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十七年小说

文艺歌颂新的政治文化,宣传新意识形态,反映新中国的革命与建设叙事类的小说创作与此更加相关。

十七年小说(名词解释):小说批评价值判断,依据内容与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联度为标准。因此反映本时期工业,农业,军事内容成为重大题材。体裁方面,短篇与长篇小说受到重视,短篇以迅速反映现实生活,及时配合政治任务。长篇则容纳更广阔的生活素材,便于反映革命历史进程而被作家关注。17年文学主要由以下题材构成:革命历史题材,革命战争题材,农村题材,城市工业题材。

作家构成与创作概况:非左翼作家与新时代的隔膜问题(如巴金,老舍,沈从文,钱钟书,张爱玲,徐訏等);30年代左翼作家风格难以相继,解放区作家(赵树理,孙犁,康濯,杨朔,柳青,周而复,刘白羽等)与建国后走上文坛的青年作家(吴强,梁斌,峻青,王蒙,茹志娟等)成为写作的主力。

延安文学传统与17年作家创作

文学为政治服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文学的意识形态教育和宣传功能),工农兵英雄人物,阶级斗争和当代政治生活题材。

巴金与老舍的时代写作(反映新生活,塑造新人物的努力)

小说批评价值判断,依据内容与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联度为标准。因此反映本时期工业,农业,军事内容成为重大题材。

体裁方面,短篇与长篇小说受到重视,短篇以迅速反映现实生活,及时配合政治任务。长篇则容纳更广阔的生活素材,便于反映革命历史进程而被作家关注。

小说题材方面,17年文学主要由以下题材构成:革命历史题材,革命战争题材,农村题材,城市工业题材。题材的重大与否,取决于与当前政治运动和中心任务的关联度。如表现抗美援朝,农村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大跃进等是这个时代的重大题材。

长篇小说的丰收:50年代中期后呈现繁荣,赵树理《三里湾》,曲波《林海雪原》(革命英雄传奇),周立波《山乡巨变》,杨沫《青春之歌》,周而复《上海的早晨》,杜鹏程《保卫延安》(史诗性)。知侠《铁道游击队》

农村题材小说:短篇,山药蛋派作家(受赵树理创作影响的一些作家,短篇小说作家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李准《不能走那条路》(1953年),《李双双小传》。长篇则有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等。

欧阳山的《三家巷》,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红岩》,特殊战线的革命斗争,英雄人物群像的塑造,极端境遇下的坚强意志与坚定信仰。

历史题材小说:姚雪垠的《李自成》,以史证今——历史题材的当下意义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名词解释):“革命历史小说”,在当代中国的文学史话语中,专指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后创作的,以1921年中共建党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段历史为题材的小说作品。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历史,在“革命历史小说”的创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革命历史小说”主要讲述“革命”的起源,以及革命在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之后如何走向胜利。这类小说,以对历史“本质”的规范性叙述,为新建立的社会制度的合法性和真理性作出证明,也为处于社会转折时期的民众,提供思想和生活准则。由于作家生活经验、艺术想象以及所采用的叙述方式的差别,革命历史小说会有多种形态:一部分长篇追述对历史“本质”的“史诗性”把握,另一些则加入“传奇”因素,而接近现代“通俗小说”样式。个别作品融入更多个人的体验,“革命历史”因而更多地作为对往事回忆的触发点。

柳青的《创业史》:

故事发生的地点:陕西渭河平原下堡村的蛤蟆滩

主题与内容:中国的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以及这次革命是如何进行的。

人物形象:梁生宝,郭世福(中农),姚世杰(反动富农,阶级敌人),郭振山(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代表人物),梁三老汉(小农意识的代表),

事迹:买稻种,为了克服春荒筹集资金带领群众去山里割竹子,一心扑在事业上,甚至无暇估计个人感情。

梁生宝:民兵队长,青年农民有着坚定的政治觉悟的共产党员,社会主义农村先进人物的典型,带领群众走农业合作化道路,并摆脱了困难,赢得了群众的信任的村干部。后不仅成功地创建了互助组,还在县里的培训下,成立了农业合作社灯塔社。

人物性格:有着坚定地政治信仰,公而忘私、勇于牺牲个人利益的时代精神的体现。也有传统农民所具有的勤劳、朴实、善良的精神,时代精神与传统美德汇于一身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

梁三老汉:是《创业史》中最为成功的艺术形象。小说展现了梁三老汉的复杂心理,三起三落的创业辛酸史,因而衷心拥护土改。一方面,他又是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劳动者,“被剥削过的痛苦的记忆”,“受压迫的心灵”,使他真心地喜悦于新的时代的变化。另一方面,他表现出的狭隘和保守思想,希望自己发家致富的观念。反映了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制观念因袭重担的农民的保守性所决定的。

人物矛盾着的双重性格,表现了这个人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历程。

梁三老汉:是《创业史》中最为成功的艺术形象。小说展现了梁三老汉的复杂心理,三起三落的创业辛酸史,因而衷心拥护土改。一方面,他又是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劳动者,“被剥削过的痛苦的记忆”,“受压迫的心灵”,使他真心地喜悦于新的时代的变化。另一方面,他表现出的狭隘和保守思想,希望自己发家致富的观念。反映了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制观念因袭重担的农民的保守性所决定的。

人物矛盾着的双重性格,表现了这个人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历程。

《创业史》结构的严密,情节发展紧密结合无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的,两个阶级,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展开。

主题鲜明,人物形象塑造性格鲜明,

《红旗谱》是当时一部好评如潮、影响很大的作品,被文学史誉为“一部描绘农民革命斗争的壮丽史诗”。作品以冀中地区的“反割头税斗争”、“保二师学潮”为中心,反映了从清朝末年到1932年抗战爆发前冀中人民的血泪生活史和可歌可泣的斗争,展示了民主革命时期我国北方农民斗争的波澜壮阔的史诗般的画面。

《红旗谱》:革命历史题材小说,通过农民的成长之路,阶级压迫的现实,揭示阶级斗争的必然性。小说与具体历史事件的关联与映照,加剧了其史诗性特点。

人物形象:农民朱老巩,朱老忠(侠义,坚定的反抗性,从自发到自觉),大贵三代人,严志和与江涛,地主冯贵堂与冯兰池父子两代人

朱老忠:勤劳,顽强北方农民,身上有着慷慨豪爽的北方有着顽强的反抗精神,家族仇恨与阶级觉悟,使一个具有自发反抗精神的复仇者成长为一个具有革命觉悟,阶级意识的农民形象。朱老忠有句口头禅:“出水才见两腿泥。”

事件:砸钟事件,冯家摊派引起村民不满,打官司失败,朱老明眼睛气瞎,严志和的牛被收走,从此变得谨小慎微。

晡红鸟事件,反割头税运动,保定二师的学潮运动。

青年一代的成长:运涛出去打短工,结识了共产党县委书记贾香农,受他的影响,运涛成为一名革命者。江涛在县高小学堂读书,在贾湘农的介绍下加入共青团,后考入保定二师。

杨沫(1914~1995)当代女作家。原名杨成业,笔名杨君默、杨默。祖籍湖南湘阴,生于北京。1934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作品,多是些反映抗日战争的散文和短篇小说。抗战爆发后到冀中游击战争,做妇女、宣传工作。1943年起任《黎明报》、《晋察冀日报》等报纸的编辑、副刊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北京市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全国人大常委等职。她的代表作《青春之歌》,曾由作者改编为电影剧本,拍成同名电影上映。杨沫的作品还有中篇小说《苇塘纪事》,短篇小说选《红红的山丹花》,《杨沫散文选》,长篇小说《东方欲晓》、《芳菲之歌》、《英华之歌》,长篇报告文学《不是日记的日记》、《自白——我的日记》,以及《杨沫文集》等。

杨沫《青春之歌》: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故事,通过林道静的“成长”历程来确认中国知识分子的值得肯定的生活道路:在无产阶级政党引领下经过艰苦的思想改造,从个人主义达到集体主义,从个人英雄式的幻想到参加阶级的集体斗争。

自叙传色彩。

《青春之歌》通过对林道静个人命运、遭遇和归宿的描写,通过对当时形形色色各种类型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描写,反映了风云变幻的时代,揭示出革命的思想主题。

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如卢嘉川、江华、林红、余永泽、戴瑜、王晓燕、白莉萍等

在艺术特色上,整部作品结构宏伟,情节曲折复杂,在处理人物形象时作者避免了简单片面的处理,而是以细腻的笔触伸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中,真实地刻划人物的心理,较为全面地把握了人物的多重侧面,因而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青春之歌》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以学生运动为主线,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在三十年代觉醒、成长的革命青年的典型形象。

茹志娟曾用笔名阿如、初旭。1925年9月生于上海,祖籍杭州。家庭贫困,幼年丧母失父,靠祖母做手工换钱过活。11岁以后才断断续续在一些教会学校、补习学校念书,初中毕业于浙江武康县武康中学。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任过当过苏中军区前线话剧团演员、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等职。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南京军区转业到中国作协上海分会,任《文艺月报》编辑。1958年发表代表作短篇小说《百合花》而成名。

《百合花》赏析:主题:小说描写了在解放战争的广阔背景下,一个发生在前沿包扎所里的小故事,通过对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两个平凡人物的精心描绘,热情地讴歌了子弟兵对人民的忠诚和人民对子弟兵的热爱,揭示了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深刻主题。艺术风格: 《百合花》作为一篇在我国当代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小说,其成功主要表现在作家在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这类庄严主题时,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显现出清新俊逸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在构思上善于以小见大。作者还擅长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也是这篇小说的特点。

茹志娟小说:革命历史题材与现实生活题材,从间接的日常生活视角书写革命与时代精神。细腻与柔美的风格特征。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她的许多作品如《百合花》、《静静的产院》、《如愿》、《阿舒》、《三走严庄》等。茹志鹃擅长写抒情心理小说。表现战争题材,以空灵精致的笔触展示军民间的诗情和厚意;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生活,那柔美纤细的笔触常游弋在劳动女性的心灵世界,显示人物内心的热切和性格的贤淑。进入新时期以后,茹志鹃的视野变得更宽广而深邃,作品“从微笑到沉思”,温存中透出辛辣,热情里蕴含冷峻,创作风格有所发展。

另一种探索

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

路翎《洼地上的战役》;

50年代中期的“百花文学”,干预现实生活的小说: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

对人情与人性进行探索的宗璞《红豆》,邓友梅《在悬崖上》等。

赵树理《锻炼锻炼》,西戎《赖大嫂》

百花文学(名词解释):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文学思想和创作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革。这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中,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在中国,毛泽东在1956年5月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给潜在于各个领域的强大的变革要求以推动和支持。文学界遂出现了突破僵化教条的、类似于当时苏联文学的那种“解冻”。为后世文学启蒙起到了促进作用。

第三章:五六十年代诗歌戏剧散文

诗歌概述

作家构成:30年代诗人(艾青,何其芳,柯中平,公木等),40年代解放区诗人(阮章竞,李季,贺敬之等),建国后走上诗坛的50年代诗人(郭小川,闻捷,魏钢焰,公刘,白桦,李瑛)

祖国颂:著名的“七月派”诗人胡风在1949年底到1950年初就发表了长诗《时间开始了》,开创了当代文学歌颂诗潮的先河。代表作品:郭沫若的《新华颂》、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王莘的《歌唱祖国》

社会主义建设诗群(李季《玉门诗抄》,阮章竞《白云鄂博交响曲》,严辰《红霞集》)。“石油诗人”李季的《玉门诗抄》和《生活之歌》;

“森林诗人”傅仇《森林之歌》和《伐木者》;

“煤炭诗人”孙友田的《煤海短歌》。

行吟诗群,艾青,田间,戈壁舟,闻捷,方纪等诗人。(艾青《双尖山》,《大西洋》组诗,《南美洲的旅行》,闻捷的《吐鲁番情歌》和《天山牧歌》等)。

17年诗歌历程:歌颂新中国(胡风《时间开始了》特大组诗。《时间开始了》是胡风一部长诗的总标题,副题为“英雄史诗五部曲”。这五部曲中有四部作为诗集的单行本,即《欢乐颂》、《光荣赞》、《安魂曲》、《又一个欢乐颂》,于1950年1月与3月出版(第三乐章《青春曲》因环境问题未能完成,晚年后将当时的几首短诗修改完成组成。)

在云彩上面

我们的工地,在云彩中间,

我们的帐篷,就搭在云彩上面,

上工的时候,我们腾云而下,

下工的时候,我们驾云上天。

白天,我们和云雀一起歌唱,画眉鸟也从云下飞上山巅;

夜里,我们和星斗一起谈笑,逗引得月亮也投来笑颜。

当我们饿了的时候,砍下云上的松枝烧饭;

当我们口渴的时候,就痛饮云上的清泉。

当炎热的季节到来,云上的松树给我们撑伞,

当寒冷的冬季来临,我们砍下云上的松枝,把篝火点燃。

篝火的青烟升入高空,带着我们的欢笑飞过群山,

它告诉远近的人民,云彩上面有了人烟。

它告诉我们亲爱的领袖,我们正按照你的意志改变荒山,

它告诉我们亲爱的祖国,你的儿女战斗在云彩上面。

赏析:这首诗让我们好像又回到了那个纯真的年代,那个年代铁路上的人们就是在奉献,为他们服务的人也是在奉献,他们的生活无比困苦,但内心是我们不能体会的饱满和充实......

