6.答:并不是所有疼痛均依赖于伤害性感受器的活动而产生。

分析:痛觉是由伤害性感受器的冲动激活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由神经损伤引起的疼痛(中枢性痛和去传入痛过敏),不依赖伤害性感受器的活动,

而是神经系统可塑性变化的结果。

7.答:针刺麻醉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

分析:针刺治疗疾病引起的疼痛是传统针灸学的宝贵经验,把针刺应用于外科手术的针刺麻醉则是20世纪50年代的创新技术,1958年上海第一人民医院的研究者公开发表了《针刺替代麻醉为临床麻醉开辟了新道路》的临床研究成果,从而开辟了针刺麻醉和针刺镇痛研究这一新的研究领域。

8.答:施术者的手法差异是针刺麻醉个体差异产生的原因之一。

分析:不同的个体,八肽胆囊收缩素负反馈作用的速度和强度各不相同。速度越快,强度越大,则电针和吗啡的作用就越微弱(称为电针镇痛无效者或吗啡镇痛无效者),镇痛的持续时间也越短暂(容易产生吗啡耐受和电针耐受)。所以电针镇痛有效性的个体差异决定于中枢阿片肽与八肽胆囊收缩素的相对平衡,而不主要是施术者的手法差异。

9.答:电针不是一般的应激反应)。

分析:有研究者将电针刺激归结为应激刺激,实际上电针实验中所用的电针强度是有限的(最大不超过3毫安),对比于强烈应激刺激所引起的立即早期基因(IEGs)的表达,电针引起的反应要弱得多,中枢反应的范围也要窄得多。2Hz与100Hz的电针反应有明显的脑区差别,说明电针不是一般的应激反应,而是有某种选择性的特定刺激。

一、简答题答案

1.答:胶状质区(SG,Ⅱ层)是痛觉的初级整合中枢:伤害性传入主要终止在胶状质区,它与SG中间神经元、背角层投射神经元的树突和脑干下行纤维形成局部神经网络。在SG有丰富的经典递质、神经肽及其受体,它是伤害性信息传入的第一站,是脊髓中神经结构和化学组成最复杂的区域。SG有两类主要的神经元,称为柄细胞和岛细胞,它们的形态和功能明显不同,前者主要参与兴奋性突触传递,后者被认为是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它们共同构成痛觉的初级整合中枢。

2.答:体针麻醉,通常选用四肢和躯干经穴组成“针麻处方”。处方主要遵循以下4个原则:①循经取穴,根据经络学说选取循行经过手术切口或其附近、与手术所涉及的脏腑相关的经脉上的相应穴位,尤其是相关的特定穴,临床研究发现,输穴、合穴、原穴、络穴、郄穴和一些交会穴的镇痛效应较好;②辨证取穴,根据病变和手术所涉及的部位、术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征侯选择相关的穴位,这里的证与患者的病症不同,主要是指手术引起的或可能引起的一组症状;③同神经节段取穴,是依据神经解剖学知识,选取和手术部位同一节段或邻近节段神经分布区的穴位进行麻醉;④经验取穴,是指选取临床易得气、针感较强、操作方便的穴位进行针麻,如足三里、合谷、内关等穴。

3.答:针刺镇痛耐受是指由于长时间针刺或反复多次针刺后,针刺镇痛效应降低的一种现象,或简称针刺耐受。实际上,这种耐受现象在针灸临床上是常见的。常规门诊中,针灸隔日一次的治疗、每次针灸的时程、每个疗程的间隔等,均是这一现象的表现形式。所以,针刺耐受应为针灸耐受的一部分,针灸耐受是指长时间或反复多次针灸过程中出现的针灸效应降低的现象。

4.答:痛阈(pain threshold)是指引起人体知觉性痛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痛耐受阈是指能耐受疼痛的最大刺激强度,痛耐受阈与痛阈的差值为痛感受性范围。

5.答:一个较为理想的慢性疼痛模型应该满足下述基本要求:①致痛原因近似临床实际情况;②动物的疼痛行为反应以及逃避疼痛刺激的反射活动与某种或某些慢性疼痛症状相似,可以客观检测;③便于进行疼痛发生机制的分析研究;④模型制备简便,成功率高。

五、问答题答案

1.答:针麻的刺激方式依据所用器具的差异,主要有手针式、电针式、经皮电刺激式三种。

手针式是指针刺得气后,以手指运针的方法维持穴位一定强度的适宜刺激,获得持续的得气感,体针时,运针频率在每分钟几十次至两百多次之间,捻转幅度在90度到360度之间,提插幅度在肌肉丰厚处约10毫米左右,耳针时,只用捻转法而不宜提插,捻转幅度为180度左右,频率为120Hz左右。手针式的优点,在于随时根据施术者的手下针感调整运针的方法和强度,以维持良好的得气状态。目前,手法运针仪可以代替手法运针,但得气感无法体现,且单调的刺激易产生气感减弱的现象。

电针式是指针刺得气后,将电麻仪连接到针体上,利用其输出的脉冲电流,维持针感的方式。电脉冲的频率均采用2Hz和100Hz等,其优点在于能获得相对稳定的刺激,可以对刺激量进行定量控制,但其不能体现手下的针感,不能及时调整针的角度和深度,且易产生针刺耐受。

经皮电刺激式,是指通过特定的电极,而不是针灸针作用于特定部位而获得镇痛效果的方法,它与电针式的区别在于,电针通过针灸针起作用,而前者不用针;经皮电刺激为高频率、小波宽的脉冲,电针为低频率、大波宽的脉冲,两者均可取得良好的镇痛麻醉效果。

2.答:针刺镇痛原理研究的作用和意义是针刺镇痛原理研究,第一次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证明了我国传统医学针刺疗法的科学性,这极大地推动了针灸学科的现代化进程,使针灸疗法逐渐被世界主流医学所认同;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在疼痛生理学方面的研究,所以说,针刺镇痛的原理研究对促进我国生命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针刺镇痛原理研究是针灸学走向世界的基础。针刺镇痛原理研究的成功推动了针灸学术的发展:(1)传统的针灸技术是可以与现代科学相融合的,只要选准研究切入点,针灸学的实践经验和观点是可以被现代科学所认识的。(2)传统针灸学所蕴含的对生命活动及疾病治疗规律性的认识,可以给研究者以独到的启示;挖掘、整理及揭示传统针灸学的科学内涵,是针灸学发展的必由之路。(3)针刺镇痛原理的研究培养了一支既有一定的传统针灸学基础又掌握现代科学理论和研究技术的针灸研究队伍,这是针灸学术深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答:目前认为针刺镇痛有如下的规律性:①针刺镇痛作用的性质:针刺既能镇急性痛,又能镇慢性痛;针刺既能抑制体表痛,又能减轻乃至消除深部痛和牵涉痛;针刺既能提高痛阈和耐痛阈,又能减低疼痛的情绪反应;针刺既能减低痛觉分辨率,又能提高报痛标准。②针刺镇痛作用的强度:在适宜的针刺刺激条件下,针刺可使正常人痛阈和耐痛阈提高可达65%~180%。③针刺镇痛的空间作用范围:针刺具有全身性的镇痛作用,但穴位与针刺镇痛部位之间有相对的特异性。④针刺镇痛作用的时程:在人体从针刺开始至痛阈或耐痛阈升高至最大值一般需20~40分钟,继续运针或通电刺激可使镇痛作用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上,停针后其痛阈呈指数曲线形式回复,半衰期为16

