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丝绸文化的主要特征

丝绸文化的主要特征

丝绸文化的主要特征
丝绸文化的主要特征

杭州高盛——丝绸文化的主要特征

[摘要] 丝绸文化作为中国整个文化领域的一部分,源远流长,它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纺织业的不断进步,对世界纺织业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从几个方面叙述了纺织文化主要特征。

丝绸文化是整个文化领域里的一部分。那么,什么是文化?从广义上讲,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和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因此,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实践过程和发展变化中的一种历史现象,古代称之为"文治与教化"。它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劳动实践之中,而又与主观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明确了文化的含义后,人们对丝绸文化的概念也就不难理解了。丝绸文化是人们在丝绸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个方面反映出来的各类形式的文化,特别集中反映在与丝绸相关的历史记载、文物遗迹、诗歌文章、人物传记、工艺美术、织绣产品、雕刻绘画、宗教信仰、风俗礼仪、蚕桑丝绸生产等各个领域之中。丝绸文化是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提起丝绸,都会产生一种美的、梦幻般的遐想。自古以来,世界上有多少人为她迷恋神往,因为丝绸的历史是那样久远,丝绸的内涵是那样丰富,丝绸的品质是那样精美、高贵。所以丝绸文化有着十分鲜明的特征,可以用悠久、丰富、精美和高贵八个方面来概括,现分别论述如下:

一、丝绸文化的悠久

远在六七千年以前,中华祖先就开始养蚕、制丝,最早记述丝绸起源的古籍上有三种说法:其一说"伏曦氏用蚕桑制成穗帛,并抽为弦以定音律,而天下归化",蚕桑起源于伏曦,即渔猎时代;其二说"神农耕耘土地,教民种桑",蚕桑起源于农业时代;其三说为较普遍的说法,即"黄帝的元妃西陵氏之女嫘祖教民养蚕,取蚕沿丝,用作衣服"。从一系列考古挖掘看,如1927年在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有一个半切割的蚕茧;1960年山西西王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有陶蚕蛹;1978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遗址中发现6900年前刻有四条蚕纹的象牙盅等等。这些都证实了中华祖先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认识了蚕,并产生巫术崇拜,有了衣着服饰。到了商周,就演变为奴隶主阶级穿戴丝绸织绣衮服尊和奉蚕神的风俗。1958年在浙江吴兴钱三漾新石器遗址发现了一批4700年前的放在竹筐中的丝织品,包括未碳化的黄褐色绢片、丝带和丝线等。以上考古发现的丝绸实物与古籍记载相对照,充分证明了丝绸文化历史的源远流长。

二、丝绸文化的丰富

从历来各地的丝绸出土文物和传世品说明,丝织品、服饰品是十分绚丽多彩的。湖北荆州马山战国一号墓出土的丝织品;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丝织品;青海都兰热水出土的丝织品;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发现的唐代丝织品;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和尼雅遗址出土的丝织品等等。其品种结构之复杂、花色名目之丰富,令人惊叹。

(一)丝绸品种结构方面

按不同组织和工艺特点,丝绸织物可分为十四大类,即绫、罗、绸、缎、绢、纱、绡、纺、绉、锦、绒、绨、葛、呢等,还有三十六小类。而古代的织物分类除部分同于当今的十四大类的名称外,另有称谓如纨、绮、缣、、绦、绒、帛、缟、缬、缯、缦等,种类繁多。早在商代的青铜器上,就有素帛和花绮等丝织

物的印痕;周代开始出现了双色经锦和刺绣品;战国和汉代品种结构已较齐全,经锦有了多色经锦;唐代的丝织品更为门类丰富,不但有经锦,还出现了纬锦、缂丝

及扎染,并有各种织金锦;到了明清,中国三大名锦即蜀锦、云锦和宋锦不但全部形成,而且在继承唐锦、汉锦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风格独特,自成体系。到了近代和现代则应用了新纤维、新工艺、新技术,丝织物的种类更是层出不穷,名目繁多。如各种不同种类的交织绸、合纤绸、人丝绸、弹力绸、针织绸、烂花绸、高花绸、轧纹绸、拉绒绸、砂洗绸、织印结合绸等等。

(二)丝绸纹样和色彩方面

1、纹样

早在商代的丝织物,就有了回纹、菱纹、云霄纹等不同形式的几何纹,后来历代不断发展,有了规矩纹、动物纹、吉祥纹、花卉纹等,其飞禽、瑞兽、文字、云气、人物、花卉、几何形等互相穿插结合,风格各异。

2、色彩

早在西周,就有"设色之工五",古代《诗经》里反映的织物色彩有:绿、黄、玄。在其礼祭服上有青、赤、黄、白、黑为正色,用于衣;绿、红、碧、紫、流黄为间色,用于裳。到了秦汉和隋唐,其色彩更为丰富,采用了各种植物染料和矿物染料,其种类达到了200余种,锦的用色有五色锦、六色锦、八色锦等,其刺绣、缂丝的用色更多,分色达到数百种,多至上千种。众色之间又十分注意冷暖色的配合,有的还借助退晕和彩条的方法形成丰富的色彩效果。

(三)丝绸工艺技术方面

1、织造工器具

从古代的腰机、斜织机和鲁机发展到秦汉和唐宋时的多综多蹑机、束综花楼机,明清时又细分为罗机、纱机、缎机、绒机、织锦机等专门类型,到清末民初又改进为手拉机、铁木机、电力机,解放后发展到有全铁机、自动换梭机,直到当今出现了各种无梭织机以及电子提花机等。

2、加工工艺手法

早在周代就有"画"、"缋"、"钟"、"筐"、" "五氏,其中" "氏管丝帛之练,"钟"氏管染色,"画"与"缋"分工绘五彩纹。后来逐步形成有提花、印染、缂丝、挖花、织成、敷彩、烫金、手绘、扎染、印经和印纬等,真是精雕细刻,工艺高超。当代,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则工艺手法更是千变万化。

(四)丝绸的用途方面

丝绸的概念从广义上讲,包括真丝绸、人丝绸、合纤绸、交织绸等,故其用途十分广泛,如服饰用绸、装饰用绸、舞台用绸、工业用绸、医学用绸、军事用绸、建筑用绸、宗教用绸等等。

(五)其它方面

如有关描绘丝绸的音乐、美术、雕塑、诗歌和神话故事、历史文献等,不胜枚举。以上各例足以说明丝绸文化是多么丰富多彩。

三、丝绸文化的精美

丝绸中最美丽华贵和精美复杂的产品莫过于"锦"和"绣"两类,人们常说的锦绣河山、锦绣中华等,都表明了锦绣的美丽,它的风格宛如天上的彩霞,春天的百花,人们提起"锦绣"两字都会产生富有诗意的想象。从多批考古挖掘看,早在战国中期就出现了高贵的"舞人动物纹锦"。笔者曾去现场对该锦进行实地分析、测试,它由三组不同色彩的经线分别显花,形成了经锦组织;图案由几何框架和双龙、双凤、__________双舞人、双麒麟构成。织物为整幅独花,气势磅礴,风格独具,质地缜密。一台机还需要三人操作,是一只高难度的、横向花纹无循环的提花织物。又如新疆尼雅出土的东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其结构采用五重经显花,这是