1957年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诗坛出现短暂的生气,出现一些触及时弊,干预现实的作品。如流沙河《草木篇》、郭小川《望星空》、《一个和八个》、艾青《养花人的梦》、公刘的《禽兽篇》、公木的《据说,开会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开会》等。

被批评的诗歌:(流沙河《草木篇》,;因胡风事件被牵连的七月派诗歌,穆旦1957写作的《葬歌》,郭小川被批评的诗歌《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致大海》,《望星空》)等被批评。

流沙河

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

——唐:白居易

白杨

她,一柄绿光闪闪的长剑,孤伶伶地立在平原,高指蓝天。也许,一场暴风会把她连根拔去。但,纵然死了吧,她的腰也不肯向谁弯一弯!

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终于把花挂上树梢。丁香被缠死了,砍作柴烧了。他倒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

仙人掌

它不想用鲜花向主人献媚,遍身披上刺刀。主人把她逐出花园,也不给水喝。在野地里,在沙漠中,她活着,繁殖着儿女……

在姐姐妹妹里,她的爱情来得最迟。春天,百花用媚笑引诱蝴蝶的时候,她却把自己悄悄地许给了冬天的白雪。轻佻的蝴蝶是不配吻她的,正如别的花不配被白雪抚爱一样。在姐姐妹妹里,她笑得最晚,笑得最美丽。

毒菌

在阳光照不到的河岸,他出现了。白天,用美丽的彩衣,黑夜,用暗绿的磷火,诱惑人类。然而,连三岁孩子也不去睬他。因为,妈妈说过,那是毒蛇吐的唾液……

1956年10月30日成都

流沙河《草木篇》赏析:作者流沙河引用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句“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作为题记开头,概括了本文的写作意图和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所在,有利于读者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给人以生活的启迪和感悟。之后作者用白杨、藤、仙人掌、梅、毒菌等5种草木作小标题分别开篇,清楚明晰,结构一目了然,便于读者的认知和理解。

文章成功之处除了文章语言的生动清新外,更得益于文章开头诗句的巧妙应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也有助于对文章中心的深刻挖掘和认识。因此,文章写作时,运用适当的形式开篇会使文章生动有趣,使文章主旨得以提升,感化吸引读者。

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给我们人生深刻的感悟。白杨的正直,站立是同样伟大;野藤的天性就是寄生;仙人掌的精神就是不屈不挠;梅则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细菌更是无处不在,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草木生长竞自由的图景,坚强向上是他们的本性,执着奋斗是他们的天性。草木如此,我们是否有更多的启示和思考?这都给我们深深的思索和人生的莫大鞭策。

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新民歌运动”:是由毛泽东提倡,各级党委组织、发动的一场群众性诗歌创作运动。提倡“人人写诗歌,村村出诗人”,违背了诗歌创作的规律,作品数量多但成就低。

1958年3月22日,毛泽东在成都会议讲话中指出“中国诗的出路,第一条民歌,第二条古典,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新诗来,形式是民歌的,内容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1.大跃进民歌全面发展了五十年代颂歌的基本主题,并将它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是五十年

代颂歌在民间的大普及。

2.大跃进民歌在一定程度上歌颂了人民群众的冲天干劲和作为历史创造者的雄心壮志。但大跃进式的诗歌冒进方式使得诗歌创作完全违背了创作的规律性。

3.从艺术上看,有些民歌尤其情歌,保留了我国传统民歌朴素清新的风格,具有诗情画意。但是大跃进民歌在艺术上更追求革命浪漫主义,注重诗歌的夸张和想象,大量作品极度的夸张最终使作品丧失了情绪的真挚。

《端起巢湖当水瓢》《一个谷穗不算长》

大红旗下逞英豪,端起巢湖当水瓢。一个谷穗不算长,黄河上面架桥梁。

不怕老天不下雨,哪方干旱哪方浇。十辆汽车并排走,火车驰过不晃荡。

“放下锄头写诗歌/写成诗歌千万箩/歌声高涌冲云汉/屈原李白不敢和”(《华南新民歌选》);“要叫顽石让路走,要叫高山尽低头,要叫穷村变福地,要叫恶水变驯流,要叫番薯像冬瓜,要叫谷粒象大豆,要叫鸡蛋粗过碗,要叫肥猪赛过牛”(大跃进民歌选)

《主席走遍全国》

主席走遍全国,山也乐来水也乐,峨嵋举手献宝,黄河摇尾唱歌。

主席走遍全国,工也乐来农也乐,粮山棉山冲天,钢水铁水成河。

本时期主要的长篇叙事诗:艾青《黑鳗》,闻捷《复仇的火焰》,郭小川《将军三部曲》《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

60年代阶级斗争扩大化后,政治抒情诗主导了诗坛潮流,诗歌变了“战歌”,标语化、口号化、政治化,政治抒情诗一统天下

政治抒情诗:本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诗歌,郭小川,贺敬之,石方禹。

郭小川《向困难进军》,《致青年公民》;

贺敬之《放声歌唱》《十年颂歌》石方禹《和平的最强音》

政治抒情诗的特点:

1诗人以阶级或人民代言者的身份出现,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

2在诗体形态上,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相结合。即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抽象的思想、概念。

3一般都是长诗,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渲染、铺陈所要表达的观念和情绪,节奏分明、声韵铿锵。

4经常使用“楼梯体”,并融入中国古典诗歌的对偶、排比方法,以加强形式感。

郭小川:(1919-1976)河北丰宁人。1937年抗战爆发后奔赴延安,1945-1948年他被派到家乡的丰宁县当县长,曾带着县大队四处作战。解放后,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秘书长及《诗刊》编委等职。在新闻、宣传、文艺部门作领导工作。1955-1956年,写下《致青年公民》为总题的楼梯式诗,包括《投入火热的斗争》《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飞奔》《向困难进军》《闪烁吧,青春的光辉》。

1957-59,郭小川诗歌进入了另一个阶段。诗歌表现的复杂性。抒情长诗《致大海》(对人的存在有限性的感受)叙事诗《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对革命历程中革命者内心情感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的表现,对革命自身复杂性的表现。)

体式:郭小川对各种诗歌体式的探索,民歌体,新格律体,自由体,半自由体等。

追求诗歌的民族化与大众化。

贺敬之(1924-) ,山东枣庄人。1939年在四川参加抗日活动,开始发表作品。1940年赴延安,与丁毅等合著歌剧《白毛女》。有诗集《放歌集》《贺敬之诗选》等。

贺敬之的诗歌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抒情短诗。表现对某些事物的感受,感情真挚,意境清新,民歌和古诗韵味

浓厚,如《回延安》《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梳妆台》。

二类是长篇政治抒情诗。表现我国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如《放声歌唱》《十年颂歌》《雷峰之歌》《中国的十月》

贺敬之诗歌艺术特点:

一. 贺敬之的诗是时代的颂歌。以敏锐的目光抓取时代的重大的事件、主要的生活内容,而不去吟唱那些与人民无关的眼泪和悲伤。《回延安》表现延安的巨大变化,指明延安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意义;《十月颂歌》是对新中国十周岁的礼赞。

二. 运用想象、夸张、幻想等手法,革命浪漫主义风格突出。

三. 注意吸收民歌和古诗的营养,又不排斥外国诗歌的影响,如“信天游”体与“楼梯体”就被诗人以熟练的笔法熔铸为一体。

闻捷(1923~1971),原名赵文节,曾用名巫之禄,现代诗人。江苏丹徒人。历任新华通讯社西北总社采访部主任、新疆分社社长,中国作协第二届理事、兰州分会副主席。闻捷的创作主要以诗歌为主,主要作品有:《祖国!光辉的十月》(1958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生活的赞歌》(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河西走廊行》(1959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以及诗集《天山牧歌》、《生活的赞歌》,长诗《复仇的火焰》。

1952年起﹐闻捷在新疆工作期间﹐就开始进行诗的写作。1955年在《人民文学》上陆续发表了《吐鲁番情歌》﹑《博斯腾湖滨》﹑《水兵的心》﹑《果子沟山谣》﹑《撒在十字路口的传单》等组诗和叙事诗《哈萨克牧民夜送“千里驹”》。这些作品﹐除一部分写东南沿海水兵生活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外﹐大部分表现新疆兄弟民族新的生活。后来﹐它们与作者其它表现新疆风貌的诗作一起结集为《天山牧歌》(1955)。

《天山牧歌》的抒情诗大都有简单的“情节”﹐作者把生活事件和画面提炼得单纯﹑和谐﹐并用优美的笔调描绘了聚居在天山脚下﹑和硕草原﹑吐鲁番盆地和博斯腾湖畔的哈萨克﹑维吾尔﹑蒙古等民族的生活情景﹐抒发对于新生活的浓烈情思。这些抒情诗﹐深入到兄弟民族青年男女的内心世界﹐揭示他们因生活剧变而在思想感情中萌发的新的因素﹕对祖国的忠诚﹐创造新生活的热望﹐以及纯真的爱情。在《天山牧歌》中﹐爱情诗占有很大份量。闻捷诗歌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天山牧歌》中的抒情组诗《吐鲁番情歌》;

一是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

《苹果树下》﹑《夜莺飞去了》﹑《葡萄成熟了》﹑《舞会结束以后》﹑《赛马》等﹐都体现了这一特色。

它们歌唱的是解放了的劳动人民的爱情﹐以劳动为最高选择标准的爱情。闻捷作品揭示了爱情与劳动﹐与创造新生活的紧密联系。

《吐鲁番情歌》艺术特色:

诗歌善于捕捉富有乡土气息和生活趣味的情景、场面,以精巧的构思和热烈的气氛创造了优美的诗歌意境,画面活泼,个性鲜明,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深入细腻。

风格清新秀丽、含蓄幽默,语言简洁明朗,节奏感强,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政治抒情诗的特点:形象的说理,激越的情感,鼓动的语言。

政治抒情诗是十七年诗歌的主要诗体样式。在这种诗体中,诗人以“阶级”代言人身身份,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思潮的评说与情感反应。在诗体形态上,是强烈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即“实际上是抽象的思想,抽象的概念,但用了形象化的语言

来表达”。这种诗体,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加以铺陈。

十七年的诗歌可以用“战歌”和“颂歌”来概括,诗歌通常被喻为号角、锣鼓、旗帜等。政治抒情诗十分繁荣,诗歌风格豪放、明朗、欢快、激越。

1.流派的贫乏和风格的单一。缺乏丰富多彩的诗歌流派,个性化严重衰退。

2.诗歌体式的畸形化。极端推崇民歌体,把民歌体作为新诗发展的方向。

3.诗美内涵的贫乏单一。竭力推崇所谓崇高美和诗歌的社会功能。

17年戏剧

建国后戏剧:对传统剧目的“推陈出新”,《梁祝》与《十五贯》推陈出新的典范。1958-76,中国戏曲发生第二次变革。力图创作戏曲现代戏(反映现实生活并服务于政治)

京剧现代戏编演高潮(1964年京剧现代戏观摩大会):红色娘子军,红灯记,杜鹃山,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芦荡火种(后改名沙家浜),草原英雄小姐妹等。京剧现代戏对传统形式的变革性:吸收融合话剧的写实观念,采用写实布景;由于写实性的引入,使戏曲情节集中性得以增强;按照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当时流行的阶级斗争理论提炼生活与刻画人物,对传统演剧体制的突破;新的艺术形式,如歌剧,交响乐的引进,使原来的传统唱腔的音乐体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话剧:老舍的《方珍珠》《龙须沟》,胡可的《战斗里成长》,沈西蒙的《杨根思》等剧作。

第四种剧本:1957年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抒情喜剧),海默《洞箫横吹》,赵寻《还乡记》,鲁彦周的《归来》,王少燕《葡萄烂了》等干预生活讽刺喜剧。1958-1962年,历史剧创作热潮。郭沫若的《蔡文姬》,《武则天》,田汉《关汉卿》与《文成公主》,曹禺的《胆剑篇》《王昭君》朱祖贻《甲午海战》等。

1962年的社会主义教育剧,对青年进行革命传统与阶级斗争教育为主要内容:胡可《槐树庄》张仲朋《青松岭》,蓝橙《丰收之后》,同名扬剧改编的《夺印》,丛深的《千万不要忘记》强调阶级斗争的警觉。

戏剧艺术观念的创新:黄佐临介绍了布莱希特的叙述体戏剧体系,坚持在传统的写意戏剧观基础上寻找民族化的道路,突破第四堵墙的束缚与建国后苏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一统的局面。

当代歌剧:白毛女与草原之歌。当代歌剧57-66年的繁荣(红霞,刘三姐,红珊瑚,江姐,阿依古丽)

茶馆:老舍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作品。1957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将焦菊隐指导,于是之主演的《茶馆》搬上舞台。63年再度公演,被批评为“旧现实主义”,“自然主义”。79年,三度公演,获得好评,被公认为中国话剧史上的“扛鼎之作”。《茶馆》构思:三个时代三个社会:戊戌政变后的清末,辛亥革命失败后军阀统治的民国社会,抗战时期的国统区。(黑暗的旧时代)

