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中语文期中考试命题建议

初中语文期中考试命题建议

初中语文期中考试命题建议
初中语文期中考试命题建议

初中语文期中考试命题建议

与强调甄别的中考、高考不同,期中考试属于过程性考试,其目的重在发展,虽然也具有检测学生是否实现课程目标的功能,但更重要的是通过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改进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最终达到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因此,期中考试命题既要遵循命题的一般原则,也应从强调发展的特点出发进行总体规划。遗憾的是,由于期中考试的地位无法同中、高考相比,甚至也难以同期末考试相提并论,所以命题的随意性较强,试题质量良莠不齐,严重影响测试的效果。本文拟分析语文期中考试命题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命好一份期中语文试题谈几点意见。

一、命题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随意性强,要求失准含混,难以作答。

这类试题要么设点随意、信度不高,要么表述不清、指向不明,要么不知所云,难以作答。请看下面试题:

例1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中国联通漳州分公司发行的“在芗之地”系列电话卡,其中一款卡上介绍了漳州名小吃豆花,其内容如下:(略)

材料二:漳州这个水仙花之乡,无论富贵人家还是平民百姓,市民与花木情愫日深,城区里可以说没有一家不种花的,穿行在大街小巷,抬眼总能瞥见人家窗前或阳台蔓延出的几许鲜妍、一抹翠色。

材料三:漳州功夫茶讲究品饮功夫,不仅讲究好茶叶、好茶具,还要有好技巧、好功夫。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泡茶功夫归纳为“关公破城、韩信点兵”八个字。这样斟出的茶,每一杯色泽浓淡均匀,清香甘醇一致。功夫茶简直就是漳州人性格的缩影和象征。

我的探究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性试题是新课程考试命题的亮点,但类似这种要求含混、指向不明的试题并不少见。命题人估计并不明确这类试题到底要检测学生哪方面的“探究能力”,也不知道学生在这样的试题面前,会感到多么困惑与无助。

例2阅读《石缝间的生命》(原文略)回答第23题:作者在第3段中说,石缝间的生命“是生物学与哲学的统一”,它“又是美学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深刻含义。

(1)生物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哲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美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道跨学科的综合能力考查题。将“生物学”“哲学”“美学”渗透在语文试题中,既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又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运用以及从文章中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需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本领。但很显然,它要求失准,脱离了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难度太大。例3市建设部门要在古镇瓷器口修建一家豪华宾馆,欲将一处古代民居拆除。市民闻讯后,纷纷要求政府修改方案,保留这一古迹,他们推荐了三位代表去反映情况。这三位代表是:土生土长的王大爷,建筑学家李教授和历史学家周教授。请根据他们不同的身份,各拟一句话,表明反对的理由。

(1)王大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教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周教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道题实际上是要求考生根据人物各自不同的身份,说出与他们的认识、专业背景相协调的理由。可是,既然要考的是学生说的能力,为什么不直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反对理由?或

者让学生收集各方面的意见后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二)超出教材甚至学科内容,影响效度。

在强调综合、探究、学科交叉等新课程理念的今天,如果对学科性质把握不准,许多题目设计一不小心就可能超出语文考试的范围,降低语文考试的有效性。

例4阅读下面诗句,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探究诗中蕴涵的物候现象。

A.“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这是一道语文与地理学科交叉的试题。从倡导学科交叉的角度观察,这道题的命题思路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但遗憾的是它主次不分,它是利用语文(诗词)材料考地理,并不是考语文。例5阅读《走近纳米技术》(原文略)回答第19题:纳米技术广泛地应用前景就连想象力极强的人也无法全部想到,请结合对本文内容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发挥联想和想象,设计一个运用纳米技术的科技小制作。(要求:说出小制作的名称,特点和用途)

这道试题的考试内容也与语文无关。说明文阅读可以考对于说明对象特征、性质的把握,可以考信息的提炼或整理,可以考说明语言准确性、分寸感的表现等等。要求学生进行科技小制作显然不是语文的分内事。

例6曹刿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你认为现代战争取胜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这道题的首问考查了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评分标准规定既可以用文言文原文回答,也可以用译文的大意回答,这样的规定比较合理,但第二问的设置却值得商榷。命题者的意图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但测试内容显然已超越了学生的既有经验,也与语文学科内容不相关。

这类试题进入语文试卷降低了语文考试的内容效度,使评价者无法由成绩准确判断学生语文学习情况的好坏。更危险的是它模糊了语文的学科特点,可能导致语文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无所适从,或往“非语文”的方向作无效努力。

(三)拟题粗糙,不严谨。

许多期中考试题在拟制时不讲究命题技术,设题不严谨,一些题目设计粗糙,不伦不类。例7幽默是一种智慧,看似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幽默是一项语言能力,让人捧腹后品味到语言的独特魅力。请在以下短文的横线处为书店老板设计一句幽默答话,让盛气凌人的名作家听后羞愧不已。

一个很有名的作家要来某书店参观。书店老板受宠若惊。连忙把所有的书撤下,全部换上该作家的书。作家来到书店后,心里非常高兴,问道:“贵店只售本人的书吗?”

“当然不是。”书店老板回答后继续说,_______

例8如果你是皮埃尔先生,在下面情景中,你将怎样得体而幽默地要回自己的大衣?

饭厅内,皮埃尔发现一个客人错穿了他的大衣。于是异常谦恭地碰了碰这位顾客:“对不起,请问您是不是皮埃尔先生?”

