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基于凸壳原理的杭州城市扩展形态演化分析_陆张维_徐丽华_吴次芳_岳文泽_吴亚琪

基于凸壳原理的杭州城市扩展形态演化分析_陆张维_徐丽华_吴次芳_岳文泽_吴亚琪

基于凸壳原理的杭州城市扩展形态演化分析_陆张维_徐丽华_吴次芳_岳文泽_吴亚琪
基于凸壳原理的杭州城市扩展形态演化分析_陆张维_徐丽华_吴次芳_岳文泽_吴亚琪

收稿日期收稿日期:2014-12-09;修订日期修订日期:2015-07-29

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LQ13D0100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508513、41201563)、科研启动基金项目

(2013FR057)和省高校访问学者专业发展项目(FX2013056)资助。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陆张维(1983-),男,浙江慈溪人,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土地利用与管理。E-mail:zhwlu@https://www.wendangku.net/doc/1c16752416.html, 通讯作者通讯作者:徐丽华,副教授。E-mail:xulh99g@https://www.wendangku.net/doc/1c16752416.html,

基于凸壳原理的杭州城市扩展形态演化分析

陆张维1,2,徐丽华1,吴次芳2,岳文泽2,吴亚琪1

(1.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临安311300;2.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29)摘要摘要: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探索凸壳原理在城市扩展形态识别中的应用价值,并借此分析杭州市主城区1985~2010年间城市扩展形态演化规律及其机理,以期为控制城市扩展形态,指导未来城市土地开发活动提供借鉴。研究发现,凸壳原理在城市扩展形态识别上简单而明确,通过确定已有城市建设用地的凸壳,将城市所有可开发用地明确区分为凸壳内用地和凸壳外用地2类,为采取差别化的空间管理政策提供依据。构建了基于凸壳原理的城市扩展形态计算机识别方法,有利于在城市扩展模拟中实现城市扩展形态影响因素的定量化表达。1996年之前,杭州市建设用地和凸壳面积增长缓慢,城市形态相对紧凑;1996年之后,建设用地快速增长,城市不均衡扩展加剧,凸壳面积陡增,城市形态紧凑程度下降。总体来看杭州市城市扩展类型属于外延型,随着凸壳面积的增加,城市填充潜力随之增强,为促进杭州市城市紧凑化发展,应该严格控制凸壳外的城市土地开发。沿主干道的城市开发是城市形态外延式发展的主要因素,已有建设用地周边以及城市内部次要道路沿线的城市开发,以及城市中心的集聚作用和规划对城市开发的控制是城市形态填充式发展的主要因素,而郊区化发展和“东扩西进”等城市空间发展政策促使特定时期城市外延式发展。关键词:城市扩展;形态;凸壳原理;杭州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F293.2

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000-0690(2015)12-1533-09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扩展不断加剧,城市扩展以外延式增长为主。杭州市作为长三角的重要城市,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城市发展迅速,城市发展的空间形态一直备受关注,其城市扩展也以外延式为主,伴随着城市外部轮廓的剧烈改变,导致城市建设用地无序快速扩张,交通压力增大,绿地农田等开敞空间被侵占等问题。对杭州城市扩展形态演化过程进行分析,对于有效控制城市扩展形态,指导未来城市土地开发活动,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针对外延式发展,涉及到城市扩展形态的识别,目前学术界主要有2种方法。一是将城市扩展形态抽象为一个综合指标,如放射状指数、紧凑度、形状指数、分维数、景观分离度和均衡度等指标[1~11],这一类指标概括性强,缺点是很难具体落实

在城市空间发展区位的指导上;二是在空间外观上对城市扩展形式加以区分,如填充、蔓延、卫星城、廊道、交通轴线、同心圆、扇面等方式[12~15],此类方法能够在具体空间上指明何处的城市开发属于何种类型,从而有助于规划人员判断城市开发的合理区位,但是在具体空间位置的判别上仍带有主观性。因此,对于城市扩展形态的判断,目前仍没有比较成熟的定量方法,基本上采用目视或定性的方法来确定城市用地扩展类型[16]。比较常用的方法是Xu 等[17]在研究南京城市增长时,从定量的角度对城市扩展类型进行区分,此方法虽然不同扩展形态的判断标准很简单,但由于城市扩展时,常把建设用地抽象成栅格,判断共同边界和周长时,仍然借助目视手段,很难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智能化分析。此外,刘纪远等[18]利用计算几何中的凸壳原理识别城市用地扩展属于填充型还是外延型,该方法在城市扩展形态识别上简单而明确,

第35卷第12期2015年12月

V ol.35No.12Dec.,2015

地理科学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地理科学35卷

然而此后的研究仅仅将凸壳原理应用于城市扩展

形态识别,并没有进一步研究其在控制和引导城

市土地利用上的价值。

另外,在杭州城市扩展形态的研究方面,目前

主要从空间特征上对城市形态及其内在机理进行

分析[19~24],而在空间位置的表达与识别,以及对未

来城市扩展形态变化的控制和引导上略显不足,

如何改善这一问题,值得研究。

因此,本研究拟分析凸壳原理在区分城市扩

展形态上的优势,以及在引导未来城市土地利用

和促进城市紧凑式发展的意义,并借助凸壳原理

对杭州市1985~2010年城市扩展形态演化过程进

行分析,丰富杭州城市扩展形态的相关研究,从而

指导杭州未来城市土地开发。

1资料与方法

1.1区域与数据

本研究以杭州市主城区为研究靶心,采用长

时间序列的遥感影像数据,分别是1985年、1991

年、1996年和2005年的Landsat TM影像(P119、

R39),以及2000年和2010年的Landsat ETM影像

(P119、R39),用于获取杭州市土地利用现状。

1.2研究方法

1.2.1凸壳的定义

凸壳分为点集的凸壳、线集的凸壳和面集的

凸壳,建设用地斑块是一个面状单元,可将其抽象

为由轮廓线结点组成的点集,将该点集的最小外

接凸多边形定义为建设用地斑块的凸壳[18]。

1.2.2建设用地斑块凸壳的确定

本研究采用Netlogo软件实现基于凸壳原理

的城市扩展形态的自动化识别。首先选取有可能

是凸点的结点,如果某一建设用地栅格邻域的建

设用地栅格数量小于5,则认为该点有可能是凸

点,其次判断所选择结点是否为凸点,删除凹点,

留下的则是凸点,最后将凸点连接起来,就是建设

用地斑块的凸壳了。1985~2005年杭州市主城区

建设用地及其凸壳如图1所示。

对于凸点的判断,在Netlogo软件中采用以下

思路实现,关键在于角度的确定。对于点A凸凹性

的判断,首先在斑块中心选择一个参考点O,并使

参考线OO′’’经过点A,参考线OO′’’将轮廓线上的结

点划分为了上方和下方2部分。对于位于线OO′’’

上方的结点P

i ,每一条经过点A与结点P

i

的射线都

跟AO′’’存在一个夹角,其中最小的一个夹角为∠1;

同样,对于位于线OO′’下方的结点P

j

,每一条经过点

A与结点P

j

的射线都跟AO′’存在一个夹角,其中最小

的一个夹角为∠3。若∠1+∠3大于或者等于π,则点

A是凸点,若∠1+∠3小于π,则点A是凹点(图2)。在

该图中,可以判断,点A是凹点,而点B

是凸点。

图2建设用地斑块轮廓线结点凸凹性的判断示意图

Fig.2Sketch map for judging concavity or convexity of outline

nodes of construction land

1.3凸壳原理应用于城市扩展形态识别的优势

1.3.1建设用地斑块凸壳的计算机识别

建设用地斑块在GIS中是一个栅格文件,因而

点集的凸壳与建设用地斑块的凸壳具有相同的数

据形式,因而可方便实现计算机自动识别,从而有

利于凸壳原理在城市扩展研究中的应用。

本研究采用Netlogo软件实现基于凸壳原理

1534

陆张维等:基于凸壳原理的杭州城市扩展形态演化分析12期的城市扩展形态的自动化识别,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首先,采用元胞自动机模型和多智能体模型模拟城市扩展的研究中,城市开发政策、城市规划、决策主体行为等因素对于城市扩展形态的影响是模拟时重要的约束条件,有利于在城市扩展模拟过程中,实现城市扩展形态影响因素对于城市未来发展影响的定量化表达;其次,在城市扩展模拟过程中,随着城市的扩展其凸壳不断变化,该识别方法可以在程序运行过程中根据模型要求实时计算凸壳的变化,提高模拟效率。1.3.2城市扩展形态控制的有效方法

紧凑城市被认为是一种尽可能利用城市已有空间,缓解城市蔓延危害的有效方法[13]。为了促进城市向紧凑城市方向发展,对于不同的城市土地开发行为,应该采取不同的政策导向,或鼓励或限制。因此,从优劣的角度看,填充增长是应该鼓励的,自发增长是应该尽量避免的,而边缘增长则需区分不同的情况。例如新增建设用地图斑A 和B (图3),都属于边缘增长,然而B 属于城市蔓延,而A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填充的作用,因而,B 这种增长方式是应该避免的,而A 在一定程度上说确是应该鼓励的。所以说,这样的城市扩展形态的区分不能有效指导城市土地开

