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土地信息系统整理课件

土地信息系统整理课件

土地信息系统整理课件
土地信息系统整理课件

土地信息系统总复习与答疑

第一章土地信息系统概述

1数据(Data):是表示和记录信息的文字、符号、图像和声音的组合。

图形数据:

位置数据:描述地理实体与位置有关的数据

拓扑数据:描述地理实体间拓扑关系的数据

属性数据:描述地理实体非图形数据的数据部分称为属性数据

2.信息(Information):是用数字、文字、符号、语言等介质来表示事件、事物、现象等的内容、数量或特征,以便向人们提供关于现实世界新的事实和知识,作为生产、建设、经营、管理、分析和决策的依据。

信息和数据的关系:数据是信息的载体(表达),而信息则是数据的内涵(内容和解释)。

3.土地信息——指表征土地系统诸要素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字、文字、图像和图形等的总称。

与土地数据的区分:土地数据是各种土地特征和现象间关系的符号化表示;土地信息表征了有关土地实体的性质、特征和变化状态,它是对表达土地特征与现象之间关系的土地数据的解释。

4.土地信息的构成:①地理空间信息②自然属性信息③社会经济属性信息④国家有关土地管理政策、法律等方面的信息

5.土地信息的特征:(1). 区域分布性(2). 数据量大(3). 信息载体的多样性(4). 土地信息的动态特征

6.土地信息系统(LIS)——是以土地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土地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管理、操作、分析、模拟和显示,并采用空间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土地信息,并应用和传播土地信息,为决策服务而建立起来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7.LIS的特征:

?具有采集、管理、分析和输出多种土地空间信息的能力;

?以土地研究和土地决策为目的, 以模型方法为手段, 具有空间分析、多要素综合分析和动态预测的能力, 并能产生高层次的土地信息;

?由计算机系统支持进行土地数据管理,并由计算机程序模拟常规的或专门的土地分析方法,作用于空间数据,产生有用信息;

8.LIS的分类:

●专题土地信息系统:具有有限目标和专业特点(为特定的专门目的服务)的土地信

息系统,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信息系统、土地定级估价信息系统、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等。

●土地信息系统工具:具有图形图象数字化、数据储存集成管理、查询检索、分析运

算、可视化交互表达与输出的基本程序包

9.系统构成:(硬件、软件、数据、人)

●软件:由操作系统、土地数据底层管理软件及高级语言三部分组成。其中土地数据

底层管理软件又是由GIS和DBMS组成,或者是具有统一管理空间和属性数据的数据管理平台。

10. 土地信息系统的功能:(1)数据采集、检验与编辑(2)数据处理(数据格式化、数据转换及数据概化)(3)数据的存储和组织(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组织)(4)查询、统计、

计算(5)空间分析(6)显示

11. 土地信息系统的发展概况

国外:1962 ,在加拿大开发出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地理信息系统——加拿大土地信息系统;

70 年代,国际的学术组织开始交流、推广地理信息系统;80 年代中期,地理/土地信息系统在发达国家获得了明显进展;90 年代以来,LIS/GIS 的发展进入用户时代。

国内:70 年代初,地理/土地信息系统处于试验阶段;80 年代,地理/土地信息系统这一新技术在我国正式进入全面试验阶段;从1986 年到 1995 年前后, LIS处于发展阶段;90年代中期后,LIS开始广泛推广应用,LIS处于应用普及阶段

第二章土地信息系统技术基础

1.土地信息分类:将土地信息系统化,以便于管理、应用和信息共享

2. (1)分类原则:①科学性原则。②系统性原则。③稳定性原则。④完整性和可扩展性原则。⑤易用性原则。⑥灵活性原则。⑦不受比例尺限制原则。⑧与有关国家规范和标准协调一致原则。⑨考虑数据来源原则。

3.土地信息分类方法:

分类的基本方法:

线分类法:又称层级分类法。是将初始的分类对象按选定的若干个属性或特征依次分成若干个层级目录,并编排成一个有层次的分类体系。对土地信息的分类一般是采用线分类法。面分类法:将给定的分类对象按选定的若干个属性或特征分成互不相依、互不相干的若干方面,每个面中又分成许多彼此独立的若干个类目,由类目组合形成类的一种分类方法。

分级的基本方法:在分级时大多采用数学方法,如数列分级、最优分割等级等。

分类体系中的分级方法所依据的指标,一般以土地特征的数量指标或质量指标为主。

4.分级:是对事物或现象的数量或特征进行等级的划分,主要包括确定分级数和分级界限。

5. 分类与分级的关系:

?分类把研究对象划分为若干个类组,分级则是对同一类组对象再按某一方面量的差别进行分级;

?分类描述地物间的分类关系、隶属关系,而土地分级描述地物间的等级关系。

6.编码:是将经过分类的信息用适当的数码(字符串或数值)来表示,也称代码化。

代码:是一个或一组有序的易于被计算机或人识别与处理的符号

7. LIS中属性信息代码种类(分类码和标识码):

分类码:根据土地信息分类体系设计出来的用于识别不同类别的数据,根据它可以从数据中查找出所需类别的全部数据。

标识码:在分类码的基础上,对每类数据设计出全部或主要实体的标识码,用以对某一类数据中的某个实体进行个别查询检索,从而弥补分类码不能进行个体分离的缺陷。是联系几何信息和属性信息的关键字

8. 空间信息的编码方式:

?用空间坐标来表示地理要素的位置—空间坐标码

?在空间要素间建立起联系,反映空间位置上的相互关系—拓扑结构、四叉树结构?对空间要素人为的给定一些编码或字符串—空间位置附加属性码

比较:空间坐标码有定位精确、图形显示直观的优点,拓扑结构、四叉树结构能建立空间要素之间空间位置上的相互联系,空间位置附加属性码便于人的识别、记忆。因此,一个实用的土地信息系统往往是同时使用上述三类编码,以相互取长补短。

9. 地球表面几何模型可以分为四类:

(1)地球的自然表面——它是一个起伏不平,十分不规则的表面,包括海洋底部、高山、高原等在内的固体地球表面——非常复杂,难以用数学表达式描述,不适合建模,各种几何量算也十分的困难。

(2)相对抽象的面,即大地水准面——假设当海水处于完全静止的平衡状态时,从海平面延伸到所有大陆下部,而与地球重力方向处处正交的一个连续、闭合的水准面。

(3)地球椭球体——在测量和制图中用旋转椭球来代替大地球体,这个旋转球体通常称地球椭球体。地球椭球体是建立土地信息空间参考系的基础。

1)1953年起采用克拉索夫斯基椭球体(Krassovsky)建立北京54坐标系统。

2)1978年采用1975地球椭球体建立新的大地坐标系统——西安80坐标系统。

3)美国国防部在1984年建立了世界大地测量坐标系统,简称WGS-84坐标系统,是目前国际上统一采用的大地坐标系。

(4)其他数学模型——为了解决特定的大地测量问题而提出的。如类地形面(Tel1uriod) 、准大地水准面、静态水平衡椭球体等

10. 空间参考系:主要指大地参考系,是指用数学方法来定义地面实体在通用坐标系中的绝对位置和大小。大地参考系的基础是地球椭球体。常用的大地参考系有:

●地理坐标系——以经度和纬度表示地面点位置的球面坐标系。

●空间大地直角坐标系

●平面直角坐标系(我国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来建立地球表面和平面上点的函数关系。)GIS中常用的坐标系是与地图测绘密切相关的地理坐标系和平面直角坐标系

11.高程参考系统

?我国有1956年黄海高程系和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转换关系为:H85=H56-0.029 ,式中 : H85、H56一一新旧高程基准原点的正常高程。

GIS中常用的坐标系是与地图测绘密切相关的地理坐标系和平面直角坐标系

12. 地图投影变形形式——(1)长度变形(2)面积变形(3)角度变形

13.(1)矩形分幅——每幅地图的图廓都是一个矩形,可分为拼接的和不拼接的两种。

(2)经纬线分幅(梯形分幅)——当前世界各国地形图和大区域的小比例尺分幅地图所采用的主要分幅形式。我国的基本比例尺地图就是以经纬线分幅制作的。

14. (1)基本比例尺分幅编号:

70-80 年代我国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分幅编号——在1∶100 万地形图基础上,按经纬度进行分幅编号

90 年代我国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分幅编号

方法:按1991年制订的国家标准《国家基本比例尺地 形图分幅和编号》进行分幅和编号。

(2)大比例尺地图的分幅

大比例尺地图分幅大多采用矩形分幅,图幅大小一般为50cm ×50cm 或40cm ×50cm ,按统一的直角坐标格网划分的,坐标值取整公里或500m 坐标值。其它比例尺分幅均在1:5000地图的基础上进行。

15. 大比例尺地图的编号

采用图廓西南角坐标法时x 坐标在前,y 坐标在后,1:500地图取至0.01km(如

10.40-21.75),1:1000、1:2000地图取至0.1km(如10.0-21.0);(此法最常用) 流水编号法:带状测区或小面积测区,可按测区统一顺序进行编号,一般从左到右,

从上到下用数字1、2、3、4、……编定;

行列编号法一般以代号(如A 、B 、C 、D……)为横行,由上到下排列,以数字1、2、

3、……为代号的纵列,从左到右排列来编定,先行后列。

以1∶5000为基础的或以1∶2000为基础的编号法,较大比例尺图幅的编号是在它

们的编号后面加上罗马数字。例如,一幅1∶5000地形图的编号为20-60,则其它图的编号见图。

第3章 数据输入与输出技术

1.数据的形式: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形或声音等

数据处理:对数据的采集、存储、检索、加工、变换和传输,以便获得数据中的信息

2.土地数据的特征:1)空间特征(表示地块的空间位置、形状和大小及其与相邻地块的拓扑关系)2)专题特征(土地实体所具有的各种性质)3)时间特征(指土地实体的时间变化或数据采集的时间等)

3.测量的尺度(1)命名量(2)次序量—通过排序来区分和标识地理现象的量(3)间隔量—按间隔表示相对位置的数,无真实零值(4)比率量—指那些有真零值而且测量单位的间隔是相等的数据。

4. 土地数据一般包括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其获取途径主要有五种:①野外实地测量;②摄影测量(包括航空摄影测量和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特点:范围大、速度快、信息广);③现场专题考察与调查; ④社会调查与统计;⑤利用已有资料。

5. 土地数据输入主要考虑以下三方面的问题:1)统一的地理基础2)空间数据输入问题

3) 属性数据输入问题

6.

地理基础包括:统一的地图投影系统、统一的地理坐标系统以及统一的编码系统; 表2-2 各种比例尺的代码

表2-3 地图的图号构成

7.空间数据的输入方式可以采用数字化仪、扫描仪以及摄影测量仪、测量全站型速测仪、GPS接收机等能以数字形式自动记录测量数据的测量仪器。

空间数据输入的重要途径是地图数字化

8.地图数字化有两种方式:手扶跟踪数字化和扫描数字化。

9.手扶跟踪数字化——把地图放置于数字化桌上,用手持设备(定位装置——游标)跟踪地图上的各种地理特征,数字化设备精确量测游标的位置,产生数据形式的坐标数据。10.手扶跟踪数字化的步骤:

(1)手扶跟踪数字化仪的连接和参数设置(为了保证数据录入的正确,必须设置数字化软件的参数与数字化仪相一致)

(2)地图的预处理

(3)确定定位点(定位点用于确定数字化文件相对于数字化板的位置)

(4)确定控制点(控制点的作用是进行地图配准)

(5)选择数字化方式(点方式和流方式)

(6)曲线离散化

11.流方式:距离流方式和时间流方式

1)距离流方式的特点:容易遗漏曲线拐点,从而使曲线失真。

2)时间流方式的特点:当数字化曲线比较平滑时,可以加快鼠标移动的速度,使采样点的数目相对减少;而当曲线比较弯曲时,鼠标移动较慢,采样点的数目就多。

12.流方式与点方式的比较:流方式录入能够加快数字化的速度,但其采集的点的数量往往要多于点方式,造成数据量过大。

13.扫描数字化

(1)分类:栅格扫描数字化与矢量扫描数字化

1)栅格扫描数字化(两种方式:手工矢量化和软件自动转换)

2)矢量扫描数字化(①完全手工跟踪方法②半自动的矢量化方法③自动矢量化方法

14.地图数字化方式的比较:1)手扶跟踪数字化采集的数据数据量小,数据处理的软件也比较完备,但由于数字化的速度比较慢,工作量大,自动化程度低,数字化的精度与作业员的操作有很大关系2)栅格扫描数字化中完全手工跟踪矢量化和半自动跟踪矢量化(要为二值图)输入速度快、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操作简单;自动矢量化由于要求的数据很理想(底图十分清晰,且要为二值图),并且还要清除栅格数据中不需要矢量化的部分(如注记),且矢量化后的数据量大,使得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3)矢量扫描数字化速度极快,且不易产生错漏,但仪器价格昂贵,使用并不普遍。

15.属性数据输入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对照图形直接输入;二是预先建立属性表输入属性,或从其他统计数据库中导入属性,然后根据关键字与图形数据自动连接。

16.数据输出与表达——指借助一定的设备和介质,将土地信息分析或查询检索结果表示为某种用户需要的可以理解的形式的过程;或者是将上述结果传送到其它计算机系统的过程.

17.数据的输出形式分为三种:硬拷贝输出、软拷贝、电子输出。输出设备主要有屏幕显示器、打印机及绘图仪.

