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

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

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
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

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

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一)

●考点

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病毒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常见病毒的感染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100000101:针对本讲义提问]

【内容讲解】

第一节概述

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个体极小,可通过细菌滤器,需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仅含一种核酸作为遗传物质,外被蛋白质衣壳或还有包膜。

病毒只能在活细胞内寄生,以复制的方式进行增殖。

在临床微生物感染中,近75%的传染病是由病毒引起的。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100000102:针对本讲义提问]

一、病毒的基本性状

(一)形态结构

1.大小和形状:

大小:测量单位用纳米表示,一般在20-300nm之间。

形态大致可分为:球形或近似球形、杆状、弹形、砖形、蝌蚪形等。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100000103:针对本讲义提问]

2.结构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100000104:针对本讲义提问]

(二)病毒的增殖

病毒必须依赖宿主细胞,

以特殊的自我复制方式进行增殖。

病毒的复制周期:

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

组装与成熟、释放6个阶段。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100000105:针对本讲义提问]

异常增殖:

顿挫感染:病毒进入细胞后的环境不利于它的复制,不能合成本身的成分或不能组装和释放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缺陷病毒:由于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基因位点改变而不能进行正常增殖的病毒。

干扰现象:当两种不同的病毒或两株性质不同的同种病毒,同时或先后感染同一细胞或机体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100000106:针对本讲义提问]

(三)噬菌体

以细菌、真菌等为宿主,能引起细菌等裂解的病毒。

噬菌体特异性识别细菌表面受体,可用于进行细菌的鉴定与分型。

噬菌体感染细菌后产生两种后果:

溶菌周期和溶源性周期。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100000107:针对本讲义提问]

(四)非寻常病毒

比病毒更小更简单的致病因子,又称为亚病毒因子,包括类病毒、卫星病毒和朊粒等。

朊粒个体微小,不含核酸,其主要成分是一种蛋白酶抗性蛋白,对各种理化作用的抵抗力强,具有传染性,是引起传染性海朊粒致中枢神经系统退化性病变,引起牛海绵状脑病(疯牛病)。克雅病(CJD)和Kuru病被认为与朊粒感染有关。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100000108:针对本讲义提问]

二、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科、属、种3级或科、亚科、属、种4级。

DNA病毒、RNA病毒、DNA和RNA逆转录病毒三大类。

按传播途径可分为呼吸道病毒、胃肠炎病毒、经性传播感染的病毒等。

按感染部位与症状特征可分为肝炎病毒、出血性热病毒、疱疹病毒等。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100000109:针对本讲义提问]

第二节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

病毒学实验室诊断有三个方面:

①直接检测和分离鉴定;

②检测病毒蛋白抗原成分和核酸;

③检测抗体。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100000110:针对本讲义提问]

一、标本采集、运送及处理

(一)标本采集

1.采样时机:应在病人急性期或发病初期采集标本。

2.标本种类:

根据不同病毒感染采集不同标本,如鼻咽分泌物、脑脊液、血液、粪便等。

(二)标本的运送及保存

[讲义编号[讲义编号[讲义编号

[讲义编号[讲义编号

[讲义编号[讲义编号[讲义编号[讲义编号

第三节各类病毒感染的简介

一、呼吸道病毒六、疱疹病毒

二、肠道病毒七、肝炎病毒

三、急性胃肠炎病毒八、反转录病毒

四、黄病毒九、狂犬病病毒

五、出血热病毒十、人乳头瘤病毒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200000101:针对本讲义提问]

一、呼吸道病毒

(一)流行性感冒病毒

(二)呼吸道合胞病毒

(三)麻疹病毒

(四)风疹病毒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200000102:针对本讲义提问]

(一)流行性感冒病毒

1.生物学性状

(1)形态:具有多形性,一般为球形或丝状,丝状多见于新分离株,感染性较强。

(2)结构: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200000103:针对本讲义提问]

(2)分型与变异

1)分型:根据核蛋白抗原和M蛋白的不同,将流感病毒分为甲(A)、乙(B)、丙(C)型;

甲型流感病毒根据NA和HA的抗原性不同又分为若干亚型。

2)变异:变异的物质基础是HA和NA。

抗原变异幅度小时称为抗原漂移;

变异幅度大形成新的亚型,引起大规模流行,为抗原转变。

(3)培养特性:

常用鸡胚接种培养,初次分离接种羊膜腔为最佳,传代适应后可移种尿囊腔。

细胞培养一般用原代猴肾细胞(PMK)或犬肾传代细胞(MDCK)。

利用红细胞凝集试验确定病毒的存在。

(4)抵抗力:

不耐热,对干燥、日光、紫外线以及甲醛、乙醇等均敏感。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200000104:针对本讲义提问]

2.微生物检验

(1)标本采集和处理:

在发病急性期,以前3天为最好。

采集鼻腔洗液、咽拭子、鼻拭子等,置于Hanks液中。

放入冰壶中,速送实验室。若48小时内未能进行接种,标本应放于低温中保存。

(2)分离培养与鉴定:

标本接种于鸡胚羊膜腔,35℃3天后,收集羊水和尿囊液进行血凝试验并测定滴度。

血凝阳性者,用已知抗体作血凝抑制试验进行鉴定。

若血凝阴性时,需用鸡胚盲传1~2次,仍不出现血凝阳性者,方可判断病毒分离阴性。

也可接种原代猴肾细胞(PMK)或犬肾传代细胞(MDCK)。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200000105:针对本讲义提问]

(3)快速诊断

1)免疫荧光技术和酶免疫技术。

2)分子杂交技术。

3)PCR技术。

4)免疫电镜技术。

(4)血清学诊断:

需同时检测急性期(5天以内)和恢复期(2~4周)血清,在相同条件下进行血凝抑制试验,如恢复期抗体效价比急性期高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200000106:针对本讲义提问]

3.临床意义

病毒随飞沫传播进入易感者呼吸道,依靠血凝素与黏膜柱状上皮细胞相应受体结合,感染细胞。

主要在呼吸道柱状上皮细胞内复制增殖,很少入血,但代谢毒素样物质可进入血流引起发热、头痛和全身酸痛。

甲型流感可以是散发,也可以是全球性大流行。乙型流感的播散速度及范围不如甲型。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200000107:针对本讲义提问]

(二)呼吸道合胞病毒

1.生物学性状:

属副粘病毒科、肺病毒亚科、肺病毒属。

球形,具有多形性。

核酸为单负股RNA,不分节段。

包膜上有两种刺突:

G蛋白作用于类似于流感病毒的血凝素蛋白HA;

F蛋白是融合蛋白,介导病毒穿入和细胞融合。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200000108:针对本讲义提问]

2.微生物学检查

(1)标本采集和处理:可采用鼻腔洗液或鼻咽拭子,置转运培养基中冷藏(4℃)运送至实验室,尽可能立即接种。

(2)分离培养与鉴定:

不能在鸡胚中增殖,可在人类上皮细胞传代细胞系内增殖。

培养后3~7天,细胞病变为合胞体形成即细胞融合成多核巨细胞,胞质内形成嗜酸性包涵体。

(3)直接检测病毒抗原:可利用免疫荧光技术和酶免疫技术。

(4)血清学诊断:

常用中和试验、免疫荧光试验和酶免疫试验检查血清中IgG、IgM及IgA。

中和试验需双份血清,检测IgG滴度变化。检测患者IgM、IgA可进行早期诊断。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200000109:针对本讲义提问]

3.临床意义:

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经飞沫传染。

引起婴幼儿下呼吸道疾病的最常见的病毒。

最易引起婴幼儿细支气管炎和细支气管肺炎,若不及时处理,死亡率较高;

较大儿童和成人主要引起上呼吸道感染。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200000110:针对本讲义提问]

(三)麻疹病毒

1.生物学性状:

属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

球形,核心为单负链RNA,三种衣壳蛋白(L、P、N),外被包膜,包膜内面为M蛋白,包膜表面有血凝素(H蛋白)和融合H蛋白与细胞表面病毒受体CD46结合,感染宿主。

病毒抵抗力不强,对阳光和一般消毒剂敏感。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200000111:针对本讲义提问]

2.微生物学检查

(1)标本采集:在病人急性期内采集标本,如鼻咽拭子、鼻咽吸取物、痰等。

(2)直接检测病毒:

感染细胞产生细胞融合和多核巨细胞,胞质和胞核内有嗜酸性包涵体。

电镜或免疫电镜检查病毒颗粒。

免疫荧光技术及酶免疫技术,如EIA进行病毒抗原检测。

PCR技术或核酸探针进行鉴定。

(3)病毒分离:

接种传代细胞系HeLa、Vero以及原代人胚肾细胞等。

镜下观察是否有细胞病变出现。

(4)血清学诊断:

双份血清作补体结合试验,酶免疫测定及血凝抑制试验等。

用ELISA法检测血清特异性IgM可协助诊断。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200000112:针对本讲义提问]

3.临床意义:

麻疹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通过飞沫直接传播,冬春季易发。

侵入上呼吸道和眼结膜上皮细胞内增殖,通过局部淋巴组织入血,出现第一次病毒血症,病毒随血流侵入全身淋巴组织和单毒血症,并感染眼结膜、皮肤、口腔黏膜、呼吸道、消化道、血管。

远期并发症是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200000113:针对本讲义提问]

(四)风疹病毒

1.生物学性状:

