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考化学命题趋势

中考化学命题趋势

中考化学命题趋势
中考化学命题趋势

中考化学命题趋势

根据2007年、2008年、2009年的广州市中考试题,以及广州市2010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化学考试大纲分析,可以看出,这几年的广州市化学考试,在考试目标、试卷结构、考试方式和考试范围上都是稳定的,今年的广州市化学中考变化不大。”复习难点:物质推导题

和综合实验题目

在洪老师看来,距离中考大概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学生的复习应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为主,认真阅读教材,并用好《广州市2010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指导书化学》。重点复习指导书上的五大块内容,包括物质的构成、物质的化学变化、常见的物质、化学计算、化学实验。

“化学考试的难点一般是物质的推导题和综合实验题目,对这些难度较大的题目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专题训练。物质推导题要顺利答题,就必须清楚各种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规律;综合实验题要取得满分要有综合实验运用能力,还要学会用规范的化学学科语言描述实验,少用口语。”洪老师谈道,实验题考查最基本的实验操作以及化学学科基本思想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对于实验题,学生要重视平时的操作训练,只有亲自实践了,答题时才有印象。

欠缺的知识点

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一化学备课组长陈薇老师谈道,从往年进入高中的学生的情况来看,学生在以下知识点方面有欠缺:

1.微观物质结构(原子、离子等),高一学生在这种抽象概念上理解不到位。

建议:用形象化的手段帮助理解、记忆这些微观物质。

2.物质中元素化合价的计算,遇到不熟悉的物质时不会计算。

建议:常见元素在不同物质中的化合价需要记忆,化合价计算需要理解和巩固,这样在遇到一些没有见过的物质时才能推理运用。

3.实验分析不到位。

建议:复习实验原理、装置等,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为什么要用这种装置?能不能换其他的?有没有别的设计?通过这种方式训练学习思维能力。

4.化学方程式书写不规范。

建议:复习时要做到细致、准确。

“此外,建议学生多关注化学前沿发展,获得最新的资讯,同时也能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陈薇老师补充道。

复习误区

·知识点散,没有体系

·缺乏钻研精神

“化学,相对于数学、物理来说,偏重记忆的东西较多,特殊性质多一些,但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如何把貌似零乱的知识形成系统,这是学好化学必须解决的问题。”陈薇老师指出,有关物质的构成、性质、变化等内容是化学学习的重点。这些内容又是通过“实验+典型的物质+基本原理”的方法,获得物质变化的规律,通过这样以点带面的方式来学习的。陈老师说,根据往年的情况来看,学生学的化学知识很散,东学一点、西学一些,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此外,初中知识相对简单,很多同学觉得并没有学习太多的内容,重要的一些知识背背、记记就好了,学习方法简单,思维不够严密,没有钻研精神。

备考建议

·用总结归纳的方法理解规律

在后期复习这个关键阶段,陈老师建议,学生对典型物质必要的记忆是一定要有的,但是更多的是运用总结归纳的方法理解规律,把纷杂的知识梳理整齐。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把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久而久之,你的知识就不再零散,而是网络化、立体化了,用起来便会得心应手。

比如,九年级下册中学习了酸、碱、盐的知识,复习时不要只停留在课本上介绍的物质上,应该学会总结同类物质具有的相同性质,学会找规律,学会知识的迁移。

应试技巧

熟悉试题结构→看清题目要求→规范答题→先易后难→保持冷静

正确审题,规范答题

1.学生在考前半个月要有充足的模拟训练,熟悉常考知识点以及试题结构,以便考场上临阵不乱。

2.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如,选“正确”还是选“错误”,选“现象”还是选“结论”,从“大”到“小”还是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还是从“强”到“弱”等等。

3.规范答题。注意答题的完整性,如化学方程式要注意条件、配平、箭头。计算要有规范格式。对于简答题要看清楚答题点,不要遗漏。

4.先易后难。千万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个别难题上,一定要确保会做的题目不失分。拿不准的题目先写上答案,再用铅笔轻轻注上标记,待以后重点复看,复看后切记要擦掉标记。

5.由于化学是中考的最后一科,学生容易在考试未结束就出现过于兴奋,因此一定要注意保持冷静,认真检查。

“过来人”经验

初中化学,

女生更有优势

许哲玲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一学生

2009年中考化学成绩:99分

“化学在初三才接触到,只要你愿意,每个人都有学好的可能性,而且女生更有优势。”高一学生许哲玲谈道,因为初中化学记忆的部分多,只要细心,认真,多归纳总结,完全可以打好基础,为高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

和很多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一样,许哲玲从一开始就养成了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好习惯。“每次做作业之前,我都是先仔细回想一下新学的内容,然后才动笔做,尽量保证准确率,而不是等老师来批改。”复习难点:

物质推导题

和综合实验题目

在洪老师看来,距离中考大概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学生的复习应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为主,认真阅读教材,并用好《广州市2010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指导书化学》。重点复习指导书上的五大块内容,包括物质的构成、物质的化学变化、常见的物质、化学计算、化学实验。

“化学考试的难点一般是物质的推导题和综合实验题目,对这些难度较大的题目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专题训练。物质推导题要顺利答题,就必须清楚各种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规律;综合实验题要取得满分要有综合实验运用能力,还要学会用规范的化学学科语言描述实验,少用口语。”洪老师谈道,实验题考查最基本的实验操作以及化学学科基本思想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对于实验题,学生要重视平时的操作训练,只有亲自实践了,答题时才有印象。

欠缺的知识点

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一化学备课组长陈薇老师谈道,从往年进入高中的学生的情况来看,学生在以下知识点方面有欠缺:

1.微观物质结构(原子、离子等),高一学生在这种抽象概念上理解不到位。

建议:用形象化的手段帮助理解、记忆这些微观物质。

2.物质中元素化合价的计算,遇到不熟悉的物质时不会计算。

建议:常见元素在不同物质中的化合价需要记忆,化合价计算需要理解和巩固,这样在遇到一些没有见过的物质时才能推理运用。

3.实验分析不到位。

建议:复习实验原理、装置等,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为什么要用这种装置?能不能换其他的?有没有别的设计?通过这种方式训练学习思维能力。

4.化学方程式书写不规范。

建议:复习时要做到细致、准确。

“此外,建议学生多关注化学前沿发展,获得最新的资讯,同时也能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陈薇老师补充道。

复习误区

·知识点散,没有体系

·缺乏钻研精神

“化学,相对于数学、物理来说,偏重记忆的东西较多,特殊性质多一些,但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如何把貌似零乱的知识形成系统,这是学好化学必须解决的问题。”陈薇老师指出,有关物质的构成、性质、变化等内容是化学学习的重点。这些内容又是通过“实验+典型的物质+基本原理”的方法,获得物质变化的规律,通过这样以点带面的方式来学习的。陈老师说,根据往年的情况来看,学生学的化学知识很散,东学一点、西学一些,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此外,初中知识相对简单,很多同学觉得并没有学习太多的内容,重要的一些知识背背、记记就好了,学习方法简单,思维不够严密,没有钻研精神。

备考建议

·用总结归纳的方法理解规律

在后期复习这个关键阶段,陈老师建议,学生对典型物质必要的记忆是一定要有的,但是更多的是运用总结归纳的方法理解规律,把纷杂的知识梳理整齐。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把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久而久之,你的知识就不再零散,而是网络化、立体化了,用起来便会得心应手。

比如,九年级下册中学习了酸、碱、盐的知识,复习时不要只停留在课本上介绍的物质上,应该学会总结同类物质具有的相同性质,学会找规律,学会知识的迁移。

应试技巧

熟悉试题结构→看清题目要求→规范答题→先易后难→保持冷静

正确审题,规范答题

1.学生在考前半个月要有充足的模拟训练,熟悉常考知识点以及试题结构,以便考场上临阵不乱。

2.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如,选“正确”还是选“错误”,选“现象”还是选“结论”,从“大”到“小”还是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还是从“强”到“弱”等等。

3.规范答题。注意答题的完整性,如化学方程式要注意条件、配平、箭头。计算要有规范格式。对于简答题要看清楚答题点,不要遗漏。

4.先易后难。千万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个别难题上,一定要确保会做的题目不失分。拿不准的题目先写上答案,再用铅笔轻轻注上标记,待以后重点复看,复看后切记要擦掉标记。