18.空间数据质量——空间数据在表达空间位置、专题特征和时间信息这三个基本要素时,所能够达到的准确性、一致性、完整性以及它们三者之间统一性的程度。

19.空间数据的误差来源:(1)空间现象自身存在复杂性、不稳定性和模糊性;(2)空间数据源误差及获取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地图数据的误差、遥感数据的误差、测量数据的误差);(3)空间数据处理过程中产生的误差;(4)空间数据应用中产生的误差。

20.地图数据的误差:地图固有误差、材料变形误差、图形数字化误差

21.常见空间数据的误差分析主要有四大类,即几何误差(包括点误差和线误差)、属性误

差、时间误差和逻辑误差。

22.空间数据质量控制的方法:(1)传统的手工方法(2)元数据方法(3)地理相关法

23.数字化过程的数据质量控制:1)数字预处理2)数字化设备的选用(一般要求数字化仪的分辨率达到0.025mm,精度达到0.2mm;对扫描仪的分辨率则不低于300DPI)3)数字化对点精度(一般要求对点误差小于0.1mm)4)数字化限差(包括:采点密度(0.2mm)、接边误差(0.02mm)、接合距离(0.02mm)、悬挂距离(0.007mm)等)5)数据的精度检查(一般要求对直线地物和独立地物,误差小于0.2mm,对曲线地物和水系,误差小于0.3mm,对边界模糊的要素应小于0.5mm)

24.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描述性数据信息.……

25.元数据的获取:三个阶段(数据收集前、数据收集中、数据收集后)五种方法(键盘输入、关联表、测量法、计算法、推理法)

26.LIS中元数据的作用:1)帮助数据生产单位有效地管理和维护空间数据、建立数据文档,并保证即使其主要工作人员离退时,也不会失去对数据情况的了解;2)提供有关数据生产单位数据存储、数据分类、数据内容、数据质量、数据交换网络及数据销售等方面的信息,便于用户查询检索空间数据;3)帮助用户了解数据,以便就数据是否能满足其需求作出正确的判断;4)提供有关信息,以便用户处理和转换有用的数据。

第4章土地信息系统空间数据结构与空间数据库

1.基本概念:

数据元素是数据的基本单位,或称元素、结点、顶点、记录。

数据项是数据结构中讨论的最小单位,是数据记录中最基本的、不可分的有名数据单位。数据对象是性质相同的数据元素的集合。

数据结构是指数据元素集合(也可称数据对象)中各元素的关系。

2.常见的数据结构类型:(1)集合(2)线性结构(3)树形结构(4)网状结构

3.空间数据结构——指空间数据在计算机内的组织关系和编码形式。

分类:(1)矢量数据结构(2)栅格数据结构(3)矢量栅格一体化数据结构

4. 土地信息包括:(1)属性信息(2)空间信息——包括1)位置信息2)空间关系信息

5. 拓扑关系:指图形在保持连续状态下变形,但图形关系不变的性质。

6.拓扑结构的基本元素:①拓扑弧段②结点③多边形

7.拓扑关系的类型:(1)拓扑关联性表示空间图形中不同类型元素,如结点、弧段及多边形之间的拓扑关系。(2)拓扑邻接性表示图形中同类元素之间的拓扑关系。(3)拓扑包含性表示空间图形中,面状实体所包含的其它面状实体或线状、点状实体的关系。

8. 矢量数据的表示:通过记录坐标的方式来精确表示点、线、面等地理实体。

9.矢量数据的获取方式:1)由外业测量获得2)由栅格数据转换获得3)跟踪数字化

10.矢量数据结构按其是否明确表示各地理实体的空间相互关系可分为两大类:

(1)简单数据结构:只记录空间对象的位置坐标和属性信息,不记录拓扑关系。

编码方法有三种: 1)面条结构——最典型2)点位字典结构3)链/点位字典结构

简单数据结构的特点:

①数据按点、线或多边形为单元进行组织,结构简单、直观,编码容易。

②每个多边形都以闭合线段存储,多边形之间的公共边界被数字化两次和存储两次,造成数据冗余。

③点、线和多边形有各自的坐标数据和属性数据,但没有拓扑数据,互相之间不关联,空间分析非常困难。

④岛只作为一个单个图形,没有与外界多边形的联系。

(2)拓扑数据结构:不仅表达几何位置和属性信息,还表示空间关系(拓扑关系)。

拓扑数据结构的特点:

①数据存储冗余较小;

②数据中保存了空间实体的拓扑关系;

③方便了空间关系的查询;

④通过拓扑编辑,能确保空间数据的一致性;

⑤数据更新时,要重新计算空间数据的拓扑关系。

11. 栅格数据的表示:栅格结构用密集的网格基本单元将地理区域划分为网格阵列。位置由行、列号定义,属性为栅格单元的值。

12.栅格数据的获取:1)来自于遥感数据2)来自于对图片的扫描)由矢量数据转换而来

4)由手工方法获取

13.栅格属性代码的确定方法:(1)中心归属法(2)长度占优法(3)面积占优法(4)重要性法

14.栅格数据结构:

(1)直接栅格编码——将栅格数据看作一个数据矩阵,逐行(或逐列)逐个记录代码(2)游程长度编码

1)方案1:只在各行(或列)数据的代码发生变化时依次记录该代码以及相同代码重复的个数;

2)方案2:逐个记录各行(或列)代码发生变化的位置和相应代码。

特点:属性的变化愈少,行程愈长,压缩比例越大,即压缩比的大小与图的复杂程度成反比优点:压缩效率高(保证原始信息不丢失);易于检索、叠加、合并操作

缺点:只顾及单行单列,没有考虑周围的其他方向的代码值是否相同,压缩受到一定限制(3)四叉树编码

三种编码方式的比较:1)直接栅格编码:简单直观,是压缩编码方法的逻辑原型;

2)游程长度编码:在很大程度上压缩数据,又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原始栅格结构,编码解码十分容易,十分适合于微机土地信息系统采用;3)四叉树编码:具有区域性质,又具有可变的分辨率,有较高的压缩效率,四叉树编码可以直接进行大量图形图象运算,效率较高。

15. 四叉树编码的基本思想:①先把地图看成是一个正方形的单元,如果该单元内有不同性质的多边形,则将单元分成四个大小相同的二级单元,然后再分别判断这四个二级单元中是否还有不同性质的多边形;②若其中某个二级单元中有不同性质的多边形,则再划分成四个大小相同的三级单元;③这种逐级一分为四的方法,一直分到单元内无不同性质的多边形为止。

16. 矢量和栅格数据是两种表示土地信息的方法,前者的显著特点是位置明显,属性隐含,而后者的显著特点是属性明显,位置隐含。

17. 空间数据库在LIS中的地位与作用: (1)空间数据库花费的时间要占整个系统建设所花时间的85%以上。(2)空间数据库的布局和存取能力对LIS功能的实现和工作的效率影响极大。(3)贮存于空间数据库中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是土地信息系统的基础。

18.空间数据库——组成: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和数据库应用系统三个部分。

19. 空间数据库特点:①数据量特别大。②不仅有地理要素的属性数据,还有大量的空间数据,且这两种数据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③数据应用广泛。