球形,核心为单正链RNA,外被包膜,包膜表面有血凝素。

能在绿猴肾、兔肾和人胚肾细胞内增殖。

抵抗力不强,不耐热,对脂溶剂敏感,紫外线能灭活病毒。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200000114:针对本讲义提问]

2.微生物学检查

(1)标本采集:在早期采集标本,如咽拭子、皮疹液、尿液以及死亡婴儿的各种脏器等。

(2)直接检测病毒:利用PCR技术或核酸探针进行鉴定。

(3)病毒分离与鉴定:接种非洲绿猴肾Vero以及原代人胚肾细胞等。镜下观察是否有细胞病变出现。用酶标或荧光素标记(4)血清学诊断:

双份血清作血凝抑制试验等。用ELISA法检测血清特异性IgM可协助诊断。

患儿出生时血清中有抗风疹病毒IgM抗体和从母体获得的IgG抗体,或宫内羊水中有IgM抗体可判定为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200000115:针对本讲义提问]

3.临床意义:

风疹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传染病。风疹是全身麻疹样出疹伴耳后及枕下淋巴结肿大为特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病毒在局部淋巴结增殖后,通过病毒血症播撒全身。大多数情况下,属于一过性和无明显临床症状的感染。

孕妇在妊娠早期感染病毒,经胎盘垂直传播感染胎儿,可引起先天性风疹综合征。胎儿出生后患先天性心脏病、耳聋、失明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200000116:针对本讲义提问]

二、肠道病毒

肠道病毒属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

由粪-口途径传播。

主要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一些新肠道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无包膜,由简单的病毒衣壳和单股正链RNA组成。

能在猴肾、人胚肾、人羊膜细胞、HEP-2、HeLa细胞中增殖。

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在污水及粪便中可生存数月。对酸及乙醚稳定,对紫外线、干燥及热敏感,56℃30分钟可灭活。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200000117:针对本讲义提问]

(二)微生物学检查

1.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讲义编号[讲义编号[讲义编号[讲义编号

(1)标本采集与处理:发病早期采集腹泻粪便,密封送检。

(2)标本直接检查:

1)电镜和免疫电镜检查

2)抗原检测常用ELISA法、胶乳凝集试验

3)病毒RNA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用于病毒分型

4)检测核酸

(3)分离培养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200000122:针对本讲义提问]

3.临床意义:

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因。在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

其发病和婴幼儿病死率仅次于呼吸道感染。

A组感染引起婴幼儿急性胃肠炎,感染以温带地区的秋冬季为主。

B组引起成人腹泻,无明显季节性。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200000123:针对本讲义提问]

四、黄病毒

一大群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而传播疾病的病毒。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1.生物学性状:

基因组为单正链RNA。

结构蛋白有三种:M、C和E。M位于包膜内面,C在衣壳中,E是镶嵌在包膜上的糖蛋白,组成血凝素。

最易感染的动物为出生2~3天的乳鼠,经脑内接种后3~5天即可发病。在地鼠肾,幼猪肾等原代培养细胞内增殖,并引起抗原性稳定,很少变异。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200000124:针对本讲义提问]

2.微生物学检查

(1)标本直接检查:

免疫荧光技术及酶免疫技术进行病毒抗原检测。

PCR技术或核酸探针检测核酸。

(2)分离培养与鉴定:

接种乳鼠脑内,或原代金色地鼠肾细胞等培养细胞。

根据细胞病变、红细胞吸附试验证实病毒的增殖,阳性即可传代或鉴定。

(3)血清学诊断:可以利用血凝抑制、补体结合试验等进行血清学诊断。

3.临床意义:

猪为最重要的宿主和传染源。通过三带喙库蚊叮咬传播,引起流行性乙型脑炎。夏秋季节流行。

人感染后,绝大多数表现为隐性或轻型感染。只有少数发生脑炎。

病毒侵入脑组织内增殖,造成脑实质病变,表现为高热、惊厥或昏迷症状。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200000125:针对本讲义提问]

五、出血热病毒

(一)汉坦病毒

1.生物学性状:

圆形、椭圆形或多形性。单负股RNA,有长、中、短三片段。

在人肺传代细胞(A549),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E6),人胚肺二倍体细胞(2BS)及地鼠肾细胞中增殖,不引起明显的细中和试验可将世界各地分离的汉坦病毒分成6个血清型。

对脂溶剂敏感,对酸抵抗力弱,60℃1小时可被灭活。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200000126:针对本讲义提问]

2.微生物学检查

(1)病毒分离与抗原检测:

常用Vero-E6细胞、A549细胞分离病毒。

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检查细胞胞浆内的病毒抗原。

(2)血清学诊断:

免疫荧光染色,检查病人血清中的特异性IgM或IgG抗体。

ELISA检测特异性IgM适用于早期诊断。

3.临床意义:

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侵入人体后约有2周的潜伏期,可引起流行性出血热,起病急,典型临床表现为高热、出血和肾损害。伴有三痛(头痛、眼眼结膜、咽部及软腭充血。软腭、液下、前胸等处有出血点。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200000127:针对本讲义提问]

六、疱疹病毒

(一)单纯疱疹病毒(HSV)

(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三)巨细胞病毒

(四)EB病毒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200000128:针对本讲义提问]

(一)单纯疱疹病毒(HSV)

1.生物学性状:

有包膜的DNA病毒,基因组由两个互相连接的长片段(L)和短片段(S)组成,为双股线状DNA。

在多种细胞内增殖,如原代兔肾、人胚肺、人胚肾细胞或地鼠肾细胞等。

细胞被感染后很快发生病变。如细胞肿胀、变圆、出现嗜酸性核内包涵体。

有两种血清型,HSV-1和HSV-2。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200000129:针对本讲义提问]

2.微生物学检查

(1)标本采集和处理;

采集水疱液、唾液、尿液、血液、脑脊液、阴道或宫颈拭子

标本应立即接种敏感细胞培养液,如果不能则将标本置于转运培养基,快速送检。

(2)直接检查病毒:

免疫电镜检查病毒颗粒或病变细胞。

姬姆萨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检查多核巨细胞和胞核内嗜酸性包涵体。

直接免疫荧光法或酶免疫法进行病毒抗原检测。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200000130:针对本讲义提问]

(3)分离及鉴定:

病毒分离培养是HSV感染实验室诊断的最敏感的方法,HSV-1和HSV-2在细胞培养中均可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

利用单克隆抗体进行确定HSV分离株的型别。

(4)分子生物学诊断;核酸杂交技术或PCR技术可检测出HSV。

(5)血清学诊断:

ELISA或胶乳凝集试验可检测HSV抗体,但难以区分两型的感染。无助于早期诊断及指导抗病毒治疗。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200000131:针对本讲义提问]

3.临床意义:

通过直接密切接触和性接触传播,也可经飞沫及垂直传播。

HSV-1感染常局限在口咽部,通过唾液或呼吸道分泌物传播,引起口咽部疱疹、疱疹性角结膜炎、脑炎等。多见于半岁以后HSV-2的原发感染多见于青春期以后的患者,主要通过生殖道途径传播,主要表现为生殖器疱疹。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200000132:针对本讲义提问]

(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

1.生物学性状:

与HSV相似,为线状双股DNA病毒。

只有一个血清型。

一般实验动物及鸡胚对VZV均不敏感。能在人胚二倍体肾细胞(HFDK)或人胚二倍体肺细胞(HFDL)培养中增殖。

受感染的细胞出现嗜酸性核内包涵体和多核巨细胞。

2.微生物学检查

(1)直接检测病毒或抗原:

直接或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病变细胞内的VZV抗原,有助于快速诊断。

免疫电镜检查,可对VZV感染进行特异性诊断。

核酸杂交或PCR技术亦可检出疱疹液中的VZV。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200000133:针对本讲义提问]

(2)病毒分离:

取水痘内容物(要求4天以内的内容物)接种人胚肾或人胚肺细胞。多数情况下3~7天可出现细胞病变效应。

(3)鉴定:

根据典型细胞病变效应进行初步鉴定;

利用标记的抗VZV的单克隆抗体进行直接荧光抗体染色,进行特异性鉴定。

(4)血清学诊断:

EIA已成为VZV血清学诊断的主要方法。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200000134:针对本讲义提问]

3.临床意义:

VZV可引起水痘和带状疱疹。

水痘为原发感染引起,主要发生于儿童,儿童初次感染VZV大约有两周的潜伏期,然后皮肤出现斑疹、水疱疹,可进一步发带状疱疹为复发感染所致,多发生于成人和老人。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200000135:针对本讲义提问]

(三)巨细胞病毒

1.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基因组结构与HSV极为相似。

种属特异性高,即人CMV(HCMV)只能感染人。

只能在人成纤维细胞中才能增殖,增殖缓慢。

细胞病变特点为肿胀、核变大形成巨大细胞,核内有致密的嗜碱性包涵体,形似猫头鹰眼特征。

加热56℃30分钟,低pH、乙醚、紫外线、反复冻融均能使CMV灭活。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200000136:针对本讲义提问]

2.微生物检验

(1)标本采集:病毒分离可采取患者尿液、口腔拭子、外周血白细胞等。血清学诊断可采取患者血清。

(2)直接检查病毒:

HE等染色观察巨大细胞和细胞核内的包涵体。

免疫荧光技术和酶免疫技术检查标本中的HCMV抗原。

核酸杂交或PCR技术检测HCMV的核酸。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200000137:针对本讲义提问]

