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貌的选取与概括

地貌的选取与概括

地貌的选取与概括
地貌的选取与概括

地貌的选取与概括

综合制图的方法有选取和概括。选取的方式有:类别选取、级别选取,选取的方法有:资格法和定额法。资格法指按照一定的数量标志和质量标志作为选取的标准而进行选取的方法。

一、地貌的选取

选取是指从大量的制图物体中选出较大的或较重要的物体表示在地图上,而舍弃次要的物体。选取规则如下:

1.制图物体的密度越大,其选取标准定得越低,但被舍弃目标的绝对数

量越大。

2.选取遵从从主要到次要,从大到小的顺序,在任何情况下舍去的都应

是较小的、次要的目标。而把较大的、重要的目标保留在地图上,是地

图能保持地区的基本地貌。

3.物体密度系数损失的绝对值和相对量都应从高密度区向低密度区逐渐

减少。

4.在保持各密度间具有最小的密度系数的前提下保持各地区间的密度对

比关系。

地貌的选取包括谷地的选取、山顶的选取、地貌符号、高程注记的选取及等高距的选取。

1>、谷地的选取

谷底的选取分两种:数量选取、质量选取。

谷地选取的数量指标有:谷间距(2—5mm)、按比例选取。

谷地选取的质量指标有:谷地在地貌中作用大的应优先选取。

2>、山顶的选取

山顶选取的规则:①标志山顶最高的山顶必须选取,当面积很小时,要

夸大到必要的程度②优先选取山体结构方向上山顶的分布密度

③反映山顶的分布密度

3>、地貌符号和高程注记的选取

①地貌符号的选取包括点状符号、线状符号、面状符号。

②高程注记的选取包括高程点的高程注记,等高线的高程注记,地貌符

号的比高注记。高程注记在需要取整时通常不

采用四舍五入的算法,而是采用只舍不进。

高程点的高程注记:首先应选取区域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及各种重要地

物的高程。

等高线的高程注记:字头朝上坡方向,避免将等高线注记选在北坡上

4> 、等高距的选取

在大中比例尺地形图上都实用固定的等高距,在小比例尺地图上则使用有规则变化的等高距。

二、地貌的概括

概括指对制图物体的形状、数量和质量特征的化简,通过去掉轮廓形状

的碎部代之以总的形状特征,缩减分类分级的数量,以减少制图物体间

的差别。地貌的概括包括形状概括、数量特征概括、质量特征概括。

①形状概括删除制图对象图形的不重要的碎部,保留和适当扩大

其重要的特征,使制图对象构成更具有本质特性的明晰的轮廓。

方法有:

删除——制图物体图形中的某些碎步,在比例尺缩小后无法清晰表示时应予以删除。

合并——随着地图比例尺的缩小,制图物体的图形极其间隔小到不能详细区分时,可以采用合并同类细部的方法,来反映制图物体的

主要特征。

夸大——为了显示和强调制图物体的形状特征,需要夸大一些本来按比例应当删除的碎部。

分割——单用合并,有时会歪曲制图物体的特征,常常需要辅之以分割的方法。

制图物体形状概括的基本规律:

1.舍去小于规定尺寸的弯曲,夸大特征弯曲,保持图形的基本特征;

2.保持各线段上的曲折系数和单位长度上的弯曲个数的对比;

3.保持弯曲图形的类型特征;

4.保持制图对象的结构对比;

5.保持面状物体的面积平衡.

②数量特征概括数量特征是指物体的长度、面积、高度、深度、坡

度、密度等可以用数量表达的标志的特征。

③质量特征的概括制图物体的质量特征是指决定物体性质的特征。

质量特征包括分类特征(居民地、河流等)和分级特征。而质量特

征概括会引起分类分级缩减。

方法有:删除——整个删除某类标志

合并——详细分级合并成概略分级。

2020年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特训专练:外力作用与地貌(含解析)

2020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特训专练 外力作用与地貌 一、选择题 岩石裂隙中的水在冻结成冰时,体积膨大,使岩石裂隙加深加宽;当冰融化时,水沿扩大了的裂隙渗入;温度降低时,再次冻结成冰,岩石裂隙进一步加深加宽。在冻、融不断交替过程中,岩石崩裂成岩屑,这种作用叫冰劈作用。下图为冰劈作用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冰劈过程属于( ) A.风化作用 B.侵蚀作用 C.搬运作用 D.沉积作用 答案 A 解析冰劈过程是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对岩石的静态破坏,是风化作用。 2、发生冰劈作用的岩石一定( ) A.有层理 B.有裂隙 C.密度大 D.导热慢

解析水的冻融是冰劈的直接动力,发生冰劈作用的岩石必须有裂隙。 3、最易发生冰劈作用的地区是( ) A.南极大陆 B.青藏高原 C.华北平原 D.塔里木盆地 答案 B 解析发生冰劈作用的地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地表为岩石、地表湿润、气温在0 ℃上下波动。 河流在它以前的谷底下切侵蚀,原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之上,成为近于阶梯状地形,称为河流阶地。下图为黄河某河段阶地剖面图。读图,完成4~6题。 4、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 C.间歇性抬升 D.间歇性下降

解析据材料可知,河流阶地就是河流在它以前的谷底下切侵蚀,原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之上形成的,因此可推断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间歇性抬升。 5、面积仍在扩大的河流阶地是( ) A.一级阶地 B.二级阶地 C.三级阶地 D.四级阶地 答案 A 解析据材料和图示信息可知,不同阶地堆积的河流沉积物不同,目前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河漫滩地区,可判断河漫滩地区会有河水经过,携带泥沙沉积,因此第一级阶地的面积仍会扩大。 6、当河水漫过河漫滩时,该段黄河( ) A.出现凌汛,进入结冰期 B.流速较慢,沉积作用强 C.处于枯水期,水位低 D.含沙量大,侵蚀作用强 答案 D 解析根据图中东西方向及河床的陡缓分布可知,该河段东岸较缓、西岸较陡,所以河流向南流,应该位于黄河的中游河段,即黄土