5.由于化学是中考的最后一科,学生容易在考试未结束就出现过于兴奋,因此一定要注

意保持冷静,认真检查。

“过来人”经验

初中化学,

女生更有优势

许哲玲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一学生

2009年中考化学成绩:99分

“化学在初三才接触到,只要你愿意,每个人都有学好的可能性,而且女生更有优势。”高一学生许哲玲谈道,因为初中化学记忆的部分多,只要细心,认真,多归纳总结,完全可以打好基础,为高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

和很多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一样,许哲玲从一开始就养成了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好习惯。“每次做作业之前,我都是先仔细回想一下新学的内容,然后才动笔做,尽量保证准确率,而不是等老师来批改。”

关于中考复习,许哲玲认为,首先要重视书本的基本知识,并要有拓展思维的意识。比如,做一个实验,要问问为什么用这个装置,为什么要用这种药品,能不能用其他的代替。又比如,在背诵元素周期表时,看到一种物质要联想到它的密度、颜色、属性等特征。其次,要多分析中考指导书里面的习题,掌握规律,不要做太难的题。

“当然,还要注意书写规范,我失去的那一分就是因为化学方程式书写不规范而导致的。”许哲玲强调道

关于中考复习,许哲玲认为,首先要重视书本的基本知识,并要有拓展思维的意识。比如,做一个实验,要问问为什么用这个装置,为什么要用这种药品,能不能用其他的代替。又比如,在背诵元素周期表时,看到一种物质要联想到它的密度、颜色、属性等特征。其次,要多分析中考指导书里面的习题,掌握规律,不要做太难的题。

“当然,还要注意书写规范,我失去的那一分就是因为化学方程式书写不规范而导致的。”许哲玲强调道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化学概念教学不要过分强调定义的严密性,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发展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原理性知识教学要与元素知识相联系,做到深入浅出,防止出现偏重思辨和过深过难的现象”。课标中的建议是要防止概念教学中过多的字词辨析练习,人为造成学生学习的困难。关于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教学,在概念形成过程中,要尽可能避免将概念作为结论直接传输给学生,要在启发、引导的基础上,让学生经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得出结论。在概念运用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建立起概念与概念,概念与具体物质、化学反应及其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形成概念体系。新课程中特别重视对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教育,在课程标准中的每个主题都有明确的要求。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应该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微粒观、元素观、化学反应观和分类观等基本化学观念。例如,《元素》一课的教学初步建立元素观的是核心目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1)元素的概念——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2)100余种元素构成了几千万种物质;(3)物质之间的转化过程(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不变;(4)元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元素就在具体的物质中。观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注意形成的阶段性、层次性和发展性,要注意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有意识地落实。

教师在确定初中化学概念原理课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注意从学科知识逻辑的角度分析教材,从学生认识发展的角度分析教材。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并不只是外显的科学探究过程与科学研究流程,更多的是学生通过学习形成的学科思想方法。这些学科的思想方法具有广泛迁移价值,指导着学生后续的学习,并对他们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就化学概念学习而言,更多地是形成相关概念的认识方式。认识方式是在具体概念之上的,学生在思考和处理化学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倾向于使用某种思维模式来认识或解决问题的信息处理对

策或模式。它在化学学科中表现为“定性——定量”、“静止的孤立观——动态的相互作用观”、“宏观——微观”三种认识方式。学生的认识方式发展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认识角度的增加;其二,认识水平的提高。认识方式的发展涉及了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在课堂教学目标中主要体现在“过程与方法”维度。学生只有形成了一定的认识方式,才能从特定角度认识事物。教师需要从认识角度的增加与认识水平的提高两个维度, 将认识方式蕴含在“过程与方法”维度当中综合设计概念原理教学目标。

从促进学生概念发展的视角出发,在目标的设计中落实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丰富了哪些认识角度,形成了什么样的认识方式,这是方法的问题,但离不开对具体教学内容的分析。无论是单元课教学还是某一节课的教学都应设计相应的概念发展目标。即首先将教学内容、课程标准与学生已有认识整合,建构通过教学学生应达到的认识方式目标,并将其与科学探究等过程整合、细化为具体的“过程与方法”维度教学目标。

图 1 促进学生概念发展的“过程与方法”维度教学目标设计流程

认识方式的发展是个渐进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教师要注意整体设计与阶段性设计的统一。阶段性主要体现在不同模块的学习上。

从概念的内容构成、知识内容的教育教学价值、知识内容的情景素材、概念内容的教学要求等角度对教材内容进行静态分析。

表 1 教材内容静态分析的程序

分析角度 分析目的

分析途径

分析概念的内容构成

确定教学内容及内容的逻辑线索

1 教材节下标题

2 教材正文,特别是活动性栏目后的正文

分析概念内容的教育教学价值 1 确定该内容对学生认识发展的作用

2 确定过程方法目标

1 活动性栏目中的问题

2 活动性栏目后的正文描述、

阐释

3 节后习题、章后习题

分析概念内容的情景素材确定概念内容的应用价值 1 正文中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

内容

2 “联想质疑”类栏目

3 资料性栏目、STS栏目

分析概念内容的教学

要求

确定教学内容的深广度 1 教材正文

2 “迁移应用”类栏目

3 节后相关的习题

4 章后相关的习题

基于学习调研、课堂观察等途径,确定学生在学习概念原理过程中的关键点与障碍点,依据学生认识发展脉络设计问题线索,开展学生活动,引领学生主动构建化学概念原理,形成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和方法,达到对化学概念原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

案例:元素(请参看本专题资源文件夹中元素的教案及课件。)

2。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3。重现概念原理形成的化学史

4。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

(四)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原理的标准

?能用自己的语言对概念进行表达;

?能准确找出概念含义中的重点字词;

?能举例说明概念指定的对象;

?能灵活应用概念对易混淆问题做出判断

?能自主应用所学概念原理服务于元素化合物及其他相关内容的学习。

(五)学生学习这些概念原理的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

?①不能较快理解和抓住概念中的主旨,可以通过概念对比的方法由学生从区别中掌握概念主旨(例如原子和元素概念的对比,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对比);

?②对概念的重点不能扩展应用,可以通过反向训练或者逆向思维的方法来训练学生思维(例如氧化物一定需要是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给学生三种元素的物质进行逆向夯实);

③对概念不能很好的深化应用,可以借助计算方法或者性质反映概念等其他方法来辅助完成概念的应用。(例如溶解度的理解必须需要一定逐级递增难度的计算来将概念直观化。)

引用《初中化学学科主题教学案例研究》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编)

元素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元素概念的形成过程,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 .了解现代元素概念,了解元素的存在和在化学变化中元素不变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阅读文献、数据分析等活动,初步学习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

2 .通过绘制物质构成的关系图,引导学生逐渐形成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化学思维意识和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生课前查阅元素资料及课上汇报交流,使学生感受到元素在人类发展中的重

要作用,感受到化学学科的实践价值。

2 .通过了解元素提出及现代元素概念建立的过程,感受到人类对物质组成认识的不断发展的

曲折性以及科学家不懈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3 .通过对本单元相关内容的总结和提升,帮助学生逐渐深入认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元素在化学变化中不变的基本元素观。

教学重点

现代元素的概念及元素观的初步形成。

教学难点

现代元素概念的建立;元素观的初步形成。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应该体现出启蒙性和基础性,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释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

2 .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体现了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对物质组成的微观研究和定量研究使化学摆脱了经验形态,逐步形成科学的理论。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实践活动,提

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促进学生科学本质观的形成。

3 .元素观具体包括:(1 )所有的物质都是由最基本的成分化学元素组成的;(2 )通常我们见到的物质千变万化,只是化学元素的重新组合,在化学反应中元素不变;(3 )一种元素对应于一种(一类)原子;(

4 )元素在元素周期表的序号等于原子核内质子数。

4 .化学概念教学不要过分强调定义的严密性,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发展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

5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获得化学知识,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也是学生学习化学、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的学习方式。