3.临床意义

通过多种途径传播。

有先天性或获得性细胞免疫缺陷的儿童或成人,如艾滋病及器官移植患者,CMV感染很常见。

(1)正常人感染:常呈隐性感染,少数出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2)免疫功能缺损的个体的感染:致的间质性肺炎是骨髓移植受者的首位死因。AIDS患者HCMV感染以肺、中枢神经系统和(3)先天性和围生期感染

1)先天感染:母体发生CMV感染,经胎盘传至胎儿引起宫内感染。

2)产时感染:与产道中的病毒相接触被感染。

3)产后感染:与排病毒的个体密切接触而获得。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200000138:针对本讲义提问]

(四)EB病毒

1.生物学性状

病毒颗粒为球形。

不能用常规的疱疹病毒培养方法进行培养。

一般用人脐血淋巴细胞或从外周血分离的B淋巴细胞培养。

根据病毒抗原表达时所处的病毒增殖周期的不同阶段,将EBV抗原分为3类:

1)潜伏期表达的抗原:EBV核抗原(EBNA)和潜伏期膜蛋白。

2)EBV增殖早期抗原(EA)。

3)病毒增殖晚期抗原:EBV衣壳抗原(VCA)及EBV包膜抗原(MA)。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200000139:针对本讲义提问]

(1)直接检查病毒:

抗补体免疫荧光法检查淋巴细胞或上皮细胞EB病毒核抗原。

[讲义编号[讲义编号

[讲义编号

抵抗力较其他小RNA病毒强,60℃加热10~12小时后仍具有感染性,85℃加热立即灭活,对乙醚、氯仿及pH为3的酸性环

2.微生物检验

甲型肝炎患者病期不长,预后良好,一般不需进行病原学检查。

微生物检验以测定病毒抗原或抗体为主。

感染早期一般可用RIA或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抗-HAV IgM,是HAV新近感染的重要指标。了解既往感染史或进行流行病学RT-PCR、核酸杂交技术直接检测抗原。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300000102:针对本讲义提问]

3.临床意义

主要通过粪一口传播,传染源多为人类,潜伏期15~50天,平均28天。

病毒常在患者ALT升高前5~6天就存在于患者的血清和粪便中,2~3周后,随血清特异性抗体的产生,血清和粪便的传染甲型肝炎患者的粪便污染水源、食物以及某些海产品,可造成散发式大流行。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300000103:针对本讲义提问]

(二)乙型肝炎病毒

1.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

电镜下可见3种特有颗粒:

①大球形颗粒:为具有感染性的HBV完整颗粒,呈球形,又称Dane颗粒。

②小球形颗粒:成分为HBsAg,无传染性;

③管形颗粒:成分亦是HBsAg,由多个小球型颗粒“串联而成”。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300000104:针对本讲义提问]

完整病毒结构:

外衣壳:相当于病毒的包膜,HBsAg镶嵌于包膜的脂质双层中。

内衣壳:是HBcAg,用酶或去垢剂作用后,可暴露出HBeAg。

核心:基因组---环状 dsDNA---S, L,DNAP。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300000105:针对本讲义提问]

(2)抗原成分:

1)HBsAg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由病毒DNA的S区编码。

2)HBcAg被HBsAg所覆盖,血中不易检出。由DNA的C区编码。HBcAg免疫原性强,抗-HBc IgG在血清中持续时间长,抗-3)HBeAg为可溶性蛋白质,游离在血中,其消长与病毒体及DNA多聚酶的消长基本一致,故HBeAg已作为HBV复制及具有强(3)抵抗力:

对理化因素有较强抵抗力。

60℃加热10小时,98℃加热1分钟,以及乙醚、pH为2.4的酸性环境处理6小时均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300000106:针对本讲义提问]

2.微生物检验

(1)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临床上常采集血液标本,HBV的血清标志物较稳定。

(2)检查方法:

主要靠RIA和ELISA等血清学方法检测HBsAg、HBeAg、抗-HBs、抗-HBC.抗-HBe。其中HBsAg的检测最为重要,可发现无症PCR检测HBV DNA也用于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300000107:针对本讲义提问]

3.临床意义

传染源是HBV携带者和患者的血液、唾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

传播途径大致可分为血液、血制品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通过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侵入机体。

乙型肝炎临床表现呈多样性。

肝炎的症状可以是轻度而短暂的,也可以是重度和迁延性的。患者可以完全恢复健康。也可因暴发性肝炎而致死或成为慢性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300000108:针对本讲义提问]

(三)丙型肝炎病毒

1.生物学性状

小的有包膜的单正股RNA病毒。

可在黑猩猩体内传代。

尚不能用体外细胞培养进行分离。

抗原成分主要包括核衣壳蛋白,包膜蛋白及非结构蛋白。

对各种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

2.微生物检验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HCV检测方法主要有两类:

血清学方法:测定抗-HCV。

ELISA法作为筛选试验

条带免疫法作确认试验

PCR方法:检测HCV RNA。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300000109:针对本讲义提问]

3.临床意义

主要经输血或其他非肠道途径(如共用针头、血透析等)进行传播。

HCV的亚临床感染者是丙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

根据临床病程可划分为急性和慢性,以6个月为区分界限。

HCV感染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慢性化的几率很高,感染过程很长,存在不同程度的肝组织病变,并呈慢性进行性。可发展为肝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300000110:针对本讲义提问]

(四)丁型肝炎病毒

1.生物学特性

球形,外被HBsAg包绕,核心含HDV抗原(HDAg)和HDV-RNA基因组,基因组为一单负链环状RNA。

HDV不能独立复制,需要HBV辅助才能增殖。

对HDV敏感的动物有黑猩猩、东方土拨鼠等。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300000111:针对本讲义提问]

2.微生物检验

(1)HDAg检测:去除表面的HBsAg,然后用RIA或ELISA检测HDAg。

(2)HDV RNA检测:核酸杂交或RT-PCR技术对HDV RNA进行检测。

(3)抗-HDV抗体检测:HDV感染后2周左右产生抗-HD IgM,一个月达高峰,随后迅速下降,抗-HD IgG出现较迟,在恢复丁型肝炎抗体不能清除病毒,如持续高效价,可作为慢性丁肝的指标。

利用ELISA等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抗-HDV IgM或抗-HDV IgG,通过检测抗-HBs IgM或IgG以及HBeAg和抗-HBe,作出同步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300000112:针对本讲义提问]

3.临床意义

HDV可引起与HBV相关联的急性和慢性肝病。

HDV感染通常引起严重和进行性的肝病。

HDV传播方式主要是经血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与母婴间垂直传播。HDV感染只有在感染了HBV的人群或是与HBV同时侵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300000113:针对本讲义提问]

(五)戊型肝炎病毒

1.生物学特性

球型,无包膜,基因组为正单股RNA。

体外培养不易获得成功,敏感的实验动物为灵长目。特别是猕猴和黑猩猩。

对高盐、氯化铯、氯仿和反复冻融敏感。

2.微生物检验

可用电镜或免疫电镜技术检测患者粪便中的HEV颗粒。

PCR方法检测标本中HEV RNA。

临床常用的诊断方法是检测血清中的抗HEV IgM或IgG。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300000114:针对本讲义提问]

3.临床意义

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患者多见于成人,未成年者大多为隐性感染。

戊型肝炎的潜伏期约为10~60天,潜伏期末和急性期初的患者粪便中病毒量较大,传染性最强,是戊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临床表现以黄疸为主多数患者发病6周即可好转并痊愈,不发展为慢性肝炎。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300000115:针对本讲义提问]

八、反转录病毒

带有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反转录酶。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在病毒分类学上属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亚科慢病毒属。

已发现有HIV-1和HIV-2两型:

HIV-1是引起全球艾滋病流行的病原体;

HIV-2主要局限于西部非洲。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300000116:针对本讲义提问]

1.生物学特性

(1)形态结构:

RNA病毒,呈球形。

核心含有RNA.逆转录酶和核衣壳蛋白。

包膜,其中镶嵌有gp120和gp41两种特异的糖蛋白。

gp120与CD4受体蛋白结合。

gp41为跨膜蛋白。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300000117:针对本讲义提问]

(2)基因组结构:

由两条拷贝的单股正链RNA在5’端通过氢键结合而形成二聚体。

基因组从5’至3’端依次排列为LTR、gag、pol、env、LTR:

gag基因编码病毒核心蛋白,其中衣壳蛋白p24特异性最强。

pol基因编码病毒复制所需的酶类。

env基因编码合成两种包膜糖蛋白gp120和gp41。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300000118:针对本讲义提问]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300000119:针对本讲义提问]

(4)病毒受体与细胞亲嗜性:

HIV的主要靶细胞是CD4T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亚群。皮肤的Langerhans细胞、淋巴结滤泡的树突状细胞、脑小胶质细CD4分子是HIV的主要受体,现已发现两种辅助受体CXCR4和CCR5。CXCR4是HIV的亲T细胞病毒株的辅助受体,CCR5是(5)培养特性:

体外仅感染表面有CD4受体的T细胞、巨噬细胞。

实验室常用新鲜分离的正常人T细胞或病人自身分离的T细胞培养病毒。

(6)抵抗力:

病毒抵抗力较弱,56℃ 30分钟可灭活。可被消毒剂灭活。但在室温病毒活性可保持7天。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300000120:针对本讲义提问]

2.微生物检查

(1)病毒标志:

病毒培养:分离HIV。

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HIV RNA。

(2)免疫标志:HIV抗原及抗体等免疫复合物。

1)抗原检测:常用间接ELISA法检测p24抗原。

2)抗体检测:抗p24及其前体p55的抗体在血清中出现最早,随后出现抗gp120/160的抗体,是初期感染的最稳定的指标现。

①初筛试验:EIA.IFA.凝集试验等。

②确证试验: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olt,WB)、放射免疫沉淀试验。

3)相关标志:

与艾滋病病情发展或HIV感染密切相关而存在于体内的某些生化或化学物质。如CD4细胞、新蝶呤、白细胞介素等。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300000121:针对本讲义提问]

第23讲病毒感染实验诊断

第23章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 一、教学大纲要求 (1)标本的采集、处理与运送注意事项 (2)病毒形态学检查方法 (3)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程序及方法 (4)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方法 二、教材内容精要 (一)标本的采集、处理与运送 根据临床诊断及病期采集不同的标本,用于病毒学分离和鉴定的标本应在病程初期或急性期采集,要进行预处理才能用于接种和其他方法的检测。病毒的抵抗力通常较弱,在室温下很快灭活,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到病毒实验室,暂时不能检查或分离培养时,应将标本放入冻存液并加入甘油或二甲基亚砜(DMSO)以防止反复冻溶使病毒灭活,存放在-70℃低温冰箱内保存。 (二)病毒形态学检查 1.光学显微镜 仅用于大病毒颗粒(如痘类病毒)和病毒包涵体的检查。 2.电子显微镜检查法 (1)电镜直接检查法 某些病毒感染的早期,临床标本中就可出现病毒颗粒。标本经粗提浓缩后用磷钨酸盐负染,电镜下直接观察,可发现病毒颗粒,获得诊断。 (2)免疫电镜检查法 将病毒标本制成悬液,加入特异性抗体、混匀,使标本中的病毒颗粒凝集成团,再用电镜观察,可提高病毒的检测率。本法比电镜直接检查法更特异,更敏感。 3.超过滤法 用不同孔径的火棉胶滤膜过滤病毒悬液,将获得的滤液接种于组织细胞、实验动物或鸡胚,或用血凝试验来测定病毒是否通过滤膜,从而估计病毒的大小。 4.超速离心法 根据病毒大小的不同,其沉降速度也不同。可用超速离心法测得病毒的沉降系数(S),借以计算病毒的大小。 5.X线晶体衍射法 根据X线衍射图谱,用数学方式处理来研究病毒结构亚单位和分子结构等。但标本必须为结晶,

可用于无包膜病毒的研究。 (三)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1.病毒分离培养 实验室分离培养病毒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动物接种、鸡胚接种和组织培养。根据细胞的来源、染色体特性和传代次数的不同,可分为:原代和次代细胞培养,二倍体细胞培养,传代细胞培养。 2.病毒在培养细胞中增殖的指标 (1)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CPE)。 (2)红细胞吸附 (3)干扰现象 (4)细胞代谢的改变 3.新分离病毒的鉴定 (1)病毒核酸类型的测定用RNA酶及DNA酶可鉴定出病毒核酸的类型。另外,DNA病毒受5-氟尿嘧啶的抑制,而RNA病毒不受影响。用此方法亦可区分DNA与RNA病毒。 (2)理化性状的检测对脂溶剂的敏感性:有包膜的病毒(如正粘病毒、副粘病毒、逆转录病毒等)含有脂类,对乙醚、氯仿和胆盐等脂溶剂均敏感,经作用后病毒失去感染性,而无包膜的病毒对脂溶剂有抵抗。耐酸性试验:肠道病毒与鼻病毒均属于小RNA病毒科,均耐乙醚。但前者可耐pH3,而后者在pH3~5环境中很快被灭活,故可将两者相区别。 (3)血清学鉴定病毒型别的最后鉴定必须依靠血清学方法。将分离的病毒与已知的诊断血清作各种试验进行鉴定。 (四)病毒的血清学检测 血清学试验是诊断病毒感染和鉴定病毒的重要手段,也是研究病毒的主要方法之一。血清学试验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如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等。 1.中和试验 中和试验是病毒型特异性反应,是指应用特异性抗体中和病毒的致病性或感染性的试验。将病人血清与一定量的已知病毒混合,作用一定时间后,接种于实验动物、鸡胚或细胞培养中,观察病毒的致病作用是否被中和而不出现感染指标。以此判断病人血清中有无特异性抗体存在。本法特异性高,但操作比较复杂,费时。主要用于鉴定病毒;分析病毒抗原的性质;测定免疫血清的抗体效价和疫苗接种后的效果;测定病人血清中的抗体,用于诊断病毒性疾病。 2.补体结合试验 特异性病毒抗原和相应的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时能结合补体。本实验操作繁琐,特异性较

病毒感染细胞实验整体流程及原理

病毒感染细胞实验整体 流程及原理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病毒感染细胞实验整体流程及原理 目的基因不能直接整合到大多数真核细胞,常用的手段是将目的基因包装成病毒来感染细胞,从而得到表达满足实验需求。 1、病毒的种类 病毒有很多种,常见的有慢病毒和腺病毒 慢病毒 慢病毒(Lentivirus)是逆转录病毒的一种。构建的siRNA / miRNA慢病毒载体,与化学合成的siRNA 和基于瞬时表达载体构建的普通 siRNA 载体相比,一方面可以扩增替代瞬时表达载体使用,另一方面,Lentivirus-siRNA 克隆经过慢病毒包装系统包装后,可用于感染依靠传统转染试剂难于转染的细胞系如原代细胞、悬浮细胞和处于非分裂状态的细胞,并且在感染后可以整合到受感染细胞的基因组,进行长时间的稳定表达。 1)直接包装成为假病毒颗粒,对分裂和非分裂细胞均有感染作用,适合 RNAi 研究和体内实验中难于转染的细胞 (比如神经元细胞、干细胞或其它原代细胞)。 2)可以通过简单方式,在短时间内获得稳定表达特定基因的多种细胞株。 3)可用于基因敲除、基因治疗和转基因动物研究。 4)无需任何转染试剂,操作简便。 5)可以根据客户需要制备多种标记。 1)含有目的基因的慢病毒 RNAi 干扰载体的构建和质粒纯化提取。 2)慢病毒载体,包装系统共转染病毒包装细胞293T等。 3)培养 48hrs - 72hrs 左右,收集含有病毒的上清培养液。 4)病毒的纯化和浓缩。 5)分装、- 80 ℃保存。 6)滴度测定目的基因检定,并出具检测报告。 、腺病毒 原理

病毒感染实验诊断

病毒感染实验诊断 1. (1)一般原则是特异敏感、快速和简便。首先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初步判断可能感染的病毒。 (2)然后根据可疑病毒的生物学特点、机体免疫应答和临床过程,以及病人当前所处的时机,确定实验诊断方法。 2. (1)对潜伏期短,发病时尚无抗体产生,可选择测定病毒颗粒、病毒抗原或核酸。 (2)对潜伏期超过十天的感染,可检测特异性的IgM抗体来进行早期快速诊断,及区别初次和再次感染。 (3)对可在体内形成持续感染或潜伏感染的病毒,可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的IgG 抗体有无4倍以上升高,或直接检测病毒核酸。 (4)对原因不明或有新病毒感染时,应采集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同时应采取双份血清以确认分离的病毒为病原体。 (5)对同一症状可有多种病毒引起的情况,应同时检测几种相关病毒的病毒颗粒、抗原或抗体。 (6)对由多个型别组成的病毒可测定它们的共同抗原。 第一节标本采集与运送 一、标本的采集 1. 采样时间:尽可能在发病的初期,急性期或患者人院的当天进行。 2. 标本种类的选择:根据临床感染的症状及流行病学资料,判断可能感染病毒种类,选择相应部位采取标本。 常见分离病毒标本的选择: 3.常见标本的采集方法 (1) 血液:以无菌取抗凝血10ml。抗凝选用100n/ml肝素钠。用于分离CMV、HSV,、黄病毒、EBV、HIV-1及新生儿肠道病毒。 (2) 脑脊液:以无菌取脑脊液1~2ml,冰浴立即送检。在4℃可存放72h。用于分离柯萨奇病毒、ECHO病毒、肠道病毒、腮腺炎病毒。 (3) 宫颈或阴道拭子:采取病灶部位分泌物,或将拭子伸人宫颈约lcm停留5秒取出,冰浴立即送检。用于分离HSV、CMV。 (4) 粪便标本:取2~4g粪便加10ml运送液立即送检,用于分离腺病毒、肠道病毒和轮状病毒。 (5) 含漱液:用无菌生理盐水让患者含漱。用于分离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RSV

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

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 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一) ●考点 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病毒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常见病毒的感染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100000101:针对本讲义提问] 【内容讲解】 第一节概述 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个体极小,可通过细菌滤器,需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仅含一种核酸作为遗传物质,外被蛋白质衣壳或还有包膜。 病毒只能在活细胞内寄生,以复制的方式进行增殖。 在临床微生物感染中,近75%的传染病是由病毒引起的。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100000102:针对本讲义提问] 一、病毒的基本性状 (一)形态结构 1.大小和形状: 大小:测量单位用纳米表示,一般在20-300nm之间。 形态大致可分为:球形或近似球形、杆状、弹形、砖形、蝌蚪形等。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100000103:针对本讲义提问] 2.结构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100000104:针对本讲义提问] (二)病毒的增殖 病毒必须依赖宿主细胞,

