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ASCO恶性胸膜间皮瘤临床实践指南2018

ASCO恶性胸膜间皮瘤临床实践指南2018 恶性胸膜间皮瘤(MPM)是一种预后不良的侵袭性肿瘤,晚期不能手术切除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约为12个月。鉴于这种恶性肿瘤的罕见性,目前几乎没有大型的随机试验,对这个疾病的诊疗也缺乏指导意见。 近日,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发布了关于治疗恶性胸膜间皮瘤的临床实践指南,内容主要是恶性胸膜间皮瘤的诊断,分期以及治疗的建议,包括化疗,手术和放疗,于2018年1月18日在《临床肿瘤学杂志》上在线发表。 本次临床实践指南主要解决五个重要的临床问题: (1)准确诊断MPM的最佳方法是什么? (2)在开始治疗之前,建议进行哪些初步评估? (3)MPM患者的一线和二线全身治疗方案是什么? (4)手术治疗MPM有何作用? (5)何时使用放射治疗? 本文将重点对恶性胸膜间皮瘤的诊断,分期以及化疗、放疗的主要建议进行阐述。 诊断 准确诊断MPM的最佳方法是什么?包括:(a)胸腔穿刺术(b)细针穿刺活检(c)胸腔镜活组织检查(d)开放性胸膜活检。 建议1.1:当患者出现症状性胸腔积液时,临床医生应进行初始胸腔穿刺术,并将细胞学检查结果作为可能的胸膜间皮瘤初始评估(推荐类型:基于证据;证据质量:中等;推荐强度:强)。 建议1.2:对于计划接受抗肿瘤治疗的患者,强烈建议进行胸腔镜活检。这将:(a)增强临床分期的准确性; (b)可以进行组织学确诊; (c)能够更准确地测定间皮瘤(上皮,肉瘤样,双相)的病理亚型;(d)活检组织可用于额外的研究(如分子分析)(推荐类型:基于证据;证据质量:高;推荐强度:强)。 建议1.2.1:在进行胸腔镜活组织检查时,建议尽量保证最小切口数目(2个或更少),理想情况下切口应放置在随后明确切除的区域,以避免肿瘤植入胸壁(建议类型:以证据为基础;证据质量:高;推荐强度:强)。建议1.3:在计划接受治疗的可疑间皮瘤患者中,如果无法进行胸腔镜手术,应该进行胸膜活检。鼓励尽可能小的切口(建议一般为6厘米或更小)(推荐类型:基于证据;证据质量:中等;推荐力度:中等)。 建议1.4:对于不适应于胸腔镜活检或开放性胸膜活检,无胸腔积液的患者,临床医师应对可接近的病灶进行细针穿刺活检(推荐类型:以证据为基础;证据质量:中级;推荐强度:强)。 建议2.0:胸水细胞学评估可以作为间皮瘤的初步筛查试验,但不是一个足够敏感的诊断试验。无论何时需要明确的组织学诊断时,可通过胸腔镜或CT引导的活检以明确诊断(推荐类型:基于证据;证据质量:中等;推荐强度:强)。