艺术构思上使用侧面透露法,选择茶馆这一各色人等登台之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变迁与人物命运。(庞太监,康六,宋恩子,吴祥子,康顺子,刘麻子,唐铁嘴,康大力)主要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

田汉《关汉卿》:塑造了形象丰满具有浩然正气的艺术家形象(对有限材料的加工与重铸),女性人物朱帘秀的形象,表现了下层劳苦妇女不畏权贵,勇于承担的精神。在狱中视死如归,向关汉卿表达了自己的爱情。

戏剧结构:话剧加唱,戏中戏的结构布局

局限:人物的政治化与革命化

田汉新编历史剧话剧《谢瑶环》

在陕西地方戏碗碗腔《女巡按》及清末剧作家李十三的《万福莲》的基础上进行改编,肯定武则天,有为女皇。喜剧改为悲剧(原作结局——谢瑶环与所爱的江湖义士阮华投奔农民军为结局,改为谢瑶环在武三思,来俊臣等严刑逼供下壮烈殉职。)。

17年散文

在50-70 年代,散文有时是个涵盖面宽泛的体裁概念。

侠义的散文,抒情性的美文与小品文;“广义”的散文,还包括具有“叙事”性质的通讯、报告文学(特写),和以议论为主的文学性短论,即杂文、杂感。另外,有的时候,回忆录、人物传记等也包括在内。

时代政治的“鼓手”与“号角”(歌颂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大我)对个人情感的压抑。

创作发展历史:建国初期的报告文学,多为抗美援朝内容——歌颂新的时代,社会主义建设

散文的复兴

“狭义”的散文(抒情散文)在50-60 年代较有成绩的阶段,一是1956-1957 年的文学“百花时代”。这期间,丰子恺、许钦文、叶圣陶、方令孺、端木蕻良、川岛、老舍、沈从文都写了一些个性化的作品。

另一阶段是60 年代初,被看成是散文的“复兴”。散文受到文学界提倡,创作也有较出色的收获,以致1961年被称为“散文年”。出现了一批专职散文写作的作家,如吴伯萧、杨朔、秦牧、刘白羽等,老作家如冰心、巴金、曹靖华。

出版的具有代表性的散文集有:《花城》(秦牧)、《东风第一枝》(杨朔)、《红玛瑙集》(刘白羽)、《花》(曹靖华)、《樱花赞》(冰心)、《北极星》(吴伯萧)。

60 年代初散文“复兴”中,杨朔、刘白羽、秦牧被认为是贡献最突出,且散文体式也多不相同,而代表了当代散文的三种基本模式。

刘白羽代表作有《日出》、《长江三日》等。以激荡的情感抒发为主,情绪浓烈、色彩绚丽。40 年代战争的经历和体验,是他文学想象的“资源”,也是评价生活的尺度。现实生活情景与战争年代记忆的交织是作家主要情感线索和结构模式。

秦牧散文则表现了重视“知识化”的特点。代表作有《社稷坛抒情》、《土地》、《花城》等。其写法是随笔和杂文的调和,重视表达的观念。

在他较成功的作品里,知识性材料由于有情感的融入,和在材料组织上体现的灵动活跃的想象力,而区别于一般的“知识小品”

杨朔的主要作品有《香山红叶》、《雪浪花》、《荔枝蜜》、《茶花赋》等。“拿着当诗一样写”,是杨朔散文创作的追求。

讲究的散文的“诗意”,谋篇布局的严格精巧、选词炼句的用心,整体的“诗的意境”的营造。即从一切事物中提取宏大政治性主题的“升华”方式。杨朔的散文在当时对已显得僵硬的文体增加了一些“弹性”,

其艺术追求受到普遍赞扬。他的创作所形成的模式,对当代散文造成的负面影响。十七年文学(1949---1966)

1949——1976文学思潮

17年文学(1949-1966)(名词解释)时间概念:十七年文学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966年)开始,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十七年",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中,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程中,只能算是极短的一瞬间;当它被赋予特指的含义、承担了特殊的历史内容的时候,却再也无法忽略它在文学史上的漫长——即使已经沉淀了半个多世纪,但依然是"活化石":那就是共和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文学中体现的两个方面。

一:那时的文学史上最浓重的一笔就是政治性凌驾在文学性之上,政治运动造成了文学的盲从特征。面对那时的作品,我们几乎能真切的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政治气息和那个时代人们的某些精神特征,作品被强行要求放进一个形势认可的政治思想和流行的政治倾向。当高昂的革命热情替代了文学的现实创造和诗意境界,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与这些要求相适应的文学规范。

二:这十几年的历程虽有种种的不足,但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占有相当的地位的。在中国近、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文革文学(1966-1976)(名词解释)文革文学简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理念(1966——1976),文革文学有相当强烈的政治色彩和时代特点.文革文学研究的开始

17年文学思潮

文学的政治文化环境与生存环境

解放区文学的延续性

与政治运动密切关联的文学

文学“新方向”的确立

召开于1949 年7 月的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通常被看作是“当代文学”的开端。大会在总结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成绩、总结检讨40 年代国统区革命文学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来确立“当代文学”的性质,规定文学创作、理论批评、文艺运动的方针政策和展开方式。

大会确定了毛泽东1942 年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简称《讲话》)是文艺界的“共同纲领”。

周扬在大会报告(《新的人民的文艺》)中指出,毛泽东的《讲话》“规定了新中国的文艺的方向”,“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二个方向了,如果有,那就是错误的方向”。这一方向,规定了“当代文学”对于革命政治的服务和配合;以“民族的、阶级斗争与劳动生产”作为创作的体裁;工农兵及其英雄人物是作品的主人公;作品应以歌颂和表达乐观情绪作为基调;采取为广大读者明白易懂的艺术形式;作家的写作,以及文学作品出版、流通和阅读(批评),应高度组织化;……这构成这一时期当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40 年代后期中国的文学界,存在着多种不同思想艺术倾向的作家、作家群。有与国民党有着直接的结盟关系的作家;有被称为“自由主义作家”的一群(如沈从文、朱光潜、萧乾等);有“广泛的中间阶层作家”(或称“进步作家”,如老舍、叶圣陶、巴金、曹禺、朱自清等);有活动于解放区和国统区的左翼革命作家。

“十七年文学”的作家

十七年文学的“中心作家”的构成,一是来自解放区的作家,另一是四五十年代之交开始写作的青年作家;他们自然也经历五十年代政治、文学运动的筛选。这一时期“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特征,可以从出身(生活经历)、文学观念、文化素养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五六十年代的文学思潮

第一次文代会,1949.7-2——19,

报告:郭沫若《为建设新的人民文艺而奋斗》,

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

茅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文艺》

第一次文代会的意义,对过去的总结与对未来文学性质的确定。

对五四新文学传统,30年代文学传统,解放区文学传统的选择状况决定了当代文

学发展的基本性质。

文学与时代政治的紧密关系,文学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阶级斗争服务,是17年文学思潮的主要特点,是17年文学理论体系建立的理论基点和实际目的。

17年文学运动的政治化,阶级斗争化的不断强调与强化,与国际政治及社会主义世界之间的密切关系

毛泽东的阶级斗争观:

1949年解放前夕的阶级斗争观:与不拿枪的敌人的斗争依然存在(意识形态的斗争),1957年中共中央会议报告中的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斗争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解决。作为阶级的意识形态,还要在我国长期存在。“修正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思想”

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与批判

编导孙瑜接受教育家陶行知的建议,将武训的事迹改编为电影,1950年底在全国公映。

武训事迹:清末民初行乞办学的历史人物

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毛泽东撰写,在《人民日报》作为社论发表——《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1951.5.20)

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1952年,红学家俞平伯出版《红楼梦研究》一书,1954年他发表《红楼梦简论》一文。

李希凡和蓝翎之后在《文史哲》发表《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的批评。

毛泽东的重视与干预,给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红楼梦研究的信》。

俞平伯这一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当然是应当对他们采取团结态度的,但应当批判他们毒害青年的思想,不应当对他们投降。

对《文艺报》的批评,撤销了冯雪峰《文艺报》主编的职务(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倾向)。

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1952,对胡风思想的批判文章:舒芜《从头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1953,林默涵《胡风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何其芳的批评文章《现实主义的路,还是反现实主义的路》。(《文艺报》)

胡风的反驳:《关于解放以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简称《意见书》1954年7月)1955年发展到高潮—《人民日报》开始批判,毛泽东公布胡的报告,中国作协主席团决定发布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文艺界人士纷纷发表批判文章。《胡风反革命集团的一些材料》(毛泽东撰写按语)

五把‘理论’刀子:

作家要从事创作实践,非得首先具有完美无缺的共产主义世界观不可,否则,不可能望见和这个‘世界观’‘一元化’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底影子,……只有工农兵的生活才算是生活,日常生活不是生活,……

只有思想改造好了才能创作,……

只有过去的形式才算是民族形式,只有‘继承’并‘发扬’‘优秀的传统’才能克服新文艺的缺点;如果要接受国际革命文艺和现实主义文艺底经验,那就是‘拜倒于资产阶级文艺之前’。……

题材有重要与否之分,题材能决定作品的价值,‘忠于艺术’就是否定‘忠于现实’,…在这五道刀光的笼罩之下,还有什么作家与现实的结合,还有什么现实主义,还有什么创作实践可言?问题不在这五把刀子,而是在那个随心所欲的操纵着这五把刀子的宗派主义。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同时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在向文艺界,科学界人士的报告对这一方针的系统阐释。

影响

文学创作于文艺理论的突破

创作:干预社会生活《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本报内部消息》,《在桥梁工地上》,《爬在旗杆上的人》等;突破禁区书写人性和人情的作品《红豆》,《小巷深处》,《在悬崖上》,《美丽》等。

文艺理论:《论人情》,《论文学是“人”学》,《电影的锣鼓》,《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

反右派运动

1957年6月8日,人民日报社论《这是为什么》,毛泽东撰文对《文汇报》的批评,反右运动的展开。

周扬《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对反右斗争做了总结。

文艺报的再批判专栏(1958年)。

1958年文艺大跃进,提出批判修正主义文艺,建设共产主义文艺的目标。

新民歌运动,周恩来和郭沫若主编的《红旗歌谣》,新民歌运动的成果。

60年代的文艺批判——1961年文艺界的调整工作:新侨会议(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故事片创作会议,周恩来《在全国文艺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的讲话》,之后中央提出文艺八条。

1962年3月广州会议上周恩来《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

8月大连会议(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邵荃麟提出重视中间人物的看法。1962年9月,毛泽东在八届十中全会上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形势又发生变化.

1963年12月毛泽东的批示:文艺部门被“活死人”统治,1964年6月批评文联所属各协会不执行党的政策,做官当老爷,修正主义,裴多菲俱乐部。

1964年毛泽东在《中央宣传部关于全国文联的所属各协会整风情况报告》的批示1964年文艺界再度整风,狠抓意识形态的阶级斗争,批判修正主义。

影响:文艺界再度整风

展开意识形态的阶级斗争,批修。

对之前作品的批评,新编历史剧田汉的《谢瑞环》,孟超的《李慧娘》,吴晗的《海瑞罢官》。

在国内批判合二为一论,时代精神汇合论,有鬼无害论,人情论,真实论,写中间人物论,题材问题论。

提倡写13年,宣传阶级斗争的作品产生:《霓虹灯下的哨兵》,《艳阳天》,《风雷》,《千万不要忘记》(戏剧)

17年的创作方法,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到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两结合的创作方法(1958年提出,1960年取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为新的文学口号)。

关于典型论的讨论(56-60年代):在阶级性和真实性,时代性之间的思考,文学与阶级性,党性之间的关系。阶级论的人学观。

17年文学,与文革文学的内在关联。

文学逻辑的一致性。

强调文学的无产阶级性与社会主义性,文学服务于政治,配合国家意识形态作为文学根本目的。强调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精神教育人民的作用。

文革文学

1966年中共中央通过了开展文化大革命的《五·一六通知》,设立了以陈伯达,康生,江青为主的中央文革小组

《通知》:

文化大革命的任务:高举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大旗,彻底揭露那些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所谓学术权威的资产阶级反动立场.