以特殊的自我复制方式进行增殖。 病毒的复制周期: 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 组装与成熟、释放6个阶段。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100000105:针对本讲义提问] 异常增殖: 顿挫感染:病毒进入细胞后的环境不利于它的复制,不能合成本身的成分或不能组装和释放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缺陷病毒:由于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基因位点改变而不能进行正常增殖的病毒。 干扰现象:当两种不同的病毒或两株性质不同的同种病毒,同时或先后感染同一细胞或机体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 [讲义编号NODE70103300270100000106:针对本讲义提问] (三)噬菌体 以细菌、真菌等为宿主,能引起细菌等裂解的病毒。 噬菌体特异性识别细菌表面受体,可用于进行细菌的鉴定与分型。 噬菌体感染细菌后产生两种后果: 溶菌周期和溶源性周期。

[VIP专享]病毒感染细胞实验整体流程及原理

病毒感染细胞实验整体流程及原理 目的基因不能直接整合到大多数真核细胞,常用的手段是将目的基因包装成病毒来感染细胞,从而得到表达满足实验需求。 1、病毒的种类 病毒有很多种,常见的有慢病毒和腺病毒 1.1慢病毒 1.1.1原理 慢病毒(Lentivirus)是逆转录病毒的一种。构建的siRNA / miRNA慢病毒载体,与化学合成的siRNA 和基于瞬时表达载体构建的普通siRNA 载体相比,一方面可以扩增替代瞬时表达载体使用,另一方面,Lentivirus-siRNA 克隆经过慢病毒包装系统包装后,可用于感染依靠传统转染试剂难于转染的细胞系如原代细胞、悬浮细胞和处于非分裂状态的细胞,并且在感染后可以整合到受感染细胞的基因组,进行长时间的稳定表达。 1.1.2特点 1)直接包装成为假病毒颗粒,对分裂和非分裂细胞均有感染作用,适合RNAi 研究和体内实验中难于转染的细胞(比如神经元细胞、干细胞或其它原代细胞)。 2)可以通过简单方式,在短时间内获得稳定表达特定基因的多种细胞株。 3)可用于基因敲除、基因治疗和转基因动物研究。 4)无需任何转染试剂,操作简便。 5)可以根据客户需要制备多种标记。 1.1.3慢病毒包装简要流程: 1)含有目的基因的慢病毒RNAi 干扰载体的构建和质粒纯化提取。 2)慢病毒载体,包装系统共转染病毒包装细胞293T等。 3)培养48hrs - 72hrs 左右,收集含有病毒的上清培养液。 4)病毒的纯化和浓缩。 5)分装、- 80 ℃保存。 6)滴度测定目的基因检定,并出具检测报告。 1.2、腺病毒

1.2.1原理 腺病毒(Adenovirus,Ad)是一种无包膜的线状双链DNA病毒,其复制不依赖于宿主细胞的分裂。有近50个血清型,大多数Ad载体都是基于血清型2和5,通过转基因的方式取代E1和E3基因,降低病毒的复制能力。这些重组病毒仅在高水平表达E1和E3基因的细胞中复制,因此是一种适用于治疗的高效控制系统。 1.2.2特点 1)几乎可以感染所有类型的细胞 2)可以获得复制缺陷型(E1 和E3 缺失) 的腺病毒 3)病毒滴度高,产生病毒经过浓缩后可以达到1012 PFU/mL,能有效的进行增殖。 4)腺病毒载体感染宿主的范围比较广,制备容易,操作简单. 5)感染细胞时,不整合到染色体中,不存在激活致癌基因或插入突变等危险,生物安全性高。 1.2.3腺病毒包装简要流程 1)构建表达siRNA/miRNA 的腺病毒载体 2)采用PacI 消化纯化的质粒。 3)消化好的腺病毒表达载体转染293A 细胞,收获细胞以制备病毒粗提液。 4)将病毒粗提液感染293A 细胞以扩增病毒。 5)分装,-80℃保存。 1.3、慢病毒和腺病毒的比较 慢病毒载体系统和腺病毒载体系统比较 病毒表达系统慢病毒表达系统(Lentivirus)腺病毒表达系统(Adenovirus)病毒基因组RNA病毒双链DNA病毒复制自主复制自主复制 是否整合病毒基因组整合于宿主基因组,长时 间、稳定表达外源基因病毒基因组游离于宿主基因组外,瞬 时表达外源基因 感染细胞类型感染分裂和不分裂细胞,适用于难转 染的原代细胞(如神经细胞)及体内 实验 感染分裂和不分裂细胞表达风度中水平表达高水平表达

第25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第25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与防治原则 第一节病毒的诊断 随着对病毒感染从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研究进展,病毒的诊断技术已由传统方法扩展至新的快速诊断技术。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有利于对病毒感染者的治疗;例如对有些病毒(如疱疹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已有较特异的抗病毒药物治疗。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对控制病毒感染十分重要。此外,从群体感染角度分析,确诊病毒感染的病原在监测病毒的流行病学(如新型流感病毒、肺出血型汉坦病毒的发现等)方面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用于分离病毒或检测病毒及其核酸的标本应采集病人急性期标本。根据不同病毒感染采取不同部位的标本(如鼻咽分泌物、脑脊液、粪便或血液)。由于病毒在室温中很易被灭活,应在采集和运送标本中注意冷藏。如欲检测抗体,早期单份血清可用于检测IgM抗体,而欲检测早期与恢复期的抗体效价的变化,则需采集早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血清抗体检测标本应保存于-20℃。 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细胞培养。在注明欲检测的病毒后,病毒分离培养的实验室将选择适当的原代培养细胞(敏感性高)及传代细胞系(便于在实验室保存)作病毒分离培养。接种标本后,细胞可出现病变或也可并不出现病变而需用血细胞吸附等方法检测是否有病毒增殖,并进一步还需用特殊的抗体鉴定病毒的种类,例如用特异荧光抗体染色或抗体中和试验等。当无病毒增殖时,可能标本中病毒含量较低,未被检出,则需要盲目传代3次后方可明确标本中是否存在病毒。这一分离与鉴定病毒的全过程有时可长达2~3个月,而且仅在有设备、实验条件及合格工作人员的实验室方可进行。虽然这种方法所需时间长、步骤多,但在确定病原上是“黄金标准”,即其准确性高而无误。如我国台湾省确定由肠道病毒71型引起多数患儿发生脑膜炎并致死的研究报道,就是由分离培养及鉴定病毒所确诊。如欲提高病毒感染细胞培养的敏感性,可将病毒接种于内有盖玻片的细胞培养瓶,经低温离心后,以增加病毒与细胞接触的机率。再将盖玻片进行培养,并用单克隆抗体染色,藉以通过检测病毒的早期抗原进行诊断。 在流感病毒的分离培养中,最敏感而特异的方法是鸡胚接种,并用血凝和血

感染性疾病实验室诊断技术及其研究进展_龙海燕

DOI :10.7507/1002-0179.20150280作者简介:龙海燕(1989-),女,重庆人,在读硕士,E m a i l :longhaiyan1989@https://www.wendangku.net/doc/1d6985458.html, 通讯作者:冯萍,Email: fengp_62@https://www.wendangku.net/doc/1d6985458.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5-05-14 15:16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1d6985458.html,/kcms/detail/51.1356.R.20150514.1516.022.html 感染性疾病实验室诊断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龙海燕,冯萍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成都 610041) 【摘要】 目前全球感染性疾病现状严峻,应用于感染性疾病诊断的实验室技术种类繁多,为了解感染性疾病实验室诊断技术及其最新进展,帮助临床工作者早期、快速、准确地诊断感染性疾病,降低感染性疾病暴发的危险性,及时启动感染性疾病的正确治疗等,现从病原学检测、免疫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生物传感器、流式细胞术这几个方面对感染性疾病诊断技术进行综述。 【关键词】 感染性疾病;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传感器;流式细胞术 目前全球感染性疾病现状严峻,很多经典疾病卷土重来或出现了新特点,如新变异型克-雅病、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H7N9禽流感等。以前从未认识到的感染性疾病正在持续不断出现,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多重或广谱耐药的结核分枝杆菌、霍乱弧菌和登革热病毒所致疾病等[1]。从不断新发和再发的感染性疾病中可以看出,感染性疾病仍然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现有的感染性疾病实验室诊断技术和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工作者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治 提供参考。 1 病原学检测 传统的病原微生 物实验室诊断技术以分离、培养、染色、生物化学鉴定为主,目前仍是许多病原体检测的“金标准”。传统人工病原学检测方法操作复杂、检测周期长(2~5 d ),干扰因素多,敏感性与特异性也有限。为了缩短传统细菌“鉴定”时间,微生物鉴定自动化技术也应运而生,如V i tek 系统、Mi c roScan 系统、Phoenix 系统、Mini API 系统等。自动化微生物鉴定系统是根据微生物代谢特点,如细菌分解底物后反应液中pH 值的变化,色原性或荧光原性底物的酶解,测定挥发或不挥发酸,或识别是否生长等方法来分析鉴定细菌,鉴定时间约15~24 h 。Crowley 等[2]采用Vitek2自动化微生物鉴定系统和 Vitek2革兰染色阴性鉴定识别卡对707例G ?菌株进行鉴定,准确率98%,10 h 内可以出结果。此类鉴定系统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间,降低了劳动强度,为疾病的确诊争取了宝贵时间。 2 免疫学检测 免疫学技术是通过检测病原微生物的抗原或抗体来进行快速鉴定的技术。该方法简化了病原微生物的鉴定步骤,因此广泛应用于临床。感染性疾病传统的免疫学技术包括凝集反应、沉淀反应、中和反应等,如临床上常用的肥达反应、免疫固定电泳、抗链球菌溶血素O 试验等。近二十几年来,免疫学分析方法 发展很快,特别是在使用标记了的抗原和抗体的分析技术以后,灵敏度和特异度显著提高。目前常用的标志物有放射性同位素、酶、荧光素、电子致密物、化学发光物质、DNA 等。 放射免疫沉淀实验是敏感性很高的免疫标记技术,精确度高且易标准化和自动化,但由于放射性同位素有一定的危害性,其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是目前免疫酶技术中应用最广泛的,由此发展出了阵列-ELISA (array-ELISA ),同时具备简便、高通量、快捷等特点[3]。时间 分辨荧光免疫分析及上转换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拥有灵敏度高、示踪物稳定、不受样品自然荧光干扰、无放射性污染、多标记等优点[4-6]。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操作简单、成本低、结果判读直观快速,虽然只能定性,但可用于基层单位,可进行现场诊断或大规模检测等[7]。免疫-聚合酶链反应(PCR )是1992年Sano 等[8]建立的一种检测微量蛋白的免疫标记技术。它是用一段已知的DNA 分子来标记特定的检测抗体作为探针,然后用此探针与待检抗原结合反应,再通过 PCR 方法扩增吸附在抗原抗体复合物上的这段标记 ?综述?