前所未有的,即红、黄、蓝、绿、白五色经线。质地尤为丰满、厚实。在图案风格上,既有虎、仙鹤、凤凰等祥禽瑞兽,又有卷曲植物蔓藤,并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等文字。其色彩花纹之瑰丽、组织技艺之精湛,堪称丝绸文化之精髓,为国内出土文物中所罕见。

再如唐代的纬锦"花鸟纹锦"以及宋代的宋锦、元代的织金锦、明代的云锦、清代的漳缎及漳绒等织物都是华丽高贵的丝织品。例如清代苏州织造的"极乐世界图"织锦,现收藏在故宫博物院,为中国一级文物。这是一巨幅重锦织物,长451行,宽195行,上有大小佛像274尊,个个眉清目秀,织造工艺之精巧世所稀有。现代的丝绸新产品既便是机械生产,不可能有手工制作时那么复杂,但同样有珠光宝气、高贵华丽、轻盈飘逸、结构独特、端庄典雅、五彩缤纷、犹如浮雕等等各种风格。以上各类,举不胜举,都证明丝绸是多么精美绝伦、巧夺天工。这些古代丝绸文物的精华,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四、

丝绸文化的高雅、华贵桑蚕丝以其柔软舒适、光泽优美的自然特性在所有纺织纤维中被尊为"纤维皇后"。自古以来以丝绸为载体,历代的才子淑女为此倾注了多少思想情怀和艺术才华,也为历代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所享受,其绅士、富商、名门闺秀也竞相使用。早在公元前21世纪的奴隶社会,服饰文化就成为礼仪制的重要内容,服饰除蔽体之外,还作为"分贵贱,别等威"的工具。夏代王宫就设有蚕业劳动的女奴,到西周开始设有庞大的官工作坊,专门从事纺织和服饰生产,而且分工十分明细,并受奴隶主统治阶级的严格控制。夏商两代举行祭礼时都穿得昱服,周代国王穿大裘昱和衣裳上分别绘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以及绣藻、火、粉米、宗蠡、黼黻、吴等十二章,如此隆重的礼服一直延续到清代诸皇帝所应用。在《礼记》中有"锦文珠玉成器不粥于市",说明"锦"由于珍贵而量少,再加上等级观念,当时不能作为交换商品在市场上出现,特别是龙袍、宫服之类,因它是皇权至高无上、官职品级高低之分的标志和权威的象征。纨绣等贵重织品只供宫廷帝王后妃及特权者享用,桓宽《盐铁论·散不足》说:"夫纨文绣者,人君后妃之服也;茧缣练者,婚姻之嘉饰也"。皇帝常有赏赐给臣下,动辄帛絮若干。汉初奉送匈奴的物品中,也以絮缯锦绣为主。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二年),朝廷一次送给匈奴单于就是"锦绣缯帛三万匹"。《西京杂记》中记载赵飞燕之妹赠赵飞燕之礼物,就有"金华紫轮帽,金华紫罗面衣,织成上襦,织成下裳,五色文绶,鸳鸯襦,鸳鸯被,鸳鸯褥,金错绣绉,七宝綦履……"。民间的富人,也是服用"锈衣戏弄"、"素绨锦冰",甚至连他们的犬马也是"衣文绣"也。这说明当时贵族地主阶级之奢侈程度,也反映高级丝织品生产之多,质量之精美。当今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消除了封建礼制和等级观念,丝绸不再专门为上层权贵所使用,一般平民百姓也可自由选购。然而,由于她品质娇贵,制作工艺精良,古代有"织采为文,其价如金"的说法;有的一匹绸要织一个月。如汉代巨鹿陈宝光之妻以善作蒲桃锦、散花绫著称,须六十日方成一匹,每日不超过六寸余。《西京杂记》中记载"巨鹿陈宝光家所织散花绫,一匹值万钱"。

汉代布帛价值昂贵,这可以从当时的文献记载和汉

简中看出:

缣一匹,直千二百。(《居延汉简释文》卷一、十八页)

黄糸一斤,直三百五十。(同上书卷二、五十一页)

二千八百六十二,买帛六匹。(同上书卷二、五十九页)

白素一丈,直二百五十。(同上书卷二、六十九页)

缥一匹,直八百。(同上书卷三、一页)

素丈六尺,直二百六十八。(同上书卷三、一页)

白练一匹,直一千四百。(同上书卷三、一页)

任城国亢父缣一匹,幅广二尺二寸,长四丈,重廿五两,

直钱六百一十八。(《流沙坠简考释·器物类》,四十二页)

能绣细文出齐上价匹二万,中万,下五千。(《范子计然

书》卷下)

白素出三辅匹八百。(同上书卷)

丝一石八千三百二十六。(《九章算术》卷二)

丝一斤二百八十五。(同上书卷三)

素一匹六百二十五。(同上书卷)

缣一丈一百二十八。(同上书卷)

所以自古以来质优必价高,作为高档的真丝绸应该也只可能被少数人和少数场合所应用。然而由于近几年来中国遍地蚕桑,粗制滥造,品质下降,多头出口,削价竟销,结果不分对象、不分场合、随意穿着使用丝绸。这实际上是对丝绸高雅文化的践踏,也是对丝绸文化内涵和特征的认识不足。所以杭州高盛文化有限公司研究丝绸,必须要充分认识和掌握丝绸文化的历史发展以及它的主要特征,这样才有利于振兴丝绸,创造出丝绸文化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李仁.中国古代纺织史[M]:27-57.

[2]居延汉简释文(卷一)[M]:18.

[3]居延汉简释文(卷二)[M]:51-69.

[4]居延汉简释文(卷三)[M]:1-72.

[5]黄启之.对丝绸文化的认识[J].丝路学苑.1998,

(1).