地貌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地貌:又称地形,指地表外貌各种形态的总称。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内营力:指地球内能积累与释放引起地壳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等,它不仅形成地表基本起伏,还影响外营力的作用性质与强度。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垂直、水平、褶皱和断裂)、岩浆活动和地震。外营力:指在太阳能和重力能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受大气、水的运动及生物作用产生的营力,它对于塑造各种中、小地貌形态有重要影响。外营力作用通常包括侵蚀、搬运和堆积。 气候地貌学:主要研究受气候控制的地表形态特征及其发生、发育的规律。(研究地球上不同气候区的地貌形成、演变规律和地貌组合特征)构造地貌学:是研究地貌与地质构造和地壳运动之间的关系。、研究地质构造受外力剥蚀后形成的地貌,如背斜山、向斜山、单斜山、背斜谷和向斜谷等,称为静态构造地貌,或称次生构造地貌。研究地壳构造运动形成的地貌,为动态构造地貌,或称活动构造地貌。岩石地貌学:是研究不同类型的岩石在外力剥蚀下形成的各种地貌。 沉积地貌学:根据沉积物的成因和结构来研究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成为沉积地貌学。应用地貌学:是应用地貌学理论分析和解决与土地利用,资源开发和环境管理和规划有关问题的学科(与国民经济建设、生产建设紧密结合)。地貌学的应用可以分为两部分: 1)人作为地貌营力,其无意和有意(规划)对地貌过程和地貌的影响;2)资源评价,工程建设与规划。、出露地表的岩石,在太阳能、大气、水和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崩解和破碎,变为松散的碎屑物,这种在原地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称为风化作用 地表岩石发生物理和化学的变化叫风化。 残积物是指地球表面岩石经过风化作用以后,残留在原地的松散堆积物。它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运动,但是其化学成分与母岩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又称残积相堆积物,是第四纪陆相沉积的一种成因类型。、在垂直剖面上形成具有不同成分和结构的多层残积物,这些残积物所组成的整个复杂剖面的总体,称为风化壳。物理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发生物理的崩解的过程,并没有改变其化学成分和性质。 岩石和矿物在水、大气中的O2、CO2和生物的作用下发生的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使岩石和矿物的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这种风化作用叫作化学风化作用。一些不含水的矿物与水接触后发生化学反应,一部分水要进入矿物内部,改变原来矿物分子结构,形成另外的新的矿物,称水化作用。矿物与水反应而起的分解作用,矿物同水中的H+、OH-离子结合而形成新的矿物,称水解作用。含有CO2的水溶液对矿物的分解过程,称碳酸化作用。 氧化作用是矿物与游离氧化合的反应过程。空气、水或地下一定深处都有大量的游离氧它与岩石氧化作用后,可使其中低价元素矿物转变为高价元素矿物。生物风化作用指生物在其生长和分解过程中,使岩石矿物受到物理和化学的风化作用。生物的物理风化作用:1)植物根系对岩石的挤胀崩解(根劈作用)2)动物的挖掘和穿凿活动,加速岩石破碎。生物的化学风化作用: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分泌出各种化合物,如碳酸、硝酸和各种有机酸,对岩石有较强的腐蚀作用,称为生物的化学风化作用。微生物的作用明显 红色风化壳是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化学风化作用进行到晚期阶段的产物。它的组成物质除

高中地理专题: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附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专题: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附答案解析)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1)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 (2)不连续面及波速变化

2.C以上:地壳CD间:地幔 D以内:地核(E外核、F内核)。3.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提示: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地壳厚,海洋地壳薄。在陆地上,高原、山地地壳厚,平原、盆地地壳薄。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圈物质循环图: A沉积岩 B变质岩 C岩浆 D侵入型岩浆岩 E喷出型岩浆岩 (2)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内力作用:①外力作用:② ①冷却凝固作用

②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先后顺序不可颠倒) ③重熔再生 ④变质作用。 (3)甲为岩浆乙为岩浆岩丙为沉积岩丁为变质岩 提示1:判断三类岩石和岩浆时要注意以下三方面 (1)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 (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有三个箭头指向它,如果只有一个箭头,那应该是变质岩。 (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均可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提示2: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提示3: (1)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2)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3)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4)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三、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 地壳运动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等变化,按地壳运动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 2.板块运动与地貌 3、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貌成因: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变化的地形 测试卷

第6章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几千万年后将消失的海洋是() A. 地中海 B. 大西洋 C. 红海 D. 印度洋 2. 下列现象与其形成原因对应的是() A. 雅安地震——人类活动 B. 四季更替——地壳运动 C. 海陆变迁——太阳活动 D. 地形变化——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 3. 下列不属于内力作用表现形式的是() A. 地壳运动 B. 地震 C. 流水 D. 火山 4. 下列有关内、外力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A. 珠江三角洲的形成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B.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因为内力作用使地表 变得高低起伏 C. 内力作用使高山削低、盆地填平,外力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 D. 干旱地区的外力因素是冰川,湿润地区的外力因素主要是流水 5. 在人类历史时期长期熄灭,有时又突然喷发的火山称为() A. 活火山 B. 休眠火山 C. 死火山 D. 火山锥 6. 石灰岩地区峰林、溶洞、石林等独特地貌的主要形成原因是() A. 流水溶蚀作用 B. 冰川侵蚀作用 C. 岩层断裂 D. 风力侵蚀作用 7. 下列不属于地震发生时情况的是() A. 遍地干旱、作物枯萎 B. 大地上下颠簸,左右摇晃,房间中吊灯激烈摆动 C. 大地褶皱开裂,地面隆起或陷落 D. 山体发生滑坡,河水翻滚 8. 我们可以在余姚龙泉山的崖壁中,看到一条条含有螺蚌壳和鹅卵石的条带状