恶性胸膜间皮瘤诊疗指南

恶性胸膜间皮瘤诊疗指南 恶性胸膜间皮瘤(MPM)是一种罕见疾病,其预后很差,且发病率逐年上升。最近,欧洲呼吸学会(ERS)与欧洲胸外科医师学会(ESTS)组成特别工作组,联合发布《恶性胸膜间皮瘤诊疗指南》[Eur Respir J 2010, 35(3):479]。我们特邀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张力、蔡柏蔷两位教授对该指南进行介绍,希望对读者有所借鉴。 恶性胸膜间皮瘤的诊断非常困难,因为这种疾病可能在接触石棉后的30~40年后发病。为获得恶性胸膜间皮瘤早期和可靠的诊断,指南推荐,除有手术禁忌证和胸膜粘连的病例外,所有可疑患者均应接受胸腔镜检查。 在约10%的病例中,标准染色方法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故在胸膜活检时,应使用特异性免疫组化标志物。 患者的体力状态和组织亚型是唯一的、重要的临床预后因素。恶性胸膜间皮瘤对化疗有高度耐药性,且仅有部分患者可接受根治性手术。 危险因素:石棉 石棉是恶性胸膜间皮瘤的首要致病因素,主要包括6种可形成极细纤维的硅酸盐矿物:纤蛇纹石、青石棉、铁石棉、直闪石、透闪石和阳起石。纤蛇纹石、铁石棉和青石棉在工业上均有广泛应用。大部分石棉暴露与工作相关。 环境性间皮瘤与某些地区的自然暴露相关,如石棉作为地质成分存在于土壤中。在有些地区,人们用石棉粉刷房屋墙壁、或居住在接近石棉矿或石棉工厂的地方而接触到石棉。石棉工人的家属通常由于接触工人工作服上带有的石棉而致病。 所有接触石棉的个体均为高危人群。恶性胸膜间皮瘤的平均潜伏期是石棉暴露后大约40年(15~67年),潜伏期大于15年者占所有病例的99%。在大多数病例中,胸膜斑是石棉暴露的一个征象,有报告称,其与间皮瘤的危险性也有很大的联系,但也有研究得出两者无相关性的结论。总体来说,尚无明确的证据显示,单独胸膜斑与胸膜间皮瘤危险增加相关。 在男性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中,超过80%有石棉接触史,但在女性患者中,则很少有石棉暴露史。石棉暴露与恶性胸膜间皮瘤之间有明确的剂量关系,但在小剂量石棉暴露者中,也可发生此种疾病。 恶性胸膜间皮瘤主要通过职业暴露石棉而发生,但也可通过间接职业暴露或是环境暴露石棉而发生。大多数闪石纤维,特别是青石棉、铁石棉和透闪石,比纤蛇纹石纤维具有更高的致癌力。

周围型肺癌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周围型肺癌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周围型小肺癌诊断较困难,症状较少,常与其他病变混淆,易误诊,现将近年来对周围型肺癌的CT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内容综述如下,以提高诊断水平。| 周围型肺癌系指发生于肺段以下支气管直到细小支气管的肺癌,临床症状出现较晚,以腺癌、鳞癌多见。目前胸部CT检查仍是发现肺癌最重要的检查方法,CT在发现肺内结节方面显著优于平片及普通体层摄影,尤其是平片易被心影后方、后肋膈角、奇静脉食管隐窝、肺尖、胸膜下与肋骨重叠等遮盖的部位[1]。因此本文对周围型肺癌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综述如下,旨在探讨CT对诊断周围型肺癌的临床价值及意义。| 1 周围型肺癌的CT表现|, 1.1 病灶的形态和境界|, (1)分叶征:瘤较大常呈分叶状肿块,分叶的深浅程度对鉴别良、恶性有一定帮助。肺癌、结核球、炎性结节和其他良性病变均可出现。肺癌时有血管进入分叶间,形成脐凹征或称为支气管血管切迹。

(2)毛刺征:是周围型肺癌的又一恶性征象,分为粗毛刺和细毛刺两种。两种毛刺长度、数目及粗细均不同,其中粗毛刺较长,数目较少,粗细不均,可有扭曲。而细毛刺短而直,数目较多,CT表现为呈放射状围绕肿瘤排列。

(3)棘状突起:表现为自肿瘤边缘向肺野内伸出的尖角状软组织密度阴影。数目不一,密集排列者可呈锯齿状外观,变换成肺窗可见由棘状突起向外延伸为毛刺,可见此棘状突起即为毛刺的根基部,系肺泡间隔与肿瘤表面重叠构成,薄层面扫描有助显示,其代表肿瘤浸润性生长。

1.2癌灶内部CT表现 1.2.1密度肿瘤多呈软组织密度,其内可有不规则低密度区;增强检查,低密度区更为明确,其代表瘤内坏死组织。癌结节分为实性密度、磨玻璃密度和混合密度。关于磨玻璃密度,需要注意:当磨玻璃密度结节持续存在数月,则提示早期肺癌。当结节大于1cm 或者混有实性密度结节,则提示恶性度高。