关于慢病毒感染的相关知识总结..

慢病毒使用操作手册 一、慢病毒的储存与稀释: 1. 病毒的储存:收到病毒液后在很短时间内即使用慢病毒进行实验,可以将病毒暂时放置于4 ℃保存;如需长期保存请放置于-80℃(病毒置于冻存管,并使用封口膜封口) ①病毒可以存放于-80℃6个月以上;但如果病毒储存时间超过6个月,建议在使用前需要重新滴定病毒滴度 ②反复冻融会降低病毒滴度:每次冻融会降低病毒滴度10%;因此在病毒使用过程中应仅尽量避免反复冻融,为避免反复冻融,建议收到病毒后按照每次的使用量进行分装。 2. 病毒的稀释:如果需要稀释病毒,请将病毒取出置于冰浴融解后,使用培养目的细胞用PBS或无血清培养基(含血清或含双抗不影响病毒感染)。混匀分装后4℃保存(请尽量在三天内用完) 分装后使用。 二、慢病毒用于体外(In Vitro)实验: 感染培养原代细胞和建系细胞。慢病毒对各种细胞和组织的亲嗜性不同,在使用慢病毒之前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慢病毒对您的目的细胞的亲嗜性,感染复数(MOI 值)以及在体(In Vivo)注射所需要的病毒量。如果没有相关文献支持,可以通过感染预实验得到合适的感染复数(MOI 值)(使用24孔板检测病毒对目的细胞的亲嗜性)。 慢病毒感染目的细胞预实验 1. 慢病毒感染目的细胞预实验注意事项: ①测定慢病毒对目的细胞的亲嗜性时,需要同时设置对慢病毒亲嗜性较高的细胞(HEK293T,Hela)作为平行实验的对照细胞。 ②在进行慢病毒感染实验时,可以用完全培养基(培养目的细胞用)稀释;理论上,含有血清,双抗或者其他营养因子的完全培养基不影响慢病毒的感染效率。 ③一般慢病毒单位为TU/ml,即每毫升中含有具有生物活性的病毒颗粒数。如:病毒滴度为>1X108 TU/ml 即每毫升病毒液中至少含有1X108个具有生物活性的慢病毒颗粒。 2. 以24孔培养板为例,进行目的细胞和HEK293T 细胞的感染预实验实验前按照不同的MOI设置不同的感染孔,并根据MOI和细胞数量计算所需要的病毒量,如有必要可以使用PBS溶液或者无血清培养基稀释病毒原液。 第一天,准备细胞:在24孔培养板接种若干孔,每个孔内接种3~5X104个目的细胞,铺板时细胞的融合率为50%左右,每孔培养基体积为100 μl;进行病毒感染时细胞的融合度约为70%左右。 第二天,准备病毒:取出4℃保存的病毒,使用台式离心机离心20 秒(使病毒完全悬于离心管底部即可);如果是冻存在-80℃的病毒需要先在冰上融化后使用。亦可以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将按照MOI准确计算好的慢病毒稀释到培养基中,并尽可能保证所获得的含

实用指导(二):慢病毒感染贴壁细胞实验步骤

实用指导(二):慢病毒感染贴壁细胞实验步骤 和元生物|2016-03-1513:51 慢病毒慢病毒(Lentivirus)是一类改造自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的病毒载体,基因组为RNA,对分裂细胞和非分裂细胞均具有感染能力。慢病毒基因组进入细胞后,在细胞浆中反转录为DNA,形成DNA整合前复合体,进入细胞核后,DNA整合到细胞基因组中。整合后的DNA转录成mRNA,回到细胞浆中,表达目的蛋白;或产生小RNA。慢病毒介导的基因表达或小RNA干扰作用持续且稳定,并随细胞基因组的分裂而分裂。 以24孔为例: 第一天:准备细胞将状态良好的目的细胞接种到24孔板中,细胞计数后,进行铺板,每孔加入500ul培养基。保证第二天感染病毒时融合效率达到30-40%。通常,24孔板内以 5-8*10^4cells/孔的密度铺板。 第二天:病毒感染,换液1计算病毒加药量 选择合适MOI值,进行病毒感染。 加药量计算方法:(细胞数×MOI值/病毒原液滴度)×10^3=病毒加药量(μl)。 2弃去部分培养基 将每组中加入的病毒及感染增强剂的体积去掉,保证加入病毒和感染增强剂后,每孔中仍保持500ul的液体量。 3加入慢病毒加药量计算方法

(细胞数×MOI值/病毒原液滴度)×10^3=病毒加药量(μl),培养基的总量必须充分覆盖住细胞。 4添加感染增强剂polybrene,保证终浓度为5ug/ml Polybrene是一种聚阳离子,可以中和电荷以促进假病毒外壳与细胞膜的作用。Polybrene 最佳浓度因不同细胞株而异并应根据经验而定(通常范围为2-10μg/ml)。过长时间暴露于Polybrene(>12小时)可对某些细胞产生毒性作用。 5病毒感染8~12小时后,观察细胞状态。 如细胞状态差,尽快换新鲜培养基;如细胞状态良好,可以在24小时内换液,但不宜超过24小时。弃去培养基后每孔加入500μl新鲜的完全培养基。5%CO2培养箱培养。 第五天:观察荧光表达情况病毒感染细胞72h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估计慢病毒感染目的细胞的效率。若荧光弱,可到96h后观察。如果96h仍无荧光,即感染实验失败。

狂犬病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

狂犬病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 摘要:狂犬病(Rabies)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V)感染温血动物和人后引起,近年来又有感染上升的趋势。一种准确、灵敏、快速的实验室检测诊断方法就显得极为重要。现就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荧光抗体方法(FAT)、快速荧光抑制灶技术(RFFIT)、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荧光定量 RT-PCR,基因芯片技术和恒温扩增技术等狂犬病病毒实验室诊断方法做一综述。 关键词:狂犬病狂犬病病毒检测方法 狂犬病(Rabies)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V)感染温血动物和人后引起,以恐水、畏光、吞咽困难、狂躁、急性致死性脑脊髓炎,进行性麻痹和最终死亡为主要临床特征。RV可感染多种温血动物引起死亡,表现为高度嗜神经性。脑组织感染RV后遭到破坏,使得狂犬病感染的病死率几乎 100%。 据WHO数据显示狂犬病在全世界150个国家和地区出现过狂犬病病例。尽管狂犬病可以通过疫苗免疫进行预防,全世界每年仍有超过 5.5 万人死于该病,主要集中在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1]。中国狂犬病疫情较严重,居世界第2位[2~3],近年来,狂犬病疫情呈现回升的趋势[4]。检测狂犬病抗原抗体、分析狂犬病的流行特点,并建立高效、快速、可靠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可以有效控制此病的流行。下面主要针对RV的形态特征和分子结构及主要的检测技术进行概述。 1、狂犬病病毒形态特征 RV属于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病毒属(Lyssavirus)血清/基因 1 型,单股负链RNA病毒。电镜下观察病毒粒子直径为70~80nm,长160~240nm,一端钝圆,另一端平凹,整体呈子弹状[5]。病毒有双层脂质外膜,其外面镶嵌有1072-1900个8-10nm长的纤突(spike),为糖蛋白,每个糖蛋白呈同源三聚体形式,电镜还显示了糖蛋白具有“头”和“茎”结构。病毒双层脂质包膜的内侧主要是膜蛋白