分钟左右。

4.答:研究表明,针刺麻醉具有五个方面的作用:①镇痛作用;②抗内脏牵拉反应的作用;③抗创伤性休克的作用;④抗手术感染的作用;⑤促进术后创伤组织的修复的作用。

由于以上的作用及针刺自身的特点,使针麻表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使用安全,适用范围广;便于术中医患的配合;生理干扰少,利于术后恢复;简便、经济、便于推广。

尽管研究表明针刺并不能完全达到临床麻醉的要求,尚有以下几方面的缺陷

①麻醉不全;②不能完全抑制内脏反应;③个体差异较大。

5.答:(1)FOS蛋白是伤害性刺激的标志物:外周伤害刺激数分钟后脊髓背角突触后神经元内c-fos的mRN A增多,1~2小时内c-fos的mRN A翻译出的产物FOS蛋白增多。可见,伤害刺激可引起脊髓背角特定部位FOS蛋白表达。所以 FOS蛋白可作为伤害刺激的标志物。(2)急性疼痛时,全麻可使FOS 蛋白表达的双峰均不明显,可能是由于全麻激活了脊髓内的抑制机制。(3)镇痛药对急性疼痛中FOS蛋白表达的影响:预防性应用的阿片类药呈剂量依赖性地减少伤害刺激后脊髓的FOS蛋白表达。(4)FOS蛋白在慢性疼痛中是一种长时程伤害标志物。(5)FOS蛋白作为一种神经细胞活动的标志,在脊髓可直接激活镇痛的内源性阿片肽。

6.答:研究表明,针药复合麻醉具有以下优点:①药物加强针刺镇痛效果,多数情况下患者在手术中处于清醒但基本无痛状态。②针药结合,每个手术平均可节省麻醉药用量约45%至54%,在减轻药物的副作用的同时,相应地节省同比例的药物费用。③由于减少了麻醉药的使用,加上针刺本身的整体调整作用,手术中的循环、呼吸功能稳定,术后苏醒时间缩短,并发症减少,住院时间缩短。④某些特殊优越性,如针麻在新喉再造术、大脑功能区深部手术、肾移植手术中发挥的特殊作用,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针药复合麻醉的这种特点将会受到更广泛的重视。

5

※<第二节第一部分习题>

第二节针灸对各系统的作用习题及答案

一、针灸对神经系统的作用及机理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用食物性条件反射的唾液分泌量为指标观察针灸效应,可以看到当用咖啡因使犬的食物性条件反射唾液量,电针坐骨神经或近旁的穴位可使唾液分泌,表明电针对其兴奋性状态的大脑皮质功能有保护性抑制效应。

2、研究表明,针刺能双向调节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条件反射的、和从而促进大脑皮质病变部位功能的恢复。

3、脑缺血性损伤的中心问题是和的耗竭,增加脑组织和的供应量是防治缺血性脑损伤的关键。

二、选择题

(一)A

型题

1

1.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最主要作用是

A.提高机体免疫力功能

B.改善异常的脑电图

C.改善脑的氧代谢和脑血流量

D.改善心肌功能

E.提高激素水平

2.针灸对受损周围神经功能的作用是

A.降低脑内乙酰胆碱含量

B.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C.与针灸的消炎镇痛和促进神经纤维再生有关

D.降低总胆固醇

E.增加脑内γ—氨基丁酸含量

型题

(二)A

2

1.针灸对大脑皮质功能的主要调整作用不包

A.针刺对大脑皮质诱发电位的调整作用

B.提高激素水平

C.对条件反射活动的调整作用

D.针刺对运动从属射值的调整作用

E.针刺能全面改善与加强大脑皮质的神经过程

2.针灸治疗癫痫的治疗作用不包括

A.增加脑内单胺类物质

B.降低脑内乙酰胆碱含量

C.改善异常的脑电图

D.减少脑内γ-氨基丁酸水量含量

E.调整脑内阿片肽物质的释放

(三)B

型题

1

A.增加脑组织氧和血流的供应量

B.显著地提高受损脊髓的血流量

C.调节肺的换气量

D.提高胃肠功能

E.改善异常脑电图

1.针灸对损伤性脊髓功能恢复的作用是

2.针灸治疗癫痫的作用之一是

3.针灸治疗脑血管病的主要作用之一是

A.改善末梢神经血液循环

B.改善脊髓损伤部位的循环

C.促进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建立

D.改善异常脑电图

E.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4.针灸治疗脑血管病的作用之一

5.针灸治疗受损周围神经功能的作用之一是

6.针灸对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作用是。

型题

(四)B

2

A.改善血液中过氧化脂质、前列环素、血栓素、一氧化氮(NO)等的代谢

B.降低脑乙酰胆碱、增高γ—氨基丁酸

C.纠正血脂和血流流变性的异常

D.针刺对一些神经介质或递质的调整作用

E.针灸促进神经纤维的再生

F.降低高密度脂蛋白

1.针灸治疗癫痫的作用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

(五)C型题

A.增加局部血液循环

B.消炎及镇痛作用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1.针灸对受损周围神经的治疗作用有

A.减慢局部血液循环

B. 增加高密度脂蛋白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2.针刺对脑血管治疗的作用有

(六)K型题

= 1 \* GB3 ①改善体内生化代谢紊乱

= 2 \* GB3 ②条件反射活动,运动从属射值,大脑皮质生物电活动

= 3 \* GB3 ③纠正血脂和血流流变性的异常

= 4 \* GB3 ④针刺治疗早期介入有着一定价值

A.= 1 \* GB3 ①+ = 2 \* GB3 ②+ = 3 \* GB3 ③

B.= 1 \* GB3 ①+ = 3 \* GB3 ③

C.= 2 \* GB3 ②+ = 4 \* GB3 ④

D.= 4 \* GB3 ④

E.= 1 \* GB3 ①+ = 2 \* GB3 ②+ = 3 \* GB3 ③+ = 4 \* GB3 ④

1、针刺对脑血管病的治疗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

2、针灸可对大脑皮质的什么功能进行调整。

(七)X型题

1、针灸治疗癫痫的作用是通过

A.改善心血管功能

B.改善异常脑电图

C.调整脑内阿片肽物质释放

D.降低脑内乙酰胆碱含量

E.增加脑内γ—氨基丁酸含量

2、针灸对受损周围神经的作用是

A.降低患者总胆固醇

B.改善末梢神经的血液循环

C.促进损伤神经纤维再生作用

D.防止或改善动脉粥样硬化

E.针灸的消炎镇痛作用

三、改错题

1、血脂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患因素,而脑动脉粥样硬化又不是脑血管的重要的病理基础。

2、电针对脑急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是单一调整作用的结果。

3、针刺能改善脑缺血区的血液供应量,而对再灌注损伤的自由基无调节作用。

4、针刺治疗癫痫可通过神经—体液途径,调整脑内的代谢状态,使兴奋性氨基酸含量上升,抑制性氨基酸水平相对或绝对降低。

四、简答题

1.针灸对脑血管病的治疗的主要机理是什么?

2.针刺对癫痫的治疗过程中,神经介质乙酰胆碱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五、问答题

1.试述针刺怎样纠正血脂和血流流变性的异常?

2.针刺对脑局部缺血再灌流损伤自由基的调节作用是什么?

3.学习本节后,你认为怎样才能提高针灸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疗效?