《人民日报》(1966年6月1日)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放手发动群众,彻底打倒反革命黑帮》

八月,毛泽东贴出《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向刘邓资产阶级司令部宣战,中共中央通过《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

文革序曲

1964年6月北京举行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一批现代京剧登台亮相。《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1965年姚文元的《新编历史剧评海瑞罢官》1966年2月,江青与林彪制定《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经毛泽东审订修改发布。

纪要内容:文艺黑线专政论(资产阶级文艺思想,现代修正主义文艺思想和所谓30年代文艺的结合),文艺阶级斗争论,

现代京剧作为革命样板戏被大为宣扬: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创作,浩然的《金光大道》,《艳阳天》,以及《虹南作战史》,《牛田洋》,《矿山风云》,《沸腾的群山》

上海文艺丛刊《朝霞》创刊,影片《艳阳天》,《青松岭》全国上映,政治影射电影《春苗》和《决裂》的上映。

塑造英雄人物,三突出的创作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主题:全力凸现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主题。提倡两结合的创作方法。

题材:革命历史题材与农村题材,阶级斗争主题空前泛化。

文革文学的特点:文艺的空前政治化,高大全的英雄人物形象。

80年代的小说

伤痕小说

“伤痕文学”是新时期文学史上出现的第一个重要文学现象。标志着“伤痕文学”开端的第一部作品,是作家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

刘心武的《班主任》,于1977年的11月发表于在当时差不多可以被看作国刊的《人民文学》杂志上。在小说中,作家以极大的勇气发出了“文革”后最早的“救救孩子”的呼声,启发作家们深入思考“文革”这场空前的劫难给人们的心灵世界留下的难以抹平的伤痕,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卢新华《伤痕》发表于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伤痕文学的得名缘起。

从人伦情感的角度揭露文革给普通人带来的心灵创伤。

潘旭澜主编的《新中国文学词典》中,认为“伤痕文学”的基本特点是:“正面描写‘文革’留下的心灵伤痕,揭示个人和家庭的悲剧命运。它是新时期文学潮流中较早出现的重要现象,是作家们恢复和发扬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和对四人帮阴谋文艺反拨的结果。它产生于中共中央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之前,展露了作家的勇气,由此显得可贵。”

而在洪子诚先生看来:“《伤痕》、《班主任》在当时产生强烈反响,根源于它们表达的对个体生命的关切,揭露‘文革’对‘相当数量的青少年的灵魂’的‘扭曲’所造成的‘精神的内伤’;同时,也根源于它们为‘文革’中‘沦落’的知识分子‘正名’,企图重建他们启蒙者角色和‘主体性’地位。

伤痕文学作品:王亚平《神圣的使命》、王宗汉《高洁的青松》、吴强《灵魂的搏斗》、莫应丰《将军吟》、陆文夫《献身》、孔捷生《姻缘》、陈国凯《我该怎么办》、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刘心武《醒来吧,弟弟》、张抗抗《爱的权利》,韩少功《月兰》,张弦《记忆》、冯骥才《铺花的歧路》、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金河《重逢》、郑义《枫》、遇罗锦《一个冬天的童话》、竹林《生活的路》、中杰英《罗浮山血泪祭》、鲁彦周《天云山传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班主任》的发表毕竟标志着一个文学新时期的开始,其首创之功无论如何都是无法被抹杀的。更何况,刘心武在小说中所成功塑造的谢惠敏这个人物形象。紧接着,在1978年8月11日,当时正在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读书的卢新华,又在《文汇报》上发表了著名的短篇小说《伤痕》。小说的发表不仅引起了一场极大的争论,而且,所谓“伤痕文学”的命名很显然就是由此而来的。

伤痕小说:被压抑的情感宣泄

1977年11月,刘心武《班主任》在《人民文学》发表,引起轰动。

小说揭示了文革带给青少年的心灵毒害。

谢惠敏形象对两个凡是的针对性。

两个人物形象的对比:谢慧敏,宋宝琦,

宋宝琦的确有严重的资产阶级思想,但究竟是哪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呢?

资产阶级标榜“自由、平等、博爱”,讲究“个人奋斗”、“成名成家”,用虚伪的“人性论”掩盖他们追求剥削、压迫的罪行。

资产阶级的典型思想之一是"知识即力量",对不起,我们的宋宝琦也绝无此种观念。知识有什么用?无休无止地"造反"最好。他有的反倒是封建时代的"哥儿们义气"以及资产阶级在没落阶段的享乐主义一类的反动思想影响

韩少功《月兰》1979年第4期

农村妇女月兰因四只鸡而自杀的悲剧。

对极左路线造成的农村的经济凋敝的揭示,农民的悲惨生活的同情。

老队长:“反正没吃没穿不是搞社会主义”

张同志:“可我怎么会成为杀害你的工具之一”

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

一代知青的理想主义赞歌。艰难环境中的理想追求,将艰难的生存环境当做考验和锻炼人生的乐观精神。(裴晓云)

另一种视角的知青写作

伤痕文学大多停留于对社会与人生伤痕的表层描写,没能出现包容更深广内容及重大悲剧美学的作品,但其开拓性意义不可或缺。

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现实主义的深化的主张,表现出比伤痕文学更具有思想深度和历史内容

的作品。

1979年2月《人民文学》,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被视为反思文学的兴起的标志。

小说打破线性叙事逻辑,以主人公心理变化为线索,将不同社会生活片段穿插,拼贴在一起。

从政治,社会层面还原文革荒谬本质。理性反思的立场。

其一,“反思文学”与政治思潮仍保持着高度同步性,它在文学领域完成的是和意识形态领域共同的政治主题。

其二,“反思文学”仍然没有进行必要的语言更迭。从话语方式和思维方式来看“反思文学”仍然在用过去时代的“武器”进行着对过去时代的批判和反思。

其三,“反思文学”较“伤痕文学”而言,显示了文学由激情状态向理性状态的升华。理性精神和思想的深度的获得无疑提高了新时期文学的品格,但必须指出,就“反思文学”而言,文学的本体地位和艺术的中心并未得到充分的认识或确立。其他作品:鲁彦周《天云山传奇》,刘真《黑旗》,高晓声《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古华《芙蓉镇》,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女性作家张辛欣《在统一地平线上》,张抗抗《北极光》,路遥《人生》,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王蒙《蝴蝶》等

军旅作家李存保《高山下的花环》,徐怀中《西线轶事》等。

突破单纯政治和社会视角,关注普通人物在诡谲社会历史的悲喜剧。

陆文夫《献身》,《小贩世家》,《围墙》,《美食家》,描写苏州市井风情,具有地方文化色彩。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沉重的翅膀》《祖母绿》(女性意识的表现)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与《陈奂生进城》对农民问题的关注。从物质贫困到精神贫困的演进。从外部社会原因到农民自身的精神觉醒问题的递进。

由反思历史到关注农村变革的深层问题。

重提启蒙的重要性。

谌容《人到中年》

对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知识分子问题的关注。

陆文婷的生存窘境折射了知识分子被体制忽略的现实。

知识分子形象:精湛的技术,正直的人格,忍辱负重为事业献身的精神。

张贤亮,男,江苏盱眙县人,1936 年12 月生于南京。1955年中学毕业后至宁夏银川干部文化学校任教。1957 年因在《延河》文学月刊上发表长诗《大风歌》而被列为右派,遂遭受劳教、管制、监禁达十几年,其间曾外逃流浪,讨饭度日。1979 年9 月获平反,1980 年调至宁夏《朔方》文学杂志社任编辑,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1 年开始专业文学创作。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宁夏分会主席等职,并任六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绿化树》人与食物的关系将人降低到生存本能的生存状态时,人性为了求生所表现出的精神的低劣。——被改造右派的各种生活技巧

劳动对人的改造知识的力量——知识分子自觉意识的觉醒,对现实反思的开始《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右派知识分子主人公,章勇麟,黄香久,农场下放女青年,离婚两次的女性,因追求恋爱自由被以男女关系为由下放,没有什么知识和文化。性压抑的问题:精神心理上的人格萎缩导致的身体萎缩,从性意识的角度反思文革对个体心理的压抑。张贤亮把性当做一种文化的、生命的思考对象,书中的性描写无论怎样惊世骇俗,都具有理性和美学的内涵。讲述了章勇璘从劳改队相识的“她”

在文革时期的爱情故事,书中涉及许多“禁区”与敏感问题。《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是系列中篇《唯物论者启示录》中的一部分,作者企图通过九部中篇来完整地“描写一个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甚至有过朦胧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青年,经过‘苦难的历程’,最终变成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的全过程。

王蒙,男,河北南皮人,祖籍河北沧州,1934年10月15日生于北京。中国当代作家、学者,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近百部小说,其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他乐观向上、激情充沛,成为当代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始终保持创作活力的作家之一;曾担任文化部部长、党组书记,中国作协副主席;

1948.10——1950.05,在北京河北中学学习时入党,共青团北京市工委干事,中央团校二期学员。

1950.05——1956.12,共青团北京市三区(东四区)区委中学部干事、部长、区委副书记,共青团北京市委大学委员会委员。

1956.12——1957.11,国营七三八厂团委副书记。

1957.11——1962.09,被错划为“右派”,后下放北京市郊区劳动。

王蒙《蝴蝶》

张思远与海云美兰的关系对比

张思远的反思历程

秋文医生代表的反思精神

冬冬

蝴蝶与作品的深层关联

张思远的反思:

与海云的婚姻,

自我的被改造灾难的反思

与冬冬的关系

改革文学的递进

从反映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改革的艰难等外在客观矛盾转向揭示深层的社会观念和道德伦理观念的矛盾与变迁。

1981年底张洁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问世,改革文学进入了第二阶段。影响较大的有长篇小说《故土》(苏叔阳)、《花园街五号》(李国文)、《男人的风格》(张贤亮)、《新星》(柯云路)及中篇小说《老人仓》(矫健)、《鲁班的子孙》(王润滋)、《秋天的愤怒》(张炜)、《腊月。正月》(贾平凹)等。

“改革文学”,其作为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改革和经济建设中心的呼应既表现了对于巨大时代惯性的认同,同时也表现出了某种“自觉”写作因素的萌芽。这表现在,新时期文学从“改革文学”开始已经完成了对于“沉重历史”的摆脱,而尝试着建立文学与当下现实的关系。从历史的控诉到现实的书写,文学“为什么”的性质和模式虽然未有改变,但文学面对一个正在发生的、未知的世界时必然需要作家拥有更多的主体性和自觉性。

事实上,“改革文学”对于改革者形象的塑造,对于“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生存困境、精神困境、文化困境甚至情感和伦理困境的揭示,对于新时期文学来说都是开拓性的。改革文学: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1979)

《机电局长的一天》(1976)

《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拜年》,《开拓者》,《赤橙黄绿青蓝紫》,《燕赵悲歌》张锲《改革者》,张一弓《赵镢头的遗嘱》,水运宪《祸起萧墙》,柯云路《三千万》,

《新星》,张炜《秋天的愤怒》,《古船》。王蒙《坚硬的稀粥》,何士光《乡场上》。这是最早的一篇自觉地“写四化,写四化的阻力,写克服阻力的斗争”的文学作品,它写工厂却突破了以往“车间文学”的模式,把眼光从车间、工厂放大到社会,揭示改革的困难、斗争和已经出现的变革与转机;

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揭示旧的经济体制、极左政治路线影响与改革家的改革事业的矛盾冲突,并且预言了一个“只要改革,生产就能搞上去”的神话。

改革者形象的塑造。它还着力塑造了改革家乔光朴的英雄形象,写他的坚毅刚强和困惑苦恼,写他感情世界的波涛起伏和对待爱情的果敢态度,性格鲜明突出,有棱有角,这正好应和了变革时代的人们渴望雷厉风行的“英雄”的社会心理,一时间引起了读者和批评家们的盛情赞扬。

“改革文学”的意义:从历史的眼光来看,“改革文学”在确立“人”的主体性方面、在修复文学与现实的真实关系方面所做的努力依然是不可抹杀的。

《黑氏》,《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等乡村题材小说,均反映了乡村观念的变迁与深层的道德伦理的变化。从更深的层面反映了改革开放在乡村意识和道德伦理的微妙变迁。

贾平凹《腊月正月》

韩玄子(传统乡村权威的象征),王才(乡村中较早具有变革意识并因此改变经济生存现状的专业户。)乡村代际之间的认识和观念差异。(韩玄子与儿子二贝,儿媳白银)

不仅仅局限于乡村变革的简单道德判断,开始关注传统伦理及改革之间的深层矛盾关系。

创作情况:“乡土小说”,刘绍棠的《蒲柳人家》、《瓜棚柳巷》、《花街》等中篇小说;“市井小说”:邓友梅的《烟壶》、《那五》;冯骥才的《神鞭》、《三寸金莲》;陆文夫的《小巷人物志》系列中短篇小说等,有以家乡纪事来揭示民间世界的汪曾祺的短篇小说,有以家乡风情描写社会改革的林斤澜的《矮凳桥风情》系列,有拟寓言体的高晓声的《钱包》、《飞磨》等新笔记小说,还包括了体现西北地区粗犷的边塞风情的散文和诗歌,等等。

文学的多元化发展

随着80年代的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作家的创作个性逐渐体现出来,于是,文学的审美精神也愈显多样化。就在“伤痕”、“反思”、“人道主义”、“现代化”等新的时代共名对文学发生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的时候,一些作家别开生面地提出“民族文化”的审美概念,它包括“民族性”、“乡土性”、“文化小说”、“西部精神”等一组新的审美内涵来替代文学创作中愈演愈烈的政治意识形态。

寻根文学:由惯性写作向自觉写作转化寻根文学已经本质上结束了单一的写实主义时代,扬弃了小说创作上的所谓主题性、情节性、典型性之类的规范,在小说的叙事方式和语言形式上取得了可贵的突破。

寻根文学已经自觉地开始了对于现实和政治惯性的偏离,当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在现代化焦虑中徘徊时,文学以“向后转”的方式完成了与现实、政治主潮的背离,并真正开始了对文学主体现代化的思索以及对独立文学品格的建树,在这里寻根文学既显示了其文化的自觉,又更显示了其艺术的自觉。而后者对新时期中国文学来说,显得尤其重要。

《文学的根》明确提出:“文学有‘根’,文学的根应深植于民族传说文化的土壤里。”但寻根“大概不是出于一种廉价的恋旧情绪和地方观念,不是对方言歇后语之类浅薄的爱好;而是一种对民族的重新认识,一种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苏醒,一