__

“丝绸之路”上,有着中华文化传承千年的理由

“丝绸之路”上,有着中华文化传承千年的理由余秋雨 导读一个就是马背上的雄风,一个是对其他文明的关照,“丝绸之路”都给予了,所以中华文明就大了,就变得有赫赫雄风了,就成了能够和其他文明交往的这样一种文明。 (一)人类文明的第一通道,就是“丝绸之路” 主持人:在2013年的时候,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发展构想,在那以后,越来越多的国人是把目光转向了西部,重新去审视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以及它给中国文化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但实际上在这股热潮之前,三十多年前您就开始关注西部,只身一人去了甘肃高原,开始文化之旅。在您的创作生涯过程当中,是不是有一种面向西部的心态? 余秋雨:是的,这个话题真是牵扯到我这一生的文化选择。 三十年前,我做了一个最大的行动就是辞职,辞职到哪里去?到西部去。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我对中国文化的走向做了一个大思考,我其实是从西方文化的立场上开始进行这个思考的,为什么是西方文化的立场呢?我们确实要向西方开放,确实要接受西方的各种文化来打破我们过去的保守狭隘,但是我们在不断请教国外同行的时候,我产生一个疑问:他们的这一切都产生在近两百年前,两百年,但是我所立足的文化,那是几千年了,我们有诸子百家,有大秦、大汉、大唐、大宋,这时候西方文明还,或者说我们现在所说的西方文明,还没有走入近代的辉煌,都还没有。 所以我们和西方同行交谈的时候,我总是觉得,我们要寻找文艺复兴时代的那个情景,就是不断问:我是谁?这个时候我就给自己下了一个任务,就是穿越百年的苦难,去寻找千年的辉煌。我们要寻找到我所立足的这个文明的根基到底是什么。

所以我无论如何要辞职,远行。我觉得千年的根基是在于大汉、大唐是怎么起来的,这个一定和“丝绸之路”有关。它让中国变成一个世界性的大国。梁启超先生讲,中国一开始是中国的中国,后来变成亚洲的中国,后来变成世界的中国,其实从汉到唐这个时候,“丝绸之路”一开通的时候,中国就成为一个世界性大国了,这了不得。那么我们成为一个中国人或者成为一个中国文化继承者,首先要继承的就是大汉、大唐这种思想,这非常重要。 另外也有一些人,觉得我们中国现在开始走上正轨了,要把传统文化拿出来,譬如把京剧说成国粹。我是研究戏剧的,京剧也确实是不错,但是京剧产生的时候,是清朝的中后期,中华文明整体已经衰败,你把衰败时期的一个文化产品当成我们中华文化的最高代表,显然我是不服气的。 譬如当时还有人说,要重寻民国学人和民国文化的辉煌。民国学人和民国文化当中是有很多不错的成果,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我们的学人虽然很艰难,但是他们吸取了西方文化一些常识性的东西来做了一些介绍,难能可贵,但是有多大的成就,真的谈不上。而且,他们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西方文化整体转型几乎不了解。他们对文化人类学,对于存在主义,对于接受美学,几乎是不了解,当然有的是在他们身后的事情了。但我们如果把民国时期的文化当作中国文化的典范,又不对。 如果完全成为西方文化要研究的一个对象,我们会有愧于千年辉煌,如果我们要把我们身边所谓琐碎的传统文化拿出来的话,就第二度有愧。所以,在这个情况下,我必须要去寻找真正的辉煌的理由,这个理由毫无疑问,是和“丝绸之路”有关。 我(在行走中)得出一个结论,人类文明的第一通道,就是“丝绸 之路”。一个英国人写的一本书里边提出,本来人们都把地中海当作第一通道。现在我们认真研究以后发现,第一通道是在亚洲的中心。也就是“丝绸之路”通过的地方。我当年为什么要亲自去呢?我光这么喊 也可以,亲自去呢,第一就是我们所有的文化界对这个结论一般都不会

古老的丝绸文化

引言 鑫缘丝绸有着悠久的历史,通过多年来的发展,现在鑫缘的丝绸产品无论在产品质量还是在产量上已赶上并超过了我国历史上的四大绸都:苏州、杭州、湖州与吴江盛泽。丝绸业一直是海安及至江苏的传统优势产业。目前,海安地区不仅是我国真丝绸出口的重要基地,同时又有着“中国茧丝绸之乡”、“中国茧丝绸生产基地”和“中国湖桑之乡”之美誉。以“一个中国驰名商标、三个中国名牌产品”的品牌保有量,鑫缘集团成为我国专业从事桑蚕良种选育繁育、栽桑养蚕、蚕茧收烘、制丝、丝织、真丝服饰、真丝家纺、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等研发与生产经营的品种齐全、档次较高、影响较大的集群产业。“鑫缘”牌桑蚕丝、蚕丝被、丝绸等产品研发加工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丝绵功能性整理技术、天然彩色加工技术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形成国内较有影响的茧丝绸特色产业群。实施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开发生产丝绸文化艺术创意新产品,具有明显的产业集群优势和坚实的产业基础优势。同时也是我国丝绸行 业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史话:古老的丝绸文化 悠久的发展历史 早在5000年前,中国人就已成功地驯化了野生的桑蚕,利用它所吐的丝织造丝绸织物。根据我国丝绸遗存的分布地区来看,蚕桑丝绸生产早已普及到国家的大部分地区,并形成了一些地方丝绸名产。当时丝绸生产的重心是黄河中下游地区。魏晋之后,北方受战乱困扰,南方经济相对稳步发展,丝绸生产重心逐渐向南转移。长江中下游特别江南一带的丝绸生产在安史之乱后发展很快,到唐后期基本形成了黄河下游地区、四川巴蜀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三足鼎立的局面。到宋室南迁,南方更加成为丝绸生产的重心,尤其是江南一带逐渐形成了很多以丝绸为主业的专业城镇,以及以此为依托的丝绸专业市场。元代起,棉花种植开始在全国各地普及,丝绸生产区域进一步集中到江南一带。至此蚕桑丝绸生产主要集中在江南一带。南方大量生产丝绸,北方则大量消费丝绸。 独具魅力的丝绸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丝绸已深深渗透到历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人民生活、生产产生重大的影响,从而逐渐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丝绸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精华。中国古代丝绸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人们衣的生活,而且还丰富了其他诸多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内涵,如文学、诗歌、绘画、雕刻、舞蹈、民俗等,在这些领域内总能找到与丝绸千丝万缕的联系;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是当时东西方文化、商业交流的纽带,联系着遥远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促进了东西方商品贸易的往来,也增进了各国之间的友谊,中国也因此赢得了“Seres”(丝国)的美称。