发利用。

图3

边缘增长的不同价值判断示意图

Fig.3

Sketch map of value judgment of edge growth

针对上述问题,凸壳原理将城市发展空间分为凸壳内和凸壳外,如果城市土地开发位于凸壳内,则城市内部空隙将逐步被填充,城市外围的轮廓形态将趋向紧凑;如果城市土地开发位于凸壳

外,则会导致城市形态趋于非紧凑。因而,通过确定已有城市建设用地的凸壳,可以将城市所有可开发用地分为凸壳内用地和凸壳外用地2类,城市土地开发则是尽可能地将未来城市的发展控制在凸壳内,促进城市的紧凑式发展。

2杭州市城市形态演化及其机理

2.1

基于凸壳原理的杭州主城区城市扩展形态演化从表1可以发现,研究期间,杭州市主城区建设用地稳步增长,其中1996~2000年增长最为迅速,年均新增建设用地达到了11km 2,同时凸壳面积由1996年的134.45km 2增加到了2000年的232.57km 2,涨幅达到了73%,说明1996~2000年城市不均衡扩展加剧。

凸壳面积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能够反映一个城市形态的紧凑程度,若建设用地填充了整个凸壳,则比值接近于1,若城市重点沿交通线或某一个方向发展,往往造成城市形态呈“指”状,则比值将偏离1。1985~1996年间,该比值逐渐缩小,从1.28下降到了1.10,1996年之后,该比值又逐渐增加,2000年快速增加到了1.42,到2005年又略有增加,为1.45。

凸壳内可开发用地与主城区新增建设用地的比例表明城市开发的填充潜力,若该比例达到了100%,意味着所有的城市开发都可以在凸壳内进行。1996年之前,主城区的城市形态相对紧凑,凸壳内城市开发的填充潜力基本约为40%~50%;1996年之后,随着城市轴向扩展的加剧,凸壳内城市开发的填充潜力开始提高,2000年时填充潜力达到了96%,意味着几乎所有的城市开发都可在凸壳内进行,到2005年更是达到了207%。

凸壳内新增建设用地与凸壳内可开发用地的比值反映城市开发对凸壳的填充程度,是促进城

市形态趋向于紧凑的重要标志,若填充程度达到100%,则意味着整个凸壳被填充完全,紧凑度增加。1996年之前,杭州市填充程度从1985~1991

年间的59%增加到了1991~1996年间的73%,城市形态趋向于紧凑的可能性较大;1996年之后,填充程度开始下降,1996~2000年间下降到了70%,2000~2005年间下降到了52%,2005~2010年更是下降到了30%,城市形态趋向于紧凑的可能性下降。

凸壳内新增建设用地与主城区新增建设用地的比值反映整个城市开发中属于填充型的比例,

1535

地理科学35卷

是判定城市扩展属于填充型还是外延型的标志。按刘纪远等的标准[18],若该比值达到50%,则城市扩展类型为填充型,若该比值小于50%,则为外延型。以此来看,1985~2000年,杭州市城市扩展属于外延型,2000~2005年这一比例为50%,城市扩展介于填充型和外延型之间,2005~2010年该比例为62%,城市扩展从原来的外延型转为填充型。具体分析来看,2000年时主城区的凸壳面积陡增了73%,凸壳内可开发用地面积比1996年时增加了89%,到2005年时凸壳内可开发用地面积更是增加到了43.49km 2,超过同期主城区新增建设用地面积2倍多,所以,2000年之后凸壳内的新增建设用地占主城区新增建设用地的比例达到并超过50%也就容易理解了。

从凸壳分析可以发现,杭州市主城区城市形态的演化分为2个时期。1985~1996年,建设用地和凸壳面积增长缓慢,城市形态相对紧凑,填充程度相对较高,填充潜力较低;1996~2010年,建设用地快速增长,城市不均衡扩展加剧,凸壳面积陡增,城市形态紧凑程度下降,凸壳内的可开发用地面积也大幅度增加,填充潜力也随之增加。

总体来看杭州市城市扩展类型属于外延型。2005~2010年间,城市扩展形态虽然转为填充型,主要原因是之前城市的轴向发展,凸壳面积的大幅增加使得凸壳内的可开发用地面积随之增加,所以虽然城市扩展形态呈填充型,但填充程度并不高,仅为30%。接下来为促进杭州城市紧凑化发展,在填充潜力增加的情况下,应该严格控制凸壳外的城市土地开发。

2.2杭州城市扩展形态演化的机理分析

Logistic 回归模型被广泛用以分析城市扩展的

影响因素,通过比较各影响因素在空间上与杭州市主城区新增建设用地以及凸壳的空间关系,借此分析城市扩展形态演化的机理。P g (Y =1)表示城市其他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的概率,P g (Y =0)表示城市用地仍保持非建设用途的概率。

P g (Y =1)=

exp (β0∧

+∑i =1

n

βi ∧x i )

1+exp (β0∧

+∑i =1

n

βi ∧x i )

(1)

式中,βi ∧

为回归系数的估计值。在Logistic 回归模型中,当exp (βi )>1时,表示城市开发概率随解释变量的增加而提高,反之则表示城市开发概率随着解释变量的增加而降低。

可达性是解释城市扩展的重要因素,被认为是与社会和经济机会的接近程度,反映了土地开发决策的成本[25],选择到CBD 的距离(CBD )、到工业中心的距离(INDC )、到主干道的距离(MROAD )、到次要道路的距离(OROAD )、到钱塘江的距离(QTR )作为可达性指标;由于地价、市场、经济、文化等因素在空间上存在相互影响,某一地块开发与否受邻域开发的影响[26],选择已有建设用地区(CLAND )、可开发空间(A V AIL )、水体(WATER )的邻域指数为解释变量;空间政策具有促进或限制土地利用的作用,从而影响未来的城市土地开发决策[27],而规划则是通过提供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发展所需的城市配套设施等影响城市发展的最重要空间政策,

采用二值变量来评估规

1536

陆张维等:基于凸壳原理的杭州城市扩展形态演化分析12期划控制的影响(PLAN ),1表示在规划用地范围内,0表示在非规划用地范围内。表2为不同时间段内Logistic 回归模型选取的空间解释变量及其模型参数、拟合优度检验等结果。

1996年之前,道路和已有城市建设用地是城市扩展的最主要因素,沿次要道路和已有建成区周边向外扩散,城市扩展形态变化相对稳定(图4)。

1996年之后,杭州城市开发变得越来越复杂,影响因素也越来越多。从回归模型可以看出,原来不显著的解释变量开始变得显著,期间杭州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如图5所示。1996~2000年和

2000~2005年2个时段内作用方向一致的影响因素有离主干道的距离、离次要道路的距离、可开发空间邻域密度和已有建设用地邻域密度。道路设施的投入能显著提高城市开发的概率,随着汽车拥有率的持续增长,交通通达性对于城市开发的作用越来越凸显。2000年后离主干道距离影响强度的增强也表明,城市沿主干道扩展的趋势进一步加剧。另外,城市可开发空间和已有建设用地区对城市形态的影响是促使城市紧凑化发展,通常建成区周边具备较好的基础设施,工作和生活的便利度都非常优越,因而会促进城市开发的概率。

表2

不同时段内城市扩展的Logistic 回归模型

Table 2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of urban expansion in different periods

注:“—”表示未通过0.05的显著性水平,“/”表示无数据。

1537

地理科学35卷

另外,1996~2000年和2000~2005年2个时段内作用方向相反的影响因素有离CBD 的距离、离工业中心的距离以及离钱塘江的距离。1996~2000年间,杭州市没有出现集中式的城市开发,体现在城市边缘区靠近城市中心处分散性的开发,因而邻近CBD 对于城市开发具有促进作用;然而2000年之后,在远离CBD 的城市郊区出现了大规模集中连片式的城市开发,如城市西北部紫金港校区、西湖科技经济园以及下沙高教园区的开发建设,因为邻近CBD 存在着地块破碎和开发成本过高的问题。1996~2000年,随着杭州市城区“退二进三式”的产业结构调整,杭州市的工业区域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市区原有的工业区调整至郊区后,带动了周边区域较大规模的城市开发;然而2000年之后,杭州市各经济开发区建设基本成型,趋于稳定,工业区的外部负效应逐渐开始显现,因

而此时工业区周边的城市开发逐步被抑制。1996~2000年间,滨江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以及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之江区块)和下沙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都在钱塘江沿岸,每靠近钱塘江1km ,城市开发发生比增加3%;2000~2005年间,杭州市的相当部分城市开发发生在城市西北部,因而每靠近钱塘江1km ,城市开发发生比降低3.6%。

从城市扩展的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可以发现,沿主干道的城市开发是城市形态外延式发展的主要因素。通常城市近郊靠近交通线的土地开发成本相对较低,区位条件相对优越,低成本和高收益之间存在的巨大利益空间成为了城市开发的原始动力,客观上推动了城市沿着城市交通线的轴向延伸[21]。通过对杭州市主干道进行缓冲区分析发现(表3),主干道500m 和1000m 范围内的新

图41985~1996年杭州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Fig.4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of Hangzhou in 1985