教学背景分析

(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

本课时的重点是元素概念的建立,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描述物质组成的方式,逐步形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为形成元素观打下基础。本节课要使学生初步建立的元素观有几个要点:第一,世界上千万种物质是由100 多种元素组成的;第二,现代元素的概念是建立在对原子结构认识的基础上,即是相同核电荷核数(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第三,元素以不同形式存在不同物质中,化学变化的过程就是元素转化的过程,元素种类不变,只是元素间相互化合的方式不同。

本节课要引导学生初步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学习方法,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可以从元素组成和微粒构成两方面分析物质的构成,对前面相关内容的总结和提升。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

( 1 )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分子再分,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 2 )原子的构成(质子、中子、电子);

( 3 )知道从元素的角度描述水等简单物质的组成;

( 4 )了解一些微量元素和人体健康的知识。

2 .学习能力:

初步具备了学习化学概念的基础,能够应用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学习知识。

(三)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借助阅读文献、数据分析、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概括现代元素的概念,逐渐深入认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元素在化学变化中不变的基本元素观。

(四)技术准备:课件用powerpoint 和flash 制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元素概念的形成过程,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 .了解现代元素概念,了解元素的存在和在化学变化中元素不变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阅读文献、数据分析等活动,初步学习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

2 .通过绘制物质构成的关系图,引导学生逐渐形成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化学思维意识和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生课前查阅元素资料及课上汇报交流,使学生感受到元素在人类发展中的重

要作用,感受到化学学科的实践价值。

2 .通过了解元素提出及现代元素概念建立的过程,感受到人类对物质组成认识的不断发展的

曲折性以及科学家不懈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3 .通过对本单元相关内容的总结和提升,帮助学生逐渐深入认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

素组成的,元素在化学变化中不变的基本元素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现代元素的概念及元素观的初步形成。

(二)教学难点

现代元素概念的建立;元素观的初步形成。

问题框架

教学流程设计

核心问题活动素材

环节一

元素概念

ppt 展示:音乐简谱、英文单词等。

的形成过程

ppt 展示:我最感兴趣的元素。核心问题活动素材

环节一

元素概念

的形成过程

环节二

元素在物质世界中的转化ppt 展示:五行学说、四元素学说等等;

近代元素概念的提出等等。

见附件一

见附件二

ppt 展示:元素在物质世界的漫游。

作业:我和元素的故事

要求:以word 或ppt 的形式发到我的博客https://www.wendangku.net/doc/1d802677.html,/hongyunbo

或者邮箱:hongyunbo@https://www.wendangku.net/doc/1d802677.html,

教学过程

学环节教师为主的活动学生为主的活动设计意图

排设

引入

题【ppt 展示】

音乐简谱、英语单词。

你知道组成它们的基本的

元素是什么吗?

【ppt 展示】波义尔和拉瓦锡给出的元素的概念。

【讲述】但是由于受到当时科技水平的限制,他们并没有得出元素科学的定义。

【过渡】那么如何给元素下一个科学的定义呢?

【提问】

( 1 )从分子、原子的角度看,水是由什么构成的?

( 2 )观察所列举的分子在组成上的特点。

【指导】组织学生进行交【观察、思考并回

答】

音乐简谱是由七个基本音符组成的;英语单词是由26 个英文字母组成的。

【观看】近代元素的概念的具体内容。

【聆听并思考】

【思考并回答】

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都含有氢原子,在宏观上说都含有氢元素。

【分析得结论】

同种原子统称为一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

手,初步认识到它们都是由最

基本的单元组成的。

了解近代科学家对元素概念的认识。感受到人类对物质组成认识的不断发展的曲折性以及科学家不懈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通过阅读文献、数据分析等活动,初步学习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1 2

5

元素概念

形成过

流,给元素下一个初步的定义。

【 提问 】随着原子内部结构的奥秘被揭开,你认为同种原子的内部粒子具备什么样

的特点?

【 过渡 】那么同种元素的原子是否 质子数、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均相同呢? 【指导】

活动二 现代元素定义的提出。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对元素的定义进行修正,指导填写学生课堂记录表。

【板书】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讨论】

1 . 波义耳的元素概念、

原子和元素的区别。

2 . 如何描述物质的组成?

元素

【 思考并回答 】 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均相同。

【 思考并讨论 】

阅读、比较、分析、讨论、归纳得结论。

【 记录 】 【 思考并讨论 】

元素是宏观概念而原子是微观概念。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

度分析物质的组成。

【 ppt 展示】波义尔和拉瓦锡给出的元素的概念 。 【 讲述 】但是由于受到当时科技水平的限制,他们并没有得出元素科学的定义。

【 过渡 】那么如何给元

素下一个科学的定义呢?

【 提问 】

【观看】近代元素的概念的具体内容。 【聆听并 思考 】 【 思考并回答 】 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

氧原子构成的。 都含有氢原子,在宏

了解近代科学家对元素概念的认识。 感受到人类对物质组成认识的不断发展的曲折性

以及科学家不懈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元素概

念 的形成

过程

( 1 )从分子、原子的角度看,水是由什么构成的? ( 2 ) 观察所列举的分子在组成上的特点。

【指导】 组织学生进行交

流,给元素下一个初步的定义。

【 提问 】随着原子内部

结构的奥秘被揭开,你认为同

种原子的内部粒子具备什么样

的特点?

【 过渡 】那么同种元素

的原子是否 质子数、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均相同呢?

【指导】活动二 现代元素

定义的提出。 组织学生进行交

流,对元素的定义进行修正,

指导填写学生课堂记录表。

【板书】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讨论】

1 . 波义耳的元素概念、原子和元素的区别。

2 . 如何描述物质的组成? 观上说都含有氢元素。

【 分析得结论 】 同种原子统称为一种

元素

【 思考并回答 】 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均相同。 【 思考并讨论 】 阅读、比较、分析、

讨论、归纳得结论。

【 记录 】 【 思考并讨论 】

元素是宏观概念而原子是微观概念。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物质的组成。

通过阅读文献、数据分析等活动,初步学习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

25

【展示】元素周期表 【过渡】物质世界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那么元素在自然界到底是如何漫游的

【观察】

帮助学生逐渐深入认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

元素在物质世界中的转化呢?

【展示】氧元素漫游图

【指导】组织学生,讨论

元素在物质世界的漫游的特

点,总结提升。

【作业】

我和元素的故事

要求:以word 或ppt

的形式发到我的博客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d802677.html,/hong

yunbo

或者邮箱:

hongyunbo@https://www.wendangku.net/doc/1d802677.html,

【观察并讨论】

讨论如何实现物质间

的转化

【思考】

讨论分析出化学变化

中元素不变,而只是从一种

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等

等……

【记录】

组成的,元素在化学变化中不

变的基本元素观。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 1 )课前活动准备,分组制作“我最感兴趣的元素.ppt ”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2 )通过学案及学生在小组中的讨论、问题的回答了解学生参与教学的广度与深度。

( 3 )通过课后作业“我和元素的故事”,以在线讨论和博客(Blog )方式进行课后评价。

评价量规

( 1 )ppt 制作后的评价量规

等级

( 5 分)

( 4 分)

( 3 分)

( 2 分)

调查与收集信息

收集了大量的

信息,都与主题有关

收集了一些基

本信息,大部分与主

题有关

收集的信息非

常少,只有一些和主

题有关

没有收集与主

题相关的信息

评价结果

通过评价量规,课前进行评价,选择两组同学在课上进行汇报交流。 ( 2 )小组讨论、问题回答评价量规

等 级

( 5 分)

( 4 分) 中

( 3 分) 差

( 2 分) 与组员的合作

经常合作

有时合作

几乎不合作

从不合作

任务完成情况 认真阅读资料,对元素的概念修正都做了详细的说明,并提供了许多建议 认真阅读资料,对元素的概念修正都做了详细的说明,并提供了几个建议 认真阅读资料,对元素的概念修正都做了部分的说明,但没有建议 对元素的概念

修正没有详细的说明,没有提出任何

建议 问题回答及结论的得出 对研究做了精辟的阐述,提供了许多可能的解决办法 对研究的阐述

有逻辑性,提供了几

个可能的解决办法

对研究的阐述含糊不清 对研究未做阐

评价结果

此部分工作建议在本节课后完成。

( 3 )课后作业“我和元素的故事”的评价量规

通过网络回帖率及同学的回帖内容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附件一:

附件一:学生学案

现代元素概念的提出

活动二阅读资料,思考下列问题

资料1:自然界中的碳原子

自然界中的碳原子有碳-12 、碳-13 和具有放射性的碳-14 三种。

(1 )碳-12 (教材P 71 )

以一种碳原子①质量的1/12 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 r )

①这种碳原子叫做碳-12 ,是含有 6 个质子和6 个中子的碳原子,它的质量的1/12 等于

1.66 × 10 -27 kg

( 2 )碳-14 由美国科学家马丁·卡门与同事塞缪尔·鲁宾于1940 年发现。碳-14 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考古学中测定生物死亡年代,即放射性测年法;二是以碳-14 标记化合物为示踪剂,探索化学和生命科学中的微观运动。

资料2:自然界中的氢原子

自然界中的氢原子有氢- 1 (氕piē )、氢- 2 (氘dāo )和氢- 3 (氚chuān )三种。

它们原子核中都有1 个质子,但是它们的原子核中分别有0 个中子,1 个中子及2 个中子,在元素周期表上占有同一位置,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氕、氘和氚的性质有些微差异) ,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结合资料,填写表格1:

原子名称质子

数核电荷

中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名称

氢-1

(氕)

1

氢-2

(氘)

2

氢-3

(氚)

3

碳-12 12

碳-13 13

碳-14 14

根据所学知识,填写表格2:

粒子质核电中核外电元素

子数

荷数

子数 子数

名称 钠原子( Na ) 12 钠元素

钠离子( Na + ) 12 氯原子( Cl ) 18 氯元素

氯离子( Cl – )

18

问题思考:

( 1 )你认为元素的种类取决于原子内部哪种微粒的数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如何对开始得出的“元素”的概念进行修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案例评析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参加了“ 2009 年北京市中小学教师优秀课堂教学设计征集与评选活动”,在终审说课答辩时,有位专家提问:“没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元素的认识,那么这节课教学的作用是什么?”这个问题正切中了本节课的关键,也是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关注的问题。本节课立足对学生元素观的初步构建,一方面充分考虑了学生已有认识及其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结合其他如微粒的性质、构成等相关内容的教学,将教学重难点锁定在元素的科学定义的得出,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元素的视角认识物质组成及变化。

围绕着以上教学重难点和目标,本节课设计实施了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得出、概念的拓展三个教学阶段,并依据学生认知特点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活动,包括课前作业和课上的交流《我最喜欢的元素》、化学史讲解、数据和资料分析、绘制物质组成的概念图等,在学生个人学习基础上的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成为本节课教学方式的“亮点”。虽然没有实际操作的化学实验,但丰富多彩的元素世界、跨越古今的科学发展、激烈认真的“头脑风暴”同样引领着学生徜徉、陶醉在化学科学的海洋中,享受着自己的点滴收获和成功。

从整体上看,本节课基本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了概念教学的作用,促进了学生元素观的构建,深化了对微粒观的认识和理解,丰富和发展了物质观等,有效实践了“以观念建构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某些教学实施细节中,还存在教师急于得出准确答案,组织学生交流研讨不够充分等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关注学生的表现、更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确实为学生的科学认识发展搭好平台、创设足够的空间。

近三年中考化学试卷分析

2011-2013年的初中毕业暨高中招生考 试化学试卷分析 2011-2013年的初中毕业暨高中招生考试的背景依然是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中考模式以毕业、升学两考合一为主,命题形式为化学、物理合堂分卷,2011、2012年满分为75分,2013年满分为70分。可以看出,这几年的中考模式是基本稳定的,这有利于初中的化学教学,有利于稳步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考试内容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同时体现了化学关注科学探究,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风格,还关注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起到了正确的导向作用。 现将2011-2013三年中考化学试卷分析总结如下: 一、试题特点 (一)、试题分析 1、试题题型及分值境况统计 (1)2011年化学试题题型及分值境况统计 (2)2012年化学试题题型及分值境况统计

(3)2013年化学试题题型及分值境况统计 2、试题知识点分布统计 (1)2011年试题知识点分布统计 (2)2012年试题知识点分布统计

(3)2013年试题知识点分布统计 以上数据体现了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以基本概念和元素化合物知识为框架的特点,符合简化纯化学计算的要求。 3、试题难易程度分布统计 (1)2011年试题难易程度分布统计 (2)2012年试题难易程度分布统计 (3)2013年试题难易程度分布统计

以上数据体现了试题易、中、难的比例基本符合7:2:1的要求。可以说试题内容广泛,重点突出,精选得当,难易适中。 (二)、试题评价 1、立足教材,侧重学以致用。试题特别注重考查了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基础内容,而且从应用入手,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以日常生活和社会建设所用到的化学知识为背景,融入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考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运用最基础的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些试题为学生体验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创设了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情境,既考查了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促使学生体验化学的应用价值,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有助于学生建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这也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功能。如2012年试题2关于“锌合金”的认识,试题12关于食物以及烧烤的知识,2013年试题3关于“微量元素”的知识,试题14中关于抗旱以及漂白粉的作用等等。 2、紧扣双基,着重化学基本素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初中化学课程的基本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是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及未来社会生活所必需的,也是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和情感教育的必要载体。试题内容考查知识面宽、覆盖面大,减少了考查的偶然性和片面性。试题将化学的基本知识放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学生

中考化学必考、常考知识点和重要题型盘点

中考化学必考、常考知识点和重要题型盘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属于中考必考考点之一,一般都是以选择题的方式,判断一些常见变化属于什么变化? 例如: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A、冰融化成水 B、钢铁生锈 C、矿石粉碎 D、汽油挥发 2、下列变化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的是(C ) A、汽油气化后跑到空气中去 B、白糖熔化制造食品 C、蜡烛点燃时先熔化后燃烧 D、布匹先剪裁后缝制衣服 3、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B ) A. 夜幕降临,珠江两岸霓虹灯通电后发出美丽的亮光 B.“侯氏制碱法”用空气、水、食盐生产纯碱和化肥 C. 青铜受热融化后浇铸成各种形状的工艺品 D. 自来水通过蒸馏变成可饮用的瓶装蒸溜水 4、下列过程中利用了化学变化的是( B ) A.用疏通淤泥的办法整治市的河涌 B.用稀盐酸使生锈的铁制品恢复光亮 C.海水经过蒸馏成为可以饮用的蒸馏水 D.用95%的酒精配制75%的医用消毒酒精精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中考的常考考点之一,既有可能以选择题方式呈现,也有可能在第二卷的大题中出现。 例如: 1、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中,①甲烷用作燃料②氢气用于填充探 空气球③氧气用于气焊④干冰用作制冷剂⑤焦炭用于炼铁工业。利用化学性质的是( B )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①④⑤ 2、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氮气常用作保护气,是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B、洗涤剂常用来洗涤油污,是因为洗涤剂有乳化功能 C、铁制栏杆表面常涂“银粉漆”(铝粉)防生锈,是由于铝的化学性质比铁稳定。 D、C、CO、H2常用来冶炼金属,是因为它们都具有还原性 3、下列对一些常见物质的性质与其对应用途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A、氮气常用作保护气,是因为氮气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B、石墨在工业上常用来作电极,是因为石墨具有导电性 C、医院抢救危重病人,常常要输入氧气,这是因为氧气能供给呼吸 D、水厂进行水的净化时,一般都要用到活性炭,这是因为活性炭能杀菌消毒 4、金属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节选) (1)指出金属铝的一个性质及其对应的用途 性质,对应用途。 。。。。。。。 (2) CO2有广泛的用途。工业上可用CO2生产小打:一定条件下,向饱和氯化钠溶液入氨 气(NH3)和CO2,即可析出碳酸氢钠固体,此时溶液变浑浊;过滤,滤液中含有氯化铵。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提示:方程式配平后,物质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均为1); 【物质的分类】 物质的分类是体现学科思想方法的基本容,是近几年中考重点考查对象。通常在选择题中可能出现两个这方面容的试题,也可能会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例如: 1、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空气 B、粗盐 C、纯水 D、糖水 2、根据组成元素的类别,对下列氧化物分类,其中一种与另外三种不属于同一类别,它是 () A、MnO2 B、CuO C、P2O5 D、Fe3O4 3、下列物质属于化合物的是