(完整版)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及现实价值

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及现实价值 引言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在古代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干线,现今的欧亚大陆桥中经由的路线有一大部分是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这是目前亚欧大陆由东至西最为便捷的通道。它促进了欧亚非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并沿用至今,也简称为丝路。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内容摘要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本文主要描述丝绸之路的由来、丝路上文明的交流史和文明的传播,浅析东西方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丝路文化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对当代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丝绸之路历史意义现实价值 正文: 论丝绸之路在历史的文化价值 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它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古今历史文化价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丝绸之路的形成 丝绸之路,亦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13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14.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张骞两次两次出使西域的有关史实,正确认识张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 2.掌握西域都护的设置等基本史实,理解设置西域都护的重要意义。 3.识读《丝绸之路线路图》,知道丝绸之路的路线,培养识读历史地 4.图的基本技能,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课件提供的历史材料,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2.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2.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展示带来的实物。 师:同学们可知道这些东西都产自哪儿吗?(生:西域) 师:很好,那它们是通过什么路来到中原的呢(生:丝绸之路) 师总结:很好,绵延数千里的丝绸之路贯穿欧亚大陆,成为中外友好交往的见证。那么,同学们肯定想知道丝绸之路到底是如何开通,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又和丝绸之路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开这一层神秘的面纱——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讲授新课 看看我们的学习任务是什么(提示) 一、我们首先来完成自主学部分,看看同学们预习的怎么样拉! 提醒:1、张骞的骞子的写法 2、大肉氏——读音 过渡:虽然昔日繁华的丝绸治理已不复存在,但它留下了太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地方,现在老师和同学们穿越到汉朝去重游丝绸之路吧。 一、重游丝路 1.陆上丝绸之路。 问:这条沟通欧亚大陆的路为什么叫丝绸之路?(课本62页小字)学生打答 过度:原来如此,现在我也想运一批丝绸到欧洲去,谁来告诉我应该怎么走?(说路线)课件出示《丝绸之路路线图》(见课本第二目),并演示 教师:为来让同学们记住这条路快速记忆30秒,看谁记得又快又准……(展示记忆成果)2.海上丝绸之路 课件出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图。 教师讲述: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外,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开通了从广东到印度去的航道海上丝绸之路。宋代以后,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从南阳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人们把这些海上贸易往来的各条航线,通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古代丝绸之路与当今“一带一路”

一、古代陆海丝绸之路的发展变迁 丝绸之路的正式开通是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本意是欲与大月氏联合对抗匈奴,张骞的出使,虽然没有达到原定目标,但自此以后,连接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正式开通。随着西汉逐步确立对西域的控制,陆上丝绸之路趋于繁荣。中国的商品如丝绸等沿着这条通道传入西方,而西域的大量物产也传入中国。与此同时,东西方文化交流也沿着陆上丝绸之路蓬勃开展。在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也出现并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国的动荡与分裂,,丝绸之路的发展处于低潮。因河西走廊被割据政权占领,南朝与西域间的交往主要通过青海。到了隋唐时期,中国大一统封建王朝重新建立,丝绸之路的商贸往来重新繁荣并到达顶峰。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国力大不如前,逐步失去对西域的控制,陆上丝绸之路开始衰落,其东西方交流的主要通道的地位逐渐被海上丝绸之路取代。在唐代,中外贸易呈现海陆并举的特征,海上丝绸之路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宋代河西走廊被西夏占据,中外交流主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指南针在这时开始应用于航海,极大推动了中国航海事业的进步。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达到顶峰,中外海上贸易繁荣。宋代沿袭唐代制度,在主要对外贸易港口设市舶司,主管对外贸易。宋英宗时,北宋政府市舶收入达到63万贯,南宋初年更达到200万贯。泉州成为当时的世界第一大港。中国商人与日本、朝鲜、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等地区建立了直接海上联系。海上丝路出现了繁荣局面。到元朝,海上丝绸之路基本维持了繁荣局面,同时由于元朝建立了版图空前辽阔的大一统帝国,陆上丝绸之路也回光返照,重新繁荣。但自元朝以后,陆上丝绸之路再也没有恢复往日盛况。 明朝政府为防范倭寇,实行海禁政策,这使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受到很大影响。随着西方新航路的开辟和隆庆元年明政府解除海禁,海上丝绸之路还是取得了一定发展。而清代虽然在统一台湾后一度放开海禁,但乾隆年间又重新闭关锁国,使得海上丝绸之路彻底衰落。 纵观陆海丝绸之路的变迁史,我们可以看到: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受到社会经济状况、中国和沿线国家政局的显著影响,这使得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不断变化,状态不稳定,时起时落。而海上丝绸之路受政局影响小,并且更加安全,指南针等先进航海技术的应用,更使海上丝绸之路如虎添翼,因而在历史上能最终取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地位,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

《从这里出发——古丝绸之路起点上的文明印记》审读报告(二)

《从这里出发 ——古丝绸之路起点上的文明印记》审读报告(二) 2020年04月07日 书稿在思想性及科学价值方面,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观点。“一带一路”倡议构想的提出,强化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通过丝绸之路起点上的代表性文物,挖掘、宣传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是对青少年客观、实际的文化普及。并且,在对文物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介绍的同时,也是对我国优质传统文化的弘扬,增强读者的民族自豪感,树立爱国情怀。 本书在对具体文物及背景内容的介绍中,力求科学严谨,通过反复核实文献资料、考实内容,以期提供最为精确的信息。如,关于多友鼎的铭文字数就有四种说法,为了保证内容的准确性,作者和责编先后查阅了十余篇文献,对照了高清的拓片,反复核对才最终呈现于书中。引文所涉及的古籍,以及文章参考的文献也都逐一进行了核对。内容观点中存在当前研究分歧的,本书从中立的角度进行罗列阐述,避免主观认识的断定。 目前,以丝绸之路文化为主题的作品很多。本书通过极具代表性的文物直观地展示丝绸之路融会贯通所带来的东西方社会,在生活、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变化,在同类书籍中较为少见。另外,本书结合MPR和二维码链接微网站技术,对依据书稿内容特别制作的音视频进行展示的形式,符合国家提倡融合发展研发的复合出版物的需要。读者在进行传统纸媒阅读的同时,可以聆听并观赏内容丰富的音视频资源。这在以往文博类图书的阅读体验中是首创的。 本书稿结合主题思想的发展脉络,内容主次清晰、说理充分、论据可靠、结论客观、叙述连贯、语言简洁、体例统一、质量较高,达到发稿要求。结合当前的政治环境、社会影响和出版市场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本书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都将有不错的收益。 2.稿件加工具体处理意见 稿件的审读加工工作与编写工作同步进行,责编全程跟进各个章节的写作过程,按照章节分工与具体作者讨论内容设置,及时调整章节间的关系,反复与作者磨合讨论,完善稿件内容。基本每个章节就内容结构的反复修改次数都不低于5次。其间关于具体细节问题的讨论,通过电话、QQ、微信等各种方式随时进行。 对稿件审读、整理之前,责编对书稿中各件文物的具体信息进行了全面的了解、补课。审读过程中,责编对稿件全面、仔细通读,查阅资料,参考相关文献、图书、电视纪录片,在对具体文物的内容亮点深入挖掘的同时,对文字全面梳理、统一体例,查证资料、文献,核对引文、注释,避免主观模棱两可的认识,以求传递客观、严谨的内容信息。 本书稿定位为普及性的文博读物,编写时要求尽量减少专业用语的使用。但有些专业用语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在使用时,需随文加括号注释。组稿时要求作者对引文进行脚注,标明参考文献,目的是提升作者写作时的严谨性,以保证内容、观点引用有出处,也方便编辑加工核对。成书时欲将文中需要注释部分,都做随文加括号注释处理,以方便读者阅读。参考文献在每章章后统一编放。 稿件中多处有引用古文资料,其中涉及异体字。经过与专业审读老师的研究讨论,认为本书定位为普及性读物,读者对象主要为青少年,故对文献中的异体字做正体化处理,以降低阅读难度。 审稿加工过程中,各章节具体问题已及时与作者沟通得到处理。关于语言文字、具体知识点方面的加工、修改都在往返稿件中详细标注。需作者核实确认的专业知识质疑处也在文中进行标注,作者已逐一做对应处理。关于内容、结构,章节间的关联等,以及建议作者调整写作内容的具体处理意见记录如下: 第一章长安——从这里出发 该章统领全书,讲述古丝绸之路的来由和意义,引入其起点处长安的悠久文化历史,并说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意义。 (1)开篇第一段介绍中国的地理位置后,按照书稿整体内容设置,应对古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的地理位置以及历史重要性进行介绍。以此呼应题目“从这里出发”的“这里”,从而引出下文。而作者写作中关于长安介绍的相关内容却放置在本章最后的“再从这里出发”部分。责编根据内容设置需要对此进行了调整。 (2)“丝绸之路得名”部分,对陆路丝绸之路的得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但丝绸之路不仅仅包含陆路部分。建议加上关 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介绍。鉴于本书主要描述对象为陆路丝绸之路,对海上丝绸之路仅需简要介绍,保证概念的完整即可。具体文字添加见稿样,作者确认定稿。 (3)文中提及很多古丝绸之路沿线的古国名,作者按组稿要求在脚注中做了详细解释。为阅读方便起见,统一调整至文中加括号注释。括号注释内容,责编根据文章描述的需要进行简要概括,只突出与内容主题相关的介绍,如指明今地理位置,及其国的代表及特征。 (4)文中多处提及“北首岭”“姜寨”“半坡”等文明发源地,建议在首次出现处之后加中括号注释,简要介绍其地理位置,方便读者阅读。 (5)最后一部分“再从这里出发”,描述“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目的,篇幅过大,内容过多,责编在稿件中进行调整与删减,由作者确认后定稿。 第二章吉金铭战功——多友鼎 对多友鼎的基本情况和重要意义的介绍是本章写作的重要部分。作者对内容资料的储备丰富,写作过程顺利。 怎样体现本章的内容与丝绸之路相关联,是本章写作的难点。作者与责编进行了多次沟通、讨论。最终确定,从多友鼎所记录的这场战争中的猃狁部族的聚居地处于丝绸之路的沿线这一点来入手。通过对丝绸之路正式开拓前,早期的民族间交流、互往进行描写,以体现丝绸之路形成的悠久历史。作者按照“猃狁入寇西北告急来”和“由点至线丝路初始”两方面完成了写作。 按照责编建议,作者又增加了对“鼎”这种器物的相关介绍,使读者对鼎的由来有基本认识。另外,责编核对引文过程中,发现稿件中的引文与引用文献内容存在偏差,如多友鼎铭文的解释等,具体质疑在稿件中进行了详细标注。作者经过反复查证文献,核对高清铭文拓片后,准确地进行了表述后定稿。 第三章汉代皇权的象征——皇后之玺