-1996

图51996~2005年杭州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图

Fig.5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of Hangzhou between 1996and 2005

1538

陆张维等:基于凸壳原理的杭州城市扩展形态演化分析12期

增建设用地占主城区新增建设用地的比重在1985~2010年间逐步递增。可见交通对城市空间扩展形态的影响正逐渐加强,城市开发倾向于沿城市交通干线扩展,使得城市空间形态缺乏紧凑感,对交通的依赖和出行距离增加,耕地和开阔空间破碎化。具体来看,城市扩展形态呈外延型,城市开发在城西主要沿天目山路、文一西路和留祥路,城北主要沿莫干山路、上塘高架和沈半路,城东主要沿艮山路和德胜快速路。

另外,已有建设用地周边以及城市内部次要道路沿线的城市开发,以及城市中心的集聚作用和规划对城市开发的控制是城市形态填充式发展的主要因素;郊区化发展和城市空间发展政策促使特定时期城市外延式发展。

杭州市郊区化发展主要表现为居住郊区化和工业郊区化。冯健的研究表明[20],1982~2000年杭州近郊区人口一直以较高的速度增长,1990~2000年间其增长幅度由前一阶段的40%增至70%。2000年之后,杭州房地产市场迅速发展,地价和房价的分布基本上呈放射环状由内向外逐渐降低,房价的增长幅度远远超过经济增长的水平,带动了居住的郊区化。20世纪90年代,一方面是中心区污染企业的治理,另一方面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改革引发了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大幅调整,工业企业倾向于在地价相对较低、用地空间较大的城郊发展,工业的郊区化使得到在2000年,城市中心区工业用地所剩无几[20]。到2001年,杭州市行政区划做了重大的调整,建设用地的可用空间大大增加,杭州近郊区进一步发展,目前的工业园区、大学城、居住小区等为了克服城市内部空间紧张的约束和拆迁困难、降低征地费用和开发成本,在城市郊区独立选址,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学城,滨江的高新区,江东的工业城,钱江新城,

小和山高教园区,以及一个个楼盘,分散在城区的东西两边以及钱塘江沿岸。城市的郊区化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外延式扩展。

2002年,杭州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东扩、西进、沿江跨江发展”的城市化战略,以及《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提出的“一主三副六组团”的城市结构,文一西路、留祥路以及艮山路、德胜快速路周边轴向式发展,多中心协同发展带动了副城周围自发式的扩张[23]。另外,杭州正大步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钱江新城的建设、九堡客运中心站、火车东站和地铁一号线等的投入使用,带动了钱塘江沿岸的发展,杭州市城市空间发展政策对于城市扩展形态变化的作用将越来越凸显。

3结论

本研究分析了凸壳原理在城市扩展形态识别中的应用价值,并对杭州市主城区1985~2010年间城市扩展形态演化及其机理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城市扩展形态的分析是为了有效指导城市未来的土地开发活动,以期针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政策导向。凸壳原理在城市扩展形态识别上简单而明确,通过确定已有城市建设用地的凸壳,将城市所有可开发用地明确区分为凸壳内用地和凸壳外用地2类,为采取差别化的空间管理政策提供依据。面对目前中国一些大城市出现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混乱,见缝插针式、沿边沿路蔓延式的城市土地开发行为,城市扩展速度与规模失控,耕地等一系列开敞空间逐年递减,土地利用冲突,城市土地低效利用等一系列问题,城市土地开发则应尽可能控制在凸壳内,促进城市的紧凑式发展。

时间(年)

1985~1991 1991~1996 1996~2000 2000~2005 2005~2010主城区新增建设用地(km2)

31.81

34.81

43.96

36.20

21.05

主干道缓冲区内新增建设用地(km2)

500m缓冲区

8.27

9.39

18.17

12.4

11.18

1000m缓冲区

13.21

16.85

29.48

24.63

17.84

主干道缓冲区内新增建设用地比率(%)

500m缓冲区

26.00

26.98

41.33

34.25

53.11

1000m缓冲区

41.53

48.41

67.06

68.04

84.75

表3城市主干道对城市扩展形态的影响

Table3Influence of main road of city to urban expansion morphology

1539

地理科学35卷

2)建设用地斑块在GIS中类似点集的数据形式为凸壳原理在城市扩展研究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本研究在Netlogo中构建了基于凸壳原理的城市扩展形态识别方法,有利于在基于元胞自动机模型和多智能体模型的城市扩展模拟过程中,实现城市扩展形态影响因素对于城市未来发展影响的定量化表达,并且通过城市扩展模拟过程中实时计算凸壳的变化,提高模拟效率和准确度。

3)从凸壳分析可以发现,杭州市主城区城市形态的演化基本以1996年为界分为2个时期。1996年之前,建设用地和凸壳面积增长缓慢,城市形态相对紧凑,填充程度相对较高;1996年之后,建设用地快速增长,城市不均衡扩展加剧,凸壳面积陡增,城市形态紧凑程度下降,然而凸壳内的可开发用地面积也大幅增加,填充潜力也随之增加。总体来看杭州市城市扩展类型属于外延型。2005~ 2010年间,城市扩展形态虽然转为填充型,主要原因是城市的轴向发展,凸壳面积的增加使得凸壳内的可开发用地面积随之增加,所以虽然城市扩展形态呈填充型,但填充程度并不高。接下来为促进杭州城市紧凑化发展,在填充潜力增加的情况下,应该严格控制凸壳外的城市土地开发。

4)杭州市沿主干道的城市开发是城市形态外延式发展的主要因素,已有建设用地周边以及城市内部次要道路沿线的城市开发,以及城市中心的集聚作用和规划对城市开发的控制是城市形态填充式发展的主要因素,郊区化发展和城市空间发展政策促使特定时期城市外延式发展。1996年之前,杭州市城市发展相对缓慢,已有建设用地区和城市内部离次要道路的距离是城市扩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城市发展相对紧凑,城市外延式发展并不明显,但是城市扩展开始有沿主干道蔓延的趋势。1996年之后,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建设用地面积快速增长,主干道沿线城市土地开发的比重逐步增加,对外交通沿线的城市土地开发导致城市轴向扩展明显。另外,随着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城市内部地价快速上涨,用地日趋紧张,以及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和退二进三式的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居住及工业的郊区化发展,从而促进了城市外延式扩展。同时,杭州市“东扩、西进、沿江跨江发展”和“一主三副六组团”等城市空间发展政策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市扩展形态的演化。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姚玉龙,刘普幸,陈丽丽,等.近30年来合肥市城市扩展遥感

分析[J].经济地理,2013,3333(9):65~72.

[2]渠爱雪,仇方道.徐州城市建设用地扩展过程与格局研究[J].地

理科学,2013,3333(1):61~68.

[3]王新生,刘纪远,庄大方,等.中国特大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

时空特征[J].地理学报,2005,6060(3):392~400.

[4]周春山,叶昌东.中国特大城市空间增长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J].地理学报,2013,6868(6):728~738.

[5]Boyce R R,Clark W A V.The concept of shape in geography

[J].The Geographical Review,1964,5454(4):561-572.

[6]Medda F,Nijkamp P,Rietveld P.Recog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urban shapes[J].Geographical Analysis,1998,3030(4): 304-314.

[7]林炳耀.城市空间形态的计量方法及其评价[J].城市规划汇

刊,1998,(3):42~45.

[8]张治清,贾敦新,邓仕虎,等.城市空间形态与特征的定量分

析——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3,15

(2):297~306.

[9]Schwarz N.Urban form revisited—Selecting indicators for

characterising European citie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0,9696(1):29-47.

[10]吕斌,孙婷.低碳视角下城市空间形态紧凑度研究[J].地理

研究,2013,3232(6):1057~1067.

[11]李平星,樊杰.城市扩张情景模拟及对城市形态与体系的

影响——以广西西江经济带为例[J].地理研究,2014,3333(3): 509~519.

[12]Marquez L O,Smith N C.A framework for linking urban form

and air quality[J].Environmental Modelling and Software, 1999,1414(6):541-548.

[13]Camagni R,Gibelli M C,Rigamonti P.Urban mobility and ur-

ban form:th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costs of different pat-terns of urban expansion[J].Ecological Economics,2002,40

(2):199-216.

[14]丁成日.城市“摊大饼”式空间扩张的经济学动力机制[J].城

市规划,2005,2929(4):56~60.

[15]刘盛和,吴传钧.基于GIS的北京城市土地利用扩展模式[J].

地理学报,2000,5555(4):407~416.

[16]许彦曦,陈凤,濮励杰.城市空间扩展与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

研究进展[J].经济地理,2007,2727(2):296~301.

[17]Xu C,Liu M,Zhang C,et al.The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rapid urban growth in the Nanjing metropolitan region of China [J].Landscape Ecology,2007,2222(6):925-937.

[18]刘纪远,王新生,庄大方,等.凸壳原理用于城市用地空间扩

展类型识别[J].地理学报,2003,5858(6):885~892.

[19]朱波.杭州城市空间拓展浅析[J].城市规划,2003,2727(5):89~

92.