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分析了30例我院经ct下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恶性胸膜间皮瘤。结果30例病例中ct表现患者均有广泛胸膜增厚和增强结节。25例合并叶间裂的增厚。21例合并胸腔积液。7例胸膜收缩、胸廓塌陷。6例胸壁侵犯。2例心包转移。3例肋骨转移。4例胸膜钙化。结论恶性胸膜间皮瘤ct表现具有特征性,有着帮助临床作出决策及直接介入治疗的重要价值。【关键词】恶性胸膜间皮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恶性胸膜间皮瘤起源于胸膜的间皮细胞及纤维细胞,是一种较少见的进展性胸膜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占整个胸膜肿瘤的5%,占全部肿瘤的0.02~0.4%,占胸膜原发肿瘤的80%,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本文分析总结经组织学证实的30例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表现,旨在提高该病的诊断和认识。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收集我院2005年1月~2009年12月经ct诊断恶性胸膜间皮瘤并经病理证实的30例患者,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50~68岁,平均年龄61岁。有石棉接触史24例,矿工3例,玻璃、养路、建筑工各一例。病程二月至三年,30例都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 1.2检查方法采用siemenssomatomemotion6多排螺旋ct机,扫描方法:患者仰卧位,常规行胸部平扫,断层准直1mm,层厚5mm,130kv,70mas。增强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剂量90ml,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注射流率3ml/s,35~40s后开始扫描,从胸廓入口到膈底,一次屏气状态下从头端向足端扫描。肺窗窗宽和窗位分别为1200hu和600hu,纵隔窗宽和窗位分别为400hu和75hu。 2结果本组共30例,病灶早期单侧胸部发病,右16左14左右无明显差别。30例病例中均有广泛胸膜增厚,其中25例合并叶间裂的增厚;21例中患者早、中期有大量胸腔积液;7例中有胸膜收缩、胸廓塌陷;6例胸壁侵犯;2例心包不同程度的增厚;3例肋骨可见渐进性骨质破坏;4例胸膜钙化。增强扫描胸膜及结节均呈显著强化。 3讨论 3.1发病病因及病理特点目前认为恶性胸膜间皮瘤80%与石棉接触有密切关系,本组病例24例有石棉接触史,恶性胸膜间皮瘤的发病率与接触石棉的时间和严重程度成正比。大气中如毛沸石含量增加,人们吸入这种硅酸沸石的粉末也可引起胸膜间皮瘤;亚硝胺、玻璃纤维、sv40病毒、氢氰酸、氧化钍铍、其它肺部疾病(如结核和化学物质及脂质吸入性肺炎)及家族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均可导致恶性胸膜间皮瘤。恶性胸膜间皮瘤的病理组织学分型有上皮型、纤维肉瘤型和混合型三种。上皮型肿瘤细胞的上皮有各种不同的结构,例如乳头状、管状、管乳头状、带状功片状、多角形上皮细胞有很多长而纤细、表面有分支的微绒毛、桥粒、成束的弹力细丝和细胞间腔、纤维肉瘤型细胞类似纺锤状、平等构形、有蛋形或细长形的细胞核、核仁发育良好。混合型兼有上皮型和纤维型两种组织结构。本组30例病理分型:上皮型17例(56.7%),纤维肉瘤型3例(10%),混合型10例(33.3%),与文献报道相接近。 3.2临床表现恶性胸膜间皮瘤病人男性多于女性(2:1)。大多数病人在40~70岁之间,病人平均年龄60岁,4个月至2年生存率小于10%,5年生存率小于5%。主要症状为胸痛、咳嗽和气短,约10.2%病人有发热和出汗,3.2%病人以关节痛为主诉症状,由于膈肌受累及胸痛可传导至上腹部及患侧肩部。约50%~60%病人有大量胸水伴严重气短,其中血性胸水占3/4。无大量胸水病人的胸痛较剧烈,体重减轻常见。本组30例病例中,剧烈胸痛29例;呼吸困难20例;咳嗽25例;消瘦15例;发热、盗汗4例;关节痛1例。此组病例临床表现与文献报告相符。