20. 数据库系统三级模式结构:1)外模式:也称子模式或用户模式,对应于用户级

2)概念模式:又称逻辑模式,对应于概念级3)内模式:也称存储模式,对应于物理级21.三级模式间两次映射:1)外模式/概念模式映射(保证了数据的逻辑独立性)2)概念

模式/内模式映射(保证了数据的物理独立性)

22.数据库领域最常用的数据模型有五种:前三种为传统模型,后两种为新兴模型。

(1)层次模型——用树结构来表示实体之间联系的模型,树中的每个结点代表一种实体类型。揭示的是实体之间一对多的联系。

1)层次模型的两个限制条件:

①有且仅有一个结点无父节点,这个结点称为根结点;

②除根节点外,其他的结点都有且仅有一个父节点。

2)层次模型的特点:

单码查找速度快,易于更新和扩充;但会产生数据冗余,且难以顾及实体元素间的拓扑关系,给拓扑查询带来困难,也不能直接表示实体之间多对多(m:n)的联系。

(2)网络模型——用网络结构来表示实体间联系的模型,每个结点依然表示数据库中的一个实体类型。可以表示实体之间多对多的关系。

1)网络模型与层次模型的区别

①可以有零个或多个结点无父结点

②至少有一个结点有多于一个父结点

○3允许两个结点之间有两种或多种联系

2)网络模型的特点:

可表示多对多的关系,其数据存储效率较高,数据冗余也较小,但网状模型的结构复杂,数据更新也较为繁琐。

(3)关系模型——用二维表结构来表示实体和实体间联系的模型。

1)○1表中的每一列属性都是不能再分的基本字段;

○2各列被指定一个相异的名字;

○3各行(记录)相异,不允许重复;

○4行、列次序无关。

2)关系模型的特点——优点:可利用数据本身的公共值隐含地表达实体之间的联系,结构简单灵活、数据修改和更新方便、容易维护和理解,是当前数据库中最常用的数据模型。不足之处:难以处理空间数据库涉及的复杂目标,管理较为复杂,查找速度与网状和层次模型相比也要慢一些。

(4)面向对象模型——指无论怎样复杂的事物都可以准确地由一个对象表示,每个对象都有自己的特征和行为,对象的特征用数据来表示;对象的行为用改变对象状态的操作来实现。

1)LIS中的面向对象模型——点状地物:线状地物:面状地物

(5)时空模型。

23.数据库设计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典型步骤,即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

24.空间数据库设计的原则

?①尽量减少空间数据存储冗余;

?②提供稳定的空间数据结构;

?③满足用户对空间数据及时访问的需求,高效提供用户所需的空间数据查询结果;

?④在空间元素间维持复杂的联系,反映空间数据的复杂性;

?⑤支持多种决策需要,具有较强的应用适应性.

?

25.空间数据库设计的内容

(1)系统需求分析(①调查用户需求②需求数据的收集和分析③编制用户需求说明书)(2)概念设计(3)逻辑设计(4)物理设计(主要内容包括确定记录存储格式,选择文件存储结构,决定存取路径,分配存储空间。)

26. 用E-R模型建立概念模型的具体步骤:

第一步:确定E-R模型应含的实体。

第二步:建立系统单项应用的局部E-R模型。

第三步:将局部E-R模型综合为系统的总体E-R模型。

第四步:改进总体E-R模型。

27.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①数据库定义②数据库通讯③数据库维护)

第5章土地信息处理与分析技术

1.对空间数据的处理((1)坐标变换(2)图幅拼接(3)生成拓扑关系(3)数据核对)

2.坐标系一般有三种:

(1)用户坐标系——指地图采用的坐标系;

(2)规格化数据库坐标系——在数据库系统中定义的坐标系;

(3)设备坐标系——每一种图形设备都有独特的坐标系,它们使用的坐标都是设备的相对坐标。

3.坐标变换的类型

(1).设备相对坐标到用户坐标的变换(图形数字化前后)

(2).用户坐标到数据库坐标的变换(图形数据的入库)

(3).数据库坐标到用户坐标的变换(空间数据检索)

(4).用户坐标到设备坐标的变换(图形显示或绘图仪绘图)

(5).数据库坐标到屏幕坐标的变换和屏幕坐标到数据库坐标的变换(人机交互编辑)

4.图形的几何变换——对图形缩放、平移、旋转、投影等一系列图形的几何变换

5.图幅接边的步骤:

1)、识别和检索相邻图幅(编号通常取2位数,其中个位数表示拼幅时横向顺序,十位数表示拼幅时的纵向顺序)

2)、逻辑一致性的处理

3)、相邻图幅边界点坐标数据的匹配(常用方法有:①平均法②强制法

4)、相同属性多边形公共边界的删除

6.图形常见错误

(1).伪节点(2).悬挂点(通常有两种情况:①未及②过伸)(3).“碎屑”或“条带”多边形(4).不规则的多边形(5).多边形标识点错误

7.多边形拓扑关系的建立

(1)链的组织(2)结点匹配(3)检查多边形是否闭合(4)建立多边形(5)岛的判断8.顺时针方向构多边形:指多边形是在链的右侧。

最靠右边的链:指从链的一个端点出发,在这条链的方向上最右边的一条链。

9.土地信息的空间分析:(1)缓冲区分析(2)叠加分析(3)网络分析

10.缓冲区——指对点、线或面实体,按指定的条件,在其周围建立一定宽度范围的空间区域作为分析对象,这个区域称为缓冲区。如修一条铁路,要知道铁路两边30m所涉及的房区

及桥梁。

11.叠加分析——就是将具有相同坐标系统的多个空间要素对象的数据层进行叠加,产生一个新数据层面,该数据层面综合了原来两层或多层要素所具有的属性特征。

1)视觉信息叠加2)点与多边形的叠加3)线与多边形的叠加4)多边形与多边形的叠加合成叠置——将同一地区,同一比例尺的两组或更多的多边形要素的数据层进行叠置时根据两组多边形边界的交点来建立具有多重属性的多边形。

统计叠置——将同一地区,同一比例尺的两组或更多的多边形要素的数据层进行叠置时进行多边形范围的属性特征的统计分析。

区别:合成叠置得到一张新的叠置图,产生了许多新的多边形,每个多边形内都具有两种以上的属性,通过区域多重属性的模拟,寻找和确定同时具有几种地理属性的分布区域。统计叠置的目的是精确地计算一种要素在另一种要素的某个区域多边形内的分布状况和数量特征,或提取某个区域范围内某种专题内容的数据。统计叠置的结果为统计报表或列表输出。

13.一般的GIS软件都提供了三种类型的合成叠置操作:并、叠合、交。

14.栅格图层叠加——指不同层面的栅格数据逐网格按一定的数学法则或逻辑判断进行运算,从而得到新的栅格数据系统的方法。

叠加方法:1)数学运算法2)逻辑关系分析法——逻辑交运算、逻辑并运算、逻辑非运算

15.网络分析——指依据网络拓扑关系(结点与弧段拓扑、弧段的连通性),通过考察网络元素的空间及属性数据,以数学理论模型为基础,对网络的性能特征进行多方面研究的一种分析计算。