第五节 病毒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第二章病毒 第五节病毒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畜禽病毒性传染病是危害最严重的一类疫病,给畜牧业带来的经济损失最大。除少数如绵羊痘等可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病变作出诊断外,大多数病毒性传染病的确诊,必须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室诊断,以确定病毒的存在或检出特异性抗体。病毒病的实验室诊断和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一样,都需要在正确采集病料的基础上进行,常用的诊断方法有:包涵体检查、病毒的分离培养、病毒的血清学试验、动物接种试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等。 一、病料的采集、保存和运送 病毒病病料采集的原则、方法以及保存运送的方法与细菌病病料的采集、保存和运送方法基本是一致的,不同的是病毒材料的保存除可冷冻外,还可放在50%甘油磷酸盐缓冲液中保存,液体病料采集后可直接加入一定量的青、链霉素或其他抗生素以防细菌和霉菌的污染。 二、包涵体检查 有些病毒能在易感细胞中形成包涵体。将被检材料直接制成涂片、组织切片或冰冻切片,经特殊染色后,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检查。这种方法对能形成包涵体的病毒性传染病,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但包涵体的形成有个过程,出现率也不是100%,所以,在包涵体检查时应注意。(能出现包涵体的重要畜禽病毒见表2-3) 表2-3 能产生包涵体的畜禽常见病毒 病毒名称感染范围包涵体类型及部位 痘病毒类 狂犬病病毒 伪狂犬病病毒 副流感病毒III型 马鼻肺炎病毒 鸡新城疫病毒 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人、马、牛、羊、猪、鸡等 狼、马、牛、猪、人、猫、羊、 禽等 犬、猫、猪、牛、羊等 牛、马、人 马属动物 鸡 鸡 嗜酸性,胞浆内,见于皮肤的棘层细胞中 嗜酸性,胞浆内,见于神经原内及视网膜的神经节 层的细胞中 嗜酸性,核内,见于脑、脊椎旁神经节的神经原中 嗜酸性,胞浆及胞核内均有,见于支气管炎、肺泡 上皮细胞及肺的间隔细胞中 嗜酸性,核内,见于支气管及肺泡上皮细胞、肺间 隔细胞、肝细胞、淋巴结的网状细胞等 嗜酸性,胞浆内,见于支气管上皮细胞中 嗜酸性,核内,见于上呼吸道的上皮细胞中 三、病毒的分离培养 将采集的病料接种动物、禽胚或组织细胞,可进行病毒的分离培养。供接种或培养的病料应作除菌处理。除菌方法有滤器除菌、高速离心除菌和用抗生素处理三种。如用口蹄疫的水疱皮病料进行病毒分离培养时,将送检的水疱皮置平皿内,以灭菌的pH7.6磷酸盐缓冲液洗涤数次,并用灭菌滤纸吸干、称重,剪碎、研磨制成1∶5悬液,为防止细菌污染,每毫升加青霉素1000IU,链霉素1000μg,置2~4℃冰箱内4~6h,然后用8000~10000r/min速度离心沉淀30min,

感染性疾病检查

感染性疾病检查 感染性疾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寄生虫(原虫或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疾病。实验室检查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具有特殊的意义。病原学检查包括病原体直接检出和病原体分离培养,可直接确定诊断。而免疫学检查抗原或抗体亦可提供重要依据。荧光定量PCR 检测快速、特异、灵敏,被用于感染性疾病的早期快速诊断。 第一节感染性疾病一般检测 一、白细胞常规检查 白细胞总数显著增多常见于化脓性感染(尤其是革兰阳性球菌),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和猩红热等;某些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时白细胞升高不明显甚至减低,如布鲁菌病、伤寒及副伤寒等。病毒咸染时白细胞通常减少或正常,如流行性感冒、登革热和病毒性肝炎等。蠕虫感染时嗜酸粒细胞通常增多,如钩虫、血吸虫、肺吸虫等。 二、血清C反应蛋白检验测定 【参考区间】成人和儿童:0~8. 0mg/L. 【临床意义】C反应蛋白(CRP) 是一种能与肺炎链球菌C多糖体反应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由肝细胞合成,是一种经典的、灵敏的、急性时相蛋白,此反应不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皮质激素治疗影响。 (1) CRP作为急性时相蛋白在各种急性炎症、组织损伤、心肌梗死、手术创伤、器官移植排斥、放射性损伤等疾病发作后数小时迅速升高,峰值可达500mg/L.病变好转时,又迅速降至正常。其升高幅度与疾病的程度呈正相关。 (2) 细菌和非细菌感染(病毒、支原体等)的鉴别诊断:细菌感染发生炎症后6~8小时CRP即可明显上升,CRP升高与感染的程度呈正相关。非细菌感染(病毒、支原体等)大多正常。 (3) 鉴别风湿活动期和稳定期:风湿活动期CRP含量可高达200mg/L.病情好转逐渐下降到正常,稳定期不升高。 (4) 鉴别器质性与功能性疾病:前者升高,后者不升高。 (5) CRP测定有助于孕妇并发感染的观察,对羊膜破裂早产并伴有绒毛膜炎的孕妇,CRP测定具有准确和早期预报作用。 (6) 恶性肿瘤患者CRP大都升高,如CRP与 AFP的联合检测,可用于肝癌与肝脏良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三、降钙素原测定 【参考区间】健康人群小于100ng/L. 【临床意义】降钙素原(PCT) 是一种糖蛋白,是降钙素(CT) 的前肽,在正常

病毒感染细胞实验整体流程及原理参考(仅供参照)

病毒感染细胞实验整体流程及原理 1.1慢病毒 1.1.1原理 慢病毒(Lentivirus)是逆转录病毒的一种。构建的siRNA / miRNA慢病毒载体,与化学合成的siRNA 和基于瞬时表达载体构建的普通siRNA 载体相比,一方面可以扩增替代瞬时表达载体使用,另一方面,Lentivirus-siRNA 克隆经过慢病毒包装系统包装后,可用于 并且在感染后可以整合到受感染细胞的基因组,进行长时间的稳定表达。 1.1.2特点 1)直接包装成为假病毒颗粒,对分裂和非分裂细胞均有感染作用,适合RNAi 研究和体内实验中难于转染的细胞(比如神经元细胞、干细胞或其它原代细胞)。 2)可以通过简单方式,在短时间内获得稳定表达特定基因的多种细胞株。 3)可用于基因敲除、基因治疗和转基因动物研究。 4)无需任何转染试剂,操作简便。 5)可以根据客户需要制备多种标记。 1.1.3慢病毒包装简要流程: 1)含有目的基因的慢病毒RNAi 干扰载体的构建和质粒纯化提取。 2)慢病毒载体,包装系统共转染病毒包装细胞293T等。 3)培养48hrs - 72hrs 左右,收集含有病毒的上清培养液。 4)病毒的纯化和浓缩。 5)分装、- 80 ℃保存。 6)滴度测定目的基因检定,并出具检测报告。 1.3、慢病毒和腺病毒的比较

2、构建目的基因到载体 2.1 构建手段 2.2质粒载体 2.2.1概念 能够进行自主复制的环状DNA 双链结构,包括真核生物的细胞器(主要指线粒体和叶2.2.2特征 质粒称为附加体(episome)们可以把一些目的DNA 片断构建在质粒中,通过转化入大肠杆菌中,利用选择培养基来筛选从而不断的复制,来得到目的产物。(为了扩增DNA) 3、质粒DNA 在大肠杆菌里转化 连接上目的基因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是为了让目的基因在大肠杆菌里扩增,然后提取质

病毒感染细胞的实验整体流程和原理

病毒感染细胞的实验整体流程和原理 目的基因不能直接整合到大多数真核细胞,常用的手段是将目的基因包装成病毒来感染细胞,从而得到表达满足实验需求。 1、病毒的种类 病毒有很多种,常见的有慢病毒和腺病毒 1.1慢病毒 1.1.1原理 慢病毒(Lentivirus)是逆转录病毒的一种。构建的siRNA / miRNA慢病毒载体,与化学合成的siRNA 和基于瞬时表达载体构建的普通siRNA 载体相比,一方 面可以扩增替代瞬时表达载体使用,另一方面,Lentivirus-siRNA 克隆经过慢病毒包装系统包装后,可用于感染依靠传统转染试剂难于转染的细胞系如原代细胞、悬浮细胞和处于非分裂状态的细胞,并且在感染后可以整合到受感染细胞的基因组,进行长时间的稳定表达。 1.1.2特点 1)直接包装成为假病毒颗粒,对分裂和非分裂细胞均有感染作用,适合RNAi 研究和体内实验中难于转染的细胞(比如神经元细胞、干细胞或其它原代细胞)。2)可以通过简单方式,在短时间内获得稳定表达特定基因的多种细胞株。 3)可用于基因敲除、基因治疗和转基因动物研究。 4)无需任何转染试剂,操作简便。 5)可以根据客户需要制备多种标记。 1.1.3慢病毒包装简要流程: 1)含有目的基因的慢病毒RNAi 干扰载体的构建和质粒纯化提取。