初中化学推断题集锦(含答案)

九年级化学物质推断题 一、推断题要紧题目中的抓蛛丝马迹,并以此为突破口,顺藤摸瓜,最终推出答案。解题时往往需要从题目中挖出一些明显或隐含的条件,抓住突破口(突破口往往是现象特征、反应特征及结构特征),导出结论,最后别忘了把结论代入原题中验证,若“路”走得通则已经成功。 1.以物质特征颜色为突破口 ⑴固体颜色:Fe、C、CuO、MnO2、Fe3O4(黑色);Cu、Fe2O3(红色);Cu2(OH)2CO3(绿色);CuSO4·5H2O(蓝色)。 ⑵溶液颜色:含铜离子的溶液CuCl2、CuSO4(蓝色);含亚铁离子的溶液FeCl2、FeSO4(浅绿色);含铁离子的溶液FeCl3、Fe2(SO4)3(黄色)。 ⑶火焰颜色:S在O2中燃烧(蓝紫色);S、H2在空气中燃烧(淡蓝色);CO、CH4在空气中燃烧(蓝色)。 ⑷沉淀颜色:BaSO4、AgCl、CaCO3、BaCO3(白色);Cu(OH)2(蓝色);Fe(OH)3(红褐色)。 2.以物质特征状态为突破口常见固体单质有Fe、Cu、C、S;气体单质有H2、N2、O2;无色气体有H2、N2、O2、CO、CO2、CH4、SO2;常温下呈液态的物质有H2O、(高中Br2Hg) 3.以物质特征反应条件为突破口点燃(有O2参加的反应);通电(电解H2O);催化剂(KCIO3分解制O2);高温(CaCO3分解,C、CO还原CuO、Fe2O3);加热(KCIO3、KMnO4、Cu2(OH)2CO3等的分解,H2还原CuO、Fe2O3)。4.以物质特征现象为突破口 ⑴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是CO2。 ⑵能使黑色CuO变红(或红色Fe2O3变黑)的气体是H2或CO,固体是C。 ⑶能使燃烧着的木条正常燃烧的气体是空气,燃烧得更旺的气体是O2,熄灭的气体是CO2或N2;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O2。 ⑷能使白色无水CuSO4粉末变蓝的气体是水蒸气。 ⑸在O2中燃烧火星四射的物质是Fe。 ⑹在空气中燃烧生成CO2和H2O的物质是有机物,如CH4、C2H5OH等。 ⑺能溶于盐酸或稀HNO3的白色沉淀有CaCO3、BaCO3;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有AgCl、BaSO4。 5.以元素或物质之最为突破口 ⑴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I。 ⑵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 ⑶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N。 ⑷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是C。 ⑸质子数最少的元素是H。 ⑹相对分子质量最小、密度也最小的气体是H2。 ⑺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2O。

2016年中考化学试卷分析

2016年中考化学试卷分析

2016年中考化学试卷分析 佟春姬 通过对2016年中考化学阅卷分析,总的结论是2016年中考化学试题紧扣《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注重考察了初中化学知识的全面性、灵活性,试题重点考查学生化学学科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学生对化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一、试题分析 2016年中考化学试题与2015年相比,总体比较平稳,紧扣教材,侧重基础,无偏题、怪题、难题,试题有一定的区分度,总体难度适中。试题能结合教材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偏重于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实验运用的考查,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三维目标的考查要求。 (一)试题的特点 2016年的中考化学试题充分体现了我省中考化学命题一贯坚持的“稳重求变、变中求新”的原则。纵观2016年中考化学试题,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四个特点:

1、紧扣双基,重视考查化学基本素养。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初中化学课程的基本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是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及未来社会生活所必需的,也是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和情感教育的必要载体。2016年6中考化学试题内容考查知识面宽、覆盖面大,减少了考查的偶然性和片面性。试题将化学的基本知识放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学生对问题情境的分析和解决的过程,来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考查了学生的化学基本素养。 2、立足教材,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 试题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以日常生活所用到的化学知识为背景,融入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考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运用最基础的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些试题为学生体验化学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创设了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情境,既考查了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促使学生体验化学的应用价值,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有助于学生建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

2019年中考化学重点题型专项练习

2019年中考化学重点题型专项练习 1.小美同学构建的知识网络如图所示。A、B、C、D、E 为常见的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A为金属单质,E是赤铁矿的主要成分。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为另一种物质,“———”表示相连的物质能发生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 答下列问题: (1)E的化学式是。 (2)D与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A与B反应的现象是,该反应的微观实质是。 (1)Fe2O3

(2)Fe2O3+6HCl2FeCl3+3H2O(合理即可) (3)铁表面生成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铁原子变成亚铁离子,铜离子变成铜原子(或铁原子和铜离子反应生成亚铁离子和铜原子) 2.如图中A~F表示几种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C、D、 E、F是四种不同类别的物质,A和B组成元素相同,且都为无色气体,C为红色固体,E在工业上可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等。图中“——”表示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的转化关系。(部分反 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E:;D:。(2)写出A和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写出B和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Na2CO3HCl(或H2SO4)

(2)2NaOH+CO2Na2CO3+H2O (3)3CO+Fe2O3高温 2Fe+3CO2 【解析】E在工业上可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则E是Na2CO3;A和B组成元素相同,且都为无色气体,且A可以和碳酸钠相互转化,A应为CO2,B是CO;C可以与一氧化碳反应,并且是红色固体,C物质是氧化铁;C、D、E、F分别属于不同物质类别,D物质可以和氧化铁反应,也可以和碳酸钠反应,D物质为酸,可能为盐酸或硫酸。F物质可以和酸和二氧化碳反应,可以与碳酸钠相互转换,F是氢氧化钠。A和F反应是氢氧化钠和二氧化 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 2O;B和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O+Fe2O3高温 2Fe+3CO2。 3.已知A、B、C、D、E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不同类别的物质。A是胃酸的主要成分,A与G都可用于除铁锈,B为世界上年产量最高的金属,C、D可用于配制波尔多液,E是植物光合作用所必需的气体,D与F所含阳离子相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表示两端的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中考化学推断题-经典压轴题附答案解析

一、中考初中化学推断题 1.如图所示,“﹣”表示相连的两物质可发生反应,“→”表示可以向箭头所指方向一步转化,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均已略去;所涉及的物质和反应在初中化学中均较常见,且A ﹣E为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指单质、氧化物、酸、碱、盐),A的浓溶液在实验室中常用作干燥剂。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式为_____。 (2)D与E的化学方程式可能为_____(写一个即可)。 【答案】H2SO4 2NaOH+CO2=Na2CO3+H2O 【解析】 【分析】 所涉及的物质和反应在初中化学中均较常见,且A﹣E为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指单质、氧化物、酸、碱、盐),A的浓溶液在实验室中常用作干燥剂,所以A是硫酸,A转化成的C会与B反应,所以B可以是铁,C可以是硫酸铜,F会与硫酸反应,F生成的D会与硫酸铜反应,所以D可以是氢氧化钠,F是氢氧化钙,E可以是二氧化碳,经过验证,推导正确。 【详解】 (1)由分析知,A为硫酸,化学式为H2SO4; (2)D与E的反应是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可能为: 2NaOH+CO2=Na2CO3+H2O。 2.已知A一G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I能用于改良酸性土壤,F是白色沉淀;A和G,D和E的相关信息(重叠部分表示两种物质的共同点)及它们的相互转化关系如下图(图中反应条件均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物质E的化学式___________, F的化学式__________ 。 (2)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该化学反应中,A发生的是_____________反应。 【答案】 O2 CaCO3 3CO +Fe2O3 2 Fe +3CO2还原

中考化学真题试题(含答案)