16.网络的基本要素:1)结点2)连通路线或链3)转弯4)停靠点5)中心6)障碍

17.主要网络分析功能:(1)最短路径分析(在网络中从起点经一系列特定的结点至终点的资源运移的最佳路线,即阻力最小的路径。)(2)地址匹配(对地理位置的查询,它涉及到地址的编码。)(3)资源分配(有两种分配方式:一是由分配中心向四周输出资源;另一种是从四周向分配中心集中资源)

18.空间信息查询——按一定的要求对土地信息系统所描述的空间实体及其空间信息进行访问,从众多的空间实体中挑选出满足用户要求的空间实体及其相应的属性。

19.空间查询:(1)图形查询属性(2)属性查询图形(3)空间关系查询(4)地址匹配查询(5)缓冲区查询(6)SQL查询

20.缓冲区查询——缓冲区查询不对原有图形进行切割,只是根据用户需要给定一个点缓冲、线缓冲或面缓冲的距离,从而形成一个缓冲区的多边形,再根据多边形检索的原理,检索出该缓冲区多边形内的空间地物。

第6章土地信息系统的设计与评价

1.土地信息系统的设计

确定系统目标

(1)确定目标的原则:1)针对性2)阶段性3)实用性4)预见性5)先进性

(2)确定目标的依据1)用户需求2)经费3)系统建设时间的要求4)技术条件5)数据情况

系统分析

其任务有:(1)用户需求分析(2)可行性分析(3)系统结构方案分析

系统设计

分三个部分进行设计:1)功能设计2)数据库设计3)应用设计

系统实施

主要内容包括:1)程序的编制与调试2)数据采集与数据库建立3)人员的技术培训4)系统测试及测试报告的编写。

系统运行和维护

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工作:1)纠错2)数据更新3)系统的拓展和完善4)硬件设备的维护

2.土地信息系统的评价项目

1)、系统效率——是系统完成某一个操作任务所占有的人工和机时。

2)、系统可靠性——系统在运行时的稳定性

3)、可扩展性——在系统设计时留有充分的接口

4)、可移植性——对于硬件环境的适应能力

5)、经济评价——经济投入和经济效益的评价

6)、用户界面

作业:

1、土地信息的涵义、构成、特征?

2、地理信息空间参考有哪些?简述各自的特点?

3、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分幅编号?

4、土地信息获取途径?

5、元数据?LIS中元数据的作用?

6、空间数据误差来源?

空间分析

7、空间缓冲区分析

8、空间叠置分析

9、合成叠置与统计叠置的优缺点?

10、土地信息标准化的意义与作用?

11、土地信息系统可行性研究包括哪些内容?

12、LIS系统设计的一般过程?

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集OA、MIS、GIS技术于一体,整合空间数据库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用地管理、土地监察等功能,实现土地初始登记、变更登记、证书发放等全部土地权属管理业务的办公自动化,构架国土资源管理日常办公、业务流程审批的规范化、图文传递电子化、管理科学化的综合管理全网络办公系统。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由两大部分构成:满足国土资源业务办公要求的《国土资源管理审批系统》;满足日常办公的《OA办公自动化系统。 一、功能模块 系统功能模块框图如下: 二、技术路线 1、先进的数据结构 (1)、采用先进的B/S数据结构模式,可以实现网上远程报建、审批办公机制。 (2)、系统基于Oracle 9i或SQL Server2000大型数据库平台,运行快速、安全、稳定,具有完善的数据运行、管理、备份、恢复机制。 2、工具化集成 采用模块化设计体系结构,操作简捷,易于掌握。系统提供的维护管理可以完成用户系统自定义的功能,包括增加业务机构、业务人员角色的定义、权限分配、系统使用界面的设计、各种表单及打印表格报表的设计、工作流程的设置定义和修改等。全面实现自制作、自维护、自拓展,使管理工作职能和流程能随着

业务的变化而进行即时调整。 3、OA、MIS、GIS一体化 已建立的OA 、MIS具模块有开放式的程序接口,模块间即相互独立又相互融合。为未来地籍管理等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提供了完整的数据接口。图形在MIS业务办公系统中直接调用GIS系统数据库。 GIS系统采用最适用的AutoCAD Map软件平台,不需数据转换就可以直接调用CAD图形,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土资源业务管理与地籍图形管理一体化,MIS、GIS、CAD一体化,图、文、表、管一体化。 三、功能简述 (一)、OA办公自动化系统 1、公文管理 收文管理:完成单位外来公文的登记、拟办、批阅、主办、阅办、归档、查询等处理。发文管理:完成单位内部或对外公文的起草、审批、核稿、签发、发布、存档、查询等管理。 公文管理操作界面: 2、事务管理 包括待办事宜、日程安排、电子邮件、通讯录管理、规范查询等模块。

土地资源管理系统

土地资源管理系统 (UML及其建模工具)课程实验(设计)记录与总结 实验设计名称:土地资源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指导教师:刘刚 专业班级:计算机092 日期:2012年04月22日 学号姓名 09109201 孔杰 09109202 任奕霖 一、实验(设计)目的和内容 实验目的: 通过分析设计《土地资源管理系统》并使用VISIO绘制《土地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建模图,熟悉《土地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思路,理解利用UML进行信息系统建模的一般原理,掌握运用UML进行信息系统建模的一般方法。 实验内容: 运用UML进行系统建模,分析、设计“土地资源管理系统”,掌握运用UML建模方法进行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的一般方法 ①需求分析:对《土地资源管理系统》采用用例驱动的分析方法进行需求分析; ②静态结构模型和动态行为模型:进一步分析需求,确定类之间的静态结构和动态行为; ③物理模型:《土地资源管理系统》的应用物理环境分析。 (7) 实验步骤与方法 ①分析《土地资源管理系统》的功能性需求; ②采用用例驱动分析方法进行需求分析: 第一步,识别参与者; 第二步,识别用例,绘制系统用例图; 第三步,用例的事件流描述; ③类之间的静态结构: 第一步,定义系统对象; 第二步,定义用户界面类; 第三步,建立类图,在VISIO中绘制; ④类之间的动态行为模型: 第一步,确定动态行为的建模图类型,分别为交互作用图、状态图和活动图; 第二步,建立交互作用图,在VISIO中绘制; 第三步,建立状态图,在VISIO中绘制;