岩层,这能说明() A. 螺蚌等生物原来是生活在山崖上的 B. 地形是在变化的,海陆也会发生变迁 C. 地形是稳定不变的 D. 地形发生改变都是很剧烈的 9.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A. 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由七大板块拼合而成 B. 板块内部稳定,不可能再分成小块 C. 板块交界地带是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带 D. 板块都处于静止状态 1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地壳是由岩石圈和软流圈组成的 B. 地球内部的软流圈位于地核中 C. 岩石圈是由地壳和地幔的顶部组成的 D. 地球内部结构中,厚度最大的是地幔层 11. 下列各图反映的自然现象,主要由地球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12. 下列现象可能为地震前兆的是() A. 出现地光 B. 井口涌水 C. 鸡飞狗跳 D. 以上都是 13. 温州雁荡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地质公园”。雁荡山的岩石主要以 火山活动形成的岩浆岩为主。火山活动是() A. 地表风化的结果 B. 地表流水侵蚀的结果 C. 冰川移动的结果 D. 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14. 某班级开展“汶川十年,防震减灾知识宣讲活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地震发生时听从指挥有序撤离 B. 地震时应乘坐电梯迅速离开 C. 地震时应撤离到相对空旷地带 D. 地震被困后躲在卫生间墙角 15. 世界上最早发明地震仪的国家是()

2020年广西省柳州市高考地理一模试卷(有答案解析)

2020年广西省柳州市高考地理一模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1小题,共22.0分) 1.岛国巴林由多个岛屿组成,位于波斯湾中部。1986年,连接巴林和沙特阿拉伯间的跨海工程竣 工通车,结束了巴林对外交通长期依赖海运和空运的难题。该工程全长25千米,填海造堤部分10千米,架桥部分15千米(如图),整个工程耗资达12亿美元,全部由沙特阿拉伯提供。据此完成1~3题。 推测工程部分采用填海造堤方案的主要目的是() A. 降低建设成本 B. 保护海洋生物 C. 避免破坏景观 D. 利于海空交通 2.岛国巴林由多个岛屿组成,位于波斯湾中部。1986年,连接巴林和沙特阿拉伯间的跨海工程竣 工通车,结束了巴林对外交通长期依赖海运和空运的难题。该工程全长25千米,填海造堤部分10千米,架桥部分15千米(如图),整个工程耗资达12亿美元,全部由沙特阿拉伯提供。据此完成1~3题。 大桥中部建设两个距离较近的人工岛,有利于() A. 提高通行速度 B. 新建港口码头 C. 保持水流畅通 D. 设立边境海关 3.岛国巴林由多个岛屿组成,位于波斯湾中部。1986年,连接巴林和沙特阿拉伯间的跨海工程竣 工通车,结束了巴林对外交通长期依赖海运和空运的难题。该工程全长25千米,填海造堤部分

10千米,架桥部分15千米(如图),整个工程耗资达12亿美元,全部由沙特阿拉伯提供。据此完成1~3题。 沙特阿拉伯愿意为该交通工程提供全部资金,重要的背景条件是两国() A. 产业结构的相似 B. 民族宗教的相似 C. 自然环境的相似 D. 交通规则的相似 4.亚特兰大市位于美国本土东南部,亚特兰大机场2018年旅客吞吐量约1.07亿人次,是全世界最 繁忙的机场。如图为亚特兰大机场通往该国及世界主要航线的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图示航线中,亚特兰大到该国本土最远航线距离约为() A. 6888千米 B. 3505千米 C. 2885千米 D. 1998千米: 5.亚特兰大市位于美国本土东南部,亚特兰大机场2018年旅客吞吐量约1.07亿人次,是全世界最 繁忙的机场。如图为亚特兰大机场通往该国及世界主要航线的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高考地理考点专项训练试题 内力作用与地貌(附答案解析)

高考地理考点专项训练试题内力作用与地貌(附答案解析) 内力作用与地貌 读“物质大循环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地质作用)”,完成1~2题。 1.图示各种地质作用中,相同的是() A.①②⑤B.④⑥⑧ C.⑤⑦⑧D.①③⑤ 2.从物质大循环的完整性看,图中缺失的过程包括() A.沉积物到变质岩的过程 B.沉积岩到岩浆的过程 C.火成岩到沉积岩的过程 D.变质岩到火成岩的过程 火山是地球奉献给人类最伟大的奇观之一。完成3~4题。 3.2016年,日本九州南部的樱岛活火山频频喷发。该火山形成于板块的消亡边界。下列火山中,同样形成于消亡边界的是() A.大西洋中脊上的冰岛海克拉火山 B.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 C.南美大陆西部圣何塞火山 D.东非大裂谷中的乞力马扎罗火山 4.樱岛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类似于() A.灰色石灰岩B.褐色沉积砂岩 C.黑色玄武岩D.肉红色花岗岩 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5~6题。 5.该区域的地质构造是() A.背斜B.向斜 C.地垒D.地堑

6.该区域主要外力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A.水平挤压、外力侵蚀、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水平挤压、外力侵蚀 C.水平挤压、岩浆侵入、外力侵蚀 D.外力侵蚀、水平挤压、岩浆侵入 结合“我国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完成7~8题。 7.有关图中地貌的成因,正确的是() A.甲、乙两座山脉的形成原因相同 B.丙河流的形成与断层处岩体破碎有关 C.图中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D.图中地貌的形成主要与板块张裂有关 8.图中() A.①处为良好的储水构造 B.②处可能形成于干旱环境 C.形成时间顺序为②①③ D.③处可能含有生物化石 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图示地区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A.拉张褶皱、拉张断裂、砂岩沉积、砾岩沉积、岩浆侵入与喷出B.拉张褶皱、拉张断裂、抬升侵蚀、下沉沉积、岩浆侵入与喷出C.褶皱、断裂、抬升侵蚀、岩浆侵入与喷出、砂岩沉积、砾岩沉积D.沉积、挤压褶皱、断裂、抬升侵蚀、下沉沉积、岩浆侵入与喷出10.图中①②处岩石发生了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最有可能的是()