雅安市 2017 年初中毕业暨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考试 化学试题 本试题卷分为第Ⅰ卷 ( 选择题) 和第Ⅱ卷 ( 非选择题) 两部分。全卷: 满分 90 分; 考试时间: 物理、化学共 150 分钟。 第Ⅰ卷 ( 选择题共 36 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及座位号用 0. 5 毫米的黑色墨迹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 2.选择题使用 2B 铅笔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位置上; 非选择题用 0. 5 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 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计算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 - 1 C - 12 O - 16 Cl - 35. 5 Na - 23 一、选择题 ( 本大题共 12 个小题, 每小题 3 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 下列能量的转化中, 不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太阳能热水器提供热水 B. 水力发电 C. 燃烧天然气做饭 D. 电取暖器取暖 2. 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 A.液氢 B. 冰水混合物 C. 干冰 D. 生铁 3. 智能手机是一种多功能通讯工具, 一款智能机通常含有 41 种以上的化学元素。手机屏幕大部分用的是硅酸铝玻璃, 下列关于硅酸铝玻璃性质的推测正确的是 A.透光性好 B. 常温下易与氧气反应 C. 易溶于水 D. 见光易分解 4. 将变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能恢复原状,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合理的是 A. 分子质量增大 B. 分子个数增多 C. 分子间间隔变大 D. 分子体积变大 5. 下列化学用语关于数字“3”的意义, 说法正确的是 ①3Hg ②Fe3 + ③S03 ④3H2 O A. 表示分子个数的是③ B. 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② C. 表示原子个数的是④ D. 表示一个分子中含有某种原子个数的是①

近三年中考化学试卷分析报告

2011-2013年的初中毕业暨高中招生考试化 学试卷分析 2011-2013年的初中毕业暨高中招生考试的背景依然是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中考模式以毕业、升学两考合一为主,命题形式为化学、物理合堂分卷,2011、2012年满分为75分,2013年满分为70分。可以看出,这几年的中考模式是基本稳定的,这有利于初中的化学教学,有利于稳步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考试容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同时体现了化学关注科学探究,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风格,还关注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起到了正确的导向作用。 现将2011-2013三年中考化学试卷分析总结如下: 一、试题特点 (一)、试题分析 1、试题题型及分值境况统计 (1)2011年化学试题题型及分值境况统计 (2)2012年化学试题题型及分值境况统计

(3)2013年化学试题题型及分值境况统计 2、试题知识点分布统计 (1)2011年试题知识点分布统计 (2)2012年试题知识点分布统计

(3)2013年试题知识点分布统计 以上数据体现了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以基本概念和元素化合物知识为框架的特点,符合简化纯化学计算的要求。 3、试题难易程度分布统计 (1)2011年试题难易程度分布统计 (2)2012年试题难易程度分布统计 (3)2013年试题难易程度分布统计

以上数据体现了试题易、中、难的比例基本符合7:2:1的要求。可以说试题容广泛,重点突出,精选得当,难易适中。 (二)、试题评价 1、立足教材,侧重学以致用。试题特别注重考查了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基础容,而且从应用入手,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以日常生活和社会建设所用到的化学知识为背景,融入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考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运用最基础的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些试题为学生体验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创设了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情境,既考查了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促使学生体验化学的应用价值,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有助于学生建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这也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功能。如2012年试题2关于“锌合金”的认识,试题12关于食物以及烧烤的知识,2013年试题3关于“微量元素”的知识,试题14中关于抗旱以及漂白粉的作用等等。 2、紧扣双基,着重化学基本素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初中化学课程的基本容,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是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及未来社会生活所必需的,也是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和情感教育的必要载体。试题容考查知识面宽、覆盖面大,减少了考查的偶然性和片面性。试题将化学的基本知识放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学生对问

(完整版)初中化学推断题精选(含答案)

初中化学推断题专辑 1.A 、B 、C 、D 、E 、F 、G 为常见的物质.其中B 、E 、G 属于单质.反应②是炼铁工业中的主 要反应.下图是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请回答: (1)A 物质的化学式 。 (2 )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 C 物质固态时的名称 .该固体物质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用途是 。 (3)写出反应③中生成红色固体的化学方程式 。 (4)上图转化中产生无色气体G 的原因是 . 写出物质G 和A 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现有初中化学中常见的易溶于水的三种钠盐组成的混合物.将其溶于水后得无色溶液A.进行如下实验并得到相应结果: 试回答下列问题: (1)无色气体D 的化学式为 .白色沉淀E 的化学式为 .钡盐B 的化学式为 。 (2)原混合物中含有的三种易溶于水的钠盐的化学式分别为 、 、 。 红色固体 ③ A B D E F C G Y 高温 ② X 溶液 过量稀盐酸 ① O 2 加热 ④ 无色气体 浅绿色溶液

样品 A 溶 液 B 滤 液 甲 沉 淀 乙 沉 淀 C 滤 液 ① 水 溶解 ③ 过量 BaCl 2溶液 过滤 ② 过量 NaOH 溶液 过滤 ④ 过量 Na 2CO 3溶液 过滤 丙 沉 淀 D 滤 液 ⑤ 过量 盐酸 加热蒸发 固体丁 3.为了除去食盐(主要成分为NaCl )样品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镁和硫酸钠杂质.某学生根据 氯碱工业中精制食盐水的基本原理.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①至⑤步除杂方案: (1)沉淀甲是 ;滤液C 中的溶质是 ; 操作⑤中加入过量盐酸的作用是 。 (2)假设整个操作过程中物质转化无损失.则固体丁中NaCl 的质量比原样品中NaCl 的质量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在操作②中改为加过量的KOH 溶液.固体丁中可能含有的杂质是 。 5.现有A 、B 、C 、D 、E 、F 、G 七种物质.C 、F 是最常见的金属.B 是气体单质.D 为浅绿色溶液.G 为蓝色溶液.它们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1)试推测下列物质的化学式:B_________.D_________.F_________。 (2)写出C →A 转化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6.A 、B 、C 、D 、E 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5种无色气体.其中2种是单质.3种是化合物。 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中考化学真题试卷含答案解析

九年级生学业考试 化 学 注意事项: 1.本试卷l 至4页为选择题.共25分,5至8页为非选择题,共55分。全卷满分8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2.请认真核对监考教师在答题卡上所粘贴条形码的姓名、考试证号是否与本人的相符合,再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及本试卷上。 3.答选择题必须用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答题一律无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l C 一12 0—16 Na 一23 Cl 一35.5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令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共15分) 1.5月,孙中山先生铜像回迁至南京市新街口。铜及铜合金属于 A .天然材料 B .金属材料 C .复合材料 D .合成材料 2.下列属于蛋白质类食品的是 A .米饭 B .鸡蛋 C .黄瓜 D .菜油 3·金属钒被誉为“合金的维生素”。五氧化二钒(V 2O 5)中钒元素的化合价为 A .一3 B .+ 1 C .+ 3 D .+5 4.F 列图示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加热液体 B.读取液体体积 C.稀释浓硫酸 D.点燃酒精灯 5.下列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 .蜡烛燃烧 B .花生霉变 C .瓷碗破碎 D .火药爆炸 6.下列物质能在空气中燃烧,且产生大量白烟的是 A .木炭 B .硫粉 C .红磷 D .铁丝 7.中国志愿者王跃参加了人类首次模拟火星载人航天飞行试验。有探测资料表明,火星上存在丰富的镁资源。在元素周期表中,镁元素的某些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镁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 .镁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2 C .镁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2 D .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 8.合理施用化肥是农作物增产的有效措施之一。下列物质中可用作氮肥的是 A .CO(NH 2)2 B .KCl C .Ca 3(PO 4)2 D .CaSO 4 9.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氧化物的是

中考化学重难点易错题汇总含答案解析

第 1 页 共 30 页 中考化学重点难点考点练习及经典易错题汇总 学校: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 1.碳酸氢钠用于焙制糕点,在270℃时分解:2NaHCO 3△Na 2CO 3 + H 2O+ CO 2↑。现取NaHCO 316.8g ,在敞口容器中加热到质量不再改变为止,减少的质量为()。 A .4.4g B .6.2g C .8.8g D .10.6g 2.X 元素原子的第三层比第一层多一个电子,Y 元素原子的第三层比第二层少一个电子,它们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A .XY 3 B .X 3Y C .X 2Y 3 D .X 2Y 3.我国新一代气象卫星“风云三号”于今年5月27日成功发射,运载火箭的主要燃料是偏二甲肼(用R 表示),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R+2N 2O 4 === 3N 2+4H 2O+2CO 2。则偏二甲肼的化学式是 A .C 2H 8N 2 B .N 2H 4 C .CH 4 D .C 6H 7N 4.在太空舱里,为了保持舱内的CO 2气体含量相对稳定,常用NiFe 2O 4作催化剂,