⑤物理模型: 第一步,确定《土地资源管理系统》的应用物理环境; 第二步,根据应用物理环境在VISIO中绘制系统的配置图; ⑥总结《土地资源管理系统》建模的过程,体会使用UML进行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建模 的一般方法。 (8) 编写实验报告 二、实验(设计)过程情况 1、识别参与者 系统有四个参与者:投资者、规划者、督办者、系统管理员 参与者描述 投资者有查询、申报、取件等权限 规划者对投资者的申报受理、审批,最后根据可行性进行规划、发证 督办者对规划以及规划实施的过程进行监督、催办,对以往的工程具有查询的权限系统管理员对系统进行管理,对用户的权限进行管理,对系统的数据进行更新 2、功能需求 系统的功能主要是为满足土地利用规划业务需求中的规划、设计、实施、项目验收、监控、管理等多个方面。系统要实现以下6方面的功能。 (1)、基本功能 建设一套完整的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和各项专题规划数据库,以及基础地图数据库。 (2)、查询统计功能 系统能以多种形式进行快速查询检索(图形查属性、属性查图形等),提高工作效率。 (3)、土地规划业务审批、审查 系统能按流程实现建设用地预审、建设用地规划审查、开发整理复垦项目规划审查、规划调整审查等功能。 (4)、规划成果的管理 实现对土地利用规划和在规划实施中形成的相关图件、文档、指标等成果的管理,提供查询、统计、分析、调整修改以及输出等功能 (5)、辅助设计与决策支持 系统具有土地利用规划的辅助设计能力,有利于土地规划的合理布局与科学调整。提供缓冲区分析与叠置分析,以便快速理解土地规划的可行性等。

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简介

土地管理信息系统 土地管理信息系统 随着国土大面积调查工作的全面展开和城镇地籍管理工作得以日趋细化,各种野外调查数据,不同比例尺图件资料急剧增加。特别是城市建设的空前发展以及土地有偿使用法规的实施,使得地籍变更日益频繁、地籍信息量也越来越大,对城镇地籍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如此数量巨大、来源多样、变更频繁的信息,传统的管理方法已经愈来愈不能满足现代化土地管理的需要。此外,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迫切要求各级国土部门为国家提供准确的数量、质量和土地利用现状等信息。因此,应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建立科学的土地管理体系,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土地规划、整治、开发利用、税收等提供有关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势在必行。 从本质上来讲,建立土地管理信息就是用现代化的技术来获取、分析、处理、管理和利用土地信息,就是要依靠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化科学理论及数学模型的应用,如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学、计算机科学(包括互联网技术……)等对土地信息进行管理。其中,土地管理的许多业务工作,如,动态监测、建设用地管理、土地监察、地价评估都必须建立在地籍、土地详查系统的基础之上,或者说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土地信息系统的核心问题是建立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和土地详查系统,这是土地管理各项业务工作的基础,必须先行。 土地管理的特色是对土地空间特性的管理。土地空间特性,包括土地的地理位置、相邻关系,图层的划分及与土地相关的各种空间属性和人文属性。土地的这种空间特性,为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提供广阔的天地。GIS最初的应用领域,就是建立与土地管理、土地规划相关(包括地籍管理、土地数据库等有关系统的管理和规划等)的土地信息系统(LIS)。因此,GIS是进行土地管理,建立土地信息系统的最佳平台。 一、系统目标 建立地、市、县级的土地信息系统,开发以土地登记为核心的地籍信息系统,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为核心的土地资源信息系统,为以服务社会为目标的地、市、县级数字国土信息系统奠定基础,从而实现土地管理工作的计算机化,实现土地管理信息的共享;提高土地管理的质量、效率和水平,更好地为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准确快速的土地信息查询服务、为土地使用者提供快捷的、全面的服务,为各级政府部门和有关机构的土地管理和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二、系统内容 (1)建立地籍信息系统、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以及相关业务工作流程的计算机化控制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等。 (2)土地管理数据库的建设, (3)土地局业务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 三、系统开发技术路线

安徽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信息系统题

农业资源信息系统试题 名词解释: 1、农业信息系统:是以农业信息科学为基础,把与农业有关的环境资源、社会经济和科技等信息源,通过以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的农业信息技术为支撑,建成一个极其复杂的具有强大功能的高新技术体系。 2、安全与高效:就是既要保证人口众多的粮食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这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又要最大限度地开发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力求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获取尽可能好的效益,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生产者的积极性。 3、农业土地潜力评价:是对农业土地固有生产力的评价,从气候、土壤等主要环境因子和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综合特征方面,揭示土地的作物生产力的高低和土地的潜在生产力。 4、农业土地适宜性评价:通过对农用土地的自然属性的综合鉴定,将农用土地按质量差异划分成若干相对等级,以阐明在一定科学技术水平下,农用土地在各种利用方式中的质量优劣,对农作物的相对适宜程度。 5、精确农业(Precision Agriculture, Precision farming, Site-specific crop management):用 RS、GIS和GPS等技术找出作物生长环境的空间差异,精细准确地调整各项土壤和作物管理措施(施肥,施药等),最大限度地优化各项农业投入,获取最高产量和最大经济效益,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 6、土壤资源信息系统(Soil Resource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SRIS )是综合处理和分析土壤资源属性和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的一种技术系统。它是以地理信息系统的硬件和软件为基础的。 7、农业信息科学是根据农业科学的特殊性,借助于地球信息科学的技术支撑,从信息科学中分离出来形成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 填空题、判断题 1、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的焦点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2、现在的农业信息技术主要由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所组成。 3、遥感技术的主要特征:多传感器、高分辨率、多时相性。 4、地理信息技术的主要特征:信息共享化、人工智能化、信息集成化。 5、农业信息系统的分类1.农业环境资源信息系统2.农业灾害信息系统3.农业生产信息系统4.农业管理信息系统5.农产品营销网络信息系统。 6、农业环境资源信息系统(1)土地资源信息分系统(2)土壤资源信息分系统(3)水资源信息分系统(4)肥料资源和施肥信息分系统(5)气候资源信息分系统(6)农业环境评价信息分系统 7、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全面地合理开发和利用农业资源(包括环境资源和种质资源),防止资源破坏,使农业资源能够永续利用,而又不破坏环境。 8、地理信息系统根据其内容可分为两大基本类型:一是应用型地理信息系统,二是工具型地理信息系统。 9、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走向:一是技术的综合;二是软件技术的分化。 10、一般的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有硬件、软件、数据和系统组织管理者四部分组成。 11、农业资源信息系统(ARIS)应由五个基本部分组成:即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数据、应用模型和系统的组织管理者。 12、农业资源信息系统(ARIS)的开发可采用生命周期法,其开发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即可行性研究,系统分析,系统总体方案设计,系统技术方案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评价与维护。 13、ARIS的用户按性质可作如下分类:(1) 政府管理部门(2)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3)农业生产单位(含农户) 14、可行性分析是对建立系统的必要性和实现目标的可能性,从社会因素、技术因素和经济因素三大方面进行分析 15、一般的ARIS应具有四个方面的任务:空间信息管理;空间指标量算;空间分析与综合评价;空间过