[20]冯健.转型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重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21]冯科.城市用地蔓延的定量表达、机理分析及其调控策略研

1540

陆张维等:基于凸壳原理的杭州城市扩展形态演化分析12期The Evolution of Urban Expansion Morphology in Hangzhou Based on Principle of Convex Hull

LU Zhang-wei 1,2,XU Li-hua 1,WU Ci-fang 2,YUE Wen-ze 2,WU Ya-qi 1

(1.Collage of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Sciences,Zhejiang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Lin ’an,Zhejiang 311300,China;

2.Colla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 310029,China )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this article explored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principle of convex hull used in the recognization of urban expansion morphology,and analysed the evolution and mechanism of urban expansion morphology of main city zone in Hangzhou between 1985and 2010,with the aim of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controlling the urban expansion morphology,and guiding the activity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future.The result shows that,the urban expansion morphology is recognized simply and clearly,using principle of convex hull.It is helpful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making different spatial manage-ment policy in different area by dividing the land which can be developed into the land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onvex hull of urban construction land.The method of recognizing the urban expansion morphology with com-puter based on principle of convex hull is constructed,which is helpful to quantizing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urban expansion morphology in simulation of urban expansion.Before 1996,the construction land and its convex hull in Hangzhou increased slowly,and the urban morphology was compact relatively.After 1996,the construction land increased quickly,and the urban imbalance expansion became remarkable,so the convex hull area increased steeply,and the urban morphology became less compact.In general,the urban expansion morphology of Hangzhou was extension type,and the potential of infilling the urban area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convex hull area.In order to make the urban more compact,the urban development outside the con-vex hull should be controlled strictly.Urban development along the main road are the main influence factors of urban extension development.Urban development along built-up area and minor road in city,agglomeration of urban center,and restric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under urban planning is the main influence factors of urban infilling development.Suburbanization and some urban spatial development policy lead to urban extension de-velopment in some period.

words Key words:urban expansion;morphology;principle of convex hull;Hangzhou

究——以杭州市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22]王伟武,金建伟,肖作鹏,等.近18年来杭州城市用地扩展特

征及其驱动机制[J].地理研究,2009,2828(3):685~695.[23]岳文泽,汪锐良,范蓓蕾.城市扩张的空间模式研究——以杭

州市为例[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13,4040(5):596~605.[24]Yue W Z,Liu Y ,Fan P L.Polycentric urban development:the

case of Hangzhou[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2010,42(3):563~577.

[25]Braimoh A K,Onishi T.Spatial determinants of urban land use

change in Lagos,Nigeria[J].Land Use Policy,2007,2424(2):502-515.

[26]Verburg P H,van Eck J R R,de Nijs T C M,et al.Determinants

of land use change patterns in the Netherlands[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2004,3131(1):125-150.

[27]Cheng H Q,Masser I.Urban growth pattern modeling:a case

study of Wuhan city,P R China[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3,6262(4):199-217.

1541

杭州市城市规划分析知识讲解

杭州市城市规划分析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分析 建筑41班 米兰 2140703006 摘要: 杭州市作为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杭州市城市建成区从最初的矩形发展到扇形,再发展到目前以钱塘江为轴心的沿江、跨江多核组团式布局模式,已初步呈现出现代化大都市的空间格局。其多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和规划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杭州、多中心、城市总规划、历史文化名城

(一)历史沿革及规划发展历史: 杭州城市空间结构从清末至2l世纪经历了多次变革: 清末至2l世纪80年代为团状与指状形态下的单中心集聚结构,城市的主中心主要位于湖滨和吴山地区,功能以混合为主,城市各类公建都集中于此; 而进入90年代后,城市形态仍以团状为主,但城市中心结构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即在原中心北部建立了新的城市中心一武林区域,同时外围也形成了两大副城——下沙和滨江,城市向多中心发展,而城市功能在地域空间上也出现了分化趋势; 到2005年以后,随着跨江战略的深入实施,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指出杭州市未来的发展要从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模式,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布局,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 目前杭州城市逐步形成了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的空间结构,各个中心功能专业化发展更为明显。 一、杭州市第一次城市总体规划(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这是杭州第一个经国务院批复的城市总体规划。从1978年开始编制,1983年5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准。此次规划的规划期限为1985年到2000年。定义杭州市的城市性质为浙江省省会所在地,是国家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城市总体布局按照“保护西湖风景,开辟钱江新区,逐步改造旧城,配套生活设施,调整工业结构,发展卫星城镇”的原则进行空间布局。 二、杭州市第二次城市总体规划(2000年)

拓展城市空间重塑城市格局_刘园

拓展城市空间重塑城市格局 刘园 摘要:从5首都计划6中干道规划制定背景出发,探讨了中外城市规划实践和理论的影响,分析了干道规划的内外动因,通过剖析5首都计划6干道规划的特点,总结规划实施情况,进而归纳出该规划对于南京老城空间格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首都计划,干道规划,城市格局,影响 中图分类号:T U984文献标识码:A 1927年4月,国民政府宣布建都南京。1928年6月北伐战争完成后,国民政府开始着手推广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个层面的国家重建运动。同年,由孙科负责的首都建设委员会成立,下设/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0,推动国都规划建设。1929年12月,一本名为5首都计划6的都市计划报告书制定完成。 国民政府南京5首都计划6共分为28章,从整体架构上来说分为调查统计、规划编制和执行计划三部分。本文重点研究的是其中的干道规划对于南京老城空间格局产生的影响。 1干道规划制定背景 1.1西方规划思潮的影响 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社会的城市规划有了很大的发展,其间也不乏具有历史意义的城市规划实践探索,比如巴黎改建、伦敦重建等,都通过城市规划手法对城市肌理进行了重构,使城市格局更加清晰,城市意象更加便于识别。而干道规划更是这个时期规划的主要特征之一。 城市规划史上的经典案例深刻影响了中国的都市计划发展。1919年,孙科发表了题为5都市规划论6的文章,这篇文章中所主张的城市规划思想,反映了当时欧美时兴的/都市计划0思潮。1.2近代中国干道规划的探索)))以广州为例 1911年,广州仅有长堤一条可以行车的马路。政府首先大举拆城墙,填平濠沟,然后是拆房筑路。拆除旧城墙约10.5km,市内平濠筑路,拆除房屋3000栋。先后在老城墙基上施工修建了万福路、泰康路、一德路、太平路、丰宁路、大德路、越秀路、文明路、长庚路等路段,建起了约26km长的水泥柏油马路,主要街道(包括人行道)拓宽了2.4m~4.6m。 2干道规划的动因 2.1城市发展对干道系统改良的需求 19世纪以后,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其所引发的世界经济体系变革所需,城市干道系统的改良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运输工具改良引发的城市街道系统规模改变。2)道路拓宽成为改良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3)通过大规模的破坏和重建来展示政府权威。 2.2南京城市扩张的内在动力 1899年,随着下关地区正式开放为商埠区,南京西北角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初期开埠区域主要位于沿江一带,清廷在下关设置了金陵关。在此因素刺激下,下关成为南京地区人口成长最为迅速的地区,同时下关地区成为了南京城主要的贸易窗口,清政府的招商局、外商的各大洋行等都在江边新建码头,下关的大马路、二马路和永宁街一带也形成了兴盛的商业区。与此同时,城西北、城东的大片区域伴随着明初的迁都和历次的战火而逐步荒废,到民国时期,城市中无屋可住的低收入市民则逐步占据了城北、城东的空地,以芦草筑成/棚屋0借以栖身。 35首都计划6干道规划 1)因地制宜的处理方法)))/旧有改良0与/完全新辟0相结合。5首都计划6中的道路系统组织原则分为/完全新辟0和/旧有改良0两种,基本以鼓楼为分界。即城中城南地区采取改良为主的规划手段,将原有街道改良为网格状;同时着手建立旧城区与西北侧浦口下关贸易区的联系,对城东城北地区的道路网进行重新规划,呈现出理想城市规划的思路。从路网设置角度来看,城西北地区依中山路方向呈网格状,仅在西侧与山体地形相接的地段辅以因地制宜的街道;城东则采用网格放射混合式,在规整的方格网形式基础上强调十字交叉的绿化主轴线。2)道路分级提高城市可识别性。5首都计划6中采用了西方城市规划中常用的道路分级方法,将城市道路划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干道(28m)、次要道路(22m~12m)、环城大道、林荫大道和内街(6m)。道路分级机制可以增加道路驾驭等级的层次,从而使具备城市轴线功能的道路意向性增强,城市的空间结构更加清晰和便于理解。3)道路节点的环形化改造。在干道交汇处的重要节点设置中心广场,形成周边环路,中心景观的布局。4)改良旧城墙为环城大道,具有创新意味。环城大道的设置利用旧有城防设施,旨在缓解城内交通、充分展示景观资源,同时在空间结构上能够进一步强化原有的环状的空间格局。 4规划实施情况 1)结构性干道基本实施。虽然首都计划没有完全实现,但其中关于城东城北地区新开辟的具有结构性的干道已经基本形成。同时,城南地区基本保留了旧有的主要干道,部分道路得到了拓宽整治。2)三大城市广场相继形成。逐步在中山大道沿线的道路节点处形成了新街口、鼓楼和山西路三个环形广场。道路广场的形成一方面解决了交通问题,同时也形成了停留的心理暗示,有利于人群向周边的辐射,这些广场逐步成为南京人心目中的城市标志地段。3)理想规划带来的实施难度。一方面城东、城北地区新规划的城市路网在/随意规划,了无障碍0的认知前提下,基本没有考虑原有的道路肌理:规划道路与现状道路都呈现45b的夹角,导致规划支路网没有形成。另一方面由于环城大道的构思过于理想化,缺乏对古城墙结构的勘测,后发现由于其年代久远,已经不能承载汽车之重量,故环城大道的规划思想最终流于形式。5规划影响解析 1)拓展城市界限,建立新区路网结构,提高交通可达性,引导城市发展重心北迁。城市路网结构变化引发城市空间北向发展。通过与明朝时期的城市路网相比较,首都计划实施后,城中、城北