将宇航员呼出的CO2转化为O2, NiFe2O4中铁为+3价,则Ni的化合价为()A.+1 B.+2 C.+3 D.+4 5.今年5月28日央视《每周质量日报》报道,市场销售的一批劣质奶瓶,其酚含量严重超标;酚有毒,少量食入也会产生积蓄,慢慢中毒。苯酚是酚类中的一种,苯酚的化学式 的是() 为C6H6O,下列关于苯酚的说法不正确 ... A.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苯酚属于有机物 C.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6:6:1 D.每个分子由6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6.下列化学符号正确的是:() A.1个—氧化碳分子:Co B.2个碳酸根离子:2CO32- C.3个亚铁离子:3Fe3+D.4个氢原子:2H2 7.达菲是抗击甲型H1N1流感的有效药物,合成达菲的重要中间体为莽草酸(化学式 C7H10O5)。下列有关莽草酸的说法不正确 的是 ... A.莽草酸是一种有机化合物B.莽草酸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0% C.莽草酸由三种元素组成D.莽草酸分子中C、H、O的原子个数比为7∶10∶5 8.(2011?广东佛山)在汽车尾气排放口加装“三效催化净化器”,可将尾气转化为无毒的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NO======2CO2 +N2。该反应前后化合价发生变 催化剂 化的元素有() A.只有C B.只有N C.C和O D.C和N 9.含有稀土元素的萤石,经日光照射后可持续发光数十小时,民间称之为“夜明珠”。萤石的主要成分氟化钙(CaF2)中氟元素的化合价为 A.+1 B.+2 C.-1 D.-2 第 2 页共 30 页

历年中考化学推断题集锦

中考化学推断题类型及解法 推断题既是考查知识,又是考查能力的综合题目。它具有条件隐含、综合性强、思维容量大等特点。近几年来中考试卷关于推断题的命题要求越来越高,知识覆盖面也越来越广,考生失分率最高。但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就不难发现推断题类型主要有:表格式推断题、网络式推断题、图示式推断题、叙述式推断题等。这类题目大多需要依据已知的实验步骤、现象,再对照物质的性质,逐层剥离,抓住题目中的关键环节,或顺推或塑 一、表格式推断题 给出了物 质范围和以表格的形式罗列出了实验现象,要求考生推断出未知物。这类 例 (广州市中考题)有A ,B ,C , D , E 五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已知它们分别是NaOH,HCl,MgSO4,BaCl2和K2CO3中的一种。为了鉴别,各取少量溶液两两混合,实验结果如下表一所示。表中“↓”表示生成难溶或微溶的沉淀;“↑”表示有气体产生;“—”表示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变化(本实验条件下,生成的微溶物均以沉淀形式出现)。表1 两两混合的实验现象 (1)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判断A ~E 的物质名称是: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 (2)请从A ~E 这5种物质中选取适当物质,通过一种合理的途径制

取氧化镁。按顺序写出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表2 给定试剂的反应情况 解读:将这五种物质两两混合,列表在相应位置标出有关的实验现象,如表2。 两表对照知A为氯化钡,B为碳酸钾,C为盐酸,D为氢氧化钠,E为硫酸镁。 二、网络式推断题给出了物质范围和各物质相邻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的用线段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网络”图,要求考生根据物质发生反应的数目,从而推出其中的未知物质。这类题可采用:先画线找出物质间的全部相互反应关系,再根据反应个数归纳解答。例(北京市中考题) 现有H 2SO 4 ,BaCl 2 ,NaOH,Na 2 CO 3 ,Ca(OH) 2 五种 溶液和CO 2 一种气体,有图1所示的相互反应关系,图中每条连线表示两端的物质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试将它们的化学式填入图1中相应的六个方框中。 图1各物质间的关系 解读:可先找出物质间的全部相互反应关系,如图2。

2019年中考化学真题试题(含答案) 新 人教版

2019年中考化学真题试题 (满分55分,考试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1----10小题每小题1分,11---15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18山东省淄博市,1题,1分)我国航天技术已走在世界的前列。“天宫一号”上太阳能电池板的基板是由玻璃纤维制成的。玻璃纤维属() A.金属材料 B.无机非金属材料 C.复合材料 D.有机高分子材料 【答案】B 2.(2018山东省淄博市,2题,1分)3月22日是“世界水日”,今年3月22-28日是第三十一届“中国水周”,珍惜水资源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下列有关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受热蒸发时水分子的体积逐渐变大,水由液态变为气态 B.降温结冰时水分子静止不动,水的物理性质发生了变化 C.参与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为6CO2+6H2 O光合作用C6H12O+602 D.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反应时水分子中的原子种类发生了变化 【答案】C 3.(2018山东省淄博市,3题,1分)化学改变世界的途径是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下列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利用膜法从海水中获得淡水 C.煤焦化制得煤焦油 D.关工业上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 【答案】C 4.(2018山东省淄博市,4题,1分)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发展和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分离溶液中的固态物质B.稀释浓硫酸C.配制溶液D.测试某溶液的酸碱度 【答案】A 5.(2018山东省淄博市,5题,1分)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不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硅 B.海水中含量最高元素是钠 C.石油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氢 D.人体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

中考化学试卷分析与启示

中考化学试卷分析与启示 课程改革的理念已逐步为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宜昌市全面推进的素质教育的思想已逐步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而在此背景下,中考试卷的命题思路和走向已经成为各界人士关注的热点。试卷是否真正有利于各类高级中学选拔新生,是否真正有利于各初中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是否真正有利于促进师生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一份中考试卷的命题是否很好地体现这些功能竟对我们的教学理念、教育行为乃至教学改革产生深刻的影响。 1. 对试卷的分析 2009年宜昌市化学中考试卷在较全面地考查学生的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突出考查了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实践设计及操作能力和基本计算能力等。充分体现了“能力立意,双基为本,学以致用”的命题思想。 1.1 试卷的科学性 (1)题量控制合理,卷面设计人性化 整卷六个大题,多数大题分若干个小题,题目长度适中,阅卷中发现绝大部分考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全卷。卷面设计人性化,在答卷的开头和结尾都有动漫卡通图“踏上探究之路,我们信心百倍”“反思探究旅程,展示更好成绩”,每个大题分别设为“我会选择”“我会填空”“我会说明”等富有鼓励意味的词语,这样一方面既能缓解考生压力另一方面又能充分体现新课标中以人为本的思想。 (2)难度控制合理,难易布局有序 统观全卷,无偏、怪和超纲题,试卷难度适中,且试卷中六个大题(共27个小题)均按照一定的知识台阶有序布局,让考生思考有方向,尤其使部分功底扎实,思路严密,思维灵活的考生能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品质。 (3)知识点考查多元化,注重实验探究能力 在考查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注意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比如采用较开放性的试题形式加强对考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的考核,促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从“学会”向“会学”的转变,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既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内容,又是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本卷较好地突出了学科的特点,加强实验考查的力度,涉及有实验原理、方案设计、装置、操作、试剂以及观察、分析、表达、合作与交流等各方面的要求,有利于学校在教学中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比如第22题和第25题就是对实验的综合考查。 1.2 试卷的导向性 (1)立足基础源于教材 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考查。比如,化学变化,物质类别,基本实验操作,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常识(第5题和第23题第4小题),根据化学式说出各元素的质量比,根据化学式推断元素化合价,根据质量守恒补全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辨别置换反应,根据稀释原理计算溶液质量分数,溶解度的计算,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用语的含义,常见化学方程式的书