5※<第二节第一部分答案>

一、填空题答案

1、增多减少

2、强度均衡性灵活性

3、氧能量氧血流选择题:

二、选择题答案及分析

型题

(一)A

1

1.答:C 脑血管疾病中的脑缺血性损害的中心问题是氧和能量耗竭,因此增加脑组织氧和血流的供应是防治脑缺血性损伤的关键。针刺可通过扩张脑血管,使脑血流量增多等途径,改善脑组织氧和血流量的供应。

2.答:C 研究表明,针灸对受损周围神经有改善局部微循环,提高神经细胞对氧利用,因此有消炎镇痛和促进神经纤维再生的作用。

型题

(二)A

2

1.答:B 针灸对大脑皮质有多方面的调节作用,主要包括对大脑皮质诱发电位,条件反射活动,运动从属射值,及全面改善与接强大脑皮质的神经过程的调节作用。

2.答:D 针灸对癫痫的主要治疗作用是增加脑内单胺类物质及增加脑内γ-

氨基丁酸水量含量,降低乙酰胆碱含量,调整阿片肽物质的释放,及改善异常的脑电图等作用。因此D是错误的。

型题

(三)B

1

1.答:B 针灸能改善损伤脊髓部位的血流循环,因此能显著性提高受损脊髓的血流量。

2.答:E 针灸通过控制癫痫放电,改善异常脑电图等途径治疗癫痫。3.答:A 脑缺血性损伤的中心问题是氧和能量的耗竭,因此增加脑组织氧和血流供应量是防治脑缺血性损伤的关键。

4.答:C 针灸可以通过促进损伤部位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建立等途径改善脑血流供应,治疗脑血管病。

5.答:A 针灸对受损周围神经功能是通过改善局部微循环,提高神经细胞对氧的利用,因而可改善末梢神经的血液循环。

6.答:B 针灸对受损脊髓通过显著性提高受损部位的血流量,改善损伤部位的循环和促进损伤脊髓神经纤维再生等途径发挥治疗作用。

型题

(四)B

2

1.答: B 针灸可通过降低脑内乙酰胆碱,增高γ—氨基丁酸等途径治疗癫痫。

(五)C型题

1、答:C.针灸可通过消炎镇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等途径治疗受损周围神经,使之逐渐恢复其功能。

2.答:B 针刺可通过提高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加强对动脉管壁的保护作用,达到防治脑血管病的目的。

(六)K型题

1.答:B 针刺对脑血管病的治疗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的,其中有改善患者体内生化代谢紊乱,纠正血脂和血流流变性的异常等作用。

2.答:D 针灸可对大脑皮质的功能进行广泛性调整,现在研究得比较多的是对条件反射活动、运动从属射值、大脑皮质生物电活动的调整作用。

(七)X型题

1.答:B、C、D、E 针灸治疗癫痫有较为满意的疗效。研究表明,针灸治疗癫痫的主要作用机制有抑制癫痫放电,改善异常脑电图,提高机体免疫力,增高脑内γ—氨基丁酸、单胺类物质,降低乙酰胆碱含量及调整脑内阿片肽物质的释放。

2.答:B、C、E 针灸使受损周围神经功能逐渐恢复,其治疗作用是通过针灸的消炎镇痛和促进神经纤维再生,改善局部微循环,因而使末梢神经血液循环得以改善,促进受损神经钎维再生等途径实现的。

三、改错题答案及分析

1、答:血脂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患因素,而脑动脉粥样硬化又不是脑血管的重要的病理基础。(正确应是又是)

2、答:电针对脑急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是单一调整的结果。(正确应是综合性)

3、答:针刺能改善脑缺血区的血液供应量,而对再灌注损伤的自由基无调节作用。(正确应是有)

4、答:针灸治疗癫痫可通过神经—体液途径,调整脑内的代谢状态,使兴奋性氨基酸含量上升,抑制性氨基酸水平相对或绝对降低。(正确应是下降升

高)

四、简答题答案

1、答:大量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证实,针灸对脑血管病的治疗机理,主要是通过,能改善脑的氧代谢和脑血流量,降低患者总胆固醇,增加高密度脂蛋白,防止或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减少红细胞血小板的聚集,降低全血粘度,扩张脑血管促进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甲皱微循环,提高患者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调节体内紊乱的神经递质,减少氧自由基对神经细胞的损害等途径实现的。

2、答:大脑的基本活动是兴奋和抑制,而控制这个过程的基本物质是神经介质和相应的水解酶,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是体内重要外周及中枢突触传递的兴奋性递质,各种原因引起的实验性癫痫,均有脑内Ach释放增多,大脑皮层内总胆碱酯酶(chE)能使Ach水解成乙酸和胆碱使其灭活。因此皮层内chE活性降低、Ach半衰期延长使大脑皮层兴奋性增高,从而导致癫痫发作。针刺组特别是磁极针能明显升高动物脑内chE的活性。加速Ach 的水解破坏而使大脑的兴奋性下降而达到对癫痫治疗作用。

五、问答题答案

1、答:血脂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患因素,而脑动脉粥样硬化又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的病理基础。高脂血症还可引起血流流变性异常。血流流变性的异常,可使血液处于高粘聚状态,减少脑部血流量,加重病灶区脑细胞的缺血、缺氧。临床上很多缺血性中风患者往往既存在血脂代谢异常,又存在血流流变性异常,如脑血栓患者具有高脂血症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的特性,血脂升高则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易于沉积于动脉管壁,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为红细胞聚集、附着及血栓形成提供了条件。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则失去对动脉管壁的保护作用。所以血脂升高、血流速度减慢、全血粘度增加是脑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针刺能降低脑血栓患者总胆固醇,增加高密度脂蛋白,以防止或改善动脉粥样硬化,降低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和血沉方程K值,从而减少红细胞的聚集,降低血液的粘稠度,促进大脑血液循环。针灸对异常血脂和血流流变性的调整,有助于增加脑组织的血流量,减轻病灶区脑细胞的缺血、缺氧状态,也是针灸治疗中风得以取效的原因之一。

2、答: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表明,脑缺血和再灌流期引发的自由基(free radical)连锁反应是脑缺血及再灌流损伤的重要机制。此外,微血管系统也是脑缺血再灌流期间自由基损伤的主要作用部位,毛细血管内皮遭到破坏,致使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加,出现脑组织的结构及功能障碍。研究还表明,自由基在脑组织损伤过程中,产生于缺血期而激化于再灌流期,其间自由基的水平与脑水肿的程度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说明脑水肿是同时发生于自由基连锁反应这一核心病理环节中最直接的缺血性脑损害结果。针刺疗法可通过多种途径治疗缺血性脑损伤,而且对脑缺血性再灌流损伤的自由基有调节作用。研究表明,针刺疗法能抑制自由基的产生及连锁反应的发生,促进神经细胞结构及功能的恢复,延缓神经细胞的缺血性坏死。

3、答:中风的机理相当复杂,而且随时间的推移其病理过程不断发展变化。这就要求对中风的实验研究需要进行动态的、多方面、多层次的综合研究。现代临床医学科研的发展趋势表明,以传统临床研究实现针灸治疗中风病重大突破越来越显示出局限性。近年来随着神经化学、神经递质生物学、分子