土地信息系统在土地资源管理中应用现状及展望

土地信息系统在土地资源管理中应用现状及展望 摘要:土地资源有效和科学的管理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有很重要的意义,土地资源的信息化变得越来越迫切。从土地信息系统(LIS)的特点和功能入手,对其在土地资源管理中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浅谈其发展现状和方向,简要介绍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具体的应用。土地信息系统是国家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动态检测的前提,也是保证科学管理的前提。土地信息系统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关键词:土地信息系统土地资源管理应用现状展望 1.引言 土地资源作为一种稀缺的自然资源,其特点是具有不可再生性,它是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并且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替代的资源,同时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障,如何科学有效的管理土地资源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土地信息是通过调查或其他途径获得,并且通过建立土地数据库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的存储和管理。土地信息系统在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近年来,土地资源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土地管理工作的基础和重点工作,并且随着计算机软件以及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在土地资源信息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已经有大量的土地资源信息系统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支持和服务。同时,土地资源空间数据库建设[1]更是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2.土地信息系统的特点和发展过程 土地信息系统(land information system: LIS),以计算机为核心,以土地资源详查、土壤普查、规划、计划、各种遥感图像、地形图、控制网点等为信息源,对土地资源信息进行获取、输入、存储、统计处理、分析、评析、输出、传输

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集OA、MIS、GIS技术于一体,整合空间数据库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用地管理、土地监察等功能,实现土地初始登记、变更登记、证书发放等全部土地权属管理业务的办公自动化,构架国土资源管理日常办公、业务流程审批的规范化、图文传递电子化、管理科学化的综合管理全网络办公系统。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由两大部分构成:满足国土资源业务办公要求的《国土资源管理审批系统》;满足日常办公的《OA办公自动化系统。 一、功能模块 系统功能模块框图如下: 二、技术路线 1、先进的数据结构 (1)、采用先进的B/S数据结构模式,可以实现网上远程报建、审批办公机制。 (2)、系统基于Oracle 9i或SQL Server2000大型数据库平台,运行快速、安全、稳定,具有完善的数据运行、管理、备份、恢复机制。 2、工具化集成 采用模块化设计体系结构,操作简捷,易于掌握。系统提供的维护管理可以完成用户系统自定义的功能,包括增加业务机构、业务人员角色的定义、权限分配、系统使用界面的设计、各种表单及打印表格报表的设计、工作流程的设置定义和修改等。全面实现自制作、自维护、自拓展,使管理工作职能和流

程能随着业务的变化而进行即时调整。 3、OA、MIS、GIS一体化 已建立的OA 、MIS具模块有开放式的程序接口,模块间即相互独立又相互融合。为未来地籍管理等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提供了完整的数据接口。图形在MIS业务办公系统中直接调用GIS系统数据库。 GIS系统采用最适用的AutoCAD Map软件平台,不需数据转换就可以直接调用CAD图形,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土资源业务管理与地籍图形管理一体化,MIS、GIS、CAD一体化,图、文、表、管一体化。 三、功能简述 (一)、OA办公自动化系统 1、公文管理 收文管理:完成单位外来公文的登记、拟办、批阅、主办、阅办、归档、查询等处理。发文管理:完成单位内部或对外公文的起草、审批、核稿、签发、发布、存档、查询等管理。 公文管理操作界面: 2、事务管理 包括待办事宜、日程安排、电子邮件、通讯录管理、规范查询等模块。事务管

(整理)农业信息管理06章土壤资源信息系统.

第一节气候资源信息系统 一、概述 特点与作用:多要素性、综合性、时空变异性 作用;农业科学研、农业生态研究、为农业生产服务、提供农业资源信息 (二)农业其后信息系统的指标体系:指在一定气候条件和农业技术水平下,表示农业生产对气候条件的要求和反应的气象参数特征值。他是评定地区气候资源,分析农业气象灾害气候规律,进行农业气候区划以及对农业技术措施进行其后评价的依据。 指标分类:光照资源指标、热量资源指标、降水资源指标 (三)建立气候资源信息系统的步骤 1、确定研究的目的 2、准备工作 3、数据库的建立、 4、空间分布模型与分析 5、成果输出 (四)气候资源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研究开发应用明显落后,气候资源空间分布模型交重视,应用GIS 技术则较少 二、气候起源信息系统模型 GIS与与气候模型相结合的专业信息系统,气候资源各要素空间变化特征与模型是建立气候资源信息系统的核心。 影响气候空间分布的因素:宏观地理因素,微观地理因素。

三、浙江省龙游县气温空间分布模拟 1、气温推算数学模型 2、数据的搜集与处理 3、TG分布图的生成 4、气温空间分布图的生成 第二节土壤资源信息系统 一、概述 (一)概念:是综合处理和分析土壤资源属性和空间内涵地理数据的一种技术系统。 (二)土壤资源信息系统的发展 1、促使土壤数据向规范化和全球化发展,加强数据交流和共享 2、向实用化和多用途化发展 3、建立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应用系统 二、应用模型 (一)土壤资源类型的划分方法 1、目的与原则 目的:为土壤资源质量评价和调查制图,以及土壤资源的开发利用分区及规范服务 原则:充分体现分布的自然属性及其利用上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反映出资源的内在结构与特征,并坚持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

土地资源信息技术及其应用与发展

土地资源信息技术及其应用与发展 李 岩,赵庚星 (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山东泰安271018) 摘要:随着空间信息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不断应用,一种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土地资源信息技术逐渐成形。文章研究了土地资源信息技术的基本内涵,分析了土地资源信息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评价、土地规划、土地整理和土地资源动态监测中的应用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土地资源信息技术存在的成本问题、不同数据源的数据融合、时空多维信息的数据表达与分析、人-机交互界面还有待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等问题,指出了土地资源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关 键 词:土地资源;信息技术;应用;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1.2;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Ο2363(2006)06Ο0094Ο05 收稿日期:2006-02-08;修回日期:2006-09-25 作者简介:李岩(1982-),男,山东淄博人,硕士,主要从事土地资源及信息技术研究,(E -mail )zhaogx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516860155.html, 。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定位系统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在土地信息的获取、存储、处理、表达和分析应用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逐渐形成了一门新的综合性学科———土地资源信息技术。它对于实现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科学化和智能化具有重要意义。 1 土地资源信息技术的内涵 土地资源信息技术是研究土地资源信息的组成、相互联系及其信息获取、存储、处理、表达、分析应用等各种技术体系的集成与融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以空间处理技术为核心,是地理信息系统(GIS )、全球定位系统(GPS )、遥感(RS )以及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和常规的测量调查手段等的总称及其集成融合。 土地资源信息技术具有以下特征:(1)土地资源信息技术是土地科学与信息科学的交叉学科。土地资源信息技术就是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对土地资源信息进行获取、存储、处理、表达、分析应用,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它涉及以3S 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空间信息处理技术以及与土地相关的地理学、环境生态学、土壤学、气象学、城市科学和管理学等学科[1],因而是一门交叉学科。(2)土地资源信息技术具有空间分析特性。土地资源信息数据表达的是一个地理实体,这些数据都具有空间几何特征。因而土地资源信息技术必须具有空 间分析特性,构建统一的空间框架,将土地的各种信息存贮在这一统一的框架内,利用计算机高速处理功能进行综合分析。(3)土地资源信息技术具有动态分析特性。由于土地资源及其相关的各种要素始终处在变化之中,使得土地资源信息具有时序性。因此,土地资源信息技术也必须具备动态分析功能,提高信息快速采集、获取的能力,具备对土地利用突发事件快速响应的能力,进行时序综合分析。(4)土地资源信息技术具有基础开放性与实用性。土地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这就要求土地资源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数据库具有很好的兼容性、开放性,能够满足不同层面的共享利用。系统的数据质量、结构、编码等要有一定的标准与规范。土地资源信息技术的内容涉及信息获取技术、信息存储与处理技术、信息表达技术、信息分析应用技术等,构成完整的技术体系。 2 土地资源信息技术的构成 2.1 信息获取技术 获取信息是利用信息的先决条件,信息获取技术是土地资源信息技术的基础。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具有全时域、全天候、全球空间的准确定位和实时导航功能,可以实现对地表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定位,获取土地资源的空间位置数据;遥感技术覆盖面大,宏观性强,获取地物信息速度快,能对土地资源的各类信息进行不同尺度、不同时相的观察,以获取现势性信息。因此,在土地资源信息技术体系中,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和遥感技术构成了土地资源信息获取技术的基础和核心。 2.2 信息存储与处理技术 在获取了土地资源信息后,就要对所获取的信息 第25卷 第6期2006年 12月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 RESEARCH AND DEV ELOPMEN T Vol.25 No.6Dec.2006