种追求和把握人世无限感和永恒感的对象化表现”。

1983年以后,随着贾平凹的《商州初录》、张承志的《北方的河》、阿城的《棋王》、王安忆的《小鲍庄》、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等作品的发表和引起轰动,许多知青作家加入到“文化寻根”的写作之中,并成为这一文学潮流的主体。

1984年12月,在《上海文学》杂志社与杭州《西湖》杂志社等文化单位在杭州举办座谈会上,许多青年作家和评论家讨论近期出现的创作现象时提出了文化寻根的问题,此后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一文中,第一次明确阐述了“寻根文学”的立场,认为文学的根应该深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里,这种文化寻根是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觉醒,也是释放现代观念的能量来重铸和镀亮民族自我形象的努力。阿城、郑万隆、郑义、李杭育等作家对这一主张也做了各自的阐述,由此开始形成了自觉的“寻根文学”潮流。

阿城,《棋王》、《孩子王》、《树王》都直指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棋、字、树,都是中国文化中人格的象征,小说里的人物便在与传统文化的相融之中,实现了一种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

张承志,小说《黑骏马》、《北方的河》、《残月》、《九座宫殿》等,描绘北方的草原、戈壁、雪峰、江河,吟唱着古老的民族歌谣,刻画出彩陶碎片的美丽、清真寺的庄严……,在他笔下那种富有生命激情的人生境界中,民族文化精神与大自然的博大宽广、北方游牧民族的狞厉粗放的生存状态融化在一起。

《北方的河》中,主人公“他”在象征着民族文化传统的大河的奔涌中获得力量,而大河在他那一往无前的精神追求的映衬下,也体现出了更加深厚广阔的内涵。

“寻根文学”体现出的另一种新的文学思维,即对人类生命本体和生存方式的关怀。韩少功的《爸爸爸》、《归去来》、《女女女》等小说都带有这方面的探索意义,在《爸爸爸》中,作者以现代意识来审视一个原始部落里的生存方式,用象征的方法描绘出个体生命、种族生命以至人类整体的生命存在之间的关系,以及生存的艰难过程。

王安忆的《小鲍庄》则是在社会背景及具体时空虚化的前提下,以凝重、写实的笔触,突现出封闭状态中农民自在的生存方式,古朴的仁义道德作为小鲍庄村人的精神依托,呈现出作者对生存方式与民族文化构成之间关系的思考。

李杭育则徜徉于吴越文化的氛围中,在葛川江两岸发掘着南方心灵中的生命强力和自由自在的民族精神,寻找着人生存在意义的支点。

代表作《最后一个渔佬儿》中,主人公福奎渴望过无拘无束的生活,他凭着无所畏惧的精神、强健的体魄做一个自由的渔人,但是现代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因素毁灭了他的梦想,污染使葛川江里的鱼日益减少,大多数渔人都改弦易辙、另谋生路,只有福奎仍孤独持守着古老而正直的人生原则,以忠诚、坚毅、重人情轻财物的传统人格精神,对抗着浮躁和实利的现实人生。

所谓“文化寻根”意识,大致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一、在文学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识与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如阿城的《棋王》等);

二、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如张承志的《北方的河》);三、对当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素的继续批判,如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的深入挖掘。这虽然还是启蒙主义的话题,但也渗透了现代意识的某些特征。(如韩少功的《爸爸爸》)。但这三个方面也不是绝对分开的,许多作品是综合地表达了寻根的意义。

贾平凹《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对乡村变革的呼唤。

小月在感情选择上(木讷老实的才才和活络更富有开拓精神门门之间)的犹豫。

山山,烟峰夫妻与退伍兵禾禾及前妻麦绒两对夫妻之间的重新组合。

从人伦关系,人生观的变化揭示改革带来的深层变革诉求。

汪曾祺(1920——1997),1939年入昆明西南联大中文系,深受沈从文影响,1940年发表小说。1946年在《文学杂志》,《文艺复兴》,《文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家》等小说,

1980年发表《受戒》引起轰动。次年,小说《大淖记事》获第四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在民俗民风的描摹中,展示纯朴,优美的人情与人性。

诗性的书写,散文化的笔调,景,情,人的优美诗境。优美的自然与优美的人性,寄托着作者文化理想的寓意。

现代派文学1985年前后,以刘索拉、徐星、莫言等为代表的一批文学新人相继走上文坛。他们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叙事语言、结构方式开始建构自己的文学世界,其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带有明显的现代主义色彩;“寻根文学”敏锐地或者说无意识地感觉到了“后发达国家”共同的问题,在将现代主义文学技巧与本土经验的结合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诗歌界出现了以“他们”、“非非”、“莽汉”等社团为代表的“第三代诗人”,旨在对“朦胧诗”那种“政治情结”和浪漫主义风格的超越和反叛。

现代主义技巧:70年代末、80年代初现代主义文学初露头角时,仍带着传统现实主义的固有特征,只是缩小了“客观反映”的地盘,加重了“主观表现”的分量。这些探索性的文学创作主要是以北岛、顾城、舒婷为代表的“朦胧诗”,以王蒙、宗璞、茹志鹃等人为代表的“意识流”小说,以高行健、沙叶新、魏明伦为代表的探索戏剧等。但这些文学探索在现代主义技巧的借鉴和中国经验的表达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给人一种形式上不成熟的感觉。

“现代派小说”。1985-1986 年间出现了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蓝天绿海》,徐星的《无主题变奏》,残雪的《污水上的肥皂泡》、《公牛》、《山上的小屋》等。这些小说被批评界称为“现代派”小说,是因为它们所采用的“荒诞”、“变形”等表现手法,和人物表现出来的“反社会”、“非理性”的情绪,与西方现代派小说如“黑色幽默”、“存在主义”等之间常常可以取得直接的关系。现代人对生存意义的质疑,生存的荒诞性。(寻找自我价值的焦虑。政治信仰真空后的意义寻找)——《你别无选择》对现实流行意义的反叛。平凡的认同。——《无主题变奏》生存意义的荒诞,他人即地狱。《苍老的浮云》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通过某音乐学院的学生学习生活与追求表现现代人对自我生命意义的寻找。

想退学的李鸣,爱打瞌睡的马力,刻苦勤奋的石白,钢琴出众的戴齐,生活不拘小节的森森,孟野的才气作品充满疯狂的想法,渴望超越永不满足(长得太出众,被女朋友缠住不放。)

王教授,精通几国语言,几百个发明,十几门学问。“你别无选择,只有作曲”才思敏捷,不注意风纪的金教授;刻板谨严的贾教授。

女生:懵懂(可以连睡三天觉),猫(经常与戴齐较量),时间(精确非常,认真做笔记)作曲系让人头痛的女生。

国际青年作曲家比赛通知。

董客遭时间抢白,亮出创作的一大堆乐谱,请乐队疯狂地排练。孟野森森的合作,戴齐的钢琴演奏会。

孟野与神经质中文系女生的恋爱,结婚,退学。

《无主题变奏》可惜老Q弄的偏偏档是小号,这一点在我们热烈相爱的那阵子,倒是真让我给忽略了。尽管她拉的是意大利名家提琴,尽管它有几百年的历史,我还是不能容忍那些一串串指法练习、试音、调弦什么的。那他妈太无主题了,无中题还好,无内容、无连贯,除了它徒具形式以外还真是有点儿象我写的小说。这一点常常使我惶惑不安。

现在时我读过他写的东西,尽是些扯淡话,什么“人生海洛因幻景”啦,什么“我是和着玉米面蒸的发糕”啦,这个比喻还算确切。他那张脸真象一个倒立着的大窝头。还有,还有,还有什么“人是一碟两毛五的炒三丝儿”、“真善美是口香糖”、“真正的痛苦在于一无所爱”什么的,整个的一本箴言哲理集锦。他居然什么都知道,可我无论如何想象不出人怎么会是炒三丝儿?

老Q 我不得不说,她又是向我宣战了。什么"要现实些"啦,"要有个自我中心"啦,"自我设计

"什么的,难道我的这种和千百万人一样的普通生活继续下去的话真有灭顶之灾?于是,我

答应去报名,去考试。不过恐怕整个是一本幻想.....

残雪从表现本质上达到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内核的作家。生存的荒诞性,人的孤独与焦虑,恐惧,对外界的疏离感,他人即地狱。直抵存在主义对人的存在意义的表现向度。

《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云》,对人的焦虑与恐惧,现实生存的无意义的揭示。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无情节,无环境,环境只是作为对人物心理意识产生影响的因素而存在。对人物内心的意识表现。

莫言(1956-):原名管谟业,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东北乡一个农民家庭。18岁时走后门到县棉油厂干临时工。1976年8月参加解放军来到渤海边上,站岗之余喂猪、种菜。1979年秋调至解放军总参谋部,历任保密员、政治教员、宣传干事。1981年开始小说创作,发表处女作《春夜雨霏霏》。1984年秋因受许怀中主任赏识被破格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85年发表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引起文坛注意。莫言在文学创作上追求天马行空的自由境界,富有创新精神,使其小说呈现出奇特的想象性与神奇感。

《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自传性的作品,小说充满了神秘色彩和象征意味,红萝卜象征着美好,也具有虚幻的意味。小说的主题是朦胧的,但强烈的色彩(黑暗的现实和虚幻梦境的金色形成强烈对比),奇特的感觉(晶莹剔透的红萝卜),使小说焕发出浓厚的抒情意味、鲜明的写意风格,在难以言传中给人美感。小说表现手法的现代,对人物感觉的描写,独特的表现手法。《透明的红萝卜》中对黑孩的奇妙感觉时间的呈现。(可怜的乡村少年内心抵御现实残酷的方式,想象的美妙与现实的可悲。)——语言表现的自觉。

展示了“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小说最大的特色是民间化叙事和生命力的洋溢,特异的故事和非常规叙述方式(语言爆炸)使小说形成了语言和内涵上的极大张力,显得瑰丽而神奇。

《红高粱》对革命历史的重新书写,以民间普通老百姓的生命意志与生命强力视角再现历史,我爷爷和我奶奶惊世骇俗的爱情,土匪的抗日。对当下现代人生命精神匮乏的嘲讽。

叙述人称的特点: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的交织,造成小说强烈的主观性特点。在小说中呈现我对祖先生活的想象。

中国现当代文学试卷试题.docx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1) 复习资料 贾文丰 河南电大 二 OO五年十一月

前言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1)》的考试范围为课本内容。考题类型一般分为四个部分,即填空、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同学们在答题中要注意简答题与论述题 的根本区别:论述题必须有要点、举例、分析(甚至是自己的独到见解),而简答只答要点即可,不用展开分析。 希望同学们在复习中牢记“全面复习,重点掌握” 八个字,在全面复习课本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掌握本资料的内 容。这里所要说明的是,本资料的论述题“提示”内容不 是唯一的,仅供参考,同学们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发挥。 最后预祝大家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 贾文丰 2005年 11 月

第一讲鲁迅研究四题 一、填空 1.鲁迅,原名,字,1881年生于绍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我国文学的奠基人。[周树人;豫才;现代] 2.“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著名的“周氏兄弟”是指周 树人和。[周作人] 3.散文《》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写道学 家对一个乞丐女孩的非分之想,既是对封 建道学家虚伪面目的揭露,也是对人性弱点的深入探讨。 [肥皂;四铭] 4.鲁迅曾受严复译述的赫胥黎的的影响,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天演论》] 5.鲁迅在小说《铸剑》的开头,这样写道:“ 刚和他的母亲睡下,老鼠便出来咬锅盖,使他听得发 烦。”[眉间尺] 6.爱姑是小说《》中的主人公。[离婚] 7 .鲁迅在小说集《彷徨》的扉页上引用了《》中的两句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8.鲁迅在给他的朋友的信中说,他 因为偶读《资治通鉴》,才醒悟到中国人上是一个食人民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 [ 829 ] 考试科目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中国现代文学史75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75 分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中国现代文学史 3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15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 3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15 分简答题:中国现代文学史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论述题:中国现代文学史 1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30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 1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30 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考试目标: 1、全面认识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系统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从 20 世纪初到 21 世纪初文学思潮、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的发展轨迹,各阶段的的名家名作,各重要流派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考试内容: 中国现代文学部分 一、第一阶段的文学( 1917 ~ 1927 )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1.文学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根据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等的主张分析文学革命的基本观点。 3.分析评价五四文学革命的重要贡献。 4.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等重要文学社团成立的时间、主要骨干、创办的主 要刊物、文学主张、性质和意义。 5.周作人的文学批评观与茅盾(沈雁冰)等的文学批评观的异同。 (二)诗体的解放与探索 1.初期白话诗人的主要代表的特征、成就和局限。 2.以胡适、沈尹默、周作人、刘半农、刘大白的创作为例,分析初期白话新诗的得 与失。 3.结合《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等作品,分 析郭沫若《女神》的思想和艺术。