生物学迅猛发展,通过对缺血性脑损害的细胞分子机制的研究,对脂质过氧化损害、胶质细胞功能的再安排、钙平衡紊乱和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性作用等,均在脑缺血损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了进一步认识。同时已经认识到上述损害机制并不是独立发挥作用,而是很大程度上的相互重叠和紧密联系的。因此,发展针灸,提高针灸治疗中风病临床疗效,不仅加强实验研究,更重要的是将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结合起来,脑缺血早期,主要是缺血缺氧对脑组织损伤,因此增加脑组织氧和血流的供应量,对防止病情发展,维持生命,减少死亡及促进患者受损功能恢复等均起着关键性作用。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表明,针刺治疗早期介入有着一定价值。当然,中风病急性期针刺治疗尤其是出血性中风,应注意观察生命体征的稳定性,合理选择刺激量,防止并发症的发生,避免引起病情加重。这样才能提高针灸对多种疾病治疗的临床疗效,以及机理研究的深入发展。

5

※<第二节第二部分习题>

二、针灸对免疫系统的作用及机理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机体正常的免疫应答体现在、、三大功能上。经大量临床观察和实验证实,针灸具有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2.大量实验证明,针灸能提高机体内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也能提高NK细胞的。

3.针灸调节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作用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1)针灸能;(2)针灸能;(3)针灸能;(4)针灸能提高NK细胞数量,特别是能提高NK细胞的活性。

4.针灸可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包括与,且调节作用呈现性。针灸的这种调节作用不仅体现于水平,而且体现于水平,针灸不仅可调节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且可调节特异性免疫应答,特别是细胞免疫。

5. 针灸对免疫的调节作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实现的。机体的、刺激方法的选择及治疗时间等均可影响针灸的防卫免疫效应。二、选择题

(一) A

1

型题

1. 针灸对免疫分子的调节影响包括有:

A.针灸对白细胞的影响

B.针灸对吞噬细胞的影响

C.针灸对B淋巴细胞与T淋巴细胞的影响

D针灸对抗原提呈细胞的影响

E.针灸对免疫球蛋白的调节的影响

(二) A

2

型题

1.针灸对T细胞亚群的主要影响除哪一项外都是正确的?

A.针灸对T细胞的影响具有双向性和调整性

B.针灸对CD

4

+T细胞的影响较大

C.针灸对CD

8

+T细胞的影响很明显

D.针灸可使紊乱的CD

4+/CD

8

+比值趋于正常

E.针灸对T细胞亚群影响的效果与机体原有的机能状态密切相关(三)X型题

1.针灸调节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作用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A.针灸能提高吞噬细胞的数量及功能;

B.针灸能促进机体内细胞因子的合成分泌及生物学活性;

C.针灸能提高血清补体含量及效价;

D.针灸能提高NK细胞数量;

E.针灸能提高NK细胞的活性。

2.针灸对特异性体液免疫的调节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A.针灸可促进辅助性T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

B.针灸可调节各种免疫球蛋白的分泌合成;

C.针灸可促进B细胞的活化;

D.针灸可促进B细胞的增殖及分化;

E.针灸能提高NK细胞的活性。

三、改错题

1.针灸具有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针灸的促防卫与调节免疫作用是针灸治疗作用发挥的重在途径之一.

2.针灸治疗哮喘具有较好的疗效,其机理与针灸能明显提高IgE、补体C3、C4的含量有关。

四、简答题

1.简述针灸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2.试述针灸对抗原提呈细胞的影响

五、问答题

1.针灸对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几方面?

2.针灸对哪些免疫疾病有效,请叙述之。

3.针灸调节免疫的机理是什么?

5※<第二节第二部分答案>

一、填空题答案

1. 执行防御感染、自身稳定、免疫监视三调节。

2. 生物活性。

3. 提高吞噬细胞的数量及功能;促进机体内细胞因子的合成分泌及生物学活性;提高血清补体含量及效价;

4. 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双向性。细胞分子。

5.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机能状态、穴位的特异性。

二、选择题答案及分析

(一)A

型题

1

1.答:E 针灸对免疫分子的调节影响包括针灸对免疫球蛋白的调节、对补体系统的调节、对细胞因子的调节影响等;而选项A、B、C、D均应属于针灸对免疫细胞的调节影响的内容.

(二) A

型题

2

+T细胞的影响不太明显因此除C项外,都是正确的答案.

1.答:C 针灸对CD

8

(三)X型题

1.答:A B C D E .

针灸调节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作用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针灸能提高吞噬细胞的数量及功能;

②针灸能促进机体内细胞因子的合成分泌及生物学活性;

③针灸能提高血清补体含量及效价;

④针灸能提高NK细胞数量;

而针灸能提高NK细胞的活性的调节属于对免疫细胞调节的内容。

2.答:A B C D .

针灸对特异性体液免疫的调节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针灸可促进辅助性T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

②针灸可调节各种免疫球蛋白的分泌合成;

③针灸可促进B细胞的活化;

④针灸可促进B细胞的增殖及分化;

而针灸能提高NK细胞的活性的调节属于对免疫细胞调节的内容.

三、改错题答案及分析

1.答:针灸具有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针灸的促功能亢进与调节免疫作用是针灸治疗作用发挥的重在途径之一.正确应为: 调节,防卫.

2.答:针灸治疗哮喘具有较好的疗效。其机理与针灸能明显提高IgE、补体C3、C4的含量有关.正确应为: 降低,因为哮喘患者IgE、补体C3、C4含量明显升高.

四、简答题答案

1.答:细胞因子是由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的统称。在很多情况下,多种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细胞因子介导的,细胞因子通过作用于靶细胞的特异受体而表现其活性,如介导天然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诱导细胞凋亡,刺激造血。针灸对细胞因子的影响研究较多的应首推白细胞介素-2(IL-2)。经大量实验证实,针刺对机体内IL-2水平有着明显而确定的影响。针刺可明显改善肿瘤患者外周血中低下的IL-2,电针能够提高正常大鼠IL-2诱生水平。经证实,针刺能使脾淋巴细胞内IL-2含量升高。针灸还能调节机体内其他细胞因子如IL-5、IL-4、IL-6、IL-12、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等的合成分泌及其生物学活性。此外,针和灸均能诱生干扰素(interferon, IFN),且不同手法和穴位均能不同程度提高IFN 效价。实验还表明,刺激量、刺激方式及其持续时间和间隔期的长短均可影响其促诱生或诱生干扰素(IFN)的效果。

2.答:抗原提呈细胞是指能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的细胞,主要包括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巨噬细胞等,这类细胞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提呈给淋巴细胞。针灸可调节巨噬细胞的数量和功能,这是当前针灸对抗原提呈细胞最确定的影响。当机体吞噬功能低下时,针灸可提高巨噬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一方面加强了抗原在机体内清除,即加强了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另一方面,通过巨噬细胞对抗原提呈,加强了机体对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相反,当机体吞噬功能过分活跃时,针灸一方面可控制炎症的发生,另一方面对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进行负反馈调节。

五、问答题答案

1.答:针灸调节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作用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1)针灸能提高吞噬细胞的数量及功能;(2)针灸能促进机体内细胞因子的合成分泌及生物学活性;(3)针灸能提高血清补体含量及效价;(4)针灸能提高NK细胞数量,特别是能提高NK细胞的活性。

2.答: 针灸对许多疾病具有很好的疗效,这与针灸调节免疫的功能是分不开的。其中报道较多、疗效较为肯定的免疫性。有类风湿性关节炎、肿瘤、支气管哮喘、衰老等。

①针灸抗炎与退热作用:长期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针灸不仅对感染性疾病有治疗作用,而且对过敏性炎症也有一定疗效。针灸可抑制炎症过程中血管通透性的增高,从而减少炎症渗出液;并能促进炎症吸收,可减轻炎症区白细胞浸润;改善炎症局部微循环与淋巴循环,减少血液和淋巴液的淤滞,促进炎性渗出物吸收;可延缓和防止坏死的发生,同时可控制和缩小炎症灶坏死面积,抑制肉芽组织的增生性病变的发展。