2021高考语文一轮习题:阅读突破 第一章 专题三 单文精练二 丝绸之路文明(含解析)

单文精练二丝绸之路文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亚欧大陆的文明之路。这条道路在空间上的地理坐标是复杂的,可以是陆地、海洋,也可以是大漠、草原;关于起始端点的表述也存在着不确定性,可以是两个不同的大陆,也可以是同一个大陆的东亚、南亚、中亚或西亚,或是具体的国家。从时间上看,在张骞开通西域这一标志性的节点之前,丝绸之路上的欧亚文明交汇已然存在,而且这种不同种族、地域之间的文明对话,似乎是一条永恒的时光之河,历经数千年延续至今而奔流不息。按照瑞典考古学家斯文·赫定的观点,“从文化—历史的观点看,这是连接地球上存在过的各民族和各大陆的最重要的纽带”。 丝绸之路文明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拥有一个复杂的动力系统,政治、经济、文化在不同层面发挥着主导、引领的作用,因此,这一文明具有深厚的内涵。它可以体现为举足轻重的国家安全战略选择,如汉朝开通西域与对匈奴的战争、大唐对突厥的战争。它也可以视为早期“全球化”的经贸之路,丝绸把中国农民的桑蚕养殖、丝绸生产与中亚、西亚商人的物流运输等以市场的形式链接起来,现代自由主义的经济方式在这条经济带上起到了主导作用。与政治、经济活动相比,丝绸之路的文化融合对于中华文明的丰富和发展具有更重要的价值。如佛教文化自汉代传入中国,扎根开花完成了异域宗教思想的首次中国化。唐初唐太宗明确提出要把源自西域的燕乐,与汉民族的传统雅乐一并纳入宫廷音乐,朝野莫不为之风靡。在唐王朝的广阔疆域里,这种多样性、包容性的国家文化政策的实施,把中华文明推向了新的境界。 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国文化地理空间不停滞的运动和延展。黑格尔曾经从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等角度提出,中华文明是一种相对封闭、静止、缺少变化的文明形态,这一观点似乎是简单或偏颇的。从丝绸之路的研究看,中华文明在运动形态和内在规律上都有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如果把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作为一座分水岭,之前是中国本土文明的内在碰撞与交融,华夏与夷狄戎蛮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走向了民族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融合。之后,中华文明的历史演化进程由于外来新的文化元素的加入而变得更加活跃和精彩。丝绸之

苏州丝绸 复习参考

1丝织生产遍九州,说的是什么内容 周代丝绸生产组织的情况十分清晰。《周礼》是记载周代王室官制的书籍,其中与丝绸生产有关的官吏就有多人。典妇功?是掌管宫内妇女劳作的官吏,他们负责教授宫内的宫女等织造丝绸的技术,并负责办理派工、检验、奖惩等事宜; 当时,除了官府专营的丝织业之外,民营的丝织业也十分发达。政府设有“载师”官,负责管理民间的丝织业生产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 随着铁工具的普遍使用,农业生产产生了飞跃,与之密切相关的蚕桑丝绸业也受到重视,发展农桑成为各国富国强民的重要国策。 战国时期,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农户成了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手工业成为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绸生产的专业化分工更加明显,有些技术世代相传,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2龙飞凤舞的战国丝绸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较为繁荣的时期,各诸侯间政治、经济、文化等的频繁交流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丝绸产品已不再是上层社会的奢侈品,逐渐普及到了民间。因此,织、绣、染技术有了空前的发展,为汉代大规模开通丝绸之路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战国时,丝绸的纹样已突破了商周时期几何纹的单一局面,表现形式多样,形象趋于灵活生动、写实和大型化。商周时期的神秘、怖厉、简约和古朴的风格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蟠龙凤纹。这时的纹样已不再注重其原始图腾、巫术宗教的含义。纹样穿插、盘叠,或数个动物合体,或植物体共生,色彩丰富、风格细腻,构成了龙飞凤舞的形式美。由于当时织和绣表现纹样的技术相差较大,浪漫主义风格在织绣上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丝织上主要采用变化多端的几何纹样;刺绣则表现以龙凤为主题的动物图案。 3提花机--花楼的发明与改良 花楼是我国古代织造技术最高成就的代表 汉昭帝时(公元前86~公元74年)钜鹿人陈宝光的妻子创造的织花绫的提花机,她创制的提花机,每条经线都有一个脚踏的蹑,一共120条经线、120个蹑。 陈宝光妻创造的提花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由于其提花机上的综镊数量高达120,使得织造起来十分繁琐,效率也非常低,而且织机的构造和操作相当复杂。 三国时,马钧又将当时通行的五十综五十镊或六十综六十镊的提花织机改为十二综十二镊,大大提高了织造效率。 4陵阳公样和唐草纹 唐草纹:中国传统的丝绸图案惯用通幅排列和菱格骨架来表现,多见于汉锦和绫绮织物。到了北朝时,受西方图案的影响产生了圆形骨架的团窠排列。波斯萨珊王朝的那种在图案的四周饰以一个个圆圈,犹如一串串珠子的“联珠纹”,成为晋唐丝绸纹样的主流。 而本身来源于西域在唐代流行的卷草缠枝花卉纹,由于大唐帝国对当时东西方的强大影响力,也跟中国传统服饰被称为“唐服”一样,被特称为“唐草纹”。 陵阳公样