最新-简述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精品

简述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一、引言20世纪90年代初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通过发表的《收益递增和经济地理》开始了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 新经济地理学最大的闪光点就是在一般均衡中加入了空间要素。 在分析经济活动集聚、扩散的动力时,制度因素和运输成本得到重视①。 本文采用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去探讨集聚和扩散的来源、城市的形成及演化非常有意义,研究将更具科学性并能提供更为现实的理论依据,帮助我们得出更现实的结论。 二、新经济地理学下的集聚扩散机制一分散力源于市场拥挤效应、城市拥挤效应和知识溢出经济空间内并不只存在集聚,如果一味集聚,那么经济活动将会集中在一点,这是不现实的。 因为大部分要素和市场所在地不同、土地的非移动性就会产生运输和贸易成本,拥挤效应和外部性会产生分散力。 第一,②的核心边缘理论模型认为产业扩散的推动力是市场拥挤和农业人口的非流动性。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就业市场供大于求,会降低名义工资。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中心城市的劳动力会向名义工资高的地区流入,产业在空间分布上趋于分散。 第二,③认为,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会给集聚区带来以下负效应地价居高、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产业会向新的地区转移,形成产业扩散。 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等城市拥挤效应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企业会转移到低成本的地区。 第三,知识溢出、技术溢出也是分散力的来源。 知识和技术在一定的区域内共享,降低其他企业的研发成本。 为避免竞争,一些科研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就会迁出聚集区,向企业少的区域扩散,形成分散力。 二集聚和扩散力量的拉锯战改变城市空间形态———二力博弈能够引起产业集聚的向心力得到新经济地理学和空间经济学的重视,而这种产业集聚能够引起经济活动和要素空间分布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造成产业集聚程度的不同。 离心力促使厂商在地理上扩散。

杭州市城市规划分析知识分享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分析 建筑41班 米兰 2140703006 摘要: 杭州市作为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杭州市城市建成区从最初的矩形发展到扇形,再发展到目前以钱塘江为轴心的沿江、跨江多核组团式布局模式,已初步呈现出 现代化大都市的空间格局。其多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和规划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关键词:杭州、多中心、城市总规划、历史文化名城

(一)历史沿革及规划发展历史: 杭州城市空间结构从清末至2l世纪经历了多次变革: 清末至2l世纪80年代为团状与指状形态下的单中心集聚结构,城市的主中心主要位 于湖滨和吴山地区,功能以混合为主,城市各类公建都集中于此; 而进入90年代后,城市形态仍以团状为主,但城市中心结构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即在原中心北部建立了新的城市中心一武林区域,同时外围也形成了两大副城——下沙和 滨江,城市向多中心发展,而城市功能在地域空间上也出现了分化趋势; 到2005年以后,随着跨江战略的深入实施,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指出 杭州市未来的发展要从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模式,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布局,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 目前杭州城市逐步形成了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的空间结构,各个中心功能专业化 发展更为明显。 一、杭州市第一次城市总体规划(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这是杭州第一个经国务院批复的城市总体规划。从1978年开始编制,1983年5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准。此次规划的规划期限为1985年到2000年。定义杭州市的城市性质为浙江省省会所在地,是国家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城市总 体布局按照“保护西湖风景,开辟钱江新区,逐步改造旧城,配套生活设施,调整工 业结构,发展卫星城镇”的原则进行空间布局。 二、杭州市第二次城市总体规划(2000年) 该轮总规对上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的杭州城市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规划指导作用,引导城市空间有序拓展,对杭州未来的发展奠定了主基调。城市性质上,开始通过分层次确定城市的主导功能,较好的解决了发展旅游和发展工业的关系。城市布局上,开始向沿江、跨江多核组团式发展,特别是城市新中心即后来的钱江新城核心区的建设,奠定了从西湖时代向钱塘江时代转变的基础。 从1993年开始编制,1996年行政区划调整,新设滨江区。2001年3月,杭州市行 政区划再次调整,设立设立萧山区和余杭区,市区行政范围进一步扩大。 此次总体规划的期限为2000年到2010年,城市性质是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和国家历 史文化名城,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浙江省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城市布局发展方向调整为以主城为基础,沿跨江、沿江两条轴线,向东、向南发展,严格控制向西发展;布局形态,从现状的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心,跨江、

杭州白马湖生态创意城基本情况介绍

杭州白马湖生态创意城基本情况介绍 一、开发背景 2008年4月,按照杭州市委、市政府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战略部署,高新区(滨江)围绕“完善北部、拓展南部”,构建“2+1”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目标,正式启动了白马湖生态创意城建设。 二、基本情况 1.四至及面积:北至彩虹大道,西至浦沿路,东南接萧山区界。 20平方公里(山体、水域面积330万平方米), 2.核心区:北至白马湖路,西至时代大道,东、南至萧山界。 8平方公里(含白马湖湖区1.36平方公里) 7个行政村,常住人口13640人。 3.规划定位:“一级、二业、三特、四区”、“宜业、宜居、宜游、宜文” 一级——打造滨江区乃至杭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二业——培育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及生态旅游产业。 三特——建立一个具有时代特点、杭州特色、钱塘江特征的生态新城。 四区——国家级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白马湖旅游休闲度假区、杭州城市美学和建筑美学示范区、杭州和谐创业示范区。 4.产业布局:“一主多副” 一主:以文化创意、动漫游戏产业为主 多副:兼顾大旅游产业、信息服务与软件业、中介服务业、房地产业 5.开发建设时序:两年形成框架:即两年内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农居拆迁安置及土地整理工作;启动项目白马湖三角地创意产业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引进综合性大型创意研究机构;拆迁整治陈家村,打造动漫小镇;先行改造柴家坞、章苏自然村、孔家里等自然村;整治白马湖周边环境及旅游资源;整治狮子山、癞子山一带周边环境,综合改造南部塘子堰村、汤家井村,形成旅游集散中心。四年初具规模:即四年内引进境内外知名创意企业10家;集聚动漫、游戏、多媒体数字等文化创意企业100家,原创作品累计达到4万分钟;整合历史人文环境,完成冠山寺及长河古镇及其它文化碎片的保护及整理;产业制造联盟建成并投入使用,形成与创意产业中心联结的功能带;综合改造傅家峙村、张家村、山一村、马湖村以及毛家沿,提升村庄面貌。六年基本建成:即六年内完成北部产业园区的改造升级,继续引进一批境内外知名创意企业、IT企业;建成北部以冠山及长河古镇为核心的商业中心,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完成园区内居住区整合。 7.资源优势:白马湖是滨江区、萧山区目前最大的湖区,白马湖又称排马湖、白茫湖。相传春秋末期,吴王在此排马布阵,进攻被困于傅家峙山顶之越王,因而得名排马湖,后世传为白马湖。白马湖周边拥有越王城、固陵港、西陵渡、冠山寺、西兴运河等大量历史遗迹,历史上是浙东地区的西大门,南北往来的渡口,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区块内有山北河、石荡河、龙塘河等二十多条河道,冠山、狮子山、回龙庵山等多处盆景型山体,还有冠山寺、湿地、老街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生态景观。规划区域内的主要山体有:冠山161米,回龙庵山84.7米,紫红岭107.9米,美女山161米,狮子山120米,越王城山(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等。特产有冠山杨梅、桂花茶等。