地貌学发展史与前沿进展

地貌學發展史與前沿進展 孫然好 (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甘肅蘭州730000)email:sunra02@https://www.wendangku.net/doc/1716541747.html, 簡體原文:https://www.wendangku.net/doc/1716541747.html,/process/download.jsp?file=200410-73 摘要:本文簡要回顧了地貌學的發展史,認為現代地貌學的發展必須與時代發展趨勢相結合,需要深入研究地統演變與全球氣候、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及地球陸地系統的關係。文中還探討了地貌學的各個發展方向,認為環境地貌、災害地貌、城市地貌、旅遊地貌、河口海岸地貌等應用地貌學分支近年來發展迅猛。主要是因為這些分支與經濟發展的需求結合較好。相比較而言,地貌學理論研究明顯滯後,需要加強。 關鍵字:地貌學數字地貌發展史進展 地貌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貌結構、形態成因、發展歷史、動態過程及其演變規律的科學。其研究目的是認識地貌形態的發展規律及其演變趨勢,應用於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地貌學由於其研究物件時空尺度的變化極大,大到地球本身及其它行星地貌,小到沙粒粉塵的變化移動規律,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的統一和整合就顯得十分困難。同時,研究地貌發展歷史的沉積學方法與研究地貌發展過程的動力學方法之間的衝突和矛盾也日益顯現出來。縱觀國內地貌學的發展,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應用地貌學的—些分支有所新進展,但從整體學科看,依然存在著深層次的危機,如人才斷層及市場經濟的衝擊,先進實驗設備手段及現代電腦技術的欠缺,傳統地貌數理基礎的不足,理論建樹比較薄弱,對科學方法論及相鄰學科發展新趨勢的瞭解不夠等。任何學科都是在發展的,固守的結果將是“喪失”,只有不斷推陳出新、順應時代的發展才有出路。世紀之交的地貌學如何發展,是擺在每個地貌學者面前急需探討的問題。 1.地貌學發展簡史回顧 1.1 古代地貌學知識的積累和萌芽 地貌是地理環境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尤其在生產力水平較低的古代,人類的生產生活,乃至生存都與地貌形態密切相關。從中國的遠古神話,到西方聖經的

丹霞景观地貌

丹霞景观地貌 丹霞地貌是发育于中上、白垩系红色陆相砂砾岩地层中、由流水侵蚀、溶蚀、重力崩塌作用形成的赤壁丹崖及方山、石墙、石峰、石柱、嶂谷、石巷、岩穴等造型地貌,以中国广东丹霞山为代表,是红层地貌的一种类型。 形成原因:红层地貌中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水平构造地貌指由产状水平或近于水平的第三纪厚层红色砂砾岩为主组成的平坦高地,受强烈侵蚀分割、溶蚀和重力崩塌等综合作用而造成平顶、陡崖、孤立突出的塔状地形。 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层的钙化沉积,甚至发育有石钟乳。沿节理交汇处还发育漏斗。在砂岩中,因有交错层理所形成锦绣般的地形,称为锦石。河流深切的岩层,可形成顶部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垒状的、宝塔状的等。在岩层倾角较大的地区,则侵蚀形成起伏如龙的单斜山脊;多个单斜山脊相邻,称为单斜峰群。岩层沿垂直节理发生大面积崩塌,则形成高大、壮观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组主要节理的走向发育,形成高大的石墙;石墙的蚀穿形成石窗;石窗进一步扩大,变成石桥。各岩块之间常形成狭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红色而名为“赤壁”,壁上常发育有沿层面的岩洞。 地貌特点: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匀的岩层叫做“砂岩”。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各异的山石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是名副其实的“红石公园”。 “丹霞”一词源自曹丕的《芙蓉池作诗》,“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指天上的彩霞,看来“色如渥丹,灿若明霞”对丹霞地貌来说绝不是浮夸之词。 丹霞是一个具有全球意义的特殊自然地理现象和红层地貌类型,这个术语在20世纪20年代首次被地质学家引入,作为一类地貌的名称,起源于中国广东省的丹霞山。直至目前,在中国已发现的丹霞就有780多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

