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8届高三文综历史热身试题8

2018届高三文综历史热身试题8

2018届高三文综历史热身试题8

24.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一方面强调明善恶,寓褒贬,将褒贬寓于叙事之中;另一方面要求对尊者、亲者、贤者隐恶扬善。孔子这一方法

A.遵循秉笔直书编修原则

B.注重自由表达个人观点

C.利用政治权势篡改历史

D.意在维护传统礼法秩序

25.《史记》载:“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据此可知,汉初

A.耕作方式发生改变

B.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C.休养生息成效显著

D.儒家仁政得以实施

26.包拯在《请复御史里行》中说:“盖朝廷纪纲之地,为帝王耳目之司,必在得人,方为称职,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这表明包拯

A.强调科举选才标准

B.重视监察官员素质

C.痛斥官员贪腐行为

D.注重维护朝廷法纪

27.顾炎武《钱粮论》(上)载:“今来关中,自樗以西至于岐下,则岁甚登,谷甚多,而民且相率卖其妻子……何以故?则有谷而无银也,所获非所输也,所求非所出也。”这反映出

A.赋役货币化加重农民负担

B.政府调控失当粮价暴跌

C.高利贷盘剥使民众贫困化

D.贸易逆差导致白银锐减

28.1899,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在向英、德、俄、法、意、日等国发出的“门户开放”照会中称,“中国现行条约税则适用于各国在华势力范围,中国政府得以征收关税”。1900年7月又宣称“包括保护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这是因为

A.美国坚持公正的国际道义原则

B.各国抵制威胁美国利益

C.美国拉拢清政府保障在华利益

D.中国人民反帝斗争高涨

29.张之洞在给一位军机大臣的电报中说:“嗣闻人言,内意不愿多言西法,尊电亦言‘勿袭西法皮毛,免遭口实’等语,不觉废然长叹:若果如此,‘变法’二字尚未对题,仍是无用,中国终归澌灭矣!”。张之洞所言“变法”是指

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

C.清末新政

D.组建内阁

30.据记载,从1937年7月到1941年12月,中国从西方国家获得的援助总额为2.635亿美元,从苏联获得的贷款总额为2.5亿美元。这表明

A.西方国家与国民政府关系密切

B.社会主义国家更具人道精神

C.中国与苏联在抗战中利益攸关

D.中国抗日战争严重依赖外援

31.在“一五计划”的预算支出中,58.2%投入工业建设,19.2%投入交通、邮政和电讯业,7.6%投入农业、林业和水利,7.2%投入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这一分配方式

A.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和发展战略需要

B.反映出新中国缺乏经济建设经验

C.造成日后中国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导致急躁冒进的“左”倾错误滋生

32.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一举粉碎并侵占卡尔基斯人大片国土,对此胜利希罗多德评论说:“雅典人就这样强大起来了!显而易见的是,自由是一件绝好的事情。……因为处于僭主统治下的雅典人,在军事方面丝毫不强于他们的任何邻人,但是一旦摆脱了僭主的桎梏,他们很快就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了。”据此可推论

A.君主集权对国家发展无益

B.民主政治利于城邦发展

C.军事力量强弱取决于领袖

D.雅典对外扩张战争频繁

33.1600—1760 年间,“东学西渐”是以深层次的哲学及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而“西学东渐”是以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对此后东方国家的近代化具有深远影响。可见当时

A.世界各地的联系更为深入

B.欧亚开始打破隔绝状态

C.东方经济发展落后于西方

D.东方善于吸收西方文明

34.表1 英国离开农村流向城市人口总数统计

1751-1780 1781-1790 1801-1810 1811-1820 1821-1830

7.5万7.8万13.8万21.4万26.7万

表1所示的状况说明

A.英国农民生活急剧恶化

B.英国城乡人口比例逆转

C.英国城市化进程较迅速

D.工业革命削减农业优势

35.1935年6月,当美国经济有所恢复后,保守势力的堡垒最高法院宣布《全国工业复兴法》违宪,予以废除。罗斯福政府干脆借此机会顺应民众舆论的压力,大力推行福利政策,争取得到民众的支持。同年8月国会通过《社会保险法》,开始进行“福利主义”试验。这反映了美国

A.政府行政权有所扩大

B.民众在政治决策中地位上升[来源:https://www.wendangku.net/doc/1f16791741.html,]

C.福利制度是大势所趋

D.权力制衡机制利于缓解危机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43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4~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条件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135分。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2017年初,杭州图书馆为韦思浩立了一座“众筹老人雕像”。

韦思浩因为一则《杭州图书馆向流浪汉开放,拾荒者“看书前”自发洗手》的报道知名于网络。

老人女儿告诉记者,韦思浩生前“爱书成痴”。每到图书馆看书。先把拾荒家当放好,然后直奔洗手间,仔细把手洗净。看不清书上的字,又舍不得钱配眼镜,他只能将脸贴在书报前。老人接受采访时说“我们老了,大脑要萎缩了。要不断充电,不断得到精神支撑。”