②针灸抗肿瘤作:肿瘤的发生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时,肿瘤发病率增高,而正当肿瘤进行生长时,肿瘤患

者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经证实,针刺可改善放疗化疗患者CD

4+/CD

8

+ T细胞

比例的失调,使紊乱的细胞免疫和偏差的补体C

3

得到一定的调整和纠正,但对

正常人无影响。

③针灸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作用:运用温针及穴位注射疗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近期疗效均较显著,且都能使患者外周血中IL-2及NK细胞活性升高,同时能使IgG、IgA下降。多发性肌炎一般认为是一种与自身免疫有关的疑难病,实验证实,耳针具有抑制自身免疫性肌炎家兔酶谱中肌酸磷酸肌酶、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等升高的作用。

④针灸对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治疗作用:针灸治疗哮喘具有较好疗效,实验研究表明:针灸确能提高哮喘患者的免疫功能,在体液免疫方面,针灸能明显降低IgE、补体C3、C4含量。有人用隔药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经治疗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血清IgM含量明显下降。外周血总T细胞与CD

8

+

T细胞明显上升, CD

4+/CD

8

+ T细胞的异常比值也得到了有效的纠正。

⑤针灸抗衰老作用:衰老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减退相当明显,尤其是T细胞的变化,其亚群的活化,细胞因子的产生和作用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衰老时体液免疫的变化,一方面表现为抗外源性抗原抗体产生能力下降,另一方面表现为自身抗体产生增加,实验证明,针灸可明显改善老年机体的免疫功能和临床衰老症状,延长动物生存期。此外,针灸作为防治老年性疾病手段之一,可阻断衰老-疾病-衰老恶性循环。

⑥ 针灸在防治艾滋病中的应用:针灸对艾滋病的治疗,当前主要停留在临床治疗观察上,但针灸所具有的促防卫免疫作用为针灸治疗艾滋病提供了可能性,就现有资料分析,针灸治疗艾滋病主要体现于能延长患者生存期,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治疗时,选穴多用强壮穴如足三里、气海、关元等为主,针刺以补法为主,灸法以间接施灸为多。

3.答:针灸调节免疫的机理就是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免疫系统行使功能时,必然受其他系统的影响和调节,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神经和内分泌系统。一系列实验研究证明,针灸调节免疫的作用有赖于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完整性。实验研究证明,手术截断动物针刺部位的传入神经或用药物封闭植物神经的传出冲动之后,针刺不再引起白细胞和网状内皮系统功能的增强。或用辣

椒素处理新生期小鼠,造成初级感觉神经的C类纤维永久性损毁后,电针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被消除。有人用谷氨酸单钠特异性破坏下丘脑弓状核β-内啡肽神经元和下丘脑中央内侧基底部后,针刺对相应的免疫指标调节作用消失,或用6-羟多巴胺选择性化学破坏外周交感神经轴突纤维,可使多种免疫指标值明显升高。此时电针对免疫亢进亦无调节作用,或在外周用密胆碱阻断副交感神经的功能活动,可使多种免疫反应水平低下,此时电针对免疫功能调节作用也消失。由此可见,无论在外周或在中枢,无论是传入纤维还是传出纤维,其神经功能的完整性是针灸促防卫免疫作用效应的必要条件。针灸调节免疫作用效应的发挥亦赖于机体内分泌功能的完整性。实验证明,摘除双侧肾上腺的动物,多项免疫反应的基础水平明显升高,此时电针对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也消失。针刺必须在肾上腺机能完整的情况下,才能提高白细胞总数和白细胞的吞噬功能。机体内各种免疫应答与免疫活性因子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免疫因子在体内不仅可介导多种免疫反应,而且可发挥多肽激素的作用。而神经内分泌系统所产生的多肽激素既可介导神经内分泌生理反应,也具有免疫活性因子的作用。其中以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内啡肽(END)最具有代表性。据此认为;针灸调节免疫的作用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实现的,认为淋巴细胞表面含有脑啡肽和内啡肽受体。针灸可通过调节内源性阿片肽并通过这些受体介导途径调控免疫细胞的功能。这一途径受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综合调节。

5

※<第二节第三部分习题>

三、针灸对呼吸系统的作用及机理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大量的实验研究及临床报道证实,针灸对呼吸系统功能具有的调节作用。

2.针灸对肺通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等方面。3.针灸除对正常人的肺通气量有一定的影响外,对的呼吸系统功能更有明显的改善。

二、选择题

型题

(一)A

1

1.针刺“人中”穴对中枢性呼吸暂停的动物具有起动吸气的作用,其效应是传入系统完成的。

通过

------------------

A. 面神经

B. 三叉神经

C. 滑车神经

D. 脊神经

E. 迷走神经

(二)A2型题

1. 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制,不与相关。

A. 改善通气功能

B. 降低迷走神经的紧张性

C. 抑制炎症介质产生

D. 心理因素

E.调节免疫功能

型题

(三)B

1

A. 20%~40%

B. 30%~50%

C. 50%~70%

D. 75%~90%

E. 90%以上

1.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有效率为。

2.针灸水沟穴急救新生儿窒息有效率可达。

A针刺后即时性出现 B. 针刺10分钟后出现 C. 针刺20分钟后出现

D. 针刺60分钟后出现

E. 连续针刺一周后出现

3.针刺人迎可使肺通气量增加,其效应。

4.针灸可使哮喘患者呼吸道阻力下降,其效应。

型题

(四)B

2

A. 明显增加

B. 明显减少

C. 先减少后增加

E. 先增加后减少 E..稍有减少

F.无变化

1.正常人针刺足三里后,对肺通气量和耗氧量影响是:()

2.支气管哮喘患者针刺后,对呼吸气道阻力的影响是:()

(五)C型题

A. 机体功能状态

B. 针灸的穴位

C. 两者都是

D. 两者都不对

1.针灸治疗哮喘病,其疗效与有关。

A. 针灸手法

B. 穴位的特异性

C. 两者都是

E. 两者都不对

2.针灸对呼吸功能的影响与有关。

(六)K型题

①改善呼吸功能②调节免疫功能③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

④ 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②+④

D. ④

E. ①+②+③+④

1.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

-

(七)X型题

1.针灸对呼吸系统调节作用与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A. 机体功能状态

B. 针灸时间

C. 季节因素

D. 腧穴的特异性

E. 针灸手法

三、改错题

1.针灸对呼吸系统功能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只与机体的功能状态密切相关。

2.针刺不同穴位对呼吸机能影响的性质基本一致。

3.针灸对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作用仅仅体现在对呼吸功能的调节上。

4.针刺血清具有与针刺类似的抗哮喘作用。针刺血清和针刺均可明显降低哮喘大鼠的肺顺应性。

四、简答题

1.针灸对呼吸系统功能的调节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2.举例说明针灸对哪些呼吸功能失调或障碍疾病具有良性的调整作用?

五、问答题

1.你是如何认识针灸对呼吸系统调节的作用途径?