高中地理外力作用与地貌(精华版)含答案

外力作用与地貌 1.下图各景观示意图中,属于流水侵蚀地貌的是 A B C D 海岸是海陆相互作用地带,贝壳堤是由海洋里大量甲壳生物的遗骸,经过海潮和海浪长期冲刷及搬运,逐渐堆积而形成的,它是古海岸的遗迹。读图回答23-25题。 2.距今6000年以来,渤海湾海岸线的变迁特点及主要原因是 A .陆进海退 河流泥沙沉积 B .陆进海退 海潮、海浪沉积 C .陆退海进 河流冲刷 D .陆退海进 海潮、海浪冲刷 3.贝壳堤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 .流水冲刷 B .海浪侵蚀 C .海浪堆积 D .流水堆积 4.距今2500年以来形成的两条贝壳堤在图幅南部地区合二为一,是因为 A .贝壳堤必须与海岸线平行 B .南部海平面比北部海平面高 C .南部河流入海泥沙比北部少 D .南部地壳下沉与外力堆积速度相当 在风力大、沙源供给相对较少,植被覆盖率较低 的条件下,易形成流动沙丘。读河西走廊各种沙丘形成因子分析图,完成10~11题。 5.图中最有可能是流动沙丘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6.目前河西走廊北部的沙漠加速向南入侵, 主要原因是 A .岩石风化增强,沙源供给量增加 B .冬季风势力增强 C .植被覆盖率降低 D .降水减少,雪线升高 同一时期在海洋中形成的砂岩、页岩、石灰岩在水平方向上是从浅海到深海依次排列的,砂砾岩则是陆相碎屑沉积岩。在地质学中,海退是指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海进是指海岸线向陆地推进。下图为某海域地质剖面图,①-④为不 同地质时期的岩层。据此回答3~4题。 7.图中①→④岩层的更替与该地海岸线的变化顺序对应正确的是 A .海退海进海进 B .海进海进海退 C .海进海退海退 D .海退海退海进 8.与③→④时期海岸线的变化一致的现象有 A .沿海陆地被淹没 B .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C .河口区土地盐碱化减轻 D .咸潮危害减轻 右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完成10~11题。 9.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A .持续淤积 B .先侵蚀、后淤积 C .持续侵蚀 D .先淤积、后侵蚀 10.推测1992~1997年期间 A .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 .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 .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 .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读我国某区域地貌演变过程,完成14~15题。 11.下列省区中,该地貌分布范围较广的是 A.新疆 B.西藏 C.浙江 D.贵州 12.该地貌的形成过程中,主要的地质作用是 A.海浪侵蚀 B.流水溶蚀 C.流水沉积 D.风力侵蚀 在干旱地区大山的山麓,某些风蚀洼地或干河洼地的底部,在岩石裸露的平坦地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尖角石块和砾石,其岩性与基岩一致,此称为岩漠。读岩漠的地貌结构示意图,完成12~13题。 13.岩漠地貌的尖角石块和砾石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风化、堆积作用 B 、风化、侵蚀作用 C 、搬运、堆积作用 D 、固结成岩作用 14.图中干盐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当地( ) A 、地势低洼,酸雨严重 B 、喀斯特地貌,地表水下渗 C 、降水量小,蒸发量大 D 、农业生产灌溉用水量大 2 m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年 10 15 20 距起始点距离/km

地貌学教案

《地貌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 本章重点、难点内容: 1.地貌学的性质 2.内外力、岩性及构造等因素对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影响 本章内容: 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目的 (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 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 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的地形。 (二)地貌学的研究内容 包括地球表面形态及其形成动力的分析、地球表面形态发生和发育规律的研究、以及组成地貌的沉积物等的研究。 (三)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从历史的角度看,它脱胎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是属于二者之间的边缘学科。 另外,任何一种外力作用在塑造地貌形态的同时,也形成第四纪堆积物。因此,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常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同一对象。 (四)地貌学的研究目的 是揭示地表形态在内外力相互作用、岩性和地质构造以及作用时间三方面影响下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以便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合理地利用有利的地貌条件,改造不利的地貌条件。 二、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因素 (一)地貌形成的营力(动力) 地貌形成的营力主要是两种——内力和外力。 1.内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内力指由地球内能所发生的作用。 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加大地表起伏,形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形态。地表一些巨型、大型的地貌形态主要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2.外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外力作用是指地球表面以太阳能、重力能、日月引力能为能源,通过大气、流水和生物等外力所起的作用。 按照外力的性质可分为流水作用、风力作用以及生物作用、人类活动的作用等;按照外力的作用方式可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块体运动等。 由于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能,因而外力作用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另外,在某种地貌的形成过程中,常常不是由单一的外营力起作用,而是由多种外营力组成一定的外力组合同时起作用,这属于气候地貌学的研究内容。 外力在地貌形成过程中是不断地把高地上的风化物质搬运到低地,逐渐夷平高地和填平洼地,使地表的起伏平坦化。所以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夷平地表。它能破坏高地形成侵蚀地貌,也可在洼地堆积形成堆积地貌。 3.内、外力相互作用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内力和外力在地貌发育过程中始终是同时出现;彼此消长、作用效果相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二)岩性和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地貌形态的骨架,在地质构造影响下,出现各类构造地貌。 岩性的差异形成不同的抗蚀力,因此,在同一外力作用区,岩性差异也可形成不同的地貌形态。 (三)内外力作用时间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作用时间长短不同亦会出现不同的地貌形态,显示出地貌发育的阶段性。 (四)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改变地貌发育条件加速或延缓某种地貌过程;二是直接干预地貌过程,甚至改变地貌发育方向。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课标要求] 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 了解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地表形态 举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以某常见的地表形态为例,分析其形成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的形成和演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2.掌握地质构造类型及其形成的构造地貌,研究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掌握外力作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 二、过程与方法 能绘制褶皱、断层、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简图,培养准确判断地质构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球上沧海桑田变化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地貌景观图片的欣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 内力作用与构造地貌 2. 外力作用与外力地貌 3、地质构造的判别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地质构造的判断2.背斜成谷与向斜成山。 [教学方法] 1.问题引导法、讨论法、指导学生自学法。 2. 列表比较分析 3.多媒体课件展示地貌景观照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观看PPT组图,问:图中展示了哪些地貌形态类型?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变化不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 在自然界中,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如火山喷发、地震可以在瞬间改变地表形态;

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的很缓慢,不易被人们察觉,但经过漫长地质年代,却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变化(如喜玛拉雅的抬升,经过4000万年,才上升为世界最高大的山脉)【教师提问】:1、在内力作用的三种形式中,哪种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原因是?(由于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所以,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2、两千万年以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了大约两万米,可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只有8848.13米,这是什么原因呢?地壳在受到内力作用抬升的同时,还受到外力作用的影响。 3、黄河每年将16亿吨左右的泥沙输往下游,其中大部分注入渤海,有人计算过,用2000多年时间即可填满渤海。但是事实是,长期以来渤海的形状基本未变,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外力作用--(黄河泥沙堆积)和内力作用--(渤海地区的地壳不断下沉)共同作用的结果。 [学生分析、总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地壳及其表面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内力起主导作用。 【学生观看】《板块构造学说》展示 【教师提问】1 世界主要的地震带位于 2安第斯山脉的形成 3 红海的命运将会如何? 4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原因 【过渡】俗话说得好,“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既然地壳处在不断运动之中,那么必然会在地壳的岩层中留下一些痕迹。 【教师分析】 1、地质构造定义: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2、基本形式:褶皱、断层 当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时,便会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地壳发生褶皱隆起,常常形成山脉。世界上许多高大的山脉便是这样形成的,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科迪勒拉山系等,都是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在板块交界处发生大规模褶皱隆起而形成的。 【学生活动】归纳并填表比较 【总结】由此,也进一步说明了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过渡】岩层受力弯曲变形会形成褶皱,那么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所能承受的限度,岩体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学生活动】什么是褶皱?什么是断层?比较并阐述两者的联系与区别。说出它们各自形成了哪些地貌?