丝绸之路与佛教

丝绸之路与宗教 一、丝绸之路的定义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丝绸都是我们中国运的).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沿用至今. 丝绸之路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国》,有时也简称为丝路.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韩国、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二、佛教的创立与东渐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期间的古代印度,自西向东传入中国,其传入西北地区的时间,要比传入中原地区的时间早。约在公元1世纪前后,于阗、龟兹等地,已有佛教传布的迹象。本世纪以来,在新疆各地陆续出土的一些佛教的遗迹和遗物也可以说明约在公元2世纪左右,佛教在新疆一带已相当流行。新疆若羌县境内的唐朗遗址发现的一座古佛寺中,曾清理和出土了6尊与真人同高的彩绘泥塑佛像和壁画。据考证,此寺院可能废弃于公元前3世纪左右,而寺院的建造,可能会更早一些。1989年,在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座东汉时期的合葬墓中,出土了一件蓝色印花的蜡染棉布,上印有菩萨像、佛像,同时还出土有大量丝绵刺绣和铜镜。据分析,这些佛像艺术品及刺绣和铜镜等,至少是公元2世纪时的遗物。近几年,在新疆古楼兰遗址出土的古代印度贵霜王朝时期(约公元1~3世纪)的铜币上,不仅铸有佛陀造像,还有用婆罗迷文字母拼写的“佛”字。这种在古印度贵霜王朝迦腻色伽王时期(约自公元78~120年在位)所铸造的货币,在公元2世纪前后,因丝绸之路经济、贸易的昌盛而传入我国新疆境内。至于佛

丝绸发展的历程

丝绸发展的历程 初级阶段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可视为中国丝绸发展的初期。在这一时期中,丝绸生产的各项技术初步形成。 人们已具有较高的缫丝技术,可获得平直的生丝。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和杭州附近的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纺织工具来看,当时采用的是原始腰机,能织出平纹组织,也能编出丝带、绞丝织物。 商周时期 商周时期是我国历史跨入文明门槛之后的第一个大发展时期,丝绸业也得到了极迅速的发展。丝绸生产技术也比初期有了较大的进步。 主要表现为:桑树开始人工栽培,对蚕生理有了较深的了解,出现了提花织物和刺绣,商代青铜器上可以看到几何纹的单层提花织物和复杂的绞经罗,是当时织造最高水平的代表。到了周代出现了织锦,虽然尚属初创,但已基本成型。这为秦汉时代我国丝绸技术达到第一个高峰奠定了基础。 通往欧洲的丝绸贸易之路已初步开通。 辉煌的战国秦汉 战国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强大繁荣的时期,丝绸日益普及,产区扩大,消费扩大,当时已有“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的民谚。传统丝绸生产技术体系形成。 战国秦汉丝织品种空前丰富,有绢、纱、绮、罗、缟、素、锦、縠等品类。縠是一种极为轻薄的丝织品,所以古人用雾来形容它。 秦汉时期的染色工艺已相当发达,当时在丝绸上施加文彩的方式有染、绘、绣及印,仅马王堆出土的绢颜色就有绛紫、烟色、金黄、酱色、赤色等十余种。 秦汉时期的丝绸以连环锁丝绣为主,富贵之家不仅衣服,帷帐也要刺绣。印花则有印花敷彩和金银粉印花之别。 战国秦汉时期,脚踏板在织机上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较完善的提花机已在此时出现。经锦的定型及绒圈锦的诞生都说明丝织提花技术已达极高的水平。总体而言,西汉的纹样以充满动势的不对称变体花鸟禽兽为主,东汉的纹样则逐渐过渡到稳定的对称结构,并日益突显出西域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影响。 作为中西方大规模文化和经济交往象征的“丝绸之路”在西汉初年正式开通。至迟在5世纪中叶,丝绸传入波斯,接着传入欧洲,从此,中国的养蚕、缫丝、丝织技术在欧洲发展。 转折的隋唐时期 随着丝绸之路上东西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文化呈现出一种多元融合的现象,它导致传统的丝绸技术体系中逐渐注入新的内容,终于在隋唐之际出现了较大的转折。 在织造技术方面,斜纹组织和纬线显花被大量使用,绞经织物组织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织机的类型也随之换代和更新。 在印染技术方面,大量新染料得到使用,如红花、苏木、靛蓝等,许多新的印花方法被发明或被采用,防染印花法在这一时期占了上风,使唐代各缬(xié)名扬千古。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3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大陆桥在各国交流中的优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能够分析出图中包含的信息,并能将书本中的信息转化到图上;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学习,逐步具备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丝绸之路的价值及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上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好东西,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西游记视频展示)。刚才的镜头大家都很熟悉,对,是《西游记》。会唱的同学一起唱,不会唱的同学一起把拍子打起来!唐僧“西天取经上大路”,“大路”指的是什么路呢?(丝绸之路)。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题──丝绸之路,那么今天的丝绸之路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先来领略一番丝路的风光。在欣赏的同时,想想丝路风光留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美,西域风情,荒漠……)是啊!到处是沙漠,戈壁,但昔日这儿却延伸着一条繁华的丝绸之路。这么具有西域风情,沙漠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来开辟的呢? 二、丝绸之路的开辟 【问题】如此具有西域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开辟的呢?(汉,张骞) 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幻灯)。他告别当时的汉武帝,一路西行,出使西域。现在就让驼铃声带领我们重温这段历史吧!(录像)正是有张骞这样的先行者,才开通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的线路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同学们请看地图。 三、丝绸之路的线路 (幻灯)这是一张丝绸之路的线路图,请找到丝路的起点。 【问题一】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什么地方?(长安) 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是当时汉朝的都城,就像今天我们的首都北京。当时各地丝绸和其他的商品集中在长安以后,组成商队,穿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之后分南北两路,北路从玉门关出发(春风不度玉门关),经过西域、中亚,到达西亚和欧洲;南路从阳关出发(西出阳关无故人),同样经过西域、中亚,到达罗马和阿拉伯国家,再到欧洲;南路的另一路则是到达印度。《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走的就是南道中的这条道路。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永宁中学:刘瑞琴 【学习内容分析】: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第三单元秦汉时期中第14课,主要讲述了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促进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发展,尤其是丝绸之路的开通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进了多个文明的相互渗透,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更加体现了学习本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课的内容分为三目,用精炼的语言对“张骞通西域、对西域的管理、丝绸之路”等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高度概括,重在事实的阐述和材料的研读,从而给学生的思维拓展留有广阔的空间,同时也逐渐使学生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研究方法。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由于身心不够成熟,思维方式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学生的感性认识仍占主要地位,尚未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较强的分析能力,时间和空间概念也较模糊。但是七年级学生最大的特点是热情奔放,愿意展示自我,基于这一学情可以让学生在体验、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体系的建构。 【教学目标】 1、通过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史料、地图、路线图等,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和西汉对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实,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2、在基本史实的基础上,理解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开通的历史意义。 3、通过教师提供的图片资料、视频资料体会出使西域的艰难与不易,从而使学生感受、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追求,落实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丝绸文化概论