2)慢病毒载体,包装系统共转染病毒包装细胞293T等。 3)培养48hrs - 72hrs 左右,收集含有病毒的上清培养液。 4)病毒的纯化和浓缩。 5)分装、- 80 ℃保存。 6)滴度测定目的基因检定,并出具检测报告。 1.2、腺病毒 1.2.1 原理 腺病毒(Adenovirus,Ad)是一种无包膜的线状双链DNA病毒,其复制不依赖于宿主细胞的分裂。有近50个血清型,大多数Ad载体都是基于血清型2和5,通过转基因的方式取代E1和E3基因,降低病毒的复制能力。这些重组病毒仅在高水平表达E1和E3基因的细胞中复制,因此是一种适用于治疗的高效控制系统。 1.2.2特点 1)几乎可以感染所有类型的细胞 2)可以获得复制缺陷型(E1 和E3 缺失) 的腺病毒 3)病毒滴度高,产生病毒经过浓缩后可以达到1012 PFU/mL,能有效的进行增殖。 4)腺病毒载体感染宿主的范围比较广,制备容易,操作简单. 5)感染细胞时,不整合到染色体中,不存在激活致癌基因或插入突变等危险,生物安全性高。 1.2.3腺病毒包装简要流程 1)构建表达siRNA/miRNA 的腺病毒载体 2)采用PacI 消化纯化的质粒。 3)消化好的腺病毒表达载体转染293A 细胞,收获细胞以制备病毒粗提液。 4)将病毒粗提液感染293A 细胞以扩增病毒。 5)分装,-80℃保存。

病毒感染细胞实验整体流程及原理最新版

病毒感染细胞实验整体流程及原理 杨晓芳于2011年5月11日整理目的基因不能直接整合到大多数真核细胞,常用的手段是将目的基因包装成病毒来感染细胞,从而得到表达满足实验需求。 1、病毒的种类 病毒有很多种,常见的有慢病毒和腺病毒 1.1慢病毒 1.1.1原理 慢病毒(Lentivirus)是逆转录病毒的一种。构建的siRNA / miRNA慢病毒载体,与化学合成的siRNA 和基于瞬时表达载体构建的普通siRNA 载体相比,一方面可以扩增替代瞬时表达载体使用,另一方面,Lentivirus-siRNA 克隆经过慢病毒包装系统包装后,可用于感染依靠传统转染试剂难于转染的细胞系如原代细胞、悬浮细胞和处于非分裂状态的细胞,并且在感染后可以整合到受感染细胞的基因组,进行长时间的稳定表达。 1.1.2特点 1)直接包装成为假病毒颗粒,对分裂和非分裂细胞均有感染作用,适合RNAi 研究和体内实验中难于转染的细胞(比如神经元细胞、干细胞或其它原代细胞)。 2)可以通过简单方式,在短时间内获得稳定表达特定基因的多种细胞株。 3)可用于基因敲除、基因治疗和转基因动物研究。 4)无需任何转染试剂,操作简便。 5)可以根据客户需要制备多种标记。 1.1.3慢病毒包装简要流程: 1)含有目的基因的慢病毒RNAi 干扰载体的构建和质粒纯化提取。 2)慢病毒载体,包装系统共转染病毒包装细胞293T等。 3)培养48hrs - 72hrs 左右,收集含有病毒的上清培养液。 4)病毒的纯化和浓缩。 5)分装、- 80 ℃保存。 6)滴度测定目的基因检定,并出具检测报告。 1.2、腺病毒

1.2.1原理 腺病毒(Adenovirus,Ad)是一种无包膜的线状双链DNA病毒,其复制不依赖于宿主细胞的分裂。有近50个血清型,大多数Ad载体都是基于血清型2和5,通过转基因的方式取代E1和E3基因,降低病毒的复制能力。这些重组病毒仅在高水平表达E1和E3基因的细胞中复制,因此是一种适用于治疗的高效控制系统。 1.2.2特点 1)几乎可以感染所有类型的细胞 2)可以获得复制缺陷型(E1 和E3 缺失) 的腺病毒 3)病毒滴度高,产生病毒经过浓缩后可以达到1012 PFU/mL,能有效的进行增殖。 4)腺病毒载体感染宿主的范围比较广,制备容易,操作简单. 5)感染细胞时,不整合到染色体中,不存在激活致癌基因或插入突变等危险,生物安全性高。 1.2.3腺病毒包装简要流程 1)构建表达siRNA/miRNA 的腺病毒载体 2)采用PacI 消化纯化的质粒。 3)消化好的腺病毒表达载体转染293A 细胞,收获细胞以制备病毒粗提液。 4)将病毒粗提液感染293A 细胞以扩增病毒。 5)分装,-80℃保存。 1.3、慢病毒和腺病毒的比较

寨卡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

寨卡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 方案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附件1 寨卡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 寨卡病毒(ZikaVirus)属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呈球形,直径约为40-70nm,有包膜。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度约为10.8Kb,可分为亚洲型和非洲型两个基因型。 寨卡病毒病的检测方法包括病毒核酸检测、IgM抗体检测、中和抗体检测和病毒分离等。寨卡病毒与黄病毒属其他病毒具有较强的血清学交叉反应,目前主要采用病毒核酸检测。 一、检测对象 (一)疑似和临床诊断病例。 (二)伊蚊成蚊和幼虫。 二、样本采集、保存和运输 (一)病例标本采集。 对怀疑感染寨卡病毒的患者,推荐采集血清标本开展检测。 用无菌真空干燥管,采集患者非抗凝血5mL,及时分离血清,分装2管,保存于带螺旋盖、内有垫圈的冻存管内,标记清楚后低温保存,其中1管用于现场实验室检测,1管用于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复核。 对病例应尽可能采集双份血液标本,两份标本之间相隔14天为宜,住院病例可于入院当天和出院前1天各采集一份。 (二)蚊媒标本采集。 疫点内采集的伊蚊成蚊及幼虫,分类鉴定后,填写媒介标本采集信息表,按照采集地点分装,每管10-20只。

(三)标本保存、运送。 如标本能够在24小时内开展实验室检测,应将标本置于2-8℃保存;如能在7天内开展检测,应将样本置于-20℃保存;如需保存7天以上,应将样本置于-70℃以下。 标本运送时采用低温冷藏运输,避免冻融,样本运输应遵守国家关于三类病原体的相关生物安全规定。 三、检测方法 寨卡病毒病的检测方法包括病毒核酸检测、IgM抗体检测、中和抗体检测和病毒分离等。寨卡病毒与黄病毒属其他病毒具有较强的血清学交叉反应,目前主要采用病毒核酸检测。 开展蚊媒寨卡病毒检测时,对捕获的伊蚊成蚊或幼虫进行病毒核酸检测。 开展寨卡病毒实验室检测时,应同时考虑登革病毒和基孔肯雅病毒感染可能。登革病毒和基孔肯雅病毒实验室检测应按照相应的技术指南开展。 (一)临床标本检测。 1.病原学检测 病原学检测主要适用于急性期血液标本,一般认为发病7天内检测阳性率高。 (1)核酸检测:采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是目前早期诊断寨卡病毒病的主要检测手段。 (2)病毒分离:将标本接种于蚊源细胞(C6/36)或哺乳动物细胞(BHK21、Vero)进行分离培养,出现病变以后,用检测核酸的方法鉴定病毒。也可使用乳鼠脑内接种进行病毒分离。 2.血清学检测

2017年初级检验技师《微生物检验》练习题第27章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

2017年初级检验技师《微生物检验》练习题第27章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

2017 第二十七章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 一、A1 1、关于病毒的描述正确的是 A、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B、非细胞型微生物 C、真核细胞微生物 D、较大微生物 E、以二分裂方式繁殖的微生物 2、包涵体检查在下列哪种病毒感染中有重要意义 A、流感病毒 B、巨细胞病毒 C、呼吸道合胞病毒 D、EB病毒 E、副流感病毒 3、病毒标本长期保存应置于 A、4℃ B、0℃ C、-20℃ D、-70℃ E、-196℃

4、用于分离培养病毒的标本冻存时加入的保护剂为 A、叠氮钠 B、硝酸甘油 C、二甲基亚砜 D、对氨基苯甲醛 E、丁二酮 5、用于分离柯萨奇病毒常接种下列哪种动物 A、小鼠 B、乳鼠 C、家兔 D、豚鼠 E、猴 6、下列实验室方法中哪种可确诊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 A、动物接种 B、免疫荧光法 C、酶免疫测定法 D、凝集试验 E、免疫印迹试验 7、引起婴幼儿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是 A、新肠道病毒

B、志贺菌 C、Norwalk病毒 D、轮状病毒 E、大肠埃希菌 8、从流感病人的咽漱液中分离流感病毒,最好接种于 A、人胚羊膜细胞 B、小鼠腹腔 C、鸡胚羊膜腔 D、鸡胚尿囊腔 E、鸡胚卵黄囊 9、易在鸡胚尿囊腔中生长的病毒为 A、流感病毒 B、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C、呼吸道合胞病毒 D、疱疹病毒 E、腺病毒 10、病毒的特征是 A、个体极小 B、没有细胞结构 C、专性细胞内寄生 D、以复制方式增殖

E、以上均是 11、病毒的核心是 A、核酸 B、蛋白质 C、多肽 D、脂类 E、糖蛋白 12、病毒在细胞内的增殖过程不包括下列哪一个 A、吸附与侵入 B、脱壳 C、病毒成分的合成及装配 D、释放 E、二分裂 13、病毒的衣壳是指 A、核酸 B、核酸外围的蛋白质 C、核酸外围的多肽 D、核酸外围的糖蛋白 E、核酸外围的脂类 14、甲型肝炎病程中传染性最强的阶段是 A、潜伏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