现当代文学总结

现代三十年(1917-1949) 1917-1930 “人性”的人——文学革命/人的文学 1930-1937 国家/阶级&“人性”的人 1937-1949 国家/阶级的人——革命文学 1、五四文学革命:1917 主要动力、主题、阵地、棋手 五四文学革命: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 直接动力:五四新文化运动 主张: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阵地:《新青年》 棋手: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主要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创造社 2、主要文学社团:创造社、文学研究会兴起时间、文学主张、代表作家 五四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1921-01: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 创造社1921-06:郭沫若、郁达夫、田汉 人生派(文学研究会):朱自清、周作人 倡导“为人生而艺术” / 写实主义 主张抒写人生的“血和泪” 浪漫派(创造社):郭沫若、田汉 倡导“为艺术而艺术” / 浪漫主义 倡导诗歌形式“绝端的自由”,真正表现了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 3、主要文学流派: 新月诗派(代表诗人、基本主张) 新月诗派:闻一多、徐志摩、卞之琳 主张:(1)不满诗歌的散文化倾向,追求情感节制、格律严谨、本质醇正的诗(2)主张诗歌应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新诗流派整合;新月派分化 (1)政治抒情诗:关注现实,用艺术图解政治殷夫、蒋光慈、钱杏邨 (2)现代派:关注内心,执著于对诗歌艺术的开掘戴望舒、何其芳、废名、卞之琳(3)较好地结合现实与艺术:臧克家、艾青、田间 京派小说(风格、代表作家) 废名、沈从文、萧乾、卢焚、林徽因等 人文小说-- “京派”:坚守五四人文精神,与政治斗争保持距离;情感内敛节制 京派与海派: 1、文化地缘因素:农耕文明——商业文明(工业、金融) 2、代表作家与文风: 京派:“礼失而求诸野”的边缘写作 田园风味与挽歌情调——经典雅致 海派:左翼、通俗文学、媚俗文学 奔腾现代西方文化的先锋潮流——时尚新奇 新感觉派(代表作家、第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刘呐鸥:新感觉派的开山作家 代表作《都市风景线》 穆时英:新感觉派的圣手、鬼才

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复习重点知识点梳理(五)

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复习重点知识点梳理(五) 第5章:寻根小说 1、<<棋王》的文化意蕴 答:阿城的<<棋王》是对庄禅文化的精髓的推崇,显示庄禅人生哲学的文化内涵。王一生是其主人公。 王一生的下棋,又是有文化的深刻含义。(1)以下棋对抗文革乱世。“何以解忧,唯有下棋” 。“虚无恬淡,乃合天德。”(<<庄子·天运》)(2)棋艺中深含道禅精神。捡垃圾老头说,棋道中“柔不是弱,是容,是收,是含”。王一生同意与冠军老者握手言和,也体现了一种平和宽容的文化精神。还有无为的哲学精神。(3)庄子的道。即人有精神的追求,精于某种技艺。 2、<<爸爸爸》中的丙崽形象 答:丙崽是韩少功(民族文化的理发审视者)小说<<爸爸爸》中的主人公。丙崽形象:是个弱智、呆傻的侏儒。生下来只会说“爸爸爸”、“X妈妈”两句话。见人不分男女老幼,一律说“爸爸爸”,如果别人朝他瞪一眼,他就翻北京哪个考研专业课辅导老师最好个白眼,咕噜一声“X妈妈”,除此之外一律不懂。在鸡头寨人与鸡尾寨人打仗之时,丙崽却被鸡头寨人奉为神灵,称为丙仙,加以顶礼膜拜。鸡头寨人要杀丙崽祭谷神,天却响起炸雷,丙崽躲过一劫。当鸡头寨人要进行民族迁徙时,丙崽属于弱智者,要毒汁,但丙崽又一次大难不死。 丙崽形象的象征含义:(1)弱智,意味着愚昧与落后。(2)人们对丙崽的敬若神明,象征迷信与落后,表明现代精神或民族理性精神的缺失。(3)丙崽历经劫难而不死,一方面表明民族虽然落后,却有着极其顽强的生命力,一方面由反映出愚昧、落后的古老民族文化的顽固性。

3、<<马桥词典》“话份”解读 答:A、“话份”的流行及其含义 意指语言权利,或者说在语言总量中占有一定份额的权利北京哪个考研专业课辅导老师最好。即是有权利的人才占有“话份”的权利,别人才会听你的。B、“话份”拥有者典型个案。“本义成为党支部书记,作为马桥的最高执政者,无论何时说话,都落地有声,一言九鼎,说一不二,令行禁止。”(话份的欠缺者)C、“话份”的权力本质:“‘话份’一词,道破了权利的语言品格。一个成就的政权,一个强大的集团,总是拥有自己强大的语言体系,总是伴随着一系列文牍、会议、礼仪、演说家、典籍、纪念碑、新概念、宣传口号、艺术作品,甚至新的地名或新的年号等等,以此取得和确立自己在全社会的话份。”反映了主流文化向民间文化的渗透,及主流文化对民间文化的控制。 4、<<商州初录》如何展示商州地域文化 答:(一)美丽自然风光的赞美。<<莽岭一条岭》:大凡群山有势,众水有脉,四面八方的客山便一起向莽岭奔趋了。回抱处就见水流,走二十里,三十里,水边是有了一户两户人家。人家门前屋后,绿树细而高长,向着头顶上的天空拥挤,那极白净的炊烟也被拉直成一条细线……(二)纯朴乡土风情的颂扬。<<黑龙口》:对客人的信任。<<莽岭一条岭》中的古风——“人的善良在这里却保留着北京哪个考研专业课辅导老师最好、发展着美好的因素。”身怀绝技医术的接骨老汉为人看病不收钱或少收钱。(三)心灵美、人性美的讴歌:<<商州初录》:“勤劳、勇敢而又多情多善的父老乡亲”。<<莽岭一条岭》:过路人将旧草鞋留给过路人。<<桃冲》:好做善事的老汉父子。 5、<<废都》与知识分子精神危机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大学现代文学史分析题 1、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各个阶段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一般把1919前后到1949年之间的大约30年的文学发展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 1)1917-1927年,五四文学运动时期。文学革命开端时间,开创性的作品: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郭沫若《女神》、胡适的白话新诗,戏剧、小品散文的出现,最早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现实主义)、创造社(为艺术、浪漫主义),特点:奠基性,开创性。 2)1928-1937年,开始的标志是革命文学运动的开始。创造社、太阳社于1928年正式发起革命文学运动,革命文学标志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刻变化。重要内容:(1)左翼革命文学的发展,集中出现了一批革命文学的作家作品,左联五烈士、东北作家群、蒋光慈、叶紫、鲁迅后期、茅盾前期的创作,都看作左翼时间的创作。(2)左翼之外,风格独立、卓有特色的艺术大家有: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特点:从思想到艺术都进入成熟阶段,整个文学创作呈现繁荣、复杂、多元的格局。 3)1938-1949年,开端标志:抗战爆发进一步深化的阶段。特点:(1)抗战爆发,形成全国规模的抗战文艺运动,使现代文学又出现一次深刻的变化,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现代文学密切配合社会发展。(2)由于政治变化,出现国统区、解放区。解放区与国统区已经是不同的社会制度,解放区已经是不同于国统区的“新天地”,局面更复杂,流派更多。关键字:抗战文艺运动、国统区、解放区。(内在联系我没有写,再听录音) 4、以郁达夫、萧红、沈从文、孙犁等人为例,论述分析现代作家在追求小说的散文化和诗化方面有哪些共同的特色和个性的差异? 几个人的小说的共同点:不注重情节的连贯,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情节淡化。不同点:‘郁’以情绪的流动结构作品,感情的放纵,听任感情的宣泄,抒情方式不讲究节制,不注意分寸,是非常外在的,不含蓄的。如《沉论》;从郁到孙,抒情表现在小说这种文体上,有一重要特点,即小说的散文化,故事性不强,不以情节取胜,而重在抒情。‘萧’主要是着力描写散点的透视的,是零星的感受,有奔放的一面,也有内在的一面,处于前二者之间,如《小城三月》;‘沈’精心构造了一个田园牧歌、诗一样的王国,在结构上大幅度跳跃,善于采用虽断若续的表现方法;到孙梨的笔下,小说的散体化与诗化已经进步了许多,达到了一种融合,一种更高的意境,进一步开拓了小说文体的空间,使其更宽阔,更自由,融叙述、抒情、议论为一体,结构灵活,讲究节制的美,讲究分寸,如《荷花淀》。 5、简单叙述丁玲和张爱玲的小说各自在哪些方面达到了对时代社会的深刻揭示? 二人都以思想深度见长。但深度的视角不同。‘丁’对社会问题分析(包含阶级)表现思想的深度大胆。‘张’对人性的分析显示出其深度,来源于对生活痛惜的体验。她们都擅长于对人物内心深处的描写,擅于把人性放在心里深处来表现。丁玲表现的是农村中的阶段关系,写的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农民夺取土地和长久拥有土地之间的问题,农民自我阶级间的斗争,丁玲就是在后一个问题上看得最深刻最准确,显示了独立而深刻的思考,达到了一个很

(完整word版)现当代文学备考题库

一、填空 1、中国现代文学开始于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和 是推动文学革新的两个代表性人物。是当时主要的文学期刊。 (陈独秀、胡适、《新青年》)2、鲁迅的是现代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它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狂人日记》) 3、巴金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是由三部中篇组成的。(《雾》、《雨》、《电》) 4、郭沫若的《三个叛逆的女性》包括 (《卓文君》、《王昭君》、《聂荌》) 5、戴望舒是三十年代的代表诗人。(“现代派”) 6、艾青,现代著名诗人。一诗抒发了对抚育他的保姆的深 情的追怀。(《大堰河我的 保姆》) 7、现代女作家丁玲的代表作有日记体小说和长篇小 说。(《莎菲女士 的日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8、老舍的作品很有北京韵味。他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和话 剧。(《骆驼 祥子》、《茶馆》) 9、张天翼是现代文坛杰出的作家。他写的短篇小说不仅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史上的名篇,还被列入世界优秀短篇小说之林。 (讽刺、《华威先生》) 10、茅盾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和短篇小 说 。(《子夜》、《林家铺 子》) 11、赵树理是中国农村题材的优秀小说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中篇小说。 (《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12、中国当代文学是指年以来的中国文学史。(1949)

13、舒婷是新时期的新诗潮的代表诗人之一,代表作 有、 。(《致橡树》、《双 栀船》) 14、《人生》的作者 是。 (路遥) 15、《尘埃落定》描写的是族的事。(藏) 16、《林海雪原》的作者是。(曲波) 17、顾城的《一代人》中有一句富有哲理的诗句 是: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18、林语堂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作家,他用英文创作的长篇小 说曾获诺 贝尔文学奖提名。(《京华烟云》) 19、张恨水是通俗社会小说家,他的作品语言精练、明白晓畅,其代表 作是三十年代销售量最大 的长篇小说。(《啼笑因缘》) 20、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是长篇。(通讯) 二、选择题 1、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是() C A陈独秀《文学革命论》B李大钊《孔子与宪法》 C胡适《文学改良刍议》D周作人《平民文学》 2、现代最早的白话新剧是胡适的() D A《新潮》B《少年中国》C《尝试集》D《终身大事》 3、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是() A A文学研究会B新潮社C少年中国社 D创造社 4、郭沫若历史剧的代表作是() B A《孔雀胆》B《屈原》C《虎符》 D《高渐离》 5、最早发表白话新文学作品的刊物是() A A《新青年》B《时事新报》C《小说月刊》 D《京报》 6、下列哪一个不是老舍笔下的人物() C A祥子 B觉慧 C四凤 D鸣凤 7、下列哪部小说不是金庸的() B A《连城诀》 B《萍踪侠影录》C《飞狐外传》 D 《白马啸西风》8、8、《海瑞罢官》是()的作品 A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笔记(全)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导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相关解释 一、关于“现代” 二、分期问题 三、现代化的基础(近代文学的铺垫) 导论 一、关于“现代” 古代-----近代-----现代------当代 1、不仅仅是时间概念(包含诸方面,也不仅是经济) 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学,是中国文学自身的一种变革,不仅反帝反封,还具有启蒙性质 2、与“传统”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①表现对象: 现:普通人,现代社会、全人类的问题(农民、知识分子是重点) 传:英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②创作手法: 现:现实主义为主,也有其他探索,但回归现实主义(因为中国现实问题太多) 传:套路化的浪漫主义 ③重视思想理论 现:有逻辑和理论体系 传:感悟式、评点式 (2)联系 ①发愤著作:“移情”(西说法),欲有所为 ②实录精神:忠实于现实 ③抒情意识:古代诗文固有的传统,现代诗、散文也有充分表现,有些小说抒情味道也很浓 ④追求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浑然忘我 3、小结: 现代是一种从创作理念到表现形式的现代化; 重视学习、吸收、借鉴 一个民族性矛盾:学西方,但不可质变 二、分期 中国现代文学是在西方文化冲击下进行变革的、力图塑造现代民族灵魂、具现代艺术形式的文学。 时间段:1917-1949 1、1917-1927: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 2、1928-1937:左翼文学与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 3、1937-1949:以全民抗战文学为开端及承续、发展的多地域、多文化的40年代文学 三、文学现代化的基础(19世纪末——1917,文学革命兴起前的近二十年) 1、文化、政治、世界、本土、现实、历史等各方面的影响和折射 政治:维新——革命,封建统治飘摇,帝制结束; 经济:工业化,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新的社会力量增长,物质、阶级基础 文化:产生具备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现代思想、革新意识的知识分子 以文学改良政治、变革社会,探索、发现人生,是纯文学意识。 2、对人的发现人的观念的演变,贯穿与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 自我的认识动力 “人”的观念:包括人的本质、个性,人的价值、自由、权利,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爱情婚姻观、友谊观等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由文学如何实践与表现这一不断演变的人的观念,而构成、丰富、发展。 3、文学现代化首先变革的几个方面: (1)文化机制的变革 ①印刷、著作等相关法律保障文学活动 ②报刊、书籍、现代出版业发展