浅谈中国古代丝绸的地位和作用 论点:研究丝绸文化的作用 摘要 丝绸文化是人们在丝绸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至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丝绸文化作为一门独立的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生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丝绸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先导,为中华民族文化织绣了光辉的篇章[1]。世界丝绸文化起源于中国,汉武帝时期开辟的“丝绸之路”把中国丝绸商品源源不断地运往世界各地的同时,也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丝绸文化带到了世界各地,推动了中国和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交流与发展。丝绸是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人民进行交流的友好使者,对促进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研究丝绸文化,既有利于我们把握丝绸文化的发展脉络,又有利于我们发掘丝绸文化对我国新时期发展所能发挥的现实意义。 重点词:丝绸文化中国作用 丝绸文化的作用: 1.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 丝绸文化对纺织业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本土的丝绸文化反作用于本土的纺织业,使其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与改革,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创造出新的织物类型,进一步丰富了丝绸文化。 外来丝绸文化对本土纺织业的发展与革新所产生的作用更为巨大。中国的丝绸进入欧洲各国后,各国君主们纷纷建立与发展本国的丝织业。在此过程中丝绸文化的传播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不断完善、不断丰满的。例如西欧抽丝织绸工人把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对色彩的感受,融于中华民族祖先的创造力之中,使纺织技术日益精湛、科学,成为近代工业的先导。正是由于这种极富创造性的糅合,极大地丰富与促进了纺织技术的发展。国外丝绸文化形成后又反馈

丝绸之路的意义

《丝绸之路的意义》 总结归纳精选(1): 丝绸之路的好处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用心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我们就应很好地加以利用。 总结归纳精选(2): 丝绸之路的好处 商品交流 正如丝绸之路的名称,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长路上,丝绸与同样原产中国的瓷器一样, 成为当时一个东亚强盛礼貌象征。丝绸不仅仅是丝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费品,也是中国历朝政府的一种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国的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时,往往将丝绸作为表示两国友好的有效手段。并且丝绸的西传也少许改变了西方各国对中国的印象,由于西传至君士坦丁堡的丝绸和瓷器价格奇高,令相当多的人认为中国乃至东亚是一个物产丰盈的富裕地区。各国元首及贵族曾一度以穿着用腓尼基红染过的中国丝绸,家中使用瓷器为富有荣耀的象征。此外,阿富汗的青金石也随着商队的行进不断流入欧亚各地。这种远早于丝绸的贸易品在欧亚大陆的广泛传播为带动欧亚贸易交流做出了贡献。这种珍重的商品曾是两河流域各国财富的象征。当青金石流传到印度后,被那里的佛教徒供奉为佛教七宝之一,令青金石增添了悠远的宗教色彩。而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又称为波斯菜)、黄瓜(汉时称胡瓜)、石榴等的传播为东亚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取。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历史的发展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当中。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运往中国的是稀有动物和鸟类、植物、皮货、药材 、香料、饰品首饰。 文化交流 中国古代技术西传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印刷品:唐代的《金刚经》就发现于敦煌。造纸术以前为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于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这种技术似乎只有东亚及南亚部分国家才有发达的造纸工业。随著丝绸之路的开辟,纸制品开始在西域以及更远的地方出现。人们已在在楼兰遗迹的考古发现了2世纪的古纸。而中亚地区虽然也是用纸,但没有发现造纸工业 的证据。很多人认为造纸术的西传为欧洲及中亚带来了一次巨大的变革,而最初这场变革却是残酷的:唐朝与新兴的阿巴斯王朝在中亚的势力摩擦不断。在对中亚政治格局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怛罗斯战役中,阿拉伯人将中国战俘沿着丝绸之路带回撒马尔罕,而这些战俘中就有长于造纸术的中国工匠。最终造纸术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 西域地区沙漠密布,各国的繁荣与水往往是脱不开关联的。天山与昆仑山溶化的雪水是西域的主要补给水源之一。然而收集这些雪水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溶化后积聚在山脚的水很短时刻就会被蒸发或渗入地下。自汉朝派遣军队囤积在西域发展农业时,流传于山区的坎儿井和井渠技术被同样需要水源的军人使用在西域,并逐步流传至更远的国家。早先西域地区坎儿井技术究竟是由中国还是波斯传入西域一向事件有争议的问题。但是井渠技术和穿井法被证实是用

智慧树知到 《中国蚕丝绸文化》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蚕丝绸文化》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判断题】(10分) 《幽风·七月》出于《诗经》,是描写幽地人民从事丝绸生产的诗篇。B A、错 B、对 2、【判断题】(10分) 《考工记》是战国时期秦国一部记载官手工业生产的典籍。B A、对 B、错 3、【单选题】(10分) 在商代有学者认为,()与金(青铜)、玉一样,都是专门的礼用材料。B A、铁 B、帛 C、棉 D、银 4、【单选题】(10分)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文物数量众多,其中知名度最高的丝绸服饰是(A)。 A、素纱单衣 B、长寿绣 C、丝绵袍 D、杯文罗

5、【单选题】(10分) 南宋时期开始,一直被称为丝绸之府的是(D)。 A、四川、江苏和浙江 B、江苏和浙江 C、苏南和上海 D、苏南和浙北 6、【判断题】(10分) 浙江湖州钱山漾史前遗址因出土了丝线、丝带、绢片等而被称为“世界丝绸之源”。B A、错 B、对 7、【判断题】(10分) 印刷术的发明直接与丝绸凸版印花有关,马王堆汉墓中印花丝织品,比唐代雕版印刷早近千年。A A、对 B、错 8、【判断题】(10分) 绒是我国丝织品一大门类,而丝绒技术是从印度传入的。A A、错 B、对 9、【单选题】(10分) 所谓“江南三织造”,是指(D)设在地方的官营织造机构。 A、南宋 B、明代