恶性胸膜间皮瘤【知识科普】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 恶性胸膜间皮瘤(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一概述胸膜间皮瘤有预后较好的良性纤维性间皮瘤和弥漫型恶性胸膜间皮瘤,后者被认为是胸部预后最坏的肿瘤,至今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 二病因所有种类的石棉纤维,几乎都与间皮瘤的发病机制有关,但自给自足纤维的危险性并不相同,最危险的是接触青石绵,危险性最小的是接触黄石棉。第一次接触石棉致发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0~40年,间皮瘤的发病率与接触石棉的时间和严重程度成正比。 大气中如毛沸石含量增加,人们吸入这种硅酸沸石的粉末,也可引起间皮瘤。也有报道接触放射线后引起胸膜间皮瘤的病例,从接触放射线到发现患胸膜间皮瘤的时间为7~36年,平均16年。亚硝胺、玻璃纤维、氢氰酸、氧化钍、铍及其他肺部疾病(如结核和化学物质及脂质吸入性肺炎),均可导致胸膜间皮瘤。 三临床表现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男性多于女性(2∶1)。大多数患者在40~70岁之间,国外患者平均年龄60岁,我国只45.2岁。首发症状为胸痛、咳嗽和气短最常见,约10.2%患者以发热和出汗,3.2%患者以关节痛为主诉症状。由于膈肌受累及,胸痛可传导至上腹部及患侧肩部。50%~60%患者有大量胸水伴严重气短,其中血性胸水占3/4。无大量胸水患者的胸痛较剧烈。体重减轻常见。有些患者出现周期性低血糖和肥大性肺性骨关节病,但这些指征在良性间皮瘤较多见。 上皮型和混合型胸膜间皮瘤常伴有大量胸水,而纤维型通常只有少量或无胸水。上皮型患者似乎更多累及锁骨上或腋下淋巴结并伸延至心包,对侧胸膜和腹膜;纤维型多有远处转移和骨转移。 间皮瘤合并的胸水属渗出液,50%为血清血性液。如果肿瘤体积巨大,胸水中的血糖含量和pH 值可能降低,由于含有大量透明酸(>0.8mg/ml),胸水较黏稠。胸水一般含有正常间皮细胞,分化好或未分化的恶性间皮细胞和不同量的淋巴细胞和多核白细胞。作胸水的细胞学检查有助于作出诊断。 四检查高碘酸-希夫染色(PAS)是惟一可靠的组织化学方法,它能辨别恶性胸膜间皮瘤与腺癌,虽然各种转移性腺癌的特性不相同,但在淀粉酶消化后出现强阳性空泡,即可诊断为腺癌而非恶性胸膜间皮瘤。

肝癌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肝癌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 周康荣 螺旋CT在肝脏检查中的优势非常明显,除一般或共同的优点外,如容积扫描和采样以及一次屏气扫描减少病灶的漏检,部分重叠重建也可增加小病灶的检出率等,其最突出的优点是利用肝脏双重血供的特点,发挥螺旋CT扫描速度快可以控制扫描期相的优势,进行动脉期、门静脉期,或者双期甚至多期增强扫描。以往的常规CT即使采用动态扫描也难以完成某一期相的全肝扫描。至于采用何种方式扫描,必须结合具体病例和临床要求而定。螺旋CT可提高小的局灶性占位病灶的检出率,对这些病例,螺旋扫描应列为常规。增强扫描,究竟采用何期扫描,以及采用单相、双相还是多相(多期)扫描,不同学者意见略有分歧。综合多数学者以及我们自己的经验认为,凡富血供的病灶动脉期扫描最具诊断价值,故必不可少,但单纯动脉期扫描,有其固有的一些缺点,门静脉期扫描可克服和弥补其不足,因此一般作双期扫描为宜。临床上经常遇到的富血供病灶主要为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HCC)、海绵状血管瘤、局灶性结节增生(FNH)、腺瘤和部分肉瘤,有5%-12%为转移性病灶,后者主要见于甲状腺癌、肾癌、乳腺癌、黑色素瘤、平滑肌肉瘤、神经内分泌肿瘤,如胰岛细胞瘤、类癌等转移,结肠癌和胃癌中的少数转移灶也可能为富血管病灶。对少血供病灶,门静脉期增强扫描其检出率明显高于动脉期,一般作单相门静脉期扫描即可。这类病灶临床上主要见于大多数转移性肝癌,以及少数原发性肝癌和机化性血管瘤等。由于临床情况往往较复杂,事先难以预料病灶血供情况,故需灵活掌握和结合本单位具体情况而定。如临床上疑及肝癌患者,双期扫描较为合适。如已知为肝外原发性肿瘤患者,特别是结肠癌或胃癌病例,无论是术前检查或术后随访,一般作门静脉期扫描即可,当然小部分人也推荐采用双期扫描,其优点为检出率也许略有增加,但必然增加患者的曝光量,延长检查时间,摄片数量也增加,故各有得失。 弥漫性肝脏病变,如脂肪肝和肝硬化等的CT检查,螺旋扫描较常规CT 扫描并无很大优势。增强扫描单独取门静脉期即肝实质期即可。当然如果临床目的是为了检出或排除合并占位病灶,则检查原则和方案同局灶性病变。 一、肝脏局灶性病变