中国地形区特点

中国地形区特点: 青藏高原有雪山,远看是山近成川。 内蒙高原第二大,一望无际地面坦。 黄土高原黄土松,支离破碎多沟坎。 云贵高原峰岭众,岩溶坝子到处看。 塔里、准噶、柴达木,盆地内部戈壁滩,四川盆地山岭环,内有成都象把扇。 三大平原北向南,东北华北长江岸。 东北海拔200米,人民常把黑土翻。 华北又称黄淮海,海拔50地势坦。 河汊交织湖泊多,"水乡"遍布长江岸。 我国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线 大体以黑龙江的黑河市和云南省腾冲市划一条直线为界,该线东南部人口多,该线西北部人口少。 地势阶梯界线 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界线:西起昆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 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界线:由东北向西南依次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地形区界线 (1)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界线:大兴安岭 (2)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界线:太行山脉。 (3)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界线:巫山。 (4)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线:横断山脉。 (5)准格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界线:天山山脉。

(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界线:昆仑山脉。 (7)黄土高原和汉水谷口地界线:秦岭。 (8)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界线:祁连山脉。 (9)四川盆地和汉水谷地界线:大巴山脉。 (10)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界线:古长城。 (11)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界线:淮河。 气候界线 (1)1月0℃等温线(也是亚热带与暖温带及高原气候区分界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东南 边缘,向东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界线):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 岭~淮河一线。 (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界线):从大兴安岭西坡经过张家口、兰州、 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脉东部。 (4)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界线):大致通过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 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 河流界线 (1)外流区和内流区的界线:北段大体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一线, 南段比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脉~秦岭。 (3)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南岭。 (4)澜沧江与怒江的分水岭:怒山。 (5)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诸河流域的分水岭:武夷山。 三大自然区界线 (1)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3000米等高线。

地貌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1,地貌学又称地形学。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形成、演化和分布的科学. 2地貌学的学科分支构造地貌学;气候地貌学; 3、戴维斯(美国)提出的“解释性的地貌描述法”、“侵蚀轮回”以及“地貌的构造、营力和发育阶段的函数”等理论推动了现代地貌学的发展。戴维斯的侵蚀循环理论和地貌是构造、过程、阶段(时间)的函数的概念。 4、德国地貌学家彭克的《地貌分析》一书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彭克的山麓梯级说,分析地貌形态与内外力之间的关系 5、地貌研究的一般程序 1)、调查研究-野外调查、观测和收集资料 2)、室内实验和模拟--1)某些情况下,可直接观察地质地貌事件,更多的情况下,是依据实验室分析判结果论证、判断、综合分析得出结论;2)模拟实验--物理模拟、数学模拟。 3)、运用历史比较法(现实类比法)进行综合分析 归纳法研究问题,经常使用比较的方法,如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逻辑推理法主要是对比事物的已知规律去推断未知。 (1)“将今论古”--现实主义的原则。19世纪著名地质学家莱伊尔指出:“现代是古代的一把钥匙”——即根据现代地质地貌作用得出的规律,恢复和认识古代的地貌事件。 “将今论古”的理论基础是均变说。过去的地质事件可以用今天所观察到的现象和动力来解释,研究“现在”是了解“过去”的关键; ?科学实践与发展已对均变论作出必要的修正 (2)、“灾变论与激变论”--法国地质学家居维叶认为地质时期发生多次短暂而猛烈的激变事件;著名华裔学者许靖华等又发现,地球发展过程中曾发生多次灾变事件,如恐龙的灭绝。在运用将今论古的方法的同时,要注意地球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可逆性--这就是地质学的历史的、辩证的、综合的研究方法。 (3)、“将今论古”与“将古论今”的辩证关系-- 将今论古:现在是认识过去钥匙;将古论今:研究过去是了解现在以致未来的钥匙(关键)。在地质地貌学的研究中,必须正确地理解“古”与“今”的关系,才能正确地研究现在、了解过去、预测未来。 第二章坡地地貌 1、坡地地貌:坡地上的风化岩块或土体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崩塌、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 2、坡地地貌的形成阶段:一是坡地物质风化和岩石破裂并具备大量松散物质;二是坡地上的不稳定块体或风化碎屑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迁移而形成各种坡地地貌。 3、风化作用: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4、物理风化:又称机械风化或崩解,它是一个岩石由整体破裂为碎屑,裂隙、空隙和比面积增加、物理性质发生显著变化而化学性质不变的过程。 5、化学风化:是指岩石在大气,水与生物作用下发生分解进而形成化学组成与性质不同的新物质的过程(水化作用、水解作用、氧化作用) 6、生物风化: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对岩石所起的物理和化学的风化作用。 7、风化壳:风化产物经风化与剥蚀仍然残留原地覆盖于母岩的疏松表层称为风化壳 8、倒石堆的结构倒石堆碎屑颗粒大小混杂,没有明显排列层序。从垂直剖面看,一般较大岩块堆积到倒石堆边缘,较小碎屑多堆积在倒石堆顶部,即自下而上,碎屑逐渐变细。 9、滑坡:斜坡上的大块岩(土)体,由于地下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 10、滑坡作用的力矩方程:Pa-Qb-FR=0 即主动部分作用力增大,或被动部分作用力减小,将使滑坡体失去平衡而滑动,反之,滑坡体稳定性增强,不易发生滑坡。 11、影响滑坡形成的因素 1)、地下水--使岩土体发生复杂物理化学过程而失稳滑动;2)、地表水--河岸坡脚掏蚀,降雨融雪渗透土壤而滑动;3)、斜坡岩石结构和岩性(1)滑坡沿断层面、节理面、不整合面或岩层层面滑动;(2)松散沉积层的滑坡,多在在松散沉积与基岩面之间滑动;基岩滑坡多发生在千枚岩、页岩、泥灰岩和片岩斜坡上;4)、地震地震对滑坡具有触动作用;5)、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主要是开挖破坏斜坡稳定而使滑坡滑动。(1)在斜坡下部或古滑坡体下方开挖土体,降低支持上部土体的阻力而引起滑坡; (2)在斜坡上部堆积、建房等加载活动引发滑坡;(3)灌溉、人工爆破等将水排进滑坡裂缝中引发滑坡