2.叙述针灸对支气管哮喘治疗作用的机制。

5※<第二节第三部分答案>

一、填空题答案

1.良性的双向

2.肺容量、肺通气量、气道阻力

3.病理性

二、选择题答案及分析

(一)A

型题

1

针灸治病的科学原理

针灸治病的科学原理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针灸治病的科学原理 [摘要]目的:阐明针刺穴位产生效应的途径,揭开人体穴位与细胞间的奥秘,明确针灸治病的科学原理。方法:立足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总结针灸医学界、国内外三十多年来的针灸科学实验研究成果,用来证实经络穴位的客观存在,证实针刺穴位的治病作用,是经络穴位、神经、内分泌、激素、血管、酶类和细胞作用的综合结果,而确立了针刺穴位产生效应的途径模式。结果:人体由细胞组成,人类要健康生存,最根本的是细胞正常的新陈代谢。人体生病是细胞生理功能发生改变,针灸能治病,是经络传递针刺穴位产生的、细胞功能改变信息(经气)于神经,使细胞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而治愈疾病。 我们从生理学知道,大脑皮层胶质细胞总数是神经元的10倍,神经元的空间除了突触接触处以外,都被胶质细胞突起所占领,胶质细胞从各个方面包绕神经元的胞体和突起。电子显微镜下见到少突胶质细胞的突起和包浆膜,包卷着神经纤维,生成明暗相间的髓鞘,成为中枢轴突信息传导通路。毛细血管表面积的85%被胶质细胞突起澎大的未端所包绕,并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相接。从微血管、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密切关系,我们清楚了胶质细胞位于微血管和神经元之间,具有集中而不堆积、不重叠、连接排列的分布特点,具有连接微血管细胞和神经元细胞的生理功能特性。根据安徽针灸临床学院2013年研究证实,是胶质细胞构成了神经元细胞和微血管细胞间的生物电信息传导通路。胶质细胞是神经元细胞和微血管细胞间信息传导通路的物质基础成为事实。胶质细胞对毛细血管的包绕、并与内皮细胞紧密相接,有利于细胞的电信息传递,对神经元的包绕,是神经接收细胞电信息的功能作用,也是神经接收针刺穴位产生的、细胞功能改变信息(经气)的功能作用。推测这些包绕毛细血管和神经元的胶质细胞与经络线路直接相连,经络也是由胶质细胞保持着不堆积、不重叠、链条式自行有序的连接排列分布,循行于脏腑、组织、器官和四肢细胞之间,成为联络传导信息的生物电线路——经络系统。结论:穴位——神经——内分泌——激素——酶类——细胞,是针刺穴位产生效应的途径模式。是人体

第四章 针灸效应及机理

※<第一节习题> 第一节针刺镇痛和针刺麻醉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和。 2.伤害性感受器分为和,前者传导,后者传导。 3.疼痛信号在进入高位中枢以前已在受到调控,即对疼痛信息的量、性质和时速进行调节、转换和控制。 4.在疼痛报告中,最常用的两个指标是、。 5.针刺穴位具有降低和提高的双重效应。 6.针刺麻醉是指用针刺效应预防手术中的疼痛及减轻的一种方法,由于其作用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麻醉,故称针刺麻醉。 7.炎症性痛是指由、或以及外科手术引起的外周组织损伤导致炎症时所发生的疼痛,包括、、和继发痛。 8.经典的闸门控制学说认为,节段性调制的神经网络由初级传入和纤维、背角投射神经元(T细胞)和组成。 9.临床上利用针灸的镇痛作用,可有效地进行、、等的治疗,针刺还可用于。10.中医认为疼痛的机理主要是“、、。 二、选择题 型题 (一)A 1 1.针刺镇痛是指用针刺的方法对疼痛进行怎样的影响 A.转移和消除 B. 减轻和去除 C. 防止和治疗 D.治疗和消除 E. 麻痹和消除 2.针刺麻醉时针刺止痛效应主要体现在 A.麻醉 B. 消除疼痛 C.预防疼痛 D.治疗疼痛 E.降低痛阈 3.人类的疼痛包含下列哪种感觉 A.痛反应和痛感觉 B.伤害性感觉和痛反应 C.伤害性感觉和痛感觉 D.非伤害性感觉和痛反应 E.非伤害性感觉和痛感觉 4.针刺麻醉的应用中,最大的缺点是: A.诱导快,患者反应平静 B.费用昂贵 C.操作繁琐 D.镇痛不全 E.针麻效果的个体差异大 5.针刺麻醉时针刺止痛主要体现在 A.麻醉 B.消除疼痛 C.预防疼痛 D.治疗疼痛 E.降低痛阈 4.针药复合麻醉中,针刺与麻醉药剂量的关系是

针灸镇痛的原理及其发展

方兴未艾的外治法之针刺灸镇痛疗法 摘要笔者运用中医和西医理论观点,以针刺麻醉镇痛,针灸治疗体表和脏腑疼痛为实例,从针刺对神经和神经递质的作用方面,阐述了针灸镇痛的原理,并将其与现代镇痛手段相比较。 关键词针灸痛症治疗针刺效应 绪论临床实践与资料及针刺麻醉的应用已经证明针刺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被国内外医家所公认,相比药物和外科手术镇痛的方法,针刺镇痛发展前景光明,潜力巨大。 人们通常所说的针灸包括广义狭义两种不同的概念。狭义的针灸指的是医疗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说到的针灸疗法,广义概念指的是完整学科,即针灸学。针灸疗法属于中医疗法中的外治法类。其中包括了针法,灸法和发展而成的枢穴特种疗法。这些医疗方法虽然技术手段和作用方式不同,却都建立在同一理论之上,这就是中医基础理论,其中尤其重要的是经络枢穴理论。 针灸镇痛是一种治疗方法。讲将毫针刺入体表特定穴位,然后在穴位施加温热刺激,或施加电刺激等物理刺激以求达到治疗病痛目的。针灸疗法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砭石疗法,最初就是以治疗疼痛为基点的。当时,人们就在实践中学会了使用砭石刺破劳作时的脓殇,这种手段后来又进而发展成为刺络泻血的方法。 《内经》在针刺镇痛方面有着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奠定了后世针刺镇痛研究的基础。“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泣而不行,脉中则气不通,故猝然而痛。”是书中提出的引起疼痛的原因。对此《灵枢》首次提出了“以痛为俞,以知为度”的针刺镇痛方法。此后,经过《难经》发展了奇经八脉与疼痛的临床,人们广泛认同奇经八脉逆乱阻滞同样可以出现疼痛病症。从此,针灸结束了单纯作为经验

疗法的历史,实现了理论的升华,形成了以经络为核心的针灸基础理论。此后,针灸镇痛疗法也逐渐成型。 金元时期,窦汉卿《针经指南》又补充了八脉交会穴治疗不同痛症的理论,为后世针刺镇痛选穴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此后,在此基础上针刺镇痛逐步趋于成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强有力地指导着针灸对临床各科病症的治疗。 1.针灸麻醉镇痛 针灸麻醉镇痛是以针刺穴位为主,辅以少量药物,依据筋络脏腑基础理论和针刺麻醉临床经验,使病人能在清醒状态下接受手术治疗的一种麻醉方法,是针灸学理论与实践在现代麻醉学中的成功运用与发展,是中西医结合的一个成功典范。 2.针灸治疗体表及脏腑疼痛 在传统的中医理论中引起疼痛的原因可概括为气血。《素问》说“风寒湿三期杂至合二位痹”《千金方》说:“凡病皆于气血壅滞步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可见各种痛症杰克归结为气血的病变,气血的病变不外乎“不通”,“不荣”,或因气血不通,或因气血不容。不论何种邪气壅滞经络脏腑,“经络不通,不通则痛”就是体表疼痛性病症的基本病因病机。 ①现代针灸临床 体表疼痛如肌肉痛以及各种骨关节病扭伤等,占据了针灸临床的绝大部分。而大量数据表明,针灸对于治疗急性腰扭伤等外伤性急症有显著的疗效。 ②针灸治疗脏腑疼痛 1957年我国成功实施了世界上首例针灸麻醉的扁桃体摘除手术,60年代公布后即在全国范围乃至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强烈反响。70至80年代初,针刺麻醉在国内外的内科手术中逐渐被推广使用,这既是针灸发展是上的一个飞跃,也是外科麻醉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此后从最初的肺,胃且切除术必须用80多个穴位,几个针灸师连续捻针7~8个小时,到如今结合经络腧穴加上耳穴的介入可以