恶性胸膜间皮瘤

恶性胸膜间皮瘤( 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 昆明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内科教研室 江波 一复习胸膜的位置 二概述 MPM是一种发生于胸膜间皮细胞和纤维组织细胞的少见恶性肿瘤;根据形态学、病理学和生物学行为可分为:局限型良性胸膜间皮瘤、局限型恶性胸膜间皮瘤和弥漫型恶性胸膜间皮瘤;本病恶性程度高、进展较快、预后差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胸膜间皮瘤:占整个胸膜肿瘤:5%;占全部癌症:0.02%-0.4%;国外发病率: 0.07%-0.11%;国内占:0.04%。 三流行病学 据文献报道:胸膜间皮瘤占胸膜肿瘤的5%,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在西方工业国家呈明显上升趋势;我国1958年首次报告此病,近年报告病例有所增多;男性患者多见,男女之比为3:1,平均发病年龄55-60岁;美国每年的发病人数约2000-3000例;西欧每年发病约为5000例;澳大利亚20年以来,发病率逐年上升:男性百万人口为59.8人;女性百万人口为10.9人;全世界报道发病率最高的国家。 四危险因素 石棉接触史:大约80%的MPM被认为与职业环境中接触各种石棉纤维有关;与MPM有关的石棉包括三种,青石棉、温石棉、铁石棉;其中青石棉是最主要的致病因素;SV40:是一种恒河猴内源性的DNA肿瘤病毒; 其他因素:化学因素、慢性炎症等。 五临床表现 1 症状 常见症状:逐渐出现的呼吸困难和胸部疼痛;起病较为隐匿,症状出现至确诊2-3月;多见于右胸部。 全身症状:干咳10%;寒热出汗33%;咳27%;厌食11%;胸

闷7%;声嘶3%;体重下降30%;乏力33%。 胸膜病变:胸腔积液(95%)-----是常见的临床表现;多为血性。 局部侵犯:上腔静脉压迫;食道压迫;脊柱压迫;胸壁肿块。 远处播散:肺,肝,肾,肾上腺,颅内转移。 2体征 胸腔积液 胸膜包块:呼吸音降低或消失;单侧胸腔的“固定”,呈“冰冻胸”;胸廓运动受限。 六影像学检查 1 X线:胸腔内渗出或有弥漫性胸膜增厚,表现为凸凹不平、波浪状或驼 峰状高密度阴影; 2 CT:较X线更有参考价值,能发现胸膜上较小的病灶,以了解肿瘤的 范围是否侵犯至横膈下方、纵隔及对侧胸腔; 3 MRI:能充分显示被胸水掩盖的胸膜增厚、结节或肿块,确定范围和程 度,了解肿瘤同心脏大血管间的关系; 4 B超:可显示胸腔积液;引导定位穿刺; 5 PET-CT:作用有限;主要用于能手术病例的分期。 七胸腔穿刺 胸腔穿刺抽液细胞学检查既是诊断方法,也是治疗手段之一;胸水检查发现间皮细胞在5%以上提示可疑本病,如果找到间皮细胞即可确诊;阳性检查率:21%—36.7%。 八胸膜活检 是确诊MPM的可靠方法之一;B超、CT引导下穿刺安全、简便、准确;阳性率30%—50%。 九胸腔镜检查术 早期诊断MPM的最佳方法;阳性率高达90%以上;剖胸活检阳性率与胸腔镜相似,但并发症多。 十病理分型 间皮细胞形态上具有双向分化的特点,可分化为上皮细胞形态和成纤维细胞形态;根据肿瘤生长方式和大体形态分为:局限型和弥漫型;恶 性间皮瘤组织学亚型:上皮型、纤维肉瘤样、混合性;上皮样占50%-60%,常见有管状乳头状、腺瘤样和实性片状变型;肉瘤样占7%-10%;双相型; 亦称混合型由上皮样和肉瘤样二种成分混合,每种成分至少超过肿瘤的 10%。 十一分期(1995IMIG) T 原发肿瘤 TX原发肿瘤无法评估T0没有原发瘤的证据 T1肿瘤累及同侧壁层胸膜,可以有或无脏层胸膜的局灶性受累