这位“拾荒老人”,因“看书前洗手”感动网友。在老人过世人们整理遗物时,发现了大量捐赠证书和信件。原来他拾荒不是为了补贴家用,而是捐资助学。

他的真实身份其实是高中退休教师,每月约有6000元退休金,他毕业于浙江大学,曾参与过《汉语大词典》的编写。

浙大教授楼含松对此评价说,“韦思浩是一个有爱心的教育者,他走了,但他的精神,不能从这座城市中逝去。”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作用相关知识,分析为韦思浩立塑像的重要性。(12分)

[来源:学|科|网]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自行车传入中国。开始只是作为娱乐工具在上层社会流传。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自行车才慢慢的融入并影响着中国市民的生活与观念,成为年轻人结婚必备的“三大件”,其意义类似于今天的汽车,是家庭富裕的象征。

随着经济的发展,自行车的地位被汽车取代。自行车因“道路抢夺者”和“事故引发者”的评价被各地政府限制使用甚至取缔,“无自行车城市”在当时被看作是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然而汽车的发展并没有让人们进入“理想时代”,其保有量的激增带来了诸如“加剧城市交通压力”、“最后一公里”等新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反思。

今天,一个重新审视自行车交通的政策多元化时代已经来临——自行车不再被视为公共交通的

竞争者,而是被定义为“补充者”而纳入整个城市交通体系之中,各个城市纷纷开始重新规划慢行交通体系。

创业者从中看到了商机,媒体人胡玮炜创建了摩拜单车,从而在中国掀起的一场共享单车热潮并延续至今,其发展被看作是交通业态的重大变革,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

(1)请你运用实践观点分析上述材料。(10分)

(2)共享单车走过这五年的历程,当然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消费者普遍关心的押金和预付金存管、企业对车辆投放与运维、社会管理上的乱停乱放、损坏严重等问题日益被社

会各界所关注,请你结合不同类别主体,从唯物论角度给出两条方法论建议以应对上

述问题。(4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吾幸夫吾同胞之得与今世界列强遇也;吾幸夫吾同胞之得闻文明之政体、文明之革命也;吾幸夫吾同胞之得卢梭《民约论》、孟德斯鸠《万法精理》等书译而读之也。是非吾同胞之大幸也夫!

夫卢梭诸大哲之微言大义,为起死回生之灵药,金丹换骨,刀圭奏效,法美文明之胚胎,皆基于是。我祖国今日病矣,死矣,岂不欲食灵药投宝方而生乎?苟其欲之,则吾执卢梭诸大哲之宝幡,以招展于我神州土。不宁惟是,而况又有大儿华盛顿于前,小儿拿破仑于后,为吾同胞革命独立之标本。……革命!得之则生,不得则死,毋退步,毋中立,毋徘徊,此其时也。

——摘编自邹容《革命军》材料二

《民约论》之出,穷檐委巷,几于人手一编。……而卢梭文辞,又偏焊发扬,语辩而意泽,能使听者入其玄而不自知。此遂见于美之独立,法之革命。嗣是以来,风声所施,社会岌岌,骂其说者,或不惜捐躯喋血,国量死者以求之,然而经百余年,诸种之民,用其法以之,而所求者卒未至也。

(卢梭所谓的)“天然之自由平等”,考诸历史,“诚无此物”,即使“稍变其说,而谓国民宜以完全之自由平等为期,此亦非极挚之说也……而有待于论证者也”。

——摘编自《严复集》第二册

(按:邹容(1885-1904),中国近代著名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1902年,自费赴日留学。1903年,出版《革命军》。

严复(1854-1921),中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思想家。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参与洋务运动,宣传维新思想。)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邹容和严复对卢梭学说的解释有何不同?(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邹容和严复对卢梭学说认识不同的原因及共同的思 想实质。(13分)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来源:学科网]

材料

[来源:学科网ZXXK]

从图8中提取信息,围绕“世界发展趋势”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

8

46.【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顺治元年(1644)五月初二日,清军进据北京。此时,百务废弛,社会混乱,人心波动。摄政王多尔衮在范文程建议下颁布多条谕令。

五月初三日,下令禁止“假托搜捕贼孽,首告纷纷”。并设防守燕京内外城门官兵,“严禁士卒抢夺”。

五月初四日下谕:今令官民“为崇祯帝服丧三日,以展舆情”,著礼部、太常寺“备帝礼具葬”。《清实录》载称:“谕下,官民大悦,皆颂我朝仁义声施万代云。”

七月十七日谕告全国官吏军民,宣布废除三饷:“前朝弊政,厉民为甚者,莫如加派辽饷,以致民穷盗起,而复加剿饷,再为各边抽练,而复加练饷。惟此三饷,数倍正供,苦累小民……自顺治元年为始,凡正额之外,一切加派,如辽饷、剿饷、练饷,及召买米豆,尽行蠲免。各该抚按,即行所属各道府州县军卫衙门,大张榜示,晓谕通知,如有官吏朦胧混征暗派者,察实纠参,必杀无赦。”

顺治三年、四年再次举行乡试、会试。……于是“江以南士子毕集,得人称极盛云”。[来源:学科网]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第十卷(1)根据材料,概括清初采取的巩固统治的措施。(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意义。(7分)

47.【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