“不,我不是。”那人回答。

“啊,”皮埃尔舒了一口气,“__________”

二人相视一笑。客人愉快地脱下了大衣。

这两道题的内容都远离学生的生活,而且设定的情境也极不典型。虽然答案要求合理就行,但要学生面对他们不熟悉的生活,还要设身处地、给出富有幽默感的回答,真是为难学生。幽默是语言交际较高层次的内容,它不仅需要听话者与说话者的表情和特定气氛的回应,更要求交际双方具备语言智慧。一般的口语交际水平测试不用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一般的纸质考试也难以担此重任。因此,这种题目的内容效度极不理想,不仅不能发挥它应有的导向作用,反而会误导师生,使我们的教与学离教育目标越来越远。

二、命题建议

(一)提高命题技术,增强严谨性。

期中考试也是规范性的过程性考试,要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考查,紧紧切合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不要太随意,题目拟制不能信手为之,指向要集中,考查要有效度,题干要严谨,用语要规范。

(二)以半学期教材内容为主,范围适中,难度适中。

期中考试属于发展性考试,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半学期以来的学习情况,便于师生根据测试的情况调整教与学。那么,命题的要求就应该据此设定。比如,就知识的覆盖面而言,不能过于宽泛和面面俱到,应以半学期的内容为主,只需涵盖学生这一阶段学过的知识点、能力点即可,并把重点放在基础与教材内容的把握上。就难度而言,应以中等或容易题为主。因为难度中等的题目或较容易的题目既能暴露学生知识能力方面的某些不足,又不至于把学生考得垂头丧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其下一阶段学习的积极性。请看下面两道题:

例9请你发挥大胆合理的想象,用右边所给的六个图形(图略)构成一幅有意义的图案,并用文字对图案进行创意说明。

例10如果用最漂亮的字体和富有创意的构图,为《青春心语集锦》一书设计一个精美的封面,请你不妨试试!相信你一定会是最棒的!

两道题都为考生展示才华、个性、审美情趣、创新精神等设置了很好的平台。但是,它们的区别又很明显:例9的最终落脚点在语文,是综合探究与实践性较强的语文题。例10的综合性也很强,解答试题也需要语文的理解能力作为支持,但封面设计本质上却是美术学科的内容,已经不属于期中考试的考查范围,而且脱离教材。

(三)加强过程性考查,弥补终结性考试的不足,加强口语交际测试

如果期中前的学习内容涉及了“口语交际”,那么期中考试就应该将其纳入,因为它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忽略它将影响对于学生语文整体水平的判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但从考试方式看,常见的“纸上谈兵”模式并不可取。近年来,贵阳、太原、绍兴、厦门、漳州等地积极探索,在中考中采用录音磁带或调频广播播放听力材料,根据听到的录音资料回答问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查,以此检测学生听的水平或应答能力。笔者认为此种方式比较可取,可以引入过程性考试——期中考试命题。这种考试方式应该是受到英语听力测试实践的启发而出现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有比较广泛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比如下面试题:

例11听读下面一则通知,回答问题。

问题一:开会的地点在哪里?

问题二:会议的议题是什么?

(录音材料:现在播发校学生会通知:今天下午第三节课,请各班学习委员到校学生会办公室开会,商讨举办学校第六届读书节的有关事项。希望有关同学准时出席。)

以此题为例,可以改造为播放课内外的文句,如格言警句、古诗词名句或一小段新闻、评论、通知、报告、对话等,让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记录下来。可全文记录,也可摘记或记住主要内容。主要考查“听记”的能力,着眼于学生“听”的注意力。

例12能为下面一段话语作补充说明的一项是

A.他还不知道我是个解题高手呢!

B.我要好好想想才能回答。

C.他明知道我最害怕的就是解题了!

D.他明知道我不会朗诵诗歌。

录音材料:昨晚联欢会上,他当着那么多人的面给大家朗诵诗歌,这不是给我出难题吗?

答案:D

这道题的考查核心是听的理解力。听话的主要目的是理解说话人的意图,因此,听话人要善于从长篇大论中提炼出讲话人的意图。所以,听话人不仅要善于理解词义、句义、段篇的意义,还要善于联系说话人的身份、品质,运用联想、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活动,抓住关键语句,提炼或推测说话人的主要意图。

(四)选材以课内为主,课内外兼顾。

期中考试作为着眼于发展的过程性考试,是否一步到位全部使用课外材料命题值得研究。笔者认为适宜于采用“课内外兼顾”的做法,但取自课内的材料,不应照搬课后练习的原题,应适当改造,或从新的角度重新设题。这样,既能检验学生是否认真学习课文,扎实落实教学要求,又避免引导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取自课外的材料应与课内文章有“藕断丝连”的关系,要么是对比阅读,要么是延伸、扩展阅读。如,可以课文为基点向原著的其他情节延伸:在学了课文《空城计》后,选取同是《三国演义》中的《舌战群儒》片段命题,进行扩展阅读;可根据题材的特点向同一主题或内容延伸:在学了课文《背影》后,选取内容与主题相近的梁晓声《慈母情深》或川端康成《父母的心》命题,进行扩展阅读;可寻找内容、体裁或写作手法相近相似的文章做比较阅读:在学了《死海不死》后,选取同是科普文章且写同一对象的《死海快死了》这篇文章做比较阅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