宁波区地貌遥感解译报告资料

宁波区地貌遥感解译报告 ——遥感数据来源:2000年9月18号第457波段一·区域地势地貌概况 宁波位于东经120°55'至122°16',北纬28°51'至30°33',地处我国海岸线中段,在浙江省东部,甬江入海口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是甬江流域重要的城市之一。宁波东临东海,东部有舟山群岛,北临杭州湾,通过杭州湾跨海大桥连接嘉兴与上海,西接绍兴市的嵊州、新昌、上虞,南部与台州的三门、天台相连。 宁波市的地势与我国的地势相吻合,整体成箕形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自西南向东北方向倾没入海,海岸曲折,港湾纵深。地貌分为山地、丘陵、台地、盆地和平原。平原面积占陆域面积的二分之一,主要分布在中部、北部和海湾两岸。主要为海陆交互沉积,土质一壤土和淤泥质土壤,河网率高。按地貌成因分为堆积平原和剥蚀平原。相比剥蚀平原,堆积平原面积大,地势低,有第四季系沉积,如宁波平原、三杯平原、余姚平原、港湾小平原。剥蚀平原处于风化剥蚀台地,无第四季系沉积,如丁家畈平原和道士桥平原。 西南浙东低山丘陵区,有西南-东北走向的四明山脉。发源于天台,主峰位于余姚市与奉化市的交界处,止于姚江盆地。天台山支脉,由宁海西南入境,山势由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降低,并延伸经新昌县、宁海县和奉化市。主峰位于宁波市、绍兴市和台州市的交界处。东北部和中部为甬江流域平原,由宁波平原、三北平原和余姚堆积平原组成。地势比较平坦。包括慈溪、镇海、江北、海曙、江东、余姚和奉化的北部、鄞州中部和北仑西部。天台山余脉形成的象山丘陵和穿山半岛丘陵之间隔着象山港。翠屏山和四明山之间有姚江谷底地。由四明山和天台山断块山地构成的浙西山地丘陵包括宁海、奉化、鄞州西部和余姚南部。 在遥感图像上,各种地貌类型的特征、界线均较明显。其具体表现为:

中国气候地貌分布

我国气候地貌的分布特征 摘要:气候地貌是指地貌圈发育过程,受到气候控制的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各种自然现象。一般说来,它包括下列几个方面的内容: 1.各种地貌营力(主要是外营力)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有与该气候条件相适应的速 度和强度; 2.地貌营力组合和地貌类型组合与气候类型基本相适应(见图一); 3.气候通过土壤、植被、水文等对地貌发育有间接的控制作用; 4.地貌影响气候,反过来又改变地貌营力。[1] 我国气候地貌的三个基本特征:1.我国自从第四纪初期以来,即分化出现代三个大的气候地貌区;2.气候地貌类型复杂多样[2] 关键词:我国气候地貌地貌营力气候地貌类型 1气候对地貌的反馈作用 我国气候地貌一级大区,二级小区 (图一)气候与地貌的对应图 我国气候地貌一级大区可分为(1)东部季风湿润地貌区;(2)西北内陆干旱地貌区;(3)青藏高 原干寒地貌区。 东部季风区可分为4个二级小区 1.东北北部多年冻土地貌地区。冻土地貌形成构造土如在第四纪松散沉积物的平坦地面上,由冻融和冻胀作用,使地面形成多边形裂隙,构成网状的多边形构造土;石环、石圈和石带;热融喀斯特等。 2.东北、华北温带冬寒地貌地区。本区的温度在东北属温带,在华北属暖温带;在水分方面都随着离海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夏季以流水作用为主;冬季则发生冰冻风化,风力作用在本区内地已有影响。 3.华中亚热带夏热冬凉地貌地区。我国华中地区是全球亚热带季风气候地貌发育最典型、面积最大的地方。这里处于温带向热带的过渡地区,在气候地貌上也表现为许多过渡性的特点。 4.华南潮湿热带地貌地区。华南地区全年高温,土壤以砖红壤为主,淋溶作用显著。 西北内陆干旱地貌区可分为3个二级小区

2019年高考地理考点专项训练:外力作用与地貌

外力作用与地貌 “牛肝地”是指在红层软岩分布地区形成的以密集侵蚀沟和风化壳裸露为标志的类似 A.新疆B.江西C.青海D.陕西 2.“牛肝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异B.地表形态变化C.过度农业活动D.土壤肥力变化 3.土壤一般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部分组成。在该地区植物群落由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演替的过程中,土壤特征发生的变化是 A.土壤厚度增大B.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 C.土壤肥力提高D.土壤水分含量增大 【答案】 1.B 2.C 3.B 【解析】1.根据图文信息,该“牛肝地”有红层软岩分布,原来的植被是常绿阔叶林,最可能在江西,B对。新疆位于西北内陆,植被以温带草原为主,A错。陕西属于温带,是落叶阔叶林,D错。青海位于青藏高原,植被以高寒草甸为主,C错。 2.根据材料,“牛肝地”以密集侵蚀沟和风化壳裸露为标志,是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说明缺少植被保护。江西位于湿润区,植被破坏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农业活动,C对。气候变异变化不明显,A错。地表形态变化、土壤肥力变化的原因是植被破坏,B、D错。 3.根据右图,该地区植物群落由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演替的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含量