2020中考化学试卷分析

2020武汉中考化学试卷分析 一、试卷结构:跟往年一样,化试卷由13个题目组成:8个选择题,5个填空题。 二、试卷感觉及考点: 1~5题容易,跟四调比起来难度大降,一眼能望出答案,考点分别是物质类别,实验基本操作,化学用语的书写与意义,化学与生活,概念间的关系(并列交叉与包含); 6 7 8难度突然加大,第六题物质间的转化,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第7题金属金属氧化物与酸盐的反应,涉及到质量; 第8题实验装置,数据处理,与氢氧化钠的变质密切相关,对学生要求较高,读题要求高 第28题是刚开始学化学讲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关于催化剂的实验:写现象,化学方程式和反应类型,简单; 第29题溶液,图像为溶液质量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涉及到的计算比四调简单多了,根据图像计算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是一个顺向推断的情况; 第30题推断题,样子很熟悉,图像需要根据实验过程和物质性质进行分析,跟往年相比简单些; 第31题定量测量题,有2分不好得;这2分我也没得到位,一个是说现象,;还有一个是数据处理我做错了,后来像学生一样我也没做,空着的; 第32题计算题不太难,但是平时练得不多,后一阶段我们主要在溶液中进行计算,复分解反应讲得多些;这个计算题涉及到酒精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学生不一定会写对,是一个比较单纯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三、做题感觉 我自己做了一遍这套试卷,感觉不是很难,跟平时的难度相当,但是活一些四、预估分数:针对前四十名学生 选择题平均可以达到18到21分;第28题简单,估计可以得到3到4分; 第29题估计可以得3分;第30题估计扣2分,得4分; 第31题至少扣2分的4分,最多可以扣4分,大概平均得分4分; 第32题大概平均得分3到5分 总分大概在37到41分之间,然后上下浮动2分,35到42分之间;

中考命题研究河北省中考化学 重点题型突破 专题二 理化综合题(无答案)

专题二理化综合题 中考专题精讲 理化综合题是将物理学科中的能源、能量转化、分子知识、热值、天平问题、压强、密度、浮力、运动与惯性、物质导电性、电流、电压等渗透到化学知识中,考查综合运用物理和化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化综合题的命题角度有物质的分类(氧化物、单质、混合物、纯净物、晶体、非晶体、导体、绝缘体等)、分子的性质(分子间的间隙、分子的运动、分子的质量、分子的体积、分子间作用力)、能源、能量、资源、环保、气体压强、密度浮力、电路与杠杆等知识。 正确的答题方法。认真分析题意,寻找设问和题目信息间的联系,寻找不同的设问间的关系,联想与问题相关的物理和化学概念、规律及基本方法,结合实验,由现象分析原因,由原因推测现象。 中考题型分类示例 拼盘类 将物理知识和化学知识以并列的方式拼在一起,常见于选择题。这类理化综合题常常以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专题,从物理学科和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出发,进行多角度、多层面设问,每一个设问仅涉及单一学科知识点,各个设问相互并列,不存在内在联系,试题仅仅将同一研究对象或同一变化过程的问题组合在一起。主要涉及的知识有物质的分类、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分子的性质与应用等。 【例1】(2014台州中考)下列实验需采用控制变量法的是( ) A.伏安法测电阻 B.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C.研究晶体的熔化特点 D.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解析】伏安法测电阻,只需要测出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电阻的电流,不需要应用控制变量法,故A错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通过消耗密闭容器内的氧气,在内外压强差的作用下,将一定量水压入密闭容器,压入密闭容器内水的体积占密闭容器容积的体积分数即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不需要应用控制变量法,故B错误;研究晶体的熔化特点时,需要测量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不需要应用控制变量法,故C错误;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都有关系,在探究其中一个影响因素时,需要采用控制变量法,故D正确。 渗透类 利用物理和化学的交叉知识点进行命题,常设置一定的情境,综合考查利用物理和化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型理化综合题常见于填空及简答题,趣味实验也是一种常见的命题方式。主要涉及的知识点有分子、能源、能量的转化、天平问题、压强、密度、浮力等。 【例2】(2014昆明中考)如图所示,将少量液体X加入到烧瓶中,观察到气球逐渐膨胀。如表中液体X和固体

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初中毕业暨高中招生考试 月 日 化学试卷 (全卷共四个大题,满分 70 分,与物理共用 120 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O 16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 15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 1.下列变化中没有生成新物质的是( ) A .燃放烟花 B .食物腐烂 C .剪贴窗花 D .钢铁生锈 2.臭氧层是地球的保护伞,臭氧(O 3)属于( ) A .单质 B .化合物 C .氧化物 D .混合物 3.“森林重庆”的实施,有助于减少空气中的哪种成分的含量?( ) A .氧气 B .二氧化碳 C .氮气 D .稀有气体 4.下列燃料中发球清洁燃料的是( ) A .煤炭 B .汽油 C .氢气 D .柴油 5.学校安全无小事,下列做法可能造成安全事故的是( ) A .扇闻气体的气味 B .先预热,再给试管内的物质加热 C .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D .把水慢慢注入浓硫酸中 6.西南大旱提醒我们节约每一滴水,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水体污染与人类活动无关 B .自然界的水都不是纯净的水 C .水分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 D .地球上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有限 7.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 .镁条和稀盐酸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C .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D .木炭与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红色固体 8.今年四冰岛火山爆发迫使欧洲的民航飞机停飞,火山灰里含有大量的硅酸钙(CaSiO 3),硅酸钙 中 Si 元素的化合价为( ) A .+3 B .+4 C .+5 D .-4 9.下列关于生活和健康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可以用碳酸氢钠焙制糕点 B .用地沟油烹饪的食物危害人体健康 C .水果和蔬菜含有人体需要的维生素 D .甲醛溶液可用于水产品保鲜 10.核能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能源,氘和氚都是未来生产核能的燃料。氚是氢元素的一种原子,氚 原子的核电荷数是( ) A .1 B .2 C .3 D .4 11.下列叙述与化学知识相符合的是( ) A .汽油中加入乙醇可节省石油资源,减少污染 B .酸雨主要是由于农村使用农药和化肥造成的 C .用水灭火是因为水可以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 .塑料是天然有机材料,对环境没有不良影响 12.右图是实验室抽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其中的错误共有( ) A .1 处 B .2 处 C .3 处 D .4 处 13.有关铝、铁、铜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B .三种金属中最活泼的是铁 C .铝可以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D .铜可以用来做电线 14.化学无处不在,右图是物质间发生反应时的颜色变化,其 中 X 是( ) A .稀盐酸 B .稀硫酸 C .硫酸钠溶液 D .氢氧化钠溶液

中考化学试卷分析

中考化学试卷分析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2017年中考化学试卷分析 今年中考化学试卷整体来看,难度处于中等,但是考查学生的能力各方面如分析能力,文字叙述及探究等。整体来看,试题坚持了“重视基础、突出能力、关注探究、联系实际、促进发展”的命题思路;试题“稳中有变、变中有新”,既注重基础知识及其内在联系的考查,同时又注重科学方法和能力的考查;试题突出了化学学科的特点,既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也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一、试题结构 化学试题仍然采用选择题、填空、实验(常规实验和探究实验)、计算应用题等几种题型。四种题型在考查和区分学生时有着不同的功能。选择题每个小题综合了多个知识点,增大了整套试题对知识点的覆盖面,对全体考生有一定的区分。填空及简答题比较基础,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能够把中上水平的学生区分出来。实验探究题和计算应用题对能力要求较高,能够把水平较高的学生选拔出来。同一题型中的化学试题由易到难排列,利于学生答题。这样的试卷结构避免了学生因题型不确定而造成的答题障碍,能更好的考查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低。

与前几年试题相比,2017年试题较大的变化是实验探究题,更加注重学生分析能力和实验探究的能力,对于实验现象描述的化学用语等,使得整份试卷的阅读量减小,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更充分,更能考查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二、试题特点及措施 1.知识分布合理,学科重点突出。初步形成层次的全部内容,如质量守恒定律、金属活动性顺序、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金属与矿物、溶液的有关知识、微粒构成物质、基本的实验技能、化学用语的书写和化学计算等,突出了对化学主干知识的考查。 2.回归教材,指导教学 回归教材是今年中考试题的一个突出特点。立意均源自于教材,充分体现出了教材的重要性,同时也对教师在教学中挖掘教材的内涵有很好的导向性。 3.突出能力考查,体现学科思想 试题既体现了《课程标准》对化学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又体现了对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试题的能力结构见表3 4.强化知识迁移,注重联系实际 试题与现在最新的社会热点事件相连,试题情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现了化学新课程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