城市空间扩展方式研究

一、城市空间扩展的动力、制约因素和基本模式 (一)城市空间扩展的动力和制约因素 1.经济发展是城市空间扩展的根本动力。 第一,经济发展中的集聚和扩散效应是城市空间扩展的直接动力。城市是经济活动的重要空间,优越的区位、丰富的资源、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已形成规模的工业、繁荣的商贸活动、多样便捷的服务和科技、教育、文化的发展等因素综合作用形成一个强大的引力场,吸引着各种生产要素向城市集聚,当这种集聚达到一定程度(即不经济)时,便会引起各种生产要素向周边地区的扩散。而无论是集聚还是扩散都将对城市建设用地产生新的需求,带来城市空间的扩展。换言之,城市空间的扩展是在集聚力和扩散力的共同作用下进行的。 第二,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决定了城市空间扩展速度和扩展形式的周期性变化。一方面,从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大城市不同时期的空间扩展情况看,城市空间扩展是非匀速推进的,表现出加速与减速的交替过程,直至进入稳定期。当经济高速发展时,城市建设投资增加,城市空间扩展加速,反之则放缓,使城市空间呈现出“年轮”性特征。另一方面,经济发展还影响着城市空间扩展的形式。当经济处于高速增长阶段时,城市空间扩展形式主要表现为外延式水平扩展,城市建设用地比较粗放、松散,紧凑度指数下降。当经济处于稳定增长或缓慢增长阶段时,城市空间扩展则转为内涵式垂直空间扩展,以内部填充、改造为主,建筑密度加大,紧凑度指数明显上升。 2.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居民对居住条件改善的需求是城市空间扩展的重要力量。 在城乡差距存在且政策开放的情况下,大量农村人口涌进城市,导致城市住房需求猛增。新增人口中的低收入群体通常在市区的边缘地带栖身,由于边缘区的土地价格较低、交通便利、房租较低、管理松散,同时建造商在郊区建设新屋的成本也较低,城市空间以空前的速度向外扩展。另一方面,城市中的高收入群体,不满于中心区的喧闹、拥挤和环境的日益恶化,纷纷向郊区迁移,追求更加宽敞、更接近自然的舒适居住环境,这就要求有更多的土地空间作保障。与之相适应,部分产业向这些地区的迁移以及配套服务设施的兴建,又进一步增加了对土地的占用。 3.交通网络的拓展对城市空间的扩展具有明显的引导作用。 铁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地铁、轻轨等交通设施的建设,极大地加强了城市的对内对外联系,大大提高了城市空间的扩展速度并改变着城市空间的扩展方式。由于便捷的交通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并给居民的工作、生活、出行带来方便,因此,在重要的交通站点会形成新的集散中心,并沿主要交通干线轴向扩展。发达的交通线路对各种生产生活要素具有很强的吸附力,而纵横交错、不断完善的交通网络使城市空间扩展最终呈现网结状格局。 4.技术进步对城市空间扩展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建筑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垂直扩展,在一些聚集效应较高的城区,土地供给非常紧张,人们凭借先进的技术使建筑向更高处发展,建成高楼林立的中央商务区或住宅区,从而使城市空间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交通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不仅推动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水平扩展,也改变着城市的空间形态。在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网上购物、网上办公 城市空间扩展方式研究 陈玉光

039“区”向“城”转型背景下的小城镇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以宁波杭州湾新区近郊小镇为例

“区”向“城”转型背景下的小城镇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以宁波杭州湾新区近郊小城镇为例 李诗强黄伟锋 【摘要】宁波杭州湾新区由“工业新区—综合新城”转型过程中,必然会同周边的农村或城镇发生利益关系,同时存在着区域协调、城乡统筹等矛盾与困惑,在这样背景下的庵东镇面临行政区划调整后与杭州湾新区功能关系的重新审视,明确其在新区中角色定位、城镇空间结构、村庄建设以及未来城镇拓展方向等问题,为此庵东镇急需进行前瞻性的战略谋划,为把握、利用好机遇提供空间上的决策参考,既满足杭州湾新区对城市发展指导性的需求,又能理性的向新区表述自身发展诉求,保障庵东镇在新环境下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新区转型;小城镇;空间发展战略 1.研究背景 随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通车,处于杭州湾产业带中心位置的宁波杭州湾新区以优越的区位条件和政策环境,必将成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在宁波杭州湾新区迅猛的发展浪潮中,经历过去单纯“工业区”发展路子,走向“综合新城”发展现实,在这个过程中,新区必然会与周边乡镇发生利益博弈关系,包括区域协调、城乡统筹等问题,这种外部环境的改变,必然促使庵东镇重新审视与杭州湾新区的功能关系,以及未来城镇空间拓展方向;另外从庵东镇内部环境来看,由于城镇快速发展和时间维度上的推进,上版总体规划的规划思路已不能有效诠释庵东镇现阶段的发展,包括其产业发展策略、城镇交通体系、城乡空间布局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都受到严峻挑战。从整个庵东镇远景发展战略高度,深入分析区域发展趋势与机遇,剖析现实发展状况与历次规划理想间的矛盾,最终从“路基—路标—路径”三个层面上(图1),围绕未来庵东镇怎么发展这个核心问题,从战略定位、区域协调战略、城镇空间发展战略、产业发展策略、村庄发展策略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有效引导庵东城镇空间从迷茫无序走向清晰有序。

杭州地铁工程施工围挡提升改造

杭州市地铁工程施工围挡提升改造 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提升我市地铁工程施工围挡的设计、建造、管理水平,适应“后峰会、前亚运”时代杭州城市国际化要求,建立与“城市国际化、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相匹配的文明施工管理体系,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和相关规定,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对照国际一流水平,紧紧围绕环境治理攻坚战要求,通过开展全市地铁工程施工围挡提升行动,推动地铁工程标准化管理水平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水平双提升,为城市国际化和绿色发展水平提升做出新贡献。 二、工作原则 围挡提升遵循“安全、绿色、美观、实用”原则: (一)安全原则:突出安全可靠性能,围挡材质必须符合刚度和结构可靠性要求,限制使用砌体结构和PVC围挡,淘汰泡沫夹芯板围挡,选择可靠度高的结构形式,推荐使用钢结构围挡,增强使用安全性能和防御强风能力。 (二)绿色原则:秉承绿色发展理念,优先采用可回收利用的材料和可循环使用的构(配)件,砌筑式围挡采用合格的 - 1 -

建筑废弃物再生制造材料。 (三)美观原则:注重城市美学,结合杭州开放、大气、精致、创新、现代的城市特征,在构造形式统一的前提下,提供具备不同区域环境特点的外观设计方案,外挂图文实施“一站一方案”美工设计,实现围挡风格与所属区域性环境、美学协调一致 (四)实用原则:紧密结合施工条件,选用简易拆装结构形式,充分考虑施工适用性和成本经济性,满足不同工期、不同工况、不同区域的实际需求。 三、工作任务 (一)制定标准。2018年5月31日前,由建委会同地铁集团制定指导标准,并形成《杭州市地铁工程施工围挡规格标准参照图集》。郊区站点以现有围挡形式为基础,由地铁集团负责设计和工艺提升。 (二)明确范围。2018年5月31日前,由地铁集团会同建委,按照重点突出、城郊有别的原则,明确新标准实施范围和提升改造范围。 (三)改造步骤 1、样板建设。2018年5月31日前,开展实施6个以上地铁工程围挡提升改造的样板工地。其中新标准实施两个以上,现有标准提升实施2个以上。6月20日前完成样板和提标工程建设。 - 2 -

浅析杭州的城市空间演变

浅析杭州的城市空间演变 摘要 杭州是中国七大古都,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萧山区跨湖桥遗址的发掘证实了早在8000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距今5000年前的余杭良渚文化被誉为“文明的曙光”。并自秦朝设县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自古就有“人间天堂”的美誉。而杭州城市空间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 关键字:空间形态,发展过程,文化风景,现状与未来 秦统一六国后,在灵隐山麓设县治,称钱唐。现在的市区,当时还是随江潮出没的海滩,西湖尚未形成。隋朝的立国时间虽然短暂,但对杭州正式成为一个城市却起了奠基作用。隋开皇十一年(591 年) ,大臣杨素调发民工在凤凰山下的柳浦钱塘江沿岸的江干一带筑城,建立了杭州州治“周回三十六里九十步”,为我国东南部最大的城市之一。杨素所建杭州城,州治设在城南的凤凰山麓,而城北则为居民与市场,奠定了“南宫北城”的城市格局。隋大业六年(610 年) 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江南运河以杭州为南端点,铸就了杭州在交通上集大运河南端起讫点,大运河与钱塘江交接点和浙东、浙西跨越点等三种区位于一体的重要位置,把杭州推到了全国性交通主干线和地区性交通主干线的重要位置,从而为杭州城市自身的发展及其在东南地区的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至五代时期,由于经济的繁荣,杭州地位逐渐上升,城区人口骤增,促使城区不断拓展. 吴越郡主钱镠审时度势,采取“保境安民”、“善事中国”的策落,使杭州城避免了战争的破坏,同时也提高了吴越国的经济势力、文化优势,为杭州城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盾。隋建杭州城,城南部属丘陵,且近钱塘江,城西则濒西湖。在杭州城市的扩展发展上,由于杭城的南部与西部受到江、湖的限制,不宜扩展,于是便向城市的东部与北部扩展。钱镠对杭州城进行了三次扩建,周围达35 km。 自唐代李泌凿六井,白居易浚西湖筑捍湖堤后,西湖已经成为杭州城市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钱镠专门设有一千人的撩湖兵疏浚西湖,同时在西湖的内外建造了大量的寺院、佛塔。寺院如肇庆寺、净慈寺、云栖寺等等. 宝塔如保俶塔、雷峰塔、六和塔及白塔等等. 丰富了杭州的城市空间,同时也为杭州日后在文化上的强盛奠定了基础。钱镠在扩建杭州城的同时,也规划了杭州城市的主轴线。主轴线的南端是吴越国的王宫,北端则为市坊、民居群,这条主轴线是同盐桥河基本平行的主干道,一河一道自南至北,纵贯杭州城。此后,这条城市中心轴线,千余年来未变。隋代杨素始建杭州城,州治设在城南的凤凰山麓,而城北则为居民与市场。钱镠在州治、节度使治所的基础上营建宫城,保持了隋唐以来的这一城市布局,体现了“南宫北城”、“前朝后市”的格局特色。此后南宋在杭州建都,营建宫城与扩展杭州的外城,也效仿并继承了这一古制,并做了进一步的扩展。吴越杭州城的城市格局,给后来的杭州城市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杭州城凡三重,子城、内城、罗城,规模宏大,城区面积较唐时扩大一倍以上。经过几次扩建以后,整个杭州城南北修长,东西较为狭窄,形似腰鼓,故当时有人又称杭州城为“腰鼓城”。这是古代杭州城市建设的第一次飞跃。 自隋经吴越及至南宋,历经近700 年,杭州城从一个小县城发展到大都市,又从大都市发展到国都京城的历史鼎盛时期,成为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杭州市城市建设发展公司薪酬管理制度