《中国当代文学》试卷及复习要点

◆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1)“双百”方针(2)“两结合”创作方法(3)政治抒情诗(4)新民歌运动 (5)山药蛋派(6)社会主义教育剧 (7)主题先行论(8)根本任务论 (9)“三突出”创作原则(10)样板戏 (11)天安门诗歌运动(12)重放的鲜花 (13)归来的诗人(14)朦胧诗 (15)新生代诗歌(16)伤痕文学 (17)反思文学(18)改革文学 (19)寻根文学(20)中国式现代派小说(21)先锋小说(22)新写实小说 (23)学者散文(文化散文)(24)探索剧 (25)京味剧 二、论述思考题 1评述第一次文代会的历史意义? 2谈建国初期文艺界对电影《武训传》、《红楼梦》研究、胡风3文艺思想的批判过程及经验教训问题? 4结合创作实例,试论十七年现实主义创作与新时期现实主义创作的不同? 5评述《保卫延安》在军事题材长篇小说创作上的开创性意义?6分析《保卫延安》中周大勇的性格特征 7分析小说《林海雪原》的传奇性特征? 8分析《红旗谱》反映历史生活与探索民族文化的成就? 9分析《红旗谱》中朱老忠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10评述小说《青春之歌》思想艺术方面的得与失? 11分析《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性格特点及发展过程? 12比较分析峻青、王愿坚的军事题材短篇小说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 13结合《百合花》论析茹志娟小说创作细腻动人的艺术风格?14论述《创业史》的史诗特点及艺术成就? 15分析《创业史》中的人物形象梁生宝、梁三老汉的典型意义?16以《三里湾》为例,谈赵树理小说在民族化大众化上的贡献?17试论宗璞小说《红豆》的文学史意义及其中的江玫与齐虹这两个人物形象。 18评述述十七年诗歌发展的基本状况。 19如何评价“新民歌运动”? 20分析郭小川诗歌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21试分析郭小川诗歌《望星空》的独特意义? 22比较分析贺敬之和郭小川诗歌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 23评述闻捷诗歌集《天山牧歌》的思想艺术成就? 24评述十七年散文发展的基本情况? 25试分析杨朔散文的结构艺术特点? 26试分析杨朔散文的诗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27分析秦牧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 28论刘白羽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29比较分析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的思想蕴涵、艺术特色及缺失? 30以《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例,评述魏巍散文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 31简述十七年戏剧文学创作情况? 32分析1958年到1962年间历史剧热潮出现的的原因,它的代表作有哪些? 33分析《龙须沟》中程疯子形象及意义? 34评述话剧《茶馆》的思想艺术成就? 35分析《茶馆》中王利发、泰仲义、常四爷这三个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36试分析老舍的话剧《茶馆》是如何处理时间与结构的? 37简述《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的内容及反动实质? 38论述四五诗歌产生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39简述新时期小说发展各阶段的基本情况? 40评析刘心武小说《班主任》的思想价值? 41论述王蒙的创作历程及小说创作的新探索? 42简述王蒙小说《春之声》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色 43以《绿化树》为例,评述张贤亮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44分析《乔厂长上任记》中的乔厂长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45分析《黑骏马》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46如何理解《芙蓉镇》的乡土气息? 47分析高晓声笔下的陈奂生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48分析《人生》中高加林的性格特征? 49简论陆文夫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50分析陆文婷这一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51简述王安忆小说创作所经历的不同阶段及各阶段的创作特征? 52试析莫言《红高粱》的意义及艺术特色 53评述“寻根文学”出现的意义及创作上的得失。 54《高山下花环》对军旅文学的超越是什么? 55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池莉小说的艺术特点? 56以作品为例,谈“新写实”小说的艺术特征? 57试述新时期艾青诗歌创作的基本特点? 58如何评价“新的美学原则”? 59论述舒婷诗歌的思想艺术特色? 60简述韩东诗歌创作的艺术特点? 61简述“后新潮诗”的探索意义及其局限性? 62分析贾平凹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63简述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色? 64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又是什么? 65徐迟的报告文学有哪些特点? 66试分析沙叶新戏剧思想特色?

中国现当代文学填空题归纳(部分)

1新的政治意识形态和文艺体制语境主导思想:毛泽东文艺思想,周扬第一次在文代会所说,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规定了新中国文艺的方向。 2类史诗小说:,梁斌的《红旗谱》、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的《红日》以及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可归入这一类。 3 50年代具有典型“类传奇性”的长篇小说主要有:曲波的《林海雪原》、刘流的《烈火金刚》、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冯至的《敌后武工队》等。 4 成长小说”这一概念最初是俄国理论家巴赫金所提出的。50、60年代“成长小说”的代表是杨沫的《青春之歌》、欧阳山的《三家巷》和高云览的《小城春秋》 5 茹志鹃50、60年代有小说集《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1978年又选编出版了小说集《百合花》. 《百合花》(1958)是茹志鹃的代表作品,被称为“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如愿》《静静的产房》叙述建国后生活,与他人构成冲突,人在时代中精神变化。 6从1961年至1962年,文艺界出现了一股历史题材创作的短暂潮流。代表性的有陈翔鹤的《陶渊明写<挽歌>》、《广陵散》;黄秋耘的《杜子美还家》、《鲁亮侪摘印》、《顾母绝食》;冯至的《白发生黑丝》等。7“文革”期间的“地下小说”并不多,从小说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其文学史地位考察,张扬的《第二次握手》、赵振开的《波动》、靳凡

的《公开的情书》、礼平《晚霞消逝的时候》等最有代表性。 8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是最早被冠以“史诗“评价的十七年小说。9曲波的《林海雪原》的传奇特征与战争的残酷险恶结合得最为巧妙,被称为“革命英雄传奇”。 10赵树理50年代以后有短篇小说《登记》《求雨》《“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张兴来》 《互作鉴定》以及长篇小说《三里湾》。 11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在50年代被苏联授予“斯大林文艺奖” 12李准代表作:《不能走那条路》《李双双小传》。 13柳青第一篇长篇小说《种谷记》,第二篇《铜墙铁壁》代表作《创业史》,主要人物:新人梁生宝与他的父亲梁三老汉。 14梁斌革命历史小说《红旗谱》由《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三部长篇组成。 15杨沫《青春之歌》以主人公林道静得人生轨迹为主线,讲述了与余永“才子佳人爱情“,卢嘉川的“英雄救美”爱情,和江华的“政治爱情“ 16 50年代初开始,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方纪的《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罢》,和路翎的《朱桂花的故事》《初雪》《洼地上的“战役”》等手批判。 17 50年代后,“干预现实“的小说有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写爱情,婚姻题材的宗璞的《红豆》,邓友梅的《在悬崖上》丰村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作品专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研笔记 ——现当代文学·作品专题 (考研期间根据根据[《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钱谷融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 整 理) 第一编小说部分 1,鲁迅:《在酒楼上》 (1),学术界对《在酒楼上》的潜在作者、叙述者与人物的关系,主要有两种分析: ①"认为吕纬甫是鲁迅投射了反思和批判目光的人物,而小说叙述者'我'则更多地代表了鲁迅的立场,'我'对吕纬甫在五四落潮期的'敷敷衍衍,模模胡胡'的颓废状态采取的是审视和批判的态度。而吕纬甫也在见证着自己当年的革命热情的同路人--叙述者'我'的面前表现出一种自省的心态。从这个意义上看,鲁迅在小说中坚持的是五四式的启蒙主义话语,吕纬甫的声音是作者力图压抑甚至摆脱的声音"。 ②"关注吕纬甫讲的故事本身,就会感到这其实是两个十分感人的故事,有一种深情,有一种人情味,笼罩着感伤的怀旧情绪","吕纬甫身上是有鲁迅的影子的,吕纬甫的声音可能比小说叙述者'我'更代表鲁迅心灵深处的声音","小说中的'我'不仅是吕纬甫故事的倾听者,同时也更是一个审视者,,吕纬甫一遍又一遍的自我嘲讽、自我申辩、自我否定,正因为他一直感受着'我'的潜在的审视的目光。从而'我'与吕纬甫之间呈现为一种内在的对话关系,这可以看作是作者两种声音的外化。'我'与吕纬甫的辩难,正是作者内在的两种声音在冲突,在对话,在争辩,最终很难说哪一种是主导性的声音。这种辩难性正是鲁迅小说思维的体现,是鲁迅认知和把握世界的基本思维在小说文本层面的印证。" 细读小说文本,作出你自己的分析。 (2),这篇小说关于"废园"里的"老梅"的描写是历来最为人们所称道的;细读这段文字,体会它的写法的精妙处,并结合上下文的描写,体会它在小说中的作用。 (3),有进一步研究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思考一个问题:1956年,曹聚仁北上访问已72岁的周作人,谈到鲁迅的作品。曹聚仁表示自己最喜欢的是《在酒楼上》,周作人同意曹聚仁的看法,”这是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参看曹聚仁:《与周启明先生》)。--你同意周作人的评价吗?能否结合文本的描写,谈谈你对"鲁迅气氛"的理解,并以这样的眼光去重读鲁迅的其他小说,看看会不会有新的发现。 【扩展性阅读书目】 《孤独者》、《伤逝》。均收《彷徨》,是《在酒楼上》同时期的关于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 【参考书目】 吴晓东等:《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1期。 严家炎:《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3期。 卢今:《〈在酒楼上〉讲解》,收《走进鲁迅世界》(小说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2,鲁迅:《铸剑》 (1),重点阅读(最好能朗读)小说中关于"铸剑开炉"、"以头相搏"的场面描写,细心体味鲁迅丰富的想象力,诡奇而绚丽的文字。对比你原来读过的鲁迅作品,你对鲁迅的语言风格有什么新的体认? (2),"三头相搏"的场面无疑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顶点,在大多数作家的笔下,小说都到此嘎然而止;但鲁迅却偏要精心安排"复仇完成以后"情节的新的发展,于是出现了"辨头"的闹剧,"三头并葬"的滑稽戏,到最后的"大出丧"变成全民"瞻仰"“狂欢节 ",小说又出现了一个高潮。请想想,小说的前后两个高潮之间,构成了怎样的关系? 请细心比较前后的文字,作者的叙述语调(以及内在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或许会意识到鲁迅的这篇小说原来存在着两个调子,再去重读全篇小说,体会这"两种调子"在小说中的相互纠缠,渗透,对峙,消解,起伏,激荡,并由此体味作者深广的忧愤和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分析"黑的人(宴之敖者)"的形象,还可以联系鲁迅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例如《理水》里的夏禹和他的弟子,《非攻》里的墨子,《过客》(见《野草》)里的主人公,《孤独者》里的魏连殳--他们都是鲁迅作品中的"黑色家族"的成员,从外貌到内心世界和性格都有相似之处,并注入了鲁迅的主体精神("宴之敖"本是鲁迅的笔名,鲁迅还说过:"我就是魏连殳")。可以就此写一篇小论文。 【扩展性阅读书目】 《补天》、《理水》、《非攻》。都是《故事新编》里的小说,并且都可以从"两个调子"的角度去阅读。 【参考书目】 钱理群:《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复仇主题--从〈孤独者〉到〈铸剑〉》,收《走进当代的鲁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复旦倪伟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考试总结