脂肪肝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脂肪肝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蔡济泽 [摘要] 目的进一步认识CT对脂肪肝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对本组54例经临床确诊的脂肪肝患者行CT检查。测量肝脏与脾脏的CT值及二者的比值,观察肝内血管与肝实质的相对密度变化。结果本组54例中有46例为弥漫性脂肪肝患者。其中轻度为17例,CT表现为肝血管湮没,CT值为36~55Hu;中度脂肪肝14例,CT表现为肝血管反转,CT值为18~40Hu;重度脂肪肝13例,CT表现为肝血管明显反转,CT值为-26~25Hu。8例为局灶性脂肪肝,肝右叶6例,肝左叶2例,CT值为18~40Hu,增强后CT值为30~55Hu,时间密度曲线与正常肝脏一致且无血管推移、受压和侵蚀现象。结论CT对脂肪肝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明显优势,其准确性较高。 [关键词] 脂肪肝CT扫描诊断和鉴别诊断 脂肪肝是由多种病因和疾病引起的肝脏脂肪变性,当肝细胞内脂质蓄积超过肝湿重的5%或组织学上每单位面积见1/3以上肝细胞脂肪变性称为脂肪肝。大多数脂肪肝愈后良好,但仍有部分特别是有炎症的患者可能发展为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本文分析本院经临床证实的54例脂肪肝患者CT表现,旨在进一步提高CT对脂肪肝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认识。 1 材料与方法 1.1 机器设备情况:CT机为GE CT/e。 1.2 病例来源:54例患者均为本院三年来收治的脂肪肝患者,男性42例,女性12例,年龄21~72岁,平均38岁。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部不适、肝区隐痛、腹胀食欲减退,也有无明显症状者。具体为肥胖者35例约2/3,饮酒者28例约1/2,血脂胆固醇升高者50例,肝功能异常者10例。 1.3 检查方法本组54例患者均行肝脏螺旋CT扫描,层厚7mm,扫描自膈顶至肝脾扫描结束。采用腹窗观察,窗宽300,窗位40,测量同一层面肝脏和脾脏的CT值,计算二者的比值,观察肝内血管与肝实质的相对密度变化。增强扫描检查使用的碘剂为欧乃派克,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速率分段为 2.8ml/s(40~50ml)、1.6ml/s(40~50ml),总剂量为80~100ml。 2 结果 2.1 本组54例脂肪肝患者中表现为弥漫性改变的有46例。其中轻度脂肪肝为17例,CT 表现为肝血管湮没,肝脏呈一致性稍低密度改变,略低与同层脾脏的密度,CT值为36~55Hu;中度脂肪肝14例,表现为肝血管反转即肝血管表现为相对高密度,CT值为18~40Hu;重度脂肪肝13例表现为肝血管明显反转,CT值为-26~25Hu。 2.2 本组54例脂肪肝患者中表现为局灶型低密度改变的有8例,肝右叶6例,肝左叶2例,均行肝脏CT平扫和CT增强扫描。.增强前CT值为18~40Hu,增强后静脉期测量为30~55 Hu,且可见血管进入病灶内,无血管推移、受压和侵蚀等现象。 3 讨论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脂肪肝发生率逐年增高且有年轻化的趋势。其易患因素较多,与酗酒、肥胖、高血糖、异常脂蛋白血症及服药史均有关系。正常人肝脏CT值因个体不同可有较大差异,而脾脏的CT值相对恒定且肝脏CT值均高于脾脏CT 值,肝脾CT值相差约5~10Hu。每克肝组织中增加1毫克甘油三酯,CT值可下降1.6Hu。当发生脂肪肝时,脂肪浸润区的CT值下降,肝脾CT值比值<1。文献报道肝脾CT值比值<0.85即可明确诊断[1]。根据肝脾CT值比值划分脂肪肝严重程度即轻度(肝脾比值<1),中度(肝脾比值<0.7),重度(肝脾比值<0.5)[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