杭州市城市建设发展公司薪酬管理制度 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 二零零四年七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3) 第二章薪酬总额 (4) 第三章薪酬元素 (5) 第四章岗位绩效工资制 (9) 第五章协议工资制 (10) 第六章薪酬定级和调整 (11) 第七章其它规定 (13) 第九章附则 (15) 附件1:行政管理职系薪酬预算表 (16) 附件2:业务管理职系薪酬预算表 (20) 附件3:行政管理职系职等系统 (20) 附件4:业务管理职系职等系统 (21) 附件5:行政管理职系各职等和薪档岗薪基数 (22) 附件6:业务管理职系各职等和薪档岗薪基数 (23) 附件7:行政管理职系各职等和薪档绩效基数 (24) 附件8:业务管理职系各职等和薪档绩效基数 (25) 附件9:福利分配表 (26) 附件10:岗位分类表 (27) 附件11:薪酬发放流程 (28)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了制定适合市场化运作的分配体系,激发员工活力,共同分享杭州市城市建设发展公司(以下简称“杭州城建”)所带来的收益,把员工个人业绩和团队业绩有效结合起来,促进员工价值观念的整合统一,形成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的良好机制,推进杭州城建总体发展战略的实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市公司的有关规定,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杭州城建全体正式在岗员工。 第三条薪酬分配的依据 薪酬分配的依据是:岗位价值、能力和业绩。 第四条薪酬设计的性质 薪酬设计的性质在于:薪酬改革重在结构调整,结合适当的总量调整。 第五条薪酬分配的基本原则 薪酬作为价值分配形式之一,应遵循竞争性、激励性、公平性和经济性的原则。 (一)竞争性原则:在薪酬结构调整的同时,根据市场薪资水平的调查,使杭州城建的薪酬水平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二)激励性原则:打破工资刚性,增强工资的弹性,通过绩效考评,使员工的收入与杭州城建整体业绩和个人业绩紧密结合,激发员工积极性;另外,开放多条薪酬通道,不同岗位的员工有同等的晋级机会。 (三)公平性原则:薪酬设计重在建立合理的价值评价机制,在统一的规则下,通过对员工的绩效考评决定员工的最终收入。 (四)经济性原则:人力成本的增长幅度应低于总利润的增长幅度,用适当工资成本的增加引发员工创造更多的经济增加值,保障出资者的利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六条薪酬的特征 (一)可计量性:除了将与员工薪酬相关因素量化为工资数额外,将福利性支出转化为工资性收入,并在一定程度上与绩效考评挂钩。 (二)员工根据其所在岗位、工作努力程度和工作业绩,可预期到个人的年总收入。 第七条薪酬体系 依据岗位性质和工作特点,杭州城建对不同人员实行不同的工资制度,构成杭州城建的薪酬体系,包括岗位绩效工资制和协议工资制。

加大绿化提升力度拓展城市绿化空间

加大绿化提升力度拓展城市绿化空间 摘要:垂直绿化,又称为立体绿化,在厦门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今天,垂直绿化在增加厦门市绿化面积,美化厦门环境方面具备独特作用。本文以垂直绿化为研究对象,侧重从垂直绿化的现实意义、运用及注意事项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垂直绿化;意义;运用;注意事项;探讨垂直绿化是区别于平面绿化的新形式,是通过多项园林技术,借助一些具备攀援特性的植物,依靠城市现有构筑物,如山体、天桥、挡墙、阳台等立面为植物提供生长空间的一种绿化形式。它实际上是平面绿化向空间绿化的扩展和延伸,是更深层次的绿化。 2010 年厦门市启动创建森林城市的工程,按国家森林城市测评指数,市委市政府号召全市园林绿化部门加大绿化提升力度,见缝种绿、见缝插绿,增加绿化密度,主要节点和路口实现更高层次的美化、绿化和彩化。2012 年全市绿化工作目标全市森林覆盖率42.8%,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建成区绿地率达35%,人均公共绿地10m2 ,道路绿化率80% 以上,多数市民出门平均500m 有休闲绿地,大力开展建筑物屋顶、墙面、立交桥的立体绿化。 垂直绿化工作作为创建森林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此项工作自

2006 年在厦门市全面展开后,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走在市区主 干道,进入居民小区,随处可见垂直绿化的身影,这项工作极大提 升城市的绿化景观,2011 年厦门市在巩固以往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立体绿化工作,完成200 多处垂直绿化点建设,人行天 桥、高架桥、跨线桥墩等都进行垂直绿化改造,进一步构建城市空 间多层次绿化格局。笔者就厦门城市垂直绿化工作中的一些体会作 几点阐述。 1垂直绿化的现实意义城市发展的现状迫切要求拓展绿化空间,增加垂直绿化覆盖率。(1)伴随着厦门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加,城市中心建筑密度越来越高,加之市区主干道厦禾路、市府大道、湖里大道拓宽改造,所有的建设工程都在不断蚕食原本就不多的绿地空间,造成城市中心区用于平地绿化的土地面积越来越少。(2)随着厦门市经济飞速发展,岛内岛外房地产开发方兴未艾,建筑物外墙特别是沿环岛路上高层建筑的墙面,无机材料的大量使用,导致高温化壁面产生的大量热量向空气中不断的扩散,致使周边温度上升,产生热岛效应。(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设计观念的进步,许多高层建筑都设有屋顶花园或较大的裙楼露台,相当部分的商品房都设有大阳台、大窗台和大露台,甚至于近年开发的一些高档商品房每户也都设有入户花园,这些都为垂直绿化提供了可能。总之,在厦门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今天,如何拓展绿化空间,增加绿量和绿化覆盖率,提升厦门市民的生活质量,已成为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在传统的平面绿色空间缩小、城市用地紧

杭州市城市发展规划报告

杭州市城市发展规划 -----------------------作者:

-----------------------日期:

杭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总报告 规划专题 专题一:杭州都市区功能定位研究 专题二:产业分工与道路择定 专题三:塑造创新的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 专题四:提升杭州的中心职能—金融和物流 专题五:交通发展战略规划 专题六:杭州都市区空间结构规划 专题七:杭州城市风貌与城市形象 专题八:杭州旅游发展规划 专题九:杭州都市区生态化建设 专题十:杭州城市的人文与精神

专题十一:经营城市与制度创新 第一篇:发展与危机Development & Crisis 第二篇:人文与精神Humane & Spirit 第三篇:理念与目标Philosophy & Objective 第四篇:产业与路径Industry & Route 第五篇:空间与环境Space & Environment 第六篇:经营与创新Operation & Innovation 第一篇:发展与危机 一.值得关注的大背景—杭州城市发展的宏观环境Background—the Macro-environment of 1.汹涌澎湃的世界性浪潮 (1)全球化影响日益加深 (2)市场化考验十分严峻 (3)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 (4)现代化前景不容乐观 思考和研究杭州城市的发展,必须以开放的思维理念为指导,以广阔的时空背景为参照,以清醒现实的认知态度为基础,以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竞争力

为目标。 2.正在转变的全国性格局 从全国产业战略布局的发展态势看,正在实现由“一个大局”向“另一个大局”的转变,杭州等沿海城市的发展面临着国际、国内双重压力。 3.激烈重组的长三角区域 在这个高度竞争、迅速变动的内部环境里,杭州能否找准位置、抢占优势、强化中心地位,妥善处理好与周边城市的竞争与协作关系,将直接决定杭州未来长远发展的成败。 4.极化竞争的省域环境 浙江省内目前各级城市都在极力强化要素的集聚发展,竞争的态势有增无减。 二.古今江南的富庶地—杭州城市发展的稳健步伐 Rich and Populous City in Ancient &Modern times-- the Stable Step of hangzhou Metropolitan Development 1.富甲一方的江南都会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2.平稳上升的经济大市 在自身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与国内发展波动较大或跳跃式前进的城市相比,杭州的发展步伐相对比较稳健。 “九五”时期,全市GDP年均增长率12.4%,2000年GDP总量达1382.6亿元,是1978年的48.7倍。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中,杭州GDP总量