针灸治病的科学原理

针灸治病的科学原理 [摘要]目的:阐明针刺穴位产生效应的途径,揭开人体穴位与细胞间的奥秘,明确针灸治病的科学原理。方法:立足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总结针灸医学界、国内外三十多年来的针灸科学实验研究成果,用来证实经络穴位的客观存在,证实针刺穴位的治病作用,是经络穴位、神经、内分泌、激素、血管、酶类和细胞作用的综合结果,而确立了针刺穴位产生效应的途径模式。结果:人体由细胞组成,人类要健康生存,最根本的是细胞正常的新陈代谢。人体生病是细胞生理功能发生改变,针灸能治病,是经络传递针刺穴位产生的、细胞功能改变信息(经气)于神经,使细胞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而治愈疾病。 我们从生理学知道,大脑皮层胶质细胞总数是神经元的10倍,神经元的空间除了突触接触处以外,都被胶质细胞突起所占领,胶质细胞从各个方面包绕神经元的胞体和突起。电子显微镜下见到少突胶质细胞的突起和包浆膜,包卷着神经纤维,生成明暗相间的髓鞘,成为中枢轴突信息传导通路。毛细血管表面积的85%被胶质细胞突起澎大的未端所包绕,并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相接。从微血管、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密切关系,我们清楚了胶质细胞位于微血管和神经元之间,具有集中而不堆积、不重叠、连接排列的分布特点,

具有连接微血管细胞和神经元细胞的生理功能特性。根据安徽针灸临床学院2013年研究证实,是胶质细胞构成了神经元细胞和微血管细胞间的生物电信息传导通路。胶质细胞是神经元细胞和微血管细胞间信息传导通路的物质基础成为事实。胶质细胞对毛细血管的包绕、并与内皮细胞紧密相接,有利于细胞的电信息传递,对神经元的包绕,是神经接收细胞电信息的功能作用,也是神经接收针刺穴位产生的、细胞功能改变信息(经气)的功能作用。推测这些包绕毛细血管和神经元的胶质细胞与经络线路直接相连,经络也是由胶质细胞保持着不堆积、不重叠、链条式自行有序的连接排列分布,循行于脏腑、组织、器官和四肢细胞之间,成为联络传导信息的生物电线路——经络系统。结论:穴位——神经——内分泌——激素——酶类——细胞,是针刺穴位产生效应的途径模式。是人体穴位与细胞间的奥秘,也是针灸治病的科学原理。推测经络是人体的生物电信息传导通路,胶质细胞是构成体内电子信息传导通路的物质基础,即经络的实质。 [关键词]穴位、细胞、途径模式、新陈代谢、经络、胶质细胞、生物电信息传导通路。 2013年8月8日 河南省蒋湾针灸研究所

针灸效应及机理

第三章针灸效应及机理 第一节针刺镇痛与针刺麻醉 针刺镇痛(Acupuncture Analgesia)是指用针刺的方法防止和治疗疼痛的一种方法。它是在传统中医针刺治疗疼痛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针刺麻醉临床实践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效的临 床治疗技术,对这一技术的作用机制的研究,称为针刺镇痛原理研究。 针刺麻醉(Acupuncture Anesthesia)是指用针刺止痛效应预防手术中的疼痛及减轻生理 功能紊乱的一种方法,由于其作用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麻醉,故称针刺麻醉。研究证实针刺是 通过调节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而起作用的。 教学目的:掌握针刺麻醉,熟悉镇痛原理 三、针刺麻醉 (一) 针刺麻醉及其临床价值 针刺治疗疾病引起的疼痛是传统针灸学的宝贵经验,把针刺应用于外科手术的针刺麻醉则是20世纪50年代的创新技术,1958年上海第一人民医院的研究者公开发表了《针刺替代麻醉为临床麻醉开辟了新道路》的临床研究成果,从而开辟了针刺麻醉和针刺镇痛研究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并为针灸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在其后的40多年中,针麻经历了由当初的普遍应用到有选择地应用、从单纯针刺麻醉代替药物麻醉到针刺与药物复合麻醉的发展历

程,其积累的资料为针灸学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现代麻醉技术是19世纪初发明的,极大地推动了外科学的发展,但现代麻醉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干扰仍不可能完全避免,况且现代手术对病人生理功能的侵袭更非以往可与相比。优良的麻醉处理不仅可保证病人的安全,并能使之平顺而迅速地康复;麻醉处理之不当甚或失误,轻则延迟病人的恢复或引起某些器官的病理改变或功能障碍,重则危及病人的安全。因此,现代麻醉也同样有着风险问题。寻找更符合生理功能状态的麻醉方法一直是临床麻醉学的重大课题。 针刺的镇痛作用使之成为保证这些手术成功进行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新喉再造术中,针麻优良率达到95%,发音功能、吞咽功能的成功率达100%,在大脑功能区及深部肿瘤手术中,针麻成功率达到98%,在肾移植手术中,针药复合麻醉优良率为88%,由于手术中有效地减少了麻醉药对循环和呼吸功能的影响,术后泌尿时间明显提前。 研究表明,针刺麻醉具有五个方面的作用:①镇痛作用;②抗内脏牵拉反应的作用;③抗创伤性休克的作用;④抗手术感染的作用; ⑤促进术后创伤组织的修复的作用。 由于以上的作用及针刺自身的特点,使针麻表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使用安全,适用范围广;便于术中医患的配合;生理干扰少,利于术后恢复;简便、经济、便于推广。 尽管研究表明针刺并不能完全达到临床麻醉的要求,尚有以下几方

针灸治病机理教学文案

针灸治病机理

针灸治病机理 针灸治病的范围很广,它可以治疗功能失调的病症,如尿闭、遗尿、便秘;可以治疗器质性疾患,如小儿麻痹后遗症,神经性耳聋、视神经萎缩可以治疗急、慢性炎症,如急性圃尾炎、急性扁桃体炎、风湿性关节炎;可以治疗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也可以治疗寄生虫病,如疟疾;可以用来矫正异常胎位;更可以治疗由于各种病因引起的疼痛,如三又神经痛、神经性头痛、手术后创口疼痛;并可做为外科手术时的麻醉手段一一针刺麻醉等等。针灸为什么能够治疗这么多性质完全不同的疾病?这就是所谓针灸治疗的机理问题,也属于针灸治疗作用的范畴许多实验表明,针灸主要是激发和调动机体内固有的抗病能力,对机体各系统的功能有调整和稳定的作用,这是目前已经得到实践证明的针灸对机体的基本作用。 (一)针灸可以加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人体内发生了器质性病变或功能性障碍等一系列病理现象,但同时人体内的抗病机制也动员起来,产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与之斗争,这种现象在《黄帝内经》中称为“正邪共会',中医学中一般称为“邪正交争'。如果抗御疾病的因素能充分调动起来,那末就能拒病邪于机体之外。针灸具有“治神'的作用,就是通过治理神气'调