下降,说明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B对。土壤含水量下降,说明空气含量增加,D错。水土流失、侵蚀,土壤厚度减小,A错。土壤肥力下降,C错。 4.断层线被侵蚀后,常形成 A.块状山地 B.河流沟谷 C.平原盆地 D.背斜谷地 【答案】B 【解析】断层线处岩石破碎,被侵蚀后,常形成河流沟谷,B对。块状山地是断层形成后相对上升的一侧岩层形成,不是断层处,A错。平原盆地地势低洼,以沉积为主,C错。背斜谷地是褶皱构造形成,D错。 考点:地质构造。 5.下面四幅图中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答案】B 【解析】A的地质构造属于背斜,是内力作用形成的;B的地貌形态是风蚀蘑菇,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C项属于断层,是内力作用的结构;D项属于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故B项正确。 如图为沿海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和岩层形态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6.P地的海拔最可能为() A.-200m B.500m C.1100m D.1600m 7.R段河谷的主要成因()

2019年地理中考专题三:区域的地形

2019年中考地理专题复习—各大区域的地形 2019年中考区域考点梳理 (一)本专题考点主要包括 1.各大洲的地形特征及中国地形2.各大洲重要地区的地形特征 (二)知识整合 一、地形特征 1.七大洲的地形特征 2.五大地区的地形特征 3.七大国家的地形特征 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形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一般而言,平原地区人口分布密集,如:欧洲西部平原地区。地势较高的山地、高原地区人口分布较稀疏,如:青藏高原地区。 2.地形对城市分布的影响:一般平原地区由于地势低平,人口分布密集,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山地、高原地区、地势较高,人口分布稀少,不利于城市的形成。 3.地形对人类生产的影响 (1)对农业规划的影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平原地区宜农则农,山地宜林则林,高原宜牧则牧,河湖宜渔则渔。如青藏高原的农业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 (2)对交通的影响:地势低平的地方,节省建筑及交通建设投资,是居民点及城市发展的首选地形。山区交通不便,多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3)对经济建设的影响:水库宜选择在“口袋形”地形区;大坝宜建在“口袋”出口处;引水渠道宜大致沿着等高线延伸,尽量由高处向低处引水。

4.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地形能够影响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如北方地区面积辽阔,传统民居 院落面积大。疗养地应选择在地势坡度较缓、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景色优美的地方。 【中考典例】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大陆西部的山脉是( ) A.落基山脉B.阿尔卑斯山脉 C.安第斯山脉D.喜马拉雅山脉 (2)图中大陆东部地形的分布特征是( ) A.呈南北三大纵列带 B.平原与高原相间分布 C.山脉与平原相间分布 D.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南美洲地形图 【中考能力提升】 1.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既沟通了东西交通,又产生了巨大的水能,其原因是( ) A.地形复杂多样B.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C.山区面积广大D.山脉纵横交错,大致呈网络状分布 右图是日本部分地区图。读图完成第2题。 2.右图中城市分布的特点是( ) A.临海分布 B.沿河分布 C.集中内陆 D.集中山区 读我国东部季风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第3题。 3.关于地形对区域生产生活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如果修建大坝,对乙村的不利影响大于甲村 B.丙、丁等地种植果树比种植水稻合适 C.村落沿河流分布,航运条件好 D.两条引水路线中④比③更合理 4.右图中的阴影表示亚欧大陆的人口密集区,对它们分布的 描述正确的是( ) A.都分布在中高纬度 B.都分布在河流稀少的地方 C.都分布在山地地区D.都分布在气候比较湿润的地区 电视纪录片《第三极》首次聚焦青藏高原,与南北两极比较,它是唯一 有着人类生存活动的“极地”地带。读图,完成第5题。 5.相比于高原上的其他地区,藏南谷地成为农田、城市最集中的区域, 其最大的优势是( ) A.纬度较低,交通便利B.地形平坦,交通便利 C.地势低平,水热较充足D.距海较近,水较充足 (青岛中考)读“我国某区域图”, 完成6--7题。 6.图中有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要道,它是() A.茶马古道 B.河西走廊C.梅岭古道 D.九省通衢 7.该要道最主要的特色农业是() A.水田农业 B.旱作农业C.河谷农业 D.绿洲农业 读青藏地区主要种植业区分布图,完成8—9题。 8.青藏地区的种植业属于() A.旱地农业 B.水田农业C.河谷农业 D.绿洲农业 9.青藏地区的主要农产品是() A.水稻、油菜 B.甜菜、瓜果C.青稞、小麦 D.小麦、花生 读南方地区略图,完成10—12题。 10.图中数字序号代表的地形区,错误的是() A.①四川盆地 B.②华北平原 C.③云贵高原 D.④东南丘陵 11.南方地区在湿热的环境下,形成了独特的土壤类型() A.黑土地 B.黄土地C.红土地 D.紫色土 12.右图中的喀斯特地貌景观,主要分布在() A.①处 B.②处C.③处 D.④处 13.有关我国北方地区位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B.内蒙古高原以南 C.秦岭—淮河一线以北D.东临黄海和东海 读下面简图,完成14—15题。 14.对日本地理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太平洋东部的群岛国家 B.山地多,平原面积狭小 C.本州岛是其最大的岛屿 D.位于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 15.对日本工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山区矿产资源丰富,能满足工业的需求 B.国内市场狭小,工业产品以出口为主 C.工业发达,农业生产技术落后 D.工业分布比较均衡 读图,完成16—17题。 16.下列关于半岛A的判断正确的是() A.地势西高东低,山河相间分布 B.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C.大城市仅仅分布在河流①的沿岸 D.②地地势低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