复习思考要点(2014秋季) 本复习内容适用于选倪伟老师的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同学,仅供参考!荧光部分表示考试最终涉及的内容,2014秋考试的两道大题目分别是:比较萧红的《生死场》和沈从文的《边城》、赏析穆旦的《我》(考试时会用ppt给出诗歌的中英文版)话说我们这次考萧红是因为正好碰上《黄金时代》大热,据说往常一般会考有关鲁迅的= =;诗歌的话其实上课也着重分析过,懂? 第一讲 1、“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个概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界定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 时间:从古代到现代的过渡完成 空间:东西文化大碰撞中发展起来的走向世界的文学 主题:改造民族的文学 美感特征:悲凉的总体美感特征,焦灼感 第二讲 1、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里概括的文学革命的宗旨是什么?怎么理解这一宗旨? 1918年4月,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文学革命的宗旨是建设“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若要造国语,先须造国语的文学”,提倡文学革命就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胡适明确地把白话文运动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设联系在一起。简单地说,白话文运动的目标是要突破文言文这种精英语言的束缚,以在下层阶级中流行的白话口语为基础,创建一种现代国语,进而创建一个世俗语言的共同体。对白话文之国语地位的确认,就是对现代性之世俗化原则的确认,对古文作为书写语言和印刷语言之地位的否定,就是对古老帝国及其文化的否定。可见白话文运动的根本目标是通过语言的变革来推动中国完成从前现代的帝国到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变。 白话文运动的理想目标是实现言文一致,但实际上这是一种难以彻底实现的理想。“言文一致”晚清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反复谈论的一个话题。黄遵宪、康有为、谭嗣同都曾提出过“言文一致”的理想。吴稚晖等清末无政府主义者更主张要废弃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上册》复习重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册》复习重点 文学研究会: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文学社团,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等十二人。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热心提倡?为人生?而艺术,强调文学表现人生,批判人生的社会职能,提倡血和泪的文学和反映人生的真文学,运用写实主义的手法创造了一些颇具影响的文学作品。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得名于《语丝》周刊,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言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创作风格生动、泼辣、幽默,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创造社:1921年6月由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发起组织了创造社,这是一支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劲旅。早期创造社成员在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上崇尚?自我?,注重?个性?,主张踏实地表现?内心的要求?,形成了浪漫主义的主导倾向。1982年后期的创造社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从事并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和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建设。曾先后出版过《创造》《造创周刊》《创造日》《洪水》等刊物,并出版《创造丛书》。 新月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1932年由徐志摩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以《晨报副刊》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新月》等刊物。1926年4月闻一多徐志摩在北京《晨报副刊》上创办《诗镌》,明确提出现代新格律诗的理论主张,即新诗的?三美?主张。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 《新青年》: 1915年9月创刊于上海。第一期名为《青年杂志》,第二期改名为《新青年》。主编陈独秀,当时是激进的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1918年初,因陈独秀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该刊由上海迁京。1920年9月又迁回上海,成为上海共产小组的刊物。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成为党的机关刊物。《新青年》在?五四?前夕倡导文化启蒙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主义。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陈独秀关于文学改良的文章,开始了新文学运动。十月革命后,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1918年《新青年》编辑部扩大,形成了新文化、新文学的统一战线的团体,对推动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起了重大作用。1922年统一战线分解后,《新青年》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 1915年9月,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主要发起人是陈独秀和胡适。他们在李大钊蔡元培周作人鲁迅钱玄同等人的支持和策应下,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为主要思想武器,想中国的封建文化发起了前所未有的总攻。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出新文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内容。新文化运动本质上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人的文学?:这是?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周作人在发表于《新青年》上的一篇《人的文学》中首先提出的。周作人要求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分析人生社会诸问题,作家必须以认真严肃的态度去描

吉林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及文学综合真题 1999年现当代文学 一、名词解释 1、左联 2、论语派 30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代表人是林语堂,代表刊物《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是一个标榜“性灵文学”的文学流派,提倡幽默、闲适、性灵,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采取与政治保持距离的自由主义立场,《论语》前期文章尚能触及时弊,幽默中含讽刺,1934年后,讽刺锋芒日益减弱,幽默也流于说笑话,寻开心,由此发生了左翼作家与其的论争。 论争:发生于1934——1935年,这是一场关于“性灵文学”的论争,论语派的代表人物是林语堂,他强调自我表现的文学观,强调人的性灵,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面对世界纯采取逃避的态度,鲁迅等左翼作家这样指责林语堂、周作人的性灵文学的实质,“在风沙面前,虎狼成群的时候靠着低诉或微吟,将粗犷的人心磨得渐渐地平滑,这是十足的抚慰劳人的圣药,麻痹民族灵魂的麻醉性的作品”。 3、东北作家群 产生于30年代中期,指九一八事变后一批从东北沦陷区流亡到内地的青年作家所形成的创作群体,主要代表:萧红、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等人,他们的作品反映了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以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对关东粗犷的气息,并表露了他们所承载的亡国之苦和顽强的反抗精神,从而形成了一幅使人震颤、愤懑的图画,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这批青年作家,有的并未加入左联,然而,他们以自己的民族精神和创作与左翼文学连接起来,显示出东北人民的生活力量和抗争信念,其中萧红是最富才情,备受瞩目的一个女作家。 创作特征: 群体意识,敢于直面残酷的现实,正确对待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成为时代愿望的体现者和时代思想的表达者 题材选择与形象塑造大多选取沦陷区血腥的故事和浴血奋斗的场景,集中写日寇的暴行,人民的苦难和人们的抗争,塑造受难者和反抗者的群像 风格基调,粗犷雄浑的格调,具有一种内在的强力,大多抒发悲哀,愤怒,豪迈的激情,作品呈现出的强烈的主观性。 在小说体式,风格方面的探索远胜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代表作家:萧红 4、好一计鞭子 5、海派 6、新写实小说 二、论述 1、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精神状态分析 2、以《再别康桥》为例谈谈徐志摩诗歌艺术特征 3、80年代寻根文学与20年代乡土文学的异同比较 4、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发展概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 名词解释: 1、伤痕小说:产生于70 年代末至80 年代初 . 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 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 , 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的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王亚 平《神圣的使命》、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宗璞《我是谁》. 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长篇小说:莫应丰的《将军吟》、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2、反思小说:主要指1979 至 80 年代初出现的对解放后几十年曲折历史和人的现实处境等进行反思的小 说. 发轫之作: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 , 其他代表性作品有中短篇小说:《李顺大造屋》、《绿化树》等;长篇小说:《古船》等 . 与伤痕小说内容上有交叉 , 是伤痕小说的深化 . 但存在偏重于政治反思 , 文化反思不够等缺陷 . 3、先锋小说:中国文坛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 , 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 学气息的小说创作流派. 又叫后新潮小说、“拟现代派”. 主要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苏童、格非、余华、叶兆言、孙甘露、洪峰、北村等人. 三大特点:( 1)话语的叛逆性,即对权威叙事话语的颠覆与反抗. ( 2)形式的前卫性, 即大胆尝试最新的文体试验. ( 3)形态的多样性, 即现代派小说(余华、残雪)、后现代主义小说(马原)、解构主义小说(王朔)、新历史主义小说(苏童)等. 4 、女性主义小说:指80 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历、带有鲜明 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 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 代表作家有林白、陈染等. 5、朦胧诗:崛起于70 年代末期、 80 年代初期 , 是新时期初期出现的现代诗潮, 其名来源于一篇诗评《令人 气闷的“朦胧”》, 诗歌既有主题或内容上哲理的思考, 又有写法上现代诗艺如象征手法的运用. 代表诗人有: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等人. 7、寻根小说:对民族文化或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进行反思、审视与批判的小说, 其目的主要在于发掘民族 文化传统的活用资源, 重铸民魂或民族精神, 同时在全球化语境下参预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 所谓寻根 , 就是寻求民族文化之根. 代表作家有贾平凹、韩少功、阿城等. 其特点是:一超越政治视角, 走向文化视角 . 二是追寻民族文化之根, 参预与世界文学的对话. 8、新写实小说:指(1)80 年代后期开始出现、( 2)书写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或生存本相、(3)在价值取向、叙事风格与审美趣味方面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特别是“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写实主义小说. 代表作家有池莉、方方、刘恒、刘震云等. 二、知识点: 反思小说:高晓声的反思小说, 从农民个体命运中反思历史的曲折. 如其作品《李顺大造屋》. 农民李顺大一生造屋的曲折经历. 1 )第一次:大跃进将造屋材料全部充公.2 )第二次:造屋之钱被文革被造反派头 头骗走或抢走.3 )第三次:文革中买造屋材料处处碰壁.4 )第四次:改革即将来临的1977 年 , 终圆造屋梦 .

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点

现在把我这次读《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所作的一点笔记记下,或许能对自考的朋友有点帮助。 1、被称为“东北李”:李辉英,“西南艾”的是:艾芜。 2、首倡传记文学:郁达夫。 3、散文名称确立:“五四”以后。 4、30年代出现两种新形式:杂文、报告文学(五四时期)。 5、创立叙事、抒情两大散文体制:先秦时。 6、扫荡我国古典小说中美人名士之局:林纾。 7、以“信达雅”为宗:严复。 8、最早、最积极提倡文学革命运动的是:《新青年》。 9、开创“随感录”:《新青年》。 10、五四运动“四大副刊”:《时速新报》的《学灯》,《京报》的《京报副刊》,《晨报副埂》,《民国日报》的《觉悟》。 11、现代散文史上第一个专载散文的刊物:《语丝》。 12、王统照的《去来今》“唱着时代之歌,激发着人类的向上自尊心”(唐弢)。 13、王统照把散文称为:“纯散文”。 14、最早提出“文学斯文”概念的是:刘半农(1917.5《我之文学改良观》)。 15、专门论述白话散文:傅斯年的《怎样做白话文》(1918.12)。 16、率先把文学散文称之为“美文”、“创作之一种”的是:周作人。(第一个把议论性和批评性的杂文称之为“美文”、“创作之一种”)。 17、周作人最先把自己的散文称为:“抒情的论文”。(《自己的园地?旧序》)。 18、陈独秀大量写随感,数量公次于:邵力子,常署名“只眼”。“独秀文章究竟爽快”(鲁迅称赞)。 19、“幽默”最初出现于:《语丝》(曹聚仁的《论幽默》)。 20、“简直可以当做普通名词读,就是认做社会上的某种典型”——瞿秋白评鲁迅杂文形象。 21、我党历史上第一个日报:《热血日报》(瞿秋白主编,1925.6.4-27)。 22、瞿秋白的《饿乡纪程》又称为《新俄国游记》。 23、孙福熙最早的游记:《赴法途中漫画》。 24、创造社发起人:成仿吾。 25、开创“斥妄”新路子:丰子恺的《还我缘缘堂》。 26、抗战散文诗的勇敢的先驱者:林英强(《麦地谣》、《苗徭自歌》)。 27、“此书在游记文学中,当时算是最好的最有社会性的一部”:梁绍文的《南洋旅行漫记》。 28、“一部最典型、最深刻的人生的血书”:鲁迅的《野草》(阿英称道)。 29、徐蔚南、王世颖合著:《龙山梦痕》。 30、以“世上最孤立的人”“倔强者”自诩:高长虹(《心的探险》)。 31、现代散文中“涩如青果”一派:废名、俞平伯。(周作人评) 32、“零余者”的感伤之歌:郁达夫、钟敬文。 33、飘泊者的哀歌:《长跪》、《秦淮暮雨》、《纪念碑》、《流浪集》。 34、新文学史上的第一本散文诗专集:《夜哭》。 35、鲁迅称“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1926年3月18日(“三一八”惨案)。 36、最早出现的北伐从军记:《北伐从军杂记》(金声) 37、巴金称缪崇群的散文“洋溢着生命的呼声,直接诉于人类善良的心灵的文字”。

中国现当代文学分析题大全

1.在《在酒楼上》和《孤独者》这两部小说中,鲁迅;A.鲁迅把自己的形象特征赋予其笔下的魏连殳,“原;B.吕纬甫和魏连殳的行为,如受母亲之命给早夭的弟;2.鲁迅小说成为现代小说的开创者和高峰的主要原因;A.比起同时代的作家,鲁迅年长许多,个人经历和体;B.鲁迅的艺术修养,非常丰富;3.《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我”,和《沉沦》中的“;A.他们都被赋予特定的历 鲁迅 1.在《在酒楼上》和《孤独者》这两部小说中,鲁迅是如何把自己一分为二,用“我”的目光审视另一个自我的? A.鲁迅把自己的形象特征赋予其笔下的魏连殳,“原来他是一个短小瘦削的人,长方脸,蓬松的头发和浓黑的须眉占了一脸的小半,只见两眼在黑气里发光”。B.吕纬甫和魏连殳的行为,如受母亲之命给早夭的弟弟迁坟,为祖母送葬遭流言冷眼,都是鲁迅的遭遇。C.魏连殳对孩子和青年的殷切关爱和希望,也是鲁迅曾经持有的热烈心态。 2.鲁迅小说成为现代小说的开创者和高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比起同时代的作家,鲁迅年长许多,个人经历和体验远为丰富,他对世道人心的思考,显然要老辣得多。对中外思想文化的广泛接受,则加强了他的思想深度和韧度。 B.鲁迅的艺术修养,非常丰富。鲁迅在北京大学等高校讲授中国小说史课程,并且出版了国人所写的第一部《中国小说史略》,又广为涉猎世界文学,具有开放的心态,积极的借鉴。 3.《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我”,和《沉沦》中的“他”,是中国现代小说中出现最早的两个具有强烈个性的人物形象。请简要说明这两个形象的异同。 A.他们都被赋予特定的历史的和民族的意义,前者倾诉的是对数千年之吃人民族与吃人自我的冷峻思考与“救救孩子”的热切呼唤,并且由此追问狂人最后的“回归” 之蕴含何在。后者则是以弱国子民的心态,迫不及待地以最后的生命发出“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的呼吁。B.两者的不同则在于,鲁迅是在自我与社会的关联上,是时代的先行者如何唤起那些沉睡的国人,是重在理性的层面上进行灵魂的拷问:郁达夫则是向自己的内心深处,向着最隐秘的性心理和性生理,进行深入的发掘,爆发出“赤裸裸的自我”,美丑杂陈,正误皆现。 4.鲁迅的杂文特点除了在形式上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以及具有严谨论述、绵密说理显示出强大的逻辑力量,构成了文章强烈的论战风格之外,还有哪些主要特点? A.鲁迅杂文中生动具体的描绘往往造就具有典型特征的形象,在勾画出某种人物或现象的特征的同时,也使文章的内涵更加丰富饱满,意义也更为深邃隽永。B.鲁迅杂文中讽刺笔法得心应手地加以运用,从而达到“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境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