动和加强抗御疾病的积极因素,从而消除导致疾病的消极因素。提出本观点的事实根据很多,举例而言:针灸并不能直接杀死病原体,但为什么能治疗一些传染病和炎症疾病?在急性菌痢时,针灸可以解除结肠痉挛,缓解腹痛,同时使白细胞吞噬能力及抗体增加'有利于控制感染。针刺治疗急性阑尾炎时,白细胞吞噬能力增高,血中氢皮质素等也增高,说明加强了机体生理性防御措施,从而抑制炎症的发展。动物实验证明,针灸可以防止由于炎症引起的组织坏死,有抗炎症渗出的作用,而对炎症的屏障作用(在炎症病灶与正常组织之间形成一道防御“墙”)不但不削弱,反而加强。对于地方性甲状腺肿患者,针灸疗法可使肿大的腺体缩小。一般认为,这种病由缺碑引起,治疗就是给患者补充碘化物。但针刺本身并非补充碘化物,怎么能治疗这种病呢用放射性同位素碘等研究表明,针刺后血浆中碘含量和甲状腺摄碘的能力提高,而尿中的排出量则有所降低,提示针刺的疗效是通过提高机体和甲状腺对碘的利用率来实现的针刺有一定的抗休克作用。在动物实验中,先造成休克状态(如用动脉放血方法造成失血性休克),针刺“水沟'可以使血压升高,死亡率降低,恢复正常血压所需血量。关于针刺镇痛的实验研究则证明了针刺可以调动机体内在抗痛能力而发挥针刺麻醉的作用。其作用原理是:针刺兴奋了中枢神经系统内的一系列神经结构,使传人的疼

针灸治病机理

针灸治病机理 针灸治病的范围很广,它可以治疗功能失调的病症,如尿闭、遗尿、便秘; 可以治疗器质性疾患,如小儿麻痹后遗症,神经性耳聋、视神经萎缩可以治疗急、慢性炎症,如急性圃尾炎、急性扁桃体炎、风湿性关节炎; 可以治疗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 也可以治疗寄生虫病,如疟疾; 可以用来矫正异常胎位;更可以治疗由于各种病因引起的疼痛,如三又神经痛、神经性头痛、手术后创口疼痛; 并可做为外科手术时的麻醉手段一一针刺麻醉等等。针灸为什么能够治疗这么多性质完全不同的疾病?这就是所谓针灸治疗的机理问题,也属于针灸治疗作用的范畴许多实验表明,针灸主要是激发和调动机体内固有的抗病能力,对机体各系统的功能有调整和稳定的作用,这是目前已经得到实践证明的针灸对机体的基本作用。 (一)针灸可以加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人体内发生了器质性病变或功能性障碍等一系列病理现象,但同时人体内的抗病机制也动员起来,产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与之斗争,这种现象在《黄帝内经》中称为“正邪共会' ,中医学中一般称为“邪正交争' 。如果抗御疾病的因素能充分调动起来,那末就能拒病邪于机体之外。针灸具有“治神' 的作用,就是通过治理神气' 调动和加强抗御疾病的积极因素,从而消除导致疾病的消极因素。提出本观点的事实根据很多,举例而言:针灸并不能直接杀死病原体,但为什么能治疗一些传染病和炎症疾病?在急性菌痢时,针灸可以解除结肠痉挛,缓解腹痛,同时使白细胞吞噬能力及抗体增加' 有利于控制感染。针刺治疗急性阑尾炎时,白细胞吞噬能力增高,血中氢皮质素等也增高,说明加强了机体生理性防御措施,从而抑制炎症的发展。动物实验证明,针灸可以防止由于炎症引起的组织坏死,有抗炎症渗出的作用,而对炎症的屏障作用(在炎症病灶与正常组织之间形成一道防御“墙” )不但不削弱,反而加强。对于地方性甲状腺肿患者,针灸疗法可使肿大的腺体缩小。一般认为,这种病由缺碑引起,治疗就是给患者补充碘化物。但针刺本身并非补充碘化物,怎么能治疗这种病呢用放射性同位素碘等研究表明,针刺后血浆中碘含量和甲状腺摄碘的能力提高,而尿中的排出

第七节 针灸对血液成分的调节 - 第三章 针灸效应及机理 -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

第七节针灸对血液成分的调节- 第三章针灸效应及机理 -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 血液(blood)是由血浆、血细胞及各种有形面成份组成的流体组织,在血管系统内循环流动。组成血液的各种成份对于维持生命和机体各部分正常生理功能的实现是极其重要的。各种内外因素的刺激会导致血液成分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可以通过针灸作用得到调整。针灸对血液成分的调节,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使血液各种有形成分、化学成分以及血液酶系及各种电解质等趋向生理平衡。 一、针灸对血液成分的调节作用 (一)针灸对红细胞、血红蛋白的调节 实验研究表明,针灸对生理及病理状态下的红细胞数目均有一定的调节作用。针刺正常人的足三里、合谷穴,可见红细胞总数一过性增多,血红蛋白含量上升,但维持时间不久,即恢复正常。隔蒜灸治疗,可使难治性肺结核患者的红细胞数目及血红蛋白明显升高。急性阑尾炎患者,针刺后则出现网织红细胞逐渐增多,针后第5日又逐渐恢复。 针灸对各类贫血患者红细胞数目的调节更为显著而持久。缺铁性贫血患者,针刺膈俞、膏肓、足三里穴后,网状红细胞剧增,病理性异染红细胞色调复常。针灸治疗脾亢性全血细

胞减少症,也可使红细胞和其它血细胞明显升高。针灸对疟疾感染引起的小儿贫血也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疟疾所致贫血患儿在药物治疗同时,取穴三阴交、足三里、太溪、合谷,进行针灸治疗,连续4周检测外周血中红细胞(RBC)、网织红细胞(Ret)计数及血红蛋白(Hb)定量。患儿Hb和RBC明显升高,针药组升高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第4周末,Hb水平从52.2±9.1g/L提高至基本正常的125.3±18.6g/L,RBC 升高至正常水平(4.30±0.51)×1012/L,Ret的变化则有所不同,第1周末,增至23.2±2.8(%),然后逐渐下降,至第4周末降至接近正常水平1.0±0.4(%)。针刺膏肓穴治疗恶性贫血,在针灸治疗后第5日,即观察到红细胞由针前的1×1012/L上升至3.37×1012/L。穴位注射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可使患者的红细胞、血小板数目明显增加。不同治疗方法可使针灸对红细胞的调节产生差异。药物与针灸结合治疗贫血,比单纯药物治疗疗效更为明显。 针灸治疗红细胞过多症也有疗效,针刺膈俞、气海、三阴交、肝俞穴后,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红细胞数目减少,血红蛋白含量下降。 尽管大量研究证实,针灸对红细胞的调节作用是肯定的,并具有双向性和良性调节的特点。但有研究者报道,肿瘤化疗患者在进行穴位贴敷后,虽然红细胞计数较治疗前有所提高,却无统计学意义。电针“人中”穴对失血性休克家兔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