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的历史特征

第23卷第3期 V o l .23N o .32002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Journal of Q ingdao Institute of A rch itecture and Engineering 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的历史特征 Ξ 王媛1,王柬罡2,崔海鹰3(1.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510060;2.青岛市公路管理局,青岛266101;3.青岛市李沧区房产管理二处,青岛266100) 摘 要:就我国历史上的几个重要阶段,对广州市城市形态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特征进行探讨,总 结了广州城市形态发展的历史特征及演变规律,以利于今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中,吸取历史经验、 寻求规律、继承与发扬城市传统文化,体现岭南历史文化名城特色. 关键词: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 中图分类号:TU 2098.1 城市形态是城市总体的物质形状和文化内涵双方面特征和过程的综合表现.城市空间形态则是指各种物质要素在城市总体层次上的空间组合关系,它包括城市本身的空间布局、空间形式、空间规模等直观的物质环境表现,它的演变具有时间系列的动态过程.只有把握住城市空间形态的总体特征及其演变过程,揭示出城市内外部诸要素相互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才能为城市规划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作用.1 秦汉时期城市空间形态 秦汉时期——最早的广州城. 公元前214年(秦33年),秦始皇在岭南设南海郡,广州(番禺)为南海郡治,任嚣任郡尉,建城郭番禺城.番禺就是最古老的广州城,从任嚣建城(公元前214年)至今已有2215年的历史了[1]. 秦至二世而亡,赵佗继任嚣自立南越国而称王,把任嚣城扩大到周长10km 的大城,俗称“越城”或“赵佗城”,南越都城的建设是广州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规划的建设(见图1)[2]. 图1 南越国都城城址示意图汉平南越后,中央皇权加强了对岭南的统治,使岭南土著 民族在接受较高文化的影响中,而逐渐“汉化”和发展起来了. 东汉末年,广州虽亦遭战乱,但商业繁荣,居民富足.《南 齐书,州郡志上》有云:“广州,镇南海,滨际海隅,委输交部,虽 民户不多,而狸獠猥杂……卷握之资,富兼十世”.所以当时的 交州刺史步骘将其州治从苍梧郡广信(今梧州)搬到广州,重 修“越城”的西半部,并把城向北扩展,所以历史上也称步骘 城.而广州的正式定名应在三国孙吴时代. 2 隋唐南汉城市空间形态 隋唐南汉——广州城的开元盛世. 隋初经济一度发展,因而大兴土木,开运河、建造宫殿,沟 通南北交通,成为历史上不可磨灭的功绩[3].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潮,出现了贞观、开元 盛世,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城市的发展达到了一个Ξ收稿日期:2001-10-30

杭州市城市发展规划(doc 16页)

杭州市城市发展规划(doc 16页)

杭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总报告 规划专题 专题一:杭州都市区功能定位研究 专题二:产业分工与道路择定 专题三:塑造创新的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 专题四:提升杭州的中心职能—金融和物流 专题五:交通发展战略规划 专题六:杭州都市区空间结构规划 专题七:杭州城市风貌与城市形象 专题八:杭州旅游发展规划 专题九:杭州都市区生态化建设 专题十:杭州城市的人文与精神 专题十一:经营城市与制度创新 第一篇:发展与危机Development & Crisis 第二篇:人文与精神Humane & Spirit 第三篇:理念与目标Philosophy & Objective 第四篇:产业与路径Industry & Route 第五篇:空间与环境Space & Environment 第六篇:经营与创新Operation & Innovation 第一篇:发展与危机

“家住西湖山水间”。在工业化、城市化飞速发展而生活环境、生活品质却不断受到下降威胁的今天,杭州极具魅力的人居环境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 一. 难以维系的安逸梦—杭州城市发展的潜伏危机 Hard to Maintain the Easy & comfortable Dream—the Potential Crisis of Hangzhou Metropolitan Development 1.受到挑战的区域中心地位Regional Central Status with Challenges 杭州区域地位的下降是由杭州整体城市竞争力和辐射力的下降造成的。 一项资料表明,在最近10年中,杭州市竞争力由第8位降至第10位,而宁波却由第12位升至第8位,苏州由第11位上升至第5位(陶松龄,2001)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借鉴国际惯例,通过详尽、深入、细致的分析,对我国各大城市的经济发展环境和竞争力进行了排序,日前公布结果。城市竞争能力依次为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大连、天津、青岛、南京、武汉、厦门。经济发展环境依次为上海、深圳、北京、广州、天津、大连、杭州、南京、武汉、成都。 长江三角洲庞大的制造业基地是否会南移,取决于南北翼两地对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等多种因素的竞争。杭州如果在竞争环节上没有重大突破,先进制造业的大规模南移,就只能是聊以自慰的美好期待。强市弱中心—一个尴尬的角色作为省会城市,全省政治与文化中心的地位尚在;而作为区域中心城市,杭州的发展实力已使其无法被其他城市心悦诚服地认同。影响腹地缩小—一个远去的杭州的区域弱中心地位使其传统的影响腹地正在被不断袭夺。以其为中心的杭嘉湖绍区域经济板块正在明显解体。从某种意义上讲,腹地的丧失是对杭州巩固区域中心地位的最大冲击。 电信、客货公路流铁路流、航空流、水运流、报纸发行的调查分析区域网络化交通的建设使杭州已经不再是区域要素流动的必经节点,杭州很可能成为一个被逾越的区域发展角落。 2.优势不显的工业化之路 根据产业发展过程的分析,可以判断,杭州已经进入工业化发展中后期阶段、产业的高度化阶段。 企业结构—碎石型 杭州工业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很难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合力。 2000年杭州全市工业总产值42%左右的贡献来自规模以下的中小企业,271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平均产值规模也只有568万元。 创新源—先天不足 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适合创业和创新的环境亟待完善。 1999年杭州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为24万人,而同年上海是74.3万人,南京是27.83万人;是年,杭州市高校学生数为7.53万人,只为上海的44%、南京的50%;在科技企业化方面,浙大在全国大学中只排列第10位左右. 制高点—抢占意识不强 长期以来,受到自身认识的禁锢以及大上海阴影的笼罩,杭州抢占制高点的意识不强,本应具有的商贸流通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信息和科技教育中心职能一直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成长环境:忧多于喜 外部环境:上海、苏州、宁波等周边地区的迅速成长,对杭州的区域地位和

杭州市推进城市有机更新走科学城市化之路

杭州市推进城市有机更新走科学城市化之路 本报讯(记者邓国芳)历经五个月的修改完善,《城市化挑战与杭州城市有机更新》课题报告于昨日下午再次提交市委、市政府专题会议研究讨论。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国平在会上强调,面对城市化带来的诸多挑战,必须坚持以城市化带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推进“城市有机更新”,走科学城市化之路,努力把杭州打造成为一座具有差异性、独特性的城市。 市领导王国平、孙忠焕、杨戌标、许勤华、朱金坤、孟祥锋和原市政协副主席马时雍等一起,听取了市建委负责人关于课题研究进展情况的汇报,浙江大学徐雷教授代表课题组介绍了《城市化挑战与杭州城市有机更新》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王澍、卜菁华、张晓红、方志达等专家学者发表了意见建议。 紧扣近年来杭州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的实践,借鉴国内外“城市有机更新”的理论,全面系统地分析杭州在推进“城市有机更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客观理性地总结杭州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的经验教训,为杭州走科学城市化之路提供指导,这是开展《城市化挑战与杭州城市有机更新》课题调研的初衷,也是市委、市政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走出一条具有杭州特色的“城市有机更新”之路所作的理论“备战”工作。 王国平在充分肯定了前一阶段课题研究成果后指出,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对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生态环境、满足人民群众提高生活品质的诉求、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解决“城中村”和农民工问题、解决“行路停车难”问题、弘扬“城市美学”和彰显城市特色、实现城市管理现代化等,都带来了挑战。应对城市化带来的诸多挑战,关键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进“城市有机更新”,走科学城市化之路。要把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提高到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高度,提高到“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打造增长极、提高首位度”的高度来认识,努力走出一条杭州特色科学城市化之路。 王国平强调,应对城市化挑战、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必须积极借鉴世界城市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的理论与经验,系统梳理过去几年杭州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的理念与思路,特别是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保老城、建新城”、“两疏散、三集中”、“保护第一、应保尽保”、“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等理念与思路,全面总结杭州实施西湖综合保护、西溪湿地综合保护、运河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市区河道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和“33929”、“三口五路”、“一纵三横”、“五纵六路”、“两口两线”等道路综合整治以及背街小巷改善、危旧房改善、“城中村”改造、三大副城和四大省级开发区建设、“清洁杭州”和“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市区企业搬迁与市场改造提升等重大工程的成功实践,提出推进“城市有机更新”、走科学城市化道路的对策建议。 市政协主席孙忠焕指出,开展《城市化挑战与杭州城市有机更新》课题研究,不论对总结前些年杭州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的经验,还是指导下一步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的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要围绕杭州“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和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城市发展目标,围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要风景旅游城市的城市特色,积极探索如何推进“城市有机更新”。要通过课题研究,搞清城市化给杭州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等带来了哪些挑战,杭州又应该如何通过“城市有机更新”来应对这些挑战。特别要坚持源于实践、指导实践,系统收集、总结近年来杭州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的实践,把这些散落在各个时期、各项工程中的“珠宝”以课题为引线“串珠成链”,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把实践提升为理论,用以指导杭州下一步“城市有机更新”工作实践,并争取在全国产生指导意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