C、北宋 D、清代 10、【单选题】(10分) 我国最早的丝绸印花织物——印花敷彩纱,出自(B )。 A、敦煌藏经洞 B、马王堆汉墓 C、西安法门寺地宫 D、新疆阿斯塔那古墓 第二章 1、【判断题】(10分) 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宛发现了中国的蜀布和邛竹杖。B A、对 B、错 2、【判断题】(10分) “丝绸之路”这个名字是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的?B A、错 B、对 3、【判断题】(10分) 第一个提出“海上丝绸之路”的学者是李希霍芬。B A、对 B、错 4、【判断题】(10分)

【“丝绸之路”上的唐三彩】

“丝绸之路”上的唐三彩 高顺旺 【发表于2013年第21期《大众文艺》】 唐三彩以其造型的丰腴端庄、釉色的绚丽灿烂、装饰的极妍尽美深受国内外广大爱好者的热捧和追逐,自唐代以来就沿着丝绸之路被运往世界各地,成为当时贸易往来、文化交融、加深友谊的“主人公”。笔者带着大家透过唐三彩,重回大唐,去感受盛唐的风采、去感受沙漠的无垠。 关键词:唐三彩、丝绸之路、交融。 世界上有无数条路,却没有一条像丝绸之路一样,承载着千年古史,编制着四方文明。丝绸之路是连接着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它起始于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都洛阳,跨越陇山山脉,穿过河西走廊,通过玉门关和阳关,抵达新疆。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通过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它是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道路,成为古代中国通向外部世界的桥梁和纽带。“丝绸之路”将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丝织技术以及绚丽多彩的丝绸产品、茶叶、瓷器传送到了世界各国,同时也将西方各国的特产带到了中国,你来我往之间,新鲜的血液相互交换,预示一个文化大交流的时代就此开始,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和非洲古文明连接在了一起。 丝绸之路最早由汉朝的张骞所开拓。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他带着价值巨大的金帛货物到了西域各国,开始了东西方

最初的大型商贸交往。从此,商品在丝绸之路上交流,文明在丝绸之路上交汇,民族在丝绸之路上交融,物种在丝绸之路上交合。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之路。 在这条古代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上,最早运送的是中国的丝绸,因而就被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国的陶瓷器以及工艺技术如烤烟技术、蚕桑技术、火药、指南针、造纸术等也是从这里传向西方。而西方及中亚各国的物产,如葡萄、黄瓜、胡椒、大蒜、玻璃、香料等也由丝绸之路传到了中国。茫茫数千里戈壁、沙漠,食物、饮水资源极其匮乏,环境恶劣堪称之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道尽了丝绸之路上苍凉;“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也说尽了丝绸之路上的战事、动乱和纷争,以及由此引起的艰难险阻。然而就在这沙漠、草原、高山之间,在这说不尽的艰辛和酸楚之中,那些无名英雄往来于“丝绸之路”,或肩扛手提,或驼队成群,生生地走出了一条传载千年的文明之路。 唐三彩,作为中国陶瓷艺术的巅峰之作,是“泥”与“火”淬炼的结晶,是我国古陶瓷艺术中,一朵富丽堂皇的奇葩。大唐文化是中华文化最灿烂的时期之一,以其造型多样、色彩绚烂、装饰华美而深受各国的热捧与喜爱;以其举世无双的东方智慧和五彩缤纷的形式美向全世界亮相,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量,成为“丝绸之路”上大唐帝国向西输出货品的主力军。唐三彩,不仅作为商品在亚、非、欧三大洲交流,如今更作为发掘研究丝绸之路的重要证据,还原再现了丝绸之路当时的历史场景与盛况。作为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交通工具——

论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的文化价值

论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的文化价值 摘要: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贯亚洲、连接欧亚大陆的著名古代陆上商贫通道,千百年过后,她依然是中国人民和中亚、西亚、东南亚以及欧洲、非洲、美洲等地区人民往来的历史见证。这种以经济为中心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交流,不仅丰富了丝路沿线各个民族、国家的物质生活,还汁社会结构和文化进步产生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丝绸之路;文化意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 中国古丝道东起中国古都长安(今西安),西至地中海东岸,在中国境内经过陕西、宵海、宁夏、甘肃、新疆等省,这条通往西方国际的丝路凿空史前将沿途的各个国家联系起来,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丰富了沿途各个国家的物质、文化生活,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一、丝绷之路在历史上的物质文化意义 (一)丝绸的外传。 据考古发现,在中亚、西亚地区都有丝绸出土,可以证明早在公元5世纪丝绸已经越过帕米尔高原传入印度和波斯。西汉以后,丝绸开始成为这条贸易之路上的大宗商品。丝绸作为一种生活品或艺术品为西方社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首先,丝绸的传播推动了东南亚地

区一些民族文明程度的进步。此时,东南亚各国还出现了诸如绢画、刺绣、绢扇等以丝绸为原材料的精美工艺品……可见,丝绸对外的广泛传播极大丰富和美化了海外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也推动了各地区、各民族文明的进步[1]。其次,中国丝绸的外传促进了部分地区和国家纺织业的发展。据西方学者推断:中国的养蚕技术应该是四、五世纪时传人西方的。世界上能从事养蚕的国家有四五十个,而他们最初的家蚕饲养技术或多或少都得益于中国,而且许多国家纺织业所需的生丝主要来源于中国。再次,丝绸的外传,促进了我国丝织业和民族工业的发展。我国丝绸在海外的广泛传播使丝绸成为风靡世界的消费品,极大地刺激了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和繁荣,并为后来中国封建经济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以及民族工业的勃兴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中国的食品、香料、药材以及部分器物传向西方。 据记载:“元狩元年,博望侯张赛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邓竹、杖。”汉朝初通西域,中国即有丝绸、漆器和铁器等输出;唐朝时,瓷器成为丝路上重要的输出物产;宋元时期,瓷器外销十分多,同时茶叶也成为重要的输出品。此外,如黄连、肉桂、生姜、土伏菩等药品,以及无患子、桑树、马鞍、铜合金等,在不同时期以各种途径西传。瓷器在当时也是中国重要的输出品,从现存的阿拉伯文献中可以发现许多关于中国瓷器的记载,东南亚、印度、中亚、非洲等地都有中国瓷器的踪影。还有一种重要的箱出品就是茶叶[2]。北宋时,茶叶成为政府的专卖产品。中国茶叶传到西方,主要是通过北方草原民族。在明清时期特别是清朝,中国与西方来往加深,茶叶大量出口,饮茶也成为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