土地整理项目培训课件

?土地整理类(农村综合整治)项目评审要点 ?省财政投资评审中心 ?根据综合处的有关安排,为更好完成土地整理类(农 村综合整治)项目,我中心根据以往评审经验,对此类项目评审工作进行了归纳总结,借此机会向大家汇报交流,共同学习提高。 ?最新政策调整 ?2013年5月13日,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联合印 发了《关于调整完善土地整治项目资金管理相关政策的通知》(鲁财综〔2013〕35号),对进一步规范完善土地整治项目的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重点内容有: ?1、明确指出:土地整治项目资金管理是项目管理的 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工程结算、竣工财务决算是项目资金管理的主要环节。 ?2、着重强调:各级财政、国土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 识,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认真组织开展项目工程结算和竣工财务决算审查,提高项目竣工财务决算质量,并以此为契机,规范项目管理,提高项目质量,充分发挥资金效益。 ?3、职责分工: ?省级财政部门由省财政投资评审中心负责项目竣工

财务决算,主要职责有: ?——原则上不再对属于项目工程结算审查范围的内 容进行现场审核。 ?——对市级财政出具的工程结算审查结论进行内业 复核,主要是合规性、程序性审查。 ?——根据项目预算和实际支出,按照权责发生制原 则具体审定项目其他费用等财务性支出。 ?——将财务决算审查表与市级财政部门出具的项目 工程结算审查表进行衔接,合并后形成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审查表,并据此编制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审查报告。 ?3、职责分工: ?市级财政部门负责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结算审查、财 务决算初审工作。具体包括: ?——指导国土资源部门及项目单位编制项目工程结 算。 ?——依据《办法》规定,及时组织专门力量对工程 结算书进行审查,委托的机构必须是与项目实施及监督无关的第三方机构。 ?——出具项目工程结算审查结论,以正式文件形式 下达项目单位,并附项目工程结算审查表结论(见附件)。结论中应对项目单位根据工程结算审查结

土地管理系统

土地管理信息系统 随着国土大面积调查工作的全面展开和城镇地籍管理工作得以日趋细化,各种野外调查数据,不同比例尺图件资料急剧增加。特别是城市建设的空前发展以及土地有偿使用法规的实施,使得地籍变更日益频繁、地籍信息量也越来越大,对城镇地籍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如此数量巨大、来源多样、变更频繁的信息,传统的管理方法已经愈来愈不能满足现代化土地管理的需要。此外,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迫切要求各级国土部门为国家提供准确的数量、质量和土地利用现状等信息。因此,应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建立科学的土地管理体系,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土地规划、整治、开发利用、税收等提供有关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势在必行。 从本质上来讲,建立土地管理信息就是用现代化的技术来获取、分析、处理、管理和利用土地信息,就是要依靠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化科学理论及数学模型的应用,如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学、计算机科学(包括互联网技术……)等对土地信息进行管理。其中,土地管理的许多业务工作,如,动态监测、建设用地管理、土地监察、地价评估都必须建立在地籍、土地详查系统的基础之上,或者说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土地信息系统的核心问题是建立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和土地详查系统,这是土地管理各项业务工作的基础,必须先行。 一、系统目标 建立地、市、县级的土地信息系统,开发以土地登记为核心的地籍信息系统,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为核心的土地资源信息系统,为以服务社会为目标的地、市、县级数字国土信息系统奠定基础,从而实现土地管理工作的计算机化,实现土地管理信息的共享;提高土地管理的质量、效率和水平,更好地为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准确快速的土地信息查询服务、为土地使用者提供快捷的、全面的服务,为各级政府部门和有关机构的土地管理和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二、系统内容 (1)建立地籍信息系统、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以及相关业务工作流程的计算机化控制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等。 (2)土地管理数据库的建设, (3)土地局业务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 三、系统开发技术路线 根据系统建设目标和原则,系统开发将采用如下技术路线: 1)采用关系数据库管理空间数据 系统的开发将采用关系数据库SQL SEVER管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利用SQL语言对空间与非空间数据进行操作,同时可以利用关系数据库的海量数据管理、记录锁定、事务处理(Transaction)、并发控制、数据仓库等功能,使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一体化集成,实现了真正的Client/Server结构。 2)Client/Server结构与Internet/Intranet技术 系统是MIS与GIS结合的系统,在开发过程中将充分应用比较成熟的Client/Server结构,采用三层模型(Three Tiers)即数据服务层、应用逻辑层、表达层等层次进行开发,并尽最大可能应用Internet/Intranet 技术,如应用微软的ActiveX Document调用GIS组件,通过Internet发布空间和非空间信息,为将来过渡到Internet/Intranet应用模式奠定基础。 3)组件GIS技术应用 系统不仅是MIS与GIS系统的集成,还必须融入工作流管理的机制。为了更好地实现系统的图文一体化集成,采用关系数据库管理空间与非空间数据是基础,而采用组件GIS技术是成功的关键。通过GIS组件将GIS集成到MIS与工作流应用中,实现真正的图文一体化集成。 4)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和设计(OOA&D)方法 系统分析与设计将采用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与设计(OOA&D)方法。系统开发过程中将应用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ASE)技术进行系统分析、软件设计和开发,确保系统软件和数据库的规范化、可移植性、可靠性,提高系统开发的效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